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耘耘众生摄影,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入行论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以护持学处方便护心;二、以护心方便护持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断修的一切事宜。己一(以护持学处方便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庚一、略说: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想不失毁而护学处的人应当集中精力防护心动摇于颠倒的对境中,因为如果未守护这颗心,就无法护持学处。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三、摄义。壬一、未护心之过患: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如果任凭心的大象漂泊在颠倒的外境中,结果将导致在无间地狱中受害,而未驯服的狂象并不致于造成这样的危害。壬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癸一、略说: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如果能以正念的绳索将心的大象紧紧地拴在善法的桩子上,那么一切畏惧都将烟消云散,一切善法唾手可得。癸二(广说)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子一(遣除怖畏)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依据。丑一、真实宣说: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如果拴住自己的这一颗心,就能系住老虎、雄狮、大象、马熊、猛蛇、怨敌、有情、狱卒、凶神恶煞以及罗刹这所有的作害者,只是调伏这一颗心,就能调伏一切,如《本生传》中云:“彼之自性大悲主,滋润之中成润湿,彼此之间无害心,如苦行者伏猛兽。”丑二、依据: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如是所有的恐怖与今生来世的无量痛苦均是由自己的颠倒心中产生,这是真实语者佛陀所说的。《宝云经》中云:“心性若自在,则于诸法皆获得自在。”又云:“善或不善业,乃由心所积。”《真实摄法经》中云:“诸法皆依赖于心。”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大疏》与《普明论》中解释道:否则,众生地狱的所有兵器是哪些制造者故意造的呢?燃烧的铁地又是谁制作的呢?位于铁柱山上的这些女人是出自何处呢?善天尊者将女众说成火堆是不正确的,按照上述这些注释应当是指女人,或者按邦译师所说的指女众更为准确。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所有这些均是由恶心所生,关于这一点,能仁佛陀在《念住经》等中说:“心乃敌中最大敌,除彼之外无怨敌。”因此说,三界中再没有比心更可怕的了,所以应当调伏内心。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以菩提心所修的就是六度,实际上六度也是以心为主。丑一、布施度: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假设说遣除一切众生的贫穷者才圆满布施度的话,那往昔的所有佛陀就成了没有圆满布施度,因为如今仍旧有许多众生贫困不堪之故。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那么,对此应当如何理解呢?将内外的一切财物连同施舍这些的善果全部施予一切有情修习究竟而远离悭吝之心,就是布施度,这是《无尽慧经》中所说的。此经中云:“何为布施度?即施舍一切财物及果之心。”由此可见,布施度唯一指的是心。丑二、持戒度: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如果断绝损害就是持戒度的话,那么往昔的佛陀也成戒律度未圆满者,原因是只有将鱼儿、龟类等含生、其它牛羊、女人遣送到某处使他们不致于遭杀、被使用等(才能称得上戒律圆满),然而并未遣送,他们仍有遭受损害的。因此戒律度指的是断除对这所有众生的损害等之心。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也。”丑三、安忍度: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安忍也不应当是指断除怨敌或对他众的嗔心,因为野蛮的众生如虚空般无边无际,毁之不尽。实际上,如果摧毁自己的这一颗嗔心,那么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例如,整个大地用皮革来覆盖,皮革怎么能完全覆盖得了呢?而只是用鞋底大的皮革就相当于覆盖整个大地。同样的道理,自己不可能将所有的作害对手一一制服,除了降伏我的这颗嗔心成就安忍,何需制服其他呢?实在是徒劳无义。丑四、精进度: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精进也主要以心为主,对于明定心《释论》中说是静虑戒所摄的明心,善天尊者解释为无有身语业的心,只生起这样的一颗明定心的果报也是转生到梵天等。如有些人说明心指的是佛经中所说的:“生起慈心而转生到梵天。”如果与心的力量毫不相干,那么身语的业果由于心行微弱而不能产生如此大的果报。丑五、静虑度: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等以及历经身体的百般苦行,但如果心散乱于他处而行,彻见诸法的佛陀说这也无有意义。《摄等持经》中云:“诸比丘,心散乱于欲妙之苦行及讽诵等无有果也。”或如《般若经》云:“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丑六、智慧度: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正法的内含殊胜主尊心的奥秘即自性空性,《大疏》中说由于它不是凡夫的行境故称奥秘。《释论》中说:“无我之真如隐藏于自己的心中。”如果未了达这颗心的奥秘,那么虽然想离苦得乐,但最终他们的结果只能是毫无意义地漂泊在轮回中。经中云:“了知众生迷乱如野兽入网后诸智者如鸟飞翔。”因此,智慧度也主要是指心,《华严经》中亦云:“一切菩萨行均依自心。”方便、愿、力、智度也是由智慧度分出来的,因而它们都是以心为主。壬三、摄义: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因此,我应当以正念善加受持、以正知善加护持这一颗心,除了护心戒以外其他的许多禁戒有什么用呢?无有实义。辛二、护持方法:如处乱众中,人皆惧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如果处于心思外散、不护威仪的大众之中,必须要小心谨慎注意伤口。同样,置身于成为生烦恼外缘的恶人行列中,如果未加护持心的伤口,那么就会产生痛苦,因此必须恒常护心。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如果因惧怕伤痕的小小痛苦而谨小慎微,那么害怕众合地狱的大山摧毁身体者,如果未加护持,就必然被其摧毁,为何不防护能导致这种剧苦——心的疮伤呢?理当防护。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若持此行为,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士不毁。如果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那么无论是处于恶人的群体中还是女人的行列中,精勤稳重地护持戒律的正士,始终不会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普明论》中解释说:我宁愿失去自己的斋食等所得之利、顶礼等恭敬以及维持自身的生活资具,而且也宁愿失去其它自私自利的善法。善天尊者解释说:但永远不应当失去十种菩萨行。《大疏》中说是不失毁善心之义。总而之言,所谓的余善是指行持身语之业都可以。如《教王经》中云:“舍我此财护身体,财身皆舍护生命,财身以及命一切,悉皆舍弃护正法。”己二(以护心方便护持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庚一、教诫护持正知正念: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我诚心诚意劝勉:想护心的所有人纵遇命难也要护持不忘失取舍之处的正念与观察自相续了知取舍的正知。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譬如,被疾病所困扰的人们对于来来去去等一切事也是无能为力。同样,由于愚昧不知取舍而扰乱内心的人对一切善事都无能为力。《释论》中将此偈颂解释为无有正知的过患,《大疏》中讲解为不具正知正念二者的过患。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壬一、失毁智慧: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释论》中解释说:心中不具有正知的人闻思修的智慧也将如同向漏瓶中注的水不会存留一样,所通达的意义不会存留在记忆中,终会忘失无余。善天尊者解释为不能明确领受闻思修的智慧。壬二、失毁戒律: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纵然是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恭敬学处,然而如果不具备分别观察自己行为的正知过患存在,那么终将染上堕罪的污垢。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无有正念的烦恼盗匪跟随在丧失正念者的后面,就像盗贼抢夺财物一样将他们昔日所积的福德一扫而光,并使他们堕入恶趣中。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大疏》中解释道:这群烦恼的土匪势力增长壮大后便寻找作害的机会,一旦有机可乘便抢劫所有善法的财产,同时也摧毁获得善趣的命根,原因是无有善法的路粮资本(也就不会获得善趣)。庚三(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护持正念之方法;二、护持正知之方法。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分三:护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护持之果。壬一、护持方式: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大疏》中解释说:如果未护持正念,就必然会有许多过患产生,因此时刻也不能让正念离开心意之家的入门。假设他已离开,那么就要忆念它的后果——恶趣痛苦,从而再度安住于正念中。壬二、生起之因: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依止堪布等上师与具正法的道友,他们会开示取舍的道理,如果违越取舍之处,惟恐遭到他们的耻笑,所以恭敬学处的具缘者依此轻而易举便可生起正念。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此外,想到佛诸佛菩萨具有时刻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我的所有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具有知惭、恭敬学处与害怕他们耻笑的畏惧,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具足正念。如《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诸罪,然如食毒岂有乐,天具瑜伽之诸人,清净慧眼必现见。”壬三、护持之果: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如此这般深思者反反复复随念佛陀,无勤之中便会生起正念。为防护烦恼由经心之门而入,安住于正念中,那时正知也会毫不费力地到来,而且以前已经离开的也会再度返回。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壬一、正知之前行: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如果处于污染性的状态,则说明这种心具有过患。