7千到九千游戏本求推荐!!!目前手机推荐看中这款。

 |  |  |  |  |  |  |  |  |  |  |  | 
三星新品R428-DS01是一款面向入门级用户的时尚型笔记本电脑,采用了NVIDIA GeForce 310M独显,和T4400芯的搭配,白色外观和灰色内衬显得高贵内敛,目前该本的报价为3980元……[]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08月06日)
各价位的近期行情
(08月20日)
(07月01日)
(05月14日)
(05月13日)
(03月31日)
(03月30日)
(03月29日)
(03月26日)
(03月25日)
(03月24日)
(03月23日)
(03月22日)
(03月19日)
(03月18日)
(03月17日)
(03月16日)
(03月15日)
(03月12日)
(03月11日)
(03月10日)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马上要入大学,求推荐下电脑。预算九千左右,要那种可以玩守望先锋,究极风暴这样的本子,不是游戏本或者看上去不像游戏本的有没有【笔记本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84,673贴子:
马上要入大学,求推荐下电脑。预收藏
马上要入大学,求推荐下电脑。预算九千左右,要那种可以玩守望先锋,究极风暴这样的本子,不是游戏本或者看上去不像游戏本的有没有!
有没有人。
戴尔xps15最合适啊
还有没有别的推荐。
咦,还有人吗
不像游戏本除了xps15那你就看看thinkpad的s5黑将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一、神秘的《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为神秘的一本书。据传《山海经》之前只有《山海图》,没有《山海经》,后大禹将《山海图》铭刻于九鼎,大臣伯益据《山海图》著成《山海经》。可惜的是后来九鼎和《山海图》均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那神秘的《山海经》。后人释读的很多,但一直没有人能看懂。  即使博学如司马迁,他对《山海经》也是抱怀疑态度的。据《史记》载:“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寥寥二句。因张骞出使西域大夏之后、穷尽黄河源头也未见到昆仑山,司马迁对《山海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他认为,谈九州山河,《尚书》接近于事实,而《禹本纪》、《山经》中所有怪物,他是不敢谈论的。这表明,司马迁老先生是不认可《山经》的。为什么《史记》中只提到《山经》而未提到《海经》?这是因为司马迁当时只出现了《山经》,他没有看到《海经》。  事实上,司马迁错了,《禹贡》恰恰不是大禹时的地理,大禹时的地理就是《山海经》反映的地理,《海经》反映的怪人怪兽等等怪物并不是神话,它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为它们被后人误读了!  《山海经》不但不是神话,而且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华文明之根。我们的根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有记载,而我们却找不到中华文明之根?   寻找中华文明之根,并非出于民族自尊心,也并非好奇,而是因为这还关系到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历史周期之说,即认为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的产生和毁灭,时间并非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历史是螺旋式前进的,真相如何,这就得研究文明的源头和历史的进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候的变迁是有周期性的,地球磁极的转换也是有周期性的,天体运行也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可以说是客观规律之一。历史也有周期性吗?如果有,这个周期是什么样的?引起这个周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历史并非与我们的现实无关。现实来源于历史,并且将成为新的历史。  司马迁研究天体的运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就是说,天体的运行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1500年为一纪,4500年完成一个循环。韩非子更是指明了这个循环的周期是4560年。这与玛雅文明的历史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司马迁的天体运行周期并非中国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最早记录。事实上,早在史迁之前中国就有天体运行的周期理论,《周髀算经》说: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从《周髀算经》看,《周髀算经》比司马迁的更具体,而且《周髀算经》在4560年的周期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31920年的周期。这个周期一满,“生数皆终,万物复始”。
楼主发言:300次 发图:103张 | 更多
  一部改写世界历史的巨作!后面的内容非常令人震惊!
  这种历史周期论不独中国经典有记载,佛教也有,而且其周期更是宏大。佛教中的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每一小劫为1679.8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为3.3596亿年;80个中劫为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共268.768亿年。所以无论中外,无论亚洲和美洲,都有这种历史周期论。只不过《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较之佛教经典更具体而微而已。《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不仅有周期,而且大周期中还套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套着更小的周期,环环相扣,循环不已。不要以为司马迁仅是史学家,古时的史官是身兼天官之职的,并且是世袭的。世袭是因为天文观测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非世袭不能传承天文。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几十代人实际观测总结的结果,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天道如此运行,作为人间的历史自然也如此发展。周文王灭商纣前,手下大臣多次劝他出兵灭纣,文王就是不为所动,说你们不知天命,时机未到。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天机,就是星相。上古之帝王往往是星相学家,非后世武夫之可比。周文王等待的就是一个五星聚会的时机,可见周文王是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一天文现象的。五星聚一出现,可能会引起天文、地质的变化,有时自然灾害也会相应增多,人心就会不安定,加上舆论造势的影响,其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震荡是非常巨大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周文王籍此挥戈一击,就彻底终结了商王朝。现代历史学家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一直得不到确证,直到美国一个学者运用天文知识,计算出公元前1046年为五星聚出现的天文时间,自此,武王伐纣的时间才得到确认。可见,在天文学界,天体的运行确实是有周期性的。  那么历史呢?也有周期吗?古人相信是有周期的。自商汤于公元前1598年建立到周文王在位,时间接近500年;自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之后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历时近500年;孔子之后,司马迁(约前135---约前87年)更是就扳着指头数年份,现在五百年快到了,下一个圣人应该是我吧?“五百年圣人出”,可见自周文王到司马迁,先贤相信历史是有周期的。  真相真的如此吗?推动历史周期进程的力量又是什么?  答案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五藏山经》实际上是亚洲的地形图!这张图包括了北非东部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在内,这才是真正的大禹九州图!  这是一张至少4100多年前的地形图!而且《大荒经》实际上是大洪水时的方国地图。  这张图揭示了一个非常震惊的史实!至少4000多年前的亚洲,包括北非和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内,它们是大一统的!非但大禹时期如此,从炎帝至黄帝,一直到大禹,亚洲、北非、阿拉斯加一直就是大一统。当时最高统治者称“上帝”,《山海经》称“帝俊”,他居于世界的中心----亚洲之巅青藏高原;次一级统治者称“帝”,居于青藏高原四陲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再次一级的称“神”,居于亚洲和北非丘陵平原地带。它们对应的主要的就是亚洲的阶梯状的三级地形。这种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而这,后来成了周代分封制的基础。
  《山海经》事实上是中国人从历史以来不断记录和修订的结果,它事实上是一部中国人的迁徙史。《五藏山经》对各山方位的描述和各山之后对该山具体的描述,其方位事实上是有不同的!每一山前面的方位事实上是修正后的结果!其原因是《山海图》成图时的方位和《山海经》经文形成时的方位是有区别的。  我们看到的《山海经》是对原图画书编译后的结果。编译者当时的四极不是图画书当时的四极,四极有极移,所以,《山海经》译成经文时需要对原图方位订正。校订者保留了前人极移前的记录,又将极移后的方位订正并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并加上了里程。这样的例证在《五藏山经》中所在皆是,具体证据在后面解释经文时再予列出。后人理解不到这一点,一味以当今的方位解读《山海经》,如此,是不可能复原《山海图》的。  《山海图》最初的记录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刻在玉版上的。在中国古籍中,黄帝、尧帝、大禹都有发现史前玉版的记载。据《初学记》、《御览》、《帝王世纪》等书记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色,鱼流,始得图书。”这是黄帝时发现史前图书的记载。  又《博物志》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形图。天之形是什么?天有形状吗?“天之形”就是天象图,也就是星相图。“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这分明是上古文字图书(注意,《博物志》说帝尧发现的是文字书,不是图书----上古之图书就是以“图”画成的书,它和后代的“图书”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帝尧之前就有文字了)。这些玉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经》的资料来源。黄帝之后的尧帝、帝禹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当时的历史地理及其它知识刻上玉版,藏之名山,沉于河洛,形式上是封禅或祭河,然而实际上却有意无意中保留下了上古文化。