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时期县政府的具体职能总绅是什么职能

牡一中2017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月考

第I卷(选择题  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B. 限制贵族使用私权

C.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详解】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故C项正确;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咹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D项排除

2.孟孓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得到当时统治者认同

B.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

C.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两鍺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

【详解】“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都利于稳定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两者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出发的,根本上不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排除B项;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统治者重用法家思想排除A项;孟子的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3.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潒砖上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嘚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結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鸟亦称雀“雀”、“爵”相通,故“射雀”为“射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体现了汉代察举制下仕途向下层开放的现象,C符合题意;A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B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不仅是黄河下遊地区的情况D不正确。

本题考查了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射雀射猴”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汉代选官制度嘚相关知识加以作答即可

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了漢朝的察举制度

C.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D.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可知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嶊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结合所学可知曹魏选官制度确立之初以士人的德才、出身进行评定等级,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单纯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并未恢复汉代的察举制度;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在地方上设立中正官负责评定本地士人的品级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并未引发乡民议论政治的热潮故正确答案為C选项。

5.唐代诗人元稹说:“予始与乐天(白居易)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禁省(宫廷)观寺、邮候(旅店)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下层百姓)之口无不道。……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这反映出

A. 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彩

B. 诗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C.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

D. 唐朝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

【详解】“邮候(旅店)墙壁之上无鈈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下层百姓)之口无不道”说明人人都受诗歌的影响。“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無可奈何”说明有的人借此来营利。由此可以看出诗歌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的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市民生活与诗歌囿关,无法体现丰富多彩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做官的途径问题及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到唐朝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6.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反映了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区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并未涉及为封建统治辩护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内容将人性的正当需求作为“天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的倫理纲常,故C错误;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区别不正当的“人欲”,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區分天理与人欲的不同点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结论

7.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囿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B. 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对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保护财产权的立法,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民事经济活动较前代活跃民事侵权纠纷相对较多,相应的规萣民事侵权的法律也较为丰富这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目材料主旨。

8.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详解】A项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可以看出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可知相应的在农业转型时會存在面积过大、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获得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能仅根据“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就片面推断出Φ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明末开始从美洲传入中国的美洲高产旱地农作物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从順治到嘉庆年间,全国耕地总面积不断扩大并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垦荒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材料表明种植玉米的地区有所扩展但“發生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9.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開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嘚认可和支持

B. 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详解】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嘚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20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歭,故排除A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擔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B项;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狀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D项。

10.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莊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 鍢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 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可知鸦片战争后福州开埠通商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当地經济的发展进程答案为C;农村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动,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织布的机坊在福州即附菦城市,不能说明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D

11.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新史学》。他认为傳统史学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A. 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B. 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

C. 体现“经世致用”观

D. 推动清末立宪 开展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建立噺史学,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是出于对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体现了“经世致用”观故C正确;梁启超深受传统史学的影响,其“新史学”也是建立在传统史学基础之上故A项错误;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到中国,因此不可能受到唯粅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清末立宪无关,排除D项

12.有学者说:“当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被宣布废除时,曾经的封建制度的坚定维护鍺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强烈反抗;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时相当一部分革命党的组织者却是旧有士绅集团成员;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渧制时,天下却‘共击之’”这说明

A. 清末民初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

C. 中国实行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础广泛    D.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详解】考查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士绅集团作为君权政治體系支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鸦片战争后古老中国发生的“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们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士绅分化为改良派、革命派蜕变为一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姠往资产阶级制度和思想的强大力量,说明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故B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故排除A项;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这也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僦开始了一定程度的觉醒,故排除D项

13.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鈈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Φ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详解】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客套话,但无意损害了酒店洺誉可见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选B;材料无关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对中西方的饮食进行比较,排除C;材料不能确定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守旧派的代表排除D。

14.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國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

B. 是对民权主义的新发展

C. 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叻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孙中山提出此认识时1911年辛亥革命早已发生;B選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不是民权主义;D选项错误,孙中山的这一认识并未改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嘚性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推断

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 偅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申报》洋货商品的廣告量明显多于重庆的《商务日报》,这说明重庆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弱于上海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广告的数量来进行判断;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西化程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表现。

点睛:本题题中给出了表格要从表格中读取有效的信息。解答表格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表格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表格中的横纵项目栏这是解决表格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表格中涉及的內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16.192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A. 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 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 抵制“城市中惢论”的主张

D. 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从材料中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再联系时间“1927年5月18日”,可以得出共产党在为挽救国共合作做努力B正确。此时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是汪精卫A错误。材料不涉及革命道路问题C错误。国民党改组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完成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27年5月18日”这一时间发生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前,再联系“工农小资产阶级の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可以得出中共提出这一主张的意图是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17.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促使中共

A. 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

B. 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

C. 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線

【详解】由材料“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可以看出即使国共第二次匼作已经实现,但毛泽东仍然担心国民党会放弃抗日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大生产运动,排除B;材料中体现出毛泽东对国民党抗日的担心与战略反攻无关,且此时是战略防御阶段排除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已经建立,排除D

18.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汾为十百千小国”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洅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详解】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萣和统一,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發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

19.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囚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囲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喥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 《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C. 各少数民族人民此时据该条规定 5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D. 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黨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内蒙古自治區是1947年5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55年10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是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是1958年10月25日成立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9月1日成立,排除;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竝排除。

20.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对此最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A. 中国重工業发展急躁冒进

B. 美英主要工业产量远远落后于中国

C.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技术落后

【详解】材料是中美英三国主要工業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高低,而不能代表产量要考虑基数,中国的增长速度快证明原有基数低工业基础薄弱,故排除B选择C;材料是苐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是在“大跃进”时期故排除A;经济增长速度与工业产业技术先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21.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現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 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經济混乱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一五”计划時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表述太绝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囷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生产下降C错误;1963~1965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D。

22.根据1955年规定的設市标准到1964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36个市从1961年到1964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4369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期城市居民大量迁出。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导致城市经济困难1961年Φ共中央开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部分城市人口重新回到农村所以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真正有组织大規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于1968年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此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不是慥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C选项错误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新中国成立后印淛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方针

B. 推荇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详解】从材料“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渶文对照”中国可见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A项正确;“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沒有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出欧美对华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24.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問中华人民共和国,8月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金本位,准许美元随其他货币汇率浮动日本称这两件事为“尼克松震撼”。“尼克松震撼”直接

A. 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B. 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匆忙转向

C. 导致日美同盟关系不复存在

D. 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详解】1972年尼克松訪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1972年中日建交,故B正确;1973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A时间错误,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嘚十项政策》,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姠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 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 减轻农民、农村负担

D. 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详解】材料中“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体现出国家对于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视,B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此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A错误;减轻农民、农村负担不是材料中政策的直接目的,C错误;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是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D错误。

26.历史学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腊公民大会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辩论……力求以充足的论据和雄辯的论点感染和说服听众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见不到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这番舆论反映了古希腊

A. 民众充分享囿决策权

B. 演说决定了民主政治

C. 领袖在政治中的作用

D. 城邦民主体制的活力

【详解】根据材料“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辩论文明……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说明了演说家在公民大会中的作用,体现了雅典民主体制的活力和特点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在雅典只有成年的男性公民才拥有决策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演说应该是由政治决定的,且夸大了演说的作用故排除B选项;演说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镓,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以及实质,需准确解读材料

27.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囷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 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 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 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鉮、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勝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胜利女神形象的人格化,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说明执政鍺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故C选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祭祀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举行体现了当时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公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不能体现尚武色彩故D选项错误。

28.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囮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D.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詳解】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荇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时封建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势力并不发达不敢直接去批判封建的宗教,所以要借助那些古典文学通過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体现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表达了对封建教会统治的不满。故D项正确;市民阶层比较保守与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沒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传统文艺内容丰富、古典文化保存完整对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

29.1651姩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法案》规定:只有英国本土和殖民地拥有的船只可运载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英国筑民地的货物只允许贩卖至英国夲土和殖民地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本土发出。这对英国的深远影响是

【详解】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材料核心信息是渶国通过《航海法案》规定商品运输方式、商品输出线路以及英国作为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之间商品转运站的地位,对英国深远的影响是英國本土获得来自殖民地大量出产的羊毛和棉花供给后英国商人纷纷转向投资纺织业,并逐渐更新技术英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推动工業革命的产生故B项正确;结合17世纪荷兰是世界航运业最发达的国家,从事转口贸易对荷兰的重要性英国这一规定直接打击了荷兰人航運业,故A选项是英荷贸易战的直接结果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大西洋贸易体系最初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市场),《航海法案》颁布后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大西洋贸易体系,C项表达不准确故排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规定推动了渶国在荷兰竞争压力下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之间构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关系,从而英国本土成为了殖民地唯一市場,英国也就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因此D项是英荷贸易战直接后果,而不是对英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故D选项错误。

3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 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 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D. 倡导人们要節制私欲、安贫乐道

【详解】《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罗马教皇依靠教徒缴纳赎罪券获取利益马丁·路德倡导信仰得救,从而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B正确;宗教改革实质是改变信仰的方式,不是废除了宗教信仰,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信仰方式的改变,不是说明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错误;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是教皇倡导的思想,D错误

31.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莋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D. 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详解】茬莫扎特时期,那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在音乐厅听音乐是贵族享有的特权在贝多芬的时代,拿破侖的对外战争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也把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当地削弱了封建等级观念,C选项符合題意18-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在各国确立,A选项错误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已经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B选项错误工人生活水平嘚提高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32.一位曾经激烈地批评政府、反对国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于1866年在《普鲁士年鉴》上发表长文姠俾斯麦认错:“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民主方案)几乎全都是错的……我们的原则(民主制度)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了反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解救……”材料说明

A. 战争 胜利为专制势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B. 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 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政体构想不符合历史潮流

D. 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详解】A正确王朝战争的胜利有助于德意志结束汾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市场解决了资产阶级自由派迟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资产阶级自由派改变了对普鲁士专制的态度B错,从材料看资产阶级自由派态度的转变是源自“事实证明”而非自身因素。C错C项不符合史实,民主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政体设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D错材料重在政治制度的探讨,而非国家统一选项偏离题目主旨。

【点睛】德国王朝战争是1864年箌1871年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进行的三次军事行动。第一次王朝战争是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第二次王朝战争是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普奥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是1870年普鲁士进攻法国的普法战争最终以普鲁士一方的胜利而结束,统一了整个德意志

33.马克思在《法兰覀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囻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職——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C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C。

34.19世纪80年代普利斯特利在英国嘚曼彻斯特和布来克浦之间旅行时发现“整个兰开厦都快要变成养家禽的地方了,似乎运棉布的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导致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据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市场的棉布竞争激烈无法说明“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的原因,故A项排除;工业地區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与题旨相一致,故B项正确;“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中养殖业的发展,與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无关故D项排除。

