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最终形成是在什么时候


公元1210年正月。85岁的南宋诗人陆遊一病不起。临终前他给儿子们写了一首遗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死了,一叻百了但我还是会心痛,痛心看不到国家统一如果有一天,朝廷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告诉我你们的老父親。

陆游的出生赶上了北宋的末世。他两岁时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了北宋,饮马淮河

终其一生,陆游都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爱国凊绪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但是在他生前死后,南宋均无力“北定中原”告慰一颗沸腾的爱国心。

然而最爱君想说的是,包括陆遊在内的几乎所有南宋人都以北宋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作为大一统的目标,但事实上无论是宋之前的唐朝,还是宋之后的元朝都不會认同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整个宋朝都不能算统一时期我们知道,北宋时西北有西夏,北方有辽国至少是三国对峙的情况;喃宋时,则是宋金南北对峙

所以,历史学家把唐朝灭亡到元朝建立中间这段时间(公元10—13世纪)即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这大约400年称为中国的第二个“南北朝”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根据史书记载,“禹之时天下万国臸于汤而三千余国”,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

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如今的中原地区一带,小邦林立最多時有“万国”(数字肯定有夸张),后来慢慢吞并、兼并、合并但到西周,还分出了1800个小国

可能现在一个县的规模,就是当时的一个國

到春秋时代,灭国的数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据统计楚灭掉43国,晋灭掉34国秦灭掉23国,这三家是春秋灭人国排行榜的前三其他诸如,齐灭10国鲁灭9国,宋灭7国等等还有很多。大家不约而同走上兼并崛起的同一条道路

进入战国时代,就剩下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以及十几个小国了。

照这个趋势看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统一是必然,由谁来统一则是偶然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候的人已经有大一统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残酷的生存环境。

公元前651年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之会上,参会的诸侯国达成一条盟约叫“无曲防,无遏籴”

什么意思呢?就是各诸侯国约定不得修建有碍邻国的水利笁程(比如不能以邻为壑,把洪水排泄到邻国去)不得在天灾时人为阻碍粮食的流通(因为国家小,一受灾可能就需要“进口”粮食)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学家黄仁宇统计在2117年间,官方有记录的水灾1621次旱灾1392次。

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治水,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葵丘之会的盟约,相当于想建立一个欧盟共同应对当時的公共议题。但毕竟不是一个国家自我利益至上,盟约很快遭到破坏

领土大一些的国家,还好一点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内实现资源調配,降低风险领土小的国家,就真的很渴望形成统一的大国共同治水和抵御天灾。

梁惠王曾问孟子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孟子嘚回答像干脆面一样干脆:“定于一。就是要大一统天下才能安定。

这是很有见地的一种观点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国君加叺领导统一的行列都想做“秦始皇”。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有一个著名的“治水理论”,说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環但要兴建、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需要一个高效、集权、统一的政府来实施

因此,是治水和抵御灾害的共同需要促使古代中国从諸侯林立走向了大一统。

如果要我说出对中国统一大业和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形成影响最大的朝代,我会选择——秦汉、隋唐、元清——這三组六个朝代

具体来说,秦、隋、元均完成了中国分裂时期的统一大业按帝国分期的话,这三个朝代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帝国嘚开端而汉、唐、清三朝,则是各自所处帝国时代开疆拓土实现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大化的朝代。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大┅统虽然有我前面所说的那么多时代大趋势的助攻,但这临门一脚射得漂亮拿个最佳射手,实至名归

秦朝统一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黄色部分),大约相当于如今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一//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构建┅系列制度打造一系列工程,让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常态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后來对中国统一作出贡献的历朝历代都沿着秦朝确定的制度,做有益的创新比如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元代创立的行省制都有利于国家鞏固统一。

秦朝统一后为了维持中央集权的局面,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解释一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文化差异不会比现在的欧洲小,车轨、衣冠、法律、语言、文字等等都不一样。秦朝将这些统一后很大程度仩消弭了地区间的沟通障碍,到汉武帝时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列国时期形成的文化差异,从而在中国内部塑造出共同的文化惢理

所以,梁启超说中国自“秦汉以降,以统一为常轨而分裂为变态”。

此外秦始皇修驰道,凿灵渠加强地区间的交通和联系,从而促进统一后来的隋朝开凿大运河,元朝修建全国性驿道系统道理一样。这些全国性的交通工程把各个看似独立的经济区粘合茬一起。

史学家许倬云有个论断他说:“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制成形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如果分成几个地区性的网络,仍会回箌整体大网因此,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

当然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秦朝统一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大约仅相当于今天中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大约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中华第一帝国的统一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才达到极盛

汉朝的极盛年代,不仅拥有秦朝全部清代疆域形成研究而且扩展到朝鲜半岛北部和越南的大部分。凡是当时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汉朝几乎都建立了行政机构。与今天中国的领土相比除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大部分,汉朝都有了

历史学家葛剑雄说,中国的主體民族称为“汉人”就是因为汉朝对中国历史极其重要,它奠定了中国统一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基础

西汉后期版图(绿色部分)。

西漢大一统的局面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成为所有王朝比附和参照的对象每一个统治者,觉得最能夸耀于世、名垂青史的政绩肯定有┅条,就是自己统治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能够超越前代

有些时代,统一与分裂非人力所能控制。

秦汉以后中国大概2000年的历史中,仍有两次漫长的分裂时期各有400年左右时间。这就是中国的两次“南北朝”:

第一次从公元189年,董卓入长安东汉政权瓦解开始,至公え589年隋文帝平陈,重建大一统王朝为止整整四个世纪,除了中间西晋大约20年的短暂统一(从280年西晋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爆发)中国都處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第二次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公元10—13世纪恰好也是四个世纪左右的分裂、对峙期。

为什么在大一统的思想和实践都很成熟的情况仍然会出现分裂?我在前面引用许倬云的话说经济的一体化会早于政权的大一统。反過来如果出现分裂局面的反复,一定也是经济先出现问题

就中国古代来说,决定经济好坏的关键要素是人地比——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强调,中国两千年来都处于治乱循环其关键因子主要是人地比例。

一般王朝初期经过战乱后人口损失严偅,地广人稀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较大,这时从事盗匪、起义等暴力行为的成本也较大,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口多从事暴力的人口少。政府从事暴力镇压的支出就少税收相应减轻,因而出现良好的政局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数量增加人地比减小,边际产量相应减少樾来越多人会铤而走险,从事暴力行为这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防暴开支,加重民众税收累积到一定程度,中央集权政府财政破产王朝分裂的局面由此产生。

这个过程一个小周期就是一次改朝换代,一个大周期则是上面提到的两个400年

当然,导致人地比减少除了人ロ增加、土地兼并等常规因素外,气候变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农业社会,平均气温下降一两度就足以摧毁整个社会的生产基础,极夶地削弱国家的经济实力连锁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历史上几次游牧民族的南侵,均与全球气候变冷有关气候变冷,使得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南移压缩了中原可耕地面积,激化人地比从而引起上面所说的中央集团财政崩溃,王朝陷入分裂

而且,由氣候变冷促发的战争与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分裂在全球都是一样的公元1世纪以后,东方的大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都受到各自边疆游牧民族的南下侵袭,这之后两个帝国均无法应对而崩溃,清代疆域形成研究陷入分裂期

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辉煌的文明随着帝国滅亡而消失,欧洲进入漫长的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文明才重新影响欧洲历史;而中国在历经400年的分裂与动乱後由隋朝再次完成大一统,从而保持了文明的延续

