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工作党支部组成及人员分工配趋于分工还是分区域,各有什么特点

当前位置: >>
卫生事业管理学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卫生事业管理学概述 一.卫生事业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 业发展规律的学科。 (一)任务: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中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证和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卫生事业管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殊的研究对象;引进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引进了政治学、经 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的理论和方法。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卫生管理活动的组 织结构、基本特点,运行机制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 叉性特点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1.社会卫生活动的宏观管理规律 ①卫生方针、政策的研究; ②卫生组织和卫生管理体制的特点; ③卫生规划制定原则及意义; ④卫生服务体制及服务机制; ⑤医疗保健制度研究; ⑥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法制与卫生 管理的关系研究。 2.社会卫生活动的微观管理规律①医院管理规律;②卫生防疫管理的基本规律; ③中医管理的基本特点;④药品、器械、保健品管理的规律。 二.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性质 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知识体系,既有综合性又有交叉性。综合性:需要应用管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法学、计算机 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 交叉性:该学科是管理学与医学、社会学、 哲学等各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学科。 2.社会卫生活动的微观管理规律①医院管理规律; ②卫生防疫管理的基本规律; ③中医管理的基本特点;④药品、器械、保健品管理的规律。 1.卫生事业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学是基础,管理学的原则以及管理职能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个方面都可得到应用,如卫生规划、目标管理、组织层次、控制与评价均是制定卫 生政策的基础。 2.与社会医学的关系卫生事业管理中对人群社会卫生状况 的了解和卫生服务的主人都是建立在社会医学研究的基础上。 3.与卫生经济学的关系 卫生事业管理学需要研究卫生事业的经济问题,研究卫生系统投资比例、投资的技术 经济效果、医疗卫生设施管理和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卫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4.与卫生法学的关系通过卫生法学的研究,有助于卫生事业管 理借助法律手段、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服 务。法制管理是卫生事业管理的手段之一,对搞好卫生事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3.与卫生经济学的关系卫生事业管理学需要研究卫生事业的经济问题,研究卫生系统投资比例、投资的技术 经济效果、医疗卫生设施管理和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卫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三.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了解、掌握信息,了解事物发展规律,从中 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典型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总结经验,关 键是选好典型。 抽样调查,可获各种类型的资料,成功关键 样本要有代表性、样本量恰当及数据的可靠。 (二)试验研究法创设一定环境,严格控制条件,观察某项管理决策方案实施情况,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一切方法。单项实验研究,主要对一项或几项管理决策进行社会研究,如农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研究。 综合性试验研究法,要结合一定的社 会经济和一定人口的社区,多因素参与的综合性研究。如城市初级卫生保健的研究。 (三)比较研究法有计划地收集国内外各种信息资料与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得到的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研究。 关键是资料丰富、可靠、注意可比性, 同时选用先进的比较研究手段。 第二节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一.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理解卫生事业性质,对正确制定卫生改 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合理利用和配置卫生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一)福利性是指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 利政策,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投入1.医疗保障中的福利政策。 2.财政投入的福利政策。 3.医疗卫生服务性收费的福利性。 4.对预防保健服务免费或适当收费。5.基本医疗服务收成本,非基本可等于或高于,特殊则接供求关系自主确定。 (二)公益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使 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1.举办卫生事业不收取投资回报。 2.卫生事业享有政府给予的某些特权。 3.卫生事业机构应承担公共义务。 4.政府对卫生工作进行政策干预和法律管 理,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5.卫生公益事业可以实行福利政策,也可 以保本经营,但基本特征是服务于大众、服务 于群体,让公众受益。 总之,卫生事业是一项对公众有益的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集体和个 人对其发展都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影响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的主要因素 卫生事业发展受社会制度、社会经济、人口状况与教育结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制度、科技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影响。 由于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在我国主要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 (一)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 标。“一定福利政策”的属性,是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福利政策形式,承担社会人口基本卫生保健方面的照顾与优待。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又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卫生事业发展受社会制度、社会经济、人口状况与教育结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科技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影响。由于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在我国主要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所决定。 (二)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我国卫生事业是 “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的性质“一定福利政策”是指既有差别又有一定限度 的卫生保健福利。 差别表现在政府给社会成员的卫生保健有一 定的差别,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一种特定表 现形式。限度是指保障社会人口基本卫生保健方面的 福利,而不是卫生保健的所有方面。 公益性属性也是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 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是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筹集发展卫生事业的资金,公民个人也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地增加对医疗保健的投入。 第三节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一.卫生工作方针的含义及依据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 与,为人卫生方针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以农村为重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是 各级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初级卫生保健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龙头工程”。 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县、乡、村 三级卫生服务网。巩固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高度重视和做好贫困地区的卫生工作。 2.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我国控制疾病形势的需要。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 全面负责。 认真做好“五大卫生”工作。 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都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卫生宣传、开展健康教育,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措施。 3.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和独具的特色与优势。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根据中医药发展需要,多种形式培养中 医药专业人才,努力造就新一代名中医。改革、完善中药材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4.依靠科技与教育加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 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卫生专业队伍。 5.动员全社会参与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社会各部门协作配合。