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易道是谁可信吗?看了好多人都说灵验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那怎么网上对他平论那多

骗人的 我观可做 7天有效。

对于“和合术”的认识态度,一些人觉着是迷信的东西,但如果你曾经研究过命理的你就会明白,和合术也是易学,玄学领域中的一部分。既然和合术能够从古流传至今,必然是经过无数人的验证与积累了古人精心研究的无数心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离婚率急剧攀升,婚姻感情不顺的家庭更是越来越多,故此和合术引起了更多的追捧与更多的质疑。而不少感情迷茫者也因不愿放弃四处寻找法师,以求感情复合。追捧和合术者多因大家对和合的好奇,质疑和合术皆是因求和者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一些不法分子以“能做和合”加以利用,从而导致被骗。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和合术法主要是指男女的和合,其实和合术不仅仅这方面也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夫妻感情不合,为了缓解此种情况的婚姻和合术;婆媳之间矛盾,父母与孩子之间别扭,兄弟姐妹之间等产生的纷争问题,以及生活矛盾,也可以通过六亲和合术调整;

  如果男女感情很好,但是曾进过父母方阻挠,以致不能结婚,为促成结婚的目的也可以用姻缘和合术;如果是做生意谈判,需要签合同感觉生意困难,也可以用和合术可助促使生意顺利完成等等。

  正统的和合术所遵从的神灵就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民间的神明之一,也是道教奉祀的正统神明仙师。而和合术就是奉请以和合二仙做主法神的道教法事科仪,用以化解了断感情迷惑之烦恼,因为世间爱情,就在于进退不果之情况下从而令人产生许多困惑烦恼,以致欲罢不能。和合二圣正是运用无边法力加持护佑众生的,当成者迅速能够结为夫妻挽回感情。

  做法须备:男女事主双方具体生辰八字姓名、相片方位(八字:准确的出生年月日时;姓名:双方现在使用的姓名;相片:二人的照片,单照合照都可以;方位:提供目前所处的具体位置)

  做法具体时间:根据双方八字选择吉日,晚八时以后择吉时开坛做法,首次做法大约二个时辰左右。第二、三天分别加持两到三次。

  做法配合:做和合法场时求法的缘主必须配合,若远程施法须另外备红香三柱于红做法蜡烛一对,做法听师傅指示配合上香等。

  和合术做了后不能让对方都知道,两个人只能一个知道,两个都知道后失灵。有的人做过和合术在网上发表各自出感受;有做成功,收获了幸福的。也有没能成功,迁怒责怪法师的。不知道幸福与不幸的人有没有想过在做和合术的时候,你们是秉承怎样的心态,做法后又是以怎么样方式和心情配合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美满,知恩易道师傅这最近来咨询婚姻感情的女性也越来越多,师傅发现,在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在,婚姻不顺而影响的家庭稳定的可谓是越来越多,谁都不想一段美好的婚姻到白头,所以,知恩易道师傅在这里劝大家好好经营自己的感情婚姻,如果婚姻感情出现问题了,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化解挽回,切不可顺其自然以后后悔莫急。知恩易道实战易学大师,30多年的易学研究和测算,百度搜索:知恩易道,继承祖传200多年的易学经验,曾担任易学界易经副院长,擅长调理挽救婚姻,增强财运事业,调理凶坎,为千万客户送福音。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标题:[原创]长行佛道所需的信根、悟性和福报——回答“信佛”十年后不再信佛的朋友兼谈佛友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并致所有辟佛的人

前一段时间在豆瓣上看到了一篇《我为什么不再信佛教》的文章。作者文笔坦荡潇洒,列举了大量论据,说明了自己信佛十年,终于不信的原因。内里涉及的大量佛教基础知识、历史、佛法内容,很多有偏差,但涉及佛教现状的地方却基本属实又有代表性。作者是个很有传统精神的儒家正统知识分子,虽然有些我慢,可能是忠孝仁义俱全的那种,但有些知识点又让人惋惜——生活经历那么多,却无缘得到正见。
本欲以此为例,阐述一下末学粗浅的见解和认识,强调一下信根、悟性、福报的重要,但几日来一直没有体力完成这项有点大的工作。后来上网一查,豆瓣小组的文章是转载,两年前最早可能发表在天涯论坛,后来又在地藏论坛上发布过。
一共有两个版本,可能是同一位兄台所作:
无意于攻击,无意于辩论,无意于吐槽(虽然槽点很多),无意于戏谑幽默,无意针对那位相对博学多才的,仁心深厚心怀天下的兄台,仅仅因为网络时代,一言一行就足以行善千万遍,一言一行也足以误人千万个,故有此文。
本文主要针对不是特别了解佛教,或修行n年仍在佛门口徘徊,或对佛教有一定好感的朋友,涉及禅宗、净土、唯识、打坐、六度、科学观等。至于修净土一心不乱、修禅宗窥见自性以上级别的师兄们不用细看,最多当记实日记读读;修华严宗、唯实宗有一定心得的师兄就只当个乐子了。修地藏明白大孝的也可以不用看。
按原文顺序,解答末学能解答的问题,或在他处看到的解答、典故。原文问题点的顺序不等于正常的由浅入深的顺序,所以感兴趣的师兄,一定要看完,再看看原文,多多体会!
愿人人都能菩提增长、正道早成!