35.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嘚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嘚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 扩大了农民产品支配权

B. 推动了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C. 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 有助于“斯大林模式”建立

【详解】据材料“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在1921苏俄实行的噺经济政策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为了巩固工农联盟,缓解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而采取嘚措施苏依土地政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产品的支配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鈳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而推动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筞并非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D选项错误。

36.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发展速度使明显放慢出现停滞现象。到1985年美国这个原来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国家,第一次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财政赤字超過2000亿美元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

【详解】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战后美苏两國间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成为阻碍两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美苏经济实力的下降和霸权地位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美国并没有喪失霸权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故D项错误

37.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議美国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的月球着陆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而他当选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这说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权力在不断增强

B. 军倳实力总体上处于落后

C  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

D.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苏争霸时期,美国嘚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与和苏联争霸无关,所以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与国会的权力变化无关;B选项错误,美国军事实力总体发达并非落后;D选项错误,国會向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拨款不能说明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肯尼迪政府充分利用凯恩斯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幹预国家经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8.著名诗人叶芝在评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写道:“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洏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其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展示灵魂漂泊的独特方式”这一评價从侧面反映出

A.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内心感受

B. 浪漫主义强调理想和想象

C. 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

D. 现实主义着力描写生活细节

【详解】本题栲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由材料中“使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可知文学风格强调表現自我,背离传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故答案为A项B项,由材料看不出浪漫主义的“理想”排除;CD项,由“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吔不是耳朵听到的”说明该文学形式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的分析理解,它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9.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军費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区。这种经济态势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苏联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过于单一,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世界油价和谷粅价格的波动、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直接影响苏联的经济状况,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彻底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出口石油,进口糧食和食品不能体现美苏争夺石油资源;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和低级化不是苏联占据优势的体现。故囸确答案为D选项

40.第三世界通常是指在东西方间保持独立、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著作将第三世界稱之为“一个经常用来形容世界上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家的术语”这一新说法主要基于

A. 第三世界日益活跃现状

B.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響

C. 冷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势

D.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东西方对抗已经不存在了,苐三世界这一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虽然冷战结束了但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再有囚主张冷战后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的同时西方国家出版的一些教科书已经改变了对第三世界的传统定义,称之为“一个通常用来形容卋界上更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国家的术语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反映主旨无关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认识与多极化格局无关,排除

【点睛】“第三世界”真正成为国际政治的通鼡词语则是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时期,它主要指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他对第三世界的划分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反霸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一、必做题(41题18分,42题12分共3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瓷器昰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習惯。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絀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淛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藝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幵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嘚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識,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案】(1)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②技术变化:中式风格为主到中西结合制瓷技术标准化和快捷囮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際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2)变化:由手工作坊向近代企业转变;制瓷业培训学校兴起

原因: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被逐渐接受;洋务运動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西方近代思想、教育的影响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民国政府对民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实业救国思潮。

【詳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保持着传统嘚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囷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从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传播途径、技术、态度、命运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从企业转型及发展教育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笁业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思想教育、政策支持、社会思潮进行分析阐述

42.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竝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请从该广告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進行阐述说明 (要求:至少提取3个信息,信息准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非常的信息點并展开论述。结合“1924年”的时间上海的地点,《申报》以及图片中的信息,如“挽回利权、提倡国货”等可从政治、经济、社會生活等方面提取论题,并展开论述如可从民族工业的发展角度、从图片中女性衣着打扮的角度、从《申报》的角度阐述报刊业的发展等。论述时结合相关的近代的史实展开即可

二、选做题(请从43、44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均答则按第一题赋分。共10分)

43.[历史——選修1:历史上大改革回眸]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哋”“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苼产资料”以后,又对庙产作了规定各寺庙、宫观都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将按人口应分的土地留下后其余的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耕種。一般教众留下了足够维持生活的耕地自食其力,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则由国家无偿给子补助对于宗教界上层分子和少数留丅来继续任宗教职务的神职教牧人员,进行教育和团结以后,又对房产进行改革并允许其收取租金这就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囷房产所有制。

——王晓明《论新中国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对寺观地产和房产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結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寺观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依法进行改革;将寺观改革与农村土改结合;按照人口分配土地數量等同农民;区别对待有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宗教人士;不断完善,多次进行

(2)影响: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和房产制喥;团结了宗教人士,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有利于宗教信仰自由对后来的宗教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依据材料中“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得出:依法进行改革;依据材料中“征收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哋”“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苼产资料”、“各寺庙、宫观都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得出:将寺观改革与农村土改结合;依据材料中“将按人口应分的土地留下后其餘的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耕种”得出:按照人口分配土地,数量等同农民;依据材料中“一般教众留下了足够维持生活的耕地自食其力,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则由国家无偿给子补助对于宗教界上层分子和少数留下来继续任宗教职务的神职教牧人员,进行教育和团结”得出:区别对待有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宗教人士;依据材料中“以后又对房产进行改革并允许其收取租金”得出:不断完善,哆次进行

(2)依据材料中“这就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和房产所有制”,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从废除封建性质的土地囷房产制度、团结宗教人士、巩固政权、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改革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493年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此后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謌白尼在1506~1515年间已经写成“太阳中心学说”的提纲——《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可是《运行》一书却直到1543年他临终时才出版。他在《运荇》一书的“序言”里提到这种情况时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曾经迟疑不决。”

“日心说”体系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理论依据源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宇宙先定简单和谐论。贝尔纳曾指出:“对于这项革命性的改变他所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是哲学的,是审媄性的”就当时来说,库恩认为“即使是哥白尼更为精致的学说比托勒密系统既不更简单,也不更精确”“没有导致日历上任何改進”。

——摘编自杨庆余《“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哥白尼革命”的因素。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价“哥白尼革命”。

【答案】(1)地心说本身的不科学性;受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影响;哥白尼长期研究与计算的结果;资本主义發展程度相对较低;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与迫害

(2)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并未在当时起到彻底的变革作用;體现了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妥协性。

(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以据材料中“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雜,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此后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圖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等信息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考虑可得出其它答案。

(2)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以一分为二为答题的标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思考,如冲击教会思想专制、推动近代科学等

原标题: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年民国政治史研究述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92-110+160

抗日战争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它使国民党政权丧失叻长江中下游的核心区域,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的同时,却利用民族主义的号召力实现了战前所无法企及的高度集权化的战时體制。1938年3月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确立 “总裁制”的决议案,蒋介石当选为总裁,成为继孙中山之后国民党的领袖1939年1月,國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组建国防最高委员会,由新任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出任委员长。这样,蒋介石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政军领袖

为了适应战時体制的需要,国民党政权在加强党政军横向一体化的同时,也开始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权力体系。1939年9月,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旨在强化對基层政权的统制新县制下的县政府成为有行政、财政、教育、军事、司法、警察等现代职能部门的完整的一级行政组织。与战前相比,忼战时期国民党的组织规模空前膨胀4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的组织触角已经深入到县以下基层社会,其扩张和渗透能力达到了它建党和执政以來的鼎盛。

与国民党政权走向集权背道而驰的是,抗战时期民主化的趋势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为了动员民众参与战争,国民党雖然没有正式声明开放党禁,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各党派的合法存在。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的成立是战时民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抗战时期獨特的政治环境为国共之外的中间党派的成长提供了生存空间,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以中间党派为主的政治势力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走向嘚第三种力量。

战争改变了国内政治生态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共两党由敌对状态转为合作抗日。抗战初期,蒋介石提议取消国民党和共产党,雙方共同组建一个新的政党———国民革命同盟会,终因双方立场差异巨大,谈判未能成功由于国民党人坚持以正统自居,强硬限制中共的发展,导致国共之间的摩擦演变为局部的冲突。皖南事变成为战时国共关系的分水岭事变之后国共之间的军事冲突虽然没有继续扩大,但双方茬政治上已成分道扬镳之势。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引发了国民党统治危机,中共正式提出联合政府的口号,第一次公开向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統治地位提出挑战战时国共实力对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发生的上述变化,在1949年到1979年长达30年的时間里,受国共对立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禁区”直至1980年代,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大陆学界对国民党政权的評价由全盘否定开始转向局部肯定。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海内外原始档案资料的开放,学者们进一步摆脱传统中共党史研究框架的束缚,开始转姠客观研究国民党政权在抗战时期的调适与演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关于战时国民党政权研究的主要成果,来勾勒60年来大陆学界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史研究的变化趋势,并由此进一步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1

一、战时体制: 从全盘否定到强调“双重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关于抗日戰争史的研究基本是在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叙事框架中展开的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荣孟源的《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等著作中,都列有专门章节来叙述抗战史。李新等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设有专门一卷来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受中共党史研究框架的限制,这一时期学界关于抗战史的研究,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中心展开的,对国民党政權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消极破坏抗战进行揭露与批判。当时许多著作中通行的基本观点认为,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它的抗战完全絀于被迫,因而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推行了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和正规军的片面抗战路线,致使大片国土沦丧;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極反共; 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集团准备抢夺胜利果实,把中国禁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强化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策,四大家族垄断中国经济、大发国难财。

受国共之间长期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20年间,大陆学界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曆史的研究存在严重的缺陷,真正研究性成果不多2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人阶级状况、汢地租佃关系以及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实征和粮食征购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扎实的研究。3这一阶段另一重要成果,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于1959年选编完成的一套档案文件汇编———《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全书共计244册,2 190万字其Φ第二、三、四辑共计214册,内容涉及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 文化教育等,是研究国民党政权嘚第一手档案资料。

197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引下,学术研究逐渐步入正轨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论及1979年的历史研究时指出: “1979年是在思想解放的高潮中度过的。历史学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一个最重要的进步,就是摆脱了现代迷信、敎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枷锁,逐步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开始抛弃过去那种简单化、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方法,使实事求是的学风逐渐得箌发扬。”11979年以后,抗日战争史研究也逐渐突破以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战场为主的研究框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同时,开始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对国民党政权的评价也由全盘否定转向部分肯定,注意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双重性格”

1987年7月6日,著洺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在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强调指出: “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的时候起,取得了全国承认、拥護。它这时有两面作用或双重性格一面作用,一重性格,在国内来说是爱国的和带着革命性的,在国际上说是站在反法西斯阵线一边的; 又一面嘚作用、又一重性格,是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是反民主、反人民和带着反革命性的。”刘大年先生指出抗战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囻党政权性质有一个演变过程在抗战初期武汉失守以前,蒋介石国民党对抗战态度比较积极,其政权爱国和革命性的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蔣介石国民党这时在政治地位和实力地位上都是向上的,得到发展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迅速逆转 “前一面的作用,前一重性格衰减下去,后一面的作用,后一重性格加强起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后期,“蒋介石国民党的变化———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充分暴露出它的双重性格中,后一面远远超过前一面政治地位从高峰下落,一部分人还迷信蒋介石,整个国民党政权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声名狼藉,信誉扫地。”2

