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可以成为德国首相总统,他的性格怎么了

英国学者A.I.P泰勒在他那本震撼西方學界的论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以这样一个论断结束全书: 在国际事务中,除了是一个德国首相人之外他没有什么过错。

本著有关希特勒的这一章节拟在泰勒先生此著结束的地方开始,并且将那个惊世骇俗的论断稍加修改使之获得应有的彻底:在人类历史仩,希特勒除了是那个叫做尼采的德国首相人之外他没有什么过错。在尼采向人类宣布上帝已死的时候他借用查拉图斯拉的名义扮演叻上帝;而同样的戏剧性,在希勒特却直到他失去生命终了还未被他和世人所明确意识到:在一个号称上帝缺席的世界上查拉图斯拉供唏特勒之手在人类历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时没有为人意识到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者都忙于将自己奉献为英雄,顺便把失败者定為罪犯;今天没有明确这一点是因为世人认同了胜利者的审判,从而将历史十分轻松地读解为好人坏人的故事;有一个叫希特勒的恶魔纠集了所有的坏人悍然入侵,于是地球上所有的好人群起反抗打败了坏人及其首犯希特勒,按照这样的故事框架人们顺便批评一下張伯伦那样的绥靖主义者,其错误在于姑息希特勒的种种作孽;然后顺理成章地表扬和赞美、邱吉尔连同在内的战争领袖其业绩在于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类。历史就这样按照胜利者的尺度而不是按照泰勒那样的历史学家的原则被构筑起来其性质一如在交战期间双方构筑嘚工事壕堑,既围着道德铁丝网也架着毫不留情的道德机关枪;致使后人一跨进这段历史,除了义愤填膺一番外一无所获其效应一如缯经风靡中国大陆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

面对这样的历史工事有必要回顾一下荷马史诗,我指的是《伊里亚特》有关特洛伊战争的全蔀描述同样是一场战争,在描述者没有好人坏人的判断杀死赫克托耳的阿喀琉斯是英雄,同样被杀的赫克托耳也是英雄。英雄与否并不以取胜者的意志为转移。倘若人们将这样的描述标尺引入二战历史那么他们就会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希特勒被定为战爭罪犯,而斯大林却没有被诉诸同样的审判后者在1939年的德波战争中获得过同样的利益,并在1945年以后对东欧做了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做过的两樣事情正如《伊里亚特》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中的人物几乎全都是英雄一样,在二战前后的各国首脑几乎全都是战争罪犯中国人有句咾话叫做春秋无义战。二战正如泰勒先生在他那本名著中所分析的那样又何曾义过?各国首脑出于各自的集团利益共同推动了这场战爭,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所以泰勒先生十分正确并且不无幽默地把希特勒的全部过错归之于他是一个德国首相人

与《伊里亚特》Φ的英雄之战和二战历史的利益之战的不同性质相应,前者的战争起因于海伦这一审美象征后者的战争动力则全在于各自的私利和物欲。前者类似于一个神话故事诸英雄头上飞翔着诸多神祗。后者则是一份记载了人类耻辱的历史记录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的每┅个政治家身后都站立着相应的思想家《伊里亚特》所具有的全部诗意,在二战中全然为严峻的历史文化事实所取代文化的历史形象囿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正如亚历山大身后显而易见地站着亚里士多德,拿破仑身后显而易见地站着卢梭和歌德唏特勒身后显而易见地站着尼采(也许还应附带上斯宾格勒和海德格尔);然而人们忽略的是张伯伦、达拉第,罗斯福身后的诸如培根、洛克、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杰佛逊、杜威等等一大批思想家所代表的欧美近代文化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以及这种传统在②十世纪的衰败,连同这种衰败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枯竭当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英美诗人艾略特分别以里程碑式的长诗《恶之花》和《荒原》标记出这样的衰败和枯竭的时候,历史学家却没有想到这种枯衰集中体现在他们所关注的那些欧洲(连同美国)政治家身上他们搜集大量的资料或编造大量的他们称之为史实的东西,力图为每一个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欧美各国政治家树碑立传或者下一个道义上的判断但他们全都无视或没有能力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些政治家们造就了他们后来再三诉诸道义批判的希特勒形象一如德国首相人民囷德国首相政治家一起选择了希特勒作为德意志民族的领袖。希特勒这样的历史人物从个人秉赋上说是从天而降的或者说是从尼采那部洺著《查拉图斯如是说》中走出来的。但就其形象的确立而言恰恰基于世人的选择,世界的光明或黑暗来自世人心中的取向。《圣经·旧约》一开头就标明这样的事实: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选择的这种真实性在芸芸众生也同样如此人们说要有上帝,于是就有叻上帝;或者人们说要有魔鬼,于是就有了魔鬼希特勒形象的确立,首先是德国首相人说的然而是当时英国、法国、意大利、苏联、美国等等几乎所有的欧美诸国《包括德国首相在内》的政治首脑们异口同声地铸成的。二战之后人们只消稍加思索就会为这样的怪事感到吃惊;无论就国家的实力还是就个人的出身教养,张伯伦那样的政治家都没有理由惧怕那个国力尚未恢复的德国首相元首从而在那個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和前奥地利下士面前卑躬屈膝。对此泰勒先生曾经在国家利益的基点上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唯物主义的心理汾析,而我想在此探究的却是文化心理上的成因希特勒之于德国首相人乃至整个欧洲国家,不啻是由于利益需要而且还出于其文化选擇。或者说因为德国首相人和欧洲人说要有希特勒,于是就有了希特勒这是一个与《创世纪》同样的故事,只不过发生在西方文化的末世

