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印度教信徒数量也有早课吗?

Ms.Pow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Ms.Pow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userId:2438074,blogListLength:30};小歪歪歪歪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小歪歪歪歪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userId:2993379,blogListLength:30};《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二二一卷——第二三0卷
我的图书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二二一卷——第二三0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偈颂,第五首:
  【佛演妙音无障碍,普遍十方诸国土,以法滋味益群生,勇猛能知此方便。】
  勇猛不退转天子在长行里面跟我们说明,他得的是「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偈颂也就是他的赞颂报告,意思非常明显。『佛演妙音无障碍,普遍十方诸国土』,意思虽然很明显,但是一般人还是不容易体会。「演」是示现,不仅仅是讲演,更重要的意思是示现表法。我们从佛种种示现表法当中,体会到义理有浅深广狭不同,这是随着我们自己定慧功夫的浅深,所见到的不一样。但是「佛演妙音」,确实是清净平等的,是遍虚空法界的,叫「普遍十方诸国土」,一点都不错。我们能够领略多少,全在定慧。凡夫没有定慧,是把定慧转变成烦恼。经论里头常常提醒我们,转贪瞋痴为戒定慧,就晓得在佛菩萨果地上称戒、定、慧,在凡夫分上就称贪、瞋、痴。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个体,烦恼与菩提不二,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把烦恼转成戒定慧,佛演妙音我们就全部都能体会到,也都能得到这个受用。转不过来,佛虽然恒无间断的示现表演,我们在这里面不见不闻,不知不觉,这个可悲!
  《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里头,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是「普遍十方诸国土」。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大方广,不能过佛华严的生活?佛法当中常说,我们被二障所障了,绝对不是佛演妙音有障碍,佛的示现有间断,那我们就全都想错了。佛果地上六根的起用,周遍法界从无间断,我们体会不到,读了《华严经》才略略有一点省悟,逐渐发现了,体会到了,原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如果我们能够稍微体会到一些,这境界好!入法界了。
  那我们现在要问,如何使我们能入法界?先决的条件是「发菩提心」。首先要明了什么是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佛说这三心有体有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儒家也讲,儒家讲「诚意,正心」,跟佛家讲的菩提心没有两样;诚意就是至诚心,正心他把菩提心的作用,两个作用合起来,正心;自受用的正心佛叫它做深心,他受用的正心是佛家讲的慈悲心,儒、佛一个意思。
  可是我们今天这个心发不出来,儒家教人心如何能发得出来?先除二障,儒、佛一个道理,他们没见过面,没商量过。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二障除掉了,菩提心就现前了,诚意、正心才现前。你有这两种障碍在,你的意不诚,你的心不正,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地藏经》上讲「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儒、佛世出世间圣人,都是教我们要先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决定不能成就,来生人道都得不到,何况其余?所以烦恼习气不能不断。
  儒家讲格物,物是什么?物是物质、欲望,佛家讲五欲六尘,儒家讲七情五欲,这个东西要断。迷的人不知道,贪恋,以为这个东西是好的享受。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什么?刀口舐蜜;蜜很甜,蜜在哪里?在刀刃上;你尝这个甜头,甜头尝到了,舌头也没有了。这是告诉你得不偿失,损失太大太大了,你得到的太少了,损失太大了。所以诸佛菩萨赞叹苦行,不但佛菩萨赞叹苦行,我们看看其他的宗教也赞叹苦行。天主教跟基督教里面讲的神贫,那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苦行,一无所有,一切放下,他们赞叹。赞叹这种人有福了,为什么?天国属于他们的。
  在我们佛法里面,大迦叶尊者示现苦行给我们做榜样,大迦叶是很富有人家出生的;换句话说,习惯于富贵的生活,出家之后特别修苦行,难能可贵。谚语常说,从贫入富容易,从富贵再过贫穷的日子难!迦叶尊者给我们示现难行能行,破烦恼障;亲近善知识,读经闻法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除掉了,诸佛如来的佛华严的境界就现前。佛华严境界现前,就是说明我们契入法界了,「入法界品」,我们入了。入了这个境界,肯定一生圆满成就,跟善财一样,毫无疑惑。不需要修学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修学无量劫,一生就圆满成功了,圆修圆证。
  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跟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也是六尘说法。极乐世界的人能得受用,他没有二障;我们这个世界诸佛如来六尘说法,我们不见不闻,不知不觉,是为二障所障。所以世出世间一切贤圣异口同音,都教导我们要破除二障,我们要真干!二障有很多人怀疑,太难断了。佛在小乘经里面比喻断烦恼,就如同截断四十里的瀑布,真不是容易事情。可是在大乘法里面佛不是这样说,大乘有方便、有善巧,肯定是能断得掉的。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二障是不觉,本无,本无哪有断不了的?大方广佛华严是本有的,本有的怎么会不能证得?「大乘起信」这个名字好,真的叫我们生起信心,我们不再怀疑了。所以烦恼习气一定要断掉,要舍得干干净净,你要真的去干才行!然后你就见到,我们这个世间原来也是六尘说法,从来没有间断过。
  有情,有执着,情就是妄想,情见就是分别,这个东西是障碍,我们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真正功夫都用在这个地方。佛千言万语,千经万论的教诲,无非是教我们断一切情见,放下一切执着。《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是大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话是比喻,我们不能把它坐实,坐实你就错了。它的意思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不常不断,是法性自然的流露,没有加丝毫的勉强,没有加丝毫的意思,佛家里面讲「法尔如是」,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就是宇宙一切众生的全体。
  全体是一个体,一个心,一个智慧,一个德相,为什么会搞得这么复杂?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搞复杂了,搞复杂是念头搞的、妄想搞的,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虚妄。天台家六即说得好,十法界里面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这十法界;名字跟观行是六道,相似是四圣法界,不是真的。所以突破十法界,怎么突破的?放下!十法界里面一切人事物都不沾染,你就放下了。我们用节录的纲领来说,放下一切虚伪,真诚心就现前,菩提心的心体就现前;放下一切执着,清净心现前;放下一切分别,平等性现前;放下一切迷执,智慧现前;放下自私自利,慈悲心现前;你不能放下,你就得不到受用。所以统统放下,大菩提心现前,我们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现前,你就见到大方广,你就契入佛华严,你再不会造业,再不会做错事情了。你肯定一切众生是自己,你也肯定佛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肯定了;从今而后,处事待人接物,用孝顺心,用尊敬心。换句话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妄想执着,我们用轮回心,天天读《华严经》,还是在造轮回业。你读的是书本,不是实际,实际是整个宇宙人生。
  所以这里我们晓得,「佛演妙音无障碍」,这是自性性德法尔自然的流露,普遍十方三世诸佛国土。『以法滋味益群生』,佛家常讲法味,「法滋味」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这里面的性相理事、因果报应,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法滋味。世尊一生为我们所说的是法,为我们所表演的是法,他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表法,我们要有智慧能看得出来。世尊是表法,我们再问一句,哪一个人不是表法?这才能入得了法界。世尊表法,一般人不是表法,你就入不了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表法,我们才入得了法界。所以一切众生即是诸佛如来,这话没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在经上说,菩萨成佛见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同成佛道,无情的众生也同成佛道。这什么原因?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你知道都是自性现相,自性现相生佛无二无别。所以佛经你念通了,这才能通得了;通了,障碍就没有了;凡是障碍,都是不通。人与人之间不通,于是才产生猜忌、怀疑,这有了障碍。人与人之间常常往来,现在讲常常交流,通了,没有猜疑,没有矛盾,问题化解了,所有一切误会都没有了。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所有的障碍是不通来的,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我们要学习。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冤亲债主不知道有多少?过去生中跟人结的善缘,遇到的时候欢喜赞叹;过去生中跟人家结的恶缘,遇到了,人家总是要找麻烦,毁谤、侮辱、陷害;过去生中造的业,现在遇到了,有这个报应,理所当然,一点都不奇怪。哪些人会受这些赞叹,毁谤会受影响?不通就会受影响,听信谣言。谚语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智者怎么样?智者他通,他听了谣言,他要去求证,来问问你有没有这个事情,当面问清楚、问明白,所以他没有疑惑。你不求证,不把它搞通,你就听信谣言,你就上当了。
  我过去跟韩馆长一起同学弘法三十年,这一类的事情遇到是太多太多了。她有个最大的好处,她听了之后就来问我有没有这回事情,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谣言,我们一分析、一沟通,不上当,不受别人影响。这些人有的是有意、有的是无意,有意的目的何在?目的是破坏你们的团结,破坏你们的合作,希望你这个道场能瓦解,有意的;无意是愚痴,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自己造作这个罪业自己不知道。但是造这个业,决定受果报;这种果报,世尊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弘护要密切合作,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沟通。