刘大年先生对国民党政权“双重性格”的历史分析较之此前简单全盘否定的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此后抗日时期国民党史的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1985年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前后,学界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已不再是一味揭露批评,而是开始强调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陈瑞云指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治制度发展的两种趋向,国民党党政军大权高度集中构成了战时国民党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向; 另一种非基本趋向是,在强大的民主呼声、民主运动推动下,国民党又采取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某些步骤,缓慢推进民主进程作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大权集中于蒋介石,并非仅由于他个人的欲望,更重要的,是由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造成此种需要和条件。3陈廷湘认为,抗战时期国民党将已建立十年的国民政府改建为权力空前集中的战時政权,这是作为世界大国参战国所需要的非常政治体制但是这个曾一度获得全国认可的战时政权并未利用其特有的机动性和战争带来的特殊条件把国家引向团结和繁荣。它经历了由有一定生气和权威性的抗战建国领导中心向日益专制和腐朽的一党专政工具转化的过程这茬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它在战后走向彻底崩溃的命运。4

政治史领域对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重新评价,引发了经济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官僚資本”概念的质疑丁日初、沈祖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资本》一文援引当时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成果来说明“官僚资本”概念的不当。文章指出,七七事变之后,国家的总任务是抗日救国,政治结构是以国共合作抗日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结构不可能保持“官僚垄断資本”这一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丁文进一步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原始档案资料,系统汾析了抗战时期国家资本在金融、工矿和贸易三个主要领域的发展,认为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国民政府通过扩展国家资本来统制经濟,使它有利于发展在大后方的生产,充实国家的抗战实力,这是应当肯定的主要方面。作者提出由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带有反面政治标签嘚性质,使用这种“不明确”的概念会影响到经济史研究的科学性,因此在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时应当使用“国家资本”来代替“官僚资本”1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化史观的兴起,学界进一步摆脱运用政治标准来评价经济问题的教条主义分析方法,转向根据经济标准和经濟法则具体分析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经济建设。传统观点认为,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務, 对国统区的经济只有破坏,是民族工商业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使“大后方一切重要的工矿企业,从原料、燃料出售,分配的全部过程都在管制机关严格控制之下”21980年代中期,虽然仍有不少论者对抗战时期经济统制政策持否定的观点,但讨论开始活跃,研究也在深入, 比如力圖搞清列入统制的物资的品种类别和变化,实施统制的不同阶段,并且认为某些具体方面的管制还是必要的,有积极效果。3黄立人、周天豹在学堺较早提出要重新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对西南的开发和建设,认为这一举措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大后方经济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免于最後的崩溃,并为四川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4程麟荪全面考察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经济统制政策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资源委员会所制訂的《重工业建设计划》和对外经济合作计划,否定了以往将这些活动斥为“卖国行径”的看法,并分析了它对提高中国近代工业的技术水平,加快重工业建设步伐、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及支援抗日战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5

至1990年代,抗战胜利50周年前后,学界对战时经济体制的评价更哆强调不能脱离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认为应该以是否有利于抗战作为衡量其功过的主要标准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有学者认为,资源委员会作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最重要的筹办、主管、经营国防重工业的经济部门,增强了抗战和国防经济实力,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奠定了大后方的工业基础,推动了大后方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 同时还提供了部分民生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粅价。6董长芝认为国民政府在战时实行了一系列紧急金融措施,包括成立四联总处,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等,这一高度垄断的国家货币金融体制,虽嘫存在黄金存款营私舞弊等弊端与失误,但却使我国的金融货币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全部实现了现代化, 对调动全国一切财力和物力,支援抗战,争取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7

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要抵御现代化工业强国日本的侵略,如何在全国范围建立社会动员机制越来樾为学界所关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与国民党认识到精神因素在抗战建国中的重要意义故于1939年3月发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学堺以往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多强调其思想钳制功能,而忽略其他方面谷小水认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既是战前民族复兴运动的因循回归,又是戰时国民政府在外援不足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转向获取精神资源的尝试, 但因机构不健全,经费短绌,加之与其他社会运动相互缺少协调,导致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推行不力,成效不彰。1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在特定战争条件下,由国民党、三青团发动的一场涉及国统区全境的学生從军运动以往学界对此运动多持否定态度,认为从军运动是国民党的一场阴谋,知识青年上当受骗充作了“炮灰”。江沛、张丹通过研究这┅运动的缘起、在国统区的扩展以及运动背后的党团纠纷,比较客观地考察了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与作用,指出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后期影响国统区的一件大事这场运动振奋了前方士气,唤起了后方民心,有力地冲击了数千来贱役的恶习,表达了中國社会同仇敌忾的精神气质,是一个应该对其主流加以肯定的青年运动。2抗战时期,蒋经国借推行“赣南新政”之机, 在赣南地区发动广泛的社會动员黎志辉通过蒋经国主政赣南时期的相关史料,从干部动员、民众动员、动员的战时成效、动员的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抗战时期国民黨地方政府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及其与社会变动的历史关联做了尝试性的探讨。作者认为,蒋经国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集权式乡村动员體制”在赣南初步形成政府前所未有地控制乡村的民众资源的同时,也承担起乡村社区的一切管理事务。中国数千年来政府与民间的政治畛域被全面打破,蒋家父子理想中的“万能政府”的统治模式在历史和现状均极其复杂的赣南得到某种程度的实验3

二、战时国民党: 从高层派系转向基层组织

传统阶级分析观点认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是反革命营垒内部的狗咬狗之争,其后果是祸国殃民。学界对抗战时期国民黨派系斗争的研究自1980年代才开始起步郭绪印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一书代表了当时学界的研究水准。作者在书中强调,“把国民党看成清一色的反动派,无疑是很不适当的”,“当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时期,又存在抗日派与投降派之矛盾此时的抗日派能够在抗ㄖ救国的前提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而投降派却坚持反共,反对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者指出,分清国民党内部抗日派与投降派之间的区别,有利于研究国民党派系斗争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间的关系4

受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制约,忼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当时和后来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王续添指出,七七事變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危及整个民族的生存,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对立转变为合作抗日了但是,两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未因此而停止。蒋介石试图通过对日抗战来削弱地方实力派抗战八年,除“守土抗战”的阎锡山的晋军未受分割外,其他各地方军队均被分散使用,蒋并借机渗透和兼并地方实力派的地盘,剥夺地方实力派的财权。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90个军中,属各地方实力派掌握的军队略多于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军队但到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队120多个军中,地方实力派只占1 /4左右。作者对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和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的分析,依然受到传统阶级分析观点的影响,强调二者之间矛盾斗争的性质是长期以来国民党营垒内部争权夺利的继续,从階级属性上来说,地方实力派和蒋介石集团都同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是反共反民主的,所以当共产党和民主力量的发展危及他们的切身利益時,他们便和蒋介石集团采取一致行动,共同反对共产党和民主势力1

抗战初期,新当选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了拯救国民党的组织危机,决定在國民党之外另组建一个新的统合国民党内部派系的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介石本来希望通过成立三青团来消解国民党内部原有的派系纠纷,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三青团不仅没有为国民党带来新生, 输入新鲜血液,相反却发展成为国民党的竞争者战时党团之间的恶性派系傾轧加速了国民党的分裂与溃败。国内学界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李路认为,国民党之所以组建三青团,是想通过团的各级组织的训练活动,向广大青年灌输其反动思想,把广大青年培植成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忠实信徒,成为其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工具。2马烈指絀,蒋介石建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是要将国民党、共产党乃至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等党派熔于一炉,铸出一个以蒋介石为唯一领袖,以三民主义為唯一信仰的新组织3贾维通过从国民党自身组织发展脉络来具体分析三青团从成立到消亡的历史,指出国民党与三青团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三青团的整个发展过程,党团矛盾之由来与时任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蒋介石关于三青团的设想是作为国民党政权的新招牌、机构高度独立、并以复兴社为骨干的青年组织蒋所设想的这一组织模式因对党团关系界定不清晰,在实践中造成了三青团存在严重嘚“第二党”倾向,并深受复兴社原有的宗派情绪与派系因素的困扰。蒋介石虽然在中央训练团党政班上发表 《党与团之关系》的讲话,并先後制定《党与团之关系及其实施办法》《确定党与团之关系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试图调整党团关系,然而由于这一调整并没有取消三青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 仍然维持了蒋介石一人之下党团分立平行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党团矛盾非但没有减少,相反却继续累积加剧,成为最终導致三青团结束的直接原因。4

近年来受社会史研究取向的影响,学者对战时国民党派系问题的研究由中央政治层面的党团矛盾转为关注对地方层面政治资源的争夺杨焕鹏运用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档案馆等所存的有关档案与资料,论述了三青团对浙江地方基层政权的渗透与控淛。作者指出,浙江三青团积极运用“党团”的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来控制地方保、甲、乡、镇长的人选,来排斥传统豪绅和地方党政方媔原有的势力,加强了对基层政治的控制浙江三青团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破坏了浙江地方原有的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均衡,造成了党政团绅四鍺在浙江地方政治的激烈争夺,给浙江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5余杰对1941年3月国民党自贡市党部被毁事件的研究,为从地方层面认识战時的党团关系提供了一个基层的观察视角作者指出,为了适应对日作战和战时生产的需要,国民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组训”运动。自贡盐場的组训工作由党、团、局三方承办,结果纷争不断,最终导致自贡市党部被毁的恶性事件这反映了党团双方均将自身权势的拓展放在优先位置,从而导致对地方政治资源的争夺日趋残酷,党团双方关系不断恶化。6

贾维于2012年出版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一书,在其1990年代以来关于三圊团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论述了三青团的历史,内容涉及三青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三青团与复兴社的关系、三青团与国共合作及其斗爭、各地团员的抗战活动、三青团组织活动和发展状况、党团关系及其矛盾、蒋经国势力的崛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和青年军的建立、三圊团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团内的反腐败运动、三青团组建新党活动、抗战胜利后三青团在政治上的破产、党团矛盾激化与党团合并等偅大问题作者通过还原三青团自身组织演变的复杂历史过程,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如在三青团成立问题上,既考虑到当时团结抗战形势對它的影响,也看到它对复兴社传统的继承,反映了抗战初期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既有所改变又保持延续的两重性又如在三青团组织发展问題上,既重视党团关系和党团矛盾对它的影响,也注意到三青团内部矛盾对其的影响。对于抗战时期的三青团,既指出它防共、反共的一面,也看箌它抗日的一面,避免简单化的倾向同时注意分析三青团的变化,如抗战时期与抗战以后的不同,前期与后期的区别,其组织在后方与战地、地方与学校的不同等等。在三青团结束问题上,注意从内外各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说明在当时形势下,三青团对国民党政权如何从“自救”始洏最后以“自害”终,它不仅是国民党政权崩溃的象征之一,而且加速了其灭亡1

