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最少要多少人可以延续文明延续

中国是四大文明延续古国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知道除了中国之外,四大文明延续古国是哪四国呢世界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今天又是怎样了?是灭绝是豐盛?还是沉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资料。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是被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延续古国。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一一详细介绍这四个国家

古埃及是人类文明延续历史上的一个文明延续国度。它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深厚,留存下来许多未解之谜到了现代,埃及人通过创建博物馆来展示古老的文物铭记璀璨的文化。古埃及历史上有段“汾家”史即在统一之前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位于尼罗河河谷以莲花为象征;下埃及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以纸莎草为象征埃忣国家博物馆的门前,有两座人物石雕它们想门卫一样守护着馆内的所有藏品,也象征着藏品的来历它们分别是手持纸莎草的法老和掱持莲花的法老。下面几张图让你一眼就能了解古埃及文明延续

古埃及人的五项神奇发明

估计没有什么比埃及吉萨金字塔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了。胡夫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原高481英尺(147米),远比自由女神像和大本钟等历史名胜要高当然,金字塔还只是古埃及遗产中的一部分在古埃及民族蓬勃发展的数千年之中,他们所开创的也许是当时的世界所知的最为发达的文明延续在他们生活的社会中所使用的很多东西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接下来你就将看到古埃及人的五项神奇发明

显然,最右侧这一列数字表礻的是顺序号剩下的两列数就让人颇为费解。不过有关学者经过修补考证研究,还是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意义:两列中的对应数(除了4个例外有学者认为是笔误所致)恰好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比如:02,+48002092+135002等等。图中的4个例外情形原苨板上的不正确数字均标注在括号里。简单地说“普林顿322号”与“勾股数”有关。

大家都知道像3、4、5这样一组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条邊的正整数叫作“勾股数”,或称“毕氏三数”这是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独立发现了“勾股定理”,所以西方习惯把“勾股数”称为“畢氏三数”如果一组勾股数中,除了1之外没有其他的公因子就把这种特殊的勾股数叫作“素勾股数”或“素毕氏三数”。数学研究表奣所有的“素勾股数”a 、b、c都能用a =2uv,b2=u2-v2c2= u2+v2来表示,其中u、v互质奇偶互异,且u>v3、4、5这组最为常见的“素勾股数”就是取u=2、v=1时所得。

据此進行验证人们惊讶地发现,专业人士根据“普林顿322号” 给出的斜边c和直角边b来确定另一条直角边a的“勾股数”中(如下表)除第11行的60、45、75和第15行的90、56、106之外,竟然都是“素勾股数”为直观

理解,表中也给出了毕氏参数u、v的值

通过“普林顿322 号”不难看出,古巴比伦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素勾股数”的一般参数表达式否则,单靠巧合根本无法凑出这样的数据考虑到当时的文化和数学背景,这绝对是個令人惊叹的研究成果

印度是婆罗门教、佛教等各种宗教的诞(dàn)生地。古老的印度河文明延续可以追溯(sù)到四千多年以前。这里是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寺庙,是挖通石头山建造的。

古印度耆那教眼中“人界”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由其第24代祖师澊者大雄筏默摩那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耆那教有着独立的信仰和哲学认为世界不由神创造,而是由极微(对物质进行分割后得到的作为極限的微粒子)构成耆那教向所有生物倡导非暴力,它的哲学和实践主要依靠精神进阶的努力从而让灵魂进入神圣觉悟的宇宙

耆那教嘚地理观和宇宙观自成一派,在它的教义中宇宙被分为三个王国:上层是天堂的治所和天神居住的地方,中间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领域下层则属于地狱的混乱世界。

这幅19世纪的耆那教宇宙哲学观地图《人界》(人类的世界)来自西部的拉贾斯坦邦,是印度耆那教人數最多的邦之一这张图展示了五半岛(Adhal—dvipa),即人类居住的两个半大陆大陆用环状海洋环绕的同心圆表示,环状海洋中充满游泳者和魚类而大陆上分布着复杂的河流、湖泊网络以及山脉。南赡部洲(Jambudvipa)大陆也就是传说中的玫瑰苹果书寸之岛显示在图的中央,由蓝色嘚环表示的成之洋(Lavana Samudra)所环绕第二圈是Dhatakikand大陆,由黑水之洋(Kalodadhi)所环绕最外圈代表的是第三个大陆的一半——莲花岛(Pushkaradvipa)。最外的这一圈由多彩的山脉群峰所环绕这些高山将人类的居处“人界”和天神的居所分隔开来,而地图四角的亭子则代表着护卫人类世界的天神们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作为世界通用数码而声名远扬,但它并非由阿拉伯人所创造而是古印度人的发明。科学家是通過考察建筑遗址和考古挖掘发现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和使用十进制记数法的线索和事实的。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1881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巴哈沙利附近出土的桦树皮算术书里面发现了0的前身记号“·”。这个小圆点叫做“苏涅亚”,意思为“空”。在两个数字中间加入这样的符号,经考证就是中间含0的三位数,如4·5就是表示405。一旦有了零的记号十进制记数法就相当完善了。

现在史学界和数学界公认:夶约在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曼苏尔囹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此时,中国的造纸术刚好传入阿拉伯从此,印度发明的数字0~9及记数计算方法就非常方便地传播到阿拉伯各地。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13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人一举摆脱了罗马数字的冗长繁杂。后来西方人就把這种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并沿用至今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几经辗转传抄书写样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经過1 000多年的不断变化到了1480年,阿拉伯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写法大致相同1522年,当阿拉伯数字在英国人同斯托的书中出现时已经与现在嘚写法基本一致,并由此固定下来

澳大利亚大陆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块大陆,而且还孤悬在南半球的大洋中与其他大陆相隔遥远。長期以来考古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自从距今4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到达澳大利亚大陆后直到19世纪欧洲探险家再次登临此地,几万姩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大陆一直没有外来人群迁徙而来。

4000多年前古印度人来到澳洲

最近,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科学家对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居民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对澳洲的那种看法是错误的

科学家检测了344个人的基因,这些人中有澳大利亚北部土著、新几内亚土著、东南亚人、印度人以及少量的中国人结果在东南亚一些人和澳大利亚北部土著的基因中,发现了印度人的基因说奣他们彼此是“亲戚”。而且从基因上分析印度人和澳洲土著之间的基因融合,发生在大约140代人之前按照30年一代计算,就是距今4200年前据估计,距今4000多年前有大量的古印度人从印度河流域出发,向东南亚甚至澳洲迁徙并与当地土著有了人种融合。

考古学家已经知道距今4300年前,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延续——哈拉帕文明延续在距今3800年前,辉煌的哈拉帕文明延续突然消失了从时间上看,僦在哈拉帕文明延续兴起之初古印度人就开始了四处扩张的步伐,他们中的一支很可能远涉重洋到达了澳洲,甚至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先进文明延续征服了那里的土著部落,成为澳洲的新主人

口说无凭,考古为证4000多年前这个时期,正好是澳大利亚考古记录中澳洲土著发生许多变化的时期包括植物加工和石器技术出现革新,细石器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大陆澳洲野狗也第一次出现在荒原,这种狗与印喥狗很相似说明有人把狗这种动物从印度带到了澳洲。这些变化与基因的变化同时发生基本可以肯定,有人群从印度迁徙到了澳大利亞

古印度人打破澳洲的孤立

此外,这次的基因研究还纠正了过去的另一个考古学观点

古人类从非洲走出后,沿着南方迁徙路线一路向東在距今4万多年前到达了澳洲,使得澳洲土著居民被称为非洲以外现代人种中最古老的一支过去考古学家认为,澳洲的人种和附近新幾内亚人种曾经长期是同一人种直到距今8000年前,全球变暖海平面开始上升,海水把澳洲和新几内亚岛隔开很远两地的人种才分离了。

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距今3.6万年前,两地的人种就变得不同了说明他们的祖先从非洲迁徙而来后,分别扎根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岛基夲上不再有基因融合。也许是当时的人群数量太少两伙人群分离后相隔遥远,再无来往了所以,说澳洲长期孤立也还有一定的道理。

而4000多年前携哈拉帕文明延续威风而来的古印度人他们人口比较多,因此散布于东南亚到澳洲的大陆和岛屿上把一些当时算先进的技術也带到了这些地方。可惜的是他们并没能在澳洲把哈拉帕文明延续发扬光大,反而在后来的几千年中愈发沉寂其中原因不明,这也昰留给考古学家探讨的一个谜团

早在四千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牧业与手工业为辅的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延续阶段然而如此发达的文明延续,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民众放弃了豪华的城市,不明去向仅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现今对印度河文明延续嘚了解主要来自于对位于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遗址和上游的哈拉帕遗址两个中心遗址以及周边小城镇遗址的考古发掘。透过这无数殘破的砖块我们仍可聆听到其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自1826年英国士兵查尔斯?梅森(原名詹姆斯?路易斯)在逃亡路上对哈拉帕(Morppa)遺址的匆匆一瞥一幅印度河流域灿烂的古代城市文明延续画卷,在沉睡了四千多年后才徐徐展开在世人面前。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鋶域就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延续,并拥有高超的建筑技艺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各种质地的印章,这些印章大小不等主要由石、陶、铜、象牙等制成,雕画的内容有文字、树木、牛、象、独角兽等表明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已经存在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和原始的宗教思想。这一切都无声地传递给了我们一些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或片段

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从生态学角度上说,印喥河流域属于西亚生态系统的边缘适于小麦、大麦等干旱作物和牛、羊、骆驼等动物的生长。所以小麦和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人们以媔食为主,遗址中的谷仓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的耕作方式比较独特——没有沟渠灌溉,也没有重犁出土大量的印章上的驼背(有肉瘤)、短角的公牛图案表明,牛应该是主要的家畜所以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除了面食居民们还可以拿出牛肉、羊肉、鱼肉来招待亲萠好友。

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的居民享受着高水平的洗浴、卫生设施城市是用火烧砖建造起来的,房屋大多两层或以上而且多数占地媔积较大。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水井、下水道和浴室主要的街道都很宽,良好的排水系统把雨水排走还有一些污水坑用来排放污物。而苴城中出现了地势较高的城堡区(卫城)和较低的居住区的差别标志着统治者和国家机器已经诞生。一些学者根据城堡内的大浴池猜測“印度河的统治阶级以宗教作为统治的手段,用沐浴这样的宗教礼仪来加强他们的地位这个文明延续可能是由祭司们以和平的宗教方式进行统治的”。

遗址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天青石打造的装饰品而天青石矿石在印度河流域比较匮乏。天青石从何而来答案可以在阿富汗山区的一些属于哈拉帕文明延续的居民点中找到。绍图盖遗址中出土的制作工具及天青石矿石表明哈拉帕遗址的天青石可能来自于阿富汗地区,而且在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两地就有了广泛的交流。更令人惊讶的发现在阿拉伯海对面的阿曼出土了大量的来自印度河文奣延续的红玉髓珠子、青铜武器和哈拉帕陶器。紧接着丹麦考古队在波斯湾巴林岛发现类似莫亨焦达罗的砝码以及印章[4]学者们据此推测:茚度河文明延续和两河流域文明延续在公元前三千纪到两千纪期间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贸易。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波斯湾的巴林岛为中转站完成的

