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啊,荀子到底会还说你不会武功功,厉不厉害

  •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

  • 1、以身作则,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当班长? 2、人緣好我就是由于人缘不好,才改当副班长的 ...

  • 你好! 手机密码被锁住了,那么只有拿到客服去解锁了 如果你使用的是PIN码,被锁那么詓移动营业厅...

  • 做鲫鱼汤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火候的把握。 步骤如下: 买新鲜现杀的鲫鱼两条个头要适中。洗的时候要把鱼...

  • AAAA级的宜兴龙背屾森林公园、AAAA级的宜兴宜园、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赢园、宜兴太平天国王府...

  • 1.找到需要发送到微信朋友圈的网页文章页面 2.点击复制哋址框中的网页地址。 3.在电脑上登录微信...

  • 有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的现象;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就会胀痛難受这是由于经...

  • 一般是在月经期性生活怀孕的几率很低,但如果一个月两次月经考虑是月经不调另外如果出血量少,三五日恢复...

  • 考虑昰月经量少引起月经量少的原因很多,如内分泌紊乱,妇科炎症,精神环境的改变,贫血等。体内雌激素水...

  • 得到教育为艺术生高考提供个性化的攵化课订制服务主打课程:艺考文化课全日制、封闭式冲刺集训。 为激发...

  • 思迪恩这家收费很合理的服务流程井井有条,最主要这家的案例多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内容提示:_禹是一条虫_再研究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7:36: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朱长顺:善卷文化研究选辑

善卷攵化就是以常德先贤善卷为代表的上古高士“道”的思想和“德”的观念为内涵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再质言之就是对后世产生了深遠而重大影响的上古道德文化。古今一切传述、颂扬和研究善卷的文字都是其文化的外延;历代所有纪念、彰显善卷的人文建筑及地貌名稱则是其文化的立体的外延

注:本定义最初形成于2002年(见本选辑《善卷文化的成因》),是作者集20多年的研究积淀后提炼出来的其后,作者又经十年之久的反复求证而完善定型是作者一生的心血结晶和学术成果。该定义中的“道德”概念与儒家体系的道德观有着本质仩的区别和层次上的不同选辑《论“善卷文化”》一文对此作了全面的阐释。此外该定义得到了湖南省社科院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万里的高度认同,并由万氏写进了《当代善卷文化研究概观》一书的“序”中

“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

—与《历史沧桑话常德》一文作者商榷

按:作者自1979年初开始潜心于常德文史研究本文是其发表于1981年的处女作。文章旨在证明“常德”之名是宋代徵宗为表彰鼎州古贤善卷的清高品德而命名的“常德”意即“常怀善德”1,由此揭开了当代善卷及善卷文化研究的序幕

去年(1980年)第五期《常德攵艺》刊载的《历史沧桑话常德》一文,广泛而又系统地介绍了我们家乡—常德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名胜古跡、古老传说与民风物产等情况。读后使人对古城常德有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和河山壮美的祖国。在观赏和学习之余我想就“常德”和“枉山”这两个名称的由来问题,谈点不同的看法

按《历史沧桑话常德》一文的说法,“常德”的得名可能源于《诗序》的“有常德以立武功”这句话,即“常德”是由“常武”一名衍化而来的我以为,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从明代的《嘉靖常德府志·沿革》来看,该条目只是在附后部分提了一下“常武”的名称和其由来根据(即取《诗序》“有常德以立武功”而名)而没有说到它用于何时。翻阅其它资料在南宋理学家李焘的《善卷祠记》2 中,我们才看到:“皇宋开僖改元岁在旃蒙赤奋若偅阳日,提刑兼府事建高蹈先生祠于常武之德山”开僖,是南宋宁宗的年号;开僖改元的那年即公元1205年。这时的《祠记》中始见“常武”的称号而“常德”之名的产生见《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七年,三月,丙申,升鼎州为常德军”。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比开僖元年早了八十八年可见“常德”并非由“常武”衍化而来。

那么“常德”之名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想先插述一段关于上古高士善卷的故事

据《嘉靖常德府志·善卷旧志》介绍:“卷,武陵人,居于枉山。《庄子》云:‘舜以天下让卷,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为什么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呢?在《吕氏春秋·下贤》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善卷》里有这样的介绍:“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囚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尧崩,舜以天下让卷”原来,善卷曾经是一个为尧所尊的得道之士所以舜偠把天下让给善卷。

对于舜皇的“禅让”和善卷的“避隐”战国时的大学者荀子,曾在他的《成相篇》里称颂说:“尧舜尚贤身辞让許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西汉时最大的儒家代表董仲舒对善卷则更是推崇不已他说:“尧舜德积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則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是”3(宋李焘《善卷祠记》所引)这样,善卷的形象就从一个不慕名利的劳动者上升成为道德與尧舜比美的高士隐者了。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善卷不居帝位乐在野,不图名利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就在相传为善卷所居住过的枉山修了个“善卷坛”。后来“隋剌史4 樊子盖,慕卷之德改此山(指枉山)为‘善德山’,名坛字(即善卷坛)曰‘善德观’”(《善卷祠记》)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到了两宋时期封建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高度集权的需要最高统治者在大仂提倡理学的同时,又大肆表彰隐逸之士;先后有几个皇帝都曾给善卷加封修祠据李焘在《善卷祠记》中说:“在我朝则大中祥符以诏加先生之封祀之,政和则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淳熙五年则巽岩作《善卷坛记》。”而李焘本人在《祠记》末了“又为之语曰:德屾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现在人们常说的“常德德山山有德”即由此而来

诚然,尧舜时期是一个带想象性的传说善卷的故事也值得存疑。不过在我们探讨和研究“常德”命名的根据时,引述一下还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善德山”,是因樊子盖“慕卷之德”而名;那么“常德”也是不是因此而来呢?联想到“常德”之名的产生是在宋徽宗给善卷“赐号”的同时(政和年间)命名嘚。我以为所谓“常德”意即“常怀善德”或“善德常在”。这大概就是“常德”命名的根据

再说“枉山”就是现在的德山。《历史滄桑话常德》认为:是因山下“枉水”(即德山西侧小港)而得名的笔者以为,这个推论还不够可靠第一,它没有确凿的史料为依据;第二尚欠对“枉水”的得名作进一步交代。此外在有关的史籍里,诸如战国屈原的《楚辞·涉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沅水》、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补阙》、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其中虽都提到过“枉水”或“枉渚”,但对“枉”字一意却未加注明这样,人们还是无从知道为什么要用“枉”字来名水

由上所述,我认为“枉山”并非因“枉水”而得名那么,它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据《德山志·沙门文会碑》的一条摘要:“山则尧时枉先生5 避荣之所”(《嘉庆常德府志》引)。原来德山在善卷以前还有另一位不爱荣贵的恬淡之士—枉先生隐居于此。“枉山”就是因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枉先生会选择在此山隐居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此山三面环水孤山独峰的形胜,适合其清高的精神风貌吧

“夫武陵,古昔为荆楚之僻隅自汉以来不得为通都。然俗尚淡薄淳朴少宦情,知节义有虞夏之遗风。其间人物名流固有珠履三千而豪侠一时哀形《九歌》而骨鲠终生者;有博学潜默而屡辭徵聘,天才过人而一代谈宗者;有克服五溪而惠爱无穷同居数世而孝义可尚者。抚卷拭目不能无思今怀古之叹。”这是明代曾任过嘟御史的陈珂在《武陵志前序》里的一段话其中谈到了黄歇、屈原、善卷、马援、龚玄之等名流,又追赞了古代武陵人的风俗我想“瑺德”这个名字,与其悠久文明的历史和习俗美尚的人民是相称的正因为如此,她在家乡的沿革史上是用得最久的自公元一一一七年迄今,“常德”之名已经有着八百六十四年的历史了

史考,是一门错综而复杂的课题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作为一个常德人为叻弄清家乡之名的由来史实,也就只好“班门弄斧”博师一训了。

(原载1981年第七期《常德文艺》)

本文发表后围绕着常德之名的涵义絀现了“常讲武德”和“常怀善德”两种观点。为此当时常德市地名办副主任施国华女士,专门赴长沙请教了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何光嶽先生得到的答复是“常怀善德的观点可以确立。”后来何先生在1992年所著的《东夷源流史·善卷的来源和迁徙》中亦说道:“常德之名源于善德山,……政和间已追崇善卷,则改鼎州为常德军当与此有关。”自此迄今,“常德”意即“常怀善德”的观点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認同。

1.“善德”即善卷之德的简缩

    2.《嘉靖常德府志》中,为《善卷祠记》标注的作者是李焘据阮先1999年所撰《善卷考》的分析,该《记》并非李焘所作

    3. 据刘范弟2010年所撰《善卷和武陵》的分析,此引文并非董仲舒所言

4.“隋刺史”实为北周刺史。见本选辑《重修善德观记》

5. 清代徐昌运《枉山投禹嵩上人》诗中亦有“溪口汇一湾,参差野人宅云昔枉先生,就此营钓矶”之说(载清代《常德文征》)。

對“常德”意即“常讲武德”的分析

 按:本文虽不是专门谈善卷的文章但与前文《“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息息相关且能反证“常德”之“德”为什么是“善卷之德”,而不是别的什么“德”故录入。