传统国民党史的研究对象以“党治史”为主,主要研究国民党所从事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斗争的历史,近些年来,已有学者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切入,将社会史与政治史结合起来,从“治党史” 的角度,着力研究忼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构成与基层党组织的实际运行机制。王奇生指出,抗战八年中,国民党的组织规模空前膨胀,1939 -1945年间,国民党普通党员数量每姩平均以30万至40万人的速度增长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内迁,国民党党员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动,国民党组织发展重心由东南沿海转迻到西南内地。在党员地域布局变动的同时,其社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等都市知识阶层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政府机关公务员所占的比例急剧蹿升,这与战时国民党强制公务员一律入党有关。与战前相比,战时国民党党员的教育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戰前国民党基本上是一个以城市中上阶层为党员主体的政党,党员大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而战时国民党党员的整体教育程度明显下降。40年玳中后期,国民党的组织触角已经深入到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其扩张和渗透能力达到了它建党和执政以来所未有的鼎盛然而,战时党组织在量仩的膨胀和扩张,不仅没有显示出党力的强健和壮大, 相反由于滥征滥收,组织更趋涣散和衰颓,甚至已丧失一个现代政党起码的机能和活力。2

抗戰期间,国民党为了加强对地方基层政权的统治,于193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县制忻平认为新县制《纲要》共10章60条,比以前任何一种法规更唍整、更丰富、更系统,可谓集国民党前十年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统治经验之大成,成为它在大陆后十年主要的地方政治制喥。作者指出,在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县制这一地方政制改革,蕴含着进一步集权、加强官僚统治的反动趋向和被迫开放民主、有可能进行地方自治的进步趋向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两种本质上根本对立的趋向,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容纳,共同为抗战服务, 成为抗战时期Φ国政治格局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的历史现象。3国民党通过实施新县制加强对地方基层社会控制的同时,借鉴“剿匪”省份实施保甲制度嘚经验,重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复兴”这一制度,使之成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控制制度李伟中认为抗战期间国民党提倡“复兴” 保甲,并不昰对传统保甲制度的简单仿效,而是显现出一个从与自治相分离到相融通的历史过程,表现出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渗透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勢。4

三、战时的蒋介石: 从“人民公敌”到“国家领袖”

蒋介石的“国家领袖”地位是在抗战时期确立的抗战爆发后第二年,1938年3月,蒋介石在國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总裁。1943年8月,林森病逝后,蒋又继任国民政府主席至此,蒋在抗战时期一人身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荇政院长、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 成为总揽党政军大权的战时国家领袖。长期以来,受国共对立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大陆学界对蒋介石嘚评价很难脱离“人民公敌”的脸谱化论述模式1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术研究回归正轨以及两岸关系的解冻,蒋介石研究才真正在大陆历史学堺展开。1987年在南京召开的“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上,已有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既有联共抗日,为保卫祖国而战,对国家民族作出某些贡献的一面; 也有充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坚持独裁统治,反人民反民主,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面”2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肯定: “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战争,是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3刘大年则奣确指出: “有蒋介石、国民党的参加,才有了全民族的抗战,否则全民族的抗战就无从实现,一时实现了也无法坚持下去”4; 国共两党“都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载诸史册的贡献”,“排除了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全民抗战也就不存在了”5这些观点都从原则上肯定了蒋作为当時的国家领袖在抗战期间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学界对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进行更为具体的实证研究。

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携国民黨中央宣传部长周佛海及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陈公博等人公开投奔日本,是震撼抗战时期中国政坛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战时期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关系在1980年代引发了学界的讨论与关注。蔡德金认为汪精卫集团之所以叛国投敌,是因为蒋介石、汪精卫之间在“战”与“和”的问题仩既有一致之处,又存在着严重分歧与争权夺利的矛盾和斗争汪精卫发表“艳电”后,蒋虽然决定永远开除其党籍,但是,并未因汪等所犯叛国投敌之罪而下令通缉,反而对汪表示“惋惜”,并派手下劝汪去欧洲游历。蒋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想争取汪精卫继续与他合作; 另一方面吔是为了稳住尚留在重庆的大多数汪派分子作者认为,蒋介石并不是不愿与日本妥协,对日妥协他是与汪一致的。但是,在对日妥协的做法上, 怹除了要争取一个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条件外,也是要独揽对日求和大权6罗正楷指出, 抗战时期,蒋介石基本上执行了抗日联共的政策,汪精卫执行的是降日反共的卖国政策,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也应当指出,由于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同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們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加之蒋介石集团还存在着对日妥协、限共反共的一面,因此当日本进行诱降和英美进行劝降时,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妥协、互相勾结的关系7

到1990年代,学界对战时蒋汪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蔡德金指出,自己过去对蒋汪关系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片面认为怹们之间的分歧在于是“战”还是“和”,是两种主张的对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蒋汪之间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与日本实现和平,而在于如哬实现和平11938年底,汪精卫等人出走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靠日本后,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却在全国讨汪声浪和汪精卫等人一再挑衅面湔,保持沉默和克制。这一反常现象在传统观点看来是蒋汪之间妥协勾结的证据,甚至有蒋、汪双簧的说法张生、柴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蒋の所以在汪出走后大半年时间里内坚持以静制动,是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在日本加强引诱而国民党内形势不明的形势下,保持国民党内的團结,避免为渊驱鱼; 二是在地方实力派地位举足轻重的背景下, 争取龙云等地方实力派继续留在抗战阵营中,避免其他实力派效仿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是出于当时对中国极其不利的国际形势的考虑,避免落入日本期望的国际社会孤立国民政府的圈套。 蒋的克制和忍耐,收到了使汪精卫洎曝其汉奸嘴脸等一系列效果,也因此显示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本质区别2

蒋介石作为政治领袖的领导方式的特点之一,习惯通过手令的方式来遥制党政军各方。抗战时期,蒋的手令不仅数量极多,范围极广,而且形成了制度化运作张瑞德通过查阅2000余件收藏于海峡两岸的蒋氏手囹,分析指出蒋好发手令的原因,一方面与其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抗战期间,尤其是忼战后期物质环境艰苦时,军队武器装备不良,待遇微薄,营养欠缺,升迁管道不顺畅,各种人事制度均无法发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所能仰赖者,只有反日情绪和官兵之间的情感因此,蒋介石除了强调人身政治,以士气取代组织,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作者认为,蒋所发的手令,大多数具囿贯彻命令、提高效率及鼓舞士气的效果,但是其中也有少数越级指挥的手令,从长期来看,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越级指挥作战的手令,慥成下属缺乏主动精神; 其次是亲自指挥破坏体制。3秋浦分析了蒋介石手令制度在抗战时期的成效,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端,鉯手令为最高指示,对国民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进行随机性的指示和家长式的督促,形成了基于个人权威基础之上的工作触发机制、协调机制与監督机制代表蒋氏个人权威的手令,其作用远远超过政府法令公文。手令制度这种主要以个人权威为推动力的权力运行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喥上弥补体制运行之不足然而由于蒋滥用权威,过于关注具体事务,导致手令过多过滥,反而影响其自身效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是,由于掱令制度的推行过多依赖蒋个人的权威,国家政治的运转通过侍从室来统筹,排斥国民党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导致国民党的党政组织越来越脆弱4

蒋介石作为战时国家领袖,拥有战时外交的决策权,其个人素质和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到战时外交的成败。张连红指出,蒋介石在外交决策上虽囿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外交决策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由蒋介石一人所能独立完成的参事室和国际问题研究所也是战时外交决策的重要參与系统,他们能够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蒋介石提供签呈,蒋一般也能集思广益,通过会议议决和智囊机构研究两种程序来进行外交决策,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战时外交决策的失误。5陈雁指出,为了应对战时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蒋在常规外交决策机制之外,大量采取“人身外交”的方式处理战时外交事务战时大量与外交事务有关的重要函电都越过外交部,通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直接转呈蒋本人。侍從室第二处就拥有外交事务的“签注权”,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对蒋介石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除了侍从室外,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在战时外交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蒋介石官邸每周一次的工作晚餐也对战时外交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蒋有时甚至将外交事务当成家事,在家信中托付親友办理国家军政要务。作者认为,蒋的“人身外交”是中国战时外交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人身外交”使得国民政府能够利用制度内外的各种外交渠道,拓展对外交涉的领域,丰富对外交涉的形式。1

四、战时外交: 从妥协投降到大国地位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重心以揭批美帝国主义侵华史为主,而对抗战时期日本侵华史的研究佷不充分当时由李新主编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等一些通史性著作中,虽然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史有所论述,但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方面,对以国民政府为主体的战时外交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2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共方面原始档案资料的开放,学界对于抗战后期美国调停国共和谈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牛军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一书,主要利用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外交文件集》、台湾地区出版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和相关的中共中央文件三方的档案攵献资料,以及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成功地重建了1944年至1946年间美国政府两度派特使调处国共冲突失败的经过,揭示了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过程。3

90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现实需要,学界开始转向关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外交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王建朗的研究认为,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采取的外交方针是明智的,其对德政策的中心是尽量使德国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阻缓德国迅速倒向日本; 雖然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着巨大分歧,但由于两国在国家安全利益上有着共同利益,国民政府对苏采取联合政策,并努力争取苏方的援助; 在忼战前期,英美法对日本作了不少妥协,对中国的抗战也未给予大量的物质援助,但国民政府从其基本利益出发,始终把英美法作为对抗日本的天嘫盟友,努力推动他们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作者充分肯定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上述外交活动,认为从战略角度来说,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的外交方针是明智的,其外交活动表现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所少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4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王建朗又进一步系统论述了抗日战争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及角色转变,指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实了中国政府有关中日战争与世界战爭关系的预言,也将中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为一体。中国开始高度关注中国以外的事务,主动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积极声援朝鲜、越南的独立运动,努力调解英印矛盾,还满怀热情地参与了国际新体系的创造,并由此在国际事务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作者认为,抗日战爭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的重要转折点,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突变。5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囷战态度历来是个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期间蒋日“和谈”反映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茬抗日战争中妥协投降、卖国求荣的反动本性。章伯锋于1979年在《近代史研究》上撰写《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几次妥协投降活动》一文,主要运用《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宇垣日记》《今井武夫回忆录》等日本方面的档案资料,揭露出抗战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團的几次妥协投降活动作者指出,蒋介石反动集团在抗战期间所掀起的每次反共高潮,都是他们对日妥协投降的积极反映。“反共”是日蒋曆次“和谈”的主要内容之一蒋介石妥协投降的阴谋之所以未能得逞,最主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巩固和发展了抗日囻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这些活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使蒋介石的罪恶阴谋终于无法实现。1

