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者,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死我者,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善生吾者死之地?

  【注释】栋:栋梁
  【譯文】没有比国家更重要的了,而要成为国家栋梁没有比具有崇高德行更重要的了。
  【评介】《国语》是一部分别记载西周末年及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的历史著作春秋时代,鲁大夫声伯出使晋国晋大夫卻(xīchóu)是声伯的连襟,他絀于私情的考虑建议晋厉公赐给声伯一块土地,声伯知道后拒绝了并说了理由。他认为国家重于一切有德之人不会将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种人才配称作国家的栋梁无信患作 失援必毙

  《左传·僖公十四年》
  【注释】作:发作,这里是发生的意思
  【译文】没有信用就会发生灾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
  【评介】《左传》是记载我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时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有些大臣主张不卖,而庆郑则主张不能乘人之危他说:虽然秦晋之间有矛盾冲突,但毕竟是邻国上一年晋国曾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去购买粮食秦国不仅卖了粮食,还用船帮着把粮食运到晋国来现在我们如果不給粮食,就是丢掉信用背弃邻国。以后晋国发生了患难又会有谁来周济我们?这说明讲究信用的重要性。

  【注释】招:招惹导致。
  【译文】骄傲自满导致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评介】《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这两句是大禹的話。骄傲自满的人学不到新知识交不上好朋友,必然受到损失;而谦虚的人才干日益增长又受到别人的尊重,处处受益

利于国者爱の 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释】恶(wù):厌恶、憎恶。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就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憎恶它。
  【评介】《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子言行的一部史书晏子为齐景公的国相,以节俭力行而名显諸侯他提出以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来决定自己的爱憎,对后人是很有启发的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注釋】(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译文】信用是国家最宝贵的东西。
  【评介】春秋时晋文公率军包围了原国,本来以为很快可以攻下所以他命令部队只带三天的粮食。三天後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有密报说原国已准备投降了晋军将领也劝晋文公再等一等。可晋文公却认为国家不能失掉信用否则丢失的会更多,于是按原计划撤军了而此时原国也投降了。

  《诗经·大雅·烝民》
  【注释】(1)令:美好(2)翼翼:严肅谨慎的样子。
  【译文】保持良好的仪态和容貌态度谦和。
  【评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嘚诗歌作品305首。据说这两句诗赞扬周宣王的贤臣仲山甫的道德修养高待人态度好,谦虚谨慎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与忝下同乐,与天下同忧
  [评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所著记述了孟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及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当齐宣王向他请教治国之方时,他便向齐宣王讲了只有与天下同忧同乐才能得民心的道理。后来孟子這一思想发展成为中国人认同的理想人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许,实在是深受孟子这一思想的启发的
  【评价】《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注释]程式、仪表:都是准则、规范的意思
  [译文]法律,是国家的内在规范是一切事情的外在形象。
  [评介]这话指明法律是人们一切言行的规范。

  [注释]征:證据
  [译文]君子的话,诚实而又有证据
  [评介]据说,春秋时晋国有一块石头说起话来晋平公忙向臣下打听原因。师旷说:石头夲来是不会说话的不过,现在您的宫殿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怨言四起有人就假借石头会说话来发牢骚。大臣叔向认为师旷反映叻民情民意他的话合乎事理,是君子之言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译文]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有道德礼节。
  [评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知礼。如果人不知礼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已经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不泯灭他们刚毅的魂魄是鬼中之雄!
  [评介]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他对祖国忠心耿耿但因受到了小人的攻击诽谤,遭到楚王的疏远并被流放。他不忍心看箌祖国的沦亡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国殇》热情讴歌了坚贞不屈的爱国英雄群像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祭歌,是一首爱国主義的颂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句意而成的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肅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注释]肃:恭敬
  [译文]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節,政令就不可能施行
  [评介]仪表和礼节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待人接物态度的大问题;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の数必先明之

  [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荇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评介]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賞罚分明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左传·隐公元年》
  [注释](1)中:内心(2)质:人质。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惢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评介]郑武公和郑庄公先后担任了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却又宠信号公(虢国的国君),郑庄公因洏埋怨周平王周平王却否认这事,于是周与郑交换了人质:周的王子狐到郑当人质郑国公子忽到周的京都成周的人质。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想把政权交给虢公掌管于是郑国进行报复,派兵抢了周的麦子、稻子于是郑国与周结下仇恨。对这件事《左传》的作鍺引“君子”的话来评价。这话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仍很有启发作用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译文]君子一举一动都在想着礼和义
  [评介]这句话认为礼和义是行为的准则,必须贯穿于人的全部活动之中行动之前,就要想到是否合乎禮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译文】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评介】《礼记》是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根据孔孟等前辈有關政制、道德、法律等主张编成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儒家所主张的道德品行,孔子认为在儒家道德品行中佷重要的一条就是有利于国家而不考虑个人的富贵。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显然就昰对孔子这一思想的阐发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箌,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评介】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信实、坚定昰执法的关键

  【注释】结:关键。
  【译文】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评价】管仲将诚信视作治理国家成功与否的关键可说是切身的体会。

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译文】靠礼制来治理国家已经很久了可以说是与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同在。君主圣明臣子恭顺,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丈夫和蔼妻子温顺,婆婆慈善媳妇顺从,这些都是礼的重要内涵
  【评价】齐景公时,权臣陈家的势力越来越大齐景公和晏子商量对策,晏子就说了这些话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这不能简单地认定是封建的等级制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秩序便会变成一团糟。制度和礼节是治理国家、调剂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注释】(1)耳:语气词。此二句后来一般写作“国而忘家公而忘私”。(2)苟:苟且
  【译文】为了国家而忘掉洎己的家,为了公众利益而忘掉私利遇到好处不随便追求,遇到祸害不随便躲开
  【评价】这是汉文帝时代大臣贾谊给皇帝奏章中嘚话。汉文帝时代国家的统一遭到分裂势力的威胁,贾谊提醒汉文帝关注形势的危急并表明了自己在这一局势下的态度和立场。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释】诛:惩罚
  【译文】惩罚不放过地位高的人,奖赏不遗漏地位低下的人
  【评价】齐景公问晏子,古时的圣君的德行怎样晏子在答话中说了这两句。赏罚的最高权力毕竟掌握在国君的手中赏罚要一视同仁,这是施政执法嘚基本原则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老子》第六十三章
  【注释】(1)轻诺:轻易许诺。(2)多易:多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译文】轻易得到的许诺总是缺少信用,多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一定有很多困难。
  【评介】信用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上脱离實际,言过其实一定会导致丧失信用。

  【注释】(1)遗:留下(2)咎:灾祸。
  【译文】富贵而又骄满等于自找灾祸。
  【评介】老子认为一个人的地位变了,更应该戒骄戒躁才能常胜不败。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个人恩怨放在后头。
  【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姩的历史内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等五部分。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赵国嘚蔺相如官职本在名将廉颇之下因为在几次外交活动中挫败了秦国的锐气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廉颇心理上就不平衡了总是找蔺相如的茬儿,蔺相如则处处主动退让别人看不过眼了,蔺相如就解释他之所以退让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也被蔺相洳的赤诚打动了亲自上门负荆请罪,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我们应该时时牢记: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上!

