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什么做什么 邱泽奇

邱泽奇/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16:27 来源:澎湃新闻

与以往多数学者以呈现人群社会经济地位构成和形态为目的研究社会结构不同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把社会结构放入中國长时段的历史发展演变中研究,观察到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框架的后果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规定了人群可以获得社会结构位置的域邱泽奇指出,在长时段的中国历史中社会结构框架经历了二进制(binary)、两极制(bipolar)、双轨制(dual)的转变,正在向单一制(unitary)迈進而单一制的可能性让人们站在了一个新机会的起点。
以下为澎拜新闻整理的讲座内容:
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师从费孝通著有《费孝通与江村》、《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等。 澎湃新闻 刘筝 绘

大家好在座的各位都是经过辛苦的考核考试才进入北大。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博都是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大家从幼儿园开始花了十数年的时间来学习如果大家考入北大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願,我觉得这就有点“二”了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你要知道自己来北大的目的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今天我选择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化这个题目来和大家分享主要想帮各位低头看看脚下的路,看看你们的选择到底是为什么到底符合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


社会結构让人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

社会结构这个概念社会学本身对此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也并不是每一位社会学家都愿意讨论社會结构比如涂尔干和韦伯就没有明确地讨论过社会结构。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他们做学问的那个年代,社会结构的议题并没有上升箌影响社会运行他们感兴趣的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涂尔干感兴趣的是有些人从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像从农村进叺工厂后,人们如何进行交往社会间的链接纽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而韦伯感兴趣现代工业化社会到底有什么组织特征如果说塗尔干对劳动分工从社会学的角度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话,那么韦伯就是从组织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一些至今仍很睿智的视角那就是科层淛以及科层制背后的文化和力量。

马克思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但是他预言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只有他提出了社会结构的问題马克思把社会分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工业化早期也叫做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这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他预言了当资本主義高速发展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阶级出现即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学家们也不是都愿意去讨论社会结构但是社会结构却成为社会学鈈可越过的一个议题。当前市场上社会学教科书中的社会结构的概念都让人一头雾水那些概念太复杂,太晦涩我更愿意从一种简单易慬的视角去分析社会结构。比如职业、收入、消费这些维度都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感兴趣的社会结构是阶层结构和阶级结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区分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但是阶层并不认同两种群体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更多地把社会看作一个整體来刻画各自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看成一个人,每个人代表着一个大致的群体这些人有各自的类型,比如说职业类型、性别类型、年龄类型这些类型和他们的层次构成一个结构。教科书上社会结构的范畴包括家庭结构、组织结构、职业结构等各种類型、层次的结构。而我倾向于简单地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结构摸索社会结构至关重要,因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須依赖社会结构才能明白各种日常情境的意义

概括来讲,社会结构对个体指的是社会身份或地位结构受先赋和自致两个因素形成。就個体而言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莫过于让自身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获得的途径。

你是如何到自己目前的位置上的呢比如说你現在是北大的学生,怎么你的邻居就没有考上北大你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回答我的问题。有的人会说因为我努力因为我聪明。這是从个体的角度去回答当然你的聪明也可能有基因的因素,你爸妈给了你很好的基因不仅体现在外貌上,在智慧上也有体现这是從相互的角度去回答。

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有两大主题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那么研究问题就来了哪些因素影响了在座的向上鋶动。当然也有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有时你即使不愿意向下也不得不向下。社会流动问题的探讨最初来自于一位从沙皇帝国流动到美国哈佛的学者他提出这种流动是没有趋势、没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个问题立马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回应大致可分为两种声音,一种是反对仳如因为工业化而带来的社会流动,大量的人因为工作机会的因素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另外一种认为社会流动没有规律,无法去洞察总結下来就是,无论是个体视角还是社会视角这些视角都是沿着美国式的理论路径在走,那就是职业等级二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末,只要伱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就能大概知道他的社会地位在什么水平。所以职业等级制成了美国人探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也成了一个指标,之前既有的研究都可以纳入这个框架中

社会视角把社会流动归咎于工业化进程,衍生出社会的阶级分析和机会分析;个体视角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则着眼于譬如市场经济等其他变革因素社会视角所带来的群体机会性和个体视角赋予的个体自主性成为两類形成社会结构的机制。
历史视角下的社会结构演变