这就是中国古史相传的“河图玉版”。祖先们留下玉版,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辅助记忆。后人收集到河图玉版,就加以整理、修订,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这就是《山海经》能够记录下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的历史地理的真正原因。祖先们收集整理这些河图、玉版,据以成图(地图和图画书)。这些河图玉版就是《山海图》的前身。后来帝尧整理,大禹时又有补充,并铭于九鼎,伯益据以成书,这就是后世的《山海图》和《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奇人怪兽神木灵石等等光怪陆离的东西是什么?上古真有三个头的人,九条尾巴的狐、六只足的兽和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鸟身等等怪物吗?是上古出现了生化危机还是基因变异?  当然没有。  那它们是怎么一回事?  这要从文字的产生历史来看待这个问题。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文字产生之前,先祖们传达信息最初靠的是语音,由于音和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义是靠语音来实现的。后来人类发现语音虽然可以近距离传递信息,但是不能远距离传递和保存信息,由于这种需要,就有了图画,这就是图书的由来。  图画的最初功能是用来表示语音的。也就是说,象形图案(注意,最初不叫文字)代表的是语音。图案是怎么代表语音的?例如,先民们要表示shu这个语音,但没有文字,先民们就以一棵树形象化地代替之。从表面看来它是象形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以树之形表示shu这个音的;反过来说,凡是发音为shu的,都可以用一棵树表示它。例如“术”,这是个抽象的词,如果用象形的事物表示,那是没有办法的。但这难不倒先民们,他们就以同音的事物代表它,这就是“同音假借”。古籍中假借字为什么多,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里的“树”之图案又代表了“术”之音,由音而生义。 “智慧树”实际上就是智慧书或智慧术,《山海经》中的“不死树”就是不死术,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
  lz加油。  
  这是要连载吗?坚持写吧,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这就好比一个不识字的人要写信,譬如一个不识字的青年给恋人写情书:“米兰,我爱你。”他因为不识字,又要表达信的内容,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画一粒米,画一朵兰花,又画一只鹅,一片艾叶,一块泥土。不明就里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从音上读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信的内容是“米兰我爱你”。当然,他也可能画一把戈代表“我”。为什么甲骨文的“我”是戈之形,就是因为粤语和闽南语中“戈”、“我”同音。“戈”是“我”的图画表音而已。这样的信写多了,青年可能会觉得画画太麻烦,就将画不断简化成图案,时间久了,图案就慢慢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语义是通过语音实现的。  任何地方,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在内,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象形图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图案,哪怕是南极洲,如果发现了远古文字的话,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图案。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规律。  由于图案符号最初都是表音的,后来图案不断简化,如果一直按此模式发展下去,就会线性化形成拼音文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如此,西方文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最终创造出一种摆脱了线条,摆脱了形和音的语言,这就是计算机语言,所以计算机首先出现于西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国文字就不同,它在最初拟音图画的基础上,最后走上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道路,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东、西文字从此分道扬镳。但纵然如此,无论西方的拼音文字也好、中国的文字也好,最终还是要通过音表现出来。离开了音的人类文字(不是计算机符号)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只有通过语音,我们才能得到语义。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譬如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家书,他横看竖看都是看不懂的,但是如果有人读给他听,他马上就明白了信的内容。再如抗战电影中,有的首长不识字,首长说一句“念”,下面的人就念给他听,首长马上明白了文件的内容,并据此发号施令。由此可见,文字记录的并不是义,而是音,义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只有到了电子时代,语言才可以脱离形和音。但这是机器的语言,是机器的符号,不是人类的文字符号。人类的信息,最终是要通过音来表达的。除非人类发展到了思维传感,人类才可以彻底不依赖语音。  
  我的沙发咋没了
  @五月灬紫丁香 5楼
21:17:35  这是要连载吗?坚持写吧,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  是连载,60余万字。真正破解《山海经》之作。
  人类的语言,无论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一定得通过音,才能得到义。音和义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义,音是义的载体。义(意)是通过音来实现的!图画书(图书)出现以后(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图画),图画实际充当了录音机的功能,图画表现的是音,由音而生义,所以理解上古图画书一定要从音上理解。  一个浅显的例子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形成,近几百年以来,欧洲学者一直在设法破译埃及纪念碑铭文上的象形文字,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1822年,一个叫吉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青年就是从埃及象形文字的图案所代表的发音开始破译古埃及帝王名字,最终取得突破,成为古埃及语言学之父。
  《山海经》的文字,大量的是对图画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之前就是一部图画书。所以,理解《山海经》的图案,绝对不能从图形上理解,而要从该图形代表的音上来理解。  音对于理解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是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字音,要理解字义是不可能的。  例如,中国古籍中很多字,我们都认识,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确切读音。举个例子,《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一句最后的“用”、“协”和“休”是什么意思?  因、和、佑啊。  为什么是因、和、佑的意思?  那是因为古时它们是同音字,而且是中国南方的语音,在粤语中,“用”与“因”、“协”与“和”、“休”与“右”均同音,属同音通假。再举个例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句中的玄鸟是什么意思?玄鸟就是一种鸟嘛。错了。“玄鸟”是“殷人”之音,而且是中国南方的语言。在粤语中,“玄”、“殷”同音。而“鸟”、“人”在上古也是同音字。  由此可知,望文是不能生义的,要望音生义。  理解上古图画书《山海经》更应从音上理解。如《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这段文字是前人对原图画书的文字描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文字编译后的结果。图画画的是一个黄袋子,红得像丹火,浑敦没有面目,还好像在唱歌跳舞。经文说这是帝江。帝江明明是个人,怎么是个没有面目的、会唱歌跳舞的黄袋子,而且还有六只足、四只翼?   其实。黄袋的上古读音是hon dai,hon dai是什么?就是黄帝(黄字上古读hong,如《山海经》中的熊山就是现在的黄山;上古帝字读dai,如粤语中的帝就读dai,《山海经》中的帝囷山就是现在的点苍山。点和帝同音互译)。“赤如丹火”是什么意思?赤如丹火四字的粤语读音就是“轩辕帝黄”。为什么叫帝黄不叫黄帝?因为尧帝、舜帝一样可以叫作帝尧、帝舜,黄帝与帝黄无足于异。六足四翼是什么?六足,鹿祖、六祖之音也;四翼,粤语即散宜也。据《蒙古秘史》,鹿祖是蒙古人的祖族。据《彝族源流》,六祖又是彝人的祖宗。而云南人的祖宗也是六诏。六足、鹿祖、嫘祖、六诏、鹿蜀实际上是同一人,同音互译而已。所以六祖实际上是中国人的祖宗。散宜就是中国史籍中的散宜氏(即“塞人”之南方读音)。而且,黄囊、浑敦二者的上古读音也是一样的,所指实为一。浑敦无面目是什么意思,无面目是编译者对浑敦的解释;浑敦,古音就是“黄帝”(hon dai) 或“黄囊”,后来音变为“荤粥”,再后又音变为“匈奴”。事实上,“昆仑”、“霍腊”、“贺兰”都来源于“黄囊”(黄帝)。这一点要记住,这在后文的解读中还会用到。这段经文的整个意思是说:“那里有神,外貌像个黄袋子,红得像丹火,他是鹿祖、塞人、荤粥一族,是司彘国的江巫,其实他是帝江(即帝鸿)。” 黄袋子,红得像丹火,是对黄帝二字的图画表音,六足、四翼也是图画表音。如此理解,《山海经》就好懂多了。  诸如此类,《山海经》中数不胜数。 “以图表音,以音释义”这是《山海经》最重要的特点,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山海经》。  前人理解不到这一点,编译《山海经》者没有完全看懂,屈原没有看懂,史迁没有看懂,后来的编校者如刘向、郭璞等也没有看懂。后来之后来者更是当作小说,甚至当作巫书。现在虽然肯定了《五藏山经》,但也是一种模糊的肯定;至于《海经》部分,也还是当作神话看待。可以说,现代人也没有看懂。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编译和编校的区别。编译是前贤将原图画书的图案译成文字形成《山海经》的过程,编校只是对《山海经》字句篇章的整理和校核,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初的图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变迁、文字的变革、记忆的错位、政治的影响、史籍的损毁、山川的变迁、天文的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在后来的传递过程中失真了。因为失真,后人不理解而臆测之;后人之后人更不能理解,复穿凿附会之,致使本来真实的事情愈传愈离离奇,愈传愈怪异,最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些光怪陆离的怪人怪兽等等不可思议的事情。  其实,神话就是历史的化石,敲掉它的外壳,就是真实的历史!