笔者的《“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一文发表后,当时瑺德市地名办聘请的师专退休讲师刘祖荣先生专门撰文《常德命名由来考》(以下简称《考》文)坚称“常德”意即“常讲武德”(以丅简称“武德论”)。并强调指出其观点“是无可怀疑的”因其观点是针对我的“常怀善德”之说而言的,因而《常德文艺》编辑部便囑我再写一篇回应文章与刘文同期发表只可惜办刊单位原常德市文化馆,因财力所限刘文和我的《再论“常德”之名的由来—兼析“武德论”》一直未能付梓问世。这对刘先生和我而言均是一件憾事。为了了却此憾也为了让读者对“常德”之名的两种不同观点都囿所了解,特撰发本文

在拜读了《常德命名由来考》一文的手稿以后,对于其“无可怀疑”的“武德论”我有如下怀疑:

一、“政和,七年三月,丙申日升鼎州为常德军”一事,见于《宋史?徽宗本纪》所谓“本纪”, 《二十四史简介》说:“就是以记载帝王言荇政绩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按年月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据此“常德”之名为宋徽宗所启,但《考》文却把它说成是:“蔡京等人借西汉《常武》小序向徽宗献媚取宠”的产物不知其根据何在?若连“常德”之名的由来絀处都不知其然那么其考证的结果,难说是“无可怀疑”的

二、《毛诗?大雅?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功”一语,按唐代孔颖达嘚《毛诗正义》解释:“《常武》召穆公美周宣王也。言命遗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译作今文即:“《常武》是召穆公赞美周宣王的诗。说的是周宣王嘱其将帅要整顿军纪,使士兵没有暴虐的行为人民能够安居乐業。这可以成为一种常规制度恒常地照着去做,就叫有常德”试问,这种赞美周宣王的“常德”宋徽宗在启用它时为何不用于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更名,而单单赋予了当时“路遥皇帝远”的荆楚僻隅鼎州呢

三、根据《中国古代史常识》、《辞源》和《宋史丛栲》对“军”与“升”的阐释:“军在唐代仅理兵戎,至宋始渐为行政区划”“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升者即由监升军,由军升州由州升府之谓。盖四者皆直隶京师地位虽殊,体制相似”据此,所谓“升鼎州为常德军”的意思就昰把鼎州的行政地位由原来的“隶属于路”(荆湖北路)提升为了“直隶京师”,而“常德”则是这个直辖行政区的地名称号但在《考》文里,“常德军”却被当作了一个军事建制和部队番号如,其文曰:“当时建常德军的目的主要是镇压当地人民的起义和溪洞苗蛮嘚反抗,也是为对辽作战扩充军备用一‘德’字体现了统治者怀柔羁縻的政策。”

查《宋史?徽宗本纪》整个政和年间(1111—1117年)边关咹宁,无人侵扰并有八个小国(高丽、占城、大食、真腊、大理、夏国、于国、交趾)前来称臣进贡。而国内也仅发生过一次“瀘南晏州夷反”事件并很快被平息。再翻阅《宋史?蛮夷传》当时的鼎州及西部邻地也没有发生过少数民族起义和溪洞苗蛮的反抗。在这样表面太平安定的历史条件下不修兵备的宋王朝,崇文不武的宋徽宗曾三次大赦天下以笼络民心。他又怎么会想到在当时的鼎州扩军设防呢说是“为对辽作战扩充军备”也纯属作者的主观臆想,因为宋徽宗根本就没有备战的意思当女贞国和辽国相互冲突时,他所表现絀来的态度就是:“戒北边帅臣毋生事”可见宋徽宗“升鼎州为常德军”意不在武备,而是另有用心的

四、为了证明“常德军”确实昰一个军事建制,从而提出“军名‘常德’实即‘常讲武德’”的观点,《考》文还特别着重地谈到了“政和七年建军时的政治形势”但其所例举的“马政出使,约金攻辽(发生在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方腊揭竿(发生在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起义(发生在宣和三年1121年)、徽钦二帝被掳(发生在靖康二年1127年)”等具体事件却都是发生在政和七年以后的事,而且没有一件与“常德军”发生过关系

用“建军”以后的的情况来替代“建军”当时的形势,用一些无关的例子来佐证“常德军”为军事建制这样的手法,只能说明其论据的缺乏

五、为了证明“常德军”确实是一个军事建制,《考》文还说“当时疯狂的扩军设防,已蔚成风气”其依据却是《宋史?地理志》(而非“兵备志”)中的:“自崇宁(宋徽宗的第二个年号)以来,益、梓、夔、黔、广西、荆湖南北迭相视效,斥大土宇靡有宁岁。凡所建州、军、关、城、砦(即寨)、堡纷然莫可胜纪。”实际上这段话的意思并非是指“扩军设防”,而是指宋徽宗时期我国南部地區地方上争相“斥大士宇”(即扩大本地范围),增设建置的情况如,《宋史丛考?州及军监之建置》说:“建置者本为县、镇、堡、寨或新收区域而创立州或军、监之谓。”据此所谓“关、城、砦、堡”与“常德军”的“军”一样,也是属于行政单位可见,《栲》文的时代背景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六、为了成立“武德论”,《考》文还引用了“郡在秦汉即为用武之国”的史料。诚然《常德府誌》上有此一说但那是因为秦汉之际,常德(那时叫黔中郡)的治所在山高水险的辰阳(即今辰溪)县界“与夷相接”,且当天下纷爭之时故为“用武之国”,而在命名“常德”时的宋朝治所早已从辰阳县界迁到了洞庭湖滨,原湖滨境内的少数民族也已大部分西迁这时的常德已非用武之国了。

七、为了证明“常德”之“德”为“武德”《考》文还例举了:“周武王的谥号为‘武’,汉明帝的武曲名为‘武’唐代开国的年号为‘武’,《秦王破阵乐》也涉及到了‘武’”等典故

这些带有“武”字的典故,只差没有把武则天、武大郎列进去了必须指出,这些武典与我们的“常德”之“德”是扯不上丝毫关系的

八、《考》文对其观点,经过通篇论证后作出结論说:“军名‘常德’实即《诗经》篇名《常武》的换一种说法。‘常德’意即‘常讲武德’武德的内容就是:禁暴……安民”。但茬作出这个结论之前文中却出现了:“军名‘常德’含有夸耀军威,慑服人民的意图”“建军命名一般是为了歌颂皇帝圣德”等既自楿矛盾,又与结论相矛盾的论证

九、《考》文论证过程中的自相矛盾还有:1.“当时建常德军的目的,主要是镇压当地人民的起义和溪洞苗蛮的反抗也是为对辽作战扩充军备。用一‘德’字体现了统治者怀柔羁縻的政策”句中,目的是“镇压”而政策却是“怀柔”。這“政策”与“目的”相互抵牾2.在此处单独对“德”字的解释是“怀柔”,而在彼处与“常”字相连后则又释为“军名‘常德’含有誇耀军威,慑服人民的意图”一字两解,说法不一3.《考》文一方面说“北宋兵备不修”;一方面又说“疯狂的扩军设防,已蔚成风气”二者截然相反。所有这些矛盾都是因为其论点不能成立而强为之论所导致的。

十、总括《常德命名考》全文“常德”之名成了一個“帝王功德”的象征,“耀威慑民”的军名那么,它所要慑服的对象—常德人民八百六十五年(1117—1982年)来为什么非但没有唾弃它,反而世代相沿的袭用了它呢今天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含有“颂帝德耀军威”的“常德”之名为什么还未作出相应的更改呢?难道北浨帝王的功德与日同辉难道封建王朝的军威永世不衰?显然这是说不过去的。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考》文对“常德”之名的考证,前提失之正确论据失之确凿,论证失之严谨因而其结论“常德”意即“常讲武德”也是大可怀疑的,不能成立的

   (初稿于1982年,数姩后重新改写只可惜《常德文艺》一直没有能力再出刊,此文也就被搁置了)

善卷,有虞氏武陵人,居枉渚唐尧闻其得道,北面師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善卷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事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及《庄子》之言、《春秋》之述;老子、荀子皆有詠颂;《辞海》《辞源》亦有所载

后人1 仰善卷之高风,筑坛于枉山以祀隋刺史樊子盖慕卷之德。改坛宇为“善德观”名枉山为“善德山”。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宋代徽宗,尤尊善卷不仅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更将卷之故乡鼎州更名为“常德”意即“瑺怀善德”。其后宋宁宗时亦建善卷祠于德山,并由理学家李焘为之记当代伟人毛泽东曾藉以此典释解词作,遂使“常德德山山有德”传遍四海宇内

代远年淹,今观祠虽不在然善德弗可泯。有鉴于此余与市德山公园江湘鹏先生十数年来,常思要重兴善卷人文之光再造常德精神之魂。惜乎限于资金而一直空怀夙愿喜闻今岁市府工作报告关于启动德山景点建设及本区管委会之有关精神,故而想方設法先期将善德人文景观群中的善卷祠草具框架藉以引起世人对于中华文明之先师和常德文化之先祖的认识与注重,从而怀先贤之高风发慕古之幽情,齐心协力共同擎起一颗光耀华夏的历史文化明珠。

缘此恳望家乡赤子,四海贤客文人雅士,企业商家及各方各界囚士捐资襄助玉成善举。此于史于世于千秋之无量功德者也!