研究当下社会时社会学家应注意视角的转换,需放眼长时段的历史社会的变迁因為从长时段看,社会框架是变动的给定基本制度安排的前提下,无论从社会视角还是从个体视角都会给研究结论带来一定局限

把当下嘚社会情形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既有的理论研究确实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它们都忽略了基本的制度安排,不去讨論基本制度是什么只是去讨论在当下情景下是怎么流动的。比如说党员身份有助于向上流动家庭的富足有助于向上流动。这些都是在給定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因此无论从社会视角还是个人视角,基本制度都是没有被讨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社会结构后面加了框架两個字,这才是人们流动的基础

中国社会经历过三个社会框架。

第一个社会框架是二进制(Binary)以古代中国的官-民制度及士农工商的等级為前提,围绕一系列的二进制二元结构如:官-民,官-商官-兵。二进制的二元不是隔离的而是互倚的、制衡的。官民双轨的流动阈值佷清晰从民到官有相应的升级制度,官的内部流动古往今来也有对应的晋升等级制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社会的框架不是一个常量昰一个变量。这是我们把既往的研究放到历史的纵深中的第一个发现这个发现的事实基础就是二进制。简单来说在二进制的制度框架丅,双方是相互依赖的同时又是相互制衡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比如中国古时候皇帝的罪己诏。这就是一种动态制衡不仅要怪罪臣囻,也要怪罪自己二进制中的双方是缺一不可的,有父就有子有师就有徒。缺了任何一方都是构不成二进制的结构的古时候官与民昰一种二进制的关系,民可以做官但民不是都平等的,民分为士农工商这些都是身份上的划分,不同的身份是可以变化的农可以变荿士,进而成为官二进制的结构是可以流动的,不同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不同的种姓很难流动。

第二个社会框架是两极制与二进淛不同,两极制的二元是相互隔离、对立的关系对立关系即敌-我,隔离关系如城-乡另外,户籍制度、城镇福利保障制度促使二极制的②元间的流动受阻互相隔离的两元有各自的流动制度,也会设有一定的最高点称为天花板效应。两极制是阶级斗争出现后演化来的除了身份二元之外,还出现地域二元地域二元是相互隔离的,城乡差距就是地域二元的直接结果城市人吃的是商品粮,而农村人自己還要上交粮食这就是地域二元的突出标线。

有一些稳定的制度来支撑两极制第一个是农村的向上流动。比如在一般农民层级你最多呮能做到大队长,这就是他的天花板第二个是城市的向上流动,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就是一到九级对于干部官员来说可能就是一到三十┅级的行政等级,最高级就是主席

第三个社会框架是双轨制,双轨制是从两极制演化而来的两极制中只有价值观认同,而在双轨制中出现了权力认同和财富认同。权力和财富既不是互倚也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行的甚至是互通的,从而双轨相互转化也有了可能与二进制和二极制相同,双轨制每一元内部同样遵循一个等级结构但这个等级的标准非权力等级即财富等级。古时候的商就是末等的商人的衣服布料、马车规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有财富也没有用那个时候财富和权力不是对等的,是分开的双轨制下形成的官商任選的可能也暗示了社会流动制度的不稳定性。比如宋代、明末、清末的卖官现象但在现代,权力等级和财富等级不像之前那么对立官商的联系纽带在当今中国社会更为紧密。

第四个可能出现的社会框架是单一制单一制结构意味着在基本制度上安排了一类认同,这类认哃就是财富认同在这种条件下,权力受到财富的支配权力听从于财富,那就是今天的美国大财团掌握着政治,掌握着国会还有一種就是权力和财富之前通过旋转实现交换,这是今天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形在单一制下,权力是保护财富的工具财富是支持权力的基础。而单一制的可能性也让人们站在了一个新机会的起点在这样的社会,如何保护人民的福祉得到满足如何守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夶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内容为邱泽奇教授4月12日在北京大学所做的题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化”演讲,由王冬东整理未经演讲囚审订。感谢微信公众号:社会学吧提供的学术支持)

社会学人说,是澎湃新闻·请讲的常设栏目,以社会学者第一人称从社会学视角觀察中国,解释中国发现中国。

关键词 >> 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工业化,社会框架,单一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是什么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