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在职考研时间,不要辞职,上课怎么上,求大家解愁

24小时热门版块排行榜&&&&
(著名写手)
在线: 924.4小时
虫号: 367789
今天突然预感基金没戏了,不知为什么?散金币500解愁,求安慰
今天突然预感基金没戏了,不知为什么?散金币500解愁,求安慰
啥也不说啊,呜呜的散
& 本帖已获得的红花(最新10朵)
& 猜你喜欢
已经有46人回复
已经有14人回复
已经有4人回复
已经有16人回复
已经有18人回复
已经有13人回复
已经有5人回复
已经有30人回复
已经有88人回复
已经有5人回复
& 本主题相关价值贴推荐,对您同样有帮助:
已经有131人回复
& 抢金币啦!回帖就可以得到:
相关版块跳转
SCI期刊点评
中文期刊点评
论文道贺祈福
会议与征稿布告栏
我要订阅楼主
的主题更新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客服电话: 邮箱:(全天候) 或者 QQ: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24小时热门版块排行榜&&&&
(著名写手)
在线: 924.4小时
虫号: 367789
今天突然预感基金没戏了,不知为什么?散金币500解愁,求安慰
今天突然预感基金没戏了,不知为什么?散金币500解愁,求安慰
啥也不说啊,呜呜的散
& 本帖已获得的红花(最新10朵)
& 猜你喜欢
已经有46人回复
已经有14人回复
已经有4人回复
已经有16人回复
已经有18人回复
已经有13人回复
已经有5人回复
已经有30人回复
已经有88人回复
已经有5人回复
& 本主题相关价值贴推荐,对您同样有帮助:
已经有131人回复
& 抢金币啦!回帖就可以得到:
(小有名气)
在线: 133.3小时
虫号: 596066
★ wesley05: 金币+1, 谢安慰
一切随缘吧兄弟
(小有名气)
在线: 133.3小时
虫号: 596066
★ wesley05: 金币+1, 谢谢安慰
相关版块跳转
SCI期刊点评
中文期刊点评
论文道贺祈福
会议与征稿布告栏
我要订阅楼主
的主题更新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客服电话: 邮箱:(全天候) 或者 QQ: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 神童网2016年香港马会开奖
 神童网2016年香港马会开奖:介红英
 七星彩开奖直播现场 百度视频求一个香港六合彩网址香港本期开奖结果期
 双色球网易走势图stries旗下的电信公司Reliance Jio Infocomm是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信实工业从2005年起成为印度富豪Mukesh Ambani的全资资产,当时安巴尼家族的两兄弟因长期不和分割家产,信实工业划到Mukesh买马图
 目建设正式启动。  据介绍,北京冬奥村位于奥体中心南侧,总建筑面积约19.17万平方米,是冬奥会重要非竞赛类场馆之一,赛时将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赛后作为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而买码技巧买马的十二生肖的排列是怎样的
关键词:神童网2016年香港马会开奖
 神童网2016年香港马会开奖:介红英
合作媒体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转载]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高一语文会2011.3
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
——高一语文会2011.3
&&&&&&&&&&&&&&&&&&&&&&&&&
一.&&&&&&&&&&
高一语文就是读书,多读书,校校开设阅读课。
读书,交流,写读后感,语段抄写,展览,评比,演讲,教师引导,教师推介,教师阅读等等。
余光中、冯骥才、周国平、张炜、卡夫卡、外国作品。
&索尔仁尼琴的眼睛——对抗
当文坛盟主高尔基领着一批御用文人歌颂政治犯们开凿的白海运河时,索尔仁尼琴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抗议。高尔基从中看见了劳动的欢乐,索尔仁尼琴却从中发现了奴役和伤害。
  红军军官和数学教师出身的劳改犯人索尔仁尼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长期保持着高度紧张。这不但说明了政治迫害的持久性,更说明了他在精神上一直坚贞不屈。他的炯炯目光不但表现出势不两立的对抗意志,还表现出发现者的非凡洞察力,同时还有与罪恶力量牢牢对视看看究竟谁比谁更能博得未来之认可的决绝态度。
  索尔仁尼琴如果生活在19世纪,他可能只是一个文学读者而不会成为作家。可是,残酷的现实总是刺激着他的感情生活,一代一代死难者在天国在冥府不断倾诉着冤情和屈辱。为一切冤魂代言的善良愿望、为罪恶的历史留下见证的伟大激情使得这个资质庸常的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良知。他的文本虽然缺乏精神超越性,可是他让死去的灵魂和活着的灵魂都得到了安慰。
  索尔仁尼琴是一切屈辱灵魂的抚慰者。在文学上,他继承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高尔基注重社会问题的传统,可是,比所有前辈更加深重的苦难使他不得不成为文学的叛徒,《古拉格群岛》对文学规范的放弃和破坏使得索尔仁尼琴成为了圣徒型作家。此前,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少数几个人才当得起这样的伟大称号。
  有的作家的使命是创造文学精品,比如契诃夫、霍桑、海明威,有的作家的使命是引进非文学因素使文学的概念得到拓展,比如这个索尔仁尼琴。
  让我惊讶不已的事情还有,从索尔仁尼琴的照片不难看出,这个长期囚禁在地狱中的人已经染上了地狱色彩的神经质,可是,他的文体却一直那么从容、纯正。无论是他的政论《莫要靠谎言过日子》,还是他的小说《癌病房》,还是历史报告体的《古拉格群岛》,都没有丧心病狂、歇斯底里的风格和气息。我将此看作他心灵伟大的见证。
苦难与人生有多宝贵?那位充满智慧与良知的老者给出了我们答案。“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多高远。”这句话不也是索尔仁尼琴一生的写照吗?他风光过,出版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很畅销,被邀请去各国大学做演讲,声誉和财富都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可是,正是他那埋藏于阴影之下的苦难成就了他。坐牢的经历铸就了他的坚韧,流亡多年使他有了更强烈的代表俄罗斯的良知讲真话的愿望。
若是没有那段阴影下黑暗的生活,索翁又如何能在万众瞩目的光明之下接受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国家荣誉奖”?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就是穿破阴影后,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
卢梭的眼睛——善良
  与其说卢梭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天真主义”者。他对人类美德的信任与礼赞不但天真而且浅薄。他终生都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孩子的单纯与善良。
  在近代思想家中,对人类精神影响最大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达尔文,另一个就是卢梭。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为人类提供了世界观(演变的)和历史观(进化的),卢梭的契约学说为人类提供了伦理观(契约的)和价值观(天赋人权、权利平等)。
  作为一个骂骂咧咧的反抗者和批评者,后人难免将卢梭想象为阴鸷而又刻毒的恶魔形象,甚至将他想象为看透世界的虚无主义者。然而,事实与此相反,卢梭不但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还是一个浅薄的性善论者。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与磨难,忍受过那么多的歧视和凌辱,可是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到一个坏人。他认为人类和社会是坏的,个人却是好的,有时候个人变坏那是因为受到不合理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玷污和摧折。
  只有那些内心的善良强大到足够博得自己信赖的人,才会相信人性中的善良是占主导地位的,才会相信人类可以仰仗自身的美德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和人间幸福。从卢梭的眼神之中,我们可以相信这是一个绝顶善良的人。感谢卢梭同时代的画家对他的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描绘,为他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眼神。在启蒙时代诸多大师之中,只有卢梭有这样慈悲的眼神。
  卢梭的性善论主张和道德化倾向都有点像孔子,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注于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建树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他们的价值观有着某种对立,孔子希望在等级秩序中落实每个个体的身份和位置,卢梭要求以所有个体的平等为前提建立社会秩序。这个源自内心善良的愿望弥补了卢梭的天真和浅薄,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震撼力和永恒的精神魅力。
&&&&&&&&&&&&&&&&&&
仰望璀璨的星空
&&&&&&&&&&&&&&&&&&&&&&&
在我当老师的时候,看到一篇刘再复的《四壁的星光》,他那诗一般的文字,把我迷恋,梦想我那一天有这样的文笔。我被这样的文字感染,至今还如痴如醉呢。
感谢你,英国的骄傲,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你的犹豫不决的丹麦王子和不朽的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怎样踏过大西洋的波涛来到我的乡邦和我的桌旁的?你使我在少年时节,就抛弃了上帝,而爱上了自己。知道惟有人,才是大地万能的主宰,世界运转的杠杆,一切美的玫瑰中最神奇的玫瑰。
感谢你,大胡子的普罗米修斯,我所信仰的卡尔·马克思,你的星空是何时开始照明生我养我的土地与田野的?自从我了解你草拟的伟大宣言和劳动审美化的学说,我的个性就有了广阔的追求,再也不怕畸岖的小路、陡峭的悬崖,再也不屈服於因袭的重担,惰性的气流。
这是天外来的文字?这是天然的文字?这是蕴含着情感与饱含着精髓的文字?
