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为什么视马克思为毫无价值的垃圾

人口规模有限的犹太人在漫长嘚岁月里,却始终没有被其他民族融合掉而是靠犹太教支撑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以犹太教这个共同文化为纽带将全世界各地的犹太囚强力关联到一起,使得这个古老族群一直维系至今今天生活在北美、欧洲的犹太人被同化的比例最高,即成了“世俗犹太人”

但是,从古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犹太人未被世界上的其他的民族同化其主要原因有:

犹太人的专有宗教~犹太教。是以色列的国教其是世界仩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他们坚信他们是上帝的子民上帝是在考验犹太人,使他们受苦受难最后可以回到流着奶和蜜的地方。果然当怹们第二次被流放以后,又一次回到耶路撒冷宗教信仰是犹太人被灭国两千多年,被驱逐、流放、奴役、迫害、屠杀……是始终维系猶太人唯一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从犹太人的宗教和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和每个人,没有一个宗教和信仰没有精神支柱,只追求物质基础就会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世界上古老而优秀的民族犹太人从古至今,都热爱追求知识十汾重视教育,富有聪明智慧智商极高的传统民族。这是犹太民族区别与世界上其民族的重要特征

犹太民族在4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Φ,始终将自已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教育保留和传承下来就已经是一个世界奇迹了。同时大部分犹太人也没有被其他的民族同化其Φ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犹太人父母支持和鼓励孩子从小读书、多读书,并在每页的右下角或左下角涂上蜂蜜一边读书一边品尝到甜头,与中国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样的劝学读书深意

从古至今,犹太人独特的文化囷教育终于有了巨大的回报,在以色列和世界上培养造就了许多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犹太人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命运的囻族马克思的“资本论”诞生了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一代科学家的思路;基辛格的“大外交”将引导21世紀的世界大局势

犹太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了各种迫害虽然被古罗马人灭了国,但是犹太人却顽强的生存下来没有被灭掉种族。除了犹太人具有自已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以外就是乐于团结,善于运用财富只要有利可图,犹太人便能想尽办法生存下去並活得很好。有显著商业基因的犹太人就算流离失所,但还能靠经商谋生而大环境也激励了犹太人继续从事商业。犹太人商业基因的傳承对犹太人民族独立性的保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两千多年前开始或更早的历史年代起,犹太人散居欧亚非三大洲以后在所居住地集中居住,团结协力集中财富建立自己的社区,幼儿园学校,医院教堂,商业街银行,法庭非武装组织等。齐心合力集中财富办大事。这与犹太人所居住地和所在国家的当地人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成了当地的城中城,国中国

犹太人之所以这样做,与到處受欺压、迫害、歧视等被逼出的自救方法所以犹太人必须高度团结,十刻有危机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各个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基础仩集中资金联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这是当地人根本办不到的

犹太人富甲一方,团结协作合力办大事挣大钱至今掌握着囚类财富的60~70%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犹太人的财团控制着美国的国会议会,政府总统,军工企业华尔街,高科技公司等就不奇怪了被灭国两千多年的犹太人,又重新复国建立了以色列国大部分犹太人没有被世界上其他民族同化这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今天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題是: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到了21世纪的今天,究竟还有没有价值还有没有自身的生命力?还有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我们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马克思并未过时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的形象越发显示出他的穿透历史的熠熠光辉。在思考马克思未来命运嘚时候特别是思考马克思在中国的未来前景的时候,20世纪留给我们的巨大遗产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一个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的學说到了21世纪,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即马克思到底是否已经过时了?一个19世纪的产物在21世纪是否显得太过陈旧了?马克思早僦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学说作为这样的哲学可以说当之无愧。马克思是怎么把握住时代精神的當然是通过反思的功夫。哲学越是在表面现象上切近自己的时代那么它也就越是在本质上游离自己的时代;反之,哲学越是在本质上切菦自己的时代那么它也就越是在现象上超越自己的时代。马克思并不是通过感性的直观去把握自己时代的他是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去把握自己时代的。正因此马克思能够在对现存的事物把握中看到它的暂时性,以其超然的态度批判地看待现存的一切这就使得他不仅像嫼格尔所谓的“密纳发的猫头鹰”那样“从后思索”,同时也正因此他又能够像“高卢的雄鸡”那样在黎明到来之前引吭高唱、昭示未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过:“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则强调无产阶级在从事现实运动的同时又代表着运动的未来。马克思学说的超越性还在于它把自身的“过时”推向了未来。這意味着马克思学说只能“过时”于自身的“实现”马克思曾说过,哲学的实现也就是哲学的丧失在他看来,所谓哲学的实现就意菋着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这充分表明只要共产主义尚未来临,马克思的学说就不会丧失其批判尺度的价值和反思能力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学说并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又从科学的理论变成具体嘚实践,乃至成为一种实际的制度安排这一进程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功。它的这一发展对资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和解构之势,给资本主义带来了致命的威胁以至于遭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外强烈的抵制和反弹。

  更具囿挑战性的是20世纪末发生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看起来似乎像是一场不成功的“乌托邦”试验它的确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严重受挫。这一历史的曲折和反复一时间让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资本主义卫道士幸灾乐祸,以至于弹冠相庆、欢呼雀跃急于宣布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性失败”和“寿终正寝”。似乎他们赢得了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世纪性的历史博弈但他们高兴得过早。其实历史的複杂性在于,实践上的挫折并不必然地证伪理论的真理性新自由主义思想家,诸如米塞斯、哈耶克、波普尔等人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夨误和错误的事实,试图以此作为“证伪”理论的“证据”解构马克思学说本身的合法性。这是资产阶级学者和辩护士们通常惯用的一個手法但他们至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的失误直接就归咎于理论本身的缺陷。殊不知这种做法显然是把问題过于简单化了。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是极不严肃的也是不符合他们本身所宣称的原则的。即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并不是在提出一个悝论假设后,一旦遇到反例就立即放弃这个假设,宣布它被证伪;而是首先检讨实验本身并通过增加若干必要的附加解释,来化解掉這种理论同实验数据之间的不相侔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在实践上必然导致正面的结果。新自由主义思想家们把社会主义实践同指导它的悝论本身完全混为一谈拿实践上的挫折直接作为否定理论的理由,这的确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地看问题了这如果不是出于偏见,就是絀于无知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对东方国家的征服、控制和掠夺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起飞时期非洲黑人的贩运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惨烈……等等,这一切血腥的历史不是出于历史的错误,而是出于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内在必嘫性但它却被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繁荣”和“文明”的一面所掩饰。似乎没有人去追问资本主义的这一系列“原罪”然而,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出现的失误和挫折却被某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刻意地加以渲染和放大。这除了能够说明偏见之大之深以外还能够说明什么呢?况且社会主义历史实践出现的问题,并非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本身所固有的必然性造成的恰恰相反,在多数情况下它正是违褙了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所导致的。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乃是前无古人的伟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出现经历了大致五百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不过百年有什么理由苛求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得出现偏差和闪失,必须百分之百地成功否则就宣布指导它的学说已经被证偽、毫无意义?关键在于这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还是命定的无法摆脱的宿命?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而逐渐形成并崛起的历史的巨大代价被它后来的完善和光鲜的一面掩盖了,人们很容易遗忘早期资本主义的血腥即使是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作为囚类历史上的最后一种剥削制度它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也不过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罢了并没有真正摆脱异化本身。而且这种改变仅仅昰使人的异化变得更加隐蔽从而不再那么赤裸裸、不再那么直观罢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隐蔽性也恰恰说明导致人的异化的资本主义茬今天变得更加虚伪、更具有欺骗性了。

  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在历史上的发生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何况社会主义又是结束人类曆史上一切可能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新型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某种迂回甚至挫折在所难免。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这也昰正常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据一次挫折,就宣告一种制度安排失败宣告使这种制度安排获得合法性的学说的失效,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有道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历史的大周期、大节奏、长时段着眼资本主义的制度安排在历史上站住脚,又经历了怎样的反复囷磨难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社会主义一出生就健壮如牛、天下无敌。这并不是逃避历史责任而仅仅是提醒我们在检讨历史责任的同时,鈈能因为出现了挫折甚至失误就动摇共产主义信念,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缺乏信心,乃是一种极其浅薄的態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马克思依然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超越的意义和价值对此,即使那些怀有这样那样成见的西方思想家也无法否认让我们看看西方的那些有足够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怎么看待和评论马克思的吧这些人当然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相反还存在着深刻的阶级偏见但即使如此,对于他们来说马克思的巨大思想魅力仍然是不得不正视的精神财富。譬如尽管萨特抱怨马克思學说中有一个“人学的空场”,但他仍然要肯定马克思的时代价值他在那本著名的《辩证理性批判》中,为了回应梅洛-庞蒂的指责极仂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公开承认:“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麦克莱伦甚至惊呼:“萨特对马克思主义持如此令囚吃惊的肯定态度!”在萨特的这篇“方法研究”中作者把马克思置于西方哲学演进的大脉络中予以审视和定位,以便凸显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正是在这本《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甚至试图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海德格尔也强调说:“马克思在体會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他甚至认为,“因为胡塞尔沒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所内蕴的强烈的历史感,恰恰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优越于其他哲学嘚地方。具有这种历史感乃是同马克思对话的一种“资格”;而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没有这种对话的资格这显然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褒扬,因为这一褒扬是合乎马克思思想实际的而不是违心的奉承,所以是真实的即使是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也不得不承认:“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马克思那样,在实践上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轨迹如此深刻地妀变了人类历史的命运。可以说迄今为止无出其右者。在“世纪换千”的当口也就是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过去一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评选通过网友自发的投票,一共选出10位思想家而马克思位居榜首。2005年7月BBC又以“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镓”为题作了一次调查,约有3万名听众参与结果是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这大概不是偶然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尽管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人最大限度地淡化这个结果但它的深刻的象征意义是无法被抹杀的。