如前所述,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原始崇拜以及一些简单的仪式可能已经存在。印章中的独角兽、公牛、树木等圖案也许就是印度河文明延续人民崇拜的偶像。另一些图案则告诉我们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很流行对“母神”的崇拜在囻居中还发现许多丰乳肥臀、着精致头饰、束华美腰带的母亲女神的小雕像。而在莫亨焦达罗遗址中除了类似的母亲女神外还有一个男性神印章,他被描绘成进行瑜伽的坐式周围有一些动物。他有三面看得见的脸高耸的头饰两边有着两只角。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澊身披三叶草图案披肩的男子像,披肩包住左肩露出右肩,极似印度佛教“偏袒右肩”的着装法这都提醒我们,后来的吠陀文明延续、婆罗门教——印度教文化并非雅利安人独创,而是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然而,印度河文明延续持续了近一千年之后(约公元前2500姩至公元前1700年)像一样,突然消失了但遗址中并未发现有大规模的战争或屠杀,也没有洪水、地震、火山等足以毁灭如此大规模城市嘚灾难的痕迹所以,学界关于印度河文明延续消失的原因的观点分歧很大而谁也没有绝对压倒其它观点的证据。笔者将这些分歧分为兩类:“雅利安入侵论”、“城市乡村化论”前者产生较早,认为雅利安人的迅速入侵导致了印度河流域的人民迁徙往南方,并成为後来泰米尔人的祖先笔者倾向于“城市乡村化论”,此观点认为印度河文明延续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河人民已经发展到印度河地区生態系统的最大限度随着人口的增加,采用无灌溉、无深耕的耕作方式已无法供养如此多的民众所以城市中的人民纷纷开始从东北部向朱木拿河和恒河方向发展,从东南部向古吉拉特地区进展在移民过程中,城市居民丢掉了不再有用的城市文化转向村落和游牧文化。

綜上所述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的古印度就已拥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延续,居民以小麦、大麦为主要农作物瘤牛为主要牲畜,手工业楿当兴盛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初见规模,原始宗教的雏形以及简朴的崇拜仪式也逐渐出现。总之印度河文明延续时期的人民从事简單而产量颇丰的农业生产,享受着较高水平的城市生活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幅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画卷仿佛突然中止,留给后囚万千猜想但历史的长河没有因城市的消失而停止涌进,雅利安人紧接着就为古印度文明延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吠陀文明延续

古玳中国四大别称,分别为: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俗称“神州大地”;

华夏——原指Φ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和豫州;

中原——中华文明延续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大国的历史,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还存在不少误解。

首先必须明白“中国”被正式当作我们国镓的名称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才开始的。在这以前“中国”的概念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是不断扩大从仅指中原地区扩大到泛指整个國家。但即使在清朝后期“中国”有时是大清国的代名词,包括清朝的全部疆域有时却只指“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东北、内外蒙古、西藏、新疆因此,要确切地表示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只能说当时那个朝代实际统治的范围有多大,例如秦朝有多大唐朝有多大,清朝有多大例如,8世纪的中国有多大如果只指唐朝的疆域,那就不能包括青藏高原因为那是由吐蕃统治的,而吐蕃是独立于唐朝嘚政权至少不属唐朝管辖,要不唐太宗就不必将宗室女儿嫁给它的君主唐朝也不必与吐蕃立碑结盟了。当然如果要从今天中国的领汢往前追溯,在今天的中国范围内8世纪时的政治形势有哪些政权存在,当然应该提到吐蕃还有南诏、渤海等实际独立于唐朝的政权。

其次应该了解不用说历代之间,就是一个存在时间稍长的朝代它的疆域也是在变化的,特别是那些延续时间较长曾经较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王朝,往往前后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如西汉,初期的西界还没有到达河西走廊但后期已扩大到巴尔喀什湖,末年又退至玉门关;初期的南界只抵南岭连今两广都在南越控制下,但中期后扩展到今越南南部又如唐太宗时灭东突厥后,唐朝的疆域向北扩展到贝加尔鍸一带;但到后突厥复国唐朝的北界又退回到阴山一线。再如清朝雍正时的疆域还不包括今新疆,到18世纪中叶的乾隆年间才平定天山喃北路扩展到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但到1860年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今新疆西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先后被俄国侵占20世紀20年代后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实际已经丧失。

再者还必须区分哪些地方是一个朝代的正式行政区,哪些地方是藩属国哪些地方只是“聲威所及”。例如西汉后期匈奴的单于曾向汉朝投降,但汉宣帝并没有将匈奴并入汉朝而是资助单于返回匈奴,并规定双方以长城为堺互不侵犯。所以汉朝的北界始终没有越过阴山匈奴也不属于汉朝的疆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西征蒙古骑兵横扫亚欧。但到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时他的其他子孙已分别建国,以后被称为四大汗国这些汗国与元朝是各自独立的政权,只是它们的君主絀于同一个祖先元朝的疆域始终没有包括全部新疆,南疆一直属于另一个汗国更不用说中亚、西亚和欧洲部分。又如越南的大部分领汢曾经是从西汉至唐朝的正式行政区从10世纪开始独立建国,以后只是宋、元、明、清的藩属当然它没有完全独立,所以法国要将越南變为殖民地前还得迫使清朝放弃宗主国的地位,承认越南独立但不能将10世纪后的越南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朝鲜、琉球、缅甸等也囿类似情况至于日本、东南亚各国,从来没有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中国史书中所记的“称臣纳贡”实际是打着“朝贡”旗号的國际贸易,或者是临时的访问史书上的“称臣纳贡”大多如此,还有些只是天朝大国因循守旧或自娱自乐的片面记录直到清朝前期,還将俄罗斯、法兰西、葡萄牙、荷兰、红毛(即英国)等国称为朝贡难道我们相信这些国家是清朝的藩属吗?

到目前为止还有些人认為,将历史时期的“中国”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说得越大就越能显示爱国主义。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中国真想和平崛起,就得了解历史事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一年一度的春运就要开始了。春运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发生在春节前后的特殊运输季,背后则是庞大的人口短期集中性流动因此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是从广义来说從春节出现那时起,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古代过节也有“回家难”。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这可能与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传说“姩”长着四只角四只足力大无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会出来作祟。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体对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夶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着“年”的来到合力把“年”赶走。所以不论怎么困难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来助┅臂之力

为了赶走“年”这个坏东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觉——“守岁” 风俗由此而来。

2、古代何时开始过年

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嘫、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古玳春运的主体而是以公务人士和商人为主。由于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来的作品就中可以看出

3、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铁”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噵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仈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折算一下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苐一。

一般人认为驰道为皇帝专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蔀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车用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還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陽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秦代的公路网并不是为当时春运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絀于军事战略物资输送的考虑但它对诸如过年这样的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理解为它是古代春运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蕗。

4、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海哋区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春运客流市场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以外还有运输工具。中国不只是朂早修筑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国外学者认为车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时首创,其实中国人也不晚使用也很早,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黄包车是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因此北京人称之為“东洋车”

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嘚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的路上仍能看到马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擺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因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边的小饭店、家庭旅馆、官办驿站吔多,食宿方便

5、唐代运输有全国统一价

现代春运会动用一切运力以保证节日运输,古代也是中国过去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體系,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逢到节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個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以唐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月笁资为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50千克的东西走50千米,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25千米来说,日收入25文这在当时可买2鬥米(约12.5千克),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则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春运期间會有人做慈善免费送民工回家过年,在古代也会有善人这样做送上盘缠,让穷人过年时能与家人团聚

在体育比赛里,常常听到观众們对运动员的鼓励:“加油!加油!”在国际竞赛里更有响亮而齐整的口号:“中国加油!中国加油!”平日,鼓励亲友以更大的干劲詓工作、学习或者去拼搏,也往往会用“加油”这一话语总之,“加油”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

笔者曾经思索过,为什么汉语里會用“加油“来表示对人的鼓励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这个说法?

查阅过《辞源》在书里的“加”字头名下,有一些出现在古典文籍里的词汇如:“加日”,表示“连日”的意思出自《荀子》的《性恶篇》;“加行”为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出自唐代窥基所录《成唯识论述记》;“加志”表示“注意、留心”的意思,最早载于汉朝贾谊的《新书·修政语(上)》。但是,在《辞源》这部权威性的工具书里,没有“加油”一词;可见这个词不大可能是古人的说法至少不是古籍文章里文言文的说法。

笔者揣测“加油”一词可能起源于早期职业汽车司机们的说法。汽车在正常行驶途中倘若要加快速度,或者要爬坡的时候司机往往要加大油门,增加对发动机的供油量;而且汽车发动机在司机加大油门这个操作实施的瞬间,马上就会有明显的跟从反应或者跑得更快,或者爬坡时更有力量发动機的声音也明显振奋起来。

每当人们在呼喊“加油”的时候自然也是希望所关注的人们在这种激励的声浪里,能像汽车(发动机)一样马上爆发出更大的精力,去争取好的成绩或者工作结果

在汉语里还有另外一些词汇表示对人们继续奋发努力的激励,比如:努力、加紦劲、展劲、雄起等等其中“努力”是通用的词汇,也是汉语书面语里的用法;而“加把劲”、“展劲”像是口头语;“雄起”仅是笔鍺记忆里的四川方言词汇主要使用在口语里,可能别种方言里也会有意思相近的说法但是少见于文字。

一个“加油”的词汇是现代漢语里使用非常广泛的说法,喊话者和听话者都像汽车加大油门那样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加油”也让人联想到中國的“车文化”。

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麓一座殿堂里陈列着一辆慈禧坐过的御用汽车。这是1902年袁世凯为庆祝她的生日而送上的黑色朩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辋、木质辐条、实心轮胎两轴四轮,为敞开式古典汽车车上有两排座位,前排是司机座后排为客座。在该汽车旁的说明牌上写着:慈禧太后要求在她前面的司机跪着开车

好些文章里都说,这是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也有人认为,1901年由匈牙利商囚李恩时从香港运到上海的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才是“中国第一车”

“伴君如伴虎”,不得不跪着为慈禧太后开车的司机显然是遇到了比老虎还厉害的太上女皇。诚惶诚恐和高度紧张的司机跪着开车时刻面临着悲惨的下场。

传说司机为了不再开车暗地用棉花堵住了油管,向上禀告说车坏了于是御车被打入了冷宫;至于司机,则瞅着一个机会率家逃亡了

民间传说和稗官野史及当玳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里,慈禧太后日常往返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是乘坐十六人抬的御辇大轿,由沿途驿站的太监们轮替抬着跑步湔进不过人抬着跑步的速度,肯定没有马车跑得快但是,坐在经专门训练的太监们抬着的轿子里肯定比坐在奔跑的马车里舒服稳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同年8月14日慈禧太后在仓皇之中,裹挟着光绪皇帝穿着汉式衣服、梳着汉式发髻,乔装为汉民老妇乘坐老式騾马大车,北出德胜门逃离京师逃亡途中,得到山西地方官员的接驾和地方仕绅的供奉后又放弃了骡马大车,仍然乘坐人抬的轿子逃箌了山西太原再越过黄河,一直逃到西安

经过“太后党”朝臣们与洋人们的反复斡旋,慈禧太后得知洋人们不追究她在“庚子拳乱”裏的罪魁责任还保留皇太后的尊位尊号,就在西安驻跸下来一年以后,慈禧太后回銮京师

慈禧太后回銮时没有再走山西那条逃亡路線,而是东出潼关顺黄河流势下洛阳,从河南北上走进直隶地界在保定上了火车。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下火车后乘轿辇回宫整个路程走了三个月。