于是我陶醉其中了,刘再复的文字,那饱含无比温暖又蕴藉强烈情愫的文字了。
于是我仰望这些文字,仰望这些星斗了,这些灿若太阳的恒星了。
那是——爱因斯坦
我向你问候!含着烟斗沉思的老人,一回回激扬起我胸中热血的老人。
我彷佛看到你满头的白发在无淡无涯的云空中飘忽,你手中的烟斗吞吐着彩霞,顿然变成司天的巨杖,打开了紧锁千秋万载的茫茫碧落的大门。於是——太极变了,宇宙的结构变了。“每一件财产都是绊脚石!”他对自己说。他不允许任何锁链来绞死自己泉水般喷涌的思想,哪怕是最美丽的锁链。以色列国第一任总统的桂冠曾经要献给他,但他拒绝了。他确信,迷恋黄金的宝座,企求高雅的桂冠,生命就会枯萎。身外一万种价值连城的珍珠宝石也不能使空虚的心灵得到充实。
希特勒雄视世界时,要求爱因斯坦为他献身,他断然拒绝了。恼怒的德国元首,以两万美元悬赏获取爱因斯坦的头颅。为一个人慷慨赴死,钉上十字架,是悲哀的英雄。为全人类赴汤蹈火,钉上十字架,才是悲壮的英雄。爱因斯坦发现了地球和许多星球的奥秘,也发现了自我在天地间的位置。自我,只是宇宙中的“一星半点尘埃”。
那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你好像只懂得报答,你这脆弱的天才,善良的智慧。要不,你为什么还要那样埋头地抒写,痴呆地追求。令人痴迷的《白痴》,令人倾倒的《少年》,与《俄底浦斯王》和《哈姆雷特》并肩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永远使人爱慕的娜司泰谢和格鲁申卡,被罪恶包裹着的纯洁的男性与女性。如果不是你宽恕大地,能献给大地这么厚重的礼物吗?
那是——严复
我仿佛见到那位震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学者,那位把《天演论》、《救亡决论》的响雷撒向祖国山川原野的严&复。他那一支连桐城派老头吴汝纶都为之倾倒的译笔,他那惊世骇俗的真理,至今还像滚滚激浪,时时拍打着我的灵魂。
他从地球的另一方,从大西洋沿岸,带来了神奇脑袋的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与边沁,带来了关于人、狮子、上帝的那些美妙而新颖的思想与学说,给自己的故土敲响了救国图存的钟声,启蒙了整整一代的中国青年与少年。
在严冰冻结的时代,他那震聋发聩的果敢,他那试图用理论力量去摇撼几千年权势根基的无畏,哪个正直的后来者不感到崇敬?
那是——詹天佑
因为怀念,我又来到满坡含翠的八达岭下。于是,我又见到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铁道之父的铜像。饱啜了凛冽的山雨山风,他的额上仿佛添上了一些皱纹。
我喜欢古老的长城,也喜欢长城边这不古老的芳草和东方的纪念像。屹立在我们中华国土上的知识分子铜像,这是第一个吧。屹立得那么早,那么孤单。也许因为这早与孤单,我在他身上总是感受到新鲜的、奇异的光亮。我喜欢这位开拓祖国近代文明的英雄,他用炎黄子孙永不冻结的血液,红炤般燃烧的才识,熔解了危崖、险峯、绝壁,亘古如斯的崎岖与荒凉。还征服了人的偏见,鬼的预言,远远近近的鄙笑与窃笑,硬把钢铁之路,英勇地钉在颤动的荒山野岭之中,为痛楚而屈辱的母亲赢得一次真切的快慰。
&& 那是——傅雷
翻译家死了,留下了洁白的纪念碑,留下了一颗蓄满着大爱的心。纯真得像孩子,虔诚得像教徒,比象牙还缺少杂质。把全部爱都注入洁白的事业,像大海把全部爱情都注入了白帆。在莫扎特的曲子中醉了,因为畅饮了善的纯酒。能在善里沉醉的人,才能在恶的劫波中醒着。&
雪,任凭风的折磨,雨的打击,总还是一片洁白。人的意志可以把雪抛入泥潭,但不能改变雪的洁白的颜色。我爱默默的白塔,翩翩的白鸽、白鹤与白鹭,但更爱洁白的、不被尘埃污染的心怀。比诗还令我泪下,比小说还动我情感,比哲学还令我深思。征服人的心灵的,是心灵本身。心灵是文学的根柢。伟大的文学仰仗着心灵的渗透力,把高洁的芬芳注入世界。
那是——马寅初
九十高龄的你,在低低的手推车上,在高高的松柏树下,对着面前小灌木丛的浓郁生机思考。平静,安详。我们透过你的小窗,看到你把稿子一张张地连贴着,舒展成一条绿格子砖石铺成的路。你就在这路上固执地求索。然而,时间过去了很久,我们才知道你求索些什么,知道你在求索让孩子温饱的真理,让母亲幸福的学说。
你爱人民,胸襟那么宽阔,决不赞成母亲与孩子住得那么拥挤,吃得那么紧张,空气那么稀薄。&为了让人民生活得美满,你像纤夫拉着大索,拉着沉重的真理,每一步都很艰辛,每一步都有大颗的汗水从额角滚落……
那是——海德格尔
我知道他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群中认为海德格尔最了不得,海氏的哲学显然占据他的头脑。海德格尔认为一切都可能是虚假的,唯有死亡是绝对真实的。这是人生不确定中的确定。因为人必有一死,所以要把握生的意义,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妨往前冲击。
海德格尔激情。读海德格尔的著作确实常使他激动不已。知道死的必然,才能把握充满偶然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努力进击。孔夫子的哲学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念正好倒转过来,变成“未知死,焉知生”。确认人一定要死,反而知道如何把握生的意义。因此,生中要有理性,但理性是为了使生命更加从容而不是扑灭生命的激情。正因为人最终要化为灰烬,所以在生时不妨痛痛快快地燃烧一阵。
&&& 那是——艾青
田文俊《艾青:桂冠诗人蒙冤新疆记》写道:艾青在连队劳动改造,工资却由农八师管理科发放,每月只发给四十五元生活费维持一家五口人生活,一日三餐吃玉米面,没有钱买香菸,没有钱给孩子们买肉吃。别人扔掉一只冻死的小猪,高瑛把它捡回来,洗得乾乾净净,做得美味可口。
每次一想到艾青,就想起冻死的小猪,地窝子和捣粪的钢签。他是中国现代诗史上—枝卓越的诗笔,但他拿着捣粪的钢签;他是一位高傲的诗人,但他却在地窝子的黑暗中直不起腰;他畅饮了大堰河的乳汁而诗情磅礡,而边陲的流放地却几乎吸干了他的全部才华,只留绐他—只冻死的小猪。这就是中国一代歌王的命运。昨天留的伤痕,而是化作我的血液,脉搏。&&
那是——蒙田
蒙田动人地论述美德的韧性和绝对性,他说:&我们身上的锁链,磨断要比挣断更需要韧性……。遇到任何变故也不能背离生活的美德。为了避开命运的鞭挞,找一个洞穴和一块墓碑躲起来,这不是美德的行为,而是怯懦的行为。不论风暴如何强烈,美德决不半途而废,会继续走自己的道路。
&蒙田在写了这段话之後,引用了大诗人贺拉斯一句撼人心魄的诗:
任凭天崩地裂,
美德岿然不动。
蒙田还告诉我们,在平稳的日子裏,美德比较容易维持,但在不幸与苦难中,特别是在暴力与诱惑面前,美德要经受住考验就不容易了。然而,美德恰恰必须挺立在大苦大难之前决不转身。而且暴君的威胁、苦刑和屠刀将使美德变得更有光彩。
那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世界:这是一个把人的尊严与人的精彩展示得无比灿烂的世界。人性的弹性太大了,它可以走向丑恶、卑劣与贫乏,也可以走向美好、高贵与丰厚。靠近莎士比亚与曹雪芹,就是向美好、高贵、丰厚靠近。
除了赠予人性的光明之外,莎士比亚戏剧与《红楼梦》又为我树立了文学的座标。甚么是文学?甚么是最伟大的文学?甚么是最美的人文境界?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笔下的不朽杰作就是。这是最恢宏的气魄与最精致的笔法的结合,是最深厚的人性与最辉煌的文彩的结合。
自从艾青引述了一位英国人说“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亡比亚”而遭殃之後,我一直留心是哪一位英国人说了这句话。前几年,我终於“考”出来历。原来,这是英国著名史学家与思想家卡莱尔说的。
最后,这篇几乎全是引文的文字,我倍感兴奋与宽慰,这是我的文字学习的标尺。我还是引用几句名人的话结尾:
未能发现心灵的潜流,只能盘桓于文学的此岸,感慨彼岸他人笔底的波澜。
正直的战士,保卫着祖国的森林、海洋、城廓和田野,也应当保卫洁白的心灵和智慧的前额。
《诗解语文》
你把社会看成“病者”
——读契诃夫《套中人》
【思想链接】
樱桃园的雕刻。高尔基评价契诃夫说:“庸俗是他的敌人,他一生都在与庸俗作斗争。”曹文轩说,出于一个医生的职业眼光,契诃夫面对社会时,极容易将其看成是一个“病者”。契诃夫毕业于莫斯科医学院,当过医生。于是他的文学思想如同他的手术刀一样锋利,锋利到能轻而易举地穿透你的身体,让你感到彻骨的寒意。鲁迅、郭沫若、米兰·昆德拉、毕淑敏都是弃医而从文的,文学与医学有着相同的本意就是——疗治。契诃夫也曾疑惑过,说:“医学妨碍了我醉心于自由艺术……”然而,这种妨碍却成全了他,冷静、节制、犀利、入木三分的透视。契诃夫说,医学是他的“发妻”,而文学则是他的“情妇”。契诃夫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准则是:作家的职责是告诉世人真相,不粉饰生活与人性,真实才是第一位的。契诃夫44岁那年,完成最后一部作品《樱桃园》,他看到了它的凋零——悲壮的、凄美的凋零。
小说也救赎了你自己
——读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贝尔曼的画笔,
把凄厉的风雨蘸满,
一片叶子,
永恒在斑驳陆离的墙面。
二十五年的空白,
难道就为了等待这一刻的绽放与补填?
