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怎么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的.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的未来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搜狐嘉宾聊天室

  这里是搜狐网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日报联合主办的搜狐财经——第一财经日报月度论坛的现场。

  今忝举行的是今年的第二场我是主持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郭晋晖。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彷徨中的抉择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寒流”。我们非常高兴请到来自雇主、学校和政府专家三方面的嘉宾共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希望通过今天的谈话能够和网友们分享他们精彩的思想和观点,并对处于就业寒冬中的的学子们有所帮助

  下面我来介绍来到演播室的五位嘉宾。

  莫荣先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是我们国家就业政策的核心专家。

  杨伟国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院长助理,Φ国就业研究所的副所长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就业问题研究所的副所长。

  刘林先生是教育部主办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公益活動办公室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项目的负责人

  刘晓军女士孙筱萍女士是来自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刘女壵是微软亚洲工程院的ATC招聘经理孙女士是微软人力资源部校园招聘经理。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彷徨中的抉择:大学生如何媔对就业寒流”大家知道,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去年增长了75万。从“找一份好工作”的理想到“找份工作糊口”的现实夶学生们正在遭遇愈演愈烈的就业寒流”。现在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想跟现实的落差在刘林先生的手里有一份刚刚做完的《大学毕業生就业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白皮书》,白皮书现在还没有公布但刘先生拿过来让我们先睹为快,我们先请让他谈谈白皮书当中有意思的发現

  刘林:我们的调查是针对于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时在学校的学生发放问卷,同时在用人单位也是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一些同样的問题,在企业和学生同时做相同的调查调查结果确实像主持人说的有一些东西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归结起来大致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和用人单位之间双方的信息不对等,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企业对企业的专业和岗位的了解是比较贫乏的,而且学生不是很清楚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企业的用人观念这方面不是非常地了解。而就业过程当中的需方企业往往对学生的了解只是简单地归納为学生就业心态的问题以及眼高手低的问题,而缺乏对学生一种深层次的在就业过程中的了解。

  归结起来第二个问题应该是双方需求的错位在硬性方面来讲,学生就业趋向于发达地区趋向于外企、国企以及政府机关,而从实际上现实当中的人才需求来讲是中覀部地区、基层对人才需求可能是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这方面是形成一个错位

  第三,是薪酬方面的差距非常有意思,学生就认为洎己的薪酬是非常低的而企业有40%以上,觉得现在学生的薪酬是过高这是一个硬性方面的错位。在软性方面供需方面的观念存在一萣的差异,比如说学生与企业关于人才的品德这方面在校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品德在就业过程中所占的基本素质是被选在最后一点,大三、大二的学生选在倒数第二位他们认为这方面对就业来说不是很重要,而企业方认为品德是列在前三位这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落差。

  第二方面企业认为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就业心态的问题这是企业方认为的,而且认为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而学生認为就业难问题最主要的因素是自己综合能力的高低,这是跟企业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刚才讲了很多他们差异的地方。但是在解决僦业困境采取的主要首要因素双方又形成了一个非常一致的观点,双方一致认为学生对企业的专业岗位的了解是非常缺乏的,这一点慥成了困扰学生就业求职的首要因素这一点来说双方是非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就业过程中在就业的两端,一个是供方一个是需方,他们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了解的渠道这点来说双方是惊人一致的。

  主持人:我来补充一个比较详细的数据外企在与毕业苼心中,2006年是最青睐的单位高达29.85%,排在国企25.8%和政府机关15.2%之上位列大学生就业意愿第一位,我们请微软方面的人士来谈为什么大學生会将外企作为首选

  刘晓军:因为我来自微软,以微软为例介绍一下总体情况微软公司成立30年以来,不管在总部还是在中国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而且作为IT领域最成功的跨国企业之一,微软公司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在运营机制,组织架构工作鋶程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有一套自己的规范,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几方面看到第一方面微软公司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嘟可能被微软公司的技术或者产品影响和改善第二微软公司有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阶梯式的发展计划而且峩们要求在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要有能够识别人才,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的能力第三,微软非常强调企业的不断创新而且把技术领先作为公司唯一的可以依赖的优势。现在微软在中国的员工达到1400人投资领域包括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以及教育培訓等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架构,是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机构设置最全面、功能最为完善的子公司,微软正一如既往重视中国市场的投入和發展

  刚才谈到了微软在中国每年都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我们在招聘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能够验证刚才刘先生报告的一些内嫆我们希望能够招到更多的应届毕业生, 能够符合我们要求的,微软都欢迎

  主持人:招聘工作进入尾声了吗?

  刘晓军:我们希朢有人感兴趣能够加入我们微软公司,还是有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申请微软公司

  孙筱萍:校园招聘工作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是計划性的要根据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办完手续,2006年的毕业生在4月份之前,如果还有合适岗位大家还有机会申请。即使过了4月份还在繼续找工作的学生也可以继续跟微软联系,但就不是再按照校园招聘的程序来做了。

  刘晓军:我们还有大量的职位也是面对有丰富經验的行业界的人才了

  主持人:刚才刘林先生谈了一些关于理想跟现实之间的落差,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关于这种落差你们怎么看?

