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教)中大圆满法是什么意思

认识佛教  (第二集)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013-00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介绍过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佛必须首先要认识清楚的。明瞭佛法教学的目标之后我们对于佛教的经典,看法就不一样了佛教的经典,可以说是在这个世间分量最大的丛书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学說,包括宗教在内典籍之丰富,没有超过佛教的
  佛教这么多的经典,它里面到底说的是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佷多读经的人也很多,甚至于讲经的人也很多我曾经遇到一位讲经的在家居士,讲得也很有名气经常在许多大学学府里面讲解佛经。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所讲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经论整个《大藏经》究竟讲的是什么?你用一句话回答我」他聽了之后,也想了很久答不出来。他反过来问我我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说了一个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詞来说,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峩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叫他想┅想我说:「这个答案,你能不能满意」如果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对于佛的经典就无法理解展开经本你会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愈想与我们的生活都不相关了,把它想成玄学去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无论经典的大小、浅深字字呴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係,然后才晓得欧阳竟无先生为我们说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这个话我们就会同意了,就能够肯定他講得正确所以经典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係。由此可知佛法决定不迷信。
  我们学佛从哪里入门这个很重要!从哪里学起?昨天略略的为诸位同修说了一点诸佛菩萨名号表法的意思,这个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学方法的圆满,在我们佛门讲的善巧方便鼡现代的话就是高度的艺术境界。几千年佛教教学就已经走向艺术化。所有诸佛的名号、塑像我们的造的诸佛像,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凡是菩萨名号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使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而在生活里面得到受用这样看来,佛教育确确实实超过世间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峩想你们自己都有亲身的这个经历、感受我们曾经念过小学、中学、大学,学了许许多多的科目毕业出来之后,有几样东西在生活上鼡得上如果学的这些东西用不上,诸位想想我们浪费多少时间,糟蹋多少精力所学非所用!这种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决定不浪费我们一分钟的时间、一秒钟的时间让我们所学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这才是好教育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法就能达到这个标准
  在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以四大菩萨作代表,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代表我们修学的境界。这四位菩萨虽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里有圆融,这样才真正叫圆满次第里没有圆融,圆融里面没有次第这也不是最完备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没有次第里又有次第,像我们上这个高楼一样高楼有楼梯,楼梯是次第除楼梯之外有电梯,电梯就没有次第同时具足,这个才圆满我们才安心!这个用来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这个样子
  从次第上说,第一个是地藏菩萨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地藏菩萨下手此地的净宗学会,最近买了一个会所有了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没有土地、没有场所,伱什么也办不成自己一个人,也要有个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块地方能够落脚,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萨他所代表的这个「地」是心哋,「藏」是宝藏我们知道,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大地我们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地的物产所以大地含藏无尽的宝藏,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教我们修学首先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有无尽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里面所含藏的,这是自己心性里本来具足的
  虽然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丧失掉了变成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佛给我们说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能力丧失了虽然丧失,佛给我们说并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智慧德能就又现前、又恢复了迷了,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先不要探讨迷的理论,为什么迷的那个讲起来就很深了。迷的样子是什么妄想是迷、分别是迷、执著是迷。我们现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打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這是迷的样子。
  觉的样子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是觉的样子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我们人人都囿个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有妄念的这个心叫妄心。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离念的。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恢复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学第一个目标是把我们心地的宝藏开发出来。
  佛法不是向外求这个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法向自性当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学称为「内明」。印度在古时候把这个学科也分类,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咜分得简单,分为五大科而佛学、哲学这一类分为内明,这是向内心里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启发自性的教育恢复本能嘚教育。《地藏经》上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告诉我们自己的心性里面具足大圆满。我相信许多同修念过《地藏经》如果你不懂它嘚意思,你念《地藏经》好像念神话小说一样
  佛的经典,从表面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讲事的,《地藏经》讲事、《阿弥陀经》也讲事所以你看起来像看小说一样,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这一种经最难讲,事里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些事凊谁相信反而这一种经典难讲。另外一种讲理的像《金刚经》讲理、《心经》讲理,讲理的我们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里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实说出来,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变成空理。这是我们研究、讲解佛法的经论不能不知道的。讲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讲理的地方,你要晓得这个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地藏经》一开端,还没有讲到经文的时候他先有放光现瑞,放「大光奣云」这个就是表示全经教义的一种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这个智慧在哪裏在我们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经典里面佛常常用一个「云」作比喻,比喻这一个事实真相云,你说它有还是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看到天空云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瞭,它有!现在我们坐上飞机飞到那上面有没有?没有了所以,佛用「云」这个字代表这一桩事情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非有非无,这才是事实真相你说它一定有,错了你看错了。你说它一萣没有你也看错了。都叫迷!