2、佛教的兴盛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害吗?
7、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宗教
8、福报相应与自性化现
15、偶像崇拜与燃指供佛
18、佛教的基础与儒家
22、所谓的‘保佑’、‘诅咒’
24、吃素、禁欲、打坐、念佛、参禅方面的实践
25、狭义的因果和名声
26、对第二篇文章最后三个问题的回答
27、佛教与科学、学术研究与悟性
29、3个儒家大学者与1个作家的例子
30、再次提及文化传承
32、历史地位与鸡毛令箭
34、知识分子学佛的三个层次需要读的书 与 末学所列入门书目
35、信根、悟性、福报,嗔怨与菩提
37、作者的删帖申请与对他人辟佛文章的答复
那位兄台脱离佛教有两个原因:“第一,佛教的教义经不起推敲和质问;第二,此生只求良心平安,没必要去拜这拜那。”
估计两篇长文的作者是同一个,作者看多的“佛教的经典、历代祖师的开示我几乎看过。吃素、禁欲、打坐、念佛、参禅我都实践过。”佛教的经典有6千多部,汉传佛教翻译过来的可能有3千多部,要说真正在经教方面初步入门登堂,必看的经论一两百部,而不是那一点。
汉传佛教中的精通三藏的、土生土长的法师好像只有玄奘大师,六祖慧能大师、达磨祖师,都不能叫“三藏法师”,
“看过的论有:《印光大师文钞》、《虚云老和尚开示录》……”那不是论,是开示。论和开示是有很大区别的,有很多论是必读的,但他却没有。
很多师兄、物理学家、哲学家会觉得佛教的教义很经得起推敲和质问。觉得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不去反复推敲、谦卑请教探寻究竟呢?
以此告诉入门人,对一个领域如果没有入门、了解到业余精通程度,就不要随意点评,否则就容易陷入攻击和以偏概全。包括批评其余宗教和儒教等文化传承的时候。
基本的论:《俱舍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如果能研究得懂一点,也不会有那样的经历和观点。
中西医,某些宗教之间都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至于拜这拜那的问题,佛法,不是在寺庙里,不是在佛像上,而是在佛陀所说的法中,即佛经中。
在佛陀时代,哪有佛像?连佛经都没有。世尊只是讲法。
当代人拜佛,其意义即是像祭祖一样的是尊敬重,更是牵引出对于正法和佛境的恭敬,从修行上讲是要牵引自己的佛性(真正了解禅宗和六祖慧能大师的师兄,更应该知道)。
以此提醒入门人,为什么六祖慧能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查清楚,弄明白!
引用某大德的话:“真正的礼佛,是内心的清净解脱,诸佛菩萨并非有你顶礼才快乐,而是你解脱了、并实践菩萨道回馈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礼佛!平时我们供佛、礼佛是要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见贤思齐,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有人却与诸佛菩萨做起生意来了,求诸佛菩萨:若我的某某愿望实现,定当如何布施添油等等,实为无有是处!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开智慧、断烦恼、度苦海,凡事向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心的结缚从而断离。我们修行要无间等,成就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烧香供佛。 学佛,绝不是和佛菩萨做生意!

2、佛教的兴盛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害吗?