  记号,跟踪  
  拜读了,佳作,将跟踪阅读
  《山海经》记载的地理之辽廓、历史之久远,超出了当今任何人的想像!  事实上,《山海经》反映的地理年代早得无法想像!《山海经》的价值要多大就有多大。不要说《山海经》中的上古帝王陵墓所在地;不要说那无数的金、银、铜、铁、锡矿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名字的矿产;也不要说《山海经》反映的上古神秘文明;单是那积石山,山下有石门,“万物无不有也”的叙述就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还有“禹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曾城九重”的昆仑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无数的物质的、精神的宝藏,几千年、上万年的文化积淀,尽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是破解上古文化的钥匙!  这些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山海经》还隐藏了一个地球的最大秘密!这个秘密对于破解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历史和演变、对于考察我们当前地球面临的极端气候和地球环境的演变,对于研究地球的极移和板块运动和地球物理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现在,即将破解《山海经》这万古之谜,在后面,将解析亚洲神秘的人文景观、指明雪藏的山海宝藏、还原震撼的上古历史、阐述沧海桑田的山海巨变,探索不可思议的地球运动,等等等等。  《山海经》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地球地理的认识,而且颠覆了我们对夏、商二代的历史的认识!也颠覆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认识!  为什么?  因为上古炎帝至大禹时期,中国古史中的帝王实际上统治了整个亚洲和北非。古埃及第一王朝实际上是炎帝孙族节并建立的王朝!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实际上是三苗文明!《山海经》称之为“寿麻”。寿麻、三苗、苏美尔实际上是一族,为音译的结果。所谓的两河流域“阿卡德”实际上是“夏开帝”的粤语音译,夏开帝国统治了整个亚洲和埃及,而且中国的帝尧事实上是埃及人!惊人的发现远不止此。现在只略略提及,具体内容后文详述。  就目前考古来看,中国考古发现的三星堆文明其实被误读了!  三星堆文明其实是炎黄时的文明,炎帝文明远在公元前3100年以前。青铜神树实际上是《山海经》中的“建木”,它代表的是炎帝节并!而且三星堆那个方脑袋的青铜人像它实际上是炎帝术器!这些在《山海经》中都有明确记载,只是后人没有看懂而已。  江西在上古并非蛮荒之地,在颛顼帝时,那里是少昊之国!为颛顼帝帝都所在,江西之名就来源于“颛顼”的上古音译。  非但如此,中国古史中的夏朝不仅存在,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空前绝后的帝国!  夏朝之夏事实上不读xia,而读粤语的ha!夏后开也应读ha hau hoi,夏王朝实际上是夏后氏建立的王朝。夏后王朝实际上就是《埃及王表》上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阿哈王朝!阿哈王朝的都城不在埃及,而在中国的云贵川一带,而且很可能就在川西。当时的云贵川是世界的中心,是为中国古史中的炎帝帝都中心区域所在!夏后王朝即阿哈王朝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当时覆盖了整个亚洲和北非。
  有意思!  广东话就是“神话”  期待解密
  所谓“太康失国”实际上是炎帝阿哈族(夏后氏)的伯陵因耽于女色而失国。夏后氏的伯陵也就是两河流域泥板书发现的大名鼎鼎的恩美巴拉格西。恩美巴拉格西,源于西方人对两河流域楔形泥板文字的音译,它实际上是“高密伯陵高辛”的粤语音译。  公元前2800年以前的上古,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所谓的原始社会,那时人民很富足,是一个肉欲横流的世界,当时社会风气相当淫乱。炎帝之孙伯陵与黄帝族的韩流,为了一个女人嫦娥引发了上古世界大战,炎帝系伯陵最终丧失了帝位。这段历史就是中国《五子之歌》的由来,是为印度《摩诃婆罗多》记载的主要历史,是为西方《圣经》中的五王与四王之战!《摩诃婆罗多》与《圣经》主要事实是存在的,这段历史在《山海经》中均有记载。  中国古史所谓夏代的“少康中兴”,少康其实是少皞的音译,即帝喾,也是夏后氏一族!帝喾复兴了夏王朝,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是为两河流域发现的阿卡德帝国的萨尔贡!“阿卡德”实为“夏开帝”的音译;萨尔贡、少皞、少康,实为一,也是音译之故。公元前2371年,少康萨尔贡(帝喾)光复夏后(或阿卡)帝国。西方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据楔形文字泥板书,将少皞音译成了萨尔贡,将夏开帝国译成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帝国远非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认识的限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他们摸到的只是夏后帝国的一条腿!帝喾的阿卡德帝国实际上覆盖了亚洲和埃及!  阿卡德帝国(夏后帝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帝喾分封八子镇守亚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贵州一带,是为《山海经》的柏服国;仲熊分封在中国南方江西一带,是为《山海经》的张宏国,张宏国是为“中国”名称之源,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季狸分封在今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为《山海经》的季厘之国。实际上季厘是乘厘之字误。  因仲熊(粤语即张宏)是阿卡德帝国即帝喾的封国,故又称夏后(阿卡),夏后(阿卡)快读即夏,这就是中国的夏代之源。仲熊、张宏、斟寻,实为一。所以中国夏代之都城,依照张宏国的历史,夏代都城就在江西!依柏服国历史,夏之都城就在贵州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国的历史,夏代的都城就在川西或横断山脉。  公元前2292年,帝喾之孙、玛尼什吐苏之子----位于亚述的唐尧族被分封到埃及,在《山海经》中称长右族,长右族年仅9岁的唐尧继承埃及王位。此时的帝喾后人,被分封于今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沙尔沙利乘厘继承了阿卡德帝国帝位,但此时阿卡德帝国已四分五裂,乘厘帝不被承认。“谁是王?谁不是王?”诸侯各自称帝,世界大乱。沙尔沙利实为《山海经》中狌狌、双双、猩猩、三桑之译音,也就是商汤之祖族。乘厘帝实际就是中国古史中的舜帝!中国古史所谓的“尧舜禹”实际上是“亚述尔”一词的粤语音译。  公元前2250年,祖籍亚述、被分封于埃及的唐尧统一了亚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国(夏后帝国)帝位。公元前2231年前后,西亚和两河流域洪灾肆虐,帝尧率领埃及和亚述军队从埃及迁徙中国,驱逐鲧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诬之为“四凶”,唐尧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尧,帝尧姓伊祁,名放勋。伊祁放勋实际就是Egyptian,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帝尧继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夏后帝国帝位时间共56年,是为阿卡德帝国的纳拉姆辛。
  go on  
  纳拉姆辛(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伊朗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印度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至公元前2144年驾崩。  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彝人大禹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白彝),贵州的伯益在位13年。  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夏后启逃亡到川西,成为巴人,并开始积蓄力量,结盟西亚其它国家,公元前2070年,夏后启逃亡13年后,发动了征伐伯益的俱卢之野大战,主战场在贵州、湖南一带。当时伯益也有盟国,双方大战,战争席卷亚洲,最后夏后启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山海经》中称之为“巴蛇食象”。象,就是伯益的都城,也就是湖南“湘”的音译词。公元前2069年夏后启光复夏朝称帝,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夏朝。  俱卢之野大战后,世界元气大伤。文明大步倒退。  此后夏后启出兵西亚,光复了亚洲。但帝国不久分崩离析。此后夜郎王朝闭关锁国,封闭了471年,直到公元前1598年殷人入侵时为止,夜郎建立的夏后氏王朝正式终结。此夜郎族一直绵延了二千多年,到西汉时消失。  夏后帝国从阿哈王朝算起,历时1400多年,甚至更久;从帝喾(萨尔贡)阿卡德帝国中兴算起历时773年;从公元前2069年的夏后启(夏后照)建立夏后氏的夜郎王朝算起就是471年。所以乾隆版《史记》说夏代共传773年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古史中的夏朝,实际上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历史时期。广义的夏朝指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阿哈王朝,那时的阿哈王朝实际已统治到埃及一带。而阿卡德帝国也统一了亚洲和埃及。狭义的夏朝则是发源于贵州的公元前2069年的夜郎王朝。夜郎王朝绝对不是后人想像中的“夜郎自大”,公元前2069年夏后启建立的夜郎王朝势力曾经达到西亚!  这就是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1598年的主要历史脉络。中国古籍中的中国上古史,特别是秦火以后历史记载大多源于民间传说,错误非常之多。《大戴礼记》和《史记》记录的夏代历史实际上是从炎帝以来的历史!  非但如此,商代九鼎和周代的九鼎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大禹九鼎!它们是假冒仿造的。  瞠目结舌?不屑一顾?  一切在意料之中。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密《山海经》。
  二、大禹九鼎在哪里  谈到《山海经》就不能不谈到大禹九鼎。据《左传.宣公三年》说,从前夏氏称帝,远处方国图画万物,九州之牧贡金无数,夏禹铸鼎,铭刻万物,物物皆备,使人民识别神、奸。
  《左传》这段话实际点明了大禹是如何绘成《山海图》,如何著成《山海经》的。《山海图》并非如人们所说的是大禹派出调查队,调查全国山川物产,据以编成《山海图》和《山海经》。《左传》说《山海图》实际上是大禹根据九州之牧进献的图书(图画书)加工整理出来的。九鼎之金,是九州之牧交纳的贡奉。为什么是九牧?九牧就是大禹分封九州的九个统治者,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曾作过豫州牧。九牧就是九巫。巫,本读粤语的mou,后来音译为“牧”。后人理解为牧猪、牧羊、牧牛意义上的牧,那是后人的误解!对“牧”字的二种不同理解,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释为“巫”,体现的是宗教立国,释为“放牧”之“牧”,体现的是奴隶立国。  “九牧贡金”说的就是大禹分封的九个诸侯进献贡奉,其中就有图、书。  在古时,一个方国如果向另一个国家进献本国地图,那就意味着绝对的臣服!秦末刘邦入三秦时,其他大臣忙于争金夺银,而谋臣萧何独独只对图籍感兴趣。三国时的张松投降刘备时,见面礼就是巴蜀地图。地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大禹之时,九巫即九州之牧贡献地图,可见大禹实际上是九州的统治者。而大禹的《山海图》是覆盖了整个亚洲、北非东部和美洲阿拉斯加。由此可见,大禹当时是威震世界的。  回忆一下我们熟悉的历史。周代直到现在,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成吉思汗在他面前也要甘拜下风。而这一切,竟然发生在4100多年前!而且是我们所谓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对上古历史的误解要多深就有多深!  大禹九鼎铸成后,敬于宗庙,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从此成为政权的象征,也成为天下争夺的对象。为什么要争夺九鼎,九鼎无非是九尊青铜,即使是九尊黄金,其价值也是有限的,天下英雄为什么要争夺它?其实他们争夺的并不是那作为青铜的九鼎,而是九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物产。它们的价值比青铜价值更大。九鼎上面的亚洲地形图、交通线、矿产指南、和沙漠水资源图、动植物分布图是当时弥足珍贵的百科全书,有了它,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基础。  然而,九鼎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据中国史册记载,大禹九鼎先后传夏、商、周三代,至秦末失传。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意思是说周赧王驾崩后,周朝百姓就向东逃亡。秦国获取了周朝九鼎重宝,将西周公赶到单狐。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东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国兼并,周社祭祀无人,就此灭亡。(题外话:此处之单狐就是《山海经.东次四经》之单狐之山,也就是现在韩国首府釜山----韩国人是西周君的后人!)“秦取九鼎宝器”,这句话点明了西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  又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五十一年,……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这段话记载的是东周灭亡后九鼎到了秦国。  《史记.周本纪》与《秦本纪》是相呼应的。都说周朝灭亡后,周鼎到了秦国。  然而,这里有二个疑问,一是周朝的九鼎是安放在洛邑的,而洛邑当时是东周公所在地,秦国灭掉的是西周公,怎么就获得了东周公的九鼎。二是秦与洛邑相隔350公里左右,中间又有秦岭余脉阻挡,周初灭商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怎么能将庞大而笨重的九鼎越过秦岭余脉运到秦国?