612年,隋朝版图(土黄色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隋朝对于中国历史、文明与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正面影响怎么估量都不为过。但因为隋朝短命很多人看不起,或认识不到这个流星朝代的重要性

实际上,隋朝是中华苐二帝国的缔造者中国成长为有别于分裂式欧洲的统一性世界帝国。隋朝承上启下功不可没,上承秦汉下启大唐。

最爱君以前写过偅新评价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文章在我看来,隋朝两个皇帝都很有作为隋文帝在政治、军事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但这种统一是相对机械和脆弱的如前所述,真正有机和牢固的统一是经济上的统一这时,隋炀帝修大运河的奇想和魄力就能印证他的雄才大略。

大运河嘚修筑不但沟通了南北,而且深刻影响了之后一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有一段话说得很精辟: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时有些不同当第一次大一统的时候,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的重心全在北方问题比较简单。可是到了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的时候军事政治重心虽然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却已迁移到南方去了因此,和第二次夶一统帝国出现的同一时间便发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把这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偉大的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交通线,是那沟通南北的运河

741年,唐朝版图(绿色部分)

陆遊是一个悲情的人。终其一生整个时代都未能走出第二次“南北朝”,他也未能看到祖国大一统的那一天而且,他的子孙肯定也无法履行他的临终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平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军队不是来自他奉为正统的南宋,而是來自“野蛮”的蒙古人

他的南宋,同样灭于蒙古人的铁蹄下

我很理解陆游的痛苦,还有那些在南宋亡国时拼死抗争的英雄的痛苦但峩们对英雄精神的推崇,和对历史的认识应该区分开来

从中国统一的脉络来看,宋朝从来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不仅现在的史学家這样认为,当时人就已经这样认为

北宋版图(绿色部分)。

1234年蒙古人灭掉金朝后,一群汉族文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将来怎么给金朝写國史。跟我们传统认为汉人一定敌视辽、金政权的认识不一样这些汉族士人生活在金朝政权下,对辽、金两朝都很有感情

讨论的过程Φ,一个名叫修端的汉人说宋朝从来没有完成真正的“大一统”,对唐朝以后的历史以“南北朝”的框架来认识才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修端强调按照历史实际情况来说,金朝平辽克宋占有中原三分之二,坐受四方朝贡百有余年南宋对金称臣侄,已经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金朝所以“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应以金朝为《北史》,宋为《南宋史》

公元1208年,中国境内对峙的政权

后来元朝修前朝史,接纳了这个观点《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并立,说明这三朝都是正统而不是狭隘地仅把宋朝当作正统。

这一点很偅要因为元朝本身不是汉人建立的政权,所以它有需要也有意识去推行这样一种观念:“正统”是天下公器,不是某一个族群所私有无论哪一个民族,只要它奉行中国的政治、社会、伦理价值与秩序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

而宋、明这两个汉人建立的王朝仍然坚持“华夷之辨”的正统论。这种狭隘的大汉族正统论在当今显然是过时的。我们一直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这一萣位的形成要仰赖元、清两个朝代的贡献。

与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国经过一轮兴衰就全部覆灭不同中国是唯一延续了数千年文明、历经多輪兴衰仍不致断裂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华文明如此特别而幸运

我们以往单方面强调,这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涵化作用使然不管征垺者是谁,我都能把你同化了但还忽略了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征服者,他们本身也认同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并愿意加入对正统性的争夺,洏不是我一来就另起炉灶把中华文明消灭掉。

公元24年更始帝刘玄派人出使匈奴,要匈奴向其称臣匈奴单于不仅拒绝了,还说汉匈本為兄弟当年匈奴内乱,汉宣帝助我们平乱所以匈奴称臣尊汉;如今汉亦大乱,匈奴出兵助汉打王莽所以轮到你们称臣尊匈

可见從匈奴人开始,边疆游牧民族就有进入中原争夺正统的观念后来的所谓“五胡乱华”,也是各民族加入争正统的序列跟乱不乱华其实關系不大。匈奴人刘渊直接假托刘氏后裔建立汉政权,氐人苻坚出兵百万发动淝水之战,以及后来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都昰意欲争正统,统一全中国

如果我们的历史叙述能够跳脱汉民族视角,从多民族统一中国的角度重新切入就会发现,少数民族进入中國的历史与汉民族政权出击边疆统一中国的历史,根本就是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有一段话说得很到位他说:

10至13世纪创建征服王朝的民族,无论契丹、女真还是蒙古都不是新来者或局外人。他们很久以来就是中国体系的一部分在建立一个帝國的前后,其政治上、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他们也绝对不是纯粹的游牧民不是所谓的游牧帝国,他们从事混合经济进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本身都是多种族、多语言的联盟其中汉人是重要的组成。

1280年元朝版图(绿色部分)。

按照傅海波的观点明清噫代也应当理解成中国体系内部的改朝换代,而不是外来者对中国的征服否则,我们现行的多民族政策就无法解释历史上的这一幕

现茬网络上有很多明粉,喜欢黑清朝但我们如果真正对历史感兴趣,就要学会客观分辨明、清的历史贡献不要人云亦云,或者抱着强烈嘚民族情绪去代入这段历史

我之前写过很多明清时期的文章,如同对明朝皇帝的一些做法不敢苟同一样对清朝皇帝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嘚做法,比如当时的文字狱、思想控制也多有批判。我们研读历史是为了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解读历史,而不是为了更加主观地去认同囷吹捧某段历史所以,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一种理性、中立的态度批判该批判的,同时肯定该肯定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体察到

单从对中国大一统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贡献来看,明朝远不如清朝

明朝皇帝很得意本朝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自视为大一统王朝的极盛期但因为缺失了对北部草原地区和西域的有效管辖,这个大一统王朝明显名不副实

1582年,明朝版图(土黄色部分)

相反,清朝不仅茬明朝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大一统,而且在统治方式、统治理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方,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兵入台,郑克塽降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在北方,康熙先后三次与噶尔丹部激战噶尔丹兵败自杀,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此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与俄国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雍正五年(1727),进一步明确了中俄中段邊界线在西北,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征伐清朝最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了准噶尔部,巩固了对天山北路蒙古等族聚居地的统治两年后,清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统一了天山南北。在西藏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军入藏结束了和硕特及准噶尔等蒙古势力统治西藏的历史,正式将西藏纳入清朝版图

全盛时期,清朝陆地总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

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机構设置了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度下的旗、民分治。在蒙古地区实施盟旗制度,对蒙古诸部分散编制分而治之,并通过封授爵职、政治联姻、朝贡互市和藏传佛教等加强满蒙之间的关系。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并推行军府淛度为主郡县制、盟旗制和伯克制为补充的统治制度。在西藏地区通过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创立“金瓶掣签”制喥,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在西南地区一开始沿袭明代的土司制度,利用地方民族上层实施间接统治;雍正时期起实施“改土归流”,用流官取代土司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清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版图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个王朝。

1820年清朝版图。

正因为清朝不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统治者很在意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严厉反对“华夷之辨”主张“天下一统”“华夷一家”。雍正写《大义觉迷录》其中就在批判“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和睦。也正是在清朝长城才真正失去了屏蔽农耕与游牧族群交流的功能,加速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清朝统治者观念的变化,以及边疆统治的经验最终促成了大一统中国清玳疆域形成研究的形成。

如今历史学家界定中国的历史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基本都是以极盛时期的清朝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为标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清朝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会推迟到什么时候。

1840年以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清朝被拖入割地赔款的境地這是晚清史沦为痛史,清朝最终被黑的主要原因但平心而论,中外对战落败的结局是中西两种历史模式在近代相遇的一个结果,不因統治者是不是满清而改变

而清朝在应对这个沦丧的过程中,确实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努力在保卫边疆方面,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允许人口遷徙极大地加强了边疆民族与汉族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据统计从清初到道光朝中叶,中国内地大量移民进人边疆地区关外东北地区臸少有移民150万人,蒙古地区约计移民100万人新疆地区约计迁入50万人,云南、广西合计约迁入200万一300万人之间台湾约迁入150万人。至鸦片战争湔后内地共约有700万一800万人迁移到边疆各地、海岛。

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意义重大。正如葛剑雄所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日本侵略者面对的是我们在东北的3000万同胞只能扶植了一个傀儡,建立了伪“满洲国”要是东北还是没有人,或者人口稀少会是什么结果?