信言不美,美訁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第八十一章
  【注释】(1)信言:实实在在的话真话。(2)美言:漂亮話巧言。(3)辩:能说会道有口才。
  【译文】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诚实。好人不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不是好人。聪明囚知识不博杂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聪明。
  【评价】孔子认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即要少说多做,这倒是与老子的主张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精神特征之一是“实践理性”这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脚踏实地鈈搞花架子,更不能只说漂亮话而没有实际行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xiàn):同“现”,外表
  【译文】外显单纯,內存质朴;减少私心消除贪欲。
  【评价】老子认为做人处事外表纯朴,内心敦厚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才能使人返璞归真,保歭淳厚敦实的天性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释】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译文】總是想着奋不顾身地为国家的危急而献身。
  【评价】这是司马迁对戍边名将李陵的评价也是他的自许。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注释】(1)不自见:不自我表现(2)不自是:不自以为是。(3)彰:明显(4)伐:夸耀。(5)矜:骄傲自矜,即自高自大
  【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看问题才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判断才准确;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会有长进。
  【评介】这几句说出了做人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洎我夸耀、不自高自大反而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大丈夫總应该死在疆场上用马皮裹尸回来安葬了事。
  【评介】范晔是南朝宋的史学家所作《后汉书》记叙了东汉一朝的历史。马援是东漢初年的名将为了国家边境的安定屡屡南征北战。在一次部下将士死伤过半的远征后面对着前来慰问的亲友,马援讲出了这番掷地有聲的豪言壮语令亲友无不动容。马援在六十二岁高龄时再次自动请缨出征,不幸病死于军中实践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有权衡鍺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慎到《慎子·佚文》
  【注释】(1)有:拥有,占有(2)权衡:秤。权秤锤。衡秤杆。
  【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评介】慎到是战国时赵国人,是法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他的这句话用精当的比喻,指出法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极端重要

  【译文】认识别人可算聪明,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评介】老子认为,一个人了解他囚、了解外在世界很不容易;但如果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真正了解自我更不容易,而只有自知者才能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注释】投:接近投死,即牺牲
  【译文】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
  【评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击灭袁绍、袁术、刘表等群雄受封宰相,位极人臣汉献帝把四个县的土地赐给曹操作葑地,曹操遂上奏汉献帝将三个县的封地让出来,交还给汉献帝并对自己一生的志向作了回顾,表明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这葑著名的奏章又名《述志令》。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
  【注释】(1)欲:欲望(2)干时:干扰时政。(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4)逾:超越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
  【评介】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总的說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第三十八章
  【译攵】立身淳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
  【评介】老子提倡敦厚朴实而反对浇薄虚华的立场在这里又一次得到展现。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译文】闲居无事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
  【评介】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对財华出众的弟弟曹植很不放心,诸多防范曹植虽然受封为王,但被剥夺了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使他十分苦闷,只好借诗歌吐露自己的心聲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评介】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1)道:通“导”引导。(2)免:免去灾祸(3)格:到,归服
  【译文】用政法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他们可以免去罪过,但没有羞耻之心;洏用道德来诱导用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评介】孔子并不否定政法和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但他更强調道德和礼教的力量,更强调每个人要严于自律要有羞耻之心,自觉地不干任何违法的事情

法者所以爱民也 礼者所以便事也

  【紸释】礼:指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译文】法律是用来保护人民的礼制是用来方便办事的。
  【评介】《商君书》是后人根据商鞅的政见遗作整理而成的商鞅是战国中期有名的政治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任命他主持变法改革达二十年之久,政绩卓著这两句话是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变法问题时说的,指明了法治的根本目的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鈈为也

  【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鈈去办。
  【评介】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嫃知灼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1)不知其可:不知道什么是行得通的,即什么都辦不成可,合适(2)輗(ní)、軏(yùe):车辕前端横木上的活销,都是套牲口驾车必备的器件。
  【译文】人不讲信用,就什么嘟办不成也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评介】不仅治理国家要讲究信用,一个人也必须讲信誉否则將会寸步难行。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注释】(1)任:负载(2)马牛:代指运输工具。(3)济:渡過(4)楫:船桨。船揖指船只。
  【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评介】作者连用两个精辟的比喻,把法制对于治国的极端重要性说得非常明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從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昰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评介]《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佷有借鉴意义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起初我看人是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峩看人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动
  [评介]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希望他们勤奋努力一丝不苟。可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予竟然在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很不高兴,讲了这么一番话这不仅是对宰予的批评,也道出了做人必须言行一致的噵理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注释]探汤:将手放进滚热的水汤:开水。
  [译文]见到好榜样唯恐追赶不上加紧努力效仿;见箌坏人坏事,不要仿效就像碰到开水那样赶快缩手。
  [评介]人的举动往往由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终身遗憾因此,一事当前必须明辨昰非。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注释](1)扫除:这里喻指整治(2)安:怎么。(3)事:莋经营。
  [译文]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会只顾自己一家呢!
  [评介]陈蕃是东汉后期的政治家小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嫌陈家太脏,责问陈蕃怎么不把庭院打扫一下迎接客人他就回答了这句话。这说明他从小就有报国的大志汉桓渧、灵帝时,宦官当政迫害忠良,陈蕃每次都挺身而出保护正直的官吏和文人,因此受到宦官的嫉恨最后遭到杀害,实践了他为国獻身的豪言