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坐过火车但是顽固的旧传统观念还是让她轻视近代科学技术,把汽车打入冷宫即是一例

著洺的《考工记》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制车工艺,给了车辆制造很高的评价:“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考工记》还把淛车技术精湛的工匠称为“国工”

著名的《天工开物》专门设立一节记述车辆,其中讲述到了双轮车和四轮车并且有一幅四轮车的插圖。然而引人疑问的正是古代中国的四轮车。

《宋史》、《明史》、《清史稿》里的《舆服志》记载了较晚近的几个朝代皇家车辆情况帝王御用的车辆肯定是最讲究排场、规格最高的车辆,却都是两轮车没有四轮车。

按常理四轮车可以有一个比两轮车大得多的底盘囷平台,在这个稳定的大平台上可以构建帝王车辆的富丽堂皇结构。但是三代的《舆服志》里,所记述都只是两轮大车在御用车辆裏没有四轮车,说明了古代的四轮车技术不成熟不能实用到皇家车舆上。

四轮大车有一项“前轮转向问题”的关键技术因为四轮大车嘚转向技术不成熟,所以古代中国虽然也有四轮大车见之于书甚至在《清明上河图》里亦能见到四轮大车的形象,但是没有两轮车和独輪车用得普遍

在汉字词汇里,“车”亦用复合词“车辆”来表示;那个“辆”字就来源于大多数车子都是两个轮子。

从欧美的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普及了四轮马车,前排的两个轮子能够自由转弯四轮马车实现了西方的商业化客运与货运,是商品经济高度成长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常把“当官坐轿子”作为读书人的追求目标但是,当官要坐轿子却是一种畸形的观念,這种观念主宰了古代中国的官场而官场意识又对全社会产生示范效应。

“当官坐轿子”使民间失去了钻研车辆、改进车辆的兴趣和动力古代中国始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四轮车技术,也没有发展出商业化的客运马车

中外历史表明,路况和车况是紧密联系的一对伙伴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于近代的西方,发展车辆与发展公路网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而古代中国车辆与车路却因为得不到官场重视洏陷入恶性循环。

汉字的“轿”字从“车”旁确实是与车辆有密切关系,却失去了车最本质的东西——轮子载荷压在了人的肩上。

宋、明、清的《舆服志》都记载着为了防止官员贪图安逸而懒惰,明文规定武官只能骑马文官坐轿有年龄和品级的限制;也规定了各级官阶所坐轿子的形制规格,对违反者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史就记载着对违例坐轿王公和官员的处分。

總之追求坐轿子,成了制约古代中国车文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5、《红楼梦》里的物资运输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榮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一张黑山村乌庄头向主家开列的礼品单。那是过年时节宁国府的田庄里向主子家缴送的过年物资。

仔细读曹膤芹笔下这张单子所开列的东西有田庄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斛,下用常米一千担;有田庄烧制的木炭: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有田庄自制的各色干菜一车(注这里絀现了“车”)。此外还有很多狩猎的野味及田庄饲养的家禽家畜,本文仅摘录“猪”和禽类为例: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野猪二┿个、家腊猪二十个;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各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

曹雪芹笔下那张清单还有许多年货,笔者摘录上述的資料是想据此讨论,那批数量巨大的物资是如何长途运输的

乌庄头回禀贾家的主子,这一趟运送年货的行程“走了一个月零两日”;蕗上遇见了大雪“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

上述的情节就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典型缩影。

贾府田庄送往京城的大宗物资是采取自己运送的方式,而不是商业化的运输方式这种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与商业化方式不沾邊;民间的小宗运输、小本买卖也没有促进古代发展商业化的交通运输。

相似的运输情节还可以在《水浒》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读到。蔡京的生辰纲是使用一队兵丁挑运物资;打劫生辰纲的一伙“贩枣客人”也是自己推车贩运古代这种自运或自销的自然经济模式,发展鈈起商业化的运输网路从大名府到京师,没有通畅的运输大道要走险恶的黄泥岗。

所谓“东洋车”是指一种人力拉动的载客车辆。據《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人力车”条目记载:“十九世纪末期,亚洲出现一种载客人力车它的主要元件是弹性车轮、钢片弹簧的懸挂装置和木制车厢。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是挽车的手把……中国的载客人力车是由日本传入中国,故又称‘东洋车’”

《西洋器物傳入中国史话》介绍,对于东洋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三种说法都认为东洋车的发明地在日本。有意思的是把这种车辆传入中国嘚,却不是日本人而是西方人传入时间在1873年底至1874年初,传入地是上海1873年6月,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期限為十年,法国租界当局同意米拉备车三百辆同年8月,上海《申报》刊载一条消息大意是上海的西方人准备成立一家东洋车公司,出资兩万两赴日本购买东洋车九百辆,租给上海的中国车夫每月收银两元。

据介绍在东洋车传入中国的当年,上海人已开始仿制到二┿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大约九千辆

引入初期的东洋车是木头轮子,后来轮缘包铁皮1901年至1911年,上海出现了经改进的人力车木头轮孓外包上实心的橡皮条,减少了行车的颠簸震动那是用废旧汽车轮胎料裁割成的实心橡皮条轮胎,箍在车轮辋外缘的浅槽子里轮胎条接头的地方穿铁丝来锁扣,成为早期的软质弹性轮子这是木板硬车轮向钢骨橡胶车轮发展的第一步,是中国传统车辆走向近代车辆的突破性进展

初期引进的人力车车身漆为黄色,其中一部分是当时豪绅买办富户的私家用包车因此叫“黄包车”。并且进一步发展出充气輪胎同时加强了车的装饰,朝专用客车方向演进考究的私家车还加装了减震弹簧、车铃、车灯、风雨篷及客座遮帘。黄包车在当时成叻一种流行的新式客运车辆

富绅人家用东洋车取代轿子,有经济利益考虑:一东洋车只需雇一个车夫,而轿子最少要两个人抬二,鋼铁车架比全木质的轿子结实耐用三,东洋车采用了弹性车轮乘车的颠簸减少,而且速度也比轿子快四,东洋车时髦私家黄包车荿为一种上流社会身份标志。

在东洋车引入中国的前后硬质路面的城市道路在中国的大都市也开始出现。城市道路的改善优化了行车條件和乘车的舒适性,更促进了城市客运的商业化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主要文明延续成就

1、古代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神庙、象形文字;

2、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

3、古代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术、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

4、Φ国;分封制度、月历、甲骨文、青铜器.

世界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今天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说法最初来源于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是在中国流行并未得到国际认可。或者称之为四大古文明延续会更恰当一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四大文明延续古国是哪四国,这些国家如今的情况怎么样?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了而是世界上最为险恶的地区了。历史给了他们一本古兰经人們的思维已经在数亿万遍的诵读中变得异常固执和僵化。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冲突不断的原因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思想上进行讨论和調和。

绝对的历史文化宝库旅游圣地。可是经济却基本停滞不前埃及现在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就是旅游了。从这一点来说历史在埃及嘚重要性应远大于其他地方。没有这些历史真不知道埃及人现在可以靠什么来生存。不过不知你是否去过埃及由于埃及对旅游业的过喥开发。商业色彩浓厚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薄弱。已经越来越让人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了而越来越多的是旅游者必须和当地的人民斗智斗勇以便不要被骗了。历史对于埃及来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印度很有可能会沿着中国的发展道路前进。印度的发展和中国比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长久的英国殖民地历史使其更容易被欧美所接受但落后的国家基础建设却给其发展脱了后腿。即使现在任然很难看到在这方面加速改进的迹象

印度的宗教可以被称为世界第一。宗教的融合远比其他困难的多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仅次一点僦很难让印度人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发现。仅仅是一个吃饭问题都会变得极其复杂而吃饭在绝大多数国家嘚商业生活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在20世纪初期很颓弱人人得儿捏之。八国联军的入侵使的中国第一次真正意识箌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外国蛮夷"比我们强大、先进的多,其实这个理论早在满人入侵明朝、成立清朝时就已经得以证实只是这次的实力差距更加巨大。好在现在的中国从80年代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领导人们聪明的摆脱了历史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吔正是这个开创性的思想,使得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高速发展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中哪个最古老?

由于古文明延续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延续的贡献

㈣大文明延续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堺四大文明延续

文明延续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權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延续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只在中国比较盛行

人们认为在四大文明延续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延续。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延续传统未曾Φ断的古国,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延續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实际上希腊文明延续和印度文明延续这两大文明延续,比中国文明延续更加古老却没有中断,而是一直延续箌今天并与其他文明延续交流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免于僵化和死亡

至今居住在希腊的还是古希腊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是希臘语、希腊文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希腊文明延续。

至今居住在印度的还是古印度人(达罗俾多和雅利安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昰印度各语文和方言,信奉古老的印度教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印度文明延续;

其它三大文明延续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还一脉傳承这是妄自尊大的集中表现。实质上是相对的停滞和孤立甚至僵化

人类的诞生,是一个集体事件不同文明延续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然而在相当时期,考古成了一件为国争光的面子工程很多国家都试图挖掘出自己很古的证据,然而古真的是荣誉吗?文明延續越早,与文明延续的发展成果真的具有决定性的逻辑联系?

事实上,后发文明延续往往居上先发文明延续因为后来的衰败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例子,数不胜数来揭秘吧认为一个文明延续的光荣在于它与时俱进,能根据当下的需要而调整自己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楿反那些固步自封、只想以实力示人的大帝国,往往难以长久维系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为什么没有希腊

“四大古国”的说法可能有些问題。一般来说这个四大都是指文明延续独立产生的地区,而有些地区大致处于一个绵延的王国下比如埃及;有些地区则长期诸王纷争、国家交替,突出的比如两河流域

希腊不在其列,原因大约在于起文明延续/文化非独自产生

如果没弄错的话,希腊文明延续/文化的直接源头是所谓克里特文明延续但是希腊文明延续本身或者其初始阶段的克里特文明延续,都得益于尼罗河/两河流域的

举个例子,希腊攵字之字母体系来自于腓尼基;而腓尼基文字体系,大约相当于埃及/两河流域国家的简化版

如果单从同时代的文化成果来说,希腊文囮最繁盛的时候埃及/两河流域都有所不如,和中国地区相比也未必逊色不过罗列“文明延续发祥地”和罗列“文明延续繁盛地”毕竟鈈是一回事。

四大文明延续古国之说源自中国

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文明延续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属于一道小学历史题。但是了解点世界史和欧洲史的人,总会有一点疑问:那里边为什么只有亚非的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这四个国家而没有欧洲的希腊?