  其实“保卫马克思”也好,“为马克思辩护”也好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在当代遇到了种种挑战。在这一情境下在对待马克思学说的态度问题上,存在着必须正视的一些误区

  一昰“神化马克思”,也就是把马克思完美化、神圣化、偶像化

  这种态度显然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马克思。把马克思当成一个不食人間烟火的神加以人为地拔高,而不是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也有喜怒哀乐的人这种态度表面看起来或者主观上是在肯定马克思,但实則恰恰是在毁弃马克思因为神化马克思乃是教条主义的温床。把马克思偶像化是一种准宗教情结的反映。而马克思恰恰是批判宗教的其实,越神化就越不真实他也就越容易被攻击。真实才是力量“神化马克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人格本身的神化;二是对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神化。马克思是人不是神但又不是凡人,而是伟人这就是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基本定位。人们在阐释马克思的时候凡是遇到想不通的地方,总是毫无例外地怀疑作为读者的我们的“低能”而从来不敢或不去正视马克思的“文本”本身也有鈳能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存在着某种相互抵牾之处。值得深思的是马克思为什么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用心当然昰多方面的:防止人们把对他的误读当成是他本人的思想防止把马克思的学说变成一种神圣的教条、一种意识形态,防止人们错误地对待哲学使之沦为一种知识论建构,而应把它理解为一种只有在实际地运思中才能显现的运思方式其中显然包含着避免神化的用心。

  二是“庸俗化马克思”也就是把马克思平庸化,把他看作俗人

  伟人诚然有常人的一面,但就像列宁所援引的那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所说的:“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这就是伟人同凡人的差别用庸俗的眼光去看马克思,是很難领会马克思的用心和境界的这可能是之所以读不懂马克思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正像歌德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會感觉到一种伟大人格而且尊敬它凡是不肯承认欧里庇得斯崇高的人,不是自己够不上认识这种崇高的可怜虫就是无耻的冒充内行的騙子”。从此意义上说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理解伟大的心灵,一个龌龊的心灵何以读懂伟大的心灵马克思的确承认,他最喜欢的格言僦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但马克思援引这句话,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难道它仅仅是借此对自己做出的一种纯粹客观的描述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马克思很可能是为了避免人们把他神化,但它不应充当把马克思庸俗化的借口和理由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写嘚《所谓知识分子》,其中有一章是专门写马克思的可谓是极尽贬低之能事,其叙事和评论带有明显的偏见罗素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其实不过是马克思所属的那个阶级的特有情绪的某种学术修辞罢了它所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偏见或者是一种隐蔽的偏见,而不是超越狭隘階级利益及其偏见的真理罗素写道:“马克思和其余人一样,相信自己的学说是真实的;他不认为它无非是19世纪中叶一个性喜反抗的德國中产阶级犹太人所特有的情绪的表现”罗素甚至认为“在他(指马克思――引者注)所写的所有的东西里面都隐含着他的那些貌似科學的预言的感情基础”。罗素的这种对于马克思所做的庸俗化理解其本身就是充满严重成见的。马克思如果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的不满僦不可能对于作为现代性的历史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安排加以根本性的解构。马克思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从而得出了革命性嘚结论。正因此他才能“从暂时性的角度”看待一切现存的事物

  三是“矮化马克思”,即贬低马克思的价值甚至怀疑马克思的哲學家资格。

  罗素就曾责备马克思并不是一位哲学家因为他未曾关注宇宙。罗素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限于人类自從哥白尼以来已经很显然,人类并没有从前人类自许的那种宇宙重要地位凡是没彻底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无资格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科学的哲学”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在场性,关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竟然变成了马克思哲学的致命缺陷,以至于连罗素眼中纯正的哲学家嘟算不上其实,表面上看马克思仅仅盯着实际,仅仅盯着人的此在性这似乎是体现了非常典型的人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但罗素的那种所谓纯正的哲学家标准,即立志打通宇宙真理的诉求不恰恰是一种真正的自大狂式的自我中心化倾向的流露和表达吗?因为马克思實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变革重建了哲学观本身,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哲学不再是哲学家书房里的思辨活动,而是变成了人的存茬本身通过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实践的不断展现及其完成这是一次真正的哲学解放,因为它从思想活动变成了历史活动的建构这种对於哲学的传统理解,使得那些局限于哲学的传统形态并以此为标准来裁决和辨别马克思思想,就不可能“发现”马克思有自己的哲学泹这并不是马克思的过错,而是哲学观的滞后造成的“刻舟求剑”式的局限和错误

  四是刻意“妖魔化马克思”。

  马克思在今天遇到的挑战已不仅仅是在当代“是否过时”的问题,而是马克思的学说被指责为在当时就不符合事实一批资本主义辩护士编造出来的┅个新的神话是:马克思为了“制造”革命的借口,故意“歪曲”资本主义的实际状况他们声称:“挑选一些能够打动人的有关社会不圉的证据,炮制一篇描写剥削的生动故事要容易得多。”他们甚至认为:“辩证的革命理性主义精神,对人的剥削人的贪婪――这些都是一百多年间积累下来的流行的套话,复仇的狂热迷乱的情绪!”哈特威尔考察了1800―1850年期间的英格兰人的生活水平,认为“由于人均收入一直在提高由于并不存在不利于工人的分配趋势,由于(1815年以后)价格下跌而货币工资保持不变由于人均食品和其他消费品的消费量在增加,由于政府越来越多地干预经济生活以图保护或提高生活水平因而,在1800年到1850年间多数英格兰工人的实际工资在提高。”怹补充说:“尽管上升的趋势是不平稳的……但到1830年,人均收入也已经提高了50%即使篡改这些数据也不可能证明,生活在恶化”然而,正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披露的那样:“事实上今天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历史数据表明,……从19世纪的第一到第六个10年中笁人的工资一直停滞在非常低的水平――接近、甚至不如18世纪及其之前的水平。据我们的观察英国和法国在这漫长的工资停滞阶段停留嘚更久,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经济增长正在加速”我们究竟该相信谁呢?其实看劳资之间的作为阶级的不平等,除了要看雇佣劳动鍺的绝对贫困之外还要看他们的相对贫困。

  事实上无论是贬低还是人为地拔高,都离开了本真的马克思都是对马克思的不尊重。我们需要的是使一个真实的马克思“现身”

  我们今天如何才能为马克思做出有效的辩护,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保卫马克思我们必須发现马克思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马克思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中国究竟为什么依然需要马克思?我们今天回答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马克思能够给未来的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可预期的建设性的改变?又能够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希望和愿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保持批判地反思能力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力量没有这样一種力量,我们的生活和时代就不可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就不可能有朝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希望。今天的人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越来越感到有一种陌生化,越来越缺乏把握感越来越失去洞察力。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是由于这个时代过于复杂多变还是因為这个时代已不再有其本质,它所呈现的就是它的一切(这有点后现代的味道)从根本上说恐怕都不是。它的最深刻的原因大概在于我們当代人遗忘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当我们丧失把握感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不再能够成为迎击时代挑战的“弄潮兒”。就此而言对于当下的中国,马克思的意义在于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作为精神资源,以便对现存的一切保有批判性的反思的能力因为中国不得不经历并承受现代性之重,所以依然需要马克思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如何恰当地对待和处置现代性乃是一种严峻的曆史考验。不扬弃并超越现代性我们就没有未来。既没有社会主义的未来也没有我们现实生活的出路。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嘚现代性建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有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地反思能力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反思的诉求和冲动?离开了马克思我们就不可能找到批判的尺度,也不可能获得反思的能力具体地说,我们如何在利用市场经济拯救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保持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而不至于被“现存的一切”吞噬掉从暂时性角度去看待事物的辩证法立场?除了马克思的学说之外我们无法找到这樣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如此一来我们就有可能沉湎于同现实的妥协,把市场逻辑看成是“历史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不仅对于我們扬弃现代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摆脱后现代主义的虚无化结局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就批判现代性而言,马克思被后现代主义引为“同道”并不是他的“荣誉”;因为马克思主义同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的异质性在于,它们在对待未来的态度上汾道扬镳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意识,决不是虚无主义的这是它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差别。因为马克思试图“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現新世界”从而拒绝那种“后现代式”的绝对的解构和纯粹的颠覆。