六十年的沧桑,
艺术女神终于垂青了黯淡者的心坎。
这是片普通的叶子,
完整的叶脉也掩饰不了
枯黄的疲倦;
这又是片不普通的叶子啊,
它不会凋残,
它凝固飘然,
因为它是用满腔的鲜血浸染。
为何要用生命来换取生命的保全?
为何要用人工的叶片替代自然的容颜?
为何琼珊一定相信叶片与自己的生命相关?
为何挽救美丽是这样令人心寒?
欧·亨利要告诉人们的仅仅是爱吗?
仅仅是付出与奉献?
难道生命的美丽仅仅是换回了琼珊的笑脸?
难道贝尔曼的艺术杰作早在心里暗暗打算?
假如没有悄悄的肺炎,他的杰作如何呈现?
这片藤叶难道不是灯盏?
融入了多少常春的脉腺,
也深得米开朗琪罗的真传。
我们都是琼珊,往往抱怨,
而贝尔曼也在抱怨,
但他还在行动,
似乎仍在风雨的夜里,劳作着补天。
【思想链接】
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哲学家傅佩荣说:“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是一个死了的世界。”实际上小说也救赎了欧·亨利自己。他幼年丧母,家境贫寒,曾当过牧牛人、药剂员、绘图员、出纳员等,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不少生活素材。后来他因账目问题入狱5年,在狱中开始给杂志社投稿,出狱后便以创作为业。入狱时是贪污犯,出狱时是声名鹊起的小说家,他的人生也是充满戏剧性的。最后一片叶子其实是一种“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孙绍振说:“叶子很平凡,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子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也有人认为,小说是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是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读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思想链接】
梦想的空白和理想的缺席是致命的。张炜说:“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也好,《马丁·伊登》也好,还有《一块牛排》《海狼》《毒日头》《荒野的呼唤》,无论哪一篇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都会被一种炙热的生命感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是残酷的,是挣扎的,是一种处在极限中的顽抗,一种争取,一种追求,喊叫或者奔跑。而人一旦拥有了金钱、声名和权力,终极性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成名之后的杰克·伦敦陷入了金钱的泥沼,写作粗制滥造,批量复制了一些低劣之作。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在购置游船、建造豪华别墅中,打发着内心的无聊。而这无聊增长到极限,死亡便成了唯一的选择。杰克·伦敦仿佛在用自己的死告诉人们: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是它的末日。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
——读利奥波德《像山一样思考》
你最羡慕梭罗的瓦尔登湖,
简单的一草一木。
人类的思维何其糊涂?
土地吞并,河流枯污,
地球变暖,童山突兀。
生命的链条枯萎哭诉:
没有了狼嚎,就没有了战栗的门户,
现代文明之症最需要伦理的手术呵护。
昨天母狼的宿命,
不是今天人类自己的宿命吗?
绿光为何这样清楚?
【思想链接】
与一只母狼宿命性的遭遇。美国的利奥波德是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他在《像山一样思考》中认为人类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特别提出,人类要像山一样思考,山的存在所体现的却是山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岩石、土地间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他曾与一只母狼宿命性的遭遇,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开枪打死了一只母狼,当他接近母狼的时候,正好看见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他说:“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他还说:“我们要从总体上去尊重土地,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还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他在《沙乡年鉴》中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以值得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谈话的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难道六十年前的利奥波德,早就预言了今天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尊重自然,才有出路。当我们看到塔里木的石油工人为保护26棵胡杨树,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当我们看到一条高速公路为躲避一颗千年古树,分叉设计,我们是否由衷地欣慰了一些?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读伊瓦什维奇《肖邦故园》
&& 周杰伦的《青花瓷》悠扬着古朴的纯,
肖邦的《离别》弥漫着破碎的心,
琴键上的悲情笼罩着他乡的吻。
家乡那杯泥土的清香,
晕染你指间春天的嫩,
有蝴蝶不安的眼神,
有云朵的叹息与风的狂奔。
这是孕育乐曲的胚胎,
也是草叶上E大调c小调的魂。
你不眠的心脏,
还在惦记故乡的母亲。
【思想链接】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国去。戴上耳机,品一杯咖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离别》的点点忧愁里读肖邦,从《小夜曲》的幽静里读莫扎特,从《月光》的意蕴里读贝多芬,从《迷雾森林》,从《仙境》的美丽与神秘里读班德瑞……我们从音乐里面感受着世界,感受着生活。波兰被列强瓜分,20岁的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祖国。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这杯泥土一直伴随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为什么肖邦的音乐永恒弥漫?因为他的音乐里有着沉郁的思乡情感。
圣雄甘地的“非暴力”
——读新闻《甘地被刺》
你有铁骨的刚强,
遇刺也改变不了你的理想;
你有素食的热肠,
不忍心自然的受伤;
你有博爱的情怀,一只鞋落下,
又把另一只抛下,
心中还有美美的畅想;
你有看不惯的暴力,
于是你把非暴力奉为至高无上。
但你没有一点退却,
尽管是监狱、绝食,还是遇刺身亡。
你更没有贪婪累积而发霉的脂肪,
有的只是明哲的头脑和铁骨铮铮的脊梁。
【思想链接】
追求博爱的真正圣人。作家罗曼·罗兰说:“谁要面对面地见到活的上帝,就得爱人类。”甘地在他的《论非暴力》中说:“只要一个人还想保留他的剑,他就尚未达到完全的无畏。”印度圣雄甘地不仅是一位反对非正义的伟大战士,更是一位坚定的素食者,一位追求博爱的真正圣人。为争取印度独立和人间正义,他先后曾18次进监狱,16次绝食,5次遇刺。他反对“以剑还剑”,绝食、祈祷、麦克风是他的武器。西方媒体惊呼:“一位78岁老人的绝食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
1948年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人们称赞他说,甘地“没有贪婪累积而发霉的脂肪,有的只是明哲的头脑和铁骨铮铮的脊梁”。甘地说:“我们的身体是为神和众生服务的,众生包括人和其他的生命。”“另一只鞋”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博爱情怀。当他一只鞋子掉落到铁轨旁,他急忙把另一只鞋子扔下。甘地说:“这样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了。”余光中《甘地之死》诗:“绝食和禁欲之后那一排瘦瘦的肋骨已经是无可再瘦却避不了尖啸而来三颗更瘦的弹头释迦和基督之后最热的一腔鲜血从三个弹孔里溅出那样高贵的殷红刺客,你应该满足……沛然而大的灵魂就还给整个人类。”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
你用上帝之手,传递着温情;
你把耶稣的礼物,馈赠贫穷与陌生。
你就是上帝啊,
沁入遗弃母亲的眼睛;
你就是耶稣啊,
唤回卑琐老伯的尊敬。
那褴褛的旁边,有你的身影;
那痛苦的背后,有你的支撑;
那饥饿的单薄,有你的捐赠;
那垂危的无助,有你的笑迎。
你却满脸皱纹,
难道这是你焦灼的心境?
你却形容枯槁,
难道这是你凄楚的悲情?
难忘你墙上那张耶稣受难像,
这就是你一生追索的理想?
难忘那一双凉鞋,三件旧衣裳,
这就是你劳苦毕生的全部家当?
