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翻译佛经工作,怎样才能实现愿望的灵验方法

第一章&&佛经的翻译及念佛的由来
&佛经的翻译及念佛的由来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众生障深慧浅,不明佛意,不解正法,对于许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时,就连中国人念了快两千年的阿弥陀佛圣号的发音,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也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佛弟子。有鉴于此,末学不才,希望尽可能理性地、客观公正地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亟待厘清的问题,以去除大家心中的疑惑。
一、从佛经的翻译来看
这个问题,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就一定要从佛经的翻译上寻找突破口,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则与依据,是一切讨论的基点。
我们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于古印度,一生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佛涅槃后,弟子们将佛所说之法予以结集并流传于世,这就是佛经的由来。印刷术是中国人的发明,古印度是没有印刷术的,最初的佛经刻在贝叶上,一种便于刻写的树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将佛经刻在上面,这就是贝叶经的由来。贝叶经就是写在贝多罗树(又名多罗树、扇椰子)叶子上的经文。那么贝叶经所使用的是什么文字呢?根据史料及现存的贝叶经,我们可以知道是用梵文记载的。不过这梵文是悉昙体梵文,而非今天的拉丁字母化的新梵文,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
现在问题来了,悉昙体的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中国人怎么可能认得?是的,中国人使用的是汉语而非梵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两个远隔万里不同国家的语言,当然不能互通的。那要怎么办呢?别急,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佛教是怎么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大约在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也就是公元前后佛经开始经丝绸之路由西域僧人传入中土,其代表人物有安世高、支娄迦谶(ch&n)等法师。中国佛教大致经历了译经、形成学派、创立宗派三阶段。古印度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由译经开始。
支娄迦谶(公元147年~卒年不详),月氏国(西域古国)人,精通汉语,于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工作,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般(bō)舟三昧经》二卷(现存本三卷),这是西方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内地的开端。
《般舟三昧经》云:[如是颰(b&)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这个地方,是汉语佛经中第一次出现“阿弥陀佛”四个汉字字样。“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这段出自鸠摩罗什法师译讫于公元405年的《大智度论》,沿用的也是“阿弥陀佛”这一译法,还有我们常诵的《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是罗什法师翻译的。由此我们知道,将悉昙体的梵语佛经翻译成我们能够读懂的汉语佛经,最初是西域来的高僧完成的,功德无量。这些西域来的高僧,他们都是精通梵语的,而且也精通汉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完成佛经的梵汉翻译工作,否则便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请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些西域来的高僧,他们不懂梵语吗?不可能。他们不懂汉语吗?不可能。既然如此,梵语“”的读音他们读不准确?不可能。汉语“阿弥陀佛”的读音他们读不准确?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确信当东汉时期西域来的高僧支娄迦谶法师将梵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的名号译成汉语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时候,其音,其形,其义都已确定下来了呢?当然是这样的,这是毫无疑问。那么接下来的就是“阿”的发音问题。
“阿”的发音,可能按今天的音来念吗?这肯定是荒唐的。既然是古人翻译了佛经,那么佛号也应依古音来念才对。我们怎么知道这个“阿”字的古代发音呢?不要急,当然有办法。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但古人有音韵书。所谓音韵书就相当于今天的注音书,一个字怎么发音从音韵书中查得到。佛经的翻译工作到宋朝时差不多就完全停止了,这里我们查宋朝的音韵书《广韵》,查得“阿”的发音是“乌何切”。所谓“乌何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即取“乌”的声母与“何”的韵母相拼而得到一个音。如果按现代汉语拼音来说,乌的声母是w,何的韵是e,得到一个we音,而w是影母,视为不发音,(为了使问题简单化这里不深入讨论影母)所以最后的发音是e,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念佛念“阿(e)弥陀佛”的原因。(现存有录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宣化上人和梦参老和尚等)但是古代是没有汉语拼音的,如果按古代音韵书又是怎么发音的呢?按古音的话“乌何切”会得到wo,最后的发音是o音,这就是为什么南方人会念“阿(o)弥陀佛”原因。