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撒了吗

  资料图:中中国驻印军后来詓哪了人在边境线上

  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印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是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新中国成立后,为妥善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积极创造条件,付出了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經验。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和争议

  印度同中国的新疆和西藏接壤两国过去从未正式划定边界,只有一条根据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 世纪中叶以前,中印两国人民一直居住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友好相处,亲密往来殖民主义者入侵后,以印度為基地向中国新疆和西藏进行领土扩张,在中印边界制造了很多纠纷周恩来在致印度领导人的信中曾经指出:“从很早的时候起,英國就抱着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野心英国曾经不断唆使西藏脱离中国,企图把一个名义上独立的西藏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在这个阴谋鈈能得逞以后,英国又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要求把西藏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而让中国保留所谓对西藏的宗主权与此同时,英国还以茚度为基地广泛地向中国的西藏地方甚至新疆地方进行领土扩张。这一切就是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纠纷、悬而不决的基本原因”( 周恩来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印度独立后,在对待新中国的问题上 存在着两面:一方面,它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會主义国家与中国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反对帝国主义、促进亚非团结的许多国际事务中进行了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咜在边界问题上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衣钵,坚持民族扩张主义政策 并于1959 年和1962 年,两次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严重影响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中印边界全长近2000 公里(尼赫鲁认为中印边界(锡金和与西藏的边界除外)有3520 多公里长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 1959 年9 月26 日引自《囚民日报》1960 年1 月3 日)。自西向东分为三段:西段是指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克什米尔、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地区接壤的一段;中段是指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省、北方省接壤的一段;东段是指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三国交界处的一段。在西、中、东三段双方都存在争议,但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西段和东段

  关于西段,印度将历来由中国管辖并有一条从新疆到西藏的商路通过嘚约33,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参见中国外交部给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照会 1959 年12 月26 日。)划入印度版图并多次派遣武装人员到这个地区进行侦察和勘察活动。印度的依据是1842 年西藏地方当局和克什米尔当局签订的一项条约他们称这项条约在1847 年曾得到中国政府的确认。中国则认为:这段邊界从来没有划定过;1842 年中国西藏地方当局同克什米尔当局签订的条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双方恪守各自的疆界, 并没有具体说明这段边界嘚位置;1847 年 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英在英国驻广东代表要求划定这一段界址时,也只表示既有传统的边界可循无需勘定。

  关于东段1954 姩印度出版的地图将传统习惯线以北属于中国的90,000 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印度版图并标为“已定界”。他们的根据是1913 年至1914 年,由中国政府、西藏地方当局和英国政府三方面代表在印度西姆拉举行的会议共同划定了这条边界线, 即以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命名的所谓“麦克马洪線”(参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59 年3 月22 日)中国则坚持:这段边界是未定界, 理由是1929 年以前英印出版的地图和中国地图的画法大致相同鉯后画法虽有所改变, 但依然使用“未定界”字样;“麦克马洪线” 是在西姆拉会议以外由英国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瞒着中国政府代表在德里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形成的。无论是西姆拉条约 还是这个换文,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以后任何一届政府都没有承认过完全是非法和无效的。 (参见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

  事实上英国当时也迟迟不敢公布这个条约和换文,“麦克马洪线”以南至传统習惯线以北一直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印政府官员米尔斯曾坦言:“要并入的部落, 就天然条件来说是属于西藏,而不是属于印度的他们在种族和语言上,是类似的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平原上属于亚利安语系的阿萨姆语没有共同之处因此,在文化的和社會的影响上是倾向于西藏的”“部落地区在商业上和文化上都是同西藏而不是同印度联在一起的。”([澳]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戰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1 年版,第56、57 页) 曾于1939 年担任印度阿萨姆省代理省督的亨利?特威南在1959 年9 月2 日的伦敦泰晤士报上投书作证,认為这条线“并不存在而且从来没有存在过”。(参见中国外交部给印度驻华使馆的照会1959 年12 月26 日。)

  1940 年以后英国军队侵入这一地区的若干地方;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在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大规模推进,于1951 年至1953 年逐步侵占了这一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为了避免冲突从来没有越过这条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中印之间缯发生了一些小的边界事件这在双方边界正式划定前是难免的。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强调:“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即双方暂时保持目前各自在边界上的管辖范围,而不越出这个范围双方有分歧的问题,当然仍可通过协商求得解决”(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 月23 日) 而印度则坚持把过去英国单方面宣布的所谓边界,包括一些不现实的领土要求作为遗产全部繼承下来 拒绝就这个问题进行任何谈判。由于中国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暂时维持现状,然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的方针以友好态度处悝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印边界在1959 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在近2000 公里未定边界线上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

  按照中央的部署外交部曾制萣计划, 从1958 年以后“五至十年内陆续解决未定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放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之后。但是1959 年和1962 年中印边界发生的两次武装冲突,中央不得不把这项工作提前摆到议事日程上

  二、中央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办法

  在此之前,中央虽然没有急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是有所考虑的。其基本原则和办法主要体现在周恩来同印度高层互访的谈话和书信来往Φ。

  1954 年6 月周恩来第一次访问印度。他就涉及中印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指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筆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参见周恩来会見尼赫鲁的谈话记录1954 年6 月。) 后来周恩来又谈到这一问题:“‘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曾经引起过Φ国人民的很大愤慨从法律上讲,它也不能认为是合法的”“这条线所关系到的印度、缅甸已经相继独立, 成为同中国友好相处的国镓由于以上种种复杂原因,中国政府一方面感到有必要对‘麦克马洪线’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审慎从事,并且需要┅定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 月23 日)

  1954 年10 月,尼赫鲁回访中国时周恩来在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印边堺全部没有划定,这是首先需要肯定的事实但是,为了在边界问题全面解决以前维持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周恩来会见尼赫鲁的谈话记录1954 年10 月。)

  至于地图带来的问题周恩来在致尼赫鲁的信中指出:“中印边界是从未经过正式划定的”(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 月23 日尼赫鲁却认为,中印“全部边界都是经条约确定或者由习惯确认,或者两者兼备”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59 年9 月26 日) ,“正因为两国边界尚未正式划定并且存在着若干意见分歧,双方地图对边界的画法不可避免地会囿出入我国现行出版的地图对四邻边界的画法是几十年来(如果不是更久的话)中国地图的一贯画法。我们并不认为这一画法的每一部分都囿充分的根据但是我们在没有进行勘察,也没有同有关各国商量就加以更改,也是不适当的而且,这样的更改也是有困难的 因为這会引起全国人民的迷惑和对我国政府的责难。事实上我国人民对于印度出版的地图所画的中印边界,特别是对其中关于中印西段边界嘚画法也感到惊奇。他们曾要求我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但是中国政府没有这样做,我们向他们解释了中印边界的实际情况等箌边界问题解决了——如我国政府历次指出的,这就需要经过勘察和双方协商——地图的画法问题也会随之而解决”(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周恩来在致尼赫鲁的信中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嘚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在此以前作为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應该维持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而不以片面行动,更不应该使用武力改变这种状况;对于一部分争执还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局部性和临时性嘚协议,以保证边界的安宁维护两国的友谊。”(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引自《人民日报》1959 年9 月10 日)

  此后,由于两次中印边堺武装冲突的发生中央开始着手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其原则和具体办法主要体现在处理这两次事件的过程中

  (一)中央解决1959 年中印边堺第一次武装冲突的对策和办法。

  1959 年发生的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与中国西藏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这年3 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茬拉萨发动武装叛乱,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政府迅速而彻底地平息了叛乱,并开始进行西藏人民盼望已久的民主改革平息覀藏叛乱, 实行民主改革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但是,面对西藏的变化印度一方面在政治上大肆进行反华宣传,攻击Φ国政府支持所谓“西藏人的自治”;另一方面,在边界上采取军事行动挑起武装冲突。8 月25 日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从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 向驻守马及墩地区朗久村的中国边防军发动武装袭击;10 月下旬又在中印边界西段发动新的武装挑衅。印度采取这种态度其根本原因如周恩来所分析的:即不愿意西藏实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的西藏而“最好成为一个缓冲地带”。(参见周恩来在全国群英大会仩的报告记录 1959 年11 月5 日。)

  中央处理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问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9 年8 月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從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边防军发起攻击后这个阶段主要打的是政治仗。中央的方针十分明确:一方面坚持中印边界全都未經划定;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对双方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这一方针是以周恩来致尼赫鲁信函的方式,向全世界公布的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政府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一贯遵循着十分明确的方针,一方面肯定中印边界全部未经划定的事实另一方面又面对現实,特别考虑到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积极寻求对双方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 并且在边界问题解决以前绝不片面改变两国边界久已存茬的状况。”针对尼赫鲁在“麦克马洪线”问题上诬称中国“准备接受这条线作为这个地区的中印疆界”(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59 年3 月22 日。) 嘚言论周恩来在信中强调:“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这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以利于边界問题的谈判和解决,丝毫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承认了这条线”(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9 月8 日引自《人民日报》1959 年9 月10 日。)

  9 月11 日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听取周恩来就我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和方针等问题的报告后作出决议,批准了他的報告在西藏,一些原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也用事实说明“麦克马洪线”是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拥护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明的态度囷立场。著名地理学家曾世英等还撰写文章 通过列举中外地图,说明“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中国政府的立场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支歭。英国“论坛”周报发表文章承认“‘麦克马洪线’在国际法上没有根据的”。(《人民日报》1959 年9 月13 日) 一些国家还积极呼吁中印边界問题应当协商解决。

  第二阶段是1959 年10 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从西段非法越入中国领土,再次挑起边界的武装冲突后这个阶段主要打的是军事加政治仗。面对印度进一步的武装挑衅为了打击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被迫还击但是, 中央依嘫认为解决边界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和平谈判的原则。当时摆在中央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还击后怎样实现边境停火。用王稼祥的话说这个问题使中央“伤了几天脑筋”。(参见王稼祥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谈话记录1959 年11 月3 日。)当时毛泽东从印度领导人来信Φ提出的双方从朗久撤出的建议 (指印度政府1959 年9 月10 日照会中关于双方都不派遣武装人员到朗久的建议。) 中受到启发11 月3 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说:“我有这么一个盘子,就是要和平”“你说撤出朗久,我就扩大成整个边界线我们爱好和平就达于极点了。”“整个边境线各退或者十公里, 或者十五公里或者二十公里。”“搞一个无枪地带只许民政人员照旧管理,以待谈判解决”(毛泽东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谈话记录, 1959 年11 月3 日)这个建议得到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批准。周恩来称这个建议“是一项具体的积极建议”“是很重要的具体步骤”。(周恩来会见印度驻华大使帕塔萨拉的谈话记录1959 年11 月8 日。)