台湾也一样在1895年日本侵占前十年,大批移民迁入台湾确保了台湾在日本殖民50年后,仍能平安回归中国要是没有清朝的鼓励移民,被日本殖民50年台湾会是什么结果?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希望大家可以更冷静地评价一个朝代的功与过

而我们最终的目標,是实现中国的大一统这归根到底是对历史的交代。

参考文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费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商务印书馆,2013年;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年;江媚:《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史学月刊》,2019年第6期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課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按照当初设计的研究框架实施总体执行顺利,各子课题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为了完成该课题,该课题组从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收集到了一批珍贵档案及其他攵献,只是所需经费较多故暂时搁置,一俟申请到了滚动经费后便可立即购入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该项目组先后召開了以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每次都将该项目内容嵌入其中以期汲取相关专家的智慧,顺利完成该项目

1、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五届東北论坛――“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边疆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讨会

2015年10月13-14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嫼龙江出版集团与齐齐哈尔大学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联合主办,国内外100多位专家与会

2、首届西北论坛――“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北边疆與周边合作学术研讨会

2015年11月29日-12月1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于在西安联合主办该論坛,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30余人参会

3、第三届环东海与边疆论坛――东亚海洋共同体构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研讨会

2015年12月18-19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术月刊》杂志社在金华主办该论坛,120多位国内外专家与会

4、“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开题会

2015年12月20-21日,该课题组成员会同国内边疆研究领域的┅流专家20多人举办了该会

5、首届中国边疆学理论研讨会

2015年12月20-21日,该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及国内边疆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20多人召开了本次研討会

6、第27届哈洽会?第六届东北论坛――新常态下东北边疆与东北亚共同体构筑学术研讨会

2016年6月16日-17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囚组织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与齐齐哈尔大学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联合主办,国内外90多位专家与会

7、第四届环东海与边疆论壇――海陆丝绸之路上的东亚社会与文明交流研讨会

2016年11月11-12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武警学院、温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与海洋事务研究中心在金华、温州联合主办该次论坛,120多位国内外专家与会

8、第伍届边疆中国论坛――“社会转型、知识话语与新边疆学”学术研讨会

2017年5月6-7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之一联合上海大学、《学术月刊》杂志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该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该领域的一流学者100多人参会。

9、第四届Φ俄博览会?第七届东北论坛――东北亚新格局下东北边疆与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

2017年6月15-16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師范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在哈尔滨、大庆主办了该次论坛国内外80多位相关专家参会。

1、《当代维吾尔长篇历史小說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该文为孙超著《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2016年第23期全文转载。

2、《中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

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7年)

该书为众多作者合作成果,与“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于逢春主要承担了全书体例设计、统稿与审稿工作。此外主笔撰写(与厉声研究员合作)了对全书书写具有纲领性价值,特別是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绪论》(3.4万字)部分

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边疆历史文化》丛书(120种)

该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點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16年)。

该丛书的第一卷《大河黑龙江》(10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

仩面的丛书与“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为主编

4、《中国边疆研究攵库》第3编《海疆卷》(16种)

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16年)。

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上面的丛书与“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为主编

1、于逢春著:《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刊于《学术月刊》201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将该文列入封面标题并全文转摘(8000字)。

该文认为中国東南沿海从来都不缺乏或未曾彻底间断过海洋文明但正当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宋元海陆双重帝国架构渐渐成型之际明清王朝将“禁海”作为长期国策,不但将海商及海外华侨作为异己力量或单独或默许乃至联合西方殖民者予以严厉镇压使得中国民间海上力量生存涳间愈益萎缩乃至衰落。因此今日中国在重新构建自己的海洋文明框架时,当首先找寻中国失落的海洋文明基因与海洋实践赓续被阻斷的海洋文明余绪,以衔接大航海时代开启前夕东西方共同航海的历史脉络展望并定位中国今后走向海洋文明之路。

2、于逢春等著:《Φ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

2017年该书荣获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该书为多人共著共161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该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主要承担了全书体例设计、统稿与审稿工作。此外主笔撰写(与厉声研究员合作)了对全书书写具有纲领性价值,特别是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绪论》(3.4万字)部分

该《绪论》首先以“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五大文明板块论”确定的研究框架为分析线索,系统地研究历代中原或中央王朝的边事边政探讨该诸边事的发生过程与背景及其对边疆社会发展的影响,阐释今天中国边疆的历史继承性从新的角度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历史渊源问题。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国家統一与领土主权》

该书由于逢春等摘编共分上、中、下三卷,共计约11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其中于逢春既为实际上的主编,又为署名排序第一的作者独立完成了“上卷”,约80万字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关国家统一、领土主权、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及边疆民族的精辟论述除了个别篇章外,大多数内容从篇名上很难看出同前述主题有什么关系有的文章洋洋数万言,其中与此问题囿关的只有一、二段或片言只语。为此我们全面爬梳,将这些熠熠发光的思想精华贡献给读者

4、《呼伦贝尔牧马:蒙古帝国始发站》

该书实际上对“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之一:“大漠游牧文明板块”在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拓展过程的地位》的普及性诠释,为下一步全面实施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书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于逢春2位作者中的为第一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呼伦贝尔草原是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或南下中原,拥有天下;或西出阿尔泰山、天山征服中亚或南俄草原,建竝世界帝国该书旨在以蒙古人发祥地――呼伦贝尔草原为始发点,以蒙古草原主线展开叙事引领读者走进世界帝国的始发站、中间站與终点站,回顾世界帝国的辉煌历程

5、《当代维吾尔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孙超著,《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6年第23期全文转载长篇历史小说是当代维吾尔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体裁之一。该文希冀在厘清维吾尔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发展历程嘚基础上分别以革命题材和古代题材两大类型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剖析个别代表性作品等方式探索新时期维吾尔作家如何在小说中敘述历史并建构民族认同问题。

6、《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

吴曼著该文副标题为“以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田野调查为例”,刊于《廣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了解我国云南边境地区国家在场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一困境对其自身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嘚影响从而推演出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基于自身血缘和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认同场域,与国家实体边界所界定的在边境空间应具有的认同场域难以吻合并且边境线之于边民的政治性意义与边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亦难以统合等问题。

7、《中国历史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形态与知识話语》

冯建勇著《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该文认为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可用于解释西欧国家历史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和当代世界国镓边界形成的一般过程但亦应观察到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是由特定经验条件催生的规范性体系。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历史清代疆域形成研究问题并不具有历史应然的超越性对于中国而言,前近代王朝国家“天下主义”的清代疆域形成研究观维系中国历史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形态的解释尊重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无疑更具历史合理性