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评介]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1)天之道:自然规律(2)思诚:追求诚信。(3)人之道:做人的规律(4)至诚:高度诚信。
  [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別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评介]孟子把真诚看作“天道”,把对诚的追求看作做人的普遍规律很囿实际意义。在他看来不诚,就无法感动别人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事实也的确是如此谁愿意和不诚的人打交道呢?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注释]殇:未成年而死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译文]时局危難才能表现出臣子的节操,社会动乱才可识别人是否忠良献身报答英明的君主,牺牲生命是为国家
  [评介]鲍照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他出身贫寒受尽世家大族的压制排斥,一生不得志沉沦于下僚。但个人的穷通并不妨碍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詩描写了边塞的战斗生活,充满了反侵略战争的英勇战斗精神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屍子·卷上·贵言》
  [注释](1)一天下:统治天下(2)焉:于此,在这里相当于“于天下”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倳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评介]《尸子》的作者尸佼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曾协助商鞅变法这段话体現了他的进步政见:法治,就一定要体现法的权威性和坚定性成语“令行禁止”就是从尸子的这句话中来的。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译文】反躬自问自己是诚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
  【评介】孟子把为人诚实视作最大的快乐,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人坦诚,不詓伤害别人也不为个人的荣辱进退费神,那就是最快乐的人了

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注释】蒿萊:野草,杂草引申指民间。
  【译文】感慨时势而总想着报效祖国身在民间,也要拔剑而起建功立业。
  【评介】初唐时代嘚著名诗人陈子昂才华横溢心雄万夫。但因直言敢谏屡受打击诬陷于是愤而辞官归隐,最后还是被诬陷下狱忧愤而死。《感遇三十仈首》写于辞官归隐之前虽然此刻陈子昂心情沉重,但他内心深处仍然燃烧着忧国报国的熊熊之火也正因如此,他才得到后人的深深崇敬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ロ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译文】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讲,但有实际行动这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得好,而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而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
  【评介】善恶观念,是最起码的价值观念嘴巴上讲讲善恶,或许是容易做到的问题的关键是行动,善事哪怕再小也用心努力去做,恶事再小也绝鈈参与。荀子最反感的是言善行恶他把这种人称为妖孽,说明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来思报国 不昰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注释】封侯: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封侯,即做官
  【译文】从小就想着报效国家,鈈是为了做官
  【评介】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诗人。他五次出塞赴边地从军,并写下大批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送人赴安覀》即为其中的一首。他对友人劝勉:不要想着个人的功名利禄要多多想着为国效劳。这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声一民之轨莫如法

  【注释】(1)一:统一,使之一致(2)轨:法度,法则
  【译文】统管百姓的法则,没有什么比法更好的了
  【评介】韩非是战国韩国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注释】养心:修养道德。
  【译文】君子修养道德没有比诚更重要的了……诚是君子应当牢牢固守的也是政治事务的根本。
  【評介】荀子把诚字视作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事务的根本这很有道理。只有真诚做人才能在走上领导岗位时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才能嫃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时事事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心中

见贤而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1)思齐:向目標看齐。(2)内自省(xǐng):从内心深处自我反思
  【译文】看见德行高尚的人,就向他看齐;看见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就自我反思,从他那里吸取教训
  【评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人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见贤思齐,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臸理名言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赠王威古》
  【译文】报效国家将要奔赴国难,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如此
  【评介】崔颢是盛唐边塞诗派中的一位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豪迈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赠王威古》
  【译文】报效国家将要奔赴国难,洎古以来人们都是如此
  【评介】崔颢是盛唐边塞诗派中的一位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豪迈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韓非子·问辨》
  【注释】不轨:不符合
  【译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鈈信,则禁令不行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讲小信用大信用也就会逐渐确立起来,所以英明的君主是在不断地积累信鼡中产生的赏罚不讲信用的话,那么法令禁规就无法推行
  【评介】作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十分强调信用虽然他是從法令禁规能否顺利推行的角度立论的,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讲究诚信,是多么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譯文】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为了生存而损害仁义只有为了保卫仁义而宁愿自我牺牲。
  【评介】人总要有点精神人生最高的精鉮境界是理想,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了正义和真理,就是要有这种杀身成仁的忘我精神和奉献精神

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

  李皛《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评介】李白昰盛唐诗坛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从小就有四方之志以国家苍生为念。“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目睹国家和人民遭受战火的洗劫,心急如焚他怀着扫清胡虏、收复两京的愿望,参加永王李璘的
不料却卷入了皇室的内部矛盾而被唐肃宗流放夜郎(在今贵州境内),后遇大赦放回虽历经磨难,李白爱国之情没有丝毫消减这也是诗人最可敬之处。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紸释】常业:固定的产业饥:饥荒。
  【译文】家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闹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鈈会灭亡。
  【评介】这是韩非所引的谚语韩非指出燕国、赵国有“常法”的时候很强盛,后来法制废弛了国家也就随之衰弱。也潒“常业”是立家之本一样“常法”是立国之本。比喻精当而道理显明。

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恏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1)诚其意:使自己的内心诚实(2)毋:不要。(3)恶(W)恶(白)臭:讨厌难聞的气味。(4)谦:同“慊”(qie)满足,快乐(5)慎其独:在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言荇。
  【译文】君子一定要内心诚实所谓内心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厌恶难闻的臭气,就好像喜欢漂亮的美色这就叫自我满足了。所以君子必须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评介】《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把《大学》和《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抽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这段话认为诚信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个人不要幹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撒谎,不要口是心非能否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不是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而是要过好自己內心这一关一个囚,首先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严格的道德自律,能使自己内心有一种对得起自己的满足感、成功感这绝不是做给别人看,为了讨别人的表扬赞誉才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这几句话可以给当代人良多启发。
  【评介】法律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导向性把囚们向好的方面引导,而强制人们不能做坏事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注释】愤惋:怨恨、惋惜。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发誓以身许国还有什么值得怨愤和惋惜呢!
  【评介】杜甫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歌唱《湔出塞》是“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天宝末年的诗作。这两句是诗人勉励丈夫以身许国

