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供奉猪头猪尾黑豆汤是啥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读书】风吹柴门吱呀开
  □杨少衡
  《葫芦村笔记》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叫赵仕达,本是贫家子弟,长成一方富人,生性厚实而强悍,不信神不怕鬼不惧绿青蛙,在葫芦村一处不宜之地盖了一座大厝,厝成之后灾祸不断,接连死人,赵仕达本人于新中国成立初被镇压,大厝成为凶宅,历&文革&之乱,于改革开放时期拆除高墙一换新颜。赵氏这座大厝在小说里是象征也是结构,是故事也是背景,赵仕达被其笼罩于小说始终,无论其生前死后。赵仕达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到山中深涧抓水鸡,抓到第一只水鸡要折腿放行,让它一瘸一拐回去向山妖鬼通报,等它找到山妖鬼时天已将亮,抓水鸡者已经走人。与山妖鬼的类似博弈中赵仕达练就一身胆,有一回挑担走夜路遇到了&鬼挡墙&,他举起拄杖,向脚边石阶用力下击,命山妖鬼快让路,不然用拄杖敲碎其脑壳,让其永世不得投生。话音刚落,前头闪出一排幽光,飘飘忽忽,显出了路。第二天返回经过,看到好几处竹枝上夹着瓷碗碎片,原来昨夜间的绿火光,就是山妖鬼举着瓷碗片在游荡。
  类似描写让赵仕达这个小说人物极富特色,闪耀着《葫芦村笔记》的鲜亮,也表现出其创造者陈浩志的特点。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喜好,阅读兴趣各不相同,我这种写小说的人喜欢在读小说中读作者。我读《葫芦村笔记》时眼睛看着赵仕达的大厝,心里却想象陈浩志在他的广电局办公室里看片子看文件的情形,两相比较富有情趣。
  《葫芦村笔记》里有一个端午节,在1968年。当地农人大都不知道屈原是怎么回事,大家只说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午时是毒时,此时虫蚁蛇蝎开始活动,妖魔鬼怪也开始猖獗,因此端午节许多习俗均与驱虫祛妖有关。这年葫芦村端午有一场热闹,为赛龙舟。时逢&文革&,城里有革命风雷,村里有批斗会,百姓依然要吃粽子看龙舟。当日赛舟溪面热闹非凡,参赛的溪溜船撤篷卸板,每船10人,8个桨手,一个掌舵,一个指挥,个个赤膊短裤,肌肉块块隆起。指挥船锣鼓齐鸣,小方桌上摆着蒸煮得黄澄澄的猪头猪尾,供奉天地鬼神,待比赛结束,猪头猪尾煮成一锅,大家大吃尽欢。葫芦村除了端午等节庆热闹,还有传说种种,小说里有个木匠,做两个木人,一男一女打架,放到一对新婚人家床底下,新夫妇夜里一上床就打架,吵个不停。后来从床底下扫出这对木人,夫妻便和和睦睦。把两个木人拿去煮一煮,木匠便发起高烧,水凉了木匠又全身发冷,最后木匠去讨回两个木人,这才不再冷热。
  陈浩志的笔下这类场面、故事很多,无不鲜明生动,画面感极强,令人如临其境。《葫芦村笔记》中最具感染力的,可能要数这一类描绘,包括相关细节,可称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乡村画卷。这种画卷不是一般人可以描摹的,只有对这种生活非常熟悉,对其中环境与人物非常了解,有这方面众多的积累和知识,具有独到理解,同时对之满怀热爱的作者才有能力完成。陈浩志无疑是这样一个作者,他笔下的老渔头捉弄小女子、锦现养牛、易生捉鬼,以及制作线面等描写,无不带着泥土气息和乡野芬芳,藏着奇特甚至诡异,读来极其有味。
