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到织金洞多远多个政权都有着什么样的政治局面

帖子主题:从南明内讧看国人的劣根性
共&2176&个阅读者&
军号:35970 工分:5529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从南明内讧看国人的劣根性
文章提交者:神州一统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公元1644年,的攻陷北京城,以身殉国。随后,引清军入关,很快夺取京师和华北,李自成帅余部退守西北,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中国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三分天下的纷乱局面。后代史学家总是喜欢拿南明与作比较来说事,追、深究其亡国根源,其实这是相当不切实际的。事过情迁,南明压根不具备南宋立国的基本条件。首先,是被推翻的,清军入关只是顺手牵羊,收拾残局,所以南明与大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缺少南宋时期自上而下同仇敌忾的那份亡国之恨,从一厢情愿的制定出一个借虏灭寇的国策,继而定位于维持的局面,划江而治,到最后祈求藩邦属国之礼而不可得,南明的底线一退再退,就是从来没有真正立足于打,从根本上缺乏反攻复国的决心,纵有岳飞再世,也是于事无补。连史可法都资助清军攻打农民军。其次,北宋亡于外部打击,但是藏富于民的政策对于国内稳定还是相当有效的,一百多年积蓄起来的家底足以支撑南宋长期抵抗的根本,而明朝后期几十年的内忧外患,导致财政早已频临破产,只能不停的通过加收苛捐杂税来敛财,导致广大农民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国内阶级矛盾相当突出,政权的认同程度缺乏民众基础。虽然后来江南地区民众自发反抗清朝剃发令的起义,仍是以清复明作为口号,其实是两种不同文化之争,并不代表民心所向。还有一点,在中,除了康王赵构,北宋皇族被金兵一网打尽,所以南宋政权成为所有抵抗力量的唯一合法代表,而南明政权在存续的19年中,先后历经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帝,还有潞王、鲁王短暂监国,内部纷争不断,从来没有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最最令人痛心的就是民族危难之际,朝中权臣为了争夺个人利益,不惜与同胞兵戎相见,一再断送着原本就胜算不大的抗清大业。根据《亡天下》一书记载,南明历史上大规模的内讧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弘光朝:左良玉攻打马士英。左良玉作为南明实力最强的一位方面军总司令,拥兵80万坐镇武昌,是长江上游的一道屏障。虽然此人外战外行,内战也外行,但套用楚云飞的话说,就是80万头猪,也够清军捉一阵子。可是,左良玉为与当朝的马士英政权夺势,不顾清军南下大敌当前,竟然反戈一击,尽起本部兵马以“清君侧”的名义掉头进攻南京。马士英也不含糊,急调江北前线黄得功,刘良佐二军回师阻击,这一来对于史可法精心筹划的扬州保卫战犹如釜底抽薪,也彻底落空。左良玉半路病死九江,所部兵败后在其子坐梦庚率领下尽降清军。此次内讧,造成南明在正西,正北两个方向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清军顺势突破长江天险,席卷南国大地。第二次发生在绍武、永历两朝并立时期:三水内战。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失败后,唐王朱聿键在盘踞东南沿海的家族拥立下在福州继位,建立南明隆武政权。不久,投降,隆武帝被清军擒杀。败退到广东的部分文武官员拥立其弟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建立绍武政权。同时,另一股地方势力拥立桂王在肇庆登基,建立永历政权,就剩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了,还搞出个一国两制,这种荒唐事都有。两个政权连立足都成问题,还不忘相互讨伐异己,先是绍武皇帝杀了永历皇帝派出的使臣,继而永历政权出兵进攻绍武政权,两军激战于广东三水,绍武军先败后胜居然在内战中实现大逆转,但还是没有实现咸鱼翻身,没过几天清军攻破广州,绍武帝被杀,逃亡广西,最终落下两败俱伤的可耻下场。金庸老师在《鹿鼎记》中借和的诸英雄之口详细描述了这场所谓的“唐桂之争”,但却犯下一个史实性错误,在隆武政权失败后,并没有参与组建绍武政权,而是直接通电拥护永历政权的,他老人家延平郡王的爵位也是后来赐封的,所以,作郑王爷压根不是唐派,更没有在台湾维系唐王一支的烟火,其部下的众英雄在三水之战中也不可能站在永历政权的对立面。看来大师也难免有读书不仔细的时候啊。第三次发生在永历朝:孙可望进攻。永历政权之所以抵抗清军时间最长,得益于死后,其大西军余部的加盟。上的农民起义最大贡献就是通过改朝换代和招安两条途径快速的塑造新一代地主。孙可望和奋起寒微,随建国立号后,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老主人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二人在南明政权的感召之下率部归顺,共同抗清,要非说其中有多少民族大义的因素,有点扯淡,其实还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封建忠君礼教思想的体现。这个人不错,有勇有谋,人长的也很帅,归顺后兢兢业业,纵横西南,以一己之力独撑起抗清大业,打了不少胜仗,先后在广西逼死定南王孔有德,在湖南阵斩尼堪亲王,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大清建国之初,百废俱兴,人心思定,眼见一时不能彻底消灭南明抵抗力量,也不愿意被拖入战争泥潭过久,曾有意放弃湘、赣、粤、桂、川、滇、黔七省,与永历政权讲和罢兵。