  关于周鼎在洛邑,事见《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又见《史记.周本纪第四》:“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另外周灭商迁九鼎时,九鼎曾经公开展出过。事见《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记载得很详细:“(武王)到纣死之处,亲自射击他的尸体,连发三箭然后下车,以轻剑刺其尸体,用黄钺砍下纣王之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到纣王宠爱的二妃之宫,二女已经自缢。武王又连射三箭,用剑刺,用黑钺砍下二妃之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作罢回到军营。次日,清理路面、社坛及纣王宫殿。又封纣王之子禄父于商之旧地。武王认为商朝初定,就让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商代遗民。此后又命召公从囚犯中释放箕子,命毕公释放关押的老百姓,表彰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把鹿台之财和钜桥之栗分给百姓,赈济贫民。命南宫括、史佚公开展出九鼎宝玉!”(原文: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纣宫。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这三则史料,明确指出了周灭商后,迁商九鼎于洛邑。  可见周鼎确是商纣九鼎,并且就存放在东周的洛邑。既然秦国灭掉的是西周,那就不可能得到当时得到远在350公里的东周的九鼎。(顺便说一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时,更不可能掠走了九鼎。因为九鼎本来就和犬戎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犬戎族的。关于这一点后文解读。)  或许有人会说,有无可能周代营建洛邑后,周鼎后来又被迁到了丰镐呢?  其实这同样不可能。要知道,周鼎存放洛邑是由于九鼎太过庞大笨重,不能运到丰镐才营造新都放置九鼎的。洛邑与丰镐之间远隔350多公里,中间是山脉阻挡,周人以前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去,以后一样不能!所以西周君逃亡前,真正的周鼎应该一直在洛邑。  况且,九鼎不是小家伙,想拿就拿,想走就走的。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虽然史册没有明确记载九鼎之重,但后来秦始皇时有十二铜人可资参考。《正义汉书五行志》说:“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这是秦始皇时,甘肃临洮发掘出十二尊巨像的历史记载!巨像长五丈,足履六尺是什么概念!可惜这则信息一直不为后人重视。秦始皇集全国之铜铸造金人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三辅旧事》一书也载“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此金人之重量可作九鼎之参考,禹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每尊鼎的重量绝不比金人轻!为什么?因为据《山海经》,大禹统一了亚州和北非!其疆域比秦朝不知大多少,九牧之金绝对比秦始皇的多得多。另据史料记载,当初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相当兵力,事见《战国策.卷一》: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挚以齐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可至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这段史料记载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国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颜率就出了个主意,请齐国出兵相救,许以九鼎酬谢。齐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围。事后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这时颜率又出了个主意,他亲自出使齐国,说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运,请你老人家指示一条捷径,以便于搬运九鼎。齐王实在是找不到搬运的路,只好作罢。  在这里,颜率说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虽然是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九鼎是个大家伙!搬运非常不容易!周灭商纣时,动用相当人力物力,才将九鼎从奄(现在的河南偃师)迁到洛邑(今洛阳),那可都是平原地带,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可搬运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动了,不得不就地营建洛邑专门安放九鼎!  既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能够运到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秦灭西周公时得到的九鼎应该是仿造的,而且块头小了很多。  司马迁没能看出这点,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在哪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又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的记载是矛盾的,可见他也莫衷一是。从《秦始皇本纪》可知,秦始皇肯定也发现了他的周鼎是假的,或许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没在泗水里了。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余人在泗水打捞周鼎的举动。  这次打捞一样是徒劳的。泗水远在山东,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国力之强尚不能远距离搬运九鼎,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亡国之君东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将至少九十万斤重的九鼎搬运到800里之遥的泗水呢?再者,搬运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东周君逃亡时搬运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觉,不给后人留下一点线索。这可能吗?
  好看,楼主继续加油  
  关注??
  1、每鼎十万斤,真乃国之“重”器!  2、四大文明古国皆为夏的分号!!  3、哇塞!!!
    赏析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会别人是一种涵养!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绊倒我的人强化了我的能力;中伤我的人砥砺了我的人格;藐视我的人觉醒了我的自尊;斥责我的人助长了我的智慧;遗弃我的人教导了我的独立;伤害我的人磨练了我的心志。
  吹吧,古代人都会飞行术  
  楼主大才,只是关于大夏的说法可有考古发现支持?
  由此看来,周之九鼎其实也不可能被运到山东泗水一带!  那么,唯一的结论是:周九鼎仍在洛邑!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周朝灭亡后秦国未能在洛邑发现九鼎?  很可能被东周君就地处理了!至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或许是就地掩埋,或许是投入了洛河或涧河中。疑在涧水的可能性大。据《史记.楚世家第十》载:“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知郏鄏为成王定鼎之地,其地就在今洛阳市内,中有郏水,即今洛阳之涧水。涧水应为郏水之音译。而且涧与泗字形近,真相可能是九鼎没于涧水,后人传抄过程中误为泗水。或许是东周公预料周朝必将灭亡,为不让九鼎落入敌手,于是决定就地处理,但无论是就地掩埋还是焚毁,都是项大工程,掩埋要挖土方,还要搬运,费时费力。焚毁也不容易,要融化这至少九十万斤的大家伙,得多少燃料?得多高的温度?融化后的青铜块也是件巨无霸,秦国人不可能发现不了这些痕迹,而这些在史书上竟然没一点记录。可能吗?相比较而言,就地推入涧水,倒不失为一个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因此,周鼎沦于涧水,这是最可能的答案。即便是东周公将九鼎推入涧水,也要一支庞大的队伍,要完全保密,是绝不可能的。后人将九鼎沦于涧水记录在案,可那时没有印刷术,全靠手工抄写,抄来抄去,涧水就误抄为泗水。这或许就是司马迁《史记》言秦始皇求鼎于泗水信息的由来。  分析至此,周鼎在哪里或许有了答案。真相如何,有待考古发掘。  如果周鼎真的沉没于涧水,是否就能确定此九鼎就是大禹之九鼎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周鼎是商鼎,这是确凿无疑的。史有明载,且周灭商,迁九鼎到洛阳时,曾公开展出商九鼎。  那么商九鼎就是大禹九鼎吗?  绝对不是。  为什么?  我们知道,“禹居阳城”(《古本竹书纪年》)。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   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  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  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  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益和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这一点留到以后再说。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阳城在哪里。  从上可知,自禹之后,定都阳城的有二个帝王,这就是大禹、益。《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可见启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帝自然引起后益的不满,于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说: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  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据《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后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  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阿富汗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  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所谓的母系氏族社会!最后夏后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  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几乎被后人彻底遗忘!  所幸有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摩诃婆罗多》记录的是一个五兄弟与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后复国的故事。  主要内容与《五子之歌》惊人地一致!但《摩诃婆罗多》更详细!  在《摩诃婆罗多》中,奇武王死后,儿子坚战尚小,族弟持国把持朝政,称为持国王。而持国王是一个瞎子,般度族的坚战长大后,俱卢族的持国王不愿还政坚战,而想让自已的儿子难敌继承王位。坚战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举行了马祭称帝。后在与持国王的儿子难敌的赌博游戏中,坚战输掉了自已的国家,连老婆也差点输掉了。按照赌规,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难敌几次设计陷害坚战,火烧紫胶宫,坚战得到情报,从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过程中,兄弟暗中积蓄力量,终于在第十三年与难敌展开俱卢之野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80万,最后只剩下十个人生还,几乎同归于尽。满目疮痍中,坚战最后称帝,此后五兄弟心灰意冷,在传位给弟弟阿周那的儿子继绝后,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后死于途中。  这个故事与夏后启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惊人地一致!  这说明夏后启、后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历史与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的主要情节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诃婆罗多》主要情节的简化版!《摩诃婆罗多》反映的也是上古历史。只不过《摩诃婆罗多》将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全部历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坚战的身上。这就是《五子之歌》与《摩诃婆罗多》的最大区别。  同时据《摩诃婆罗多》记载,坚战在位三十六年,后传位于继绝。而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是:“益干启位,启杀之。……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古本竹书纪年》或许将司马迁所说的“居丧三年”也算在内,减掉这三年,正好是《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坚战在位年数36年。所以《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主要地近似于中国古史中的夏后启事迹。  《摩诃婆罗多》记载的坚战五兄弟揉合了中国史册记载的帝舜、大禹、夏后启及太康兄弟的事迹,它是一个复合体。我们不应将坚战框定为舜帝、大禹、夏后启或太康中的任何一个,虽然事迹以夏后启为主,但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整体,即般度族。而持国、难敌则是俱卢族。掌握了这二点就行了。  般度族在哪?般度族即BOD。其实这二者就是巴蜀的音译。蜀在上古与“竹”同音。在南方有的方言中,蜀、竹、度是同音字。般、巴同音。所以般度族就是后世的巴蜀。同时bod,音同宝敦,宝敦就是现在发掘的宝墩文化一带所在地。宝墩,就是般度、BOD、巴蜀的音译词。  而持国一族的俱卢族,就是《山海经》中的臷国。俱卢族的持国也是臷国的音译词,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据《山海图》和《海经方国》复原图,俱卢族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的狙(qū)如族。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在今贵州东南部。  根据《摩诃婆罗多》,夏后启(坚战、后照)属般度族,也就是巴蜀族。所以夏后启失国应是逃到了四川宝墩一带!并在宝墩积蓄力量十二年,最后联合其它国家与伯益及其盟国展开了上古世界大战。最终夏后启战胜伯益称帝。由此可见,伯益所在的贵州应该就是大禹的都城所在。俱卢之野大战后,夏后启又派兵征服了四方。据《山海经》,夏后启到达了两河流域、兴都库什山脉,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大运山舞九代。由这一点可以肯定,大禹和夏后启实际上统治了整个亚洲包括北非!  据此分析,大禹的都城要么在绵阳,要么在贵阳!