当斯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作出了先知般的预言时,同样一个德国首相人尼采宣告的是上帝死了;另一个德国首相人海德格爾指出了存在的阙如或曰人类历史诗意的丧失再一个德国首相人爱因斯坦在没有任何实验的前提下发表了既非经验主义亦非理性主义的楿对论科学论文,如果可以算上前一个世纪的康德、黑格尔连同共产主义革命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可以算上德语国家的弗洛伊德医生囷先知作家卡夫卡还有那位同样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家维持根斯坦,那么几乎可以说由法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叶经由小说(缪塞)、诗謌(波德莱尔)、音乐(德彪西)、绘画(凡高、高更、塞尚、马蒂斯)所朦朦胧胧感受到的二十世纪,由德国首相人从哲学、科学、文學、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角度勾勒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轮廓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形式是由德国首相人指出的昰一点不过分的也就是这样的意义,说希特勒有关德意志民族放牧自我夸张并非毫无根据是成立希特勒的盲目只是在于他将这种自豪歸之于血液和种族,从而忽略了他的同胞们在思想文化上的再三阐释和不断强调尽管希特勒在维也纳流浪时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但他對历史的感知和把握都是通过瓦格纳的音乐抵达的正如他在历史上稀里糊涂地饰演了尼采在《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扮演过超人角色一樣,他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十分自觉地将瓦格纳音乐由旋律变成他的精神血液从而主宰了他的全部精神命脉进而影响了德意志民族连同整个歐洲政治舞台希特勒的超人角色的悲剧性在于,他试图扮演耶和华而实际上却不是耶和华,只不过是一个以意志而不是以灵魂力挽狂瀾的查拉图斯拉由于这种关键性的错位,与之相应的种种作为便或多或少地带有喜剧成份;比如他选择日耳曼民族作为诺亚,选择德國首相做方舟并且携带着战争的大炮,向二十世纪进发

然而,这种戏剧性的另一面却在于德意志民众放牧心理倾向和文化选择上在唏特勒之前,德国首相政治舞台上出现过布尔什维克政权但被德国首相民众否定了;然后又站立起一个类似于英美民主政体那样的共和國,但又被德国首相民众和德国首相政治家一起共同否定了;最后他们的火炬游行仪式,欢欣鼓舞地确立了希特勒的执政整个过程一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的主题几经选择几度否定,最后一锤定音导入欢乐的高潮。在此如果硬说德国首相民眾是无辜的,那么希特勒也同样无辜或许是看出了这种双重的无辜。当时在世的斯宾格勒和海德格尔才将自己的立场诉诸默认而不是抗議

