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东关镇政府至武乡人民政府涌泉乡政府多少公里

历史上的今天
安宁街道天气预报08/14 17:55更新 数据合作:
能见度:16公里
紫外线:最弱
降水量:0.0毫米
安宁街道天气预报一周
安宁街道今日天气星期一19℃~31℃大部分晴东北偏北风
安宁街道明日天气星期二18℃~32℃部分晴西北偏北风
安宁街道后天天气星期三20℃~34℃部分晴西风
安宁街道17日天气星期四18℃~28℃小雨东北偏东风
安宁街道18日天气星期五17℃~29℃小雨东风
安宁街道19日天气星期六17℃~28℃部分晴东风
安宁街道20日天气星期日18℃~30℃晴间多云东南偏南风
今日白天天气大部分晴
今日晚上天气主要为晴
今日白天风向风力东北偏北风
今日晚上风向风力东南偏东风
日出日落上午5:43
~ 下午7:24
气压101kPa
24小时天气预报
今天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安宁街道未来一周天气气温走势图
较适宜晨练,某些气象条件会对晨练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辐射极强,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尽量避免暴露于日光下。
各项气象条件适宜,发生感冒机率较低。
降水概率很低,因此您在出门的时候无须带雨伞。
空气污染指数
对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无明显影响,易感人群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时间。
较适宜洗车,未来一天无雨,风力较小,较适合擦洗汽车。
较适宜在户内低强度运动,户外运动需防晒避风。
极适宜晾晒,请抓紧时机晾晒
舒适度指数
热,会感到有些热,较不舒适。
较适合垂钓,气象条件对垂钓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明媚阳和微风伴您一路同行,适宜旅游。
气温偏高,有可能中暑,体质较弱的朋友请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
空调开启指数
天气热,建议您在适当的时候开启制冷空调来降低温度。
外出时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天气条件不适宜逛街,应尽量避免外出逛街。
天气晴朗,温度适宜,非常适合划船或嬉玩各种水上运动。
交通气象条件良好,车辆可以正常行驶。
路面比较干燥,路况较好。
气象条件对美发有一定影响,注意保养您的美发,细心呵护!
夜生活指数
虽然有风或有雨雪天气出现,但只要提前有所准备,您仍然可以享受夜生活的乐趣。
请尽量少饮用啤酒,可喝些常温啤酒。
放风筝指数
选择合适的地点,还是较适宜放风筝的。
建议用露质面霜打底,水质无油粉底霜,透明粉饼,粉质胭脂。
温度舒适,您会觉得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心情舒畅。
会有影响人体舒适的不好天气出现,室外约会可能会让恋人们受些苦,最好在温暖的室内促膝谈心。
山西各地区天气预报(含乡镇)
榆次周边地区今日天气预报
今日安宁街道天气概述
山西安宁街道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县。今天白天天气大部分晴,晚间主要为晴,最高温度31,最低温度19。 结合气压湿度等因素,今日体感最高温度为31,最低为19。明天体感最高温度为32,最低为18。 山西安宁街道今日日出时间上午5:43 ,日落时间下午7:24
安宁街道天气分享给好友:点此复制
榆次生活网站
全国各省天气历史上的今天
天气预报更新 数据合作:
能见度:公里
降水量:毫米
天气预报一周
今日白天天气
今日晚上天气
今日白天风向风力
今日晚上风向风力
日出日落 ~
24小时天气预报
未来一周天气气温走势图
山西各地区天气预报(含乡镇)
寿阳周边地区今日天气预报
今日天气概述
山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今天白天天气,晚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结合气压湿度等因素,今日体感最高温度为,最低为。明天体感最高温度为,最低为。 山西今日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
天气分享给好友:点此复制
寿阳生活网站
全国各省天气建制沿革/武乡县
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乡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据1972年石门武乡县
村牛鼻湾出土文物考证,已有7800年历史。
西周时期称皋狼之地;春秋时代属晋;战国时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镇,先属韩,后属赵。
秦代,属上党郡。
西汉,置涅县,属并州上党郡,县治在今故城镇,区域包括今武乡、榆社、左权全部及沁县北部、祁县东南部地区;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西晋时,武乡县、涅县都属并州上党郡。
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乡县分出榆社县。
唐初,武乡县属河东道韩州。
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恢复武乡县名。
五代十国时,武乡县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的潞州,后属北汉。
宋初,武乡县属河东路潞州。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武乡县属威胜郡。
金代,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改威胜郡为沁州,&武乡县属河东南沁州。武乡县
元代,武乡县属中书省晋宁路沁州。
明初,武乡县属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
清代,武乡县属山西省冀宁道。
民国十九年裁道。
武乡县直属山西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
武乡县属第三行政区,行署驻沁县。
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晋路。同年阎锡山制造“十二月政变”。从此,武乡县脱离了旧山西省领导,属太行抗日根据地第三专区(亦称三分区)。
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需要,武乡县分成武(乡)东抗日县和武西抗日县。武东、&武西两县均属冀南太行联合办事处三专署领导。
1941年7月起,两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三专区。武乡县
1945年8&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东、武西两县合并为武乡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乡县属长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58年,长治行政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仍驻长治。1958年&11月,榆社县和武乡县合并,称武乡县。属晋东南专区。