作者以历史学资料,可能对比出凡是香火旺的时候,都是民族即将遭殃的时候。
什么叫佛教兴?香火旺,不仅不一定是兴的标志,往往是衰的标志。
佛教最好的发展时期,是在大清洗之后。
如果有历史学研究素养的话,应该不用研究佛教史也能知道为什么。
另,佛教不是迷信。佛法不希望迷信。希望正信,是教人智信,是教人否定自己,教人达新境即抛弃旧法。
看过《金刚经》就知道,字面意思都是这样写的呀!
按理说,作者的古文功底应该不差,为什么忘了世尊说的说法如筏,过河即舍?还是觉得佛法在玩诡辩游戏?
佛陀早就告诉大家,最后连佛说的法都要放弃,佛教从来都是教人做一个怀疑论者,不断否定自己。
作者说:“佛教徒似乎都很清高,不要名不要利,不贪财不贪色,其实他们追求的是大贪——成佛。成佛后长生不老,有人供养,不劳而获,这种生活谁不想过呢?为了最大的贪欲而节制现在的欲望,这种买卖还是划算的。”
实际上,只有部分外道才持有这样的修行目的,比如,修仙。
成佛有三:放下执着、分别、妄想。
执着包括我执、法执,包括破除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在佛法中,连“我”都是一种虚妄的感觉,为什么要贪恋呢?
什么是“僧”,从语文角度拆开字就是曾经是人。
什么是“佛”,从语文角度拆开字就是不是人。
什么是“法”,去掉三点,哪三点?贪、嗔、痴。
这种说法是必要而非充分的。
贪心不除,尘不可出!别说小成境界,别说初果位,连生死都不可能了。
不能因为某人学习成绩不好,就否定他学习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算不出来桥梁的重量,就说数学在工程学中没有用。
不否认很多人学佛,是冲着学到一定程度可以引发神通。对于神通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然而外道也具备神通。象社会中很多瞎子算命,灵婆,乩童,以及所谓的大师等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但是佛法的本质是认识我们自己的心,要求佛弟子不贪着五欲六尘,破除我法二执,从佛法中得到智慧和慈悲的圆满,以达到解脱度众的目的。所以佛强调的是以法度人,而反对轻易用神通示人。目的是防止外道也使用神通误导佛弟子,以免入魔道,丧失法身慧命。
我单位里有个同事和我开玩笑说:“你再修下去,就可以成仙了。”所以,这种误导已使得世人将佛和仙划了等号。“求神拜佛”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迷信的代名词。因为唯物主义认为“求神拜佛”只是精神上的寄托,对物质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很多人(特别是生意人)在做什么生意以前,会先找风水先生算一卦,然后去寺院“贿赂”一下佛菩萨,保佑他能够生意兴隆。
但具有正见的学佛人就明白真正的道理。因为佛教是否认命运是由某个神或上帝支配的,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来影响自己的命运的。比如你通过辛勤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坚守佛法的五戒,利用佛法的智慧,无条件的为他人,为公司付出,而不求回报。如此你在该公司的处境一定会胜过你学佛以前。这就是佛法反对宿命论,相信有针对性的改变。
所以,佛法是积极向上的,完全不是“一切由上天安排的”。更反对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而一味的求“佛祖保佑”,确实是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佛在2500多年前经过49年的说法,就是告诉我们改变自己的方法。如果自己不积极的改变原来错误的行为,思想。佛看了只能干瞪眼,什么忙都帮不上。
作者说:“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就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哲学宗派,可小乘佛教发展到大乘,就蜕化成一个以发展寺院经济为目的的诈骗集团。我一个朋友,去云南的小乘寺庙出家了,出家前他告诉我——大乘佛教就是一个玄学、巫术和婆罗门教的结合体”。
小乘与大乘,这一部分是历史问题:
“上个世纪初,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疑古逆流,部分学者包括个别出家法师,由于对佛法只求学理上的研究和历史上的考据,对大乘佛法的出现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乘非佛说,虽说这股风气在中国佛教界没有占据上风,但影响也不小。上世纪末和这世纪初,由于各国佛教徒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些依小乘禅观方法修持的南传佛教法师也到中国来传法,或者他们的传法内容通过网路流通到了中国,于是南传小乘佛教的思想也渐渐传入中国,配合着中国原有的重四部阿含而轻弃大乘的“大乘非佛说”的学术疑古之风,对当今佛门学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一部分初学者,初时只是对小乘禅观的方式很感兴趣,依之而修,很有受益,认为很适合自己,这本来也是好事,应该赞叹随喜。因为对大乘人来说,小乘修法实是大乘的基础,对小乘抱着赞叹、认可之心态,是一种正见而圆融的心态。相反的是,却有不少信解小乘的初学人,由于受到学术研究和历史考据的结果以及南传佛教徒对大乘的不认可心态的影响,对大乘教法相当排斥,认为大乘非佛说,一谈到大小乘的区别,就认定佛没有说过大小乘法义,因为阿含经中没有相关记录,一提到大乘经就蚩之以鼻,认为那是后世善于文笔的人所自编自造的。”
有一句话,叫小乘度己,大乘度人。
不全对,小乘也不是不管别人,南传佛教中,小乘佛法传法给别人,就是为了度人。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于菩提心。
小乘佛教本身不是哲学上简单的悲观,大乘佛教本身也不是哲学上简单的乐观。在此不展开。
所谓悲观与乐观,是围观者眼中的悲观与乐观,修行者自己是什么样的?
唯修行到一定境界才可真正知晓。
对于当今旅游文化界的种种不好的现象,很多寺院也在抗争。但佛教有不谤国法,不做国贼的要求,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柔和的。
至于玄学、巫术和婆罗门教的结合体,更是无从说起。可能说的是藏密。有一点,喇嘛教是密宗中的毒瘤,藏密也不是真正密宗的全部。对于有争议的藏密,在此不展开,无意掀起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争论,仅表明本人态度——敬而远之。
小乘佛学就是一个悲观的心理学派吗?悲观表现在何处?小乘佛法的出世情怀?
佛法不是简单的悲观或肤浅的乐观能描述的,那都是错误的。
出世是佛法的本质,但入世确是佛法的表现风格和精神。
很大程度上,出家,就像闭关修炼一样,是为了修好了再回来。这里引经据典就复杂了,不展开,问题是很多自认为是学佛的人做不好。
离世情怀,不是厌世情怀,而是相对于恋世而言的。
真正的佛子,是无来无去的。
作者说:“中华禅宗对功德的解释不同,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平等心和悟道,六祖反对造像,如果按照六祖的思路,中国的寺院经济得破产。所以本人讨厌佛教,但不讨厌禅宗。”
确实,功德不等于福报。很多初学佛的人不懂。
我们要尽可能的积攒功德,而心中不能有功德相,更不能把功德浪费为福报。
如果上面的话听不懂,问题就大了。
作者的话自相矛盾,禅宗就是佛教的一支分支。全部都是师尊传下的法门。
比如,我喜欢量子物理不喜欢热力学,我说我讨厌物理学,这是不合适的。