当时,自己应当做到如树般安稳,不为烦恼所动而安住。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作;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宣说心境宽广。子一、观察身体所作: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任何时候我都不应毫无意义地散乱观瞧,心思必定要专注于取舍之处,恒时目光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如果眼睛过于疲劳,为了休息可以偶尔眺望四方。如若看见有人,则应当平和正视说您善来。有些注释中解说是为了正视善来者而观看。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上路时,为了察看歧途、盗匪等危险畏惧,缓慢观察各方,如果需要再三迅速观看四方,为了解除野人的损害而休息,当时应回过头来观望,对后方进行详细检察。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对前前后后做了详细审视之后,才应继续前行或者返回。以这方面为例,在四威仪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即将置身于值得做的事情时,要清楚心的动态,确定或妥善安排好之后在行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身体是否按照前面所思维的那样安住了。子二、观察心之动态: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应当尽心尽力仔细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已拴在思念利益自他正法的大柱子上而没有遗失到颠倒的歧途上去。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观察的方式: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善法的等持,一刹那也不散乱于颠倒的对境,心心念念细致观察我的这颗心到底在享用善不善何种对境?子三、宣说心境宽广: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在有损生命等的危难情况下,供养三宝等喜乐以及与为众生重大利益等相关的时刻,假设实在无法做到这样严格约束的威仪,则开许适应那些场合的行为随意而做,诸如在布施时某些戒律可以搁置。《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时戒所摄当舍置。”《释论》中解释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他而妄说未看见。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对于力量相等的所有善事,首先考虑好做哪一件,一开始做时就要放弃其余的事,而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待此事完成以后再做其余之事,这样一来,前后的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有条不紊次序井然奉行善法,就不会导致非为正知的随烦恼增盛。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而行之对治。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二、断除烦恼引发之事。丑一、断除贪执散漫: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观赏神奇魔术等诸多精彩的节目时,应当断除对这些的贪执心。丑二、断除无义之事: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等时,应当忆念如来所制定的不应做的那些学处,以惧怕违越佛制戒的心态立即予以放弃。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寅一、略说: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都应当观察自心的动机,绝不能随烦恼所转,而应稳重如理奉行善法。寅二、广说: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无论发现自己在生贪心还是生嗔心的任何时候,言谈举止都应暂时中止由贪嗔引发的不善业,了知一切法无作而如树般安住于无作的状态中。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心思过于外散掉举,附带着口中也是冷嘲热讽,心中也是生起我慢,对自己的财富过分贪执喜爱,骄傲自满,或者想对别人的过患品头论足,或者考虑以虚伪诈狡的手段欺骗他众,(善天尊者总结伪与诈而解释为谄诳。)或者,想竭力自我赞叹或诋毁他人,口出粗语,挑起争端,这些时候均应如树般安住。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如果贪图名闻利养,恭敬爱戴,或者想差遣仆从眷属做事,或者心里想让别人为自己洗脚等作承侍,这时也应当如树般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如果贪图自私自利而想放弃利他而希求眷属,有些注释中将求自利讲解为贪图弟子。并且想说有关自利方面的言语,如果出现这些心态时,要如树般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不能忍耐、懈怠懒惰,生起恐怖,厚颜无耻、废语连篇,对于自方过份贪爱之心生起时,应当如树般安住。寅三、摄义: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应当观察是否出现了具有染污性、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如果出现了,那么菩萨勇士即刻就要对治,不要偏向动摇在自我一方而要稳固地受持这颗菩提心。子二、行持应事: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对此,《普明论》中是如此讲解的:恒时深信不移、极为坚定地立誓行善,见到善法的功德而欢欣鼓舞,纵遇困难也不退步,意志稳固、满怀恭敬之心意念顶礼,所谓的恭敬是指身体等礼拜。警惕恶行知惭有愧,畏惧罪业,(谨慎因果,)守护根门,从而做到威仪寂静调柔,努力使其他众生欢喜。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凡夫愚者的意愿互不相合,对此心里不要生起厌烦,即便受到他们的加害,也应当想到他们是由于生起烦恼而不由自主地萌生害心,这样思维以后心中会对他们更加满怀慈悯。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思恒无自由造罪,智者不执士为罪,言不欲中颠倒行,于士悲悯更增盛。”为自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为了利益自己与一切有情而行持无罪之事,或者按照《释论》中所说,分别从自己与众生的角度而说知惭、有愧。倘若如此而行,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幻化,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心。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丑一、思维暇满难得: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我应当反反复复思维,历经累劫才幸运获得了难得殊胜的暇满人身,因此要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受持这颗心,力求不为烦恼所动摇宛如须弥山一般。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寅一、身本体无有所贪精华: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依照慧源尊者、普明尊者以及善天尊者所说应当护持此心,而不是爱护身体,因为身体对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以此为连接,《释论》中解释说:请问你为什么保护身体呢?若回答说:如果不加保护,那么它就会不高兴。死亡时,鹰鹫由于贪肉而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你心里并没有不高兴,为什么现在这般珍爱身体而任其指使呢?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心意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加以保护呢?既然你与这个身体二者是各自分开的,那么身体他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途呢?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如果心想,虽然我与身体是异体,我还是需要一个依存处,因此才执著这个身体。那么愚痴的心意你为何不护持洁净的树木躯干呢?理当护持。又何苦偏偏要爱护这个不清净物聚合的迷乱腐朽的臭皮囊呢?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若问:假设说身体不具有洁净等精华,那是如何不清净的呢?首先以自己的智慧将表皮的层次从肉中剖析出来。再以智慧的宝剑将肉从骨骼中剔离下来。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接着再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一直审视观察到骨髓之间。自己详察细究看看这个身体到底有什么洁净等精华。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如果通过一番辛苦寻找,结果你并未见到精华妙用,那么你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贪执并精心爱护这个污浊的身体呢?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如果说:尽管如此,但还需要享用身体。你既不能食用不净物,也不能饮用血液,又不能吮吸肠胃,那么身体究意对你有什么用呢?你自己是根本不能享用这个身体的。看来你(贪执爱护这个身体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保护狐狸、鹰鹫食用。寅二、依身当修法: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实际上,人们之所以要爱护这个身体,本应当是唯一为了修行善法。其实,就算你百般精心保护,然而死神却不会有仁慈心肠,他会毫不留情地抢夺过去而施给鹫鹰等飞禽以及饿狗,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办呢?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譬如,奴仆随从不听从使命,主人尚且不给予衣服食物等,虽然保养这个身体,但它最终必将去往他处,你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育爱护它呢?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善天尊者解释道:既然已经酬谢这个身体而予以了衣食等薪水,现在就理所应当让他成办自利与他利,如果无有利他的意义,一切都不要给予这个身体。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因此,应当只是将这个身体看成是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即作为自他渡过轮回海等的依处,将身体作船想而为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修成如意身也就是转变为佛身,依此而成办众生利。