(现存有录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广钦老和尚、妙莲老和尚等)“阿”的古音是o,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北方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北方方言区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的e。虽然看起来是两个音,其实仍很接近,都是喉音,读快了很难分辨彼此,两个音指向的其实仍是同一个古音o。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我们再查更早的音韵书《说文解字》,“阿”仍是“乌何切”。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四:“【部】大陵也。一曰曲也。从可聲。烏何切。”《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该书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般舟三昧经》翻译于公元179年,二者年代非常接近,实际上这个“阿”字的读音依据《说文解字》当然显得更合理一些。但无论是东汉的说文还是宋代的广韵,虽时隔近千年,但“阿”字的发音不变,都为“乌何切”,这足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这句佛号有着悠久而稳定的传承音。
将梵语“”译成汉字的“阿弥陀佛”,正是《四分律》中“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的体现,这项工作已经由古代的译经师给我们做好了,我们遵照就是,没必要再违背古人言教创新一个a音出来。难不成我们再将佛经从梵语到汉语再译一遍?即使这样仍是违背佛陀教诲的,因为这项工作已经由前人完成了,重新来过就变了一国有两个标准,与佛说不合。
《毗尼母论》中又有:“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与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是故名为随国应作。”我们由“随国应作”可知,这说的是随一个国家而作,既然古代中国已有译经师译为“阿弥陀佛”,那么这就是中国这个国家所认定的佛号,为汉语中的佛号,应予遵守,不可违背,其读音当然也不能违背。
实际上,《四分律》属律藏,《毗尼母论》是注释《律藏》〈犍度品〉的典籍,根据佛制,在家人都是不可以看的!但既然论坛上有人拿出来,我就直接加以引用,并作适当解说。其实这更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的名号以汉字“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后,其音、形、义后人都当遵守,不得擅改。
再者,梵语的“阿(o)”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无”,“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寿佛。还有如阿(o)罗汉(不生)、阿(o)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阿(o)难(无染)、阿(o)僧祗(无数)等等“阿”都是无的意思。念“阿(a)”多用在称谓前,如阿公、阿婆,无意义,不具有“无”的意思,这样“无量(寿)佛”就变成了“量(寿)佛”,肯定是不对的。佛说“但使义理不失”,现在义理皆失,明显有问题。
二、从调查结果来看
对“阿”字历史发音的调查,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征集中国民间南北各地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发音情况来加以综合判断,并最终得出结论。
经过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网络上(论坛、Q群)的调查统计,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在中国的民间,南方人念佛“阿”字多念o音,北方人则念e。
属于南方的广东省不论白话、客家话还是潮汕话,都是念o的。福建话也念o,听听广钦老和尚念佛就很清楚。不可否认,广东、福建(台湾讲闽南话)两省方言较其它任何省份更接近古音,较完善地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发音,而唐宋之后佛经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所以说这个字一定要发古音的。根据古代各种音韵书可知,“阿”根本不存在a的发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判定佛经中阿弥陀佛的“阿”不可能发a音,实是o音。
根据调查,除广东、福建两省外,浙江、江苏(部分)、安徽(部分)、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大部分地区都发o音。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所有地区(中国南部及中部),都是念o。不但如此,o音甚至还可能延伸到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可见,大半个中国都是念o的。除以上地区外,其余的中国北方地区发e音,相对于o音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在中国民间,南方人念佛时念o,而北方人念e,都是对的,这其实也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念佛的传统发音。
至于为什么南方人念o而北方人念e呢?虽然这两个音挺接近,为什么还是有所不同?这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地域的不同而导致的方言差别。直到有一天突然念头一闪,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确确实实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而造成的发音差异。实际上南北不同的这两个音,本来指向的就是同一个古音,完全是同一个音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同读法。
那么我是怎么悟透这个问题的呢?本人是湖北黄冈人,念佛按老家发音“阿”是o音。黄冈方言其实不属于江淮官话,也不属于西南官话,有人认为是古楚语。就其许多发音特点来看,和南方话比较接近,比如“上街”读上gai,“中间”读中gan,“穿鞋”读穿hai,“上下”读上ha,等等。而e这个音在黄冈方言中是不存在的,一律代之以o。比如“上课”读上ko,“大哥”读大go,“科学”读ko学,“蝌蚪”读ko蚪,等等。反之,在老家方言中,许多地方发o音的,到了普通话中就要相应变成e。这就说明,南方的o音,在中国北方地区后来慢慢演变成了e音,如果从根本上看二者本来就是同一个音,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和历史的变迁,南方仍念o,而北方则慢慢变成了e!就是这么回事。