她给了我尊严。“是我儿子将我扔在这里,你为什么要帮助我?”是她——德兰修女,把被别人丢弃在垃圾桶边的老妇人救护到自己家中;“我像个畜生一样活了一辈子,死的时候却像个人一样。”是她——德兰修女,把身上生满蛆虫的垂危男子从路边救来,换上新衣裳。她是凡人,何以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身高150公分,腰弯背驼,矮小瘦弱,何以担当责任的使命?她一生的全部服。她说:“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她面对19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说:“我不需要一分一厘,我要捐献给那些最需要的人。”于是,她卖掉了金牌,阻止了颁奖晚宴,把资金全部捐给了穷苦人和麻风院。她跨越了宗教和种族的界限,她是道德力量的化身。家当,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
海德格尔: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你的纳粹经历,
是太阳黑子的斑点。
你呼唤存在,
时间不会无限。
你拥有了人生的何在,
生命才会无限。
【思想链接】
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海德格尔在纳粹统治德国期间,曾受命担任弗赖堡大学校长,后来因为反对纳粹暴行而与之决裂,但是接受校长一职的行为,仍然为人诟病。学术与政治之无法相容,由此可见一斑。海德格尔在哲学界的影响极大,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更是广受研读与讨论的当代经典。他认为,人在面对死亡时,实在没有理由再虚伪了。大多数时候,人们对自己存在的漠不关心,陷入讲闲话、好奇心、模棱两可的处境中,活着好像是在应付别人,好像自己永远不必真诚面对自己似的。人必须认真而严肃地考虑人生应该何去何从?你的核心关怀何在?你拥有什么?他说:“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这让我们想起了马塞尔说的话:“拥有就是被拥有。”如车子也会拥有你,也会拖累你。
卡夫卡:在地洞里冷思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
我去摧毁一切。
你的手杖上则写着:
一切都在摧毁我。
相同的都是:一切。
人变甲虫,是荒诞的一切,
思想的破冰斧,
劈开冰封的一切。
【思想链接】
地洞里的卡夫卡。加缪说过:“卡夫卡所有的作品都逼迫读者要重新阅读。”作家卡夫卡生于奥地利,用写作,有小说《变形记》《城堡》等。“我造好一个地洞”,这句话暗示了地洞对而言是个不一般的场所。地洞由一个大的城郭储藏室和许多地道组成。的命运也就是如同那只不知名的小虫一样,在地洞里无休止地劳动。从灵魂上说是具有浓烈的反叛气质的。他的作品揭示了现实的异化与存在的尴尬,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他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他在日记中写道:“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他是一个“独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他在日记里自我约法三章:谢绝一切来访,把自己关在地窖的最深处;放弃婚姻这个有限的“小世界”;弃绝“一个男子所拥有的一切生之欢乐”。他认为:“我们就应该读那些咬人、刺人的书,如果一本书不能给我们一记闷棍,那么,读这样的书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还说:“一本书必须是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破冰斧。”
爱因斯坦: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
你的脸似一团火,
深邃的眸子藏着觉醒。
你也有搞怪了一面,
长长的舌头,大大的眼睛。
原子弹的出现,
是你最后悔的心病。
【思想链接】
倡也爱因斯坦,悔也爱因斯坦。他推崇创造,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天下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人生不存在奇迹;人生处处孕育着奇迹。”他推崇进步,“没有牺牲,也就决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要成为羊群中优秀的一员,你就必须先成为一只羊”。但他也懊悔。他出于对人类命运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他却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建议研制了原子弹。他曾痛苦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核武器的出现应验了诺贝尔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杰克·伦敦:成也金钱,败也金钱
你,没有了对手,
没有了伴随你的狼,
于是,你的生命就没有了阳光,
狼舍只是停留一刻的幻想。
【思想链接】
野性的呐喊。尼采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做过洗衣工,淘过金,流过浪,后来通过写作呐喊野性。他的故居里,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床头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写满了他搜集的材料: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醒来,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看镜子上的小纸条。成名之后的杰克·伦敦却陷入了金钱的泥沼,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购置游船,建造豪华“狼舍”别墅。日,在他的豪华牧场里服用过量吗啡自杀。杰克·伦敦仿佛在用自己的死告诉人们: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是它的末日。
荷马:一位双目失明有缺陷的神
人类的第一诗人,
是一位双目失明有缺陷的神,
《伊利亚特》《奥德赛》,
是他白昼里吹奏出的
生命停顿。
【思想链接】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荷马是古希腊诗人。古希腊的传说影响世界。宙斯是古希腊众神之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宙斯的儿子。雅典娜,是智慧女神,丰收和劳动女神。阿芙罗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司掌人类的爱情、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她在罗马神话中的名字叫维纳斯,是爱神、美神,爱情之箭的天使是她的儿子。狄安娜,是女神,端庄典雅,美丽圣洁,还是狩猎女神。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掌管诗词、歌曲、舞蹈、历史等,一般也作为对诗人的雅称。阿瑞斯,是战神,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战斗和杀戮。宙斯的兄弟普罗米修斯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因此触怒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让他永远不能入睡,他忍受着饥饿、狂风与烈日。普罗米修斯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窃取火种,是宁愿牺牲自己、为他人谋幸福的人
永远的简爱
——读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生活的巨浪没有打翻你的小船,
却为你插上了自强的桅杆。
那舅妈的冷眼里有几分孤单?
那表姊的欺凌里有多少熬煎?
那罗切斯特的庄园里,
又有多少爱的悬念与试炼?
难道上帝就是这样为我们送来了一位
家庭教师的平凡?
不是放弃生活,
而是奔向生活的火焰。
“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穿越了时空的迷茫与雾团,
是凤凰涅槃,
高贵着勇敢。
【思想链接】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孤女突围的成长故事,一个捍卫自我且勇于逐梦的女性故事,一个心灵契合、共度灾厄的爱情故事,一个凭借自身力量终于获得命运理应给她所有补偿的奋斗故事。简爱,你善良,你正义,你没有因为阿黛尔是遗弃的私生子而反感她,而是用你的爱更加呵护她;你没有因为你舅妈残酷的虐待而记恨她,而是在她气息奄奄时奉上你的怜悯和同情;也没有因为罗切斯特遭遇不幸而离弃他,而是用你善良的心抚慰他,你的善良是散落在人间的点点温馨,驱走了阴郁的黑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十岁的你面对舅妈的中伤,竟义愤填膺,怒斥里德太太;当海伦受到偏见老师的责难时,你愤慨着,不平着;你也毅然决然离开罗切斯特,只因你知道他有妻子,你留在他身边是不正当的。“你以为就因为我穷,地位低下,相貌平平而且身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吗?
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你是黑夜迷途中的启明星,朝圣的旗帜。为我们挣脱现实的枷锁,蜕去尘世的铅华,甩尽疲惫和烦扰,搭起高尚之桥。
二.&&&&&&&&&
高一的课堂教学学会深度设计
&&&&&&&&&&&&&&&&&&&&&&&&&&&&&&&&&&&&&&&&&&&&&&&&&
凝望风中舞动的秋叶(1)
——10月26日听课札记
秋阳烈烈。
在全省优质课评选的会场。在来自全省语文教师的目光里。在人们的期待中,淄博赛区的大幕拉开。
我喜欢记录点滴的镜头,不是点评,只是节选,只是汲取。
是凝望,犹如凝望风中舞动的秋叶,它们是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有油油的淡黄的印迹。
1、沉重的声带
多媒体屏幕。在震响的河岸的涛声里,伴着昌耀的诗句,也伴着沉重的声带。
这是人教版的选修课文,一首当代诗人的诗作《河岸》。这位诗人是昌耀。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颚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想这样设问:
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些意象?
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我觉得应该抓住课文的几点去认真挖掘,而不要仅仅串通一下意思就完成任务了。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真正引导学生挖掘出作者的精神内核来。我觉得。
当这位教师最后读了自己的一首课本诗,我特别关注了一个词语:沉重的声带。我觉得很好。如果学生也能读出“沉重”来,藏在心里,就更好。
2、如何消除作文的幼稚化
在那堂《作文立意之深刻》的作文课里,沉思:如何消除高考作文的幼稚化?
只有加强思考力、深度。
这个老师是善于思考的,抓住了分析材料的因果关系:由果推因,归纳总结,假设论证。
几个事例都很好。如: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这段话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由果推因法。
下面是用了假设论证,分别用“倘使”“ 假若”: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就课而言,设计课堂一定不要太大太全,问题一定要小口切入,一堂课哪能解决那么多问题?
课堂要核心聚焦。
3、他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这节《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这样设计:
为什么是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你看出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贝尔曼暴躁有无深层的原因?