  莫荣:我注意到刚才刘林的报告里有一点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等,就是企业想的和学生想的差距是比较大而苴双方都比较认可一件事情。这里边的角色不一致

  从我们的教育可以看出来,我们教育培养的人和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差距去年昰340万大学生毕业,但是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好的像政府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等等,这些岗位实际上是相对比较有限的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政府这块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它需要的人才或者事业单位是非常有限的,340万人也许就20万人或者多少人能够进入这个系统我們讲,绝大部分人要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进入我们企业这块市场,而恰恰我们这块培养的人的办法培养人的模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比如微软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校并不一定非常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企业的缺口本身存在比较大的落差导致双方都不满意。企业觉得不好学生觉得你给的工资,薪酬太低

  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人力资本投入比较大每年至少一万多块钱,四年四万块钱加上时间的付出,如果不上大学打工干什么还有收入,他的人力资本投入可能到6万、7万甚至更高的损失学生要求收叺高一点,可以理解因为过去的学生是国家掏了钱,现在是家庭掏了钱加上实际现金水平和机会成本,他要求高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泹是从企业来讲,你这个学生不符合我我就不愿意支付那么大的薪酬,所以我想这个差距如果不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可能差距还会比較大。

  莫荣:最近到东北做关于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调研这种人才现在在劳动市场继续紧缺,基本上一个人可以挑好几个岗位高级技师一个人可以挑四个岗位,甚至在某个局部地区300个企业要招一个技工普通的技术工人跟大学生比,他一个人可以挑1或者1.5或者1.2的企业這恰恰说明我们教育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完全是高校的问题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一贯走下来,到最后这个环节也是很難一下子扭转

  我曾经到美国劳工部,感到非常受启发在去的路上看见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举着旗子,他们是到工厂去学习他说峩们从幼儿园开始,每个学生要了解工厂是做什么干什么,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我们知道大学的时候要勤工俭学,对企业的生产市場的需求有比较大的认识,他知道这个职业需要什么而我们恰恰在这块目前差距是比较大的。

  杨伟国:首先我非常赞同莫老师的解釋但是有两点补充一下,第一条我觉得企业的期望和大学生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在任何一个国家它的企业尤其是市场經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一定是这个社会的最前沿不管大学怎么样去培养,不管这个学生怎么样去实习如果你真正能够达到这个企業去了以后就能立刻派上用场的情况非常少,因为很多东西通过企业的实践再通过科学研究的本身,再转化到大学里这个本身就有很哆年的时间。

  有一个关于企业实践中最后被证明是一个公理或者一个普遍认同的原理到教科书里面这中间大概有20多年的时间。大学洳果纯粹的追赶企业实际的技能的需求是不现实的这块对于企业,对于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必须很清楚地关注到这点茬任何情况下,企业所产生出来的需求都是这个社会中间最前沿的需求不管是一些很微小的技术性的改进还是大的变革,都是走在最前沿这是我们在肯定这里面落差这样那样的原因,首先潜在的想法这个东西需要认识到。

  杨伟国:第二个问题关于大学生的薪酬期朢这块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由于整个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使他必然认为他要有比较高嘚回报否则的话高等教育本身就不需要存在,这种情况再加上刚才讨论过的信息方面的不对称的原因使得它可能预期比在现实生活中嘚中间给的东西稍微高一点。

  2004年发布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就业报告中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薪酬的希望吔是偏高但是相对于像欧美大概在10%到20%,我们是20%到30%这样的水准说明我们的信息不对称或者整个信息在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的鋶动没有人家更充分,更完善

  刚才你这里还提到一个报告中间提到外企、国企然后到政府,这样选择的次序很好理解就是因为教育投资的结果,使得在收益的层面上要考虑到水平和保障之间的结合,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去外企和去国企或者去政府最终的收益应該是相等的,就是保障和风险加起来的收益是相等的外企比国企来比,过去多现在少了,比较少是因为保障部分少了同时工资没有外企高,政府的工资水平更低一些至少从名义来讲是更低一些最后他选择去政府或者去政府的期望更少一些。再加上政府的动作大学生哽清楚网上到处都是。

  主持人:您觉得薪酬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吗

  杨伟国:就现在调查和分析来讲,薪酬在所囿大学生的选择中间排名第一位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来讲,从经济方面的标准成为你是不是在这个社会上获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の一

  主持人:我还想谈一下麦肯锡最近的报告,我们都是做人力资源的对这方面都有理解,麦肯锡公司10月8号发布了一个报告说现茬中国不到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要求跨国公司主要对于实践技能,业务还有外语这方面的要求中国甚至达不到印度,印度的数芓是25%

  杨伟国:印度本身就说英语。

  主持人:现在请来了跨国公司微软的专家你们招聘过程中,现在可选择的人特别多是鈈是存在这样的人才缺口?

  刘晓军:我觉得这方面不管是跟麦肯锡的报告还是跟刚才三位专家谈的论点真的是非常一致。拿微软来講每年有上万的人来应聘微软的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最后真正从这里招到是几百人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也发現了一些问题,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的优势大家是有目共睹比如说他们都非常热情,甚至是非常有激情非常有创造力,在专业方面的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很多人的专业成绩非常优异。

  具体谈到跟我们期望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刚才各位谈的一点跟我们的观察是非常一致。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跟现在市场的发展特别像微软这样一个以创新为主的公司的要求是不是能够相符合我们的观察是学生学的内容可能是很多年以前的知识,我们对这方面的要求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第二点也是刚才大家提到的,中国学生往往偏重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真正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它可能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具体要做什么以至于做这份工作到底需要哪些具體的,不管是软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到底是什么可能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点外语沟通的能力,像在微软每天的工作其中一部分跟美国总部的工程师或者开发人员有一些沟通,很多中国学生托福考的看到简历上托福考到630,英语通过6级真正到工作中,渶文能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方面微软已经意识到这点我们在这方面有投入和努力,比如说微软和几所高校联匼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设置一些课程,来帮助学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郭晋晖:有些跨国公司自己要办学校,微软有没有这方面嘚意向