7、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学?什么是宗教


两位大儒——苏东坡与梁启超,都是佛学家,但都不修佛。
混淆了佛学与学佛,是不明学术研究和修心的不同。
略修改一位大德的几段话如下:
在世间法的学习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称为学者,分门别类的知识称为“某某学”,以研究佛教经典以及对教理的学习也称为佛学。
世间法教导我们世间的知识,而佛学则教导我们人生的智慧,,我们通过对佛学知识的学习,根据佛陀的教导,实修实证,逐步引导我们走上究竟解脱之路,这才是“学佛”,“学佛”将对“佛学”学以致用。
佛法是指月之指,通过闻思佛法,进而修证,能所双泯。
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佛学”阶段,要真正走上“学佛”之道。
有的修行者,在学佛路上,学习了很多的“佛学”知识,可是,在历缘对境时却还是烦恼一大堆,贪嗔痴样样不缺,但说起佛法来却是条条是道,滔滔不绝。俨然饱学之态,内心并非真正的自在,还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处处见诤,并用所学的“佛学”到处比高低,比修行。
其实,这是自己把书上的“知见”当“证量”了,也就是自己为了满足“我慢”在欺骗自己,是为学佛人自己构筑的梦幻泡影,学佛是为了大安心、大自在,若空有满腹经纶,却不增长智慧,不见本性,无有是处!正如当年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苏东坡自觉修持得道,撰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后很得意,命书童带过江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后,批注了二个字“放屁”,苏东坡则因“放屁”二字又惊又怒,急忙过江找禅师理论,禅师大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就“一屁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惭愧不己。这就是知见与证量之差。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脚踏实地的好好真正修行,并常见己过,不要满眼皆是别人的对错,通过对“佛学”的闻思,真修实证,方不辜负佛陀的慈悲教导。贪嗔痴的渐渐止息,是为真正的“礼佛”。
一般说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说佛教的起源可以看看中国古代神话史——这是世间学问。始终是围绕着真相打转的。
研究佛教的历史,最好看佛教内部人写的专业研究书籍,如圣严法师的世界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等。
西方文化传入之后,因翻译“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达;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必有一个超越凡人得“神圣”,以信仰、崇拜神圣而得到“财富”、“安乐”、“救赎”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证“佛的教诲”,不是人对佛的“信仰、义务和崇拜”;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无非“净染有别”;若随佛学,必定成佛。云何对身外强行建立的“神圣”进行 “信仰、义务和崇拜”?至于拜佛的意义,前面已经说了,礼敬前行者、让自己与佛相应。这个与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秘密,说明真相并教以觉悟的方法。
但在佛教内部,也有“宗教”的说法,是指:
“宗”是指“宗门”:专指以心传心之禅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释迦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论和方法。
这里“宗教”成了“宗门教下”的简称。
佛法和宗教的不同最主要几点:
(1)很多宗教认为是神或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佛法认为是缘聚缘散无始无终不是由任何神或上帝创造出来的。
(2)很多宗教排斥甚至敌视杀害异教徒,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是佛,从不排除异己。
(3)宗教的上帝和神绝对不允许他的信众也成为和他一样有本事的神或上帝,可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希望众生早成佛道。
(4)佛菩萨不像其它宗教所说的上帝或真神是“万能”的,佛菩萨不是万能的,不能“赐给”你好运气,只能教导你如何过上自在日子,但前提是你必须信,必须行,不信不行佛菩萨也帮不了你。
(5)佛菩萨从不惩罚任何众生,众生遭恶报那是因果规律,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其它很多宗教却说他们的上帝或真神会惩罚人。
有的信仰宗教的人士误认为佛法是偶像崇拜而嫌恶佛法,这是他们不了解佛法的原因。金刚经上就说了佛法是无相的。拜佛的原因,上面也说了——恭敬先师、清净自己。十字架也是相,圣母怀抱耶稣也是相,总是执着于向哪个方向朝拜的,也是着相的表现。
对于佛陀所说,那位兄台学习了10年后“经不起推敲和质问”,却又认可佛法、佛家,不认可佛教。
推敲者谁?质问者谁?回答者谁?