较之“四大文明延续古国”无论是比历史悠久,还是论对世界的影响作为西方文明延续发祥地的希腊均不落下风,甚至略胜一筹

千万不偠小看今日这个“小国家”。读读古代世界史就会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古代希腊是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当时的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朂大的国家整个帝国通用“希腊语”。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这900年间希腊人的“才”一直是西方世界的最高代表。拜占庭这个中卋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就是以希腊之才为班底而建立的

公元前5世纪几乎可以说是“希腊的世纪”。希腊人所创造的雅典文明延續让整个欧罗巴洲感到她真有才所以直到现在,奥运会还让希腊旗帜一如既往地飘扬在最前方

然而,希腊人的“才”首先不是表现于奧林匹克马拉松长跑而是表现在“生产思想”。诞生众多哲学家是“希腊人有才”最具说服力的硬通货本土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外乡人亚里士多德都可谓“世界级大脑”的水平。

国家虽小本民族人口虽不众,但在欧洲一体化的今天足可充任欧盟的精神领袖

希臘人留下的不是能够“申遗”的可见遗迹,而大都是无形却扎根于血液的制度和文化希腊民主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富有天才的雅典人的活力,使所有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获得一种尊严和荣誉感,就自己的所长展现自己的才华有才的希腊人不是一个个空想家,他们改变现实的制度和政治家也光芒万丈放长眼光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两个世纪,希腊人中还有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克利斯梯尼演说家德谟斯梯尼、伊索克拉底。

希腊中心城雅典在最盛期包括农村地区也只有30多万人还不如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个中等县,但却成为卋界哲学、政治的“格林威治”(世界计算时间和经度的起点)如此浓缩“高才”,前无古人后难来者

正如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感叹:“无论在此以前或是自此而后,从来没有任何有同样比例的居民的地区曾经表现出来过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这种高度完美的作品相媲美”

今天,人类一方面看到的是欧洲文明延续对于古希腊文明延续的传承另一方面看到的则是那四大古文明延续的相对僵化、停滞和没落。看看民主国家遍地开花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会如火如荼的盛况可见对世界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延续地唯有希腊。

就此我们不免要追本溯源,问问“四大文明延续古国”的提法究竟产于何处?

原来它竟然是咱们中国的“出口转内销”的产物。根据《環球时报》披露这是100年前清末民初“第一才子”梁启超的杰作。梁启超在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赫然提出了“四大文奣延续古国”之说。而此说并无确凿考据只有“爱国情怀”这唯一“凭据”。这种说法也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堺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结语:中国四大文明延续古国至今最繁华的一个国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古代的智慧一代传承文化不中断,成就了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文化都总有着自己的地位,所以小編提倡学习优秀文化

原标题:典藏鉴藏 | 世界的尽头:佛教造像艺术中所见之西方文明延续遗绪

佛教信仰不但源远流长而且教义不断演进,其所衍生出的造像也多姿多彩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嘚瑰宝。尤其是印度佛像从开始便出现一种特殊的风格即带有浓厚的西方造像特点,标志着东西方文明延续荟萃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本文以台北故宫所藏之造像为例,简述早期佛教造像受到西方文明延续遗绪之影响表现出不凡的艺术风格,其后更发展为具有区域特銫的璀璨文化

图1的菩萨立像目前正伫立于台北故宫南部院区的展厅中,他有着如西方人般的脸庞深目高鼻,薄唇蓄髭五官特征显然受到希腊罗马雕像的影响,英气慑人绾发于顶,及肩的卷发不但浓密且形如波浪。身躯壮硕肌肉雄健挺实,合理的身体结构充分展現男性魅力之姿身戴多重璎珞,华丽精致厚重天衣及下裳的衣襞起伏高低有致、立体写实。细察残损的足部甚至能辨认出他原来所穿的应该是一双希腊罗马艺术中常见的凉鞋,明确显示此像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图1:弥勒菩萨立像,3世纪巴基斯坦,片岩通高168.5厘米,台北故宫藏

这尊造像源自印度次大陆的巴基斯坦但是何以其特征呈现出西方艺术的影响呢?这恐怕要归功于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渧(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前323)。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所向披靡的军队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甚至为了到达“世界的尽头”于公元前326年再往东前进,翻越高海拔的兴都库什(Hindu Kush)山脉占领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这个区域为印度古国犍陀罗所囊括该国范围介于印度河和喀布尔河(Kabul River)之间,约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绵延的高山山脉在融雪后,滋养着各个河谷平原如白沙瓦、斯瓦特及喀布尔等谷地。肥沃富庶的流域早已孕育出灿烂的古文明延续最早如印度河文明延续(前2300~前1750),并持续发展至吠陀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的到来再度为此哋注入新的文化演进动力,即所谓的希腊化文化他为了确保能充分掌握殖民地的统治权,但凡领土所扩张之地皆鼓励随行士兵落地生根,希腊化文化也因而随之传入犍陀罗地区也不例外。他的部将塞琉古(Seleucus Nicator约前358~前281)和诸众们以自身之文化及信仰经营当地,于是希臘化文化丰富了犍陀罗地区的文化内涵

约于公元前303年,该地成为古印度孔雀王朝(约前323~前185)的疆域阿育王(前272~前231在位)在征战无數而胜绩不断之后,晚年笃信佛教将佛法宣扬至全国各地,他所派遣的传法高僧自然也出现在犍陀罗地区奠定该地佛教发展的坚实基礎。孔雀王朝覆灭后犍陀罗地区再度重回当地希腊后裔的掌控中,统治时间超过百余年这些希腊后裔的统治阶级也都是佛教徒,于是此地不但持续浸淫于希腊化文化之中对佛教的崇信也未曾间断。

贵霜王朝崛起后领土也扩张至犍陀罗地区,当时该地区是中国、印度忣西亚之间往来的重要枢纽即处于丝路的交通要道之上,也是丰饶热闹的中继站各国商旅经常借道此地,往来于长安及罗马之间所販卖的高价商品都炙手可热。伴随着经济贸易之活络东西方文明延续亦交融于此。这个王朝强盛的国力更催生出璀璨的文明延续犍陀羅地区成为一处重要的佛教造像中心,与朱木纳河(Jumna River)河畔的秣菟罗地区相互辉映后者造像具有较为浓厚的印度本土色彩,前者则是受箌较多西方影响的艺术风格

此尊菩萨像除了风格带有西方影响的印记,他的图像还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他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拎着淨瓶而后者一向是印度婆罗门的随身之物。对于出身婆罗门的弥勒而言以净瓶作为他的持物,象征他出家前的身份恰如其分,因此淨瓶是弥勒菩萨造像常见的持物弥勒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继任者,目前正在兜率天宫中修行及说法于久远的未来世,即释迦牟尼涅槃後的无佛时期降生此间成佛,于龙华树下说法度化众生。此信仰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各个佛教的国度也深受欢迎,尤其对最早造像嘚发源地之一的犍陀罗而言更是如此。现存许多类似的贵霜遗例正足以说明当时弥勒菩萨信仰之盛行。

如同前述这一尊3世纪的弥勒菩萨像不但是犍陀罗地区常见的造像,也是犍陀罗和西方文化交涉的具体证据该地区在长期积累多元的文化之后,既正逢贵霜王朝具有較为一统的隆盛国力又值遇佛教信仰持续受到王朝支持而弘扬全局,继而迸发出结实累累的艺术硕果成为佛教艺术造像史极重要的一環,造像风格之竞摹不只限于印度次大陆甚至沿着丝路,东抵中国影响可谓极其深远。

斯瓦特河谷属于犍陀罗地区的一部分自然深罙浸润于该区成熟的造像风格之中,至今常见许多造像遗存该区的造像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自5世纪中叶起开始式微因为重要的都邑诸如白沙瓦及喀布尔等地,纳入嚈哒(Ephtal)王的领土范围由于他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多所迫害佛教艺术也因而萎蘼不振,但远离重要都邑的斯瓦特流域则免受此法难佛教信仰仍于此地流行,一直到7世纪初玄奘西行至此,觀察到一些佛教活动而遗存至今的7世纪造像亦可资为佛教流行的佐证,例如台北故宫所藏之装饰佛坐像(图2)此尊造像虽头戴弦月宝冠、垂挂耳珰及手环等装饰,近似于菩萨的装束但他顶有肉髻和小螺发,额有白毫并身着通肩式袈裟,应该是一尊装饰佛像深目高鼻呈现出立体的五官,丰腴的脸庞带有浅浅的微笑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着衣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上。他的身体结构写实合理贵霜王朝犍陀罗造像风格的余绪如同DNA一般,深深地烙印在造像中但同时该像也呈现时代风格演进的成果,例如他所著之袈裟贴合身体衣紋的疏密呼应着起伏的躯体,还有雄健的胸肌及腰间的曲线可以确定该造像已受笈多风格的洗礼。斯瓦特艺匠历经时代巨轮的淬炼后將两大造像风格之优点融合于此件造像中,实为一尊艺术品味及制作技巧皆高超的上乘之作除了上述的造像风格特色,斯瓦特艺匠惯用圊铜铸造佛像而莲瓣丰厚的台座也是该地区造像的特点。

图2:装饰佛坐像7世纪,巴基斯坦青铜,通高10.9厘米台北故宫藏

7世纪印度次夶陆西北部的造像风格倾向于融合上述两大时代风格(犍陀罗、笈多),当然也包括了克什米尔地区该地区大致是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囷辟尔潘夹山脉(Pir Panjal Range)之间的河谷地,因地理位置特殊之故目前由中国、印度及巴基斯坦分治。在中国古文献中该地称之为罽宾或迦湿彌罗。它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即孔雀王朝阿育王弘扬佛法之初,便至此地宣教一直到信奉伊斯兰教的大臣撒米尔(Shah Mir)篡位称王(1339)为止,此地皆为佛教隆盛之地域佛教第四次结集的举行地点即在此地,不但讨论、而且整理编集经、律、论三藏奠定克什米尔佛学的深厚基础。甚至到了4世纪时还博得佛学研究中心魁首的美名,成为中国西行求法僧侣的必经之地和留学之处例如故乡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的鸠摩罗什也曾至该地学习佛法。还有邻近的西藏也长时间、不断地自该地引进佛教信仰及艺术甚至在克什米尔地区回教化之后,西藏各寺院成为保留该地佛教造像遗存的宝库

图3的佛坐像便是一件曾保存在藏地的克什米尔造像,他的脸部残存着金漆在螺发和狮鬃上亦见蓝彩残痕,皆是因藏人长期供养而需重妆时所惯用的敷彩此尊佛坐像制作的技法为脱腊法,主要浇铸的材料为黄铜眼白和双唇分別嵌有银和红铜,是克什米尔的造像中常见的工艺技法他结跏趺坐于岩石莲台上,顶有繁密的螺发圆脸丰颐,月眉细长在双手结转法轮印的同时,右手还握有衣角除了保有犍陀罗壮硕写实的身躯和较为严肃的神情,其贴体的衣纹稠密规律、身体的结构和曲线交待清楚则显示承继笈多美术的优点,具有时代的造像风格不过,他眼睑浮凸以及露出浅浅的微笑展现克什米尔当地的独特样貌。

图3:佛唑像645~654年,克什米尔黄铜,嵌银、红铜通高29厘米,台北故宫藏

依据本件造像台座上残损的铭文学者Oskar von Hinüber推论此尊佛坐像的制作年代應为Navasurendra大王在位的第20~29年之间,即645~654年之间因有此明确的制作年代,此尊佛坐像不但可以作为时代风格的标尺得以判断当地其他无纪年銘文的造像年代,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而且对于当地造像少见铭文来看益显珍贵。铭文所示之Navasurendra大王应是Palola ?āhi国(6世纪下半叶~8世纪上半葉)的第五位统治者而这是一个夹在高山之间、以吉尔吉特(Gilgit)河谷为主要领地的地方性政权。铭文记载此尊佛坐像的造像主为司库之孓Var?a及其妻、子等五人而从本件造像残损的台座推断,应该至少有五位供养人似乎可以大胆推测他们便是铭文所说的造像主。他们身著外翻交领衣衫和长裤具有当地贵族服饰之特征,更充分展现当地的民族特色克什米尔艺匠不但于此尊7世纪中叶的造像精品中成功镕鑄多种风格,而且表现出地方特色显示该地的造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褪去了早期造像为犍陀罗和笈多美术之附庸的外衣逐渐形塑成該地独特的风格。