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
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武乡县属长治市管辖。
位置境域/武乡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系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经112°26′——113°22′,北纬36°39′——37°8′。平面图上,疆界总长287公里。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武乡县
辖9个乡,5个镇,1个开发区,377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其中墨镫乡15个村,27个自然村武乡县
;洪水镇57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蟠龙镇54个行政村,125个自然村;韩北乡26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大有乡26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监漳镇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贾豁乡27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上司乡1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故县乡1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丰州镇47个行政村,104个村;石北乡16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涌泉乡21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故城镇3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分水岭乡8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石盘开发区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
县城在段村,隶属丰州镇。
地理环境/武乡县
地貌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太行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蜿蜒。太岳山脉从西北向西南逐渐。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东部地区大部在海拔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米。西部地区海拔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紫金山达海拔1809米。&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岭多在米之间。中部地势比较平缓。最低处监漳滩至西川一带海拔800米。全县属黄土丘陵地带,境内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全县可分为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和较平川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域。气候冬半年多西北风,夏半年多东南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气候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高低不同,气候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均在10℃左右,最冷的花儿垴,年均气温只有3℃上下。
自然资源/武乡县
矿产资源武乡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白云岩、石灰石、、铝矾土、硅藻土、天然矿泉水等,武乡县
其中煤炭探明28.6亿吨,年生产能力1100万吨,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00个产煤县之一;白云岩探明储量1.8亿吨,是山西省金属镁原主要生产基地。有页岩储藏量1400万吨,主要分布在涌泉、城关、石北等乡镇。硅藻土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10。武乡地形、气候独特,生产绿色无公害农副条件优越,“老家”有机小米、“杏满园”天然饮品供不应求。生物资源武乡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区,可分为东山辽东栎及次生灌木丛类型区;西山油松及次生灌木丛类型区;中北部残余黄土丘陵蚂蚱腿子、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类型区。森林植被除东山一带分布有、山杨、辽东栎次生林外,其余植被均为人工林。2011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3763.1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5.64%,森林面积20753.2公顷,造林39600亩,覆盖率24.2%。土地资源有土地亩,其中亩。林地亩、园地24898.7亩、牧草地1146.7亩;建设用地75190&亩;交通用地14303.6亩,水域面积40652.7亩,未利用土地亩。按2001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2.9亩。
人口民族/武乡县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211717人,其中城镇人口21118人。有汉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等民族。
经济概况/武乡县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13.5亿元,11.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4亿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亿元,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亿元,增长1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25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3元,增长30.3%。7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速,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比2011年预期10.3个百分点。其它指标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各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要求之内。
交通运输/武乡县