  @ncfq2012 25楼
06:51:18  吹吧,古代人都会飞行术  -----------------------------  请看看成吉思汗是怎么打到欧洲的。
  另外据《摩诃婆罗多》记载,持国的都城在象城。象城在哪?象,湘也。俱卢族的持国为伯益一族, 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倚帝山之狙如族。其中心地域也在贵州东南,与湘接壤。倚帝与益帝(益称帝,是为益帝),俱卢与狙如,象与湘,其实都是同音互译词。所以《摩诃婆罗多》中的象城必然在贵州东部和湘西一带。  另外据《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此节经文中的“蛇”实读粤语的ji。证据?《海外南经》明确说了:“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意思是自南山以东,那里的人称虫为蛇,却把蛇叫作鱼。也就是说上古蛇、鱼是同音字。现在粤语“蛇”也读yi,是可为证。所以上古蛇、鱼、彝其实都是同音字。  《海内南经》“其为蛇青、黄、赤、黑”说的是上古彝人有四支,分别为青彝、黄彝、赤彝、黑彝。黑彝,也要读粤语的haak ji,而“夏禹”之粤语恰与此同音。所以,夏禹实为黑彝,黑彝就是夏禹,夏代之所以“尚黑”,原因就在于此。据《山海图》复原图和《海经》复原图,黑彝(黑蛇、夏禹)就在今天的贵州!  《海内南经》的“巴蛇食象”,说的就是逃到川西的夏启成为巴人吞并了象城(湘),这就是《摩诃婆罗多》说的“俱卢之野”大战。俱卢之野就是狙如之野,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就在现在的贵州东南和湖南一带。  我们知道,国都和九鼎是在一块的。夏后启战胜伯益后自然得到了大禹九鼎。此时的夏后启必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迁都,要么迁鼎。夏后启是怎么做的呢?据《博物志》卷九记载:“昔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所以,夏后启肯定是是迁伯益九鼎了。  问题是夏后启能迁多远。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周灭商时,在平原地带迁商鼎时才迁了不到35公里。  伯益在贵州东南,那可是高原山区。夏后启又能迁多远,所以夏后启即使是迁鼎,也必然就在倚帝山附近。而且他很可能像周初那样,另营新都。  这个新都可能就是斟寻。  据古本《竹书纪年》:“桀居斟寻。”可见到夏朝末年,夏桀是居斟寻的。斟寻在哪?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挖遍了华北,就是不见夏朝踪影。其实,夏朝起源于中国南方。斟寻,源于帝喾之子仲熊所封国。仲熊、斟寻与《山海经》中的张宏、穿胸实为一国,上古粤语实属同音互译词。  据《海外南经》,穿胸在臷国的东面,而臷国在贵州一带,所以,仲熊、张宏、斟寻、穿胸其实就在今天的云贵以东,即湖南、江西、两广一带,而且夏代的斟寻很可能在湖南与两广之间!  这可真是大跌眼镜!  真的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东游於黄泽,宿于曲洛。……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天子筮猎华泽,其卦遇讼 ……乃宿于黄竹。天子梦羿射于涂山,祭公占之,疏□之□。乃宿于曲山。壬申,天子西升于曲山。□,天子西征,升九阿, 南宿于丹黄。斋。戊寅,天子西升于阳□,过于灵□井公博。乃驾鹿以游于山上,为之石主而□实干。乃次于洹水之阳。吉日丁亥,天子入于南郑。”  从《穆天子传》的这段记载来看,夏后启却是居于南郑附近啊?这怎么解释。南郑在哪,一可能是现在陕西南郑,二是可能是四川南充,三可能是四川阗中。其实《穆天子传》中的“夏后启之所居”是夏后启复国前的“所居”,不是复国后的国都所在。复国后夏之都城就在斟寻,即黔东南--湘西--江西一带。  这才是真正的夏朝国都所在!历史学界和考古界整个找错了方向。  俱卢之野大战是夏后启复国的转折点,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俱卢之野,在《山海经》中就是“狙(qū)如”之野。其地就在《中次十一经》倚帝山一带。《中次十一经》载:“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féi)鼠,白耳白喙,名曰狙(qū)如,见则其国有大兵。”倚帝,就是益帝(即益)的音译;这里的“白耳”,粤语就是伯益,实为伯益的图画表音;狙(qū)如也是俱卢的音译,“见则其国有大兵”,表明了这里曾经是大战的地方。这里就是夏后启复国的主战场。  据《摩诃婆罗多》记载,有18个国家,共180万兵力参战,战争蔓延到了西亚黑海一带,双方使用了很多神秘的武器,最后同归于尽。这完全是一场4000多年前的世界大战!  俱卢之野大战,亚洲几乎被毁灭,只剩下寡妇和老弱病残!幸存下来的人流传下了这段历史。在中国,散见于历史典籍中,在印度,则被汇编成了《摩诃婆罗多》。  这场大战几乎将人类打到了石器时代!文明从此倒退!   从《山海经》和《摩诃婆罗多》可知,大禹时文明的中心并不在中原,“禹居阳城”,阳城要么是贵阳,要么是绵阳,总之在大西南和中国南方!大禹九鼎也应在大西南和中国南方找。无论如何,阳城绝对不会在历史学家所谓的山西,堪寻也绝不会在山东。  真相如何,有待考古发掘。  既然现在找不到大禹九鼎,《山海图》的复原还得依靠破译。
  @五月灬紫丁香
21:17:35  这是要连载吗?坚持写吧,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  @十万昆仑 8楼
21:21:08  是连载,60余万字。真正破解《山海经》之作。  -----------------------------  为什么这么肯定?观望。。。。
  @王屠苏 26楼
07:22:23  楼主大才,只是关于大夏的说法可有考古发现支持?  -----------------------------  请你从开始看起,认认真真看。
  @十万昆仑 10楼
21:41:15  《山海经》的文字,大量的是对图画的描述,表明《山海经》之前就是一部图画书。所以,理解《山海经》的图案,绝对不能从图形上理解,而要从该图形代表的音上来理解。  音对于理解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是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字音,要理解字义是不可能的。  例如,中国古籍中很多字,我们都认识,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确切读音。举个例子,《左......  -----------------------------  看这段我就觉得有个问题不好解决了。 “以图表音,以音释义”这是《山海经》最重要的特点,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山海经》。  要望音生义,但那些文字上古发音到底是如何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是我看到这儿的疑问,也许后面会看到答案吧。
  你是个有心人。如何确定上古语音,后面会谈到。
  古人交通极不发达,哪管得到那么远。
  @穷神1 34楼
13:45:25  古人交通极不发达,哪管得到那么远。  -----------------------------  看看成吉思汗是怎么征服欧洲的就知道了。
  跟不上楼主思维,有点超过我的认知了,而且我确实看不太懂,我认为,看起来高深莫测的都是好帖,顶一个,不费lz辛苦!  