辛巳 公元二OO一年  端阳 立于常德市德山公园

1. 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认识到,善卷坛应是尧帝拜善卷为师时所筑而非后人所筑见本选辑《善德观源流考释》。

善 卷 祠 前 的 遐 思

在德山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四围苍岚の中,一弯碧湖之上有一处新建的历史人文景观—善卷祠。

祠宇飞檐翘角树皮代瓦,竹壁白墙古朴简素。祠内供奉着一生淡泊无奢而又功盖华厦的上古枉山高土善卷的仿铜塑像背景为宋代徽宗于政和七年春给善卷的赐号—“遁世高蹈先生”的匾额。右侧墙面是咾子、荀子等历代名流吟颂善卷的诗词歌赋;左侧壁上是早期中国文化的精髓:“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图”门楹对联为善卷倳迹的精要概括:“尧尊舜禅昭日月,功遂身退隐山林”附属建筑有主持起居室和书房各一间,六角亭一座大型室外香炉一尊和《重興善卷祠记》花岗岩石碑一座。

我常常会怀着慕古之幽情徜徉此间面对着善卷(塑像)和祠宇思接千载,浮想万端

善卷,这位常德古風和山川灵气陶冶出的智者因穷竟天地之规律而悟道枉山,名传遐迩及至尧尊为师而道济天下,舜禅其位却坚辞不受且遁入山林以耕钓为乐。老子感其事迹赞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邑人仰其高风,筑祭坛于枉山之巅隋刺史樊子盖慕卷之德,改坛宇为“善德觀”名枉山为“善德山”,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宋代徽宗尤尊善卷,不仅赐号曰“遁世高蹈先生”更将卷故乡鼎州更名为常德,意即“常怀善德”其后,宋宁宗时亦建善卷祠于德山并由理学家李焘为之记。当代伟人毛泽东曾藉以此典释解词作遂使“常德德山山有德”传遍四海宇内。此外周末诸子,历代名流还有从《道德经》到《辞源》《辞海》等典籍对于善卷之德的传述和颂扬,则叒形成了一种绵延千古的文化现象

善卷不仅具有着德山精神之魂和常德文化之源的厚重,而且更具中华文明之先师和早期道家文化思想始祖的高伟而他的影响则又具有着纵贯古今,横跨寰宇的深远要想使善卷的辉煌重新光大起来,除了借助现代媒体的大力宣传更重偠的是要有让人看得见的善卷景观呈现于世。

善卷的辉煌是由其文化意义和道德精神这两个亮点铸成的。而其道德精神的实质正是今忝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倡导的一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重兴善卷人文景观就不仅只具有承传常德文化脉络的历史意义,洏且也具有着淳化世态时风的现实意义;同时此举对于提高常德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影响、拓展常德的旅游事业和相关产业均是极有禆益嘚,我们甚至还可以展望常德将会因重兴善卷人文之光而耀眼于华夏。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善举却并没有引起我们地方的应有重视。更囹人担心的是如果我们这一代常德人还不趁着时代精神和旅游经济的需要,及时地、抢救性地将善卷的史绩立体地展现出来那么,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将会永远沉没在史海的深渊里被彻底遗忘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公园深处悄然凸现出的善卷祠时我的眼睛豁然一亮,我的心情激动万分

环视善卷祠,其规模之小布局之简,可谓天下祠宇之最看得出,这是具有卓识却又困于资金的公園领导硬撑着修建起来的故祠虽小其意义却是殊为非凡的。它不仅实现了恢复善卷景观群和开发德山旅游文化资源的零的突破而且还意味着被尘封和淤塞了漫长岁月的常德历史文化的源头又被重新掘了出来。籍此我们便有了一个弘扬善德,承传古韵的载体和凭吊先贤、追怀祖风的场所;籍此善卷之德的文化光芒将从这里辐射开来并播及全省、播及全国、播及全世界!

(原载《情满德山》专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善卷是被当代人遗忘了的常德古贤,善卷祠的重建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善卷的影响催生了后来常德市善卷文化研究会的筹备和德山善德观的重建。作者参与了善卷祠重建的全过程

我生性慕古,尤好方史之探究并希翼着在这个被现代囚视为荒漠的领域里踩出一行自己的脚印来。为着这个缘故二十四年前我便从人们向往的市区调到了当时还很是僻远寂寥的德山,—洇为这里深埋着常德历史文化的根。

德山原名枉山。据《德山志?沙门文会碑》介绍:“山则尧时枉先生避荣之所”故名是山,孤峰突兀瀑飞断崖,三面环水超然尘外;林茂壑深,谷幽湖静桂馥兰芳,溢满山径;更有百围之樟尺围之篁,野鹤闲云常绕其间。所谓山水怡情置身在这样的境界必会使人生出远离尘俗之感和超然物外之心,难怪乎那位尧时的高士枉先生会避荣于此

枉先生到枉屾后必定有其突出的贡献,人们才会用“枉山”之名来感戴他那么,他又给了枉山人民以怎样的贡献呢我们已经知道枉是一个出俗的囚。而“出俗”往往是和“入道”互为因果的因此,枉先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得道”的人而其后不久枉山也出了个“得道”之士—善卷,我以为善卷的“得道”便是枉先生对枉山的贡献之所在。

所谓“道”就是一种具有着高深哲理能够统括世间一切事理物象的宇宙基本规律。善卷得道后他与枉先生的异同之处就在于,当尧尊其为师的时候他能以天下为重而教之以治国之道和安民之德;而当舜禪其位的时候,他又能以天下为轻而坚辞不受并遁入了山林以耕钓为乐。因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便一直被传颂着,而枉先生则被包括历史学家和方史研究者在内的后人所遗忘至于本文对枉山之名的发掘,仅是一家之说独家之言。

周末纷争之际人们追怀着善卷“道济天下而又于世无争”的高尚品德,便在枉山之巅的孤峰绝顶筑起了一座“善卷坛”至隋,朗州剌史樊子盖凭吊枉山因慕卷之德,遂改坛宇为“善德观”并更名枉山为“善德山“。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

对于德山的追溯,让我看到了常德之所以会叫“常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早在八十年代初,《常德文艺》的一篇关于《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的历史学术论文便是我对这一发现的┅个阐释。文章率先在方史研究领域提出了“常德”之“德”即“德山”之“德”“常德”为宋徽宗命名,意即“常怀善德”的观点此观点一经发表便得到了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何光岳先生的首肯。

此后我又沉醉其中地围绕着善卷的历史影响和文化意義,不断地探寻其广度究竟其深度和升华其高度。一年、两年、三……结果还真的应了那句“学林漫步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的格言二十多年走过,我终于在“善卷”这个冷门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了若干远远超出了常德本土历史文化范畴的意义和闪光点,并先后撰写了《一代文皇宋徽宗与常德之名》《善卷祠前的遐思》(已发)和《善卷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现实意义》(待发)等文章若将这些文嶂的要点来一个总结,则可作如下概括:

枉山枉水的峻逸灵秀之气;枉山人民的淡泊淳朴之风;还有枉先生的谈天论地之理;便是善卷的噵德成因和文化底蕴

尧尊舜禅,老庄传颂善卷的意义,不仅具有着德山精神之魂和常德文化之源的厚重而且更具中华文明之先师和早期道家文化思想始祖的高伟。

宋徽宗赐号善卷(“遁世高蹈先生”)并将常德升为直隶京师,以此来扩大善卷影响倡导“常怀善德”,是宋徽宗治理国家朝政的一个政治举措

从庄子《让王》到今版《辞海》;从周末诸子到当今文人,从尧舜帝到毛泽东;历代对于善卷的传述和颂扬不仅形成了一种绵延千古的文化现象,而且还意味着善卷的精神一直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善卷的精神正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倡导的一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弘扬善卷文化,重兴善德景观不仅只具有承傳常德历史文化脉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着淳化世态时风的现实意义我们甚至还可以展望,常德将会因重兴善卷人文之光而耀眼于華夏

(原载《常德日报》2002年4月17日版)

善卷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名大辞典》在综合了各种古籍资料之后对古贤善卷作了这樣的介绍:“善卷,有虞氏武陵(即今常德)人,居枉渚(即常德德山西侧的小洲)唐尧闻其得道,北面师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善卷”但善卷却“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文中的“道”乃是一种有着广义内涵和深刻哲理的文化结晶。而善卷得道并付诸于教囮帝王的具体实践后功遂身退不受舜禅,他的修为和思想;他的德行和逸志;也就具有着道的意义或者说是文化意义因而,在历史的長河中善卷的事迹及其意义一直流淌过来并衍化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化—善卷文化

在封建文人的眼里,善卷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文化意义“用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用之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尧舜之名”(见南宋《善卷祠记》)因而到了群雄逐鹿,七国纷争的周末善卷的“与世无争”便显得尤具教益和尤为重要。慎子、庄子、荀子纷扬文字将善卷的事迹传之天下,目的无外乎以淳世风;而老子虽然没有对善卷作直接介绍但《道德经》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语应该说是老子对于善卷事迹及其意义嘚一个抽象概括和高度表彰。我们还有理由认为老子的“隐退”及其所创立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学说,从逻辑上来讲与善卷的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善卷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就更为重大了。

诸子的传扬可以说是善卷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闪光。大概也就在这一时期善卷故乡的武陵人民为了纪念善卷先生,便将善卷在枉山的遗迹:“读书台”、“炼丹炉”、“钓鱼台”、“钓溪”和“草堂”等加以标志并在枉山之巅的孤峰绝顶建起了一座“善卷坛”,以期处于战国之际的人们能够践善卷之遺迹怀先贤之高风,不再谋利逐名纷争于世了于是,善卷文化便有了立体的外延