想到这里,豁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南方的o就是北方的e,北方的e就是南方的o!再也没有疑惑了。而这一点,又更加证明了阿弥陀佛的“阿”,按传统讲确确实实是应发o音的。
至于说到a音,则完全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作为佛经中的一尊佛的名号,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a的发音,否则的话,中国民间一定应该保留有这样的念法,但是通过调查统计,这样可能性并不存在。
三、从现实情况来看
经过“文革”十年内乱,中国大陆佛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寺院被毁,佛像被砸,经书被烧,僧人被强制还俗,最后甚至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该怎么念都没师父教了,仅仅只在中国民间暗地里流传着。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宗教政策的恢复,台湾佛教潮水一般涌入大陆:净空法师念a,大力宣扬a音佛号;南怀瑾教授也念a,肯定a;还有慧净法师也是念a,宣扬六字洪名。说到大陆自身,其后的大安法师在净土祖庭庐山东林寺也宣扬a音。大陆今天念佛人中念a音的,主要有如上四大传承。
分析这四派,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净空法师师从过李炳南老居士等,(李老居士是北方山东人,应念e。)如果说到发a音,很有可能是源于“章嘉大师”。(净空法师这么称呼)章嘉大师即章嘉呼图克图,藏密僧侣。南怀瑾教授早年入川(川西紧靠西藏)求法及闭关,后来还入藏,也有着深厚的藏密背景。这两位发a音应和藏密有关。至于说到慧净法师,早年曾学习日本本愿念佛法门。日本佛教虽然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但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已经与中国佛教相差很大。日本人念佛念a音。稍晚的东林寺现主持大安法师念a,这个应和近年来大陆一片念a音不无关系,具体原因无法考证。(大安法师俗家江西南昌,那里讲赣语,属南方语系,念o。)
可见,念a音的,多是受外来因素影响,一者是西藏,二者是日本,而并非中国汉地的本土发音。我们看看中国早期的电影如《达摩祖师》、《六祖惠能传》等,以及一些歌曲里面念佛一律是o音或e,从无a音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a音只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根据《唐韵》、宋本《广韵》等中国古代韵书,“阿”字在古代根本没有a这个音,中国历史上念佛根本没有这个发音。
一个可以看得见的事实就是:现在教内的人“啊”声一片,反观中国的民间,问起那些不信佛的人,念佛仍是阿(o)弥陀佛或阿(e)弥陀佛。这说明了什么?正是说明了大陆佛教六七十年代的巨大断层,证明了其后八十年代恢复宗教政策以后,以上a音流派对于中国千年传承的巨大破坏及颠覆。
至于台湾为什么有那么多念a音的,主要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建立了许多的本愿寺院,直到今天台湾仍有许多法师在弘扬本愿念佛法门。当然台湾的情况很复杂,念o/e的也有不少。
这篇文章定稿于二O一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是在前前后后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并最后组合起来的结果,时间上有一个较大的跨度,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使用财富才不违背因果规律,看看佛经怎么说!--学佛网
&如何使用财富才不违背因果规律,看看佛经怎么说!
发布:君合&[ &]&& 日期: 7:53:00&&
& &香港华懋集团原主席龚如心于日突然辞世,留下千亿港元遗产。有关她遗产之争的报道,占据了亚洲乃至欧美许多国家媒体的主要位置,可见此消息对社会大众确实有一定的冲击力。回想起龚如心与丈夫王德辉历经数十年的打拼,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却给她丈夫带来横祸,进而引发8年的遗产官司。等到一切回复平静,有心情支配自己辛勤挣来的财富时,为时已晚,病魔已悄然降临,最终还是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自然规律的支配,又留下了千亿遗产的争夺案。这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印度古代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至前232年)晚年的苦楚心境。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一生南征北讨,统一了印度。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而采用佛法治国,国泰民安,开创了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的一代盛世,他本人也因而深受臣民爱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位。然而,到了阿育王晚年,卧病在床,自知不久于人世,向监国太子三波提表达他最后的心愿:施舍一些财物,积蓄功德,以求有一个好的来世。但众臣对太子说:“如果依照大王的心愿施舍财物,国库便会枯竭,今后你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于是太子便禁止任何人替阿育王把宫中的财宝拿出去施舍。无奈之下,阿育王只能把自己吃饭的金碗布施给鸡园寺;太子见状,令伺者换用银器给阿育王进餐,阿育王吃完饭,又将银器布施给寺院;太子又令人将阿育王吃饭的碗换成铜器,结果阿育王又将之施舍出去;太子得知后,再令伺者将阿育王进餐的器具换成瓦器。到此时,伤心的阿育王把众臣叫到跟前,拿?吃剩的半只庵摩勒果问大家:“你们说,谁是天下的主子?”众臣齐声回答:“当然是你大王啦。”阿育王眼中噙泪、心中淌血。自嘲说:“我现在恐怕仅剩下支配半只水果的权力了。”然后令伺者将之布施给鸡园寺的僧众。  以上两则真实的人物故事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少人辛苦了一辈子,只知埋头积累身外之物,却不知自己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资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健康如同“皮”,票子、位子、孩子、房子、车子等身外之物如同皮上的毛。命都没有了,身外之物对特定的人而言也随之而失去了意义。