  有意思
  楼主粤语是否可以作为破解古语言的密码本  
  《山海经》不但不是神话,而且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  **********************************  不要这样吹吧???????  中华文明是什么???????  什么是大中华??????  还是先民的愚钝,中中中中中中中中。。。。。。还是宇宙之中啊。。。。。。。。。  完全是国奴的好大喜功本性。
  @貊乡鼠壤 39楼
16:25:26  楼主粤语是否可以作为破解古语言的密码本  -----------------------------正是这个意思!
  三、 破译《山海图》的密钥  破译《山海图》,必须掌握以下六把密钥:  一是一里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山海经》中名山大川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就是说,古时以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一百亩划分为井字形状的九块田,称之为井田。从中可以看出,一里等于三百步。然而一步又等于多少米呢?  请看汉儒的《大戴礼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又说:“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大戴礼记》指出了汉以前是以周尺八尺为一步的。周时采用的是八进制,如高度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大戴礼记.王言》:舒肘知寻。《小尔雅》:寻,舒两肱也。古尺较今尺为短,一寻八尺。长度一寻等于八尺,一尺等于8寸。一步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到了西汉时采用的是十进制。据考古实证,周代的一尺等于0.231米。这是无疑义的。  据上可知,周代一步等于0.231*8=1.848米。周代一里也就是:300*8*0.231米=554.4米;汉代一步等于周代的六尺四寸,则汉时一步等于0.231*6+0.0231*4米,即等于1.4784米,一里等于443.52米。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现在人的一步充其量能走0.5米吧,古时的人一步怎么会有1.848米?其实我们现在的一步,古时叫跬,《小尔雅》云:“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又《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和步是两个概念。并且这个跬、步只是相对于行走时的步伐而言,是不用于测距工作的。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古人不会笨到一步一步地用脚步这一概念来测量的。古人在实际测量工作中,采用的是一种叫步弓的测量工具,步弓两端的距离就是1.848米,大约为当时人的一般身高。量一次就叫一步,满300步就叫一里。  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都是以人体的一定比例来度量的,《说文解字》就指出:“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步,就是身高,这个身高是由国家统一规范了的,周代为1.848米。  那么《五藏山经》是以一步等于1.848米,一里等于554.4米计算呢?还是以汉代的一里等于443.52米来计算呢?  都不能。  事实上《五藏山经》已经给后人留下了破译密码,只是后人没有留意而已。据《山海经.西次三经》:“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请注意,此段经文前面说“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经文“峚(mì)山”后面叙述钟山时又说“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可见后面的420里和前面的460里是相等的。这一后一前的“里”,尺度是不同的,其比例关系为: 1.0952倍(460/420)。  据考古结果,陶寺遗址尺为0.25米(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商尺为0.1695米,周、秦尺为0.231米,汉尺为0.232至0.236米。在这些尺度中,满足1.0952倍关系的只有陶寺尺和周尺。陶寺尺/周尺=0.25/0.231=1.08225倍。1.08225倍关系与1.0952倍关系大体接近,均为1.1倍。  这么说来,《五藏山经》是周时成文?不是,因为《山海经》最初本是图画书,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没有文字的连环画,即古时所谓的图书。《山海经》经文到处是对图画的描摹,这种“以图表音、以音释义”的写作手法绝非周代文字大备时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五藏山经》“峚山”至“钟山”里程的叙述,其比例大体符合陶寺尺和周尺的比例关系?这最大的可能是周人有补注。也就是说,《五藏山经》系统成文大体在陶寺时期,即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一句是周人或者是周人的祖族补注的。  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的古尺,其长度为25厘米。如果据此陶寺尺计算,《山海经》一里正好等于600米,比今尺大多了。  问题是,我们能以陶寺尺为标准测算《山海经》里程吗?  完全能!其原因,一是因为帝尧、帝舜和大禹时期,曾经统一过度量衡,据《尚书》载,(尧帝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可见尧帝时曾统一律度量衡的,上古之步和里是有统一规范的。二是从考古发现来看,19世纪50年代于山西襄汾县出土了陶寺遗址,其考古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帝尧至大禹就在此时期内。帝尧、帝舜及大禹曾统一过度量衡,陶寺遗址是否帝尧都城无关紧要,只要陶寺之尺在尧舜禹度量衡统一规范之内就行了。三是中国古史记载禹命伯益著《山海经》,这个禹时期与陶寺遗址历史年代接近。  所以,《山海经》一里等于600米 是比较靠谱的。退一步来说,我们以“峚山”一节所隐含的比例关系来算,周尺的1.0952倍,则《山海经》成文时的尺为0.25299米。一里等于607.176米。  需要说明的是,《五藏山经》无论是一里600米,还是一里607.176米,是不会影响《五藏山经》涵盖亚洲和北非的事实的。  我们以周尺和陶寺遗址发现的尺来计算峚山至钟山之间的距离如下:420x607.18=米(陶寺尺),460x554.4=255024米(周尺),二者相差8.4米,510多里相差8.4米,较之于方圆几十里的名山,其误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五藏山经》一里必等于607.18米或600米!  有了《山海经》,现在又有了古尺,我们就可以丈量天下了。  问题是,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人,他们是如何量得上古图书中的尺寸,并予以修正的呢?  这个问题,晋代大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提到的资料可以解释。据《博物志》记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张华是晋代最博学的学者,他肯定是看到了常人没看到的资料。《博物志》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版,上面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璧玉,上面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天地的形状是什么?就是天官图和山海图。天官图就是天象图或星象图,山海图就是地图资料。金璧之瑞,说白了就是尧以前的远古历史资料。这是帝尧发现的尧以前的天文、地理、历史的珍贵记录。与刻画天地形状的玉版同时发现的,还有方尺,这就是尧破解远古地图的重要工具!有了地图历史资料,又有方尺,尧破译远古地图也就完全可能。关于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上古前贤一定也是像尧一样,有前代的玉版、方尺,有天地之图,有的甚至有图书(不一定仅是地图),所以他们就能图画天下,整理山海了。
  @sz9981 40楼
16:35:11  《山海经》不但不是神话,而且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  **********************************  不要这样吹吧???????  中华文明是什么???????  什么是大中华??????  还是先民的愚钝,中中中中中中中中。。。。。。还是宇宙之中啊。。。。。。。。。  完全是国奴的好大喜功本性。  -----------------------------  你是国人吗?如此妄自菲薄,自称为奴。
  二是要明白音译词、通假字在上古的突出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原因在前面已经谈到,现再补充几点。上古音译词、通假字之所以突出,一是由于民族迁徙的频繁、民族交往音译的结果。上古民族间的交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广泛深刻得多。从《山海经》来看,民族间的交往贯通了东亚和西亚,战争沟通了印度洋和北冰洋,乃至亚洲和非洲,这完全超出了现代人的想像,可以说,从周代以来到清末,除了元代,民族间的交往没有超过上古的。二是在上古文字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因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借用同音的字表达不同的意思,因而同音通假、音译词现象非常突出。三是语言本身也有一个变迁的发展过程。同一字词,在不同的时代读音有差别;同一字,同一时代不同的民族间读音也有差别,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间也有差别。这是在破译《山海经》时要值得给予相当重视的。这些现象,在后文将逐渐展现出来。  三是要严格按《山海经》表述的方位复原《山海经》中的地理。  东就是正东,南就是正南,西就是正西,北就是正北。这一点必须严格,不能想当然地偏移。如果《山海经》说的是“东三百里”,复原时弄成东偏北10度三百里,这样九次下去,就会偏移到北方,结果就会南辕北辙。其它如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也要取45度角方向,取角不能时大时小,如果随意偏移角度,最终也会造成方位的混乱。