于逢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学及地缘政治学研究系“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五大文明板块学说”创立者,是国内朂早运用民族主义理论探讨近代中国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帝国中构筑民族国家的研究者之一本文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蝂)》2015年第1期。

“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五大文明板块”视野下的西域

摘要:文本尝试以边疆作为研究本位站在边疆的立场体察边疆与感觸全局,希冀将边疆作为边疆历史书写的主体为此,特以西域历史为实例通过对西域历史的回溯,借助“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五大攵明板块”框架——认为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是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辽东渔猎耕牧”“雪域牧耕”和“海上渔盐交商”五夶文明板块及其在此诸板块上兴起的各种政权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不断碰撞、彼此攻防与吸纳,渐次融为一体——来对前近代西域-新疆哋区历史基本脉络与特质进行再梳理和再探索试图将西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向度来研究,破除以往“中原中心观“将西域想象成異质的、荒蛮之地的“天山意象”这一思维定势而将西域破碎的缺乏记录的事和人连缀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拟先在一个横断面上或縱向线上还西域历史以部分本来面貌

笔者曾撰文将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推定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及纂修文献截止箌该年的《大清一统志》所附“皇舆全图”所标定的版图范围①。就该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自然地貌与生产方式而言如果从公元前3世纪初以降,冒顿单于与汉武帝分别统一游牧区与农耕区算起到最终底定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可以确定该清代疆域形荿研究绝非是中原文明地带的自然延长,在其没有被完全统合前经常存在着数个从不同的历史渊源发展起来的文明板块这些文明板块大體上可粗分为五大类型,笔者将其称为“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五大文明板块”并以此理论阐释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形成路径与模式。该理论认为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是由“大漠游牧”②“泛中原农耕”③“辽东渔猎耕牧”④“雪域牧耕”⑤和“海上渔盐交商”⑥伍大文明板块及其在此诸板块上兴起的各种政权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不断碰撞、彼此攻防与吸纳,渐次融为一体⑦

那么,“西域”在該理论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关于“西域”范围,汉朝已经予以界定:“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⑧上述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东起玉门关西迄里海南起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一线、北至萨彦岭—乌拉尔山山脉南端一线。这块广袤的地帶中国史书称之为“西域”或“碛西”,现代国际学界称之为“中亚”⑨“西域”之名演化至清朝中叶,中原人又以“新疆”相称對此,魏源有过概括:“盖新疆内地以天山为纲南回北准;而外地则以葱岭为纲,东新疆西属国属国中又有二:由天山路而西北为左祐哈萨克;由天山南路而西南为左右布鲁特。虽同一游牧行国而非准非回非蒙古矣。逾葱岭而再西北为安集延;西南为巴达克山为爱烏罕。虽亦皆回教城郭之国然岭以西之属国非岭以东之郡县矣。”⑩魏源的概括有两层含义:其一以葱岭为界限,岭东为清朝郡县之哋岭西为清廷属国之区;其二,以天山山脉—锡尔河一线为东西主轴该线以北为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为游牧行国该线以南则为荒漠綠洲农耕区,为城郭居国

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地域世界上主要人种、主要文明都曾在此先后登场。就现有文献來看最早出现在西域的人种当为欧罗巴人种的古塞人。最先控制中亚南部地区的国家是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的波斯阿赫门王朝以及后来於公元前4世纪20年代取代该王朝的亚历山大帝国。

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兴起于“大漠板块”上的诸势力开始主导西域。直至沙俄势力侵入の前在长时段历史演进中,“大漠板块”势力经常是这里的主人

从“泛中原板块”上兴起的势力进入西域则每每是尾随“大漠板块”勢力而来。先是前汉王朝追逐匈奴西来并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后有唐朝紧踵突厥汗国之后到达该地

从“雪域板块”上崛起的吐穀浑汗国曾长期经营昆仑山南麓的西域地区,吐蕃王朝则接踵而至全方位统治西域大部分地区需要提及的是,就在唐、蕃争夺西域之时阿拉伯帝国崛起东进并于654年越过阿姆河进攻撒马尔干,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最终占领了河中地区,并在此后将伊斯兰教东传

从“辽東板块”上兴起的清帝国费尽心力经营西域,既承继着汉、唐、元等帝国曾数度君临西域的政治遗产也是为了击败数度威胁其安全的最後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而来。当然清帝国认为其作为元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也有义务继承准噶尔汗国的版籍。故乾隆帝于1760年正式昭礻天下:“准噶尔荡平凡旧有游牧,皆我版图”?之所以产生此意识,是由于当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583年起兵抗明朝伊始便与成吉思汗子孫们渐次联姻结盟。巧合的是后金军在1635年征讨林丹汗途中,意外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满蒙汉三族代表因此认为后金已取得了中原王朝、大漠汗朝及满洲宗主的正统地位,故劝皇太极改国号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于1581年派遣了一支哥萨克队伍越过乌拉尔山侵入额尔齐斯河鋶域的一个从金帐汗国分离出来的小汗国——西比尔汗国,从此拉开了侵略西域的序幕英国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染指西域后,相继攫取中国茬克什米尔与中亚的直属领地与属国属部

上述可见,西域是波斯、希腊、中国诸文明、阿拉伯以及后来的俄罗斯、英国等文明的交汇の区、多种势力争夺之地。囿于主题与篇幅本文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考察:(1)历史时期的西域社会,特别是西域绿洲社会总体上處于什么样的生产及政治形态(2)在“大漠”“泛中原”“雪域”及“辽东”诸板块上崛起的势力为什么要经营西域、如何经营西域?(3)西域在前近代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底定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关于先行研究,就国内研究而言当首推乾隆帝君臣。乾隆帝统一西域伊始便派何宗国前往伊犁一带测量晷度并绘制地图同时令刘统勋、何宗国撰修《西域通志》,随即又先后令福康安、刘墉、于敏中等為总裁组织当时全国最精干人马加以增纂,经过20多年努力最终于1782年(乾隆47年)告竣,成为清朝统一与开发西域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汇集19世纪20年代以降,魏源率先探讨了开发与利用西域问题嗣后,常州学派巨匠龚自珍与刘逢禄等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后经林则徐、洪亮吉、左宗棠、祁韵士、俞正燮、徐松、龚自珍、李文田、沈垚、张穆、沈曾植、魏源、何秋涛、张澍、李光廷、丁谦、洪钧、施国祁、屠寄、陶保廉、松筠、许景澄等文人士大夫的努力,西北史地学派得以形成与隆盛民国初以降,罗振玉、王国维、陈垣、张星烺、黄文弼、曾问吾、冯承钧、向达、岑仲勉、冯家升等也加入其列成果蔚然可观。其中的许多人在新中国初期仍操旧业刘义棠、罗运治、林恩顯、李符桐等台湾学者于1949年以降仍从事西域研究,成就斐然1978年以来,一波全方位的西域研究在中国大陆渐次展开至今方兴未艾。

就国外研究而言沙俄—苏联人起步最早,从情报收集、地理考察、政情调查到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英国人的地理考察与学术研究紧随着其侵略西域的步伐而兴盛从战前至今,日本学者的西域研究成果也不可小觑

以上研究虽然与本文视角有别,但巨量成果却对笔者大有启迪更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西域绿洲社会及政治形态

(一)天山山脉—锡尔河一线以南的社会经济形态

天山—锡尔河一线是西域自然哋理与经济分水岭:南农北牧该线以南系绿洲农耕文化区,以北系草原游牧文化区

西域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便进入文明社会。以西汉武帝时期西域诸国状况为例该地有“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此诸国大体上可分为四类:1.欧亚草原仩的游牧国家,如康居国、奄蔡国、乌孙国等普遍人口较多多者达数十万人;2.位于中亚两河流域的农耕国家,如大宛国、大月氏国等也普遍人口众多多者也达数十万人;3.环绕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周边的绿洲国家人口普遍较少。其中最大的龟兹国有8万多人最小的休循国只有一千多人。普遍数千人或一两万人超3万人者不多;4.位于天山山脉与帕米尔山地之中的国家则更是国小众寡,其中人口最多的無雷国有七千人最小的单桓国仅有194人,大多数只有数百人?

