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耶稣考古大发现中还有哪些人对耶稣所做的事也不明白

故事比喻内容&&&&&&&&&&联系QQ:
您的位置:&>&&>&>正文
圣经中耶稣躲避的4种人
时间: 19:14:27&&&&作者/供稿:&&&&来源:彩虹的约定&&&&浏览次数:
  一个基督徒为爱主,愿意为主奉献,传扬福音,有这样的心志真的很难得。但是单有这样的心志,如果没有智慧,不谨慎,很可能会一事无成。要想为主打美好的仗,就要先学习耶稣基督,有智慧地躲避一些人。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奴仆的形象,就是为了爱人服事人,为什么还会躲避一些人呢?躲避常被误认为是惧怕退缩的表现,但从主的身上,我们却看到的是智慧。躲避是为了更好的彰显信仰。
  那耶稣到底是躲避哪些人呢?看后不妨好好琢磨一下!
第一种:阴险毒辣的人
  &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退到加利利去。&(太4:12)&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太14:12-13)
&&&&&&& 希律不但把上帝的仆人施洗约翰下到监里,还为了兑现他许下的荒唐诺言,把无辜的约翰杀害了,这种人根本就是失去人性,失去理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杀无辜。耶稣不是害怕他,而是知道天父的旨意,才故意地躲避这种人。
  今天在社会上或许也存在一些利用职务和权力迫害、逼迫基督徒信仰的恶人和恶势力,我们要机警如蛇,为了教会的利益当避则避。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
第二种:假冒伪善的人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太15:21)
  法利赛人和文士有很虔诚的外表,心里却是假冒伪善的,他们常常设下圈套陷害耶稣。耶稣知道这种人并不是虚心请教,而是故意刁难,遂躲开他们,去帮助那些真正谦卑的和需要帮助的人。
  在推罗和西顿一带,有一个迦南妇人谦卑地寻求耶稣(太15:21-31),最后得到了耶稣的恩典和祝福。耶稣这样做,不但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和祝福,还让门徒们认识到,谦卑寻求主的人都会得到祝福。
  假冒伪善的人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其实却话里藏刀,暗设网罗和圈套,和这种人交谈一两次,就会发现他们不良的居心。这时就不要再和这种人纠缠,与其徒劳无功,还不如去从事一些让人得益处的事情更讨上帝的喜悦。
第三种 慕名而来的人
  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听道,也指望医治他们的病。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路5:15-16)
  耶稣来到世界就是为了服事人,讲天国的道理,让人得医治。当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要听他讲道,要得着医治的时候,在这传福音的大好时机,耶稣却躲避了,退到旷野去祈祷。这会让人想不通,其实耶稣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有特别多的人愿意为主奉献,为主付出,上帝也特别祝福他们工作有成效。当声名四起后,很多人都会慕名而来,寻求帮助。但请不要忘记,人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像耶稣一样退到上帝面前祈祷,让自己内心重新获着力量,不但身体会拖垮,灵修生活也要大打折扣,最后还可能导致失望、怨恨。
  要想成为上帝手中长久使用的器皿,就要懂得节制。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后果你懂得。
  除了满腔热情,还要学会退到上帝面前,获取智慧和能力,这样行走就会力上加力。
第四种 吃饼得饱的人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6:15)
  耶稣因为体恤人,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而这些人知道耶稣能行神迹又能医病赶魔,合他们的心意,所以他们强迫耶稣做王。但耶稣明白天父的旨意,是去拯救人的灵魂,进入永恒的国度,而不是成为世界的王。
  基督徒以基督的心为心,怜悯受苦的人,体恤软弱的人,在别人受苦时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扶持他们,参与公益事业,也是应尽的责任和本份。但请不要忘记基督徒的使命是传扬福音,建立教会,把罪人引到真神面前。如果忘记了这个使命,公益就成了标榜荣耀。
  再有成就,也要学会谦逊。
  荣耀面前,不要忘记自己真正的使命。
  结语:我们都要学习耶稣的智慧,躲奸险阴谋之人,躲两面三刀之人,躲让你身心疲惫之人,躲给你戴高帽之人。该退的就退,该避的就避,这样才能为主打美好的仗。
热门点击排行
热门评论排行资讯-每日快递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日最新头条资讯)