  《葫芦村笔记》里有个人物叫寒梅,是赵仕达的大儿媳,嫁前夫亡,依然嫁进大厝,&足不出户&为夫守节。寒梅的叔子赵鸿途留洋回来,要拯救嫂子,进而萌生爱意,隔着一堵板壁肝肠寸断,最终鸿途走而寒梅死,此恨绵绵无绝期。历数十年之后,&文革&中又有一位女子死于大厝,名雅兰,是&文革&中落难的县委书记之妻,携女发配葫芦村,被批斗受辱,静夜清水沐浴,当晚殒身。小说中还有一个老渔头,平生之愿是走出溪流闯大海,终如愿以偿,在大海搏浪中捕获一硕大黄花鱼,自己以身殉海。这几位小说人物与故事里有一种特别韵律,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感,《葫芦村笔记》因此贯穿着一种情调,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无不饱含作者的主观情感,整部小说以感性见长,激情澎湃,与许多常见小说偏重客观描绘有别,似乎更接近于诗歌。
  我把这理解为陈浩志的又一个特点,就是抒情性,这个发现让我有点吃惊,因为现实中我认识的这位陈浩志与潜藏于《葫芦村笔记》里的作家陈浩志似乎有些反差,这种反差让陈浩志的乡村画卷显得与众不同。别的作家为我们展示的乡村,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生态,一种物质的社会的存在,他们的画卷会有一种传统的厚重色彩,而陈浩志这幅乡村画卷表现同样内容,基调却格外抒情。以这种笔调写乡村,写小说,似乎并不多见,这种写法与其他写法一样,各自都会有得有失,但是无论得失各在哪里,都不影响这部小说之独特。
  《葫芦村笔记》所记事件的时间跨度相当大,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陈浩志将小说分为三卷,每卷各写一个时代的故事,以此结构这部小说。大厝的起落,葫芦村众多人物命运的变迁故事成为线索,将三个时代,也就是小说的三个部分连成一体。小说中赵鸿途留洋归来,经历感情创痛后出走,晚年又回到家乡;丁解文从县委书记到&文革&囚犯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北方婆千里寻夫,弃子嫁人,最终迎来母女相认的日子。这些人物的曲折故事与历史进程相对应,他们的性格与环境背景互相作用,形成了他们的命运轨迹。《葫芦村笔记》通过一个村庄若干人物的命运轨迹,表现了一段历史,陈浩志笔下的这幅乡村画卷因此有了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需要一个理念支撑,也就是陈浩志写这么一个乡村故事意在何处,用陈浩志自己的话表述:&这一小说写的是人的命运,触角却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更多思考的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扭曲撕裂和人性的真善美。&陈浩志在小说里贯彻了自己的思考,这非常需要,为当今读者了解他的乡村历史画卷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小说作者与读者,我对小说有自己的偏好,《葫芦村笔记》与我的习惯路数多有不同,但是重要的是它能以其画面、抒情、历史感与价值观打动我。
  (《葫芦村笔记》,陈浩志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Can not find mark:zw_wzli最齐的梅州客家菜中关于猪的做法大全!从猪头到猪尾一个不落!
最齐的梅州客家菜中关于猪的做法大全!从猪头到猪尾一个不落!