武乡县交通便利。太焦铁路、208国道、太长公路纵贯南北。武墨铁路、沁涉、权马公路武乡县秧歌横贯东西。全县公路总里程长457公里,包括国道1条(208国道武乡段)24公里,省道2条(南沁公路武乡段67.271公里,太长公路武乡段30公里)97.271公里,县道8条(权马线、故石线、上韩线、西东线,蟠砖线,石西线、榆洪线、北王线)114公里,注册乡道19条219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8公里,其中油路()路419.6公里,砂砾路和土路308.4公里。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全部通了油路,372个村通了公路,187个村通了油路,全部通了。
武乡县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武乡处于邯郸、邢台、临汾、焦作、长治、太原的相对中心,太焦铁路、长太高速公路、208国道、榆长公路纵贯南北,武左铁路、南沁公路、权马公路横穿东西,均在县城网状相交,平榆高速依县城而过,形成一个两通达区。
民俗风情/武乡县
武乡秧歌武乡秧歌,据大有横岭寺舞台壁词所记,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乡戏班在该台演出。以此推测,它以一剧种出现,距今最少有170年的历史。其由来,一说由河南跑乡铁匠张金川将长治荫城一带的火干板腔引入发展所至;一说由当地小调(特别是夯歌)发展而成;一说由下合、北漳、陌峪、西营一带等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戏班,将某一曲调(曲名不详)加工而成。虽众说纷纭,无据,但无疑,是该县劳动人民不断发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个独特剧种。
经近百年演出的锤炼,剧种日益成熟。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转、留、过、切也基本规范化。在行档上,旦角细分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泼旦等;生角分为小生、大生、老生三种;也分为小丑、老丑两种。同时,净腔也开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场门乐器基本固定。击乐有二簧鼓、手板、小锣、大锣、水钗、枷官钗、梆子等;文场皆,四大件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乡秧歌一问世,就受到群众无比喜爱。所演剧目有二百多本(出)。由于和襄垣地界毗邻,群众习俗相同,武乡秧歌一问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的两个支派。两派唱腔大同小异,风格各俱特色。两县秧歌剧并驾齐驱,竞相媲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子朝前发展。
武乡秧歌代表人物: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武乡琴书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武。武乡鼓书武乡鼓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最初称之为“瞽儿腔”。1938年后,在党和以及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指导下,&“瞽儿腔”的艺术形式大为改观,以坐唱形式出现,更名为“武乡琴书”。它风格幽默、诙谐、风趣、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审定为省级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恢复为“武乡鼓书”。武乡顶灯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已经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已有千年历史,其间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大,沿袭下来最具传统的是表演者要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都画上脸谱,这一表象特征来源于武乡顶灯的起源传说,在多种传说中有诸葛亮发明的北斗七星阵等说法,而流传最广也最为当地人所信服的是武乡顶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造。根据武乡县志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传说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石勒所在的部落,将抓到的人当做,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石勒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统治者来抓人的时候让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万分,奔逃避让。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的纸剪出图案来粘贴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点燃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插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风景名胜/武乡县
红色武乡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旅游线路上已开放的景区有九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太行龙湖——实景演出《太行山》——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朱总手植红星杨景区)——砖壁百团大战部旧址——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太行龙洞——板山风景区,形成了以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专线,来到这里能让您领略太行风情、触摸近二千年的脉搏、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崇城山崇城山,位于县城东130华里的墨镫乡东南处,山中绝壁万仞,千寻,危岩凌汉,巨石悬空,情势绝险,山口有“太行天险”石匾,入山有一线鸟道,只可辗转回环,蚁附而行。相传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岑彭、马武曾在此安营扎寨。当地老称之为岑彭寨,岑彭寨已倾颓,只有东寨门和西寨门,寨中有著名的圣泉寺,经过不断的恢复修建,已恢复原貌。圣泉寺有一股清泉,常年积满坑,不漫不竭。圣泉寺建筑独特,上面覆盖着巍峨的嵌岩,下临探不到底的深谷,凭栏而望,令人腿颤目眩。