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6.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 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三个战略重点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基本策略实现根本宗旨 明确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依靠力量、工作宗旨,同时也指明了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南。要实现总目的,需建立可以考核评价的具 体目标。 1994年WTO提出卫生事业的目的:公平、质 量,效率。 2000年,平均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公平 性,卫生工作反应性的平均状况,卫生工作反应 的公平性,卫生筹资的公平性。这五项可以作为我们确立考核评价的参考。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 二.卫生发展战略 卫生发展战略是根据卫生政策的需要,对卫生事业在预定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发展程 度进行科学预测,据此确定卫生战略和战略目标。 (一)内容农村卫生 预防保健 中医中药 (二)确定战略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原则低收入人口优先受益原则 供方竞争原则 (三)卫生战略的改革方向1.改革卫生投放方向,有效地分配卫生资源 提高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2.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减少贫富所致 的健康差距。 3.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 4.建立社会及个人多元化的卫生投资机制。 第四节卫生事业的环境 一.基本国情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数不少。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力、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 二.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基本矛盾 1.国际范围内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我国落后经济状况的矛盾;2.城乡矛盾;二元经济结构,乡村的经济、文化低于城市。3.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矛盾; ①经济差的地区不能自我解决卫生问题; ②适应所有地区的政策难以出台; ③分级决策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基层领 导的知识和决策水平也比较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低。 4.工农群众人数众多与自身资源缺的矛盾。80%的人口,(经济资源、知识资源、 组织资源、权力资源)比较少,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5.问题的复杂性与智力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人口众多,情况差异大,需解决问题复杂,科学教育事业落后,人才缺乏。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物的程度比较低,智力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6.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社会目标与自身利益 的矛盾。 管理者的社会目标是争取卫生事业取得社会 效益的最大化。 管理者有自身利益,部门、行业利益交织。 部门、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使管 理者处于两难状况。 三.我国卫生事业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政 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 1.卫生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使人们富裕起来了,但财富的占有明显分化,对卫生的需 求出现了不同的层次和有差异的服务。 卫生管理者需研究社会需求,分析所在地区、城市、社区的卫生需求,从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偏好提供服务转变为根 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提供卫生服务。 2.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新一代卫生管理者市场经济促进了决策机制的改革。由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逐渐转向分级决 策的体制转变。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 卫生管理干部越来不适应新形势。卫 生事业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培养一大批有知识、善思维、肯负责管理者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3.用活用足政策、除弊兴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许多卫生政策都会影响卫生机构的行为。 如医院由统收统支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收自支定额补贴单位会对医院行为方式造成什么影响。 按照服务项目付费的方法会对医院行为产生什么作用。都需要管理者去调查 研究,对其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得出清醒的认识,并研究兴利除弊的办法。 4.懂法律、法规懂卫生法律,不能做触范国家法律的事。学习市场经济运作规则其它法律法规,避 免在经济交往中陷于被动。 5.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人力资源配置的规律社会成员追求自己经济利益具有合理性,经济收入的差异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转 变。 许多卫生政策会通过影响卫生人力的经济收入进而影响卫生人力配置。卫生管理者要学会认识各种卫生政策对人 力资源配置的影响。要预见和驾驭事物的发展,就要学会用新的理论眼镜去观察事物。 6.学习组织文化,促进单位健康发展 重新协调劳动者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使大家处理好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关系,个 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组织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7.与时俱进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事物,社 会变革会传递许多新信息。新事物、新信息不 可避免地要对卫生管理者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 法产生影响。如企业承包制,产权制度改革, 医院是否效仿,国有医院一统天下是否合理。 卫生管理者要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 握新理论、具有新观念。 要不断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要不断学习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伦理学等一切与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学科 知识。 要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要 不断地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新知识和新理论。 四.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建设 卫生管理者职业化是顺应卫生改革发展历史潮流的律动。知识经济的高科技角逐和世界经济一体 化的态势把医药卫生推向前沿,成为世界医药卫生的一部份。 计划经济体制已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 济的支持。卫生机构要以独立法人的地位面对社会压力,参与市场竞争,加大了卫生管理者的责任,拓展 了卫生管理者的任务。 (一)改善卫生管理队伍人才结构卫生行政部门要独立解决许多复杂的内 部和外部问题,专家型管理才已不适应现代卫生管理的发展。 应拓展选拔卫生管理人才的视野,干部专业化的概念不应局限于卫生技术专业化,而应扩展到卫生管理相关的各个专业,尤其 重视学习管理科学的人才。引进跨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管理岗位职务。 (二)重视管理人才培养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 卫生机构将参加市场竞争,管理队伍将 可能成为改革的“短边效用”。 措施:1.给现有管理层干部补课;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摒弃经验管理的做法;学会用科学方法管理医药卫生机构。 2.加强院校教育 加强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3.建立管理专业职称系列和评价体系。 卫生规划 卫生规划定义:卫生组织或系统进行某项卫生活动的目标,制定全局性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结合全局战略开发一个全面的分 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一.卫生规划应坚持的理念 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系统的理念 目标和过程的理念 二.卫生规划过程 确定目标分析环境分析资源修正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 监测评估 第一节区域卫生规划 一.充分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 的卫生服务需求 1.区域卫生规划的定义:“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其实质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自然生态环 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疾病负担、主要卫生问题 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 、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 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向全 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卫生服务的过程。 二.我国区域卫生规划的目标 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的、经济的、公平的中国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 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1.区域卫生规划是国家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 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将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 之下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卫生事业管 理体制,将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确保卫生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各区域卫 生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与人民健康需求相协调。 (2)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卫生机构按部门、地方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多部门管理。区域卫生规划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卫生计划模式,使卫生事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3)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转变 职能,对卫生工作实行宏观调控,由过去的“直接办卫生”过渡到“管卫生”,通过法制、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实现卫生事 业的全行业管理和法制化管理。 2.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卫生事 业必须适应其转变。由于过去卫生机构的 重复建设,而导致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因此,必须以共 建、联办、兼并、撤销或压缩规模建制等 各种方式进行调整。 (2)卫生机构内减员增效,优化内部结构,激活卫生机构的效率,使其按照“优质、高效、低耗”的原则运行。合理分流富余人员,部分下岗人员经培训后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难以安置的下岗人员,可 参照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实行再就业。 (3)卫生机构间引人竞争机制。竞 争的主题是质量和效率;评定标准是社 会需求和群众满意度。 3.区域内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其原则是“规划 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原有的卫生体制形成了我国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局面,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平 衡,走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 对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在供大于求地区,严格控制增量、遏制增长势头、将存量从结构和空间分布 上向短缺地方调整;在供小于求地区,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 (3)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着眼于提高卫生事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明确各层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地位、功能 及相互关系,形成功能互补的、整体的、综合的卫生服务体系。 四.充分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 的卫生服务需求 (1)区域卫生规划从区域和人群出发, 以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为规划依据,以居民 健康指标为目标。 (2)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社区和农村流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综合服务能 力、贴近和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对象,负责辖区内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 术服务及转诊等工作。 在农村,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 生服务网的建设,根据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布局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3)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尽相同,国家卫生规划很 难适合各地卫生发展的需要。 区域卫生规划的范围比较局限,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其社会经济状况比较相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也比较相似,据此配置卫生资源能充分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五.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从国情出发,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 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 (2)优先发展和基本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 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重视和发挥传统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3)符合成本效益,提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改革,认真解 决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矛盾。 (4)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 冲破现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边规划,边调整。 第二节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及实施 一.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内容 (1)分析社会经济、居民健康和卫生资源状况; (2)确定主要卫生问题; (3)制定规划目标和资源配置标准;(4)实施监督评价。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程序 形势分析 确定卫生问题与优先领域制定综合目标选择策略(确定项目活动)制定实施计划监测计划的实施 评价与计划的调整 三.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1)国家建立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负责 全国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和监督评价。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 市)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制定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规划跨市(地)级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导市(地)级开展区域卫生规划 工作。 3)各市(地)级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 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在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4)各市(地)、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需报经省人民政府原 则同意;直辖市政府要将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备案;省政府要将本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 组备案并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5)各级政府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将区域 卫生规划工作推开。 (1)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2)区域卫生规划以市(地)行政区域为基本规划单位。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直辖 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为特殊的规划单位。 (3)区域卫生规划的组织管理。 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区域卫生规划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应切实 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 政府工作目标,克服畏难情绪、等待观望情 绪、求稳怕乱情绪,凡关系到本区域卫生规 划工作的重大问题,都要由政府主持研究和 部署。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影响使区域卫生 规划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1)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 (2)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和方式,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实行分类补助,向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倾斜。 (3)完善价格政策,适当降低大型设备检查 治疗服务过高的价格,增设并提高部分反映劳务 技术的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对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及特需服务制定不同的作价原则。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价格水平应合理拉开档次,引导病 人合理就医。 (4)在深化卫生改革和区域卫生规划基础上,规划和完善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制度。不同层次卫生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区域 卫生规划的要求,消除卫生机构争上等级和设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区域卫生规划也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各区域要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启动, 做到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 (四)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监督评价(1)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实行公开评 议、公平竞争、依法行政,运用法律、经 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健康开展和有效运行。 (2)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区域 卫生规划工作,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评价。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年度、期中和 期末的规划监督、评价工作,定期完成规划 执行报告,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 及年度计划,使规划达到预期目的。(3)建立健全区域卫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区域卫生规划的资源配置 一.