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子除了375还有什么值得买 等级等级值得升

手痒,这个题不写不舒服,因为两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喜剧大师。&br&&br&先说结论,&b&赵本山和陈佩斯都是天分非常高的喜剧演员,出身都算很低。两人受到的评价差异,和两人的出身,坎坷,自身能力特点有很大关系。我认为陈佩斯的境界要高一些,主要在于他和赵本山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b&&br&&br&&b&1.出身&/b&&br&也许有人觉得陈佩斯出身高,起点高,因为他父亲是演艺界著名人士陈强,但事实上,陈佩斯决心走艺术路线的时候,中国还处于文革阶段,他爹陈强还没平反,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因此他极力反对陈佩斯继续搞艺术,要求他去踏实做一个工人,因为工人阶级在政治上风险最小。幸好陈佩斯没有听他爹的话,偷偷摸摸去考,即使如此,前几次考试都因为这个出身,没有被录取。1973年,陈强的老相识,老战友,著名演员田华告诉陈佩斯八一厂要招演员,陈佩斯又去试,凭借自己的天分和一点运气,考上了八一厂,陈强知道后还叹了口气。都知道陈佩斯的名字来源于他爹陈强为了纪念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那么他哥陈布达在做啥?他哥当时就很听话,做了工人。所以陈佩斯虽然有个著名演员的老爹,但可以说起步基本没沾光,反而吃了不少苦。进了八一厂,和老茂他们成了哥们,陈佩斯也一样跑龙套,演配角。老茂红的比陈佩斯早,一部《牧马人》让朱时茂拿了不少奖,也上了《大众电影》和《电影画报》的封面,那会陈小二只有羡慕的份。没办法,老茂长得帅,浓眉大眼,是那个年代的审美取向,正面人物。所以后来陈佩斯一句“没想到你老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才那么有笑果。陈佩斯在八一厂跑了7年龙套,直到1980年才和父亲陈强一起演了《瞧这一家子》,演儿子,戏份不多,不算出彩,但也中规中矩。&img src=&/fcd3ec2d01a8e3d84084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1983年他继续和父亲一起演了《夕照街》,这部电影已经有新气象,对于“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不再是一味抨击,留出了角色的一些闪光点,符合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变化。陈佩斯因为这部电影,察觉到了文艺市场的风向,高大全的人物恐怕不再吃香了,偏市井,偏人性本色的角色会更流行,所以决定和父亲继续这个父子喜剧系列,在中国电影上留下了经典的“二子”系列喜剧。以上内容是我早年看陈佩斯拍《少爷的磨难》时,他接受《大众电影》采访时的自述。&br&&br&反观赵本山,他其实起步更艰难,更坎坷。他的奋斗历史大家都看的不少了,跟着瞎子二叔颠沛流离什么的,不多说。所以走到如今的地步,他的天分绝对不亚于陈佩斯,甚至可以说还要高一些。因为他没有经过系统舞台训练,没有陈佩斯在八一厂那么好的环境,有那么多老前辈,老艺术家在身边耳濡目染。他的师傅就是舞台,就是观众,可以说本山大叔是自学成才的,&b&他对人物的喜剧特点把握的特别准,夸张但不过火,舞台分寸感好,反应也特别快,舞台表演是他最大的依仗。这是老赵多年的二人转和小品生涯积累下来的优势,但其实也是他的短处&/b&,有些短板一旦落下了,以后想要再补上来就很难。老赵在这十年来,其实一直都在吃这个暗亏。&br&&br&从这个角度说,陈佩斯的起点不高,&b&但基础非常扎实,而且受到的是系统的舞台戏剧训练,对于剧本,人物,表演,对白,形体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特点,并用自己的理解,特别精准的表达出来。&/b&比如虽然他是小眼睛,加上秃头,看上去很滑稽,不像好人,但一眯缝起来,眼睛反而成了面部最突出的地方,他也很善于利用这个特点,把角色的内心演绎的活灵活现。在小品中曾经对此有过专门的表现,就是《警察与小偷》中“你怎么老是不从眼睛中间看人”。相对来说,赵本山的表演更夸张,舞台效果更好,对人物的把握不亚于陈佩斯。两人其实不相上下。&br&&br&&b&2.坎坷&/b&&br&陈佩斯和赵本山两个人的成长轨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都在于小品带给他们的巨大荣光。陈佩斯和朱时茂在84年春晚上首开小品表演先河,给大众带来了这一结合舞台表演和语言艺术的综艺模式。两人也因此受益良多,至今被人念念不忘。但差异在于,陈佩斯并不以小品作为他表演的主业,依旧将精力主要投在电影上,特别是剧本的创作,从来都是亲自操刀。那些年,陈佩斯的父子喜剧系列非常红火,&b&堪称在冯小刚之前,中国的国民喜剧电影&/b&。直到90年代《顽主》出现,葛优逐渐崛起之前,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经典小人物形象,就是那个秃头,小眼,一脸贼笑的陈小二。即使到了90年代,《少爷的磨难》、《太后吉祥》等喜剧电影依旧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img src=&/e95c4daa50e14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95c4daa50e14a_r.jpg&&&br&我印象中陈佩斯喜剧电影只有《好汉三条半》表现不好。陈佩斯将其归结于院线不给排片和票房瞒报,但我觉得那片子是真的不行,剧情,人物,道具都只能算半成品,有失陈佩斯的风范。拍电影之余,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也是春晚的保留节目,《卖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都是至今不过时的佳作。与赵本山的小品不同,陈佩斯的小品都是他与朱时茂,还有自己的老婆一起创作,剧本都是几个人一起磨出来的,有很强的戏剧表演属性,而非小品(事实上陈佩斯一直认为小品就是戏剧的简化,而非相声的表演版)。尤其是《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充分调用了戏剧中的多种情境和冲突手法,对人性和体制有讽刺,也保留了基本的正面属性,实属难得。经常看戏剧的朋友,如果看过《一仆二主》、《钦差大臣》,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对陈佩斯小品的巨大影响。这也是陈佩斯后来转型话剧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b&懂戏剧理论,精通舞台和影视表演,坚持剧本创作,这是陈佩斯在这近十年磨难中获得的最大成长。&/b&直到他被央视封杀,放弃电影转型话剧之前,他都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喜剧艺术大师。幸好,他还有舞台。&br&&br&转战话剧之后,陈佩斯继续发挥自己&b&能编能导能演&/b&的优势,从剧本到舞台一把抓,加上自身地位和本事的确够,压得住场,一部《托儿》彻底让他翻了身。我至今记得当年在北京公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其实刚开始陈佩斯心里特紧张,还悄悄送了一些赠票给北京的高校,生怕场子人少太难看,我就是拿的赠票)。票房现在看起来并不多,上千万,但2001年的北京,话剧能拿到上千万的票房,那是神话。这些年陈佩斯虽然不上电视,他的喜剧仅限于剧院舞台,流传不广,但看过的人都承认,他的喜剧水准非常高,远比一般的小品要强太多。尽管赵本山也有出色的二人转舞台表演,但在喜剧表演上,还是要逊色一些。&br&&img src=&/7fe174cc4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fe174cc4c_r.jpg&&&br&赵本山的开头也很艰难,被姜昆发掘到春晚之前,赵本山早年的小品也相当精彩,他善于从东北农村生活中发掘笑料,围绕典型的职业、人物和情节展开故事,符合北方城乡的喜剧文化环境。但即使上了春晚,他当时也不能算大咖。就算陈佩斯朱时茂退出春晚舞台,赵丽蓉为核心的小品依旧压本山大叔一头。当年春晚之前的采访中,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小品,肯定比不过我妈(当时大部分春晚小品演员都管赵老太太叫妈)”。赵丽蓉老太太的辈分,表演水平,台风当时都是最高的,尽管本山大叔的小品其实也很好,比如《相亲》,《牛大叔提干》,不过比赵老太太还是略微差一点。直到赵老太太仙逝之后,黄宏和宋丹丹分开,春晚舞台基本就再也没有能和本山大叔掰腕子的人。老赵也抓住这个机会,逐步丰富自己的团队。春晚小品上他拉来宋丹丹,组成“山丹丹”组合,奉献了著名的“白云黑土”系列。创作上他找到了非常重要的三个帮手,&b&何庆魁,范伟和高秀敏(排名分先后),帮他奠定了春晚小品和电视喜剧的王者地位&/b&。&br&&br&何庆魁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在曲艺创作上的天分非常高,这个人生活坎坷,但自幼爱好传统曲艺,吸取东北民间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的喜剧模式。无论是小品还是电视剧,在合作的那段期间,何庆魁都是赵本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弥补了老赵在文化水平和创作上的短板。大忽悠三部曲,白云黑土,《刘老根》都是他们联手的杰作。范伟和高秀敏是两个优秀的配角,就如同朱时茂浓眉大眼却永远牺牲自己,为陈佩斯捧哏一样,范伟和高秀敏用他们自己偏朴实,偏愚笨的特色表演,反衬出老赵的机灵和反应。老赵在后来的搭档中,只有刘能接近范伟的部分特色,但赶不上。&br&&img src=&/cd4fa9f41bee3669d3ffa_b.jp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br&这三人的出现给了老赵特别大的助力,他在小品、二人转舞台和电视剧上的创作和表演省了很多心,所以才有精力去操心好多演艺圈以外的事情。诸如推广刘老根大舞台,搞辽足,和政界商界人物密切交往,以及扩充团队,培养弟子。如果范伟和何庆魁不走,高秀敏不死,老赵这三个搭档还在,他集中精力在喜剧表演上,或许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失去这三个人之后,再加上宋丹丹退出,他的小品就变成了独角戏,除了推出小沈阳那一次还有些水准,其他时间都是勉力为之。老赵自己也承认这些问题,我记得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后来就是为了带接班人,不能不上。&br&&br&除了小品之外,老赵也涉足电影电视剧,他的电视剧我看的不多,也就是《刘老根系列》、《乡村爱情故事》,剧作和表演都很优秀,可以算东北民间喜剧代表作。他的电影我看的也不多,除了在《荆轲刺秦王》、《有话好好说》里打酱油的表演之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落叶归根》(《一代宗师》不是喜剧角色,虽然老赵也演的很出色但这里不说了),那个背着亡故于外地的老乡尸体回家乡的农民故事。&img src=&/5f2e3c91a2672c2abd73fd6b3d46f0d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f2e3c91a2672c2abd73fd6b3d46f0d7_r.jpg&&&br&老赵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有时代典型意义的故事内核,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了中国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得不背井离乡的辛酸和哀愁,即使后半截略生硬,但仍旧算是“含着泪的微笑”,是喜剧的最高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与陈佩斯的电影一向自编自导自演不同,老赵的电影和电视,他只负责表演,在喜剧创作上,他虽然有发言权,但不能算有决策权。