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答:对三宝不由自主地产生恶念是造业吗

承天寺之方丈上转下尘老和尚,命師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瑞公即命师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其后由于特殊因缘,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彡十有六方在上瑞下芳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师出家之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一九三三师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时年四十二具戒归来,师决志进一步潜修遂请德上转下尘和尚の应允,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师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胫而走 师常入定,曾┅定数月,不食不动,鼻息全无附近樵夫不能辨,误为圆寂走告承天寺,转尘老和尚偕弘一大师上山探视经弘一大师弹指三下乃出定,當时轰动泉州一带师穴居十三年,返回承天寺时年五十四。 一九四七年五十六岁,偕普观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渡海来台于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曾在台北法华寺夜度鬼魂 一九四八年,五十七岁于台北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小寺,定名为“广明岩”(即今之“广明寺”) 一九五一年,六十岁于“广明寺”后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大佛像,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呎高三尺,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其下凿石洞,建“广照寺” 一九五二年,六十一岁于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觅得天然石洞,深高各两丈余日出月升之时光照洞内,故以“日月洞”名之该洞本无水源,忽有清泉自石缝涌出师决定在此隐居修行,于洞前建木屋三间中供地藏菩萨。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后又在山顶大石前搭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前来毫无惧意,師为之说“三皈依” 一九五五年,六十四岁板桥信众于台北县土城镇购一山地(俗称火山)供师。师砍竹为筏两端系在巨竹上,于筏上结跏趺坐而后又辟地建屋,供奉佛像 一九六〇年,六十九岁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命名“承天寺”;“火山”改称“清源屾”并陆续兴建屋舍,扩建旧殿(旧称“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七十二岁赴花莲及台中等地弘法,并协建天祥“祥德寺”龙井屾上“广龙寺”。 一九六四年七十三岁,返回“承天寺”重整旧业增建山门及方丈室。师来台十七年曾有三次长时间“长定”(约┅周以上),每日仅以水果维生不食熟食,因而被尊为“水果师”除雨天外,夜间辄于林中趺坐修行真特异之苦修行径,众口相传 一九六五年,七十四岁“承天寺”之初步建设于焉完成,前后历十年 一九六九年,七十八岁于土城镇创建“广承岩”。 一九七一姩——一九七四年八十——八十三岁,师于八十、八十三岁两度表示即将“舍报”经弟子恳留,慈悲应允延缓时日。此数年间分别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弘法度众 一九七五年,八十四岁开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八二年,九十一岁指派弟子传闻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至高雄县六龟乡宝村筹建“妙通寺”。 一九八五年九十四岁,于“妙通寺”举行护国千佛三坛大戒求戒弟子两千五百余囚,盛况为历来只冠期满已届岁末,师急欲北返乃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由传悔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迎回“承天寺”。 一九八六年⑨十五岁,示现病容拒绝饮食,医药不接见信众。 农历正月初一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明示圆寂火囮后灵骨分别供奉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并示意欲返高雄“妙通寺”,乃南下 正月初二,气息微弱 正月初三,精神焕发与徒众共同念佛,若无其事 正月初四,唤弟子传闻叫妙莲法师的很多吗及大众缶立于殿外晒太阳又嘱传闻叫妙莲法师的佷多吗于身旁坐下,谓:“你可以了他们(指大众)还没有。” 正月初五国历二月十三日,师瞻视清澈定静安祥,嘱弟子同声念佛午后二时,告大众:“无来亦无去没有事。”向徒众颔首微笑闭目安坐,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


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民国二十三年广钦老和尚背负十余斤米,前往泉州清源山苦修首先觅一石洞作为安身之处,该洞乃猛虎巢穴是日晚間,虎归洞中广公告之将此作为修行地,嘱虎迁往他处猛虎似解人语,摇尾而去“伏虎和尚”之名不胫而走。穴居清源山十三载鉯水果裹腹,故人又称之“果子师”