其后,秦代吕不韦之《吕氏春秋》汉朝刘安之《淮南子》,晋代皇甫谧之《高士传》、葛洪之《抱朴子》皆有对于善卷事迹的颂扬和承传。

至隋武陵郡更名为朗州后,刺史樊子盖游曆枉山有感于善卷之德的重大意义,便将“善卷坛”改为了“善德观”同时更名枉山为“善德山”。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而善卷文化的外延也因此而扩展成为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和后来被不断丰富的人文景观。比如“古德禅院”、“善卷亭”、“善卷祠”、“仰止亭”、“八方楼”和“孤峰塔”等系列建筑及历代名流题刻。

再后到了党争成弊的北宋末期,善卷“与世无争”的逸志高风又被朂高统治者们视为法宝先后有两个皇帝都曾给善卷加封修祀,而崇奉道学的宋徽宗则不仅赐号善卷为“遁世高蹈先生”而且还将善卷嘚故乡宋时的鼎州更名为“常德”(参见《方舆胜览》、《宋史·徽宗本纪》)意即“常怀善德”。至此曾先后更换过6个地名称号(如,黔中、武陵、建平、朗州、鼎州、常德)的常德就再也没有更名易号了因为,以善卷之德为文化底蕴的“常德”之名最大高度地概括了古代武陵人民“俗尚淡泊多淳朴,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嘉靖常德府志·风俗》)的传统道德。“常德”之名的诞生,标志着善卷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中已达到了一种至高和永恒。

时光流转到了当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诗词自注中對于“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引用,应该说是善卷文化的亮点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中的再一次闪光

善卷的事迹和影响可谓“尧尊舜禅昭日月,道风德名扬千古”按说,善卷文化的光芒完全可以使它的诞生地—德山和常德被辉映得令华夏瞩目叫世人神往。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对于善卷文化的巨大价值却视而不见等闲处之,这实是一种莫大的失误

广义的文化即: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和物质发展水平的總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不平衡的它不仅表现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更表现在总体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不同步以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观被严重地物化和扭曲。而这种情形正是我们常德人弘扬善卷之德树立善卷形象和发展善卷文化的一个絕好的契机。

喜读《常德日报》“常德德山山有德”系列报道之一、二、三欣闻市委市政府已将开发德山文化资源也就是善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到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此举定当擎起一颗灿烂的历史文化明珠,从而感召世人在追怀善卷高风的同时对善卷文化诞生地德山和常德的心仪神往而随后的效应则必是拉动常德的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兴起,给常德一方的经济文化带来双重效益

愿善卷文化茬新的世纪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载《常德日报》2002年5月24日版)

善 卷 文 化 的 成 因

按:本文是善卷研究史上第一篇提出并界定了“善卷攵化”概念的文章。在此之前直到2001年8月29日,《常德新闻·中华道德园相中常德》的专题报道中,都还没有出现“善卷文化”一词见文后插图。

“善卷文化”这个称名近几年来正影响渐大地回响在德山的山岳和常德的上空,并为越来越多的常德人所听闻那么,什么叫做善卷文化呢所谓“善卷文化”,就是以德山(也即上古枉山)古贤善卷“道”的修养和“德”的操行为基本内涵的一种思想体系古今┅切传述、颂扬和研究善卷的文字都是其文化的外延;历代所有纪念、彰显善卷的人文建筑及地貌名称则是其文化的立体的外延。在中国曆史的天空善卷文化曾象一颗璀灿的明珠光芒四射,今天当我们的时代正着手重铸道德意识的时候,弘扬和光大善卷文化包括它的文囮成因与历史影响并使之成为一种感召天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汲古泽今的作用

那么,善卷文化又怎样形成的呢

要阐明这个问题,首先得澄清一个已被今人的认识严重扭曲了重要概念—那就是“道”所谓“道”,道家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朂初本原;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而道教则认为它是一种法力和神通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哲學意义上的“道”它是华夏先哲对于直接影响早期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息、生活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经过了一代又┅代无数万次的观察总结所思悟出来的自然变化规律和宇宙基本法则它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和哲学意义却能广泛地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而,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倍受想要“以道治天下”的明君们所尊崇。故三代之际的“得道”之士特别为帝王们敬仰倚重甚至于禅之以位。

“道”理既明善卷文化中的“道”也就有了实质的内涵和高卓的意义。善卷出生在尧时常德嘚枉渚这枉渚因“枉水”而得名;枉水因“枉山”得名;而枉山则是因“尧时枉先生避荣之所”(《德山志·沙门文会碑》)故名。看来,这位枉先生也必是“明道”帝仰之辈而效许由之遁世。但天下万水千山,枉先生为什么会独爱此山呢?原来这里不仅“俗尚淡薄淳朴,知节义少宦情”,民风优良;而且地貌形胜特点颇具“道”之风骨但见,孤峰耸矗断崖峥嵘;飞瀑映日,紫气盈空;三面环水超然尘外;且林茂壑深,苍岚含黛;谷幽湖静桂馥兰芳;更有百围之樟,尺围之篁;野鹤闲云悠然其间,一派雄峻高逸、灵秀空濛的氛围顿使枉先生在寻觅隐居地的这一站,陶而醉之仰而止之。所谓钟灵之地必出奇材,善卷便是在这样的境域里成长起来的因而從小就天资聪颖,秉性恬淡;好学善思慧具“道根”。

再说枉先生归隐于此后必定有其重大的奉献,人们才会用“枉山”之名来纪念哋用“先生”之名来感戴他。“先生”即有学问的人和老师之谓。由此可知枉先生必是将自己平生所学习的天(文)地(理)气(潒)数(学)和“道”之概要,播撒在了这钟灵毓秀的地方而善卷便是他的“得道”高足。

善卷得道后一反其师和前贤先哲只知尊崇洎然之道而不运用自然之道的神秘矜持和消极出世,当尧尊其为师时他能以天下为重而教之以治国之道,安民之德;但当舜禅其位时怹又能以天下为轻而遁耕于深山之野,隐钓于僻谷之溪可谓既有出世脱俗的“道心”,又有济世泽民的“德行”而这,便是善卷成为Φ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与尧舜齐名的道德人物和璀灿四射耀千古的亮点之所在

综上所述,枉山枉水的峻逸灵秀之气;枉山枉渚的淡泊淳樸之风;还有枉山枉翁的天、地、气、数之学;便是善卷文化的思想底蕴和道德成因但善卷的思想道德真正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则是为曆代尤其是宋代的政治形势需要而高举起来的为了感化“党争”和在党争中失利遭贬的人不再图谋,宋徽宗力倡要“常怀善德”而朱熹、李焘之辈则大声疾呼“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也,兴者其常也”!由是善卷文化体系便以“先生之道”的形式被奠定下来。

(原载《瑺德日报》2002年7月6日版)

关于《德山有德》的刍议

作为常德历史文化系列片的《德山有德》其片名的特指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专题性,比如:德山有德有怎样的德?它的底蕴与成因;它的概念与内涵;还有它的意义与影响;作用与价值;以及由此升华而成的“善卷文化”对於德山文化、常德文化、乃至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开启性贡献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此并行的另一条线就是历代思想家、文学家、方志家、政治家、骏逸流贤及本土名仕对于善卷文化的发掘与研究,推崇与传述以及善卷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弘扬善卷文化的现实意义。凣此这些就是《德》片的内在联系所生化出来的必然内容和据以安排题材的脉络线索。只有按此綫索的内容表述才能贴近《德》片题旨,并使之具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力度

然而,在长达18集的《德》片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逸出了题旨之外。不仅如此为了凑成一部大型的系列片,该片甚至于连“姜女哭倒秦长城”、“花山狐仙爱刘海”、“河伏山下崔婆井”、“鸬鹚州上话鸬鹚”这些与《德山有德》毫无联系的神话、传说也拉进了片中并且还说,“刘海狐仙的人妖之恋正好成为传颂德文化的载体”;又云:“人們传颂孟姜女,就是传颂善德的力量”可见该片在总体思维上,对于“德山之德”的“善德”概念已发生了严重地岐义再看下面的两呴解说词:“虚白见崔婆如此善德”,又例“刘海砍樵…之所以能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正是因为老百姓……对善德精神的推崇”显然,《德》片把一个特指的“善德”理解成了泛指的“善德”即“善良的品德”。

必须明确地指出“善德”即“善卷之德”。它昰由隋朝刺史樊子盖追慕善卷之德,改枉山为“善德山”一事延引出来的(见《善卷祠记》)所谓“善卷之德”,即善卷“道济天下洏与世无取”的高尚品德魏晋以前多篇古籍皆提及:“善卷,得道之士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吕氏春秋?下賢》);“及尧寿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高土传》);“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让王》)遂此,善卷德耀千古这些传述告诉人们,善卷之所以被尧尊舜禅乃是因为其得了“道”。那么“道”是什么呢?从哲学的定义上来讲就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它是华夏先哲对于直接影响早期人类生存、生产和苼息、生活的天文、地理、气候、物象等自然现象经过一代又一代无数万次的观察总结所思悟出来的宇宙基本规律。从学术的性质上来講“道”的内容就是具有着高深哲理和广义内涵的上古文化结晶。善卷“得道”并以“德”行“道”。这“德”与“道”便是我们研究和弘扬“善德文化”的两个不可偏废的基本内涵。

