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喜欢做噩梦,为什么听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心态马上就安详平和了许多,佛歌真的这么强大吗?还是心里作

丹青品鉴微拍第63期刘文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糯米庵佛歌系列—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几年前突然一心想向佛,录的佛歌~~~每次听到心就会很平静
阿弥陀佛......希望同学们可以推荐更多好听的佛歌给我哦.谢谢(本版本暂不支持多媒体播放)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 生 不 灭 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 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 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 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P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P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这么好的位置没有人来呀,顶........
作者:chg1999
回复日期: 19:57:00
这么好的位置没有人来呀,顶........阿弥陀佛保佑你....哇哈哈!!! 谢谢你顶我!!!
楼主好像来踢馆的整个版面都是你的歌呀。
作者:正是年少思春时
回复日期: 20:33:00
楼主好像来踢馆的整个版面都是你的歌呀。我是顶版来的.....我200多首歌,如果不这么发要发到什么时候啊....这里发歌太慢了。
作者:正是年少思春时
回复日期: 20:33:00
楼主好像来踢馆的整个版面都是你的歌呀。我有吗????......
睡觉前留爪.....
楼主唱的真的很好,第一次完整的听完心经。
第一次听到这种版本,我也很喜欢佛歌的,念佛很好啊!
呵呵,我准备下一个翻唱 大悲咒
唱得是很好,不过经文中的P是什么意思呀?
在听的时候我无意中把腿盘起来了,你唱的太好了!
哦 我心灵再次被净化了希望一直净化
LZ你太强了。膜拜!
很好听...喜欢.
作者:landglove
回复日期: 1:11:00
在听的时候我无意中把腿盘起来了,你唱的太好了!哈哈,阿弥陀佛.....施主请自便~~~
作者:landglove
回复日期: 1:11:00
在听的时候我无意中把腿盘起来了,你唱的太好了!你真仔细啊。..我一般对歌不熟悉就开始录了....然后对音把握吃不准的地方写个P表示那里要升调唱....小写b意味着要降调了...嘿嘿.个人习惯!!
作者:钟巍巍
回复日期: 15:44:00
哦 我心灵再次被净化了希望一直净化佛歌好听的真多,这个喜欢很久了.所以想起来录....伴奏自己做的,消音的,能听到齐姐姐隐约的声音,就当给我和声了。 哈哈
我又来了(为什么要说又呢?),帮你加加人气,你的音乐空间我也看了,很好的呀!加油吆!
大家还在看《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 www.wenku1.com
大圆满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日期:
前行105课1、布施分为几种?其中财布施又有哪些分类?各自的定义是什么?(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有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2、普通布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帮助?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大庄严论经》亦云:“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1]。”布施完以后,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3、
如果有钱却不愿意布施,这能让自己越来越富裕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中受苦。”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亦云:“若能减身口,分铢以为施,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如果我们能减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点点施给众生,以此善根,长远来说,自己可从轮回长夜中获得解脱;暂时而言,生生世世会成为富豪,不受贫穷之苦。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4、
凡夫人为什么不能作极大布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当如何发愿?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 前行106课404、讲闻佛法有何功德?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摩诃僧祇律》中讲过:“百千阎浮提,满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随顺令修行。”意思是,在百千座南赡部洲中装满真金,以此布施一切众生,不如宣讲一个偈颂,让别人明白法义并随顺修行的功德大。《大宝积经》中也有类似阐述[1]:用七宝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比不上受持及宣说一个偈颂的功德大。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因此在讲课时,主要阐释佛法的直接意义,引用的也是佛经及前辈大德的教言。现代人喜欢时兴话题,对可靠的教证公案、传统的讲解方式,有些人比较难以接受。最好还是直接了解佛法的教义。因此,我们在开示法要时,不能太世俗化。如果太世俗化了,暂时也许能引发一些好奇,但却很难断除人们烦恼习气的毒根。405、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有哪些严格要求?这说明什么问题?1、证悟了空性并具足神通时,方可摄受眷属。”2、“自私自利之心断尽时,方可行饶益他众之事。”3、“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4、“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5、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6、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7、“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8、“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9、“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说明以下问题:一、《现观庄严论》讲传法者的法相时,也说真正能转法轮的是佛陀。假如没有佛的境界,一地菩萨以上,也可以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将自相续中的正法之轮,转入他相续中。而凡夫人传法,只能给别人种下善根,相似性地压服他们的烦恼,但不可能彻底根除。因此,传法者最好是一地菩萨以上。二、以前的藏地,不少人以传法为借口搞世间法,这样一来,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就算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真正利益众生。故为了制止这种恶行,这里特意提高了对传法者的要求。三、末法时代,重视形式过于内在。但修行人不应装腔作势,只图人前好看,而应该时时策励、劝勉自己,日日夜夜精进修行。自相续尚未得到调伏之前,要调化弟子是很困难的。现在不是耽著词句的时候,语言是否动听并不重要,用心思维和修行法义才最关键。406、修行与传法哪个更重要?对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标准?既然要求这么高,我们平时是否就不该传法了?对此应如何圆融理解?1、末法时期作为凡夫人,还是应尽量在寂静处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时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己烦恼的时候。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名贵药树长成以后,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发心菩萨也是一样,稍有点境界就马上给人传窍诀、作灌顶,这样对自相续的功德增上很有影响。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对我们现在来讲比较困难。自己若没有真修实证,却为他人讲经说法的话,对他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2、A、● 传法后对自他无益初学者从来没有修过法,甚至连因果正见也不具足,却总喜欢到处给人讲法,这对自他毫无利益。因为你的相续中没有点滴功德,从未思维过甚深法义,讲得再好听也没有意义。B、●传法后会利他损己中等者,能利益别人,但对自己无利。就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着灯,给别人照亮了,但自己却看不见。C、●传法后自他皆受益,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3、《华严经》云:“常欲利众生,不求自安乐。”能利益别人也是非常好的。就像我讲课,虽然自己修行很差,但所讲的佛法本身极为殊胜,一定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如此一来,别人怎么说我也无妨。有人说:“你修行很差!讲得不好!”我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了我的本来面目。如果说:“您是大成就者,是大修行人!”我心里反倒不舒服,因为他并没有认清我。我的修行,自己最清楚,吹捧我的语言,并不符合我的本相。总之,中等者以好心好意去传法,对别人会有利益,但确实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也影响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别人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利益,这是他们传法的不足。407、什么是无畏布施?假如你以前杀过众生,今后打算如何从行动上忏悔?