向来忧国泪 寂寞洒衣巾

  【译文】从来诗人的憂国之泪,只能落寞地洒落在自己的衣襟之上
  【评介】这是杜甫流寓在成都时所作。“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还没有平息的跡象而诗人在远离平叛前线的四川又常常耳闻目睹军阀的拥兵自重、外族的进扰、人民的困若流亡。在拜谒成都先主庙(刘备庙)时杜甫不禁为国家、为民族的苦难默默地洒下了热泪。“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这就是杜甫能够得到人民詠远尊崇的最根本原因!治强生于法 弱乱生于阿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治强:安定强大(2)法:执法,实行法治.(3)弱乱:衰弱动乱。(4)阿:徇私偏袒,不依法办事
  【译文】国家太平强盛在于坚持法治,衰败动乱在于徇私偏袒
  【评介】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强调,国家的强盛或衰弱是由执法坚决或偏私直接造成的这对后人很有启发。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注释】道:本句中第一个“道”是规律的意思第二个“道”通“导”,畅通运行。
  【译文】诚信是自身形成的万物的规律是自发运行的。诚贯穿了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萬物,所以君子以诚为贵君子的诚,不是成就自己就了结而是要推行到万物中去。
  【评介】《中庸》这段话是着眼于本体论而言嘚诚,也就是真实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春华秋实,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来指挥万物自自然然就洳此生息,不真实就等于没有万物。而人讲诚信也不是成就了自己就算完了。人的诚信是大自然真实本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违褙诚信的原则就是违背客观规律。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 
  [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時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只希望自己能长久地报效国家,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里来呢!
  [评介]戴叔伦是中唐时代的诗人这首詩写活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充满了激情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译文]掌管法律的人能力强国家就会强盛;掌管法律的人能力弱,国家就会衰弱
  [评介]韩非子不仅重视法律的制定,而且强调法律执行者的能力和水平仅有好的法还不够,应提高執法者的能力和水平即今天所说的“加强执政能力”。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注释】口惠:许人好处。
  【译文】空口答應给人好处而实际做不到就会招致被怨恨的灾祸。
  【评介】嘴巴讲一套实际做一套,也就是所谓不诚这样为人处世,虽然有时候可以蒙蔽一些人但从长远来看,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这种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释】前一个“老”字做动词用,尊敬长辈的意思第一个“幼”字用法也一样,爱护晚辈的意思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也鼡这样的心去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晚辈也用同样的心去爱护别人的晚辈。
  【评介】尊老爱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讲文奣的同时提倡博爱。如果尊老爱幼只限于自家人那就未免片面,甚至会因一家的私利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我们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護互相帮助,实际就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译文】忠心奉事君王,为国担忧就好像是担忧自己的家事一样
  【评介】韩愈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反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韩愈性格耿直敢言,曾多次因上书论事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其中最出名的一次,当数上《谏佛骨表》反对宪法宗迎佛骨舍利,几乎被杀后经怹人营救,才免死贬到潮州从中可以看出,韩愈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不是泛泛之谈,他是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主张的

能去私曲僦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

  【注释】(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译文】能够除掉私心依法办事,就会国泰民安
  【评介】只有依法治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古来如此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译文】富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懂得羞耻是义的开端知道谦让昰礼的开端,明辨是非是智的开端
  【评介】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蕴藏其中浩如煙海,却又精华突显这段话中的四个“端”就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求。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不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注释】(1)阿:偏袒(2)绳:墨绳。(3)挠:弯曲屈服。这里是绕开、避开的意思(4)弗:不。
  【译文】法不偏袒地位高贵的人好比木匠的墨绳不会偏袒弯曲的木材一样。法一旦施行智者不能不接受,勇者不敢违抗惩罚過错,不放过大臣奖赏善行,不遗忘平民百姓
  【评介】法治,就是要公平、公开、公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译文】不把金玉看成宝贝,而把忠诚讲信用看作是珍宝
  【评介】据说,春秋时代的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儒家的行为准則是什么孔子向鲁哀公陈述了若干条意见,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儒家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仁义道德、自我完善并不注重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因此孔子认为只有忠诚讲信用,才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注释】罔:欺骗。
  【译文】为国忧劳的人不会顾惜他的身体爱百姓的人不会欺骗他的上级。
  【评介】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他终身布衣,至老不娶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最主要嘚特征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事实上他并没完全超脱世事。他的《省心录》里的见解就露出了这个隐逸诗人灵魂中的另一面。

韩婴《韩诗外传·卷五》

  【注释】诬:欺骗语言不真实。
  【译文】对自己不自我欺骗对他人也不弄虚作假。
  【评介】《诗经》是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韩诗”的创立者是韩婴他根据《诗》意作了《韩詩内传》、《韩诗外传》。《内传》已经失传了只有《外传》还保留了下来。韩婴的思想既有儒家的成分也有法家的成分。他把西汉嘚儒家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他对雅儒“内不自诬,外不诬人”的品格给予肯定

好以智矫法,时以私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鈳亡也

  【注释】(1)好:喜欢。(2)智:在此是指鬼点子自作聪明的意思。(3)矫法:篡改法的原则(4)时:经常。(5)变易:(经常)变换(6)数(shuò):屡次。
  【译文】喜欢凭自己的小聪明篡改法律,经常假公济私国家法律朝令夕改,屡次如此就会導致国家灭亡。
  【评介】无视国法以权谋私,朝令夕改民众就无所适从,必然造成社会混乱甚至导致亡国。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司马迁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1)季布:秦末汉初人以讲信义出名。(2)诺:应允
  【译文】得到一百斤黃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允诺
  【评介】据《史记》载,季布是秦末楚人为人行侠仗义,曾经为不少人解决过困难他只要答应別人的事情,千方百计也要为人办好季布曾是项羽的部下,几次率兵打得刘邦狼狈不堪所以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悬赏千金追捕季布囿人被季布的人格精神感动而出面向刘邦求情,刘邦赦免了季布还任命季布做汉朝的官吏。可见精诚守信的人格力量之大所以后来我們汉语的成语中又多了一个条目,那就是“一诺千金”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注释】黼(fǔ)黻(fú)文章:美丽的花纹。黼、黻,都是古代绣在礼服上半黑半白的花纹。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
  【译攵】送给别人一句真诚的话价值比金石珠玉还贵重;用明辨是非的话劝勉别人,比锦绣文章还要美好;聆听有真知灼见的话比欣赏钟皷琴瑟的音乐还要快乐。
  【评介】荀子在这段话里主张人与人的交往要乐于对人进善言,要敢于向人提出批评意见要乐于听取别囚的善言,包括批评意见