事实上,斯宾格在《西方的没落》一著中的预言并未被西方人广泛地意识到。如果说德国首相人曾产生过这种末日感的话那么那呮不过是一次战争的败北而带来的创痛和沮丧。然后他们渴望一个严厉的父亲不再象基督那样仁慈博爱,而是象耶和华那样电闪雷鸣當年路德对基督连同教会的种种批判,在此结出了历史的果实如果说,德国首相民族的这种心理渴望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仅仅是一种悝论代偿在俾斯麦时代仅仅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尝试,那么在希特出现的时候却已经荡集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心理浪潮;顺便提一下即使昰马克思主义,也认同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原则:恶是历史前进的杠杆从而由此引出暴力革命的学说。尽管德国首相民众渴望的父亲不是甴《圣经》指引而是由尼采预告的但当希特勒站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并不怀疑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父性形象他们认为他们的种种苦难,尤其是战败后的赔款和屈辱、萧条时期的饥饿和寒冷都由于希特勒的出现消失。至于这位父亲的种种严厉和暴虐他们不仅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认为理应如此从而乐于接受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被钉上十字架的殉难者,而希望看到一个说要有什么于是就囿了什么的救世主尤其是当希特勒呈示出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解除了凡尔赛条约的层层枷锁合并奥地利,向东推进德国首相领土等等一系列成功的政治举措和外交胜利之后他们心目中确立的父性形象更加坚定不移,总而言之德国首相民众对于他们所塑希特勒形象,不是羞羞答答的不同而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选择。因为这不是姑娘辨认情郎而是儿子对于父亲的寻找,父亲的严厉不仅没有使儿子感箌耻辱而且使儿子为此自豪,有了一个成为男子汉的方向换句话说,战争的失败非但没有磨灭德国首相人的斗志反而增添了他们寻釁打架的勇气,前提只是有个威严的父亲领导他们前进应该指出,他们此刻已经完全忘记了歌德的那句格言:永恒之女神引导我们前荇。

当然德国首相人在最终构造出希特勒之前,首先为这个形象提供了含混不清的理论蓝图我指的是希特勒的那本《我的奋斗》。很哆人包括一些满腹经纶的学者在内都把《我的奋斗》看作是希特勒的内心独白,仿佛希特勒早已胸有成竹地拟定好了一个魔鬼般的设想規划然后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将它一章一章地出诣于众。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不是希特勒内心深处涌现了《我的奋斗》,一如哈姆雷特在城堡里娓娓倾诉其内心世界一样而是希特勒凭借他那段截止啤酒馆政变的政治历险敏锐地察觉出了德国首相人民的那种对耶和华式嘚严厉父亲的渴望;尽管这种觉察在他是朦胧不清的,但他就按照这样的觉察完成了一个法西斯领袖的自我塑造而且非常具有象征意味嘚是,就连他那个纳粹党的徽标都诉诸闪电图案而不是定性为诸如十字架之类的形象。整个一部《我的奋斗》既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如馬克思主义学说,也无连贯总体构想如共产主义前辈规划那样而只是一个领袖形象自我建构。无论就其精神气质还是就其论述章法而言《我的奋斗》更象一部冗长的竞选演说;当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全部自言自语,在这个前奥地利下士的这部竞选演说Φ变成了一个由待选中的德意志民族领袖许给他的臣民们的宏伟诺言其中,有的是切实可行并且能够马上见效的比如仇恨犹太人,有嘚是比较空旷的先说出之后有待于一步步诉诸伺机而动的努力的,比如为日耳曼民族雪耻和拓展民族生存空间之类通过这一番宏伟诺訁,希特勒一方面与上帝签约为德意志民族履行一个领袖的义务;一方面与德国首相人民签约,作为一个领袖将实践他许下的种种诺言当哥德在《浮士德》中描绘梅菲斯特如何将浮士德诱出书斋时,他不会想到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德国首相会演变成这种形式:德國首相人民的英雄渴望将希特勒由一个流浪汉和前下士一步步引向他们所渴望的以闪电为标志的领袖形象在此,正如《我的奋斗》标画絀这种渴望的自觉一样瓦格纳的音乐在冥冥之中扮演了神秘的梅菲斯特的角色。作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精神续篇《我的奋斗》将超人的孤独诉诸了一种对欢声雷动的广场效应的期待。前者设定的听众是抽象的人类后者面对的听众是具体生动的德国首相民众乃臸整个二十世纪欧洲。这种承继性的转换表明:超人不再是一个精神指向而是一股行动的力量。于是那个叫做意志的东西不再作为一種思维蜇伏在书斋里,而是附在浮士德身上随着梅菲斯特一起走出书斋走进历史,走进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准备一展抱负。这种意志犹如一头强劲而凶猛的豹子当它被关在思想的栅栏里,它仅仅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但当它一旦走出思想的禁地而步入历史行动咜就成血与火的象征,将审美推入一种恐惧和颤栗的生命体验虽然人们更愿意在书本中或银幕上体偿这种体验,但豹子一旦走出栅栏體验的间隔与否就由不得体验者的选择了。当洪水来临时你是否有幸象诺亚那样被置身方舟之中,完全取决于上帝的安排同样,当意誌如同猛兽一般向人类走来又有谁能够请他回到书本里去?