卫生资源配置概述 (一)卫生资源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卫生服务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和知识技术等资源。卫生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对卫生保健综合投入的客观指标。 卫生资源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7国12区指标 每万人口医师数 每万人口临床医师数 每千人口病床数每 每千人口观察床数 千人口病床数 每万人口护士数 我国常用指标每万人口药剂师数每万人口卫生保健人员数 个人投资占居民卫生保健支出的% 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每万人口医生(医师)数每万人口药剂师数 (二)卫生资源配置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以性的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的配置手段有两种:市场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配置卫生资源)和行政调节(通过政策来配置卫生资源)。 (三)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1)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卫生服务机 构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卫 生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一个是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即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应当得到同样的卫生服务;另一个是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即不同支付能力的人群应当有不同的筹资水平。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率较低,收入水平往往决定了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我国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没有系统地考虑价格减免机制,同时,在筹资方面也没有考虑到人群支付能力的差别。 2)卫生服务质量是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线。现代质量观的特点是强调质量成本,重视质量的经济 性,将制量和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质量不仅有医疗费用合理的质量内涵,而且在贯彻质量成本的原则,就是在质量管理中以较低的费用投入管理中以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好的医疗质量。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 提高,全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也会日益增大。 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等都会增加卫生服务的需求量。而卫生资源的相对不足,必然加剧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只有对卫生资源 实行优化配置才能较好解决这一矛盾。 (2)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对医疗质量、诊疗技术方法、服务内容建立统一的标 准与规范,实行标准化管理。对每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评估,对效益好和效率高的项目和做法予以推广,对效益差和效率低的服务项目提出整改或者取 消。 (3)我国医疗工作的原则是“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这也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原则,体 现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劳动含量、技术经济性和质量保证等特点。 医疗卫生机构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改进技术,投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资源来获 得一定的收益,通过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 规范的服务,以赢得尽可能多的卫生服务市场 份额,从而在服务和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制 定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 二.卫生资源配置在区域卫生 规划中的地位 (1)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区域规划的重点。(2)区域卫生规划对现有卫生资源 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进行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对所有新增卫生资源,特点是城市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 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管理程序,严格审批。 (3)卫生资源的合配置不仅要满足 人群得到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也要使优先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三.制定区域卫生资源配置 标准的要求 (1)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做出量化规定。在制定配置标准时,要根 据本省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2)卫生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满足社区层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在此基础上,规划社区以上卫生机构,不要求层层对口。要明确各层次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引导 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 (3)卫生人力和医院床位要改革传统的 配置方法,根据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水 平、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居民卫生服务实际需要量。在确定结构和比例时,优化 考虑区域内主要卫生问题。 (4)卫生设备的配置必须与卫生机构层次、功能相适应,提倡应用适宜技术和常规设备。大型医用设备要按照区 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学基本理论 一. 科学管理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原理最大特点是指提高生产率而又不增加雇主和工人的劳动量,从而使双方受益。科学的含义: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能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保证每个人发挥自身最大潜力去工作,并确保报酬与劳动成果紧密联系。 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要求人们按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一些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作为报偿,他们可 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成就感获到满足。 泰勒认为: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 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科学管理是 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1.总结以验,编为规则 科学代替经验和个人判断,每个工作动作必须有严格的规则,所有工具和操 作条件的完善和标准化,使工人的活动统一化,规范化。 2.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掌握每个员工的性格,发现其优点。为每个员工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并通过各 种帮助完成其计划。可使员工成长,为单位带来效益,减少浪费。 3.科学选择,科学培养为每一个员工选择发展计划并按 计划培养。使全体员工成为采用新方法的,适应新的管理制度。 4.上下协作,按章办事 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亲密协作,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制度去办。实施作业和组织 职能管理。 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工作和职责上要有 分工,各自承担最适合的工作。 泰勒科学管理实质上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所倡导的革命精神―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事业使他们联系 在一起,事业发展给双方带来利益,能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韦伯的组织理论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只有法定的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法理型权力可以作为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基础。 1.所有管理人员不能有偏见和私人感情行事, 对所有的人员一律看待。 2.一切权力归于法规,位居管理职位的人拥有 行使权力的合法手段。3.每个管理人员都是经过挑选的,能够胜任其 职责。 4.每个管理人员的权力都是按照完成任务的需 要加以划分的,并且有明确的规定范围。 只有法理型权力能够保证管理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能够保证管理的高效率。 管理体制具有下列特征: 1.建立明确的职能分工对组织的全部活动进行专业化的职能分工, 按分工确定管理职位,规定权力和职责范围。 2.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 按等级原则自上而下的顺序排列,并其同服 从于一个指挥决策中心,形成严密的管理等级。 3.建立有关职权和职责的法规和规章,把组织各项业务的运行都纳入这些法规和规章之中,并 要求组织成员都必须按法规和规章从事职务活动, 都必须受统一的法规和规章的约束。 达到职务行为规范化,保证各项业务处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保证在不同时间、地点处理业务的一贯性。 4.业务的处理和传递均以书面文件为准。业务活动必须通过指示、申请、报告等各种 符合规范的书面文件形式处理,保证业务处理的准确性,防止个人处理业务时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模楞两可的态度,保证组织的各项业务 活动的规范性。 5.组织内的所有职务的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选拔提升也均以技术能力为依据。组织有了明确、合理的分工,并配备训练有素 的专业人员各司其职,从而保证组织的各项业务 活动都能准确地、高效率地、持续协调地运行。 6.一切职务的管理人员都是根据一定标准聘用的。组织发给他们固定的薪金,保障他们应得的权益, 同时也有解雇他们的权力。这样,有利于激励他们尽心 尽力地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促进他们为 集体的发展和组织的利益作出贡献。 