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在校大学生简历模板,还是沉迷网络游戏,把学业都荒废了。请求办法帮助!!!

2017年8月7日讯,漫长的暑假期间,很多家庭上演着“跟游戏抢孩子”事件,有些孩子已经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父母担心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伤眼、伤脑、伤心智,恨不得完全隔离才好,一般的唠叨、训斥甚至没收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已经没有用。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加以约束,其次要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放下电子设备。

适当“触屏” 有积极影响 

国外的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玩电子游戏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排斥,他们还给家长提供了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游戏,以便引导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和媒体学专家道格拉斯·金蒂尔说:“游戏能让人们放松,即使是学习,从游戏中学也会更有趣。”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今年1月出版的《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对青少年而言,适当“触屏”有益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收集大约12万名15岁孩子自我报告的数字设备使用习惯,发现玩网络游戏、用电脑、刷手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金发女孩效应”,也就是只要把握一定度、不超过极限就有益。论文作者之一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我们发现,使用电子设备的负面影响仅是睡眠或早餐不规律的三分之一。”他认为,问题不仅仅在于孩子玩了多长时间网络游戏,更多地在于父母能不能提供一些更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放下电子设备。

积极面对对待 柔和掌控

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要纠正孩子们的网瘾,把他们从游戏中“拉”出来,绝非易事:打骂、没收电子设备等简单粗暴方法越来越没有用,因为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随处可见,很难禁绝。很多家长也不得不承认,正是他们自己把孩子带入网络游戏中的,有的家长为了能安静工作,料理家务,或是休息片刻,指点孩子接触了电子设备和电子游戏,等孩子们越来越上瘾才后悔不迭。美国少儿发展研究所的专家指出,百分之百地禁止游戏已经不可能,家长们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引导,最大限度地消除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绝大多数孩子是愿意遵守家庭纪律的,尤其是当父母制订了公正且执行力强的规则时,孩子的态度也会趋于严谨。通常过于严厉的指责(比如“不许接触游戏”),或是界限模糊(比如“你只能玩一会儿”)的说法都很难奏效。因此规则越详细越好,在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家务劳动和锻炼项目后,在假期可以允许每天玩一个半小时,并且不能晚于8点钟上床睡觉。一旦商定好之后就不能随意改变,那么孩子会认为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当孩子严守规定之后,家长要给予各种新鲜有趣的奖励,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当然,如果孩子有意违规,也要让他们明白犯错的后果。例如,孩子某一天没有按时关闭游戏,或是不在规定好的睡觉时间上床,那么家长可以取消第二天玩的时间,以示惩罚。但是“量刑”要准确和公正,不能过重。如果孩子因贪玩学习成绩下降,那么就必须要求孩子认真对待,缩短时间或停止游戏,以后再试情况恢复。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检查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给他们留下希望。在禁玩期间,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和坚决。

面对有上瘾倾向的孩子,管理的方法不宜过急,采用柔和的方式反而更好。美国少儿发展研究所专家德妮斯提醒家长,治疗孩子的游戏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延长打游戏的时间当作奖励。她说,与其猛然切断孩子所有的游戏时间,不如在充分沟通和讲清道理后,允许孩子每天仍旧可以玩一定时间,而不是让他随心所欲地玩整个上午或下午。这样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关心他的学习和健康,但并不是要剥夺他的快乐。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孩子终止游戏时,可以给他倒点水,拿一点零食,或是提醒他站起来,分散注意力后,再告诉他们时间已到,必须关掉了。

多增加其他开展有益的活动

在假期里,要让精力充沛的孩子过得愉快,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希望孩子整日与电子游戏为伴,那么多开展其他活动就很有必要。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和他一起回忆书中的情节;或是和他一起下棋、玩游戏等。有条件的话,利用假期,全家一起多看看电影和戏剧,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另外,可以多给孩子报几个比较有趣的夏令营,既把孩子拉出了家门,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游泳、骑车、打球,或是做一些必要的家务,也都能让孩子远离空虚和无聊,避免他们单纯依靠电子游戏打发时间。 温玉顺

