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低中国出生率世界最低预计什么时间灭种

韩国连续13年生育率超低:2750年恐将灭绝|生育率|韩国|灭绝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韩国连续13年生育率超低:2750年恐将灭绝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27日援引韩国政府最新的统计数据称,韩国连续13年列入“全球生育率超低”的行列。
  若按去年韩国女性人均生育1.19个孩子计算,到2056年,韩国5000万人口将减少1000万,到2100年将减少3000万。到2750年,世界上就没有韩国了。
  韩国统计厅昨日公布的“2013年出生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韩国新生儿总数为43.65万名,比前年同期减少9.9%。此外,生育第一胎的产妇平均年龄为31.84岁,也比前年提高了0.22岁。
  同时,韩国的总和生育率(每名女性在15至49岁的预计生育数量)比前年减少0.11,只有1.187。就此,从2001年(1.297人)起,韩国连续13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人,在OECD中成为低出生率维持时间最长的国家。
  2011年,OECD各成员国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7名,韩国是34个OECD各成员国中,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
  按照国际规定,总和生育率在2.08人以下为低出生率,1.5人以下为超低出生率,低于1.3人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
  从2006年起,韩国正式出台政策应对低出生率,但收效甚微。相对于其他OECD国家投入2.3%的国内生产总值以解决低出生率问题,韩国的投入仅占GDP的0.4%,用于鼓励生育。各方开始忧虑,韩国已经陷入“低生育陷阱”。
  一些分析也认为,去年新生儿人数、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下滑是因为2012年出现“黑龙年出生热潮”后产生的基数效应。另外,29-33岁的主要生育人口减少、初婚年龄提高导致第二胎生育人数减少等因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因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费用增长:韩国保健福祉部2013年的数据显示,韩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养育费用超过3亿韩元。
  另外,受到韩国低生育率的影响,韩国许多小城市的妇产医院因为收支恶化纷纷关门。据调查,韩国妇产科的倒闭率达到223.3%。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与出路-经济管理丛书.pdf 3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日,激进 的改革政策破产 了。这项 自
年起开始实施 的政策 的破产 ,为对这场新 的俄 国革命 的成果进行
评估提供 了机会 。俄罗斯 的生产力 以及经济和金融体系在遭到严
重破坏后 ,历史性 的选择再一次摆在 了我们 的面前 。这一次 ,也
许是最后 的机会 了。
月政府发生更迭 ,那些奉行要将
俄罗斯变成殖 民地政策 的人们其地位被削弱 ,这为我们站在 民族
利益 的立场上做 出新 的选择提供 了机会 。重要 的是 ,我们在做 出
相关决定的时候必须保持头脑十分清醒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革
命性 的变革 时期
(我们认为这个 时期 自
年苏联解体起至
日的金融崩溃止),做出客观的评价。
自我毁灭 国家经济制度 的政策是从
年开始在俄罗斯实
行的,它打着 自由化经济改革 的旗号 ,抛开法律 的约束 ,并因为
月 的政变而成为一场针对广大人 民群众 的经济意
义上 的种族灭绝 。
月初在炮轰俄罗斯议会大厦之后,
大获全胜 的革命派们感到他们可 以不受惩罚地推 出任何法案 ,借
此他们利用改革 ,将之引向了为个人发财致 富的方 向:搞 国有财
产私有化和推行的金融政策及财政政策都成 了无法无天和腐败 的
同义语 。所 以,从政治的和司法 的角度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
开端应当从
月革命派篡夺了政权,开始全面负责社会
和经济政策 的制定以及实施那时算起。这些人摆脱了羁绊可 以为
所欲为之后 ,就在进行市场改革 的幌子下,坚定不移地实行起一
种为 国际资本 的利益而侵吞 国民财富、使 国家沦为殖 民地 的政
策。这项政策给俄罗斯人 民带来 了灾难性后果。
对于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和收效,公众
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奉行该政策的党团派别对于某些外
在效果,如排队现象不见了、需求饱和了、任何人喜欢做什么就
做什么等给予高度评价。反对派则指出了梦魇般的经济萧条、给
大多数居民造成的社会灾难、犯罪率的上升 以及事实上 已经丧失
了民族独立等 问题 。前一部分人把俄罗斯所遭受的这些剥夺和损
失定义为 “变革中的衰退”,将之归咎于某些客观原因。而后一
部分人则称之为 “体制上的危机 ”,认为它的根源主要是在所执
行的那种经济调整政策之中
对 自苏联解体和
年开始实行激进 的改革之刻起一直到
日止所实施 的政策 内容给予一个确切 的定义,是
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理解 已发生过的事情,而且也是为了
能够恰当地规划未来。这个定义应能反映所行政策的含义,即不
仅包括客观事实的罗列,以及价值观和思想 内容,而且还要从法
律的角度对之做出评价。这个定义应当用司法裁判般 的语言精确
给出,应能说明统治当局对于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以便每位公民
都可 以清楚地了解 自己的国家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对 已经发生的
变化和 目前的局势做出充分评估 的必要性还在于,我们要提出建
设性 的行动纲领 ,以便消除国家安全所面 临的威胁 ,克服危机 。
这个确切 的定义就是 国际法 中所使用 的 “种族灭绝 ”一词 的
概念 ,对此,下面将给予说明。
让我们来 回顾一下 ,俄罗斯于
年加入 了联合 国 《关于
防止和惩办灭绝种族罪国际公约》。根据公约,灭绝种族被定义
为一种罪行,是 “蓄意全部或局部地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
宗教团体及类似群体的行为”。公约强调指出,灭绝种族决不意
味着必须是采用物质上的暴力行动或进行战争。关于犯罪手段,
公约特别指 出了下列几种: “故意破坏群体生活条件 ,以毁灭其
全部或部分 的肉体 ”,“强制施行 旨在 防止生育的措施 ”。
尽管种族灭绝的定义将 “蓄意”,即有意识地对居民中庞大
群体实施犯罪作为其中一个成分,但在实践中,那些犯有此种罪
行的人,在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却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公然
明说的就更是鲜见。这种行为有可能被一些十分高尚的口号掩饰
起来,如为了社会的利益进行改革,争取 自由和社会公正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日学者指出日本因生育率低或在千年后“灭绝”
摘要:据法新社5月11日报道,日本研究者于11日公布了一个&人口钟&,其上显示基于持续低迷的出生率,理论上讲,日本人口将于1000年后灭绝。