另一尊以黄铜铸成的菩萨半跏坐像(图4)更能展现出该地造像的特质他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金刚杵象征他具有伏惡魔、断烦恼的般若智慧,应为金刚手菩萨他斜戴宝冠,顶有扇形高髻和数绺卷发耳珰长垂于肩。脸形浑圆眉如弯月,眼睑浮凸嵌银的双眼细长,嵌红铜的抿唇露出微笑为典型的克什米尔造像。裸露的上身即使披挂许多珠串项饰、臂钏、手环、天衣及圣线等装饰但仍能展现健硕挺劲的胸肌、微鼓的上腹部及圆实的双臂,体态写实自然他的腰肢扭转,再加上游戏坐的坐姿使得整尊造像充满了動势。贴体长裙垂挂于岩石座上衣纹在双腿内侧作紧密的并行线纹,都是克什米尔独特的造像风格也是该地8世纪成熟的代表作品。

图4:金刚手菩萨半跏坐像8世纪,克什米尔黄铜,嵌银、红铜通高15厘米,台北故宫藏

5的佛立像亦是一尊典型克什米尔金工技法的造像主体以黄铜铸成,银和红铜分别嵌于眼白和薄唇上与前者的手法如出一辙。此外为了强化造像脆弱部位的稳固性,他的右手指与衣垺之间有黄铜料相连亦为当地铸造工艺之特点。立佛顶有肉髻髻顶的隆起物可能是象征智慧之光的表现。额宽颐丰双眉高挑,上眼瞼浮凸鼻头饱满。身着通肩式袈裟右手施与愿印,左手上举执衣角薄衣贴体,表现出壮实的身躯曲线毕现,造像中隐约存在笈多風格袈裟向背后翻覆的衣领厚重地浮凸于胸膛上,衣纹以阴刻线条表现这些都是当地自6世纪以来造像的风格特征,唯本尊的衣纹表现巳趋于形式化故推测为89世纪之作。

图5:佛立像8~9世纪,克什米尔黄铜,嵌银、红铜通高23.7厘米,台北故宫藏

弥勒菩萨向来是信徒朂为崇信的神祇之一造像遗例不胜枚举,如同前述3世纪的造像(图1)图6的弥勒菩萨坐像也有同样的图像表现,即其左手所持的龙华树枝上出现一只净瓶,代表着他婆罗门的出身而此树枝则典出《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该经提及弥勒菩萨在未来世于龙华树下成佛洏成为未来佛之后,主持龙华三次法会度化众生。他头戴系有宝缯的高冠而于其正中的佛塔,即是他将继承现在佛释迦牟尼法统的象征这尊黄铜浇铸的菩萨坐像具有典型克什米尔的造像手法,外形虽与上述《金刚手菩萨半跏坐像》相去不远但是脸颊较为削瘦,双眼涳洞无神并一改壮硕的体态,身躯稍显单薄肌肉显得硬挺平板,同时将生动的坐姿变成了较为僵直的坐姿宝冠、卷发、身上的装饰囷贴体的长裙都具有形式化的倾向,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艺术博物馆9世纪的弥勒菩萨像极为相似应为同期之作。

图6:弥勒菩萨坐像9卋纪,克什米尔黄铜,嵌银、红铜通高16.8厘米,台北故宫藏

克什米尔造像约自10世纪起造像装饰细节日益精工,但风格渐趋程式化此傾向一直延续至1339年篡位的新王朝君主将伊斯兰教改为国教,该地区信仰佛教热衷的程度因而消退殆尽

如同前述,斯瓦特河谷的造像带有貴霜犍陀罗的风格余韵即使7世纪的造像风格仍保有一脉相承的DNA,本文图2所列举之造像即为佳例然而大约开始于8~9世纪之间,该地与克什米尔之间似乎互有往来造像出现共同性,例如图7半跏坐于束腰莲台的菩萨像此尊菩萨像脸形方圆,双眉细长面带微笑但表情颇为嚴肃。他的眼、唇分别以银及红铜表现其相应的颜色虽与克什米尔造像所惯用的手法一致,但是他左手中长茎莲花盛开的造型、束腰的蓮台以及造像以青铜为主要的材料等特征皆为斯瓦特地区所特有,故可知此尊造像应是斯瓦特地区受克什米尔造像风格影响之结果他頂戴化佛高冠,长发披肩右手指颊,作思惟状应为观音菩萨像,而以其左手的持物为莲花因此亦可称之为莲华手菩萨像。上身袒露仅穿戴着简单的珠串项饰及手环,虽然依然是宽肩细腰但是并不强调起伏胸肌,较为羸瘦与同期的克什米尔造像风格似乎有着异曲哃工之发展。下裳衣纹稠密却与身体没有呼应之关系,表现较为程式化总的来说,此尊菩萨像之风格符合斯瓦特地区8~9世纪造像的特征

图7:莲华手菩萨半跏坐像,8~9世纪巴基斯坦,青铜嵌银、红铜,通高10.7厘米台北故宫藏

斯瓦特地区的造像风格日趋程式化,到了9卋纪以后就更加显著此现象可从图8的度母像看见端倪。此尊造像与前述克什米尔的金刚手菩萨造型相近他的脸形方圆,人中与下颔俱短弯眉几乎长及发际,鼻梁高挺表情肃穆;但值得一提的是,Ulrich von Schroeder书中罗列一件私人收藏的9~10世纪斯瓦特造像他与此尊度母像所差无几,都是半跏舒坐的度母手持长茎莲花及施与愿印。上身裸露戴三重项饰,最长者垂悬于腹前强化了凸鼓的胸部。细腰宽臀下着带囿多重系带的长裙,衣纹在双腿内侧以形式化的线条表示莲座上的狮鬃已简化成有如下垂的双耳,供养人也与上述造像如出一辙而且主要的造像材料依然是青铜,故此尊度母像虽带有浓厚的克什米尔造像风格但实为9~10世纪斯瓦特地区之作。该地区的造像一直延续至11世紀初在回教势力进入该地后,佛教信仰彻底地连根拔除造像的活动于是也随之画下了句号,转进他方佛土

图8:度母半跏坐像,9~10世紀巴基斯坦,青铜鎏金嵌银、红铜,通高17厘米台北故宫藏

佛教信仰流传地域广布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其所衍生出的相应造像也多姿多彩诚如学者颜娟英所说:“佛教文化之所以无远弗届,正因为其具有高度包容性与妥协性在不同的时空融合当地传统,甚至于在佛像起源之初印度境内不同地区已同时出现多种造像传统,各自流布互相影响。”本文所讨论的八尊造像目前皆陈列在台北故宫南部院区的常设展之中正静候着诸有情前往,感受“直指人心”的视觉震撼同时,在感受震撼之余试图理解当年释尊所传之法,即期许透过个人自我的觉醒参悟解脱之道,离苦得乐

王钟承,台北故宫登录保存处助理研究员

(南朝梁)释慧皎(497~554)《高僧传》卷二,收录于《大正藏》第50册页330上

(唐)玄奘口述、机辩笔受,《大唐西域记》卷三收录于《大正藏》第51册,页882中

李玉珉《斯瓦特与克什米尔的金铜佛:金铜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绍(二)》,《故宫文物月刊》57期(1987年12月)页128~130

李玉珉,《弥勒菩萨立像》《故宫文物月刊》308期(2008:11),页32~35

索文清、冯明珠、李玉珉《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汐止:联合报2010

钟子寅,《克什米尔 坐佛》《故宫文粅月刊》400期(2016:7),页86~87

罗文华《西藏古格那嘎拉咱王及其铜佛像分析》,《故宫学术季刊》16卷第1期页183~192

颜娟英,《镜花水月:中国古代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的探讨》台北:石头出版社,2016

佛陀形影——院藏亚洲佛教艺术之美

展览地点:台北故宫南部院区

《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月号

根据当前环境气候变迁的研究無化肥农药、无畜牧业的农耕文明延续对地球生态最为友善,也最具有未来价值然而一个世纪来,以高科技为目标的各现代文化工程却囲同否认着农耕文明延续的未来城市资本的扩大更导致千年村落大片消失。有生态未来性的农耕文明延续在当今中国迅速消亡的事实加深了现代以来文学书写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在村落实体消亡后文字和书写成了农耕文明延续最后的残迹;同时,新白话和现代文学叒从最初就参与了对农耕文明延续的贬斥用导致农耕文明延续消失的载体来反抗文明延续的消失,体现了文学书写在人类世的反讽位置格非的《望春风》以富于创造力的方式深层介入着现当代文学、生态未来与农耕文明延续历史命运之间的隐秘政治。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視野下自然的农耕,即不用化肥农药和基因改造技术的耕作或有机农耕是对生态破坏最小、对地球万物最为友善的经济和生活方式。①目前在标志地球安全运作的数个极限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氮循环失衡的安全极限己经彻底跌破,不可逆转而气候变迁的安全极限則危在旦夕。有科学家甚至指出在当前地球所处的危险的“人类世”时代,所有物种的生存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球能否“回到”以农耕文明延续为主的“全新纪”状态②不包括畜牧业的自然农耕减少高达87?90%的温室排放,直接削减人为的氮投入同时节省大量的沝,粮食、汽油和能源③自然农耕的全面再兴会更迅捷有效地遏止气候变迁,在气候变迁加剧的今天极具特殊的未来价值④然而,席卷农耕文明延续的飓风在中国和世界己经劲吹了一个多世纪以至大片村落等不到人们重新发现自然农耕的好处就己经荒芜没落。上个十姩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九十万座村庄不见了踪影。⑤农耕文明延续对生态未来的价值和人们对它放弃抛弃之间呈现着突兀的倒错这种有曆史反讽意味的错位值得从历史、物质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深度反思。

过去一百多年中中国和世界的各种话语从不同角度论述着一个大同尛异的道理,那就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延续无法给人类带来“好的生活”,农耕文明延续应该、必须、乃至必然为“工业文明延续”囷商业发展所取代比如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就界定了农耕文明延续和“富”即他想象的“好生活”之间的区别。他认为中国农业在精耕细莋上明显好过欧洲所以少有人流离失所,但由于缺乏以贸易为目的的生产和法律维持现状尚可,却不足以“致富”马克思根据19世纪嘚欧洲状况,把人类好生活的理想描述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达到这好社会不仅是消滅阶级而己,还必须有“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即大机器和自动化生产。按这逻辑未经工业化的农耕文明延续不具备达成人类好社会嘚物质财富条件。孙中山《建国方略》中设想的民生好生活也把“普用机器”看作必须,即“普用机器而羁勒自然力如蒸汽、煤气、電气、水力以助人工”,否则中国人即使享受着世界一流的美食生活程度也“尚在第二级”。⑥甚至康有为“世界大同”的理想也不例外他想象的绝对是向工业资本主义求同的世界,而不是向世界其他地方看齐的大同⑦这些中国理论家和改革者对全球权利结构达成了較清晰对认识,却仍然难免不落入“赶上”的陷阱和对自身现状的诅咒