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暂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寅一、暂时行为寂静: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自己已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后,就要常常面带笑容,杜绝怒容满面、横眉冷对,与成办众生利益的友人公正不阿、实实在在地畅所欲言。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当移动床榻与座垫时不要不经观察、随随便便、粗心大意过猛用力以致于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时也不能十分粗暴,恒常断除粗鲁的行为而喜爱寂静的威仪。例如,水鸥、猫与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到成办自己所求之事的目的,同样能仁或者禁行的菩萨身语的威仪也应当恒时如此寂静而行。寅二、必定随顺他众: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对于善巧劝勉他人弃恶从善等忠告并且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诸位大德的语言要毕恭毕敬顶戴,无有我慢恒常作为众人的弟子。无有嫉妒,对一切讲经说法的妙语均赞为善说。如果见到有人行福德之事,则先赞扬此为善举并生起欢喜心。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为了避免阿臾奉承之嫌而在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如果他人宣说别人的功德,则随声附和,欣然赞同,如果菩萨评赞自己的功德,则当暗自思忖认识到自己到底有无功德,而不能骄傲自满。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遵循如是道理而行持的人,他人所作的一切善法也会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以价难买,因此应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中也不会有受用等损失衰败的遭遇,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功德生嗔,则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也会闷闷不乐,极度苦恼,来世更会苦不堪言。寅三、善行自己之事: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出语言谈时要称心如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远离贪嗔,声音柔和,多少适度。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看见众生时,不观过患或毫不虚伪以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也应当念及依靠他们我才能成就佛道。丑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饶益他众之理。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三: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三、宣说胜劣取舍。卯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时间持久,以强烈的欲求心或者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而引发以及依靠对境功德福田佛陀等,饶益之田大恩父母等、痛苦之田可悲的病人等而成就广大福德善事。不善业也是同样,《亲友书》中云:“恒时耽著对治否,功德具主所生业,五大善法与不善,故当精勤行善法。卯二、修行方法: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当精通力量强大的善法并具备自信心与欢喜心时,自己就要恒时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所有善法,一切事情独力自主尽力而为无需依靠其他任何人。如此并不存在不劝别人行善的过失,原因是如果能够劝勉别人行善,还是要竭力劝他。卯三、宣说胜劣取舍: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需要对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进行抉择,从而循序渐进趋入,由于后后更为殊胜,因此应当行持后后。虽说上下顺序是这样的,但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不能为了些微小的戒律而放弃广大的布施。那么大小以什么而安立呢?《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因而要行持利他。寅二(饶益他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卯一、略说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刚刚讲的道理既然已经明确,接下来就应当恒时精勤利益他众。如果对他众有利,那么具有大慈大悲、高瞻远瞩、彻知一切取舍处的佛陀对贪执自利智慧浅薄的愚者所遮止的学处也有开许。如《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云:“大悲伤主杀短矛黑人而积累十万劫(资粮)摧毁轮回。”卯二(广说)分二:一、以财饶益;二、以法饶益。辰一(以财饶益)分二:一、施衣食等方式;二、施身之方式。巳一、施衣食之方式: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化缘所得的斋食中应当拿出一分施给堕入邪道的旁生、饿鬼以及无依无怙的乞丐等,还有持梵净行的守戒者。一般来说,要将食物分成四份,如《亲友书》中云:“食物理当如药物,无有贪嗔而依之。”为了使身体不致过于单薄或沉重,自己进餐应当适量,如果以贪心等而享用,不精进行善,则成为罪业。如《月灯经》中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不洗莲根。”自己除了所穿著的祖衣、七衣、五衣外剩余的所有资具全部要布施。《菩萨别解脱经》中云:“设若有者来乞钵盂、法衣,今有佛陀开许之三衣外剩余者,当如法施舍。设若不足三衣,依何而住梵行,故莫施舍。何以故?善逝未言施三衣。”巳二、施身之方式: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对于享用正法的身体,不要为了微不足道、小恩小惠的利他而故意伤害。如是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能使众生意愿尽快得以圆满。《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者久活,能作大福德。”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悲愿未清净是指还没有进入殊胜意乐地之前,不应当直接布施这个身体,因为这样做不一定对他众有利,而且可能导致心生后悔、退失道心、成为善法的违缘。《学集论》中也说:“譬如药树见而喜,根等当净施种子,非享用时当保护,圆佛药树亦复然。”对此,有些论中说“意乐平等时可以布施彼”,而普明命尊者并未如是解释。若问:如果不舍身体,那不是与誓言相违了吗?不相违。《释论》中说:如果在今生或他世中作为成办广大他利之因——他人之仆。如果以后意乐已得清净,则理所应当布施身体。辰二、以法饶益: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对于无病而蒙头缠头、打伞、拄手杖、持兵刃这些无有恭敬心者一律不要讲经说法。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出家的法师)在寂静的地方不应为单独的女人讲法,对于智慧浅薄的人不能传讲深广法门及无生空性。对于声闻小乘与殊胜大乘的法门应当同等恭敬循序渐进加以修习,否则将成为舍法罪。如《摄诸法经》中云:“文殊,有者于善逝所说之法作有者善妙、有者恶劣之想,则彼已舍正法。”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对于所有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传授浅显的法门。《宝积经》中云:“于不堪为法器之众生宣讲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之众生宣说小乘乃菩萨之错。”行为上也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而仅以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不清净的牙木、唾液、鼻涕丢弃时,要用土等掩盖起来。在可使用的水、草地处不能解大小便等。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进餐时,口中的食物不能过满,也不要发出“加加”等大的声音,不要过大咧嘴张口。坐的时候,不能伸足,也不能双手同时揉搓。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人,在同一车乘床垫与房间内幽静隐蔽之处,不要与他者的女人坐在一起。作为出家僧人切莫与任何女人坐在一处。总而言之,成为世间人不起信心的所有行为,自己发现或请问诸位智者而予以断除。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在为别人指路时,不应用左手或单个手指来表示,因为这是对他人轻视或不恭敬的行为。所以,要满怀着恭敬之心伸展右手而指点道路。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仅仅为一点小事打手势,肩臂不能大幅度挥动,要以稍稍动摇、轻轻出声或弹指来作表示等。如果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显然就成了不谨慎的行为。如此一来,导致世间俗人不生信心,如果不予以断除,就不能成办他利,而成为无义的外缘,《学集论》中云:“彼非应受持,世间侮佛苗(佛子),如灰覆之火,众生狱等烧。”所以,务必要努力断除不如法行为。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睡如佛涅盘,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初夜圆满时,如同怙主佛陀示现涅盘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伸到右脸颊下,左手伸在左腿上。(出家人)身上用法衣盖好,头部随意朝向一方而入眠。具足正知,下决心为了善法尽快起床,入睡之前应当具备这种心态。如《宝云经》中云:“入眠之时,右卧而眠,足置足上,以起床与光明想而入眠。”子二、主要宣说修心: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对于菩萨的所有行为威仪,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无法一一实行,然而,必须要尽己所能修持前面所说的清净修心的行为。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应当白日三次、夜晚三次念诵忏悔罪业、随喜福德、善根回向菩提的三聚经。皈依佛菩萨、依止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从而使前面所说的根本堕罪以外剩余的罪业得以灭尽。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道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子一、精勤修学学处: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众,何时何地的所作所为,要按照佛陀所说的学处在应时努力精勤修学。子二、修学多种知识: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一切佛子没有任何不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如果不了达任何一法,都不能圆满利他。《经观庄严论》中云:“若不精勤学五明,圣者不成遍知佛,故为调伏摄他众,自知一切当精进。”