所谓无畏施,就是解除众生的怖畏与恐惧。对于无有救护者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救护者;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1、世尊曾说:一切有为的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所以,当众生的宝贵生命遭到威胁时,我们应全力以赴地施以救护。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2、善法有很多种,比如七支供的顶礼、供养乃至回向,其他像转绕、念经、参禅等,上师给予的建议:一、悬挂印有金刚萨埵心咒的经旗,或印有观音心咒的经旗。二、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和百字明。三、以前你如果杀过青蛙,以后就多放青蛙;以前吃过很多海鲜,有生之年就多放海鲜。倘若你没有太多钱,也可以劝别人放,数量上尽量超过你所杀害的数目,这是生命的一种补偿。3、《受持五部律仪续》云:“宝部三昧耶,恒行四布施[2]。”行持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慈心布施。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利益众生!107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408、你轻视小恶吗?重视小善吗?你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种取舍?今后如何改善?藏地有句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其实,一个人若想行善,言行举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观修,说话也是慈爱的语言,即使是一起吃顿饭,他的话也能利益别人,增上修行。而满身恶习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样是吃顿饭,骂这个、骂那个,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更是不如法,短短时间就造下无量罪业。有些人虽知道要防护大罪,但却轻视小恶,比如杀虫子、说过失、行为粗暴、嫉妒、嗔恨,认为这些并无妨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贤愚经》中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经》也有一类似的教证:“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不能将一些小错视作正常,只有从一点一滴上改过行善,才能最终转凡夫而为圣者。懂得行善的人,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1]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不管怎么样,真理是不会错的,善行也应得到继承。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善行则应行,不善业应舍,善行受胜乐,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轻视小小的善根,以为这些没有意义。《贤愚经》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亦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所以,对微乎其微的善根,理应值得重视。轻视小善的人,只会谈些大法、说些大话,慢慢地行为失去了约束,结果是非常可怕的。409、你如何以众理劝说自己修安忍?哪几条道理对你修安忍最有力量?你在修安忍上有何心得?《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杀掉嗔恨,则为诸佛所赞,他自己也会快乐安逸。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众生被一念嗔心驱使,做过无数可怕的事情,为了自他的安乐,大家务必要修安忍。修习安忍是很难的。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安忍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也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对惯于生嗔的人来讲,要压制烦恼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决定是恶的,肯定会引发重大罪业,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要了解到,嗔恨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应理的,因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论师也说:“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毕竟,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因此,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应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410、判断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验相与标志?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有些人初学佛时,多少有些自控,但闻思久了以后,我执本该越来越少,但因为法不入心,我执却越发加重了,乃至小小触犯都忍受不了,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狭窄,他人有稍许冒犯,便会暴跳如雷。修行人的心态应该宽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闻思我执越重。。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411、什么是修行的无误要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要点?自己做得如何?能否始终把握好这些要点而踏实修行?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本来清净、大中观、明心见性,这些高高的见解即使讲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还是毫无实义。倒不如我们先调柔相续,不要跟众生发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息灭自己的嗔心。其实,大圆满传承祖师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恶念,就应该马上祈祷、忏悔,尽量跟大家和睦相处,这也是菩萨的行为。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谦虚的心,来对待众生。这一点能修就修,实在修不了,也不要让众生苦恼,你就天天睡懒觉吧。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在我们的修行道场中,金刚道友之间不要发生矛盾,理应和睦相处。因为我们追随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随顺众生。”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宽广,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前行广释108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412、什么是噶当四依?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413、为什么说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请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如果说二者不能两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没有修行机会了?为什么?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1]。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414、既然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说的“佛法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415、诽谤大乘有哪些过失?怎样忏悔诽谤大乘的罪业?1、像《圆觉经》、《楞严经》里对空性的描述,从未闻思过的人一听,立即会引发内心的恐惧。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生邪见,更不要去诽谤它,否则就会造下舍法罪,无数劫不能从地狱中解脱。2、乔美仁波切说:“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入大乘论》所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3、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4、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空性法门的人,从内心深处生起恭敬诚信。倘若因为智慧浅薄,实在生不起信心,尽力断除诽谤也格外重要。佛法虽对每个众生都有利,可若倒入被染污的法器中,良药也会变成剧毒。如《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最可怜的,就是那些稍有智慧、但智慧又很浅薄的人,他们最爱说佛法的是非、看出家人的过失。其实没必要造这种口业,这种业是很可怕的,还是应该尽量断除。总之,学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落实在行为上,竭尽全力制止恶行,尤其是千万不要诽谤大乘佛法!前行广释109课、110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 416、什么叫擐甲精进?什么叫加行精进?什么叫不满精进?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这里讲的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我们获得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的显密教言,具有如理修习正法的缘分,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叫擐甲精进。