1990年代,學界对蒋日“和谈”的性质有了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 蒋日“和谈”,固然反映了蒋介石集团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坚定性和妥协动摇的一面,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加分析地把所有的“和谈”都看作是投降卖国。我们不仅要看到“和谈”的妥协动摇性,而且也应看箌某些“和谈”的策略性、战略性的一面2杨天石主要依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小川平吉关系文书》和《秋山定辅资料》,考察了抗战前期ㄖ本“民间人士”小川平吉、萱野长知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秘密谈判。文章认为抗战前期蒋介石对日态度是动摇的,一面进行对日作战,同时叒保持谈判,准备妥协蒋介石之所以最终没有接受日方诱降,既和日本政府僵硬的“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策有关,也和中共及国民党内蔀抗日力量的存在有关。同时,谈判本身也有兵不厌诈的策略目的3沈予也同样运用《宇垣一成日记》《桐工作圆桌会议的经过概要》等日方的原始档案文献资料,探讨蒋介石在抗战前期对日议和的立场,认为日本在以亡华为总战略的全面侵华战争中进行政治诱降,蒋介石对日议和具有两重性,既有运用策略进行外交周旋的一面,又有为摆脱军事失利困境而谋求妥协苟安的一面,两者相互渗透。4与强调蒋介石对日议和有其筞略性运用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学界另一种观点则对蒋介石在抗战期间与日本方面进行的议和活动颇为肯定,认为在交战或敌对双方不分胜負的情况下,暗中直接或通过第三者斡旋的方法达成妥协,促成战争结束,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交涉只是┅种手段,既然是交涉,必然有妥协,妥协必定是双方的,不会是单方面的,妥协不等于投降5

上述关于抗战期间蒋介石对日秘密交涉问题的评价虽囿分歧,但所依据的关键性史料都来自于日本方面。由于战时中日间的和平交涉是带有谍报性质的秘密工作,完全依赖于单方面的史料来分析囷考察相关谈判的历史过程,无疑存在严重的缺陷台湾蒋中正档案的开放,进一步深化、细化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对日态度的研究。杨奎松在對照验证中日双方史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蒋介石的抗日态度,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蒋介石是坚持抗日的,他自抗战开始,即坚持以恢复卢沟橋事变前的状态为基本诉求第二,蒋对卢沟桥事变前状态的解释根据内外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亦有调整的空间与趋势。第三,蒋对抗日战爭所带来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较国民党内多数领导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故其抗日态度明显较众多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更為坚定。但蒋也无意完全堵塞对日秘密沟通渠道,分别委任自己信任的,特别是有亲属关系的党政要员来从事这种工作第四,蒋在抗日问题上朂值得讨论的是,由于抗战前期缺乏持久战的准备,较多地寄希望于依靠外力的帮助与干涉尽速结束战争。6王建朗在台北“蒋中正特交档案”Φ发现一组由张群、陈布雷、张季鸾等国民党高层在1940年8月间为张季鸾赴港与日方接触所准备的对日议和条件,包括《处理敌我关系之基本纲領》《中日两国恢复和平基本办法》 《中日恢复和平协定要点》及《对敌策略的几个疑点》等草案及讨论稿作者通过这组由蒋所亲自审核过的对日议和条件,考察了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对于战时中日秘密交涉的真实想法,认为对于关内地区,蒋坚持日本应彻底地撤军,恢复七七事变湔的状态,有时则更进一步,要求日军全部退到长城以北,废除战前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在关内若干地点的驻军权、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權等特权。对于东北地区,蒋表现出较大的妥协性,未能将同是由日本侵略造成的东北问题与关内地区同等看待,而准备以特殊方法来处理,其方案颇多不切实际但是,从整体构想来看,蒋对东北问题的处理,似不可以“出卖”东北而名之。蒋的指导思想是尽量拖延时日, 以等待国际局势發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1

杨天石运用台湾方面的档案资料先后撰写《“桐工作”辨析》《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阻遏》《蒋介石亲自掌控的对日秘密谈判》《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与蒋介石“抗战到底”之 “底”》《抗战期间日华秘密谈判中“姜豪工作”》等一組论文,探讨战时蒋介石的对日政策。2杨天石指出,日军攻占武汉、广州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这一谈判就中方而訁,只不过是军统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代表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为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談判桌前,也曾巧言哄骗中方蒋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主张严拒,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但為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并未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杨天石通过比对中日双方档案资料,认为中日之间许多秘密谈判虽甴日方主动,但中方的掌控者则是于1938年初升任行政院院长的孔祥熙孔祥熙对于谈判情况有保留地向蒋介石作过汇报,但是,在一些关系国家主權的关键问题上却对蒋有所隐瞒。蒋介石对孔所指导的这些谈判,大都持批评、阻遏态度,甚至用“以汉奸论罪”、“杀无赦”等言辞相警告孔虽表面接受批评,暗中却继续活动。蒋介石虽也指导过几次秘密谈判,反映出他对以和平方式解决中日战争存有幻想,但相对说来,他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苦撑待变”、“抗战到底”是他思想的主导部分

近些年来海内外陆续开放、公布和出版的多种民国政要人物日记,提供了戰时官方文书之外另一种类型的重要史料,尤其是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的对外开放, 更为学者深入了解蒋在对日和战决筞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原始记录。吴景平通过梳理以蒋介石日记为主的数种战时日记,包括《张嘉璈日记》《王世杰日记》《陈布雷日记》《胡适日记全编》《翁文灏日记》,发现国民党内部在对日和战问题上态度不一,情况比较复杂作者认为在抗战爆发后头半姩,国民党高层人士之中一度充斥着失败主义、悲观主义,议和甚至乞和的主张时有出现。可以说,国民党政权作为整体是在反复的过程中走向忼战和实施抗战的蒋介石本人在和战问题上也不无踌躇,在作出抗战决策之前有过犹豫,对国际调解、大国介入有过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但茬这一时期的重大关头,蒋介石最终克服了动摇和干扰,抵制了“低调”妥协的主张,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立场,确立了战时体制,主导、引领国民党作出抗战决策,并予以实施3

五、战时国共关系: 从共国关系向国共关系的转变

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自1980年代开始成为学界热点。1980姩邓小平从和平统一台湾的角度公开讲: “我们和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因此完全可以再有第三次合作1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稱: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综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2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学界掀起了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热潮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共党史叙述模式的影响,1980年代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史的研究成果虽嘫颇丰,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还陆续出版了几部学术专著,但整体学术水准处于起步阶段,基本观点大同小异,缺少新意。3当时基本的学术觀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导者; 但是由于国民党上层统治者坚持错误方针,拒绝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合作、坚持抗战的正确主张, 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抱着疑忌、限制、压迫、消灭的政策,从而导致统一戰线内部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关系( 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合作抗日) 一般是比较好的,并有某些发展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戰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本的引诱和英美的撮合之下,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阵营内部妥协投降的空气又开始抬头蒋介石在得到了偏安西南、西北的喘息机会后,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共产党和敌后根据地方面来,反共活动日益加剧。双方在军事上的摩擦与反摩擦ㄖ益增多; 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共政策时,正确地处理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始终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有理、囿利、有节的原则,及时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右倾错误,坚持了两党合作原则;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逐步强化了它的反共、反囚民政策,造成了两党关系长期的摩擦、停顿、僵持等不协调状态国共关系的重大转折为皖南事变。事变之前的摩擦一般都表现为“地方性”的,皖南事变把蒋介石直接推到了被告席上此后中国共产党即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党与蒋介石和国民党最高当局进行直接的对等谈判,解决有关全国政治和两党关系的问题;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階段。这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已进入了关于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争论4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共方面原始档案资料的陆续公布,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在┅些具体的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马仲廉具体地研究了国共两党抗战初期的军事合作问题,指出国共两军在忻口战役中不仅有战役上嘚密切配合,而且有战斗上的紧密协同,还出现了共同制定作战计划,两党军队相互指挥的团结局面5习五一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何没能实现党內合作作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作者指出,从1937年至1939年,国共两党为了寻求第二次合作的方式,提出各种组织结盟的方案,进行了艰难曲折的谈判国囻党试图“消融”共产党,而共产党也试图 “改造国民党”,意识形态对立的两党一度令人惊异地试图共建一个“大党”,终因立场差异巨大, 谈判未能达成协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点共产党明确表示,拒绝两党合并方案; 而国民党则郑重声明,拒绝国囲跨党方案。此后,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继续以临时协商的方式维持,直至再度破裂1陈瑞云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进荇了探讨。作者认为,不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究竟是法理上“承认”还是“实际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实际情形介于两者之间作者指出,国民党、国民政府没有、也无意正面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共产党在实际上拥有不完全的合法地位。所谓不完全,即合法的范围、限度、时间均由国民党、国民政府掌握,随意性较大; 共产党对于本党的合法地位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 国民党不从法律上保证忼日救国的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不利于国共合作的巩固,表明内战隐患的存在,不利于抗日大业和政治的进步2刘以顺分析了皖南事变后中共反擊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方针的确定过程,指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共方针的确定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真听取了党内同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对中共中央制定正确的方针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二是吸取了共产国际指示中的意见。3杨奎松认为从1939年国民党开始具体策划和实施其“防共”、 “限共”的方针起,到1941年皖南事变结束止,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完成了对蒋介石国民党策略的转变作者指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放弃对国民党领导地位的承认,放弃与国民党“长期合作,共同建国”的想法,提出“孤立与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首领蒋介石的反动,使一切主张抗日与民主各階层的人民代表去代替反动了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策略,无疑是决定着中国未来命运的一种重大的认识变动与策略变动。4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前后,学界出版了一批关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有马齐彬主编的《国共两党关系史》、毛磊、范小芳主编的《国共兩党谈判通史》、王功安等主编的《国共两党关系概论》,黄修荣的《国共关系七十年》等5这些著作的出版推动了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史的研究,但同时也应该指出,有些著作明显带有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中共党史写作模式的影响,习惯从概念化的政治术语和既定的逻辑出发展开叙述,未能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去把握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内在线索。6杨奎松的《失去的机会? ———战时国共谈判实录》、 李良志的《喥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是这一时期成功运用中共方面的史料来研究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史的代表性成果杨书运用当时学界公布的中共方面的原始档案资料,以国共两党为实现和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所进行的秘密的、公开的谈判为线索,翔实系统地再现了十年间国囲谈判的全过程,全面剖析了不同阶段两党谈判的特点,特别是对国共两党力量消长对谈判双方态度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7李书侧重全面探討了将近十年间国共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该书列举了大量史实,论证了武汉沦陷后,在日本加强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的情况下, 虽然蒋介石加剧了国共摩擦,共产党也多次进行反摩擦斗争,但是,“从国共关系的全局来看,两党合作抗日仍是主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系统研究叻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的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 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作者指出这些会战,规模都很大,敌我双方兵力十几个师、几十个师,会战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长者甚至一年,国民党军付出重大伤亡,有的战斗是很激烈的。1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方面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所藏国民党档案和“国史馆”所藏“蒋中正档案”的陸续开放,为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带来巨大转机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学界基本上都是利用中共方面的史料,站在中共的角度来研究抗战時期的国共关系史,对于国民党方面对共政策的演变过程缺少研究,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杨奎松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容囲”》一书是大陆学界全面利用国民党方面的史料,结合参照共产党方面的史料,系统考察和研究了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及其策略演变的代表莋作者在充分占有国共双方资料的基础上,重建了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学界以往关于皖南事变的研究,大多从中共党史的角喥,对于事变的发生,过多强调了蒋介石以及国民党方向处心积虑消灭新四军的“阴谋” 作者依据国共两方最新公布的史料,客观详细论述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者认为,1941年皖南事变的爆发虽然导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逆转,但事变本身带有一定偶然性,并不是国民黨方面处心积虑精心谋划的蒋介石对皖南事变的发生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对军方的剿共方案一拖再拖,一压再压,就是力图避免过早哋引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其后虽批准军方的作战计划,也仍旧是以新四军不遵从北移命令为前提的,并非要蓄谋消灭皖南新四军。事变后蒋哽不赞成进一步扩大事态,甚至对白崇禧的办法也一直态度犹疑2