集锦-每周回顾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一周内重要话题与文章)
(基督时报将为您发送每期电子杂志《今日教会》季刊)
请输入您的邮箱地址并点击“确认”,以方便我们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发送到您的邮箱。
信仰的人对“神迹奇事”有一种偏执的追求,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看到一点什么超自然的力量,来证明神的爱或者神的存在。其实圣经里面早就把神和耶稣所行过的大能都记载下来了,随便翻到哪一页,里面关于神的能力和耶稣的拯救,都能惊爆眼球。今天,小编就挑选了圣经里较有代表的十个神迹奇事,来一起见证神的能力。1.耶稣的复活圣经的四部福音书里面都记录了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的事。耶稣复活后,显现在门徒的眼前,使这群因为拉比被杀而担惊受怕的门徒们明白,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是天上的统治者。耶稣的复活可谓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虽然之前也有被耶稣拯救而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然而这意义是千差万别:耶稣是胜过死亡,不受死亡辖制的。2.红海在《出埃及记》当中,神赐给摩西分开红海的能力,使以色列人得以行走在海中如同走在干地之上,从埃及人的追兵当中脱离。过红海的经历代表着重生,从此脱离了罪的捆绑,得以自由。每个基督徒在信仰成长的路上,都要有“过红海”的经历。过红海意味着“我”不再是罪的奴隶了,而是新生的属神的子民。3.燃烧的荆棘在《出埃及记》里面,灌木丛在摩西的面前自燃,并以神的身份和他对话,说:“不要近前来,脱下你的鞋子,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出3:5)”。“鞋”也暗喻着我们“旧人”的样子。神让摩西在圣地脱掉自己的鞋,其深意是要脱去我们污秽的、旧人的样式,在神面前更新、洁净自己,存敬畏的心来到他面前。4.埃及十灾神在《出埃及记》里面,降下十灾来惩罚埃及人。艾玛!想想就觉得可怕!不过更可怕的是埃及人,竟能扛得住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等这十灾。想想如果换成小编自己,只怕是一灾就倒下了。不过,神所施的这十灾,一一对应的都是埃及“人手所造的神”,神要告诉埃及人,他们的这些“神”根本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神要在这件事上,让以色列人看到,他就是上天下地独一无二的那位真神!5.耶稣在水上面行走人常常喜欢“眼见为实”,耶稣在水面上行走这件事,有门徒们亲眼所见。耶稣的双脚,踏平了海面上的万倾波涛,驱散了狂风漫卷的千重浪,一步一步走向门徒们。耶稣走的,不仅仅是海面,也是一条通往永生的道路。彼得随后也领受了信心下到海面,想要走向耶稣基督。不过最终他还是因为看到脚下汹涌的海浪而惧怕,落入海水之中。我们在这个世上行走的时候,应当紧跟耶稣的脚踪,以得胜的步伐战胜狂风巨浪。6.大卫争战歌利亚歌利亚是非利士人中的一员,圣经里记载他高大魁梧,身着重甲,手持重铁抢。歌利亚对着以色列人骂阵40天,以色列众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人敢与他单挑。当时的大卫只是一个放羊人,穿着放羊的衣服,一手拿杖,一手拿机弦,口袋里带着5块光滑的石子,就迎战歌利亚去了。大卫对神是有着绝对的信心的。在面对这样庞大的巨人,若有一点点的胆怯,是无法上前的。想想那些不敢去迎战的以色列人,听到歌利亚的挑衅时“就惊慌,极其害怕(撒上17:11)”。然而大卫仅仅靠着“5个石子”就上了战场,这里有大卫的信心,也有神的工作。若非神迹奇事,5个溪水边的小石子,怎么可能战胜巨人一样的歌利亚——换成5块巨石可能还有点靠谱。7.五饼二鱼的神迹五饼二鱼这个神迹,是耶稣所行的神迹当中最为公开的一个。耶稣行过很多的神迹,有些是暗暗行的,有些行完后也嘱咐他们“不要告诉别人”。然而五饼二鱼的神迹,耶稣是行在几千人的面前。神的儿子不但能够体恤我们的需求与不足,也愿意供应我们所需要的。在人看来,仅仅五个饼两条鱼怎么能让5000人吃饱呢?但耶稣基督却使所有的人都吃饱:无论好人、歹人,凡是进前来的,都得到饱足。8.过约旦河以色列人从出埃及到旷野四十年的路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神迹奇事,然而此后过约旦河,更是看到了神的大能与带领。神让以色列百姓过约旦河时,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行为就是:抬着约柜在前面的带路。约柜里放着的是神的律例和典章。让约柜行在前面,意思是要顺服神的旨意,在生活当中要让神的旨意行在前面。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有事了找基督,没事了就忘记基督。这样的灵命是没有办法成长的。无论环境如何,都要跟着约柜走,相信神一定有他的安排。9.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耶稣基督也曾复活过其他人,但拉撒路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因他复活之时,已经死了足有四天。