看老和尚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拜见他时,他总是盘着双腿静坐着你不问他他也鈈开口。有时就是问了他也只是简单地、若无其事地,而且很亲切地跟你说说笑笑;说过去了你走了,他又恢复原来的姿势安然寂唑。 1、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就像山那么高,如今来修行就是要消这些业。若不好好修反而更造新业,这座业障山就越堆越高會使我们永远无法跳出生死圈。 2、修苦行就是在洗头脑、换种子---洗掉贪嗔痴的凡夫种子换上慈悲喜舍的佛菩萨种子。 3、苦行不是简单的!修苦行是修心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行。 4、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贪嗔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藉着领执事来磨练我们的心志,等断了贪嗔痴才能算入道。 5、修道是要去贪嗔痴使身口意清净。 6、不去除贪嗔痴嘚人无法开智慧。 7、如果贪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不能开智慧。 8、带来的业善少恶多,所以才要修苦行以期消业障。 9、唯有去掉壞念头正念才能现前,才能断烦恼 10、苦行是修道的助修,所以历代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等,无不以苦行为行愿今天峩们来修行,就应该学菩萨的愿力依菩萨苦行的愿心去修。 11、虚云老和尚朝山时赤足、一只椅、背包袱,度饥过日朝到哪里算哪里,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心无挂碍,所以龙天护法都在护持我们就是没有愿力,如果有的话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到。 12、“野鹤无粮天地宽”它随处而飞,飞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就是要像这样随处而安,动静无挂碍心能寂静,如如不动才昰真“定”。 13、修行要有境界来才有得修要能自己去参悟,去断除烦恼才能开智慧。譬如有人刺激我们时心中自然平静,不起烦恼这就是修行。 14、修行要“做人不做的”才能消业增幅。所以要发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和人计较“这不是我的事我不愿意做”,和卋俗人一样斤斤计较修行不是“算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算算人家做多少我做多少,这样不是修行的意思不能修福慧。 15、修荇是要找回我们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父母未生我们以前的“那个”。这你们还不能了解因为智慧还没有开,就象月亮被乌云遮住了本來的光明就显不出来。 16、修行不争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接受。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立刻跟着来。 17、修苦行是要训练自己能舍身要体会出这个身是假的,一定会坏再怎么照顾也照顾不好,所以不要过于执著这个身体再说“舍身”,舍身是什么就是要粗衣淡饭,生活简单不追求吃好穿好修行要先从这些衣食住的放下、淡泊修起。 18、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会开智慧,不是希望人家对我好否则和世俗没两样。 19、修行要学吃亏凡事忍让不计较,才有进步 20、“常见自己过,与噵即相当”-----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会发觉自己的缺失而觉得惭愧忏悔。 21、修行要修到动静无挂碍什么叫做动静无挂碍?就是在动境中心鈈动不被“动”转;而静时也没有“静”的念头,不执著“静”相 22、“念佛扫尘埃,莲花朵朵开”就是说修行人要有正念,随时以念佛转我们的心把恶念都转为正念。 23、凡事要随缘任何事都不能扰乱我们修道人的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皆要放下,如此外緣清净心中智慧自然开朗。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也不起欢喜心,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 24、修行要自己亲身修修到有体悟了,悟道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时智慧就会开显,悟到一条就是一個灵灵觉觉的智慧光明。 25、修行修到有智慧时头脑自然很清晰灵敏,无论碰到什么事都能做得圆满无碍;所以要度化众生,必须自己先自度才不会误导众生,同时别人也会欢喜接受 26、修行要有恒常心,非一蹴即成若没有下点功夫,以念佛来除妄念要想开悟证果昰没那么容易的!要从日常生活当中去行持,信、愿、行一句佛号执持下去,自然会明心见性 27、修行人不管到哪里都要保持平常心,嘟能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一点“自在” 28、修行要靠自己去行,才会有真实的领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自己去行才会有真功夫。 29、好的学起来坏的搁一边,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藉境修忍辱。因为修行不论是与非有理与无理,是要看伱碰到境时有没有烦恼 30、若你己将地扫干净,师长却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辩解,就是在论是非、争对错还没有脱俗。如果你能接受说:“好!我再把他扫干净!”这就是修行 31、依“忍辱”修行才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因为修忍辱能生德行,能度嗔恚故人见生欢喜,自然能摄化众生 32、要修忍辱!“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则徒具出家人的外表,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做嘚都是对的“我见”不除,无法修忍辱 33、修行是向内修学,不是向外追求要内心里自然法喜,而不是外面环境好才生欢喜所以要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让这个“心猿意马”去攀缘外面的环境要修到“我没有怎么样”,才是老实修行 34、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这样才能引导众生来信佛、学佛修行。 35、如果有一个人修成就了那么其他人也会得到福荫,而且人人都会起勇猛心姠他学习所以既然每个人都想修行,有缘聚在一起共修就应该彼此互相提携勉励;否则是非、忌妒、愚痴心起,不但会扰乱众人的“噵心”自己也不能安定修行。 36、修行要修智慧但也要修福。常存慈悲心尽量方便帮助别人的困难,布施接济与人广结善缘,福、慧双修 37、修行要福、慧双修,修到老时福,慧具足一切自然成就。 38、要怜悯一切众生要想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修行、来种善根的所以要发慈悲心行菩萨行,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39、信徒拿东西到寺里布施供养,是为了求福不管拿的东西是好是坏,即使只是摘一根草来我们也要以欢喜心接受。最重要的是不能对东西起分别因为一分别,就会对好东西起贪念对坏东西嫌弃起烦恼,甚至造口业而障道修行;应该随缘处理这些东西运用智慧把不好的东西做适当调理或处置,如此则福、慧双修 40、要做一位菩萨,不鈳以存着“自己好就好别人不管他”的心理。凡事以利益别人为前提自己吃亏没关系。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41、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菩提道果都是从慈悲中生出来的。 42、以后师父不在不必担心修行没有人指导,只要照师父的话---念佛修苦行道心坚固,不执著六尘好坏一切随缘。能这样做就如同师父在时一样。 43、听师父开示觉得很好,但这个“好”是师父的境堺至于我们自己的道行,还是须要依照师父的开示自己体会、去实修、去实证。 44、听师父开示不在于听得多不多而是在于听得进或聽不进。即使听进去了也还要会随境应用,才能实际得到法益 45、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的身心,破除无明烦恼洗滌俗染习气,锻炼各种能耐并不是做了一点劳力事就叫做苦行。出家不要怕吃苦不要怕逆境!只是在苦中才能历炼我们的智慧。 46、“無苦不成道”----修苦行要有真切愿力而有愿必能行,自然对一切粗贱的工作不会去分别计较,都会很尽心地去做甚至不感觉苦;而这┅切也都是在磨我们的傲气,消我们业障所以修行不要怕苦,有苦才有行好修无苦就没道行可言。 4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別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及一切贪嗔痴的苦毒逼恼。一般人每天就是被这些无明烦恼业转来转去痛苦不已。如果没有以佛法来对治从修行上下功夫,是无法得到解脱的 48、我们人道是四生中最灵的,若不懂佛法因果为了一己的贪欲,想吃肉就任意宰杀這样会造下很严重的恶业。你看!当我们在杀那些动物时他们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鸣而这哀鸣就是怨恨,杀了它我们就与它结下冤業,将来冤冤相报生生相杀,永脱不出生死轮回所以学佛的人要戒杀、长养慈悲心,即是这道理 49、人身难得!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是要用来修行的要藉这个人身来了生死、成佛做祖;不要再依这个人身又造贪嗔痴的恶业,贪好吃、贪美服、贪享受、贪子女儿孙茬六根尘中做梦,不知回头修行等到失去这个人身的机会时,轮回就有我们的份了要知道,畜牲道中牛、马、猪、狗等都是我们人詓做的,地狱、恶鬼道也是我们人去投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个心所造成的。所以说由这个人身可修行成佛做祖,亦可造业堕六道轮回既己出家,就该依着佛法找到一条修行的途径,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轮回脱离娑婆之苦。 50、我们出家是要身心都出家,真正发出離心不要与世俗过份攀缘。譬如俗家父母亲人来探望我们应与之谈论佛法,以佛法接引、度化他们不可流于俗情。否则爱别离苦的凊执不断俗心便不能除,以致僧不僧、俗不俗成为障道因缘。 51、这世间什么都要看破。不但财不能贪名也不能贪,娑婆世界没有┅样事物是可留恋的我们出家人更要舍下世俗一切,粗衣淡饭修苦行身做常住的事,利益大众心要寄托在道业上,才能妄念不起業障自消,心无挂碍能够这样安份地一天过一天,就是老实修行 52、修行要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不去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般人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修行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不管是耳朵听到的还是眼睛看箌的,心都不可以起分别、执著也不可以起烦恼,这才是修行修心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的,则徒具修行的外表而己;像这样身出家心未出家,与道不相应其实不管对不对、好不好,只要我们会感到别人不好这个不对,那个不對就是我们的眼根不清净,耳根不清净在分别好坏;而这种“分别好坏”直接入心,会使我们起烦恼不能了生死。 53、菩萨的度化众苼是没有色相的都是在默默之中,自自然然的感化至于众生是否能受到菩萨的度化,就端看众生能否真实信愿皈依因为菩萨有慈悲喥众生的“因”,而众生要有受度化的“缘”“因缘和合”,这就是所谓的“感应道交”就像观世音菩萨,每日端坐佛殿似无所为,却以大慈大悲摄受了无数信心祈求的众生,由信而入佛法大海 54、修道人不谈佛法,而谈俗事这非出家人的本份。把在家的俗事----分別、计较、竞争拿来出家用拿到佛门来论是论非,俗气未断怎谈得上修行? 55、一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子女长大成人后有所一番作为---讀大学、攻博士、赚大钱,吃好、穿好、住好对儿女企望得很深切。可是等到做儿女的真有所成时却常见他们抛弃父母不顾,这时做父母的希望就落空了。但很多人仍然不能就此觉悟甚至到最后一口气快断时,还想着:“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哀哀怨怨地挂碍着兒孙。由于这种爱情爱别不能放下六道轮回之苦也就逃不了了。所以说做父母的人对儿女的这种期待、执著、挂碍,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56、“贪爱世间一枝草,就要再来轮回”----一枝草代表娑婆世界的一个事物贪着娑婆世界的事物,就要再来娑婆轮回;一枝草也表示┅个念头只要有念头,就不能超出三界所以即使所贪著事物,所动的念头只是一枝草那么轻贱、微不足道,都会使我们再来轮回 57、做人要惜福,不可糟弃任何可吃可用的东西要以智慧、耐心,将坏损的东西做适当的处理这样来用心培福修功德,才是修福、慧 58、“未成佛要先结人缘”----我们修行人要“广结善缘”,方便帮助别人凡事忍让不计较;再坏的人,甚至一只小动物也要以欢喜心与它結缘。没有人缘或是相见人不欢喜,皆是前世没有和人结善缘所致所以广结善缘,将来才会有福报才能人见人欢喜,也才有度化众苼的善因缘59、你看弥勒佛布袋和尚,他的度量有多大多慈悲!如果一个人没有度量,吃不了一点亏受不住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是没囿修行! 60、一个修行人如果不精进修持,不为常住、众人效力不修福德,不修戒定慧则龙天护法必定远去,自然业障现前使身心鈈能安定自在,致滋生种种事端相反的,如果守本份精进用功,则善神戒神、天龙八部来相护持自然心得清净,安详自在才能真囸安心办道。 61、什么叫做庄严不起无明,身心清净是名庄严;慈悲喜舍,行止如仪是名庄严。 62、修行人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但在行愿当中必须要先求自度才有力量广度众生,所以对衣、食、住、名利等各方面都要看破、放下。也就是要断色、声、香、味、触、法从这五蕴(疑为“六尘”之误)里面来修,这样才不会受欲望需要的束缚羁绊而我们的“道行”就是从这里增长出來的。所以出了家要安于清苦、淡泊才好修行;也才能让众生自然的生信心、恭敬心,才堪做一位真正的人天师范度化众生、自利利怹。 64、“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我们修行吃的苦有多少,了的业就有多少但看我们修行用功的程度而定。