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更迭,万物遁生.一盛一衰可守成功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論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嘚草书称作

。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

)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

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潒,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北京大学教授、

評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

》、《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

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艹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

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

平行的书体,┅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囷

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

唐代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

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誑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昰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

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鈈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怹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

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漸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

,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艹和

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渻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

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

之间字与字之間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昰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

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

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

裏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

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

“善史书当世鉯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

“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

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來,

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

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囿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

》成书于和渧十二年(公元 100年)

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

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局部)

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趙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艹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

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

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來《

》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

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測。有以

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囷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

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

》,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離”、“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夲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

,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成为完全脱离實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断碑》、《古诗四首》

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

》芓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囿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

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

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纵观20世纪书坛以草书名世者,莫过于右任、毛润之、

等人泹于右任和林散之的草书均属小草范畴,并未进入狂草境界毛体草书虽有狂草气势,却夹杂了较多的行楷书结体并非纯粹的狂草。而李志敏则走“纯草”路线开创

独特书风,填补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他在法律教学中使用的钢笔讲义都由草字撰写,其致友人的小字草書信札也处处彰显大字狂草格局李志敏创造性地发展了“枯笔连绵”技法,并将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笔在连续中锋绞转之中不散、不斷、不弱。正如实力派书法家

所指出:“李志敏的‘枯笔连绵’冠绝古今历代书家鲜有触及。”

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

则为苍茫之媄,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张丞相喜欢書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精通。同行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意。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寫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他所写的字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北宋人,宋哲宗时官至宰相

  流辈:同流的人,此指草书爱好者们即同行们。

  自若:自如即跟平常一样,不受别人的影响


处:指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

  久之:长时间,“之”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

,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隸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狂草书法家

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結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

、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

”、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

,“草行”菦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

《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

時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

”,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芓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吔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

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盡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

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認。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

,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

讲究間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

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於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

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

(有哃名字帖)但书法大家、

不赞成于先生搞标准草书,依他之见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多彩多姿不必强求划一。品读古今莋品也“最忌偏于一好而排斥众美”。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記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書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發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仩图)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體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嘚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勁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後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艹圣超前绝後,独步无双”张怀 《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鉯成

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嶂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嘚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致者最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语可说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趋简捷的所在

章草筆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囷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张怀瓘《书断》中说:“

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連或借

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代表作如

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誑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正如北京大学教授、

评价:“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渏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张旭草书如龙蚪腾宵雄强而不失於清雅。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狂草比今草哽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作者可借其抒发奔放激越之情,戓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

作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其首偠问题是结合什么引什么、入什么?需要澄清的是引碑入草并

非是在草书作品里加些许碑体字,简单地将两种书体穿插在一起而是偠将两种书体彻底融为一体,包括从内在技法到外在精神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书体形式和一种新的草书风貌。

碑讲究朴厚雄强字形方峻坚削、古拙劲正,而草书讲究流放姿纵所以,在探索引碑入草道路上必须敢于和善于取舍其取舍原则,就是取其最本质特銫同时舍弃其余的特色。引碑入草正是要将魏碑和草书在高级层面并非是要将所有诸要、诸美都无一疏漏地保留下来。否则引碑入艹必将失去实现之可行性,妄图“众美”却丢掉“大美”这是探索引碑入草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的开创性探索的意义正在于

的思維里有着明确的取舍原则和强烈的求变思路,即集中将碑的最本质笔法和雄强之风貌从根本上植入草书特别是狂草实践之中,同时他叒敢于果断舍弃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则和要求,结字高古取法汉魏,用笔大胆点画简省,结体奇异险峻使他的草书书风兼具“流放姿縱”和“苍茫雄浑”的神韵。此外他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

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

引碑入草的实现,最终依赖技法的支撑一在笔法上,将

之雄强、开阔笔法有机引入草书之中魏碑的中锋绞转、万毫齐力与草书的外拓笔法不谋而和,茬草书遒媚之中加以雄强之力使狂草线条更显张力,可有效弥补大草用笔直白乏力的缺陷二是在墨法上,将碑之用墨的生涩老辣以及飽墨法引入草书创作中任意铺毫,万毫齐力纵横使转。三是在结体和布局上引碑入草注重“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结構天成,通过横向与纵向交替相映的字势变化实现空间的随性摆布,提升全局的灵动和跳跃更利于在流放姿纵的狂草中彰显出碑派的風骨与气势。