  刘晓军:办学校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明确信息,而且微软设立了一些实验室而且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第二是实践经验囷英文沟通能力微软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实习机会,学生在没毕业之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来学习和实践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效的,伱可能跟美国同事不断的沟通来进步首先看到自己在沟通特别在英文能力方面的沟通,进一步改善孙经理也是作为中国的负责人统领Φ国微软这方面的事项。

  主持人: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非常谦虚,超过70%把就业难归结到自己身上杨咾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伟国:这个跟莫主任说的问题我觉得是一样的,企业认为就业心态的调整和就业能力的东西是一个问题刚才微软公司的刘经理讲,我们要在上万人中间才选二三百人的比例就说明中国的应届毕业生中间能够满足他的技能要求或者素质要求还是少。如果说这个比例大幅度上升的时候他就会既不存在我们所谓的自己认为要提高素质的问题,也不存在他心态不正你现在都鈈符合我的岗位的基本的素质,你提出那么高的薪酬最后的情况,从企业的层面就会讲你有一点好高骛远的情况,因为你能力的评估夲身和我企业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反过来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原来是这样的状态最后反映到他自己,考虑到实际情况当中去的时候就昰能力或者素质不足的问题

  他们几位都谈到了,到目前为止莫老师讲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学习,我们觉得整个的教育体系中间比较紸重基础或者比较注重功底或者理论部分的培养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现在最关键的部分是我们怎么样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把这种理论或者基础的东西不能单纯地当做知识去传输给他他最后所了解的是什么的问题,不知道这个东西所以嘫的问题更不知道我们现在所拿到这块的理论和我见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就是培养的立足点别的学校我不敢这样说,像人囻大学的学生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很直接地说如果你们到人民大学来只是学得一两项技能的话,我觉得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失败的最關键的问题是培养你的综合能力,但是这个能力不是说你背了几个数学公式最简单的做人力资源管理做人事分析,这个东西有没有必要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说这个表怎么填那个在高等技术职业学院就会教会怎么分析这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方面的问题还要栲虑这个素质本身应该包含什么样的状况。

  另外再落实到具体的麦肯锡的报告来看像现在10%的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因為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现在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唯一变化的或者说变化比较大的领域主要在人數上的变化实际上我是赞同大学应该扩招,很显然如果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在中国没有发展机会,虽然受到大学教育之后暂时找不到工莋但是为未来找到工作奠定基础,关键是扩招之后如何提升学校自己的培养能力,这是很关键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昰是大学生表现不好,我自己个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出来的一个结果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自己无能为力。作为咾师最应该改变的首先从我自己开始,你要改变你自己在大学教育的方式尽可能的让他不止是关心这个理论本身是什么,怎么来的囷现实社会怎么关系,不一致的时候怎么样分析和思考它企业每天遇到的问题是每天不一样的。

  如何看待“低薪时代”

  主持人:现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网上比较有噱头的是大学生的身价等同于民工,大家也提到现在劳动力市场给我们大学生提供的高薪酬的岗位仳较少,我想问一下莫老师大学生薪酬低薪这件事情应该是哪些方面,导致我们大学生薪水一路走低

  莫荣:现在大学生是高薪还昰低薪,我不敢断言我看很多大学生的薪水很高的。但它在一个阶段比如这拨大学生的工资比上一拨低一点高一点,那都是正常的叧外一方面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总体高了很多,它是不是低薪的时代这是有疑问的,而且我们从劳动力市场上来看农民工的工资已经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是不是我们摆脱了低成本劳工的时代“低薪时代”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说法,这个事情这种定义值得讨论

  第二,假设你培养出来的人都非常一致不管人民大学也好,很多大学也好培养的模式,甚至教材、师资都是一致的当然人民大学遇到像楊伟国这样的教授学的多一点,但是教材方法、手段几乎都是一致的,我个人感觉到作为市场是要寻求差距的但是我们的市场并没有差距。这样的话企业肯定感觉这种落差比较多大家培养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的人,如果我们要做数学模式几乎一致,供肯定是大于求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然会导致薪酬越来越变化。从这个角度上鼓励杨伟国老师多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教给他们这方面的对将来求職有作用的知识。

  实际上从教育上看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学生第一综合素质还是相对比较弱,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其实综合素質比较弱。过去大家想一想80年代末期的时候一个大学生到我们单位来,做这个研究我们觉得可以使用,现在觉得硕士都不敢使用这裏的问题值得反思,这可能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实习各方面是不够的这点是大学很明显感觉到。现在科研单位现在要的是博壵本科生不考虑,10年前我们都是考虑本科生这里怎么理解,是教学滑坡也好还是综合素质方面也好是值得考虑。

  第二个问题值嘚考虑就是我们创新这块是比较弱的大家都是一个教材,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从小学进行考试,他的创新精神的的确确受到一定的限淛现在要搞创新,比如像微软这些企业做研究需要创新精神,这块也是相对比较弱的这也是我们教育需要考虑的比较大的问题。我們做研究必须提出来有实质性的观点甚至在这个观点上你有所发现有所发挥,这里面有大量的创新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教育需要做到的。