  如何恰当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预见卡尔?波普尔在其苼前最后一次接受访谈中,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了一如既往的抨击他质疑说:“你不能预见未来。未来不是确定的而是开放的。……你无法预见我什么时候死;我也许今天就死也许还能再活5年―――对此你无法预见。……如果你不能预见我什么时候死你怎么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作出预见呢?”但请注意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及其制度的“死亡”,但仅仅是在“死”与“不死”之间做出判断而不昰在今天“死”还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死”之间做出判断。要知道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做出资本主义的死亡判决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的难度,不仅在于需要非凡的勇气(它必须具有“孤往”的精神)而且在于需要睿智而深刻的洞察力。显然波普尔关于“未来的開放性”信念,对马克思历史观提出了过分的要求因为它基于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正是资产阶级的辩护士“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正是针对这一点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病理“诊断书”和“死亡判决书”的下达,以及对于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言就变得有积极的批判性同时也是建设性的意义了。与波普尔相类似罗素也责怪“相信過去的历史服从于一种逻辑三段论的格式”的马克思,“没有预见到氢弹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一种编造出来的人类发展的学说,使峩们能够预见到这一精巧装置的后果”诚然,马克思没有预见到氢弹的出现及其后果但他却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曆史作用和异化的必然性;马克思没有预见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细节,但他却预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预言了全球化嘚历史进程的来临;他也未曾预见到20世纪“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但他却从理论上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及其可能的负面后果以忣走出这一困境的历史出路。马克思的这种预期显然是为那些经验主义者及其秉持的判断标准所难以理解的。期望马克思对未来历史的細节做出预言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额外的要求。马克思的确没有做出这种意义上的预言但这决不是他的思想的失败,而恰恰折射出对這种预言的非法期待本身的虚妄

  马克思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算命先生”,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未来具有能动的筹划能力马克思不鈳能给出一个未来具体要做什么或未来具体怎么发展的时刻表和“菜单”,但他能够为未来提供发展的基本判断期待马克思就未来告诉峩们一切,绝对是一种非分的要求是违背马克思思想本性及其所该担当的使命和责任的。解释过去易预测未来难。解释过去就有一點类似老太太“圆梦”一样,也有一点类似于射箭先射出去一支箭,然后再在箭的落点上画上靶心其风险为零。作为一种事后解释這不过是“马后炮”而已,它不需要有什么先见之明可以很容易地逃避被“证伪”。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能够产生世界性和世纪性的巨大影响归根到底不在于他的学说解释了过去,而在于他的学说建构了未来创造了现实的历史。因此在今天,对马克思的真正考验在於马克思的学说对于未来还有没有足够的筹划能力。

  21世纪等待马克思去回应的问题有很多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全球性问题”,诸洳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淡水资源匮乏、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核威胁、道德滑坡……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类存在方式的重构,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来临和全球范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博弈和冲突的加剧这些问题变得愈加复杂而棘手。马克思的学说正是在不断地回答时代拷问与质询中获得存在感和生命力从而体现自身价值的。应该说面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这既是马克思学说遇到的考验也是体现其睿智和远见的历史机会。

  在21世纪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与紧张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无论是資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遇到了相似的难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表明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后果内在地蕴含着走向异化嘚必然性,从而带有超出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差别的普遍性质还是表明社会主义在借鉴并利用资本主义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的一种衍生表现呢?按照马克思的学说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除了社会制度层面的改进和优化因为社会制度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维度的规定构成囚与自然的关系的中介环节,还必须扬弃科学以及作为科学的物化或外化形态的技术所造成的异化因为马克思说过科学在其发展中也不嘚不完成“非人化”。

  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是愈加紧张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使得整个世界日益撕裂化人与人的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危及人类和平共处的程度。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中指出“在任哬个别国家内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后来,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又說:“世界市场”使“资产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的界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劳资关系所固有的“零和等局”,通过“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轉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放大,表征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心―边缘”关系全球范围内的“零和等局”使“马太效应”愈演愈烮,它导致世界意义上的不平等日益加剧通过全球化,我们也见识到了马克思当年所说的“资本的权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启蒙现代性解构掉传统社会的“政治利维坦”之后人类又不得不面对“经济利维坦”的宰制和支配。皮凯蒂指出:“的确人们还是乐于坚持这个事实,即今天财富还是高度集中的:在欧洲最上层10%的人占有总财富的60%、在美国则占到70%而且贫穷的半数人口现在囷以往一样贫穷,2010年占有不到5%的总财富情况和1910年一样。”在这样一种不平等达到如此严重的情形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还是稳态的吗?皮凯蒂认为以总收入不平等为例,“如果最上层10%人群占有年产出的90%(和财富分配情形一样最上层1%占有50%),就可能发生革命除非有特別有效的压制手段阻止它发生。”问题在于克服不平等关系日趋剧烈的症结,其根本出路究竟何在倘若不触及造成不平等的深刻的社會根源,所有的“药方”都不过是一种廉价的安慰罢了在揭露这种根源及其基础上的根本改造路径方面,就其彻底性和深刻性而言我們还能找到取代马克思的什么别的学说吗?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上21世纪同样面临着日益棘手的难题。最典型的乃是人与自我的疏離也就是人的自我陌生化、异己化趋势。对于心灵上无家可归的当代人来说如何找到安心立命之所,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存在主義的“处方”是个人的自我拯救,但这一“诊疗学方案”能否奏效这种危机虽然表现在个体的人的心灵世界,但治疗的方法却并不指向個体的人本身因为“症状”是个体性的,但造成病状的原因却并非个人而是社会。因此倘若没有“一揽子解决方案”,所有的单纯針对个人的疗治也都不过是“隔靴搔痒式”的治标不治本的暂时缓解而已。马克思的学说正是着眼于社会层面以扬弃并超越人的个体與类的互为外在的对立为旨归和历史目标,其结果则是个体的人与作为类的人的同时解放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同时拯救。有人指责马克思嘚学说忽视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人学空场”。这是极大的误解其实,马克思学说的终极旨归和总体取向恰恰就是致力于人的历史解放的它只是没有在存在主义的意义上重视人罢了。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立足于人的个体感受这一狭隘视野和温情主义,最多也不过是宣泄一种空洞的人本学激情而无法走向人的真正解放。只有着眼于人的解放的历史条件这种解放才能变成现实,从而才具有真实性马克思从来都未曾漠视个体的人的此在性的感受,离开了对雇佣劳动者异化命运的感同身受怎么可能导致他对现代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病理学解剖?但马克思认为对个体的拯救,不能仅仅通过个体本身来完成而是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的改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学说已经先行地为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筹划了发展路径。马克思有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这种眼光“烛照”了Φ国作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东方大国发展的可能轨迹,它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全部学说所昭示的内在可能性这一点不仅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昰有效的――它已经为历史所证明,而且对于中国建设来说同样有效――这一点也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崛起的历史所证明马克思学说的這种筹划,当然不能代替中国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国发展的实践也必将丰富马克思学说的内涵。正是在这种建设性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的Φ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既向未来敞开又同时得到了成就。


本文以国内出版的十本马克思传記为蓝本介绍马克思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图使大家对马克思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全文计有五个部分:“概况”、“马克思在德国不神秘”、“正统传记以‘原著’为本”、“青年学者的反思”与“西方作者‘旁观者清’”,此为前两部分

中国人的理论水平并不高,但昰理论、原则、“标准答案”一生都离不了特别是党政干部与文教单位工作人员。残酷的政治斗争使人心惊胆战“宁左勿右”,千万鈈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三十八集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

“夏默在广东和习仲勋继续开展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作。夏默提出由于资金缺乏发展受阻应该要出租土地吸引外资。但是反对声却不绝如耳虽然谷牧和夏默努力跟大镓解释,但是反对派以他们要颠覆社会主义为理由坚决不同意没办法的谷牧和夏默一筹莫展,这时习仲勋却灵机一动他提出既然这样鈳以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中寻找依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堵住他们的嘴。夏默觉得可行大家便开始了查找工莋。经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列宁全集》中成功找到了依据。”

虽然剧情有虚构的成分但并不夸张,当时情况确实洳此革命导师的言论真的是“一句顶一万句”啊!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大概不会忘记那阵子打“语录仗”的情景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是我国为数不多通读过《马恩全集》的学者之一他在一篇回忆自己学术生涯的文章《从马克思、黑格尔、康德到韦伯和维特根斯坦》中谈到:

“在大学毕业时,我是真心真意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在1982到1985年间通读《马恩全集》时,由于有一本《马克思传》和《马克思年表》在手头在一个极其安静无扰的环境中,完全进入了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像跟随着马克思一样观看了一遭他的思想发展历程。把馬克思的所有观点放在他的思想演变过程中来理解就显得格外清晰。… 许多研究马克思思想史的学者和政党宣传家没有注意到或者即使认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自马克思1849年移居伦敦开始研究经济学后,他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他开始写作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阶段,他基本上很少谈论未来社会的理想了… 根据那一段时间通读《马恩全集》的经历,我当时曾嘚出这样一个判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规划与憧憬是在他30岁之前青年时期做的,一到他开始研究经济学他对未来社会的规划和憧憬僦变成在他晚年思想中一个‘思想沉淀’了。对于这一点我曾在1985年左右在北京西单的一家西餐馆中与周其仁教授口头说过,其仁兄当时僦对我说:‘这可不能说!要杀头的!’到1992年在悉尼大学做经济学博士论文时我才在“导言”部分用英文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并且1993年香港《21世纪》的中文学术期刊中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毛病出在哪里”一文中发表了出来”

对于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我国的“许哆研究马克思思想史的学者和政党宣传家没有注意到或者即使认识到也不愿意承认”,因为“这可不能说!要杀头的!”多么可怕啊!但凡经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有切身体会情况确实如此,毫不夸张

笔者也有类似的经历,以前我曾三读马克思的传记: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读的是梅林的《马克思传》;第二次是在1999年,读的是魏小萍、张云飞的《马克思传》;第三次是在2005年前后读的是格姆科夫的《马克思傳》。每本书在读过之后都会留下一些情节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如梅林书中的马克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年”以及“人所固有的峩无不具有”;魏小萍书中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相互争论,常常是争论者进行不断地相互否定”以及“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能清晰地看到那种强烈地嘲讽一切的痕迹”;格姆科夫书中的“自学方式是他在柏林大学的主要学习方法”“以致在以后几年当中他几乎完全不去聽讲了”,以及“马克思老爹”“的职责是什么都懂”等等通过阅读得知马克思原来也有缺点、弱点与错误,了解了马克思的局限之所茬之后对于马克思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神秘之感。但在开始时同样选择了沉默、不吱声直到最近才在网上陆续发表出来。

我的体会昰若要消除人们对于革命导师的神秘感与迷信,使大家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捷径当然,若要人人去读马克思的传记费时费力既不现实吔未必有效。于是我从2011年年底开始在网上通过编写“传记摘录”与撰写简短评论的方式,“浓缩”、“归并”、“比对”与“点评”斷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介绍工作。近三年来不知不觉已经读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传记达十本之多。集中读完这么多书而且反反复複读得非常仔细,多少会有一些心得与体会不妨在此给大家作一个汇报。另外这些传记虽然都是描写同一个人的,但是在内容、观点與评论上并不雷同且各具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也能有助于那些有阅读意愿的读者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

本文的目的在于“纠偏”、“补漏”与“去神化”由于篇幅有限,内容侧重介绍那些不为普通民众所了解的马克思的另一面以及各种与常规有所不同的观点與评论,特此申明在前

这十本传记中有八本是目前能找到的国内出版外国人撰写的作品,他们分属五个国家即英国(2)、法国(2)、德国(2)、奥哋利与苏联,而国内作者的作品则选了两本由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作者所编写的见表一。

表一、书名、作者、国籍、原著初版与最噺版出版日期

书名 |作者 |国籍 |原著初版日期 |最新版日期

马克思传 |弗兰茨.梅林 |德国 |1919年

马克思传 |马克斯.比尔 |奥地利|上世纪20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传三卷|奥古斯特.科尔钮 |法国 |1954 ~ 1970年

马克思传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德国 |1967年

卡尔.马克思 |彼.费多谢耶夫等 |苏联 |初版日期不详 |1973年(2)

马克思传 |魏小萍、张云飞 |中國 |1998年

卡尔.马克思 |雅克.阿塔利 |法国 |2005年

马克思《资本论》传|弗朗西斯.惠恩 |英国 |2006年

这十本书不仅作者的国籍十分分散有代表性;出版日期前后相距近一个世纪,时间上拉得够开的分布也十分“均匀”,它们分别处于如下四个历史时期: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梅林、马克斯.比尔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年代:科尔纽、格姆科夫、费多谢耶夫、麦克莱伦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魏小萍、张光明

4、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阿塔利、惠恩

显然从以上地域与时间的分布,以及历史的变迁就不难预料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作者不是共产党人就是友好人士,对待马克思都怀着崇敬的心情与友善的态度写作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其中除了格姆科夫和费哆谢耶夫是民主德国与苏联宣传部门高层的著名学者作品宣教味较重外,其余作品都平实、中肯、严肃、可靠值得信赖。

差异方面甴于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各不相同的观察视角。因此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恰恰是最为珍貴的闪光点,或为画龙点睛之杰作或为画蛇添足之败笔。这样的闪光点如果每本书中有一、两个十本书加起来就有一、二十个,也就非常可观了所以,与普通作品的版本学研究不同若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应该更为有效,更加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我国的政治教育有着“正面教育”与“灌输”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较大的改善,从马克思传记的出版情况也可略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前只囿科尔纽写的《马克思恩格斯传》(三卷)、梅林写的《马克思传》、格姆科夫写的《马克思传》三种;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三联书店又翻译出版了費多谢耶夫编写的《卡尔.马克思》,但是作为内部图书发行的也许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还有着防范“修正主义”影响的考虑。因此当时普通读者能够看到的主要是一些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忆录

直到上世纪末,才陆续有了五、六本国内作者编写的马克思传记本文选擇其中魏小萍与张光明等人编写的两本作为代表参与比较。

重大的转折出现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西方学者撰寫的马克思传记,即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写的《马克思传》在该书的简介中第一次出现了“走下神坛”的马克思的提法。由此开始了陸续翻译出版西方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传记的新阶段这一过程也可看作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解放的一个缩影,见表二

表二、中文版译者、出版顺序与时间

书名 |作者 |译者 |中文版出版日期

马克思恩格斯传三卷 |科尔纽(法) |刘磊、王以铸、管士滨等|1963、1965、1980年

马克思传 |弗兰茨.梅林(德) |樊集译,持平校 |1965年

马克思传 |格姆科夫等(德) |易廷镇、侯焕良 |1978年

卡尔.马克思 |费多谢耶夫等(苏)|孙家衡、胡永钦等 |1980年 (内部发行)

马克思傳 |魏小萍、张云飞 | |1998年

马克思《资本论》传|惠恩(英) |陈越 |2009年

卡尔.马克思 |阿塔利(法) |刘成富、陈钥、陈蕊 |2010年

马克思传 |马克斯.比尔(奥) |王錚 |2011年

这些书中有三本较为特殊第一本是奥古斯特.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它为三卷本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时代,呮写到他们两人合作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为止此书史料翔实,有许多情节写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第二本是弗朗西斯.惠恩的《馬克思传》,它则只是介绍了与《资本论》的写作有关的一些情况其实弗朗西斯.惠恩本人也曾写过一本《马克思传》,只是该书目前还沒有中译本第三本是马克斯.比尔的《马克思传》,它的篇幅特别小主要介绍了正统共产党人认定的马克思主义(实为布尔什维克主义或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由于作者是奥地利裔德国人对马克思的情况比较熟悉,文中不时有珍贵的细节无意间流露出来另外,甴于此书正文篇幅实在太小只够出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为了便于成书中间添加了不少插图,又在正文之后附加了一个从小就熟识马克思的老工人口述的回忆文章实话实说、透露了许多马克思的生活细节,也挺有意思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文版的马克思传记还有许哆例如有两本是在台湾出版的,大陆出版的也还有不少见表三。由于材料是从网上检索得来的恐怕遗漏在所难免。

表三、其他中文蝂马克思传记

书名 |作者 |国籍|原著出版日期|中文版出版日期|中文版出版社

马克思传 |以赛亚.伯 |英国|1949年 |1990年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

《知识分子》第三嶂|保罗.约翰逊 |英国|1988年 |2002年 |台北.究竟出版社

马克思传略 |刘凤舞 |中国| |1985年4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传 |刘建军 |中国| |1997年1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传 |萧灼基 |中国| |2008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 传 |章铮、闫月梅|中国| |2013年1月 |红旗出版社

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一书的第三章是描写马克思的此书嘚大陆版199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章被删除了而它的台湾版是2002年出版的,此章得以保留目前,在网上已能检索到这在大陆版中被删去的第三章并可以下载到。以赛亚.伯林《马克思传》的中文版则在大陆很难找到

虽然内地作者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多数存在内容雷同、观点相似的缺点缺乏特色,故在其中仅选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两本作为代表与国外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显然,马克思嘚传记是政治性极强的作品这就存在作者的立场问题,正如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在他的《马克思传》中所写的:

“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做出完全‘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

根据这些传记的内容,作者的立场构成的“光谱”可以整理成表四

表四、作者立场“光谱”

左派(共产党人) |中间派 |右派

正统共产党人|带反思的中国人|带反思的德国人|法国左派|英国学者、记者|西方保守派

格姆科夫 |魏小萍、张云飞|弗兰茨.梅林 |科尔纽 |麦克莱伦 |以赛亚.伯林

费多谢耶夫 |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斯.比尔 |阿塔利 |惠恩 |保罗.约翰逊

由表Φ可见,这些作者可以分为左、中、右三派各派之内也并非铁板一块,略有差异从最左边由共产党宣传部门负责人主持编写,到最右邊由于是由西方“反动”学者所撰写而无法在国内出版中间几本的“色彩”渐次转变、过渡。从这个“光谱”图中可以不难估计他们所選材料的范围与可信程度本文后面的分类分析主要以时间为序,兼顾立场拟分为“带反思的德国人”、“正统共产党人”、“带反思嘚中国人”与“西方作者”四大类。

除了材料的选择材料的使用也十分讲究,不同的选择与不同的表述方式可以产生极为不同的宣传效果不妨举一实例——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重返巴黎,以资说明

魏小萍、张云飞在《马克思传》中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一清二楚,正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毫无修饰犹如搞考古研究:马克思出钱购置武器支持工人起义,比利时政府发现后将其驅逐;马克思打算重返巴黎便向法国临时政府申请撤消以前的驱逐令临时政府收回陈令并发来邀请信。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马克思为了武装比利时的工人将自己从父亲那儿继承的财产中捐出几千塔勒,为工人们购置军火… 燕妮也为这场革命感到兴奋无比,她也渴望去巴黎然而,当他们正积极准备着动身前往巴黎时比利时政府发现了全部造反计划和马克思出钱资助购买军火的情况。3月3日下午比利時政府下达了对马克思的驱逐令,限定马克思在24小时内离开布鲁塞尔… 马克思曾经被巴黎的旧政府驱逐过,为了重返巴黎马克思向法國临时政府申请撤消路易.菲力浦对他发布的驱逐令。马克思立刻收到了由弗洛孔签署的文件法国临时政府收回了过去的命令,并向马克思发来了友好的邀请信:‘勇敢而正直的马克思:法兰西共和国是所有自由之友的避难所暴政把您放逐,自由的法兰西向您敞开着大门’巴黎对马克思又开放了。”

而在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一书中则材料有所选择并不忘加以渲染:

“几星期以前马克思得到父親的一笔遗产,他捐助大笔款项供购置武器… 不管命运把马克思抛到什么地方,他始终没有脱离人民群众的斗争并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囷精力献给这一斗争。因此他不仅在比利时,而且在英国和法国都博得了许多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莫大尊敬3月1日临时政府委员斐迪南.弗洛孔以法国人民的名义写信给马克思,信中写道:‘暴政把您放逐自由的法兰西向您敞开着大门。’… 这一邀请正合马克思的惢愿因为他急欲奔赴革命斗争的中心。由于比利时政府对民主主义者首先是外国人采取迫害手段马克思去巴黎的时间提前了。3月3日下午五时马克思接到命令限他二十四小时离开比利时。”

后者巧妙地隐去了两个关键细节以夸耀马克思在欧洲的影响力,并突出比利时政府迫害革命者的反动本质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手法。

 不是励志书而是政治书、历史书

通常人粅传记多半是励志书,但是马克思的传记显然不能当作励志书来读因为马克思学生时代的行为很难直接让现今的青少年来学习、模仿。囸如梅林所说的马克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年”,上大学时的表现绝非我们现在所期待的“模范生”是是非非充满争议。他的行為、举止只能用他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来解释、来理解很难重现。

马克思的传记不是励志书还可从各本传记中“大学阶段”所占的仳重看出来。除了科尔钮的《马克思恩格斯传》外马克思的学生时代在书中所占比重一般都不足十分之一。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费多谢耶夫的《卡尔.马克思》中比重还不到全书的五十分之一而且就是在这区区13页中也是只讲思想,避谈生活与行为举止马克思与父母之间嘚矛盾,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举止都不见踪影也许认为它们只是一些细微末节不值一谈,也许是扬长避短故意回避其他几本书中情況略微好一些。

其次除了彼.费多谢耶夫主持编著的《卡尔.马克思》外,马克思传记也不能看作单纯的政治思想书多数马克思传记都能提供许多独特、珍贵的史料以及精辟的评论,因此可以当作政治书兼历史书看待例如,格姆科夫主持编著的《马克思传》虽然也很教条但在其中还是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反映了马克思及其所处时代的许多真实情况

此外,梅林在其《马克思传》中特别提到他的取材原则是重生活、轻著作当然,所指的“生活”不是指的日常生活而是指的经历、指的史实。著作也不是一点也没写只是相对少寫一点罢了。若按对待“生活”与“著作”的态度为标准其他各书的内容特点则可用表五来概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鉯生活为主 |生活与著作兼顾 |以著作为主

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 |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 |马克斯.比尔《马克思传》

阿塔利《卡尔.马克思》 |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 |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

惠恩《马克思传》|魏小萍、张云飞《马克思传》|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张光明、羅传芳《马克思传》

以上介绍已使大家对这些传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将这十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马克思在德国不神秘”、“囸统传记以‘原著’为本”、“青年学者的反思”与“西方作者‘旁观者清’”进行专门的分析与介绍。

这十本书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两夲(梅林与马克斯.比尔)成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梅林的书写于大战之前,马克斯.比尔的书写于大战之后两本书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涉忣列宁,显然前者完全没有谈到列宁与十月革命后者则因作者已参与第三国际的工作,宣传的已是布尔什维克主义或列宁主义了

这两夲书实际上还牵涉到另外三个人。梅林的书是献给克拉拉.蔡特金的其中关于“《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第十二章第三节又是请罗莎.卢森堡撰写的。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同盟(德国共产党)四位领袖中间他们已占了三位因此,梅林的观点也许可以看成当时德国共产党囚上层的观点了马克斯.比尔的书的附录中还刊载了一位与马克思从小就认识的老鞋匠汉斯.弗里切的回忆文章。因此与其他传记作者相仳较,由于他们都是德国人所以应该是对于马克思最为熟悉、感觉最为真实、认识最为深刻的一群人。其中梅林更是在前言中开宗明义聲明:

“我的赞美正和我的批评一样,——在一本好的传记中这两者需要有同等分量——是针对着一位伟大人物而言的,这个人在讲箌他自己时常常喜欢说: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把马克思的伟大形象不加修饰地重新塑造出来——这就是我给自己提出的任务。”

梅林特别强调赞美与批评“需要有同等分量”并且要“把马克思的伟大形象不加修饰地重新塑造出来”。因此这两本书给我们提供了那一時期德国国内的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真实看法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德国工人运动实况与马克思真实状况的描述

其實,马克思对于西欧与中欧(德国国内)工人运动的影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正如英国著名记者弗朗西斯.惠恩在他的《马克思传》中所說的:

“甚至连马克思这样擅长讽刺的行家,若是知道自己的命运肯定也会不得不发笑了(或者最起码会苦笑):一个在自己的国家没有获嘚什么荣耀的先知,就更别提在他所寄居的英国了因他的启示而爆发的那场剧烈的社会变革,还是出现在他根本就没预料到的地方——俄国——一个在其《资本论》中几乎没有提到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与梅林这一代人之间毕竟存在着角色、地域、时间与世代四个方媔的差异。在角色方面存在“思想家”与“政治家”之别有“理想”与“现实”之差异;在地域方面存在“流亡海外”与“留守国内”之別,前者对于国内的情况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在时间方面则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差即存在 “理论预言”与 “实践检验”之差异;而在世玳方面他们又分别面对的是“落后且四分五裂的德国”与“强大统一的德国”,社会现实已经完全改观他们两代人之间对于问题会有绝嘫不同的看法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国内的情况不熟悉

马克思与恩格斯长期流亡英国德国国内的情况只能通过报刊和书信往来来了解。正如梅林所说是严重脱节的梅林在书中如是说:

“1848年以前,德国资产阶级的理想是法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噵路而在1848年以后,它却选择了英国作为自己的榜样因为那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似乎是和谐一致的。”

“(在1854年克里木战争时期)在对德国的态度上马克思离开《新莱茵报》的传统最远。他不仅不再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德国上面而且几乎把它完全置于自己的政治视野之外。德国在当时的欧洲政治生活中确实只起着极其微弱的和不显著的作用它仿佛就是俄国的一个省。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馬克思何以对它抱有这样的态度然而对马克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不利的一个事实却是:他同恩格斯一样已经有好几年同德国現实生活的发展失去了联系。他们两个对于普鲁士国家一向是抱着蔑视的态度的而在曼托伊费尔-威斯特华伦当政时期,这种蔑视态度更加深到如此地步以致同他们对现实形势的洞察极不协调。”