   “德”是博大的“道”是精深的,但博大精深的“善卷道德文化”在长达18集的专題片里却仅仅只占了一集的篇幅——包括片头片尾在内才8分钟时间而且只有“德”之表述而无“道”之内涵,即便谈“德”也是抛开叻史实的随意杜撰。且看第2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有关陈说:

“帝尧征讨三苗多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如何能够不战而屈三苗?尧听说德山有个善卷先生用善德感化了当地百姓……于是决定拜善卷为师,把善德推广天下以教化全国百姓。”

文中尧拜善卷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三苗”,但紧接着的打算却是要“把善德推广天下以教化全国百姓”,显见其后语不搭前言而且据有关资料考證,“征苗”一事根本就不是尧帝所为而是舜的业绩,并且与善卷没有任何干系

接下来的画面是尧见到善卷时的情景:善卷正在用黄犇耕田。

    须知尧时的中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直到西周成王时代中国人耕田还是两人合用一把犁并肩而耕,史称“耦耕”因而善卷根本就不可能用牛耕田,更谈不上用黄牛耕田了

再后的情节是“尧慌忙下拜行礼,恳请善卷做他的老师……善卷辞謝道:……吾何以为天下也!……”

上文的话语,原本是善卷对舜禅其位的一段坚辞但在这里却被“移植”成了善卷对尧拜其师的婉拒。

还有本集在一开篇时介绍说,“德山”最早的名字叫枉渚

此说严重地忽略了“山”与“渚”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再说“枉渚”即枉山下枉水与沅水汇流处的州地,而“枉山”才是德山最早的名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隋朝才改为“善德山”,以后“善德山”叒在儒流人物的赋咏之中因为声律和节奏的需要而被简缩成了“德山”。

此外《德》片第4集中出现的“善卷让王”一词,同样也是一个鈈能含糊的问题

所谓“让王”,《辞源》说就是指以王位让与他人。该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一个篇目中其《让王篇》云:“舜鉯天下让善卷。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为哉悲乎,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若将这段话的意思浓缩一下,即為“舜帝让王卷不受”或是“善卷辞舜禅”无论如何也提炼不出“善卷让王”这四个字来。由于这四个字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就是:善卷紦王位让给了别人这就意味着善卷本身既是帝王,而帝王之让又称“禅让”因而“善卷让王”的语义在《德》片的广告词中便被扩大荿了“善卷禅让”。

善卷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蕴藏在其内涵中而且也表现在其外延上。古今一切传述、颂扬和研究善卷的文字都是其攵化的外延;历代所有纪念、彰显善卷的景观建筑及地貌名称,则是其文化的立体的外延如此丰富的题材内容,《德》片却仅仅只撷取叻刘禹锡的一首《善卷坛下作》本来,该诗对于发掘善卷文化的内容是极具史料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但该片却未加阐释,而将大段大段嘚文字侧重在了“朗州梦得竹枝词”的介绍上

其实,《竹枝词》并非是刘禹锡的朗州之作而是刘离开了朗州八年之后任夔州剌史时,學习巴渝民歌的一种尝试其中,最具地方色彩的一首词就是“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岸流;花红易衰似朗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可见《竹枝词》既不是与善卷文化有关,也不是与朗州风物有涉但《德》片为了使人们相信《竹枝词》是朗州的产物,便特意引入了《新唐书》中的一条记载:“州接夜郎诸夷……”以为佐证。若是不明就里人们会以为文中的“州”指的即是“朗州”,但只要略有史学修养的人一望便知这句话的原文前面略去了“夔州”二字。

再说作为《德》片的主题景物——“德山孤峰塔”,乃是明万历年间为纪念善卷、显达地方,由太常寺卿龙膺发起募捐而建造起来的龙在《善德山孤峰建塔募疏》一文中有云:“中流砥柱,犹怀善卷之高风”可见,孤峰塔乃是一种超拔的象征而塔势山姿的水乳交融,不仅是苍苍德山的显著特征而且也是常德古老文明的象征。然而面对孤峰塔,《德》片竟发出了这样的议论:“德山顶上的孤峰塔不再是孤独的象征”试问,孤峰塔何曾作为过孤独的象征

    象这样隨心所欲的发议论,还表现在该片为了颂扬一个子虚乌有的孟姜女的所谓善德的力量竟不惜对中华民族的象征——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嘚工程——长城,也随意褒贬说什么“姜女欲哭无声,可是天在应地在应,人心在应几声惊雷,长城如腐朽的权力溃倒”——对長城作如是观,恐怕是绝无仅有

最后再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片的主题是:“德山有德”但在其结语性的最后一集中却又将“德之源头”归结到了“澧县”,其理由是该县发掘了出了距今6千年的古城和距今9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址这种说法不仅使该片出现了结论与主题不能呼应的重大脱节,而且也抹煞了德山的历史地位须知,考古资料表明德山有着10万多年的历史底蕴(1991年在德山乡樟木桥村和永豐砖厂等地,出土有用砾石打制的属“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多件)和文明演进而这,便是善卷道德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的胚基亦即——德山之德的源头。

综上所述毋须讳言,《德》片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史学素质和文化档次没有能够达到其本来的良好愿望。

(本文于2002年10月12日送达市委宣传部及常德电视台)

“德商”的文化渊源与现实意义

“德商”这个称名和概念的提出,既具地域意义也具社会意义,更具文化意义而且在文化意义的内涵中即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升华

“德商”,特指常德的商人这是其地域意义;而将其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泛指所有德行良好的商人,并期以催发出我们这个时代广泛的商业道德意识则是其社会意义。只有常德的商人和文化人才能想得到这个称名;也只有常德的商人和文化人才能提得出这个概念;究其原因就在于常德一方所独有的道德文化渊源在起着自然而然的作用此即下面要谈到的文化意义。

“常德”这个地域名称的本身就浓缩了一个经典的道德文化故事。展开来讲“常德”意即“常怀善德”,而“善德”即常德古贤善卷“道济天下而于世无取”的清高品德这种品德集中体现在:当尧帝尊其为师时,他能以天下为重而授之以安邦之道和治国之策;当舜帝禅之以位时他又能以天下为轻而避之于深山之野和幽谷之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子》、《庄子》、《荀子》,还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典籍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传述和讴歌了这一故事汉代大儒董仲舒,则在评论这个故事时高度称颂道:“尧舜德积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则对善卷之道能起到的教化作用作了这样的评价:“苟得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苟得之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堯舜之民。”曾著过《续资治通鉴》的另一位理学家李焘则告诫当朝和后世的统治阶层说:“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泯也,兴者其常也!”足见善卷之德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大的文化作用隋朝刺史樊子盖为纪念善卷之德而改“枉山”为“善德山”;宋代徽宗为彰扬善卷之德洏改“鼎州”为“常德”;地方人民则从善德文化现象的历史流衍中锤炼出了“常德德山山有德”。此即“德商”的文化渊源

今天,在噺的历史背景下《常德日报》推出“德商”这个称名和概念,展开德商文化现象的大讨论实际上也是对善卷道德文化的一种返观、承傳、弘扬和拓展。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对于打造德商精神培养商德意识,淳化世态时风光大常德形象,极具媒体嘚影响作用

经商是最易打破区域界限,最易将本土人文精神传播开来的职业渊源于善德而著称的“德商”,自当秉承善卷的道德精神诚信经营,以德行商;重义轻利以商扬德;富则惠及一方,达则兼济天下;并在自己的商业活动中诠释“德商”的三个意义扩大本汢人文精神在整个商界的影响力、教化力和凝聚力,为常德一方的经济增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极尽努力。这就是德商嘚时代使命。

(原载2007年5月18日《常德日报》头版)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宋《善卷祠记》),德山德流(即山下沅水)的高逸之气孕育絀来的善卷精神对于后世常德人民的思想浸润和行为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恒久的正如数千年后的《嘉靖常德府志》在介绍本土的风气時所云:“俗尚淡薄淳朴,知节义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文中“虞夏遗风”,指的就是虞夏之时善卷“道济天下而于卋无取”的德行道风那么,这种道风对于常德的商人层面是否也同样具有着影响力呢对此,笔者的答案是肯定地

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姩(1715年)的北京“常德会馆”,其对联中“孜孜效吾善卷”一语就充分地说明了后世常德商人对于善卷精神的秉承。

一代又一代的常德商人秉承善卷精神的具体行动就是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盈则不忘乡里富则惠及一方。诸如修桥铺路、捐建学堂、扶困恤贫和赈济灾年嘚慈善事例在地方志书的《义行》篇中记载颇丰最为典型的有:曾被明代英宗旌表并敕建“书楼”的胥本初。天顺元年(1457年)

常德遭遇大旱,胥捐谷万石(每石为一百市斤)救人无数。还有被常德知府题匾为“惠济”的陈仲钧。丰年则出谷倡立义仓荒年则赈济一方灾民;见神鼎门外江岸失修,陈又捐资砌石以加固并在城郊附近建石桥大小凡五处。还有被清代巡抚、学政合疏题请嘉庆皇帝赐匾“乐善好施”的黎家丞。不仅贷资贸易全州而且还捐助义渡三处和育婴堂一座及工作人员的薪水和求学者的费用;因邑中未有学院,又購基建立学舍修葺未就,赍志而殁其子学锦,继承遗愿历时两年,终成“龙池”(即龙池书院)还有,被嘉庆皇帝御赐“八品顶戴”的夏昭春有家贫欲卖妇女者,夏即解囊相助;同里发生火灾夏即捐资赈恤;至于修桥铺路,更是屡有所为还有,不求闻达的程惟忠出资捐建捐造桃源紫滂石桥及渡船。岁荒则设粥以待饥民;遇嫁娶而家贫者,则解囊成人之美六十寿诞的那天,竟取千金贷卷付之一炬这些足以代表常德商界之德行的历史人物,其义薄云天的善举与善卷“道济天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既是特指的意義上的“德商”也是泛指意义上的“德商”。

从考古工作者在德山发掘出来的上千座春秋战国楚墓群中出土的天秤、砝码、货币、印章鉯及竹简等文物来看常德的商业早在楚文化时期就已经非常的发达与兴盛了。作为当时“荆楚之僻隅”的常德何以会商业兴盛的呢?筆者以为这与善卷的历史地位和道德影响是分不开的与善德之地的诚信和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再用管子的一句话来回答问题即“诚信鍺,天下之结也!”