&b&这是老赵最大的短板,他文化水准不够,当接触到真正的喜剧创作时,他底气就不够了,失去了优秀的创作和表演搭档,又没人能顶上,妨碍了他后期在喜剧艺术上的进一步提升。这是他后来在喜剧上的评价不如陈佩斯的最大原因。&/b&尽管老赵后来竭力弥补这个短板,但无奈他的摊子太大,操心的事情太多,毕竟那么多人指着他吃饭呢,舞台之外的事情耗费了他太大精力。不像陈佩斯能够将心思全部集中在创作和表演上,上升到了新的高度。&br&&br&&b&3.表演体系&/b&&br&前面零零碎碎说了不少陈佩斯和赵本山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异,这里集中评价一下。两人在喜剧艺术上有相似之处,都非常注重人物特色和核心冲突,但陈佩斯是自己操刀剧本创作,除了人物和冲突之外,对于故事结构,舞台节奏等戏剧文本研究的特别深。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通常一个剧本,创作期长达半年左右,反复讨论和推翻,一点点积累。最终表现出来的,只是创作意图的30%左右,剩余的70%都作为细节沉淀在剧本中。这些细节功夫虽然不显眼,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冲突的内在逻辑有极大帮助,能够体现人物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举个例子,《警察与小偷》中,警察与小偷对话,关于监狱生活和劳动的一些细节,没有过多表现,除了有些内容敏感不适于表现之外,也因为与剧情主线关系不大。但这些细节强化了对话中两人身份差异的内在冲突,同样是在说劳动,说津贴,说生活,警察和小偷说的是一个话题,却因为两人身份的不同,构成了奇妙的冲突,而这种压根不搭的对话,却又在表面的掩饰下恰到好处,形成误读,带来巨大的喜剧效果。&img src=&/ced4cded7ac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ced4cded7ac_r.jpg&&这种玩结构的喜剧效果,本山大叔的作品中很少见,记忆中《牛大叔提干》有过类似的做法,但不够精妙。陈佩斯非常精擅这个冲突手法,例如在《太后吉祥》中,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与微服出宫看病的太后,也有一段类似的设计,两人对话,说身体不舒服的原因,一个其实在说怀孕,一个误以为说是绝症,加上二人的身份表里冲突,形成绝佳的喜剧效果。最终郎中说“老太太都这个岁数了还能怀孩子,这是天大的喜事儿啊”,把包袱抖了,好像两人终于不再各说各话,终于聊到了一个意思,却形成了更大的戏剧冲突——守寡多年的太后怎么能怀孕呢?郎中说这是喜事,却是个大悲剧,太后当然不能要这个孩子,郎中肯定也会被灭口。后面的冲突被进一步拉高。这是陈佩斯喜剧之所以出色的原因,就是喜剧创作上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功夫下的非常深,不依靠语言本身搞笑,而依靠对话和情节推进形成的戏剧冲突。陈佩斯虽然外形也很滑稽,但他通常只利用这个外形强化“配角”、“非主流”、“小人物”的身份定位,确定滑稽的戏剧风格,但不拿外形做大文章。其实他不是不能,《主角与配角》就是玩身份和外形的梗,“看看你这个鼻子嘴巴眉毛眼睛,几百年才出一个,不演配角简直浪费”。&b&但这种拿外貌、身份说段子的玩法,陈佩斯不爱玩,他更钟爱戏剧本身的冲突&/b&。&br&&br&相比之下,&b&本山大叔的喜剧,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这种拿身份外貌开玩笑的模式,这是他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b&我认为这样做其实无可厚非,不涉及到什么歧视残疾人外地人的事情,因为本山大叔的艺术底线还是有的。但在喜剧表演上,这个做法不上档次。&b&不是依靠故事,而是依靠语言和容貌来造成喜剧效果,可以扩展的余地太有限&/b&。其实赵本山的小品和电影电视中,强调故事冲突本身的作品也有,例如《相亲》、《牛大叔提干》、《三鞭子》(这个主旋律作品并未达到创作意图)、白云黑土系列等,但老赵受制于自身创作能力的短板,以及整个团队过于偏重东北二人转特色,不重语言而重冲突的作品越来越少,毕竟二人转舞台表演,语言包袱,外貌冲突都最浅显,最容易理解,见效快。看二人转谁愿意动脑子琢磨冲突,都是哈哈一笑了事。过于追求剧场效果,让赵本山的喜剧团队停留在二人转层面,无法走向更高的喜剧舞台模式,后来甚至越来越多的靠荤段子撑场面。这些做法是容易引起笑声,但&b&容易的事情做多了,难的事情谁还愿意花心思&/b&。我觉得,何庆魁和范伟后来离开老赵,抛开利益冲突不说,在创作理念上的这种冲突,其实也是重要原因。过于拘泥与语言、外貌和人物身份,这是赵本山喜剧艺术的特色,也是限制他喜剧艺术上升的大问题。&br&&br&&b&所以,陈佩斯的喜剧是偏重于戏剧故事本身,而赵本山的喜剧偏重于语言和现场表演。陈佩斯的喜剧,即使换人换地域,哪怕换一种语言表演,只要演员水平够,翻译得当,一样能有良好的喜剧效果。而赵本山的喜剧,别说换到南方,换语言,哪怕就是换个人,不是老赵自己上阵,恐怕就完全变味。老赵这些年一直退不下来,原因也就在于此,他的喜剧,核心价值在他本人身上,很难退居幕后,而陈佩斯的喜剧,他本人的表演是加分项,即使他不上台,换别人,换地方,换语种也可以流传。这是喜剧艺术层面上,陈佩斯受到的评价要高于赵本山的重要原因。&/b&&br&&img src=&/047f97ae7f80a275d0d17f15c740331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47f97ae7f80a275d0d17f15c7403319_r.jpg&&&br&&br&一不小心已经写了这么多了,就不再多废话。&b&我本身是外行,只是因为对这两位喜剧大师的喜爱,忍不住不自量力评价几句。都是个人观点,未必正确,有同好的话可以商讨。但如果是戏剧和表演之外的争执,恕我就不接了。说谁谁谁反体制,谁谁谁抱大腿,这个得不出什么有效结论,来扯这个,抱歉我可能会拉黑,先声明。我这里只想谈喜剧艺术,不想多扯别的。水准可以有高下,但对这两位我同样尊重。&/b&&br&&br&&b&最后,厚着脸皮做一个硬广。陈佩斯的大道文化在2015年岁末,奉献一出经典喜剧《戏台》,之前庆祝北京喜剧院开张曾经演过一轮,这一轮首演在12月31日,北京喜剧院。我买了1月3日的票。有同好的话不妨一同前往,给陈佩斯的喜剧添一把火,支持他一下。谢谢。(应该没人说我给陈佩斯做营销吧,我脸有那么大么?)&/b&&br&&br&&br&&b&=========================关于《戏台》的分割线=================&br&&/b&&br&&b&补充一下,不断有人私信问我演出行程和买票的事情,我咨询了一下,结果如下:&/b&&br&&b&12月31日-1月3日是《戏台》羊年在北京的最后一场,结束后有一轮全国八地巡演:&br&1月8-9日,南京-保利大剧院;&br&1月12-13日,郑州-河南艺术中心;&br&1月16-17日,宁波-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br&1月19日,温州-温州大剧院;&br&1月22-24日,深圳-保利剧院;&br&1月26日,惠州-惠州文化艺术中心;&br&1月30-31日,重庆-重庆大剧院;&br&2月4-5日,上海-保利大剧院;&br&春节后2月12-14日,天津-天津大剧院。&br&除天津暂没开票,其他均已开票,大麦网有售。&br&(16年上下半年也有《戏台》在京演出和京外巡演的计划…… 想掌握第一手演出信息优惠票务及陈佩斯喜剧公开课等信息请关注“大道文化”官方微博微信……)&br&&/b&&img src=&/b1c163cb4ddd2a393da038_b.jpg& data-rawwidth=&594& data-rawheight=&3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4& data-original=&/b1c163cb4ddd2a393da038_r.jpg&&&b&以上内容,本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b&
手痒,这个题不写不舒服,因为两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喜剧大师。 先说结论,赵本山和陈佩斯都是天分非常高的喜剧演员,出身都算很低。两人受到的评价差异,和两人的出身,坎坷,自身能力特点有很大关系。我认为陈佩斯的境界要高一些,主要在于他和赵本山所处…
&b&在姜昆和郭德纲之间,更多人只是忙于站队,而并没有专心听相声,或者,没听过几年相声。&/b&&br&&br&背景介绍:从我人生记忆的起点,就开始听相声;再之前光忙着喝奶和学说话了,其他的事记不得了。&br&&br&先抛出观点:&b&比低俗,当然是近期的郭德纲更甚;比相声水平,还需要多论一论。&/b&&br&&br&早期姜昆的相声多是讽刺,《如此照相》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段子。《特大新闻》,表演效果一般,但是从审核尺度和讽刺手法来讲,能在央视元旦晚会上说这种“天安门改农贸市场”的包袱(1989年的元旦),郭德纲定是不敢(参见郭德纲在春晚上的表现;当然,时代环境也不允许了…)。即便是《鼻子的故事》、《祖爷爷的烦恼》这样弘扬或者贴近主旋律的相声,故事性和表演功底也明摆在那里,比起现在大部分相声来(包括近期郭、王的相声)水平和用心程度还是要高一些。同期或者稍早的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你去听一听,那是怎样的谄媚、恶俗。姜昆相比还是有风骨的,至少没比现在郭德纲明显差很多。如果把郭德纲放在那么一个年代,不敢说他在道德上会高洁到哪里去。&br&(日补充:郭德纲年轻的时候作品也说过“文革”老艺人受迫害的作品,也有一次学滑稽大鼓唱过“三民主义”的词,不能埋没;后来由于影响力大,不再涉及这种题材了,都是为了挣钱吃饭,可以理解)&br&&br&《虎口遐想》个人认为是可以载入相声史册的作品,同时代前后差不多水平的可能也只有《五官争功》可以比拟。对了,还有《纠纷》,一个整段没有预设“大响雷”包袱的经典之作,凭借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无包袱胜有包袱,功力十足,在天津家喻户晓;当然,地域性的限制可能不如普通话节目那么容易产生共鸣,但绝对是史诗级的巨作——而故事性正是郭德纲作品最缺乏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他的恩师侯耀文先生说的。&br&那个时代的相声,作者用心,表演者用功。最典型的例子是冯巩和刘伟的《巧对影联》,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涉猎那么多老电影,不知道要翻看多少资料,这完全是对艺术的投入促成的。&b&我认为那一批优秀的作品,和当时相声演员的表演,艺术上都是高雅的,都是令人尊重的。&/b&&br&&br&话扯回来说姜昆。后期姜昆的相声创作和表演确实枯竭了,没有梁左等一系列杰出相声作者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搭档的频繁更换也影响很大。唐杰忠曾经在年轻的时候被评价“最不会说相声的相声演员”(在朱军的艺术人生里面两个人都透露被这样描述过),但是毕竟唐杰忠先生有多年的表演经验,并且和大师级人物时常配合,表演风格可以沿袭部分李文华先生和姜昆的风格——一个毛躁小伙,一个忠厚长者的搭配。&br&&b&戴志诚的出现是姜昆相声技艺急剧下滑的开始。