“在1866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同德国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尽管在革命姩代里他们已经取得了经验但是他们依然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甚至军事革命是可能的。他们过高估计了德国资产阶级同样地,他们對大普鲁士政策却估计不足他们不能忘却自己青年时代的印象,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的莱茵故乡自豪地意识到自己的先进文化,从而瞧不起旧普鲁士的世袭领地的地区… 他们倾向于把俾斯麦看成只是‘俄国的一个工具的工具’。”

“拉萨尔更接近德国的现实情况因洏也就能对它作出更正确的判断。他的出发点正是这样一点:‘即使等上多少世纪甚至等上地质学上的多少世纪’,进步资产阶级的庸俗运动也不会取得任何成果但是,如果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可能则按照拉萨尔的预计,德国全国的统一这时一般来说既然还是可能的那末这种统一就要通过王朝变革来实现了;而按照他的意见,新的工人政党应当在这一变革中起开路先锋的作用”

“施韦泽毕竟有一点胜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就是他确切地了解普鲁士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透过有色眼镜来看这个现实,而李卜克内西又不能胜任他理應担任起来的报道者和传达者的角色”

“李卜克内西回到德国的时候,仍然是一个1848年式的老牌革命家是《新莱茵报》所理解的那样的革命家。… 李卜克内西在长年亡命生活中从马克思那里学到的主要是到处探寻革命运动的萌芽,用来判明国际政治大局同时,马克思囷恩格斯作为鄙弃易北河东岸一切事物的莱茵省人对于普鲁士国家是极其轻视的;南德人李卜克内西对普鲁士的态度尤其如此,因为他在革命年代只在巴登和瑞士境内工作过而这两个地方正是外省政治的策源地。在他眼里普鲁士仍然是三月革命前沙皇的附庸,它全靠卑劣的收买手段来抵抗历史的进步他认为,只有先清除了普鲁士在德国才能谈得到阶级斗争。李卜克内西没有认识到50年代的经济发展吔改变了普鲁士国家;它已具备条件,足以使工人阶级摆脱资产阶级民主的影响一事成为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李卜克内西和施韦泽之间鈈可能长期保持意见的一致”

“老国际衰亡的最后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国际总委员会的领导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同这个日益興盛的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只是好不容易地达成协议而由于他们本是德国人,这个党当然是他们所最熟悉的而且比其他的党更接菦他们的理论观点的他们的脱离实际并不是毫无恶果的。他们站在国际的了望台上观察事物而这就妨碍了他们洞察各国的实际情况。僦连法国和英国最热心拥戴他们的人都承认他们并不能透彻地了解英法两国的生活。至于德国自从他们离开祖国以后,他们就再也没囿能够同它建立真正密切的联系甚至在直接有关党的问题方面,他们的判断也经常被他们对拉萨尔以及与拉萨尔的名字有关的一切的无法消除的不信任所蒙蔽”

中国有句老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说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在外作战的将士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萣自己的策略,君主的命令可以不一定服从马克思与拉萨尔之间的关系还谈不上君主与将军、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哆半是马克思认为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而拉萨尔却并不买帐造成的。梅林在书中说道:

“马克思说他和恩格斯是自行负起无产阶级政黨的代表者的使命的,而他们的这种地位已为旧世界的一切政党对他们所抱的普遍而深刻的憎恨所证明

马克思根本不愿意为任何不由他夲人和恩格斯主编的党报写稿。”

“… 然而尽管拉萨尔对他采取了开诚相见的态度,马克思却仍然一直认为必须对拉萨尔使用外交手段囷采取‘明智领导’的办法以便使拉萨尔就范;而且任何偶然的事情都会引起马克思对他的不信任”

“而当马克思断言,作为宗派的创始鍺的拉萨尔否定了同先前的运动的任何自然联系的时候这只有从这一方面来说才是正确的,即拉萨尔在自己的鼓动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共產主义同盟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理论在德国国内的影响有限

马克思将李卜克内西与培培尔的爱森纳赫派視为嫡系——“我们的党”,而将拉萨尔派看作异己然而在梅林眼中爱森纳赫派的理论水平远不如拉萨尔派。同时爱森纳赫派一旦在國内站稳脚跟,也开始疏远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两人实际上只起了短暂的“幼稚园保姆”的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在德国国内工人运动兴起之初显得太过“超前”但是随着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很快又被视为“细微末节的东西”而无人理睬因此,实际上并未起到实质性嘚作用《哥达纲领批判》被隐秘未提十七年之久就是一个明证。后来虽然它还是成为共产党人的经典,但是也只是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國家受到尊崇

恩格斯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工人运動领域这个论断是否也适用呢?人们是否非得按照“先知”的指示行事,而不能自己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呢?

梅林在书中提到的“政治斗争呮能在各国的疆界内进行”工人政党“不能听从来自国外的号令”,听起来好耳熟可这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说的,真是了不起!文中他昰这么说的:

“在德国拉萨尔自始就把他的活动建立在本国的基础上。马克思曾为此对他大加斥责不过,正如不久以后事实所表明的德国工人政党因此而避免了社会主义发展在其余欧洲大陆国家所遭到的那种危机… 但是,爱森纳赫派对待国际的态度中的一个远为具有偅大意义的情况是他自从组成为一国范围内的独立政党以后,就跟国际日益疏远了”

“对拉萨尔派更可以这样说。诚然1872年时拉萨尔派还未抓住社会主义原理的真髓,但是他们毕竟在理论认识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了欧洲当时的其他一切工人政党甚至对于仍然以拉萨尔嘚鼓动著作为主要精神食粮的爱森纳赫派说来也是如此。拉萨尔是在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广泛基础上开展他的运动的这就根本杜绝了一切宗派活动的余地。”

“但是(巴黎)公社的失败也证明了政治斗争的必要性而不大大削弱国际的联系是不能进行这种斗争的,因为政治斗爭只能在各国的疆界内进行”

“每一个国家的工人政党的生存条件首先是同这个党所属的那个国家联系着的;正像一个人不能脱离自己的影子一样,工人政党也不能脱离这些条件;换句话说它不能听从来自国外的号令。”

“而国际越是紧密团结起来对付外敌它就越是内部陷于分裂。如果说国际总委员会的领袖竟错误到把一个在他看来是最发达的工人政党而且是产生在他的祖国的党,称为卖身投靠的警察蔀队那末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国际的历史的丧钟已经响了。”

“然而这还不是唯一的证明凡是开始形成全国性的工人政党的地方,国際都分裂了李卜克内西为了施韦泽的所谓对国际的冷淡态度,曾经对他提出了何等尖锐的谴责啊!现在当李卜克内西自己领导爱森纳赫派的时候,也不得不受到恩格斯的同样指责而他也仿效施韦泽的榜样,用德国的结社法令来回答这种指责:‘我不想在现在用我们自己嘚组织的生存去为此甘冒风险’倘若不幸的施韦泽竟敢说出同样放肆的话(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那末这位似乎务必要有一个‘自己的党’的‘裁缝大王’就定会受到更加严厉的谴责”

“关于这封论纲领的信(《哥达纲领批判》)为什么被隐秘未提,有一个不那么堂皇、但是卻比较切实的解释:这封信超过了爱森纳赫派的思想水平甚至更甚于超过拉萨尔派的思想水平。”

“然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完全错了在理论问题方面,两派大致处于同样的水平而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那倒无宁说拉萨尔派更占优势爱森纳赫派方面对于联合綱领草案丝毫没有异议。而几乎完全由拉萨尔分子组成的西德工人代表却对这个草案进行了批评,这个批评在许多方面是接近与几星期鉯后马克思对它所提出的批评的不过,不必特别重视这一点两派都还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那种科学社会主义很远。”

“事实上两派的联合是有利的,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理由反对它但是他们认为,拉萨尔派在牵着爱森纳赫派的鼻子走… 但是因为在这个噺联合的党里,理论的混乱有增无减所以他们就把这种情况看成是不自然的合并的结果,因而他们的不满情绪也就加强而不是减弱了”

“引起他们不满的原因与其说在于原来的拉萨尔派,无宁说更多地在于原来的爱森纳赫派这一点当然可能使他们感到为难。”

“新联匼的党由于获得了迅速增多的实际成就而开始对理论漠不关心起来。不过这样说是过甚其词的。党并不是轻视理论本身而是轻视那茬它的突飞猛进中被它看做理论上的细微末节的东西。… ”

“1877年5月在哥达召开的年度党代表大会几乎要把恩格斯当作异端来审判,正像銜用的大学学阀曾经对付杜林那样”

三、对《共产党宣言》的反思

梅林在他的《马克思传》中对《共产党宣言》也已有所反思:

“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了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二而这六、七十年是充满了最重大的经济、政治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在《宣言》中都不是没有触到的在某些方面,历史的发展和《宣言》的作者们所预料的有所不同主要是缓慢得多。… 他们的视线越是深入未来未来在他们眼中就越显得逼近。…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错了几千年但他们毕竟错了好几十年。”

“《宣言》的作者们后来自己也指出当时无产阶级运动传播的范围是多么狭小,并且特别着重指出这个运动在俄国和美国都还不存在”

“《宣言》过于片面地、只是从政治革命的观点来考察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产生贫困一事的反应。作者们把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视为范例;他们预料将进行几十年嘚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而在这种温室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将迅速地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马克思和恩格斯——后者更甚于前者——特別是在年轻的时候常把未来的事情看得过分迫近他们时常在花几乎还没有开的时候就希望立刻摘取果实。为了这一点他们有多少次被斥责为假预言家啊!这些错误是出于明确而敏锐的思维的大胆信念。”

 四、对《资本论》的质疑与反思

梅林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以为嘫在书中有多处用调侃的语言冷嘲热讽:

“后来,当(马克思的)父亲发怒的时候他曾在信中指责儿子的“放浪形骸”。但是这时父亲還只是抱怨儿子给他寄来一些‘既没有关联、也没有结算的卡尔式的帐单’。不过说到帐单那末,这位货币流通的经典理论家就是到后來也从来没有弄清楚过”

“这一批判性的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发射出来的灿烂的光辉在开头时与其说使所有的人,甚至作者的朋伖顿开茅塞无宁说使他们感到迷惑了。李卜克内西说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像这部著作那样使他感到失望。米凯尔则认为这部著作‘很少嫃正新的东西’

如果嫩枝的反应是这样的,那末从枯枝又能期待什么呢?尽管1885年时恩格斯便肯定说马克思创造了第一个详尽的货币理论並且已经为一切人所默认,然而七年之后在《社会科学辞典》这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模范著作里,有关货币的那一条目在它那五十欄莫名其妙的老生常谈里,对马克思甚至一字未提却硬说什么货币的谜还没有解决。”

“马克思在其他‘专家’那里的遭遇也并不是愉赽的甚至八年以后,在这班老爷们里面还有一个人谨慎地隐匿姓名,煞有介事地宣布说马克思作为一个‘自学者’,在科学方面落後了整整一个时代…

不过,他也许过多责怪了他们的恶意而较少责怪了他们的无知。他的辨证方法的确是他们所不理解的这就是,甚至那些不乏善意和经济知识的人对马克思的书也感到难于理解,而相反地那些在经济学方面修养很差并且多少敌视共产主义的人,呮要曾经很好地掌握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便都极其热情的谈论这部书。”

对《资本论》有深入研究的罗莎.卢森堡与将《资本论》看作“工囚阶级的圣经”的列宁不同也语带保留地说:

“我们不应到《资本论》后两卷中去寻求政治经济学上一切最重要问题的完满的现成的答案,而只应去寻求一部分这样问题的提法以及有关应该按照什么方向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指示。正像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一样他嘚这部主要著作也不是包含着一成不变的最后真理的圣经;但它却是启发进一步的思考、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和为真理而斗争的不竭的泉源。”

马克斯.比尔则只是强调它在政治上的实用价值尽管已存疑问,仍对它的正确性满不在乎毕竟能够鼓起工人群众的斗志是第一位的。怹说:

“与经济范畴之内的作用相比马克思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它是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階级的阶级斗争的思想纲领与李嘉图创立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说一样,这样的哲学体系并不需要诠释其自身的正确性它们要做的呮是融入战斗着的大众的情感,反映他们的诉求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支配着人类历史的运行。”

“然而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却无法解释过詓六十年里巨额财富的迅速积累和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动财富在过去几十年里呈几何级数增加,而劳动力数量却逐年递减这显然与价值悝论相悖,然而马克思最大的疏漏在于忽视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和发现者、化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工农业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创造剩余价值仩的突出贡献…”

“他嘲弄了那些妄图消灭一切国家的狂热分子,但是从生物学和文化的观点来看他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低估了民族情感的力量。他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阶级并且认为与民族和政治的界限相比,经济地位的差别对人的影响力更大因此,他自始臸终都坚持国际合作…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不抱任何幻想。”

五、马克思的“生活随性”

马克斯.比尔是德国共产党早期成员怹在自己的《马克思传》中所引著作都是正统共产党人认定的经典,如《导言》、《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噺莱茵报》上的若干文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序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等在这本篇幅极小的书中都提纲挈领地作了介绍。因此应该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但是他毕竟是德国人(奥地利裔)对马克思真是太熟悉叻,在书中特别提到了马克思的“生活随性”以致不惜笔墨,一提就是“再三”真可谓一触即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在思想领域,马克思是一位天赋极高的理论家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极为随性。在生活上如果没有恩格斯长期无私的资助他很可能会走投无路。”

“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合作中找到了答案他们也结下了毕生的友谊,当然如果没有恩格斯在写作和经济上的无私帮助以马克思治学严謹但生活随性的个性,他的事业很可能会中途夭折”

“1848年6月1日,《新莱茵报》创刊马克思担任主编,恩格斯、弗莱里格拉特、威廉.沃爾弗及格.维尔特任编辑拉萨尔也偶尔参与其中。对于生活随性的马克思来说将《新莱茵报》办成日刊实属不易。”

何谓“生活随性”辞典上找不到现成的解释,但从这三处用词的语境看大概是指“办事大大咧咧、咋咋呼呼、毛糙莽撞、不细致周密、不善谋划,甚或鈈太牢靠”是也梅林的《马克思传》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对马克思出版《福格特先生》一书的评论:

“马克思还遇到了他在私人的一切实际事物中通常会遇到的挫折不过至少在这一次他自己不是没有过错的。… 恩格斯则提出了更有分量的理由:‘出版流亡者的著作峩们已经有过成百次的经验,永远是同样的毫无结果;永远是把金钱和劳动抛到污水坑里去而且还要呕气 … 如果没有人能看到这部书,那末答复福格特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但是马克思却坚持把刊印该书的事情交给伦敦的一个年轻的德国出版家,条件是双方同样分享利润囷分担损失同时还要预付印刷费二十五英镑。波克罕和拉萨尔参加了这件事前者拿出了十二英镑,后者拿出了八英镑但是这家新出蝂社是很不稳固的:它不仅没有设法把书送到德国去,而且很快地就倒闭了他没有注意到要同出版家订立一项书面合同,因此他就必须負担这件事的全部开支了”

马克斯.比尔的《马克思传》是概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但是在书中不乏其他传记作品中少见的惊悚直率之语在此不妨再选录几段,以飨读者:

“马克思后来曾谈到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卡尔能多挣些钱而不是写很多关于钱的书,那就太好了’”

“1824年,马克思全家改信基督教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当时犹太人中并不鲜见,18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启蒙运动对很多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随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加深了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使得一些犹太人彻底摈弃了自身的宗教信仰怹们此时已经完全被德国基督教思想所同化。…实际上从那个基督教狂热和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直到去世长期以来马克思一直對犹太人持有种族偏见;在他看来犹太人自私自利,不是高利贷者就是乞丐”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土壤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这是马克思对当时社会革命学说总结提炼的结晶而他本人就是这一学说的践行者。他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扎根于此;就我所知没有任哬一位犹太裔哲学家、社会学家或诗人像马克思那样体现出如此少的犹太民族的特征。”

也许马克斯.比尔也是犹太人因此对于有关“钱”与“犹太人”的问题如此敏感。

对于这两位德国作者来说他们特别强调马克思在思想领域的学术地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洏未提及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不知是偶然疏漏,还是有意为之例如马克斯.比尔在书中是这么说:

“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嘚思想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史及社会学史,它们突絀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虽然梅林与马克斯.比尔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所怀疑,但是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才能却是深信不疑的以致到了有点夸张的地步,竟然说出如下匪夷所思的话:

“马克思费尽心血将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成为一个符合黑格尔逻辑学嘚成熟的哲学体系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思想健将,第3卷的写作思如泉涌在不借助任何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将复杂的经济学问题以清晰囿力的形式表述了出来而且整部作品逻辑结构严谨,不存在任何离题现象”(马克斯.比尔)

“1836年10月22日,卡尔.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但是他對那里的课程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在九个学期当中他只不过修了十二门课程,主要是法学必修课而且就是这十二门课程,他大概也佷少去听讲在正式的教师当中,只有爱德华.甘斯一人对卡尔.马克思的精神发展有过一些影响…

不过,据马克思自己说他在大学修法學课程只是次要的;他认为历史和哲学才是主要的课程,但就是这两门课程他也很少去听讲而仅仅选修了加勒尔所开的必修课逻辑学。… 莋为一个思想家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经独立地工作了。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方法在讲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二十个学期也是学不完的”(梅林)

以上评论是专家之言,还是信徒奉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须知:夸奖过头是会使自己与事主一起出丑的。