  我在此地,我跟李会长每天一定要有一个时间见面,要保持管道的畅通无阻。我们在此地所做的事情,障碍也相当严重。我们劝人放下,世间有一等人,坚固执着的人,不肯放下,这在利害上发生冲突。当然他不喜欢我们这样作法,他认为我们这个作法妨害他的利益,在利益上有冲突,于是乎用种种手段来障难。但是我们是依教奉行,我们思想、言行都是顺从佛陀的教诲,没有为自私自利,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所作所为为社会、为众生,为社会的安定,为世界和平,为众生的幸福美满,没有一丝毫为自己。
  我这么大年岁了,在这个世间不会太久,李木源居士虽然比我年轻,他对世缘没有留恋,所以能真正放下。世间人所谓的牺牲奉献,如果我们还有牺牲这个念头,还有奉献这个念头,出不了六道,有这个念头你的心还不清净,这个念头都没有。为什么要这样作法?自自然然这样做,没有理由,没有条件,法尔如是;诸佛菩萨这样做,我们自自然然也这样做。儿女孝顺父母还能谈条件吗?学生奉侍老师也不能谈条件,佛法是孝道、是师道,把孝养自己父母这个理念扩大,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把尊敬佛陀的理念扩大,尊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佛教给我们的。
  佛为什么要这样教导我们?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众生迷,佛菩萨觉,我们不了解,佛菩萨了解,这是法味,这里头有法喜,只要我们能这样做,法喜充满!勇猛天王他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决定他落实了,他要不落实他不懂。我们在经教念念听听不懂,决定要落实,落实才真懂。所以老师教学生容易,学生真懂了不容易。老师如果要教学生真正能懂,老师要落实,一定要给学生做个榜样;单单靠言说,能够契入的,是上根利智。所以佛教学有三个方法,佛家叫「三转法轮」,就是三种教学的手段:第一个是指示,直截了当指示,将性相、理事、因果说出来,你一听就明白了,是上根人;中根人虽然听清楚了,好象觉得你所讲的,与我没有什么亲切的关系,必须要劝导他,他一听劝导,知道这个事情与我关系很密切,他注意到了;第三种下根人,劝导他,虽然说这个事跟我有关系,好象关系还很疏远,必须自己做证明给他看,叫作证转,他看到之后才相信。
  今天佛在经上所说的性相、理事、因果,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给我们作证了,佛经上所说的原来就是现实的环境,现实的环境原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是宇宙人生之体,方是宇宙人生的现相,广是宇宙人生的德用,就在眼前六根所接触到的,大方广不是玄学,实学,实实在在的。你没有觉悟,迷在里面,你过的是烦恼、苦恼的凡夫生活;觉悟之后,你得大自在,你过的是佛华严菩萨的生活。生活有没有改变?没改变;不是说学佛你就会发财,学佛你就会升官,你就会提升你的物质生活,那就错了!提升了精神生活,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相对的,不是真乐;真的乐现前了,苦乐两边都离开了,法喜充满,这是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勇猛天王契入了。第六首:
  【放光明网不思议,普净一切诸含识,悉使发生深信解,此华缨天所入门。】
  妙华缨光明天子,他「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赞颂里面,『放光明网不思议』,「光明」是智慧德相,「网」是比喻,比喻广大繁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大梵天的罗网一样,虽然无量的错综复杂,但是在佛眼睛里面有条不紊,条理分明,清清楚楚,一点都不乱,有次第,有秩序。为什么?因为自性的变化是有次第的;法相宗里面告诉我们,「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它的演变,它是有顺序的。中国古圣先贤也说,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也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它有体系的,它不乱。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法好象非常凌乱,其实是你自己的心乱,外面境界实在并不乱。你自己心乱,看到外面境界好象是乱的;你自己心清净,你看到外面境界也是清净的;真的境随心转,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话说得好!我们要学如来能转物,不要为物所转,你才有真本事。随着外境转你是凡夫,不随外境转你就有能力转物,我们学佛才真正得佛法的受用,不为外境所转。这是「放光明」,光明在此地比喻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透出来了。但是你要晓得,般若智慧要透出来,先把障碍智慧的东西舍掉。什么东西障碍智慧?你的心散乱,妄念、妄想太多了,所以你要修定。你造作种种恶业,恶业使你的心不定,所以佛才教人持戒,持戒是断一切恶业,帮助你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的作用,定是清净心,它的作用就是放光。「不思议」,是赞叹自性本具般若智慧。
  『普净一切诸含识』。自己心清净了,外面境界就清净;如果说自己心清净了,外面境界不清净,你就把佛经上讲的这个话否定掉了。为什么?佛说境随心转是假的,我心清净了,外面境界为什么不清净?那佛说这个话岂不是骗人的?到自己心清净,外面境界果然是清净,证明佛讲的话没错,这个境确确实实是随心转。相随心转,体质随心转,心清净你的容貌清净,你的身体清净,身体清净一切病都没有;本来身体是多病的,只要修清净心,你什么病自然就没有了。所以一切众生的病从哪里来的?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叫三毒,我们现在讲的病毒。由此可知,我们要净化众生,先要净化自己;自己不能得清净心,就不能够净化别人。这个净化是我们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影响力,在佛家、道家里面讲感应。感应道交的理很深,事微密奥妙。唯有真诚才能感物,人的真诚慈悲能感动毒蛇猛兽,它围绕你身边,它没有恶意,人跟畜生跟鬼神都能够感通,人与人哪有不能感通的道理?不能感通,是我们自己功夫不得力,才会有这个现象;自己功夫真的得力了,自然就能感人。
  功夫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去测验,我的修行到什么样的程度?在哪里测验?在一切人事上测验。邪见的人,作恶的人,你看他是不是回头,是不是有所改善,如果看到他没有回头、没有改善,我们自己觉得功夫不够,还要认真,还要努力修学。见到邪知邪见的人回头了,造恶的人行善了,我们知道自己修学功夫有了一点效果,不能放松,更要努力,更要勉励。为什么?影响面要往外延伸,要扩大,诸佛菩萨他们那个力量能够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
  修行没有别的,改进而已,改是改过,改过就进步。古人常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说明学生决定超过老师,学生没有超过老师是对不起老师,所以学生超过老师是当然之理,是正常的。老师好的地方你都学会了,老师的缺点你都把它改正过来,你当然就超过,这是佛法讲的精进。你说我学,学得跟老师一模一样,你没有进步;如果你所学的还不如老师,那你完了,你什么都没有学到,你的光阴完全空过了。那个会学的人,谁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我六根所接触到的,所有一切善法我认真努力学,所有一切恶法我统统天天改,你就成了大圣大贤,这是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里面,就是所有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是诸佛如来,都是自己的父母,你有这种看法,你就入华严境界。《华严》称为大,《华严》称为根本,意思在此地,真的是诸佛如来根本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契入这个根本,契入这个境界。念念为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自己?自己是一切众生里面的一分子,一切众生得利益,自己焉有不得利益之理?如果我们这里头有一念想到自己,错了!那就是一念迷,一念迷一切皆迷,一念觉一切皆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不能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这是如来真实教诲。
  『悉使发生深信解』。我们帮助人,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帮助人也是有层次、有阶段。对于还没有接触佛法的这一类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认识佛法,明了佛法是一回什么事情,这是一个目的,这是第一个阶段。他认识清楚,明白了,不再误会了,我们再帮助他建立信心,深信不疑,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教学,佛法是生活教育,是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趋向幸福美满,是世间任何教育都不能相比的。民国初年欧阳竟无说得好,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为今人所必需」,必需就是不能少的;换句话说,其他的教育不是我们必需,我们不学,少学几样,没有关系,这一门东西不学就不行;换句话说,非学不可!这是所有教育里头最精粹的、最精华的,智慧的教学,清净平等觉的教学。我们接受这个教育,若能依教奉行,我们就得大圆满,就过诸佛菩萨的生活了,得大自在,拓开我们生活的空间,虚空法界是我们生活空间。
  我们今天生活空间很可怜,离不开地球;诸佛菩萨生活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他还能回到过去,也能进入到将来,十方三世是他生活空间。我们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决定能,只要你突破障碍,十方有障碍,三世有障碍。障碍怎么来的?佛说,障碍是从妄想分别执着产生的。突破障碍,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障碍就没有了,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在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所以说法界叫一真。什么人证到一真的法界?一心的人。一心所现的相就是一真,三心二意所现的相就是十法界,所以境界确确实实「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这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一语道破。
  我们作学生的人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我们的修学就圆满了;能信,能解,能行这是菩萨,能证就成佛了。所以不断烦恼,不修清净心,怎么行?清净心在哪里修?生活当中修,顺境、善人不生贪爱,逆境、恶人决定没有瞋恚。维摩居士教导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保持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这是道,这是如来的大道,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保持你的平常心。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平等心是成佛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在一切诸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心才平等。要在一切境缘当中放下七情五欲,我们心就得清净;你不在一切境缘当中修,你到哪里修?