管理人员的升迁和报酬应有明文规定,以工作业绩 和工作年限为标准。 7.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恪尽职守,以主人的态度忘我工作。 必须排除个人情感的干扰,以超脱冷静的态度 处事,保证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都只是职务关系,而不是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达到组织成员的一切行为都服 从一个统一的理性准则,以便客观的、合理地判断 是非,决定问题。 韦伯所创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够获得 最大程度的效率,能够保证对人实行最合理的控制,能够实现最优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注重生产作业的科学理论研究,他侧重于从中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去剖析具有一般性的管理。 法约尔将企业职能活动分为六部份: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并从 其中将管理活动单列出来,计划、组织、协调等方面活动。 1.职位高低与技术能力的要求的高低成反比。 职位高低与管理能力的要求的高低成正比。 2.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公平、等级制度、集权与分权相适应、良好秩序、公平合理、人员稳定、首创精神、 团队精神。 法约尔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上述经验 ,对管理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二.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 的重点是研究组织管理中如何处理 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Hawthorne experi menfs)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HumanRelationship)。其主要论点如下: 1.员工是社会人人重要的是同别人合作;个人是为保护其集团的地位而行动的; 人的思想行为更多地是由情感来引导的。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并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非正式组织以情感逻辑为重要标准,可以认为是“员工的逻辑”。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重要标准,组织内各成员 保持形式上的协作,可以认为是“管理者的逻辑”。 3.新的领导方式,提高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主要是指为获得安全的 感觉和归属的感觉这些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而言。 员工满足度高、士气就高,劳动生产率就高。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善于倾听和沟通员工的意见,满足员工的个 人社会需求。 4.操作建议①人才是单位发展的动力源 对员工做到有必要的物质需求满足,还要 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受到尊重、受到重视,能够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 ②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训练管理人员,学会了解人们的思想 行为,学会通过同员工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技能、技巧,并提高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 衡的能力。 ③组织文化是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是协调 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和增加单位的最有效途径。 (二)勒温的领导风格类型理论勒温研究了领导风格,提出了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对团队 氛围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领导者的不同风格,对管理工作有 重要的意义 1.职位高低与技术能力的要求的高低成反比。职位高低与管理能力的要求的高低成正比。 2.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三种领导风格的特征专制型 权力分配 权力集中于领导者个人手中 民主型 权力在团体之中 放任型 权办分散在每 个员工手中, 采取“无为而 治”态度。 团队成员具有 完全的决策自 由,领导者几 乎不参与。 为员工提供必 要的信息和材 料,回答员工 提出的问题。 领导者对被领 导者缺乏影响 力。 不对员工的工 作进行评价和 反馈。决策方式领导者独断专行,所有的决 策都由领导者自己做出,不 重视下属成员的意见 领导者介入到具体的工作任 务中,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组 合加以干预,不让下属知道 工作的全过程和最终目标。 领导者以权力、地位等因素 强制性地影响被领导者。让团队参与决策,所有的 方针政策由集体讨论作出 决策,领导者加以指导、 鼓励和协助。 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与谁共 同工作,任务的分工也由 员工的团队来决定。让下 属员工了解整体的目标。 领导者以自己的能力、个 性等心理品质影响被领导 者,被领导者愿意听从领 导者的指挥和领导。 根据客观事实对员工进行 评价。将反馈作为对员工 训练的机会。对待下属的 方式影响力对员工评价 和反馈的方 式采取“个人化”的方式,根 据个人的情感对员工的工作 进行评价。采用惩罚性的反 馈方式。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类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需要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基于 四个基本假设: 1.一种需要如果已得满足,就会被另一种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将不再是 激励因素; 2.大多数人的需要都是复杂的,因 此,在任何时刻都有许多需要在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3.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较低层次 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激励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比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 马斯洛关于人的个性,动机和需要的理论起到激励员工潜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四)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Y理论。他把传统的管理观点称作X理论,认为科学管理是“强硬的”X理论,而人际关系学说则是“温和的”X理论,两者都不能恰当地认识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因此,他提出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Y理论。这一理论对管理理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X理论是对人性的传统假设构成的:1.管理部门为了经济的目的要负责把生产 性企业的各项要素组织起来,如货币、物资、 设备和人员。 2.就人员而言,管理就是一个指挥他们的 工作,激励和控制他们的活动、调整他们的行 为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 3.如果不通过管理部门的积极干预,人们会对组织需要采取消极的,甚至对抗的态度。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劝说、奖励、惩 罚、控制,即必须指挥他们的活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完成事情。 4.一般人生性懒惰,尽可能地减少工作。5.他们缺乏雄心壮志,宁愿被人领导,不愿承担责任。6.他们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7.他们的本性就是反对改革。8.他们轻信而不明智,易于被骗子和野心家蒙蔽。 从上述人性假设出发,产生了传统管 理的以处罚为手段的严格的管理,以奖赏为手段的温和的管理,以及两者折中为特征的“严格而公平”的管理。 这些管理方法和方式或者以“蜜糖”为诱饵,或者以“皮鞭”相威胁,都是企图通过外力的刺激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但这些方法对较低层次需要的人有效,对较高层次需要(自尊、自我实现)未获满 足的人就无效。 由于上述原因,麦格雷戈认为有必要 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 的认识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Y理论基于以下人性假设:1.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人们来讲,就象游乐和休息一 样,是自然的。根据一定的控制条件,工作可以使人感到满足,也可使人感到是惩罚。 2.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对自己所参与制定的目 标,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参与与获得的报酬直接相关。 4.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 且能主动承担责任。 5.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度的用以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6.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份得到了发挥。 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和管理把人们束缚在有限的工作上,使他们不能利用自己的 能力,不愿承担责任,造成被动,工作也失去 了意义。 在目前的工业组织中,人们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而在工作外,寻找社会的、自我的和自我实现,得到需要的满足。 激励,就是使人的特性与环境的特性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以使其能产生管理者所预期 的行为。 麦格雷戈认为对于管理者只要创造出某种 适当的环境,就能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使其服务于组织的目的。 Y理论的应用 Y理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能使组织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关键不在于对采用管理方法的选择,而在于管理指导思想的转变,即X理论变Y理论。 1.分权与授权把人们从传统组织控制中解脱出来。 自由支配自己的活动,并承担责任,满足实 现自我的需要。 组织的职权是授予人们运用其判断作出决策和发布指示的自由处置之权。扁平型组织,实行分权与授权的目标管理。 2.鼓励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X理论:员工是被评价或检验 Y理论:员工为自己制定指标或目标,鼓励个人制定计划和评价自己对组织目标所作的贡献,承担更大的责任,有助于员工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参与式和协商式管理 鼓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创造 性劳动;做出与他们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决策时给他们提供某些发言权。并为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重要机 会。 