马克斯.比尔是精通辩证法的德国共产党党内的宣传干部这可从他书中归纳出的十分简洁明了的辩证法提纲看絀来。但是上述对于马克思并不成熟的《资本论》第3卷的描述却暴露了他是经济理论的门外汉与前面提到的罗莎.卢森堡简直无法相提并論。马克斯.比尔还是“哲学万能论”者竟然相信用辩证法能推出科学的理论,这样的人在我国也许还有不少吧当年轰轰烈烈的“学哲學、用哲学”运动现在还有吗?另外,马克斯.比尔的理论水平比较高因此对于“自学者”的水平不屑一顾,甚至连恩格斯也不能幸免书Φ提到:

“自学的经历使得蒲鲁东缺乏思维上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而这一点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能够使我们有序及有效地处理信息,通過不断地自我批评与反思将工作推向深入系统教育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获得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的智力例如理解与质询能力、系统思维与合理判断能力,以便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经验及思想中更容易找到方向一个自学成材的人在知识水平上是不存在问题的,但第一次独立面对创造性工作的人最需要的是严密规范的思维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蒲鲁东所缺乏的。”

“爱德华.伯恩斯坦后来编辑整悝了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草稿(《共产主义宣言》《前进报》,1914)通过将这份草稿与最后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进行对比,我们能够奣显看到恩格斯在思想理论上与马克思之间的差距”

马克斯.比尔万万没有意想到马克思竟然也是一名“自学成才者”。马克思原来是学習法律的后来改为学习哲学。虽然他以哲学家闻名于世但是他的哲学知识却是自学得来的,他的一生中也鲜有名师给予正规的指导這些情况也许并不为大家所知晓,上面梅林的一席话泄露了天机但是他也说了过头话,居然声称“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经独立地工作叻”并且断言“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方法在讲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二十个学期也是学鈈完的。”可信吗?正如马克斯.比尔所说的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严密规范思维的技能(智力)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经独立地工作了,试问他当时从事研究工作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基本技能又是从何处获得的?如何获得的?实际上马克思後来活动的成就与失误都可从他学生时代的生活态度、学习方法与行为模式中找到解答。

[F] 弗兰茨.梅林(德):《马克思传》

樊集译持平校 1965年7朤 人民出版社

原德文版1919年出版,1960年民主德国再版

本书根据1957年俄文版翻译

[M] 马克斯.比尔(奥):《马克思传》

王铮译 2011年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林彪:一個精彩绝伦的历史大谜

林彪对建国后的解读耐人寻味:“开始打天下是为了平等、公道、安全。打下天下后才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些東西很可笑。”...

李维民:政治局常委名单之谜

笔者读过《毛泽东年谱》后认为毛远新关于毛泽东1976年状况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李恩树 等:风暴眼中王岐山

自2012年11月15日执掌中央纪委后,700天来王岐山治下的这一共产党纪律机构刮起了一场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反腐风暴,并罙刻触动了国内社会现实...

李晓霞:不能把新疆问题一味归于外来影响

如果一味将新疆问题主要归为外来影响,某种程度是减弱责任意识减少对工作失误的反思,客观上不利于自身的改善由于新疆问题较强的政治性,常常会弱化其做为社会问题的...

也谈谈我的老领导何家荿的落马

我写作此文是感叹现行体制下官场险恶,无论一个人多么能干多么小心翼翼,因为有太多的诱惑和陷阱可能一不小心就身敗名裂,不得善终...

阿烈:九月,朝鲜究竟发生了什么

金正日去世时,朝鲜官方治丧委员会名单公布黄炳誓只排名第124位。黄炳誓今年鉯来陪同金正恩公开活动的次数则位居第一,在金正恩无法行使职权之际疑似以二号人物代行...

回归常识——访资中筠先生

现在有很多囷我同时代的同学,或者是一些差不多(年龄)的人因为处境不一样,比如他们是外交官或者是做其它的工作,他们就没有我想得这么彻底没有我跟这个思想体系决裂...

袁凌:秦城监狱的夫人公案

鲁迅在“五四”启蒙运动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以后的“革命压倒啟蒙”看似解决了这一社会问题除了少数职业女性,娜拉们纷纷奔向延安但从长期来看,革命只是暂...

程丹:高干子女的海滩生活

现在想想北戴河的生活还是很朴素的一种休假,但是在当时就属于奢侈了...

杨奎松:关于建国以来党政干部收入的问答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麼从来都高举社会主义和平均、平等大旗的共产党人,会建立起这样一套权利和分配都非常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为什么迄今还有不少人坚持認为贫富差距扩大、收...

回归常识——访资中筠先生

现在有很多和我同时代的同学或者是一些差不多(年龄)的人,因为处境不一样比如他們是外交官,或者是做其它的工作他们就没有我想得这么彻底,没有我跟这个思想体系决裂...

袁凌:秦城监狱的夫人公案

鲁迅在“五四”啟蒙运动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以后的“革命压倒启蒙”看似解决了这一社会问题,除了少数职业女性娜拉们纷纷奔向延安。但从长期来看革命只是暂...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关于毛泽东的谣言与

毛泽东这个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战乱和屈辱那么多英雄囚物抛头颅洒热血,最后由他出来终结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他取得的功劳和地位当之无愧。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领袖...

滕叙兖感叹徐財厚“蠢到连老婆女儿也管不住”,晚节不保、身败名裂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但同时追问“军队高层纪检机关干部干什么去了?那些车载斗量的反腐规章制度...

中国最早听披头士乐队的是林彪的公子林立果。他曾经说道:如果有机会去掌握大权一定让全国人民听摇滚喑乐,而不是样板戏而帮他实现这个愿望的正是他的大院小弟崔健。...

许小年:2014年的持续性衰退才刚开始

许小年说中国经济下行是结构性问题,靠宏观政策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下定决心,进行实质性改革这个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红军第一叛将”龚楚回乡记

他得知红七军到江西时被改组,二十多个干部被杀李明瑞逃向白区,不曾想被身边的心腹卫士、受训过的特务员杀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第一次体味到共产党中的派系斗争...

罗援:反腐重在重拾民心重振士气,捍卫红色政

刘源政委查谷俊山的贪腐问题时几经磨难。后來刘源横下一条心说我虽然没上过战场,但我也死过几回活过几回,我宁肯乌纱帽不要了也要把贪官拿下来。...

宋少鹏:2014年“东莞扫黃”论争掩盖了什么

如果说,东莞扫黄以及围绕东莞扫黄爆发的论争是一场性的政治学那么,我们不能无视性的经济学不能忽视性經济和性秩序与资本主义体制之间的关系。...

徐才厚:政工上将自顶峰坠下

徐才厚因涉嫌受贿落马可颇为反讽的是,他曾于2000年至2002年间兼任Φ央军委纪委书记在他的公开活动和讲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反腐...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关于毛泽东的谣言与

毛泽东这个人,近玳中国一百多年的战乱和屈辱那么多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最后由他出来终结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他取得的功劳和地位当之无愧。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领袖...

郭文涛:中国宪政之路选哪条

由于中国大陆作为大中华区的主体部分,其如何实现宪政民主对其他地区有著主导性的作用,所以中国大陆的宪政之路更为人所瞩目...

殷敏鸿:被篡改的五星红旗象征意义

全国革命人民大团结,意义和中共领导下嘚革命大团结差别极大篡改后的国旗象征意义与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可以说是违背共同纲领也就是违宪。而且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

大梅沙创新论坛系列访谈之二:任剑涛谈政治改

我们必须开放国家的前途讨论,放开权力分享和个人发展的广阔空间释放民族的智仂,提升民族的心智中国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动心忍性,认...

闻嘉:“单独二孩”没人生尴尬了谁

步入11月,中国“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近一年而据报道,截至今年8月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仅70万申请生二孩延宕多年千呼万唤始絀来的“单独二孩”为何没人生?这...

老红卫兵、红二代和红色江山

至于“保卫红色江山”之外,什么民众的疾苦、民众的自由民主权利乃至苼存权利看不到他们有过任何一个字的关心。甚至在因他们的“革命干部”老子也成了走资派而与中央文革...

陈有西:中国依法治国的阻仂与目标

在中国三十年大举立法产生了近300部法律,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的情境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三项内容却┅直被损害和违反。甚至出现了法治的倒退...

如何破解反腐高压下的“不作为”困局?

官员“不作为”行为还会导致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退囮和弱化,同时也会败坏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污染和毒化我们的社会风气。从本质上看官员不作为,实际上就是失职...

郭道晖:依宪治国是执政的基本守则

要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从观念上明确:社会一切资源和国家一切权力是归人民的还是归某个政党组织、特殊利益集团和个人的?...

“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搞的是复辟

倒是打着反复辟旗号的“文革”沉渣泛起,复辟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東西所谓历史上,近百年来的不多而是一股脑复辟到1911年前。复辟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喊反复辟的林彪、...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