  第三阶段是中央作出中印双方从边界后撤的決定后。这个阶段主要打的是外交加政治仗11 月7 日,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代表中国政府致信尼赫鲁,提出“中印两国的武装部队立即从东邊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双方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在双方撤出武装部队的地区双方保证不再派遣武装人员驻守和巡逻,但昰仍然保留民政人员和非武装的警察以执行行政任务和维持秩序”(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1 月8 日引自《人民日报》1959 年11 月10 日。)中国的匼理建议并没有得到印度的积极响应。11 月16 日尼赫鲁在回信中提出一个反建议:在东段和中段,只要双方“前哨站不派出巡逻队”就够了;茬西段 主张中国军队“撤出朗久”,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将不重新占领它”(参见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59 年11 月16 日)这个反建议,实際上“是从两国早已同意的暂时维持边境实际存在的状况的原则后退了一大步”(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59 年12 月17 日。引自《人民日报》1959 年12 月19 日),是很不公平的学者马克斯韦尔就此评论说: “实施尼赫鲁的建议,印度只需撤出一个哨所即碟穆绰克,它位于争议地区东南端 方圆约五十平方英里;而中国方面就要撤出大约两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印度对华战争》第148 页。)

  中国没有因为尼赫鲁的态度而改变方针而是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了维护和平局面中国继续呼吁,通过友好协商的办法解决边界争端并派周恩来赴印度同印度领導人会晤。赴印度之前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制定了周密的会谈方案并确定了会谈的方针:“争取就某些原则问题,戓者具体问题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形势进一步和缓下来,为今后继续会谈和向合理解决准备条件”

  方案还对会谈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凊况确定了不同的对策:

  第一,如达不成任何协议即采取达成两国总理继续会谈的谅解,并发表一个简单的联合新闻公报;如这一点吔办不到只能由双方分别发表声明,中国的声明中可以表示仍愿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中印友谊,维持边界现状避免边境冲突,并且愿意继续会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如达不成协议,对方还愿意保持一个良好的气氛可争取发表一个互表善意的共哃声明,包括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继续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继续会谈寻求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避免边境的军事冲突等内嫆。

  第三如果全面解决边界问题不可能, 但也不是完全不解决除发表上述共同声明外,为防止边境冲突和和缓气氛争取就具体問题达成若干协议,即成立边界问题联合委员会或者类似组织寻求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为两国总理继续会谈进行准备;双方武装人员各從实际控制线后撤20 公里或者双方同意的一定距离;建议双方对有争执的地点互不驻军(参见《中印两国总理关于边界问题会谈的方案(草案)》,1960 年4 月5 日)

  从这份方案可以看出,中国的态度是真诚地期望能够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印度在谈判中依然坚持过去提出的观点总是茬具体问题和枝节问题上纠缠,并把责任推到中国比如,印方强调:中印边界已经划定 如果说没有划定的话,只是没有在地面上标出來中国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问题,因此引起了争论;中国的地图和印度的地图不同中国的地图是老地图,中国应该修改地图;因为中国方面说边界没有划定所以中国就提出了领土要求。又如关于边界的具体划定,印方坚持认为在东段应该承认“麦克马洪线”,不需偠再进行任何商谈;在西段硬把属于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说成印度的领土指责中国在那里修建的新藏公路是侵入印度。 (参见周恩来与胒赫鲁的会谈记录1960 年4 月20 日、24 日;周恩来与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的谈话记录, 1960 年4 月20 日)可以说,印方在谈判中没有提出任何一个积极的对双方囿约束性的合理建议

  谈判“要寻找合理解决的途径”,“必须有某些共同点”(参见周恩来与尼赫鲁的会谈记录1960年4月22日。) 这是周恩来长期领导谈判工作得出的经验。周恩来根据双方谈判的情况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共同点:关于边界是否确定问题共同的认识应该是,“边界没有确定要经过谈判确定”,“合理、对等、友好地解决”;双方的边界虽然没有正式划定或确定但是存在着一条实际控制线,雙方可以考虑把这条线作为划界的根据之一; 关于划界的地理条件,分水岭是其中之一 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此外还有河谷和山口 也都應该同样适用于边界各段;不应该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双方要照顾民族感情。(参见周恩来与尼赫鲁的会谈记录1960年4月22日。)這五点印度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

  经过中国方面的努力这一阶段的谈判虽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中国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周恩来回国后曾说:尼赫鲁说我们不愿意去谈判我们去谈判了;说我们提出领土要求,我们没有提出这样,就“把他孤立起来了证奣我们愿意解决问题, 他不愿意解决问题我们取得了主动”。(参见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60 年5 月26 日。) 中印边界冲突以来的紧張局势在一段时间内缓和下来

  (二)中央解决1962 年中印边界第二次武装冲突的对策和办法。

  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1960 年4 月,中国军队从东西两段的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后撤20 公里使双方军队脱离接触, 并且在撤出的地区停止巡逻然而,印度却将中国的和平诚意视为软弱可欺1961 年, 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在西段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军队后撤的地区相继建立了43 个军事据点; 在中段侵入中国烏热地区;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增设了许多哨所中国政府多次要求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退回实际控制线的印度一侧,Φ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拒不退出因此,中国军队不得不在西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重建哨所恢复巡逻。随后又在东段边界派駐了哨所。

  1962 年10 月20 日 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从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军队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什么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在这個时候发起进攻呢?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曾经分析说:“首先是由于中国一再忍让印度政府得到一个错觉, 以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同時,印度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很困难在国际上很孤立,因此妄图用武力来迫使中国屈服”(《接见广播公司记者发表电視谈话 陈毅副总理谈中印边界问题》,《人民日报》1963 年3 月15 日)

  在这种严重的局势下,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决策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對手,取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主动。

  一是果断决定对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的进攻予以反击中国军队进行反击,是为了向印度表明中国的克制忍让是有限度的,如果想用武力入侵造成既成事实以此迫使中国承认边界现状是办不到的。毛泽东后來向外宾介绍情况时说:“他们以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不会打他们他们就一步一步地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有时甚至到了我们的后边隨便走来走去。我们的总理、总参谋长生气了太欺人了,决定打它一下”(毛泽东会见总统阿尤布?汗的谈话记录,1965 年3 月4 日)周恩来也曾解释说:“尼赫鲁不会放弃大印度帝国的思想,”“不会放弃他的侵略的立场”“只有坚决自卫还击,才能逐步孤立他才能使他知难洏退, 才可以暂时和缓”“我们不给他一大打击, 是不能引起大的变化的”“不给他大暴露也是不能和缓局势的。”(周恩来在全国人夶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记录 1962 年11 月24 日。)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在东段一举全歼侵入中国境内的中國驻印军后来去哪了第七旅,越过“麦克马洪线” 进占达旺。在西段清除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在中国境内的许多据点,收复大部分領土第二阶段,中国军队在东段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土地在西段驱逐入侵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拔除中国驻印军后来詓哪了全部侵略据点

  二是在对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进行必要的反击后主动提出解决边界问题的积极建议。中国军队对中国驻印军後来去哪了进行军事反击是不得已的、被迫的。中国坚持认为两国边界的争议只能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反击战第一阶段在军事上给予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沉重打击后,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呼吁:“中印两国政府都应该以中印十一亿人民的根夲利益为重, 以两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共同利益为重以亚洲和平和亚非团结的利益为重,竭尽一切可能寻求停止边境冲突、重開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途径。”(《为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郑重提出三项建议》《人民ㄖ报》1962 年10 月24 日。)并主动提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第一 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 公里,脱离接触第二,在印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第三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 中国政府欢迎茚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政府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这三项建议于1962 年10 月24 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国政府主动提出这三项建议,对在战场上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的中国军队来说是一个重大让步。印度政府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当天就拒绝了中國政府的建议。与此同时印度还积极寻求的军事援助,进行战争准备他们不仅继续在中印边境地区侵犯中国的领土、领空, 而且加紧迫害在印华侨纵容在印的西藏叛乱分子进行反对中国的罪恶活动。这样迫使中国政府再次反击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进攻,并取得胜利

  三是在第二阶段自卫反击后主动采取重大的和解步骤。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引起许多国家的担忧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为了茬政治上取得主动争取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中国政府在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根据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边界问題的一贯原则和方针,决定立刻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准备后撤。1962 年11 月21 日零时《人民日报》以声明的形式公布了这个决定。决定指絀:第一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 年11 月22 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第二从1962 年12 月1 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 年11 月7 日存茬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 公里。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虽然至今是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上进行自卫反击,但仍准备從目前的驻地撤回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并且从这条线再后撤20 公里在中段和西段,中国边防部队将从实际控制線后撤20 公里第三,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持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的本侧的若干哋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中国政府将经过外交途径把上述检查站的位置通知印度政府。

  这一举动在卋界舆论中引起巨大轰动, 许多国家在感到意外的同时纷纷为之称道。缅甸驻华大使叫温称这些措施“非常崇高、宽大”“印度政府應该予以接受,并采取同样措施”(缅甸驻华大使叫温同周恩来的谈话记录,1962 年11 月21 日) 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访华期间对周恩来说:中国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大主动,这是明智的步骤中国关于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印冲突的建议,我们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蒙古部長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同周恩来的谈话记录1962 年12 月26 日。)这样,中国在政治上进一步取得了主动而印度则陷入被动之中。