  莲池大师说得好,《竹窗随笔》里面他记的有许多小故事、小公案,都是事实。他说有个法师,修行很不错,很多人赞叹,自己也以为不错,住在深山里面,信徒把他请到都市里面来讲经说法,没有多久,名利心,贪瞋痴慢就起来了,退堕了,自己没有感觉到。莲池大师跟他见面就说他,就说这修行人在深山里修得真不错,下山之后就堕落了,他就问谁?就是你老兄。不容易!所以大乘修学不离开红尘,红尘里头历事炼心,什么事可以经历,炼什么心?炼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这里头炼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佛的教诲在生活当中去兑现,这真用功。
  我们很容易迷失,没错,烦恼习气太深了。用什么方法来补救?读经,讲经。所以佛说得好,「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无碍辩才最后一条「乐说无碍辩」,乐是欢喜给人家讲经说法,一切时、一切处有机会就讲,一个人也讲,两个人也讲,不一定要讲台升座,不一定,随时随处都讲。天天讲,常常讲,劝人也劝自己,讲多了,自己印象深了,不知不觉自己就会转变了。你自己烦恼习气转不过来,你的熏习不够。熏习的时间长,真产生力量,不知不觉就转过来了;自自然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教就相应,这个时候展开经卷,你看字字句句无量义。所以我们这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是长时间的熏修,很不容易回头,我们随顺烦恼习气,很难回头。
  所以好学,好学就是喜欢讲、喜欢听,而且喜欢听的时候,还跟自己法缘有关系。我的法缘好,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法缘好?我喜欢听经,除非我有事情,没有办法,抽不出时间来。我有空,不管哪个人讲经我一定听,他讲得好不好我都听,我都得受用,我绝对不肯放弃一次听经的机会。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师讲经我一堂没缺过,我们同学们学习讲经我也一堂没缺过,真正肯学,欢喜学习。别人讲经我不去听,我讲经人家也不听,因缘果报!你要想讲经很多人来听,你首先要听别人讲经。
  我跟大家说过很多遍,我们讲经的人到人家一个道场,当然先去礼佛,我们礼佛三拜发的愿跟别人不同;我们第一拜求跟这个道场结缘,跟道场有缘;第二拜与常住有缘,这里面的住持当家,常住这些执事有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所有信徒有缘;这三拜就结了缘,有缘他才邀请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弘法,有缘才有很多人来听、来学。无论这个道场是永久的,或者是临时的,像这一次我们到吉隆坡去弘法两天,这个道场是临时的,临时我们也发这个愿,讲堂供养佛像我们三拜还是发这个愿,跟这个地方结了缘,今生后世就会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自己什么样的苦头都愿意吃,绝不推辞;为自己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了。
  这个月二十五号,澳洲那边同修传真给我,昆士兰多元文化局局长召开一个宗教会议,借我们的道场,这个我要去,许许多多宗教在一块活动我要去。如果是我们自己道场打佛七、做法会,我不去,那个地方有悟行法师几个人在那里照顾就够了,我不必要去了。这是澳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的一个活动,我知道他们邀请我,我一定会参加。参加那一边族群宗教活动,对我们这里有影响,参加我们此地宗教族群的活动,对澳洲也有影响,我们希望这个影响将来能够扩大到全世界,就能帮助这个世界安定和平。我们希望所有宗教族群都能够和睦相处,这里头就是要通,常常要沟通,常常要交流,我们现在正在开始。
  更进一步,我们要读所有宗教的经典,要了解他们的教义,如何叫所有宗教他们的想法、看法都能够贯通,所有一切误会隔阂都能够消除,才真正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这个互相尊重敬爱是真诚心发出来的,不是表面的,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这是《华严经》的精神,这是《华严》的教义真正落实了。佛法是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所有的宗教徒一样成佛、成菩萨,并不背弃他的宗教,所有不同的族群也都能作佛、作菩萨,所以佛法教学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偈颂,第七首:
  【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佛光如是不思议,此胜幢光之解脱。】
  最胜幢光明天子,他的得法是「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这个赞颂举例来显示,显示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世间所有诸光明』,「世间」是通指十法界。『不及佛一毛孔光』,此地的佛是指一真法界。十法界的众生没有见性,一真法界的众生最低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他是用真心。十法界的众生是用妄心,在法相宗里面讲,用的是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用的是这个;而一真法界他们所用的心,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叫菩提心,我们也称为四智菩提;这就是说,用识心跟用真心差别很大很大。所以像这些经文,我们如果坐实,这是佛,一定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把佛跟众生对立,这就错了,这个解释、体会就会错意了。这两句是讲的真心跟妄心,都是说自己。
  六道凡夫,我们以人天两道来说,不能说没有聪明人,不能说没有有智慧的人。我们世间所谓的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们,都是有智慧,那就是他们的光明。智慧大小不等,天人的智慧德行比我们更高,我们可以在许多宗教典籍里面读到,确实比我们的德行高,确实比我们的心量大,能爱世人,能爱仇敌,这我们世间人很难做到的。四圣法界比六凡高出太多了,六凡没有放下我执,也就是说我的利益没有放下。在人道讲,自利跟利他是一半一半的,这是人道;如果利他的心行超过自利,这个人就生天。假如我们用十分来做比喻,这个人有九分是利他,一分是自利,这个人是四禅天人;有八分利他,有两分自利,三禅天人。就用这个比例,你就能体会生天层次愈高,利他的心行愈多,自利的念头愈少;如果到只有利他,没有自利,就出了六道。所以阿罗汉以上,我执断尽了。
  我执尽了,就是说明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一点我们不能够疏忽,自己一定要清楚,只要还有「我」在,我们自己明白我是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哪一天我执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三大类的烦恼,执着放下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这个人就超越六道,不是六道凡夫。现在这个身还在六道,身虽然在六道,说老实话,他已经是乘愿再来,他超凡入圣了。圣人没有我执,凡夫有我执,非想非非想天人还是有我执,我执没尽,断尽了就出六道。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对于我执要淡,要淡薄!
  过分的执着,只是修六道里面有漏的善法。譬如持戒、修定,甚至于念佛,「我的功夫不错,看看别人都不如我」,这里头就是有我执。什么样的人没有我执?惠能大师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应该这样的,别人有没有做,绝不放在心上,绝不轻慢一切众生;不但不轻慢,看一切众生犹如诸佛如来,恭敬之至,这人是大乘菩萨。礼敬就是降伏傲慢的,为什么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知道众生傲慢的烦恼非常严重,用这个方法来降伏,来灭这个烦恼。儒家也是用这个方法,控制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儒家教礼,礼是行法,教你怎么生活,教你怎么做人。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礼记》里面说的,自卑是真正的自尊。自尊绝对不是高高在上,压抑别人,不是的,而是自己尊重自己;依照圣贤教诲修学,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你能够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
  佛不但这样教导我们,在《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不仅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每一个代表的人物,现在我们念的这一段:日天子;日天子,我们民间称太阳神,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统统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你就肯定,不怀疑。怎么说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诸佛如来是什么?是真如本性。大乘经上常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什么是佛?真心是佛。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所现?那就是心的化身,他不是诸佛如来,谁是诸佛如来?所以你能够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作是诸佛如来,这个观察正确,丝毫没有错误,正知正见,这是佛的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我们要把自性变现的这些相分,看作是凡夫,看作是众生,我们看走了眼。这是什么知见?轮回知见。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困难,学了这么多年都不能够契入境界,错在哪里?根本观念上错误。我们的根本观念就是永远脱不了妄想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全是自心显现,唯识所变。心、识都是自己的真心,真妄不二。所以《华严经》佛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如来,无情众生也是诸佛如来,我们没有恭敬心对待,就是不敬诸佛如来。所以善财为什么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连个须陀洹果都证不得,道理在哪里?应该懂了,应该明白了。
  所以儒家、佛法教人第一条,儒家教人,你们手上都有《礼记》,没有全本,《礼记菁华录》我们印出来送给大家。你展开看,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教人「一切恭敬」,我们没做到,天天念,念了没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不晓得这句话什么意思。一切恭敬是我们性德流露,这哪里是勉强的?谁做到?诸佛做到了,菩萨做到了,声闻缘觉也做到了;六道凡夫做不到。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他是凡夫;他要做到了,他就不是凡夫了。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应该从「礼敬诸佛」学起。
  这个地方讲「世间所有诸光明」,这光明是智慧光明,世间所有的这些贤圣众生,他们的智慧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佛是自性。称性的智慧,称性的德行,超过世间所有,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清凉大师小注注得好,我们念一遍,他说「通明举劣显胜,以辨难思」,让我们能够辨别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故能成办诸妙功德,言世不及者,世虽多光,益非究竟。佛光虽少,必彻真源,不可尽故。以一况诸」。这个地方节录清凉的注疏不多,意思已经说尽了。世间,这是讲到十法界,十法界没有见性,所以他的智慧光明德相不是称性,是带着烦恼的。这个烦恼主要是讲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没有尽,没有断尽。