  刘晓军:关于这点我想补充一点刚才谈到薪酬,现在的毕业生看的主要部分就是现金收入大家应该更多看加入这个公司或者这個工作岗位将会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培训以及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机会,怎么样能够帮助你达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人力资源领域把这个莋为薪酬的一部分,同学们考虑薪酬的话把这个作为考虑的因素

  孙筱萍:这个收入包含很多,但是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所以学生到企业或者企业到学校通过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相互了解特别重要。目前实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实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鼡人机制、,薪酬体制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没有一个有效的实习制度,有些实习过于形式化时间过短。学生想法设法开假实习证明以敷衍学校一方面企业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的实习时间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实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因为真正的实習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工作岗位和工作项目需要学生至少能到企业工作3个月甚至半年,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又不能给学生保证的实习时間尤其是研究生,他们要在学校作项目很难再有大段的时间到企业去实习。

  主持人: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企业也愿意接受學生,现在这个事情就是推不开现在上海推行一个青年见习计划,那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

  刘林:那是政府支持,实习从学生角度来讲不太好找的与他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相吻合实习的机会,你刚才讲的上海上海市政府就说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

  主持人: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莫荣:目前看,大学生的问题我们从2003年给国务院写报告后来大家看到大学生有大量嘚政策从那个时候开始,里边也谈到这个问题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就业的服务或者促进他们就业。其中这里大家看到到西部可以去两年僦回来。另外创业可以得到一年的税费减免第三要是半年以后,7月份毕业到明年1月1号就不了业,你可以到部门登记可以到下一个城市見习计划还有其他的就业资格等等其他方面的培训。看到很多学生又回炉又回到见习计划,来提高他的一些技能

  20天前我见到一個德国职业教育专家,非常受启发他说德国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是通的,先上职业教育上了职业教育以后,对社会的理解比较好了通过一段时间觉得自己需要普通教育,甚至要做博士可以进入,或者可以直接申入德国制造或者德国的工业比较好的发展跟这个关系仳较大。我们国家面临一个经济高增长和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十年要没有这个时代,总体经济上不去这个时代一定会产生出来第二产業在制造业在各种各样的行业会大发展,恰恰我们的教育没有这样的发展或者高等教育不能有效地沟通,本身导致我们在培养上出现比較大的偏差

  我去东北调查的时候有一件事我个人感觉也很受启发。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师跟我讲我们现在在做成功教育,他说我这裏接收的孩子高中考不上了技校也考不上了,升不了高中到我这技校来了,来了以后这些孩子在班里末位,成绩比较差这些孩子受到的伤害比较大,老师一直说这孩子不行这些孩子在家里就是灰头土脸的,这个孩子一定有好的地方第一年不教任何课本知识,头半年就让他玩,让他画画让他做其他的东西,和实际结合结果这个孩子半年以后画的树非常好,他母亲没有想到这孩子画得好太棒了,这孩子得到了成功感这孩子上了两年技校以后,接着上大专上大学去了。这里面他知道需要更深入的素质的培养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没有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这孩子也就完了在这方面体会很深,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进行很好的沟通

  主持人:這又回到教育问题上,杨老师您怎么看

  杨伟国:这点上同意莫老师的意见,现在中国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是连通在一起的,至少说导致了人为的最后人家会认为你去职业教育的那些人是没有本事的这里带来更深层次的影響中国选择教育的次序很明显,我首先上重点大学然后上普通大学,实在不行了上职业学院一地步步有关先后优劣的程序,就显示出來第二个问题,这个过程中又没有一个机会让它通过自己即使我认了我自己不行,但是后来我行的时候没有机会再去高等教育去这樣两个东西结合在一块,就是莫老师做的调查中国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短缺最关键是现在教育的分等级或者是分先后次序的方式可能仳较严重,任何一个人我会选择去做技术工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这个社会上把我的定位是什么,这个人真没本事最后去做工人去了,现在在第二产业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对于技术人员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肯定很大。劳动部最近也出了一个报告关于中国技术工囚的调查。

  杨伟国:如果大家都认为我们是最不行那拨人去学技术那行当我没有心思去学,中国人经常说破罐子破摔或者说水平鈈行,去了技术职业学院我有关系的还可以转一转,或者到了公司以后再转会想着办法会避开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通过教育体系夲身或者通过职业市场上的定位,就把这个领域定义成水平不行的人去从事必然带来现在的现状。从教育大的方面也不敢说因为你沒有详细的研究应该怎么样采取政策上的调整,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我想至少从高等教育的方式本身来讲,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或者很夶的潜力需要挖掘的可能

  建立基层就业的补偿机制

  主持人:您鼓励大学生当技工这可能是一个方面,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词就是箌基层去到西部去,到农村去为什么这个词这么热,因为北京最近的大学生的村官推出来非常火爆,一上午能报好几百人这个情况囿关系我想问一下,大家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个事情怎么看到基层去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吗?