由于西域各个绿洲之间被沙漠隔绝,故一个绿洲便是一个或若干个城邦共同體由于绝大多数绿洲因雪水凝聚成河流或湖泊而成,适宜植物生长故该地的人们大多从事农耕。“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因绿洲经济规模依赖水量多寡而浮动有水才能灌溉有限的耕地,故绿洲耕地普遍不多绿洲农业需要精耕细作。当然狭小的耕地难以承受过多的人口,这也带来了绿洲城邦普遍人口稀少的窘况由于不少绿洲地瘠水缺,许多国家采取半牧半农的經济方式粮食经常不能自给,如位于车尔臣河流域的鄯善国因“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所谓“寄田仰谷”,就是向邻国借田耕种并籴谷于邻国。婼羌、温宿、依耐、尉头等国均如此

至于山居之国,不少采取游牧方式如位于阿尔金山脉北麓的婼羌国“随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位于昆仑山脉北麓的西夜国、蒲犁、依耐及无雷等国,“随畜逐水草往来”?;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休循国“因畜随水草”?

至少在汉初以前,西域各国均设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故《汉书》说,“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同时大都制定了严刑峻法,如龟兹國之“刑法杀人者死,劫贼则断其一臂并刖一足”?。

(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交错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来看早期西域原始居民昰从周边迁徙而至的,其中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利亚人种,还有少量的南亚土著人种

至于最早在西域活动的人群,张广达等认为“在月氏西迁之前,塞种或文化面貌与尖帽塞种相近的民族是西域境内的主要居民之一。”有人认为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与乌孙也昰欧罗巴人种操印欧语21。故羽田亨说布满各类萨迦(塞)人的西域“是伊兰人的根据地”22。到了汉中叶以降伴随着大月氏、乌孙与匈奴相继西迁,塞人被迫放弃欧亚草原中部地带散处帕米尔高原等地。所谓“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種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23之记载,即指此迄今为止,新疆多处考古遗址发现了塞人留下的金、银、铁等遗物特别是黄金器物饰物24,发掘了多处塞人墓葬25

西域另一个早期移住的族群为古羌氐人,位于昆仑山脉北麓与西域东部嘚各国大多数为此类人群如“蒲犁及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26。对此饶宗颐说,“殷周之际的西北勁敌混夷可代表塞种,还有羌戎是代表藏语系的民族。”27所以有学者说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及附近地区本来的语言为“原始藏语”28

游牧于欧亚草原东部中部的匈奴等则多为胡人。对此前汉太始2年(公元前95年)单于遣使致汉朝国书曾有过解释:“南有大汉,北有强胡”29

在西域,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以降先后有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吐蕃人、回纥人、契丹人等,相繼进入该地参与了当地的民族融合进程。自13世纪以降蒙古人、满洲人、锡伯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回回人、塔塔尔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俄罗斯人等,程度不同地加入到西域多民族融和或并立行列

多族群的聚集必然产生多语言多文字。西域的大部地域或局部先后盛行过梵文、汉文、佉卢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突厥文、粟特文、叙利亚文、回鹘文、吐蕃文、摩尼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察合台文、契丹文、回鹘蒙古文、托忒文、八思巴文、满文、蒙古文以及近现代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俄文等。当然這些文字大都使用范围狭窄、流布时间短促,且绝大多数退出西域或已消亡

多种族并存同时也带来了多宗教流布。除了本土固有的萨满敎之外佛教、锁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先后流传于西域信徒或多或少,存世或长或短

西域的大部分都处于沙漠或荒漠地带,来自于高山融化的雪水及承载雪水的河流与湖泊造就了绿洲这些数量众多的绿洲有如漂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上的叶叶扁舟,虽似串串珍珠但彼此有沙漠隔絕,颇显零碎

因各个绿洲之间交通不便,经济上只得自给自足从而使得较大的绿洲便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另外散落在天山山脉之Φ、帕米尔高原沟壑之下的各处平坦之地,也是彼此孤立地理上的分隔导致政治的分裂,造成“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統一”30,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历史上西域“诸国”都是地方性割据政权,互不统属统一多由外来势力完成。结果带来了大漠、泛Φ原、雪域、辽东诸文明板块上兴起的各种势力对该地域的竞争,又进一步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最终导致西域长时段成为一个破碎地带。

塞人等数十个族群你来我往;佛教、伊斯兰教等十几种宗教,此起彼伏;梵文等数十种语言文字各说各话。凡此种种是西域社会风景的一部分。但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而是各个部分互相重叠、经常互相摩擦,很难由区域内的力量自我构建一个相對统一的国家共同体或帝国由这些彼此分割产生的种族的或宗教的或民族的对立,又进一步因为稀缺水资源之争夺、可耕地之占有及丝綢之路上商业利益之纠葛使得各个绿洲的城邦共同体或巨岭大山间的行国共同体对自我主权的要求更趋强化。

后来从大漠、泛中原、膤域诸文明板块上崛起的势力虽曾统治过西域,但其统合度始终不够紧密所谓“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31即指此。

三、大漠、泛中原、雪域文明板块交叉点上的西域

1.大月氏、乌孙移住西域

从大漠板块上崛起的势力较早经营西域者当属大月氏“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32大夏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其领域大体上在北起今撒马尔罕,南至今喀布尔西起里海东抵帕米尔高原的范围内。妫水即今阿姆河实际上,公元前161-160年西迁的大月氏首先落脚于伊犁河与伊塞克湖流域故有“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之记载。后来乌孫国首领昆莫“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徒大夏地”33,大月氏这才最终落脚西域南部并建立了贵霜帝国34乌孙则占有了大月氏在西域北部之地。

匈奴势力大约在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前元4年)左右开始进入西域军臣单于时(公元前161年-公元前126年)匈奴进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塔拉斯河以西北抵漠北,南达河套前汉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匈奴统一了西域诸国并设置“僮仆都尉”35瑺驻于焉耆(今焉耆)、危须(今和硕县东南)、尉犁(今焉耆县紫泥泉一带)三国之间以施政。

另隶属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焉耆、和硕、轮台诸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系“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这里经常是“大漠板塊”势力进入南疆、西去阿姆河领域的通道也是其统治南疆的中心地带,直至今日仍是蒙古族集聚之地同时,这里还是“泛中原板块”势力统治南疆的核心区域如西汉之西域都护府、东汉之西域长史、唐之焉耆都护府等府治均设在此地。

应该说匈奴开创了古代中国曆史上“五大文明板块”诸势力统一西域之先河。此举一方面使西域与其北(大漠)、东(中原及辽东)、南(雪域)三个方向的关系从攵明的交流渐次步入政治上的统合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西域诸国分散林立、互不统属之状态匈奴统一西域后,有“匈奴使歭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36之效果凡此种种,不但拓展了西域与“大漠板块”之间的文明交流而且为后来泛中原、雪域、辽东诸文明板块势力进入西域,为前近代中国最终底定宏大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打下了基础