由于崇城山地势险要,历代皆在此设寨,“有事防守,则用以窥敌之情状;无事登眺,由因以撷山水之菁华”。古往今来,到此涉险览胜者不乏其人。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坐落在武乡县城西凤凰山麓,面临漳河水,交通方便,景色秀丽。馆址原面积54000平方米,其中民族风格与现代特色融为一体的主展厅倚山而建,雄伟壮观。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于1988年落成,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是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8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馆区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共有10个参观点。开馆以来,年平均接待观众60万人太行龙湖次,八路军文艺宣传小分队年平均演出60余场,共接待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刘云山、李长春、贺国强、王兆国、马凯、刘延东、徐才厚、何勇、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曾庆红、曾培炎、杨汝岱、宋健等在内的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华国锋、杨尚昆、宋平、刘华清、李德生、秦基伟、陈锡联、杨白冰、浦安修、钱正英、陈慕华等数百位老一辈革命家。纪念馆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文化园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内,背靠风景宜人的凤凰山,东临风光涟漪的马牧河,整个由前广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胜利大道、军艺社、胜利坛、实景剧场、八路村等七部分组成。距太长高速武乡出口1公里,背靠凤凰山,西依纪念馆,东邻滨河。占地面积约为282亩,约合188094㎡。园区主题分为八路军文化广场(入口广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八路村,八路军文艺社,八路军抗战胜利纪念坛,和平林与室外实景六大板块。整个建筑风格造型别致,独具匠心。园内三场常态演出:实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军民同庆“《欢庆胜利》大巡游”,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抵制日寇的场景。同时,还可以参与“当一天八路军”的角色扮演活动,亲身体验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景以及八路军与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太行龙湖太行龙湖位于浊漳河北源的关河峡口。在县城东边,长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就设在这里。这里是武乡县的北大门,1958年建成关河,浩浩渺渺的河水象一块映天的明镜托起于千山万壑间的峡谷之上,形状极象一条潜伏的巨龙,甚是新奇壮观,便有了太行龙湖的美誉。
太行龙湖,以水取胜。黎明,白色的晨雾为它罩上一层薄薄的面纱;日出,漫天彩霞又将它映得一片通红;,烟波浩荡,一望无际,苍山、远村、奇峰、白云在水中时隐时现;近处,花香鸟语、碧波荡漾、鹅鸭云集、金鳞戏游;那造型玲珑的放水亭,雄伟壮丽的纪念塔和两岸的、、垂柳在水中倒映,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入夜,皓月当空,空明澄碧,两岸万家灯火若天街闹市,甚是壮观。太行龙洞太行龙洞位于武乡县东部石泉村,该洞形成于5.7亿年前的喜山运动,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溶洞之一,总长1000多米,其中洞洞相连,回旋曲折,各种造型奇特的钙化景观攀沿回壁,栩栩如生,加上现代化灯光的装饰更显得异彩纷呈,炫丽夺目,太行龙洞由于洞口狭水,水气不易蒸发,气候相对湿润,这也是形成溶洞的一个重要条件。
太行龙洞位于武乡县蟠龙镇石泉村。是一个大型溶洞,据科学家探测,太行龙洞是因水位,抬高而形成特有的在北方罕见的奇特景观。太行龙洞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沁水凹陷的东部边缘地带。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二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等。太行龙洞就发育在上寒武系白云岩地层中。其洞体形成于喜山运动时期,洞内的岩溶景观形成于5.7亿年前,由于溶洞气候干冷,岩溶作用强度和规模较小,龙洞洞口狭小,渗入洞内的降水不易蒸发,构成了相对湿润的气候。太行龙洞在地表水沿洞顶裂隙下渗过程中了的钙华,形成独特的景观。龙洞上下共分4层,总长2000多米,共有400多处景点,对外开放的有3层,300多处景点,洞内有岩溶水下滴形成的鹅管,不论大小,从横断面可以看到大部分是空心,轻轻一击有音乐声发出。洞内有华北最大的岩溶擎天柱,有面积最大全国罕见的岩溶月乃石,有岩溶水下滴形成清晰可见的年轮,此洞为洞套洞、洞连洞、洞洞相通,在洞内各种奇特的钙华景观攀沿四壁、栩栩如生,经地质专家考察为华北溶洞之首。板山板山位于武乡县东部洪水镇西南一带山脉,这里是武乡县的最高处,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米。
站在板山,八百里太行群峰尽收眼底,是溶革命传统教育、自然风光游览和消夏避暑的著名风景旅游区。
板山,群峰壁立,绝壁千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千姿百态,出神入画的奇峰异石。这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山峰,巍峨耸立。登上板山壑口,即可通揽板山诸峰。与壑口相毗邻的左边为左龙掌台,往南依次为闯峰、土地仓、化山、十字岭峰。再往南是右龙掌台。
板山日出是太行山一大奇观。夏秋晴日,黎明时分,站在板山便可欣赏到日出。东方既白,太行群峰首先是出现一片红彤彤的,在朝霞的映衬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巨大的火球将整个太行群峰笼罩在一片火光中,群峰生辉,耀眼夺目,故有“泰山日出观不得,板山日出最为奇”之说。雨后放晴,雾气未散,山下蒙蒙一片,山上朗朗晴空,云雾缠绕山腰,似乎随手都可采撷,登临山顶,游人仿佛置身天国,令人心旷神怡,可与黄山云海相比肩。三绝是板山红叶。深秋时光,漫山灌木被秋霜染透,便呈现出火一样的,红得夺目,故有“不是香山、胜似香山”之誉。
著名人物/武乡县
石勒后赵开国皇帝石勒(274年—333年),小名匐,字世龙。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出生于武乡北原山下的一户羯族人家。年少时因家庭贫寒,在寨上、马牧村一带放羊牧马,拜师习武。14岁随乡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引起朝廷惊恐。为避官兵,潜入和顺山中。数年后重返武乡,在三台岭(禅窑岭、西岭、庙岭)栽桑种麻。后遇灾荒,外出谋生,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到山东为耕奴。稍后,同当地牧帅汲桑“十八骑”劫富济贫,举旗反晋。起义失败后汲桑被杀,石勒返回武乡,在师兄弟帮助下,招兵买马,收编张匐督、张伏利度等胡人起义部队再举义旗,率众投奔汉王刘渊,被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后奉命率军征钜鹿、常山,得谋士张宾,并采用张宾之策,南征北战,逐鹿中原,“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发动苦县战役,消灭了西晋主力,俘杀晋室四十八王;接着,袭王浚,败刘琨,擒刘耀,灭前赵,于公元319年定都襄国,建立后赵。公元330年正式称帝。他曾一度统一了中国北方,首次了与东晋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正如毛泽东主席与纪登奎谈话时所说:“你们山西武乡县,西晋时出过一个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军事统帅能力和政治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家。”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后赵建立后,石勒情系桑梓,悉招武乡故交到都城宴饮,并免去武乡三代人的徭役,使家乡人得以休养生息。后赵建平四年七月(333年)病逝,终年59岁。程启南明朝工部尚书