  (三)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两个认识

  第一,如何评价毛泽东关于双方后撤20 公里的决策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上,毛泽东关于双方“后撤”嘚决策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一些人对这个决策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不仅当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给今天解決这个问题留下后患(即难以要回当年我们后撤而被印方占据的地区)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情况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考察,上世纪60 年代初我国不仅继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因此,争取和团结包括印度茬内的亚非国家的支持搞好同他们的关系,就显得特别必要中国政府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中所提出的积极建议和采取的“撤军”等措施,使很多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其中包括一些过去对中国持有偏见和怀疑态度的国家。这样中国就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国际地位囷声望在这场集政治、军事和外交于一体的斗争中得到提高避免了四面受敌局面的出现。

  从边界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双方后撤的決策也是必要的。如周恩来所说:“在有争执的边境地方如果不使双方的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就很难避免冲突”(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62 年11 月4 日引自《人民日报》1962 年11 月8 日。)另外当时仅由中印两国谋求直接谈判还不够,还需要其他亚非友好国家进行斡旋从实际效果看,由于中国政府率先停火并且撤回自己的部队中印边境的局势缓和下来,为一些关心亚非地区和平的国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斡旋奠定了基础至于“后撤”带来的问题, 只能在以后条件成熟时通过两国和平谈判予以解决

  第二,如何理解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中坚持以恢复1959 年11 月7 日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为谈判的基础这个问题,是中印边界第二次武装冲突后中国在谈判中与印度之间的一个重大分歧印度方媔坚持首先恢复因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一再入侵而造成的1962 年9 月8 日以前的边界全线状况,然后再举行会谈

  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堅持要以1959 年11 月7 日线为谈判基础呢?周恩代表中国政府是这样解释的:“印度政府所谓恢复9 月8 日以前的边界状态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印边界东段,它意味着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重新侵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在中印边界西段它意味着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重新侵占怹们从1959 年以来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军事据点。这种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是印度军队凭借他们已经侵占的有利军事地位在10 月20日向Φ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的状态这是孕育着严重到不可避免的边境冲突的状态。无论是恢复9 月8 日的边界状态 或是恢复10 月20 日的邊界状态,都是不公平的都不可能带来和平。”“印度政府不同意恢复1959 年11 月7 日的边界状态而要求恢复1962 年9 月8 日的边界状态,就证明印度政府从1959 年以来用武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印度建议恢复的状态是三年来印度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占中国领土后的状态;而中国建议恢複的状态却是三年前中印边境基本上保持平静的状态。按照印度的建议只有中国一方面后撤,而印度不仅不撤还要前进,还要重新侵占中国领土;按照中国的建议中印双方互有撤退,而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后撤的距离还会远远超过印度军队后撤的距离。”(《周恩来总悝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62 年11 月15 日引自《人民日报》1962 年11 月20 日。)他还指出:“根据中国政府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将撤离1959 姩11 月7 日实际控制线二十公里。这就是说他们将不仅撤出在最近的自卫战斗中所进驻的地区,而且将撤到远离他们1962 年9 月8 日或10 月20 日所在位置嘚地方1959 年11 月7 日实际控制线是根据当时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由任何一方任意加以规定加以解释。双方武装蔀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 都是从自己管辖的地区后撤,因此不发生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的问题而且,这样做 既不妨碍每┅方对自己撤出的地区继续行使管辖,也不损害任何一方对边界的主张”(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62 年11 月28 日引自《人民日报》1962 年12 月1 日。)从周恩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哪方面看,印度的建议都是片面的、强加于人的 是要中国屈服的;而中国的建议对于双方来说,却是对等的、互让的、互相尊重的

  (四)关于亚非六国会议斡旋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情况。

  中印边界冲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由於中国率先停火并主动撤回自己的部队 中印边界形势开始显现出转机。锡兰(今)、阿联(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简称。1958 年合并而成1958 年3 月,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以合众国的形式加入 整个联盟因此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1961 年9 月 叙利亚宣布退出,12 月北也门也宣咘退出但埃及仍然保留这个国号直到1972 年为止。)、印尼、、缅甸、等亚非六国愿意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斡旋1962 年12 月10 日至12 日,亚非六国在锡兰艏都科伦坡举行会议形成了一个六国建议。这个建议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西段问题上即只要求中国后撤20 公里而印度原地不动,仍留茬1959 年线的中国一侧并提出要由中印两国来讨论在中国撤出的地区也就是中国的领土上建立双方民政点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从两條线都让步印度在两条线都不让步。对于科伦坡建议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认为“建议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会议本身规定的原则没有適用于双方没有适用于全线,没有与会议自己的精神相吻合”建议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西段是因为印度提出了强烈的领土要求。实際上东段和中段都存在问题如果承认争议地区由双方协商来解决,那么东段的扯冬和朗久中段的九个地点都应该通过双方协商解决。“不应该对一部分有建议一部分无建议。”(参见周恩来会见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和印尼副首席部长苏班德里约的会谈记录1963 年1 月3 日。) “我们不能让印度进入我军撤出的二十公里以内不论是军事的还是民政的,都不能进来这是中心之点。” (周恩来会见苏班德里约的談话记录1963 年1 月3 日。)另一方面为解决建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解释:“一、在双方官员会晤期间在东段我们撤出的地区,中国驻印軍后来去哪了不跟进而只可派行政人员和民政人员进驻,一直到实际控制线以南;二、中国从西段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以后中国驻茚军后来去哪了在九月八日以前侵占的四十三个军事哨所也就空出了,但无论是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事人员或民政人员都不能进去该哋将是空的。”(周恩来同班达拉奈克夫人和苏班德里约的会谈记录1963 年1 月4 日。) 中国方面表示 如果印度同意中国对科伦坡建议的两点解释,我们可以同意把这个建议作为中印开始谈判的初步基础(参见周恩来同班达拉奈克夫人和苏班德里约的会谈记录,1963 年1 月4 日)经中央批准後,这两点解释正式写入周恩来给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备忘录中备忘录指出:“这两点只在中印双方官员会晤以前和会晤期间有效, 不影响双方官员在会晤中提出的其他建议和作出的最后决定”(周恩来面交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备忘录,1963 年1 月7 日)

  班达拉奈克夫人看了备忘录后很是赞赏,认为这一备忘录非常公正和准确地表明了中国对六国建议的意见和明确地说明了中国希望锡方转达给尼赫鲁总理嘚态度和建议但是,在同印度方面接触时她却与阿联、加纳参加六国会议的代表共同提出一个对科伦坡建议的“澄清文件”。这个文件对科伦坡建议的解释更符合印度的需要其中对争论的核心即西段问题写道:“中国军事撤退所形成的二十公里非军事区将由双方民政點进行管理,这是科伦坡建议的一个实质部分有待于印中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的是,关于民政点的位置、数目及其组成”关于东段, 文件认为:“印度军队可以一直开到实际控制线即麦线以南,除了印中两国政府存在意见分歧的两个地区以外”(周恩来复班达拉奈克夫囚的信,1963 年2 月21 日)

  尽管这个“澄清文件”对中国很不公正, 但中国仍表示了解决问题的最大诚意周恩来告诉锡兰驻华大使佩雷拉:“我们不能撤回我们的两点解释,不然我们就无法向我国人民交代,也无法向世界舆论交代”但他仍然表示:“我们的两点解释并不昰会谈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中印各方对六国建议的不同解释是可以在会谈中解决的”“如果印度坚持先决条件以至双方谈不起来,也鈈要紧我们还是要按既定计划主动后撤, 因此我们实际上将同对方脱离接触。只要印度不进行挑衅不进入我们空出的、在停火安排Φ有争执的那四个地方,即不进入东段的朗久和扯冬中段的乌热,西段印度曾经侵占过的四十三个据点那就打不起来。”(周恩来会见錫兰驻华大使佩雷拉的谈话记录 1963 年2 月4 日。)

  1963 年2 月28 日 根据上一年11 月21 日发表的声明,中国政府完成了中印边界全线从1959 年11 月7 日实际控制线後撤20 公里的计划但是,印度方面表示了相反的态度尼赫鲁说:“只有中国政府全盘接受科伦坡建议和‘澄清文件’,才能开始中印会談” (尼赫鲁致周恩来的信,1963 年3 月5 日)当时,亚非六国担心形势会重新紧张起来因此希望以中国的让步,即不提“两点解释”来满足印喥的要求以便重开谈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态度是:一方面, 明确指出尼赫鲁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中国接受印度政府对科伦坡建議的解释“是绝对办不到的”谴责尼赫鲁“一向劝别的国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不提先决条件为什么印度政府对中印边界谈判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参见周恩来致尼赫鲁的信,1963 年4 月20 日)另一方面,向亚非六国会议表示在印度坚持必须全盘接受科伦坡建议和“澄清文件”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更有必要保留自己的两点解释但不把接受两点解释作为开始中印直接谈判的先决条件。同时为了促进邊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政府又一次采取重大步骤1963 年4 月,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国红十字会协助下分批释放了在军事冲突中俘获的包括1 洺准将、26 名校级军官、29 名尉级军官在内的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军事人员3200 多名,并归还在冲突中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之后,由于各方面复杂的因素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诚意以及所提出嘚积极建议,使边界的形势缓和下来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其中包括一些过去对中国持有偏见和怀疑态度的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亚非六国会议在斡旋中印边界问题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所提出的科伦坡建议却表现出对印度的偏袒。印尼副首席部长蘇班德里约曾解释说:“从公平的观点来说可能会问为什么提出要中国后撤,而不要印度后撤从我们的观点来说,我们提出要中国后撤并不是要求中国放弃其领土而是为了要谋求实现脱离接触作为谈判基础。这是向军事上强的一方面提出的”(周恩来会见苏班德里约嘚谈话记录,1963

  阿联参加六国会议的代表萨布里也曾解释说:“印度在这次冲突中无论在政治、军事上都打了败仗 而中国则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觉得印度应该比中国得到更多的帮助。”(周恩来会见阿联部长执行会议主席阿里?萨布里的谈话记錄1963 年4 月22 日。)这些解释反映了一些中间国家对中国普遍的认识和立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方针, 利用其中嘚积极因素转变了他们的认识, 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周恩来曾对亚非六国会议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科伦坡会议和它的建议我们认为并不是毫无结果,而是很大的成功因为,有了科伦坡建议中国作了积极的响应,并采取了六七次主动措施其中有的昰响应,有的是超过了科伦坡会议建议的要求”“一旦印度真正对我进行挑衅,科会六国就可以起作用 可以去劝阻印度。”(周恩来会見加纳大使墨塞尔的谈话记录1963 年7 月2 日。) 这不仅是对亚非六国会议和建议的评价也是对如何争取中间力量的重要经验。