此时,孙可望为了争权而窝里反,彻底断送了半盘残局。孙可望虽然失道寡助,与李定国一战即败,只身投降清军。但是此人经营西南多年,谙熟地形和内情,他的叛变对于南明具有直接毁灭性打击。在孙可望的指引下,清军很快攻陷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流亡到缅甸,被吴三桂引渡回国,用弓弦绞死于昆明。最后壮志难酬的李定国病死军中,余部尽降。另外,南明政权内部小规模的摩擦、内乱更是不胜枚举,如史可法督师江北期间,四位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之间就闹得水火不容,各军内部也是离心离德,后来高杰和黄得功均死于叛将之手。在江浙一带坚持抵抗的鲁王朱以海,先后受到隆武政权和郑氏集团的排斥和攻击,其大将张名振就是被郑成功毒死,朱以海后被郑成功软禁于台湾。郑氏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郑成功曾杀死自己的亲叔叔郑联,兼并其部,后来又逼反大将施琅,成为后来大清的掘墓人。永历帝死后,上书郑成功之子郑经,请立鲁王承续帝位,延续大明香火,郑经不纳。至此,南明政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概念,正式宣告终结。
延伸阅读:
统了才爽!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从南明内讧看国人的劣根性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63015 工分:145170
/ 排名:7206
左箭头-小图标
19楼&白皮猪的内讧并不比我少吧?少搅屎了,无视了罗马?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也是他们搅起的,华尔街投资在希特勒,日本头上有多少?无视。20楼&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光复河山时候才来内讧,这才时硬伤。内讧都不看时候,需要团结一心的时候偏偏就来内讧,这才是真正的劣根性。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63015 工分:145170
/ 排名:7206
左箭头-小图标
19楼&白皮猪的内讧并不比我少吧?少搅屎了,无视了罗马?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也是他们搅起的,华尔街投资在希特勒,日本头上有多少?无视。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光复河山时候才来内讧,这才时硬伤。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04478 工分:23249
左箭头-小图标
白皮猪的内讧并不比我少吧?少搅屎了,无视了罗马?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也是他们搅起的,华尔街投资在希特勒,日本头上有多少?无视。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004478 工分:23249
左箭头-小图标
你居然无视明末的小冰河期?粮食欠收,世家的刻薄,王朝的自然衰老,这跟内讧有屁关系?你跟鬼子侵华借口:崖山之后无中华……一个调调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55750 工分:8009
左箭头-小图标
好文章.值得讨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49947 工分:856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长津湖
在第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那李世民出卖文成,卖了多少钱?李世民卖文成,得了青藏.努尔哈赤更强,得了朱明.西方皇帝的亲生女儿,都卖不上价!可能是因为西方皇帝到处出卖亲生女儿,导致恶性竞相压价倾销,只能贱卖出手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5462 工分:837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uduguying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神州一统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难道你认为 别人也有内讧,所以南明的教训中无法体现国人之劣根性?
热衷于比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标榜自己爱国,容不得丁点批评本国的声音,说不得碰不得,和我最讨厌的东林党没什么区别。爱国不是一味的批判就行的,先问问你做过什么,你能做什么。怒要遇事就来到所谓的“民族劣根性”上,先想想你有没努力,有没有自律自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970 工分:5529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uduguying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神州一统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难道你认为 别人也有内讧,所以南明的教训中无法体现国人之劣根性?