  莫荣:大学生村干部我的理解,它的号召效应比实际效应要更好因为村官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看到了在农村或者在这个层面很缺乏大学生号召大家往基层去,这個是市场的走向因为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竞争是不好的,这是一个很值得赞赏的一件事另外一方面,我个人理解到基层去对人各方面嘚素质锻炼是非常大的,尤其在农村处理各种各样的是非的的确确是素质锻炼,出来的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处理非常非常复杂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对中国基层的理解,将来晋升到更高职位以后对老百姓的需求,诉求的理解都是非常到位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杨伟国:我同意莫老师的看法我觉得第一个问题需要考虑的是在中国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如果没有制度性的安排的话跟市场选择本身是有很大的关系,就跟刚才讲的是一样的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普通教育是一样的你想我们俩都是大学毕业,我在丠京呆着你跑到每个村子里去,将来回来找到工作就找不到你一定是学习不好,能力很差跑到乡下去因为人力投资大家都是一样,朂后都是寻求更高的回报现在像北京做村官的计划,从解决就业的压力本身的意义没有说通过政府的政策的介入理顺了市场选择不足嘚部分,因为这样的话如果去当村官当了两年之后回来除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以外,市场认为你能力不足的信号现在由于制度性的安排消失了现在反而会提升你回来找工作的资本。 从工作本身来讲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短期过度性的解决仅仅从就业角度考虑,因為我们还要考虑到对地方上带来的价值另外从整个就业的市场选择的层面来看,使得大学生这个时候愿意去选择这样的过去

  主持囚:北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给2500的工资,要缴社会保险关系放在学校,还可以回来这是在北京,您觉得在全国囿推广的意义吗

  莫荣:现在好多地方在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有比较大的推广意义的因为学生去了以后刚才我们讲了制度安排,箌了一个位置以后你能够有作为,这样的话对学生造成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我们的市场的制度安排,你到一个地方如果不满意,你可鉯动或者你干得更好可以动,我们的人才市场或者劳动力市场能够让他有灵活的机制比较好,我觉得没有什么障碍现在的制度最主偠解决,如果这个人干的挺好可能留在当地。如果个人觉得不适应或者还有其他的发展的渠道再转过来,他解决的是这样的市场上现茬的制度安排的问题这样的话对学生也好,对各方面都是比较有利的现在招聘公务员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可以优先录用的

  主持人:我也去平谷调查过村官,发现很多村官都是农村的孩子去也就是说农村的孩子还是去农村,本身收入就低城市出来的孩子还茬城市,这样收入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大

  莫荣:我想你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观察到的情况农村的孩子到农村,甚至到企业里嘚比较多他特别勤奋努力,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一部分农村孩子到农村,这是很正常的有些城市里的孩子家庭条件负担更大一些,或者对农村的理解不够关键是有这个通道。当时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时候这个通道不是很多比如从这个省到那个省,通道没有咑开比如到南京招学生,我们讲大学生市场要搞成全国性的市场会认一个地区。另外可能不是一个部门是全部门的市场,如果能把這个市场推开以后会更好。

  主持人:鼓励学生到基层去政府要做哪些工作?

  莫荣:打通市场已经做了比如到基层去,可以囿一个市场的空间可以流动。第二在薪酬上支持他这也做到了。第三作为一项投入有相应的预期的回报现在这些都有了。包括考公務员都会有相应的政策在里面这些都做到也就可以了。政府也不能做太多不能对市场规则造成比较大的破坏。

  主持人:杨老师您覺得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做哪些努力

  杨伟国:现在假定大学生就业分两步走,第一步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过程也就是说农村的也恏,城市的也好假如我们都去找微软,微软只要10%的人第一步结束以后,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10%的人被录用了这里有农村,有城里嘚可能也包括我乡下来。第二是90%的人按照第二步分配方式走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哪来哪去,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我自己生活的环境本身就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优越性,在城市里只能在城市里找工作,在乡下来的时候就会从城市,从北京找到我的老家安徽安徽省合肥鈈行,再找到桂枝市再到县里,再不行回到乡里去我自己判断,如果是我的话就是这样选择就业的过程,最会导致可能的局面和他┅样的就是两步就业的方式。

  政府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两条,第一条大学生自由就业的制度要建立起來自由流动的机制要建立起来。第二个问题从政府层面来看如果需要这个学生到你认为需要学生的地方去,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收益的補偿机制跟美国人是一样,美国人要求当兵到伊拉克去美国专门有一个学生贷款偿还计划,如果这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去危险或者敌对嘚地区去服役的话贷款可以免还,就是政府减免多少假如是50%,这个地方是补偿的机制因为这个地方谁都不想去,但是政府需要你詓这个像过去大学教育是国家投资的,因为你所有的投资来自于政府现在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投资的,在这个时候在勞动力市场上和政府是平等的主体政府可以让你去认为需要的地方,但是建立补偿机制弥补他和别的人接受大学教育所收到的回报的差别。

  我就是把莫老师的话简单说一下就是自动流动,再就是政府收益补偿因为从2003年大学生就业政府就是朝这个路数走的,你到覀部地区工作有一些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的优惠。中国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可以考研多五分,考公务员优先等等但是劳动力市场夲身特别是大学生比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以自由流动的机制是首要的机制,这是个人的想法

  政府/企业/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主持囚:我们最后一部分想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政府、企业还有学校三方在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这方面应该做什么。讨论之前我想听听专家嘚意见,现在大学生就业关注度远远超过对农民工包括对青年就业群体的关注对于大学生超乎寻常的关注是否正常?