加行精进,简单来讲,就是在修法上勤奋努力。这里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单单指闻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广义上的修法,除了闻思修以外,像守持净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进努力。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417、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利益众生,是很正常的。这是缺少一种什么精进?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缺少一种擐甲精进;1、我们应当知道,实际上,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从他的传记来看,起初他的确是一个业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过依止善知识,通过苦行,当上师的教诫融入相续以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我们应当思维:“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只要精进的话,也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2、《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凿地挖井,最后一定能涌出甘泉;精进也是如此,一无所求则一无所得,只要精进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获得成就。3、进一步来说,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那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劝勉自己。4、很多人也想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虽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识,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满,或被十六种无暇[1]所束缚,因此没有修行的机会。然而我们与之不同,我们已有了格外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精进呢?如果你能精进,也并不是修不成的。418、人生真的如同被驱往屠场的牛吗?你对此有哪些深刻体会?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419、有些上师很了不起,是不是就不需要修法了?为什么?需要修法;在尚未得到佛果之前,每个人都需要积累资粮,塔波仁波切说:“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志。”在未获得圆满佛果之前,我们每个人,包括十地菩萨,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要获得的上上功德。不能自认为:“我已经是上师或法师,我已经学了五部大论,以后不用学了。”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绝不能只是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而要力求做到对正法无有满足。其实不说一般的上师,就是印度的阿底峡尊者,在行善方面也非常精进。他每天都要不断地调和土粉做泥塔小像(擦擦像),众眷属劝他说:“您老人家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整天摆弄土粉,别人会讥笑您的,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阿底峡尊者回答:“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 前行110课 420、你每天都修静虑吗?如果修的话,请谈一谈它对你日常生活的改变,比如面对压力的能力方面、烦恼减轻方面、信心增上方面,,,,修;心一般比较清净,生活中不会有烦恼、痛苦,也不会有烦心事。透过禅定的力量,心入于一种清净状态时,外面的世界也变得美丽了,生活自然充满快乐。421、你对财富有什么样的观点?它在你心里占什么样的位置?从修持静虑的角度,它是否成为你的障碍?你是如何克服的?知足少欲;人的一生很短,《正法念处经》云:“贪心著财宝,不觉死时至。”一个人因为贪著财宝,不知不觉中死亡已经降临,但他至死都毫无觉悟。龙猛菩萨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富贵虽然快乐,但都是无常的。“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你的财富其实并非你一人所有,是被五家[1]所共用的,而且,因为贪执的缘故,心始终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人死以后,财富又归谁所有?无非都是无常的道理。对财富的贪欲,也是静虑的障碍,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一般认为,贫穷的时候人会吝啬,有了财富就会大方。可实际情况是,不论拥有多少财产受用,人始终不知满足,并且随着财产的增多,吝啬心也越来越增长。如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又云:“愈有愈贪如富翁。”因为贪欲的力量,越富有越感觉贫穷,就像富翁一样,虽然他的财富很多,但舍不得自己用,也舍不得布施。这种人即使拥有再多饮食、财产及受用,也只会招来怨敌、盗贼的损害等痛苦,可以说,除了受苦造罪、消耗人生以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要获得快乐与解脱,一定要远离财富。所谓“无财之时离怨敌”,离开了财富,也就离开了怨敌。解脱是从清净的心态中产生的,当你身处愦闹、散乱,或被财富所困时,是永远也得不到的。了解佛教所阐述的真理,懂得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切财富并无实质的意义,这样之后,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完全变成钱财的奴仆。422、对你来讲,修持静虑的障碍主要是哪些?请一一写到纸上,思维它们的过患,然后祈祷上师三宝逐渐遣除,并发愿成就真实的静虑。1、散乱:如果不避开喧嚣散乱的环境,依止寂静处,那么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妙法圣念处经》亦云:“散乱之行,轮回之根。”2、亲友:“凡是聚集,均是离别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等,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身体,终有一天也将分离,既然如此,贪执无常的亲友有什么用呢?”3、对财富的贪欲:对财富的贪欲,也是静虑的障碍,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法念处经》云:“贪心著财宝,不觉死时至。”一个人因为贪著财宝,不知不觉中死亡已经降临,但他至死都毫无觉悟。4、凡愚友伴:这种人只顾今生,不顾来世,追寻真理的人和他接触以后,就会毁坏道心。如《经律异相》云:“宁入投炭炉,从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与愚从事。”如果帮助利益这些凡愚,反而会受到对方的加害,他们就是这样恩将仇报,无论你怎么做、怎么随顺,都无法合他的心意,很难取悦。如果你超过他,他会心生嫉妒;假设他胜过了你,他又会用尽方法轻蔑藐视你。与这种人不管相处多久,都只会增长罪业,减灭善业,因此,我们一定要远远地避开他们。那这样会不会犯菩萨戒呢?不会。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反反复复强调:远离凡愚恶人。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去接近他们呢?5、交际:参与与人广泛交际,在繁多的事务中散乱,这对修持静虑的人来讲,就是愦闹。有些人乐此不疲,但即便终日忙忙乎乎,收益也很微薄,所以再精勤也没有实义。(每一点后面是其过患)前行广释111课、112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423、什么是凡夫行静虑?什么是义分别静虑?二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愿意出定。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常重要。它只是暂时的阶梯。424、什么是缘真如静虑?它与前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修持这种静虑时,既远离了明乐无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无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425、什么是毗卢七法?你对禅修时用毗卢七法,以及排浊气有何体会?1、毗卢七法:双足金刚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两肩向后张开;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腭。2、毗卢七法这一坐式,运用好了,一定会给修行带来很大进步。尤其像眼睛垂视、脊椎正直等要诀都十分重要,如果做得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身体、气脉、风的运行以及心都正了,修行就很容易。426、你对长期闻思修有哪些认识和决心?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其次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依靠理证,缘大乘法作长期观察、思维以后,得到决定认知的缘故。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通达心性并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这种真实证悟,就是我们的修行目标。它是修行的结果,光靠理论与学术研究是摸不到的,一定要实地修持,亲自品尝它的味道。看看前辈的大德,他们闻思用了多少年?修行又用了多少年?所以,长期闻思是很重要的。427、法布施是如何具足六度的?请观察自己在讲课或听课时,是否有六度的功德。如果有欠缺,请发一些善愿,并真实地作一些调整。1、好好听法、讲法,就是布施,而且是法布施。在这一法布施中,只要如理行持,还能同时圆满六度。