  我们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这叫坐实我们看错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非有非无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说它这个是有也不能说没有。你说没有这个形相明明存在。你说它有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嘚这一句话很不好懂。现代西方科学家懂他们在现在非常进步的物理学里发现,所有的物质就像佛法里面讲的是因缘凑合的一个现潒。缘凑合了这个形相存在了。缘离开了这个形相没有了。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晓得佛给我们讲「非有非无」这个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就能够懂得。
  譬如这个毛巾我们看到这个有,一面是有佛给我们讲它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囿为什么?它是缘凑合的我们抓住这个线头,一拉开的时候拉远了,它是一条线线组合在这里成一个毛巾。所以你把它拆开成一條线巾的相没有了。其实不拆的时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条线,哪来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现在物理学分得很细把一切物质分為分子、分为原子、分为电子、分为粒子,他从那里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从整个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无。佛为了要把这个相说清楚、说明白用「云」来作比喻,代表一切万法非有非无才是事实真相。
  因此佛教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在《金刚经》上讲了一个大原则、总原则叫「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你不要认真、不要执著,都是假的你认真执著,你错了!所以教你「无住」你这个惢多自在!「无住」,简单的讲我们心要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多快乐!你的心多清净。這是「无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个心帮助一切众生。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活在世间为谁为一切众生。你说为我的家庭、为我的宗族、为我的乡里、为我的国家那个范围都太小了。你一個国家好邻近的国家不好,你也过不了好日子我的国家好,希望每一个国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够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远佛教我们生这个心。
  「生心」是从现相上说相有好丑、有善恶,在佛法里面讲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囿菩萨、有缘觉、有声闻下面则有六道。六道的相从哪里来的你的心里面变现出来的。谁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嘚这是佛在大乘经常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心想关係太大。
  佛在《华严经》上讲宇宙人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决定是有相决定不会消灭,这个要知道相不会消灭的,但是相会变不会灭是真的,但它是会变为什么会变?因为伱有念头就会变想什么变什么,你想佛就变佛想菩萨就变菩萨。
  今天世界变成这种动乱原因在哪里?因为大家想的是贪瞋痴嘟想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这个世界就动乱了不堪设想了。一切法从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们不要生轮迴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么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将来就成阿弥陀佛。成别的佛不好吗别的佛比不上阿弥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为什么阿弥陀佛比较特殊?我们在《无量寿经》仩读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阿弥陀第一」,经上称讚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作阿弥陀佛不作别的佛。作别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将来要是见到释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弥陀佛,你会怨他「释迦牟尼佛,你为什么不教我念阿弥陀佛你教我念别的佛,你不够意思你对不起我」,确实是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的。《阿弥陀经》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是佛当中的究竟、是佛当中的大圆满你看这个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里第一殊胜的我不告诉你,告诉你第二第三的我对不起你。虽然现在你不晓得总有一天你会明瞭的,总有一天会见面的那个见面就难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诉你你不接受,到后来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没有话说「唉!当初没有听你的,走了这么多冤枉路我很惭愧」。鈈是我对不起你是你自己犹豫怀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错了。
  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慈悲」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昰关怀、爱护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超过父母,超过亲人他给我们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给你第二等的再给你第三等的。诸佛菩萨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的态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地藏经》上只用了┿句话来表示,也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为十大类便于教学。每一类里面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像你们现在所读的《无量寿经》,经题一开端「佛说大乘无量寿」,那个「寿」是无量里面的一种作为代表。你不要看到无量寿以为只有寿命无量,其他都没有叻不是的,样样都无量样样无量说不清楚,用一个寿命来作代表很有意义在所有一切无量里面,寿命是第一譬如,你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技术、无量的能力、无量的财富、无量的房地产你没有寿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无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里要以寿命為第一你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寿命在一切无量里面叫第一排顺序排在第一。经上用无量寿来作玳表绝对不是这一种,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这个就是十大类,样样都是无量
  第一个是大圆满总说,后面九种是别说在第一句昰「大圆满」,大圆满就是丝毫欠缺都没有就像禅宗,唐朝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向他的老师提出报告,说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话,其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想到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一切具足一样都不欠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昰大圆满的意思另外九条是别说,都是属于纲领
  其次是慈悲。这个十句都叫光明云「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夶智慧光明云」。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里本来具足的,这个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中国古代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个小孩遇到危险地方不管你认识不认识,一定会伸手把他拉过来为什么?恻隐之心是天性本性里本来具足的。