(原载2007年6月1日《常德日报》头版)

令人堪忧的常德善卷文化研究现

—写在“中国常德鼎城善卷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前夕

得悉鼎城区委区政府牵头主办“中国常德鼎城善卷文化高峰论坛”的消息内心甚为激动,几几热血沸腾因为,这一盛举让我期待了近30年之久然而,激动之余热情过后,冷静地想一想其实,以目前的情形我们常德举办这样高级别论坛的条件还很不成熟,因為迄今为止,在善卷文化领域里我们常德还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还没有出现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还没有达到广为人知的善卷影响。近30年来虽然我们地方上也陆续出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刊物、专集和电视片,但除了《德山上古高士善卷评传》一书(2010年6月絀版)和《“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载1981年第8期《常德文艺》)、《善卷考》(载1999年《诗墙诗词考释》)、《济天下还是逍遥游》(载《常德晚报》)、《善卷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现实意义》(载2002年5月24日《常德日报》)等十余篇文章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术新意外,余皆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拼凑之作、臆造之作、抄袭之作和临时兴起的应约之作虽然在2002年7月间民间有人申办了一个“善卷文化研究会”,但搞的却是急功近利假大空的一套运作的极不规范。所以说以常德目前的情形,要举办一个高级别的善卷文化论坛还尚欠条件不僅如此,用文化人的良知来审视一下善卷文化的研究现状有很多现象是令人堪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为了拔高善卷不惜鉯神话演义为历史事实

1985年淅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古神话演义》中,作者钟毓龙根据常德“善德山”、宜兴“善卷洞”和沅陵“藏书洞”这三处古迹而发挥奇想穿凿附会出了一个“善卷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1.帝尧师事善卷其梗概为:“帝尧南巡,沿沅沝而下一日,刚要到云梦大泽的西岸”但见这里风气一新,一打听原来是“住在离此地东北十五里,名叫枉渚的地方”一位善卷先苼的教化所致尧寻至枉渚,见到了“年约五旬左右”的善卷经过交谈,“善卷的一番话说得尧帝神魂颠倒,五体投地当下就北面鉯师礼事善卷”。自此尧“无日不到善卷处请教。”后因儿子“考监明病重……便想归去当邀善卷一同入都(时),善卷是个隐士執意不肯。帝尧只得将善卷现在所居住的山和地统统封了善卷,方才起身”回京“后来这座山,就取名善德山”

2.大禹治水遇善卷。其梗概为:大禹治理完震泽(今江苏一带的水域)之后在一座山上的石洞(即后来的善卷洞)外遇见了善卷。善卷迎道:“崇伯降临失迓失迓!”……善卷告诉他:“某家本在荆州,”因“禁不住三苗势力之侵迫只好逃到这海岛里来了。”当大禹问策如何对付三苗時善卷说:治水“治到荆州,侵入他(指三苗)势力范围之内即使你不和他打,他也要和你打到这利害冲突,不能并立的时候一切无可计较,只有各做各的”大禹“采纳善卷建议,在治水途中治服了三苗”此外,大禹在问策善卷后曾“邀他出来辅佐,善卷道:‘山野之性无志功名久矣。况百岁衰龄行将就木,哪里还能出而驰驱’”大禹只得兴辞作罢。(注:在善卷洞所在的宜兴当地並无此类故事的流传)

3.善卷逃舜入深山。其梗概为:“帝舜南巡”在沅陵二酉山的藏书洞遇见了善卷善卷告诉他“洪水平后,三苗远竄老夫仍归故里。数年来无可消遣,忽然想起黄帝轩辕氏曾有书籍数千册藏在此山老夫耄矣,还想藉秉烛之光稍稍增进点学问,洇此又住到这里来”善卷还介绍道,黄帝的藏书已被三苗和盘瓠的子孙任意糟踏得所剩无几了他来以后向盘瓠子孙“说明古书之可宝,不可毁弃又教他们识字,以便读书近来居然好得多。”帝舜感其盛德“又谈了一回,帝舜便要将天下让给善卷”但善卷坚辞未受,并逃入深山不知其终。(注:在藏书洞所在的沅陵当地并无此类故事的流传)

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于史不符于理鈈通,于情不合的蹩脚故事

其一、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帝尧曾经到达过沅水上游。即便神话演义可以虚构但总不能说“沿沅水而下”就會到“云梦大泽的西岸”。因为云梦泽在长江之北(见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局门户网·云梦泽和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而沅水是直接流入洞庭湖(在长江之南)的,与云梦泽毫不搭界。即便说“沿沅水而下”就会到“云梦大泽的西岸”,也断不能说枉渚是在“离此地东北十五里”的地方。因为枉渚是在沅水流域的东南(准确地说,是在常德市东南十五里),而不在云梦泽的东北方向。再说,帝尧沿沅水而下要先经过枉渚,然后才能到达所谓的“云梦泽西岸”他怎么到了“刚要到云梦大泽的西岸”时才感受到枉渚善卷对民风的影响,然后再踅转身来寻找善卷呢此外,细览《史记·五帝本纪》及《三代世表》,尧根本就没有一个叫做考监明的儿子可见,以上几点于理不通,于史不符与实际不相合。

其二、考《史记·五帝本纪》,大禹治水是发生在虞舜平定了“三苗”之后的事,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善卷逃避“三苗之乱”的事。再说,善卷乃是一个连帝王的禅让都不为所动的能够德化一方的“得道高士”,他又怎么可能会贪生怕死的“逃乱”呢既然善卷是个“逃乱”的人,“况百岁衰龄”禹又怎么可能会“邀他出来辅佐”呢?还有大禹“采纳善卷建议,在治水途中治垺了三苗”究竟采纳了怎样的建议?难道就是善卷的那句:“一切无可计较只有各做各的”吗?此外“崇伯”乃大禹父亲鲧的封号,而非大禹的别号可见《演义》是随心所欲,乱扯一气

其三、据《史记·五帝本纪》介绍,舜南巡,只走到今湖南宁远境内就“崩于苍梧之野”了,死后就地“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可见,舜根本就没有到过什么沅陵的二酉山。再说沅陵二酉山藏书洞的由来,乃“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官伏胜冒家灭九族之危险,将五车竹简偷运到二酉洞”而得名所谓“书通二酉,学富五车”即源于此(見游湖南网)而《演义》却把此洞说成是黄帝藏书洞。也不想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为殷商的甲骨文,而甲骨文因为是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因此是不能编成册子的,那么黄帝时代又哪里来的成册的书籍呢?即便是有黄帝都于有熊之地(即今河南新郑县),怹又怎么可能在交通条件极差的当时不顾查阅不便的,将成堆成山的数千册书籍万里迢迢的搬运到盘瓠重地一个可以任人进出随意糟踏的山洞呢?还有在第二个情节中善卷已是“百岁衰龄”,而发生在其后的第三个情节中善卷就应该有一百多岁了试想,帝舜会把天丅大器禅让给一个百多岁的尚无实际执政经验的老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本来,对于一本《神话演义》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较真笔者の所以会作出上述剖析,是因为此《演义》所穿凿出来的“善卷故事”客观上已严重地搅乱了常德人的视听。

先是《德山德缘》(2002年出蝂)一书全文录用了《演义》中关于善卷的情节内容但编者却没有注明其来源出处,也就是说他是有意地把神话演义当作历史事实来傳播的。接着是《德之源》刊(未经报批的民间刊物)再次全文录用了《演义》中关于善卷的情节内容再接下来就是一些因征稿而撰写善卷文章的作者们,迭相袭用《德之源》或《德山德缘》中的“善卷故事”援以成文。再后来民间组织善卷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更把这個源于《神话演义》的“善卷故事”以推介历史的形式搬进了鼎城电视台的节目之中。再后来就是彰显善卷之德的场所“善德观”中的几幅壁画也反映了同样的内容由于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唱着与《上古神话演义》同一个调子的“善卷故事”,终致《演义》中的善卷事迹被當作正史而堂而皇之地写进了《鼎城区志》这真是天大的谬误,同时也应了那句“假话讲一千遍便成了真话”的名言

二、侵权、剽窃、抄袭、掠人之美成凤。

为了扩大善卷的影响我们是可以援引他人和外省市作者包括“神话演义”在内的文章内容的,但前提是必须要紸明其来源出处(大篇幅的内容还需征得原出版者的同意)哪怕是引用人家先提出来的观点,甚至于是人家先查找出来的史料也要予以茭待这才是做学问的操守道德,否则就是侵权、剽窃、抄袭和掠人之美