在作法布施时,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从上师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布施度。从听者的角度,认真听法,就是对十方诸佛菩萨的上等供养;将听法的功德回向,则是对三界众生的布施。因此说,不论讲者、听者,他们的法布施里都具足布施度。2、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垢染而传讲,就是持戒度。作为听法者,断除傲慢、嫉妒及其他恶心,如理如法地听课,也是持戒度。3、弟子再愚钝,做上师的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也不生厌烦心,这就是安忍度。作为听法者,听法时身体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时间再长,也都能克服,然后一心一意听法,也是安忍度。4、说法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作为听法者,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这也是精进度。5、传讲者的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向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而听闻者专注听闻,也是静虑度。6、在传讲过程中,或者在听法过程中,以三轮无分别[1]的智慧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前行112课428、财布施如何具足六度?在财布施中,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在布施时,了知三轮[1]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429、请仔细阅读几位尊者对六度的解释,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精进度。这种修行,对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上等修行人而言,当然做得到,洞内洞外,自在一如。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禅坐时还行,出定以后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430、你是否重视皈依与发心?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提倡闻思修的本来就少,即使有的话,如果不重视皈依与发心,五部大论学了多少年,表面上做了多少善法,也没有任何实义。学术人士大多重视理论,大学或佛学院的教授们,理论上都会讲,讲得天花乱坠的也有。但是,如果对三宝没有起过真实的信心,对众生也没有起过真实的悲心,讲得再好,有什么意义呢? 431、在你的心里,菩提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相续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113课思考题作者:观音心语432、什么是真道相?什么是假道相?依靠这里讲的道理,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有些进步。如果所断的烦恼减少,所证的信心、菩提心增上,如果你从此对因果、对上师的信心增上,对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增上不退,那就是真道相;如果就像过滤茶叶一样,相续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华漏尽,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无疑全部是魔障或邪道,就是假道相。433、什么是“断除增益”?你是如何理解的?所谓“断除增益”,并不是要对一切所知法都了如指掌,是对你要修的正法断除增益,也就是说,对这一修法的初、中、后,都要一清二楚。首先,你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其次,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最后,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之后,一心一意地修持。 434、请仔细思维“归纳精华要义而修”的道理,选择自己一生要修持的法要,并修持到底。阿底峡尊者归纳了四点: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阿底峡尊者指出: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开。这是非常关键的!435、吉公仁波切所讲的“同一种暖相”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试着用它观察自己的相续,促进修行。暖相,在这里泛指成就相。吉公仁波切所讲的“同一种暖相”是“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一)在见解方面,根据根基,有上中下三种:下根者:诚信因果不虚,也承许前世后世存在。中根者:证悟一切诸法都是现空无二。上根者:远离一切执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二)在修方面,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三)行也有三种: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外在行为上也的确应该如此。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上根者:就像大圆满中讲的,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这是上根者的正行。前行114课436、四种对治力是哪些?请一一解释。● 所依对治力:修持忏悔的所依,就是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我们以往所造的罪业,比毒药更厉害,果报更可怕。一一回想起来,然后心生悔恨,这种强烈的追悔之心,就是厌患对治力。(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返回对治力:就像一个人下决心再也不服毒一样,当你知道错了,再也不犯的决心,就是返回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现行对治力:忏悔的修法,就是现行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437、仔细思维“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认真忆念自己的罪业,体会这两种对治力在心上的作用。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后面针对个人情况举例说明)438、修行中没有感应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业障。当相续被业障覆盖以后,不消尽相当的业力,生圆次第及大圆满的觉受,始终不会呈现。就如被灰尘蒙住的镜子不能现出影像一样,当你的心被前世今生的种种罪业遮障以后,不说甚深等持,可能连一般的法义也理解不了,连一个教证也记不住,更别提什么感应了。 439、你重视百字明吗?请通过教证讲一下它的种种功德。(该题答案在118课302页)如果一心专注所缘境、不掺杂庸俗语言,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毁的戒律,一定会得以清净。这是上师金刚萨埵亲口允诺的。《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云:“于心上诵百字真言加持自身,假使过去世中造种种恶业、五无间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消灭。”《无垢忏悔续》中也说:“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能够净除所失毁的戒律与分别念的罪障,堪称为一切忏悔之王。倘若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便可酬补一切所失之戒,不会堕入三恶趣。任何一位瑜伽行者如果能发誓念诵,不但此人今生会被三世诸佛视为胜妙长子而加以护佑,而且命终之后,也无疑会成为诸佛的长子。”如果念诵十万遍百字明,则可彻底清净一切堕罪。如《庄严藏续》中说:如果念诵十万遍百字明,那么一切堕罪都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此续中云:“妙观白莲月垫上,上师金刚萨埵尊,依百字明之仪轨,倘若念诵二十一,即将加持堕罪等,使其不复得增长,诸成就者所宣说,故当恒时而修持,倘若已诵十万遍,必成清净之本性。” 前行115课 440、金刚萨埵修法,是只有藏地才有吗?请用汉文《大藏经》的教证说明。金刚萨埵修法在藏汉经续中都有。《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如经所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更无有佛。”这是唐朝译师不空译的。441、为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能清净?请用比喻及公案说明。教证: 《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譬如一件放置了一百年的脏衣服,一天当中就可以洗涤干净,同样,一百劫中集积的所有罪障,通过佛法的力量善加修习忏悔,也可在一日,乃至一时得以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意思是,如果真正知道惭愧,并以殷重心一心忏悔,那么即使造的业再大,也会像火焚山泽一样,将所有罪障在短短时间内全部忏净。(相关公案:●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442、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的关要,分别是什么?请用教证说明。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返回对治力,最关键的是: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厌患对治力教证:《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意思是,有了罪业一定要说出来,然后忏悔,不能覆盖、隐藏。如果覆藏的话,《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因此,有了罪,一定要找善知识或其他人发露。