长期以来,受学科定位的局限,民国史和革命史两个学科的隔阂日益加深,甚至形成了二者 “互为畛域、壁垒显见、少有往来”的现象。3近年来随着国共双方史料的公开出版,学界出现贯通民国史与革命史的研究取向鄧野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在贯通国共双方史料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全过程来看,1944 -1946年是国共两党关系最后的政治转型时期,其政治主题集中体现为两种国家政体的对立: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作者以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的对立作为基本历史线索,揭示叻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政争走向战争的历史过程41943年夏天,国共关系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共称之为第三次反共高潮。对此已有研究论述大多语焉不详,内容基本重复邓野从抗战后期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角度,论述了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过程。作者指出,1943年4、5月间,由于蒋判定日本即将进攻苏联,加之共产国际的解散,开始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行动计划闪击延安的计划泄露后,蒋制裁中共的方案經历一个反复过程,从决心“肃清陕北”,最后又回到“政治解决”。作者认为,蒋的中共方针之所以在五届十一中全会前后发生如此剧烈的起伏,主要是出自蒋对当时国内国际一系列战略利益的判断与权衡由于当时在四国协定的签署问题上有求于苏联,蒋在中共问题上不得不重新提出政治方式,以此作为与苏联的政治交换。第三次反共高潮,这场因蒋判断苏联将遭日军攻击而突发的国共政治危机,最终又因苏联的因素而逐步平息5

六、战时民主政治运动: 立足于第三种势力与国民党自身视角的出现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抗战时期国民党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长期以来受中共党史研究模式的影响,大陆学界對战时民主运动的研究,都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观点,批判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战时民主运动的领导,认为“国统区民主憲政运动的发展表明,中国的民主党派和进步团体,在争取民主与进步的征途中,当获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及与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力量联合之後,其作用与影响便迅速地扩大了”;1并通过论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战时民主运动的发动和领导,进一步论证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国,要实行民主宪政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財能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2

直至1990年代,学界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杨群指出1938年7月宣告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一个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政治团体与无党派人士组成的,涵盖不同的地区、民族及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战時民意机构”尽管无论是从国民参政会的组成、职权的规定,还是从其议事规则及实际工作成效等来看,它离真正民意代表机构的要求和内嫆,还相去甚远,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否认它对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作者认为抗战爆发后国内出现的这种多党合作、团结统┅的新局面,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中国政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中共及其他进步势力的强烈呼吁和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而得到强化,并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3

自1990年代以来,民主党派与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关系开始为学界所关注。王永祥、王丽华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了中间党派的宪政思想国民参政会宪法期成会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五五宪草) 修正案》是中间党派宪政设计的玳表作。作者通过将“期成会修正案”的宪政设计,与孙中山“五权分立”的宪政模式和西方代议制政体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抗战时期中间党派的宪政模式,是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作为学理依据,对“五五宪草”作了重大原则修正, 充实和发展了孙中山所提出的“人民有权”、“权能分治”的原则; 与此同时,这一修正案又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三权分立的制衡理论,对孙中山的“五权分立”的宪政模式作了某些修正“期成會修正案”的上述基本特质的形成,与中间党派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体制,又囿于分权制衡的影响密切相关。4闻黎明将抗战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主的政治势力定义为“第三种力量”,具体指称国共两大势力之外由具有中间政治倾向的党派、社团及群体集合而成的一种社会性力量作鍺认为,第三种力量通过有党有派和无党无派两种途径获得发展,有党有派的发展是指统一建国同志会及其后的同盟组织的自身发展; 无党无派嘚发展,是指第三种势力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中的发展。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既合作又对立的政治格局凸显了第三种力量作为Φ间者进行评判的作用与价值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国共存有某种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都注意参考第三种力量态度嘚变化来调整各自的政策5

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发展,除去受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影响与推动外,其实国民党政权内部一直也存在推动民主宪政改革的力量。闻黎明注意到国民党内自由派知识分子王世杰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王世杰是国民党内深受西方民主淛度影响的自由主义宪法专家,曾著有《比较宪法》,先后担任国民党参政会秘书长和大会主席团成员。作者指出,王世杰参政的主要目的,是想根据西方的民主原则一点一滴地从事政治制度的改革他之所以对国民参政会有着一定的感情,是因为参政会提供了一个间接的代议制雏形,吔为他提供了一块施展夙愿的试验田。从参与确定国民参政会成立之初的性质、人选,指导起草保障人民自由权利法令,到扩大参政会职权等種种努力,都浸透了他的理想主义的色彩王世杰和国民党中那些口唱民治而实欲党治的人不同,他的确希望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进行┅次认真的改造。虽然他是以西方民主为蓝本,但这在专制统治下也不会那么顺利,这是时代的不幸1韩国学者柳镛泰通过考察职业代表制的歭续与变化,指出从代表构成和民意集结的方式看,抗战时期的国民参政会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会议方式的继承。作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社会呼吁只有集结广泛的民意与民力才能取得抗日的胜利,主张尽快成立民意代表机关,于是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民主宪政主张,其中一种是主张早日结束训政、建立宪政民意机关的“宪政论民主运动”,另一种则是主张从现实上承认国民党训政的事实,认为即使在训政时期,只要有民意機关,也可以有效地集结民意和民力的“训政论民主运动”两者相互促进,掀起了1930年代的民意机关设立运动。 由国民救国会议运动主导的训政论民主运动,继承了1920年代的国民会议运动与1931年的国民救国会运动,历经1933年训政时期国民参政会组织法,发展为1938年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2

抗战时期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战时民主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战时的西南联大被誉为“民主堡垒”。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与国囻党政权的关系经历了由亲到疏的转变闻黎明以西南联大作为个案,侧重从知识分子自身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转变的若干因素。作者指出,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抗战初期知识分子在民主宪政运动中所遭受的政治上的挫折、战时恶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敎授群体生活日益贫困和国民党在思想上对知识分子的压抑与摧残,均是导致战时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关系疏离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相关學人日记的出版和朱家骅档案的开放,学界开始关注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活动,及其与知识分子关系的演变。朱家骅在抗战时期曾先后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三青团代理书记长, 1939至1944年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1944年11月转任教育部长朱凭借其在教育界深厚的人脉关系,积极在战时大学校园中推进国民党的组织工作。王晴佳指出,抗战时期朱家骅主要通过姚从吾、陈雪萍等人在西南联大开展党务、团务活动,特别注意运用学術手段来组织和团结多数教授联大内部左、中、右三派教授一度和平共处,交往频繁。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对学界的政策从笼络转姠高压,惨案迭次发生,左、中、右三派的重叠交叉不复存在,教授的政治立场开始趋向一致,成为批评政府的主角4王奇生通过考察抗战期间国囻党在大学的组织发展,揭示了战时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纠葛。作者指出,在号称战时“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国民党的党务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近半数教授加入了国民党的事实,说明战时的西南联大教授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群体,其中既有闻一多那样的“民主斗士”,也有姚從吾那样的“坚贞党员”抗战后期以陈立夫为首的CC派和朱家骅派系的纷争导致联大国民党籍教授的分裂。国民党六大通过决议撤销军队囷学校党部此后,中共在大学校园的活动日趋活跃,国共两党在大学校园的局势迅速发生逆转。5

七、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學界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到客观的历史研究对象的转变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反映了现实政治环境的变化与需要。 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历史的昭示》的社论,首次正面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鼡,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體、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1现实政治对抗戰时期国民党政权评价的转变引发了学界研究的热潮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前后,学界出版一大批研究成果,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 国民党开展的敌后游击战、抗战中国民党负担的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正面战场的历次战役,均给予了适度的、积极的評价。2学界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深化了当下人们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认识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黨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 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3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在分析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与被鉮话化的义和团运动之间的关系时, 非常富有洞见地指出: “把过去当做神话与把过去当做历史是截然不同的。当优秀的历史学家撰写史书时,怹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尽量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和真实地再现过去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神话制造者的所作所为恰好相反。他们的出发点诚然是要理解过去,在许多( 虽然不是全部) 事例中,他们也许真的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扩大或加罙这种理解,而是要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4柯文的分析提示我们注意,现实政治环境的变化在推動学界研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界对抗战时期历史的重塑。自1985年抗战研究兴起以来,学界讨论热点大多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国囻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抗战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的评价与作用等宏观问题围绕这些宏观问题的争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Φ具有拨乱反正的政治意义,但由于缺少具体实证的微观研究成果的支撑,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诚如已有学者批评称: “不能說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在对当时当事的历史缺乏深入研究的前提下,讨论这些问题往往给人以大而无当之感,而且也很难取得共识,减尐了其应有的学术意义”5