环球网记者朱晓磊报道,据法新社5月11日报道,日本研究者于11日公布了一个&人口钟&,其上显示基于持续低迷的出生率,理论上讲,日本人口将于1000年后灭绝。
日本仙台市的学者表示,如今年龄达到14岁的儿童总数为1660万,但其人口数量正在减少,速率为每100秒减少一人。他们以此推断,在千年内日本儿童或走向消亡。
日本东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吉田广志(HiroshiYoshida)说:&如果这种递减速度持续下去,我们在日庆祝儿童节时,全国就只剩有一位儿童。而在100秒之后,日本国内就会没有一位儿童。自1975年始,日本人口总体走向消亡。&
吉田广志表示,他之所以设计人口钟,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就此话题展开&紧急&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PN031]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在下一次小冰期时期
已有 126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日本人灭绝 小冰期 明清灾害群发期 天灾人祸
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在下一次小冰期时期 & & & & & & & & & & & & & & & & & 杨学祥公元3766年8月16日或许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结论,到那一天,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1个人。巧合的是,下次小冰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是中国称之为的类似上一次的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天灾人祸可能加速日本的灭亡。日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天灾: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2000年4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7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在年进入下一次小冰期(见图1)。图1 &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Fig 1 The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根据图1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398年和53年、公元1425年和1629年、3107年和3452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538年、年达到极小值,形成1800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除了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在2016年4月25日指出,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表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极小期时间中国朝代时间气候变化坏天时代潮汐极大值年奥特西夏金变冷变暖1062沃尔夫元明1368-小冰期变暖1264史玻勒明-1644小冰期1425蒙德清1644-小冰期1629道尔顿清-1911小冰期177021世纪2007- ?次小冰期?1996- ?1974表2 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按时间排列)序号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震级拉马德雷1日本8.5冷位相2厄瓜多尔8.8冷位相3智利8.5冷位相4俄罗斯堪察加半岛8.5冷位相5印尼班大海8.5暖位相6中国西藏8.6冷位相7俄罗斯堪察加半岛9.0冷位相8阿拉斯加8.6冷位相9智利9.5冷位相10俄罗斯库页岛8.5冷位相11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9.2冷位相12阿拉斯加8.7冷位相13印尼苏门答腊9.1冷位相14印尼苏门答腊8.6冷位相15印尼苏门答腊8.5冷位相16智利8.8冷位相17日本9.0冷位相18印尼苏门答腊8.6冷位相表3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年代8.5级以上地震次数9级以上地震次数PDO时间位相气候冷暖 地震全球中国6(4)10冷低温期 活跃期1(1)00暖温暖期11(7)14冷低温期 活跃期0(0)00暖温暖期6(6)?2冷低温期? 活跃期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人祸: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时间 14:18:58 来源: 华尔街见闻(上海) (原标题:科学家已经算出日本人“灭绝”的时间:3766年8月16日)公元3766年8月16日或许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结论,到那一天,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1个人。日本的人口恶化和福利制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如今已构成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威胁。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受到老龄化和高福利带来的困扰,除了香港和新加坡由于国民自己存钱养老,而没有给国家造成负担。日本政府目前也承担着创纪录的高额负债,这使得日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希腊。日本东北大学得出的“末日时钟” 过去二十五年来,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在降低,而社会日益走向老龄化。现在,这令人担忧的趋势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即所谓“人口定时炸弹”。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就会进入低支出和低生育率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个又一个世代数量不断缩减,直至彻底消失。这一末日时钟是东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吉田浩和石垣政裕根据2014年和2015年的生育率开发出来的。2014年4月,日本有1632万儿童,而一年后,这一数字减少至1617万。他们估计,目前日本的儿童数量已经不足1600万,而且未来还只能继续减少。再过1750年,真正的日本人就将彻底消失。日本家庭计划协会(Japan Family PlanningAssociation)去年的一次调查发现,18岁至49岁的人当中,49.3%在过去一个月都没有过性生活了。两年前,这一比例才只有接近10%。男性和女性都表示,由于工作太累,挤占了太多生活时间,他们对性行为的兴趣正在消退。这种现象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存在,但日本显然是问题最严重的那个。