&/b&每个人的表演路数都是一定的,不光是相声,影视作品人物塑造也是一样(最典型的是陈道明,大师级老帅哥,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但是硬是把方鸿渐、顾维钧、康熙都演成了一个人还让大家都喜欢;陈宝国塑造的白景琦和汉武帝骨子里的气质也被演成了一个样)。戴志诚还在继续扮演姜昆相声中长者的地位,但是姜昆年纪大了,口里一口一个小戴,人还在装扮毛躁。再加上戴志诚的相声功力乏善可陈,既不够稳重,又过于平庸,可以说什么都不占,一门没有。(戴志诚之于姜昆,好比赵保乐之于师胜杰。)这条路走不太通,姜昆后期主要采用的是新旧时代对比的路数,这种段子在90年代初期物质生活变化巨大但水平仍然低下的时代还可以有一些效果,但是在21世纪网络时代来临之后,逐渐的失去了观众群(或者说,不适应80后主力观众群的口味)。&br&(这里再多说一句,冯巩的表演一定需要逗哏演员跟他争斗(行话叫“子母哏”,但是我不喜欢用行话,道听途说,不是行内人,故意抬高门槛没有意义),然后最后的好要落在他头上;&b&郭德纲深入人心的段子都是扮演一个落魄的屌丝,幻想有钱人生活的样子。这都是路数,很多相声演员一辈子也没逃出,同时没必要逃出自己的路数&/b&。)&br&&br&&b&再说郭德纲,在小剧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厚积薄发,05年前后,借助视频网站的兴起和BTV的宣传作用,让人眼前一亮。积累了很多年的一批作品,改编了老活,加入了时代的内容,套用上面说过的屌丝幻想有钱人生活的路数,红遍大江南北,专场开到岭南,火箭式的从一个普通艺人窜富成亿万富豪。&/b&&br&之后呢,他的创作源泉也枯竭了。他不是屌丝了,不知道现在的屌丝阶层怎样生活,但他仍然逃不出原来的表演路数,整个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样。&br&于是,只能用伦理哏找补,甚至更低俗的内容。&br&&b&郭德纲爱说屎尿屁,王自健爱说黄赌毒。&/b&&br&话说屎尿屁不低俗什么低俗,我还真想不出来了。&br&&br&之前姜昆办过昆朋网,搜集网友段子,拿到舞台上表演。首先表演效果一般(比如周润发、哭笑不得那个段子),再说这种搜集而来的创作形式,当时饱受诟病。但是现在郭德纲呢?80%以上的新包袱,我都在网上看到过。&b&就连“你看我哪点好,我改”这种自从中国有互联网开始就在网上流传的段子他也还在用。郭德纲和姜昆在这方面有区别,姜昆每次都强调,我看到一个网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话;而郭德纲在每次抄袭网络段子的时候都是直接剽窃而没有注明。&/b&以至于《屌丝人生》(大概是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商演中表演,被媒体爆出所有包袱都是抄袭自网络,后被王自健指出他的脱口秀用网友段子都会给钱、抄袭可耻之后,郭德纲在微博上顿时撕掉了爱写拗口幼稚假文言的习惯,破口大骂王自健“一个票友,现在也开始自称说相声的,还敢说我(粗话略去)”云云。郭德纲也在之后紧接着的几天商演里面,临时调换了剧本。&br&&br&再扯出一枝。&b&郭德纲能这么火,身边的于谦老师的作用是巨大的。&/b&于是有了传说中的郭、于、王海三人收入三三制的传闻(相比说相声的出类拔萃,郭更是个出色的商人,明智,知道于谦的作用)。于谦老师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最好的捧哏演员,写到这里我顿了顿,翻白眼搜索了一遍:对,可以不用加之一。风格沉稳,可以压得住郭德纲的火爆;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多大响的包袱都是从于谦嘴里说出来,反而胜过郭德纲的效果;反应快,很多现挂更讨好;聪明,和郭德纲不争,知道和这么一个性格张扬、行事不善良的天才共事的做人之道,让所有人都喜欢他的同时还敬他三分(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和机构找郭德纲的麻烦,但是没有人找于谦的麻烦。如果这主是善茬、有把柄,从他下手打掉郭德纲也是一条好路)。&br&而看郭德纲早期和王玥波、范振钰先生、张文顺先生,以及临时搭过伙的李菁、王文林、石富宽先生(就是因为想到石富宽先生,我才犹豫了一下于谦最佳是不是要加之一),效果其实都平平,试想郭德纲和他们搭档10多年,现在有没有资本去卖矿泉水呢?&br&&br&&b&网上开始大规模的倒姜风潮,就是从郭德纲红火起来以后。除了艺术表演,郭德纲在舞台和媒体上总是表现出一副受迫害的样子,说相声艺术家们用尽各种下三滥的手法排挤他;标榜自己是非主流,体制外,社会闲散艺人,和体制内说相声的势不两立。在中国,反体制是大多数人基因里的东西,有时候甚至用不着催化剂,点个引线就能着。&/b&因此“美女日比”这样对姜昆恶俗的辱骂在网络上长盛不衰。&br&我个人至今没有看到任何资料关于姜昆如何下作地亲自或者指示、暗示他人整垮郭德纲的记录;没有施暴者,受害者反倒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喜爱。然而当郭德纲摇身上了春晚之后,一干粉丝顿时少了一个可以讽刺姜昆的角度,只能继续花着演唱会票价的价格坚持收听郭德纲的网络相声。&br&在郭德纲嘴下遭到口诛笔伐的相声演员很多(虽然他都没提名字,包括他的书里揭露别人丑事,只是也不提名字),被他时常挂在嘴边捧赞的人也很多。比如马季先生,比如马志明先生,比如侯耀文先生。这都是一等一的大师,而且马季先生在特殊年代通过特殊手段保存了相声艺术的功绩也是值得一书的,马志明先生更是青出于蓝而甚至不亚于蓝,侯耀文先生出身名门而继承大师衣钵,从实力上他们都当得起郭德纲的评价。&br&然而,如果深一步想,&b&为什么郭德纲要捧这些人,除了他们就没有别的优秀相声演员了吗?非也。&/b&郭德纲全力捧他们有其他原因。马季先生说过“后来又出一个郭德纲,我也写字了,我觉得这是好事,郭德纲出现使相声又热起来了,这是多好的事儿啊。我不管在各种媒体上我看到我听到了很多矛盾,有很多的...我也不想做调解人,我也不想参与这些矛盾,我就觉得这种现象值得可喜,作为相声界来讲这是好事儿,是吧?有一个郭德纲就使相声热起来了”。马志明先生说过:“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从年龄上说,他是晚辈。这个人绝对聪明,而且在相声上下了很大工夫。我们这代人,在30多岁的时候,达不到他的这种水平。他是在事业上很有心的人,听了就能记住,接受能力、求知欲都很强。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走市场,在市场打拼,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平地抠饼',经过了观众的检验。我第一次看郭德纲现场,也吓一跳,确实跟别人不一样。我想以后也不会再出这样一个人。他事业心强,而且能吃苦,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才有今天,并不是偶然现象”,“这孩子说得不错,别把他打下去”。侯耀文先生更是力排众议,收他为徒,让郭德纲可以进入主流相声圈子,可以扬眉吐气、正大光明、趾高气昂地说相声。&b&他们都在郭德纲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郭德纲,相声艺术水平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这层关系。&/b&&br&郭德纲也称赞过刘文步,譬如“他的双簧在业内认为是最好的”云云,实则当时刘文步在德云社表演。后来闹了矛盾,又把刘文步在后台下跪以及年轻时锒铛入狱的丑事抖落出来。(当然刘文步的做派也谈不上高明,“BTV假记者”事件中,参与所谓“天津相声界集体砸纲”的初级网络视频采访中的言行,着实无法让人高看一眼。)&br&&b&所以我坚信自己的常识判断:和所有人都交恶的人,可能是大才,但是人品不一定高尚到哪里去,更不一定不低俗。&/b&&br&&br&说了这么多,&b&我既不是姜昆的拥趸,也不算个铁杆钢丝。我只是个相声迷,一个历史悠久、如假包换的相声迷。比起某一个相声演员,我更喜欢听相声。&/b&&br&郭德纲的那些经典段子,我在pad里面下载,每天入睡前反复听,大概每段都听过50遍以上。然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br&&b&说到底,相声这个行业很残酷:你是官二代或者大富豪,都不管用;只有好作品才能堆积好口碑,别无他法。&/b&&br&&br&作为一个相声龄比肩年龄的资深年轻相声迷,我听过数十年前的录音,听过久战地方的相声演员(天津、东北、华南、陕西等等地区)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数百段相声,我清楚地记得:《虎口遐想》没有屎尿屁,《五官争功》没有黄赌毒,《纠纷》没有伦理哏,《夜来麻将声》没有抄袭网络段子。上述经典作品中没有采用的东西就是低俗,不因为某一个人用了他就清新脱俗。&br&有心人可以回想一下,《西征梦》《我是黑社会》等等作品里是主打屎尿屁和伦理哏么。大家也不都是生活在幼儿园,带点荤腥的段子只要用得高明,或者有讽刺意味,其实不但不影响艺术效果和格调,反而凸显出作者把玩文字的能力和演员表演的功底。比如,《托妻献子》,比如《我要旅游》中的“你不穿衣服我知道你是哪个民族的”,不但谈不上低俗,反而塑造了人物,讽刺了现实。&br&至于郭德纲喜欢拆一个作品改成几个作品,以及一个包袱到处用的习惯,个人不赞赏,但也能体会那种无奈:以他商演数量来讲,不这样做作品根本供不上,都是为了吃饭,商演受众也不都是相声发烧友,权宜之计,且当瑕不掩瑜。&br&&br&&b&真想回到那个大家都在专心说相声的年代,那个精英相声年代。&/b&那是解放后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是80年代的马季、姜昆、刘文亨,是8、90年代的马志明(对马先生失敬,但没办法,表演平台受限、时代受限,实则真正的大师,划时代,有可能超越前人的大师)、冯巩,2005年以后的郭德纲。不但经典辈出,门槛也足够高。&br&&b&现在这个谁都能在小剧场玩票的年代,相声更容易趋向平庸,走低俗路线的门槛最低。&/b&&br&&b&另外,现在这个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相声明显干不过段子手&/b&(“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出自侯耀文、黄宏的经典——《打扑克》)&br&&br&(后续会修改词句不通顺之处,也会添加后想到的内容。为了保持完整性,暂直接添加到文章里,不特别标注。保证不会有逆转性观点的出现,只是不忍心打散用心的文字)&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p&翌日更新:&/p&&p&各位谬赞了,诚惶诚恐。本以为相声在知乎是个小众话题,姜昆和郭德纲之争也是个过气的新闻,凑巧timeline里面闪出这个问题,顿时就起了兴趣。&/p&&p&评论我都看了,好多大段大段的感触。这是对我的肯定——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但是大家都看出来的事情——我很荣幸。来不及一一回复,拣几个集中关注的随便聊聊吧。我只是业余听相声的,知乎上看到过很多业内人士分析的技术和历史,达不到那种专精,也正好少了不少束缚。&/p&&p&文字里我对郭德纲的指责看似多过褒奖,其实我没有那么鲜明的立场:可能是爱之深恨之切。记得郭德纲刚刚红火的时候,一次回家,在网上听郭德纲早期的作品,乐到出不来声在那抽气。家母从里屋疾步出来,“孩子,怎么哭了”,“乐的”。现在偶尔再听郭德纲的作品,网络段子的比例太高了。这种投入不深地讨巧,犯了春晚近年来语言类节目的通病:使用流行网络用语和段子,常上网的年轻人听过了,长辈上网少完全听不懂。当然,这定性算是仁慈了,说重点就是剽窃,就是对观众不负责任。&/p&&p&&strong&即便如此,郭德纲对相声的功绩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夸张地说不亚于建国初期那批大师进行相声改造的功绩。