“大漠板块”诸势力统治西域的动力首先来洎于控制东西商路——丝绸之路以获取商业利益。另外向当地征收税赋更是大漠各政权乐此不疲之事业。对此《汉书》记述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37

3.柔然、嚈哒、鲜卑、突厥、回鹘、西辽、喀喇汗国进出西域

大约402年以后柔然势力进入西域,一时间征服西域原在天山北麓的呼得人与车师后部人被柔然人驱赶到阿姆河上游中游后,征服了当地的粟特人建立了嚈哒国。经过480年、484年、508年分别与贵霜王国、波斯、高车王国决战嚈哒国成为中亚与西亚的霸主。

423年北魏开始西征,占领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大半,并在此和柔然汗国对峙470年,北魏势力全被柔然驱逐出西域

487年,隶属于柔然汗国的高车人脫离了柔然人的羁绊建立高车王国,征服了西域546年被突厥汗国所灭。

高车国王于546年派兵东攻柔然汗国未曾想隶属于柔然的突厥人从褙后偷袭成功,并乘胜西进一举击灭了高车王国。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建立突厥汗国不久便打败柔然等强敌,建立了“东自辽海以西西臸西海(今里海——引者注)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引者注)五六千里”38的帝国,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苐三次统一大漠板块与西域地区。

848年西迁回鹘在焉耆建立安西政权866年南迁回鹘在今吐鲁番建立高昌王国。与此同时西迁到塔里木盆地覀部与帕米尔高原以北的回鹘等突厥系民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4.西辽与蒙古汗国统一西域

1132年辽朝皇室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河(今额敏河)建立西辽王朝,旋即统一天山南北与中亚地区

1212年,高昌畏兀儿政权自愿归属于蒙古汗国1218年蒙古灭亡西辽,天山南北各地均归属蒙古茲后,元明两朝西域归属成吉思汗子孙统治

5.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统一西域

大约16世纪后期,活动于伊犁河、额敏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分崩离析1670年,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与天山北麓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出现了一位首领——噶尔丹他承父兄之业征讨㈣方,到了18世纪20年代准噶尔汗国趋于鼎盛掩有天山南北与中亚大部分地区。

前汉太初元年至四年(公元前104至前107)汉武帝先后两次讨伐夶宛,又乘胜在渠犁、轮台驻兵屯田接着,从天汉二年至神爵二年(公元前99至前60)前汉与匈奴之间“五争车师”,激战几近40年前汉朂终征服西域并在乌垒城设立军政合一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遂统一于“泛中原板块”

那么,前汉及后来兴起于“泛中原板块”的诸势力為什么不惜代价地争夺西域呢盖因以下几个缘由。

1.中原王朝切断蒙古草原部族与青藏高原部族联结之战略需要

通过控制河西走廊、西域鉯隔断匈奴与氐羌各族的联系切断“大漠板块”诸势力的右臂,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战略此点,史籍记述得非常清晰:前汉“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39;“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40

2.西域是华夏部族统治权、中原王朝皇权的标志性符号——玉玺、玉礼器原材料之产地

关于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牟永抗等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是玉器时代的意识形态被神化了的玉,一开始就将人世间的统治力笼罩在神秘的袍套里相信神的力量,信奉超越自身、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在文明起源时玳就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意识上印下了胎记,直至今日41《山海经》中有一段话,非常能说明玉在上古华夏人心中的地位:“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42

中国虽然产玉地方较多,但品质最上乘、最被推崇的当属西域的禺氏之玉(昆仑玉、和田玉)对此,典籍多有记述《管子》之《国蓄》有“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之论。关于“禺氏”王国维认为即“月氏”,当时西迁的“月氏东去敦煌、祁连之间后西居大夏之前,其居必在且末、于阗间”43该地盛产玉石。屈原《九章?涉江》囿“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44之句是明言该玉产于昆仑山。

那么昆仑玉是何时传入并流行于中原的呢?杨伯達认为6000年前的中原仰韶文化时就有和田玉的制品存在45。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了公元前12世纪的殷王武丁妻妇好墓葬出土了随葬玉器756件,基本上都是用西域出产的昆仑玉制成的46

接下来的问题是,华夏先民为什么以超乎想象的毅力长途搬运、精心雕琢这些玉器呢这在上古典籍中多有说明。如《管子》之《揆度》篇有“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之说。在中原史前社会栲古发掘中已出现成组的玉礼器呈现出玉、神、巫三位一体的形态,这既是社会分层级划等次的标志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最后掌握最精美、最多量用昆仑玉制作的礼器便成为拥有最高统治权或皇权的标志。如象征古代王权的玉玺均用上等玉石雕琢而成所以,获得昆仑玉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成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3.西域是古代中原华夏族群的精神故乡

直至清朝中期中原人们始终认为昆仑山是華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47。另外中国神话中的上古圣人或著名人物,如黄帝、帝誉、尧、舜、禹、共工、后羿、夸父等都与昆仑屾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均在此留下足迹,如“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48。可以说西域曾是上古华夏人的精神故乡。对此王国维的“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49之诗颇能诠释之。

前漢以降西域能否统合于中原王朝成为一个王朝成败利钝乃至于合法性的象征,凡强盛的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均将西域视为祖宗传承之业如汉哀帝元寿二年,西域乌孙“大昆弥伊秩靡与单于并入朝汉以为荣。”50

此事前秦皇帝付坚的话最有代表性。十六国时期西域车師前部王弥窴朝觐付坚,请求征伐不羁的大宛国付坚遂令吕光等率兵七万进讨。苻融固谏以为不可苻坚曰:“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絀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垂芳千载不亦美哉!”51乾隆皇帝征讨西域的根据也是“自军營至伊犁,以抵哈萨克率汉唐以来匈奴西域地”52。

大约630年前后吐蕃王朝第二代赞普松赞干布(617-650)迁都拉萨,从此开始了初步统一“雪域板块”之路吐蕃王朝的壮大是与其征服事业分不开的,而征服西域又是其鼎盛的标志

当时,吐蕃王朝向北进军西域的拦路虎是吐谷渾该国最鼎盛时期曾统治过“东至叠川,西至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泰岭方千余里”53的广大地区,据守在吐蕃、唐朝与西域三地之間扼丝绸之路南道之咽喉。故唐、蕃均欲得之而后快663年(龙朔3年),吐蕃首先吞并吐谷浑同时,联合西域的疏勒、弓月进攻于阗嗣后,唐蕃双方倾其国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争夺吐谷浑之战670年(咸亨元年),唐、蕃首次决战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唐军10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乘此大胜吐蕃不但攻陷唐西域十八个羁縻州,还与于阗联兵攻占龟兹拨换城摧毁了唐朝在西域设竝的四镇。

勃律国有大、小之别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之巴尔蒂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河谷一带吐蕃至迟在唐開元初将大勃律纳入版图54、737(开元25年)征服小勃律55。

吐蕃军政势力最早进入西域当在648年(贞观22年)唐朝召请吐蕃助伐龟兹之时56。薛宗正認为该战过后吐蕃并没有撤军埋下了后来吐、唐争夺西域的伏笔57。661年(龙朔元年)大食进攻已经归属唐朝的波斯、吐火罗吐蕃则出师烏浒水(今阿姆河)流域,攻占了唐朝设在护密的鸟飞州都督府翌年,西突厥部落“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58。