日本男性有时一周会工作超过80个小时,常常没有时间或者体力去从事性行为,女性则被工作和家庭的两难局面所困。和许多工业化社会一样,日本也有许多女性尽可能延迟结婚,或者干脆就不结婚了。在工作与家庭之间,选择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人口恶化叠加经济政策的一再失误 日本人口下滑加上不当的再分配制度导致了财政危机。如今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威胁来自福利制度和人口恶化互相影响,恶性循环。日本的福利政策并不算优厚,尤其是和欧洲国家相比。但这个福利体系还是越来越构成国家的负担。因为人口寿命越来越长而后代却越来越少。加上这个国家对任何移民,哪怕是高技术人群都怀有敌意。这意味着日本无法通过扩大人口来补偿低出生率。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存在老龄化和高福利的问题,只有两个地区没有受到困扰: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地区虽然也存在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问题,但由于国民都自己存钱养老,所以国家没有遭遇财政危机。经济教育基金会的Daniel Mitchell认为,日本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希腊。因为日本政府过去持续反复地实施凯恩斯经济刺激,导致日本如今背负了创纪录水平的债务。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以来,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这些刺激政策没有带来经济复兴。他还认为日本执行增值税是个巨大的错误。增值税的实施通常都会带来“印钞机”效应,政策制定者不得不一轮轮的抬高利率。欧洲上世纪60和70年代就是这种情况,如今日本又重蹈覆辙。白鑫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责任编辑:白鑫_NT4464巧合的是,下次小冰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也就是中国称之为的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天灾人祸可能加速日本的灭亡。日本自然灾害进行时:被证实的预测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将重复2008年金融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和17-18世纪中国明清灾害群发时期和欧洲小冰期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全球共赢的解决方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2017年03月19日央视新闻报道,30年内日本海槽大地震概率为70% 震级或达9级。此前,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对外公布的预测曾显示,位于日本中西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3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为70%,最大震级可达里氏9级。而近日,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又警告称,一旦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30万。南海海槽大地震被称为日本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级别的灾害之一。最高可达里氏9级的大地震还可能引发最高34米的海啸。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密集,专家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一旦发生,导致的伤亡人数最高将超过30万,房屋倒塌238万间,临时疏散的家庭将达到日本近畿地区家庭总数的15%左右,受灾程度远超3·11大地震。据日本政府的估算,这场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最高可达220万亿日元,约占日本年GDP的40%。日本前防灾担当大臣中川正春:根据科学预测,南海海槽大地震和由此引发的海啸都(将)是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我在2005年9月4日指出,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2]。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3-5],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危险时刻正在迫近。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BRUCE ALBERTS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6,7]。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8]。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对此,日本政府和国民无疑应有清醒认识。南都周刊2010年3月8日报道,当智利8.8级大地震突然来临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六个星期前海地大地震的惨状,所有人都害怕真实版2012会上演。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吉林大学教授杨学祥表示,全球强地震频发与日月潮汐的推动,及拉马德雷周期有关。而下次强震可能发生在日本。我们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1-3]。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级地震、2012年印尼8.6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2012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5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2)。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15391人被夺去了生命,8171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为重建提供帮助。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结论 华裔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小冰期时期中国历史朝代频繁更替,为日本的兴衰敲响了警钟。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问题: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参考文献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5.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人口出生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