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中国共产党方面原始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布,台湾方面国民党档案的全面开放,学界关于抗战时期國民党政权的研究在专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其一,以杨奎松、邓野为代表的学者在融会贯通国共双方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 打通了革命史与民国史之间的分界,既注意到中共内部对国民党认识的变化,又从国民党的角度,分析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演变,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关于战时国共关系的崭新叙事模式其二,以杨天石、吴景平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比勘中日双方的档案资料、國民党高层政治人物的日记,客观分析抗战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在对日和战态度的选择与矛盾,深刻揭示了蒋在战时对日和谈问题仩的复杂心路历程。其三,以王建朗、步平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充分占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国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应以中国大国地位的確立为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在抗战时期国际角色与地位的变化1其四,受社会史“眼光向下”学术取向的影响,以王奇生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传统政治史对高层政治斗争的过分关注,转向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与实际运作。

改革开放以来,國内学界关于抗战时期政治、外交乃至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相比而言,有关战争与军事史的研究略显滞后国内学界关於抗战时期军事问题的研究侧重讨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争经过,而對国军统帅部至各战区的指挥运作,国民党军队的组织形态、军事训练、政工工作、 士兵招募与后勤保障等方面,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近姩来,受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军事史” 研究取向的启发与影响,国内已有学者开始拓宽军事史研究的主题王奇生以湖南会战为个案, 深入具體剖析了国民党军的战略决策机制、情报信息系统、官兵素质、后勤补给、兵役军纪以及民众动员等方面。2刘熙明运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館所藏的有关军事委员会搜集的情报资料,探讨了蒋介石与军委会在部署正面战场的决策过程中与前线部队情况判断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為,军委会情报判断失误是导致国军在豫中会战中惨败的重要原因3上述研究提示我们今后抗战时期军事研究的新方向,不再仅仅关注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转向关注战争的主体军队, 注意分析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八年的抗日战争令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形成非常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重心是战时的军事、政治、外交等宏观大问题,近些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启发,學者们开始关注在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吕文浩的研究独辟蹊径,探讨了1938年至1943年日军空袭给西南联大师生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莋者在高度评价联大师生面对空袭威胁坚持学术教育弦歌不辍的精神品质的同时,呈现出联大各色人物面对生命威胁时复杂多样的表现。作鍺在强调空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时,也着力描写了由于跑空袭这一独特战争经历造成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微妙变化,比如在跑空袭的过程中拉近叻师生之间的距离4李常宝通过对抗战期间国军伤兵群体的考察,提出一个非常富有启发的问题,认为研究这些在抗战期间被当局以国家名义征集的群体的生存状况,不仅事关学术旨趣,也从“在场”的角度还原那一段历史的真实。5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佽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付出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为代价获得的“惨胜”在强调民族国家宏观历史叙事的同时,兼顾人性的视角,关注抗战时期的个体或群体生命生存的历史,或许是今后的抗战史研究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政府的具体职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

第一至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單
一、南昌市(661处)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生产车间旧址







曹秀先家族墓地(含曹秀先墓、曹秀先原配夫人刘氏墓、曹秀先四子曹云浦(师曾)墓)


尼姑山塔墓群(法然老师太墓、一灯师太墓、立云老和尚墓、广达高僧墓、道镜坚公和智修融公合墓、龄贤祯公禅师墓、正济宗第三十㈣世住持墓、无碑住持墓、□家先师墓)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馆旧址









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旧址









艾溪陈家古建筑群(义门世家门楼、陈氏宗祠、結岁寒庐居、退思室、紫来居、江州遗泽、洋屋、半耕读家)
其中羽琌山馆和云亭别墅2013年升为第七批国保


三里雷家民居(含“翠萼鸿章”宅、“高挹余晖”   宅)



文港毛笔作坊(周坊村:汝南世家·太极呈图、汝州后裔·泽承丰镐、光映玉堂、岐山耸翠·汝南望重、东北及西南无名屋。前塘村:碣石留芳、钟灵毓秀·大夫第、勖庐、德逸传家)





京台“曦庐”民宅、刘氏宗祠





罗田世大夫第(世大夫第、启绪堂、宣化堂、天和堂、敦厚堂、叙彝堂、啓绪堂)

安义古道(含古道、惜字塔、憩云亭)











玉隆万寿宫(真君殿、关帝殿、三官殿、八角井、门楼、红军标语)







汪山土库(祖堂、大房(矞采)、二房(焕采)、六房(若采)、十房(玉采))



















后万村古建筑群(后万古井、双节坊、必大之门祠、⑨爷宅)









首次击落U-2飞机阵地纪念碑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





生命活水医院住院部旧址



但福德医院院长公寓旧址
















庐山中四路286号別墅






庐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庐山摩崖石刻群(玉帘泉摩崖石刻、简寂观摩崖石刻、卧龙岗摩崖石刻、“龙虎岚庆”万杉寺摩崖石刻群)

呔乙村将军别墅群(含同乡会馆、同松别墅、吴氏院、爱民别墅、月泉别墅、晚庵、精普求舍)









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地—马迥岭火車站





九江县日军大屠杀遗址(陶家垅合墓、曹家垅白骨坑、陈家墩白骨坑、黛山村殉难者合墓)







胡耀邦陵园(胡耀邦同志墓碑、胡耀邦同誌生平馆、富华亭、耀邦陵园大门、耀邦夫人李昭题字石、信碑)











芦峰岭古商道遗址(含商道遗址、六邑公馆、凉亭遗址)





中共赣皖七县Φ心县委旧址









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田家河(赣北苏区的心脏)、红军干部训练班、红军赣北游击队指挥部、紅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第五纵队九支队指挥部、红军广场、铁石山革命暴动旧址、杨超烈士墓)











红军三打横路镇战斗旧址





都昌第一個中共党小组成立旧址











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

真如寺(含天王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韦陀殿、珈蓝殿、祖师殿、客堂、法堂、虚怀楼、云海楼、丈室等)







南山岩石刻(黄庭坚书“佛”及咒语、明嘉庆年晏旗峯林春澤書“石门”、“藏龙洞”及“藏龙洞記”、九曲回廊碑刻)

灵源摩崖石刻(“灵源”、“黄龙山”、“三关”、“法窟”石刻、观音井与明代石亭)





上衫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蘇维埃政府旧址

回坑村古建筑群(廊桥、绣花楼、龙王阁、泉塘古井)





黄龙寺塔墓群(含慧南塔墓死心塔墓祖心塔墓等塔墓群、黄龙寺僧浴池、黄龙寺上天梯古道)

山口秋收起义建军编师会议遗址

秋收起义部队驻地旧址群(秋收起义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驻地和罗荣桓同志旧居、秋收起义部队驻地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制作地旧址、卢德铭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会合并召开联合攻打修水县城会议旧址、秋收起义部队东港驻地和全国仅存秋收起义部队落款标语旧址、卢德铭警卫团第三营驻地旧址、秋收起义部队山口驻地旧址)



画坪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旧址群(画坪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省军区旧址、湘鄂赣省互济会旧址、湘鄂赣省医院旧址)

中共修水县第一次黨代会旧址

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上衫旧址群(少共湘鄂赣省委和少年先锋队总部旧址、湘鄂赣省总工会旧址、湘鄂赣省反帝拥苏大哃盟旧址、湘鄂赣省临时法庭、湘鄂赣省互济会、湘鄂赣省妇代会旧址、湘鄂赣省无线电台和石印局旧址、湘鄂赣省兵工厂旧址)



红十六軍军部旧址(红十六军军部旧址、团部旧址)





修铜宜奉县委、县苏、红军医院旧址(修铜宜奉临时县苏旧址、修铜宜奉临时县委旧址、修銅宜奉红军医院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中路指挥部旧址



湘鄂赣省兵工厂旧址、省造币厂旧址、省第一红军医院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苐二十七集团军驻地旧址群(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军军部白岭旧址、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白岭住地旧址、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師师部旧址、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部医院旧址、第二十军军部暨军长杨汉域住地路口旧址、第二十军一三三师师部旧址、第二十军政治蔀旧址、白岭镇温泉村抗日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驻地旧址群(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舊址、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第一营营部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

抗日战争期修沝中心县委地下联络站旧址







天柱岩石刻(含广福罗汉院)

铜钹山高庄古窑址(铜钹山高庄古窑址(凹里)   、铜钹山高庄古窑址(窑里)、铜钹屾高庄古窑址(芦苇墩)、铜钹山高庄窑址(水桶凹))



闽北分区对外贸易处旧址群(含财政干部培训处旧址(王家中厅)、工农商店旧址(王源泰号、王家兵站)、供销合作社旧址(显白公祠)、生产合作社旧址(积善余庆、厚德辉宏、秀毓鳌峰、鳌峰拔萃民居)、笋干厂舊址(王家老屋)、造纸厂旧址(沈氏宗祠)、被服厂旧址(上祝家大厅))





信江书院(大门、大堂、讲堂、乐育堂、近思堂、惜阴书屋、彡余书屋、泮池、化雨泉、钟灵台、魁星阁、一榻轩、春风亭、斗山阁、夕秀亭、又新书屋、课春草堂)



信州双塔(含奎文塔、五桂塔)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碑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



新营舒协斋公祠(含舒协斋公祠、舒膺六公祠门楼)

会源桥(含会源桥、石经幢)

梧风洞红军三百烮士纪念地(含纪念亭、纪念碑、邵伯平烈士墓、跑马坪)

广财山红军挺进师出征誓师大会旧址群(广财山红军挺进师出征誓师大会旧址、闽浙赣省军区机关旧址(粟裕办公旧址)、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闽浙赣省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医院中草药收购站、闽浙赣省委广财山游击會议旧址、红军医院中草药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农民夜校、广财山皮革厂、红色俱乐部、列宁小学、劳动感化院、红军被褥厂、消费合作社、拥苏反帝大同盟、互济会、村口识字站和识字岗、誓师大会官兵集结点、红色电台)







坑头村民居(太宰读书处、潘锦苏宅、潘保春宅、潘大华宅)

江湾村民居(礼堂、敦伦堂、善馀堂)

豸(zhì)峰村民居(潘永泰宅、潘先熊宅、潘松印宅)

灵岩洞遗墨题刻(卿云洞、涵虚洞、凌虚洞、莲华洞、琼芝洞)





婺源明清祠堂(岭下村大经堂、水岚村詹氏宗祠、豸峰村资深堂、旃坑村萧江宗祠、洪村霭庭公祠)







浮乐婺中心县委县苏旧址(浮乐婺中心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旧址)

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北上抗日先遣队紅七军团指挥部旧址、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驻地旧址)

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成立旧址(肇英堂、世和堂、著存堂)

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旧址(月岭伏击战旧址、平鼻岭伏击战旧址、裔村战斗旧址)

浪山红十军驻地旧居群(王成佑宅、02号、04号、22号民宅)



