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象棋和围棋哪个好很容易就能看懂,而围棋却不能

中国象棋现状的思考及其他
我的图书馆
中国象棋现状的思考及其他
毋庸置疑,中国象棋是我国的国粹,她完美诠释了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独特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很多史书上都记载着围棋杀戮有余,却很少和棋,而象棋的和局则与我国古代的中庸之道相契合,与尊重、谦让的君子风范密不可分。民国时期,“象坛总司令”谢侠逊、“无敌中炮王”林弈仙、贾题韬、彭述圣、刘忆慈、钟珍、杨官璘等象棋前辈为象棋的发展呕心沥血,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妙局佳构,并且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象棋盛世。上海的“凌云阁”茶楼、广州的“大三元”是高手们施展妙招的绝佳舞台,而“中山公园”、“洋泾浜”则是棋迷们横车跃马的好去处。如今,斯人已逝,象坛先辈们将棋艺文化和氛围留给了我们,而我们继承得如何呢?很遗憾,由于中国棋院施行向围棋倾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象棋只能是“陪太子读书”。让我们看看吧:代表中国象棋最高水平的全国个人赛冠军奖金为3万元,其他小规模比赛奖金则1千至几千元不等。而围棋呢?一项普通的杯赛冠军奖金最少为20万元,我国围棋顶级赛事“春兰杯”冠军奖金则达到120万元,国际比赛奖金更高,韩国“三星火灾杯”为2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60万元,日本“富士通杯”为15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万元,台湾“应氏杯”为2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万元。围棋与象棋专业棋手的薪金待遇也相差悬殊,于是,我们看到一些颇有天份和才华的象棋棋手为了生计忍痛舍弃象棋,就连各省市少年宫开办的棋类兴趣班,中国象棋报名者数量也较围棋相去甚远。下围棋比下象棋有前途,围棋是高雅艺术,象棋是雕虫小技,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共识。这也难怪,从前象棋是由一代棋王谢侠逊率领,如今分管象棋的领导们的知名度和说话力度都没法和聂卫平、陈祖德相提并论。
抚今思昔,当年的象棋社会地位较之围棋不落分毫,如今却落得个“门前冷落鞍马稀”,与围棋不可同日而语。以至于有些“井底之蛙”妄言象棋的变化没围棋多,要向围棋看齐,消灭和棋云云。步入新世纪,象棋人工智能横空出世,连接战胜和战和了多位象棋国手,令棋坛惊呼不可思议。某某又藉此大放厥词,说象棋软件比围棋软件厉害,间接证明了围棋变化比象棋多得多。有人说智运会,象棋是硬拉进去的,某届象甲也是围棋提供赞助的,这又表明围棋的高姿态。面对这么多问题,象棋一下子迷失了方向,一次看新闻,聂卫平棋圣说电视节目很少直播围棋了,表示很生气,说是要向上级领导反映,并说围棋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我们的象棋呢?
就棋论棋,象棋和围棋是不同的文化在棋盘上的反映,并不是围棋交叉点多变化就比象棋多。因为围棋的变化是越走越少的,象棋却是越来越复杂,若棋盘上只剩两个点,围棋就只有两个变化,而象棋的残局阶段,即便寥寥数子,却因为棋子活动的空间变大,变化往往深不可测,许多浩繁跌宕的江湖排局即为明证。至于裁判问题,我觉得当今裁判最欠缺的是棋力倒退,棋规是死的,棋才是活的,棋规是在棋艺的基础上设定的,有好的棋力功底基础能增加对棋规的理解。有些谱着连将十多步才能将死,没有好的棋力,棋规背的再好也看不出来啊!有的裁判团是由上一代的省市级有点名气的选手组成,他们在象棋上小有名气,但是得过且过,沉湎于过去,不思进取。需知下棋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部分是不怎么会下棋的,从裁判的选拔考试中就可看出,对考试者的棋力不怎么要求,反正交了钱去学习就行,以至于很多棋规判断失误,闹出笑话。胡荣华特大曾经就象棋的一个棋规开诚布公地向棋界征求意见,吕钦特大也敢于抵制和棋红胜的棋规,王斌大师也公开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这种对象棋负责的精神弥足珍贵,令人称道!而另一些人在对待上述问题上则是玲珑八面,明哲保身,象棋也会像记住某个局面上的变化是谁下出来的一样记住他们的。
现在的等级赛,全国赛好像就是高价考试,参加一次要花几千元,比赛变成有钱人家孩子的事了。是否将来学象棋,要先挣够钱再说呢?上一代的围棋国手陈祖德、聂卫平为围棋创造这么优越的条件,象棋也应当不甘落后吧,争取多一些大师级的棋手担当裁判、领导,为什么围棋的高层是围棋国手,而象棋的领导就不能是象棋国手呢?