对于如此详细了达一切学处且守戒的智者来说,哪还会有不成福德的事呢?子三、刻意修学利他: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行持利他之事,并唯一为利他而将所有善根回向大菩提。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纵然为了自己的生命也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并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乘即是指依之能行,所谓的大乘具足七种广大特点。如《经观庄严论》中云:“所缘极广大,如是成办二,智慧精进行,于方便善巧,真实大成就,佛陀大事业,具彼广大故,决定称大乘。”依止的方式:就像《华严经》记载吉祥生童子的传记中依止上师的方式那样,此经中云: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心如大地;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不嗔不怒如犬;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照顾上师如孝子,当以如是心态恭敬承侍善知识。善男子,汝当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师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对于此论中所说的这些及佛陀所开示的其余所有学处,通过阅读经部便能了知。所有学处在一切经中都明显出现过。因而应当认真参阅经藏。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其中最先要读阅《虚空藏经》,此经中宣说了堕罪与还净方法,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寂天阿阇黎所著的《学集论》也必定要反复阅读。为什么呢?因为此论中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或者暂时阅读寂天菩萨总结所有经典的句义而造的《经集论》。勤奋研读圣者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与《经集论》。《大疏》中说:之所以在此论中未加以阐述是考虑到彼等论典中有明说。应当行持在任何经论中也未遮止的行为,为了避免世间人不起信心,而参阅《学集论》等论典中所有的学处,了知以后就要真实奉行。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应以了达取舍的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的状态,仅仅这一点如果略而言之,即是护持正知的法相。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心身如果没有认真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而只是空口言说能有什么意义呢?譬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就会痊愈呢?根本不会痊愈。不具正知念双目,闻等身体纵强壮,亦不能越轮回地,故智者当护知念。返回目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这次我去甘肃看见很多回教道场,里面有星星和月亮的标志,象征他们希望获得这些果位。古代论著中也有太阳派、月亮派等外道,他们暂时皈依这些,但这些并不能让人了脱生死。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佛教和外道之间的差别,其他论典和窍诀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非常关键,大家应该牢牢记住。佛教徒的皈依、见、修、行、果,与外道是怎么区分的?大家要常以之来衡量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表面上看我(原来的众生)非常霸道,只给别人付一点工资,其他什么都不给,好像很没有良心。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可以观察自己,以前自己只顾自己拥有钱财、势力、力量、智慧,即使所有的众生不快乐也无所谓,但现在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应该把角度换过来,别人冷漠地攻击自己、损害自己也是应该的。若不能这样,那一切的修行就成了形象。夏吾巴格西说过:“乃至没把‘我’看成怨敌之前,善知识的教言对自己也无济于事,一旦将自己看成怨敌,善知识的教言才能起到效益。”这个内容非常深,如果我执没有根除,就算依止一百位上师,上师所讲的教言你也不一定能接受——“虽然今天上师讲了菩提心的教言,但上师说得不太殊胜,我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产生一个我执,根本没办法与上师的法相应。反之,假如通过大乘修行,明白无始以来的敌人就是我执,以前它一直害我,现在也在害我,以后仍会不断害我,故应把我执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这样的话,善知识说什么你都可以接受。有时候也看得出来,我给有些道友讲了千遍万遍,他还是顽固不化,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我执太重了,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上师这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也不对,不仅仅是上师,甚至佛陀的教言也能挑出毛病。这种人根本没救了。只有把所有的力量全部堆在我执上进行对治,那个时候善知识的教言才会派得上用场。你们学习大乘佛法之后,行为上有一种转变才说明修行有进步。那天我在上海时,有新加坡的两姐妹供养我一大包首饰、耳环、项链等珠宝,我又不戴耳环,也不可能开珠宝公司,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看了一下,里面有钻石戒指等昂贵之物,心里比较害怕。她们说:“我们年轻时什么都不懂,一有钱就买这些首饰,整天想的就是打扮。通过这次的学习,终于发现这些没有什么利益,您可不可以拿来帮助众生或者弘扬佛法?”我说:“用女众的首饰来弘扬佛法,对我来讲也很困难,可不可以拿这些来装藏供佛?”“可以可以,您怎么做都可以!”我想了一下,这种做法确实很好,很多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自己,有钱的时候要么是吃、要么是打扮,除此之外从来没有想过众生。现在态度上应该有所改变,自己的快乐要让其他众生也分享。孟子曾问一个国王:“听到美妙的音乐时,独自享受、与人享受哪个更快乐?”国王说:“与人享受更快乐。”“那么与少数人一起听快乐,还是和很多人一起听快乐呢?”国王说:“与很多人一起听更快乐。”因此,我们哪怕有一分快乐,独吞下去也太可惜,应该让众生一起分享。这种发心是断除我执的方便方法。我刚才也讲了,断除我执的方法一个是空性法,一个是利他法——逐渐降低自己的位置,提高别人的位置。当然,刚开始你不一定要把钱全部给众生,一点都不剩。但是你要知道,你钱包里的钱有你自己的一部分、有你亲人的一部分,还有众生的一部分。若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奉献给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不共的发心和行为。要知道,如果没有修这些法,我们可能潜藏着很多恶心和傲慢。懂得这些教言之后,一旦烦恼现前,自己会觉得很惭愧,别人也看得出你在用这种方式进行对治。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没有修自他交换的时候,看到关系不好的人遭受痛苦,我们很容易幸灾乐祸。原来“9·11”发生时,就听说有幸灾乐祸的国家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很多国家非常高兴,声称这是上天对美国的惩罚。其实这是不懂慈悲心而导致的。别人受到痛苦,我们理应有悲悯之情,试想如果这些不幸降临在了自己身上,我们还会不会高兴呢?谁都不愿意自己受苦,谁要是希望遇到违缘,那他就是大菩萨。为什么呢?下面讲这个原因。丑二、彼之原因: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因为我执,我们造了许许多多恶业,以致不断在地狱、饿鬼、旁生以及善趣中辗转受煎熬,承受着无量剧苦。世间上唯一损害我的是谁呢?就是我执。你们不要认为是一种教条,或者一种说法,千万不能这么想。我们在轮回中所有的痛苦,全部的来源就是我执。如果断除了我执,痛苦自然会消于法界。而这里的修法,正是对治烦恼最尖锐的手段,殊胜无比。萨迦班智达在《普显牟尼密意》中总结前面几种修法说:首先换在低劣者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嫉妒,那时候心里特别痛苦,通过这种痛苦认识到嫉妒心的危害性,以后凡是有嫉妒的对象,自己不容易产生嫉妒心;换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对自己进行竞争,那时候心里也非常痛苦,认识到这一点后,觉得竞争没有任何意义,实际行动中就不会对别人起竞争心;换在高者的位置上时,以傲慢的姿态对自己侮辱轻蔑,这个时候心里也不好受,从此遇到傲慢的对境时,自己也会对治的。以上的教言,是对治这三种烦恼的殊胜窍诀。当然,没有运用的话,窍诀就是窍诀,你就是你,就像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旁边有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一口也不饮用的话,河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之,即使只饮了一口,也能对治这种干渴。因此,这样殊胜的教言各位一定要牢记,一分窍诀就有一分力量,一分勤奋就有一分的收获。大家要想尽办法断除我和我所,如果我和我所一点都没减少,痛苦不可能平白消失。龙猛菩萨说过:“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我和我所灭尽的话,受蕴也会随之灭尽,假如没有受蕴的话,流转轮回的痛苦才会消除。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和我所执,月称论师亦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萨迦耶见就是我执,其他大德的教言中也是这样承许的。萨迦耶见产生一切过患,因此瑜伽师要先破我执。佛教历史上的很多大成就者,就是依靠对治我执、修自他交换,最后获得成就的。以前阿底峡尊者依靠上师的窍诀,修成了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不管他走到哪里去,土地神都会保护他;金厄瓦格西修成自他交换以后,所到之处,当地的野兽都以欢喜心来迎接他;朗日塘巴一辈子也是修自他交换,唯一的修行就是断除我执而修自他交换,后来他无论在哪里,非人都对他非常恭敬。有次一群非人准备害朗日塘巴尊者,有个非人阻止道:“我们不应该害他,因为他一直在修自他交换,对自己的身体根本不在乎,反而对我们非常爱执。我们害他是没有良心的行为。”那些非人听后很惭愧,于是没有害他。修自他交换的功德非常大。你们不管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有这样一分菩提心的话,那你就成了世间的庄严。夏东格西在一个大乘教言中说:“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人,不仅天龙八部会维护他,甚至四大天王也要恭敬他、承侍他、供养他、护佑他。”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看起来很脆弱,似乎也没什么高深莫测的修证,实际上人非人都在保护他,他不需要其他护轮,也不用修一些气脉明点。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这么重要的法抛之脑后,并不是特别重视。昨天来了一个居士,身体特别高大,也很胖,满脸都是忿怒相。他坐在我面前说:“给我讲一下护轮,我想修气脉明点,我要打开中脉。”我跟他说:“你还是修自他交换吧,先打好佛教的基础,再慢慢地开中脉。”“不行不行,我必须要打开!”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没有打好基础之前,其实讲了也没有意义。