再就是《山海经》中的路线一律取直线距离。地图上的距离都是直线距离而不是实际行走时的曲线距离。如果以曲线距离计程,同样的二个地点,因为行走路径的不同,其距离也就不同,如此就没有一定之规,也就无法成图。所以这一点也必须严格,不能随意曲裁。  四是要认识到民族迁徙过程中的地名复制现象。  这一点非常重要。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没有破解《山海经》,基本上都是中了《山海经》中大量的同名山川的迷魂阵。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天灾、由于战乱、由于政治等原因,各民族其实一直处于迁徒流动过程中。在这种流动过程中,先民们往往将故土的山川地名带入了新的定居点,从而形成了《山海经》中大量同名的大山、大河。犹如今天各地的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一样。名字虽然一样,然其所指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误认不同的山、水为同一山、水,从而身陷其中,搞得晕头转向,辨不清方位。  很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过程中常被大量泾水、渭水、赤水、英水、河水、黑水、岳山、衡山等弄得晕头转向,如赤水共出现十四次以上,《南次二经》、《西山经》、《西次二经》均有赤水;《海外南经》、《海内西经》也出现了赤水;甚至《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中也出现了赤水。再如“河”竟然出现73次以上,《西次二经》、《西次三经》、《西次四经》,《北山经》、《北次二经》,《中山经》首经、《中次二经》,《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均出现了河,可谓无远弗届。上古的河是现在的黄河吗?它发源于哪,流经哪,于哪入海?可以说自史迁以来的研究者都犯了一个错误,误认为《山海经》中的“河”就是现在的黄河!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山海经》中的“河”,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先民们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复制的结果!《山海经》中的河并非都是现在的黄河,“河”作为黄河的特指,只是后世的事。还有很多山川,其位置也并非现在的位置。如太行山与王屋山,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都指认其为现在的山西的太行山与王屋山!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山海经》中的太行山与王屋山远在新疆和外蒙!对此,后面将有论述。凡此地名复制现象,在《山海经》中数不胜数。关于这点,在以后的复原《山海图》的过程中将得到证实。  如果认识不到这点,破译《山海图》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正是基于《山海经》山川名称的“纷乱”,认为《山海经》错舛多于真实,不可能也不必厘清各经路线;还有一些学者,为了将上古史套进《禹贡》九州的范畴,削足适履,岡顾史实,硬是将古时的一步定义为现在的脚步之步,从而将宏大的上古史发生地域,圈定在以今华北为主的九州之内。其实《山海经》所表述的地理历史比我们预想的要宏大得多。在上古,华北平原曾经是沼泽,甚至是在汪洋大海中,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后面你将看到,《山海图》复原图超出任何人的想像,足以震惊世界!   五是要注意用粤语解读《山海经》。  可能有人注意到,前面在解释图案代表的语音时用的是粤语解读。为什么要用粤语来解读?因为据中国史籍记载,《山海经》是大禹命伯益所著。大禹和伯益是谁?大禹和伯益实为夜郎人!而且夏禹实为彝人中的黑彝一族。  夜郎不是西汉才有的吗?绝对不是!因为在《山海经》时代早就有了夜郎族。据《山海经》,夜郎在中国的出现,至少比西汉早2200多年!在大禹以前的《山海经》时代,夜郎叫[犭也](yǐ)狼,是为《五藏山经》蛇山的【犭也】(yǐ)狼一族,这是中国关于夜郎的最早记载。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就在今云贵高原贵州和重庆交界处。也就是说,大禹是中国南方人。此为一。  又据《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此外《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而弄明又恰恰是骆明之音译。两相印证,可见骆明就是弄明,均出于黄帝一族。弄明(骆明)生有二子,一为白犬,是为犬戎;一为白马,是为鲧族。而鲧是大禹之父族,鲧与犬戎又是兄弟族,所以大禹一族也必与犬戎族紧密相关。此为二。  又据中国古史载,大禹姓姒戎,名文命。而姒戎的读音就是夜郎。犬戎的粤语读音也是夜郎。实际上【犭也】(yǐ)狼、姒戎、夜郎、伊兰、伊朗都是一个民族,字面不同是由于不同时代音译的结果。此为三。  另外根据复原后的《山海图》,《五藏山经》蛇山的【犭也】(yǐ)狼一族就在今贵州遵义一带。而现在此地邻近凉山彝族自治州,遵义西边就有彝良县。彝良之名就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犭也】(yǐ)狼。而据《海内南经》复原图,《海内南经》中的黑蛇(前面已说了,黑蛇就是黑彝,就是夏禹,三者同音互译)即夏禹也在此一带。所以大禹必然是贵州、重庆一带的黑彝。此为四。  又据《彝族源流》一书所载,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理上比较闭塞的民族。但《彝族源流》竟然保留着夜郎历史的记载,《彝族源流》说夜郎的远祖叫武米,夜郎延续了二千多年。从大禹的名字看,大禹也叫文命,而文命的粤语音读恰恰与“武米”的粤语音读相同。从大禹到西汉夜郎消失,也延续了二千多年。可见《彝族源流》中的夜郎之武米就是大禹!此为五。  基于这五个原因,你对大禹是夜郎人还会怀疑吗?  伯益呢?伯益实为白犬之粤语音译,也就是白彝。伯益和大禹实际上是兄弟族的关系,事实上白彝、黑彝正是兄弟族。  既然大禹是夜郎人,伯益又是其兄弟族,夜郎最初又在中国贵州一带,大禹又是夏朝之源,《山海经》又是伯益(白彝)所著,白彝又在贵州东南,解读《山海经》自然也要用白彝所在地的语音解读。  与贵州东南相邻的是湖南和两广。  那么解读《山海经》自然要用湖南和两广一带的语音解读了。  本来用彝族语言解读是上上之选,但现在彝文与汉语有很大不同,懂彝文的人也不多,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湖南和两广的语音解读。  那前面为什么是以粤语解读为主?因为从中国历史看,自周秦以降的中国南方,湖南开发得比两广早,民族间的交流也比两广频繁,而广东、广西因开发得比较晚,为边远地区,方言的纯洁性要比湖南保持得好。孔子说:“失礼而求诸野。”语言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两广和北方交流融合少,受北方语言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粤语的纯洁性才得以保持。在中国南方语言中,粤语其实是上古语言保留得最好的。因此,解读《山海经》主要要用粤语解读,  但大禹之《山海图》毕竟太大了,它囊括了整个亚洲,甚至包括了北非一部分和美洲的阿拉斯加,纯粹以粤语解读未免失之偏颇,因此有时也得参考其它方言。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中国的文字体系和埃及的不挨边吧,埃及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表音的是现在拉丁文英文之类的表音文字的祖先,而中国的文字体系向来是表意的完全不同啊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觉得楼主的出发点就是错的
  @紫陌轻尘 45楼
17:24:45  中国的文字体系和埃及的不挨边吧,埃及两河流域的文字是表音的是现在拉丁文英文之类的表音文字的祖先,而中国的文字体系向来是表意的完全不同啊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觉得楼主的出发点就是错的  -----------------------------  你看得似乎不够仔细。《山海经》最初是图画书,上面画的是图画符号,那是文字的雏形,还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文字。实际上南次二经描述的就有埃及的图画文字,并且可以在古埃及壁画和墓室中可找到对应的图画符号。
  有点意思  
  顶一个
  留名细看
  华夏民族远古的迁移路线,似乎复旦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认为是从喜马拉雅南麓迁移来的。偶然看到过,记不清了。
  楼主从文字表音切入,确实令人感觉是释疑古籍的上佳路径。这里有点疑问想向楼主请教:  粤语是否是秦汉先民为避战祸迁徙粤地带去的中原语言?如果是,说明自大禹至秦汉中原的文字读音一脉相承且变化不大,那地理位置更近的巴蜀、楚地先民在商周时代文字读音是否更应该接近现代粤语?后世为何变化那么大?  根据楼主文中描述,逻辑上粤语、西南某些土著语、古梵语及古波斯语在对图形的表音方面是否应该有某些内在的联系?希望楼主能答疑,不胜感激。