热衷于比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标榜自己爱国,容不得丁点批评本国的声音,说不得碰不得,和我最讨厌的东林党没什么区别。说的太对啦反省的精神很重要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50737 工分:1029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神州一统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难道你认为 别人也有内讧,所以南明的教训中无法体现国人之劣根性?热衷于比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标榜自己爱国,容不得丁点批评本国的声音,说不得碰不得,和我最讨厌的东林党没什么区别。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10133 工分:75
左箭头-小图标
不愿谈及的历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8526 工分:30231
左箭头-小图标
应该是:“从南明内讧看精英的劣根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27406 工分:2831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上没有不灭的王朝,每个王朝到最后都是内讧的,汉、唐、宋、元都是如此, 特别是北元,蒙古人把自己的皇帝都宰了(参见“捕鱼儿海之战”)。女真人的内讧水平可比汉族高多了,百度“卫绍王”,
金国倒数第三个皇帝,即位不到5年就死于女真族内讧。直接导致金国灭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90604 工分:79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神州一统
在第1楼的发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城,大明崇祯皇帝以身殉国。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很快夺取京师和华北,李自成帅余部退守西北,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中国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三分天下的纷乱局面。
  
后代史学家总是喜欢拿南明与南宋作比较来说事,追、深究其亡国根源,其实这是相当不切实际的。事过情迁,南明压根不具备南宋立国的基本条件。首先,明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清军入关只是顺手牵羊,收拾残局,所以南明与大清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缺少南宋时期自上而下同仇敌忾的那份亡国之恨,从一厢情......历史上没有不灭的王朝,每个王朝到最后都是内讧的,汉、唐、宋、元都是如此,
特别是北元,蒙古人把自己的皇帝都宰了(参见“捕鱼儿海之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970 工分:5529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难道你认为 别人也有内讧,所以南明的教训中无法体现国人之劣根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0971
左箭头-小图标
内讧那朝那代都有,可像明朝尤其是南明那么个内讧法的绝对是少见,由此可见,南明不灭,天理难容!另外,从明朝开始统治东北地区开始,女真人就一直在不停的争斗,而这种争斗是明朝乐见其称的,为了能够让女真人不停的都下去,明朝不仅在精神上给与支持(分封女真各个部族的首领为官),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给与了绝大的支持(那个女真部族强大了,就鼓动并且派兵帮助另外一个女真部族去攻击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43069 工分:633
左箭头-小图标
确实,南明有望保住江山的,只可惜叛投清军的明军太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94825 头衔:玩世不恭的朋克 工分:19735
左箭头-小图标
自万历朝末期开始~党争搞的明朝政府离心离德~熊蛮子~孙大爷~卢象升~袁督师~只要是个管事的人~有没被整过的吗?虽说党争自古就有~但发展到明末那种几乎疯狂的地步的~确是罕见~都是万历怠工~臣子长期缺乏领袖~导致众派林立斗个不停~本人超级鄙视东林党那几个唧唧歪歪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但治国能力却差的可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98 头衔:战地黄花分外香 工分:161195
/ 排名:607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那李世民出卖文成,卖了多少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9792 工分:477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奥马尔笨拉登
在第2楼的发言: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
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
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努爾哈赤這麼變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94734 工分:1161
左箭头-小图标
内讧好像不止南明吧?明朝统治东北地区200多年,东北女真各部一直是内讧不断;
还有蒙古,如果蒙古团结一致,不内讧,林丹汗会失败吗?努尔哈赤为了打败明朝,不惜出卖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无耻的性格才是真正的劣根性,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1条记录]&分页:
&对从南明内讧看国人的劣根性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南明历代政权跟各国有着什么样的外交交流
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朝,并称顺治帝为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
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意图令明朝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南明初期,安南仍与南明政权保持了较好关系。随着清军逐步南进,安南开始改变对南明的态度。清军进入广西、云南后,虽然南明仍有永历政权。
安南各政权已开始建立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这段历史反映了古代中越关系史中,不是正统观念,而是政治实力才是双方建立朝贡关系的基础。
南明政权中,只有弘光、隆武和监国鲁王与琉球国有过交往关系。这一时期中琉的交往始于1644年,终于1649年,5年间琉球国6次遣派使臣,中琉关系不仅得以维系,而且保持相互友好交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琉球仍旧尊奉明朝为中央王朝,与明朝的继承者南明政权保持密切的联系,朝贡不绝。《明史·琉球传》称琉球国:“虔事天朝,为外藩最。”
1644年,尚贤王遣正议大夫金应元、使者吉时逢等渡明请求册封;因当时清军攻入中原,战乱未平,且又有海盗阻隔道路,所以长时期滞留在福建省。
1645年,南明弘光帝即位,遣福州左卫指挥花煾诏谕琉球。尚贤王遣毛大用、阮士元庆祝并再次请求册封。弘光帝以礼科给事中陈燕翼为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韩元勋为册封副使。不过未出航的时候弘光政权就被清军所灭。
隆武帝立于福建,遣指挥闽邦基诏谕琉球,琉球还继续遣使向明朝朝贡。1646年,隆武帝为清朝所灭后,琉球仍然向监国鲁王朱以海朝贡。
琉球王国也同支持鲁王的建国公郑彩关系密切,郑彩也严禁手下船只袭击琉球贡船。鲁王和建国公通过琉球的朝贡贸易获得了抗击清军所需的硫磺;另一方面,建国公希望从日本购买武器,但由于江户幕府坚持锁国政策而失败了。
琉球一直拒绝同清朝建立关系,直到1653年(永历七年),琉球中山王尚质才遣使前往清朝,决定同清朝建立朝贡关系。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
南明前期延续了明朝中期以来的对日政策,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中日关系处于断交状态。随着清军南下的兵锋愈来愈强劲,南明武将跋扈控制朝廷和各个政权相互争夺正统地位的局面的出现,使得抗清形势变得愈来愈严竣。南明政权中不愿亡国的忠贞义士利用他们曾经与日本建立的各种关系,多次前往日本乞求军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扩充。
日本态度犹豫不绝,历经曲折,虽然日 本官方并未直接出兵对清作战,但却在历次的南明乞援行动中给予南明抗清势力诸多军事物资援助。这种以军事作战为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时带动着中日贸易和文化 交往的展开。
弘光政权延续明朝对日政策
弘光政权延续了明朝旧有的对日政策,在抗清作战中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行动,仍然设置敌视日本的官职,给浙江总兵官王之仁镇倭将军印。
隆武政权一改对日政策向日借兵
原来与明王朝仇对的南洋海盗商业集团,出于对故土的认同,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逐渐成为福建事实上的控权者,以郑芝龙为代表的南洋商盗在福建拥立唐王,其子郑成功占据厦门。这些海盗集团原来与日本贸易交往密切,为了扩充抗清力量,隆武政权改变对日政策,积极利用他们与日本贸易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向熟悉的落主武士乃至幕府政府乞师乞资求援抗清。
早在永历政权建立之初,暹罗方面就做好救援准备,但由于情势复杂未有实质行动。后来李定国一度大破清军,南明形势出现转机,向南洋国家请兵的计划也被搁置。而暹罗国王帕拉赛也在1656年去世,子昭发猜即位。但不久帕拉赛王之弟室利发动政变,杀害侄昭发猜自立,暹罗内乱。
同年,帕拉赛幼子那莱再度政变消灭室利,夺回了政权。暹罗在一年内更迭了四个国王,政局动荡,支援南明的行动也不得不暂停了。到了1658年,那莱王稳定了国内局势,再度着手援明准备。1659年初,云南失陷、永历帝出逃的消息传至暹罗,暹罗君臣商议迎永历入泰避难。
但此后不久,永历帝却逃进了缅甸。暹罗与缅甸世代仇恨,听闻此事,那莱王失望不已并担忧永历帝安危,遂派兵至泰、缅边境,见机行使,以防不测。暹罗那莱王闻永历帝殉难,李定国病故,悲痛万分,但亦无可奈何,只好引军南归。此后暹罗为南明晋王李定国立庙祭祀,每到明崇祯帝、永历帝忌日也都举行佛事。后来清朝试图逼迫暹罗臣服,命其交出明朝颁发的金印、诏书。暹罗国小兵寡,但又不愿背明,其王命工匠仿制金印送交清廷,将真物暗中藏匿。
永历四年(1646年)澳门葡萄牙当局发兵300、携大炮数门前来助战,一时使南明收复了不少失地。为了感谢传教士,永历六年(1648年)宫中受洗的有嫔妃50人,大员40人,太监无数。其嫡母王太后、生母马太后、妻子王皇后、太子慈炫都进行过洗礼,但永历帝本人则并未受洗。
永历六年(1648年)十月再度危机,永历帝再次派人赴澳门求援,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仅以火枪百枝相助,显得微不足道。于是,王太后又决定派使臣陈安德与传教士卜弥格直接赴罗马向教宗求援。她在致罗马教宗的书信中诚恳地祈求“天主保祐我国中兴太平”,并希望教廷多送耶稣会士来中国广传圣教。此书信历时两年之久方才抵达。而当卜弥格携教宗复书返回抵交趾(安南)时,已经是永历十六年(1662年)八月,南明政权已经濒于瓦解,教宗的回信最终亦未能送到永历帝之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东汉末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豪强,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英雄,唐末有这么多割据势力,明末却没什么割据政权.