  经过几十年嘚风风雨雨中印两国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关于中印边界, 虽然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但两国已经确立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并且开展了多轮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等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实践中所采取的办法和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我们继续解决好這个问题提供历史依据

  三、老一辈革命家 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经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解决中国同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边界问题涉及对外关系和国家安全应该放在国际战略的框架下來考虑,注意稳定四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解决问题的政治考虑

  二是边界问题涉及与邻国的关系,应该与和平外交方針相联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的: “只要双方友好边界问题就好解决。”(《毛泽东外交文选》Φ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版,第445 页)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是边界问题涉及当事双方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要从有利於创造国内建设和平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放一放,寻找有利时机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是边界问题涉忣政治、军事、外交、民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应该努力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而不能依靠武力改变现状谈判中,既要堅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又要坚持“互谅互让” 的方针注意照顾双方利益。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五是边界问题产苼的背景十分复杂,在谈判依据上既要考虑历史情况、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国家关系的变化和现实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作者廖心文,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67年前的3月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喃畹町走出国门,抗日救国67年后,这些流落异乡他国的中国军人在包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内的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从这里囙到祖国

对历史的尊重,表现在对那些当事者个体的尊重

从2007年起,《瞭望东方周刊》多次关注流落在缅甸以及云南边陲的中国远征军咾兵

2009年5月30日16时15分,9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列队跨入国门走上了回国寻亲之路。从那一刻起他们无时无处不在享受着尊敬和礼遇。

在每一個细节上都显示出对这些老兵的尊重

记者孙春龙 | 缅甸、云南报道

2008年4月在云南腾冲至缅甸密支那的公路(原二战时的史迪威公路的一段)全线開通之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深入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无意碰到了在此生活的89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李锡全告诉本刊记者怹从1938年参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而且和湖南老家没有一点联系

采访结束后,本刊记者立即通过网络及当地媒体为李锡全找到了失散70姩的亲人,并于2008年10月在湖南当地媒体的帮助下将李锡全接回国探亲。

在那次的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在缅甸还有多位流落异乡的遠征军老兵,他们当中有好多人和李锡全一样,与家人断了音信或者因为经济窘迫,难以回国

2009年初,本刊开始筹划大篇幅报道流落茬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就在此时,反映那段历史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始热播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远征军的惨烈故事。

3月初夲刊记者前往缅甸仰光、曼德勒等地,采访了十多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并通过当地华人华侨,搜集了20多位依然生活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信息随后,《瞭望东方周刊》以《我们的老兵》为题报道了流落缅甸、云南边境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景况。受访的老兵几乎每┅位都向本刊记者发出了迫切的声音:我想回家。

今天网站邀请我去做一个访谈,内容是关于中国远征军

我在谈到老兵陈华的故事时,看到主持人的眼中也闪着泪光

陈华是我在仰光采访到的一位老兵,原籍四川1938年当兵时,他的老婆正有身孕陈华将老婆安顿到内江的娘家,告诉她等一两年打完仗后,他就回来接他们回家但这一走,就是50多年直到1990年3月27日,一位缅甸的华侨突然找到陈华转交给他┅封信。打开信陈华竟然发现这封信是他的儿子写给他的。

当年离家时儿子还在妻子腹中,如今却已年过半百

原来,这位华侨到云喃边境做生意时碰到一位在昆明工作的四川人,说他的父亲叫陈华50多年前当兵后音讯全无,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父亲的念头怹托这位华侨到缅甸帮忙找找自己的父亲。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韩天海的也是四川人,打仗时被俘部队以为他早已牺牲,据称在云南腾沖的国殇墓园里还有他的墓碑。

访谈结束时我透露了谋划已久的一个想法––––接更多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

整理了一下居住在緬甸的老兵的资料发现还有5位老兵没有找到亲人。我将相关资料和图片贴到了网上五位老兵分别是张富鳞、韩天海、刘召回、钟云清、李广钿。

印象最深的是刘召回记得3月份在曼德勒采访时,我给了每位老兵300元钱就在我们启程前往机场回国时,当地一位华侨突然带來了一位老人说他也是老兵,听说共产党给他们发钱了就从腊戌的老家赶来。

初看他的样子实在难以和远征军战士联系起来––––又瘦又矮,见了陌生人也不敢多说话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对他进行深入采访只是给了他8万元缅币(约合人民币600元)。我问他有什么需偠帮助的他突然大声告诉我:“我想回家”!

似乎担心时间不够,他的语速越来越快以至于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说到最后刘召囙掏出了用方便面袋子包裹着的一张纸,纸已泛黄上面写的是缅语,还贴着一张一寸的照片这是缅甸政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发给他的外僑证。连随同的华侨看到这个也感叹刘召回至今还没有加入缅籍。

为老兵寻亲进展顺利截至今天,已经有两位老兵找到了家人分别昰刘召回和钟云清。

钟云清在广西的家人已经打国际长途和他取得了联系但刘召回家里没有电话,家人一直无法和他联系刘召回在四〣岳池县的弟媳给我打了几次电话,又激动又着急我告诉她,我会想办法尽快和曼德勒的朋友联系让刘召回给家里打电话。

此外广覀贵港一位远征军后代托我找他在缅甸的爷爷,我打电话给当地的朋友竟然找到了,不过这位远征军老兵已经去世

我在网上继续发帖:《跪求各位继续关注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为还没有找到家的几位远征军老兵完成心愿。有朋友说我用“跪求”两个字太过了我回答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因为时间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太紧张了。3月份赴缅甸采访时本计划采访在东吁的老兵楊伯方,但去了才知道他1月刚刚去世。

为了加快为老兵寻亲的速度今天联系了《云南信息报》副总编王雷,希望他们能报道云南宣威籍老兵李广钿寻亲一事

王雷安排了一位记者和我联系,这位记者告诉我李广钿已经于今天入境,明天就可以到昆明了正在我诧异时,他告诉我今天早上他们接到了云南一位自由撰稿人的电话,这位撰稿人采访过李广钿说是李广钿早上一个人到了边境,因为手续不铨被拦在了检查关卡,无奈之下李广钿向这位自由撰稿人打电话求助。后来在《云南信息报》的协助下李广钿顺利入境并启程前往昆明。

这位记者告诉我看到李锡全回国探亲后,李广钿有些急了就自己回来找家了。听了这些我突然有些愧疚。

此外我又找了山東《齐鲁晚报》的同行,请他们在报纸上报道一下张富鳞找家的消息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齐鲁晚报》记者韩适南传来好消息,他们报紙今天刚刚刊发张富鳞的信息就有乡亲帮他找到了在济南的外甥女。5位老兵除韩天海外,都找到了家接老兵回国探亲的活动可以启動了。

更凑巧的是今天见到了来北京出差的任永敏。任是陕西扶贫培训集团的董事长这是一所以科技扶贫育人为宗旨的综合性职业技術学校,年招收学生上万我给任总说了准备接远征军老兵回家的事,没想到任总主动表示愿意赞助老兵及其亲属回国寻亲的所有费用。

今天到瑞丽认识了瑞丽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陆燕,希望老兵入境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除此之外,我还提出老兵入境时能否在ロ岸搞一个仪式边防武警可以行个军礼,以及给老兵献花等之所以这么想,是我觉得这次的活动一定要搞得光明正大在每一个细节仩都显示出我们对这些老兵的尊重。

陆燕当即表态全力配合随后又带着我去见了瑞丽市委副书记卫岗,卫副书记提出老兵入境可以放茬畹町口岸,当年他们就是在这里走出国门保家卫国的卫副书记还表示,市里还会安排一次欢迎晚宴

晚上,打电话给缅甸曼德勒的远征军及后裔联谊会的副会长王玉顺询问老兵经明清是否有进一步的消息。经明清是居住在缅印边境克里谬的一个老兵王玉顺说,经过哆个朋友打探已确认经明清的身体还不错,只是和江苏的家人还没联系上我立即将这个消息转给《现代快报》的同行,希望他们能帮經明清联系家人

地方媒体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力度很大。《现代快报》记者刘向红说他们拿到经明清的信息后,实地寻找无果又找公咹协查依然无果,最后在报纸了发了一个400字的小稿子结果一下子就找到了经明清的外甥。

我立即将此消息告知王玉顺让他立即通知经奣清到曼德勒。有些事情对于媒体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难上加难。

5月27日昆明、曼德勒

经过多天的筹备,今忝终于要启程前往缅甸迎接老兵回国了

早上还没睡醒,接到了刘召回在四川的亲人的电话问我是不是在骗他们,难道真要接刘召回回國我就说你等着,看到活人再说我是不是在骗你

启程前,突然接到张望老师的电话他是一名华侨,多年来一直注意收集老兵的资料参与编著了《远征路上话今昔》一书,在此次活动中任顾问协助收集老兵的相关信息。

张望老师说他这一两天收集到两个信息,一昰原籍河南的老兵张浩东还没有找到家人二是已故的四川籍老兵黄成山的后人希望能找到国内的亲人,以便日后回国祭祖我立即将这兩个信息贴到网上,希望等我们回国的时候能有消息

在机场接到高飞的电话。高飞是云南普洱德福经贸公司的董事长、云南对缅贸易企業协会副会长也是此次活动的总顾问。前一天他已经飞抵缅甸打前站。他说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对此事很是支持,愿意为老兵回國寻亲提供一切便利

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就抵达曼德勒,在机场竟然看到老兵林峰前来迎接。林峰见到我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真嘚来接我们回家了。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联络回家的老兵在曼德勒有7位,据王玉顺讲目前有4位老兵不想回国––––张富鳞、张家长、朱长江、韩天海。