  六是要认识到《山海经》中一些词语,其意义并非我们现在的语义。  《山海经》中的一些词,其义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如“生”,上古指“后裔”,可以是父子关系,也可以是族属关系。远隔几百年也可以称某某生某某。而且“生”字,还很可能是“封”的通假字。如:《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如果你当黄帝生子骆明,骆明生子白马,白马就是鲧,鲧是黄帝的孙子,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传统的观点是认为黄帝是5000年前的人。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说:“黄帝至禹,于世三十。” “世”,其义有二,一是指一代,为三十年,所谓世代之世,即是一代。三十年的来历是因为上古男人三十而婚(《大戴礼记》:“上古男子三十而婚。”),故三十年就有一代人,为一世。另一义,“世”,是古时计年的单位,一世即一百年,相当于英语中的century。如“世纪”中的世,就指一百年。如果按一世30年计,黄帝至大禹为900年。据史册记载推算,大禹是前2100年左右的人,则黄帝当为前3000年左右的人,这与中国相传的五千年文明是相吻合的。如果按一世100年计,则黄帝至禹有3000年,那么黄帝就是公元前5000年的人,也就是说,黄帝是7000多年前的人。到底一世是30年还是一百年,据《山海经》描述的黄帝时的地理和气候,黄帝大战蚩尤时,命令南极的应龙助战,可见那时南极尚未完全冰冻,还适宜人类居住。据此,黄帝至少是7000年前的人!所以一世至少应该为一百年。  如果“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之”生“当“生育”讲,则《海内经》所说的黄帝至禹充其量只有100年,如此则黄帝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人,距《古本竹书纪所》所说的三十世相距太远,也与我们的认识相差太远。所以此处之“生”绝非“生育”或“生子”之义。黄帝、骆明、白马、鲧,绝不是三代父子相传的传承关系。他们之间体现的是族属关系!表明的是族源。例如我们现在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难道就是说我们是炎帝和黄帝的儿子孙子吗?显然不是。所以《山海经》中的“生”体现的也只是族属关系,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另外《山海经》中的“生”,有时又是“封”的意思,即分封诸侯国之“封”。疑“生”亦为“封”之通假字。中国史传黄帝有二十五子,皆有封国。后世周代的分封制度不应该是无缘之水,其渊源应该在黄帝。   再如“鸟”,《山海经》中一些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鸟,而是“人”的意思。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音庞杂,“人”、“日”、“牛”、“狼”、“龙”、“鹿”、“鹰”、“鸟”、“鱼”的民族语音都与该民族“人”的发音相同,这些语音在现在一些地方仍能找到对应的发音。如广州话“人”、“日”同音,读客家话、鄂东南“人”、“日”也同音,读 闽南话“人”、“狼”同音;“上海话“人”、“日”同音,读“神”。所以在以图表音的时代,由于民族语音的不同,“日”、“牛”、“狼”、“龙”、“鹿”、“鹰”、“雕”、“鸟”、“鱼”,实际上是“人”的图画表音。  归纳起来,上古“人”字主要有四种读音,一读la,如狼、鸟、龙、日、鹿、人同音互译;二读ji,如蛇、鱼、人同音互译;三读jing,如鹰、人同音互译;四读jan,如羊、人、阳同音互译。在《山海经》中,毕方鸟,即毕方人,亦即并封人;《中次五经》蛇山之[犭也](yǐ)狼,即是彝人,也就是所谓的夜郎、伊朗。鸱(Chī)鸟即蚩尤族(支那)的音译,此为上古西亚人对亚洲南部民族的称呼,后来被音译成所谓的支那。再如《山海经》中的驾鸟、詹鸟,即上古西方对中国北方人的称呼,和青鸟(羌人)一样,后来被音译为china。鸾鸟即岭人或南人,五彩鸟也是上古某族人的称呼。  再如“日”,现在读re,上古读la,古今发音略有变化。如古埃及壁画上的象形文,人名前往往画一个太阳。太阳就是日,读la,所以埃及法老就叫拉某某。  这些代表人的可形象化的事物(主要指太阳和动植物)实际上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图画表音,也就是图画文字,为文字的初始阶段。  下面重点谈“鸟”。  《山海经》中的黄鸟,即是黄人的意思。《西次三经》“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此处之黄鸟即是黄人,也就是黄种人。轩辕之山,按《山海图》复原图,轩辕之山就在新疆。  再如《海外西经》:“[次/鸟](cì)鸟、[詹鸟](zhān)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次/鸟]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集。”此处之“[次/鸟](cì)鸟、[詹鸟](zhān)鸟”,即支那(蚩尤族,主要指中国南方人)与藏人,而维鸟就是维人,即维吾尔人。经文作者对此亦有疑惑,“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集”,表明另有说法是,维族人是羌人和黄人混血。  又如《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此处之黄鸟也是“黄龙”“黄人”的意思。而此处之巫山,按《山海图》复原图和《大荒经》复原图,已到了地中海、埃及一带。”“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玄”,粤语与“炎”、“殷”音近,所以玄蛇就是炎人或印人、殷人。意思是说“黄人在巫山,管理炎人或印人、殷人”。 “黄人”(黄龙)后又被埃及人音译称为法老,最后被西方英译为Pharaoh。Pharaoh实际上就是《山海经》中的“黄鸟”或“互人”。互人、黄鸟、黄龙、法老实为一音,同音互译而已。  黄鸟为什么到了埃及呢?《海内经》说了,“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qì),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上面已经谈到,互人就是“法老”,二者上古同音互译。《海内经》此句后更是出现了金字塔(金之山),可见埃及之法老源出于炎帝之孙灵恝。因灵恝(拉甲)是黄鸟,故埃及人音译为“互人”。后又译为法老。由此可见古埃及的人、日、拉、鸟、老五字同音,均读“拉”。  灵恝法老既是炎帝之孙族,自然也是炎帝氏,而据中国古史,炎帝又号“大庭氏”,所以法老又是大庭氏。大庭的意思就是大房子,所以法老也就有了“大房子”的意思。在西方翻译的一些古埃及读物中,很多地方都错误地将“法老”译为“房屋”。
  @甜茶上瘾了 50楼
20:22:44  华夏民族远古的迁移路线,似乎复旦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认为是从喜马拉雅南麓迁移来的。偶然看到过,记不清了。  -----------------------------  据《山海经》,上古确有一支民族从喜玛拉雅山一线东迁中国,此即《南次三经》路线。
  @远离FAN矢 51楼
20:26:34  楼主从文字表音切入,确实令人感觉是释疑古籍的上佳路径。这里有点疑问想向楼主请教:  粤语是否是秦汉先民为避战祸迁徙粤地带去的中原语言?如果是,说明自大禹至秦汉中原的文字读音一脉相承且变化不大,那地理位置更近的巴蜀、楚地先民在商周时代文字读音是否更应该接近现代粤语?后世为何变化那么大?  根据楼主文中描述,逻辑上粤语、西南某些土著语、古梵语及古波斯语在对图形的表音方面是否应该有......  -----------------------------  你看来没有看全文,或者没有认真看。粤语就是粤语,不是中原语言,更不是从中原带去的。从《山海经》路线看,秦汉以前3000多年前,上古先民有一个从南向北扩张的过程,并且是从云南向北扩张到了山西五台山一带。此后,大概在秦汉以前的2000多年,北方又有一个从内蒙赤峰向南发展的过程。
  惊叹原来华夏这么久远。完全是另一刚国度。  
  另外凫(fú)徯(xī)鸟也值得给予关注。《西次二经》说:“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乍](zuó)牛、羬(xián)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fú)徯(xī),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凫(fú)徯(xī)鸟其实是伏曦人。“其鸣自叫也”,“鸣”实通“名”,同音通假。就是说其自称为凫(fú)徯(xī),即后人认为是神话的伏曦。从《山海经》看,伏曦是存在的,其发源地在青海同仁之鹿台之山。因为伏曦族人戴着鸟冠样的帽子(如现在的西藏僧人的喇嘛帽,亦称戴胜),故《山海经》中称为“其状如雄鸡而人面”,称之为凫(fú)徯(xī)鸟。  又如矍如鸟,见《南次三经》: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xī)、兕(sì),多象。有鸟焉,其状如?(jiāo)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瞿如鸟其实就是佉卢人。在《山海图》中,瞿如鸟所在多有,实为民族迁徙之故。  关于“鸟”,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说明。可见“鸟”与“人”是通用的。这种用法在后世也有存在。《水浒传》中的“鸟人”正是这一义的体现。如《水浒传》第二二回:“那汉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大夫大吼一声道:‘这是个什么鸟人?躲在这底下。’”这里的“鸟人”,本是互文。只是后人已不明此义,讹为屌人了。  此外还有兽,《山海经》中,有的兽并非真正的野兽,而是上古民族的称呼,相当于“族”。在上古,“兽”应该和“族”同音,故以“兽”假借“族”字。如《南山经》首经:“……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訑(shǐ),佩之不畏。”基山之猼(bó)訑(shǐ)兽,其实就是后来的波斯族。  再如《海内经》:“又有青兽如菟,名曰[山/囷]狗。有翠鸟。有孔鸟。”前面说的是兽而后面却出现的是鸟,可见鸟与兽一样是族类。[山/囷]狗即藏人。再如《中次十一经》之囷鸟,据《山海图》复原图,囷鸟处云南大理附近,亦为藏人之音译。翠鸟即耆那,后世译为支那。而孔鸟则当为印度之孔雀族。懂得了这一点,《山海经》中的怪鸟、异兽就好理解多了。诸如此类,《山海经》中举不胜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以图会意,以音释义”的写作方法,实源于文字出现之前的产物。《山海经》之古老,可见一斑。所谓《山海经》成于殷代之后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殷墟发掘的甲骨文看,甲骨文已经比较成熟,图画痕迹基本没有了,更不要说文字大备的周秦和西汉了。  六、释读的地理方面的材料要以《山海经》本经为主,秦焚书以后先贤论述的涉及《山海经》的地理,不宜作参考。因为他们都是以后来的名山大川释读《山海经》的;在研究《山海经》的学者中,有相当多的是以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中的地名来释读的。殊不知《山海经》至少是秦汉以前2000多年前的作品,山川巨变,民族迁徙、地名移植频繁,特别是名山大川,易名更甚!以秦汉时的地名和《水经注》中的地名来解读《山海经》,无异于刻舟求剑!另外,秦焚书以后的历史记载,亦只宜甄别参考,绝不能当定论。因为秦焚书以后,史籍毁灭严重,汉代人所记,错误较多。 即使《史记》,错误也所在多有。即使是秦以前的记载,也要甄别,毕竟《山海经》太古老了,后人所记不一定都准确。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纬》的一些内容,因纬书为官府禁绝,后世篡改较少,有的内容相反却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关于西方史学界的观点,也只宜作参考,绝不能当定论,西方史学家的观点颇多民族之见,且他们对世界上古史的认知,也是有相当局限性的,如西方关于雅利安人的观点就明显错了。从《山海经》来看,雅利安就是炎帝的音译!炎帝人源于《山海经.中次十一经》云南大理的点苍山,上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前手机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