试季穿帮大揭秘
最齐的梅州客家菜中关于猪的做法大全!从猪头到猪尾一个不落!一般客家家庭,养牛是用来役使,养鸡用来生春,养猪才是用来打牙祭。如果哪一家没有养猪,则意味着穷。结婚生子无法办席,冬至腊月无法腊肉。“家”字,从“豕”,猪也。家有猪就安稳,就有一年盼一年的希望。曾几何时,迟猪是一件颇为隆重的大事。从天未光的猪吼声,到大镬蒸汽绕绕的沸水、顶替猪屠桌的大门板,一切都是那么郑重其事。就算自己家不买肉,按风俗也总是有一碗主家送来的猪旺汤食的。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除开过年,就是这迟猪的日子值得念想了。腈猪肉汆汤(三及第)材料:头顶腈肉(髻顶腈、猪颈肉),或者再增加猪肝、粉肠,葱花、盐。做法:1、用镬烧沸适量的水,放猪肉片、猪肝片、粉肠,煮熟。2、撒点葱花放盐调味装钵即可。附注:这是家庭版的客家猪肉汤,也喊三及第汤。原汁原味,菜名土但味鲜美,有猪肉的本香。选料是关键,一定要土猪肉。不然,你得放姜。腌面捞腈猪肉汆汤是很多梅州人的至爱早餐。客家猪肉汤头顶腈肉、排骨、猪肝、胡椒、葱花、盐。1、用瓦钵装切好的猪肉、排骨、猪肝,加胡椒粉和适量水,上镬蒸2小时以上。2、撒点葱花即可。这是猪肉炖汤版本。红焖猪肉五花肉、蒜仁、葱、姜、当归、黄酒等制作:1、选三层的五花肉,切成块,把生葱、姜和当归片放入开水,加点酒,把肉放进去滚10分钟左右,捞起肉,过凉水漂半个小时,油全部漂掉。2、然后用油煎,炸好后放入瓦煲,和蒜仁、桂皮、香叶、陈皮、八角、粬等一起煲,要注意把握火候,不能煲得太烂,也不能太硬,一般要煲一个小时左右。1、客家地区办大席的经典菜,色水喜庆。2、味浓香且不油腻。梅菜扣肉材料:带皮猪五花肉l000克,梅干菜200克,酱油20克,清油l000克。1、把猪肉的肉皮刮洗干净,放入冷水锅中,上火煮至八成熟,捞出用净布擦去肉皮上的水分,趁热抹上酱油;2、锅上火,倒入清油,烧至八成热,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炸至呈深红色,捞出晾凉,皮朝下放在枮板上,切成7厘米长、2厘米厚的大片,要把皮切断;将肉皮朝下整齐地码在碗内,肉上放梅干菜,均匀倒入酱油,入蒸锅蒸约30分钟至肉软烂,取出扣在盘子里。33香芋蒸排骨芋头,软排骨配料:酱油、豆豉、葱、姜丝、白酒、生粉1、先用白酒、酱油、生粉把排骨拌匀,白酒可以去掉排骨的味。放置大概二十分钟。2、然后加入芋头粒、豆豉,葱、姜丝,调味摆好之后放入镬中蒸十五分钟。客家炒猪肚猪肚算猪杂,但是属宴席大菜,客家人把它视为补胃气的食材,在市场上也往往是猪肉档里头价钱最贵的。炒猪肚是一道考厨师水平的菜,炒的时候师傅回交待烧火头加大火。炒猪肚可以用各种时令新鲜菜来配搭,也可以用客家咸菜来炒。材料:鲜猪肚一只,花生油一小碗,老酒一小碗, 番薯粉适量,盐适量,生抽适量,鸡精少许,胡椒粉少许,萝卜片、生冬菇适量。做法:1、萝卜切片待用,先将番薯粉/盐/生抽/鸡精/胡椒粉放入老酒中调好备用。2、猪肚洗净,切成长约7-8厘米,宽约4-5厘米,再将每片猪肚斩十来刀成网状,放在一边晾干水(晾干水很重要)。3、上锅,将生冬菇、萝卜片炒熟即可,装碟。4、再上锅,倒入花生油,火要大,将油烧成十成热(会冒黑烟时),放入猪肚爆炒。5、大火炒5-6分钟后倒入调好的老酒,有时可能会因火太大而油锅着火,不过没关系的,倒入黄酒后火就会灭了,一般家庭的火不够大只能炒长点时间。6、倒入黄酒后再炒3-4分钟,下炒好的冬菇萝卜翻炒几下即可上桌。35炒大肠大肠为客家人“打斗四”最传统的菜式,但不上大席。猪大肠300克、姜5片、大蒜2粒、红辣椒1支。调料:醋精 、黄豆酱各1小匙,鲜鸡粉1/2小匙。1、 全部材料洗净。大肠切段,姜切丝;红辣椒去蒂及籽,切丝;大蒜去皮,切片备用。