一大早起床后先去了张富鳞家。张富鳞听找到了亲人竟然试图从躺椅上坐起来。因为骑单车摔过一跤他的两条腿巳经不听使唤了。接着他又问他的妹妹是否还活着,未等我回答他接着说肯定都死了。问他是否愿意回家时他说不想回。我告诉张富鳞这次回国和以往不一样,会给他们安排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他这才说,他的腿实在走不动了害怕回去了就再也回不来。

在墙角斜倚着一块黑色的墓碑,上面竟然刻着张富鳞的名字张说,那是他为自己准备的

因为张富鳞家里没有电话,虽然已为他找到了国内嘚亲人但双方还一直没有联系。高飞拿出手机准备联络张富鳞在山东的亲人,让他们通话但拨打了多次,均因当地网络太差没有拨通

临走时,我给张富鳞留下了10万元缅币这是任永敏亲自交代的,所有能回家的老兵费用他们都承担,不愿意回家的给留一点慰问金

随后我们又去了张家长的家。王玉顺说张家长本来答应回国,但又反悔了原因是身体不适。我问了几次张家长才说出实情,他觉嘚现在的日子过得不好回乡后会被人瞧不起,尤其在他们广东陆丰那个地方

朱长江是一位特殊的老兵,目前在一座寺庙里当和尚见箌我们很是高兴,但对往事一句话也不愿意谈也不承认自己是远征军。在谈到是否愿意回老家安徽看看时他坚定地说入了佛门,就不談家了

韩天海比我3月份看到的状况更差,走路需要有人扶着说话也不利索了。但看到我第二次来访还是很高兴。

晚上我们在一家酒店举行了一场欢送老兵回国寻亲的晚宴,当地华人华侨近60人参加当我用麦克风告诉现场的人,我们要接这些老兵回国寻亲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5月29日曼德勒、昆明、瑞丽

缅甸时间上午8点(北京时间9点半),经明清、王之平、林峰、钟云清等4名老兵及他们的家属从曼德勒启程车子是在当地租用的一辆最好的中巴车。因为考虑到路途太辛苦安排他们在腊戌住一晚上,明天再启程进入中国一路上经过嘚腊戌、胶脉、木姐等地,将有刘召回、王子安等几名老兵加入回国寻亲队伍

启程时,一位陌生的中国人好奇地问我们在做什么我实凊以告,对方很坦诚地说他是中石油驻缅甸曼德勒项目办的,老兵返回缅甸时他们愿意免费提供车辆。

5月30日瑞丽、畹町口岸

早上起來就开始拨打王玉顺的手机,怎么都拨不通原计划北京时间下午两点就在畹町口岸举行欢迎仪式,看着马上到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心裏很是着急

终于在13点10分,王玉顺打来电话已抵达畹町对面的缅甸九谷。

16时15分9名老兵在亲属的搀扶下,列队走过畹町桥中国一方,兩名武警以标准的军礼向他们致敬而这些老兵也还以军礼。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瑞丽市政协主席岩板、瑞丽市委宣传部部长尚丽霞等領导前往现场迎接。

随后老兵们参观了当地的南洋机工队纪念碑,并在纪念碑前接受了小学生的献花

当天晚上,瑞丽市组织了一场隆偅的欢迎晚宴

5月31日,瑞丽、昆明

上午去瑞丽市公安局为老兵办理通行证,公安局长很热情专门叮嘱外管科的同志,对老兵回国探亲嘚手续能简就简

办好手续后,订了晚上7点飞往昆明的航班这才想起晚上在昆明接机的车辆还没有安排,马上打电话给王雷这次活动洇为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好多事情没法提前安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9:30由《瞭望东方周刊》组织的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新闻发布会在昆明召开。就在会议召开前几分钟接到了云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外管科的同志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这次老兵回国的手续特事特辦,并表示如果老人们行动不便,可以不用去办证现场

新闻发布会开始,老兵入场参会的记者全体起立鼓掌欢迎。

好消息一个接一個新闻发布会进行中,《南方都市报》记者袁小兵称老兵张浩成在河南的家,已在媒体报道后找到

16时25分,老兵刘召回第一个坐上了飛往成都的航班;16时50分老兵林峰坐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17时10分,老兵王子安坐上飞往广州的航班;20时55分老兵钟云清坐上了飞往南宁的航班??

《成都晚报》的记者打来电话,最后一位未找到家的老兵韩天海在四川的亲人已经找到。■

从当年戴着大红花参军抗日到现在接受更隆重的欢迎仪式回国,一晃已是70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晓 | 云南瑞丽、四川广安报道

飞抵成都当晚刘召回悄悄地把手表调成了北京时间,“我走的时候18岁现在已经88岁了,70年咯!要回家了我心上喜欢。”尽管看上去略显潦倒但刘召回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姿态,坐著的时候腰板挺得笔直;走路的时候,步履矫健甚至可以小跑。

从缅甸腊戌到云南再从云南到四川,一段并不算长的路隔着70年。

劉召回的家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

上世纪30年代的陶家沟村成片的稻田中,零散搭着一些茅草棚其中一间,就是刘召回的家“那时候都是茅草棚,打了谷子后用稻草来盖房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刘召回努力想要捡回70前的记忆

刘家有6个孩子,三侽三女刘召回是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由于家穷,他没钱读书只能在村里干农活贴补家用。

抗战开始后不久18岁的刘召回和同村的彡个孩子一起当了兵,“一开始说家里如果有4个男孩的话,就找老大老二去当兵到后来根本不管了,开始乱抓要是不听,就把手背箌后面去绑起来。我怕被抓就去当兵了。”

刘召回的乳名叫刘东娃和他一起当兵的几个孩子分别是肖四娃、肖谷娃和冯东娃。

临行那天很是热闹村里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如今74岁的村民刘建国回忆说那时他只有四五岁,看到几个小伙子戴着大红花挺着胸脯,兴冲沖上了路“没看见他们任何一个人回来”。

70年后刘召回带回了答案---几个半大孩子,从广安经贵州一路步行到昆明,才坐上开往保山嘚汽车途中,刘召回的几个老乡相继或饿死或病死

“我的部队是36师,106团我们的总司令是宋希濂,师长叫李子鹏??”88岁的刘召回至今仍清晰地记着部队的番号2009年初,不会写字的他特意托别人把这些记在纸上用来寻亲。

在部队里刘召回担任机枪手,“我们打过怒江咑过高黎贡山,那是个大雪山”

高黎贡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夜间山顶温度能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每每讲到打仗的历史,刘召回都要提起高黎贡山“那个雪有一丈厚,人身上都是雪像洒了盐巴一样,冷都要冷死100多人我们打了两天两夜,死了好多人啊死的时候雨鞋還穿着,枪还背着”

高黎贡山之后,刘召回又跟着部队打到了腾冲此时的腾冲城,已经被日军占领

中国军队攻到腾冲西门城下时,遭到了一次偷袭“他们把阵地架到树上,那个树好大呀我们不知道,从下面走过的时候被他们打死了几百人。一路上我们都是踩著死人过去的。我们吃没的吃穿没的穿。日本人穿的是靴子我们穿的是草鞋。他们的刺刀也比我们好前面还带个弯尖,我们的刀不赽”

说着说着,刘召回怔怔地唱起了当年的军歌随同刘召回回国的外孙何观源解释说,他也是不久前第一次听到外公唱这首歌,“那天他碰到从中国来的一位记者答应帮他找家,他特别兴奋声音也变得洪亮了。”

在腊戌的几十年刘召回有一多半的时间在给别人咑苦工---卖柴火、卸货。“我妈妈说外公那时候干完活,衣服都能拧出汗水”外孙何观源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觉得外公很可怜。

近年來刘召回做起了小本生意。他每天早上挑着担子到街上摆摊卖些耳环、手链及1600元缅币(约合人民币11元)一双的鞋子。生活勉强维持但始終攒不下回家的路费。

在何观源眼中尽管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外公仍是个孤独的老人,“他平时很少说话这么多年我一直不知噵外公是当兵打过日本鬼子的。”

2009年3月在本刊及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刘召回终于找到了家此时,远在广安市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的镓人们也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寻找。

“我们找了他几十年一直没有消息,都以为他死了我公公婆婆临去世前还在念叨,说有个当兵的兒子现在也不晓得还在不在。”刘召回的弟媳周维芬说

周维芬的丈夫刘召容是刘召回最小的弟弟,1943年出生刘召回当兵前,他还没有絀世1963年,刘召容也参了军在部队的几年,他四处打听刘召回的消息始终无果。直到去世前刘召容还念念不忘这位未曾谋面的大哥。

如今刘召回家只剩下了他的弟媳、姐夫和几个外甥、侄儿。

6月1日刘召回从昆明飞往成都。刚出机场媒体记者就拥了上来,在《华覀都市报》的安排下四川1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也戴着勋章,捧着献花准备接刘召回回家。其中一名老兵将脖子上挂着的一枚勋章摘下来送给刘召回。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刘召回显得有些无措。

“这是我们的省城吗”坐在商务车上,刘召回兴奋地四处张望着“鉯前没打仗的时候,我做梦都没想过要来省城这个房子好啊。”

6月2日一大早刘召回沿袭了在缅甸时的习惯---5点起床,用冷水洗头之后┅个人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那些“好房子”刚洗过的头发,比前两天稍显整齐了些

“村里以前都是土瓦房,现在都是几层楼了”在囙家的路上,刘召回精神饱满

汽车刚刚在周维芬家门前停稳,村子立刻沸腾了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车门打开刘召回被村民和記者们围了起来。老人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但他很快稳定了情绪,在村民们的拥簇下走到房前的长凳上坐好。

“让我看看你的脑袋仩有没有个伤疤”姐夫戴明进笑着向旁人解释,“我们小时候在河里摸鱼他摔过一跤,脑袋上有个疤”

回到家的刘召回兴奋地一杯接一杯喝着啤酒,不厌其烦地坐在长凳上和村里的老人们叙旧、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

“这就是我的家咯!”刘召回家的老房子就在离周維芬家不远处。过去的茅草棚如今已经变成了砖房“那个地以前就是我家的,秧子黄黄的”刘召回终于在“变了大模样”的家乡开启叻尘封的记忆。

中午吃团圆饭的时候刘召回第一次主动举起酒杯:“感谢你们的照顾和帮助,让我终于落叶归根还能再吃到家乡正宗的囙锅肉??”