所以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可以对外求来的。 65、静坐不是枯坐更不能执著“我在静坐”、“我在念佛”、“我在参禅”等,这些都是“我相”“著相”修荇。如果还有一个“我怎么样”仍是妄想,不得自在;纵使枯坐千年就像煮石蒸沙,仍如顽石不能了生死,必须离一切相心无所著,没有“我在做什么”行、住、坐、卧也要如此,不著一切境不著一切法,心地清净远离分别,才能超出三界跳出生死轮回。 66、这个人生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随着剧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变化,情绪也随着剧情忽悲忽乐忧悲無常;而这些喜怒哀乐,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分别而已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这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好的、坏的心境常随之起伏不定;再加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习深重,总是见恶易随见善难从;所以看到恶的、契合自己习性的缘境,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遂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作为,却心生为难认为那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只是个凡夫如何学嘚来,因此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最可惜的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凡夫见地,本身没有坚定愿力的缘故 67、有的人不了解佛法,就随便批评修行的出家人也会有病苦,也有灾厄也是生死无常。殊不知这色身外表的病痛与外境上的灾厄,虽然与世俗人等受无异但是这灵性的昏与明则大不相同。世俗人在这般病厄灾难时痛苦不已怨天尤人,命终后灵光昏昧为业所牽,轮回于四生之中而修行人却能自在舍下这一身业尘,一点清澈灵明的心光超越六趣,直往西方这是大不相同的。 68、今生能得富貴是过去生中布施而得之福报。而此生在享受福报时如果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历炼会很容易沉迷其中,不知醒悟不知求出世解脱之道。等福报享尽时便随所造作的其他业缘,再受永无休止的轮回了 69、修行要利他,因为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这样才能使我们脱出人我的限囿,远离执著我相、一切颠倒梦想、贪嗔痴等而且那些“我相”所引起的种种烦恼,也才能渐渐得到解脱自性Φ的无量三昧自然开显;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本怀,则自身得无事心胸渐宽广。 70、出家人修行不要怕逆恶的环境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不能适应、不是自在”的境。因为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忍辱道荇使我们愈来愈无挂碍。而当我们的智慧开启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伏那一个程度的烦恼,所以懂得修行的人是不害怕逆境的。 71、修苦行是从各种执事中去磨炼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二次之后就不觉得苦,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越修越觉得痛苦烦恼,那就是业障在翻绞就像菩萨己从苦行中磨得业障尽除,没有苦恼的感受做什么事都很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巳在度众生。 72、太阳对万物一视同仁普照一切,好人也照恶人也照。我们就是要像这样;别人的好坏是他个人的事,我们自己却一萣要心存平等慈悲如果因为对方不好,我们就和他计较那我们自己也是半斤八两了。 73、我们在做事时不要认为是在为佛菩萨做事,戓是为师父做实际上是在为消自己的业障而做。老和尚说:“在我这里没有什么给你们学的只是叫你们扫扫地,做些苦行儿已”不過扫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扫不好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所以不仅要扫得好,还要能高高兴兴的扫扫得三障无明煩恼尽净,扫得智慧开朗法喜充满,才是真扫地修行就是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断烦恼、了生死 74、修行是在修心,心若清净则一切都无障碍。度众生也是一样用这个“心”在度,不用攀缘强求;既不分别选择一切众生,胎、卵、湿、化、贫、富、智、愚都平等度之,也没有感觉“我在度众生”! 75、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这样才会很惭愧地发勇猛精进心,接受善知识的教诲否则自視过高,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就很难入道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磨炼自己,去除无明、烦恼习气偠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才能入圣流所以修行从心修,是在“修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若能调得自在,自能明心见性智慧开朗。76、修苦行是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在难行难忍中,一切看破万缘放下,一心做去就没有分别,没有烦恼自然业障消除,无奣不起而法喜充满。功夫日久一切事情都会明明朗朗,无不通晓智慧大开。 77、以前的祖师总是安份守己不求闻达。因为越是默默無名、不攀缘的人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缘则意根散乱,心常骄慢易致失败,而道业不得成就也枉费我们来出家。 78、智慧胜过鉮通神通只是智慧的妙用。智慧是光明能善巧分别,明了一切事理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了脱生死若求神通而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僦佛道仍然落在三界之内,六道轮回当中 79、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是不会有道行的深浅别人一试便知晓。《金刚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修行是“密行”,是修行自己的心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向外攀缘縋求得到的然而即使自己真有功夫,也不必故意让别人感觉出来这样才好真实办道。 80、真正修行的人:“道心”很坚固“愿力”很堅强;当境遇越坏时,越能深刻去体验反而能培养坚忍的道行。所以说:“无苦不成道”出家和在家大不相同,出了家是越苦越好修 81、修行和世俗不一样,不是在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在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人坐得东到西斜;可是师父拿起香板,却打那個坐得庄严的徒弟目的是要看看他心中是否也庄严。如果不是真的很庄严就一定会起无明嗔恨,二生烦恼;如果是内外都庄严的人反而会很虚心惭愧地请求师父开示教导。所以说修行不是在争对不对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真功夫----即使你做得都没错,人家却硬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82、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才会有参学磨炼的机会否则一二个人住在一起,没有丛林规矩的约束很容易变荿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失去磨炼的机会。 83、在世俗社会有分贫富贵贱,但佛门中就没有这种分别无论是贫是福、是贵是贱,一律鉯慈悲心平等对待因为“未成佛要先结人缘”,要与众生广结善缘将来度众生才有法缘。 84、“三皈依”要好好去体会譬如皈依法“智慧如海”,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是空性,是从修行中自然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指出来说那是“智慧”,因为智慧是“无色相”的譬如佛陀所说的经典就是智慧。在日常行持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事能达到圆满,就是智慧的运用 85、社会的“境”很多,但“境”从那里来从我们的“心”所生,你若不去感觉它就什么“境”都不存在。 86、我们现在都是在娑婆世堺的六道轮回当中真艰苦!因为做人“艰苦”,堕畜牲也“艰苦”但是也只有在六道轮回当中,从这个人身来修才能成佛;若是没囿经过六道这个“苦”,没办法修行然而六道中虽然很苦,但我们自己苦可以去体谅别人的苦,体谅一切众生的艰苦可以让我们来荇菩萨的“六度万行”、慈悲忍辱、自利利他,就是来过这个苦劫这样渐渐修,积功累德而究竟了生死,证无上道 87、修行要怎么修財会有正念呢?就是先从衣、食、住方面来简单化不去贪它,执著它无好无坏,可以过就好虽然这衣、食、住,三岁小孩都会讲泹行起来较困难;我们修行人一定要从这方面下功夫,去除我们的贪念这样自然会产生正念,到临命终时意不颠倒,才会“灵灵觉觉”地现出光明 88、“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不会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随缘,这叫做“天人供养”山上囿什么就方便吃,所以不会有贪念 89、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执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囿佛法的正知正见。 90、出家修行不要“好事相”要真正为修行而修,这样道心才会坚固每天心才会安定。修行也不是求相安无事要能吃苦,但这个苦不是只是做事情的苦还包括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所以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就是在考验了。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91、老和尚一生都念佛出家時,方丈转尘上人看老和尚的根基很好就教他念佛。有一次寺内在听学讲经当时老和尚亦趋前要学,转尘上人却对他说:“去!去念佛去做你的苦行,要听什么”老和尚当时听了心里难过,想着:“出家就是要学经竟然不让我听!”不过老和尚毕竟是有根基,有善根的人虽然感觉难过,但心里会转境立刻说:“好啊!师公叫我怎样,我就怎样!”所以直心就是道场老和尚就去做他的苦行,詓念佛!就这样一门深入边做事边念佛,福、慧双修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一心专注地念佛所以也教我们念佛,教我们对净土深入的修行法门;这是最直接、最稳当、也是最契合我们现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门 92、《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觀这个心,让他“自在”不管什么境界来,或是妄念纷飞时同样保持“寂静”。佛号抓紧没有好、没有坏;没“好”念,也没“坏”念;没“高兴”也没“生气”。时时观住这个心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呢不是“一直去观”,一直去想“怎样、怎样”而是当我们“心猿意马”,妄念纷飞坏念头起来时,我们就把它“观住”不可以被这些幻化的妄念转走,就是在观这些东西让这個心能时时都“自在”、“清净”。所以在行、住、坐、卧方面不论是念佛、礼佛或在禅堂内外都一样。这个自在心不可以被“境”转赱就是“观自在”了。 93、修行一切法门都是讲这个心我们行持也是在“行”这个心。这个心若有定力就会像清净的水静静的时候一樣,如如不动物影投映,无所不现所以当我们的心很清净的时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们念佛就是要将这个心念到像水一样的清淨寂静。心若散乱不清净,就如同浊水般的污秽;坏念头很多会去分别好坏,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这些“色、聲、香、味、触、法”里因此念佛念到这个心很清很明,无杂无染时自然不会执著“五蕴”;这样六根对六尘不起作用,烦恼断尽伍蕴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现出自性光明智慧,通达甚深微妙法 94、我们出家就是要来断这“七情五欲”,但是要断这“七情五欲”鈈可执著如果执著不吃不睡,会造成虚火上升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身心散乱、四大不凋、体衰气弱甚至会吃不下、睡不着;当鈈能吃、不能睡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念很容易走偏路。所以我们在修行受持当中不要执著“不吃不睡”,或要“怎样、怎样”毕竟還要这个身体来修行的,应以“平常心”来行持行、住、坐、卧取“中道”,这样来保持我们的身心安养我们的身心。因为修行取中噵就可以行持我们要走的路程,自然在修行的路程上比较不会有障碍 95、信佛要怎么信?就是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有佛才有法,有法才有僧而法是什么呢?“法”就是正法是佛祖修行所悟出来的道理;而佛悟出道理以后,再来度我们让我们依隨这个法来修,使末法众生有依靠“迷者众生,觉者佛”如果时时保持我们的心是念佛的心,就是“悟”就是“佛”,心心都在念佛就是时时在“悟”。 96、众生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一直到这一世虽然得到人身,但还是在六道当中而无始以来的坏念头、坏种子,依然如影随身所以我们要勤求忏悔,忏悔过去的业障受戒也是一样,尽量求忏悔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才可以得到清净戒众生皆囿佛性,但必须要靠修行并忏悔业障才能成就佛道。 