程启南(1562年—1650年),字开之,号凤庵。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信义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考中进士,授襄阳推官,曾与当地矿监、税使作斗争,维护了群众利益。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入朝任兵部武选司主事,针对当时弊政,他上疏提出“清冒滥、屏私人、简将帅”三项改革措施。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兵部郎中,迁济南道副使,恰遇灾荒,他为民请命,上疏,“乞不赋山泽”,免除了山泽赋税,让百姓自由渔猎为生,并开仓,救于水火。泰昌元年(1620年)升按察使。天启二年(1622年)在朝廷举行的考核中被誉为“天下廉政第一”,迁布政使巡按山东,平定了聚众劫掠的巨寇徐鸿儒。他情系桑梓,得悉大盗孔宪在权店至分水岭官道山中拦路劫掠后,知会山西布政使予以剿捕,同时上疏朝廷,在权店设置守备,驻防兵三百,确保桑梓。天启三年(1623年)奉调回京,升太常寺卿,因勇斗阉宦权奸魏忠贤,于天启五年(1625年)被罢官。崇祯帝登基后诛灭魏忠贤宦党,程启南被朝廷启用,任通政使,次年迁工部左侍郎,因办事干练,督建德陵有功,升工部尚书,加大司空服俸。不久,崇祯帝重新启用阉宦,明王朝旧疾复发。程启南看破世情,连上十一疏要求告老还乡,于崇祯四年(1631年)辞官归隐。时逢沁州武乡荒旱,他上书两院,要求免徭减赋,减轻了家乡负担。直至清顺帝七年(1650年)十月,程启南无疾而终,享年89岁。
程启南一生“性刚果,多大略,博学工文”,做事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公奉职,为民请命,不谄权贵,大节凛然,为官三十年,处处留佳绩,受到官民的交口称赞。魏云中魏云中(1581年—1644年)&,字定远,号震彝,万历九年(1581年)生于魏家窑村,少有奇才,声冠晋阳书院。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与程启南联捷同榜进士,授项城知县。恰逢巨贼蔡项聚众劫掠,他出奇计调集人马,智擒贼首,地方得以。项地多雨,积涝成灾,他身先士卒,组织群众疏河筑堤,挖渠排涝,降低了灾害,发展了生产。他亲自“课以法、教以秩、严以纪”,培训选拔能吏,彻底扭转了多年“课税难征”。由于他在项城“税显民安,政绩卓之”,不久被召回京,升任御史。魏云中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刚一到任,就上书弹劾礼部侍郎史继偕、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等一大批贪官墨吏。同时他冒着忤逆,随时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危险,勇敢站到与皇帝争立的所谓“争国本”斗争最前列,结果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被贬到守边。云中愤而辞官不往,挂冠归田。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边关告急,魏云中才被启用,授职通州兵备道,召尚宝卿。次年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后因得罪宦党崔呈秀,于天启四年(1624年)被魏忠贤寻隙罢官。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倒台,魏云中再被启用,官拜兵部右侍郎,“奉旨巡宣云间”,实地考察后,上疏八项条陈,改革军务,受到崇祯帝嘉许,命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终因李自成义军大举进攻,回天无力,屡遭败绩,又被“佥人”中伤,罢官归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与世长辞,终年64岁。魏光绪魏光绪(1594年—1641年)&,字孟韬,号元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生于武乡魏家窑村。自幼聪颖,19岁乡试第一,20岁中进士高等,被授平命使到、河南公务。他洁身自好,所到之处,分文不取。第二年因父丧丁忧,归家守孝6年,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奉诏回京,升任云南道副使。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他“岳岳中立”,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使”。天启三年(1623年)补福建道,抚按。由于他奉公,名气很大,使贪官墨吏闻风丧胆,纷纷弃官潜逃。当时,山东百姓迫于生计,啸聚山林者甚多,有人力主剿杀。光绪上疏力主招抚,使十数万穷苦百姓免于屠戮。崇祯元年(1628年)晋秩少京兆。此时明王朝已病入膏肓,农民起义遍地烽火。魏光绪奉旨入楚平乱。正当他殚精竭虑、勤于王事之时,遭政敌诬陷,于崇祯八年(1635年)被罢官归田。回乡后,恰遇武乡连年大灾,饿莩相望,哀鸿遍野。光绪尽发家中粮米,设粥棚济民。同时设立慈幼局,收拣遗弃婴儿;出资造义冢,收葬野外遗尸;行医施药,,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他还十分关心乡人生产,在客居监漳村期间,出资亲督工役,修筑了我县有记载最早的一条水渠,将河水引入良田。为保境安民,他出资重修县城城墙。他一生述文,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当朝廷启用他为“宣大总督”的诏书到达时,他却英年早逝,终年48岁。程康庄程康庄(1616年—1679年),字坦如,别号昆仑。明工部尚书程启南嫡孙。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生,少有文名。17岁入京应试,中正榜拔贡。诗文深得明末文坛老宿陈大士、罗文正等赏识,称他“比之齐晋,狎霸中原”。但因灭亡,未能入仕。清顺帝十七年(1660年)被清廷启用为镇江府通判,公务之余编印了他的文学专集《自课堂集》,得著名学者钱谦益、王士祯、陈维崧等推崇,争相为之作序。,他书法造诣高出云表,在焦山、镇江留有石刻真迹。他与渔洋山人王士祯经常书简唱和,被公推为“上下江诗伯”。康熙六年(1667年)升安庆府同知,平反了一批冤狱,为当众办了许多好事。康熙十年(1671年)他奉诏回京补官,曾参与朝廷太和殿对策。后调任陕西耀州知州,在平“三藩”中政绩卓著,被图海军门誉为“文武兼备之能吏”。康熙十四年(1675年)告老还乡,始有暇饱览故乡山水,体验百姓疾苦,为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其代表作除《自课堂集》外,还有《秋山红树阁诗集》、《眷西堂集》等等。