  执着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执着断掉了,分别没有断,这个人出离六道,没有出离十法界。分别的念头也断了,妄想也淡薄了,这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这是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用的是真心,不再用妄心。真心跟妄心的样子是什么,我们总得要理解;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心里面有分别执着,这是真心跟妄心的样子。我们明了,要常常自己反省检点,我还有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功夫有没有进步,也就在这个地方检查。如果我们的分别执着轻了、少了,我们功夫有进步;假如我们学佛,我们的分别执着不但没有少,更严重了,那我们退堕了,退转、堕落了。每天做晚课的时候要反省,晚课的时候认真检讨,检点自己心行,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在进步,好!如何保持;退堕了,赶紧改过自新,不能再继续堕落下去。
  性德落实在生活行为上又是个什么样子?佛菩萨在经论里面的教诲,字字句句就是自性落实在生活行为上的样子。为什么我们要天天读经?从前儒家教学,有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意思是说明读诵的重要性。读诵就是熏修,读诵经典、读诵圣贤教诲是自性的熏修。为什么三天不读就面目全非?三天不读是烦恼的熏修。烦恼已经很严重,无量无边,又加上三天的熏修,那还得了吗?再说古人的读诵跟我们现在读诵不一样,古人读诵真有受用,我们现在读诵口边上滑过,心地上不落痕迹。烦恼在心地上落痕迹,圣教在心地上不落痕迹,有什么法子?所以读了,只可以说读比不读好,有没有效果?太难讲了。
  什么时候会产生效果?不是口读,心要记得,心要悟入。口念、心入,那就管用了,才能真正把它落实到生活当中。真正落实就是佛在经教里头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落实了。受是信、解、行、证,这才叫受。我们天天念,念了不信,念了不解,没有做到,这没有受。所以「受」这个字,是具足信解行证,这我们真正受了。受还要保持,永远保持,不能失掉,这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读诵是利他;为人演说是积极的利他,演就是落实,完全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为别人解释,为别人说明,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成佛,这是性德透出来了。
  清凉说「世虽多光,益非究竟」,这两句话很重要。世间有许多好的教学,但是说到利益,不是究竟的。世间能够帮助我们生天,享天福,二乘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契入四圣法界,这都是世间的光明,世间智慧的教导,可是不是究竟。怎么不是究竟?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干净,这三种障碍断干净了,那才是究竟。这三种烦恼断尽,就是佛光,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光明。所以说再少,一毛是比喻少,像我们身体汗毛,一根汗毛,少;虽然少,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世间的光虽然多,虽然很广大,它不称性,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所以十法界从哪里来?识心里面来的,是从八识里头生出来的。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不一样。那个根源从自性是真的,从八识那个源头不是真的,所以功德就不一样了。
  天台大师用六即来形容,六即的第一个是根本,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这个道理要懂得。「理即佛」,理是性,在有情众生称作佛性,无情众生称作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这是理。所以从理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普贤菩萨教我们修「礼敬诸佛」,一切恭敬,是从理上说的,不敢对任何众生用轻视的心。轻视心,是我们的烦恼现前,我们的恶习气现前,这种烦恼、这种恶习气决定会使我们堕落。如果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确实我们不明了,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那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告诉我们,我们相信佛的话,从这个地方建立清净的信心,生起恭敬,真诚的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与诸佛、法身大士没有两样,这叫学佛。
  凡夫,理虽然如是,事不如是,事跟理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受了比丘戒,没有做到,没有能把佛陀教诲落实,所以叫名字即,有名不实。这个位子上功夫不得力,修学的时间再久,修学了一辈子,还是被业力所转,抵不过业力;换句话说,将来死了,还是搞轮回,你在名字位中。如果真学佛,真学佛是一定依教奉行,那就叫「观行位」,功夫会得力,你真干!你每天读诵,对于经典里面的意思明了,明了之后照做;放下自己的成见,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放下了,随顺佛陀的教诲;佛教我们怎么想,佛教给我们怎么看,佛教给我们怎么说、怎么做,依教奉行。这个人叫观行即,观行是真学佛,真干!
  他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还是不能;虽然真干,真在学,学得还不像,学得还不够。以佛做模范,一心一意跟他学,虽然学得不像,真学了,所以这种人决定不堕三途。名字即是免不了三途苦报,观行即的人决定不堕三途,为什么?他真的是断恶修善。什么是善?依照佛陀的教诲是善;什么是恶?放弃自己的成见是断恶。自己的成见,自己怎么个想法看法,错误的,把这个东西能放下,这是断恶;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是真正修善。可是怎么样?没有开悟,所以只能够得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可是这是个危险事情,享福的时候很容易迷惑;换句话说,很容易退堕,这是我们凡夫修学最大的一个障碍,最严重的障碍。所以经典上我们看到,每一个人修行都是无量劫,无量劫都不能上轨道。好象你们现在开车上高速公路,都在底下转来转去,没找到路,转了无量劫都没找到。没有觉悟,虽然断恶修善,不开悟。经上讲的世间善,世间善就是没有开悟,所以福报在人天、在欲界天、在色界天,更高明的在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
  如果学佛学得像,很像,但是不是真的,叫「相似即佛」,这个人超越六道了。虽然不是真佛,但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像个佛,相似即佛。烦恼障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所知障没尽;也就是说,执着的念头没有了,分别还有,这果报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论分别心,有四法界,愈往上面去分别的念头愈淡薄,缘觉比声闻淡薄,菩萨比缘觉又淡薄,佛比菩萨更淡薄,但是没有断尽。如果把分别断尽了,妄想也淡薄了,这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也就是妄心尽了,不再用妄心了。
  相宗里面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法相宗讲这些人起心动念是「四智菩提」;也就是说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现前了。这个人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人的智慧光明,他的德行作用虽少,殊胜,不可思议。为什么?真,他从真心,四智是真心;八识是妄心,妄心做再大的功德,抵不过真心一丝毫;那是真的,纯真无妄。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一个微弱的念头都尽虚空法界,这里头没有时间的障碍。我们今天讲波动,大家都晓得光的速度大,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三十万公里还得要一秒钟,一秒钟已经太长了,真心念头才一动就周遍法界,这不可思议。妄心一动也周遍法界,但是有时差;换句话说,它那个光波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
  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能不能周遍法界?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凡夫有执着,你不可能超过你的心量,这个心量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说,你的光波不会超过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古德才讲「量大福大」,量大你所修的善大,量小修再大的善,福还是很小。为什么?它没有办法超越你的心量。一真法界的这些诸佛如来,这个诸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个位次」,「诸」是讲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为诸佛。他们的心量拓开了,为什么?不再有分别执着,所以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丝毫之福周遍法界,这不可思议。这才叫究竟,这才叫彻法真源,普遍利益法界众生。
  我们要说,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普利法界众生,我们为什么没沾到光?没有得到佛法利益?我们今天发心学讲经说法,没有得到佛光的加持,智慧不开,经文、注解看不懂。是不是诸佛光明不加持?加持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自性般若光明统统加持给你了。问题在哪里?我不接受;不是他不加持,是我们不接受。我们怎么不接受?我们分别、执着,这就不接受了。就像阳光普照,我们出门,不但戴个帽子,还要打一把伞,双重障碍,那有什么法子?诸佛光明对我们就像光明普照,我们不只戴一顶帽子,戴好多顶,还要加好多顶伞,不让它照。这个帽子、伞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的心量很小,不是他不照我们,是我们抗拒,不接受。我们在这个小圈圈里面受什么控制?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控制。这是生活在烦恼里头,所以经教展在面前看不懂,意思看不出来。
  所以学佛没有别的,断烦恼、除障碍而已矣!我们的障碍愈薄,烦恼愈轻,你的感受力量就愈强,我们一般人讲开智慧,悟性愈强;烦恼习气愈重,悟性就没有了。所以真心本性在哪里?虚空法界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明了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学习就有下手之处。非断烦恼不可,一定要放下分别执着,学佛菩萨恒顺众生,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执着,自己心里头不落痕迹,自己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叫从根本修。
  『佛光如是不思议』。这个「佛光」是自性光明,自性的智慧德相,就是经题上讲的「大方广」;大是自性,是自性之理体;方是现相,妙相无穷;广是德用。大方广在哪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的相好德用。知道自性是自己,就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的恭敬心才生得起来,称赞、供养;不但这个心生起来了,事也欢喜去做;这是真正尊重自己,懂得自尊自爱。世间人有自尊自爱之名,没有自尊自爱之实;世间人有真善美慧之名,没有真善美慧之实;我们通过对于佛法的修学,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入门。