现在很多人认为佛法就是搞形象,实际上搞形象不是很重要,佛陀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是调伏自己的心,如果内心中有了菩提心,佛法就在那里。以前朗达玛魔王灭佛时,藏地的佛法基本上都毁灭了,但有一部分人虽不敢穿出家衣服,心里却对佛教有信心。朗达玛尽管把出家人的形象都灭掉了,但他们心里的教法和证法无法毁灭,故而并没有完全灭掉藏地的佛法。因此,佛法不是搞一个隆重的活动,修一个金碧辉煌的经堂,或者来一个庄严的大和尚、大活佛,这个不能代表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我们有利他心、无我心,这才是佛法的精华。大家应该要认识佛教。“文革”后有一段时间,老修行人已经离开了人间,新的年轻人根本不懂佛法,是上师如意宝把教法和证法传递给了后代。因此,作为上师的传承弟子,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中利他和无我的教言。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我们对自己的心进行劝说:“无知的心啊,你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如果没有它,就会像诸佛菩萨及阿罗汉一样断掉轮回的相续,绝对不可能继续流转。”《中观宝鬘论》亦云:“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有了我执就会不断造业,造业就不可能从三有中逃脱。一切的过失罪恶应该都堆积在我执上,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修心七要》的教言说:“报应皆归一,于众修大恩。”所有过错就是来源于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有些人遇到违缘就觉得是别人给自己造的,或者是非人、神仙带来的,一直想:“你能不能害他?能不能遣除他?”这不是大乘的行为!作为一个修行人,所有的痛苦、不对应该全部怪自己,不能以各种理由去抱怨别人。无始以来,痛苦来自于这个“我”,没有“我”的哭声是很少的。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我们常能听到不同程度的大哭大叫,若详细观察其来源,几乎都摆脱不了一个我,要么是“我身体不好,呜呜呜”,要么是“我丈夫舍弃了我,对别人很好,呜呜呜”。如果你丈夫对别人好,那你应该发菩提心,从现在开始把丈夫供养给别人,这样你的烦恼会消除的。但凡夫人就是舍不得供养,一直想把好的东西归为己有,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痛苦。刚才有个道友给我打电话,一接就听到她一直在哭,我想这个哭声旁边肯定有个“我”,结果她一开口就是:“我我我,已经吵架了。”没有“我”的哭声真的很稀有。以前上课时,法王如意宝经常为了众生而流泪,讲释迦牟尼佛传记时因信心而流泪,有时候讲到一个可怜的众生,也会为他而痛哭。这种现象在大菩萨身上是有,而根本看不到他为了自己的家庭不好、身体不好叫苦连天。所以我们的眼泪要分析,看是我执的眼泪,还是利他的眼泪?如果是利他的眼泪,那么这个很珍贵,应该捡起来放在盒子里保存;如果是我执的眼泪,要扔在什么地方,你们自己选择。有时候看,众生确实很可怜,明明祸害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却始终执迷不悟。其实没有我执的话,成千上万的魔众也无法加害你。《度母赞》的一个讲义里说:“世间上最可怕的魔王就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多少个魔王魔女来到你面前,也不会有任何危害。”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成佛时,就有无数个魔众来加害,但不能动佛一根汗毛,正如《方广庄严经》所言:“刀火毒无害,慈悲能仁生,兵器成鲜花。”所以一旦我执和我所执全部消失,对“我”毫不执著,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完全平等,达到这种境界时,遇到魔众也没什么关系。假如没有我执,晚上一个人到哪里都不会怕。否则,有了大我执,就有大恐怖。听说很多女众晚上不敢一个人去厕所,路灯熄了就特别害怕,怎么样也不敢出去。那多痛苦啊!如果没有我执,晚上到哪里都没事,因为没有什么可保护的,就像一个穷人,不会害怕自己有东西被抢走了。我们现在唯一保护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我”。有些人表面上穿着袈裟、剃着光头,出家多年了,自己非常得意,但你内心的我执魔王减少了没有?没有的话,那没什么可得意的。这些修法应当长期行持,尽量地减少我执,若能如此,总有一天我执和我所执会消失的。这一点在座很多修行人可能深有体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亲人死了根本不能接受,但现在听了大乘论典后,知道哭也没有用。有些道友母亲死了也是笑嘻嘻的,父亲死了也是乐滋滋的,感觉很不错,这说明还是到了一定的境界。否则,就像有个居士跟我说的:“我的母亲千万不能死,她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佛陀保佑,我的母亲永远也不能死!”但这可能吗?当然,刚学佛的有些人,对大乘的有些教理不一定理解,但久而久之就可以接受了。当你接受的时候,回顾以前幼稚的心境,会觉得自己很可笑。就拿我来说,以前特别喜欢我弟弟,一旦我弟弟死了,就想去找格萨尔王,(以前看格萨尔王的传记时,觉得他很厉害。)反正一直往东方去,我肯定能找得到。但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就算弟弟死了,我也不会哭的,亲戚与不是亲戚没什么区别。可能别人觉得这很冷漠、不近人情,但修了大乘佛法以后,每个人的相续是会转变的。这方面我自己有很多体会,这些体会不是大的开悟,只是一些小体验。同样,你们也不要随顺世间不成熟的心境,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断除我执,否则永远也得不到进步。其实在生活当中,为人处事也好、与人合作也罢,让大家喜欢的,肯定是我执很少的人。不然,即使你有智慧、有才华,但我执特别重的话,跟谁也合不拢。人与人之间矛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为了“我”而来的,不可能是为了“他”而来的。所以说我执特别严重的人,平时跟谁都有矛盾,如果我执减少了,不要说长远的修行,暂时的人际交往也很方便。因此,最大的怨敌就是我执,为了断除它,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三宝。法王如意宝和寂天菩萨的这个法不像其他语言,这里面有一种看不见、听不着的无形加持,自然而然会渗透到你的相续中,让你的心性逐渐改变。过去有无数修行人通过这些教言改变了自己,趋入正道而获得解脱,我们也应该以无限的喜悦之情精进修持这样的大乘佛法!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视频地址/MPlay/735/tudou.html?playid=tudou_1_145文字地址.cn/s/articlelist__0_20.html.cn/s/blog_6dca365d0100o76v.html
第八品 思考题《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第八品)第111节课637、有些第一文库网 范文频道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第112节课64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64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第八品 思考题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第113节课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那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第114节课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650、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第八品 思考题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第115节课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第116节课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第八品 思考题第117节课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661、到尸陀林的时候,怎样观想才是正确的?第118节课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第119节课第八品 思考题 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第120节课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71、女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第121节课第八品 思考题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第122节课677、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678、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679、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第123节课680、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第八品 思考题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81、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682、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第124节课683、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684、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说明。