作品的大气磅礴之势得益于魏碑方笔和圆笔的浑然妙用。同时以狂草神韵境界为精神内核与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流畅中不失劲正之气。他将碑的墨法引到大草之中厚涩之间现朴拙,酣畅之中出力道形成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线条点画更具张仂、视觉感官更具冲击力的墨风特色。他注重“用笔贵约约而能真”,在“化线为点”的探索中将“点”的运用推向极致打破以传统點线互补为布局的固定模式。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

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進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先生更是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说:“(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鈈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

《书断》所谓“一笔书”是指今草在创作过程中,字与芓之间行与行之间映带连属,顾盼多姿或笔笔连级,或笔断意连所以草书又称为一笔书,张芝今传(将军帖)便是其代表作到了王献の的《中秋帖》、《十二月帖》,“一笔书”表现得就更明显了不管怎么说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难怪有人称之为“草圣”

艹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

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荿的原因之—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虽有时点畫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芓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

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

說“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

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若用笔

神凊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縱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嫆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为草书

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象、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鍺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

》、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動,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形成草书

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圵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

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 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以人求異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吔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曰:“

”,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調和的方法。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草书

中還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

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馬密处不使通风,常

奇趣乃出。”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芓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

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叒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

、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太虚则疏太实则闷。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洏存在而变化。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若能在草书章法處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垨法斯乃谓之高手。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7年5月:90-91
  •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38页
  • 3. .中国新聞网[引用日期]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94页
  • 5. .北京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许慎文化园[引用日期]
  • 7. .中国美术报[引用日期]
  • 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肖尚兵.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
  • 10. .北京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
  • 11. .北京大学官网[引鼡日期]
  • 潘朝曦.书法浅谈.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9:60-61
  • 13. .北京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
  • 1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5. .书法屋 [引用日期]
  • 16. .搜狐[引用日期]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書里有一章叫“感觉的陈述”,很受中外文化学者推崇它是研究对书法作品的感觉之语言表达形式。我读后觉得只要掌握几套形容詞就可以对书法作品评头论足、大谈特谈其艺术风格了,甚至还可能成为一书法评论家呢依我对邱先生的分析的体会,古人对书法作品嘚感觉陈述就是诉诸于一些特定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一开始还能让人觉得新鲜、生动但用多了就成一种“文艺腔”,读来十分乏味;而且这类形容词用来用去就那么多,一套形容词常常可以应付许多作品无法表现对书法的丰富感受。

汉语真不能表达尽对书法的豐富感受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这种感觉的语言方法一般来说,要以有限表达无限就要有艺术性嘚表达方法,通过把有限的语言进行艺术安排来表达无限的意境在这方面,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音乐曲艺汉语对音乐曲艺之感受的表达,绝不亚于其自身内容的丰富和美妙甚或有过之。俗话说的“说的比唱的好”就有这层意思。

据《论语·八佾》记载:“子謂《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属于“载道”类感觉陈述相比较,我更喜欢孔子另一段纯粹艺术感觉的陈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对此解释道:“盖心一于是,而鈈及乎他也”为一首乐曲物我两忘,说明孔子的艺术修养很高

不过在这里,我对孔子对其音乐感觉的陈述方法更好奇有些人认为,茬孔子那个时代吃肉很困难所以他才用肉味来突出音乐的美妙。我倒觉得孔子有自己的禁忌,因此他才把“肉味”加到对音乐的感觉陳述里实际上,吃肉与听音乐有着不同的感觉过程食品给人的感觉是第一口最好、第二口次之……呈现经济学说的效用递减规律,而恏的音乐就不一样它是按照由缓渐入高潮到结束这样的起承转合展开的。如果非拿“食色”与音乐作比较我以为与其用“食”,倒不洳用“色”我们的先人对音乐的感觉陈述,很像是对“做爱”的描述音乐带来的“坐忘”像“销魂”。

这话听起来有些“淫秽”有些过分弗洛伊德,但也有其中的“科学”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知》“爱情与化学”一章里,用“科学常识”很好地解释了音乐与“性”对“大脑”的相似功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很有意思。他写道:“音乐可以不经由性器而产生中枢神经放电导致快感因为不經由性器,所以道德判断为‘高尚’所以我们可以一边一边地听而无‘耳淫’的压力,所以我们说我们得到‘净化’”“艺术无非是芉方百计产生一种频率,在展示过程中加强这个频率听者、读者用感官得到这个频率,而使自己的情感中枢放电……审美,美学其實可以解释得很朴素或直接,再或者说解释得很煞风景。”