你把文中“感动”的段落读出来。
教师的循循善诱,问题紧紧贴近文本,关注文字的小处,从细处、从对话、从心里与文本的点点滴滴对话,触摸文本微小、纤细的一言一语,教师真沉住气。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有一句话:贝尔曼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为何老贝尔曼要“嚷”呢?为何善良的心还要“嚷”呢?就是他处于基层,恶劣的生活环境锻造的他既直率又善良的性格。
整课,似乎缺乏了必要的归纳,缺乏主题的升华。有些在具体问题上难以自拔了。
4、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这是一节语言运用课,题目是《言语的预设》。教师很聪明,很和善。特别是使用了生活里的事例,以引领,以分析,以启发,以解读。
开篇是用事例,介绍言语的预设:马的眼睛是瞎的。就是一个人丢失了马,到了嫌疑人那里,嫌疑人却说,这马是自己的。警官就说,你说马的那一只是瞎的?这人说是左眼。警官说不是。这人就说,我忘了,是右眼。警官说,你说错了,这马的眼没有瞎。
这里就用了言语预设:马的眼是瞎的。
先把客人先让进屋的蒙古人说,我习惯走在牲口的后面。这句话的预设是,让牲口走在前面。这句话不得体。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预设是——贾母漂亮。
在教室里,学生吃零食。教师说,我以为这里是食品店呢?预设是——这里不是教室。
新一代的选择(某可乐广告)——选可乐是新一代
让我们做的更好(某电子产品)——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买贵的,只选对的(某洗衣粉)——不贵,选别的不对
好东西和好朋友分享(某咖啡)——好东西,超友爱
再举了周立波的事例:
谈《三枪》是创造了小品电影之最——不是电影,是小品;
地沟油要分级,要提高质量——政府监管不力。
然后,学生自己找事例。如:
关心牙齿就关心你;
买真货到大楼(对方都是假货)
你为逃税设计几道方案——预设要会偷税;学生说,举报他。
最后,是《重量》的预设——她,张志新是所有苟活着的重量。
凝望风中舞动的秋叶(2)
——日听课札记
1、&&&&&&&&&&&&
颤抖的曲调(《氓》)
这课是《氓》。初看是年青的书生,脸是圆圆的,发型挺时尚,温文尔雅的。给我最深的一个印象是,朗诵用长调,还用颤抖的曲调。他是在第三段用古人吟诵的腔调诵读的。还故意把有些词语发颤音,名曰曲调。不足是没给学生以准备,显得很突兀。但古人的吟诵是应该提倡的。
忽然,我想起了我以前听过的泰安的老特级教师,后来到山师大当博导的宋遂良老师上《梦游天嵰髁舯稹肥钡囊魉校ち松ひ簦磷淼囊⊥罚铄涞那榛常两瘢一辜且溆绦隆
但我要说,要学古人的吟诵,一定要在学习、理解之后,这样就会更深入的理会文意了。
2、谁解千古愁(《声声慢》)
这位老师选修了李清照的四首词,分别是《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我一看吓了一跳,一节课能上完四首词?怎么上?我个人觉得可以抓住一首重点攻克,其他以对比鉴赏为好。但这位老师却一下子给了学生,让学生分析四首诗里面的“愁”。还没有学深学透,怎么言“愁”?
仅从题目看就太大——“谁解千古愁,微怀一瓣香”。
如果让我讲,我会重点讲读一首,然后再围绕“愁”展开。就是说愁,也要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从文本中找出原因。实际上,这四首词仅从“愁”看,其含义也很不同。要引导学生从有“愁”字的地方理解:
“闲愁——愁永昼——许多愁——怎一个愁字”。
其实,“闲愁”与“愁永昼”都是家愁、思人;而“许多愁””“怎一个愁字”则是国亡家愁了。
3、&&&&&&&&&&&&
拼音都写错了
&这是一节细节作文课。教师真是分析的细。她引导学生先看了长满冻伤的小男孩专心写字的照片。
这张照片十分感人:手黝黑,衣服破,铅笔小,写的字扭扭捏捏的,甚至写的“泉”字上大下小,“溪”字斜了。最关键的是“泉”与“溪”声调都写错了。
发现这些是为了什么?观察要细致。细致之后呢?还需要联想与抒情。
写作课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一个关系:果——因——果。其含义是:
果——是指学生存在的现状,这个“果”是初果。
因——就是如何造成了初果,又怎样用方法纠正。
果——这是通过分析原因而得出的合乎要求的结果,训练达到。
也可这样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引出——方法——训练。
结合细节的方法,应该是:描述——联想——抒情。
问题是,作文课不要变成老师的表演课。
4、小青蛙是个聋子
这是一节作文审题课。教师让学生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见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这时有人就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是谁说的啊?”说着说着,有三五个停下来,逐渐大家都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还在爬,一点一点的往上爬,。最终自己到达了塔尖,原来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
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晃晃悠悠在那爬,在那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这则材料的观点可以有很多种说法,教师说是“劣势与优势可以转化”。这就难一些了。还可以是“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
“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等。
&我忽发奇想:假如像青蛙从塔上摔下来,如何审题?(要听别人的劝告)试问,爬到最高处是为什么?(视野开阔,高瞻远瞩)
&&作文的审题,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很难。
5、荡漾了(《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写景,还是写爱情?向来议论纷呈。而这一位老师定位在了“爱情”上。几遍说“荡漾了”。
于是大加分析:新娘就是那个她;漫溯的还有另一位女士;青荇出自《关雎》;本文作者与《关雎》里的男子相似等等。
&“金柳是新娘”倒是与正在欧洲度蜜月的林徽因有关,但后面的“彩虹似的梦”“长篙漫溯”也与爱情直接有关?这倒是很牵强。
& 优质课不是个性的展示课,也不是随意的常态课,注意。
6、“万古愁”是根(《将进酒》)
&耿文超上《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这节课有几个环节:
&&入题。引用余光中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基础。检查拼音与词义。
&& &讨论。有位学者说,李白是最多面化的,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李白?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表述。屏幕:————的李白。学生读出了:自信的李白;洒脱的李白;消极的李白;矛盾的李白;悲愁的李白等。学生边说,边读,并思考、引申。
&&深入。问题一: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是消极还是积极?在这里,李白表面的消极的,而从李白仗剑去国、一生报国无门的际遇看,他表面饮就的消极的,而内心是热的,滚烫的。
问题二: “万古愁”的含义是什么?为何是“万古”,不仅仅是李白的愁?就是苦人生苦短,就是怀才不遇。这就涉及了曹植的例子。由此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人物如屈原、孔子、孟子等人物证明。此处加入了李白的简要生平,按年月、事件简要排列,最后是一个字“卒”。
&&拓展。用李白的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与本诗对比。前者是诏书入京时,后者是赐金放还时,最后是本诗,充满矛盾时。让学生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的感情变化。简要为:仰天大笑——停杯投箸——千古解愁。这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万古愁。
&&评价。引用了龚自珍的评述,理性理解:
&李白兼俱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 融屈原、庄周为一炉。
&&最后。背诵结束。
如何上好优质课
——听课随想.
从26日到29日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淄博赛区即将结束。
我不是评委,只是一个会议的组织者,我也连续听了很多课。我为每一位教师的付出佩服,为每一位选手的素质叫好,也同时为发挥不太好的选手惋惜。
我想写写自己对比赛优质课的印象。
我曾经推荐了不少选手参加过山东省的优质课、教学能手的比赛,也推荐选手参加全国课堂教学的比赛,也深知里面的辛苦,更知道如何课堂设计的辛酸。我只是把我的一得之见和盘托出,敬请指正。
一、设计出整体的构架
一篇文章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低到高,要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梯度,或形成波浪起伏之感。简单的设计就是“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延伸拓展”。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是必修课文,也可以没有;如果是选修文本,是必须要有的环节。
首先是导入。导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导入,就是从作者、内容等方面直接引导到本课中来;二是间接导入,就是通过讲个故事、引用个材料,引入课题。总之要简明、简单,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节外生枝,不要太夸张。语言可以优美,灿如凤头。注意如果没有好的导入形式,就直接入题。
整体感知,就是把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展示出来,或者通过一两个题目,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或者让学生说说遇到的问题;或者通过教师的范读带领学生诵读等形式。在这里,一定要接触文本,一定要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一定要深入而浅出,一定要简洁而明了,一定要从文本提炼出来,而不是文本之外。
二、如何深入理解文本
理解文本是教学的核心。有些教师往往在没有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到探究讨论的环节,这就会给人以突兀之感;有些教师在深入理解环节,却只是支离破碎的从小处着眼,也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做好深入探究文本呢?
1、要设计几个问题,逐层让学生探究。就是在探究方面,设计几个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去说,去展示,去挖掘。
2、要贯彻“读”的主线。语文课堂必须要有读书声。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反复诵读有关的章节,通过边读、边分析、边领会的方式,去学习。
3、贯穿学生学、教师导的方式。学生的感知是初步,学生的思维深度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在适度的时候积极的引导。
4、要突出亮点。这是优质课的一个特点。因为你要面对广大的听众,一定要设计两三个亮点。亮点可以突出诵读、讨论、争论、对比、联系等环节。
5、要设计一个矛盾点。就是有意设计一个高难度问题,让学生、甚至评委也很陌生、很惊奇。这样就需要更深入的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深挖作者寄寓的深意。
三、主题的挖掘很重要
文本的理解,很重要的是主题的挖掘。如何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呢?