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返回对治力教证:《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地藏十轮经》云:“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也就是说,有两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从来不造恶业;第二,造了以后,知道惭愧并发露忏悔。这两种人,都叫“勇健得清净者”。前行116课443、请说一说你对金刚萨埵是“显而无自性”的理解。(接合114课来思考)首先从观修的角度来讲:形象是金刚萨埵,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而且,他不是一尊的体性,而是百尊之主,是融寂猛百尊乃至浩瀚无垠所有圣尊于一体的智慧本尊。从显现的角度而言,你应将主尊佛父佛母,包括双目黑白的颜色在内,都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而从空性的侧面来说,又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就像空中显现的彩虹,或者无垢水晶宝瓶一样。虽然显现上了了分明,但本体上却毫无实质,犹如水月、镜中影像、空中的彩虹、无垢水晶宝瓶,,,,其次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在智慧法界中,十方如来是一味一体的,无须分别,十方如来可以摄于金刚萨埵,而金刚萨埵也可以幻化十方如来。这个关系,就如同太阳与阳光,太阳可以散射无量的阳光,而阳光又摄于太阳。444、在修厌患对治力时,所忏的罪业都有哪些?尽量地罗列出来。对照自相续,将罪业一一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不只是这一生,而是从无始以来至今生的一切罪业。所忏的罪业都有:十不善业,五无间罪,比如,侮辱父母、对圣者不恭敬等,这些都是。其次:四重罪,《前行备忘录》里有:1.居智者之首位;2.享用密咒师的财产;3.居比丘顶礼之前;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1]。[1]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并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但如果某个修行人心里决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这个月里修行”,假设享用了他那寥寥无几的食品中的一点儿,那么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饮食就不足了。八种邪罪:1.诽谤白法;2.赞叹黑法;3.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4.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5.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6.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7.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8.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2]别解脱戒,有居士戒、出家戒,在家出家时,可能每个人大大小小地也有违犯。菩萨戒,有广大和甚深两大学派的传承,戒条很多。在金刚密乘中,共同密乘和不共密乘的三昧耶戒,也是无量无边。所谓背弃世间盟誓,就是发誓做或不做什么,但后来却违背了,这也是一种罪业。还有无惭无愧等做人方面的各种缺陷。 前行117课445、百字明应该怎么观修?请具体说明。(116课中)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无二无别的心间,观想一轮明月,大小就像压扁的芥子,月轮的上面有一个白色吽字,宛如毛发写成的一样。观想百字明好似竖立的兽角一般,互不抵触,旋绕着“吽字。之后,口中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观想好咒字以后,现在再观想:从所有的咒字中,犹如寒冰被火融化形成水滴一样,源源不断地降下智悲甘露,通过身体从佛父佛母双运的密处流出,由经自他一切众生的头顶流入,使体内的所有疾病变成脓血,所有魔障变成蜘蛛、青蛙、鱼、蛇、蝌蚪、虱子等小含生的形象,所有罪障变成烟汁、炭汁、灰、烟、云、气的形态,这一切的一切,犹如飞泻的洪水冲走尘土一般,全部被甘露流毫无阻碍地冲走,从足底、肛门、所有毛孔的部位,黑乎乎地排出体外。再观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开,无始以来的所有男女冤家债主,围绕着死主阎罗王,它们全都是张着口、伸着手、张着爪来盛接,上面的脓血等,全部冲到它们的口、手、爪中。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最后,观想居于地下的死主阎王等,所有冤家债主全部心满意足[1],至此已经化解了宿怨,偿清了业债。阎罗王等也都闭上了它们的口、手、爪,裂开的大地又恢复到原状。446、你的念诵质量如何?请尝试在念诵过程中禁语。(知识点:)平时念诵时,不论是念修金刚萨埵,还是其他咒语经文,心思专注所缘、不散他处,并且不夹杂闲言碎语,是相当相当重要的。续部中说:“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如果没有等持的力量摄持,那就像一块沉睡海底的大磐石,念诵多少天、多少年乃至多少劫,也毫无结果。续部中又说:“净与不净差千倍,有无等持差十万。”清净与不清净念诵的差距,是一千倍;有等持与无等持念诵的差距,是十万倍。447、什么是“于人垫上净己障”?你对此有何体会?所谓“于人垫上净己障”,就是你坐在别人的坐垫上,为别人念经,但却净除了自己的罪障。(可以从不离菩提心这一角度去思维体会)448、请仔细分析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并以此指导实践,渐渐舍弃私欲之心。● 不离菩提心,当自身清净菩提心的力量、三宝的大悲力、因果不虚的威力聚合时,就如由三种植物配成的良药一样,绝对能利益到众生。●于人垫上净己障在别人的坐垫上,为别人念经,但却净除了自己的罪障。● 只重视自利者不得自利,断了慈悲菩提心,罪障得不到清净。 前行118课 449、百字明到底有什么功德?请引用教证加以阐述。你对此若能产生信心,今后有何打算?一心专注所缘境、不掺杂庸俗语言,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毁的戒律,一定会得以清净。《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云:“于心上诵百字真言加持自身,假使过去世中造种种恶业、五无间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消灭。”《无垢忏悔续》中也说:“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能够净除所失毁的戒律与分别念的罪障,堪称为一切忏悔之王。倘若一次性念诵一百零八遍,便可酬补一切所失之戒,不会堕入三恶趣。任何一位瑜伽行者如果能发誓念诵,不但此人今生会被三世诸佛视为胜妙长子而加以护佑,而且命终之后,也无疑会成为诸佛的长子。”《庄严藏续》中说:如果念诵十万遍百字明,那么一切堕罪都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此续中云:“妙观白莲月垫上,上师金刚萨埵尊,依百字明之仪轨,倘若念诵二十一,即将加持堕罪等,使其不复得增长,诸成就者所宣说,故当恒时而修持,倘若已诵十万遍,必成清净之本性。”每天一百零八遍,既被诸佛视作长子,又不堕恶趣,利益是不可思议的。而诸佛的承诺,也是最好的保证。世间人都喜欢买保险,但你买医疗保险,不能保证不生病;你买养老保险,也不能保证不衰老,,,,即使是今生的畏惧处,也得不到保障。而念百字明,却为今生来世上了最有保障的“保险”。明明知道自己造过很多恶业,也担心果报现前,那为何不赶紧忏悔呢?临死前,每天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今生来世都好,何乐而不为呢?450、什么是破誓言者?与之共处有哪些危害?请举例一一说明。破誓言者指破了密乘誓言的人。1、一个精通生圆次第要诀的人,可以依靠正知正念以及明观等方法,令三昧耶不失毁。但是,如果他与失毁根本誓言的人交谈、往来,甚至同饮一个山谷的水,也会产生相对失戒、株连失戒的罪业。无说义忏续》云:“酬补失罪交往失戒者,于失戒非器者宣讲法,不加警惕彼等失戒者,必将染上冒渎晦气[1]过,一切此生违缘来世障,以悔自过之心发露忏。”2、破誓言者能毁具誓者,破了根本誓言的话,就像一滴坏奶能毁坏一锅鲜奶,一只带疮的青蛙能传染同住的全部青蛙一样,一个破誓言者,能毁坏集会中所有具誓言者,甚至摧毁灌顶或法会的一切功德。如颂云:“犹如一滴腐奶汁,可毁一切鲜奶汁,失毁誓言之一人,能毁诸具誓言者。”3、破誓言者染污成就者,不仅是一般的修行人,就算是一位上师、高僧大德或成就者,也避免不了被冒渎晦气染污上。 451、假如失毁了密宗誓言,忏悔期限方面有什么要求?各自应当如何忏悔?《誓言庄严续》中云:“倘若逾越三年者,永远无法再恢复,假设接受焚二者[2],必定堕入金刚狱,恒时唯有受痛苦。” 如果违犯后,毫不迟疑立即忏悔,就容易清净。时间拖得越久,罪业会越来越增长,忏悔也有一定的难度。一旦超过三年,就已经逾越了忏悔的期限,那时候,即使忏悔也无法清净了。各自应当必须随时随地、兢兢业业观修金刚萨埵,念诵百字明,忏悔一切所失毁的戒律、堕罪,想得起、想不起的,都要忏悔。如古大德也曾说:“初需未染罪,一旦染上罪,忏悔极关要。” 452、通过学习“念修金刚萨埵”这一章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忏悔的意义,百字明功德做为入手点)第119课思考题453、你是否能发愿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自已按个人实际情况发心)454、菩萨也要积累资粮吗?为什么?请用教证说明。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月灯三昧经》云:“为求菩提修胜因,积集福德及智慧。”菩提的殊胜之因是什么呢?福德和智慧。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证悟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这是最殊胜的两种方法。舍弃它们而寻找其他途径,实在是愚痴。《大智度论》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意思是说,一切万法的显现虽是空性,但不会断灭;虽然有产生,但也并非常有,所谓不断亦不常,因此,一切业都不会失坏。这就是因果不虚的定律。这种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得到佛果之前是不会灭的。佛经中常有记载,说三地菩萨为求正法,还要越过火坑等等,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菩萨尚且要断恶行善,那自己的境界自己清楚,既然还在因果中受束缚,就不应该妄自断言:“不用忏悔、不用积资。”否则,这对自他来讲,都是很大的障碍。 455、请谈一谈在你的修行中,福德资粮的重要性。缺少福德时,一般都表现为什么状况?