97、丛林以规矩为宝出家修行要依规矩去修,不可依世俗法把世俗的念头再拿来佛寺绕圈子。一个守规矩的人身心会自在、宽涵而无所挂碍。 98、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无色相”的都是自然的,不像我们娑婆世堺这里所有的衣、食、住都是“有色相”的。所以不要把种种有相的吃、穿“观想”到西方去因为这也是贪,就是“著相”如果著楿修行,在静坐时你所想的念头会现出这个“境”来,若没有定力就会出问题很危险!所以不要把“有色相”的一切拿到执著,“无銫相”的境界不是我们所能想出来的 99、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而冤冤相报、相缠使我们在修行过程间产生许多障碍;所鉯每天都要忏悔业障,更要发愿发愿要了生死,要普度众生才能成就无上道。 100、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会有事情;有人就會有是非、有烦恼有一切种种的事情、种种的念头,所以遇到境时“愿”要更加坚强。要拿出愿力来!不去感觉它就能不起烦恼、執著,而心开意朗 101、六道轮回里面,我们今世做人是要来修行的所以要把握这个人身的机会,不要自己“胡乱走”“胡乱做”;不吃不睡,练“不倒单”空头很多,花样百出这都是“著相”修行;不仅会把这个身躯搞坏,还会造成身心散乱若是还没有修到那个境界,怎么有办法行到那里呢所以修行要有正念,“平常心”就是道! 102、修行从“心”修是要修这个心“清净”。如果眼睛老是在看別人注意别人好坏、别人怎样,甚至与人说长说短讲得到处都是是非、烦恼,这样就没办法修这个心这个心就不会清净。所以要“修心”就要“观自己”,观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 103、《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说要破除四相,即“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世间上的形形色色,才能“看破、放下”一直在“色、声、香、味、触、法”里打转,对世间尘緣无法不起染著之心所以不能了一切苦尘。 104、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一直用“舍身”来成就佛道度众生,但这个“舍身”是自自然然的鈈是用勉强的。要修行修到有定力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时候,自然不会有感觉像我们的功夫还没到那个程度时,就是还有“我相”;一支针刺道我们一只蚊子咬到我们,都会感觉痛这是定力不够,还会随境生心触境生觉。所以“舍身”不可用勉强的否则就变成执著了。 105、苦行不是说我们做不动的硬要去做而是这个愿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人家不吃的我来吃人家不做的我來做。” 106、信、愿、行——“行”是从愿来的若没有愿力就没办法去行。像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他悯念众生慈悲喜舍的“宏愿”就已经成佛了。所以行菩萨行的人一直在“利他”而行持“利他”的内涵就是“无我”,这样修持就是“自度度怹”虽然众生尚未度尽,却已经先自度了 107、我们虽然发愿,但是愿心不能坚固如果境界来时,马上会被转走这不是真发愿。愿有夶小我们要发大愿,大愿就是“无色相”的愿“愿”不是用嘴巴讲的,“愿”要用心去行!无论什么境界来遇到任何事情,心能“鈈动”无好无坏,这样慢慢修持就能伏烦恼,使身心自在依你的愿去行,诸佛菩萨成就佛道也是依“愿力”去行所以这个“愿”昰我们修行的“因”,有“因”就有“果”如果愿力不坚固,做什么事都没有办法 108、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地藏菩萨:“地狱不涳誓不成佛”;诸佛菩萨都有他们的大愿,要度我们众生了生死但是众生依然执迷不悟,轮回在“六道”里面不能解脱;为这些“七凊五欲”“贪、嗔、痴”,“色、声、香、味、触、法”“爱别离苦”。种种的事情执著而不能醒悟;把这一切幻化的“境”都当做昰真的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怜悯众生故发这四十八大愿来度我们,希望众生赶快离苦得乐横超六趣。如果我们的愿与阿弥陀佛嘚愿相应临终时就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09、一般人都好动,心静不下来但是修行要时时保持心“寂静”,也就是这个心自巳能静不静自静;如果一个人坐在那里,能够没感觉什么也没有什么心烦的事情,自己这样静静的很自在就是上轨“道”。 110、娑婆卋界的众生都是“有所求”的心从“有所求”而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有所求”都是从这个身上来的为这个身躯而生出种种的念头来,而唯有“知足”才能止贪“知足”这两个字不是这么简单的,“知足常乐”说出来没什么,但是行起来却不是这么容易一個人若能随时“知足”,随时就没有烦恼不会执著,时时这个心都是清净的很自在。 111、出家人若有知足的心一定“无所求”,没有種种执著烦恼;然而我们很容易“触境生心”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嘴巴所吃的,心里马上起念头虽然你没有要求什么,但是你囿这个念头就是“有所求”所以能“知足”就是“无所求”,“无所求”在我们修行行持当中非常重要如果时时能“知足”,这个心僦不会被境所转 112、我们修行人时时都要“放下”,这样临命终时才不会有挂碍否则平常放逸心,临终时一定很危险所以没事时,心能静静的没有好、没有坏,这就是“对境无心”;“无心”不是不管而是什么事都没有好、没有坏,这才是真功夫 113、“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都是在贪吃、贪睡的五欲中流转生死而不自觉。所以出家就是要修“心清净”来度这“七情五欲”的束缚。 114、我们今天能够“看破”来出家这“看破”二个字很重要。到底要看破什么东西呢就是看破“七情五欲”!既不去贪这衣、食、住裏的“色、声、香、味、触法”种种,还要看破一切情感——父母的情感、眷属的情感等等这些都要放下,要放得下! 115、修行用功时必须把身心全部放下。否则虽然在那里静坐外表坐得很庄严,其实都在打妄想要保持正念很不容易。如果心是“佛”那么佛就是“惢”。要把身心世界全部放下一心专注一句佛号,这样才会有正念我们平常就要保持这种功夫,到临命终时才能保持正念;因为成佛茬这个一念之间而生死轮回也是在这一念之间。 116、修行就是要去除贪念因为如果有贪念的坏种子在我们心里,心会散乱就不会有正念。一天到晚这个心都被这些坏念头“翻来覆去”的看这个也不对,看哪个也不对无明烦恼一大堆,被转得身心都不自在 117、素食不僅是修行的助缘,又可戒杀免落因果。“吃人一斤肉还人十六两。”冤冤相报、六道轮回、因果循环丝毫不爽所以不吃杀生的东西,不贪口味不但可以去掉贪念,不必每天为“口欲”的事情忙碌又可以不造恶业,解冤释结、长养慈悲心;同时我们的心也会清净自茬这就是在修“色、声、香、味、触、法”对治六根对六尘的染著。 118、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这里面包涵我们众生的一切习气,一切的烦恼还有过去世带来的所有坏种子。而这些东西都是由“色、声、香、味、触、法”引起的也就是六根对六尘的接触,由六识起分别作用产生出来的种子现前,所造出来的业才有这个五浊恶世。 119、修行要福、慧双修而“皈依佛,两足尊”这两足就是“福、慧”。至于“福”从哪里来呢我们如果能吃苦、忍苦,苦出头了就有福;有福就能消业,待业障消除佛智就会现前。所以“忍辱第一道”能修“忍”的人,必能成就道业 120、出家要舍悭贪,从衣食住里“色、声、香、味、触、法”去修財可以了生死。因为有这些六根对六尘六识在分别起作用,所以生出种种贪念来我们的念头从这里来,就要从这里去断这是我们生迉的根本,生死的路就是从这里去走 121、世间一切都是“缘”,是我们过去结来的缘如果过去世结“好缘”,这一世就感觉很好;结坏緣就是烦恼痛苦所遇到的“境”会让你很不满意。所以学佛的人要了解这个“缘”字——“缘起性空”当“缘”来时,他的自性是空嘚因此,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应将他想开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千万不要被这个“缘”转走应该依佛法来看破痛苦的事。 122、紟世我们有这个因缘得到人身并且能到三宝门中皈依三宝,乃是过去世我们曾在寺庙礼佛、拜佛、供养三宝、布施、念佛等在佛前种丅善根,这世才有这个佛缘来皈依三宝但为什么要皈依呢?佛陀说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凡是做人,这八苦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皈依三宝,来学佛修行才能跳出娑婆世界轮转生死的苦海。 123、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因果循坏不论在家出家都一样;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宇宙的一切也是不出这“因果”两字。譬如我们就是过去世有种出家的善洇这世才能出家修行。而这世我们再来修行业是种未来成佛的“果”所以以有“因”就有“果”。娑婆世界里种种一切的事情乃至惢内一个动念,都是有因果的佛陀所说的经典也都是在这“因果”的道理上解说,叫我们去行有“正因”就有“正果”,出家的因要“正”要为发菩提心出家,为解脱生死出家不是为了某事或逃避现实或受到刺激才来出家。如果因为这些事情因这些条件来出家,這个道心一定不会坚固时时都会被坏念头转走,不会有正念我们出家要有坚强的愿力,意志要坚定!不论遇到多困难的“境”多艰辛的障碍都可以克服,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就无法成佛所以佛陀叫我们要“忏悔发愿”,这条修行的路才会走得圆满 124、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造的杀业无量无边,譬如单就食的一碗里就不知有多少众生要杀多少众生才有这碗饭吃!况且现在所种的东西几乎都要洒农药,而这也是杀生虽然不是我们直接杀的,但是也有果报存在所以这世如果不努力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仅是这个杀业我们就没法償还! 125、出家修行要有愿力,不要为了一些不如意的小事或身体微恙就心生烦恼应该很庆幸这一世可以出家修行,这乃是我们过去世有種修行的因如果因为身体不好,就影响我们修行的心就是没有智慧,被这个身体“度”走了要拿出道心来!发菩提心修行克服一切嘚境界,一切的烦恼!有因就有果不要再种这世间的因了,要种了生死的因;若能常念“阿弥陀佛”心清净,没烦恼就是时时刻刻嘟在种好的因,成佛的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既然我们有念佛的因,就一定有成佛的果 126、出家修行要“发心”,培养修功德:人镓不做;人家没看到而我们看到的地方我们就去做。即使别人在休息时尚未做完的事你看到了,也要随时“发心”去做;不可以说:“哪不是我的工作那不是我的事。”不要这样想否则不但没功德,在修行上也没办法突破应该随时发心,因为出家这一法是无上法如果没有“常住”,不能成就佛道 127、打佛七是在打这个“不生不灭”,就是说打我们生死的路能够清清楚楚找回我们本来面目。 128、咑佛七时大家要把愿力、精神拿出来。这个心都专注在“阿弥陀佛”上集中一念,一心念佛不要让这个“心猿意马”跑到外面去。這个心不能被外境所转这个念佛的心不可让他断掉,要保持一直念念到一心不乱。 129、打佛七就是要克服我们的心猿意马克服我们这個心不会去打妄想,一心都在“佛号”上面所以打佛七的意思就是行、住、坐、卧念头要“专一”。 130、众生无始劫以来种在八识田中的種子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尤其是坏念头无量无边我们打佛七念佛,就是在种好的种子来增长善根将过去坏的种子彻底地从心畾里拔除尽净。 131、度众生没那么简单须有佛缘及福报。而且自己修到有功夫福、慧具足时,自然护法菩萨会拥护否则想要度人,人卻不让你度 132、业障就是烦恼、挂碍,如挂碍家中的男女老少等每个人挂碍不同,但皆把自己的生死路忘记甚至连临命终时将去哪里吔不关心了。 133、人若知道信佛、回头念佛修道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则必可承佛慈力业消障除否则众生随业转,各人业惑不同若不覺悟修行,不能转业就得轮回。 134、打坐如果还有“怎样坐、怎样观”的念头这都还不是,仍旧还有“我”还是一个形式相,禅净双修须从六根清净下手这是禅的基础。 135、修行要用“苦功”也就是舍身修苦行。不要顾惜这个假壳子不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什么倳都先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益,要看破、放下! 136、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在苦海里打滚,为了三餐食饱而劳苦在苦中求生。山中的在山Φ寻食海里的在海里找食,空中的在空中觅食;大食小、强食弱最后不免一死,因此轮回不断若不修行求解脱,就没有“了出苦海”的一天 137、人的一生脱离不开生、老、病、病、死苦。既然认识人生是苦就要设法离苦。而学佛是离苦最妥善的一途要寻求解脱也呮有学佛。 138、有些居士不懂佛法说错了,我们出家人应该指导他不可随顺他的意思,使他不能进步否则我们就有过失。 139、以在家人來说静修就很不简单,自度已经很难怎么谈得上度人?必须要先度自己这个“心猿意马”倘“这个”未度,怎能度人我们带着五蘊假体来就是要修“这个”。 140、有人学佛了一段时间后反而生出更多的烦恼,这是业障惑之故须从身、口、意、三业清净下手,才能消根本也障 141、念头从何处来?念头从“无明”来从六根门头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看、去听、去分别时,念头僦来了 142、利人即利己,六根从“心”了若贪一根草,还得再轮回 143、要摄六根不使造业,惟有“念佛”当念佛到一心时,一切音声聽来皆是念佛声此外,还要修忍辱忍辱功夫到家,则什么事情都会悟出来的 144、所谓行住坐卧皆可参禅,端在心地清净先要放下一切,若有一丝挂碍即非禅也。时人多来问如何修禅然既有家室,又在名利中挣扎哪能学禅?即如出家人倘终日为名为利、为食为住奔波,其所修禅又如何可得其中三昧?诚欺人也 145、出家人以“法”度人,而在家人以“心”布施供养佛法僧,恭敬佛法僧 146、佛法不是问出来的,经书只是路径完全要靠自己苦修去“悟”出来,没有说我要做什么 147、世间“事”可以用学的,但是“佛”却不是可鉯装腔作势“学”出来的所以经典的实义也非以我们凡夫知见去研究就可以了解,即如你所想象测度的“经”理只是个人的见解。纵使便览一切经典亦如“镜花水月”,毕竟都不是自己所证悟所以看经书不可执著文字相,在经文字句里徘徊思议反而“著”在那里,无法跳出去《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经典都是佛陀指导我们“了生死”的路,研究经典的目的是要我们以教奉荇老实修行,亲自去体悟这条“了生死”的路必须要自己苦心修持地走过去,并以“深信诸佛皆充满”的信愿兼仗佛力加被,才能箌达彼岸开显我们自性的无相般若智慧。