中年入仕,为官清正,办事干练,颇有建树。然而,他虽官声,却远不及文名。他被公推为清初文学“四大家”之一。著名学者钱谦益赞其文“才气横溢,词源倒流如喷泉之涌出,如龙气之直上。”陈维崧在《四大字文选序》中写道:“甚矣,作者之难也!盖百余年能文章者不下数百家,而可传者独数人。武乡程昆仑则以险绝胜得之柳(宗元)”。十八年(1679年)去世。终年63岁。纪登奎纪登奎(1923年—1988年)&,原姓籍,1923年生,丰州镇松庄村人。1937年参加后改姓纪,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历任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人员、晋东青救总会委员、县委副、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省委常委、书记、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在工作中善于独立,勤于调查研究,做事敢为人先,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棋高一着,颇有建树,蜚声政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年代末,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由于他敢讲真话,勇于当面直陈,为民请命,所以深得毛泽东主席的器重与赏识,并在许多公开场合直呼他为“老朋友”。1969年4月,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6月调回中央。1973年8月,当选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8月,同乌兰夫一道率中央代表团赴驻马店指导抗洪,成绩卓著。1977年,他再次当选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83年,改任国务院农村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潜心研究农业和工作。1988年7月,因病在京逝世,终年65岁。李逸三李逸三(1906年—2003年),又名李楷,1906年,出生于故城镇北良侯村。1925年,在县立师范就学期间,因闹学潮被校方。同年7月,赴太原考入国民师范学校。1927年1月,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考入黄埔军校分校。随由军校学生改编的铁军军官教导团到达广州。12月加入共产党,并参加了广州暴动。1929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参加洪湖区武装斗争,任中国工农红军鄂西游击第二纵队政委,后又调任红六军军部秘书长。1930年12月,受党委派赴上海向党中央缴纳党费并汇报工作,返回途中被国民党团防局逮捕入狱。1932年出狱后,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于10月辗转回到武乡,策动穷苦农民组织“抗债团”,同封建地主进行斗争,并同武光汤、高沐鸿等以多种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1933年,他两赴太原,终于找到党组织,受党的指示,到县里发展,成立中共武乡县委并任书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斗争,使武乡成为山西“四大赤县”之一。此后,他历经坎坷,参加了抗日、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军队和地方多种岗位和行业担任领导职务。1980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90年后多次被中共国务院办公厅机关委员会评选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日逝世,去世前留有遗嘱:遗体免费供科学实验,为服务,死而后已。享年97岁。高沐鸿高沐鸿(1901年—1980年),乳名高福锁,学名高成均,曾用笔名劣者、马丁、B·M、毕来修等。1901年11月,出生于故县城。幼入私塾,1918年,考入太原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与张磐石等同校学友了“共进学社”,创办了《共鸣》期刊,并开始发表作品。学校毕业后,于1924年接受当时与鲁迅先生齐名的“狂飙”文艺运动领袖高长虹之邀,组织了“贫民团”。9月,《狂飙》月刊创刊。高沐鸿亲笔题写刊名,成为“狂飙”主将,并发表了大量作品。从1925年开始,他除在鲁迅主编的《莽原》和高长虹主编的《弦上》等刊物发表外,还与武乡留并进步学生组织了“星光社”,并亲任社长,出版了专门揭露武乡贪官劣绅鱼肉乡民罪行的油印小报《星光》,并由此引起武乡官府的仇恨,在寒假返乡时被捕入狱,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获释。1928年,受高长虹之邀赴上海续办《狂飙》周刊并出版《狂飙》丛书。1933年,重返武乡与李逸三、武光汤等共同创办《武乡周报》并“流通图书馆”,亲任馆长,支持和协助李逸三组建武乡党组织。1934年,武乡党组织遭受破坏,他被反动当局通缉,离家避居北平,并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重返太行,领导了太行区文化艺术界的抗日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历任山西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80年8月在逝世,享年80岁。武光汤武光汤(1908年—1985年),原名武兴周,1908年出生于丰州镇城关村。1925年,入武乡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想,发起组织学生会,同贪官劣绅开展斗争。1927年,师范毕业后在武乡第一国民小学任,发动教师罢课争薪被校方解职。1930年,考入并州大学,留并学生回县驱逐了贪官县长张杨祚,并改革了不合理的封建田赋制。1933年,他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协助高沐鸿成立了“流通图书馆”,创办了《武乡周报》并亲任社长,鼓动武乡农民的抗债斗争。1934年春,武乡党组织遭受破坏,他和李逸三等人一同被反