  《华严经》一开端,第一品「世主妙严品」,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给我们做榜样,演说,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是演,说偈赞叹是说,为我们演说,教我们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这是一部最好的佛学概论,是从前方东美先生讲的,《华严》是最好的哲学概论,他说:世出世间所有哲学书籍里面不能跟它相比,理论圆满,丝毫没有缺陷,方法精密,五十三参还带表演;实际上,在生活、在工作、在应酬里面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材圆满到极处。确实,他在一生当中所涉猎,古今中外典籍里头,找不到第二种。他这个赞叹,是他一生读佛经的心得;他虽然不是佛教徒,没有皈依,但是他一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天天读佛经,尤其是《华严》。
  他曾经告诉我,接触佛法的因缘是在抗战期间当中,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中央大学那个时候在重庆。有一个时期他生病,生病,别人就劝他到峨嵋山去休养,山上环境好,他到峨嵋山去养病。他在山上,也没有报纸看,也没有杂志看,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佛经。于是在山上没有事情做,就看佛经,就跟山上这些法师研究讨论。他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法,发现佛的经典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我跟他学哲学,讲到最后的一个单元,他的题目是「佛经哲学」,我学佛也是这个因缘介入的。他说,哲学真正的高峰、真正的好东西在佛经里面,特别是性、相两宗。
  《华严》是属于法相宗的经典,而实在是,《华严》是通达各宗,所以称为「根本法轮」。所有一切宗派都是从《华严》流出去的,分支出去的,《华严》是根本,所以他称赞《华严》是佛法里面的概论,全部包括在其中。他这个认识不错,一生就没有离开读经。所以我们对他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出家的法师大德比不上他,重要经论里面的经文他都能够背诵。从这里,他涉猎之广,涉猎的深,他真用心。我们多少法师讲经,或者是写东西,都还要拿著书找参考资料,他不要,随口一段一段就给你念出来,可见得读诵太重要了。
  台湾第一次翻印日本的《卍续藏》,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非常欢喜,立刻就去订了一套。《卍续藏》里面所包含古大德的注解特别丰富,讲经教学是一部最好的参考资料,这是我们看到真正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懂得,他明了,他认识透彻。我们对他能生信心,能接受他的引导,我们自己省了很多事。他几十年的成绩做为我们修学的基础,我们踏着这个阶梯再向上爬升,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是以老师的成就做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这超过了。如果守住老师这个基础,不是好学生;你这一生修学,也达到他的水平,不是好学生。好学生一定超过,为什么?超过,这个世界社会才有进步;不能超过,就没有进步。如果达不到,那你就退转了,这不是师资之道。师资之道要求的,学生一定超过老师,这个社会才有进步,众生才有幸福。如果说是老师对学生,学生超过老师,老师要嫉妒,这不是个好老师,这也不是个善人;真正的善知识,决定希望你超过他。
  我们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看过,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谦卑,赞叹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点我们要学。除什么障碍?除嫉妒的障碍。嫉妒是很大的障碍,不但障碍我们契入境界,契入像证果;不但你不能证到,你连正解都做不到。嫉妒心重的人,读经不解其意,听讲也不能解其意。所以这才知道贪、瞋、痴、慢,嫉妒是属于傲慢,障碍我们戒、定、慧,障碍我们修学。甚深的大法被它障碍了,实在讲,极其浅近的小法也被它障碍了,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是极其浅显的小法?十善业道是小法,人天法。我们为什么十善业道都做不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意三业;这是佛教一般大众,没有受过三皈的,教一般世人的。我们连这十条都不懂,都不能做到,什么原因?贪瞋痴慢障碍住了。这十条是什么?这十条是人间的福报;你要是做不到,来生得不到人身。这十条,我们仔细看看,天主教、基督教里面讲的十诫,伊斯兰教里面讲的戒律,也是以这个为基础,所以这是真的。这十条做不到,人、天两道没分。
  于是我们才体会到,自己烦恼习气多么重!障碍我们的善心、善愿、善行。善没有了,我们一定是恶心、恶念、恶行。恶行,与这十善相反的,就是造恶。造恶不知道悔改,不晓得回头,还继续不断再造下去,这是积恶。恶积多了,果报就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幻想,只可以说在阿赖耶识里面落下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在这一生当中不能起现行。为什么不能起现行?缘不具足。你有这个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四种缘里面亲因缘有了,其他的三种缘没有;你没有所缘缘,你所缘的还是五欲六尘,还是贪瞋痴慢;无间缘没有,无间缘是不间断,你对于求生净土的意愿间断了,一天二十四小时才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这个念头,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留恋五欲六尘,所以无间缘你没有;增上缘在现前虽然有,你不知道珍惜,你不晓得应用。经教不能专心学习,念佛堂不能认真去念佛,不解经义,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所以还是一般人常讲的盲修瞎练。盲修瞎练对于没有增上缘的人来说情有可原,我们这儿增上缘很殊胜,我们自己还是盲修瞎练。原因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了!如果这四种缘统统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
  可是修道最困难的事情,前面我们讲过:「舍己为人」。从哪里学起?从物质生活学起。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给我们看,我们过最低生活水平,从这做起。换句话说,要重视苦行,知道苦行之可贵。苦行可贵在哪里?时时警觉到世间苦,对世间没有留恋的意愿,常存此心,道业就能增长。所以物质生活太富裕了,很难!你会贪恋这个世间,留恋这个世间,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虽然给你讲极乐世界好,极乐世界没有在现前,我现前过得很舒服不错,对于求生极乐世界的念头淡了。这是一般人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真正原因在此地。所以降低物质生活水平对我们有大利益,我们能够将我们福报当中节省出来,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这是修真实的福报。要肯干,要真正肯干!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学佛不真实。
  我在七十年代,开始印经流通法宝,那个时候生活程度比较低。我讲《华严经》,印《华严经》送人,我印的是袖珍小本成本低,一套《华严经》十二册,小本十二册,那个时候台湾钱二十四块钱,一本两块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花两块钱,我立刻就想到,这两块钱如果能省,就多印一部经本。非必要,决定不浪费,所以我们印的经书量愈来愈大。别人委托我们印经,他送来这个钱,跟我们讲这个钱是印经布施的,我们决定印经。有一年过年,简丰文来找我,他说:法师,我们这个道场经费缺乏,道粮几乎要尽了,里面有一些工作人员,我们也有很微薄的薪资发不出来;他问我:可不可以在印经钱里面暂时拿出一部分来,给大家过年?我说:不可以,这违背因果。我们那个道场,人家指定做什么用途的钱一定要做到;指定放生,决定是给他做放生;指定救济,一定是做救济事业;我们没得吃、没得穿,也不可以动用一块钱。到最后怎么解决?有一些人供养我的钱,我说:把这个钱拿来供养给你们,度过年关。那个时候还不错,我在银行存款还有六十万,送一半给基金会,另外一半送图书馆。我的存折给他们,叫他们去提;存折交回来还不错,里面还有几百块钱。两个道场要平等。
  业因果报,我们要清清楚楚,钱不可以随便用,能够省,尽量节省。节省不但是惜福,实际上讲就是修福;糟蹋,那就是折福。不懂得节省,任意的破费,这是折福,不是修福。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习惯,儒教我们节俭,孔老夫子做给大家看。《论语》上学生记载的,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是中国读书人的模范,我们要学习。温是温厚,存心厚道;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夫子不但有言教,还有身教,做出来给大家看,学生不能不服,学生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学法。世尊的示现更是彻底,更是究竟,更圆满,都做我们的好样子。
  我学佛,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近代人,以他老人家做榜样,向他老人家学习就没错。我们仔细观察思惟,印祖一生的行谊,一心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跟行为。一生的事业是弘法利生,他老人家用文字,因为我听说他的家乡口音很重,住在南方的时间很多,南方人听不懂,所以多半用文字,留下了一些《文钞》,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写的。自己生活非常节俭,所有一切供养都做印经的事业。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收出家徒弟,这些都是在末法时期给我们做最佳的榜样。我们要向他看齐,要跟他学习,只有功德,决定不会有过失。所以要找一个学习的模范,学习的榜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偈颂,第八首:
  【一切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树王下,令非道者住于道,宝髻光明如是见。】
  这是宝髻普光明天子的赞颂,他修学的法门,是「得大悲海现无边境界种种色相宝解脱门」。我们将他的赞颂跟他得法合起来看,意思就很圆满了,我们也知道从什么地方学习。佛家常说「难行能行」,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深远。凡夫,佛在经上常说「可怜悯者」,所以诸佛菩萨总是以怜悯心来看一切众生。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可以说无微不至,全心全力的照顾,可是众生并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佛菩萨的好处,往往还埋怨,造作种种的恶业,毁谤、侮辱、陷害;诸佛菩萨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佛菩萨晓得,他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是他无知,是他愚昧,是他可怜。不能因为众生造作不善,佛菩萨就终止帮助他,那这就不是佛菩萨,这就不是大慈大悲,这个就不能称之为仁者。所以佛菩萨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赞叹,也就在此地。