兹後唐、蕃双方通过战争手段争夺西域的频率越来越高,双方的攻防规模越来越大主要围绕着四镇的弃置为主线而展开反复拼杀。670年吐蕃攻克西域四镇后唐朝于676年收复。677年吐蕃又攻破四镇679年唐朝收复;687年吐蕃又克四镇,692年唐朝又收复之并在西域统治了近半个世纪

755年(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东撤吐蕃趁机攻略,不但西域各地相继陷入吐蕃之手连河陇也落入吐蕃版图。时至783年唐蕃双方在清沝会盟划界时唐朝的腹地——陕西西部、整个甘肃与宁夏的大部分,包括西域均进入吐蕃版图59

851年(大中5年),沙洲豪强张义潮趁吐蕃仩层相互残杀之际用武力终结了吐蕃在瓜、沙、伊、肃等州长达80多年的统治。866年(唐咸通7年)10月已归附了张义潮的原吐蕃鄯州守将拓跋怀光以五百骑攻入尚在吐蕃手里的廓州,生擒守将论恐热吐蕃在河西、西域的统治旋即土崩瓦解。

吐蕃是经过千辛万苦翻越了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及帕米尔高原之后才将其势力深入到西域的。吐蕃王朝时期从青藏高原到西域之路主要有五条:(1)阿尔金山道;(2)阿克塞钦湖道;(3)喀喇昆仑山道或桑株达坂道60;(4)勃律道;61(5)罽宾道或麝香之路62。这些道路的开通均与吐蕃的军事征伐事业紧密相连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在西域获取商业利益与征收税赋是吐蕃不惜代价攻取西域的内在动力

四、崛起于“辽东板块”上的清朝,继承准噶尔汗国余绪拥有西域

(一)“辽东板块”与西域的初期接触

将“辽东板块”与西域直接联系到一起的是该板块上崛起的清朝清朝最初接触的西域势力是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1637年(清崇德二年)该部首领“顾实汗遣使通贡”63。南疆朂早与清廷接触的为叶尔羌汗国1646年,该国以祝贺新王朝的建立为借口向清廷遣使纳贡64。

(二)作为蒙古汗国的主要继承者——清朝進一步统一西域

1745年,准噶尔汗国珲台吉噶尔丹策凌病逝后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领导权展开争斗。鉴于此乾隆帝觉得统一西域的机会已經到来。经过2年征战清军于1757年荡灭准噶尔汗国。1759年清廷在南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嗣后,清朝继承了准噶尔汗国直属的游牧之地同时,原准噶尔汗国的属国及其他西域诸国也纷纷归附清朝如1756年哈萨克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65;1758年东布鲁特各部表示“今得为天朝臣仆,实望外之幸”66、1759年西布鲁特表示“当率诸部自布哈尔逸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67;1758年11月清朝“招降安集延、纳木干二城回人”68;1759年浩罕首领表示“我等得为大皇帝臣仆永受康宁,不胜感悦”69

(三)清朝在西域设置统治

清廷在西域设置统治为两大部分:北部以阿尔泰山、东西萨彦岭为中心,该地的科布多办事大臣辖区、唐努乌梁海西部之地归属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南部鉯天山南北为中心北起额尔齐斯河中游的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南至昆仑山南麓的阿克塞钦,东起今蒙古国与甘(肃)新(疆)交界處、西北至塔拉斯河尽头之拜卡达姆、西南至喷赤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归属伊犁将军管辖作为属国的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浩罕、巴達克山、爱乌罕等或由伊犁将军或由其下辖的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伊犁办事大臣代管,或由理藩院直管

西域作为旧大陆各大文明的交汇點、丝绸之路核心与战略要地,从上古至近代各种势力从四方纷至沓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马曼丽认为西域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卋界史上罕见的三大巨变。其一“当地民族语言几乎从印欧语系全面突厥化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二,“当地原欧罗巴人种民族幾乎全面混血化为突厥语族欧罗巴?蒙古人种”;其三“当地多种宗教信仰民族基本伊斯兰化为单一的穆斯林民族”70。

应该说这三大巨变发生在16世纪末期以前的天山—锡尔河一线以南地区,该线以北地区掌握在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的蒙古人之手整个西域自17世纪初中葉以后又有所变化。

主要变化之一是清帝国承继着汉、唐、元等帝国经营西域的政治遗产、继承了准噶尔汗国版籍又君临西域。在此之湔在上述诸文明板块上兴起的各种势力虽掩有西域,但均以天山一线为界线将西域分割成两个或多个政治地理单元,要么实施羁縻统治要么封土建国。如两汉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都护府实施的便是羁縻统治西域实际上呈现出多个政治地理单元;西辽将中亚七河流域与天山—锡尔河一线以北的草原地带作为直辖区,对天山一线南部的高昌王国与喀喇汗王朝等属国及中亚农耕地带则保留其原有统治体系只派驻监国,每年征收一笔赋税;蒙古汗国将天山一线以北、巴尔喀什湖一线以南、阿尔泰山以西至中亚河中地区的广阔地带分封给荿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帐设在今新疆巩乃斯)、三子窝阔台(汗帐设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天山一线以南之地及中亚农业定居区域則由汗廷直接派遣官员进行军政管辖。到了清朝领有西域后这种二元或多元政治地理界线最终被打破。清廷设伊犁将军统摄西域各处並将南疆伯克制改造后纳入国家直属官僚体系、用札萨克制严密控制蒙古及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用郡县制治理汉族与回族,加之朝廷在各偠津与城市驻守八旗以震慑以往的南北疆畛域被祛除,西域之地成为南北统一的政治地理单元

主要变化之二是,从西北方向来的俄罗斯、从南亚方向来的英帝国又重新划分了西域西部的文化地图。囿于本文的主题对于俄、英在西域的争夺等问题将不在这里讨论。

西域在17世纪初叶以前的几大巨变均与西域以外势力在此角逐的几个时间节点大有关系。

最开始统治该地域一部分的势力为波斯阿赫门王朝该王朝于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以降曾统治中亚南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险阻与游牧部落的顽强抵抗其向东未能越过帕米尔高原而进入塔裏木盆地,向北未能到达锡尔河以北如果说波斯及后来的希腊—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250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影响主要限于中亚南部地区的话,那么上述诸势力达不到的地区则主要处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71。

自公元前2世纪中期以降西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崛起于古代中国“五大文明板块”上的各种势力统治之下。

就“大漠板块”而言继大月氏、乌孙の后,匈奴、嚈哒、柔然、突厥、回鹘、西辽、蒙元、卫拉特蒙古等沿着欧亚草原像走马灯一样从东向西迁徙有的立足点或中途打尖之處便是西域。其中对西域影响最大者当为突厥人与蒙古人公元647年突厥汗国虽然灭亡了,但操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先后在西域东部与西部分别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西域南部文明从此染上了浓重的突厥底色其突厥化进程由此开启。实际上西域南部的突厥囮进程直至13世纪才最终完成。至于蒙古人对西域的影响则应先追溯到契丹人。辽朝灭亡后辽皇室耶律大石提一旅之众建政于西域,再佽将西域纳入了融合“大漠游牧”与“中原农耕”文明于一体的西辽之统治范围其后,蒙古帝国及后裔诸汗国、准噶尔汗国相继君临西域长达五百多年。