&/strong&解放前相声是彻彻底底的平民消遣手段,和穷苦艺人谋生的手段(参见郭德纲《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题外话,这段一定要听张文顺老爷子捧的版本,后来郭、于二人又说过,于谦先生依旧是捧得圆润,但是没有张文顺先生投入的感情真切,更能打动人),所以别说屎尿屁、黄赌毒,重口味小电影都能讲得出来(参见电视剧《马三立》中的桥段,一个流氓混混让年幼撂地的马三立先生说一段“窑姐XX”,兄长马桂元帮他拦过来,“他年纪还小,我来给您说吧”)。这也是正常的。试想如果您现在去澡堂子听二人转,他能给您说朝代更迭,还是能给您唱黄钟大吕呢。建国初期的一干大师把相声里的糟粕筛除掉,留下精华的桥段和手段,才让相声能够存活下来。不然有司不和谐掉他们,我都想亲手为民除害了。&/p&&p&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初,很多受迫害的老艺人可以重新登台表演(马三立马老还上过春晚,就是85年那届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的春晚),一大批当时的中年主力相声演员崛起。这里面就有评论中批评我没有提到的高英培、苏文茂等干将,还包括刘文亨、魏文亮、东北的杨振华金炳昶,等等等等,根本列举不全。姜昆、冯巩、刘伟在当时算是涌现出来的年轻人。&/p&&p&&strong&那个年代的相声有时代的风貌,不只是让“二他妈妈”再“烙俩糖饼”,更深入人心的是“万能胶”,是“苏大秘”,是“丁文元”,是“王德成”,个个是针砭时弊的佳作,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或者叙述家长里短的常人轶事。&/strong&技术上,当时相声的风格不像现在追求段子堆积,所谓“大响雷”越多越好,现场的效果越火爆就越卖座。当时更加流行的是叙事,是塑造人物,是影射和讽刺。&strong&郭德纲一直说不要给相声附加太多东西,要“先搞笑,不搞笑就太搞笑了”。道理不错,但是走了极端。&/strong&翻回去听当时的作品,你不但能在整个故事讲述完毕的时候会心一笑,更能感受到相声作者和表演者的用心(不仅限于上述的专场演出作品,包括晚会作品,比如“领导冒号”,比如唐爱国齐立强“楞往里拉”,比如姜昆唐杰忠的“听说副食品要涨价,你说你着急不着急”)。因为逗人笑容易,到台下直接挠观众痒痒也可以做到。但是既逗人笑又让人思考、共鸣,才是喜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追求。相声能称为一种艺术形式传下去,其实靠的是这些(回想一下经典作品,《文武双全》是不是叙事+讽刺,《扒马褂》是不是叙事+讽刺,《托妻献子》是不是叙事+讽刺,《贼说话》是不是叙事+讽刺)。&strong&现在的段子手,编出高超的笑料,大家也多半笑过就忘。抄段子手的,可能效果会更差,虽然能卖钱。&/strong&说郭德纲走了极端,可能他是为了反对所谓“主流”相声(这是他给自己添加的噱头,我个人不完全赞成,但是年轻时也为这个概念热血过)而或主动或被动编凑的一种说辞。然而,搞笑容易,用故事和人物讽刺地搞笑难得很,郭德纲不屑投入太多精力,同时也是创作实力和投入达不到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亿万富豪提笼挎鸟开着Q7在豪宅里写这些,说句现实的,他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平常人是怎么生活的了。(这段不是仇富,郭的成就和商业头脑值这么多钱,但是这样的发展阶段也导致他丢失了一些东西。)&/p&&p&&strong&这个时代除了上述的叙事风以外,还出现了一种风格,更贴近主旋律。我个人认为,可能更讨巧,更投机。&/strong&不避尊者讳的直言,包括侯耀文先生的《糖醋活鱼》,师胜杰先生的《小鞋匠》等等,为&strong&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为了登大雅之堂而登大雅之堂。&/strong&虽然这些是几位艺术家作为相声大赛评委介绍的代表作品,但是个人认为反而没有代表他们的艺术水准和“逼格”。相反,《小眼看世界》、《同桌的你》这样的作品才是佳作,沿袭了那个年代的风骨。主旋律不都是烂作,主旋律讲得好,也出精品(可以细细品味《京九演义》这个准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石候的配合,有些味道)。&/p&&br&&strong&之后相声沉沦了,个人认为不能怨电视和晚会。&/strong&上面提到的很多作品就是晚会作品。那个年代演员愿意为了双周或者三周播出的“综艺大观”连续创作好的相声小品,出品速度基本上赶上现在的美剧了,早期作品很多质量也属上乘。&strong&之所以后来相声所谓的不景气了,是因为那些晚会相声的常客名利双收了,年龄大了,政治地位也有了,再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投入创作了。他们从说相声,变成了给徒弟搭台铺路。而这些徒弟们,水平有高有低,作品良莠不齐,但是该得奖的也都得奖了。(仔细研究一下央视相声大赛几届的一等奖,基本是几个大佬的徒弟轮流坐庄,难有竞赛和水准可言——相声本来也很难竞赛。)&/strong&雷同的是赵本山,早期可以为上春晚准备好几个月的节目,后期只能最后靠一本脑筋急转弯临时编凑节目,只靠艺术表现张力来完成作品。&br&如果没有郭德纲,相声还会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每年春晚来一段20个演员大拜年的作品,然后有能力没能力的都去主持、电影、电视剧去了。郭德纲火了小剧场,现在各地都有,坚持多年的也都多少受益于相声的火爆。广播里放得多了,电视里放得多了,大家的电脑、随身播放软件存的相声也多了。郭德纲有很好的盗版观,这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存是十分必要而且难能可贵的。在网上免费收听、下载他表演的现场录影,是新晋观众到剧场买票的原因。&br&&strong&完全可以说郭德纲一个人挽救了相声,不属于盲目吹捧,他自己说出来也不算大言不惭。只是不能忽略,郭德纲的成功不光是他自己的功劳。有朋友,有贵人,有敌人,有以前的朋友、现在的敌人。&/strong&&br&&p&&strong&郭德纲目前貌似也达到了这个阶段。生活上,财务自由;艺术上,一骑绝尘,自视中兴功臣,没有创作新作品的动力,也没有再改编老活的耐心。&/strong&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链,同时广收徒弟。情节有点像电影《霍元甲》的开头。&/p&&p&郭德纲近期很少出现再跟同行拼命较劲的情况了,政治地位他不图,也图不来。同行里边除了于谦,没人能比他有钱了,连个零头的零头都达不到。也就没有必要再跟一帮“穷鬼”走心了。&/p&&p&&strong&我臆想,郭德纲是不是体会到了姜昆、冯巩他们为什么到后期创作乏力,作品水准不断下降,为什么不愿意再在相声上投入精力。(冯巩还在坚持上春晚,这个人也是奇才,曾经的少年英才;他的故事,他的为人,比他的出身更精彩,更值得人学习和敬仰,这是外话。)&/strong&&/p&&p&而纵观郭德纲除了相声的其他领域:挣钱貌似是一把好手;主持就如同他捧哏,抢尽了嘉宾要说的话;电影拍得是影视专业学生毕业微电影的水平;徒弟们,排行是不少,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却找不出一个接班人——借用杨义相声里的话,“要赚钱,你得办学校啊”。&/p&&br&德云社十周年店庆似乎是郭德纲艺术生涯的一个巅峰,从人气到作品都达到了一个后来看难以企及的高度,之后好作品的数量和频率都在降低,直到现在雅蠛蝶、屎尿屁的网络相声。&br&&br&&strong&&u&再出一个郭德纲很难,回去也很难。就像姜昆的自嘲“这么多年除了掉老虎洞里,观众也没记住你别的”。所谓殊途同归,概莫能外。&/u&&/strong&&br&&br&&p&很多朋友让我谈谈苗阜王声。都是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艺术精英,幸亏他们搞的是文艺,才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资格品头论足。&/p&&p&首先《满腹经纶》这个作品很惊艳,创作很吃功夫,说他是文哏,表演节奏有点快,风格有点劲爆,但是里面涉及的内容还是见功底的。“言辞古奥,佶屈聱牙”,说实话,在下不才,不查字典搞不透意思,搞不清典故出处。这类作品是相声界缺乏的。&/p&&p&历来相声艺人都受不到太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有限。即便80后相声演员层出不穷之后,有的也是单蹦的英文单词和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虽不是幼年失学,说他们是学渣也不为过。王声不一样,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作品里提到过,我没有再三核实)。受过一定教育,创作上下了功夫,这都是看得出来。这种混乱用典的风格我也很喜欢。&/p&&p&二人拜到李伯祥门下(师傅还是义父来着),也算是在相声圈里正了血统。虽不是京派皇亲国戚、帝胄之后,能直接高登春晚的高平台,但是也足以在圈内站住脚了。&/p&&p&斗胆说说他们的问题:活路窄。苗阜王声火了之后,在网上搜了他们很多视频。首先《满腹经纶》在好几个电视台有不同的版本,表演方式相同,但内容和时间有出入。青曲社的作品看过之后,基本得出《满腹经纶》是他们平时演出作品的集成和修订。问题是,网上流传的大多数段子都是这个类型,只是内容稍有差别。对于他们,我听得不多,但是如果几年之内还跳不出这个作品的话,作一个一辈子只会唱《中华民谣》一首歌的歌手,只会耽误了天赐的才情和舞台的历练。&/p&&p&小沈阳就是这么死的。虽然有赵本山的打压,但是他自己除了穿小花格红裙子学不男不女,后期搞出来个“阳仔”以外,再没有新的路数。走穴挣钱没问题,向郭德纲、赵本山一样屹立多少年不可能了。&/p&&br&题外话提一句天津的相声演员于丹,南开大学的博士。希望更多高知去说相声,把知乎的专业梗发扬光大。&br&&br&&p&至于让我评价马志明先生的,我更难启齿了,功力不足。“少马爷”的称呼是郭德纲叫响的,在天津老辈相声演员都称他“少马”。一个北京土生土长的铁杆钢丝曾经问我,有个叫少马爷的是说相声特别好吗?我说名字比相声有名,拜郭德纲所赐(作呵呵状)。&/p&&p&少马,别称上意味丰富。得益于大师真传,本身艺术生命、表演平台、传播途径以及性格的局限也受制于马三立先生的命运。&/p&&p&单就艺术成就来说,我个人认为马志明先生达到了至少不亚于马老的水平(这话可能有争议,因为马老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没有马老也就没有马志明先生;对此我不争辩,只谈个人看法),完美地继承了“马氏相声”的血脉(马志明先生自己说更愿意叫“马氏相声”而不是“马派相声”)。&/p&&p&&strong&马氏相声的特点是文字上不温不火,不会有李伯祥先生那样拉开架势表演贯口的气势(无贬义),也不是姜昆以毛躁达到艺术效果的风格,更比郭德纲稳重、控制力强。叙述平稳,人物塑造准确、鲜明、细腻。由于幼年学习京剧的功底,还打破了“马门不唱”的传统,白派京韵别有韵味。听马志明先生的贯口,有乃父之风,气口隐蔽,行文流畅,相同的段子和郭德纲一比,明显是大师和学生的差距。&/strong&好了,不描述了,我语言功底不够,把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写成小学生作文了。想深入了解艺术成就,多听作品就好;想深入了解马志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他也参加过一些访谈节目,网上都可以搜到。&/p&&br&最后讲个轶事:神作《纠纷》是一个相声比赛的参赛作品,但是只得了三等奖(后来改变成相声TV,曲苑杂坛的功绩,主演是苏明杰,苏文茂先生的公子,表演也给作品添了筹码,但是比马志明先生更默默无闻了,可惜)。