  『一切诸佛法如是』,没有例外的。甚至于说你杀害他,就像经上所说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伤害到极其严重的程度,把这个修行人,看不顺眼,凌迟处死,用刀把身体一片一片割,割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佛菩萨没有丝毫怨言,没有丝毫怨恨的意思。不但没有怨恨,还感恩,我们哪里会知道?这种境界我们体会不到。感什么恩?感谢他消除自己的业障,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消尽了。怎么知道消尽?没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这消尽了,这业障消尽了。如果还有一丝毫怨恨的心,纵然你有定功、有智慧,佛菩萨教诲我不应该有这个念头,我要把它压住,你还是不干净。所以仙人感激歌利王,帮助他成就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得到圆满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懂得这个道理,六度一度圆满,其他统统圆满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会说这一部分圆满了,那一部分还有缺陷,没这个道理!一圆一切圆,一缺一切都缺,这是真修行。赞颂第一句说得好,「一切诸佛法如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的境界。「佛法如是」就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究竟圆满的大善。
  『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这是个比喻,不是叫你真的跑到菩提树底下去坐,那有什么用处?那你就是死在句下。「菩提树王」,菩提是觉悟,树是建树、树立,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个道场,叫建树,树是这个意思;我们在那里成立一个机构,这都是树的意思。王比喻殊胜、自在、圆满。什么事情殊胜、自在、圆满?菩提,菩提是觉,觉而不迷。只要得到觉而不迷,必定得到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没有得到的时候有三个,给你说觉、正、净,得到之后是一个。好象我们这个教室有三个门,你没有进来的时候外面有三个,进来之后是一个。没入门,法门无量无边;入了门之后,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门。所以经上一再提醒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外面是多,里面是一。大雄宝殿的表法就表这个意思,在外面看大雄宝殿两层,两层是表多,进到里面一层,表一多不二。那个二是代表无量,无量是一,一即无量,这才是觉悟。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没觉悟,你只看到一面,你没有看到两面。看得不完整,看得不圆满,就产生偏见,就生起分别执着,都是知见不圆。
  《华严》是圆教,圆信,圆解,圆行,圆证,无有一法不圆。佛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这个地方教我们什么?要觉悟。觉悟你就有建树,这个建树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形的是事相,无形的是功德。我们在这里建个道场,此地成立一个「净宗学会」,这是建树,有形的;这个道场里面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佛门龙象,造就许许多多佛门弘护人才,那是功德,无形的,都是建树。
  从这个例子我们要明了,在家学佛的同学家庭就是道场,你要懂得「一切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两句话如何落实到你家庭,你家庭就是菩提道场。你对于这个家,性相、理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跟这个处所有缘,你们家的房子建筑那个土地上,跟土地有缘,跟房舍有缘,跟你的家亲眷属都有缘,佛不度无缘众生,你在这里行菩萨道,就要度这些众生。家亲眷属这是有形的,你能见得到的,你要度他。房宅有房宅的神,土地有土地的神,你有没有去度他?用什么方法度他?最重要是读经;读经、念佛,为他们演说,做出来给他们看。做什么?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在家里头做出来,你就用这个教化你一家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你做得不好,你做得好,哪有不接受的?你做得不像,所以才叫人起反感。果然能够依教奉行,要晓得诸佛菩萨在一切族类当中,都是最受欢迎的,为什么?表现太好了,利益众生,舍己为人。
  度众生,「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热心服务。你为你家庭每一个分子热心为他们服务,照顾无微不至,家里人哪个不感激你?家里面人照顾了,家里面的宅舍鬼神也都照顾了。中国古礼里头说得多,宅有宅神,门有门神,灶还有灶神,不要以为现在我们不供灶神了,不供他就没有?不供照样有,灶神并没有撤销;你不供他,他照样有。《感应篇》里面就说得很多,就说得很详细,《了凡四训》后面附的「俞净意遇灶神记」不是假的。儒、佛都教我们「慎独」,独是什么?没有人看见,你一个人关在房子里头,也不能随便。人看不见,鬼神很多,你要是放逸,得罪于天地鬼神,你自己还不知道。人没有得罪,鬼神得罪了,修行都产生了障碍;不但是证果有障碍,开悟都有障碍。
  所以印光大师教人,教得非常有道理,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可以说这个地方可以诚敬,那个地方可以马虎一点,不行,你这个学法错误了。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事,一片真诚,这是「佛法如是」,这是觉心现前,你不迷,你真正觉悟了。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知好歹了,这一句话意思很深,知好歹就是他开悟了,他智慧现前了,他能够明辨邪正,能够明辨是非,能够明辨利害得失。实在说这种人不多,不是说没学的人,佛门里头已经学佛多年、受戒多年,几个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跟佛菩萨一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欢喜接纳,密切合作,成人之美,决定没有障碍善事的事情。
  我们世间人难,难在哪里?晓得这是个好人,是个好事,但是对我不利,决定要障碍,决定要破坏,这造业。学了佛的人,明知故犯,这个罪就重。这些念头无非是嫉妒,好象看到别人得好处,自己心有不甘,想尽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有意无意之中造这些罪业,错了,大错特错!那是迷而不觉。自己起心动念,还是堕在迷邪染之中,我们没有回头。三皈白受了,三皈是教我们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三皈都没有了,哪里会有众戒?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戒也没有了。戒没有了,哪来的定慧?所以你怎么能不迷?你怎么能不邪?你怎么能不染?你的前途在哪里?不是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靠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说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口不相应,「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怎样念佛才能往生?弥陀第十八愿告诉我们,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那是怎么念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说得更好,「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个一念都能往生。关键在一心,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不能往生,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至善。心里面才起一个念头,就二心了,就不是一心。净宗虽然说易行道,我们也要搞清楚,易行道的标准究竟在哪里?我们符不符合它的标准?不能不知道,不能够错会经义,不能够曲解经义,自己耽误了自己一生的大事。
  世法,纯是虚假;不但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假的,觉悟的人就不会攀缘,觉悟的人随缘度日,永远保持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在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受持读诵」,读诵是亲近诸佛如来。其他宗教没有不注重读诵的,伊斯兰教他们的经典称为《古兰经》,古兰的意思就是读诵,他们的信徒称穆斯林,伊斯兰的意思是和平,所以读诵是他们最重要的功课。天主教、基督教每天都要读诵经文,尤其是天主教徒,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在做。
  读诵,佛法里面讲得透彻,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每天读诵佛菩萨的教诲、圣贤的教诲,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我们一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自自然然就转过来。不能够勤于读诵的人,转过来很难!唯有勤于读诵的人,有机会回头,有机会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一直到最后转凡成圣,所以不读诵怎么行?而读诵的时间愈长愈好,读诵的经文愈精要愈好,容易受持。像《华严经》分量很大,无论说理、说事都说得很详细,帮助我们理解,可是行是愈简单愈好。
  《华严经》的行门,实在上说只有二十条,简单扼要。这二十条里面,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二十条,行门。普贤菩萨的十愿,大家都明了,常常读诵;文殊菩萨十波罗蜜,前面就是通常讲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再开出来:方便、愿、力、智,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方便、愿、力、智这四波罗蜜是后得智,也叫权智,般若波罗蜜叫实智,六度里头最后这一条没有细说,《华严》把这一条细说了,所以总共开出十波罗蜜。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与这二十个修行纲领相应,这叫学《华严》。念佛人,声声佛号具足这二十个原则,这叫「华严念佛」。所以行门要抓住纲领,解门那当然愈广愈细愈好,我们懂得透彻,这叫做「悉坐菩提树王下」。
  佛菩萨给一切众生表演,做示范,『令非道者住于道』;「非道」是哪些人?六道众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性德相违背,这叫非道。哪些是性德?与十波罗蜜相违背,与十大愿王相违背,乃至于与净业三福相违背,与六和敬相违背,非道。这个道是佛道,非道不是成佛之道。相违背,我们就晓得,违背偏差的幅度小,是四圣法界,六道里面的三善道;如果偏邪的幅度太大,就是三恶道;完全违背,地狱道。我们将来到哪一道去,现在住在哪一道,如果你要是通达明了,自己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我们现在在十道里头住在哪一道,将来我们可能往哪一道去,肯定往哪一道去,都不需要问别人,自己比什么人都清楚。这是佛法对我们的利益,佛法的慈悲,让我们偏离佛道的人住于道。我们真正能信佛,相信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诲,是真实的,是慈悲的,是对我们决定有利益的,不会骗我们,不会害我们,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住于道。