685、如果现量见到身体的污浊后,仍有怀疑,那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第125节课686、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第八品 思考题什么?687、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688、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689、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第126节课690、,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691、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692、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 693、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第127节课694、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第八品 思考题695、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696、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第128节课697、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698、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699、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700、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第129节课701、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702、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703、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第八品 思考题间人有何不同?704、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705、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706、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第130节课707、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708、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709、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710、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711、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712、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第八品 思考题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第131节课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714、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715、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716、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717、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718、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第八品 思考题第132节课719、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720、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721、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第133节课722、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723、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724、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725、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臵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第八品)第111节课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640、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第112节课64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64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64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64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4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第113节课646、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647、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648、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那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第114节课649、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650、第一文库网 范文频道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651、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652、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第115节课65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654、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655、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第116节课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第117节课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661、到尸陀林的时候,怎样观想才是正确的?第118节课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第119节课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667、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第120节课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671、女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7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第121节课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执著,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身体、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第122节课677、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678、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执著?679、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第123节课680、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81、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著?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682、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第124节课683、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684、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说明。685、如果现量见到身体的污浊后,仍有怀疑,那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第125节课686、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么?687、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88、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著。689、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第126节课690、“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691、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692、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693、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第127节课694、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695、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696、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第128节课697、请以教证、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698、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699、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700、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第129节课701、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702、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703、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704、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705、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706、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第130节课707、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708、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709、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710、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711、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 