虽然这个神迹奇事是被记载在福音书里面,但是对比我们的今天,如果没有神的拯救,人的灵魂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拉撒路是已经死了四天,被耶稣从坟墓里唤了出来。他没有做任何的事情,是白白领受了耶稣基督的恩典。我们在神面前也是如此,并没有去做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然而仅仅是因为神爱我们,所以他将这救赎的恩典白白施与我们,要救“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10.约拿在鱼腹中三天三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神迹奇事。先知约拿被抛在海中,神安排了一条大鱼吞没他,他在鱼腹中三天三夜,最后毫发无损的出来。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鱼的肚子里,居然可以存活三日——不吃不喝也就算了,胃酸怎么扛得住呢?神是全能的神,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地上的一切都是他所造的,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有限来低谷神的全能。约拿能在鱼腹中三日平安,实在是个神迹。因为“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摘 要:《圣经》是历史、哲理与伦理、神话的统一体,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人性的贪婪、邪恶、嫉妒、凶残、诡诈、恶毒、狂傲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圣经》中的人性与耶稣的人格
  摘 要:《圣经》是历史、哲理与伦理、神话的统一体,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人性的贪婪、邪恶、嫉妒、凶残、诡诈、恶毒、狂傲以及战争频仍等灾难的反思,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圣经》的写作宗旨在于建立上帝的权威,抨击“异端邪说”,?口口声声说,人的一切要靠上帝恩赐,而根本目的是要人认识自己的人性之恶。但上帝又是独断、偏狭、专制、独裁的,耶稣的降生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完成旧约时期无法完成的使命――基督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耶稣的人格体现在神格之中,这是人的创造;?要人怀揣谦卑去追求真理,要“爱人如己”;?用宽容、忍耐、仁慈和谦卑和牺牲精神诠释了人的本质,满足了人们向往解救自身精神上的需要。基督教创新了犹太教的神学思想,谱写了人神关系的新篇章。而实际上,是人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拯救自己心灵的道路。 中国论文网 /4/view-6253712.htm  关键词:《圣经》;人性;耶稣的人格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6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人格理论比较研究》(10YJA710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邵龙宝,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圣经》是西方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对西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影响。探讨《圣经》中的人性和耶稣的人格问题,对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和基督教伦理,批判继承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经》中的人性   《圣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包括《旧约》和《新约》。一般的说法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相信《旧约》中的《五经》即头五章是摩西所写,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是由各类著作组合而构成,应该说《圣经》不是个别思想家所为。《圣经》的产生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对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亚洲西部历史的真实记录,另一方面是当时富有智慧的人们面对人生的困顿、人性的贪婪、邪恶、嫉妒、凶杀、诡诈、恶毒、陷害、谄媚、狂傲以及战争的频仍和各种灾难、饥荒和干渴等威胁的无奈,是这种无奈的切肤感受和深刻的反思,在无法找到出路的情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由此创造了神、上帝,经由神的力量来摆脱和改善现实的痛苦。