8、福报相应与自性化现


人,大多情况下总是与福报相应的人遇在一起。
比如你生活圈子里的大部分人,你的大多数亲朋好友。就像某成功学演讲家说的——把你最熟悉的6个人的工资加起来除以6,就是你的收入!
这就是福报相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其一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为什么遇到你的这些亲戚和熟友?
为什么浪子回头后生活圈子和以前不同了?
作者说“我以前信佛的时候,认识圈子里面的一个佛友,他名气很大,自认为精通佛理而且辩才无碍,自大猖狂。”
一个人练气功走火入魔不得法,不能说明气功本身需要否定。不仅如此,学气功的人,应该是成就的远少于未成就的吧。气功如此,何况佛法。这位兄台不也是学了十年都没有入门吗?
为什么老是遇到这样的众生?作者提到禅宗——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化现!那位佛友也是作者的自性众生!
就像小人之心以为天下人都是小人,也像善良的人常遇善良的事一样(貌似反例较多,是指真正心淳坦厚的人,而不是伪善和自以为善,不展开讨论)。
所以,也足见作者的福报不够了。
同样,我遇到了作者此文,虽然在发表近两年后。这也是我的自性。后面再说。
作者说:“学佛的十年中,也把很多宝贵的光阴用于修行,没有投入的工作。……”。
学佛不是放弃工作、放弃生活,什么都不管,尤其是对于在家居士!
中国的禅宗丛林鼻祖百丈禅师还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呢,作为在家居士,指望天天有口无心的诵经念佛或呆坐着,一切都好了?
佛在世间行,不离世间法!佛法的本质是出世,但其表现风格和精神,必须是入世的!
前面已经说了“佛教是否认命运是由某个神或上帝支配的,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来影响每个人的命运的。比如你通过辛勤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坚守佛法的五戒,利用佛法的智慧,无条件的为他人,为公司付出,而不求回报。如此你在该公司的处境一定会胜过你学佛以前。”
作者的问题和当前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遇到的困难一样:国外很多大学觉得名为“学院”的“孔子学院”,对人的求生技能、职业技能无益。但问题是,到底有益无益?一个人立志齐家治国平天下会对求生技能、职业技能无益?
同样,佛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学习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都能化解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佛法是否有益,在于学法的人,不在于所学的法!
你在贪什么?贪法!为众生精进,不是贪,为“我相”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就是贪!
可以为大家而舍弃小家,但不能为“我”而舍弃大家。
何况,在因果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如一位师兄,罪业深重,放生精进,后来无意发现患癌症了很久。因为放生是给予生命,避免别人的痛苦。所以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自己患重病却自始至终没有痛苦。
但种瓜得不到豆,种豆得不到瓜。如果想放生促使学业精进、工作顺利,本没有直接关系——要想得世智聪慧,需要的是法布施。但是凡一切如法的行为和果报之间,有间接关系,一切善心善行有利于修为精进,修为精进自然就心智得开。
而那位作者,在学佛的过程中,表面上守了5戒,却没有深信,连三皈依都没有守。三皈依是比根本大戒还要根本的。
学佛之人应该知道五戒其实不是起点,起点是三皈依。甚至如果只是皈依佛门了都可以不吃素而以佛弟子自居。但很多人,包括很多以居士自居的人,还在算命,还在求神通!
对佛对法,对自己的自性,诚敬不足,是有疑无信!
没有依佛陀所说从身口意三方面去践行佛法,反而拜这拜那,不从自身求,反求外物,混淆不清自己到底是不认同佛法还是不认同佛家、佛教,进而其实不了解、怀疑佛法,浪费10年光阴不止,也没有树立起正知正见,辜负了“闻得佛法”这个良缘,三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都没有做到。
无信根、悟性、福报,不可长行佛道!
再举个不离世间法的例子:
六组慧能大师不识字,但能讲经说法。怎么讲经?别人把经文给他读一遍,他就解释、讲解、开示给你听。那在你读一遍给他之前呢?他自然是没有听过这些经文。
师云“诸佛妙义,与文字无关”。
六祖大师是有根本智的,而文字和经本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上等根器的人能由文字洞见根本智,上上根器就可能不用文字,直接洞悉自性智慧。然后经别人一说起一个道理,哦,原来与自己体悟的某个道理一样。
六祖大师不识字,但还会说汉文。如果不会说汉文,如何弘法,如何度众生?即使自己成就了也不能度众生。
有了根本智,要度众生,还需要学习世间智!
对佛法,没有信根,就不会对佛言照做,最多是选择性的信受。如果再没有悟性,就不是入宝山空手归,而是只能在宝山门口徘徊,只见外相,不见本质。
有的人就是这样,也被人硬拉近佛门,硬是有种种机缘让他不得不开悟,这是福报太大机缘富足的极少数人。
诸如作者“大家想想,一个人都把时间用于念佛念经了,还有时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么?所以我见到的佛教徒即使把佛理说得天花乱坠,也没啥真的过硬的谋生本事。”这个已经解答了。之所以老是遇见这样的人,是因为自己就有这样的根性。
所以,无信根、悟性、福报,不可长行佛道!
作者说:“佛教再怎么说得好听,就是个求死悲观的宗教,没有生活的正能量。”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这位兄台的见解局限在对禅宗“空性”的片面和错误的见解中。后面很多地方会提及,在此仅说一点:
《金刚经》是大乘般若智慧的基础,破“有”相,但自始至终没有直接说“空性”二字。后人说金刚经讲的是“空性”,这是一种概括方便的说法,但又容易让人陷入断灭空,误以为佛法就是讲空的。
只能说,此空非真空妙有。如果要真正了解“空性”,如果不愿意看论、不愿意听他人讲解,可以看看世尊涅槃前最后讲的《法华》、《涅槃》等经,那是破“空性”的。
先破除对“有”的执着,再破除对“空”的执着。
还有《地藏经》,也是世尊涅槃前所说,一部大孝经,为什么没看到大孝和大愿,却看成了野鬼教?
心中是什么,眼前就是什么。无论从福报相应,还是禅宗的自性化现上讲,都是如此。
在佛法空有两宗中,大多数人往往喜空宗(般若宗)多,少有人去钻研有宗(唯识宗),这本来也没什么,糟的是,喜谈空的修学人中,有一部分是错解空义,把空看成是世俗人所说的什么也没有,平时谈吐,非空不说,动辄万法皆空,一切皆空。在生活中,则往往迷境逐物,随情执相,以空为借口,放任习气,这真是口中说空,行上执有。完全不知佛理的空是不离缘起的,不是世俗人所说的什么都没有的,空与有其实是一回事。只有了解空不离有,才会懂得如何精勤修持,舍离不良的身口意业,净化自心。
还有一种误解佛义的人好说奇语,曾见过一些学人,对佛法的基本信心还没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还没有信得及,就处处高谈阔论,什么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空空非空,有有非有的乱说一气,或者动不动就把古德的话用来充门面,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等等,完全不知, “本来无一物”、“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即菩提”那是证道以后的境界,实在不是凡夫的境界,贪嗔痴慢疑等业习没有息灭,烦恼永远不会是菩提,世间法也永远不会是佛法。象这类人学佛学久了,心也变得狂妄无制,常把这些话拿来为自己的贪嗔痴身口意行为开脱,学佛学成狂人一个……
那位兄台对佛教的误解,部分是源于真实的现状。但这种现状,不是佛教和佛法的本质。
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平等心和悟道,世尊对功德的强调是:清净心*善业*所助对象,是三者的乘积!
当年舍利弗尊者讲一钵食供养佛陀,佛陀将那一钵食转手布施给一条狗。世尊问舍利弗尊者:是我布施狗的功德大,还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大?
舍利弗尊者不愧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回答道:世尊布施狗的功德大,因为世尊的心清净无比!
清净心*善业*所助对象,三者的乘积,只有清净心能为正无穷!
正无穷乘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将无穷大!
作者说:“佛教徒做善事要记录,目标就是希望未来得到高额回报。……基督徒和佛教徒的胸襟情怀,高下立见。……我忠孝仁义俱全,不需要宗教。但基督教不害人,佛教害人。中国现在的僧侣百分之九十都是社会的最无能的人,这种人参加高考,数学绝对考不上30分。他们不敢去面对社会,只好出家混日子。一旦读了佛学院,做了方丈,他们就能读名校的MBA,口说因果惑弄信徒,开豪车,戴名表,从社会垃圾摇身变为成功人士。……佛教徒十个有九个没啥本事,除了一天念佛念经念咒,除了诅咒质疑佛教的人下地狱,除了上网发帖告诉人们吃素放生戒邪淫(他们发帖也是为了赚取功德),这帮人对社会实在没有什么用处。”
不如法的现象,承认,自省。但那不是末学本人和很多师兄、出家师的现状!
那位兄台也知道,达摩祖师说梁武帝建塔建寺毫无功德。即便梁武帝因此而不悦,但在达摩祖师离世后(此离世非真离世,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追封其为国师,依然崇敬有加。
到底是达摩祖师更能代表佛法和佛教,还是你眼前的某些人和你自己的认识,更能代表佛法和佛教?!
功德和世间狭义上的福报是相对的,很多时候佛子交流中说的福报,不是狭义上的世间福报,而是指功德,这一点是为了交流沟通方便。
至于“佛教徒十个有九个没啥本事……”之云,那可不是的。现在真正的修行者比例不高,数量不少。就是大学毕业的高分者,考取佛学院依然要很努力。至于种种社会现状,不仅是佛教的障碍,更是那位兄台的障碍。
有足够信根、悟性、福报的师兄,是不会受其障的。
作者说:“佛教的发展是畸形倒退型的发展。西方的天主教发展到基督教,是一大进步。可佛教呢?唐代宋代的禅宗有点精华(现在的禅宗也不行了),可发展到今天,愚昧落后的净土宗和密宗占了主流。……”
呵呵,这个……话题太深广,后面会部分的提及学佛的基本误区,至于净土宗和密宗:净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能因为上手快、上手方便,就看不起它。呵呵,对此对经教和净土有一定研究的师兄们都有亲身感受。至于密宗,有争议的话题末学不展开,只说末学个人态度——敬而远之。政教合一的,不是宗教!追求神通的,不是正教!喇嘛教是毒瘤,不是密宗!藏密也不是密宗的全部!
修行,是依世尊言,依圣教言,依成就者言。
至于佛教的发展是畸形倒退型的发展,这正是我等的责任!
当我是一个学子,如果是一个学者的时候,这门知识领域的发展,是我的责任。它的问题,就是师门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统文化将因我而兴或因我而衰,兴衰就是我的荣辱!是我的责任!而不是兴旺了,依止它,衰落了,鄙视它!
具体到佛法,佛法即人心,人心即佛法。没有那个佛的佛法是长盛不衰的。释迦佛的法运还剩9000年左右,终究会有完全不闻佛法的时代,而且远比有正法的时代要长。但其兴衰,是我等佛子的责任。
末学,不是旁观者!每一个师兄,都不是旁观者——你不是添砖加瓦的人,就是拆台毁业的人!
就像作者说“很多人骂儒家误国,我也不反对,但误国的是程朱,不是孔孟。”每一个学说的发展,都有伟大的人物,每一个学说的学习者,都有败类。何必要以一障万呢?
至于把军事力量的不如人和近代科技工业的不如人归咎于佛教的流行,归咎于“佛教和中国的倒退是绝对有关系的。”只能说作者不适合于读历史学,不适合于做历史研究。不仅那段历史,从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最最兴盛的教是什么?最直接导致民族落后的教是什么教?