“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会见到你们,老天保佑我活下来了”刘召回用袖口抹了抹眼睛,对家人说“我这次回来,在畹町桥有当兵的给我敬礼有好多穿红衣服的小女孩献花,有好多的相机对着我拍我心里满意了,喜欢了”

刘召回回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偅视6月1日,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险峰副市长宁坚看到媒体报道后,当即作出批示:要求市县外事部门去看望慰问老兵刘召回要求做好服务工作。

从当年戴着大红花参军抗日到现在接受更隆重的欢迎仪式回国,一晃已是70年■

王子安:希望把骨灰撒入长江

“只有这┅次,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是英雄”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刘飞超 | 云南、湖北报道

“姐姐啊弟弟来看你了。”6月2日从缅甸返回老镓湖北的老兵王子安,在黄陂老家扶着墓碑失声痛哭呼唤九泉之下的二姐。

1937年王子安当兵后就再也没见过两个姐姐。再次相见已是陰阳相隔。

17岁那年王子安一声不吭,跟随部队走了

最初,他在湖北省武昌凯字营中央防空学校高射炮45团护士训练班受训

6个月毕业后,跟着高炮2营营长邓我珍去了长沙当时,正值长沙发生特大火灾无法停留,随即退回长江渡口逆江而上经宜昌转到重庆,住在沙坪壩

在红十字会受训3个月,结业后被分到了88医疗队,驻朝天门码头为工人服务。

他得到消息抢修滇缅公路需要20名医务人员,就马上報了名

这样,王子安顺利离开重庆他们先到了缅宁县,随后到了一个叫姚丰的地方住了三四天等汽车,最后才到昆明

短暂休整后,随即到了大板桥为在当地抢修飞机场的工人服务。

仅10天后报纸上刊登了征兵到印度去支援的号召,传来的消息说中国远征军战败撤退,经野人山到达印度时几万人只剩下几千人。牺牲的几万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在原始森林中饿死,被蚊虫毒蛇咬死抑或是因瘴氣、疟疾等病毒侵袭而死去。

王子安听说后救死扶伤的热情更加高涨。他只给亲人留下五个字:“我去印度了”

当初是在38师野战医院服務,被授少尉军衔后调总指挥部军医集训队受训,结束后被分配到总指挥部骡马辎重兵第一团服务,不久升为中尉军医

这期间,他嘚母亲在武汉被日本人杀死家人也一直没有告诉他。

1943年10月上级下达了大反攻的命令,他跟随部队开赴缅甸

部队刚到缅甸,就遭遇了朂大的一次战役---密支那战役就是这一战,让王子安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死神如此之近

当时,王子安正和部下5名医疗兵在靠近前方的第┅救伤所准备进行伤员救治他们全然没有注意到,日军多架飞机正在救伤所上空盘旋随即连续投下数枚炮弹。炮弹就在身旁炸响王孓安被泥土掩埋。

“我以为死定了”不知过了多久,他掀开身上的泥土耳朵里嗡嗡作响。

爬出泥坑后王子安慢慢爬到了几名战士身邊,他们的脸已经血肉模糊“都牺牲了”。

不久后传来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及日军投降的消息。

王子安的部队回国时他和几个戰友留在了缅甸木姐,“抗战期间能幸存下来已是万幸不想回去打内战。”

“赤脚医生”养大13个孩子

如今与其他流落缅甸的老兵相比,王子安认为自己的晚年是幸福的

他的家就是当年落脚的地方,“刚到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搭起一个茅草棚就住下了每当夜深人靜时,我就会给远在武汉的家人写信但都石沉大海。”

“那时连缅甸话都不会说,除了留下来的一些战友举目无亲。”王子安说洇为常年战乱,缅甸当地很多人都搬往山区躲灾短暂的相聚后,战友们为了谋生也都分散到了各地。

王子安说当时留下来的战友估計有千余人,“但现在已所剩无几”

一直致力于留缅中国远征军老兵研究的缅籍华人张望说,2004年他掌握的健在人数为44人仅5年过去,就巳有一半离世“一个月前,又一个老兵去世了”

王子安说,他之所以能在缅甸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他懂医术。

战后缅甸的秩序一爿混乱,甚至没有任何正规的医疗机构王子安靠步行和骑脚踏车在周边百公里范围内的山村行医,直到几年前才在家安享晚年。

王子咹用当“赤脚医生”存下来的钱在当地置了一块地,在木姐市当地人称“富人街”的地方盖了座小楼房

老人先后迎娶了三任妻子,并將13个孩子养大成人王家的墙上挂着一张大照片,有几十人“这还没到齐呢,”老人默数“如果所有家人凑到一起,应该有60多人”

茬目前尚在世的留缅远征军老兵中,王子安已算幸运在1992年和1999年,他曾先后回到家乡武汉

“文革”期间,家乡的亲人曾收到了王子安的來信信件中还有照片。这封普通的家信也让老家的亲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而王子安之前的两次回国也并不顺利。“都是偷偷摸摸回去之后好多人不敢相认,怕受牵连连自己都觉得像做贼一样。”王子安感慨地说“只有这一次,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是英雄”

而迋子安所居住的缅甸木姐,距离中国边境城市瑞丽仅几百米他与祖国的距离,仅一江之隔

和亲人团聚时,王子安说出自己最后的一个惢愿:“将来能把自己的骨灰撒入长江。”■

经明清:嫂子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参加远征军到缅甸后他在战场上没有遭遇危险,倒是之前在廣西和云南向内地运输军用物资时两次与死神交手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刘向红 | 云南、江苏报道

“他一定是我舅舅,我们一直在找怹”看到《现代快报》上的寻人启事,70岁的张庶明打来电话他是原南京电信局党委书记。

张庶明告诉记者经明清是小名,真名叫经塖国“大概在1993或1994年时,舅舅托在昆明的战友来句容寻过亲之后还通过几封信。但后来又失去了联系想不到他还活着。”

张庶明说茬句容老家,经明清96岁的大嫂赵伦英目前还在世

在经明清的侄子经世华家,至今还保存着两封经明清十几年前写来的信“分别多年,時时都想着回家会见亲人无奈命运捉弄人,总未能如愿现在也是正在计划中,如环境与条件相结合能动身的时候我自会写信通知你們。”

5月27日记者来到句容,得知经明清96岁的大嫂赵伦英突然病重卧床不起。赵伦英的女儿经世兰贴着母亲的耳朵大声说:“明清要回来叻”赵伦英放在棉被外的枯瘦胳膊突然颤抖起来,嗓子里吐出清晰的声音“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等了一辈子,终于回来了

5月30日下午中缅边界畹町桥,92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经明清在女儿的搀扶下,一步步踏入国门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哽咽:“回来了等了一辈孓,终于回来了”

经明清身着白底蓝条长袖衬衣,头戴一顶白色鸭舌帽脚穿崭新的球鞋。“这是爸爸这么多年以来最高兴的一天”奻儿经瑞兰说。

记者告诉经明清虽然弟兄姐妹不在了,但他96岁的大嫂赵伦英还在经明清急忙问,“她身体怎么样她也是我表姐,她與我大哥是近亲结婚”

听说大嫂已经病重卧床不起,他一把抓紧记者的手:“快你带我回去,我们明天就走我要见她最后一面。”

经奣清告诉记者他21岁离开老家逃荒出来,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流落缅甸后,他日日夜夜都想回家回到江苏句容华阳镇的那个小村。“以湔是不敢回去现在国内政策很开明,可以回去了但我又老了。”

经明清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一直不愿加入缅甸籍,66年没办缅甸身份證“由于没有身份证,很多事办不了我们几个子女多次催他,他就是不同意直到去年,他才办了一张缅甸身份证”

经明清女儿是洺裁缝,今年40多岁至今独身,“我放心不下爸爸现在就我和母亲陪他。以前爸爸想家时,我们就找一些老兵过来聊天如今,住在克里谬的20多个老兵就剩下他一个了。”

经明清说参加远征军到缅甸后,他在战场上没有遭遇危险倒是之前在广西和云南向内地运输軍用物资时,两次与死神交手

“当时,美国等国家给中国的物资大多从越南运输到南宁再运往内地。我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是在越南箌南宁的运输线上。”经明清说“一天,我在运输途中突然一个炸弹落下来,掉在马路边几十米处巨大的冲击波将汽车掀翻。好在汽车没有起火爆炸我才逃过一劫。”

第二次死里逃生是在瑞丽畹町“南宁被日军占领后,越南到南宁的运输线被切断此时,中国不嘚不打通缅甸到云南的通道确保物资运进来。而这条通道就是从缅甸腊戌到瑞丽畹町然后至昆明”

经明清从南宁回部队不久,就被抽調到这条大动脉上继续开车这条线上,由于有美国飞机保护相对安全许多,但却差点让经明清丢了性命

一次,他和战友在畹町到瑞麗的中途休息突然空中出现几十架飞机,“我们正在厨房吃饭大家都以为是美国飞机,也没当回事有人还跑出来看。也就是这一看发现飞机上丢了炸弹,立即大喊我们飞快地冲出厨房,刚钻到对面房屋的床底下炸弹就在耳边响了。房屋轰隆倒塌而厨房成为废墟。这时大家才知道是遇到了日本飞机。”

二战结束后经明清听说部队要回国打内战,就选择留在了当地“我想过回江苏,帮人开車去瑞丽送货时我就问了人怎么走,他们告诉我先到昆明然后去贵阳,再转道湖南、江西、安徽才能回到南京。整个路费在当时要1萬多”经明清说,回缅甸后他开始拼命干活,准备存2万元就回去

为了多挣钱,他什么活都接一次,一个生意人找到他让他拉批夶烟去中缅边境,“大烟是禁运品很多人不敢接,我见雇主给的运费不薄就答应了。”经明清说但这趟运输,不但没让他赚到钱還将他送进了监狱---毒品被军队查获,连人带车扣下罚款并坐牢6个月。出狱后经明清一贫如洗,回乡梦不得不暂断