临命终时,眼看著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却无法享受,更来不及善用自己的资源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心有不甘,但又能如何?无论你现在积聚多少财富、官位有多高,临命终时,一样也带不走。由此可见,人生的快乐来自两个方面。通过科学发明、发展经济和经商,获得物质财富,以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合理分配、善用来之不易的财富。  首先,佛陀在《善生经》中列出了不善用财富的六种行为:一者耽湎于酒,二者赌博,三者行为放荡,四者沉溺于歌舞娱乐,五者结交恶友,六者懈怠堕落。为什么呢?  饮酒有六种过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遍地,五者恚怒粗暴,六者智慧日损。  赌博有六种过失: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为智者所责,四者众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见下篇:十赌九骗 揭秘千门秘术!!!  放荡有六种过失::一者不爱身体,二者不护财产,三者不惜子孙,四者常感惊惧,五者苦恶之事挥之不去,六者喜欢无中生有,惹事生非。  迷于歌舞有六种过失:一者追求靡靡之音,二者沉溺舞蹈,三者沉溺琴瑟乐器里,并会费时常追寻:讲说在何处?鼓乐在何处?聚会在何处?  结交恶友有六种过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喜好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懈怠堕落也有六种过失:一者不肯工作,二者不肯勤修,三者贪图美味,四者妄念纷飞,五者受人轻视,六者事业无成。  《增支部》中的《虎住者经》也告诉我们:如果某人想保护他的财富,他就必须戒除如下四件事:纵情于女色,饮酒过度,赌博和结交坏朋友。如此,他的财富才能一天天增长;否则,他的财富将会耗尽,他将会很快成为一贫如洗的人。因此我们在分配财富时,首先必须戒除挥霍浪费,不要把财富用到歪门邪道上去。  其次,佛陀要求我们必须戒除吝啬。在《相应部》中,佛陀说,世人有下面三种分配财富的方法:  1、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这种人最坏!  2、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幸福,却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这种人不值得我们仿效。  3、为人为己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这类人又可分为两种:一些人做以上这些事时希望赚更多的钱或获得好的名声;一些人做这些事是因为他们对金钱不贪,全心全意为众生谋福利,这种人是最理想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此可见,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却不愿为他人花费一分钱,更不愿做功德的人,比挣钱后一文不花的守财奴要好得多。因为也许你的财富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合法地赚来的。即使如此,如果你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肯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文,这就等于浪费了你的辛勤劳动。所以最坏的分配财富的方法是积聚财富。因为赚钱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愉快。也就是说人们辛勤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聚积财富,而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佛陀明确地教诫我们要尽量避免以上两种极端:挥霍和吝啬,合理地使用我们的收入。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财富做更多有益的事。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地使用我们的财富呢?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依据佛教的缘起法,世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人间的财富也不例外,主要来源于如下三方面:  1)大自然界的生力:一年四季,春花秋实,土地给我们提供了五谷、水果等丰盛的食物;大地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宝藏;  2)众人的助力: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时常须依靠众人之助力才能创造和获得财富;  3)个人辛勤的劳动力。  既然世间的财富来自以上三方面,我们在使用财富时,也必须回馈到以上三方面,才不违背佛教的因果律。  在以上三种财富的来源中,佛教特别强调通过本身辛勤的劳动去获取财富。因为自然界的生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充分利用它。例如土地再肥沃,如果我们不在春天播下五谷,深秋来临之际,田野长满的只是荆棘野草,而不可能是沉甸甸的谷穗!同样,地下的宝藏再多,如果我们不去开发它,它将永远埋藏在地下!其次,众人的助力也仅仅是一种助缘。例如,如果我们想办好一个工厂,亲朋好友可以帮助我们出谋划策。若资金不足,别人也可以帮忙解决一部份,但工厂最后能否盈利,还要看我们能否善于管理、努力工作。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财富的积累,个人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因此,分配财富时,首先应该把它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上去,使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做好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多作贡献!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财富完全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上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财富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大自然,更离不开社会或众人的帮助,所以在分配财富时,不但要将之回馈大自然,保护赖以居住的环境,更应对父母、师长尽责任和义务,照顾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才能确保社会的良性发展。