世人眼中的宗教始终是小众群体(包括佛教)。
决定一个民族兴盛与否的,是教育!古往今来的教育是什么?
这么说有辩论的感觉和嫌疑,但这就是事实。不管是哪一时期哪种风格的儒教,都是那段历史的正统。佛教,和对广大民族大众的素质教育,关系不仅不是最大的,甚至不是第二位的(可能道教和求神拜鬼的影响力都比正统的佛教大)。
当然,这只是按作者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就像本人不认为佛教误国一样,承担了中华民族近两千年教育大业的儒家文化,也不是误国的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辜的受牵连者。
至于作者说“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唐代帝王七拜舍利之结局》,凡是拜过舍利的帝王,很快就死了。”历史研究别以八卦的姿态开展。当今天下拜过法门寺世尊舍利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每年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知道死亡比例有多大,难道他们的福报比帝王还要大还能避死一些?
对于韩愈辟过佛,朱熹辟过佛,借用某位师兄的答复: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人物,人家辟佛有人家辟佛的因缘。韩愈辟佛是因为皇帝迷信,他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劝谏,而不是说自己被佛教坑了十年工作不好才要出头辟佛。朱熹辟佛,是为立儒家的道统考虑。而今天,易时易地,整个社会还有几个人有信仰的?有人念佛信佛,只要不像帖主这般迷信,蹈入歧途,而一心向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也于己于人都很有好处吗?
对于历史上的写出《神灭论》的范缜,知识渊博、思想机智敏捷。他的倡导更多的是反神教,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寺庙过多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当时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真是香火旺盛,但往往香火最旺盛的时候,不一定是佛法发展最好的时候。当时举国上下难得有人能辩论过他,甚至宰相出面号召对其《神灭论》也没有太好的对策。
但这也是佛教风范的体现:南朝佛法精髓还在不在末学不知道,但至少风范尚存!可见当时南朝很多士大夫佛法的精神掌握到入门程度了,为什么?
如果在某些历史阶段,你试试说政fu的一个不是?!你试试驳斥的让政fu满天下一品至七品官员尴尬无脸面?!
即便这样,梁武依然给范缜官做,依然用其之才,依然让范缜怀才得遇明主。后范缜因其生性耿直,为人正派,被人拨弄是非遭惩处。
当佛教成为南朝国教,并不代表它的真正发展和兴盛,要不然达摩祖师也不会离开了!达摩祖师说梁武造塔无功德,但梁武肯定一定程度上懂得佛法是修理自己的!
范缜的《神灭论》对当时的国教——相当于基本国策发起挑战,梁武帝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凑了七十五篇文章。在这场论战中,范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梁武帝对他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范缜也被载入史册。
这又是何等修为?!如果给当今很多修行人以国主的地位,且不说他还会不会守好居士身份,至少,很可能不会包容给自己带来天下大辱的对手。
用佛法修理自己,更无愧自心。梁武帝不可能没有情绪,但,他懂这个。
那位作者不信佛没关系,但竖起旗帜,就是反佛。他虽尽可能行文坦荡、胸怀磊落,心中有国家有民族,但不要把工作失利,归咎于自己念经念佛打坐多了,归咎于信了佛教,归咎于害了自己!这是那位兄台所谓觉悟的起因!
至于作者说毛老人家砸碎佛教的偶像,让中国二十年无僧无庙,从而斩断了佛教的教脉,是其四大历史贡献之一。呵呵,文化大革命损失最大的,是儒教和传统文化。佛教受到反牛鬼蛇神的牵连。但教脉未断,反而在过去十年,有了一个反弹式的发展。
对于佛教,在被辟佛后,往往是发展,不是倒退。就像人吃多了上吐下泻一样——法器中容不下那么多的**。不敢随意形容,因为可能有被误会排出佛门的真修行人和大德,就像上吐下泻后排出的不全是垃圾。
作者说:“我唯一不讨厌的是从六祖到中峰明本之间的禅宗,那个时候的禅宗多活泼啊,禅僧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禅堂里面不准树佛像,禅僧可以杀猫,可以斩蛇,可以烧佛像。”
学禅宗最好懂一些唯识,否则不解心性的体、相、用,根本智又激发不出来,就容易落入狂禅和文字禅。祖师们不会,你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依这句话开悟的,可见,其见地高得不可思议。从六祖时代至今,中国人几乎没有没听说过《金刚经》的。
我们的福报确实很大,能够接触到如此顿、圆的教理。“无住生心”让每个学佛人听了都无比欢喜。听过《金刚经》讲记,有善知识引导的学人能够将初级的“无住生心”运用到生活中。可是有部分人却依靠自己的知见,断章取义,简单地理解为:“做任何事只要不着相,不分别,不在心里留痕迹,做过象没做过一样。”
事实上“无住生心”已属于“空性见”的层面。要见空性,没有发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是不可能的。最要命的问题是,“无住生心”已成为某些人贪着五欲六尘最大的借口了。……当谎言重复一千遍的时候,不存在的事都变成了可能,而且越来越真实。他们已经确认自己做事玩乐达到“无住生心”的地步了。他们推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所以,某大德在讲《金刚经》时说:“般若很难讲,讲不好,听得人就会落入恶趣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连因果也不存在了,那真是完蛋了。所以,佛说“宁着有如须弥山,不着空如芥菜子”。