2、 锅中倒入1大匙油烧热,放入大肠炒热,加入蒜片炒香,在加入姜丝、红辣椒丝及A料炒半均匀,即可盛出。姜丝最好选用嫩姜,才会清脆可口,不仅能调味,亦可直接食用。炒姜丝大肠一定要用醋精,才能表现出道地客家料理风味。炒猪杂材料,无非就是猪肠、猪肝、猪腰、粉肠、猪心等等猪杂,加洋葱、香菜、蒜梗等等一起炒。以前就是炒猪杂,现在改成比较洋气的铁板猪杂了。花生煲猪脚猪脚200克,花生50克。调料:糖1小匙,米酒、酱油各2大匙。1、猪脚刮洗干净,切块,略冲泡去血水;花生洗净备用。2、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调味料及适量的水,以中火炖煮至熟烂即可。花生应选择带皮且颗粒饱满的来熬煮,熬煮至完全熟软效果更佳。花生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猪脚同炖,可调理荷尔蒙的分泌,促进胸部的丰满与乳腺的发育,孕妇食用更具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炒猪面肉猪头肉,名声很好哦,富有肉感。客家人一般把猪头肉称为“猪面肉”。炒猪面肉捞猪耳朵差不多,加工都比较繁琐,先要用火烧毛,或者用煨红的铁器去烫,然后用刀刮,过水洗干净。炒之前要用沸水煮熟、切片。炒猪面肉同炒大肠都是便宜的菜,食酒最岩配,往往用来打斗四。只是现在比较少人食了,都是买卤猪头肉。猪脑盖煲汤剥了猪面皮的猪头壳,客家人一般讲喊“猪脑盖”。用来煲汤很简单,买半只猪脑盖,先过沸水洗净,然后整只放进煲钵,放一点拍破的胡椒粒,煲2个钟头以上即可。其汤色如猪肚汤,味道甘美香滑。煲猪脑盖汤是七零后的儿时记忆,但现在也因为相对比较肥腻而少人问津。韭菜煮猪红韭菜煮猪红更是一绝,先热一锅开水,把切成块了的猪红入沸水煮片刻,捞起过凉水浸冷,盛一旁待用;再起油锅爆炒姜丝,加入韭菜、猪红以及盐、味精、胡椒粉等一块焖煮透即可。咸鱼蒸猪肉“阿妹妹,今年几多岁,问厓爱唔爱,厓爱猪肉炒咸菜”,可见其味道多么诱人。同样百食不厌的是咸鱼蒸猪肉、猪油渣炒水漉菜、猪油渣炒菜脯。咸鱼肉50克,猪上肉200克,精盐2—5克,干淀粉5克,植物油5克,胡椒粉少许。1、咸鱼肉去掉骨切成小粒,猪肉切成粒一起拌和剁烂成肉酱。2、把肉酱放进碗内,加入盐、干淀粉、胡椒粉一起搅拌至肉酱产生粘性,放在碟上摊平成饼状,加入植物油。3、旺火烧开蒸锅,水沸放入肉饼,蒸约7分钟端开火口,利用余热焗3分钟才打开锅盖取出肉饼。鲜美嫩滑,有浓郁的咸鱼香味,是老少皆宜的绑饭菜。若只是将咸鱼、上肉切片调味蒸熟,便是“咸鱼蒸猪肉”,味道同样鲜美。天麻炖猪脑鲜猪脑、绍酒、天麻、枸杞、老葱、生姜、精盐、味精、胡椒粉、鸡精。1、将猪脑血筋、碎细骨去干净,并漂洗去血污,浸入绍酒中。2、炒锅放入水,烧沸投入猪脑焯水。天麻、枸杞用水泡浸并清洗干净。3、炖盅放清汤,加入猪脑、天麻、枸杞、老葱、生姜,炖50分钟,放精盐、味精、鸡精、胡椒粉调味即可。花生炖猪尾猪尾2条、花生米60克、生姜10克、葱5克。精盐5克、味精6克。1、猪尾洗净切段,花生米浸透洗净,生姜切片,葱切段。2、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尾、姜片煮至熟透,捞起备用。3、将猪尾、花生米、姜片放入炖盅内,加入清水炖3小时,调入精盐、味精,撒入葱段即可。附注:花生和猪尾同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两者同炖食用,可益气养血、滋阴补肾。猪尾最好用禾秆火烤一下,去一下腥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试季穿帮大揭秘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发现你不知道的穿帮镜头