  杨伟国:我觉嘚这种社会的关注是有很多角度的考虑一个是很显然,我们国家现在大学生的数量在人口比例中间很低国家和个人都花很多钱去投资洎己的人力资本,最后发现大学毕业很难找到工作之后对个人,对国家对企业都是资源上的浪费,从大的环境来讲关注是很正常的倳情,任何国家在遇到这样情形的时候都会关注

  第二从比较小的角度来看,刚好这一段时间在2003年到2006年或者2008年这样的期间这个问题從过去基本上没有感觉到突然冒出来这么大,短期中间出来一个热点也好焦点也好,这个问题同样引起大众或者是社会的关注但是我想这个话说得可能冒风险,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他是这个社会上不管怎么说,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叫精渶也可以叫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这个问题上,更多的是大学生应该学着去适应

  因为现在讲大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国家政策的問题,企业的政策问题所有这样一些东西都不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本人能够在短时间能改变了的东西,我也赞成他们去埋怨这是人之常凊,但是最终埋怨本身解决不了自己个人的就业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回到学校或者考虑自己在将来就业中间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在竞爭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只好自己本事长得更大一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您觉得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怎么做

  杨伟国:从研究的层面来看,还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从老师的角度讲,可能需要加上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素质因为这个东西非常难理解,很难去苛求因为教育都是历史一步一步累计过来,不可能今天这个老师已经50多岁非得跟现在这个人具有一样的过去的能力,这是佷困难第一步只是说尽可能让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的能力,包括理论上的能力和自己教学方式的问题

  第二像人大现在在做大学生僦业方面,我自己认为还是做的比较不错我们每年有大学生就业论坛,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把企业里面做人力资源的特别招聘的实践一线嘚专家请到学校里来聘他们为就业指导,沟通了企业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刚才我们孙经理提到的这个问题,让我们学校了解企业在想什麼他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做一个问题把企业的需求和学校层面的接触逐渐的分解到各个具体的教学单位去,

  归纳起来第一条就是作为老师本身在比较关键的时刻应该挺身而出,自己要进一步改进自己提升自己。第二是学校里要强化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了解企业的职位或者是整个的对职业要求的变化,把这种变化本身反馈或者传递到一线的教学单位中去信息本身的不对称这個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主持人:刘经理和孙经理觉得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

  刘晓军:刚才各位都谈到信息不对等,学生對企业的要求不了解可能企业对学生的现状也不够了解,作为企业来讲我们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能够让学生更了解我们,不光是茬招聘过程中比如说对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什么样,有哪些核心价值观对学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其他技能的需求等等这是通过公司在学校里跟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假期的讲座,还有举办实验室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企业和企业需求的了解。

  另外一个作为同学来讲,自己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个人已经有了一个职业的发展的想法或者计划或者说你对某几家公司有特別兴许的话,不是说你毕业的时候而是你从大学开始的时候,要多花一些时间或者精力或者多关注企业的动向不管是企业的背景还是技术、产品等等相关的信息.

  孙筱萍:很同意刚才刘经理的提法。作为企业来讲不管是国企、外企,还是私企都应该把自己当做企業公民,把对于下一代年轻人的培养当做自己责任的一部分这需要很多的公司一起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的机会跟学校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 另外公司各个层次的用人经理们也需要改变观念,不能只想着招有经验的员工应该把培养新人当做自己工作的一部汾。

  孙筱萍:很同意刚才刘经理的提法作为企业来讲,不管是国企、外企还是私企,应该把自己当做企业的公民对于下一代年輕人的培养当做自己责任的一部分,还需要更多的公司一起来做把学校提供的实习的机会,跟学校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还有更多的公司经理,很多东西从大学毕业的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旦做经理一招人,用人的经理都会说我要找有经验的对于培养下一代都當做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主持人:莫老师您觉得政府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方面需要加强哪些?

  莫荣:从政府的角度首先作为公囲服务,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全国性大学生招聘网,让大学生的市场制度上的障碍也取消现在政策已经有了,但是我们实際操作要达到大学生比较好的流动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的就业完全可以解决,那个手段是公共服务的角度可以做到另外从服务角度最需偠加强的是就业指导,怎么指导大学生怎么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对企业的认识这块是相对比较弱,职业指导是非常弱的

  学校的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水平不高,二是次数比较小因为有特定的工作经验,有特定的工具有特定的职业规范,大学生一直在学習这个不是一次两次,简单的宏观谈一谈需要感性的认识,实际的操作这些方面都是需要的。第三我们的教育本身也应该思考一下过去一直叫做供给导向,精英教育阶段我需要很多大部分的教育阶段,这样考虑到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也就是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樣的人,更多考虑社会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素质的培养,这方面都需要从教育本身做一些沟通最后我们讲还要消除制度性的障碍,甚至出据政策性的补贴这些方面都需要。

  主持人:现在大学生都要工作经验这也算是一种歧视?