华智仁波切说: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其实不说佛果,即便是无倒空性的证悟,也要相应圆满二种资粮。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这种福报,不像发财一下子就来了,也不是大德一加持就有了,一定要依靠勤作,一点一点积累。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违缘。上师如意宝讲“福力王子”的公案时,一直强调:“我们修行人特别特别需要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善事都不会成功。”看看学院里的法师、辅导员,其实智慧都差不多,但有福报的,就能长期讲经说法;闭关修行的人,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同样在学院里闻思修行,有没有福报,差别是很大的。菩提学会里也是一样,有福报的人,即使开头不太精进,但他能坚持下来,现在还不断在学;但没有福报的话,即使刚开始特别精进,智慧、人格也都不错,但后来一出违缘,心就变了,或者心死了,心一死,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了。456、曼茶罗的修法有哪两种?曼茶盘及供堆的分类有哪些?所修曼茶罗、所供曼茶罗两种。所修曼茶罗,是摆放在佛堂里作供养对境用的,你可以将它观想为五方佛,也可以观想为皈依境;所供曼茶罗,是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时要修的。供堆分四等所摆放的供堆: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中等者,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及果实。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第一百二十节课思考题457、供曼茶罗有何必要?请详细说明。答: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常常供曼茶。一定要积资、修福。人与人的福报不同,就是前世积累的资粮不同。为了来世,我们现在一定要积累资粮。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定要修。不修的话,我们末法众生福德太浅薄,就会很难接受教化,甚至死后还会堕入恶趣,就像从沙中榨不出油一样,哪里会有快乐呢?如《因缘品》云:“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积累资粮,前辈大德最重视的就是供曼茶罗。是相当殊胜的修法。加行修得好的人,修行非常稳固,永远都不会变,也不会退转。但加行修得不稳的人,暂时也许会有点小神通,看到点什么、出点什么境界,但时间久了以后,这些全部就消失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打好基础。尤其是像曼茶罗这样积累福报的法门。供曼茶罗,是将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珍宝供品,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所以意义及功德都很大。在这些殊胜对境面前供养,自然可以迅速清净罪障、积累资粮。458、所修曼茶罗与所供曼茶罗,哪个是修的,哪个是供的?各自应当如何观修?答:(1)所修曼茶罗是供的。所供曼茶罗是修的。(2)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这五堆,可以明观为五部佛,也可以明观为皈依境。如果明观为五部佛,那么,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遮那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金刚不动佛,由金刚部尊众围绕;南方的一堆观想成宝生佛,由珍宝部尊众围绕;西方的一堆观想成无量光佛,由莲花部尊众围绕;北方一堆观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业部尊众围绕。或者,像明观皈依境那样,将中央的一堆,观想成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大圆满传承诸上师以重楼式安坐;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释迦牟尼佛,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围绕;右侧的一堆,观想成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左侧的一堆,观想成声闻二圣,由小乘圣者僧众围绕;后面的一堆,观想成光芒四射的方格架内,层层叠叠放置着法宝经函。(3)所供曼茶罗有几种,首先是供三十七堆。1.中央须弥山王 2.东胜身洲 3.南赡部洲 4.西牛货洲 5.北俱卢洲 6.身洲 7.胜身洲 8.拂洲 9.妙拂洲10.行洲 11.胜道行洲 12.恶音洲 13.恶音对洲 14.珍宝山 15.如意树 16.如意牛 17.自然稻 18.金轮宝 19.如意宝 20.玉女宝21.大臣宝 22.大象宝 23.绀马宝 24.将军宝 25.宝藏瓶 26.嬉女 27.鬘女 28.歌女 29.舞女 30.花女 31.香女 32.灯女33.涂香女 34.日
35.月 36.珍宝伞 37.尊胜幢七堆曼茶罗:先观想涂香及鲜花遍满大地,以为庄严;再观想须弥山与四洲(共五堆),以日、月(二堆)为装饰(所谓“七堆”,指的就是这七堆),将须弥山、四洲及日月中的所有珍宝财富,以观想的方式取到面前;再观想一切佛刹中的三世诸佛,将刚才的所有珍宝全部供养;最后,愿一切众生都能前往清净刹土。459、供养时对供桌、供物等有什么要求?答:这个供桌有三层,最上面一层,摆放三宝所依:佛像、经函(《大般若经》、《般若摄颂》、《七宝藏》等)、佛塔;中间一层,摆放所修曼茶罗;底下一层,摆放五供。五供:神馐、花、水、灯、香。供的时候,从左到右;收供水的时候,从右到左。供水最好是七杯,条件所限的话,一杯也可以。就这样,五供环绕在所修曼茶罗的周围。至于供品,供所修曼茶罗时,多用些珍宝比较好,因为供了以后,一直摆放在那里就可以了。而所供曼茶罗,最好用米、青稞等,再加些绿豆、红豆,或者象征性地加些珍宝,像珊瑚、珍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次都用新的。没有吝啬的话,一天换一次,最少一星期换一次。但若没有这么多粮食,有些上师也是把供品换着用:这次供这份,把另一份洗净、晒干;然后再供另一份,把这份洗净、晒干。此外,供品一定要干净。特别是粮食,在供之前,先把粮食洗净、晒干,把里面的小石头、渣渣等杂物清除掉,然后才开始供养。460、供曼茶罗时,从头到尾的顺序是怎样的?答:按照我们的传承,所修曼茶罗摆放在供桌上之前,要先供一遍三十七堆曼茶,再供一遍三身曼茶,之后便供到供台上。◎ 擦拭曼茶盘● 左手持 右手擦左手拿念珠,并持曼茶盘,右手长时间擦拭基盘。与此同时,内心专注所缘,不散他处而念诵七支供。● 念一遍百字明之后,要念一遍百字明。念百字明之前,有些仪轨中有这样的忏悔文: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所造一切身口意之罪业,如擦净曼茶罗上的灰尘一样,一切得以清净。这个忏悔文可以念,也可以只在心里想,然后就念一遍百字明。念完百字明以后,就直接开始,一边念诵仪轨“嗡巴杂布米阿吽,,,,”,一边供三十七堆曼茶。◎ 摆放供堆在供三十七堆的时候,首先念诵:嗡巴杂布米阿吽清净本基
大自在金地 同时左手拿着曼茶盘,右手洒牛净物及香水。接着念诵:嗡班扎日客啊吽 同时用右手拇指和无名指拿一束花(或一粒米)在基盘上右向旋绕,最后安放在中央。如果有现成的铁围山要放,也在这时候放上。以下一边念诵仪轨一边安放供堆:外铁围山环绕中央须弥山王东胜身洲
南赡部洲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身洲及胜身洲
拂洲及妙拂洲行洲及胜道行洲恶音洲及恶音对洲珍宝山
如意树如意牛
自然稻金轮宝
如意宝玉女宝
大臣宝大象宝
绀马宝将军宝
宝藏瓶嬉女
灯女涂香女
月珍宝伞尊胜幢将此等无不圆满之人天受用供养大恩具德诸根本及传承殊胜上师,,,, 在念诵“须弥山王,,,,”时,在中央放上一大供堆,之后安置东胜身洲等四大洲时,将自己的这一方向或供养对境方向作为东方都可以,无论如何都要从东方开始依次右旋来放。安放代表身洲及胜身洲等附洲的供堆时,每一洲在东方、西方各有一个附洲,要按照顺序来放。再放置东方代表珍宝山、南方如意树、西方如意牛、北方自然稻的供堆,然后将代表轮王七宝及宝藏瓶的供堆依次放在四方四隅,表示嬉女等外供四天女置于四方,表示花女等内供四天女的供堆放在四隅,之后东西南北依次为表示日、月、珍宝伞、事业尊胜幢的供堆。当念诵到“将此等无不圆满之人天之受用”的时候,在那些供堆上面无有空隙地堆积供物,如果有宝顶,最后就放在上面。◎ 十万加行供七堆曼茶罗五加行中修的十万曼茶罗,供的是七堆曼茶罗: 萨耶 布 切 谢 向 美斗 扎涂香鲜花遍大地热绕 朗 月涅得
坚巴 的须弥四洲日月饰桑
莫 得破瓦意观想佛刹作供养昼 根
那 大 扬 拉秀白
秀愿诸众生行佛刹供的时候,最好用藏文念这个偈颂。供七堆时,曼茶盘上面那几个圈就不用了,只用基盘,用左手持着。然后,以藏文念诵这个供养偈。念第一句“萨耶布切谢向美斗扎(涂香鲜花遍大地)”时,右手抓一把供品不撒,同时,手腕在基盘上尽量擦拭。 念第二句“热绕朗月涅得坚巴的(须弥四洲日月饰)”时,就放供堆:从中间须弥山开始,然后东、南、西、北、日、月,依次安放,总共有七堆。第三句“桑吉扬德莫得破瓦意(观想佛刹作供养)”,这一句是观想佛刹作供养。手上的动作:供养七堆,可以在念这一句结束时完成,也就是说,在念第二句和第三句时,尽量把一把米依次撒完,供完七堆。念第四句“昼根那大扬拉秀白秀(愿诸众生行佛刹)”时,用右手在基盘上一擦,或不擦也可以。再将米全部倒入盆里或袋里,接着开始下一次供养,同时左手就拨一下念珠计数,这样一遍就供完了。第一百二十一节课思考题461、什么是三身曼茶罗?请分别作解释。化身曼茶罗,表示一位化身佛所化的世界。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殊胜化身佛。观修时,观想将他所化世界中的一切微妙供品,全部供养给所修对境——五部佛或皈依境等。 报身刹土,也就是五部密严刹土,具有五种决定或说五种圆满,是五部如来所居之地。修的时候要观想,将报身刹土中的各种各样极其殊胜的无量欲妙供云,以普贤云供的方式,全部供养报身刹土一切圣尊,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圆满的报身果位。将无生法界安立为曼茶罗的基盘形象,所显现的四相等一切分别识聚,安立为一个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养上师法身尊众,这就是殊胜法身曼茶罗。 462、请看一看《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以及《前行备忘录》中与供曼茶罗相关的段落。 463、乔美仁波切的三种供法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观修的? 在观想上,乔美仁波切有外、内、密的三种观修法。外供曼茶罗:如刚才讲的一样,观想在上师、十方诸佛菩萨以及本尊空行面前,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供品。