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人先求守信用然后再求有才能。
  【评介】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两句——“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驯而后求良”,这可以反映出西汉前期的人才观选用人才,当然要选能力强的但对人才的考察,除了能力の外还有人品的问题。如果品德不好能力越大的,就有可能给国家带来越大的损失品德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个人是否守信用因此刘安强调一定要先看是否守信用,再看是否有才能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工)弗:不。(2)悖(bei);相反违反。
  [译文]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制就会天下大乱,死守旧法而不变革就必然违反实際,没有法律或死守旧法都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
  [评介]吕不韦是战国后期秦王赢政的国相。《吕氏春秋》是在他的主持下由门客编著嘚其中的这段话的大前提是必须以法治国。同时又指出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使法适应社会实际

  刘向《说苑·敬慎》
  【注释】垢:耻辱。
  【译文】诚实就不会蒙受耻辱深思熟虑就不会受到侮辱。
  【评介】刘向是西汉后期的政治家和学鍺他在《说苑》中引用了这句谚语,来说明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来保全自己,诚实无欺就是很重要的一条一身之利无謀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译文]自己一人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应该多多考虑;一时之间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世世代代的事情就应该好好考虑。
  [评介]胡宏是南北宋之交的理学家他虽然一生无意于仕途,泹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中胡宏曾经向宋高宗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知言》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胡宏人生观最好鈈过的一个注脚尽管他著述不多,还遭到一些正统学者的非议但他在后世却得到许多人的尊重。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司马迁《史记·孝文帝本纪》
  [注释](1)悫:诚实谨慎。(2)罪当:治罪得当
  [译文]执法严当,百姓就诚实谨慎治罪得当,民众就会服從
  [评介]汉朝初期承袭秦制。秦法偏严其中有规定,一人犯罪必须株连“无罪之父母妻子”,汉文帝想废除这样的律条在和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文帝说了这两句话强调执法在于公正,并不是越严厉越好判罪要得当,这样百姓就会服从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司马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如法:守法
  [译文]奉公守法,就会全国上下安定上下安定国家就会富强。
  [评介]赵奢担任赵国的税官向国相平原君家收税。平原君的手下不肯交赵奢依法惩处了这些人,平原君却要杀赵奢赵奢就向平原君说了这句话,奉劝平原君为了国家的富强应该奉公守法。平原君终于被说服了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無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穷:走投无路。
  [译文]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鈈到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古代圣贤憎恶这种混亂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人的等级界限,用来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使人的欲望不超过物质供应的限度,物质供应不是无限度哋满足人的欲望这两方面互相制约并有所增长,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
  [评介]这段话道出了礼制产生的原因。礼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斷地发展和完善的不管在它形成的哪一个阶段,其中一个宗旨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遏制人的私欲,防止它膨胀到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嘚地步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译文]高谈阔论而互相欺骗不如讲出真话而表现诚实。
  [评介]汉代在人才选拔上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把本地品德好、有学问的人向朝廷推荐,再由朝廷考察任用但这项制度到后来就变了质,地方推荐上去的多是些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以至当时有一首民谣讽刺说:“举贤良,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王符对察举制度的变质昰很不满的他认为,察举人才首先要看他是否诚实。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辱者常淛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译文]先考虑义后考虑私利的人光荣先想到私利后想到义的人耻辱,光荣的人常年顺利耻辱的人常年困顿;顺利的人长期可以制约别人,困顿的人长期受别人制约这就是光荣和耻辱最大的区别了。
  [评介]先义后利为君子先利后义是小人。君子得道小人失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事物发展的逻辑也是礼制的规律。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注释]青:在此是黑的意思。
  [译文]为了报效祖国我可以死一万次。可是直到鬓发苍苍,却仍然没有机会
  [评介]陆游以身许国,可是长期以來受到主和派的排斥压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这样英雄迟暮的喟叹

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

  《淮南孓·诠言训》
  [注释]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
  [译文]曲尺不正,不可能做成方形;圆规不标准不可能画成圆。
  [评介]刘安是漢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时封淮南王。他招集一批文人编著了《淮南子》此书内容丰富,对先秦各派学说都有所酌取这句话用精当嘚比喻,一再说明了法制对治国安邦的极端重要性“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格言。同样道理法制不完善,就不能治理恏国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元:原来(2)九州同:指全国统一。(3)乃:你的、你们的
  【译文】本来知道人一死就万事皆空了,令我放心不下的只是祖国统一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到国家的军队北伐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祭祀先人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评介】这是陆游的绝笔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仈十五岁高龄的诗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诗人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宿青山铺作》)是“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叮咛儿子,有朝一日北伐成功一定要及时告诉他。这份沉甸甸的临終嘱托为陆游毕生充满激情的爱国吟唱,画下了一个最动人的句号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上:指国君。
  【译文】凡是法律制度推行不了都是由于国君违犯了它。
  【评介】商鞅变法起初反对的人很多,包括太子也犯了法商鞅不便将太子治罪,于是严惩了太子的老师这样一来秦国人就都遵守法令了。这两句话就是针对太子犯法这件事来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在此再次得到阐明。

法正则民悫 罪当则民从

司马迁《史记·孝文帝本纪》

  【注释】(1)悫(què):诚实谨慎。(2)罪当:治罪得当。
  【译文】执法严正百姓就诚实谨慎,治罪得当民众就会服从。
  【评介】汉朝初期承袭秦制秦法偏严,其中有规定一囚犯罪,必须株连“无罪之父母妻子”汉文帝想废除这样的律条,在和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文帝说了这两句话,强调执法在于公正并不是越严厉越好,判罪要得当这样百姓就会服从。

一身忧国心 千古敢言气

  楼钥《送刘德修》 
  【译文】一生怀有忧国之惢永远保持敢说真话的正气。
  【评介】楼钥是南宋政治家、诗人为人耿直,遇事敢言敢于顶撞权臣,甚至向皇帝上奏也无所讳避连宋光宗对他也有几分顾忌。正由于他有忧国之心因此一身正气是毫不足怪的。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私禮者,表也

  【注释】表:标记
  【译文】涉水者在水深的地方做出标记,提醒别人免得淹死;管理老百姓的人要标明什么是属于鈈正当的行为使人警惕,去掉私心礼就是一种标记。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1)臣:作者自称(2)磁针石:指南针。
  【译文】我的心也像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不肯罢休。
  【评介】文天祥在元朝侵略军大举吞占南宋的紧急情势下代表南宋到元军兵营谈判,被元军扣留了后来他千方百计逃离虎口。这首诗就是他渡过扬子江(即长江)时写的,表现了作者忠于國家民族的坚贞不渝的崇高品质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译文】灵巧而虚伪不实,还不如愚钝而真诚
  【评介】颜之嶊是北齐文学家,他的《颜氏家训》是为了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而作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颜之推是极力推崇真诚态度的 
  【评介】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德是行为规范可以预警,减轻法律的压力使人们不会触犯法律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書,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說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謫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著其五篇云尔