《圣经》不是一人所为,是许多人在多少年中持续累积相互融合构成的。《圣经》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现状的真实描绘,是在人生无奈之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在物质生活上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情况下,精神上的一个伟大的创造。神和上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膜拜物!是用来麻痹自己精神的鸦片,又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律法和道德!不是神造了人,而是人造了神。创造的主体是人,整个创造的过程也都是以人为中心。《圣经》的主题是要把神的生命和权柄彰显出来,使人匍匐在神的脚下,使整个大地成为神的国度,因为《圣经》的作者深信,只有在神的照耀下人才能克服自己的原罪,由信仰而走向神明,即善良、真实和美好。《旧约》中记述的都是为了彰显神,神先与亚当立约,后与挪亚立约,再后与亚伯拉罕立约,目的却都是为了改造人,神要灭除恶人,要施恩于善人,神借选民来赐福万族,神的计划是借着与人立约而进行的。   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摩西制定十诫,把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和约(即上帝在用洪水毁灭了人类之后,与新生人类的祖先挪亚立约,以后不再用洪水毁灭人类)十诫的第一条是:除了耶和华外,不许崇拜其他的神。摩西十诫标志着人神关系的修复。但是,以色列人不断违反十诫,从而导致“巴比伦之囚”的灭顶之灾。   《圣经》中的上帝没有形象,有声音,没有躯体,不是宇宙中一件物体,不在空间中占有一个位子,也没有一个时间的长度,但是他全知全能,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他无法以经验为依据,不是依靠观察和实验来检验的假说。他又不是像数学对象那样的抽象,而是被设想为一种人格的存在,是具有普爱众生、超越人类、无化身的人格神,他创造了人类,对人类有爱心,要将人类从邪恶中拯救出来,为此与人类订立协议即立约。   《圣经》的作者们把对自己的人格的完善的理想说成具有几分上帝的理性和人格;认识到了人是理性的生物,有贪欲,有自我意识,容易导致只管自己,自我中心,有选择的自由,既能选择善又能选择恶,有创建友谊的能力,又有引发争斗的志趣。《圣经》中上帝赋予人以自由,人是否遵从上帝的旨意,是信仰上帝还是信仰别的什么,是为善还是从恶,是待人骄傲还是谦虚,都由人自己做出自由地选择。《圣经》中强调的与古希腊社会中所推崇的不同,古希腊把获得真理(当然也包括道德真理的理性、理智、智力)当作人生的最高成就,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更注重人的心灵和意志的善良,而不是智力和理性的高超。可见,《圣经》中又内含了一种民主的思想,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人的善良是基于对上帝的信仰,这种信仰是超越的,上帝创造我们是为了人人相爱,因此只有当我们热爱上帝并为上帝服务时,我们才能实现我们人类的生活目的。《圣经》告诉我们人类不必运用智力对事物加以判断和推理。最典型的例子是上帝要亚伯拉罕把他的独子以撒献祭(《创世纪》第22章),亚伯拉罕服从了,上帝奖赏他并许诺他将成为无数子孙的祖先。按照常理我们难以想象上帝会这样残忍,且在犹太教传统中是反对儿童献祭的习俗。可是,人滥用了上帝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选择了恶而不是善,我们染上了罪恶,而且我们因此破坏了同上帝的关系”(《以塞亚书》59.2)[1]56由于人本性中有一种致命的弱点导致人滥用了上帝赋予的自由。很显然,《圣经》是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看成是恶的东西,把这些生物性特征的东西设想为人的道德缺陷造成的结果。贯穿《圣经》始终的是上帝谴责人的罪恶,包括骄傲、贪婪、自私、懒惰、无情、不忠诚、虚伪、不义等。该隐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亚伯,预示着人类的亲属开始了同胞相残的历史,以至于上帝懊悔自己创造了人类,直到挪亚发现上帝的恩典。为了改造人性,从《旧约》的《创世纪》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同挪亚立约,同亚伯拉罕立约,在《出埃及记》中上帝同摩西立约,这是上帝同他的子民之间订立的类似法律的协议,上帝把他们从在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如果被解救的人能做到遵守十诫,那么就将成为上帝的子民。问题是人类未能真正始终按照与上帝订立的协议来做,恶不可能从地面上消失,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消失。