东汉末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豪强,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英雄,唐末有这么多割据势力,明末却没什么割据政权.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人都是自立山头,而且有实力的人非常之多,隋末,也是很多割据势力,最终李渊得天下,唐末也是很多割据政权,而且很多节度使都自立为帝,唯独明朝末年,好像除了几个朱家后人建立了几个所谓的南明政权,还有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几乎就没什么其他割据势力,我感觉很奇怪,照理说这个时候明朝灭亡,应该有很多有实力的豪强可以出来自己立为王阿,如果那时候真的像隋朝末年或者唐朝末年那样,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进行混战,也很难说清军最后会得天下,万一再出个什么三国,四国的,那就更有意思了.
简单来说那就是封建制度的某种程度的逐步进步.周朝时期,由于统治制度的匮乏和统治思想的简单,就靠分封功臣和王族来实现统治,但这种统治是落后的,靠血缘的联系不可能维持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可以说分封完了战乱就来了,经过春秋战国,当初的800诸侯国只剩下战国七雄,这之间的数百年的兼并史实在是老百姓的灾难,人们在经受这一切灾难的同时也在思考要怎样才能更好的统治,于是这样伟大的乱世就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这样影响无数人的伟大思想家.他们思考战乱,思考如何统治,然后向统治者游说.最终法家获得了胜利.秦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郡县,但是周朝近千年的分封体系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根除,秦始皇应该逐步推行,但是这位皇帝过于雄才大略,想在自己这一代完成所有的制度建设,这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秦代的统治又过于残暴,于是战国时期各国的王族后裔以及平民都加入的反抗的队伍,所以成了短命朝廷.汉代建立后,恢复了分封制,当然这是制度的倒退,刘邦也非常清楚,所以他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杀了所有的异姓王,只封自己的子孙,但是他死了没多久就出现了七国之乱,七个王族造反.最强大的武帝时期也出现了淮南王刘安的造反.而且汉代外戚和宦官作乱也屡见不鲜,制度上缺乏有效的手段限制这些人,于是汉代灭亡后可以想象得到必然出现割据势力.三国时期的刘备、刘璋、刘表都是王族,袁绍是臣族,孙坚和曹操都是望族,这些都是没有限制地主的权利有关系,而且当时实行举孝廉制度,就是官员由地方推选,可以想象望族的势力必然坐大.同上,唐代玄宗时期过度扩军,而中央被异族几次攻击,失去了对地方势力的掌控,所以会出现割据.而明代,首先科举制度已经极为完善,统治上则完全依靠文官系统,武将地位已经非常地下,军队中也是文官制约武官.明代的几位有名的将领,如戚继光、袁崇焕等都是进士出身,根本不是武官,这些人受到儒家传统教育,让他们投降有可能,自己造反却不太可能.而且,手下的武官也不见得会同意你造反,再有,明代的情报机构,东西厂能力通神,造反的可能性非常小.这一点在清代更为明显,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手握全国精锐,也没有造反.以上只是简单说明,粗枝大叶而已.不确实的地方请谅解.