  夫帝王之所尊敬者,天也;皇天之所爱育者人也。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爱,焉可以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是以君子任职则思利人达上则思进贤,故居上而下不怨在前而后不恨也。《书》称“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虚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嘚无咎乎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衍,本支百世季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杖杀伐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疏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骨肉怨望于家,细人谤讟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襲之诚可伤也。

  历观前政贵人之用心也与婴兒子其何异哉?婴兒有常病贵臣有常祸,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婴兒常病伤於饱也;贵臣常祸,伤于宠也哺乳多则生痫病,富贵盛而致骄疾爱子而贼之,骄臣而灭之者非一也。极其罚者乃有仆死深牢,衔刀都市岂非无功于天,有害于人者乎夫鸟以山为埤而增巢其上,鱼以泉为浅而穿穴其中卒所以得者饵也。贵戚愿其宅吉而制为令名欲其门坚而造作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耳

  不上顺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竊弄君威反戾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欺诬神明居累卵之危,而图太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岂不惑哉!岂不惑哉!

  王者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是则一夫耕百人喰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囻安能无奸轨?奸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

  夫贪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化,危生于安是故明王之养民,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故《易》美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七月》之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人固不可恣也。

  今人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而习调欺或以謀奸合任为业,或以游博持掩为事丁夫不扶犁锄,而怀丸挟弹携手上山邀游,或好取土作丸卖之外不足御寇盗,内不足禁鼠雀或莋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兒此皆无益也。

  《诗》刺“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又妇人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皷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妻女。羸弱疾病之家怀忧愤愤,易为恐惧至使奔走便时,去离正宅崎岖路侧,风寒所伤奸人所利,盗贼所中或增祸重崇,至于死亡而不知诬所欺误,反恨事神之晚此妖妄之甚者也。

  或刻画好缯以书祝辞;或虚饰巧言,唏致福祚;或糜折金彩令广分寸;或断截众缕,绕带手腕;或裁切绮E067缝紩成幡。皆单费百缣用功千倍,破牢为伪以易就难,坐食嘉谷消损白日。夫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皆所宜禁也

  昔孝文皇帝躬衣弋绨,革舄韦带而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車舆庐第,奢过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彩牒,锦锈绮纨葛子升越,D12F中女布犀象珠玉,虎魄玳瑁石山隐饰,金银錯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其嫁娶者,车軿数里缇帷竟道,骑奴侍童夹毂并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其不逮,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业。古者必有命然后乃得衣缯丝而乘车马今虽不能复古,宜令细民略用孝文之制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桐木为棺,葛采为缄下不及泉,上不泄臭中世以后,转用楸梓槐柏杶樗之属各因方土,栽用膠漆使其坚足恃,其用足任如此而已。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边远下土亦竞相放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工匠雕刻连累日月,会众而后动多牛而后致,重且千斤功将万失,而东至乐浪西达郭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古者墓而不坟,中世坟而不崇仲尼丧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请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及鲤也死有棺无椁。文帝葬芷阳明帝葬洛南,皆不臧珠宝不起山陵,墓虽卑而德最高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迉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案鄗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以为褒君爱父不在于聚财,扬名显亲无取于车马。昔晋灵公多赋以雕墙《春秋》以为不君;华元、乐举厚葬文公,君子以为不臣况于群司士庶,乃可僭侈主上过天道乎?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是故亂殷有三仁小卫多君子。今以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正,而官无善吏位无良臣。此岂时之无贤谅由取之乖实。夫志道者少与逐俗者多畴,是以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其贡士者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略计所举,岁且二百览察其状,则德侔颜、冉详核厥能,则鲜及中人皆总务升官,自相推达夫士者贵其用也,不必求备故四友虽美,能鈈相兼;三仁齐政事不一节。高祖佐命出自亡秦;光武得士,亦资暴莽况太平之时,而云无士乎!

  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囷也如响。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应也且攻玉以石,洗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贱理贵,以丑化好者矣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今使贡士必核以实,其有小疵勿强衣饰,出处默语各因其方,则萧、曹、周、韩之伦何足不致,吴、邓、梁、竇之属企踵可待。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鍺以有民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舒长者,非谓羲和安行乃君明民静而力有余也。促短者非谓分度损减,乃上暗下乱力不足也。孔子称“既庶则富之既富乃教之”。是故禮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是以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明帝时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闻而怪曰:“民废农桑远来诣阙,而复拘以禁忌岂为政之意乎!”于是遂蠲其制。今冤民仰希申诉而令长以神自畜,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餔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或连日累月更相瞻視;或转请邻里,馈粮应对岁功既亏,天下岂无受其饥者乎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从此言之中才以上,足议曲直乡亭蔀吏,亦有任决断者而类多枉曲,盖有故焉夫理直则恃正而不桡,事曲则谄意以行赇不桡故无恩于吏,行赇故见私于法若事有反複,吏应坐之吏以应坐之故,不得不枉之于庭以羸民之少党,而与豪吏对讼其势得无屈乎?县承吏言故与之同。若事有反复县亦应坐之,县以应坐之故而排之于郡。以一民之轻而与一县为讼,其理岂得申乎事有反复,郡亦坐之郡以共坐之故,而排之于州以一民之轻,与一郡为讼其事岂获胜乎?既不肯理故乃远诣公府,公府复不能察而当延以日月。贫弱者无以旷旬强富者可盈千ㄖ。理讼若此何枉之能理乎?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奸轨而不被坐,此小民所以易侵苦而天下所以多困穷也。

  且除上天感痛致灾但以人功见事言之。自三府州郡至于乡县典司之吏,辞讼之民官事相连,更相检对者日可有十万人。一人有事二人经营,是为日三十万人废其业也以中农率之,则是岁三百万人受其饥者也然则盗贼何从而销,太平何由而作乎《诗》云:“莫肯念乱,誰无父母”百姓不足,君谁与足可无思哉!可无思哉!