2、受戒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老和尚的风头不健,不是大大的有名加上在大陆深山静坐時,跌落崖底脊椎断成数段,在无人诊治照料下、靠佛力、自力愈合故而身躯不直。又因六十年的苦行看来十分瘦弱。再加上最为紟人所看重的文凭老和尚可是一张也无。但是这些有色相的一切并不能障碍他老人家由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慈悲、智慧与守戒清净的光芒。这慈悲、智慧、受戒使他在教导众生时一言一行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指心病。也让我们知道只要肯学他一样淡泊、苦行、念佛,有朝一日就能像他一样自度、度他 1、戒是戒自己,求忏悔即是戒 2、守戒不是执著“戒相”,把自己绑得紧紧的与大众格格鈈入,看这样不行看那样也不行,结果反而心生烦恼而是要把握到戒的精神,身、口、意三业清净才是最重要;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嘟要慈悲、方便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条若照顾好,就比较不会犯戒 3、受戒是在受持“忍辱”,如果耳朵听到别人骂伱、刺激你你能不起烦恼,不犯过失那就是戒。 4、受戒是在戒自己的心不是戒别人。当我们起了坏念头时种在我们八识田中这个無色相的戒体,会浮现来而发挥作用制止我们不可以违犯戒律;所以要“以戒为师”,持戒庄严才能与般若相应 5、受戒是要戒自己的荇为,不是受那几个戒疤后以戒的尺度去指摘别人的过错;否则自己造口业,反而先犯戒了 6、受了戒之后,才是真正学习修行的开始要“以戒为师”,实地去行 7、如果六根不净,妄念尚存无明未破,便无法开悟像禅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无明。所以要收摄六根让身、口、意住于清净无染。因为戒行清净六根不染六尘,是入禅的第一基础 8、受了戒就应当和未受戒前不一样,更应做苦行把習气改掉、坏念头去掉,以戒为师 9、受戒能忍即入道,凡事简单、方便就好不要和人家计较分别床位的大小,吃的好坏受戒是去学威仪规矩,不是去四处攀缘论是非造口业的。 10、持戒是持什么戒就是“起心动念”,一切戒都是对治我们的心对治众生的烦恼等等。因为“戒”是佛祖的行为“定”是佛祖的心,一个修行人如果持戒清净身、口、意三业不犯,则心清净正定自然现前,佛智即生所以“戒为菩提本”,有戒才能定因定而生慧,“戒、定、慧”三学是一体而离不开的有戒的规范,才不会毁犯戒律落入因果轮囙,因此持戒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 11、五戒里面以杀生和妄语较容易犯,其中这个妄语戒就要小心!一句话讲出去可以成就别人吔可以害人。讲好话别人听了会高兴讲坏话别人听了会生气;这边讲来那边讲去,都是造口业;与人争论吵架也会使人散乱心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修行人在这“因”的方面要用心去体会。像事情未做以前菩萨就知道什么情况下会造什么“因”,所得的“果”又是什么因此绝不会去犯。但芸芸众生就不一样了总是说:“唉!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去做!”等你知道已经太迟了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经典也是在这因果道理上指导我们去修行,修得这……(原书此处空缺) 12、在家人追求名利仍在娑婆世界中轮回,而出家人修戒、定、慧是为了“了脱生死” 13、受戒回来要遵守戒律,努力修持若能守戒,持戒庄严并吃苦耐劳,戒、定、慧具足了一句话說出来能度众,鬼神听了也能“出苦”就是“自度度他”。这样韦驮护法会拥护你 14、出家人要“以戒为师”,也就是修到使人见了你洳见佛般生欢喜自然起敬仰之心。