  《华严》是圆教的佛道,适合于二十世纪这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民主自由开放,你看看《华严经》里面是不是民主自由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族群的和睦相处,我们在这个经上全都看到了。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回过头来,住于道。「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有一篇缘起,缘起里头的行门提出五门功课,便于修学。第一门「净业三福」,第二门「六和敬」,第三门「三学」,第四门「六度」,第五门「普贤十愿」,够了。如果我们一生能奉行,时时刻刻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违背这五个原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就是将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落实。以后我们又给净宗同学编了一个《修行守则》,还是以这五个科目为纲,撷取一些经文,重要的教诲做为辅助。守则是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这是行,一定要做到!经典太长,如果不能背诵,守则一定要能背过,你不能背,你怎么会做得到?记都记不住,如何能奉行?一定要背得很熟。
  「悉坐菩提树王下」,这一句什么意思?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你都能够提得起来,那就是坐菩提树王下。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这五个科目相应,这就是菩提树王下,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夫。佛法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真正做内功,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恶业,自自然然就淘汰掉,消除掉了。宝髻光明天王,从这个地方证道的、悟入的。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众生盲暗愚痴苦,佛欲令其生净眼,是故为燃智慧灯,善目于此深观察。】
  光明眼天子,长行里面得法是「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这在前面跟诸位详细说过,偈颂里面意思就更明显了。『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盲』,不是我们瞎眼睛,六道众生眼睛好的人很多,此地是这个盲,心眼盲暗,不是肉眼。如来有五眼,我们现在只有肉眼,其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们这四个眼盲暗。《华严经》上讲十种眼,那我们九个眼盲暗,所以才有愚痴苦。所有无量无边的恶业、苦报,都是因为没有智慧,都是从贪瞋痴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此地要警觉、要省悟,我们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就是经上讲的盲暗愚痴的众生。
  我们要明了,首先自己要肯定自己、承认自己,是生死凡夫,业习深重的凡夫。换句话说,自己要晓得自己有病,晓得自己有重病,你才会求医;自己有病而不知道,不肯求医,等到病入膏肓,就来不及了,再好的医生也救不了你。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有病,六道众生有病,四圣法界的人也有病,六道众生是重病,四圣法界的人病比我们轻,都是有病。什么人没有病?一真法界的人没有病,超越十法界了。用《金刚经》做例子,四相、四见都破尽,这个人没有病了。四相破了,四见犹存,不行,还是有病。诸位要知道,四相是执着,四见是分别,断尽了,那你就脱离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了,这是分证位的佛果,你没有病了。所以我们自己肯定自己有病,求佛菩萨帮助,佛为大医王,『欲令其生净眼』;「净眼」就是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可见得我们今天的盲暗,是净眼没有了。
  『是故为燃智慧灯』。「智慧灯」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说的一切法,就是智慧灯。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所表演的,让我们观察,教我们学习,那是智慧灯。佛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了解自己与自己生活的真相,这是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两句话怎么讲?上,随顺佛陀的教诲,下,随缘度日,就是下化众生,决定没有攀缘,决定没有无事生非。
  佛法是以智慧为主,六波罗蜜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如果没有真实智慧,前面的五条都不能称波罗蜜,那前面五条是五种世间的善法,果报是世间的福报。布施得福,持戒得健康长寿,忍辱得圆满的色相,精进、禅定得智慧,它是世间福报。般若是什么?般若是离相,经上佛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一切善是归纳为五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一切善,般若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是功德;能断烦恼,能破愚痴,能开智慧。离相就是离分别执着,离相的心是清净心,离相的样子是平等,所以离一切相,清净平等觉才现前。清净平等觉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诸佛菩萨为我们燃智慧灯,我们要能体会,要懂得学习。
  学习,实在说,惠能大师讲得最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还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是什么意思?左是降,往下降落。我们中国习俗,是右面升,左面降。所以我们上讲台,上去一定从右面,下来一定从左面,人家一看,你懂规矩,你学过的;你从左面上,从右面下,人家一看,你没学过,你不懂规矩。戏台表演,现在新的舞台我不懂得,古时候旧的舞台,你看平剧、看昆剧、看地方戏剧,他出场一定从右面,入场一定从左面,他懂规矩。所以我们要晓得如何来学习。
  菩萨六度心、六度行,起心动念绝不违背这六条,再小的一桩事情都跟这六条相应,菩萨行,穿衣、吃饭都是。吃饭、喝茶也是布施波罗蜜,不是我们接受别人的布施,就是我们布施给别人,两者的意思都圆满。我们接受别人布施供养,养这个色身,养这个色身干什么?这个色身要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用内财布施,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体力来布施,布施供养大家。吃饭、喝茶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几个人能够觉察出来?饮食里头有忍辱波罗蜜,细嚼慢咽要忍耐,不可以狼吞虎咽,那个吃法伤身体,所以要有耐心。连喝一杯水都要有耐心,中国你看一些读书人品茗,一杯茶多大?酒杯那么一点大,好半天他才喝完,他很有耐心,在这个地方看到人家的禅定功夫,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从普通喝水、吃饭,真的,一举一动人家都能看出来,你有没有修养,你有没有学过,你的言语,你的动作,你的神情表态,不能隐瞒人,全部都暴露了。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你修行到哪个程度,一接触,一目了然。
  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佛家常讲「八风吹不动」,那是定。善利不起贪心,伤害也不会退心,无论处顺境、处逆境,处善人、处恶人,以平等心相待,不会被境界所转,这是禅定。在饮食里面,你吃东西,好吃的多挑一点,不好吃的少吃一点,你禅定没有,一看是你被境界转。六波罗蜜在哪里修?时时处处;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修,那个地方就忘掉了,那你这个六波罗蜜没有!修学的功夫决定不能中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佛如是,所有一切法,法法皆如是。我们功夫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原因在什么地方?太多的夹杂,太长的间断,夹杂着烦恼习气,所以不能成就。搞了这么久,还是不能成就;将来再搞一生,搞到老死,都不能成就,原因在什么地方?不会用功,不会修行。六度最后一条般若,般若是对于一切事理、一切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当然就不执着,前面五条就自在随缘,你就得大自在。
  佛为我们燃智慧灯,我们要灯灯相续,我们要做个传灯者。佛教给我们,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应该要教别人,辗转化导。我们学多少就做多少、教多少,教学之中不断的在进步,不肯教学就没有进步,这个道理要懂。菩萨没有一个不热心教学,所以人家烦恼天天减轻,智慧天天增长。我们跟菩萨做个比较恰相反,我们智慧不增长,烦恼天天增长,习气永远主宰我们的念头,主宰我们的行为,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就是此地讲的「众生盲暗愚痴苦」。
  佛的智慧灯就是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要恢复清净眼,不能不仰仗佛的智慧灯。换句话说,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肯定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我们要服,不能不服。为什么是错误的?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的想法看法就是错误的,不必去强辩。到什么时候,我们的想法看法是正确而不是错误?佛给我们说了最低的标准,是阿罗汉果,你证得阿罗汉果,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阿罗汉是正觉,何以说他是正觉?他见思烦恼断了。佛讲得有道理,我们听了不能不服,见思烦恼没断,哪有不错误的?
  说见思烦恼,很多人不懂,我们说得粗浅一点,自私自利,这大家好懂;这个说得实在很浅,见思烦恼的意思深。就是这样的粗相,自私自利,我们有。只要有自私自利就不行,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为什么?夹杂自私在里头。夹杂自私这个念头愈是重、愈是多,你造的业也就重、也就大;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的少,你造的罪业也少,罪业也比较减轻。所以不是正知正见,佛讲话有道理、有标准,不是随便乱说的。佛教给我们修学,也是断见思烦恼,我们常常把它换句话来说,要放弃分别执着,执着就是烦恼,分别就是妄想,就是所知障。但是什么人肯放弃自己的成见?这个难!修行证果不容易,原因在此地。
  我们在经上看到,善财一生成就,而且很快成就的,我们看他的参学一级一级向上提升。他参访吉祥云比丘,他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访问海云比丘,他是二住菩萨;他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萨;不断向上提升,末后参访普贤菩萨,他成等觉菩萨。为什么别人能,我们不能?这里头只有一条,他没有自己的成见,完全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他不断的向上提升。我们为什么升不上去?我们自己成见夹杂在里头,障碍住了。我想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坏了!永远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特别是在初学,初学是根基,这就讲到尊师重道,什么是尊师?一切随顺老师。可是这个话,今天同学们,许多同学都会怀疑,那个老师知见错误了怎么办?所以求学要访师,你亲近哪个老师你要选择,选择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真有德行,真有学问,他肯不肯教我们?我求学的时候常常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是一个善知识,有个真正肯学的人来找我,我一定教他;我今天想学,这是个真正善知识,我去找他,他一定肯教我,我就从这里起信心。哪一个好老师,哪一个善知识不希望有传人?道,一代一代要传下去,你肯接受承传,他求之不得,哪有不热心教诲的道理!
