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朝美有外交关系吗有什么特征

从中英关系看大国外交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外交如棋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变化莫测,步步惊心。大国外交更是如此,一旦落子,便成雷霆万钧之势,影响深远广泛,非一时一事可以言尽。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这一外交事件所揭示的大国外交的基本法则与发展方向,恐怕更需要我们细心体会与总结。笔者试从以下三点加以讨论:
大国外交既要保持足够的局部外交定力,又要具有明确的总体外交战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无疑对旧有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构成了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外交工作的局面日益复杂。西方大国高调进入亚太地区,对我形成空前的战略挤压,并且使用惯常的方式,利用亚太地区旧有矛盾,挑唆指使中国部分周边国家在我周边制造摩擦。
这一系列外交挑战,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考验。然而,世界之大,足以保证各民族的发展并行不悖。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政府始终把握外交战略的主动权,在局部问题保持高度定力的同时,先后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大国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一系列外交战略构想,并且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构筑亚非欧利益共同体。这种主动出牌的外交态势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纷繁复杂的外交现象中发现本质,立足长远,立足大势,是中英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客观而言,中英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际事务中的诉求也不尽相同。然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于触及我方根本利益的问题,予以坚决斗争,绝不拿民族根本利益做交易。与此同时,我们立足中英发展的长远与未来,立足中英关系的根本与主旨,以极大的耐心与诚意,最终赢得了中英关系的主动权。
经济因素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近来,在媒体上有不少评论人士指责英国政府“讨好”中国,无非是看重中国人的钱,但却“出卖”了道德原则。我们不必避讳,经济因素或者说经贸合作是中英关系的“压舱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说过,资本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是“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投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怀抱本就无可厚非。
我们再进一步说,如果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由于文化层面或者价值观念惺惺相惜,两个民族主动走到一起,恐怕更多的是浪漫的想象。请不要忘记,世界历史在本质意义上能够产生,各民族能够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依靠的是资本的力量,而不是悠远的驼铃声与极富民族情调的风笛。文明之间若要真正实现深入理解与彼此尊重,恐怕先要从现实利益诉求开始。
世界日益走向利益共同体的时代,冷战思维不得人心。
在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排他意识”是国际关系的主导意识形态,与之相伴的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利益原则。这一国际体系的思想意识源于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不是偶然的。在《圣经》中,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上帝的基督徒,要么是撒旦的跟随者。这种坚执固我的文化意识铸就了西方文明极富排他意识的价值理念。
然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国家之间合作共赢,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这为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契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崇尚和谐,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文化的道德理念源于人心的情感自觉意识,所以我们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文化包容认可多元并行的生活态度,因为世界正是以“万物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的方式存在的。
中英关系出现这样的喜人局面,就其本质而言,是因为中英双方都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一方。习主席在英国议会讲话中坦言,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让中英双方走到了一起,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英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在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中,哪个国家先意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个民族先主动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式,就会得到时代的肯定与青睐。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不仅在实践与行动中早已主动布局,而且正在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构建新时代大国外交的理念与理论,中国应该具有舍我其谁的精神。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裴坚章大使,当年中英建立大使级关系谈判的中方谈判代表,向记者讲述了两国建交的前后经过。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老人清癯的脸上不禁流露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神情。
早在1950年,英国方面就提出想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双方随之进行了谈判。但是由于英国在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态度不明,双方一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才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宦乡为首任中国驻英国代办。
“这种代办级的‘半建交’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发明,充分显示出中国外交的灵活性。这一时期也是中英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裴大使说。
随后的20世纪60年代,由于英国的对华政策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英关系经历了停滞和动荡的一段时期,直到70年代初期,才迎来了转机,这其中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因素。
1970年希思出任英国首相后,在外交政策上有新的动向。中英两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扩张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中英两国在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方面也存在着共同利益。英国意识到,要维持自己在香港的统治利益,就必须尽可能使中英关系保持积极状态。
此外,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英都调整了对美政策,使两国关系长期受美国因素制约的局面有所改变,也为双方相互间发展关系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1970年11月底,裴大使来到英国,成为第三任中国驻英临时代办。1971年1月15日,他拜会英国外交部政务次官罗伊尔时,对方表示英国希望将两国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建议双方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经请示国内,谈判随后在伦敦进行,由裴大使担任中方谈判代表。
“一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求英国明确支持我们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要撤掉他们在台湾淡水的总领馆。这是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好在谈判还比较顺利,谈了几个回合,英国方面就同意了。”裴大使说。
但是,英国政府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却成为接下来谈判的一大障碍,英方认为,台湾、澎湖仍是“法律上的主权未定领土”。
“我们要求英方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但他们非常不痛快,关于这个问题双方一直纠缠了近一年时间。”裴大使说。
据他回忆,中方为促成问题的解决做了很多工作。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约见了英国驻华代办谭森,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也同英方谈了好几个回合。最后,双方达成了谅解,用内部换文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1972年3月4日,中英两国终于就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的内容和措辞达成一致。3月13日,乔冠华和英国新任驻华代办艾惕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决定从即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升格为大使,英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即日起撤消其在台官方代表机构。