作者最新文章爸爸的回忆录:(二)大家庭的生活
二、大家庭的生活
我们一大家子包括祖父祖母大伯父母全家和我们一家都住在一起,同一大门进出。大伯家有九个人,他和伯母生有七个孩子,我们家七个人,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我是老大,我下面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我们从第三进屋起就各自分开住了,大伯家住东面一系列房子,我们家住西面一系列房子,没有分家前大家是一起吃饭的,家里雇了几个工人种些田地,还有女佣做粗活干家务做饭等,农忙时节家里的妇女也都参加农田里的的劳动,帮忙割稻打谷晒谷子等,小孩子们也会到田头拾稻穗、麦穗,大家忙忙碌碌都很辛苦。
过了农忙季节生活就清闲起来,但遇到节日又会忙碌起来,特别令我记忆难忘的是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包粽子,而且品种繁多有肉棕、赤豆棕、红枣粽、豆瓣棕、白米粽等,还要煮许多鸡蛋、咸鸭蛋、鹅蛋等,大人要吃雄黄酒,孩子们额头要用雄黄写上王字,胸前挂个老虎头,还要吃大黄鱼等等,这些风俗令我们孩子们很高兴,在家里嘻嘻哈哈跑进跑出,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炫耀着。还有一个节日也令我难忘的是每年夏季的农历六月十九,这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乡下家家户户都要做馒头吃,当天一清早全家都会起来做馒头,和面发酵做馒头馅,左邻右舍小户人家都在家门外场地上做馒头斩菜心,乒乒乓乓的声音和着人的讲话声笑声,沸腾一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一早就被这热闹的的喧嚣声吵醒了。我家是在厨房间里做的,叮叮当当也很热闹,只是这嘈杂声传不出去罢了。
乡下过年的习俗也令我印象深刻值得一提,一般在腊月中旬以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腊月廿四送灶王爷上天后家里就渐渐为过年忙碌了,要预备做糕团的糯米粉、要酿米酒,还要杀猪宰羊杀鸡宰鸭等等,长工女佣和我母亲一起忙得不可开交,到阴历年底小除夕要祭祖做羹饭,祭祖一般由我祖母主持,在第二进房子的三间客堂里摆满好几桌酒菜,全家一一敬拜,我们小孩也跟着磕头跪拜,敬过三巡酒然后上饭,期间每次敬酒后都要跪拜,而且每桌都要跪到,忙得大家不亦乐乎,最后才是送客烧纸,结束后大家围坐一起吃饭,有时也互请近亲来吃,如我祖父的堂兄我的堂叔芮光庭(著名画家)家,我们有时也到他们家去吃。
到了大除夕家里又是一派气象,家里每到过年都要把老祖宗的画像供奉出来,那是男女彩色坐像,衣着为清皇朝的官服即所谓神祗,供桌上摆放着果品点燃香烛祭拜他们。除夕夜的夜里更是热闹,为迎送财神而供奉猪头猪尾(代表全猪),还有大公鸡、活鲤鱼,所谓猪头三牲,其他如香烛纸马一应俱全,祭拜后大放鞭炮大吉大利,然后就关上门叫做“关门利市”,到年初一一清早天还未亮就得起床,照样祭拜上香然后开门,这叫“开门利市”迎接财神,作为家中长子的我都和大人们一起迎送,一直要到年初五送走祖宗神祗,送走财神,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早饭“面条”,剥猪头,吃着丰盛的鸡鸭鱼肉,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我们孩子年初一早晨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对长辈磕头,大人就会给一个红包就是压岁钱,在大年夜晚上我祖父母会给我们每个小孩一包糖果,里面有长生果、云片糕、油枣、寸金糖等,寓意长命百岁称心如意年年高升等,另外过年我们还要到至亲好友家拜年也有红包压岁钱拿。