更加悖论的是不同宗教各有其主,大家都为了维护自己主的意志,为了正义而活,自以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上帝的子民,认为征服和压迫邻居是有道理的,这是导致一部西方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宗教战争史的根本原因。“希伯来人的《圣经》记录了以色列的子孙实行的种族灭绝,他们夺取了‘应许之地’,上帝甚至被描写成命令做这件事的元凶(《约书亚记》第8-11章)[1]60。尽管如此,上帝仍然要拯救以色列人,先知预言上帝将为他们派遣一个“弥赛亚”(救世主)即耶稣来拯救他们。神要与人立更美好的永不废弃的约,建造更宏伟的圣殿,把?建在每个信他的人的心中。在旧约的《历史书》中阐发了一个重要思想,人无法解救自己,神看见了人对弥赛亚救主的需要,于是,神就差遣自己的独生子来到世上,完成旧约时期无法完成的使命。耶稣的降生是为完成旧约时期无法完成的使命。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犹太教不只是从希伯来语的《旧约》发展而来,也源于犹太教律法及教义,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才出现,不仅流传在部分犹太人中还有许多外邦人信奉。可见先有历史,后有法规,法规又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内部分化出来的,由于对罗马帝国统治和民族起义持不同态度,犹太教举行起义,外邦人基督徒却袖手旁观,甚至就连犹太人基督徒也不参加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斗争,这样基督教作为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派别逐渐分离出来。后来基督教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徒以雅赫维神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比别的民族优越,故排斥其它民族,基督教认为所有信奉他的人都能成为他的选民。   二、耶稣的人格   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他的生命力比2000年前的任何事物都要长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福音四福音记载了耶稣降生、受死、复活、升天等事迹,内容涵盖了主前6年至主后60年的期间。“《四福音书》的作者无一例外地是犹太人,但他们的书却是用希腊语,而不是阿拉米方言写成的。”[2]440“《新约》中每一个字都经受了文献学、年代学和教义学的苛刻批判和检验。”[2]438耶稣的降世意味着人神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太福音针对犹太人,强调耶稣是王,马可福音针对罗马人,强调耶稣是神的仆人,路加福音针对希腊背景的人,强调耶稣是人子,约翰福音针对所有的人,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3]。   由于罗马人征服了辽阔的新领土,许多贫寒之士摇身一变成为富翁,当富裕和繁荣达到一定限度,人们就会对一些简单的快乐失去兴趣,变得空虚无聊,古老的上帝满足不了他们,埃及的生育女神、波斯的光明之神、希腊的酒神都令他们失望,正是在这种绝望之中,耶稣诞生了。那是公元前4年,耶稣的出生地是伯利恒,正是约瑟的祖先大卫之城。耶稣发现到处是残酷和不公,于是离开双亲到外面去宣传内心的真理。耶稣有一种非凡的内在精神气质。在约旦河传道,听到约翰的信徒在窃窃私语,相互询问:“这人是不是我们的救世主弥赛亚?”耶稣感受到了众人正期盼伟大奇迹的出现。耶稣人格的伟大在于,他的心中充满爱!他与冷酷无情的罗马人、圆滑世故的希腊人、教条刻板的犹太人不同,主要在于心中充满了爱。这种爱不仅投向亲人、朋友、邻居,而是要投向整个世界的人们。他希望人们停止毫无意义的争斗和对金钱无限制地贪婪,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对物质和虚名的无止境地追逐。耶稣怜悯众生,他明知在顽固的法利赛派统治的国家宣讲忍耐、仁慈和谦卑的教义会给自己带来不幸,但神圣的使命感令他为美好的世界不惜献身。他没有选择在拿撒勒安度晚年。他也没有去利用施洗者约翰的信徒的热情,只需要露露面,让人们以为期盼已久的弥赛亚降临了,他一下子就可以成为当然的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他选择了第三条路,远离父母,冒着被放逐、嫉恨和死亡的危险,把自己内心的声音向人们传播。那一年,他只有30岁,不到3年,他就被敌人钉在十字架上。一些史料认为,耶稣声称自己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亦即基督。最终,正是由于声称自己是基督而引发了论争,结果在宗教审判中被判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说法是有出入的。耶稣从来也不承认自己是弥赛亚,他一再表示自己的生命、幸福和舒适对自己都毫无意义,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的互爱,对上帝的爱。