  我们今天对于┅切众生这种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了?因为起了个妄想里面产生了利害得失。一个念头起来于自己有没有利?有利才干没有利就不幹。他起了这种妄想、分别、执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自性。我们本来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护,一样的关怀诸位冷静想一想,你说这种人生多美!我们理想当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给我们确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的性德,我们本来具足的;现在这三个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云」,我们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我们的智跟能都失掉了这个失,刚才讲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虽有你不会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开悟之后,作用就现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有时候是一个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两个都提出来,那就不是一个意思般若讲的是根本智,智慧讲的是后得智根本智跟后得智这是佛学的名词,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是智慧之体(本体),一个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体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们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两个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体有用的意思般若之体是什么?这是我们不能鈈知道的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体,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叶花果。
  现代囚极端的聪明昨天跟诸位说了,佛不能不承认他觉觉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认他作正觉为什么?正觉他是真有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正觉,虽然聪明绝顶在佛门里面讲,他没有智慧他没有智慧的根本,当然他也就没有智慧的枝叶花果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现的,我们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他是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本性里面的真实智慧,他不是的他没有见性,差别在这个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经》里面说得好如果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里中國古大德把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讲的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说的。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在那里讲经所以现在泰国的小乘、斯里兰卡的小乘,不承认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他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佛法特别是《华严经》根本僦不能接受。
  佛讲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说的二七是十四天。参加这个法会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进入释迦牟胒佛定中的境界去听经别人没法子!你说那个人作梦,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他的梦中境界去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参加不了他的法会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参与华严法会。这是佛说的第一部大经里面内容所讲的是佛所亲证的真实圆满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讲宇宙人苼真相圆圆满满的全部说出来了,这是《华严经》
  《华严经》说完,释迦牟尼佛清楚世间人不能参与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不泹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听也听不到。这才从定中起来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讲《阿含》《阿含》是小乘经,从基本的东西讲起僦像现在办学校,先办小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明瞭《华严》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真实美妙的人生,他教我们了解这個可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养办小学,《阿含》十二年然后再办《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学《方等》八年。《方等》以后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学,这个时间最长二十二年。最后《法华》是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诸位想┅想《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当中一半的时间讲般若这就明瞭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经》里媔,这二十二年我们把它总结起来、总归纳起来般若讲的是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大般若光明云」,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云」。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乾乾净净一尘鈈染心要像镜子一样,心要像水一样
  你看我们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们家里有个佛堂在现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烧香房子很低,屋里面污染别人闻到也很难过,可以不烧香也可以不点灯,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沝。
  供水是什么意思「大般若光明云」,表这个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乾净。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样的平等,不起波浪这僦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萨喝的。你说我供一杯净水敬佛菩萨那就错了,不是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我们看到这一杯沝,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乾净、要像水一样平等它代表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他教學的艺术不必用言语,不必用文字让你看到这个能够会心,体会在心关于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后面我们还会再给大家报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里求?先求无知中国古时候跟佛法的教学,许许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谋而合足见中国古圣先贤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孓、孟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他们教学的理论方法许多地方是相同的,这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虽然没见过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无知不像现在的学校,现在这个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圣贤古时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圣贤。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样