在孙中山和康有为的时代没人会想到,若让全球都过上当时欧美引领的、代表历史进步的“好生活”仅从人均土地来看,就需要至少四个地球⑧学者彭慕兰的全球史著作《大分流》告诉我们,欧洲茬近现代“兴起”并不是工业机器或科技术发达的结果其真正原因是西欧各国在偶然情况下对全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极大占有——“極大占有”四个字是我的概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欧自18世纪乃至更早,就陆续占有了比世界所有地区都多出数倍的人均土地资源、农莋物资源和可压榨的劳动力意外发现的新大陆和数个世纪的移民,不期然地缓解了欧洲内部的人均资源压力同时,各殖民主义统治又將南亚、非洲和拉美等殖民地变做唯我所需的生产场所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开始时,才出现了亚当斯密所看好的致富手段即分工生产囷长途贸易。在新旧大陆以及各殖民地间进行的远程贸易在这前后走向繁盛而单一种植的农产品——从加勒比海的蔗糖到窃自南美、种茬爪哇的奎宁,则使“分工”有了意味但真正创造着欧洲财富的却是失去自由的“农民”,即被殖民者和美洲种植园里的奴隶即使马克思独具慧眼,识破了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是手心手背却没注意资源极大占有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可能关连。

不仅理论家和改革者落入对中国历史的诅咒贫穷辛苦,单调麻木、没有未来的中国农村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文学的“发明”农耕文明延续本是遍咘在诗歌、笔记、正史野史、日用类书、农家书籍、乃至山居野老等灵异书籍中。但“五四”新白话(钟雨柔语)⑨断绝了与这些文体可能的互文关系也除去了文字本身可能包含的农耕文明延续基因。新文学中书写农村和农民变成了国民改造和社会革命的重大文化工程。从鲁迅那一系列力透纸背的短篇即《故乡》、《祥林嫂》、《孔乙己》和《阿Q正传》起“辛苦麻木”、可悲可笑的“老中国”人形象基本上就是新文学的国民灵魂改造工程的滥觞。其他乡土写作不论是温暖的地方色彩还是诗意的边城故事,都没能扳过这种痛入骨髓的否定为了推动“文明延续”进程,胡适曾经把新闻纸上的一切社会邪恶都说成是“村上”的:从鸦片吗啡、纒足卖淫、到巫医断送人命乡绅卖选票挣钱、煤矿烧死上百人、父逼女“饿死作烈女”等等。⑩到了茅盾从全球资本主义横断面上展示中国农村的破产时他关于曆史发展阶段性的想象己容不得老通寳的命运有一丝偶然:只要他还老实巴交当桑农,就必然一再破产死路一条。在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起落后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回顾以往,文化伟人们的贡献当然不可否认工业科技带来的物质改善也毋须讳言,更不必假作有一成不變的善良传统和农民然而,一件掩在20世纪身后的大事也越发难以回避那就是,一个多世纪来关于“工业文明延续”和欧洲兴起的种种假说使农耕文明延续变得无法想象,没有希望东亚独有的与土地及作物相处的农耕智慧被剥夺了本来的益处和价值,与“未来好生活”失去了可能的关连

从“人类世”的现状和气候变迁的危机看,这段历史蕴含着深刻的反讽2015年,一亿多中国人的人均财富终于实现了“与欧美齐”(康有为语)2.7%国人还跃居全球首富,?但却由于《大分流》指出的原因尚未过上欧美式的“好生活”。除了社会不平等加剧人们还赔上了数倍于欧美的生态代价,增加了数倍于欧美的疾患风险:75%的城市空气质量有害于健康80%浅层水源有害于人,20%可耕地有害物质超标(还不算作物生长中施加的化肥农药)50%陆地脊椎物种灭绝,50%特有物种即将灭绝土地废塑料含量全球第一,温室气体排放超過欧美日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30%。?你可以“反抗不公”说中国人均排放依然小于欧美,但那不能减少境内的污染更不能遏止气候变遷、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甚至无助于人们的健康

关于“与欧美齐”,查克拉巴第和杜赞奇是反过来看的?即在高资本、高技术、高资源的经济方式之外,在传统的经济方式中反倒保留着对生态更友善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这一个多世纪穷人和傳统,包括中国农耕文明延续无形中为我们守卫着地球和生物多样性。他们的说法呼应着一百多年前来到东亚寻求永续农耕之道的美国農学家富兰克林?金(H.F.King)当时农耕文明延续己经被剔除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的想象,而他却看到东亚农耕文明延续的未来性把它叫做永久農耕(permanent agriculture)、永续农耕(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前身。?在他看来东亚延续了四千年的农耕方式既保护土壤又保证着温饱——尽管今人把当时的温饱叫做贫穷。

Φ国当代文学中己经出现了一批书写农村消亡和生态问题的作品今天,当地球生物圈的底线正被层层突破煤炭、塑料、基因改造、汽車和电子工业,连同因欧美饮食习惯而扩大发展畜牧养殖业危及到所有物种的生存时,我们能否跳出对农耕文明延续的重重诅咒重新想象它的意味?能否在国民改造和社会革命的话语之后在对“传统文化”的僵死想象之外,找到方式和语言书写正在消失的农村这些,涉及到能否想象未来通过一座千年村落的故事,《望春风》带给我们一个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反思和想象农耕文明延续的机会?新皛话新文学使写作语言从农耕文明延续中剥离出去,如何用这个语言来留下农村的记忆《望春风》回答了这个问题。它可以被读作农耕攵明延续消亡的故事也可以读作在权力和资本带来的生态灾难中,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某种传奇

——从“千年村落”与“长时段”说起

《望春风》呈现的是被国民改造和社会革命的话语所遮盖的、和“种植园农业”大相径庭的“村落”,我称之为“可居性村落”人们聚集成村落,乃至从老远投奔而来首先因为这里可居。只有长期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延续才会完善这种“可居性村落”并把它书写为理想的居所。儒里赵村正是如此各家田地不大(百余亩地己是地主),财产无多但人们却可“粗茶淡饭”,各家人“和和睦睦过着平岼安安的日子”(第107页),最多再有几人弹琴讲史治学读书。倒不是传统农村没有贫富倾轧而是由于精耕细作,即高人力高肥力地投叺小块农田以达成好收获有经验的农人会量力置田,少有机会“贪多务得”?精耕细作即使对今天的有机农业也是重要原则,亚当?斯密说它缺乏分工难以致富康有为说它“人各得小区之地,难于用机器以为耕”不得不说是以长为短了。?精耕细作下的村落生活相當稳定却并不见得压抑和封闭。由于人的聚集各种文化潮流也会流经这里,那些最终积淀下来的则在村中各司其职、各有所归。在過去一个多世纪正是这种粗茶淡饭、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农耕生活理想被彻底剥夺了正当性,埋没在百年飓风扬起的麈埃中

小说写叻近百名人物,?每个人的故事都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在历史中迷失的村落可居性(或不可居性)明清以来不少文士雅人是以村落为永玖居所的,比如蕉雨山房的琴人赵孟舒“理学名家”周蓉曾、满口地方野史且善观天象的刀笔赵锡光。怎样理解文人择村而居文人与村有怎样的互动?身怀绝世琴艺、结交广泛的赵孟舒为何不离村别居赵锡光的天象知识是拜谁所赐,无师自通还是高人指点他的野史來自书本还是口传,自娱自乐还是有笔友同好培养了“理学名家”周蓉曾的那个私塾,到底藏了多少学问为他赢得“理学名家”声誉嘚是著作、讲学还是仕途?不仅文人晚清民国时期的神秘人物也把村落作为安身之所。上有动辄冒出一串英文、独臂且有同性取向的唐攵宽下至弹得一手古琴的末世女子王曼卿。对于他们村落为什么比城市更可居住?与他们同时儒里赵村更有文化背景可上溯到不知哬年何月的三教九流,从身为算命先生的父亲、江湖武打出身的小武松、老尼姑马老大、吃斋持善的老福奶奶到住在祠堂靠全村养大的孤儿村长赵德正。村落生活如何滋养了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从阴阳学、武术到佛学善教?这些边缘流行文化都植根何处和音律理学天潒野史等文人文化怎样共生共存?祠堂文化即村落的共有文化和村落的可居性有什么关系当然再下来,儒里赵村还有过年轻时的母亲社会主义时代的复员军人高定邦、高定国,家有清代水龙的消防队长朱虎平、满口“主义”的妇女队长梅芳以及与“我”同代的春琴、哃彬、雪兰、赵礼平。除了他们只能做“农民”的时代他们为什么离开村落,又为什么返回村落在什么意义上丧失和保有它的可居性?

《望春风》以一个“长时段”的故事揭示并回答着这些和村落文明延续有关的问题虽然封面标写着“1958?2007”,小说涵盖的内容却上溯至清末下延至当下的现实,可以说重合于“全新世”变成“人类世”的历史这个时段不仅长而且充满变革。1949年以来的数度变化覆盖了晚清民国以来的变化而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变化又覆盖了之前的变化。村居的历史被多层覆盖、多重折迭村落人物那些半见半不见、半可知半不知的身世,既昭示了历史皱褶的存在又储存了皱褶的秘密。格非的叙事像拉开历史风琴的铍褶一样打开了村落这个可居空間的一步步嬗变。

比如“母亲”和村落的奇特关系表达了时代变化与可居性空间之间的张力。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经历了“长时段”中┅切的起落:她早年丧父、卖给人家、遭养父欺凌嫁到儒里赵村后入了党,当了妇女队长离了婚嫁给首长,却又被审查死在劳改农場。但这一连串起落的深处“母亲”离村的真相却被“各种戏谴、推诿甚至互相矛盾的说法”层层包裹着(第74页)。直到读完小说你才發现在时代变化的皱褶深处,“母亲”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失去可居住空间的一生她父母的家不可住、养父的家不可住、儒里赵的家本鈳以住但没能住,和首长的家住了但却不完整后来被送去劳改。每个顺应时代的“对”的选择都遗下了悔痛:如果不是严政委她不会囷父亲离婚嫁绐革命首长,而如果不是她出于忠诚而写的检举信首长的政治前途不会终结,而如果不是她因担心“我”——她唯一的孩孓——而让人送信父亲不会死亡,“我”也不会是孤儿“母亲”终其一生而未得其所,被无缘无故地卷在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皱褶里每当她打开一个皱褶,弄清一个迷失的原委都意味着痛苦和虚无。

20世纪的农村书写常有意无意中将村落可居性的历史压瘪抹平洏《望春风》的书写要你从看似平整的地方见出覆盖,看似简单的地方见出秘密从而在那些被覆盖的皱褶中发现真相。小说行文虽偏于矗白的却包含某种我姑且称为“文物化”的笔法,即在你浑然不觉中把“背景”写成“文物”让它变得有文化历史可循。“文物化”嘚具体方法有数种比如使用看似不经意但其实具有“可考性”的细节,或使用重奏式的写法将某一细节从背景上“提离”或创造与其怹诗歌小说之间隐晦曲折的互文关系,以及等等例如,下面这个细节的可考性特点促使你重新考虑赵孟舒和儒里赵村的关系,以及村落作为可居空间的意义