他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传道,当时确有人尊称耶稣为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耶稣以演说家的美誉闻名遐迩。耶稣主观上并非要获得虚名,他完全出自内心的信仰,一种伟大的爱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的爱。但是客观上,随着他的传道的展开,人们拥戴他成为真正的弥赛亚。耶稣的教义是宽容慈爱而无偏见的。至于耶稣为人看病的许多类似神话的传说实际上是耶稣的爱心疗治了无数人的心病的一种象征和夸张,耶稣以他亲切诚恳的面容以及和善淳朴的气质,赢得人们的信任,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往往因为信任即可获得出人意料的疗效。耶稣受难并非是耶稣因称自己是弥赛亚,而是现存秩序的受益者认为耶稣宣讲的“道”是现存法律和秩序最危险的敌人,所以他们处心积虑地要除掉耶稣。耶稣的罪名是自封为先知,宣传颠覆古老神权(神权统治残余)的煽动性教义。耶稣没有野心,无意成为民族英雄,他希望人们超越自身的欲望,在爱、仁慈和怜悯中团结起来。耶稣的“登山宝训”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种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们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2]507耶稣传道从来不故作高深,他是简洁明快的;他的举止是宁静愉快的;他的教义与摩西律法是相悖的,“爱人如己”使得摩西律法土崩瓦解。但他衷心敬佩《旧约》的智慧,并常常在谈话中加以引用,这是对《律法》的创造性扬弃。耶稣在当政者看来比最凶恶的反叛者更危险,因为他教人们学会独立思考。耶稣是被十二门徒中的气量狭小、心怀妒忌、贪婪的无赖所告密出卖的,代价只是30个银币。耶稣和苏格拉底很相似,当时还是来得及逃跑的,但逃跑意味着默认自己的罪过,也意味着自己思想的失败。世界上最最令人恶心和卑鄙的动作是犹大以拥抱和吻他的老师作为暗号抓捕自己的老师,耶稣的门徒彼得用刀砍了卫兵的头,正奋勇救自己的老师,耶稣却拦住了彼得,因为耶稣不喜欢暴力,认为暴力只能招致暴力,而思想不是拿短剑和长矛来战斗的。耶稣被铐住了双手,耶稣是在没有核查证据,也没有听取证人的证词的情况下就被判处以死刑。耶稣并没触犯罗马的法律。耶稣死得非常屈辱,好像是逃跑的奴隶那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后挂在那儿直到渴死或俄死。后来传说耶稣死后三天又复活了,“复活节”便是基督徒纪念耶稣死而复活的节日。
  耶稣没有写过任何著作,他的影响主要来自对他的追随者的著作所产生的间接的影响。基督教是追随耶稣的人们对耶稣的人生遭际,以及他的教导,被钉在十字架上和后来的复活所作的回应、反思和传播中发展出来的。基督教的最初文献是保罗写给早期基督教团体的书信即“使徒书信”,这要早于讲述耶稣故事的成书于公元70年至100年的四福音书。耶稣成为上帝的儿子,《新约》把上帝解释为圣父,加上圣灵,就成了三位一体的表述:“上帝唯一,兼具三位格。”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传统和伟大文化的主要标志,基督教是令人崇敬的身份记号。基督教的最核心的主张是上帝独一无二地显现在这个一世纪在罗马帝国所占据的巴勒斯坦,这就是耶稣降生以来的生活、布道,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实的历史事实与故事。《约翰福音》中说,耶稣是人,也是神,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永恒的道,即上帝独一无二地显现于耶稣的思想。路加福音写作的目的,是要向外邦信徒说明耶稣是完全的人子,是普世的救主。全书着重描述耶稣完美的人性。   基督徒相信耶稣是旧约之中应许的弥赛亚救主,是神的儿子,与神同等,却成为人,且借着死来赎人的罪,死后第三天复活,信?的人称为义。这与犹太传统独一真神,靠行律法称义的观念不合。因而,犹太人的统治者拒绝了耶稣,这又是耶稣死因的一种解释。他们期待的弥赛亚是强而有力的政治军事统帅,而不是像耶稣这样出身贫寒,柔和谦卑的人。他们嘲笑耶稣是冒牌先知和假基督,于是借罗马总督彼拉之手,以冒充“犹太人之王的罪名,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死后复活,表现出上帝的恩典,其中的寓意,一是为了给人类赎罪;二是告诉人们,只要跟从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人就能获救,就能从罪恶深渊中获得新生乃至永生。基督教的产生就是出自对基督耶稣赎罪和复活的这种信仰。本来新约与旧约是一脉相承,是与人立约的历史的延续与扩大,为立“更美之约”。新约中神的旨意不再从事旧约时期的献祭活动,只信赖新约中主所献?自己的血和身体。他们不再试图建立政治的国度,只努力扩展属灵的国度。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就是纪念耶稣的基督教节日。古罗马人为了纪念耶稣,还把他的生日作为人类时间历程的划分点。这一纪年方法即是全世界至今仍在使用的公元纪年法:耶稣出生之前称为公元前,耶稣出生之后称为公元后。而“圣诞节”就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基督”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受膏者”――是指神为了特殊的目的而分别出来的人。