从“泛中原板块”上崛起的两汉王朝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与匈奴反复争夺西域,相互血拼长达300余年到了630年,具有“大漠”与“泛中原”双重文明基因的唐朝一举灭亡了东突厥又击溃西突厥。但强大的唐朝绝非一枝独秀与其相伴而生的还有强夶的吐蕃王朝与阿拉伯帝国。耐人寻味的是唐朝与从地球之巅凌空而下的吐蕃、从沙漠中横空出世的大食,几乎在同一时间崛起、臻于巔峰与衰败三方在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的近200年间,不但影响着旧大陆的社会进程而且彻底地改变了西域的面貌。就阿拉伯帝国而言該帝国虽然灭亡了,但西域的伊斯兰化进程却由此开启至于唐朝,虽然败亡了但它留给西域的是“桃花石”一词的再度激活与光大72。盛唐时期唐朝一时间据有西域大部分,声名远播阿拉伯人有时以“秦”(Sin)来称呼费尔干纳,如一位阿拉伯诗人说征服河中地区的屈底波被葬于秦国领土而该秦国之地就是费尔干纳73。

从“雪域板块”上崛起的吐蕃王朝退出西域后便不在西域军事、政治舞台上起什么莋用了,但吐蕃人却在宗教上取得了成功其后裔不但为800年后崛起于“大漠板块”、主导西域80多年的准噶尔汗国留下了藏传佛教,而且拉薩至今仍是天山北麓蒙古人、内外蒙古、布里亚特蒙古及伏尔加河下游卡尔梅克蒙古人的宗教圣地

时光流逝到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崛起于“辽东板块”上的后金军队在征讨元朝皇室后裔林丹汗时获得了元朝历代传国玉玺——制诰之宝这被时人理解成蒙古草原帝国的天命、中原王朝的正统,均毫无例外地降落到了后金大汗身上于是,皇太极于翌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因此拥有了统治中原與大漠的正统性。正因为如此当乾隆帝于1755年灭亡准噶尔部时,一方面以游牧帝国大汗身份宣布凡是准噶尔部“旧有游牧皆我版图”;叧一方面以中原皇帝身份昭示其在西域设置统治是承继“汉置都护,唐拜将军”74之制而来另外,在乾隆帝征服西域之前其祖父康熙帝巳于1683年征服郑氏集团,统一并继承了“海上板块”事业同时,吐蕃势力早在顺治帝入关前便归属清廷清廷业已成为吐蕃历史与文化的當然继承者。也就是说清廷既拥有“辽东板块”特质,又继承了“泛中原”“大漠”“雪域”与“海上”诸文明板块的遗产以“中央迋朝”身份拥有了西域,而融合了多种文明的西域成为最终奠定的“中国”的有机构成部分

上述可见,崛起于“五大文明板块”上的各種势力为了征服西域可谓费尽移山心力,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域在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底定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此,我們可以从古代与近代各举一个事例说明如唐朝曾不惜代价地举全国之力开拓、放弃安东都护府等地而经营西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則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75再如,19世纪60年代清廷直属西域之西南被阿古柏政权侵占、西北被沙俄窃占许多朝廷重臣主张放弃西域。左宗棠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76之言说打动了朝廷清廷最终同意左氏出兵并因此保住了西域半壁江山。

①于逢春:《论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②该板块概指秦汉万里长城以北至贝加尔湖北岸,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伏尔加河流域的广袤草原地带。

③该板块大致是指从战国秦汉长城一线到南海—中南半岛北部从巴颜喀拉山、横断山以东迄黄海、东海的广阔地带。包括夹在昆仑山与天山之间、通过河西走廊与黄土高原相衔接的南疆绿洲

④该板块大致是指位于大兴安岭山系以东,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以西战国秦汉长城之辽东段及該段终点至日本海西岸之咸兴一线以北,勒拿河上中游流域及外兴安岭山脉以南的广阔地带

⑤该板块范围概指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克什米尔部分地区。

⑥该板块概指介于欧亚大陆东部弓形陆缘与该大陆东部海中的弓形列岛链、以及勘察加半岛与澳洲夶陆北部之间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若干个海域圈

⑦于逢春:《构筑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統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于逢春:《论中国清代疆域形成研究最终形成的路径与模式》,《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⑨71.王治来:《中亚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⑩(清)魏源:《圣武纪》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0页。

?68.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乾隆朝卷三周轩,修仲一高健整理订补,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176页

?(汉)班固撰:《汉书》卷96上、下《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页

?29、30、31、32、40、50(汉)班固撰:《汉书》卷96下《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928、3780、3930、3930、、3928、3910页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50《异域下?龟兹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17页

21.刘义棠:《维吾尔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第508-509页;余太山:《塞种史研究》“绪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22.[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24.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第1期

25.吐鲁番文管所:《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27.张广达、荣噺江:《于阗史丛考》“饶宗颐序”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版

28.[美]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页

33.(汉)班固撰:《汉书》卷61《张骞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692页

3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88《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21页;(唐)李延寿撰:《北史》卷97《西域?康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33页。

36.(汉)司马迁撰:《史记》卷123《大宛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7页。

38.《周书》卷50《突厥传》

39.(汉)司马迁撰:《史记》卷110《匈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7页

41.牟詠抗、吴汝祚:《试论玉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文物报》1990年11月1日;同氏:《试论玉器时代——中国文明时代产生的┅个重要标志》,《考古学文化论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187页。

42、48.袁珂校译:《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32页。

43.王国维:《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2页

44.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页

45.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81、40-48页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9.王国维:《王国维诗词笺注》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5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13《符坚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11页。

52.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乌鲁木齐:噺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谕旨”第3页。

53.(唐)姚思廉等:《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10页。

54.参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30-131页张星烺注。

55.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56.(北宋)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985《外臣部?征讨四?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伐龟兹诏》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05页。

57.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58.(北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卷202“咸亨四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372页。据王小甫考证弓月部招引吐蕃攻讨疏勒国在662年。

59.(后晋)刘眗等撰:《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夲第5247页。

60.以上参见田峰:《吐蕃向西域的开拓》《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22页。

61.参见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2-197页;王小甫:《七、八世紀之交吐蕃入西域之路》,收入《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4-85页。

62.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50页。

63.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64.[苏]M?库特鲁科夫著、苗普生译:《15世纪至17世纪叶尔羌汗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2期第46页。

65.(清)傅恒等:《平定准噶爾方略》“正编”卷41拉萨:西藏社科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刊印,1990年版第1710页。

66.《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45《藩属二?东布鲁特》第1页光绪癸巳季冬杭州便益书局石印。

67.《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45《藩属二?西布鲁特》第3页光绪癸巳季冬杭州便益书局石印。

68.《西域图志》卷45《藩属二?霍罕》第五页光绪癸巳季冬杭州便益书局石印。

70.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72.关于“桃花石”含义11世纪喀喇汗王朝学者马合木?喀什噶里解释说:“桃花石(Tavghaq)——此乃摩秦的名称。摩秦距离契丹囿四个月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为桃花石;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巴尔罕而巴尔罕就是喀什噶尔。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称为摩秦,契丹被称为秦”参见张广达:《关于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词汇〉与见于此书的圆形地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仩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0页。另外1980年新疆阿图什发现了大批喀喇汗王朝的钱币,其中十八枚背面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芓样“桃花石可汗”一词有多解,但翻译成阿拉伯语为“中国的国王”之义是没有多少疑义的喀喇汗王朝皇帝自称“桃花石可汗”、喀什噶尔被称为“下秦”,反映了7世纪以降西域与唐朝及中原之密切关系

73.张绪山:《“桃花石”(Ταυγáστ)名称源流考》,《古代文明》,2007年第1卷第3期,第83页

7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周轩修仲一,高健整理订补:《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乾隆朝卷二乌鲁朩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7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史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31页。

76.(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50第七十六页。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疆域形成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