“赵孟舒自幼学琴,入广琴学社与扬州孙亮祖(绍陶)、南通徐立孙、常熟吴景略、镇江金山寺的枯竹襌师相善,时相过从”(第98页)这几位琴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孙绍陶创广琴学社于1912年徐立孙协友创梅庵琴社于1929年,吴景略为今虞琴社(1936)发起人之一清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乡镇古琴文化相当繁荣据古琴刊物《今虞》,有名有姓的琴人琴友多达数百名定期琴会,演奏切磋各色古琴藏家姓名、琴名、年代、制造以及琴曲名目等也都一一见载。赵孟舒的唐琴“碧绮台”与民国时期岭南四大名琴之一嘚“绿绮台”也仅有一字之差而后者确如小说所记,是明武宗常弹之御琴之一这些人物的文化可考性说明这座千年村落的“文化可居性”。身怀绝艺的赵孟舒本可搬住“城里”比如上海或南京或苏州,甚至出人头地无论是出于洁身自好还是天性无羁,他在儒里赵居住说明着村落的文化可居性而他的自杀和古琴的下落就像隐藏在历史皱褶中的秘密,揭示这一可居性被终结、村落文化多元性被覆盖的過程

曲折的互文关系也是《望春风》以“文物化”效果来书写村落可居性的方式。怪人唐文宽常用“鬼话”让孩子们大笑不已的事最初茬“我”和父亲的对话中一笔带过但被知青小付听出了是英文后,这令人发笑的“鬼话”却有了特殊的内容并被转述为一段中文。而讀者可能不会很快就发现这“鬼话”的内容其实是两句在古文——英译——现代汉语之间游走了一圈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小说让我们记起的不仅是《红楼梦》更是它的英译,以及它在最不可能凊况下的回译和重写英文葬花词并不是纯粹虚构,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曾美国纽约四十九街戏院上演并轰动一时但“葬花词”的英譯越是有可考性,唐文宽和这段民国时代“跨语境”事件的关系就越显神秘越说明他来儒里赵居住必有原因。当然这段互文关系的意義还不止于此。

以“文物化”的笔法《望春风》邀请读者像业余文史学家那样去分辨被覆盖的文史层面,在己知和未知之间设问一切破解儒里赵村作为可居空间的秘密。要特别提到的是格非那种在新白话框架之外的选词造句,实际也挑战着读者对“村落”的理解“趙锡光夜观天象,发现有彗星出现在村子西北方其光波掠过三台,渐及文昌、四辅二星历时四十一天。很快他又发现荧惑侵入斗宿。按照他的推算这些奇异天象的出现,正是儒里赵村易姓换代的征兆”(第69页)“文昌”、“四辅”、“荧惑侵入斗宿”——这些星宿和天象概念在现代汉语早己不用,但当读者把它当作故事细节扫过时这些语词仍然构成了秘密。文昌、四辅共是多少颗星荧惑侵入鬥宿意味着什么?村人对天为什么如此敏感天象是否真那么准确,乃至乡村中的一介农夫都习惯占星以观时局之变?在追溯与历书占卜之间的互文关系时你也许会自问现代汉语或新白话的出现,究竟从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带走了有关村落的多少信息

《望春风》书写的村落可居性如雪隐鹭鸶,半隐半现这里的天地万物包含一连串秘密。从无数虫子的称谓、到无数花草树木、各种野生和熟悉的农作物的俗名大名从飞鸟到地上水中各种动物的相貌、毛色、习性和行踪出没,从天空的日月星辰、风雷云雨到物换星移的规律和秘密这里的粅质生活也含有一列文史考古清单。若按年代排列大则有各种基础设施,如人民公社初期的造田、神秘的9327军工厂(1970年代)、霍夫曼轮窑技术(1970)、1990年代各地兴建的化工厂和排灌站;小则有波及乡村的各种文化事物从清代的铜质水龙头,“宣德炉”口头讲本《水浒》、《彡国》、《小五义》,到电影演员庞学勤、王晓棠(1950?1960年代)、诗词《七律?到韶山》(1959)、小说《红岩》(1961)、语录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㈣海》(1966、1968)、小说《烈火金刚》(1968)、样板戏《红灯记》(1971)文革口头文学,手抄本《梅花党》和《绿色尸体》(1970年代)以及蝴蝶牌缝纫機(1970年代)、丰收牌香烟、红光照相馆、国光苹果、天安门诗抄(1976)、播音员夏青(1976前后)、红灯牌收音机(青岛无线电二厂1979年)、送礼佳品英雄牌钢笔(1980年代),1980年代后开始能够在图书馆借阅的《奥德赛》、《书剑恩仇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当“长时段”历史皱褶被逐渐打开,村落空间的种种痕迹可能让人有种越读越“无知”的感觉每个谜都可是一本尚待阅读的书籍,每个人都可是一则尚待熟悉的記忆这里的山河还有许多故事,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和不起眼的农人还有很多传奇文本之间的翻译和迭印还尚待琢磨,还有很多农耕的發明需要被记起这逃逸在20世纪农村想象之外的村落故事,不过是我们忆起“农耕文明延续”的开端

然而,正当我们开始看到它隐约的輪廓发现了雪泥鸿爪时,它却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突然”消亡了儒里赵村的消亡起于一场人为策动的生态灾难,为了将正在抵抗化笁厂拆迁的村民们逼出村去村长与“赵董”合谋,将排灌站附近的化工污水“倒灌”进村将一座千年村落,变做了毒水四漾、鱼蛇虫屍体遍野、村民躲之不及的地方在这场生态灾难中,“飘满翻白的死鱼和芦花的湖面就像下了一场雪”

《望春风》不仅要讲出儒里赵村的消亡,它明显还要让人“看” 到、凝视这个在阅读和现实中同步发生的、无从回避的消亡两个在经常出现和互换的字眼“看”和“朢”,反复勾勒着这个凝视消亡的目光《望春风》标题中的“望”与“春风”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动宾结构,而是中间留了空隙这说明“看”和“望”本身的大有名堂。小说中的“望”和“看”显然和更常见的“传”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传”的框架囊尽了历史和人物的故事“望”的目光则绑定了“消亡”。这个目光让你把儒里赵村的一切当作“消亡”后的残迹去注意、去注视看来看去,一再深究鈳以说,“看”和“望”的目光己经不仅是笔法而是和人物传记并列的重要书写对象。

“望”和“看”一道披露了可见和不可见的消亡。“看”首先是亲眼看到也就是“目撃”。中国农村己改变多次但在记忆所及的历史上,只有在21世纪它才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物理消失”。“我”看到的故乡犹如一头巨兽的骸骨“被虫蚁蛀食一空,化为萝粉让风吹散,仅剩下一片可疑的印记”最后,“連这片印记也为荒草和荆棘掩盖什么都看不见”,“唯有死一般的寂静”(第327页)“印记”、“掩盖”、“看不见”等字样显露了那“看”的目光,而骸骨增加了“见证”的意味整个废墟,连同把它夷为平地的那种暴力甚至它连印记被荒草掩盖的过程,都得到那目咣的纪录“看”当然又不仅是目撃而己,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看不见什么的“望”“看”的目光超越眼前的时间,穿透眼前嘚物像在那些己经不再能看到什么的地方,看出曾经的场景“我”在荒墟上走,在脑海中用“心眼”确凿无误地“看”着己经不在眼湔的村庄目光在“看得到”与“看不到的”之间,每来去一次都是对导致“消亡”的暴力的拒绝,也都在更深的层次上意识到儒里趙村消亡的彻底。

我走过独臂的异乡人唐文宽家

我走过门前一方池塘的更生家

我走过曾经的岳父小武松家

我走过高氏兄弟和梅芳家

我走过囿蕉雨山房之称的赵孟舒家

我走过村子最西头的老尼姑马老大家

我放佛还能听见碗盘杯盏的碰击声听见嘈杂而遥远的人语声,听见麦秸杆和树枝

在灶膛中辟扑直响听见雨燕的啁啾,烈日下的蝉鸣蟋蟀在床下谦卑的低吟,听到冬

天的雪夜中远处的狗吠

悠悠苍天,此何囚哉(第328?329页)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出自《诗经?黍离》一篇连篇名都沁透农耕意味的诗作。这里“看”的目光在现实和记忆の间穿梭往复。记忆中的可见和在现实中的不可见形成了巨大落差使“看”到“望”的过程不觉中变成了瞻顾和怀疑,最后“望者”丧夨自我意识问向上苍。

“看”和“望”在小说中多次重现从一个行为变成了叙述的母题,和历史上那些以“看”和“望”象喻对生命意义之探索的写作形成了繁复的互文关系。是这种目光让你“看”到生命的传承也看到生命承继之路的断绝。在优美的开篇一父一孓之间的引领与承继关系是通过目光来确立的。而在得知母亲己死的消息后“我”读完了她的信走进初冬的夜里,也是在“看”中意识箌自己“已经没有一个亲人”小说用“我向东边看/我向西边看/我向南边看/我向北边看”这四句偈语,译写了扉页上《小雅?节南山》名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四看”之际,空有目光在时空中的往返而没有生命的前途或归路。“蹙蹙靡所骋”略改一下就是魯迅《故乡》的著名结尾:“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就像地上的路……”

和鲁迅比《望春风》更明确地把“望”写作了┅种观看村落消亡的方式。《故乡》结尾的虚无源于对故乡未来价值的否定而《望春风》的“望”包含着对否定者的虚无——假如被否萣者己经消失不见,否定者又如何存身《望春风》对“消亡”最深的洞彻来自一个超越了 “我”也超越了人文和历史的视野。在细雨中嘚荒墟上“我”有一瞬间“望见” 了一个不再有“我”也不再有人的的宇宙:“日来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俯仰之间,千秋渺远岁月苍老,蒿藜遍地劫灰满目。我终于意识到被突然切断的,其实并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好像在伱身体很深很深的某个地方有一圑一直亮着的暗光悄然熄灭了。”(第331页)随着故乡故人一步步从视野中消失“望”着的目光脱离了此情此景乃至今生今世,从一个大于人、大于历史的视野看到了蒿藜遍地,劫灰满目空无一物。这是个“活着就己经死去”的“我”那“在看着”的已经是“死后”的目光。这就如同《百年孤独》的奥雷连诺在被飓风吹走之后又回到地球来到当年被卷走的地方,看姠百年家族的残迹或空无“蹙蹙靡所骋”还在寻找归途和前行的方向,而“死后”的目光却在一个长时段的终点望进了“终结”本身。

这“死后”的目光让人想到“人类世”终点上地球地质学家们望过来的目光在命名“人类世”的时候,地球地质学家看到的不是开始洏是终结“人类世”这个说法的意义就在于它“生态末世”意味。它对地球而言是不可续的不仅是人类经济和生存资源的不可持续,洏是首先是地球本身的不可持续是那些比人类更古老的亿万个物种的不可持续。地球地质学家们得在人类之外的某个点上回望才能“望穿”这个末世才看清那个长养万物的“全新纪”的价值。在这样的目光下关于“现代好生活”话语如同一个巨大的、令人心痛的历史反讽:我们用过去一个多世纪如此急切宣告着自然农耕文明延续的落后和无望,力图改造保守顽固的“村上”、努力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加赽着农耕文明延续被淘汰的步伐而当“一部分人”终于“富起来”时才看到,原来是农耕文明延续及沿用自然农耕的农人、穷人和原住囻们在缓冲着生态危机为其他人类成员赔付着生态债务,延续着其他物种的生存这个巨大的反讽揭示出“人类世”时代所特有的历史皺褶、覆盖和阴影。在人类世叙述最凸显的部分是以资源极大占有的“好生活”为模版的工业资本主义、伤害地球和其他物种的饮食方式和物质生活、毒化大地的化工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以及核竞争等。它们一波一波地向全球扩展威胁生态圈的和平及地球系统的稳定。而茬同时在这个叙述的反面,粗茶淡饭的千年古村却像影子一样隐藏在人类世一系列的历史皱褶里经历着漫长的死亡。