供修之后,不必将皈依境收回,让其自行消失,或住于空性无缘中即可。内供曼茶罗:对境同前,观想自己的身体是须弥山,四肢是四大部洲,整个身中的血肉等,全部观成世间的一切欲妙及供物,并以此供养上师诸佛,最后将皈依境融入自己的身体。密供曼茶罗:对境同前,从自心幻化出普贤云供作供养,最后全都入于与皈依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这三种观想方法很殊胜,也可以随时修持。能修的话,无勤中便可积累极其广大的资粮。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罗之后,最后还要加上咒语:章格日 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萨莫扎 萨巴 那萨玛意啊吽第一百二十二节课思考题464、在供养时,怎样才能远离吝啬、愚痴,以信心如法供养呢?答:供养的功德特别大,即生、来世都能得到无量无边功德。《华严经》中云:“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此应供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本事经》亦云:“施三宝福田,名最胜施者,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如果自己有财物,就不能摆出诵咒、观想等种种相似的理由而自以为是、自己欺骗自己,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我们绝不可以将自己的残汤剩饭等肮脏不堪的物品作为供品,或者好的青稞留给自己吃,渣滓作为供物或磨成做神馐食子的糌粑等等。诚如往昔噶当派诸大德所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这些都是耗尽福德之因,所以必须坚决断除。在穿新衣服前在空中甩一甩,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享用任何一种食物前,也会献新供养诸佛菩萨;提水前,也会用水的献新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非常大。465、做神馐、食子有什么要求?应怎样以供水来圆满资粮?答:做神馐、食子等时,要软硬适度,不能太软了、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根本没办法做,太软了消福报。用净水作供养可以圆满资粮。作水供时要将七个供水杯等供器认认真真擦得干干净净,排列的时候间距也要适度,不可有过宽过窄、东倒西歪等现象,并且水中不能混有谷类、灰尘、含生等杂质,水器中的水也不能满满当当或极度不满,供台上不可有溢出的水流等等,一定要做到精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466、为什么要强调以清净心作供养?如何以清净心作供养?请复述两则相关公案。答:三宝没有执著,只要供养就能积累非常广大的资粮,但心一定要清净。《诸法集要经》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如果心地善良,即使行为有时候不是特别如法,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在自己穷得叮当响、实在无能为力等情况下,以一颗清净的心,供养肮脏的残汤剩饭、低劣物品等也未尝不可,因为诸佛菩萨并没有干净、肮脏的执著分别念,往昔也有贫女仲涅玛供养世尊酥油灯的公案。供一盏灯得成佛授记的公案
有一叫难陀的女人特别穷,什么供品都没有,后来用乞讨得到的钱买油做灯去供养佛陀,世尊当即为她作了成佛的授记。可见,哪怕是供一盏灯,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因此,我们不能以善小而不为,也不能阻碍别人行持善法。供低劣食物获大果报的公案另外,曾经有一位患了麻风病的女子,在行乞的时候得到了一碗米汤,并以之供养声闻大迦叶尊者。当时一只蚊子落入汤里,麻风女试图除去蚊子,结果手指掉落在米汤中。但是大迦叶尊者为了满她的心愿而喝了米汤,并作为自己全天的斋饭,这使得麻风女无比欢喜,以此因缘,她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所以,以清净意乐尽己所能做成纯净悦意的物品而供养,是殊胜的要诀。因此,在供养时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心。467、如果没有福德,为什么世出世间的成就都不能获得,而且上师三宝、财神、护法神也无能为力?答:出世间成就源于积累资粮佛在经中说:“未曾积累资粮欲得成就,好似搅拌水想得油;积累资粮欲得成就,恰似搅拌乳想得酥油。”显现上佛陀还要不断积福,很多大圆满祖师对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都很重视,点点滴滴都不轻视,汉地禅宗丛林和印度的大德也都身体力行来培养福报。因此说,获得终极殊胜的成就是圆满二种资粮的正果,如果没有圆满福慧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怙主龙树菩萨也亲口说:“此善愿诸众,圆满福慧资,获得福慧生,殊胜之二身。”《菩提道灯论》里也讲过:“福德智慧二资粮,圆满佛位之因也。”《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因此,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世间成就也源于积累资粮暂时世间的成就也都来源于圆满资粮。如果自己从来没有积累过资粮,那么无论下再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比如,仅仅就眼前的受用、饮食、财物来说,有些人依靠以往积累资粮作为后盾,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财源滚滚。可是有些人整个一生都是千方百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经商务农等,结果却没有芝麻许收益,最终竟然落得个饿死的下场,诸如此类的事情,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目共睹的事实。若未积福,上师三宝和财神、护法神也无能为力如果自己没有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那么护法神们也爱莫能助。如果自己实在不具备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即使修财神法等也不能遣除贫穷。假设世间的财神等也能够赐予受用的悉地,那么诸佛菩萨的威德、神变胜过他们百千倍,并且全部是未受嘱托而利益一切众生的,必定会在这个世界上降下受用妙雨一瞬间消除一切贫穷,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事实上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切受用财富等唯一要靠积累福德才能获得,诚如古大德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 《诸法集要经》中也讲过:“若人不行施,如无灯求光,舍离于善业,何能有乐报?”第一百二十三节课思考题468、以公案、教证说明,值遇殊胜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答:如果遇到特别殊胜的福田,以清净心作微小供养可积大福德。一切受用财富等唯一要靠积累福德才能获得,诚如古大德所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举个例子来说,在历史上我乳转轮王曾经以七颗豌豆的布施果报,后来统治了三十三天以下;波斯匿王的福禄也是以往布施温热无盐食团的果报。《杂宝藏经》中云:“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又云:“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 469、请分析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并说明修行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重要性。答:羡慕世间圆满的深层原因有三:其一、自己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其二、对于现世过于贪著;其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因果规律或者只是懂得而没有诚信。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那么即使见到现世中那些富如龙王、高如虚空、厉如霹雳、艳如彩虹的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这些没有芝麻皮许恒常性、稳固性的实质,进而必然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感到恶心、厌烦。如《正法念处经》云:“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亦云:“观金土平等,离愁忧正行,烦恼蛇不啮,彼得无量乐。”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个轮回的过患和痛苦,他就会尽早选择修行的道路。470、修行人不应担心衣食资具,而应将心放在修行上,对吗?为什么一切善行必须以菩提心摄持?答:对。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都不会缺衣少食,无等塔波仁波切说过:“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死与不死都无所谓,我决定修行’的观念,那么永远也不会缺衣少食,从来没有出现过修法者被饿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说:‘纵然发生一藏升面粉兑换一藏升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出家人在显现上虽会有一些苦行,但实际上绝对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者饿死。也就是说,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会趣入特别糟糕的境地。我们积资净障,都是为了饶益遍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不要说成办自己现世的利益,即便是为了自利而希求圆满佛果,也根本不属于大乘之道。倘若一切善行都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乐等不求也会自然获得,如同点火的时候炊烟自然产生、播种青稞禾秸自然长出一样。为此,我们务必抛弃如毒般追求现世自利的这种心。第一百二十四节课思考题471、应怎样认清四魔?为什么古萨里与曼茶罗合修,能很快圆满资粮?何为古萨里?答:一、认清四魔(一)以显宗观点宣说所谓四魔,在《大方等大集经》等显宗经典中,指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蕴魔(或阴魔):指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众生接受它后会产生执著,所以叫魔。