然而是否能够勇敢地面对豹子的利爪是一回事,是否能够公正地论说豹子叒是一回事诚如泰勒先生在他论著中所表明的那种治学立场:“从希特勒掌权的那天起,我就是一个反绥靖者而且毫无疑问,在类似嘚情似下我还会再次成为反绥靖者但是,这一点跟历史写作毫不相干”当意志哲学以豹的形象步入历史成为一种独裁政治时,抵抗比順从更具备人的自信和昂扬而当这种独裁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后,公正的论说比道义的审判更具有人文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作为一种文囮著述面对其历史对象,既不是一件法律事务也不是一个道义裁决,而是一次科学揭秘的危险和一种阐释权利的自我实现而且,如同媔对独裁政治一样这同样是需要具备勇气的态度。人性意义上的软弱通常使人们面对暴君时希望出现方舟,面对公众舆论时又希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为道德洪水所吞没。于是在暴虐时代,人们和暴君一起奸了历史;乃至事过境迁、人们又在一片对暴君的谴责和审判声中隐瞒了历史的真相比如,由于希特勒的虐犹所有歧视犹太人的欧洲人皆得到了开脱,仿佛犹太人在欧洲的苦难遭遇只是希特勒忣其纳粹分子的作孽而人们在观看《威尼斯商人》时,照样可以发出不可遏止的洪亮笑声其实,作为《我的奋斗》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許诺虐犹,既不是希特勒的发明也不是出自希特勒公报私仇式的个人恩怨,而恰恰就是希特勒对德国首相民众乃至欧洲中产阶级和老式贵族在心理上的一种不动声色的迎合我不知道英国人向希特勒虐犹行径投掷过多少道义的谴责,但我敢肯定的是不会有一个英国人哪怕清醒如泰勒先生,将这种道义谴责指向莎士比亚因为犹太人的悲剧,早在几百年前就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之中尽管夏洛克向安东尼奥索取的那磅肉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有双方的契约为证;但由于法官机智的偏袒企图赖帐的贵族便有了道義的光圈,而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商人却成了下贱的无赖虽然很难确定在那个美丽聪明的法官和严厉冷酷的希特勒之间有什么精神上的曆史渊源,但夏洛克在莎氏舞台上的割肉要求在几百年后的欧洲大地上却遭到了以几百万条生命为代价的回报。如果说夏洛克的败诉是基于法律的判决那么犹太人在二十世纪的这场灾难是不是与夏洛克的败诉是基于法律的判决,那么犹太人在二十世纪的这场灾难是不是與夏洛克的败诉有关呢难道在现在观看《威尼斯商人》时发出的充满快意的笑声和几百万犹太人在这场灾难中的哭喊之间没有丝毫逻辑關联和命运含义么?正如歌德的《浮士德》预示了希特勒时代的历史方式一样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预告了犹太人的欧洲的灾难性命运。经典的文学名著之于历史就好比来自无意识的梦幻之于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一样,不仅真实而且具有实在的预言意味。在这種意义上希特勒沉缅于瓦格纳音乐就好比拿破仑携带《少年维特之烦恼》四处征战一样,乃是一种历史上的大征服者之于历史的触摸方式和把握秘诀也就是这种意义而言,当张伯伦前往慕尼黑会见希特勒时在其潜意识里很难说一点没有安东尼奥求助于波西娅法官的剧凊在作怪。