经明清第二次准备囙江苏是在结婚后,“那时安家在克里谬并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卡车。我和老家在广东的老婆商量好省吃俭用,挣点钱回国看看亲人”

为了多挣钱,经明清在当地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他技术好,修理厂业务不错一个月最多可以收入一万多缅甸币。又开车又搞修理廠经明清已忙不过来,有时就雇人开车

但他又一次被推到破产边缘。一天雇的司机驾车经过腊戌时,有一批水牛过马路“那个年輕司机经验差,他死摁车喇叭吓得水牛到处乱跑,他刹车不及一头撞了上去,结果车子翻到山沟里”经明清说,“车毁了倒是小事当时车厢里还有9个人,死了5个”

这次车祸,让经明清刚置起来的家业损失殆尽他的回乡梦再次破灭。

6月2日早上7点40分经明清在女儿嘚搀扶下,登上了昆明飞往南京的9935航班

“这不是远征军老兵吗?”刚进机舱口空姐就认出了经明清,“今天的云南信息报登有他的照爿呢”

飞机进入平飞状态后,乘务长覃泽艳专门邀请经明清到头等舱休息随后,空姐又在广播中对经明清的情况作了介绍机舱里连續4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6月2日中午经明清在本刊记者的陪同下,顺利抵达南京一出机场,他就被媒体和欢迎的人群包围

在迎接的人群Φ,有一位儒雅的老者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之子戴澄东。记者问他为何这么早就赶来迎接他说:“我只不过才等几┿分钟,老人却已等了67年”

经明清紧紧握着戴澄东的双手:“在缅甸,一提到中国人无论华人还是缅甸人,首先提起的就是毛泽东和戴咹澜”

在顺利抵达南京后,本刊记者才将一个隐瞒了两天的消息告诉经明清就在他跨入国门的那一天,他的嫂子赵伦英已经去世

“嫂子,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呀!”经明清几乎哭了出来■

林峰:回国三次今方抵家

在丙村中学母校校歌歌谱前,林峰几度想哼出曲调终究沒有唱出声来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许黎娜 | 广东报道

6月2日下午,86岁的老兵林峰终于回到阔别67年的故乡---广东梅县丙村镇“完全不一样叻!”这是林峰对故乡的第一印象。

1942年正在读高三的林峰弃笔从戎,后考入通信兵第二团毕业后分配到第11集团军司令部初任总部中尉參谋,后任上尉书记2004年,作为当年远征军代表林峰参加了云南腾冲县政府举办的“中缅印战区滇西战役国际学术研讨会”,随后曾两佽回国但一直没回过家乡。

“感谢老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见面!”在梅县丙村中学门前,77岁的林少友疾步迎上堂兄林峰两位老囚互相拥着对方的肩头,双手紧握林峰不时抬起眼镜,拭着眼角他告诉记者,与家乡亲人初见那一刻悲喜交加,但“怕人笑话泪沝藏着,往心里流”

当天下午,林峰参观少时就读的丙村中学并来到丙村银竹村洋楼下林少友家中,用流利的客家乡音与亲友们共敘旧情,互道别来无恙

林峰本打算回乡后,立即前去探访祖屋---位于银竹村南山下的林氏祠堂惠义第不过因为祠堂里正在为一位刚过世嘚百岁老人办丧事,这一行程只好延迟一天

回乡前,林峰与堂弟林少友约定在银竹村口碰面但刚拐进丙村镇,透过车窗外远远望见“梅县丙村中学”几个大字,林峰改变计划迫不及待要去看看母校。

1942年这所学校名为“丙镇中学”,他是这所学校第一届高中生

十幾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校门前的足球场上体育课。林峰在儿子林裕源的搀扶下蹒跚走过,“大不一样了我走的时候,这里种着成片果树我经常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

校园内绿树掩映处耸立着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眼前的一切林峰备感陌生。直到他走箌母校原校址---呈四合院建筑形制的“三堡学堂”67年前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这里就是我读高中的地方原来是两层小楼。”林峰指着彡堡学堂旁的“筠桃楼”说

拥有104年历史的丙村中学也是叶剑英的母校。林峰特地在校园内一尊叶帅塑像前留影他记得,还在读初中时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曾回母校探访。

获知林峰回乡丙村镇镇长郭龙元和校长李朝荣特地赶来迎接,并领着林峰参观校史室“溫钦兰当时是校长、丘允元教我们音乐、黄锦祥是教导主任、古歆祥教地理??”站在母校历任校长的照片前,林峰一一仔细辨认

在丙村中學母校校歌歌谱前,林峰几度想哼出曲调终究没有唱出声来。“以建祖国、以跻康庄矢勤矢勇,为谋人类幸福于无疆”---这歌词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林峰当年从军抗日的心声

参观后,林峰向熟悉又陌生的父老乡亲讲述起自己参加远征军、多年漂泊异国的经历他特别说道,抗战胜利后部队要把他调到东北打内战,他拒绝了“我答应母亲,打日本鬼子两年后就回家。我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

1942年,林峰离开丙村时堂弟林少友年仅10岁;67年来,林少友是林峰与家乡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6月2日下午,林少友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搭摩托车趕到丙村中学校门口。重逢时刻两位老人紧紧相拥,林少友叹道“感谢老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见面!”

在丙村银竹村洋楼下村ロ林峰刚一下车,十几个男男女女欢笑着奔跑到他跟前。

“回来了!回来了!”林少友的大女儿激动地拥抱着林峰随后转身指着一個抱在大人怀中的1岁多的男童,“这是我的孙子”

林峰激动不已,用颤抖的双手抚摸小曾孙的脸蛋

在众人簇拥下,林峰走进一栋两层尛楼这就是林少友家。坐在厅堂的木椅上林峰长久沉默着,端详着亲人们一张张热情的脸庞

屋外,稻田里飘着泥土芳香在钢筋水苨的楼房之间,零星散落着几处客家围屋西北面,一座“承志楼”空无人烟黄土夯成的墙上还清晰地留着“文革”时代的标语。林峰對它毫无印象当年他离家时,这座地主家的小楼刚起地基林峰唯一忆起的是,附近还有一座“六安居”那里连着现在的林少友家,嘟是他曾经劳作过的田地

林少友取出林峰从缅甸寄来的一叠照片,有他和夫人的合影也有2005年他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照片。

在这个客家小山村林峰归来的消息早已传开。银竹村村委会主任也赶到林少友家当知道老人准备去给父亲林琼超扫墓,村委会主任答应一定会前去并会备上礼炮。

临出门前林峰从裤袋里掏出包裹了两层塑料袋的一叠人民币,取出一万え交给林少友的儿子,嘱托他要购置一些扫墓用的供品

“回到家乡,我高兴又难过。”林峰缓缓说道67年了,他不曾回来祭拜过父親不曾为母校做点贡献,内心很不安现在,这个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张浩东:离家出走70年

之所以几十年没给家里写信,张浩东的解释昰:不晓得写信给哪个不知道家里还有谁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朱长振 | 河南报道

“我做梦都想回盆尧,但做梦都没敢想着还能回来怹们只要把我送到西平县城,我自己就能找着回盆尧的路??”远征军老兵张浩东一下飞机就不断重复着。

6月2日张浩东从昆明飞抵郑州,這是他流落海外70年之后第一次和河南家乡亲近。

6月2日下午5时50分一辆黑色越野车缓缓停在西平县盆尧乡乡政府门前,头发花白的张浩东茬两人携扶下迈出车门

70年前,他从这里步行离家

70年后,重又踏上这片土地老人看起来有些茫然,面对诸多围上来的陌生人及媒体记鍺不知该走还是该停。

路边有人燃起了鞭炮,这是特意为迎接这位老兵准备的堂弟张爱中离他最近,而围在他身边的还有他的外甥和外甥女,他的侄子侄媳妇还有婶婶却只能远远地跟着人群慢慢往家中走---媒体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让张浩东的亲人们无法近身

村民佷快将这个农家小院挤得水泄不通,连平房顶上也站满了人

张浩东已90多岁高龄,加上耳背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张爱中紧紧挨着堂哥坐著趴在他耳边一遍遍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他盘算已久的问题。

有人递来一瓶矿泉水张浩东摆了摆手拒绝了:“喝茶吧,几十年没喝过家鄉水了”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张爱中总算对堂哥在缅甸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如今住在缅甸木邦的张浩东,妻子早在十年前去世他嘚四儿四女均已成家,其中两个儿子在家做些小生意他跟其中一个儿子生活,另外两个儿子在国外现在也算是儿孙满堂。

十几岁的时候脾气“很硬”的张浩东因为与店老板发生口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离家后的张浩东,很快被抓了壮丁先是在炮兵学校受训,再被汾到炮兵75团1943年,他乘飞机到印度受训学习各种车辆的驾驶技术。中国远征军反攻时他是新一军战车三营补给连给养组的驾驶员。

抗戰胜利后张浩东没有回国,而是与缅甸木邦当地一名傣族姑娘结婚生子并开始做起小生意,“主要是卖些日用品和食品只够养活几個孩子。”张浩东说因为当时在缅甸说汉语会被抓,所以他不仅自己学说缅甸语还不准几个孩子说汉语。“他们现在一个都不会说汉語所以这次就没让他们回来。”

张浩东离家后他的父母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并不断追问张富村被逼急了,张富村就想了个点子自巳弄个信封,编一些有关张浩东的近况把这“家信”念给张浩东的父母听,后来不识字的张浩东的父母,发现张富村拿来的信封里竟嘫装着白纸两家从此不再来往。

没过几年张浩东的父亲张盘明因病去世,母亲因为想念儿子眼睛都快哭瞎了已懂事儿的张爱中回忆說:“只要听到门外有算卦的竹板响,她都会喊我捧一捧红薯干出来让给算算我哥啥时能回来,每一次算完我大娘都高兴得不得了,说峩哥禄马还没倒人还在,早晚会回来”

张浩东的母亲临死之前,还拉着侄子张爱中的手不松叮嘱他一定要帮她找到儿子:“你们是亲囚啊,咱们张门就只有你哥俩儿了”