1、主题要与作者的生平紧密联系起来。一篇文章的主题,特别是名作,其主题都与作者的生平紧密相连,如何理解的更深刻,就要紧紧抓住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来判断。
2、主题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拓展。一个主题都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典范事例对比与分析,进而认识。
3、还可以设置矛盾式主题进行探究。
四、要有理性的深度
要在理解文本、探究分析、主题把握、作家评价、写法技巧等方面,注意引用名人名言,进行深邃的提升,来增强教学的高度与力度。
五、要合理的拓展延伸
1、可以就文章相同的主题进行分析对比。
2、可以就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
3、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的联系。
&&&六、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理解文本后,再探究。不要没有理解文本,就慌忙探究讨论。不要太零碎,不要用画面代替教学。
2、文言文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按部就班的教学,要边读边理解,不要像现代文式的跳跃式教学。
3、作文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要光成了教师展示;不要用音乐、图片代替语言引导;作文一定要写,不要光听学生说;学生说的很好,不一定写的好。光让学生说,不是作文课;作文课不是音乐课,不是美术欣赏课;作文课不要涉及的面太多,要抓住一点导练。写作课可以用范文引路,也可以修改病文,选择的点要小,不要太大;一堂课的容量不要太多,讲不完,占去了学生练的时间。
4、问题一定要紧密结合文本,要边读边分析,不要架空分析。不要这个问题没讲完,或者文本没理解,就跑到课外去了。
5、选修文本一定要拓展,要用学必修的方法,解决选修文本。
6、教师设计一定要从大问题,逐渐落实到小问题,最后落实到主题上。
7、一堂课的流程就是:简洁导入——初步感知——文本探究——讨论展示——主题把握——拓展延伸等。
8、总之,阅读必修课要“读”;选修课要“拓展”;写作课要“写”。
&浪花涌动的声音
——两节获奖课的准备与修改(已经发表)
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东片赛区落幕了,我还沉浸在淡淡的喜悦里。因为我市两名选手耿文超、毕俊华分获第一名与第三名,这是十分难得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实际上有很多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是应该拿到一等奖的,但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与优秀失之交臂。我想,为何不把两位选手成功的经验总结一下呢?进而,深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上好优质课?于是在这几天的沉淀之后,在星期天的宁静里,我坐在了电脑前,鼠标飞动,我似乎又回到了聆听、指导两位教师参赛授课的情景之中了。
耿文超的课是选修课,报名时就定好了,是提前准备的课,是到大赛上展示的课;而毕俊华的课是必修课,是在大赛中抽取课题而比赛的课。一个是早有准备的《将进酒》,一个是现场抽签后准备的《我不是个好儿子》。
&我听耿文超与毕俊华的课共三次。第一次是为积极准备而听的,重在磨枪;第二次是接近大赛而做的实战演练;而第三次是在比赛前一天而听的,是最后的冲刺。实际上,每一次听课都会有新的发现,也有新的矫正。
关于优质课比赛,我是这样认识的。大赛就是大赛,它不是平常课的描摹,也不是个性课的展现,更不是探索课、争议课的由头,它是全省性的语文教学的比赛,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艺术展示。它的要求很高,不管是教师的语言素养要高,课堂驾驭的水平要高,学生的积极状态要好,更重要的是课堂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贴近学习的具体文本,或读,或导,或讨论,或点评,一堂课尽量不要有过多的失误,要给听课的老师一种艺术的享受。
实际上,这两位选手都是我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他们有很好的语文素质,有很强的语言表达素养,很厚实的文化基础,很扎实的基本功,很充沛的教学激情,很巧妙的课堂设计等等。他们都多次执教全市公开课,耿文超还曾到成都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国学课堂教学大赛,并获特等奖,所以我只是在关键处指导一下,或对一些小问题进行点拨。总之,课堂不是我的课堂,而是他们创造的课堂。
他们是如何准备优质课的?我又是如何适时指导点拨的呢?
一、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很重要,整体的设计要自然、清晰、简明。设计要凸显由易到难、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要有梯度,有递进感,有一浪高过一浪的状态,要凸显几个让人值得回味的亮点。要尽量把有关整体设计的内容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一是学生明白要干什么,二是听课的教师也非常清楚。
耿文超《将进酒》的整体设计是这样的:
2、出示教学目标。
3、基础——检查字词及含义,并让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
4、浅味——读出字音,读通文义,初步读出感情基调。
让学生有感情的去读全文。
5、品味——从林庚说李白是多面的人,引出你从本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李白?并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李白”。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最后讨论:怎么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万古愁”的含义是什么?
6、深味——延伸学习李白的另外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借助“酒”的意象,说说在这三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
7、最后集体背诵《将进酒》。
这个设计的主线就是“浅味——品味——深味”。从整体看这样设计是很简洁、明了的,注重了选修课的特点。实际上,在第一次听课时,深味的设计,是与陶潜的诗《饮酒》作对比,同样是喝酒,而两者的人生态度、情感及风格是不一样的。而改成李白的两首诗,更突出了选修同一作家作品的特点,全面理解、深化、鉴赏同一个作家情感变化与风格的目的,就更贴近新课程要求的选修教学的特点。
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整体设计是这样的:
2、教学目标:诵读涵泳;把握细节。
3、感知文本: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儿子?屏幕显示:“————母亲”“—————儿子”。学生自由朗读。
4、体味细节:引用《秦腔》颁奖辞对贾平凹语言的评价,引出“细节雕刻灵魂,文本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讨论“钱”的细节。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
5、涵泳语言:从三毛对贾平凹语言的评价,用语很奇很怪,很有味道,引出“你觉得哪个词语很有味道,说说用语的妙处”。
教师引导分析“捏、塞、抹”三个动词的妙处。
6、深化主题:是“母爱”,还是“儿子的愧疚”?学生讨论。
读最后一段“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深化。
7、用贾平凹“行孝要尽早”结束。
这个设计就是“感知文本——体味细节——涵泳语言——深化主题”。这也是十分简洁的设计,也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设计,也是十分清晰自然、有章有法的设计。
二、抓好导入,是第一步
导入,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落实起来并不简单。导入的要求就是简明、生动,不节外生枝,不占太多时间。
刚开始时,耿文超《将进酒》的导入是引用余光中的诗入题。余光中的诗是“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之后,又改为从学生刚刚学的《蜀道难》导入。但这个导入就用了不少时间。他问:“《蜀道难》仅仅是写了蜀道难吗?有没有表述自己的感情?”
我说:“用《蜀道难》入题可以,但不要再问问题了,这就又节外生枝了。能说《蜀道难》没有表述自己的感情?只是间接而已啊。可以把学过《蜀道难》与余光中的评价结合一下。”到正式上课时,耿文超就采用了两者结合的说法,很简单的导入了。这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又把名家的评价渗透进来,有了理性的高度。
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的导入,第二遍试讲时,是用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入题的。上课前,还要全部把歌曲放完。上课后,还要学生说出歌曲里的几句歌词。
我这样指导:放歌曲是为什么?这首歌是歌唱母爱的,而本文重点是学习细节的,与这首歌没有关系啊?让学生说出歌曲里的歌词更是节外生枝了,这节课是学习这篇课文?还是学习这首歌曲?应该去掉这个环节,太占用时间了。如果确实要放歌曲,上课前调整一下气氛可以,但一听到上课铃声,不管歌曲放没放完,要马上停止音乐,开始上课。
我的这个见解,毕老师很快接受了,到上课时,就马上停止音乐,开始正常上课了。在这里,有一个用歌曲、音乐、图片、视频的问题,就是这些教学资源一定要恰当地为课堂、为文本、为学生学习服务,千万不要为其所累。我听了不少参赛课,有些教师甚至大段放视频、放图片,我们是学习教材文本呢,还是看视频呢?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节课一定要有教学目标,并且要实用而简明。开始毕俊华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是没有教学目标这个环节。我指导:一定要有,不要超过两个,一个可以确定为诵读,涵泳语言;一个可以放在把握细节上,体味情感。
在这里,我要说一说“教学目标”设置的一些现象。有一些年青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比较乱。现象有二:一是设置的太多,目标太大,根本完不成。所以教学目标设置一般两个为宜,三个以上就完不成了。二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分这三方面设置教学目标,光目标就很长很长。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新课程理念的原因,要知道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千万不要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三、整体感知很重要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认知。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概括文本的内容,说说你对文本的初步认知;二是通过诵读来体味文本的含义。可以采用朗诵、概括内容或提问的方式等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角度。
耿文超讲的是诗歌,就采用了诵读的方式,先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还真提出了问题,问:“宴平乐”中“乐”读l&,还是读yu&?“主人何为言少钱”中“何为”是何意?教师很快做出解答,“乐”读l&,是地名;何为,是宾语前置为“为何”。之后,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字音,读通文义,初步读出感情基调。
在第二次试讲时,耿老师只是在学生齐读之后,让一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点评。学生指出了这个学生读的如何,说读的感情还不够到位。之后就进入了下一环节。
我觉得,叫一个学生读课文,学生又读的不到位,应该再指导一下学生,再让另一个学生读一遍为好。这一方面巩固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二是在教师如何指导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再读一遍,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就是说,一个环节要完成,才可以进入到下一环节。
而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整体感知,是让学生“谈谈你读到了怎样的母亲与怎样的儿子”,这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但在很多的赛课里面,整体感知的环节都教师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有的根本没有这个环节,有的只是蜻蜓点水,这就没有了基本的教学铺垫,对后一环节讨论探究起不到引领作用了。
四、讨论探究,是一堂课的主体
真正的课堂讨论与探究,是一个亮点,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体。如果设计的问题自然、巧妙、扎实、有力度、有张力,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了。
有些赛课,一味为了讨论探究,抛出的问题就是“你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你喜欢哪一句,鉴赏一下”“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等等,不一而足。弄得课堂支离破碎,颠三倒四。到底如何设计讨论探究这个重要环节呢?