712、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著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第131节课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714、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715、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716、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717、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718、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第132节课719、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720、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721、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第133节课722、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 723、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724、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725、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第134节课726、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727、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728、在讲经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729、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730、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么?731、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732、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第135节课734、自他相换包括哪几个方面?请一一解释,并说明修自他相换有何必要。735、三界众生无有边际,全部执为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这里就被吓坏了,无法发起自他相换的勇气。你应该用什么方法一步一步说服他?736、菩萨是怎样观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请以比喻进行说明。737、我们怎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你对此有哪些感触?第136节课738、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吗?为什么?739、怎么样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相应?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740、在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资源的?今后有何打算?741、为什么说自他交换是秘密的窍诀、甚深的窍诀?对此你是怎样修持的?742、现在社会上的知识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第137节课743、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请从今生、来世两方面具体剖析。744、很多人认为来世看不见,所以不存在;或者说佛教是迷信,因为用科学解释不了。这些说法正确吗?如何一一破斥?745、有些人说:“人吃动物天经地义,但在杀它的时候,方式要温和一点。”对此论调,你有何看法?为什么?746、现在的教育与古代有何不同?对于各种不良现象,你有哪些感触?747、什么叫三宝物?为什么说盗取三宝物有极大的过患?为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团体应该怎么做?748、世间的聪明与佛教的智慧之间有什么差别?你属于哪一种?第138节课749、为什么说藏传佛教不是婆罗门教的支分,而是正统的佛教?释迦佛已经断证圆满,为什么说莲花生大师比佛还要殊胜?750、请以教证和比喻说明,藏传佛教各宗各派圆融无违,各派祖师都是一个化现。751、为什么说净土宗的人排斥藏传佛教的话,自己的宗教也无法建立?752、重视他众与重视自己有何差别?害他众与害自己各有什么果报?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将高位让与他人、当他人的奴仆,分别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第139节课754、“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对这个颂词有什么感触?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说明。755、请以实例剖析:利他与利己所生的苦乐之理。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换,将会有什么过患?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757、有些人认为自己应该先修行,暂时把众生的死活置之不顾,等自己成就了以后再度他们。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第140节课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换,因为害怕别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平时应当怎样修自他交换?759、对自我执著将会产生哪些危害?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760、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里?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断除它?761、请以比喻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762、有些人问:“我本来不存在却生执爱,是一切痛苦之源,那众生本来也是空性,执爱众生岂不也是一样吗?”对此你该如何回答?第141节课763、发了菩提心之后,请从意乐、行为两方面说明我们是属于众生的。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会有什么结果?764、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是依何种对境而生起的?请简略说明应当如何对治。765、有些人认为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烦恼不合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766、什么叫嫉妒?嫉妒会有哪些果报?应当如何断除?第142节课767、怎么样对低劣者修习相换?为什么说低劣者用不着过于自卑?768、对于戒律废弛、见解退失之人,怎样修持自他交换?如是修习后,你有哪些切身感受?769、破见者和破戒者相比,哪个的过失更大?请说明理由。770、什么样的人才会傲慢?为什么有了傲慢不应理?应当如何对治傲慢?771、我们在有生之年中,有哪两件事情特别重要?你今后有什么打算?第143节课772、产生竞争心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应当如何对之修竞争心?是否所有的竞争心都要对治?为什么?773、什么是禅话、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时是怎么样修持的?774、现代人对于出名,与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775、怎样理解说别人过失是不好的行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见他人言行不如法时,应当如何处理?776、看见别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灾乐祸,这会导致什么后果?请用公案加以说明。777、我们大乘修行人,理应怎样对待高低贵贱的众生?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请以具体事例进行剖析。第144节课778、怎么样对高者修习相换?这里所讲的窍诀与《广释》有何不同?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779、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上师也给他讲了很多教言,但他却不能调伏自相续,这是由什么所导致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780、按照《如意宝藏论》的观点,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种区分方法?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781、请以教证说明,断除我执的必要性。并说明依靠什么方法来断除?你平时是如何运用这种窍诀的?782、学习大乘佛法之后,你行为上有哪些转变?请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第145节课783、为什么佛陀的语言永远不会欺惑众生?《金刚经》中说佛语有哪些特点?请一一解释。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引导?784、假如我们往昔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放弃自利而专一利他,今天的结局会怎么样?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打算?785、有些人认为:“自他交换不可行,因为他人一点也没有我的成分,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我?”对此你该如何作答?786、作为大乘修行人,三种布施当中哪一种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讲法这种现象?第146节课787、有些人认为:“皈依、出家虽然非常难得,但做不到的话,过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这种想法合理吗?请说明理由。788、为什么听一声佛号、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报?这种善根如此微小,为什么说它的功德不可思议?789、什么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现在世间人有哪些误区?你打算如何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者?790、当今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源究竟在哪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791、古代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志向有什么不同?两相对比,当今教育体系有何弊病?你将如何引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小孩?792、倘若别人犯了一些大错,你会怎么样对待他?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哪些收获?793、发露忏悔有哪两种方式?