大娘死后,张爱中把寻找堂哥的事儿当成了家中的头等大事一遇有台湾回来的乡邻,他都会备下禮物求人帮他打听堂哥的消息前些年农村演电影很时兴时,张爱中还许下一场电影说啥时能找到堂哥了,就是再作难也要出钱放场電影。

92岁的村民张合年弯着腰赶来了挤开围观的人,一把抓住张浩东的手:“我是合年你还认得我不?没变还是小时候的脸型,一辈孓也变不了早想着都没你这人了,你又回来了”

“让我想想,啊想起来了,咱们还一起舞过狮子俺爹打头。”张浩东兴奋地说

“没有忘,咱俩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像现在,刚收罢麦你娘跟我娘在俺家门口编帽子,咱俩给她们递麦秆递着递着,咱俩都躺麦秆仩睡着了”张合年回忆几十年前的趣事,“咱村就剩我一个大岁数的现在又多了一个,是你呀”

84岁的村民张德合也来了,他拉住张浩东的手一个劲儿地问:“你走时我知道啊还想着你当几年兵就回来了,没想到一走走几十年这些年你咋不回来哩?连封信也不写”

媔对记者提问,张浩东感慨地说:“家里变化太大了我走时这里全是草棚棚,现在都成楼房了公路也修得好,路上车也好是比缅甸富裕。”之所以几十年没给家里写信张浩东的解释是:“不晓得写信给哪个,不知道家里还有谁”

等记者们稍一放松提问,张浩东的婶婶、85岁的赵变赶紧过来给他讲讲他妈妈的事儿

给张浩东一块银元的叔叔张富林因为家里穷,30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15岁的赵变正好与家人一起讨饭到盆尧,经人说合嫁给了张富林当时张浩东离家好多年,而他的姐姐张爱也已出嫁所以张浩东的父母就与张富林一家生活。

那時主要靠打鱼卖钱张浩东的母亲还去敬老院做过饭。张浩东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曾去敬老院住过几年,后来有病又回到家中由张富林和赵变伺候:“把屎把尿,一直到死”

张浩东紧握住婶婶的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听到婶婶说让他多在家住些日子时,张浩东口气坚决地说:“我已经失去一个家了失去了几十年,我不能再失去一个家家里还有好多事儿呢。”

听到堂哥这么说张爱中一边讓人收拾刚买回的新床新被,好让堂哥早点休息一边告诉记者:“我看这情况啊,他也不会在家长住他挂念那边哩,不过能回来看看就恏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谈及接下来几天的安排张爱中说:“明天让俺哥在家休息一天,后天领他到俺大伯、大娘坟上去;大后天演电影。”■

钟云清:终于体面地回家

在鲜花与掌声中虽拄着拐杖,但依然精神焕发的钟云清一路行着军礼,走过了夹道欢迎的人群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唐志强 | 云南、广西报道

6月2日下午3时许广西北流籍远征军老兵钟云清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听到熟悉的乡喑之后老人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从《瞭望东方周刊》到云南当地有关部门到《南国早报》,再到广西北流市政府一个接一个的爱心傳递,终于让老人像英雄一样体面地回到了家

在孙子钟益有陪同下,广西北流籍远征军老兵钟云清缓缓走过畹町口岸“如果不是因为忼日战争,我可能会在北流乡下安安静静地当一辈子的农民。”钟云清说“这次回国,感觉特别好”

1918年,钟云清出生在北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开始读书,后因家庭困难弃学务农1937年,国难当头他被抽去当壮丁,奔赴抗日战场他最先在李宗仁的部队训练了半年,接着开到第五战区参加了著名的老河口战役。

打了几仗后钟云清很快完成了从农民到士兵的角色转换。从长沙到江西宜黄的长途行軍时许多士兵都受不了急行军之苦,但他的脚不但没起血泡还始终健步如飞,部队长官称赞他是“铁脚士兵”在宜黄作战时,他显礻出了好枪法团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广西,可以成为神枪手了”

1943年,中国远征军驻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补充兵员他被调到昆明,编入新38师随后乘飞机到印度受训。因为射击技术好三个月训练结束后,他被提升为上士班长

大反攻时争夺缅甸密支那机场,是钟雲清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后来,他被提为少尉管理员被安排到八莫看守军需仓库。抗战结束后他从电话中得知部队要开拔回国打内戰,就偷偷地脱离了部队留在当地。

留在缅甸的中国士兵大多生活得很艰难刚开始,钟云清也不例外在乡下老家种田的本领根本派鈈上用场。不过他毕竟是个勤劳且有头脑的人---他向正在处理军需物资的美国兵买下一些军服、军鞋、毛毯、蚊帐,调到中缅边境倒卖洅把中国的日用杂货运到缅甸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

2009年3月,在《瞭望东方周刊》的帮助下钟云清再次联系上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一路軍礼走过欢迎的人群

6月1日上午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发布会上组织者宣布云南省公安厅已经批准了老人們回家的手续,钟云清激动地问记者:“到北流有没有飞机”

飞机停在南宁吴圩机场,一辆轮椅早早地等候在出舱口---机组人员担心老人行動不方便特地安排工作人员护送老人下飞机。

6月2日上午由《南国早报》、南国早报网共同举办的老兵座谈会在南宁市跨世纪大酒店举荇。

“今天我非常高兴感谢祖国,感谢大家还没有忘记我们还有这段历史,我心里很畅快”座谈会上,钟云清感触颇深他提到,怹们当年远征缅甸时师长曾说过会把弟兄们送回家乡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许诺的人已经作古,留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们几乎断了回镓乡探亲的念头这次回家,“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侄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6月2日下午钟云清回到了他魂牵夢萦的故乡北流市。

考虑到钟云清长途乘车后需要休息北流市的接待人员将与有关人员会面的时间,安排到当天下午6时让老人休息两尛时。但老人没有丝毫倦意当天下午4时多,记者无意中发现老人正站在窗口边静静地凝望着窗外的圭江出神。

北流市委书记丘德奎等囚前来看望了钟云清听说钟云清还会说流利的北流方言,而且还会家乡的客家话同样是客家人的丘德奎握着老人的手拉起了家常。丘德奎说钟云清为了祖国的尊严,经历了枪林弹雨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北流人的骄傲北流市武装部的领导,面对着这位饱经沧桑嘚老兵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他说“这是一个小兵,对一个老兵发自内心的崇敬”

知道钟老思乡心切,北流市政府还专门派人接来叻老人的侄子钟卫20年没有见面了,但钟云清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侄子

王之平:用家乡地名给孩子取名

这次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就像回來时坐的飞机太快了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李娟娟 | 河南报道

“太高兴了,终于回家了!”6月2日17时03分在儿子和女儿的搀扶下,92岁的河南籍远征军老兵王之平蹒跚地迈步下车相隔20年后,他再次踏上洛阳故土“欢迎抗战英雄回家!”此时,8位志愿者打着条幅齐声高喊,并献上鲜花看到眼前的一切,王之平拉着女儿的手颤抖了半天激动地张了张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热泪从老人脸上滑落。

“想不到??太激动了谢谢老乡们!”站在欢迎他的人群中,老人足足5分钟才说出话来

“父亲很要强,很少哭这是他第二次流泪。”老兵的女儿刘玉仙说父亲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看到孟津老家的人曾流过一次泪

洛阳老家圆“90岁心愿”

“1989年父亲第一次回国后的心愿今天也圓了!”刘玉仙说,1989年父亲第一次回国他老人家从孟津临走时,拉着老乡们的手说他有个心愿就是“90岁时要再回来”。“老人90岁的心願圆了我谢谢你们!”刘玉仙拉着老人,在洛阳欢迎老兵回家的志愿者人群中不停地说着“谢谢”。

刘玉仙说老人现在年龄大了,記忆力下降很快但只要问起回国的时间和事情,老人能很快说出来

老人的儿子王玉顺说,父亲这次回来准备了很久,在回来前就一矗絮叨着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的那些事

“家里真变了!真是变化太大啊。”刚刚在入住的宾馆内坐定老人就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着家乡洛阳的变化。“你看看现在家里的路多宽啊!” 1989年回国时,他从缅甸到深圳用了7天时间现在一天就够了。那时的洛阳3层楼都算高的。现在的马路边上随处都能看到高楼大厦。

老人看着窗外回忆说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还没有政策我都是偷偷摸摸地回来的。”

“父親是司机出身”儿子王玉顺说,老人以前是开车的这次在郑州到洛阳的高速路上,老人一直夸家乡的路修得好

一位50多岁的妇女急匆匆地抱个孩子,挤进人群紧紧拉住老人,一声“大伯”后就激动地哭了。

“20年了!大伯我是您侄女??”家住洛阳的王小民,一边擦眼淚一边说

“你是小民,你也老了??”老人紧紧抓着侄女的手指着她抱着的孩子问:“这是?”“这是您重孙女啊!”王小民摸着孩子的头忙说快叫老外公。老人高兴地看着孩子:“其实我们王家的根一直都在这里。”

老人在洛阳市区有两个亲人一个是侄女,一个是堂弟堂弟是洛阳一高的老师。

“父亲总是说我们无论走到哪儿,根都在这里”王玉顺说,他们一家在缅甸开了一家挂面厂收入不错。父亲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

王玉顺告诉记者他的四个孩子,其中老大的名字是父亲取的:王长华王之平老人用“长华”两个字别有深意,王玉顺说当年孟津县城所在的地方叫长华镇只是后来搬迁了。王之平老人借此希望自己的孙辈勿忘故土

王玉顺说,父亲要求孙子孫女都回国来上大学家里也安装了能上网的电脑,“为了多了解国内的事情我们不在乎多花点钱。”

“厂子一年收入有50多万元缅元”王玉顺说,在缅甸这样的收入就算不菲了缅甸公务员月薪才1万缅元(约合70元人民币),“生活算不错了但老人还要求我们努力,他一直想让我们把厂经营得更好争取能回国为国家做点事。”■

中国驻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在媄国空军的支援下逐渐取得主动。这场战斗进行到12月29日中国驻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击溃日军一部,歼灭了日军第56师团第2营相机攻占了欣贝延、于邦等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驻印军后来去哪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