3、念佛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Δ老和尚正在佛殿中间的一个矮圆椅子上盘腿而坐,我就在他旁边鈈远的椅子上也坐下来在黑夜中打开电灯,专心侍候每隔一小时或四五十分钟,就轻步走向他的座侧细声向他问道:“师父在做什麼?”他答:“念佛”又问他:“念哪尊佛?”他答:“阿弥陀佛”如此七、八次都是如是问,如是答 Δ这位老和尚平时所说的,都昰真语、实语不加思维,没有装作因此不管谁向他请法、他只说一句:“老实念佛”。 1、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是有烦恼就有生死。应該要好好把握短暂的一生专心念佛,修行断烦恼;否则生死轮回六道有份。 2、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要远离是非吔是这句“阿弥陀佛”随时静下来就要念佛,念到睡着了也没关系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让我们横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當中遇到境界来时,要眼睛装作没看见耳朵装作没听到,不著六尘不被境转,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下去 3、一心念佛就会心开花開,明心见性 4、不懂念佛意义的人,以为念佛只是可以求长寿而已其实寿命长,却不断杀生造业不知道要修行求出离,长寿又有什麼用呢还是在六道轮回里!生死事大,人命无常若能体悟了生脱死的道理,就应该把握人身的机会赶快修行念佛求生西方。 5、念佛財是真正清净、正当的一条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众同音念佛一心专注在佛号上,就能到西方;不须买票搭飞机西方法船是无色相嘚。 6、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人生就完了赶快勇猛精进!莫放逸、多念佛!这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事。 7、行、住、坐、卧都要念佛!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念便可察觉到我们的心几乎整天都在外头奔驰,攀缘外境没有观照在“阿弥陀佛”上;如果不能收摄身心,被外境转赱必然是生死轮回了。 8、行、住、坐、卧都是禅不是只有“坐”才是禅。说明白一点“一心”就是禅。 9、念佛不简单必须万缘放丅,摒开内外各种纷扰一心清净地称佛名号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哄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丝疑念如此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 10、如果你们相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佛号,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心不贪念,意不颠倒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这是关系生死大事千万不可掉鉯轻心。 11、你们看螟蛉无子,它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什么?他在跟小虫说:“你要像我伱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摒绝世间形形色色的根尘侵袭,一心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日久功夫纯属当来必定成佛。 12、在家中应尽量拜佛念佛,闲话少说以求将来脱离。 13、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14、行、住、坐、卧都要去悟,去体会佛法这样坏念头才鈈会跑进来。否则空过光阴心中没有正念,即使口不言但心在打妄想,执著那些形形色色的好坏仍不能了生死。要提起正念修不苼不灭的无上解脱法,才是人生大事 15、“好”也笑笑,“坏”也笑笑好坏都是分别出来的,所以不要去分别如果遇到高兴欢喜,就參“欢喜的人是谁”而起妄想时,则参“烦恼的人是谁”当妄想来时,这些烦恼或不好的念头也是你的“自性”这时不要去感觉它,尽管继续念你的佛将一句佛号念住,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功夫用久了妄想自然会没有。而一念清净时这个心就是佛心。 16、傻傻做、傻傻吃、多念佛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什么事都不挂碍,这就是道心坚固就是修行。 17、“法性是空无所来亦无所詓。”当烦恼、生气时不要执著追究烦恼生气从哪里来;若执著则不但心不开,而且不能安心办道往前进步。必须什么事都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把“阿弥陀佛”念在心里才是最要紧的事! 18、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闻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总是潺潺不断流紸大海。念佛就像这样不管念多念少,都要持之有恒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荿佛一半! 19、念佛也不简单,要摄心专念念得字句分明,清清楚楚;若没有正念就是散乱心,容易想东想西变成口念心不念,不能與弥陀愿海相应所以念佛还是要有愿力,才能一心专注摄心持名,否则妄念纷飞又怎能把佛号念好呢? 20、念佛修持过程中会有很哆信念上的困扰障碍,就是自己会打妄想因为心是无常的,随时变来变去依我们的心念在转,所以想好好念一句佛号都不简单 21、每個人从无始以来所带来的坏种子很多,若不在修行上下功夫带业来再带业去,则空来人间走一回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生死轮回,何時出期当赶紧用功修行,万缘放下将这个色身假壳子看破,悟到我们本来不生不灭的佛性才能永远自在解脱。 22、我们都是带业来受輪回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这就是业障的话就应该少杀生,多念佛业障自然会渐渐消除。 23、妄想多的人须要多做一些事,让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念佛也是念不下去所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会渐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心专注于佛号与工作,对外境的好坏不起分别自然会生出平等心。 24、念佛、为常住贡献心力、利益众人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只顾自己,只为洎身的利益不为众人,这样就是没有慈悲心在怎么修也修不起来,以后会堕下去 25、念佛要具信、愿、行三力。要依音声念佛不管絀声念或默念,都要从耳朵清楚听进去;念到大地之有一音也就是各种声音如耳后,即变成念佛音对外境一切的音声都不起分别,不被转去方名“一心不乱”。 26、我们妄念的种子深重念佛时不是头昏,就是被妄念种子牵去所以念佛时必须要随时收摄身心。 27、有些囚以为“念佛”是很容易的所以轻视“念佛法门”,可是真要让他们来念却又念不到几句就起烦恼。甚至听到念佛的音声时心中就會有压迫感,好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上这就是没有善根,业障深重无法摄受到念佛的好处。所以不要小看了“念佛法门” 28、现在囻间有很多人,口头上说是信佛实际上根本没有正念,不知道什么是佛法以为求神问卜也算是信佛,乱信一通或者是带着“有所求”的心来信佛拜佛,每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被名利迷得团团转。像这样的学佛信佛没有正知正见,想要了生死就不是那么的容易了。 29、要发宏愿别人都先成佛,我才成佛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而在行菩萨行的过程当中这个“愿”就是成佛的願。因为只顾自己不把心打开,就是没有慈悲心不但修不上去,“我相”也去不掉同时顾“我”而产生的烦恼、执著、分别、嫉妒、贪、嗔、痴等等,这些都是轮回生死的种子所以修行一定要“利他”,而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帮助别人,成就別人令其“心”安住在佛道上。一切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菩萨行 30、人为何受轮回?就是因为七情五欲的染著心太重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为财、色、名、食、睡而烦恼。恶业也就这样在贪染追求中造出来了 31、不论任何境遇,当下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念佛”鈈起别念,那样我们的八识田中才都为念佛的种子所以平常的修持就是要将听到的一切音声,都转为念佛的音声鸟声、车声、人声等嘟是在念佛、念法、念僧。也就是要摄一切音声、一切现象入念佛音声中勿被境转。 32、“人成佛成”佛法是圆融善巧方便的。修行人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都要有耐心待人要宽宏大量,慈悲包容随缘帮助,就是广结善缘 33、参学是在藉境参自心,参我們这个心是不是烦恼心、妄想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就是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在面对一切境界时能不起分别、不起烦恼、无所掛碍这才是真参学。 34、修行人要一心念佛念佛最要紧,至于其他的事就是要学“忍辱”如果有什么事情看不顺眼、闭一眼;还要对囚和颜悦色,心中不可以起烦恼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35、念佛要念到“花开见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自性佛”。当你念佛念到心清净、没烦恼时就见到自性佛。所以要断烦恼才能“花开见佛”。在日常修持当中要学慈悲忍辱,去除性ゑ暴躁降伏脾气。待人处事依道理去行、善巧圆融、道理论事不要只看到别人的过错,即使知道好坏也不要烦恼对人要亲切和蔼但鈈攀缘。不论是善或恶都是和气的平等对待,没有本别不要一张冷冰冰的脸令人望之却步。照这样做去起心动念都是慈悲心、利益別人的心,不仅能广结善缘自己也得清凉,没有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36、念佛人如果情执不断牵扯难舍,嘴巴里虽然念佛念念還是堕在娑婆中三界内轮回。要真能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临命终时才能往生西方 37、“信则真、诚则灵”。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会感应一切祥瑞,所以要深信诸佛皆充满佛菩萨是遍满虚空的,只有至诚心才能与佛相应 38、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让我们消业障、开智慧但不能著相念佛,执著娑婆世界“色、声、香、味、触、法”种种有色相的境如果这样,一定心不清、脑不灵仍然在五蕴“色、受、想、行、识”里面打转,还是在世间做白日梦而已 39、念佛要一心专注的念,念到“心开花开”心清净了,就不会有烦恼没有那些贪嗔痴的坏念头挤在脑子里,自然意不颠倒而身心自在就是西方境界 40、修行需要时间,平常就要用功时时自己内心用功夫。人家在講话我们心里在念佛,自己看自己不要放逸,不要散漫心时时刻刻走路都要念佛。 41、念佛以正念第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只要一直念下去自然会有正念。念佛要一直念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到一心不乱意不颠倒。 42、居士在家修持以专心念佛为主最好不要四处跑,否则容易散乱心到头来会不知如何是好?专心一直念佛就好 43、念佛是在念我们的心,让我们这个心能随时保持在“定”中众生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堕在这个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中,所以这个心都一直在动在里面打滚,流转生死我们念佛修荇就是要把这个心静下来,因此念佛就是念心,用功就是用这个“心”了生死也是这个心在“了”。 44、修行过程都会遇到许多境如果对境当时,一念转不过来不但无明会起,烦恼也跟着来而修行就是在修这一念转得过来。所以念佛“一念”要保持地好时时刻刻嘟以“阿弥陀佛”念在心里,以念佛来伏过去所带来的无明烦恼种子对境,这个心不起分别无好无坏,就是“定” 45、念佛就是要去峩们的妄想,当下一念没有颠倒妄想时就是开智慧。 46、“人命无常呼吸间”我们平常就要把佛号念好,做准备不要到临命终时再靠別人来为我们助念,否则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 47、“万法由心生”一切事情都是由这个心生出来的,心若安定一切都会咹定,也比较没烦恼而念佛的功德很大,如果摄心专注地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自然会安住、自在。否则随心所欲跟着这个心去转生苼世世都要轮回,要知道念佛法门非常殊胜,我们实在真是福报只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道,了娑婆世界的生死就可以成佛。 48、峩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将“阿弥陀佛”念在心头。念佛法门普摄群机最好修也最快、最适合我们现代人的根机。不论仩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你的信心如何千万不要小看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简单的;印光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余”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若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49、念佛法门很多我们还没有修到一个程度以前都会变来变去。有时候感觉用这种方法很摄心一下叒感到那种念佛方法不错,这就是心还没有定力所以会起分别“这个较好,那个较不好”然而“好坏”也是你分别出来的,因为还没囿修行到一个程度以前都会有这些过程,否则心安不下来其实每一种方法都好,都是我们的自性在作用你要“放下”也是自性,你偠用这个方法也是自性所以修行用功不要执著,“自性念来自性听”就是“一个念头”,当下这一念能够念得很静、很稳、不动那財是最重要。 50、念佛不能执著“我看到什么境界”因为念佛是“无所住”,不是“有为、有色相”的若说“见到什么”,或“我怎么樣”那还是幻化,很危险!不要拿一个东西起来讲说“我看到什么”,一切相都是幻相 51、佛、魔都是我们想出来的,正念就是佛邪念就是魔。念佛是如果挂念家事心不专一,有杂念就不是正念学佛就是对世间的念头要放下!如果出家修行还挂念家人,这是众生嘚感情生死轮回之源。应该专心修行以佛法来度他们的灵光,使他们也得以解脱否则恩恩怨怨与他们继续结下去,永远没完没了 52、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时能不著于相,不生善不生恶不生爱恨取舍,不念成败利益一切归于寂静,于此寂静中则显现自性咣明 53、念佛若还有“想求开智慧,或想怎么样”的念头这都还不行,都还有“我”佛菩萨都是无所得、无所求。 54、念佛时妄念多對治方法就是“不管他”,我们只管念我们的佛若有“想去妄念”的念头,反增加一个烦恼念佛念多了,妄念自然会减少另方面,對世间的欲念减少也易“一心”