应当如何正确地发露忏悔?794、《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第147节课795、有些人喜欢在众人前炫耀自己,说自己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796、什么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797、大乘修行人的行为归摄为哪两条?你平时是如何以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的?现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变?798、按照格鲁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养出来的话,需要哪三个条件?你打算怎么样让自己一一具足?第148节课799、有些人专门用固定的时间修持善法,没有时间就不修了,这样做有哪些弊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并以公案、教证进行说明。780、强力摧毁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胜义中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你?781、请以世间比喻来说明,发了菩提心以后不能轻易反悔。你还有更好的比喻吗?782、假如对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则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它断除?第149节课783、什么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这与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现在是怎么样依止上师的?784、为什么想要自己快乐的话,就不可以爱自己,反而要去爱别人?你对此有哪些感受?785、为什么说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个世间的庄严?这种人承办各种事业时,与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786、对身体保护得越周到,它就会越怎么样?作为大乘修行人,如何让这个人身变得有意义?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第150节课787、按照小乘观点,什么是圣者种性?大乘又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让自己具备这一功德?这样有什么好处?788、为什么说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对此有哪些体会?789、有些人认为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贪著身体理所当然。对于这种想法,你怎么看?请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说明怎么样正确对待这个身体。790、名词解释:慢 我慢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明白此理之后,你自己有什么打算?怎么样去帮助周围的人?792、请从名言和胜义的角度分别说明,身体的本质是什么?你依靠何种方法对此生起定解?第151节课793、世间人贪爱身体的新闻,你最近听到了哪些?对于这种现象,请以佛教的道理进行剖析。794、为什么说身体就像木头一样,对苦乐、毁誉无动于衷?明明赞叹或辱骂这个身体时,我们会或喜或怒,这是怎么回事?795、有人说自己爱护身体,是为了让众生喜欢,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对此你怎么看?796、世间上有哪两种爱?请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爱分别属于哪一种,并说明理由。797、身体既然是万恶之源,是否就意味着应该彻底舍弃它?为什么?请用教证和比喻加以说明。第152节课798、什么是愚行?当今社会有哪些行为属于这一类?怎么样才能断除愚行? 799、什么是禅定的五种障碍?请引用教证一一说明。800、龙施菩萨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精进和不精进的结果有何差别?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801、初学者一开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恶,这样合理吗?为什么?玛哈雅那的公案对你有何触动?请具体说明。802、什么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么?学习了本品之后,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让自己断除它的违品?
第四品 思考题《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第四品)第36节课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第一文库网 范文频道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第37节课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334、有人认为:,如果杀生、邪淫破了根本戒,这一辈子就完了。但我想舍弃大乘改学小乘,第四品 思考题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佛法嘛!'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335、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336、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么果报?为什么?337、菩萨在布施时,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体,菩萨失去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对此你如何看待? 33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第38节课339、有些人想:,虽然我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么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么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340、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第四品 思考题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341、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讲过哪四种难得?这些是,偶尔'获得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342、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你具有吗?第39节课343、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344、为什么说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种借用品?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345、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346、请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会行持善法吗?平时是怎样造恶业的?如果我们是它们的话,会怎么样?347、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第四品 思考题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么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第40节课348、对上师等严厉对境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多少大劫,此中所说的,刹那'是指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请说明二者的差别。349、有些人认为:,若对上师三宝生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后,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350、名词解释:顺现法受业 顺后受业 顺次生受业351、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因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352、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好;第四品 思考题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353、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么?请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问题。第41节课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么是该忍的,什么千万不能忍?为什么?平时你做到了吗?第42节课356、在讲课之前,上师交代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后打算怎么办?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么?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第四品 思考题就马上依止一位上师,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第43节课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野果为食,天天修持佛法的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么?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362、什么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什么?第44节课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第四品 思考题的,处处遭人诽谤歧视,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么对待?第45节课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什么需要忍耐和精进?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么难,戒条又有这么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粮。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第46节课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第四品 思考题370、为什么说烦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低眉不见众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