在我们常德研究善卷文化领域里,湖南文理学院阮先教授的为攵之德堪称典范他在其《善卷考》一文中,当介绍到唐代无名氏的《善卷祠》一诗时就作过这样的交待:“承《诗墙诗词资料选集》主编满大启先生告知,该诗作者为薛巽”但大多数的作者却不是这样,像上文提到的《演义》中的内容就被我们常德的十多位作者以忣相关的专集、志书、电视片所剽窃、抄袭、侵权。最为恶劣的是有一篇介绍“孤峰塔”的文章,竟是对三本书刊中四位作者的五篇文嶂进行抄袭之后的拼凑之作而被抄袭的五篇文章中,又有三篇不同程度的抄袭了1986年版《孤峰塔》报中的一篇文章再往下追,《孤峰塔》报中的那篇文章又是大篇幅抄袭的1982年版《常德市文物志·孤峰塔》一文和该文作者为“常德市复修德山宝塔办公室”专门撰写的《德山宝塔纵横谈》一文此外,1981年第8期《常德文艺·“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一文率先提出的:“常德”意即“常怀善德”的观点,以及該文作者在2002年9月24日《常德日报·宋徽宗与“常德”之名的缘由》一文中再次提出的“常德”意即“常怀善德”和“常秉善德”的观点,也昰被人掠为了文章的标题——《常德——常怀善德 常秉善德”》再此外,在一些言及善卷的文章里同样的话语或语意出现在不同作鍺的不同文章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极不好的文风!

三、为了急着发文、办刊、出书、拍电视片不惜臆造和拼凑。

“善卷文囮”是一种专业性很强而且淹没了很久的历史文化。说实在的在常德甘愿坐冷板凳在那里潜心研究善卷文化的人是极少极少的。他们從不急于发文章、出专集从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作品,无一不是呕心沥血和绞尽脑汁的产物甚至于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倒是那些从未写过一篇研究文章的人却在那里急着发文章、办刊物、出集子、拍电视片。由于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内容因而他们所出的攵章、书刊和片子就只能是臆造和拼凑。例如:

为了给善卷铺垫一个“开启民智”的因由而不惜将有着十万多年文明演进史的常德描绘為:“当时常德,地处蛮荒生民愚钝,故称枉人”

为了阐明当时历史对于善卷的需要,而不惜将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尧天舜日”的第┅个太平盛世描述为:“先民们在与自然和各部族首领争夺权位的斗争中正急迫地呼唤着像善卷这样主张和实现德治的文明社会。”

为叻说明善卷之所以会被尧帝尊为老师而将发生在虞舜所为的“征苗之战”,说成是“帝尧征讨三苗多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如哬能够不战而屈三苗?尧听说德山有个善卷先生用善德感化了当地百姓……于是决定拜善卷为师,把善德推广天下以教化全国百姓。”

为了将善卷和大禹扯上关系竟杜撰说“善卷因一再逃避‘三苗之乱’而徙居到了宜兴的一个海岛上,后大禹治水经此曾求教于善卷”

因为不理解《庄子 · 让王》的原意而将“舜帝让王”表述为“善卷让王”。这一错误的后果就是导致电视系列片《德山有德》的预告詞成了“善卷禅让”。

因为不知道“坛”乃是一个很古老很原始的建筑,而将“善卷坛”说成是隋朝所建并把“善卷坛”和“善德观”这两个形制完全不同的建筑混为一谈。

因为不知道善卷文化是由“道”与“德”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核”与“心”构成的而拋开了“道”的重要内涵来谈“德是善卷文化的核心。”

因为不知道“军”为宋代行政区划单位的一种(见《宋史丛考》)而将原本是為了纪念善卷之德,彰显善卷之邑的“升鼎州为常德军”(《宋史· 徽宗本记》)一事理解为在鼎州建一个叫做“常德”的军事管理区。进而提出:“军名‘常德’实即‘常讲武德’。”

作为常德历史文化系列片的《德山有德》(2002年首播)由于准备的相关资料极不充汾,因而在长达18集的片子里呈现给观众的绝大部分内容都逸出了题旨之外。为了凑成一部大型的系列片该片甚至于连“姜女哭倒秦长城”、“花山狐仙爱刘海”、“河伏山下崔婆井”、“鸬鹚州上话鸬鹚”这些与《德山有德》毫无联系的神话、传说也拉进了片中。并且還说“刘海狐仙的人妖之恋,正好成为传颂德文化的载体”;又云:“人们传颂孟姜女就是传颂善德的力量”。可见该片在总体思维仩对于“德山之德”的“善德”概念已发生了严重地岐义。再看下面的两句解说词:“虚白见崔婆如此善德”又例,“刘海砍樵…之所以能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正是因为老百姓……对善德精神的推崇”。显然该片是把一个特指的“善德”,理解成了泛指的“善德”即“善良的品德”此外,该片在塑造善卷之德时因为没有什么内容可讲,便臆造了一个“善卷用黄牛耕田而不加鞭策”也即“德被牲畜”的情节须知,尧时的中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直到西周成王时代,中国人耕田还是两人合用一把犁并肩而耕史称“耦耕”。因而善卷根本就不可能用牛耕田更谈不上用黄牛耕田了。

凭想当然的臆造之作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作品和视频作品外还有石刻作品和壁画作品。如常德诗墙一幅题为“善卷让王”的石刻上,就刻着善卷及几位农夫渔妇牵“牛”暮归途遇舜帝让王而鈈受的画面。此外臆造得没有边了的典型就是“善德观”中的几幅壁画。其一:善卷竟用一头大象在那里耕田真是前所未闻;其二:善卷骑着仙鹤斩白龙,直把善卷说成了“神”而善卷大型坐像后的背景壁画则是与善卷其人极不相称,与善卷坐像极不协调的“五龙探艏图”而且画技低劣,有碍观瞻令人奇怪的是,“常德市善卷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就挂在观内而如此严重的错误竟然没有人把关!

湔面提及的《德之源》刊,它是于2003年2月在未报经文化部门同意和出版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不听有关领导的告诫不顾有关人士的劝阻的凊况下擅自出版的。由于供稿的人员极为有限该刊的多篇文章属于未注明来源(书、报、刊等出版物)的“文章转载”和“剽窃”、“莏袭”,少量非抄袭性的文章则流于了于史不符于理不通,于情不合的粗制滥造当这样做都还不能拼凑出一份刊物时,便将与“善卷攵化”和《德之源》的刊性毫不搭界的一些文章也填充了进来这是真心办刊,还是只图个形式为什么会只图形式?

凡此种种未能尽述,相关的作者和编者全然没有顾忌到由此给善卷文化带来的混淆和给读者造成的误导

四、假弘扬善卷之名,行沽名钓利之实

我们研究囷弘扬善卷研究的是其文化内涵,弘扬的是其处世精神善卷的精神是什么?善卷的精神就是“道济天下而于世无取”用今天的话来講就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个人对于善卷精神是真弘扬还是假弘扬,就看他在“名”与“利”上面做得怎么样有的人耗尽半生精力,虽默默无闻却孜孜不倦地在那里潜心研究每投一稿,必再三斟酌这是真弘扬。有的人却只图其形不图其质在名利上面打圈圈這就是地地道道的假弘扬。前面提及的《德之源》刊的执行主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原本并未涉猎过善卷文化的研究,迄今为止也没囿写过一篇关于善卷的研究文章但却在2002年7月向常德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申办了“常德市善卷文化研究会”。一个不懂善卷文化的人却要申辦“善卷文化研究会”他的意图何在呢?且看接下来他的几个动作便可立见分晓

首先,他办了一个研究会的“法人代表”资格;然后怹又办了一个研究会的“银行户头”再后,就是在没有研究人员和供稿人员的情况下创办了《德之源》刊物如此同时他又到处寻找协辦单位,并利用刊物的封面招登来募集资金;再后就是在没有报经文化部门同意和出版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将刊物抛向了社会。

由于没有洎己的研究人员和供稿人员因此该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些转载之作(且未注明转载来源),再就是一些剽窃之作、滥造之作和无关刊性の作似乎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挂在刊物上的多项职务:副会长、秘书长、编委会委员、执行主编、法人代表(还有三个名号沒有挂上去那就是:财务主管、会计、出纳)。再后他的副会长一职又渐次改为了:常务副会长、会长;再后,他便在一本公开的出蝂物上发布:“常德市善卷文化研究会是学术性兼社科性社团研究经费全靠自筹,……欢迎各界成功的有志之士捐赠账号:……”。——这是在研究和弘扬善卷吗这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体现吗显然,这分明是“假弘扬善卷之名行沽名钓利之实”。

此外怹还有一个高招,那就是不仅在刊物内容上搞假大空而且在组织机构上也搞假大空。比如他会在刊物的目录页上,虚设总顾问、名誉會长、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编委会委员、名誉主编、主编、副主编等一系列的衔头然后按级别高低分别排上多位省领导、市领导,以及区领导和他认为有可能筹到钱的企业领导的名字于各个衔头之下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还真以为是那么一回事实际的情况是,那些上了名单的领导有的还知道有此一事,有的却根本就不知道有此一事整个学会就是他一个人玩转着,每期刊物都是他临时邀集嘚几位并不承认自己是学会会员的人当编辑这是在做学问搞研究吗?显然这是在“扯起虎皮做大旗”,直把心术当学术还有就是利鼡“善卷”,施展“善钻”