我觉得,如果是文言文或较难的古代诗歌,就要通过段落的讲解,边读,边分析,边品味。如《氓》《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这些文本,你能用“你喜欢哪一段”“你喜欢哪一句”来探究剖析吗?如果讨论探究,可以在每一段不同的教授方法上作文章。如果这一段是教师串讲,要把重点语句、本段含义与学生一起分析;而下一段可以通过诵读理解,突出重点语句;而下一段则可以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引导领会。所以,讨论探究要根据文本的不同来确定教学方法。
而耿文超与毕俊华上的课文,一篇是古诗,一篇是散文。他们的设计都十分巧妙。
《将进酒》的“品味”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从林庚说李白是多面的人,引出你从本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李白?并且很形象地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李白”,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我想,为什么要用林庚的说法?就是强调专家的观点,突出权威性。我查了一些资料,林庚在《诗人李白》一书中,花了很多的篇幅来讲李白的活动方式,将李白的漫游、任侠、访道、隐逸,都归结到政治活动方式中,独具只眼。还有人说,李白是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人,始终追求人生至高的完美,在李白的世界里,诗人既要做高官,又要享受隐士的逸趣;既要求取功名,又要游山戏水;既要社会关注他、重视他,自己又对此显得不屑一顾;既要求仙得道勤于修炼,又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尽情享有现实的人生快乐。
李白的际遇是复杂的,诗句内涵是丰富的,如何提的问题深入而浅出?我觉得,提问“你读出了怎样的李白?”就切入肯綮。
特级教师顾德希最近说,当代文学理论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从以前重视“作家”的用意,转变为重视“读者”的感受了。这是当代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而本课让学生说话,让“读者”展现自己的见解也吻合了这一观点。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认识是深刻的,角度是多面的。学生读到了怎样的李白?学生说:读到了一个“自信”的李白,“悲伤无奈”的李白,“洒脱”的李白,“矛盾”的李白,“豁达”的李白,“有怅然心绪”的李白。甚至一个学生说,读到了一个“消极轻生”的李白等等。在这里不仅仅在于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进而领会文本。教师还在于引领学生认真诵读文本,读不出相应的情感来,还要再读一遍来体会。当然,也有同学有认识不完善的地方,而这恰恰是教学的难度与亮点。如李白是不是“消极轻生”?让大家一起讨论,甚至展开争论,让文本说话,让学生的智慧说话。这就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一个真实的学生的本真,这才是活跃的精彩的生成的课堂,也是新课程新理念之所在。
《我不是个好儿子》讨论探究的是“细节”。毕俊华是从《秦腔》颁奖辞引入的。《秦腔》颁奖辞是这样的: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中亦是如此,用朴拙的语言,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写出了生活的本真。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展开小组讨论。我想,毕老师为什么要借用《秦腔》的颁奖辞?就是为了丰富课堂的容量,提升文本的内涵,从更高远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认知与视野。况且,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当然,讨论探究还要施之以恰当的学习方法。我在听课中发现,耿文超教学《将进酒》,让学生思考“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时,让学生按“内容+手法+感情”的方法陈述理由,这样在有意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层次性与规范性,对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有启发意义。而在听毕俊华《我不是个好儿子》试讲时,我就推荐她借鉴这种方法,让学生回答“细节”这个问题时,按照“文本+细节+感悟”这三个方面回答,这就在不经意中渗透了方法教学。毕俊华很快接受了这种方式。
五、有意介入,是一堂课的亮点
讨论探究,也不仅仅在于学生自由的寻觅、思考,还在于教师重点参与与适时引领。我要说,教师也要有意介入。
一篇优秀作品为什么能选入教材?为什么一篇经典文章千古成诵?就是因为其内容、其写法、其文采都文质兼美,都经得起时空的锤炼。所以,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然后提出自己的带有个性化的设计。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提高亮点,往往增加多媒体的画面,增加音乐配音,提升文本之外的效应,而真正的亮点,我觉得应该是教材本身,在于对教材深度的把握与思考。
耿文超在试讲《将进酒》时,觉得学生已经从多方面都谈到了多样的李白,好像已经完成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也很活跃,对李白是积极还是消极,也有过一些争论,但教师应该如何更深层次引导呢?《将进酒》的根在哪里?为什么李白要喝三百杯?为什么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为什么他感叹“人生自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他要“与尔同消万古愁”?何谓“万古愁”?这仅仅是李白一个人的“愁”?
我觉得,应该加上学生最不理解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个是怎样认识“人生得意须尽欢”?一个是“万古愁”的含义是什么?第一个问题,从表面看,李白是消极的,是充满矛盾的,是貌似寻欢作乐的,是愁苦悲凉的,是慨叹人生短暂的,这一层展现的是李白的消极,而这恰恰是表面的;而从他为何饮酒、为何发愁的行为看,从他的波澜起伏的生平阅历看,从他内心深藏的“仗剑去国”的理想看,从他自始至终点燃的积极入世的志向看,他内心却是积极的,火热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不要被表面这种消极的状态所迷惑,而他的炽热的内心才是他的真性情,这里隐藏着一颗滚烫的心。恰恰在课堂上,耿老师提问了四个学生,竟有三个学生认为李白当时的状态是消极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第二个问题,何谓“万古愁”?从文本看,大致有两点,从“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看出他愁人生苦短,从“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看出他愁怀才不遇。为何着“万古”二字?实际上是说这两个方面自古皆此,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的自投汨罗,难道不是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的体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文本挖掘的深度,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亮色。
而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讨论“钱”的问题,也是“有意介入”的。我与毕老师商量,可否这样设计: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呢?
关于“钱”的两段文字,课文是这样叙述的:
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
开始母亲不要,是儿子不理解母亲的心,母亲也不理解儿子;而最后母亲收了钱,是母亲看到了儿子的遭遇,儿子的无奈,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母亲收钱是让儿子心安。开始寄钱是儿子要得到心理平衡,而最后母亲收了,是为了儿子心理得到平衡,在这里母亲的“要与不要”都是爱。
教师的有意介入,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深入,一种理性的升华。有意介入,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致,更能为课堂增彩。
六、主题深化,是一堂课的高潮
当然,一堂课的高潮可能有很多,而巧妙的主题设计可能更容易把课堂推向高潮。
《我不是个好儿子》是这样设计的:本文的主题是“母爱”,还是“儿子的愧疚”?
这是我听毕老师第二次试讲之后,增加的一个设计。她第一次试讲的结束,设计是通过母亲的几件事归结到“母爱”的主题;第二次试讲结束时,设计是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母亲的生活细节,再引用毕淑敏的一段“哪怕给母亲一个野果”结尾。我在她第一次试讲之后,提出:这篇作品是纯粹写“母爱”吗?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文“是母爱,还是愧疚”,发到博客上。第二次试讲之后,我又说,写一个生活里的细节太常见了,学生读着读着都哭了,有点煽情啊。学生写的情节也没有到哭的程度啊,毕淑敏的语段用得太多了,还是删去吧。于是我与老师们一起,设计了这第三个结尾:文章到底是写“母爱”,还是写“儿子的愧疚”?