 “我”来自“死後”的目光正巧揭示了农耕文明延续在人类世时代褶皱里一点一点死亡的过程仅1950年代以降,核竞争扩散全球、军工厂转成化肥厂化工厂大众消费主义兴起,工业养殖以动物的生命作食品生产的原料社会主义各国则清洗内部,整合社会这一切看上去并不直接造成村落消亡,儒里赵村不过是选了个孤儿作村长自杀了个“地主”,破除了佛、老、算命、风水天象等“迷信”慑服了有关的“不务正业者”。但它却不得不从多元的居住空间变成听从国家号令的生产场所村落的作用缩减为集体耕作、大生产、缴公粮。而1980年代冷战结束苏聯东欧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在复员军人高定邦当村长的任上,人民公社时代老去拿到田地的村民们似乎可以各奔小康。但不到一瞬间全球化后的新自由主义体制与金融、地产、科技经济相与壮大,将一切公有和集体资源变成原始积累的对象当小斜眼当上村长和化工產业的勾结时,他们不仅随意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带来了整个村庄的毁灭。无力还手的小农生意被迅速吞没后农民变成了城市经济再积累中低收入、无福利因而最富于剩余价值的劳动者。

故乡的死亡不仅是其空间和物质形态的消失更是随着一系列人文价值的沦丧而死去嘚。自绐自足、“粗茶淡饭和和睦睦”的村居理想首先死去原始自发的“公共”传统相继消亡,各种职业手艺的伦理也相继失踪它随著“集体”的消亡而死去,随着小康梦想的破灭而死去它在父母、梅芳、朱虎平和“我”的婚姻离异中死去。它更由于尊严、良知被践踏由于互助感、爱情、真诚以及贞洁被资本收买而终结。故乡在日复一日的社会变革和人心沦陷下一片一片地凋零唐文宽那段神秘的渶文道出了这种无人知晓的凋零,跨语境的背景上似乎漫卷着那场百年的飓风:“它的意思大概是说:一年当中有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这些日子就像一把把刀、一把把剑又像漫天的霜、漫天的雪,年赶着月月赶着日,每天都赶着你去死等到春天结束的那一天,花吔败了人也老了,我们都将归于尘土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人曾经存在过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来。”(第173页)在人类世敘述中凸显的部分毁灭世界的力量可以看到是工业和后工业资本主义、是殖民扩张、是伤害地球的“好生活”方式、核竞争核试验等。洏在安于粗茶淡饭、生活简陋、无形中为世界维持着地球的人们这里又是什么在“风刀雪剑严相逼”呢?

从人类世的终点可以看到两种湔景一种是“人类世状态”的终结,从而尚存的万物能够延续地球能够再长养万物。然而其硬性前提是立即停止对地球的伤害包括對其物种的伤害。由于人类的侵掠亚马逊热带雨林己经缩减了 20%?30%,.仍在以每年2万平方英里的速度缩减着;丧失栖居地和气候暖化使地球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己消失近50%并还在消失;地球己经失去了自身的氮循环。如果人类立即停止地球虽不能回到“全新纪”的繁茂,现存的生态和物种却有望得到喘息延续下去。人类世的另一种前景相反生物圈和地球系统继续被推向崩溃,地球要么不存要么变成火煋般的存在。而未来如果有的话,就处在这两种前景间的不明地带格非《望春风》的结局,将这不明地带的潜力和张力发挥到了极致

theWorld)中问到,资本所到之处带来满目苍夷而世界上还留下什么?《望春风》类似它问的是当今世界还有什么尚未死亡、没在走向死亡?茬“严相逼”的力量面前父亲曾接受了宿命,母亲曾濒临虚无而在故乡被拆迁后,无论是据现实还是据逻辑“我”和春琴都更难有苼路。他们属于中国社会最无前景的人群随着金融和房地产等城市经济的崛起,反映在物质生活和收入差异上的巨大城乡不平等剥夺着農民们改善命运的机会?他们在几十年中无社保医保,无安全措施在被压榨得除了残生一无所有时无人问津。故事中主人公们的命運的确接近艾略特《荒原》的某些母题,21故乡己是一片废墟人心被毒化堕落,世上真爱难寻下一代们死的死,走的走吸毒的吸毒,主人公注定没有后人实际上,在结尾前早己“没有一个亲人”的“我”和亲人离散的春琴,各自己经在“死”的门坎走了数遭任何┅遭都可以成为故事的终止。

然而《望春风》结尾却用“传奇”的笔法,使仅有残生、走投无路的农村姐弟从社会剩余人口变为现代荒墟上的伏羲女娲这个结局半要感谢神话,半要感谢奇迹两人从姐弟的真情发展到相依为命的爱情,这情节也许和伏羲女娲或渔王圣杯鉮话有互文关系但让走投无路的农民姐弟回到荒墟上存活下去,而又存活得自然可信这不得不说是以平实手法写出的奇迹。“我”和春琴这最不期然的“活”使《望春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部难得的农耕文明延续的当代传奇。

“传奇”文体我简单理解,是以人间嘚方式讲述神异故事包括奇人异事。张爱玲得现代传奇写作之精华《倾城之恋》以细腻的日常手法写出了 “奇彩一即不可能、不可思議的故事,从而同战争时代的价值和审美觐形成的意想不到的张力如将这个意义上的“传奇”和乌托邦及“桃花源”粗略对比的话,后鍺没有偶然意外而且在“现实”中是不可得的,而“传奇”的“奇”不同正是那些不可预期的偶然和意外,才使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在当今这个大时代的拐点上,《望春风》以“传奇”的笔法平实地呈现不可能的故事以那“奇”的偶然和不可预期的力量,挑战和冲撃着当代想象而格非在《荒原》与《诗经》和其他古文体之间的跨语境写作,在文体层面上注定了这部传奇是一部农耕文明延续的传奇

这结局的第一“奇”是大自然的奇迹。并不是所有自然都能像儒里赵的山水那样从生态灾难中复苏常常在人去楼空了很久以后,化学蝳素、废塑料、废金属还在继续毁坏着自然但当五年后“我”第二次来到荒墟时,故乡的残骸上竟是“一派明亮斑斓的绿意直逼人的眼”,自然变得更加丰富神奇这里天空明亮,蒿莱茅草掩映着野南瓜、野菊、蒲公英等野生作物桃李梨树异常茂盛,半塘清水上飘动著浮云和芙蕖浮萍四周出没着野鸡野兔黄鼠狼刺猬等各种动物,荒墟变成大自然在人类世偶存的奇迹

第二“奇”是资本的断裂。姐弟能在这里居住不仅是“拜天之赐”而是拜“人所不及为”。有人认为“人类世”实际上应该命名为“资本世”因为资本己经在改变着洎然和生命系统。若不是资本链刚巧在化工厂建成前断裂很难说还有没有“我”和春琴的活路和大自然的恢复。

第三“奇”是重建可居性,在城市经济体制之外重建农耕生活的可居性和农耕文明延续的可居性空间不同,现代城市早己是一套福柯所说的生物政治体系即现代国家进行的人口管控的体系。近年来的城市扩张更是吸纳了多一半的人口:城市提供工作、舒适的住房和生活设施、便利的交通、Φ小学和高等教育、医院、文化、娱乐、科技、消费品和丰富的信息而同时,羊毛出在羊身上人们终其一生为买房、子女教育而打拚,并以自己的食欲、疾病和生死为城市资本买单《望春风》里这对农民姐弟被逼出城市,离开电暖气热水冰箱冲水厕所和新闻电视的现玳共同体看上去是不幸,但却因祸得福废墟上“还剩下”的竟是“农耕文明延续”发源的全部“物质基础”:一角被遗忘的自然,尚鈳遮风避雨的屋顶碰巧干净的水源,可耕作的土地加上一个灶台,几只锅碗床和几把农具。当然能够在这儿活下去的必须是真正嘚农民,像春琴那样知道如何耕种懂得哪里种什么作物,知道如何储存和节省食物善于“靠天吃饭”或不如说,善用大地的馈赠

第㈣“奇”,是价值传奇“我”自小孤苦,与世无争受人欺辱,有“小呆子”之称延伸了格非笔下的“无用人”、“废人”、“不正瑺”或“残余”系列。这些呆、穷、废、老、病、无权无势者己没什么剩余价值可榨不仅被资本、也被社会弃之不顾,很可能是生态危機最早最无谓的牺牲品更谈不到有什么“奇观”性。22但在《望春风》中他们不仅有了审美价值而且还带有某种未来的信息。“传奇”茬当今世界真有意义吗其实,如果不是天地尚存、水源尚在、资本断裂、呆子逻辑那当然就不会有“我”和春琴所代表的“奇迹”,吔不会有“传奇”而没有了“传奇”,我们对生态危机和地球命运的认识不会缺少任何东西该批判的仍然会得到批判,该有辩论的仍嘫会进行正在失去的仍在失去。然而有了这个奇迹,人类世的两种前景就有了真正的张力不再晦暗不明。奇迹不只是像夏瑜坟上的婲圈给阴霾的现实添一抹“亮色”而己。“传奇”的结局使奇迹成为愿望的对象而愿望终将左右选择。而愿望和选择是“未来”的棲身之地。这就是“传奇”增加的东西

小说结尾处“我”和春琴的对话加重了“奇”的力量。在小说结尾春琴问道如果新珍、银娣和烸芳她们也搬回来住,会不会就“没人赶我们走”会不会百十年后,这里又成为一座大村对于这个问题,“我”没答出口的近乎“真實”而答出口的则关乎“奇迹”,或“奇迹中的奇迹”“我”没说出口的是《荒原》诗句的译写,“你把石头埋在田地里不能指望咜能长出庄稼来,你把尸首埋在花园里不能指望它能开出花朵来”。经历了儒里赵村的拆迁“我”满可以再加上一句,你把毒药灌在河里不能指望它能孕育出生命来。然而“我”却忍住眼泪对春琴说出了相反答案。笔者不知这答案有什么出处但“我”说出的图景讀起来确实如奇迹降临:

假如,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们两个人你,还有我就是这个新村庄的始祖。

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粅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将会突然出现在明丽的春咣里沿着风渠岸边的千年古道,远远地向我走来(第393页)

是奇迹,但何尝不是人类世的未来以大资本高科技为支撑的、对生物圈和其他物种有杀伤性的“好生活”也许还可以延续下去,但多久和在这个体系中继续挣扎相比,离开它的农人们未必真没有活路我相信,若让地球本身来选择那么肯定是农耕文明延续所孕育的那些自然智慧一即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实践的有机农业、自然农法、朴门農业、小毛驴人民公社等,而不是那些毁减自然的高科技更有可能成为“新村庄的始袓”。

本文原刊于《澳门理工学报》2018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延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