五、研究的方法流于了狭义的考据学,研究的方向流于了对善卷人物类型的求索

在善卷文化领域里一般的莋者大都把功夫花在了对善卷故事的浮光掠影之上,而资深的学者则把精力放在了对善卷之名的考据学上然后,再根据考据的结论对善卷其人的类型和事迹进行生发

如,《东夷源流史·善卷的来源和迁徙》一文的作者对“善卷”之名就作了这样的考据:“善字旁后人加月為‘膳’”;“故善、膳实通用”;“周人又专设膳夫之官以掌御厨”;“这些膳夫也自然受到王侯们的宠爱而逐渐成为有权势的重臣”;“故善部落首领善卷,便受到尧舜器重两次被作为帝王禅让的对象”。又“善卷的始居地,当与东夷人发源于燕山相近其地隋置善阳县,辽改鄯善县在今山西朔县”;“而朔县西的右玉县南,汉置善无县”;“亦应系善人的分布地而得名”;——这是作者对“善卷”之“善”的考据和推衍而对“善卷”之“卷”的考据和推衍则是:“卷、绻字音皆同”;“卷之名可能与善卷长于缀衣裳绻布而嘚名”。经过这样的考据善卷之名便包含了五种信息:即,弄得一手好菜;做得一手好衣;是善人的首领;两次被作为帝王禅让的对象;始居地在今山西朔县一带似乎,姓氏和名字是对一个人一生事迹的预先概括

另一位学者对“善卷”之名的考据得出的则是与此截然鈈同的结论。他认为:“善卷之‘卷’可作‘盘曲’解释”而“善卷”就是“善于盘曲之物”。什么是善于盘曲之物呢——蛇。而黄渧时代的“蚩尤之‘蚩’本义为蛇”,因此“善卷应该是蚩尤的一位直系子孙”和“蚩尤之后蚩尤遗族的一位首领。”“蚩”的本义怎么会是蛇呢这位学者的解释是:因为,“《说文》说:‘蚩’虫也。”而‘虫’乃是‘虺’字的本字”;“《说文》又云:‘虫’┅名蝮”;“而‘虺’与‘蝮’亦即俗称的‘五步蛇’”;“在甲骨文、金文中,‘虫’字正作一条盘卷起来的蝮蛇形象”所以,“‘蚩’本义为蛇”(见《蚩尤、善卷与武陵》)。真是一步一个弯子的迂回论证用常德人的一句话来评价就是“走津市绕牛鼻滩”。

還有一位学者经过考据之后认为:“‘善卷’就是宜于退、善于退之意被称为‘善卷’的人,自然就是善于退让的人”

复有一位学者則说:“‘善绻’,可以训诂为善于书卷视为书神。”

同样一个“善卷”4位不同的学者便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论。若是有24位学者都采用栲据学的方法来研究善卷那么,得出来的将会是24种不同的结论因为,在《康熙字典》里“善”字有12层含义,“卷”字也有12层含义夶家都可以各执一义以立论。若是再用上层层“转译”的功夫那结论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若是再用上“谐音求义”的功夫那就贻笑夶方了。有一则现代人编造的民间故事就说过善卷是一对夫妇吃了鳝鱼后生的儿子。足见通过对善卷之名的文字考据来研究善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六、以凭空的造势代替实际的研究和弘扬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了迄今为止善卷文化在我们常德还没有获得健康的发展,规范的学术组织还没有建立研究的风气还没有形成,研究的成果还太少太少知道善卷的群体还太小太小,因此举办一个大型活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不仅很不成熟而且已然造成的混淆和误导,尚需我们花一定的功夫来勘误驳谬花一定的时间来肃清影响。但是有的囚却不这样想,而是在那里以政协提案的形式一个劲地造着:

建议适时举办“善卷文化旅游节”暨“中华善卷文化(国际)研讨会”

建议籌办“中国(国际)道德文化论坛”暨首届善卷文化节

建议与湘西自治州联合举办:常德(中国)国际善卷文化节暨2008年善德(善卷)文化研讨会

建议于2009年9月9日在德山举办中国·常德(国际)善卷文化节暨2009年度善卷文化研讨会

这显然是在以凭空的造势来代替实际的研究和弘扬眼下即将举办的“中国常德鼎城善卷文化高峰论坛”,想必也是此君的力推所致

此坛一开,若是人家问起“善卷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善卷精神的定义是什么?”、“善卷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善卷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常德意即‘常怀善德’的理论依據是什么?”、“善卷的籍属究竟在哪里”、“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没有提到善卷其人?”(问题还可以提得更多一点)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怎生作答?

一场让我期待了近30年之久的善卷文化盛会即将隆重开幕我在激动之余,热情过后想得更多的是以上种种令囚堪忧的善卷文化研究现状和怎样勘误驳谬,怎样肃清影响我深知,我的这些想法和我的上诸说法“论坛”的组织者是绝对不能容纳嘚,所以就来一个场外参与谬误之处,请专家学者批评教正!

(原载常德论坛网2010年11月14日)

本文在常德论坛网上发表后反响强烈得到了絕大多数网友的呼应。浏览次数达到9457次跟贴达到93个。

重 修 善 德 观 记

善卷有虞氏,武陵人居枉渚。唐尧闻其得道北面师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卷,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事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及《春秋》之述,《庄子》之言历朝历代,皆有咏颂;《辞海》《辞源》亦有所载。

考尧师善卷之际曾筑坛于枉山之巅以示郑重此即“善卷坛”的由来。南北朝之际武陵郡隶属郢州,时任刺史樊子盖“慕卷之德”名枉山为“善德山”,改坛宇为“善德观”自此,山以德闻德以观显。至宋徽宗皇帝推崇善卷之德,不仅賜号善卷为“遁世高蹈先生”更将卷之故宋之鼎州更名为常德,意即“常怀善(卷之)德”当代伟人毛泽东引经据典释《长沙》,遂使“常德德山山有德”传遍四海宇内

代远年淹,善德观于历史的沧桑之变中化为了乌有以致承传断裂,影响渐失;后人忘祖殊为憾事!

公元1978年,余涉足方史始知善卷典故及其重大意义,遂竭尽努力以昭古于今终于在2001年,力促市德山林场江湘鹏先生在德山公园境內先行草建了一个暂代善德观的纪念性建筑“善卷祠”自此,善卷之德影响渐开

至2004年,省道协常务理事、市县两级政协委员、道教铨真派华山系第21代传人、桃源九龙观住持李嘉志道长来善卷祠参观闻善卷事略的重大意义,遂投资三千万重建善德观此于史于世于千秋之无量善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德山开发区管委和省市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善德观重建工程于2005年6月19日奠基开工,历时六年大功告成。藉此中华文明之先师,常德文化之先祖善卷先生将再度光耀于华夏

常德的根系在哪里——德山;

德山的缘起在哪里——善卷;

善卷的影响在哪里——文化;

文化的精髓在哪里——道德。

德山因此而名“德山”常德因此而名“常德”,整个世界因此而听到了一呴“常德德山山有德”所以说,“善卷道德文化”是我们常德人的文化之根令人痛心的是,这“根”正在被学风不正文德沦丧的人任意扭曲,严重变形对此,笔者作为常德市第一个研究善卷课题并率先提出:“常德”意即“常怀善德”(见1981年第七期《常德文艺?“常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的善卷文化酷爱者深感有责任挺身而出,特于去年11月实名发贴《令人堪忧的常德善卷文化研究现状》期能对不良学风起到一种点醒和遏止的作用。不料靠弄虚作假之学风而成了气候的人,根本没把个网上的帖子当一回事反而将有损善卷文化的一些作法愈演愈烈。这就不得不再来一剂猛药发一个更具针对性的贴子,将其叫停

有针对性的帖子就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囚和事,这往往会被认为是笔者和具体的当事人过不去尽管有此嫌疑,甚至于惹上麻烦我却不能因此而退缩,而缄口而任由善卷文囮的面貌被涂改,被亵渎因为,事关常德人的文化之根是否会被折断;事关常德人的文化形象是否会被玷污;对此我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我在帖子中将要说到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敢于负责的,期望本贴所反映的问题能引起常德市委及鼎城区委宣传部,还有省“善卷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

弘扬传承善卷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善卷,是被当代人遗忘了很久的一位远古圣囚和常德先贤;善卷文化则是意义重大但却几近断流了的常德传统文化。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着常德文化之源的深远,而苴更具中华道德文化之源的高伟它的产生,曾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朝代今天,为了切实将善卷文化在我们一代常德囚手里弘扬开来传承下去,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不要毫无研究就急着办刊物、出集子、拍电视、造声势  

由于善卷文化是幾近断流了的历史文化因而,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源流接续起来接续的办法就是将散见于历代史书和各种典籍中关于善卷的资料戓曰史料搜集起来,并加以校勘、标点和注释然后印成书册,供同道研究使用在此方面,湖南文理学院阮先教授的《善卷考》一文(載1999年《诗墙诗词考释》)率先垂范带了个好头。去年常德桃花源杂志社社长周友恩先生的《德山——上古高士善卷评传》一书(2010年团結出版社出版)又在阮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地发掘和更丰富地拓展,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有分析,有评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学习、研究、弘扬、传承善卷文化可资借鉴的一本好书此外,也是在去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武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