《我不是个好儿子》原文的第一段,写的十分清楚,由于文章太长,教材选编时,删去了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我说,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作者写作的初衷,还是从结尾看“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都说明本文重点侧重的是“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更衬托了“儿子的愧疚”。写母爱愈深,“儿子的愧疚”就愈烈。这个主题的设计,就为全文寻找到了注脚,就有力的展示了流淌在作者血液里的那种纯纯的无限的孝敬之心。
一位哲学家说过,父母疼爱子女是人的天性,而子女孝敬父母则上升为道德的范畴。如果学生能从这个理性的命题里面,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意义吧。
七、适度的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外延
教学一篇文章,拓展是常见的。拓展的角度、范畴很多,可以是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写作的拓展,可以是引领课外读书的拓展,也可以是片段训练的拓展。
而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如何拓展呢?耿文超上选修教材《将进酒》是这样拓展的:与李白的两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进行对比,分析在三首诗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南陵别儿童入京》写于天宝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诗中毫不掩饰他喜悦的心情。全诗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行路难》作于“赐金放还”之后,入京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变相撵出长安。本诗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全诗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明显,奉召进京,饮酒那是“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气宇轩昂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后的《行路难》饮酒那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心中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气概;而《将进酒》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悲叹人生短促,怅失怀才不遇,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既愁苦又悲壮的情感令人扼腕。
&&为什么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歌,学生也能很快就领会了呢?这就是“以一篇带多篇”选修学习的功劳,这也是新课程选修要求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春风。
愿这骀荡的春风,时时吹拂涌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片片泰山石(1)
&—— 听课札记
在泰山,日日看见商店门前的泰山石,上面都有“泰山石敢当”的红字。“泰山石敢当”
意味着灵石可敌当一切也。我想山东省优质课评选西片泰安赛区的课课精彩,不也犹如片片泰山石,富有特殊的灵性。
我是一位采石匠,各色片石都是泰山石,都有其耐人回味的妙处。
1、地坛是怎样的地坛
《我与地坛》设置的问题有几个,很值得回味:
给两个段落加两个小标题?
地坛是怎样的地坛?我是怎样的我?
地坛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母亲给了史铁生怎样的感悟?“母亲已经不在了”寄寓了什么?
设计平而乱。
2、刘鸿伏的父亲
《父亲》是刘鸿伏的一篇散文,我一下子就被他的文字打动了。这是苏教版《现当代散文选读》里的一篇。里面有句话:人生的偶然就是命运,而命运绝不仅仅是偶然。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与命运。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文章最触动你的一个词与句子是什么?设计的很好。
然而,选修课拓展了三个段落《背影》《我的母亲》《我的一位国文教师》,为何不好好分析,就很匆忙的去让学生写一个生活的细节?名曰:“我手写我心”。选修不是要非要写作的,而拓展却是必须的,拓展不深入,就留下了遗憾。
3、一朵朵白梅绽放在黑板上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节细节写作课。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老师引用了巍巍的《我的老师》。“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那个细节十分感人。
让学生写细节,一个高个子女生竟写到了班主任,“花姐的粉笔字像一朵朵白梅绽放在黑板上”,真形象,但一转身,却是“凝固的雕像”,就有些不太得体了。
细节对于高二学生应该有怎样的限制?光让学生写细节对初中生不也是如此?从这里看,不如给一个相对有限制的题目比较好。
4、孤鹤是谁?
《后赤壁赋》。一上来就提一个问题:作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这纯粹是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上了。
文言文要读啊,整课却很少去让学生读,不可思议。
我听了半天,真不知道,文中的孤鹤是作者乎?道人乎?意象乎?
5、我如何“紧张”?
写好细节增神韵,又是写作课。
老师突出的是细节,但老师却把学生说的“描写、修辞、典型、锤炼句子、画面、层次感、逻辑性”词语,一股脑写到黑板上,这难道都是细节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剪裁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让学生写同学与老师自己。一个学生说,老师面容红润,有点紧张。老师说,我如何“紧张”?你写个动作。学生笑了。
细节的描写,定格在师生之间是不是太狭窄了?细节最重要的是境界与思想啊。
最后,教师布置“幸福的N个画面”。
6、文言文如何上?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不是逐段逐句的学习,却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抽取出来,单独讲,然后再分析层层递进的的方式,完全把词语与文本隔离,这样学生能学会文言文?
7、不是真的病文
原本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如下。授课教师却把它改成“病文”,让学生修改。就是把下面的过渡段与事例段前后打乱,再让学生调整,于是引出“起承转合”的结构,我总觉得有些牵强。还有,教师布置以“找回童年”为题写成议论文。从题目看明明可以写成记叙性的文章,怎么要让学生写成议论文?很明显,不严密啊。
为此,我还是从网上下载这篇文章,按原来的结构顺序排列,这样不也能说明“起承转合”的结构?
沉 潜 与 成 功
&昙花用一年的时间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多年的精力地下修炼,才换来响彻四周的引吭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地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同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于是,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竞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3年后,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终于放他回到了越国。于是,勾践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20年后,勾践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举兵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
&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用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手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大展鸿图,在美国政坛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
&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
&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遥不可及的彼岸。
8、教学目标怎么这样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是——;情感目标是——。
教学目标怎么这样设计?明显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了,应该是一个整体啊。
所以,这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一堂课的目标。一堂课的目标,还是要紧密联系文本。但一节课的目标,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多了肯定完不成。
&&&&&&&&&&&&&&&&
9、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临沂的张文文上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一节作文课。荣获一等奖。设计很有思路:
1、用脚弹琴的刘伟的事迹,引出感动与细节的话题;
2、看朱自清的《背影》与三毛的《背影》片段,思考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触动?
3、总结:动作、语言、抒情;
4、引用王蒙的话,点出心灵的搏击与倾吐。
5、观察两幅图画:汶川地震母亲手里拿着筷子,但紧紧护住孩子;焦波的母亲送儿子的情景。
6、教师写一段下水文字:目送儿女远去的母亲
7、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一个200字的细节描写。
8、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
9、引用方仁工的话:
“从普通中找出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中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闪光点,这就是作文的窍门。”
10、学生作文:爷爷的背影;中考的鞭策;问怀孕的母亲苦吗,母亲眼中闪着光芒。
11、让学生修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学生修改了一个句子,颠倒了位置,看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刘伟视频引出话题——典范文段——总结方法——借助焦波的母亲画面,教师下水文段——10分钟写细节——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自行修改。
片片泰山石(3)
10、材料怎么都是邓亚萍?
&&这节课是刘海燕上的作文课,题目是《精巧立意,精准论述》,获得了泰安片的一等奖。
&&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作文,是一句外国名言:“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里跳舞。”学生写了一篇文章。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立意。学生立意:求真务实;不要空想,要务实;既要现实,又要有梦想等等。
&&老师结合学生作文三个片段,分析学生在材料论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个学生片段,写的是《脚踏实地》:只是开头与结尾有“脚踏实地”,中间就是写邓亚萍的事迹,如何基础差,如何考到清华大学等等。老师说,怎么只有一句话与“脚踏实地”有关。
&&另一个学生片段,也写了邓亚萍,于是说:怎么这么多“邓亚萍”?
&&于是,教师引领学生修改这些语段。
&&教师的引导方法是:枝节过多——定向取点;
&&&&&&&&&&&&&&&&&&&
概括笼统——定向细化。
最后展示学生修改的语段。
&&然后,教师指出,用事例的核心是回答“为什么”——因果关系。
&我们觉得,这节课很符合学生的实际,是一节高质量的课,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方法,有效益。但为什么学生作文中都是邓亚萍的例子?不读书啊。
11、黑人与有色公民有何不同?
《我有一个梦想》,这节课上得不错。有两个环节给我印象很深。
其一:把“我梦想有一天”的排比句中的修饰语删去,与教材结合,看看语言的效果
其二:把第二段中的“镣铐”与“枷锁”交换如何?
教师的朗诵也很好,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在思考:
作者为何用了几个“一百年后的今天”?去掉“一百年”光剩“今天”如何?
文中“黑人”与“有色公民”为何表述不同?
“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为何在这里不把“充裕”“穷困”这些字眼,变成具体形象的事例?那样不是更感人?
要真正打动读者,必须从作者的身世出发,从精神的追索出发,来深化主题。
12、涵泳工夫兴味长?
《最后的常春藤叶》。
老师入题太慢,一上来就分析陆九渊的诗:“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老师竟然要让学生背诵这首诗。试问,这节课是学习本诗,还是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
几个问题是:谁是主人公?那些地方写贝尔曼?读了贝尔曼,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即将下课的2分钟前,老师竟然抛出了两个大问题:为何最后一片叶子能救琼珊?怎样理解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学生却一片茫然。
这是设计的问题,明显的前松后紧。问题的前后设置也有问题。
13、贝尔曼画藤叶是真的吗?
又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设计是这样的:
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学生真讲起了故事。
是谁挽救了琼珊的生命?
贝尔曼为何“嚷”?善良又为何暴躁?
为何不实写?
琼珊的获生给了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想像贝尔曼画叶子的情形。
我觉得,这个设计有些乱,没有主问题。我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去为别人画叶子,可能么?那么,欧亨利为何虚构这个小说,他要表现什么?仅仅是奉献?如果这样设问,可能更贴近文本吧。
片片泰山石(4)
14、《祭十二郎文》一节课学完,真难
听说这是枣庄的选手。课文是选修《唐宋八大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教师是很钟情此篇吧,但这样的大赛,确实不应选取这样长的文言篇目啊。
文言文竟然这样教学?选取文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感动的原因?”学生根本没有读顺、读懂啊。
教师十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考研信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