与《东汉末年为什么有这么多豪强,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英雄,唐末有这么多割据势力,明末却没什么割据政权.》相关的作业问题
四次,220年前后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到晋朝北方分裂.,前秦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84年以后再度分裂.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北周重新统一北方的/view/469597.htm包括三国时期
魏 曹操蜀 刘备吴 孙权 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分裂时期.  古今中外和古往今来,除了四川人的陈寿所著正史的《三国志》之外,几乎是同时代的晋人裴松之,还对这本史书,做了详细的注释,引用了当时许多人的见闻记录等各类著作,增加了后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而且陈寿的书,文笔简洁,选
这道题选择A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1]&董卓年轻时就曾经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鞋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
中间经历的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然后才是隋唐.中间的历史怎么样?不知道楼主问的事什么?只能一个一个回答,第一是经济上,这个时期中国的世家经济破坏的比较严重,汉末的豪强基本不可能起死回生,给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肥料,其实均田制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瓦解的士族豪族的经济基础,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盛唐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1,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
因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轮番上场,导致中央的权利斗争不断,鸡犬不宁,朝廷的影响力逐步下降,地方豪强土地兼并加剧,财权、政权不断集中,经黄巾起义冲击后,地方武装力量得到空强壮大,直接导致军阀混战.
特点;官职 东汉的中央政府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省官就是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宦官.宫官最主要的机构是尚书台,就是皇帝的秘书机关,管理的是章奏文书、起草诏令,由宦官控制. 外官就是三公九卿,职责是辅助皇帝主持国家政务,由外戚控制.东汉的实际政务都掌握在尚书台,所以外戚和宦官的争斗由此而来.军事方面相当于三公九卿的有:
阶级矛盾激化,豪强武装形成割据势力,相互混战.
1\D 2\B 3\C 4\D 5\B 6\B 7/D 8\A采纳哦
张角(?--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建宁年间(168---172), 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 、
1、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新莽时期一般仍然作为西汉末) 主要起义军: 绿林军[ 天凤四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新朝末年最大最重要的一支起义军. 新朝末年,因为王莽新政的失败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当时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兄弟常常为饥民打抱不平,因此获得了新市一带民众的拥戴.天凤四年,王匡、王凤兄弟聚集饥
这个问题很烂大街了~1.首先起义者多是农民阶级,缺乏远见.往往都是烧杀掳掠,不事生产经营,基本上后勤靠抢,兵员靠抢,越往后越缺乏群众基础,没人支持了还混个啥2.黄巾起义说的好是遍地开花,其实也就是各自为战,张角在还好,张角一死,就完全乱套,而且黄巾的统领,渠帅什么的,多是个人勇武,兵法韬略什么的,懂很少,而且当时有文化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1,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
1、东汉时期,政治上豪强地主把持朝政,后期更兼有外戚宦官专权,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政治统治黑暗腐朽,百姓生活困苦无依.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是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军阀继续力量,形成混战局面,更加剧了阶级矛盾.同时,昏暗的统治和长期的战争,是经济萧条,发展缓慢.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
东汉末年大瘟疫死人二千万:黄巾军道教因此而起 11:56曹操经历大瘟疫,伤感地写下那首著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大瘟疫时间:公元204年至219年重灾区:中国长江以北疾病元凶:流行性出血热(疑似)死亡人数:约2000多万大
这个是东汉建国之初所定国策引发的,东汉对豪强兼并土地采取鼓励的政策,所以经过了100多年,实际还掌握在底层人手中的土地几乎已经没有了,加上天灾、对外战争、内部剥削,使得上层士族豪门跟底层百姓的矛盾尖锐化已经到达了极限.而张角行医十多年,并且发展教徒采取了宗教煽动、引诱的手段,让原本失去了土地已经没有活路的人看见了希望,
我是一名资深历史教师 我认为选择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因为:在镇压黄巾军起义过程中,东汉中央政府设立州牧让各郡首即掌军队,又掌民政.导致地方军阀集团膨胀,中央政府权威架空,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是权力被地方取走.B项是说出来导致黄巾军起义的原因.C项是导致东汉政权瓦解的原因,而非题意.D项就相差较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明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