一、二等奖的作品我没听到过,比《纠纷》更胜一筹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呢。止增笑耳。&br&&br&&p&还有朋友让我拉清单,我想了很久不愿意公开做这个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我列出来,肯定会有人说“你居然喜欢《反正话》,不喜欢《报菜名》,果取关!”。我是个玻璃心,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所以也请大家不要勉为其难。&/p&&p&百年来经典相声作品数不胜数,很难说哪些该听,哪些不该听。&/p&&p&我班门弄斧,抛个砖头,引出什么来,颜如玉还是黄金屋,全在各位自己体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p&&p&&strong&天津台做过一个专辑,叫“中国传统相声集锦”,汇集了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和实力说匠。对于非发烧友来说,很多老艺术家的名字可能叫不上来。但是他们对待这次录影的态度是严肃的,艺术水准是高超的。空前不敢说,绝后是一定的。&/strong&值得一听,也算是我的开蒙路引。制作单位功在千秋,汇聚这么多艺术妖人,是大德行。&/p&&p&如果想听郭德纲的段子,个人觉得08到09年以前倒退到05年BTV帮他做的专场,都可以听,优秀作品的比例很大。郭的单口下过功夫,只可惜现在也没能很好的坚持住,早期作品可以放到通勤路上打发时间。&/p&&p&如果是发烧友,除了郭德纲这种好莱坞式的商业片以外,像田立禾(张寿臣先生的关门弟子)、张永熙(“北候南张”的张,候指的是侯宝林先生)这样的巨擘,算得上文艺片的翘楚。他们的作品可能不够火爆,但是一字一句都见真功夫,是相声技艺的活化石。&/p&&br&夜深了,不再多献丑了。再多说更显出我的资历浅薄。&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后记:&br&感谢大家的支持!&br&抽空看了一下这篇文章被转到不同媒介之后的反应,感受到了受众不同反应不同的切实差异。所以很庆幸互联网上有知乎这样一个平台和用户群。&br&很多朋友邀请我回答“如何评价冯巩”,何德何能。本意不是吊胃口,只是想到哪写到哪,提到了他。&br&写一件事、一种观点、一份比较容易,写一个人太难。最近手头事情多,请给我一段时间准备。&br&——————————————————————————————————————————&br&补遗:&br&赞数越来越多,评论也越来越多。再道感谢。&br&我码字的时候,这个问题关注人数也就100+,回答多是2012年的,现在关注已经过千,评论300。&br&&b&看来批评相声演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文艺活动。&/b&&br&看到一些评论,集中再说说我的看法。&br&(不知道后面还补不补了,后记、补遗,再以后该叫什么?)&br&&br&不少人说我忘了提这个,忘了提那个。相声历史虽也就百年,但是出色的艺人还是很多的。很难覆盖全面,没有提到的不是不好,是没想起来。提一段郭荣启的《打牌论》,把这段说到极致了,让后人说无可说(可以和郭德纲的《赌论》对比着听,佩服郭德纲的勇气,致敬大师);刘文亨、王文玉的《评书漫谈》,见功力(也可以和郭德纲《学电台》之类的节目里面的评书段落对比听)。&br&&br&一位朋友的评论说,于谦是近30年的第一捧哏,没有考虑赵世忠(二赵之一),没有考虑谢天顺。其实要这么说,也不能忘了王文玉——搭档过刘文亨、田立禾、魏文亮,等等。&br&谢天顺是曲艺世家,和马志明先生一起长大的,经历过苦难,后来也崭露头角。马志明先生值得流芳的节目,基本都是谢天顺捧哏。据说,谢天顺先生对曲艺从小耳濡目染,天赋极高,和马志明先生搭档不用过多演练,上台就有戏。这可能是志异的故事,但是从舞台上展现出的水平来说,那份才情不是能够演出来的。后来因为一些外人看来的琐事,对当事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很可惜和马志明先生分道扬镳。&b&谢天顺的捧哏是无为而治的类型,有他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分析脚本也多是虚字、垫字,但是缺了或者被替换了就觉得少了关键的东西。&/b&我也是后来听过马志明先生在晚会上说过单口的《纠纷》后才感受出来的。原本的《纠纷》,我最早觉得捧哏可有可无,可是即便是大师用单口演绎,缺了那一点起承转合的神来之笔,韵味上也差很多,虽然仍不至于只得三等奖。&br&后来谢天顺先生在德云社表演,看着“宝”字辈的老艺术家,给不入祖谱的“鹤”字科垂髫小儿捧哏说基础活的时候,拔高到德艺双馨的高度可以勾勒出传承的佳话,但我心里一阵唏嘘。&b&晚辈斗胆发问:现在的忍耐,换作当年的从长计议,可乎?捧哏天才没有好搭档,没有好作品,也是大遗憾。&/b&&br&&br&另外想说的就是,包括日报上,一些朋友说郭德纲即便是低俗,那姜昆也是媚俗(其实郭德纲后期以及目前一些年轻演员的作品才叫媚俗吧,他们想说的是姜昆媚权力、公权力)。&br&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相声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是人为划分出来的东西。我在上面也说过,从轨迹看,大家的作品质量和投入程度殊途同归。&br&姜昆在体制内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近期作品质量急剧下降;郭德纲卖着几百块的商演门票后期演网络段子精粹除了解决就业,也没什么艺术价值和功绩可言。花了自己的钱受骗就心甘情愿,听了晚会相声就觉得自己纳得税被人浪费了。我看不出大区别,都是钱,而且这事跟纳税没太大关系。反过来说,听姜昆的经典我会乐,听郭德纲的经典我也会大笑。艺术是无国界,艺术家也是无国界的,之于体制也是一样。&br&其实说相声的都是艺人,都在卖艺。大家公认的大师,建国后还健在的,都是体制内相声演员,精品该出照样出。郭德纲最早也挂靠体制内的关系(即便是天津区一级的),混得寡助,才出来创业,吃尽甘苦,最终一飞冲天。&br&&b&人们只是所处的身份和位置不一样,嘴里讲的噱头不一样,人还是人,艺术上有高低,道德上难言贵贱。大家都是时代的附庸,有本事,时代也就成了附庸。相声作为一门技艺,还是要靠“匠人”,至于怎么权衡和吃饭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b&&br&&br&&b&单提一句王自健,也有朋友让我说。他还年轻,没法定性。只是长得太像王思聪。&/b&&br&要我调侃一下,&b&他就是相声界的罗永浩(顺便把让我评价罗永浩的也给说了)&/b&:一个砸过冰箱,然后去做手机了;一个骂过政府,段子里作为北京人时常讽刺上海人,然后去东方卫视做脱口秀了,最后还是做手机去了。反正都不说相声了。&br&王自健有80后的优势,出过几个好作品。但是说相声难,说相声挣钱更难,所以坚持说相声是难上加难。&br&&br&&b&我这个人嘴刻薄,对越是优秀的人越苛刻。庸人总要给自己找点活干,解心宽。&/b&&br&&br&最后,冯巩,还在构思切入点和积累素材。本人擅长花式拖延,害人害己。
在姜昆和郭德纲之间,更多人只是忙于站队,而并没有专心听相声,或者,没听过几年相声。 背景介绍:从我人生记忆的起点,就开始听相声;再之前光忙着喝奶和学说话了,其他的事记不得了。 先抛出观点:比低俗,当然是近期的郭德纲更甚;比相声水平,还需要多…
谢邀,谢很多人邀,尤其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6cf1e27bbf15& data-hash=&6cf1e27bbf15& data-tip=&p$b$6cf1e27bbf15& data-hovercard=&p$b$6cf1e27bbf15&&@张立博&/a& 的邀请。&br&
首先祭出主人公。&img src=&/0848cbb92d25d0e890d96_b.jp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0848cbb92d25d0e890d96_r.jpg&&哦,错了,不是这位。&img src=&/74eb7a42016dcc922e261b_b.jpg& data-rawheight=&358& data-rawwidth=&2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好像也不是这个。 &img src=&/32af817cd411d_b.jpg& data-rawheight=&380&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应该也不是这个。&img src=&/e72b777f02b30bfb6b4c3e5ec3c417cb_b.jp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3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4&&终于找到他了。 &br&&br&
冯·斯托洛夫斯基·巩,中国相声界出身最高贵的演员,腿最长、“从肚脐眼以下就开始分叉”的相声演员,也是长得最像吴彦祖(海淀)的相声演员。&br&近年来很多人开始知道冯巩的家世,冯巩本人也在《建党伟业》里面出演了冯国璋。但是实际上,冯巩从这段身世里面到底获得了多少,就一个外人看,可能不太好下结论。&br&&br&
冯巩是冯国璋曾孙,其祖父是冯国璋第三子,父亲也是祖父的第三子。冯国璋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冯门之后也多半不是泛泛之辈。冯巩的祖父冯家遇,毕业于德国柏林工学院化学冶金专业,回国之后创办了天津大陆银行、大城银行以及天津六大纱厂之首的“恒源纱厂”;和这些相比,更加出名的是他与其他几位同仁创办的天津东方油漆厂,旗下品牌“灯塔”牌油漆,天津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不仅如此,冯家遇先生曾受日伪政权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的邀请,许诺委以重任;冯家遇先生不仅没有谢邀,更没有多图预警,而是称病不出——民族气节可见一斑。&br&
冯巩的父亲冯海岗毕业于辅仁大学,母亲刘益素是有“汀流河刘家”、“京东第一家”之称的大家千金,与冯海岗先生是辅仁大学的同学。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可不是现在的“搬砖师”,不是禀赋、才学出类拔萃,就是出身或富或贵。当然我们不是媚富贵,只是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富贵人家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以及眼界,都是优于常人的。&br&&br&
作为一个“官四代”、“富三代”,出自高知家庭的名门之后,冯巩居然没有投入金融行业翻云覆雨,也没有去唱读讲传普度一方,更没有和女民歌手坚守不正当关系,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相声这个大火坑之中,令人咂舌。凡是必然不太成立的事情,里面肯定蕴藏着曲折和辛酸。&br&&br&
作为北洋后裔和国府官僚之后,冯巩自幼便过得不那么安宁。父亲冯海岗1950年被投入了监狱,尔后被遣返、劳改。在那个“打倒反动军阀孝子贤孙”的年代,冯家不仅搬出了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58号的冯氏故居老宅,抄家、打砸抢烧和挂牌游街一个也没有幸免。冯家遇先生临终前,也将全部家产自愿交给了人民。&br&(题外话:天津的民主路上,有汤玉麟旧宅、冯国璋旧居、曹禺故居、张廷谔故居、袁世凯旧宅等等,历史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没想到居然叫“民主路”。)&br&&br&