15、偶像崇拜与燃指供佛


作者说:“佛教很奇怪,一方面说自己是无神论,不相信造物主;令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佛等同于造物主的地位,搞偶像崇拜。比如《地藏经》里,要求信徒给佛菩萨造像。在《法华经》里,要求信徒燃指焚身供养偶像。”
前面已经说了佛教和宗教的异同。
佛教是无神论,不是泛神论,不是一神论。但世人中世智聪辩者往往认为其是泛神论——佛经中有那么多偶像,那么多鬼神呀。
佛教中的神,不是宗教中的神。佛教中,彻底觉悟者为最高,很多神或鬼的境界不一定比修行人高。佛教中对佛、菩萨都不是偶像膜拜,何况是神和鬼。
礼拜的意义,已说过,是尊重前师,敬重先达,尊崇善业。是为了牵引出自性中的光明。
一经一论中的很多说法,是给有缘人看,给有缘人悟的,如果以时间法则来批判,不如好好的多看几十上百本有关联性的经论,这样就能明白世尊的择机开始,善巧方便。就像孔圣人的因材施教。
至于燃指供佛,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记载的有,是称赞苦行,不是要求佛子人人都那样。佛法的修行,以中道为主,中道为正道,但不拒绝苦行。
那是对发极大猛烈心的佛子迅速舍弃贪心,休布施行而言。不同的道路指给不同的人供参考,没有让人轻易供佛。就像戒律中也有针对一般在家居士和在家菩萨的不同要求。
对不同的次第有不同的道路,依个人机缘不同。如果要修经教,就要多看经论,而不能以世间常情来理解。
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为为标准,以人间的伦理思想为基础,若有违背常情常理的行为,便不是常人所能用而当用的,否则会使自己产生更大的烦恼,并且招致他人的物议。即使能够博取若干人的尊敬,也不能达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讲到“……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
其精神是:为法、为众生,可以布施成这样。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赞叹革命先烈不畏严酷刑罚的折磨,但不是说任何年代任何事情,受一顿严酷刑罚的折磨就成伟人了。
如果说然身臂指,我的修为就上去了。那很不一定!如果说我太着相于自身,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上的例子:
问:有一比丘尼,发心然顶香三十二支,又欲然指,闭关四年。道源老法师劝其暂勿然指,该尼于老法师去后,切断两指,乃行闭关,忽而著魔,状若疯人。老法师说著魔原因:‘一理不清,二进太紧迫,如琴紧则断,三宿冤妨其修行’,后学以为如此大心,必感天龙善神佛菩萨护持,何以著魔?
答:道老法师训示,既详且尽矣,尚有何疑?修行条件甚多,发大心是其一也。余不如法,佛菩萨何能为力,如蒸沙作饭,已是非因计因。佛菩萨虽慈,岂能助此怪诞之事而骇世俗。此‘理路不清’之训也。断指闭关,即蒙佛佑成就,天下之人尽可断指闭关成佛。而声闻七番天上人间,菩萨三大僧祇,岂不多事乎?此进太紧迫之训。又法师之训,而不听信,今致著魔,能咎法师乎?如曰不能,然则佛经昭昭,早训于前,自己违之,何尤于佛哉!
多看经论,佛理昭昭,早训于前!可惜很多世间所谓的读书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恩易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