动派逮捕入狱,后经反复斗争,于1935年8月获释。1936年10月,他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全部身心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在辽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出任榆社、武乡(东)民主政府县长,太行三专署专员,太行行署秘书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合作厅秘书主任等职,领导了对旧政权的改造和民族统一阵线的建设,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全力以赴支援战争,有力地安定了后方,保障了前线人力、物力的资源供应,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显著贡献。建国后,他历任山西省农业厅厅长,财经委员会,山西省副省长,中共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83年4月,当选为政协山西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日与世长辞,享年77岁。姜一姜一(1918年—1998年),原名姜书祯,1918年出生于大有乡李峪垴村。1935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37年10月,带领一批青年参加了“名扬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他历任民兵自卫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兼救联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务,先后率队参加了著名的“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关家垴歼灭战”、“漆树坡窑洞保卫战”、“蟠龙围困战”、“段村解放战”以及“上党战役”、“白晋线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期间,他曾一度参加八路军,任连指导员。1947年,他奉命随刘邓大军南下到达大别山区,历任罗田县委、麻城县委书记兼十一团政委等职,卓越地完成了新区开辟以及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支前任务。全国解放后,他历任黄冈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等职。在黄冈工作13年中,先后5次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在湖北召集的座谈会和一次专门召见。“文革”中受到冲击,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站出来“抓革命,促生产”。他先后当选为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和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常务副省长、山西省人大副主任。他生前特别关心家乡人民,关注家乡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曾同当时的县领导共同研究实施了五个帮扶开发项目:柳沟铁厂复产;县水泥厂扩建;扩大煤矿生产;县焦化厂筹建;县电石厂筹建。并亲自奔波,促成投产,使之成为武乡当时的骨干,为振兴武乡经济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1987年调任湖北省人大副主任。1995年离休,1998年病逝,享年80岁。魏名扬魏名扬(1907年—1994年),1907年生于大有乡枣烟村。1933年加入共产党,任武东支部宣传委员,为武乡早期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35年,打入国民党“防共团”内部,保护和发展了一大批地下党员。1937年起,党组织派他三次组建游击队,亲任大队长。第一次组建“名扬游击队”,第二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第三次组建“太行名扬游击队”。三次组建约2000余人,均充实到八路军部队。其中“太行名扬游击队”为朱德总司令亲自命名,直接由八路军386旅领导,主要任务是保卫八路军总部等机关,配合主力打游击。1939年他参加了中共晋冀豫区第一届党代会。1940年4月,朱总司令在韩北军民联欢会上表扬了太行游击队和魏名扬同志。1940年6月,敌占段村后,太行游击队主要活动在武乡、沁县及太岳地区,主要任务是主力打伏击、袭据点、侦查敌情、护送干部(如两次护送陈庚过白晋线)、化装进敌据点捉汉奸、探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曾以5000元金票悬赏缉拿魏名扬。1940年8月,百团大战前夕,太行游击队补充到八路军772团,魏名扬任三营教导员,尤太忠任营长。1945年后魏名扬先后任区委书记、县武委会主任、县武装部长、阳泉市部长。1959年,朱总司令在广东中山县视察工作时,称赞“魏名扬对抗战是有功的”。1960年转业太原后,传授中华武术,有弟子上百名。“文化大革命”中了一大批老干部。1982年离休,享受红军待遇。日,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7岁。赵迎赵迎,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德艺双馨全国优秀艺术教师,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音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CIP国际职业认证管理协会艺术职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成都乐圣音乐工作室总监,代表原创音乐作品有:《成都印象》、《奶娘》、《易经序曲》、《城市过客》等。李少平男,1956年10月出生,汉族,山西武乡人,1975年4月参加工作,1977年6月加入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学教授,现任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1975年04月,为山西省长子县插队知青。1977年10月,为山西省高平县丝织厂子弟校中学教师。1982年07月,为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教师。
1987年08月,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干部。1988年01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处级审判员。1990年11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08月至1993年03月,挂职任凉山自治州会东县委副书记。1993年03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处级审判员。1993年08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一刑事审判庭庭长。&1995年12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00年11月,任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长。2002年01月,任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正厅级)。2002年11月,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2003.01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省十届人大代表。2003年9月兼任省委政法委委员。2007年12月,任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2008年01月,当选为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程海星程海星,新生代创作型歌手。出生山西革命老区红色武乡。09年踏入歌坛,独特的声音被称为《气质男声》。已受众多业界人士认可。李玉臻李玉臻(1942一),&笔名寓真,武乡县监漳行道岭村人。自生本村读书,好学。1954年转学到长治&,1956年考入长治二中,1959年升入该校高中。屡被学校评为五好学生,曾任班委会主席、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