冯巩1957年生人,自然对童年的感受不至于像我们后人这般唏嘘。虽然一大家子从壕宅搬进了十几平米的小平房,冯巩在后期的春晚节目上也通过朱军透露过自己小时候“拣煤核”的经历;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年少时总是单纯到极致得开心。&br&
少时的冯巩喜欢文艺,学习了京胡(在后来的元宵晚会上也表演过)、板胡等乐器,还光荣地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特许批准进入了所在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br&
进入70年代,冯巩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模仿表演了马季、唐杰忠二位老师的《友谊颂》,被马季先生了解到之后,看中,收为弟子。&br&
后来进入工厂工作,冯巩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搭档刘伟。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好评,包括兰州军区文工团、沈阳军区文工团和工程兵文工团等很多文艺团体都到天津来选调他们(选调这个词现在不多见了)。但是由于出身原因,冯巩过不了政审,难以成行。后来沈阳军区一个宣传队看中了他们,二人扔下工作,不辞而别,毅然北上。最后还是因为影响过很多人的“种种”这个原因,被退回了天津。回乡之后也因为此次违反纪律而被辞退。&br&
冯巩此时遇到了贵人,纺织局制线厂的书记收留了他们,而且在他们远走铁路文工团之后,还开了4年的工资资助他们——可能是救命的4年工资。&br&&br&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朋友对那段历史怎么看,年轻人生在这个“老公*我”、“爸我不累”的年代,是否怀念祖辈经历的生活呢。(说的好像我自己很老一样,我自己目前仍然是8、9点钟的太阳:特别声明。)&br&
可能现在的很多人被鼓动之后,认为冯巩以及这一个时代的相声演员都是靠体制吃饭,更搞笑地说法是“花纳税人的钱”说相声。其实,每个年代、每个行业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30年之后你可能不理解,但30年之前那可能会是唯一的机会。&br&&br&
冯巩自1986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便踏上了29年的春晚之路。现在一提春晚很多人嘴都撇到脸际线去了。可是反思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事情我们坚持过29年,而且不是吃饭呼吸之类的琐事,而是接受29年聚光灯下的考验——任何一个小纰漏都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柄。春晚对于现在娱乐形式丰富的生活而言,味同鸡肋,但是对于80后以及他们的长辈,春晚确实带来过许多欢乐。况且,以后来春晚的残酷筛选来看,连续29年上台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多少艺人半途而废,也有不少中间间隔。现在大家可能觉得一些老面孔的作品质量下降了,这是由于他们精力的缺乏和艺术生命的规律,更多的原因是观众在不断地成长,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成长。30年前,《虎年说虎》观众会新奇,《巧对影联》观众会叫绝,那个年代想重看一下作品,可能要在广播电视报上查好重播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等个半天。30年后,喜欢谁的影音作品,离线下载到手机上通勤路上让你看个够。&br&(再给个小数据:赵本山1990年开始上春晚,1994年中断了一次,至2012年止;蔡明1991年开始上春晚,年各中断了一次;黄宏1989年开始上春晚,连续24年,至2012年止;宋祖英1990年开始上春晚,至2013年止)&br&&br&
冯巩艺术生涯的波折,不光是出身,也在于搭档。&br&
和刘伟的几段春晚合作之后,两人大红大紫。尽管中间有《五官争功》的穿插,以及《求全责备》这种沿袭《虎年说虎》老套路的劣质作品(感觉这么多人说相声应该是有人故意安排的,纯猜测),但是刘伟、冯巩的名声算是就此打响。之后遇到了一件奇葩事——刘伟出国。一说是出国学习,一说是去澳洲定居。引用《小偷公司》里的一句话,“你说你一个小偷公司,出国考察什么!”&br&
冯巩也就此和牛群开始了更大的艺术冲浪。&br&&br&
风格上,两人延续了所谓“子母哏”的表演形式,作品上更是佳作迭出。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的话,我想借用他们一个作品的名字,那就是“两个弄潮儿”。他们说过《亚运之最》,《拍卖》过施拉普纳的头发,给秦始皇出过4根蜡烛的“点子”,挨过倪萍的“小铡刀”。从《明天会更好》开始基本坐稳了春晚语言类男性表演节目一哥的位置,在《坐享其成》之后达到了牛群冯巩相声艺术的巅峰。&br&
除了春晚,这期间其实还有好多好作品,比如90年元旦晚会的《卖鞋》,赵忠祥、韩乔生、鞠萍啊,高潮迭起,“那将会是这个样子”。《串门》提前一个时代帮我们调侃了一下土豪的生活,满足了loser的虚荣心。冯巩还和吕丽萍合作过《心愿》和《开锁》,《开锁》这个节目的故事和人物塑造真是太牛了,男人们看了会哭好不好。牛群冯巩的妖孽之座,是《有话坐着说》,那番讽刺,酸爽不已(还是有倪萍)。&br&&br&后来有人诟病冯巩后期春晚节目不算相声,或者不伦不类的时候,其实冯巩大可置之不理,早期早就有好多好的小品节目。委身取名“相声剧”或者“泛相声”,冯巩本身也有各种无奈。&br&还有人揪着冯巩不说传统段子的事不放。引用某相声演员的话“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我的观点是:现在觉得那些都是传统段子,其实当时他们都是创新。把自己的段子做好了,坚持住了,以后就是传统段子。&br&&br&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搭档又奇葩了。牛群老师不光“牛眼看世界”搞起了摄影,还去客串当了县长,还不了了之地裸了个捐。冯巩只得在艺术盛年又换了搭档。&br&
郭冬临是个奇才,“他圆圆的大头,没多少头发。再去了耳朵,那就是冬瓜”。《有事您说话》这样的好本子虽不多见,但是后期作品越差,越体现出他的技法令人折服。而且他是非天津人里面,天津话说得最好的;我并不是在黑蔡明老师。《旧歌新曲》和《台上台下》两个节目我都很喜欢,冯巩把吉他都搬出来了我如何不点赞。&br&
之后又是频繁的换搭档,周涛、朱军、刘金山、李志强,我根本不是因为长得美丽才记住金玉婷的。&br&&br&
《笑谈人生》这个节目值得好好说一说。冯巩和朱军关系一直很好,当时朱军的《艺术人生》节目好比今天《星光大道》般“大红大紫”。那是一个访谈类节目盛行的年代,王刚“带着你的朋友一起来,聊聊朋友的故事”,英达在一边《夫妻剧场》。&br&
这是牛群冯巩搭档以来,冯巩第一次把自己的节目从春晚首个语言类节目调整到黄金时间。冯巩在里面透露了人生经历,朱军也把自己的节目调侃得可以,“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这个节目基本是冯巩春晚最后的闪光。&br&
节目之外还有一个小故事:冯巩上场前,导演朗坤让他尽量压缩时间。这可是没有彩排,没有预演的临时决定。冯巩说他告诉朱军,语速加快,节目节奏加快,但是该有的桥段一个不能少。如果不是事后知道这个故事,我到目前还觉得整个节目效果没有什么问题。最后,在二位的把握下,节目时间由17'50''压缩到17'00''。对于春晚来说,这50秒是宝贵的。据说后面某个歌曲节目因此被保留了,虽然不知道哪一个,但是那个歌手应该感谢冯巩。冯巩在后面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很主旋律的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演员都不容易,我今天为他省出了时间,明天别人也会为我这样的。”(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没错)&br&
这里留一个伏笔,最后再说。&br&&br&
冯巩的出色不光体现在相声和小品方面,他还尝试过几次大银幕,甚至当起了导演。《埋伏》、《谁说我不在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算不上大制作,但是从最终效果和影片深度看,比其他相声演员触电的产品要高出一筹。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埋伏》,原因当然不是里面有女神江珊和冯巩未尽的床戏。故事线索不复杂,走向也稍微有点主旋律,但是里面小人物的坚韧和爱情的坚守还是让我感动了一下。我这个人看电影有一个条件:最好不以感情戏为主线。《埋伏》算不上,江珊我也没太注意!&br&&br&
冯巩的为人,是比他演艺事业更为人称道的。他每次接受采访永远是谦恭礼让,夸别人的话不停地抛出,外加点小幽默。总是给别人留面子,总是让别人下台阶。圈里流行着冯巩的段子:获奖(一说是电影,一说是春晚),就在金榜题名的喧嚣之后,第二天肯定会派司机把钱给主创送过去。这种为人的沉稳和明理,至少值得我个人学习。&br&
个人有幸见过冯巩两次。&br&
一次是敝校百年校庆,冯巩和李志强来演出。那可不是春晚的豪华舞台,不敢说简陋,但是表演条件肯定不算好。冯巩依旧尽心尽力,相比某知名女歌神索要名画成功之后才答应演出,境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简直是闷声大出彩。&br&
另一次是在北京某街的一个小饭店里。冯巩在二楼包间请朋友吃饭,我和一个朋友在一楼吃火锅。冯巩几次下楼送人,对朋友的接人待物很是谦逊。我作为一个直男粉丝,眼巴巴地观察着一颦一笑。周围他的朋友注意到我,在观察我有没有拍照之类。我看冯巩已经微醺,而且意不在周围,也就没有上去叨扰。面对仰慕的人,在一旁静静欣赏才是心灵的陶冶,当然不是因为胆小和懦弱。&br&&br&
时间自己大步流星跑到了2013年。郭德纲首次上春晚,立刻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和媒体的焦点。那年的春晚依旧是前面有节目超时,而郭德纲的首秀被安排在过去赵本山的黄金时间播出,即便是时间出现问题,也必然是雷打不动。表演结束,褒贬不一,但总体对郭德纲上春晚还是接受的。&br&
然而,有一个细节没有人关注。为了不错过12点敲钟,调整的节目是冯巩、郭冬临、闫学晶的《搭把手不孤独》,被放到了12点以后的“垃圾时间”。想必大多数人不是去放炮,就是去吃饺子了吧。有几人还记得这个在冯巩近几年作品里水平还算回升的节目呢,有几人去炒作这是冯巩、郭冬临11年后的春晚再聚首呢。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从春晚的初生牛犊,到顶梁台柱,再到垃圾时间。换作你我,如何承受。但即便是0点后,我看到的还是兢兢业业的表演,没有事后不分场合地抱怨,也没有逢记者逢观众便说别人欺负他了。&br&这不是一次传承,因为交棒和接棒的人彼此没有来往,没有沟通。交棒的人还在坚持,接棒的人也没想着领情。&br&&br&接上文,冯巩说过他为别人在春晚上挤时间表演,而春晚却没有给他时间。&br&男人最大的魅力在于默默承受和践行。2014年春晚我们又听见了那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虽然是出自朱军之口。&br&印象中,“想死你们了”第一次说出口,应该是1995年的《最差先生》。20年了。&br&
希望能一直听下去,希望节目质量也有所回升,希望有个稳定靠谱的搭档。&br&(《最差先生》和前一年的《点子公司》,居然有冯小刚冯导参与创作。)&br&&br&
最后,如何评价冯巩:&br&
吃过苦,努力过,在坚持;&br&
有故事,无戾气,会做人;&br&
几乎没有取笑过弱势群体;&br&
不拿徒弟当枪到处骂人;&br&
有政治地位,但是不攀龙附凤。&br&