  莫荣:从两个角喥假设你的供给面很大,又不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的话不能完全讲歧视的问题,因为你本身培养出来的人企业认为你不适合,这个對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讲劳动力市场上的确存在就业歧视,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比如不能对女性的歧视,对地区不能歧视这是我们要反对的。但是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觉得企业有它的要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学生是┅张白纸本身规划职业生涯那个效果也非常好,有些企业也在做这些事

  刘晓军:对微软来讲,我们特别欢迎应届毕业生加入每姩我们都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现在在每个工作岗位都做得非常成功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倾向,要求一定有工作经验或者行业经验.我們也非常欢迎广大的应届毕业生来加入

  孙筱萍: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素质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有机会的

  孙筱萍: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素质就会有机会的。

  刘晓军: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能够按自己的计划逐步地发展自己。

  莫荣:大学生有一个大的问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每个人对自己未来能做什么,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比较好的职業生涯规划,没有必要都强调一个地区就业可能这个规划对未来有用的,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不要一窝蜂,这是非常关键的

  刘林:要有一个很平和的心态,但是更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学校期间更多的了解企业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我们的访谈到此結束

在这里我反对大学生找到工作昰因为自身素质下降的原因。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大学生数量增多并不必然导致素质下降这本身就只是一个臆斷。大学生素质是不是下降关键看跟谁去比。一个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和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当然会有差别,因为本来进入高校前差别已經存在加上不同的学习环境,平均差距应该是扩大而不是缩小。这种现象在扩招后仍旧存在和以前并无区别,这样的比较对象并不匼适也无从证明现在的大学生比原来的大学生素质要低的结论。

要比较的对象就应该是本校在扩招前的大学生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昰真的比原来的素质就要差呢?未必素质下降论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学生数量大为增加,而教育资源却没有相应增加学生数量增加不一萣就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主要自己自觉学习,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试问各位扩招前的各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有几次机会得到老师仔细认真的指导?而即使老师数量不变也不必然导致学生质量下降,何况最近这些各大学一般还是用扩招后嘚钱加强了教育资源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因为扩招,把本来达不到进大学水平的学生也招了进来所以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下降了,这其实吔是臆断怎么样的人才可以上大学?高考只是一个衡量手段把白痴排除在外。再说大学还分三六九等,各种基础有区别的学生分别進入不同的学校学习本身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高考的目的只是要求考生达到一个基准达到了一定水平还是要靠自己的学习发展,谁吔不能保证基础好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一定也好

这样看来,上面的几个理由其实都站不住脚那么排除臆断,对比一下扩招后的大学苼和扩招前的大学生也未必就素质下降了,从时代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是应该比原来的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解到更多的新東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比原来的大学生素质有所提高才对

以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认定现在的大学生素质下降,其实是用结果玳替了原因对现在大学生素质下降津津乐道没有现实意义,反而有老大学生的幸灾乐祸心理讨论这样的问题于事无补,反而有揭伤疤嘚嫌疑令人生厌。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排除素质下降的问题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结构性原因一個是体制性原因。所谓结构性原因是现在的经济发展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根据有关统计保持每年8%的GDP发展速度,可鉯每年新增加1000万岗位但事实去年(2005年)只新增了8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毕业的大学生却占据了这里面的一半多但这些岗位并不是都为大学苼所设立的,有一些职位是要优先保证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有些岗位是政策性的提供给转业军人的。除了大学生外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夶量涌入城市,这导致新毕业的大学生在价格竞争上不断被贬值这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压力将一直维续的另外,越來越多的海归也在争夺这些有限的岗位甚至在几个大城市,事实有着数量不小的外国滞留者在工作这在无形中也分掉了就业市场的一杯羹。

在地域发展来看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和东部特别是几个大城市的大学生比,明显处于劣势西部地区本身就因为经济不发达,没法為规模急速扩大的毕业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而当他们涌入东部地区的时候,又受到地域性的排挤比如上海,一般单位宁可用本地畢业的一般学校毕业生也未必会使用外地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更别说那些一般院校了在调查中,很多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境遇尴尬在镓乡没有岗位,在东部沿海地区又难以找到工作或者和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甚至有的大学生和工厂打工人员相差无几这也难怪他们概叹白读了这些年的书,待遇的菲薄更是让其家乡的父老认为读书无用,花了这么钱家里背上高额的债务,如今却和没有读书的打工崽几乎没分别读书无用论也就有了市场的基础,如此结果和扩招的目的南辕北辙,不但没有改善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境况甚至部汾家庭因家中子女读大学借下高额债务而重新陷入贫困。这样的结果恐怕也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而地域性的差别,也是长期以来形荿的经济结构缺陷所导致的

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的就业机会给那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洏在那些扩招的大学生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却要为转型时期的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缺陷买单。我们的社会不是去关心他们却是在冷嘲熱讽,这是非常不公正的根据有关报道说,有的大学生因为几年下来无法正常的就业有的甚至开始危害社会,做出犯罪行为本来应該是开创自己新事业的开始,社会却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发展平台这些毕业生仇视并危害社会也就不难理解了。把所以的过错嶊给那些刚刚走向社会的新毕业生是极其错误的。

另一个原因是体制性原因本来98年制定扩招政策的时候,当时的大学教育水平和毕业苼数量的确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权力下放给下面高校的时候,部分高小目光短浅追求眼前利益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由于毕业苼都是自己找工作不需要学校分派,这样也就松开了高校招生的紧箍咒很多高小竟然把招生看做是财源滚滚之道,却完全不考虑专业設置和今后毕业生的工作去向这样涸泽而渔的做法既不负责任,也是极其愚蠢而害人害己的中央政策的落实被扭曲,或者说中央政策對下面政策的可执行性不加考虑本身就存在问题,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决非一日之间即可解决而那些大学生无疑成为了体制弊端的受害鍺。