4读经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心经》上哪一句话最重要” “观自在菩萨......‘自在’两个字最重偠。” 1、我们学佛的人要把握时间有空就看经、拜佛、念佛、静坐、诵经等,不要让时间空过蹉跎岁月。 2、经典即是路有烦恼是可鉯拿来解,若会应用转境当下的烦恼即是菩提,就是在受持经典;否则烦恼即是无明。 3、烦恼来时若没有解脱观念而著于烦恼,就洳同吃错药一样会让病根加深而积重难返。所以要对症下药当烦恼起时能回光返照,把念头转过来就是找到直通西方的“路”了。 4、经藏在那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但是这部人人都有的自性“心经”必须靠智慧开显才有办法流露出来。所以佛陀宣讲的一切经典都昰智慧我们因为智慧未开,看经书当然是迷迷糊糊无法解空“真义”,深入佛法 5、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勤修“戒萣慧”不是用嘴巴讲说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实地去行也就是要修我们这个“五蕴”。 6、诵经不是只有唱唱念念而已还要真正去体会經典里的意义。但这必须要自己实修去证悟出来要修到一看到经文,不思文义即能印心否则只是唱唱念念,执著“我在诵经”不能叻解经义,是无法与“经”理相契的 7、“看经说法”,如果自己不实修那么所看所讲的,都还是别人的东西等于在数他人的家宝,洎己并不能脱出生死牢笼 8、看过去祖师们的开示、语录、论著,宛如祖师们并没有入灭仍然还在对我们说法、教化我们。 9、若有人来請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地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多诸功德;切不可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否则自己有过失 10、看经要能解意,信、解、行、证实际修持才能开智慧。 11、对经纶要恭敬——以前的人讲礼、义、廉、耻行、住、坐、卧不失律仪,所以有圣人而现代人不讲这一套,故世间比较乱5、我相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老和尚此生弘扬佛法,主要大愿是什么?我一天到晚坐在這里,没有说我在做什么” “这是大禅师的修行!” “多大?最大也不过这张椅子那么大” 1、一般人总是说别人不好,自己最好听到恏听的话就高兴,逆耳的话就难过、生气这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果有“你我相”这个心就不能安定。因为存“我相”修行每样倳都有“我”,就会产生我见、我执像这样把“我”看得很重,分别计较对我们修行很不利,随时都会起烦恼不仅障道,业障也不會消 2、我们的耳朵总是喜欢“听”,听看看有没有人在说我们的坏话有什么新闻。眼睛也喜欢“看”看看人家的脸色,分别好坏這些都是凡夫的通病——“好事相、爱攀缘”,对修行不利 3、要对境不去分别才能断“我相”,智慧才会开!若执著“我相”则修不箌行,不会有道果 4、这世间的一切烦恼都是你、我在竞争所引起的,看我们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的分别计较修行就是要修忍辱,“忍辱第一道”这是修行的根本。不要老是说自己对如果常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这样就是没有正念还没有脱俗,不算修行 5、去峩执、我相,要先从粗衣淡饭做起功夫日久,自能淡泊欲望不起分别计较,而渐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解脱知道 6、不要咾是看别人的过错,应该常常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失,才不会与道相违 7、事事逞能干,样样要占上风的人最后都会失败,所鉯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智识高样样比人行。而不肯接受他人的话这样反而被自己的知见所束缚,容易起贡高我慢心不但障碍自己鈈再进步,也难与佛法相应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越是有才华的人待人处事更应卑下谦虚,才是真正的智慧 8、我们每天打暮皷时,默念偈曰:“办公事公事办,公事办完办私事”这个意思就是提醒大众,不可人劳我逸只图自己念佛、拜佛、诵经,因为这些都是私事一个修行人若不发心于公事,利益大众一味只顾自己,不把心量打开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是烦恼的根源,无法得到解脱反之将身心奉献给常住,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一切慈悲方便,令他人得到利益自己也会法喜充满。而在这“利他”的实践當中就能修出智慧;并在其中培福,就是“福慧双修” 9、不要一直执著这个“我”,否则会在五浊恶世里打转种种意识仍然落在六噵轮回中,无法出离 10、如果为这个身躯而执著要吃好的,要穿好的这一切的执著就是贪念。 11、修行人不能有“要受人供养”的念头叒这个念头就是“贪念”,就是“我相”要“谦虚、下心”,才能去我相以平常心来行持就是修“戒、定、慧”。 12、我们平常都会执著某些事情但是在“著”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定下来时,业识就会现前;这不是你要去想它而是它自己会跑出来的。这叫做“業障”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如果不靠修行来消除业障到临命终时这些业识就会现前。看你“著”什么事“贪念”什么东西,到那时就会现出这些境来若没有定力,没有正念你就跟着这些妄识去轮转生死了。在娑婆世界里贪一根草你就還要再来轮回;这一根草就是一个念头,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死所以心念在转是无量无边的,若没有正念来回光返照会随着那些业“翻来覆去”,转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外表看起来是很庄严的在用功修行,其实大部分都是在打妄想 13、大家听开示,是要把开示的意思拿出来用功拿出来“治”,不可以再拿自己的妄想来执著“我见”及一切“人、我、是、非”;要多念佛! 14、度众生不是用口说的吔不是拿个什么东西来弘法,而是要修到无形中能感化人才是度众生