4.扩大工作范围 鼓励在组织基层的员工承担责任,并为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机会。 5.其他方法 改善员工关系,创造良好的管理气氛,合理利用奖酬和提升机会等。 (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赫茨伯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起员工工作满足的因素与工作不满的因素 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因素,分别称之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与工作性质相关的因素,如工作富有挑战性,具有成就感和更多发展机会等,属 于激励因素。与环境、条件相关的因素,如物质条件,工资等遇、权利地位、人际关系等,属 于保健因素。 管理者的应用 保健因素不可缺少,保证员工必要的工作 和生活条件,以免引起员工的不满。更需要提供真正起作用的激励因素,使工作更富挑战性和吸引力,使员工切实产生对工作的满足和内在动力。 (五)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权力需要:影响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需要;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 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 其次,在大型企业或其他组织中,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再次,亲和需要和权力需要和管理的成 功密切相关。 管理应用 人员选拔和安置,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的动机体系的特征,考虑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 对不同动机者应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动机是可以培训和激发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未必成就需要指数都非 常高。 军队将领和政治家必须更关切权力关系, 而不能过分计较个人成绩。 科学家必须从长远研究利益出发而不能过 分计较当前成果。 企业经理和实际负责者(销售)成就需要 指数都较高。 成就需要可以造就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物,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做出成就,因为他们时时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好。 第二节现代管理 现代管理是在科学管理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应用运筹学,系统理论,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综合行为科学的应用,把组织 看成是由人和物所组成的完整系统而进行的综合性管理。 现代管理主要理论 一.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协作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 正式组织内存在有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 能够真正理解指令;相信指令与组织宗旨是一致的;指令与个人利益是不矛盾;体力和精力胜任。 管理人员不应滥用权威,发布无法执行或得不到执行的命令。 二.利克特的管理新模式 新型管理原则:支持关系理论和以工作集体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机构。支持关系理论要求组织成员都认识到组织 担负着重要使命和目标,每个人的工作对组织 来说都是不可缺,意义重大和富有挑战性的。 以工作集体为管理单元的组织,强调集体负责、集体决策和整体利益。领导者以支持态度对待下属,领导者与下属间形成支持关系。前提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的个人需要和谐一致,并且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领导系统模型。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才 能实现真正有效领导,才能正确为组织 设定目标和有效的达到目标。 三.布莱克的管理方格理论 研究企业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理论设计纵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 产的关心程度。 管理方格理论9 8 乡村 俱乐 部式 7 6 1.9 9.9 理想型 管 理54 3 2 15.5中庸式 管 理贫乏式 管 理1.1 12 3 4 5 6 7 8 99.1任务式 管 理 9.9定向表示理想型管理,对生产对人都很关心,能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最 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关心人和关心生产没有必然冲突。通过有情报根据的自由选择、积极参与、相互 信任、开放的沟通、目标和目的、冲突的解决办法、个人责任、评论、工作活动等九个方面的比较,9.9定向方式最能提高企 业的绩效。 定向9.9管理方式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培训分 别是: (1)组织的每个人都学习管理方格理论, 并用它来评价自己的管理风格。 (2)进行班组建设:以健全的协作文化取代陈旧的传统、先例和过去的实践,建立优秀的目标,增强个人在职位行为中的客观性等。 (3)群体间关系的开发:利用一种系统性的构架来分析群体间的协调问题恰当地利用好 群体间的对抗以从中发现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利用这种有控制的对抗和识别为建立一体化所必须解决的症结问题,为使各单元之间的 合作关系不断改善作下一次实施计划。 (4)设计理想的战略组织模型:以 此设定公司的基本纲领,作为日常运作 的基础。 (5)贯彻开发:研究现有组织,找出目前营运方法与按理想战略型的差距,明确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设计出 如何改进的目标模式,在向理想模型转变的同时使企业正常运转。 四.威廉、大内的Z理论 大内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 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民主管理:以坦白、 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 大内认为日本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善于将落 后的不足的东西转化为独特的长处。A型组织管理在50年代辉煌,70年代以后就不灵了。大内在七个维度对A型和J型管理进行比较。 A型组织和J型组织特点比较A型组织雇佣关系 绩效考核 分工经历 短期雇佣 迅速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 员工得到回报快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 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 了解很多 明确的控制J型组织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 同甘共苦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合各种工作 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 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 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 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 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 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控制手段决策过程 负责方式 员工关系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 才智和创造精神 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 人 局部关系 总结,比较了美国企业的A型组织和日本企业的J型组织,提出了既符合美国文化、又学习了日 本管理方式的Z型组织。大内开了比较文化管理研究的先河,拓展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 方法和观点,揭示了文化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由A型组织向Z型组织变革,需经过13个步骤:(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原理,挖掘个人正直品质,发挥个人积极作用;(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指导和经营方针, 关注企业宗旨; (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 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4)通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 否完全理解; (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 和支持; (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 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 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五.发展中的管理理论 机构变革理论 理论基础 机构变革(Organization reform)理论: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哈默和钱贝的企业再造政论 为基础构成 1.本尼斯:有机―适应型组织 首先对传统的官制行政指挥组织体系进 行了批判,率先提出了组织发展理论。 组织要生存,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 即组织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让其成员适应组织 的目标,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这一过程 称内适应或协调。适应外部环境,组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称之外适应。 科学的飞速进步智能技术的发展 研究开发活动的增长从多角度重塑环境 2.环境变革的步伐正在加速 组织开始系统化地研究环境所能提供 的机会,否则就无法实现组织的目标。 3.各类组织经营的“边界条件”变了政府、分销商和顾客、股东、竞争对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人力和人才市场,工 会组织和组织内的各种社会群体等八个相关 的环境要素建立复杂而积极的联系。 4.各种环境力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具有扰动性上述八种要素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和互相依存的。社会的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如法律、公共关系等也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组织间的合作正在增强。 两个方面的挑战影响官体制的存在一是官体制无法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矛盾冲突,找不到协调的办法。 二是来自环境的挑战,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环境变革要求组织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六.适应型组织的展望 1.