196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昌江县(现属海南省),从事刑事侦察、预审工作,后任县保卫级审判办公室负责人1973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调回山西长治工作的,历任晋东南地区轻工业局干事,晋东南行署人事局科长,晋东南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长,中共晋东南地委委员、政法委书记。&1984年11月任山西省政法委副书记,1988年8月任省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1993年1月任省高级的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2002年予国家二级大法官职衔。2007年1月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名优特产/武乡县
枣糕枣糕已有300年的历史,是武乡经济实惠的一种民间小吃,很受人们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暖房、祝寿等事主食,也多见于集市、饭摊。具有色泽金黄,绵软甘甜之特点。
一、原料配备:
米面1000克,大红枣500克。
二、制作方法:
1、取软米面放入木盆里,用温水搅拌成圪塔碎粒状备用。2、将大红枣用清水干净、用温水泡软。3、将蒸锅置于旺火上,舀上净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瓦甑铺上沙布。取软米面粒撒入甑内一层(大约6厘米厚),待蒸气腾越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粒,如此大约18厚时,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4、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馍状,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和子饭“和子饭”也叫“和则饭”。是武乡民间晚餐常见的一种饭食。
主料:小米或少量的玉面圪糁。
配料:按季节选用豆类(大白豆、大绿豆、黄豆),蔬菜类(红薯、土豆、南瓜、北瓜、鲜豆角、红萝卜、白萝卜、芹菜、甜菜、干豆角、南瓜条)、野菜类(苦苦菜、玉谷菜)。品种可多可少,数量根据喜爱,各取所需,适量为宜。
调料:多用葱花、蒜片、精盐、食油、醋烹炝入锅。
具体做法:冷水锅里先投入豆子(花生米、核桃仁)置旺火上,待水大开后(花生米、核桃仁)也煮熟了,然后下入所需配料和小米(圪糁),熟后,投入香柱细的3至5寸长的三和面条,略煮,放盐,找好口味起锅。另用热油将葱花、蒜片炸出香味,点上成汁,烹入“调和饭“内揽匀即成。季节不同味不差,投入配料变化大,一样两样也能行,十种八种能容下。食时,配小泡菜或白萝卜片更佳。擦面“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普通饭食。制作简单,操作方便,适合集体大灶多食用。
做擦面:1、需备有“擦床”灶具,擦床架呈现,大的约三尺左右,小的也有一尺半,中间床架上多用硬铁皮做擦孔,扁圆形向上隆起,孔如月牙,多似,排列较有序。2、面和好后不需要揉搓和用力揣压,质地软绵为好,也称活面,可直接擦入开水锅内。3、原料常见有三种:一是纯白面粉,二是白面中掺入玉米面或高粱面,三是白面、豆面、高粱面和在一起称“杂面”。抿面抿面俗称“抿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面食吃法。其制法与“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操作有所区别。“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带有布满小圆孔的铁皮钉在木架上,大小抿架与大小擦床架尺寸,大锅用大抿床,一般为小抿床。“抿具”是铁制而成或木制的状如小锄,上有柄把。小米焖饭小米的原粮为“谷子”。武乡盛产的谷子名扬四方。小米颗粒晶莹,色质,武乡大力推广种植晋谷21号,所以小米称“汾洲香”,日渐成为太行名米,重点开发。“小米焖饭”因米质不同而不同。焖成的米饭有筋,爽口,软绵。食时,舀上一碗“小米焖饭”,放上一些红、丝菜更佳。
特点:色泽金黄,软绵香甜。煎饼“煎饼”是武乡民间一种风味小吃,多见于集市个体饭摊与农家。制作,易于携带,老少皆宜,特别是老年人更喜爱吃,软绵入口,冷热均可。
随着原料的不同,制作出的品种也不同,大致分为白面煎饼、高粱面煎饼、米面煎饼与杂面煎饼几种。灌肠“灌肠”是武乡人的夏令小吃,它用荞面制成,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除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食品之一。集市、饭摊屡见不鲜,满月,嫁娶等事,吃盘菜用之。烤铑铑“莜面”的原粮“莜麦”,也称“燕麦”、“玉麦”,这种已经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面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肾、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还有壮体、健脑、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莜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药效。“莜面”可制作十几种花色品种供食用。“莜面烤铑铑”是十几个品种中的一种,是武乡东部高寒地区百姓主要家常。谷垒“谷垒”也是武乡民间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也叫"不烂"。多见于农家,一般为,属蒸制餐食。常用土豆丝、红薯丝、红白萝卜丝、鲜豆角丝作原料。过去人们还曾用豆皮、槐花、榆钱钱、地骨皮作原料食用过。干面饼子“干面饼子”是武乡人最普通的食品,无论城里、乡下、饭店、饭摊,每每常见。这种食品,既携带方便,又易放置。清代顺治年间就闻名遐迩。糖三角“糖三角”是武乡面食中又一品种,它色红味甜,软绵利口,是武乡的特色食品,也是武乡人馈赠亲友、老少皆喜的名吃。
一、&原料配备:
面粉1750在,发面750克,菜籽油250克,糖精0。2克,碱面25克,芝麻100克,水适量,糖稀750克,糖衡水少许。
二、&制作方法:
1.红糖、碱面分别用开水溶化。把面肥撕碎,放入盆内,倒入后,再把红糖水、碱水、糖稀、糖精、菜籽油、清水一并放入搅拌均匀,揉搓成不软不硬的面团。稍饧后,放在案上搓成长条揪成200克一块重的面剂待用。2.取一块面剂用杆杖擀成一分厚的片,再用手将四角拽一拽成正方圆形,面上抹上糖稀水,撒上芝麻,横、竖切成四块,每块成。用此法将面剂全做完,放在鏊上烙至两面微黄,放铛内烤成红润色即可食用。
三、&特点:
色泽红润,形状可观,质地绵软,口味酥甜。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5次
参与编辑人数:2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0:3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乡 太谷火车列车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