作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应该将自己最后的一分力气也用在棋上!建议下一任的象棋领导让胡荣华、吕钦特大担任,为象棋事业做些实事,以期扭转不利局面。当今象棋事业之所以不够景气,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国内大部分报纸、电视刊载的都是围棋新闻,象棋的宣传却微乎其微,而网络比赛,象棋却开展得有声有色,象棋棋迷数量本来就多,而网上花费少,社会效益自然可观。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象棋比赛的奖金赞助和组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感情投资,一些热爱象棋的企业家出钱出力,不计回报。比如浙江三环钢构、重庆大江摩托、大连益春堂,去年象甲就是由胡荣华特大的一个弟子赞助的,还有今年的“来群杯”等等,西方谚语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不计回报的投资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友情和对象棋的热爱上,若长此以往,徒为人笑耳!因此,笔者认为,若要象棋事业繁荣昌盛,首先要政府重视,其次才是社会团体的协助。然而,最令人气愤的莫过于竟然有好事者说象棋是被硬生生地拉进智运会的,这像是在说象棋成了乞丐,跑到围棋这样的大户人家寻求施舍。如今的象棋的条件再怎么差,总比杨官璘、冯敬如哪个年代强吧,但我宁愿回到那个年代,因为彼时象棋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近代围棋很大程度上是在日本发扬光大的,日本棋士勇于推陈出新,摒弃了中国的传统座子制,此举对围棋的影响十分深远,值得借鉴。棋虽小道,其理实深,她凝聚着做人的道理,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如今一代却不懂得珍惜先辈们辛苦留存下来的象棋文化,令人扼腕!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无傲骨”!就算围棋环境再优越,象棋环境再恶劣,我们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尊严和骨气!请我们珍惜这一点点仅有的,因为我们要以身为象棋继承者而自豪。
言念及此,不胜唏嘘!忽觉窗外已下起了薄雾,面对沉沉雾蔼,我不禁感叹,中国象棋的未来如何?请帮帮我们的象棋吧!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愿望,相信也是无数热爱象棋的同辈人的共同祈愿。
TA的最新馆藏[转]&[紫天看图棋话(56)]围棋,就是比象棋好哇!
[紫天看图棋话(56)]围棋,就是比象棋好哇!