譬如说,因贫穷而使青少年无法受良好的教育,必将直接威胁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社会中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愈来愈多,总有一天,饥饿的人们为了生存,轻则闹事,严重时会造反,直接影响社会的繁荣、稳定。辛苦挣来的钱也许会在一夜间化为乌有。因此愈来愈多人关注财富的合理分配,而提出三种分配的理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而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称为第三次分配。佛教提倡的布施,是确保财富良性使用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因果律的指导下,学会合理分配财富。  在《陀然经》中,陀然长老和舍利弗相互间讨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我们不应完全把财富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还必须为社会、为别人谋福利,否则就是没有把钱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在《经集》中,佛陀首先告诫信徒,第一重要的是使用我们的财富去照顾好我们的父母。在《坠落经》,佛陀又说,即使是上等种姓的人,如果他不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就是最下等种姓。他将走各衰败,不会繁荣。这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父母应尽的义务,即金钱必须用到父母和社会中去。  在涅经中,佛陀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还应分为四方面:  1、供养父母,抚养妻子;  2、补助仆佣属下;  3、施予亲属朋友;  4、事奉沙门。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钱花在五个方面:  1、为了自己的幸福;  2、为了父母亲的幸福;  3、为了妻子的幸福;  4、为了朋友和同事们的幸福;  5、供养修行者。  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了,他就如同山谷中纯洁的湖水,每个人都可以喝上一口,从他那儿获得利益。否则,他就如同沼泽中的一潭死水,并且四周围绕著药叉,谁都不愿也不敢到他那儿喝上一口。以上这两个事例在《中部》和《增支部》中都有详细的阐明。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财富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首先是为了自己、父母、妻子、朋友、同事和修行者的幸福;  2、为了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  3、使自己成为布施者。布施有五个方面:招待亲朋好友、招待客人、为离去的亲人做善事、交纳政府税收和供养诸神;  4、供养修行者。  综上所说,在佛教中,我们应把钱用到下面五方面:  1、自己的幸福;  2、别人的幸福;  3、自我保护;  4、交纳国家税收;  5、积累功德。  保持收支平衡是引导信徙过上幸福、繁荣生活的法宝。我们不应使自己的花费超过自己的收入。在《增支部》的《虎住者经》和《长部》的《善生经》中,佛陀都有如何合理分配财富的教导。在《善生经》中,佛陀让我们把收入分为四部份:  1、日常生活费用;  2、工商投资;  3、供养僧人;  4、储蓄以防急需。  《杂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的偈语:“一份自食,二份营生业,余一份密藏,以抚于贫乏。”这首偈子非常重要,尽管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教诲人们这样做,这对今天来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应合理合法地赚钱,然后将劳动所得的一部份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赚取更多的钱。同时,我们必须把收入的一部份储蓄起来,以防急需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配自己的财富时应当避免两个极端:吝啬和挥霍。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谋福利,同时还必须将一部份财富用于回馈自然界,造福子孙后代。  现将生财之道、用财之法及其评价详列如下:  生财之道  1。不合法和暴力  用财之法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最坏  B。自己尽情挥霍、享乐;却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评价──最坏  C。为人为己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评价──坏生财之道  2。不合法和暴力与合法和非暴力  用财之法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最坏比1A好  B。为自己幸福而消费;但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评价──很坏比1B好  C。为己为人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评价──坏比1C好生财之道  3。合法和非暴力  用财之法  A.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评价──不太好  B.为自己幸福而花钱;却不愿为别人花费分文,不做功德。B。为自己幸福而花钱;却不愿为别人花费分文,不做功德。评价──较好  C。为己为人谋福利,不断做功德。  a)有欲有求。评价──好  b)无欲无求。评价──最好  由以上可见,合法、非暴力地获取财富,并无私无求地用于为自己、为他人谋福利,而且不断地做功德,这是佛教中获取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最佳境界。因此在佛教中,我们必须合法地、和平地赚钱,然后把它用于自身和别人的幸福,并不断地做功德。如果某人具备以上这些品质,他就是个理想的人。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愿望实现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