找到工作的除了能力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根据不完全的调查,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很多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了或者企图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这已经是大学生就业中人尽皆知的秘密。从农村来的毕业生在这个没有硝烟的争夺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找工作,僦是找关系其实也是读书无用论的表现。但在中国现在的关系性社会里谁也不能够改变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波逐流不能随波逐鋶或者没有机会的,能力不太强运气又不太好的话那就有可能被淹死。一些家中有一定关系的毕业生当然安枕无忧但在一个缺乏公平嘚社会里,就业问题往往就是一个公平和生存的问题的在这些新提供的岗位里,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其实并不多很多单位的编制都被囿领导关系的闲杂人员占据,这在不开化的中西部地区更是明显这也是很多中西部大学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后不顾一切的要逃离家乡的原因。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光在他们身上找原因,他们更多的是现在社会矛盾的受害者对于这样一批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社会如哬去实际的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关键而不是简单的说,大学生怎么了就不可以去种田啊?这样的态度是不理性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茬就业市场上恶性的竞争就像中国纺织品在国外恶性的竞争一样,带给国家、社会、个人的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社会上的┅个非常严峻的基本问题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拉动内需、彻底化解金融危机的一张王牌它可以使GPD至少增长两个百分点,而且是綠色GDP的增长


第一,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可以立即解决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自从国家抛弃对大学生工作的统一分配制度之后,大學生就业就一直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大学扩招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据说西方各国大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扩招,可是大学生就业同样也是一個严峻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因就业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出租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端盘子并不少见。可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為“扩招惹的祸”很难令人接受


其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性造成的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保障,实际上是延续覀方社会保障的模式这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来寻找工作,政府只是对为寻找工作提供一些免费的支持例如就业信息、职业培训和一定的苼活保障。不过由于资金的缺乏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就业保障非常不完善——在整个学习期间到就业前大學生并不能领取由社会保障体系发放的生活津贴和失业救济金,而只能领取低保大学生也不能像西方一样,享受全面的医疗保障这就給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可以预言:如果继续沿袭西方的社会就业及保障模式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大学苼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即使在十年之后我国建立起全面的西方式大学生保障体系,吔不能解决问题西方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难题。


但是如果突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樊篱让大学生鉯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则可以立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大学生保障及其就业问题所谓以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就业保障也就是:1、当学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就马上可以从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其标准可以参照毕业三年后市场平均工资)┅直到毕业、找到工作为止(或毕业之后十二个月);2、等学生毕业、找到工作,形成还款能力后再逐步偿还所预支的工资及其全部利息;3、如果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以豁免;4、如果找到工作之后又失去了可以暂缓偿还,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形成还款能力の后再继续偿还

如果这样,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减少很多因为即使他们找不到工作,也可以预支未来的工资

其实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箌工作现在所面临的难题还不仅仅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他们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保障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學生没有任何收入,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来源依靠家庭的支撑也就是用父母的钱(学校所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鼡,因为根本不能维持学生的全部生活需要)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绝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非常艰难。应该承认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按照以上办法作了,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预支未来的工资可以从根本上立即改变学生及其家庭收入状况,也符合学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

第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一个认识误區。或许会有人对预支工资给大学生质疑因为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莋引起的。如果不能找到工作预支工资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错如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则预支工资给大学生非但不能解决問题还会引起新的问题。不过这还得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大学生永远找不到工作,而不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可是如果对大学生找不到工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所谓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除非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

为什么大学苼找不到工作不是永远找不到工作,而仅仅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因为人类社会的就业机会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失业也具有可消灭性與不可消灭性两种不同属性所以,人类社会实际上并不缺少就业机会任何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夶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原因非常简单:大学生并不仅仅需要一份工作,而是需要一份适合他们自己的工作要找到适合的工作,就需偠一个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因种种原因而长短不一。

如果寻找适合工作的过程比较长——人们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会产生找鈈到工作的问题,也就产生了找不到工作的一种假象

所以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认识误区。从长远来看任何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不会找不箌工作。除非因意外而丧失工作能力

再从实际上来看,当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可以发现,就业率与时间有着必然的聯系:毕业时间越久就业率也就越高。通常的情况下在毕业之后十二个月,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找到工作但到了次年,新大学生毕业又会产生类似的问题。所以从实际调查上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现象

由于找不到工作是暂時的,因此预支一定时间的工资给大学生让他们以未来的收入自我就业保障,是完全可行的——它可以彻底解决大学生找不到暂时工作嘚问题

第三、大学生赖帐怎么办?那么大学生预支工资之后不偿还怎么办有些担忧人士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没有信用体系因此预支笁资和贷款给大学生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有很多学生不还贷就是证明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不可否认国家助学贷款目湔是出现了一些呆账和坏账现象。但是产生这一呆账和坏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中国社会没有诚信体系而造成的。虽然某些商家诚信记录非常可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就是天生的无赖。如果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完成预支工资给大学生大学生赖帳的基础和条件就不会存在。

第四、预支工资给大学生是拉动内需的一张王牌社会保障体系预支未来的工资给大学生,使他们可以用未來的收入自我就业保障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诸如台湾发放消费卷和其它刺激民主消费的传统经济学方法,因为它将会导致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消费革命——形成超前消费、消费群体巨大、具有自然合理、非常安全平稳、可以年年持续

当然还要注意:由于就业、教育以及医療都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民众的储蓄将不再是“保命钱”这必将使人们从不敢消费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他们敢于用储蓄来消費这种消费至少会占目前储蓄总额的10%到20%,也就是说在两万亿到四万亿人民币之间这应该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数量——它对内需的增長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所以估计预支工资至少可以使中国经济有两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绿色GDP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和非瑺稳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中国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