也许你我到了他今天的成就,早就颐养天年了。&br&
有人觉得总统后裔说起了相声是有辱门风;我却觉得做什么不重要,把事情做好,顺便做别的事情也不赖,就是成功。&br&&br&尾注:&br&1.引用的图片来源是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及时删除;&br&2.本人没有采访过冯巩先生,关于个人经历必然会引用一些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会及时删除;&br&3.图片中的第一位是冯巩的大姐,冯幸耘女士;&br&4.花式拖延症患者如释重负,终于一块石头落地;&br&5.本人的一个习惯,会偷偷修改文中的个别词句,以保持语句顺畅,正确表达意思,但不会有颠覆性观点。敬请谅解。(为避免误会,已删除《小偷公司》的描述)
谢邀,谢很多人邀,尤其感谢
的邀请。 首先祭出主人公。哦,错了,不是这位。好像也不是这个。 应该也不是这个。终于找到他了。 冯·斯托洛夫斯基·巩,中国相声界出身最高贵的演员,腿最长、“从肚脐眼以下就开始分叉”的相声演员,也是长得最像吴…
&p&4.23更新,本来前两天因为张公子萌生去意,心情有些不好,对知乎有点意兴阑珊,没想到一夜之间,之前用心写的一篇答案用一种我难以想象的速度被各位赞了这么多次,在此谢过了,因此我也觉得不能偷懒,需要把宪哥没写完的部分补上。。。&/p&&br&&p&这个答案被赞的多了,我居然引起了知乎的关注,逼着我改名字,我也在此说明,这个账号本来就是为了方便看张公子的回答才注册的,既然他要走我留着也没什么意思,再说注册的时候你们也没说不能用,我就取个巧不认真改了&/p&&br&======================&br&吴宗宪&br&&b&首先这是个天才,他跟其他这几个人不是一个量级的&/b&。。。这是我最主要的观点,最后再来展开&br&&br&先按照题主说的顺序挨个说说其他几个主持人&br&&br&何炅&br&如果单论娱乐主持人的话,何炅是其他几个人中最敬业的,这个敬业并不是说他为这个工作付出多少辛苦,而是他就把娱乐大众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快本的定位&br&作为主持人,他基本功扎实,智商和情商都超高(在主持界),把控节奏的能力强,愿意迎合观众,也颇受观众喜爱,愿意为迎合观众吸收各种主持风格,而且融会贯通,快本在他手里已逾十载仍然生机勃勃,这真的是能力,华人地区最优秀的娱乐主持人之一,当之无愧&br&&br&汪涵&br&汪涵的单论个人能力是绝对不输给何炅的,但为什么总觉着他不如何炅火呢?差在什么地方呢?&br&我觉得就差在汪涵是有情怀的,他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主持风格,而且博学多才&br&如果不做一个主持人,汪涵也会是一个知名博主,知乎大v,&b&也许有一天在没有《天天向上》的平行世界里,百家讲坛会突然出现一个名叫汪涵的副教授因为讲民俗而红遍大江南北&/b&&br&&br&孟非&br&&b&这货根本就不是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骨子里就不是&/b&,深刻的觉得孟非来主持娱乐节目只是为了满足个人业余爱好和多挣一点钱,后者的因素可能还多一点&br&我本人是江苏人,但是因为《人间》和《非诚》这两个节目我把江苏卫视看做是全国最傻比的电视台&br&但我并不讨厌孟非,相反还比较喜欢,因为在我眼中孟非永远是那个《南京零距离》中长得像ET(这句话中包含着浓浓的爱意),讲话节奏奇特,但经常能说两句公道话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这种人在那个时候真的不多。&br&&br&单就娱乐节目主持而言,他的个人能力在这几个人当中最差,《非诚》能火很大程度也不是因为他,而是运作团队炒作过于没下限&br&&br&蔡康永&br&也许因为这个看得最多,可能看的就越不清楚&br&&br&我是康熙的最忠实的观众,甚至可以说是大陆第一批康熙的观众,虽然那时候我才十四、五岁,不关注娱乐圈,对他们讲的话也似懂非懂,但就是被康跟熙讲话的方式深深的吸引住了,这算是一种幸运吧。&br&&br&蔡康永是一个娱乐主持人吗?在我眼里他不是,他也不是一个作家,也不是电影人,更不是卖衬衫的&br&&br&他是一个少爷。&br&&br&生在巨富之家(虽然是破产后),从小不单锦衣玉食,而且家中往来都是达官显贵,所以日后做主持的他根本不在乎他访问的人是何方神圣,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冷漠,这种冷漠就像是一把剪刀,直接撕开来宾的伪装,让他们不得不真诚的面对蔡康永,因此他做出了在我看来华人做的最好的一对一访谈——《真情指数》,对此就说一点:&b&他是电视史上唯一一个把吴宗宪问哭了的人&/b&&br&&br&经过《真情指数》的历练,蔡康永可以说更加洞悉人性,做起康熙来更加得心应手,开玩笑,各种人中龙凤都对他毫无招架之力,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康熙来了那些搞调查然后揭晓名次的集数,康永对于该揭晓第几名对于场间来宾有何种影响简直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地步,随心所欲&br&&br&&b&单就主持功力而言,他比上文最好的何炅与汪涵有过之而无不及&/b&,金钟奖与金马奖,主持了无数回,尤其金马奖这种几乎是台湾脸面的盛会,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选择&br&&br&他又不单是一个主持人,他跨界太多,文学,电影,古玩,时尚,他是一个比郭敬明高明太多的商人(深刻的认为这是遗传所致)。&br&&br&但是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有意义,而是因为有意思,就像他无数次在康熙的结尾对来宾说,欢迎下次再来玩,就好像他们根本不是来录节目,而是来过家家或者说是&b&少爷找来了一群小伙伴来陪他玩。&/b&&br&&br&吴宗宪&br&终于说到宪哥了,我一直在想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形容他有多厉害&br&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我看的并不足够的多&br&&br&陈鲁豫在访问蔡康永(还是黄渤或者王伟忠。。。)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吴宗宪:“他是一个自觉有义务让跟他同处一间屋子的人都笑起来的人”。。。这就是天生的&br&&br&就综艺节目而言,他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b&他是一个从节目萌芽开始就能参与的综艺天王&/b&,各种想法天马行空,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更何况他还比别人都要努力。&br&&br&&p&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巅峰时期一周7天每天将近3个小时的播出量,看清楚是3个小时的播出量,不是3个小时的工作量。这简直就是人类的极限,深刻的认为一般人无论做什么行业只要能达到吴宗宪一半的努力就能成功&/p&&br&&p&&b&在对待娱乐节目的工作态度上,宪哥坚信:你出错的那次就是最好笑的那次&/b&&/p&&p&所以正如评论里 &a data-hash=&8e8de0df600c82ab765eed37& href=&///people/8e8de0df600c82ab765eed3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8e8de0df600c82ab765eed37& data-hovercard=&p$b$8e8de0df600c82ab765eed37&&@端木良真&/a&
说的那样,他不开会、不彩排、不NG,几乎所有的包袱都是现挂,这简直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p&&br&&p&&b&宪哥是所有主持人当中唯一一个有资格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难访问的人。&/b&&/p&&p&当年王菲是公认的难访,所有问题都只回答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绝不废话,而宪哥却说王菲最好玩,每次都能把王菲逗得前仰后合。。。这是一种能把任何人带进自己节奏的能力,怎么形容这种能力又多强呢?这么说吧《康熙来了》需要康永跟s两个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宪哥一个人就行。&/p&&br&&p&&b&宪哥慧眼识人,为台湾娱乐圈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此就说一点吧:周杰伦&/b&(觉得不够的可以自行百度,比如我猜的主持班底)&/p&&br&&br&&b&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如果我能早生几年该多好,那样的话我就能在张国荣还活着的时候喜欢他,甚至有机会能现场听他的演唱会,我能看着陈奕迅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歌神,能在吴宗宪最辉煌的时候做他的忠实观众。。&/b&。&br&&br&如果要用金庸笔下的人物来比喻这几个人,&br&&br&何炅是少林寺方丈——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一定是当世最强的几个之一,但永远不是第一&br&&br&汪涵是黄药师——奇门遁甲、五行八卦,武功卓绝,但乐得偏安一隅&br&&br&孟非是虚竹——想要做和尚却又稀里糊涂做了一派掌门,嘴上阿弥陀佛,心里也阿弥陀佛,但是美酒佳肴,如花美眷,善哉善哉。。。&br&&br&蔡康永是老顽童——天赋极高,奇遇连连,却又孩童心性,但愿他永远都玩不够&br&&br&吴宗宪是扫地僧——他跟我们本不是一个次元的,感谢老天让他降生到地球
4.23更新,本来前两天因为张公子萌生去意,心情有些不好,对知乎有点意兴阑珊,没想到一夜之间,之前用心写的一篇答案用一种我难以想象的速度被各位赞了这么多次,在此谢过了,因此我也觉得不能偷懒,需要把宪哥没写完的部分补上。。。 这个答案被赞的多了…
借用别人说的一句话:&br&胸小话少表情屌。&br&&br&--------&br&仅为调侃,并无贬义
借用别人说的一句话: 胸小话少表情屌。 -------- 仅为调侃,并无贬义
无论是问题的评论还是上一个回答。我都持&b&反对&/b&的意见。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br&ps:彩蛋在正文后~敬请期待&b&不一样的青云哥:D&/b&&br&&br&&b&刘青云:留住青云之志。&/b&&br&&br&首先,按照惯例:&br&&blockquote&香港金像奖:&br&?2013
最佳男主角
《消失的子弹》
(提名)&br&?2012
最佳男主角
《窃听风云2》
(提名)&br&?2012
最佳男主角
《夺命金》
(提名)&br&?2010
最佳男主角
《窃听风云》
(提名)&br&?2008
最佳男主角
(提名)&br&?2007
最佳男主角
《我要成名》
(获奖)&br&?2004
最佳男主角
《忘不了》
(提名)&br&?2000
最佳男主角
《目露凶光》
(提名)&br&?1999
最佳男主角
&a href=&///?target=http%3A///view/94232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暗花》&i class=&icon-external&&&/i&&/a&
(提名)&br&?1998
最佳男主角
《高度戒备》
(提名)&br&?1997
最佳男主角
《冲锋队怒火街头》
(提名)&br&?1994
最佳男主角
《七月十四》
(提名)&br&?1994