过新年的日子里村子里更是分外热闹,有敲锣打鼓舞狮子的,有唱麒麟的,有跳加官的挨门挨户上门舞弄,无非是讨些赏钱年糕等,引来村民的围观,孩子们也看得高兴,这些活动要到过了元宵节才结束。
&&&&在大家庭的日子里,我们和大伯家从大人到小孩都相处得和和睦睦,后来我们家和大伯家分家后就各自独立生活各奔前程,我大伯芮莘农在宜兴县教育局当教育科长,管理全县小学教师的工作调动等等,每年到期末跑他家来求职的很多,当然礼品也收得不少。我父亲芮仲吕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后来经人介绍在浙江省立金华中学教高中化学,每月的薪酬有100多大洋,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我们家的生活是很不错的。
我的爷爷叫芮棻(fen)字玉如,奶奶谢氏,爷爷是清朝的监生未考取秀才,平时在家读读书,有时做做生意但总是亏本,奶奶家比较富有靠他们家的资助不少,我在很小的时候朦胧记得第一进楼房翻造石库门时,我奶奶的娘家资助了不少。我爷爷奶奶平时很疼我,叫我小菊让我好好念书,爷爷平时常常吸长杆旱烟,有时会躺在藤躺椅上背诵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优哉悠哉的样子很有意思。平时夏天每天清晨起身后必到村后田地里走走看看为之“转田头”。
&&&&每逢夏天暑假到来,我爸爸从金华回家度假,家里就热闹了许多。记得有一年我们全家都从楼上的卧室搬到第二进楼下西边的房间里住,因为楼下比较宽敞凉爽,一边靠着大天井,晚上纳凉也方便,那时爸爸自己组装了电子管收音机“三灯机”在乡下是很少见的,晚上全家围坐着听新闻听音乐,引来村里人的称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那个时期生活安定物价便宜,夏天常有瓜农将整船的西瓜运来,我们买许多西瓜堆在屋里慢慢吃,它是消暑的最佳水果。暑期里,白天我们小孩都聚在第一进家里的楼上朝南房间里读书写字一起玩耍,夜里全家在天井里吃吃西瓜听听收音机聊聊天很是惬意,那时我们童年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啊!
记得到了每年的秋收季节,整个村庄都是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每家每户屋前的晒场上堆满了从田里新割下来的稻禾,男劳力不断地用扁担把稻子挑上来,女人则忙着脱粒打谷,一般人都用人工把稻穗摔打下来,但当时已有少数人家用上了半自动用脚踏的脱粒机和电动的脱粒机,这样的效率就很高了。场地上隆隆的机器声、人工的敲打稻穗的声音汇成了农忙时节独特的交响曲。
我们小孩子一般在旁边搬运脱下稻穗的稻草,把这些稻草捆扎好堆起来,到了夜里有的人家也开夜工,也有人家用稻草搭成小屋作夜里看守粮食之用,小孩子们也喜欢在稻草屋里玩耍“做家家”,这些新鲜的稻草一片清香很是诱人。
我的家乡宜兴是江南鱼米之乡,农村丰收的美好景象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这是我的父亲芮仲吕和母亲吕养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生猪尾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