一次,网购旧书时,看到有《棋友》(试刊)这一目录,当时,头脑中直接认定是围棋杂志,还觉得以前并不知道曾经有这一围棋杂志,还是试刊号,应该品味一下,于是毫不犹豫地拍下来。等过了几天,书邮到手,打开一看,原来是象棋杂志,由辽宁棋院出版,象棋大师孟立国主编,封二是香港象棋大师郑德丰的题词,开篇是霍英东为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五周年特刊所作献词。想着因为喜爱围棋,而得到这本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象棋试刊号,不由得令人感叹:围棋,就是比象棋好哇。
闲话道过,且谈正题。前不久,老聂发表博客,指出围棋更适宜称为“国棋”。面对老聂的“无故挑衅”,漂亮的中国象棋世界冠军、国际特级大师金海英生气地指出:“象棋魅力无限好!”两位高手的隔空过招,引来围棋象棋两种棋迷的热烈讨论。其实,不少棋手和棋迷本身也算是横跨两界,老聂的象棋水平不差,尽管不知道海英大师的围棋水平怎么样,但胡荣华曾自信地表示,围棋对老聂的话,老聂“两子让不动”,可以看出,胡司令的围棋水平也堪称高手。
至于现在,老聂和海英“领衔”进行一番关公战秦琼式的比拼,无外乎对自己“主业”的维护。众多棋迷因之热烈讨论,也是因自己的偏好所在。例如博主当年上学时,接触围棋之前,酷爱象棋,经常购买杂志研究一下,如《桔中秘》之类的棋书也买过几本,但一旦接触围棋,那种惊艳的感觉从此不会消除,象棋自然在爱好中退避三舍。
仔细看看老聂、海英和棋迷们讨论的发言,可以发现双方主要是表示一下心情,理由无外乎是谁的粉丝其实比较多,古代琴棋书画中有没有指定是围棋还是象棋,谁的普及程度高等等,这些,其实全都是浮云。拂去这些浮云,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清晰的线索来判断出围棋象棋哪个更“好”。
那么,这条清晰的线索是什么呢?这得首先向清华大学保安学习。据说,清华大学的保安对每一个来访者会问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现在,分析围棋象棋之争,我们就可以撇开“浮云”,像清华保安一样,直奔终极问题而去,那就是,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还是其他的各种或大众或小众的棋,总而言之,
人类为什么要下棋?
答案会有很多,例如为了消遣,为了轻松,为了消耗多余的精力……,但我想,最根本的,是人类潜意识里不断挑战自身智力高度的需求导致了棋类的产生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就可以非常明确地判断出哪种棋更能满足人类挑战自身智力的终极需要。
众所周知,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在智力竞赛上,人类已完全臣服于电脑。而电脑围棋和人脑比,则相差十万八千里(含)以上,前几天的一项活动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2011年9月16日,2011普若菲斯杯棋类人机大战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在9路棋盘上,“本手”受二子两度以半子胜俞斌九段,“黑白精灵”分先负于人类业5,俞斌认为,“本手”大约相当于人类业2。而对于未来电脑围棋在19路盘上和人类的对抗,“本手”的开发者刘知青教授认为,目前“看不到任何电脑击败人类顶尖高手的希望”。
而在电脑围棋和人脑的差别如此之大的同一时代,电脑国象和中国象棋却早已可以击败人类最天才的大脑,对此,刘知青教授形象地给出了围棋和象棋的区别:“相比而言,象棋的状态空间复杂度是1048。换句话说,围棋比象棋复杂10122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围棋相比于象棋比整个太阳系相对于单个原子核更庞大、更复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若干(万)年之后,人脑得到进一步的进化,电脑也会出现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到那时,进化出来的超级人脑可能对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的所有变化在一瞥之间就能了然于胸,从而使象棋变成幼儿玩具。而围棋,将继续演绎自己的神秘和深奥。
有人或许会问,到那时,不管是超级人脑还是超级电脑,也有可能像今天的电脑之于象棋一样,会洞悉围棋的所有变化。谈到这儿,我们就需要惊叹于古人在体系设计上的伟大和前瞻。象棋(含中象和国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封闭而成熟稳定的体系,没法进一步拓展。而伟大的古人,居然为围棋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扩展接口,而且操作性极强——多划两道边线就行了!有了这样天才的制度设计,任人脑和电脑如何进化,围棋总是淡定地扩大一下边界,就会让未来的人脑和电脑陷入绝望。惟一不太方便的是,随着棋盘的扩大,未来人类真的要“下一盘很大的棋”。当未来的人脑和电脑面对着199&199的“一盘大棋”搅尽脑汁的时候,围棋的发明者正在历史深处拈须窃笑呢……
因此,我们还可以想像得到,随着人类智力的进化,未来的奥运会将会成为体力智力竞技的综合舞台。那时的奥运会,因为人类已经穷尽了百米大战的所有“变化”,最吸引人的不再是百米飞人大战,
而是围棋个人冠军之争。因为围棋,奥运会的口号也正式更新为“更高,更快,更强,更思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和象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