希伯来文中的“弥赛亚”和“基督”是同样的意思。   《新约》要使人性变得更加神圣,告诉人们似乎并非是由上帝决定了人是有罪的,人天生就有作恶的本性,尤其是性欲更是恶的根源。?告诉人们要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一种与永恒真理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这就是顺着圣灵而行,抑制情欲的生活方式,去除奸淫、污秽、邪恶、仇恨、结党、纷争、异端荒宴等罪恶行为,实行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在耶稣看来,财富、名誉或权力的欲望是世俗的而不是精神的欲望(《马太福音第5至第7章》。耶稣对信仰他的所有的人许诺永生(《约翰福音》3.16)这里的意思是信仰耶稣的人应当顺着圣灵而行,不再放纵诸如奸淫、嫉妒、结党、纷争、邪恶、酗酒、荒宴等肉体的情欲,而是去行仁义、和平、喜乐、恩慈、信实、良善、节制和温柔之事。这样一种救恩真理贯穿在《罗马书》的全过程:神先赐下律法使人认识神的心意以及自己的软弱,再差遣耶稣基督为人死,替人受罪的刑罚,并洗去人天良的亏欠,使人与神和好,又叫人脱离罪与律法,得享真正的自由。神不止拯救人的灵魂,还拯救身体。靠着圣灵得生的人就是把连同邪恶的肉身一起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把《旧约》的律法总结为两条训谕:“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居如同自己”(《马太福音》22.34-40,《马可福音》12.28-31,《路加福音》10.25.28)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后的复活被解释为上帝确保每一个被拯救的人死后还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原罪是指世俗之人由于陷入内心的冲突之中,虽然想做善事却因“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原因而未能行善。这个“住在我里头的的东西”不是人的本性好色,而是精神上的意志的自私、骄傲及其与上帝疏远,违背上帝的意志。   耶稣的人格就是三位一体的一部分。耶稣通过基督来奉献自己,靠说服人们信仰上帝从而得到上帝无偿的恩典,接受上帝的拯救得以重生。耶稣是超越的、永恒的上帝的一部分,是三位一体的一部分。耶稣的复活既是历史上的真实,又是上帝的独一无二的行为。   三、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的规定   中世纪区别于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古希腊没有原罪说,基督教有原罪说。上帝创造了人,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导致人与神的联系破裂了,人从此开始堕落,然而,神并没有因此而抛弃人类,仍然要拯救人类。原罪说是保罗的发明,亚当、夏娃堕落之后从此代代相传,罪的后果遗传给人类,否则,人就不会死。所谓原罪是指两种出自本性的罪恶:其一是指人类不信仰上帝而信仰自身的欲望,不是把上帝作为偶像来崇拜,而是把一味满足自己的贪欲作为偶像来崇拜,这就是与神为仇的罪恶,这是偏离正路的遍及全人类的罪恶本性。其二是指原罪意义上的邪恶,包括不义、贪婪、邪恶、嫉妒、凶杀、诡诈、恶毒、陷害、谄媚、狂傲、侮慢等。这两种罪相互遗存,不顺从神和顺从肉体是同一种罪,由于背离了神,肉体才堕落为罪恶之源。   在保罗看来,要摆脱原罪,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所谓“因信称义”即人要对耶稣的救赎做出积极地回应,相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之死是为人类赎罪,所以要相信耶稣,才能从原罪中得以解脱。得到解脱的人是受到神的恩典的人,是“神所拣选的人”,是神所恩赐的,并不是出于自己,所以不可以以此为傲。“因信而义”是因恩典而信,因恩典而称义,这是基督宗教的核心。耶稣反对用繁文缛节的戒律约束信仰,但又并不主张废除戒律。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保罗指出人不能靠戒律得救,因为满足肉体欲望的规律使得一切道德律苍白无力,只有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才能摆脱肉欲的困扰。另外,爱比律法的强制更有力量,诫命中的最大的第一重要的诫命是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这个“人”是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宗教、国度、社会等级的人。耶稣特别强调要爱弱者,“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马太福音》25.35-4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稣圣经祷告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