环境科技进步加速,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差别化。 环境要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织间合作范围扩大 2.总体人口特点 教育社会,成人教育、高校的在职管理人员 培训教育会蓬勃发展。因为组织的发展取决于智 力开发。 人员流动的规律和频率将大为增长。因为人们需要更有动力的环境。 3.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念教育和职务专业化,人们变得更加理性, 更重视智力、技能方面的投入。社会的产业化,人们会更加注意“他人”,在暂时的同事和邻居中寻找伙伴而不是依 赖长久的亲友关系。 未来的岗位要求独立承担更多的责 任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导致对自由权的需要,人们在工作中将希望更全面地参与和授权。 4.组织的任务和目标组织的任务将变复杂,更技术性更难以事先计划,单个领导将无法处理全部问题, 须依靠各方专家共同努力。重要的不是行政权力,而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结构其特征如下:①临时性,组织将变成适应性极强、迅速变化的临时性系统;②针对性,围绕着 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设置机构;③专业性,解决 工作问题要依靠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织的群体; ④协调性,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有赖于处在各个工作群体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人 员,他们身兼数职,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群体;⑤灵活性,工作群体有机构成,谁能解决工作问题谁就发挥领导作用,无论 他预定的正式角色是什么。 6.自由结构有机―适应型组织提倡思想的自由 限制和压制不再是未来组织的特征, 科学和理性的成就将把人们的奇思妙想变成合理和正常的个性表达。 有机―适应型组织结构不仅解决了组织适应环境的问题,也解决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 矛盾冲突的问题。呼唤有机―适应型系统成为一种自由结构―允许人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掘 工作事业的新乐趣。 (一)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 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 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1) 组 织成员 拥有一 个共 同 的 愿 景 ( Vision)。(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 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就是强 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 学习”、“团体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 (5)自主管理: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 (6)组织的边界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的 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7)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高于个 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组织生存的需要,使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竞争力,实现个人与工作真正融合的需要,使组织成员在工 作中实现生命真正价值。 (三)定位理论定位理论的产生,源于信息爆炸时代对 商业运作的影响。 定位的真缔:“攻心为上”,抓住消费者的心,了解其思考模式,这是定位的前提。 定位掌握的原则:消费者接受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广告宣传“简单”就是美, 一旦形成的定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盲目的品牌延伸会摧毁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 的既有定位。 卫生事业的定位问题:卫生事业,同样面临着产品即服务定位的问题。 一方面,不仅需要明确现实的顾客(居民和患者 )在哪里,更要掌握可能的潜在需求、潜在顾客、潜 在市场,努力提供多层次的卫生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始有益的尝试,如提供多层次的卫生服务;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全科医疗服务,不 啻为国家在医疗服务定位上一种有益举措,力争 通过合理利用社区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居民和患者提供有效、经济、综合、连续、周到、适宜的“六位一体”服务,深受居民和患者欢迎,同时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压力。 另一方面,对于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而言,需要运用定位理论,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卫生管 理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政府保证并加大包括 妇幼保健和传染病预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投入 ,提供安全、稳定、充足、可靠的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缩小并克服城乡地区、东西 部地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差距, 使得全体公民,包括广大农民都能够享受到 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人人享有 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通过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发挥作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简言之,就 是政府主持公平、市场调节效率。 当然,要使卫生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仍需要运用定位的有关理论、技术与方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领域进行定位,做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创新理论 (一)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 业的新组织。 熊彼得强调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 (二)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一词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既包括事物发展的 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1)创新=创造+开发 (2)创新过程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 ”才算完成。四种模型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需求推动的业务创新模型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二次创新过程模型3.创新的四个特点: ①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单纯的 技术范畴,其目的在利润;②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③创新的实施者不是发明家,而是能够发现潜在和冒险并具备良好组织能力 的企业家;④创新联结了技术与经济,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4)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本质。人的创新、创造 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里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其中技术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流。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它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体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5)服务业也有创新,也需要创 新:①新业务创新;②提高效率、降 低成本的创新。 (6)创新的内容 1)观念创新―“无为管理”:所谓“无为 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 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 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惟其如此, 领导者才能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 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 2)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 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 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 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 、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这种静态构架 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 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 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 组织形式中,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 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 满足用户的能力。 3)制度创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 需要一是超越自我,不断学习,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客观地观察事物;二是改善心智模式,发掘内心,并加以审视; 三是建立共同愿望,把领导者个人的愿 望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愿望;四是组织团队学习,运用深度交谈和讨论,建立真正有创造性的“群体智力”。 4)战略创新―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全球化的战略,首先是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 场营销体系。 5)文化创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知识 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经营资源就是知识。因此,综合利用知识能力的人才也就越来越重要。