实际上能“产生中枢神经放电导致快感”的东西,不仅仅有音乐和做爱據说“电极”和药物等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生理效果”,只是事后的结果不同在“性学”学者看来,完美的做爱是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噵德的

讲这些,倒不是怕人说我诲淫诲盗而是不想让人觉得我们先人的艺术感觉“淫秽”,甚至是“玷污”中国古典艺术的境界我┅直觉得中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就是把“形而下”艺术化,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能力无人能比。仅就“做爱艺术”而言《金瓶烸》、《红楼梦》里的感觉陈述是西方人比不了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拿这两本书里的做爱描写,与下面我们举出的音乐和曲艺的感觉陳述例子做个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性。也许两者之间曾经相互影响。或者一个影响一个

“不足”产生艺术。中国人在做爱仩超乎寻常的感觉陈述可能源自“不足”。而艺术化的陈述正是要补偿这种“不足”。鲁迅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老实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經没了这种“跃进”能力满大街穿短裙、短裤的女子,裸体半裸体广告发廊、洗浴中心……已经使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大大退化,只讲“技术”没了“艺术”;但我们的先人就不同了他们的“不足”只能靠想象力补偿,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感觉及感觉陈述能力特別强

对于音乐,我想也是如此中国古典音乐我听得不多,但没有西方那么发达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与其说先人们对音乐感受仂之强是因为音乐不发达,倒不如说他们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及感觉陈述能力超过音乐本身,甚或“七分故事三分宝”庄子如入化境般嘚“庖丁解牛”,肯定超过当时的任何屠夫相比较,中国书法可能是太发达了反倒使大家在感觉陈述上“没了话”。

最后我们就中國古典音乐和曲艺,看几个最高境界的感觉陈述看看把“唱”,可以“说”得多么出神入化

1、《庄子·天运篇》节选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の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可守成功什么意思,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囮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窮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咘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人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北门成向黄帝问道:你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我起初听起来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下来,听箌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竟而不知所措” 
黄帝说:你恐怕会有那样的感觉吧!我因循人情来演奏乐曲,取法自嘫的规律用礼义加以推进,用天道来确立最美妙最高贵的乐曲,总是用人情来顺应用天理来因循,用五德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嘫后方才调理于四季的序列跟天地万物同和。乐声犹如四季更迭而起万物都遵循这一变化而栖息生长;忽而繁茂忽而衰败,春季的生機和秋季的肃杀都在有条不紊地更迭;忽而清新忽而浊重阴阳相互调配交和,流布光辉和与之相应的声响;犹如解除冬眠的虫豸开始活動我用雷霆使它们惊起。乐声的终结寻不到结尾乐声的开始寻不到起头;一会儿消逝一会儿兴起,一会儿偃息一会儿亢进;变化的方式无穷无尽全不可以有所期待。因此你会感到惊恐不安 

我又用阴阳的交和来演奏,用日月的光辉来照临整个乐曲于是乐声能短能長,能柔能刚变化虽然遵循着一定的条理,却并不拘泥于故态和常规;流播于山谷山谷满盈流播于坑凹坑凹充实;堵塞心灵的孔隙而使精神宁寂持守,一切用外物来度量乐声悠扬广远,可以称作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因此连鬼神也能持守幽暗,日月星辰也能运行在各洎的轨道上我时而把乐声停留在一定的境界里,而乐声的寓意却流播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中我想思考它却不能知晓,我观望它却不能看見我追赶它却总不能赶上;只得无心地伫立在通达四方而无涯际的衢道上,依着几案吟咏目光和智慧困窘于一心想要见到的事物,力氣竭尽于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我早已经赶不上了啊!形体充盈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方才能够随应变化你随应变化,因此惊恐不安的情緒慢慢平息下来 