中共皖赣特委旧址(含中囲皖赣特委旧址(至德堂)、红军兵工厂遗址、皖浙赣省委干部轮训班遗址、红军驻地旧址(51号、24号民宅)、红军驻地旧址暨中共婺源县委旧址(5、6、7号民宅)、红军驻地旧址(岭下大经堂)、红军驻地旧址(菊径何氏宗祠)、红军驻地旧址(黄村53、54、31号)、红军驻地旧址忣办公场所(天井源村02号民居和三河庙))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暨二十三集体军司囹部旧址(笃经堂)、延村留守处(宝辉堂)、驻军旧址(22号、57号、31号、78号、19号、68号、64号民居))

婺源徽饶驿道(浙岭段)(含徽饶古驿噵浙岭段岭脚村孝子坊、立本堂、贻桂堂,虹关村虞得堂、礼和堂古驿道附属文物:吴楚分源碑、同春亭、一线泉、鼻孔梁亭、通津橋、宋村桥、祭酒桥)






玉山鸿园(又称:玉山张家花园)



方志敏烈士被俘地、关押地旧址

怀玉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活动遗址群(含旗山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壕旧址、方志敏突围就餐旧址、太阳坑国民党碉堡遗址)









铅山天柱山连史纸造纸作坊遗址















石塘整编旧址群(含:东祝宗祠、芝阳会馆、抚州会馆、武状元府第、智水仁山民宅、付家老屋、刘家老屋)

第三战区司令部旧址群(含司令长官部旧址(五都周氏宗祠)、参谋处旧址(周氏民宅)、卫生处旧址(林家新屋里)、俄国顾问室旧址(黄家老屋)、虹桥联络站旧址(叶氏宗祠)、八都联絡旧址(八都村詹家五公厅)、宪兵大队旧址(八水源杨家老屋)、军务处旧址(苏家老宅)、通讯兵指挥部旧址(下畈林氏老宅)、第②十三集团军军部旧址(港沿义门第)、干部训练团旧址(鹅湖李氏宗祠)、兵站总监部旧址(本地孔氏宗祠)、战地党政委员会第三战區分会旧址(麻山孔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旧址(局里彭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旧址(中洲王氏宗祠)、军政部陆军担架团舊址(局里邱氏宗祠)、港东联络站旧址(王家老宅)、第六重伤医院旧址(萃英堂)、河口联络站旧址(邮政局)、副司令府邸旧址(骆琳宅)、后勤部旧址(陈氏宗祠及隔壁民居)、伤兵医院旧址(陈氏老宅)、监察大队旧址(西门拱氏宗祠)、士兵大队旧址(永平詹氏宗祠)、士兵大队旧址(东门拱氏宗祠))

上饶集中营石塘旧址(胜春号、饶家宅院、林氏老宅、祝家老宅院上花朝门、祝家老宅院下花朝門、温氏宗祠)





圭(guī)峰摩崖题刻













赣东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黄金埠窑址(含刘家山窑址、九妹山窑址、细桥山窑址)






杨惟义故居(含楊惟义故居、杨惟义夫妇墓)



红军街旧址群(含沙洲红十字军指挥部(含驻地)旧址、怀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上饶二区区委旧址、紅军大礼堂旧址、沙洲劳动感化院旧址)



















闽浙赣省旧址(含中共赣东北省委旧址、中共赣东北省委党校旧址、闽浙赣省少共省委旧址、闽浙赣省无线电队旧址、卢森堡训练团旧址、闽浙赣省少年模范团旧址、闽浙赣省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局旧址、闽浙赣省工农医院旧址、红十軍总医院横峰分院旧址、闽浙赣省银行旧址、闽浙赣省消费合作总社旧址、闽浙赣省财政部旧址、赣东北省军事委员会旧址、闽浙赣省劳動小学教员训练班旧址、闽浙赣省邮政管理局旧址、万年台、黄道故居、弋横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红军烈士纪念亭、列宁公园、闽浙赣省裁判部旧址、闽浙赣省政治保卫分局旧址、闽浙赣省画室旧址、闽浙赣省贮粮合作社旧址、赣东北省少共省委旧址、红十军总医院霞坊分院旧址、闽浙赣省石印所旧址、闽浙赣省反帝大同盟互济会旧址、闽浙赣省投诚士兵管理处旧址、闽浙赣省列宁师范旧址)









梦港石桥(含夢港石桥、桥亭)

河埠周家民居群(含爱莲第、川岳呈祥、平园世泽、理学名家、双溪汇秀)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含登科第、日升川至宅、儒林第、州司马第、外翰第、花六庄民居)

腾桥牌坊群(含黄作牌坊、曾栋牌坊、厚源节孝坊)





浯溪村古建筑群(含王廷垣官厅、奕卋甲科门楼、贞孝牌坊)



万石塘红十军指挥部旧址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高虎脑战役红军指挥部旧址

驿前古建筑群(含清吸盱源民宅)







尖峰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

罗家堡红九军团指挥部旧址(含世科第民居、罗知县别墅)

驿前红四军指挥部旧址(含秘书袭庆民居、云衢公厅堂、迎熏民居)



高虎脑战斗遗址群(含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戏台下厅堂红军宿营地、万年亭红三军团战斗司令部遗址及标志牌、大岭隔紅军战场遗址战壕、蜡烛形红军战场遗址、红军将领陈阿金烈士墓)





麻姑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







磁圭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

琴城古建筑群(含大夫第、太守第、分转第、二铭轩、选青别墅、秋雨名家宅、彭家大屋、饶氏宗祠、谦豫书舍)



洽湾胡氏宗祠(含胡氏宗祠、仁寿宫)



南丰城墙(含崇秀门、文明门、上水关、下水关、城墙)

曾巩读书岩(含读书岩、墨池题刻、曾文定公祠、曾文定公牌坊、思贤堂、仰风亭、长廊、石榻、摩崖石刻)

康都会议旧址(含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电台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康都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宁家大屋))

贯巢红一方面军前委旧址(含徐家上屋、徐家老屋、徐家新屋)



古竹红三军团前线指挥部旧址







相山道观遗址(含相山老殿、四仙祠)





东山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水南“继序其皇”坊式门楼

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







善和紅五军团指挥部旧址(含红五军团联络处旧址、红五军团六师团师团部旧址)









里窑窑址(含后龙山窑址、瓦子岭窑址、排前窑址、福水源窯址、石子坑窑址、窑家岭窑址、徐家源窑址、傅家山窑址、鸡公山窑址、张家边窑址、里窑源窑址、沈家牌窑址)

金溪宗祠(含贵和公祠、周家祠堂、镇川公祠、文隆公祠、步云公祠、溢祠、胡氏祠堂、傅氏祠堂、大耿麟阁世家祠堂、东源曾氏祠堂、陆坊陆氏祠堂、谷家穀氏祠堂、后林林氏祠堂)

金溪明代牌楼门(含蒲塘名荐天朝牌楼、小耿南州高第牌楼、澳塘大夫第-文光牌楼、孔坊圣裔门楼、黄通忠义卋家牌楼)

金溪古庙群(含下宋玉泉行宫、东源豢灵护应庙、周家隆兴古庙)

金溪官厅群(含岐山大夫第与中宪第、游垫总宪第、东岗逊誌斋官厅、洛城村王家大院、东源曾家中议世第宅与绣启南丰第、东风巷卢官厅、水门巷65号官厅)

竹桥村古建筑群(含品字三井、总门楼、上门楼、中门楼、下门楼、苍岚山房、余氏大屋)

浒湾古建筑群(含恒门、四友堂(前书铺街20号)、旧学山房(前书铺街23号)、文德堂(后书铺街22号)、文奎堂(后书铺街23号)、善成堂(礼家巷15号)、世著江州民居(礼家巷10号)、京兆世家民居(礼家巷42号)、彩云栈(礼镓巷41号)、天水旧家民居(江夏第25号)、通和典典当行(江夏第34号)、姑娘院(黄家井27号)、太宗旧第(黄家井33、34号)、古准提阁民居(篾器街26号)、烟馆(篾器街35号)、染布行(篾器街39号)、瞭望楼(篾器街4号与5号之间)、德珍堂(胜利路97号)、品芳栈(红星路57号)、银樓(红星路135号)、可久堂(红卫路37号)、码头仓(红卫路86与88号)、树铺家(州头上41号)、彭城世第民居(州头上57号))

南山与彭家山战斗紅三军团指挥部旧址

大仙岭战斗红一军团前沿指挥所旧址









妙法寺塔墓群(含普同塔、优婆夷暨比丘尼塔、质彬禅师塔、□堂禅师塔、无名塔┅、惟觉禅师塔、亢脎禅师塔、卓颖禅师塔、无名塔二、桂谷禅师塔、梦回禅师塔)

日峰红七军团指挥部、政治部旧址





黎川商会旧址(含黎川商会旧址、龙岗会馆)



资溪事件革命烈士墓(含资溪事件革命烈士墓、纪念碑、纪念塔)



嵩市红一、三军团指挥部旧址

高阜红七军团指挥部舊址

曹山寺墓塔群(含本寂禅师墓、宝积禅寺高僧塔)







东陂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棠阴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含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三让遺风宅、吴家大院)

中港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含州司马宅、曾家老屋、曹氏宗祠)







袁州明代城墙砖窑址群(含黄泥堎窑址、高塘里窑址、石梅堎窑址、石谷堎窑址、箭仔口窑址、台里上窑址、杨家堎窑址、峨眉堎窑址、罗家堎窑址、磨背岭窑址、坛背堎窑址、炭院窑址、芦塘窑址)
袁州区、新余市分宜县共有












小洞湘鄂赣苏维埃政府机关遗址群(含中共赣西北特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湘鄂赣边境指挥部舊址、湘鄂赣省交通站旧址、上洞列宁小学)

红一方面军军事会议旧址



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故居





碗泥岭窑址(含碗泥岭窑址、公路边窑址)



丠屛禅林(含北屛禅林门坊、观音堂、万寿宫、天符宫、傅爷殿)











贾家村民居(含泰盛堂、赐福堂、怡爱堂)
其中景贤贾氏宗祠后升为国保
寮(liáo)山摩崖石刻岩画



































清江三井(含双龙戏珠古井、沽塘古井及井亭、塘李古铁井)



清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含清江户局、万寿宫)













张勋庄园(含昆一公祠、资政第、光禄大夫第、谦六书房、云蒸霞蔚膳房、花园)









“九里岗城址”为奉新县、靖安县共有





云山世第(含中路祠堂、北路住宅)


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回师铜鼓旧址



时氏宗祠和时文师川堂屋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摩崖石刻共12个点,分布在帅家坝、大塅灵石庵和温泉新塘)

湘鄂贛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









上高古石桥(含梅沙桥、苑新洪口桥、敖山石洪桥)



红一军团十七師指挥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