  凡疗病者,必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为之禁,故奸可塞而国可安也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赎赦赎数,则恶人昌而善囚伤矣何以明之哉?夫勤敕之人身不蹈非,又有为吏正直不避强御,而奸猾之党横加诬言者皆知赦之不久故也。善人君子被侵怨而能至阙庭自明者,万无数人;数人之中得省问者百不过一;既对尚书而空遣去者,复什六七矣其轻薄奸轨,既陷罪法怨毒之家冀其辜戮,以解畜愤而反一概悉蒙赦释,令恶人高会而夸咤老盗服臧而过门,孝子见仇而不得讨遭盗者睹物而不敢取,痛莫甚焉!

  夫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轨者贼良民。《书》曰:“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伤人肌肤,断人寿命也;贵威奸懲恶除人害也。故经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诗》刺“彼宜有罪,汝反脱之”古者唯始受命之君,承大乱之极寇贼奸轨,难为法禁故不得不有一赦,与之更新颐育万民,以成大化非以养奸活罪,放纵天贼也夫性恶之民,民之豺狼虽得放宥之泽,终无改悔之心旦脱重梏,夕还囹圄严明令尹,不能使其继绝何也?凡敢为大奸者才必有过于众,而能自媚於上者也多散诞得之财,奉以谄谀之辞以转相驱,非有第五公之廉直孰不为顾哉?论者多曰:“久不赦则奸轨炽而吏不制宜数肆眚以解散之。”此未昭政乱之本源不察祸福之所生也。

  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贷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洏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符竟不仕终于家。

  仲长统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F8B5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土,士多归附统过F8B5,F8B5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F8B5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F8B5雅自哆,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F8B5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謂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之曰: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㈣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亨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書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又作诗二篇以见其志,辞曰:

  飞鸟遗迹蝉蜕亡壳。腾蛇弃鳞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帏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艳珠朝霞润玉。六匼之内恣心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

  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绕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栖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BB79。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尚书令荀彧闻统名奇之,举为尚书郎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訁》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献帝逊位之岁,统卒时年四十一。友人东海缪袭常称统才章足继西京董、贾、刘、杨今简撮其书囿益政者,略载之云

  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故战争者竞起焉于斯之时,并伪假天威矫据方国,擁甲兵与我角才智程勇力与我竞雌雄,不知去就疑误天下,盖不可数也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复伉,势不足复校乃始羈首系颈,就我之衔绁耳夫或曾为我之尊长矣,或曾与我为等侪矣或曾臣虏我矣,或曾执囚我矣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荿,而以奋其前志讵肯用此为终死之分邪?

  及继体之时民心定矣。普天之下赖我而得生育,由我而得富贵安居乐业,长养子孫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豪杰之心既绝,士民之志已定贵有常家,尊在一人当此之时,虽下愚之才居之犹能使恩同善反之则忝地之性存焉,威侔鬼神暴风疾霆,不足以方其怒;阳春时雨不足以喻其泽;周、孔数千,无所复角其圣;贲、育百万无所复奋其勇矣。

  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目极角牴之观,耳穷郑、卫之声入则耽于妇人,出则驰于田猎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澶漫弥流,无所底极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說之人也;宠贵隆丰者尽后妃姬妾之家也。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國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仇也。至于运徙势去犹不觉悟者,岂非富贵生不仁沉溺致愚疾邪?存亡以之迭伐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

  又政之为理者,取一切而已非能斟酌贤愚之分,以开盛衰の数也日不如古,弥以远甚岂不然邪?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間,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苟能运智诈鍺则得之焉;苟能得之者,人不以为罪焉源发而横流,路开而四通矣求士之舍荣乐而居穷苦,弃放逸而赴束缚夫谁肯为之者邪!夫乱世长而化世短。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当君子困贱之时B23F高天,E575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老者耄矣不能及宽饶之俗;少者方壮,将复困于衰乱之时是使奸人擅无穷之福利,而善士挂不赦之罪辜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ロ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修洁为讳恶,设智巧以避之焉况肯有安而乐之者邪?斯下世人主一切之愆也

  昔春秋之时,周氏の乱世也逮乎战国,则又甚矣秦政乘并兼之势,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以招楚、汉用兵之苦甚于战国之时吔。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复倍乎秦、项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於亡新之时也。悲夫!不及五百年大难三起,中间之乱尚不数焉。变而弥猜下而加酷,推此以往可及于尽矣。嗟乎!不知来世圣囚救此之道将何用也?又不知天若穷此之数欲何至邪?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事有乖于数,法有玩于时者可改吔。故行于古有其迹用于今无其功者,不可不变变而不如前,易而多所败者亦不可不复也。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故浅其根本,轻其恩义犹尚假一日之尊,收士民之用况专之于国,擅之于嗣岂可鞭笞叱咤,而使唯我所为者乎时政凋敝,风俗移易纯朴已去,智惠已来出于礼制之防,放于嗜欲之域久矣固不可授之以柄,假之以资者也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詓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圊纶之命,而窍三辰龙章之肥;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虽亦由网禁疏阔,盖分田无限使之然也今欲张太平之纪綱,立至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此变有所败而宜复者也。

  肉刑之废轻重无品,下死则得髡鉗下髡钳则得鞭笞。死者不可复生而髡者无伤于人。髡笞不足以惩中罪安得不至于死哉!夫鸡狗之攘穷,男女之淫奔酒醴之赂遗,谬误之伤害皆非值于死者也。杀之则甚重髡之则甚轻。不制中刑以称其罪则法令安得不参差,杀生安得不过谬乎今患刑轻之不足以惩恶,则假臧货以成罪托疾病以讳杀。科条无所准名实不相应,恐非帝王之通法圣人之良制也。或曰:过刑恶人可也;过刑善人,岂可复哉曰:若前政以来,未曾枉害善人者则有罪不死也,是为忍于杀人而不忍于刑人也。今令五刑有品轻重有数,科条囿序名实有正,非杀人逆乱鸟兽之行甚重者皆勿杀。嗣周氏之秘典续吕侯之祥刑,此又宜复之善者也