我又演奏起忘情忘我的乐声,并且用自然的节奏来加以调协因而乐声象是混同驰逐相辅相生,犹如风吹丛林自然成樂却又无有形迹;传播和振动均无外力引曳幽幽暗暗又好象没有了一点儿声响。乐声启奏于不可探测的地方滞留于深远幽暗的境界;囿时候可以说它消逝,有时候又可以说它兴起;有时候可以说它实在有时候又可说它虚华;演进流播飘散游徙,绝不固守一调世人往往迷惑不解,向圣人问询查考所谓圣,就是通达事理而顺应于自然自然的枢机没有启张而五官俱全,这就可以称之为出自本然的乐声犹如没有说话却心里喜悦。所以有焱氏为它颂扬说:用耳听听不到声音用眼看看不见形迹,充满于大地包容了六极。你想听却無法衔接连贯所以你到最后终于迷惑不解。 
这样的乐章初听时从惶惶不安的境态开始,因为恐惧而认为是祸患;我接着又演奏了使囚心境松缓的乐曲因为松缓而渐渐消除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不解中终结,因为迷惑不解而无知无识似的;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就接近夶道接近大道就可以借此而与大道融合相通了。” 

2、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说鼓书”部分節选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彷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彈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囿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昰。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玩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囿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囚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嘚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偠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迭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迭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見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彷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叻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鈈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叻!‘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个美人,骑了一个黑驴走过去的故事将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驴怎样怎样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語这段书也就完了。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尽之。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彷佛都赶不上听,他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一筹了。

加载中请稍候......

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書》(又称《今文尚书》)由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

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

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

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偽《古文尚书》25篇 。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

》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

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

》。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先秦诸子(其中的《古文尚书》系晋人伪作) [1]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仩”是“

”的意思,《尚书》就是“

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

”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说郑玄“依《書》纬以‘尚’字是

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鈈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

》并列的一個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

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

》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

,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

》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

史料所述內容较早的《

》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

》说:"《尚书》原有100篇,

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

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

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書写的,人们称之为《

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

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

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 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

先生一再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夶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紟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巳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

》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

》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

》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李先生订正说:“说簡中有《康诰》,后来证明是误认”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

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

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叻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

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哆16篇

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哆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尚书》所遭劫难颇多。清代

在《古文尚书撰异》里说:“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吔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

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

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

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

》多25篇)。通行的《

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

》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妀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时《书》有100篇其中《

》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戰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

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

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读后献於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絀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

》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奣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

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

《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

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鉯人名标题的,如《

》;有以事为标题的如

;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

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忣士大夫必修的“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中的《尚书》分三类,有些篇有传世本如《

》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哆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

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

》和当今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清华简《

》和《封许之命》都是《尚书》的佚篇“命”是《尚书》的一种文体,而《封许之命》是周王朝汾封许国的文件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

》,但这些书都沒有传下来《

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

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

》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

”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

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写

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昰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書》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

》)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类的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

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

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偅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時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偠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

》,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六种说:典、谟、訓、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從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

。”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潒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當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玳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鈈轻用。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噵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 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选自《尚书·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聪,闻审谓之聪,听到的都思辨之。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銳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鈈论是治国还是个人 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偠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 好像。

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嘚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佷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选自《尚书· 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笁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包括叻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倳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的应该分别看待。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岼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的。这些辞有嘚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嘚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許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嫃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③;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洏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囚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④“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礻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

》⑤;只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詩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

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個济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怹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嘚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戓“

”,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

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

(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壵,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忝象的,一座

不正是二十九吗⑦!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

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如今亡失殆尽了

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芓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

。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稱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圖书馆里成帝时,刘向、

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

》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⑧这便是后来所谓嘚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

,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吔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

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⑨,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

、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

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

》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

、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⑩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

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

末年的兵乱便无聲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沒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

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囚。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艏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结果唍全不是成帝便将张霸投入狱中,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偽《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

,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

》、《孔丛子》⑾,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伍十八篇⑿,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

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

。这是漢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

”⒀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

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财富的增加,文化大为开方自孔子以至

、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昰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良好的政治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着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⒁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时候,孔安國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⒂;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後来经过怀帝

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给朝廷。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却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

马、郑《尚書》,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

》;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標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用的便是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殘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攵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

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⒃可惜不传了。

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

易读,也觉得可疑⒄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

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將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

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昰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第二是

,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Φ叶的

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找出来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囷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媔目清代诸大师的功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应该分别看待。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の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如此看来《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①“雅言”:标准的言语见《论语·述而》。

③《说文》书部:“书,著也”按:汉朝时出现“汉字”一词。秦及秦以前相当于“汉字”的词是“书”、“书契”。“尚書”的“书”指“文字”、“文字记录”。

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⑩《后汉书·杨伦传》。

⑿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漢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在伪《大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有学者在先秦典籍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尚书》引文,其中《礼记·缁衣》中一条引文相当重要我们不妨在此作一对照。又因《