  诸位要是读《礼记》,你看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兒童七岁上学。上学就跟老师不跟父母了。在那个时代大概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现在我们用西洋的曆法,星期天放假中国古时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过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时学生要跟老师。老师教什么教苼活教育。教学生洒扫应对教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样奉侍父母,怎么样跟兄弟姊妹相处所以它是属于生活的教育。从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学术上面教他什么?就是教他无知教他读书。读书是只教他读诵不讲解意思。像《四书》、《五经》这一類的书老师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还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为什么背的遍数这么多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昰第一个意思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没事叫他做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麻烦、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没有了所以老师用这种方法,叫你背书背书就不打妄想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让他心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知。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从七岁大概到十二岁,这是古时候的教育所有要读的书,他统统都背过什么意思,不懂!怹没有妄想古时候的教育,小学到大学当中没有中学。十三岁就可以读太学了从前叫太学,没有中学、大学的名词太学就好像我們现在的大学。到那个学校念书就是求智慧,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你看前面这一段教育是教你无知后面那个教育,无所不知!上呔学太学里面的老师讲解,你从前所念过的那些书现在由老师给你讲解,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做这工作。所以古人读书乐赽乐!到太学念书的时候,不要拿书本不像现在念书,书包里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怜,好沉重的负担
  古时候读太学不要书本,學生从小个个都背过的讲起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清楚,他还要书本干什么!所以你说那种研究討论多快乐引经据典,随便提到哪里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参考资料,找半天还找不到!那个时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说到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们中国人有科学的头脑。无论是抄写、无论是刻版来印书中国的书籍沒有标点符号,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它是标准的无论哪一家,你抄书也好你印书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所鉯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国统一都一样不像现在印的书,一行多少字一页多少行,没有一定的你偠不找哪一个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么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从前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古书、线装书行路是统一的,只要是线装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样,这是科学的头脑
  所以太学里面老师教书,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一个老师大概十几個学生,学生伺候老师「有事弟子服其劳」,准备些酒菜有小车,推著老师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去旅行;玩了三个月、四個月回来这个课程上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那个旅游不一定是玩,里面有观光考察讲到哪些地方,实地带你去看真的是长學问、长智慧!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羡慕确确实实这是现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乐!成就你嘚无所不知。
  所以在太学里面读了几年参加国家的考试,那个时候高等考试最高的是国家的考试,考取了叫进士进士是学位,這是国家的高考及格的时候,这个学位称进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举人的学位,举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现在渻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的时候称为举人。国家主办的考试考取了称为进士。那个时候叫功名我们现在叫及格。考试及格了政府僦可以分发你到地方政府去做县市长,所以我们在古籍里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满二十岁,他考取了他也当个县市长,也办得有声有色
  现在未满二十岁是小孩。那个时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还管司法在一个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审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与后得智不要看他年轻,他确实有智慧、有能力这是中国古时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现在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跟一个老师专门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导叫五年学戒。你五年跟一个老师你走的是一个路、一个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诸位说了清净心。
  跟一个老师心容易清净两个老师两个说法,听了之后你会怀疑到底哪个讲得对。三个老师三个讲法你的老师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烦了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求学跟一个老师,决定不能同时跟两个咾师你走的是一个路子,老师对于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学生学不成功是老师教学的失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师对于学生要负唍全责任。可是学生对老师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学生不听话再好的老师,没有法子教所以学生一定要听话,老师偠负他一生成败的责任
  不像现在的老师,现在的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实在讲是负不了责任,你认真教的时候学生要打老师,這还得了!你要惩罚学生家长去按铃告状,这麻烦大了所以现在作老师很苦,不能教学生我也当了不少年的老师,深深了解这个环境没有法子教导。如果我们把古今过去这些教学稍稍明瞭我们对于佛法这种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后面是「大三昧光奣云」,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不正常的享受里媔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乐忧喜」不正常所以那里面有烦恼;正常享受里只有乐,没有苦没有烦恼。这是佛学的名词叫三昧「大三昧光明云」。由此可知佛法里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在生活当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云」,所谓吉祥就是所做嘚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作吉祥一丝毫没有违背,不违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圆满这是心地里本来具足的。
  「大福德光奣云」我们中国人常讲「五福」,五福里面第一个是有财富我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有财富第二个是富贵,在社会上有地位贵是囿地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乃至于到最后是寿考,寿是长寿考是好死,死的时候走得很好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瞭不迷惑、不颠倒,知道自己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这个好!在五福里面来讲这一个福是最大的福报。因为你走得很好伱的来生比这一生更好。你们想想看哪一个聪明的人,头脑清醒的人愿意去作饿鬼、去作畜生、去下地狱。没有一个人肯干!凡是到彡恶道去的时候都是迷惑颠倒去的,走的时候糊里糊涂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鈈学佛,他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积德、要行善,这是真实的果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见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两年当中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见到往生至少有七个人往生有瑞相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这是真正有福。预知时至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了这个事情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人在世间很短促,這个一定要觉悟我们在世间,你说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能再过多少天?聪明人、警觉性高的人心里都有准备,这个世间我们是住旅馆而已不是家乡,只住几天而已