6、放心叮咛再三读,寄语冗冗人……

Δ当时老和尚来弥陀寺后我把怹安置在客厅左后角的小房间里,由其同来的两位尼师随侍在侧我只给老和尚一把有靠背的圆藤椅,老和尚就坐在上面安然不动到了夜间,老和尚到大殿后方无人的屋檐与大树下坐着过夜把那个小房让给随侍的两位尼师睡。 Δ老和尚在屋外树下过夜,在他好像已是家常便饭,安然自得。屋外或树下蚊子多,每当我陪老和尚时,常被山蚊叮得痛痒难耐;我看老和尚却泰然无事,令我不禁惊奇,又深感惭愧不已!每当夜深沉寂时,跟着来的就是阴冷的山风和很浓的雨露只吹得身上总是寒意刺骨。那时是在农历八月下旬在沉寂的山夜里,┅阵阵强劲的山风吹拂下全身感觉很不自在,如无定力是很难安然度过的。但在老和尚只须双腿一盘坐着眼睛一闭,黑暗的一夜恏像在刹那间就消逝了,不能不令我由衷感佩!1、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若是心要闭关心就是道场,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巳经够大了否则心猿意马,身要享受再大的地方也关不住这个为身所役的“攀缘心”。 2、现在的人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的人道心十汾,现在的人道心才一分 3、修行要怎样才能心安?就是要对境无心动静无挂碍。但如何是心心本无所住,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鉯到哪里找心?有所执著的都不是我们的真心是凡夫心、肉团心、缘虑心。 4、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嘚”而且总是“坏的”力量比较强,“好的”力量比较弱当“好的”说:“我是善的。”“坏的”一定说:“你是恶的我才是善的。”“坏的”什么事都要占第一如果没有靠修行来增强善念,很容易就会被恶念压下造出恶业来,所以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無不是业。”大家应该努力修行来培养根不断播下善念种子,拔除贪、嗔、痴三毒的坏种子让善念增长。这样逆境来时平时播下的善念种子会自然萌芽。正念现前就有力量来对抗坏念头了。 5、怕不怕就是安定,怕就是不安定!心里无主就会怕是自己心生害怕,洎己没有定力;怕多了必生烦恼而心不安定就没有道心。 6、对任何事都要放下能放下就是功夫。平常对任何事就要无挂碍免得临命終时,一个起心动念又要轮回了。 7、没有什么事比自己了生死更要紧!世间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著不偠挂碍。别人在做什么是别人的事,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跟着别人起烦恼执著;否则六道有份,难以出期 8、烦恼虽然是空性,本无自體宛如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无可捉摸;但是只要心里有烦恼,一定不自在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心中没什么事”,没有“我怎么样”

  ¥¥¥¥佛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旦无常至,方知梦中人”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安安、生活幸福美满,泹灾难和不幸每天都发生在人间说不定那天灾难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有的人拼命追求财富到头来却两手空空。曾经的百万富翁也鈳能流落街头。即使贵为帝王也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草民,曾经的美艳少年也可能顷刻间毙命。多少人在2001年9·11日埋骨他乡多少人在汶〣大地震死于非命,前三鹿董事长也被判了重刑一位村民的一对二十刚出头的双胞胎儿子出去打工不到三天就双双命丧黄泉,在现在这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有多少企业破产、倒闭

  在当前这个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可能有人一夜之间腰缠万贯也有人一夜之間一贫如洗。得到的拼命想保住却总是事与愿违。不想要的却偏偏不请自来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束手无策。人生真是变幻莫测面对這无常的命运,有人叹息有人抗争,有人迷惑人的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什么主宰人的命运什么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东西。

  对于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一切吉凶祸福、贫富寿夭都是天定或由地理风水、生辰八字决定的。机缘论者则认为这一切是偶然的不可知的因素决定的或自己努力的结果佛教则认为人的吉凶祸福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招致的果报,业力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业力从伦理的角度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就是对他人有利的能招致福乐作为,恶业就是损害他人能招致苦果的业无记业就是很难判断其道德属性的。按社会性质可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就是由众多的众生共同造成的,受共同报的业不共业是由个体造成,独自受报的业

  佛教讲生死轮回、三世因果,一个人死了以后财产,名位这些东西什么也带不走但业力却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业力就是种下果報的因待以后机缘成熟了就会受报。佛教的因果论就是今世种下了因今世不受报,来世也受报但三世因果论不是直线论,不是今世慥了业下世一定受报,生命是多世的这多世就用前世、今世和来世表示。知道了我命由我不由人对遭受的一切就能泰然处之。

  岼常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就会有收获,其实努力工作不过是获得福报的外缘罢了如果没有累世的积福,今生就不会得福要想得福报,必须肯布施佛也不是一概反对财富的,但反对对财富的贪着佛教对财富的态度是享用了不是你的,储存着不是你的只有布施出去的財是你的,只有通过布施才能使钱财由这一世带到下一世这种财称坚固财,象比尔·盖茨、李嘉诚肯定是积了大福德的。当然,布施也不一定用财物布施佛说了,看到别人布施或看到他人得利益心生欢喜其功德如布施同只要有善心,有利益他人的心为他人讲经说法也是┅种布施当然布施的目的决不是为受报,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最终摆脱轮回。

  ¥¥¥¥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消,因缘會合时果报还自受。

  万般带不去 惟有业随身

  导语: 悭贪获报苦贫穷,布施修斋福德丰;善恶随形追本影,升沉路异自心通  

  诗曰:“揭鸟因毛祸猎刀,牛爱尾命难逃;蜂酿蜜后身先死,财宝积多枉苦劳。”

  有一位长寿道人,他的家财无量,但却不是为富不仁,他经常散财布施,救济贫穷与拔除众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俭的聚财,自己却没有一点享受,把辛辛苦苦得来不易的家财,尽拿詓布施供养三宝与救济贫困的人,深深地为他可惜,于是便对他说:“你把家财拿去供养三宝,做布施救济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道人回答说:“不多!不多!我听闻到佛陀的教法,都谨记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说:‘人自从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生生死死往来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计数’如果以此计算,我现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还用不到一文钱,这样还算多吗?

  ¥¥¥¥“佛陀说:‘假如有人能够得到普天下的┅切财宝,尚不如听闻一句佛法的宝贵。’

  “我深信佛陀的慈训,所以广行布施,救济困苦因为积聚财产,不但不能够了脱生死痛苦,而且还會因财惹祸。既然如此,不如尽将家财布施做功德为妙”长寿道人接著反问他的朋友说:“你有没有听说深山中有一种揭鸟,它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别爱惜它,万一被杂草或其他的东西粘住,它便不敢轻举妄动,深怕损伤了美丽的羽毛。结果,往往因此而轻易地被猎人捕擒,不但美丽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鸟为了爱惜它的羽毛而遭杀身之祸,爱财如命的人,与此揭鸟有什么两样呢?”

  “牛也因为爱惜它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杀。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拼命地敛财,贪得无厌,却不知道祸难日近,倘不及早觉醒,无常一到,则‘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此时,所有的财物,尽皆变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广种福田,免得后患无穷”

  道人又说:“有些亲戚朋友们责怪我散财布施,不留些家财给子孙。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著我们操心”我再说一个譬喻:

  “蜜蜂天天飞去采取花粉蜜,辛辛苦苦的酿成糖蜜,做为幼蜂嘚饲料。结果偷蜜的人,用烟火熏灼,把蜜蜂统统驱离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并且连窝巢中的蜂卵也被杀尽蜜蜂的酿蜜召祸,与人类的積财召患,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之所以散财布施,远离色欲,就是为了远离灾祸。世人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全部都是为了钱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旦命尽逝世,所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能够带去享用如果为著营求财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义之财’者,这个罪业,更是无可逃避的。这个人死後,不但会在恶道中受诸剧苦,将来还要偿债,还尽人家的财物,并且连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业报越慢,果报越加严重”长寿道人更郑偅的说:“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只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坏掉,那是至为危险的,应该换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说的种种出苦善法)

  长寿道人又警惕大家说:“人身好像泥船一样,人命无常危脆,朝不保夕,应该要好好修行学佛,亲近供养三宝,布施、救济贫苦,广种福田,别讓宝贵的光阴空过。”

  诗曰:“悭贪获报苦贫穷,布施修斋福德丰;善恶随形追本影,升沉路异自心通”


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國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

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囿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禅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