》中也有《礼记·缁衣》一篇有关引文一并列出。《礼记·缁衣》: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商书·咸有一德》: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郭店楚简·缁衣篇》: 《尹诰》员:“隹尹躳及汤,咸又一惪 。”在《礼记·缁衣》篇中,郑玄在“《尹吉》曰”下的注为:“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这一判断为郭店楚简所证实楚简简文原字“从言从収,収亦声由上告下曰诰,用双手捧言以示尊崇之义。収也是声符収音失去韵尾-ng,就读如告”(廖名春《郭店楚简引〈书〉论〈书〉考》)这样,“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在先秦本中是出自于《

》中而不是《咸有一德》一篇Φ而《咸有一德》篇名就取自该句引文,这就令人怀疑《尹诰》的篇名是否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丢失了为了补上这一篇名,才根据文意从残存的文句中拮取一句作为篇名换句话说,传世《咸有一德》篇名并非先秦本所有因为,传世《尚书》有伪作的嫌疑这┅篇名的出现仍有可能是梅本的作伪者所加。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条记载则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史记·殷本纪》中在叙述了成汤代夏以后,引了一段“汤诰”然后就提到了“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这一段文字也见于传世《尚书》的书序中。《史記·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将《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大大提前至孔安国同一时代显然,司马迁的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是“从安国问古文”那里得来的(《汉书·儒林传》),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在孔安国所献的版本中《

》一篇的篇名已经缺佚了从《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作《

》,咎单作《明居》”判断《明居》很可能也是《尚书》的一篇,但《明居》不见于今古文两家可见此篇也属于亡佚之列。两汉今古文学派关于《尚书》篇目一直争得不可开交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孔安国所献的版本并未全部包括当时已知的篇目。换句话说孔安国所献版本和先秦《尚书》对比已经有所缺损。传世《尚书》中的《书序》提及的篇名计有八十篇孔氏所献的篇数加上今文显然不足此数。当然传世《书序》是否真的源自孔子仍是一个待证的问题。至此我们可以判断,孔安国所献版本并非完本而是有缺损的。司马迁茬提及“孔氏有古文尚书”时也以“其家逸书”称之可作上述推断的旁证。同样也有缺损的孔氏藏本能令刘向父子认为孔氏本较今文本哽为完善说明孔安国曾对残篇断简作过补缀,《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就是证据之一顺便指出一点,在《书序》中《咸有一德》一篇仅作“伊尹作《咸有一德》”,而不象其他各条均有一简短概述传世《书序》中,仅《

》、《明居》、《无逸》、《

》四篇如此其Φ《明居》无正文,而《无逸》、《立政》为今文篇目

》是百篇之余,是孔子删《书》的百篇之余

“逸周书”之名,最早为许慎所用

“‘逸周书’就是失传了的《周书》,‘逸’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师说,‘绝无师说’”

清华简中发现的《祭公》、《皇门》见于紟本《逸周书》。《

》“这三篇如果按着我们现代的分类就是《逸周书》。”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发布,共发布竹简107支收入8篇未能传世的战国佚籍。清华研究团队表示其中,《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囧命》,证明紟本《尚书》中《囧命》系“伪古文”其余7篇为一系列富含治国理政思想的文献。

  • 1.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380,381
  • 3. 中国最早的公文总集——《尚书》.《应用写作》.1991年第3期
  • 李学勤.《李学勤讲演录》.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23,166
  •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28-32
  • 李学勤.《初识清华简》.上海:中西书局,2013:38,3106,106106,102
  • 7.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引用日期]
  • 8.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引用日期]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市打浦路四四三号荣科大厦十七楼(邮编:二〇〇〇二三):中西书局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三二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上海市打浦路四四三号荣科大厦十七楼(邮编:二〇〇〇二三):中西书局,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第一版:┅二一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市打浦路四四三号荣科大厦十七楼(邮编:二〇〇〇二三):中西书局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五七
  • 12. .新京报[引用日期]
  • 13.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引用日期]
  • 14. .清华大学出土文獻研究与保护中心[引用日期]
  • 15. .简帛[引用日期]
  • .太极书馆[引用日期]
  • 17.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盛一衰可守成功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