巴西:建议家长陪孩子一起上网

巴西的学校也都纷纷放了假,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上网成为他们在假期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据报道,一家巴西非政府组织Safernet表示,巴西的家长需要在自己孩子上网时进行陪同,防止他们访问那些不安全网站。

该组织的总裁塔瓦雷斯指出,禁止孩子上网并不是最佳选择,对待孩子的最好方式依然是通过对话,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父母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也会告诉孩子不要吃陌生人送的食物。同样,也应该告诉孩子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他说。他不建议父母对孩子的电脑使用监测或间谍软件。这些设备从表面上给父母安全的错觉,实际上会损害孩子和父母间的信任关系。

巴西临床心理学专家丰特内尔表示,在9到17岁的巴西青少年中,有87%的人拥有社交网络账号,66%的人每天上一次网。“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孩子在上网过程中父母应该陪同及时引导,而不是横加干涉。”他说。

过于迷恋在游戏中,会使得孩子们饮食不规律,健康受损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过分了呢?美国弗吉尼亚州心理医生在多年的诊治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情形。 

当一个孩子过分沉溺网络游戏时,一旦家长指出他没有正常的朋友,他会强调在网上有很多朋友。网瘾儿童总是极力把自己迷恋游戏正常化,找各种借口不接触现实中的朋友。

当家长问及游戏时间时,孩子总想方设法谎报。通常他们说只玩了两到三小时,可是如果家长细查,会发现他们竟然每天玩10至15小时。

很多家长都记得,在孩子沉溺网络游戏前,他们很有好奇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自从迷上了网络游戏,就对其他事情不再感兴趣,也不喜欢出去进行体育活动了。

一旦孩子迷上游戏,让他们放下一会儿都成了很难的事情,他们甚至拒绝和家人一起吃饭或度假,对家庭活动冷淡,只希望自己不被打扰到。

常常把游戏与正常生活混为一谈,除了游戏外,其他什么话题都不愿意涉及。而且他们相信自己将来能通过玩游戏赚钱和生活。

心理医生说,在父母试图管教的时候,游戏上瘾的孩子会表现强烈的反抗和不配合。他们敏感、烦躁甚至发怒。在不玩游戏的时候,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得沮丧、走神、情绪化。

花样翻新的游戏永远没有止境,迷上游戏的孩子会不断挑战更高层级或更难玩法,也就需要更多的钱去实现。在不能获得足够的金钱时,有的孩子会盗用父母的银行卡等。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温玉顺

1.安徽省庐江县。 2005年11月14日,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到达医院时,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之所以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在胡彬自杀前,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说法,有一个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那就是飞宇网吧的老板。这位网吧老板声称,他承认胡彬在自杀的前几天的确是在他的网吧里度过的, 但是时间不是11天,而是4天,而且胡彬在到他的网吧的时候,就已经有些异常。网吧老板还指出,胡彬不是第一个到他网吧玩网络游戏的孩子,其他孩子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由此说明胡彬的自杀与玩网络游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对于一个16岁的初三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过大,缺少家庭关爱以及违法犯罪之后的畏惧心理,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他走上绝路的动因。
应该说这位网吧老板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胡彬之死是否真的如这位网吧老板所说另有原因呢?事实是,在老师、同学和邻居们的眼里,胡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之中,经济状况较好,拥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由此可以判断胡彬根本不可能由于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绝路。既然如此,那么胡彬自身的品行又如何呢?是否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现象呢?记者通过走访当地的公安部门,了解到胡彬没有任何劣迹。通过深入调查胡彬的方方面面,记者发现,除了网络游戏,还真找不到能够解释胡彬自杀的其他理由。
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这期间没有人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
对于胡彬喝农药的原因,胡彬的父亲说:“胡彬在医院讲,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有剧毒。我问他,有毒你为什么还喝?他说,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胡彬的母亲说:“儿子老对我说,妈,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也不想气妈妈,不想对不起妈妈,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他说,夜里心里老是想着游戏,老是睡不着,就是想玩。”
2005年11月16日,胡彬在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在病床上,孩子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校大学生简历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