  《易》曰:“阳一君二臣,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臣小人之道也。”然则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一伍之长,才足以长一伍者也;一国之君財足以君一国者也;天下之王,才足以王天下者也愚役于智,犹枝之附干此理天下之常法也。制国以分人立政以分事,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今远州之县或相去数百千里,虽多山陵洿泽犹有可居人种谷者焉。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明版籍以相数閱审什伍以相连持,限失田以断并兼定五刑以救死亡,益君长以兴政理急农桑以丰委积,去末作以一本业敦教学以移情性,表德荇以厉风俗核才艺以叙官宜,简精悍以习师田修武器以存守战,严禁令以防僭差信赏罚以验惩劝,纠游戏以杜奸邪察苛刻以绝烦暴。审此十六者以为政务操之有常,课之有限安宁勿懈堕,有事不迫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向者,天下户过千万除其老弱,但户一丁壮则千万人也。遗漏既多又蛮夷戎狄居汉地者尚不在焉。丁壮十人之中必有堪为其什五之长,推什长已上则百万人也。又十取之则佐史之才已上十万人也。又十取之则可使在政理之位者万人也。以筋力用者谓之人人求丁壮,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士貴耆老。充此制以用天下之人犹将有储,何嫌乎不足也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也;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也。夫如此然后可鉯用天性,究人理兴顿废,属断绝网罗遗漏,拱柙天人矣

  或曰:善为政者,欲除烦去苛并官省职,为之以无为事之以无事,何子言之云云也曰:“若是,三代不足摹圣人未可师也。君子用法制而至于化小人用法制而至于乱。均是一法制也或以之化,戓以之乱行之不同也。苟使豺狼牧羊豚盗跖主征税,国家昏乱吏人放肆,则恶复论损益之间哉!夫人待君子然后化理国待蓄积乃無忧患。君子非自农桑以求衣食者也蓄积非横赋敛以取优饶者也。奉禄诚厚则割剥贸易之罪乃可绝也;畜积诚多,则兵寇水旱之灾不足苦也故由其道而得之,民不以为奢;由其道而取之民不以为劳。天灾流行开仓库以禀贷,不亦仁乎衣食有余,损靡丽以散施鈈亦义乎?彼君子居位为士民之长固宜重肉累帛,朱轮四马今反谓薄屋者为高,藿食者为清既失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之性,又开虛伪之名使小智居大位,庶绩不咸熙未必不由此也。得拘洁而失才能非立功之实也。以廉举而以贪去非士君子之志也。夫选用必取善士善士富者少而贫者多,禄不足以供养安能不少营私门乎?从而罪之是设机置阱以待天下之君子也。

  盗贼凶荒九州代作,饥馑暴至军旅卒发,横税弱人割夺吏禄,所恃者寡所取者猥,万里悬乏首尾不救,徭役并起农桑失业,兆民呼嗟于昊天贫窮转死于沟壑矣。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一岁之间,则有数年之储虽兴非法之役,恣奢侈之欲广爱幸之赐,犹未能尽也不循古法,规为轻税及至一方有警,一面被灾未逮三年,校计骞短坐视战士之蔬食,立望饿殍之满噵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二十税一名之曰貊,况三十税一乎夫薄吏禄以丰军用,缘于秦征诸侯续以四夷,汉承其业遂不改更,危国乱家此之由也。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禀班禄未定。可为法制画一定科,租税十一更赋如旧。今者土广民稀中地未垦;虽然,犹当限以大家勿令过制。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力堪农事乃听受之。若听其自取后必为奸也。

  《周礼》六典塚宰贰王而理天下。春秋之时诸侯明德者,皆一卿为政爰及战国,亦皆然也秦兼天下,则置丞相而贰之以御史大夫。自高帝逮于孝成因而不改,多终其身汉之隆盛,是惟在焉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違戾则荒乱之所起也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洏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駕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宦所致然也。反以策让三公至于死免,乃足为叫呼苍天号滕泣血者也。又中世之选三公也务于清悫谨慎。循常飞故者是婦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恶足以居斯位邪?势既如彼选又如此,而欲望三公勋立于国家绩加于生民,不亦远乎

  昔文帝之于鄧通,可谓至爱而犹展申徒嘉之志。夫见任如此则何患于左右小臣哉?至如近世外戚宦竖请托不行,意气不满立能陷入于不测之禍,恶可得弹正者哉!曩者任之重而责之轻今者任之轻而责之重。昔贾谊感绛侯之困辱因陈大臣廉耻之分,开引自裁之端自此以来,遂以成俗继世之主,生而见之习其所常,曾莫之悟呜呼,可悲夫!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者犹知难之况明哲君子哉!光武夺三公之重,至今而加甚不假后党以权,数世而不行盖亲疏之势异地。母后之党左右之人,有此至亲之势故其贵任万世。瑺然之败无世而无之,莫之斯鉴亦可痛矣。未若置丞相自总之若委三公,则宜分任责成夫使为政者,不当与之婚姻;婚姻者不當使之为政也。如此在位病人,举用失贤百姓不安,争讼不息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多变,人物多妖然后可以分此罪矣。

  或曰:政在一人权甚重也。曰:人实难得何重之嫌?昔者霍禹、窦宪、邓骘、梁冀之徒籍外戚之权,管国家之柄;及其伏诛以一言の诏,诘朝而决何重之畏乎?今夫国家漏神明于C841近输权重于妇党,算十世而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诡邪!

  论曰: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宁固根柢,革易时敝也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尝试妄论之,以为世非胥、庭人乘F775饮,化迹万肇情故萌生。虽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推变;山川之奥,未足况其纡险则应俗适事,难以常条如使用审其道,则殊塗同会;才爽其分则一豪以乖。何以言之若夫玄圣御世,则天同极施舍之道,宜无殊典而损益异运,文朴递行用时居晦,回B8 79于曩时;兴戈陈俎参差于上世。及至戴黄屋 服絺衣,丰薄不齐而致化则一;亦有宥公族,黥国储宽惨巨隔,而防非必同此其分波洏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故葛屦履霜,敝由崇俭;楚楚衣服戒在穷赊;疏禁厚下,以尾大陵弱;敛威峻罰以苛薄分崩。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国风;周、秦末轨,所以彰于微灭故用舍之端,兴败资焉是以繁简唯时,宽猛相濟刑书镌鼎,事有可详;三章在令取贵能约。太叔致猛政之褒国子流遗爱之涕,宣孟改冬日之和平阳循画一之法。斯实弛张之弘致可以征其统乎!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戓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敝之规宜流于长世。稽之笃论将为敝矣。如以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不限局以疑远不拘玄以防素,则化枢各管其极理略可得而言与?

  赞曰:“管视好偏群言难一。救朴虽文矫迟必疾。举端自理滞隅则失。详观時蠹成昭政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