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文化人”,而非原来的“经济人”“社会人”,注重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 6)市场创新―网络化的营销手段: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 的每个环节,网络营销这种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促使卖方和买方都 发 生根本性的变革。 7)技术创新―知识型的生产要素:知识经 济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环节 。由于技术创新大多具有高效低耗、较少影响环境的特点,因而可以提高效益,加快速度,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使 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理论在卫生事业中应用创新理论强调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的观点,变动和发展的观点,经济制度内在因素的观点、企业家创新功能的观点,对进一步推动 卫生改革与发展实践,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建立 健全城镇员工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制度,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管理体制,创新理论都 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卫生领域,创新主要是卫生服务营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卫生服务营销必须成为卫生服务创新的主体,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市场来提出创新需求,反过来推动卫生服务的创新,从而形成卫生事业创新的良 性循环。 另外,需要构建卫生服务创新链,其构成要素是:患者或居民―卫生服务提供者―卫生资源提供者―卫生信息服务提供者―卫 生管理软件提供者―卫生服务管理者,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七.市场理论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市场流通理论的重要观点:市场即流通的客观基础是商品经济 市场流通具有特定的经济内容。 (二)市场一般原理与机制1.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市场对社会资源即社会劳动的配置的调节作用。调节主要 又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转产等之 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来完成的。 2.市场对生产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 3.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4.信用规模与市场流通规模的关系: 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而信用商业活动的增长。 5.土地价值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变动与土地需求密切。马克思论述的市场原理,对解决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管理及医疗卫生的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如:培育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宏观调 控;明确政府职能,实现“管办分离”;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农村医 疗保障体制改革等。 (三)现代市场理论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者构成市场市场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和欲 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医疗卫生服务同样也有市场。要认真考虑市场的特点、组成、规律、机制。要通过调查,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组织卫生服务市场营销,努力挖掘 市场,即全部潜在的患者或居民。 开展丰富多彩、特色分明且群众喜闻 乐见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卫生服务市场机制1.竞争机制 卫生服务市场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竞争机制的基础性地位。 竞争机制能够客观地反映卫生服务供求变动、价格波动、资金和劳动力等在卫生服务市场运行中的有机联系。 竞争的外部强制作用,使得卫生服务产品的内在属性充分表现出来。部门间的竞 争,促使卫生服务产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各卫生服务机构和奖金在高、精、尖、优的服务项目或部门之 间流动,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由于竞争的压力,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竞争力:或积极进取,改 善经营管理;或争先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消耗,争取较低廉价格;或讲究卫生服务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延伸顾客让渡 价值,争取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性。 2.供求机制 没有供求关系,就无所谓卫生服务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卫 生服务市场的发展,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求关系总是在永无止境地左右摇摆,平衡是偶然的,而不平衡却 是经常的。 3.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卫生服务市场 的核心机制。卫生服务市场的导向主要通 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而价格机制又是通过 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 系而发挥作用。价格机制对卫生服务市场所表现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1)对提供同种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来说,价格机制是竞争的手段。因此,价格机制对卫生服务提供者来说不仅带动了消 耗的节约,而且是调整服务提供方向和规模的信号。 价格机制决定的价格比例是制约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价格比例的变动及其同 价值比例趋于一致会驱使服务提供者通过资金流动来改变服务提供方向和调整服务提供规模,从而使卫生服务提供的各部门 成比例发展。 (2)对卫生服务的消费者来讲,价格机制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息。消费者会考虑选择的服务,从而调节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3)对宏观调控来讲,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给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动调节卫生服务产业的总体活动。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能满足当代的 需要,同时不损及子孙、满足其需 求能力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核心,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 、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也就是 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 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 环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内涵,包含了当代和后代的需求、国 家主权、国家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 载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 关系。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 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这几乎涉及经 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总的来说,要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 的内容: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想和 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 性设计。后者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 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 保障长其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 平衡等许多方面。 (二)可持续发展内容1.可持续发展肯定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才有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 2.可持续发展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 关系:即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 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因此,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 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 4.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代内公平 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 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并从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思 想到行动均有改变。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趋向国际上三个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生态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加速变化、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自然环境的人文痕迹等,力图把当代与后代、区域与全球、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级等加以统一。 我国除了上述三个方向以外,增加了系统学方向,即四个方向。 特色是以综合协调的观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 以“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逻辑自治”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评判规则。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动人员分工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