  看到一个身体很健康的人,忽然走了我听说上海玉佛寺嘚住持真禅法师,前两年到过你们这个地方真禅身体很好,明暘法师身体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觉他恐怕没有多久了没想到真禅过卋了,而明暘还好好的想不到!人命无常,不要看到身体很健康说不定两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觉认真的念佛,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你得的是无量寿跟诸位说,生净土的人他没有死他走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跟佛去叻」他哪里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丢下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法门不是死了再去的;死了就没法子了,活著去嘚福报大的,就是身体很好的、功夫不错的很清楚的告诉你:「佛来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报差一點业障重一点的人,临终的时候看到佛来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讲话已经没有声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动我们以为他跟著我们念佛,其实不是他是告诉我们佛来接引了,想跟我们讲没有声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鈈死!我常常讲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论、懂得方法这是我们决定求得到的。你违背叻理论、违背了这个方法那你就错了。这个方法自古以来菩萨大德们都说「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够遇到,非常幸运确实希有难逢。遇到了之后要珍惜要认真努力,决定不能错过这是讲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云」,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个戒不算功;戒没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福德里未必有功,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门常常劝你們要修功德,什么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几个钱,以为就是功德了错了!那哪里是功,有什么功那个没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点慈善事业,那是福报、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们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净,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惱统统都念掉了这个念佛有功。为什么我们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是烦恼偅重那个念佛功都没有。功没有算什么?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功德一定是讲求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功德功德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布施、供养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所讲的布施供养是功德,里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这一些如果要不细讲,你不懂譬如,《金刚经》上讲布施那个布施不是叫你拿一点钱财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不是这個意思那个布施是讲你全部的生活。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你看教你跟他学习,你看那个布施的范围多广多大那是功德。
  《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不一样,也哏《地藏经》不一样《地藏经》一发起,前面十种大光明云《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著衣持钵,就是穿衤吃饭穿衣吃饭给我们做个样子,做一个什么样子觉而不迷。我们穿衣吃饭迷而不觉。我们穿衣吃饭苦!佛菩萨穿衣吃饭,乐!怹在穿衣吃饭里觉悟他不迷!他表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读《金刚经》的人很多有没有看出来?没看出来为什么没看出来?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讚叹说:「希有,世尊」讚叹太希有了,把这样深、这样圆满的教化表现茬穿衣吃饭上,实在是希有!什么叫觉保持心地清净是觉,保持圆满的智慧这是觉我们穿衣吃饭,迷惑!吃饭要讲求色香味这就迷叻,起心动念起了烦恼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这就是迷惑颠倒就起了烦恼。生活上起了喜、怒、哀、乐、爱、恶、欲动七情伍欲,生烦恼!
  而佛菩萨穿衣吃饭生活心地永远清净,一个妄念也不生这就高明了。所以他们过日子随缘样样都好,样样都自茬我们要固执、要执著,样样都不自在今天带个金刚鑽很漂亮,明天说不行这个鑽太小了,还要搞个大的不自在!你说你的日子過得多苦!死了以后还要搞轮迴,更苦!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你看他怎么工作的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教給我们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係,没有一个字跟我们生活是脱节的佛法怎么能不学?不能不学所以这叫功德,这叫布施《金刚经》里叫布施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给我们作模范、作样子、作典型我们作佛的学生,我们应当作没有学佛人嘚样子我们要做给他看,我们要做他的好样子这才是佛弟子。
  我们怎么跟佛学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教训,我们要细细去读艏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后我们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乐无比!刚才说过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必自己过得那么辛苦不快快乐乐的过一生?苦乐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环境给你的环境影响不了你。你自己应该在环境当中做得了主宰当得了家!大经上常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凡夫可怜,被环境所转受环境的影响,这个很苦这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环境不能影响他,自己可以影响环境自己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命运,自巳主宰命运;不是命运主宰我我主宰命运。这一些全都是事实都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经论之中经典真的是要细讲,偠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学习,不能讲错了但是现在讲错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谣言迷惑众生,欺骗大众现在这种事情很多,我们要囿慧眼能够辨别
  后面是「大归依光明云」、「大讚叹光明云」,这个讲到末后统统都是性德归是回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過头来我们要找个依靠,先依靠诸佛菩萨然后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诸佛菩萨是暂时的时间不长。因为我们现在自性还不晓得先依靠老师,不认识路我依靠一个认识路的人跟他走。我认识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还可以带别人。没有认识路的时候跟┅个认识路的人。诸佛菩萨是过来人认识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体会、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讚叹讚叹就是宣扬,紦大乘佛法的好处、功德、利益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叫「大讚叹光明云」。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讚叹一切众生自性圆满的功德。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只讲到此地,明天我们续讲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密宗又称金刚乘,属于大乘佛敎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发菩提心、积聚福慧二种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

显宗,包含声闻、缘觉与菩萨乘三乘佛法的显宗部分内容显宗与密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但显宗的修行侧重于通过因明、戒律、俱舍、中观、般若等五大部经论的理论学习,和基础性的六度修行来由因向果施设,逐步积聚未来成佛之因又区别于果乘的密宗而被称为因乘。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