  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这些善知识冒昧的去希求,不认识,也没有人介绍,跟他写信,求见,就这么认识的。认识之后,果然全心全意的教导,我们也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随顺老师的教诲,不能有怀疑。有的时候看到老师教的,好象做的,有一点不太如法,也要随顺,决定不能怀疑,人家才肯教你。他的作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我们知识浅薄看不到。可是老师处久了,久了就比较随便一点,彼此知心,要是有疑可以问。初接触的时候不能问,一问的时候人家不教了,那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他真的不教你了,为什么不教你?你还不肯放弃你自己的成见,他认为这不是个法器,这不是我教学的对象。至少在开头的三年,三年到五年百分之百的顺从,他错,错也要顺从,可能他那个错是考验你,看你是不是真的尊师重道,这个关口考不过,就被淘汰掉了。亲近个十年八年,时间久了,看到老师有一些作法,我们有怀疑的可以请教,老师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做的道理在哪里,你听了之后才晓得,人家真有智慧,做得正确。对人对事权智,权智就是方便,权巧方便,都是利益众生的,顺行、逆行无一不是智慧,无一不是慈悲教化众生。这里头的深义,往往我们浅学、初学不能知道,老师要是处处给你解释,谁找这个麻烦?把你当祖宗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向你会报、向你讲解,不可能的。你不能接受就算了,你找别人去!老师就这个态度,你觉得我不行,高明的人太多了,你找他。所以求学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一定要深明作学生之道,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善目于此深观察』,这是善目天子,他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偈颂,第十首:
  【解脱方便自在尊,若有曾见一供养,悉使修行至于果,此是德天方便力。】
  我们从这一首看起。持德天子,他修的法门是「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从这个地方成就的。偈颂里面把他的发心落实了,落实在哪里?在布施供养。举一桩事情,我们就知道这里面含摄境界是非常广大,也就是将他的清净心完全落实在工作、落实在生活。
  第一句『解脱方便自在尊』,这一句话是双关语,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表面上看,这是赞佛,称赞毗卢遮那如来;仔细去观察,这一句说的是我们性德。「解脱」这两个字,上面是讲因,下面是说果。我们凡夫被无明、见思烦恼缠缚住,所以不能脱离生死苦海,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教我们要把这个因解除,我们除去见思烦恼,就脱六道轮回;再解除尘沙烦恼,就脱离十法界;再解除无明烦恼,你就圆满成佛了。解就是放下,不肯放下,你永远脱不了现前的果报。如果造作恶业,前途就不堪设想,前途一片黑暗,黑暗是三恶道。所以把这一桩事情摆在最前面,我们修行证果就从这儿下手。「方便自在」,这是世出世间最可贵的,「尊」就是可贵。「方」是讲方法,我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便」是便宜,宜是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是不及,恰到好处;处事待人接物恰到好处,就叫方便,这样你就得自在了。「方便」的意思无限的深广,我们要能体会到。
  下面这一句,举一个例子,『若有曾见一供养』。「若有」是假设,有曾经见到一个修供养的人。这句很明显说明,「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发心修供养,什么是「供养」?我们拿着香花、水果、供具去供养佛菩萨,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的,这是形式,不是实质。佛法里面形式是表法的,是教学用的,是提醒我们。实质是什么?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就叫做布施供养。你每天以最虔诚恭敬的心,去供养泥塑木雕的佛,有什么用处?这些佛菩萨需要你供养吗?所以人家说我们迷信,佛家讲你着相。我们学佛人要不要做?要做;做要懂得意思,做要不着相。每天早晚,以香花水果,最低限度一杯清水,供佛菩萨。
  你要明了这个意思,供这一杯水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像这水一样,干净、平等,水是表清净、平等。如果我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是损人利己,你这一杯水叫白供了,一点功德都没有。只晓得样子,不晓得里头的含义。一切供具当中,最重要的是水,水代表心,清净心,平等心,这是佛心。供养香,燃一支香,香表什么?信香,对佛菩萨的教诲深信不疑。佛菩萨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要把一切众生当佛菩萨看待,一切众生当父母看待,孝亲尊师,那是燃香,你这个燃香落实了;否则这个香燃了有什么意思?世间人无知,以为燃得愈多,佛菩萨愈保佑他;愈多,佛菩萨愈讨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么大一个房间,如果好多人烧香,乌烟瘴气,呼吸都困难,怎么不讨厌?我们连呼吸都困难,佛菩萨也一样。香,只要燃一支就行了。所以学佛要开智慧,要明理,这不是迷信。
  供花,花表什么?花表因行,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表六度。供这一枝花就表示,我今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六波罗蜜相应。供果,果是我们希求的果报,我们修净土的人希求的果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些供养不能落实,有什么用处?白供了。而且所有一切供养还有极不善的心,什么不善心?自私自利,求佛菩萨保佑我发财,不要保佑他;保佑我长寿,不要叫他长寿;所有的利益都归自己。供养佛菩萨,跟佛菩萨谈条件,说个不好听的话,天天贿赂佛菩萨,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这个意念就糟蹋佛菩萨,你还会有福?
  佛法的形式全是表法,全是提醒自己,所以佛法不迷信,佛法不是拜偶像。可是现在人的表现,佛法确实是迷信,确实是在拜偶像。让别人起这么一个念头,说你学佛人拜偶像迷信,我们就在那里毁谤三宝。我们天天那样做,人家就毁谤,为什么毁谤?是因我而毁谤,我带头毁谤。地藏菩萨说得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天天这样干,将来果报在阿鼻地狱。地藏菩萨在地狱是度众生,我们堕地狱是受罪,总要明白这个道理。菩萨在此地赞颂的意味深长,他不用别的比喻,用供养。真正的供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有私心,不附带任何条件,这叫供养,你是真供养。你为社会大众服务,心行完全跟六波罗蜜相应,你是真供养。这个供养里面,财、法、无畏统统圆满具足。
  『悉使修行至于果』。诸佛菩萨加持你,所谓是诸佛菩萨保佑你、帮助你、满足你,到达你所希求的果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他告诉我,你有所求愿而得不到,是你自己有业障,只要把业障忏除,所希求的果报就现前。这是说明,为什么「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懂道理,如理如法希求,真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如果你的希求不如理、不如法,你要是得到了,那就是谚语里头所谓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不如理,不如法,求得来的,祸害来了。中国古人造字,所以我们看到中国这个文字,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找不到。「祸」跟「福」很像,这就是提醒你要仔细看清楚,不要把祸看成福,不要把福看成祸。这个文字,文字是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面,许许多多人把福看作祸,把祸看作福,颠倒!佛经里面常常讲「颠倒错乱」,「可怜悯者」。末法的现代,佛这两句话,我们读了,体会特别的深刻,佛在三千年前看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
  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所谓的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必定有应。经教里面跟我们说,像观世音菩萨,那只是一个代表,「千处祈求千处应」。可是有人说,我求佛菩萨,求好象没有感应。可能!为什么?佛菩萨对人的感应,他有个原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要求享受,增长贪瞋痴,你怎么求,佛菩萨不会感应。如果你求这些东西,感应来了,那不是佛,那是魔。魔喜欢帮助你增长贪瞋痴,帮助你自私自利,帮助你造作恶业,然后看到你堕阿鼻地狱,他很开心,魔来了,佛不来。佛是成就我们的善心、善行,这个有感应。
  那我们求到底是佛来是魔来?今天的世界魔多佛少,你看看《楞严经》就知道了。《楞严经》把魔分成五十类,每一类里头不知道有多少。在哪里?到处都是,都在我们四周围,你不细读《楞严》,你不知道。佛通常在经教里面,为了讲经方便起见,只给我们讲五阴魔,《楞严》上每一个阴魔又细说了十个,成五十种阴魔。所以是佛是魔我们也要能辨别清楚,心正、行正,魔也变成佛;心邪、行邪,佛也变成魔;所以是佛是魔不在外境,是在你的内心。这也就说明了,佛讲的话没错,境随心转;心正外面境界都是佛,心邪外面境界全是魔;是佛是魔,这个主宰不在外,在内。我们念念遵守佛陀的教诲,言语造作完全依教奉行,那是佛境界。佛示现来帮助我们,应以什么身帮助,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一个事实真相,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所以菩萨赞颂,一开头就讲「解脱方便」,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能体会,一定要从断烦恼习气开始,一定要真正明了教理,我们的修行才如理如法。我们凡夫真正想得解脱的自在,唯有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放弃自己的成见,决定遵从佛菩萨的教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才能得解脱。法身、般若,那还要进一层,解脱可以先得到。「法身、般若、解脱」,这叫三德,阿罗汉、辟支佛只得解脱,般若没有现前,法身更不必谈了。由此可知,真正得到解脱,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放下一切执着;如果要得般若,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分别的念头断掉了,妄想伏住,自性般若才能够现前,清净法身才能够证得。
  我们没有能力,但是不能不学。没有能力,实在说,是自己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能够伏住你的烦恼习气,你跟佛菩萨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