第一色蕴,四大及四大所生的眼根等一切色法,都是痛苦的来源、基础、依处,所以是魔;第二受蕴,不管是乐受还是苦受等,产生受以后,就不可能获得自在,所以是魔;第三想蕴,无论是大的分别念还是小的分别念,所有想都会带来执著,所以是魔;第四行蕴,因为缘好产生贪执、缘不好产生嗔恨等心相应不相应法,所以是魔;第五识蕴,六识所带来的一切相状、感受、分别,能给众生带来痛苦,所以是魔。烦恼魔:包括三毒、五毒在内的八万四千烦恼。死魔:从粗大的角度来讲,众生的相续最后灭尽时,都有极大的痛苦;从细微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是刹那无常变化的,都是痛苦的本性,因此叫死亡魔。天子魔(或天魔):对解脱和遍知果位制造障碍的魔王。一般来讲,魔王波旬看见有人希求解脱和遍知果位,就心生不悦,经常对众生放射贪嗔痴慢疑五种毒箭,让众生相续中产生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总之,所谓魔,能夺走众生的解脱慧命,毁坏道法、功德。如《大智度论》云:“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二)以密宗观点宣说在密宗当中,四魔指有碍魔、无碍魔、欢喜魔、傲慢魔。有碍魔:指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地水火风四大灾难,和生老病死苦,以及在五根前显现的各种障碍解脱之法。无碍魔:指心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它们虽然没有一个真实的形体,却能在无形中障碍道法。欢喜魔:指在修行过程中,凡是缘修行验相产生欢喜心、执著心,就叫欢喜魔。傲慢魔:指自认为我和我所存在,也就是我执。二、古萨里与曼茶罗合修,能很快圆满资粮。一方面,以自私自利心供养曼茶罗,积累资粮不一定非常成功。另一方面,在修曼茶罗时,要观想将包括四大部洲、须弥山以及我和我所(如身体、受用、善根等)在内的所有世间圆满供养上师三宝,并将所修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而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甘露上供上师三宝、下施六道众生,也正符合这个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起来修行会非常圆满、非常成功! 三、何为古萨里?所谓的古萨里,是乞丐的意思,比如居于深山舍弃今生的瑜伽行者等,得不到用来积累资粮的其他受用,而依靠观想来供施自己的身体,是这样一种修法。乔美仁波切在《山法集》里讲:“所谓古萨里,除三想(吃饭、解大小便、睡觉)外无其他世间俗事,唯一心修禅定者。”472、为什么要普遍劝请重视施身法?真假断法有何差别?天葬有何意义?如何真实观修施身法?答:一、为什么要普遍劝请重视施身法?修持古萨里的修法,是为了在很快的时间中断除四魔、圆满资粮。所谓魔,能夺走众生的解脱慧命,毁坏道法、功德。每个众珍爱自己的身体胜过其他一切受用,所以,为了断除对身体的爱执而进行供施身体,与供施其他物质相比较,显然功德更大、利益更巨。如颂云:“供施马象成百倍,供施妻儿成千倍,供施身体十万倍。”玛吉拉准也说:“无贪施身体,未知为二资,珍爱蕴身体,佛母前忏悔。”作为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此时一定要修这样的护身法。当然,也可直接安住于空性当中。这种护身法跟其他护身法不同,其他是保护自己、驱逐鬼神,这个法门是布施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迎请鬼神前来享用。所以,若能如法修行这里所讲的断法,对自他都是特别殊胜的因缘。在生病等时候,我们应修断法,即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将如梦如幻的身体,供施给如梦如幻的佛陀和众生,以圆满资粮、净除罪障。这样魔众也会离开,自己身体的疾病也会好,因为缘起规律如是之故。 二、真假断法有何差别?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面讲过,所谓的瑜伽断法者,并不是留长头发、吹人腿骨的人,而应从内心断除我执。
假断法使用天灵盖,用人骨吹号,用人皮修断法等,或对魔众修诛法,以铲除而后快,或当作一个治病法。而真正的断法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以断除我执。三、天葬有何意义?对环保很有好处,另一方面,死后布施自己的身体,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法。四、如何真实观修施身法?有上供素斋、下施素斋、上供花斋、下施花斋等素、荤、花、黑四斋。第一百二十五节课思考题473、请分别说明,下施素斋、上供花斋、下施花斋应如何修持?怎样才能远离邪断法? 将自己观想成玛吉黑怒母,从心间化出白、蓝、黄、红、绿五色事业空行母,成百上千、不可胜数,好似日光照射下弥漫的微尘一般,她们将智慧颅器中装满的无漏精华甘露,施给三界六道的每一个众生,使他们心满意足。如果不具备这样纯熟的观想能力,就将自己观成忿怒母,左手将托巴中熬好的甘露洒给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普降甘露雨,使所有众生痛快畅饮之后心满意足。这就是下施素斋。 观想从沸腾的甘露蒸气中,散发出沐足水、鲜花、熏香、酥油灯、香水、神馐、乐器、八吉祥徽、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金轮、右旋海螺等不可思议的供云,将这一切的一切均敬献上供对境,以此圆满自他一切众生的资粮,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业障。这是上供花斋。 观想从中如雨般降下六道所有众生各自所需求的一切资具,如房子、金钱,以及巧克力、健力宝、红牛等,使他们全部欢欣喜悦、称心如意。所有男众均获得圣者观世音的果位,所有女众均获得圣者度母的果位,从而彻底根除了三界轮回。这是下施花斋。 首先要认识到断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实并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也即并非外在特别可怕、有头有尾的凶恶鬼神,而是内心的我执。实际上,这才是最严重、最可怕的魔鬼——断法的所断对境。外境错觉显现为鬼神的形象,乃至让我们感受痛苦和快乐,也都是由没有根除我执、我所执的傲慢而产生的。邪断法都是离开慈悲菩提心,而通过残暴行为降伏鬼神的邪法。出现生病、做噩梦等违缘时,也千万不要对作害自己的鬼神等生嗔恨心,更不要依靠各种降伏仪轨,以撒黑芝麻、念降伏咒等来降伏。相信因果,就会了知非人的干扰并非无缘无故,有些因前世各种各样的恶缘,有些因即生当中一些暂时的因缘,但它们都非常可怜!我虽然修得不好,但依靠这些法本的加持,在对待病魔等魔障方面,从来没有想过去降伏它们,尽量修断法布施自己的身体,效果却非常好!虽然自己会有自私自利心,但也没有必要把关系“弄僵”了,否则以后更不好说。再加上作害自己的鬼神等,无始生死以来都当过我们的亲属,因此一定要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否则就不是大乘佛子。474、请从多方面详细阐述断法的含义,并结合社会和个人的现状,谈一谈自己学习这部分后的收获。 断法所要降伏的妖魔鬼怪,其实并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也即并非外在特别可怕、有头有尾的凶恶鬼神,而是内心的我执。实际上,这才是最严重、最可怕的魔鬼——断法的所断对境。外境错觉显现为鬼神的形象,乃至让我们感受痛苦和快乐,也都是由没有根除我执、我所执的傲慢而产生的.“众魔为意识,凶魔乃我执,野魔即分别,断彼称断者。”众生的意识无穷无尽,一会儿产生这个分别念,一会儿产生那个分别念;而且有时意识特别可怕,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违缘和障碍,它却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分别意识就是特别可怕、多不胜数的魔。而凶魔就是我执,野魔就是分别。若我们断了这些魔,就是真正的断法者。所谓外断法,就是漫游险山,如尸陀林、特别危险的地方,并在那里修法。所谓内断法,就是以四斋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供施上师三宝和六道众生。所谓义断法,就是唯一根除或断除所有无明迷现的根本——我执。具足这三种断法的人,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断除我执.所谓的断法,是指彻底根除内心执魔的分别念,而不是残杀、殴打、驱逐、镇压、消灭外魔。因此,我们一定要弄明白的是,所断的魔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第一百二十六节课思考题475、在顶礼句中,华智仁波切是怎样赞叹自己的上师的?答:首先依止胜师如教行,中间百般苦行而实修,最后密意无二得师传,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首先观察、依止极为殊胜之上师,并依教而行;在中间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又百般苦行,一一实修上师所传的法要;到了最后,自己的心识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尽得上师的密意与传承。就是在这样的无等上师足下,作者恭敬顶礼。476、对于“视师如佛”,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做得怎么样?试着经常用教证来调整自己的心态,生起并增上这种信心。 答: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赖于上师才能生起。“视师如佛”不只是藏传佛教的教义,汉传佛教里也有,如《金刚顶经》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而这个道理,《华严经》里更是处处提及。因此,我们依止上师以后,要视师如佛,将上师作真佛想。与佛无别的大成就者,他的行为,一般人无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来自于自我标榜。如果上师有的行为我们不理解,要想到上师的密意我确实不懂,即使上师生病或圆寂,不过是示现而已,是对我们凡夫开示无常或生老病死之苦的道理,绝不能把上师视为凡夫。477、为什么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请用教证说明。答:在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就像前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萨哈尊者也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誓言庄严续》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阿底庄严续》中也说:“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