艾惕思出任英国驻华首任大使,中国首任驻英大使宋之光于同年7月履任。中英关系正常化进程终于完成。
对于今后中英关系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英国政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裴大使表示了乐观的态度。
“中英两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相信今后仍将顺利发展下去。英国政坛的变化相信不会对中英关系造成影响。”他说。(记者郝亚琳)[]英报:中英外交关系有望解冻
英国《金融时报》6月28日发表了题为《英中外交关系有望解冻》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表示,英国与中国冰冻已久的外交关系开始解冻,此前英国政府本周保证,不支持西藏独立。
  《人民日报》撰文称:“中英关系向前迈出了一步,这是一件好事”。这一迹象表明长达一年的冷淡氛围告终。
  中英两国本周还证实,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将与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下半年召开一次峰会,这将结束两国一年多没有政府高层接触的时期。
  缺乏高层接触让英国政府官员感到恐慌,他们认为,英国可能会输给与中国关系相当良好的法国和德国。
  然而,在本周一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通电话后,中英关系开始缓和。
  英国外交人士表示,在电话交谈中,黑格告诉王毅,他已向英国议会重申,英国的西藏政策没有改变。
  在中国,《人民日报》本周似乎表示,谈话进展顺利。
  《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中称,黑格的言论“是中英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应有之义”。
  “或许,中英在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一时还难以弥合,关键是如何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总体发展。”
  黑格告诉王毅,今年,“中国对英国的投资将达到空前水平,双边贸易也将强劲增长”。
[责任编辑:刘小军]
来源:新闻热搜榜英国: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现阶段中英关系特征及未来十年间走向预判--《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03期
英国:中国在西方的最有力的支持者?——现阶段中英关系特征及未来十年间走向预判
【摘要】:随着英国首相卡梅伦第二次访华成行,中英关系再度步入正轨。当今英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对华关系更着眼于经贸关系,注重互补性利益的互动,注重结合中国最新改革和未来变化。英国这一系列对华政策的背后是英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而要探究英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原因需要考察历史和政治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内政和政党政治等因素。今后十年,中英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干扰两国关系的偶发因素。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756.1【正文快照】:
2013年末,英国现任首相戴维?卡梅伦访华,陪同人员有6位内阁大臣、121家企业和W0多位商界领导人。送是卡梅伦任内三年第二次访华,也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到访。2012年卡梅伦也曾有访华计划,但因其接见达赖而被取消。卡梅伦的访间被视为中英外交关系"冰冻期”的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怀普;;[J];国际展望;2010年01期
李筠;;[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9期
谭保罗;;[J];南风窗;2013年24期
朱成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2期
叶建军;;[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又新;[J];东南亚研究;2003年02期
刘砦;;[J];改革与开放;2010年20期
刘军;[J];国际观察;2003年02期
叶江;徐步华;;[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赵怀普;[J];国际论坛;2005年05期
赵怀普;;[J];国际展望;2010年01期
孙建中;[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2期
李志斐;;[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5期
奚庆庆;张生;;[J];民国档案;2012年01期
陈晓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娟娟;[D];南开大学;2010年
程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丁超;[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李超;[D];南京大学;2011年
刘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鞠维伟;[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贾健;[D];外交学院;2004年
金日;[D];复旦大学;2004年
李兵;[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林国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光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静;[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陈威;[D];南京大学;2011年
杜晓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丁文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钱进;[D];外交学院;2011年
谢宜蓉;[D];外交学院;2011年
徐瑞珂;[D];山东大学;2011年
刘砦;[D];外交学院;2011年
孙艳飞;[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继勇;胡艺;;[J];求是;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陈允恺;[J];国际展望;1999年23期
王艳;;[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9期
苑基荣;;[J];当代世界;2009年03期
张蔓;;[J];法制与社会;2008年29期
汤春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单斌;田松柏;;[J];传承;2009年10期
李皖南;温北炎;;[J];东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刘常喜;刘艳梅;;[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2期
;[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寿桐;;[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陈琼英;;[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琳;;[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黄建中;;[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傅政罗;;[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张瑾;;[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宋魁;;[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宁宁;;[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王仁铭;;[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孙清;;[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志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金嬴;[N];东方早报;2005年
罗山;[N];中国经营报;2004年
本报华盛顿特约记者李正信;[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张晋锋;[N];中国电影报;2006年
牛春梅;[N];北京日报;2009年
韩璟;[N];解放日报;2006年
刘曦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段泽林;[N];中国艺术报;2009年
本报记者 邱振刚;[N];中国艺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车文娇;[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郑国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颜升邦;[D];复旦大学;2004年
高英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刘智勇;[D];外交学院;2005年
邓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姬振旗;[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俊福;[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王蓉霞;[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赵绪生;[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蜀蓉;[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张隆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亚华;[D];郑州大学;2003年
钞群英;[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建立;[D];苏州大学;2004年
付有强;[D];四川大学;2004年
于滨;[D];延边大学;2004年
张寿奇;[D];安徽大学;2010年
张妙莹;[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董立彬;[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