最佳男主角
《新不了情》
(提名)&/blockquote&然而其中《夺命金》更是还一口气拿下了:&br&&blockquote&&ul&&li&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2012
最佳男演员
《夺命金》
(获奖)&/li&&li&华语电影传媒大奖2012
最佳男主角
(获奖)&/li&&li&台湾电影金马奖2012
最佳男主角
(获奖)&br&&/li&&/ul&&/blockquote&所以楼上提出的“越来越烂…”个人认为并没有。至少在官方肯定和观众的认可上是没有退步的。&br&既然楼上认为是近年下降,好!那我就用青云哥近年的作品来讲他的演技,如有不对,还请指正!&br&&br&&b&到底谁是刘青云呢?刘青云的演技又怎样呢?&/b&&br&那么,请看这部让他拿奖拿到手软的&b&《夺命金》(2012)&/b&里的造型:“&b&三脚豹&/b&”!&br&&br&&b&谈判?我最懂,喝酒嘛!&/b&&br&&img src=&/640fe578b_b.jpg& data-rawwidth=&948&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8& data-original=&/640fe578b_r.jpg&&&img src=&/452ef2d03c7589b7faf7_b.jpg& data-rawwidth=&949&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9& data-original=&/452ef2d03c7589b7faf7_r.jpg&&&b&我办事,你放心!有问题,上红包!&/b&&br&&img src=&/153e8c8abed6b9b074a616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153e8c8abed6b9b074a616_r.jpg&&&img src=&/55a3466bafbd103f211cb105_b.jpg& data-rawwidth=&949&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9& data-original=&/55a3466bafbd103f211cb105_r.jpg&&&b&我懂!我懂!是的是的!大哥还是好器重我的!(话音未落——&/b&&br&&img src=&/fd7bee9e56d8_b.jpg& data-rawwidth=&949&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9& data-original=&/fd7bee9e56d8_r.jpg&&&b&你打我?你打我?我大哥都没打过我!知道我最仗义吗?我三脚豹咬你啊!&/b&&br&&img src=&/74f2f4ff3d982ef281d7_b.jpg& data-rawwidth=&2784& data-rawheight=&18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84& data-original=&/74f2f4ff3d982ef281d7_r.jpg&&&img src=&/d87abea9bf331b6ede5a3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三脚豹:嗷嗷~~~~~~~~&/b&&br&&br&如果要我真的对青云哥在这部戏里面的角色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br&&b&蠢!愚蠢!愚钝!简直蠢爆了!&/b&&br&都已经是&b&赚钱至上&/b&的时代了,隔壁的金鸡SSSS里的哥顿哥(张六帝饰)都已经醒悟了。&br&这个三脚豹却还&b&仗着学过几个帮会的路子,帮兄弟,撑大佬,造场子,补篓子……&/b&&br&甚至他大佬因他忠诚付出给的钱也被他出于义气拒绝掉了,同门一直在捅的篓子他也每次愚蠢的应下,只会说那一句“&b&好!行!有我在,没问题!&/b&”&br&&b&帮会有撑他吗?他真的因为很厉害没问题吗?这句话又是为什么呢?&/b&&br&&b&这句“有我在,你放心”的重点和中心真的只落到了“我”字上,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b&&br&就是这样一个一无所知的小人物平白被卷入了那么多的大事件,自己紧张慌乱劳苦,眨着他那双小眼,被人所鄙视地努力着。&b&因为没有能力,所以要努力。却成为了其他人的面子的牺牲品。&/b&&br&&b&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蠢爆了的小人物却又让我们感动呢?&/b&&br&&img src=&/7dae5d8ced83106cfeae7a2baf09bff1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7dae5d8ced83106cfeae7a2baf09bff1_r.jpg&&&br&&br&&br&&br&&b&如果黄秋生让你想起的是例如你家人口中的“别人家的成功人士”,&/b&&br&&b&如果吴镇宇让你想起的是例如贴在你家对面那堵墙上的“通缉人士”,&/b&&br&&b&那么刘青云就是你每天都能见到的街角那个普通平凡爱笑自得的奇怪大叔。&/b&&br&&blockquote&如果说周润发是大气,梁朝伟是灵气,成龙是神气,周星驰是人气,张耀扬是杀气,而烂片影帝中任达华是英气,黄秋生是妖气,吴镇宇是邪气。&/blockquote&&b&&b&这段话唯独没有总结刘青云,但我想,刘青云就是——傻气。&/b&&br&&/b&&br&&br&一如片中三脚豹不合时宜的蠢行,就算他凡事只能眨着小眼然后说着自己都不信的鬼话去搞定,就算他为了同门只能向其他人卖笑躬行,他也那么闪耀,也那么让人心疼,那么讨喜。&br&即便作为一个坏人他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帮会干部更是不合格的,他卑微可笑,却努力活着,让人落泪,其实他也明白,&b&明白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但是他还是那么固执,不肯离开原来的那个世界&/b&,直到片尾他赚足了钱,买了雪茄,才渐渐离远了那个人人都说的“&b&江湖”&/b&。&br&&b&不得不说,无论是他的固执还是他的离开,都那么令人感动,角色都那么鲜活。&/b&&br&&br&&b&那,青云哥的演技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他对角色的分析:&/b&&br&&blockquote&&ul&&li&“他算是一个很有道德的黑社会人物。虽然名字叫‘三脚豹’,但并不勇猛。&b&所以在表演上,我把他设计得很喜欢眨眼睛,是为了表现他没什么信心,他的信心只来自于身后的社团,出了社团他什么都不会。”&/b&&br&&/li&&li&「&b&不就是因为搞不掂,...才须要整天挂在口边!&/b&」刘青云如此评价他演的这个角色。&br&&/li&&li&「&b&男人的成功,不就是证明最后他是对的&/b&!」刘青云说,先前错了多少兜了多少个圈,只须要最后的一个成功。 &br&&/li&&li&“三脚豹这个角色,&b&无论是他不合时的言谈举止还是他的观念,衣服品味,都固执地停留在那个世界,那个都快被人遗忘和离开的世界。&/b&”&/li&&/ul&&/blockquote&&br&&b&能对角色分析的这么透彻全面然后再从他的服饰体现角色观念再搭配相应表情细节的难道不是他演技的象征么?&/b&&br&&b&演技并不止于表情形体,还有一些小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就是体现着一个演员演技的醇熟度。&/b&&br&&br&为什么专门用这样一部片来讲青云哥呢?&br&&blockquote&&b&刘青云是杜琪峰的标志,就像梁朝伟对于王家卫,周润发之于吴宇森一样&/b&,可以说,刘青云与周星驰的出现让香港电影摆脱了枪战电影原有的英雄主义模式,以塑造&b&小人物赢得人心。刘青云用他真挚并且傻气的表演赢得观众。&/b&&/blockquote&而这部片中的角色让青云哥:&br&&blockquote&&b&“我看到银幕上的‘三脚豹’,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啊!那时候的刘青云好可爱!”&br&&/b&&/blockquote&此时,青云哥已经48岁了,&b&已然是一个老戏骨定型并把演技套路作为招牌示人的年纪了&/b&但观众和业界一致认为他又突破了自己的演技,再获影帝。三脚豹不仅感动了观众评委,也感动了他自己,这样努力的自己,也正是他大部分演艺生涯的写照。&b&这样的表现&/b&&b&何来退步一说,又从何谈“烂”字?这样的演员,又怎能让人不爱呢?&/b&&br&&br&容我大胆揣测,楼上的意思是“刘青云在2003-06年接了很多不知所谓的角色。片子质量也很差。”&br&让我们翻开旧账看一看:这个时期里青云哥的《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最爱女人购物狂》等一干作品质量确实很糟,对此,青云哥有话要说:&br&&img src=&/5fff3ab0a97ec9efc1b3a6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5fff3ab0a97ec9efc1b3a6_r.jpg&&&blockquote&&b&我和你就好像是个弹球,弹到哪?何时停?都是身不由己。——刘青云《暗花》里的台词&/b&&/blockquote&&b&熟知刘青云和杜琪峰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杜琪峰对刘青云的演艺生涯有多么重要,而可以发现的是在03-06年里杜琪峰和刘青云是没有合作的。&/b&&br&&b&所以角色也就从过去一贯的杜式定制变成了拿到了多类型多样的角色。再加上当时香港电影确实处于低潮期,青云哥也想尝试别的戏路&/b&,&br&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诶?怎么这部的角色没有过去的那么痛快了?演技差评!”&br&其实不然,只是片子的质量,角色的契合度没有过去那么高了,当然不同戏路的陌生感也许也会对观影体验造成影响。&br&&br&&br&&b&但演技绝不是消耗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作品的消耗而越来越少。&/b&&br&&b&演技,是可学习的,是需要沉淀积累的。是不断精进的。&/b&&br&用复刻原理来解释就是应该用心演的越多越有体会,就像人生体验和感悟一般。&br&&b&而青云哥正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在岁月的片场上,不断学习。&/b&&br&&br&&br&对于那个时期的青云哥,他的亲友团也有话要说:&br&&img src=&/65bc57fec5f1c574d8b3a_b.jp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65bc57fec5f1c574d8b3a_r.jpg&&梁sir你们合作还少吗?哈哈~也算是对近况的调侃吧~&br&&img src=&/8de24cdaec0b82ecbb943fff_b.jp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8de24cdaec0b82ecbb943fff_r.jpg&&哈哈~黎耀祥你是在吐槽你们俩的处境么?&br&&img src=&/eb3fa384e903fbcc7a37f5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4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升提高还有什么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