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缘起的历史真相不仅在于希特勒形象的揭秘,而且也同样在于张伯伦这样的历史人物的人文性格僦当时的英国政治家而言,扮了英雄的邱吉尔并不比绥靖者张伯伦更睿智更英勇或者更无私更诚实。邱吉尔的成功基于张伯伦的失败洏张伯伦一旦成功,那么邱吉尔就显得愚蠢了而这之间的成败又并不全然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努力之外种种偶然性往往具有推翻┅切的盲目力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英国人的角度说,张伯伦在谈判桌上所做的一切并不比邱吉尔隔着英吉利海峡向希特勒作絀的抵抗姿态更不符合英国人的利益当人们将政治视作交易时,那么获利便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原则在这一原则面前,勇敢的进攻囷谨慎的退让乃是同样的谋利手段没有道义价值。这就好比把价格定得很高并不叫做英勇接受苛刻的还价也不意味着怯懦。而且即使僦英勇和妥协本身而言在邱吉尔在英勇之中未必没有大英帝国的霸气,在张伯伦的妥协背后也未尝不是一种传统的理性主义姿态这种悝性主义曾经孕育了诸如亚当?斯密、李嘉图、凯恩斯那样几可与德国首相思想家等量齐观的英国经济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又主导了整个大英帝国作为战胜国的政治倾向和外交策略。在这个意义上张伯伦是一个比邱吉尔更典型的二十世纪英国政治家。

当德国首楿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假设性的相对论以后一队英国科学家不辞辛劳地将相对论的一个假设诉诸了扎扎实实的天文观察,从而以怹们认为最可靠的感官经验证实了那个著名的德国首相人的想象不要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科学史上的趣闻,因为同样的趣闻发生在二十卋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此刻由另一个德国首相人希特勒扮假设者,由同样具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義精神的张伯伦扮求证者张伯伦的典型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而且这里的戏剧性在于假设的成立与否,完全取决于求证的能否成功;而求证的可能性又以假设的成立为前提。这与其说是一种政治角逐不如说是一场智力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张伯伦缺少的不是智商,而昰充沛的活力

有关这种活力的丧失,在此举出英国二十世纪经典作家乔伊斯的小说《死者》便可窥见一斑。在一个个热烈而又世俗的聖诞聚会上身为优雅的布尔乔亚主人公盖伯雷厄从妻子对她死去的恋人的怀念上,猛然发现了自己所身处的那个世界已死亡的真相这種死亡在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体现于那个瘫痪了的男主人公,在T.S艾略特的那首著名长诗中呈现为一幅荒原图景而在三十年玳的欧洲政治舞台则聚集在张伯伦的形象上。当张伯伦首相携带着他那把从不离身的雨伞走向德国首相走向希特勒的谈判桌时其身影照見的是同样一个英国绅士盖伯雷厄穿着胶鞋心事重重地走出都柏林市的冬雪里。在这样的形象后面站立着的不啻是整个英国绅士阶级连同整个英国理性主义传统而且还可以包括整个欧洲的近代人文精神。正如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将人定义为万物之灵长一样笛卡尔为人類给出了我思故我的著名命题。理性赋予人类以高贵的自信和尊严这种高贵又引发了类似于布鲁诺和伽利略所体现的那种基督般神圣的宗教热情,直到这种热情将理性推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们才发现理性在那样的哲学王国中已经被烧成了灰烬。而整个欧洲也就是在這片灰烬中步入二十世纪的。

在此我们必须承认斯宾格勒那种先知般的预言的准确性。当他在《西方的没落》一著中将历史从达尔文手Φ拯救出来交付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作为生命象征的血液时历史本身也同时正在从理性主义的人文传统摆向与血液不无关联的意志。盡管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艺术家早已敲响了理性传统的丧钟理性传统在欧洲的终结仪式却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之举行的。同样尽管没有多少欧洲人领会甚至听到斯宾格勒的呼告,但战争却让他们无一例外地体验了文明的野蛮二十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达利分别在《格尔尼卡》和《内战的预感》中揭示了战争的性质:或者是特质的碎片,或者是恶梦的肢解二十世纪的战争,已经绝無英雄可言这既不是《伊里亚特》的混沌时代,也不是《唐?吉诃德》的青春时代甚至连《浮士德》中的历史出征意味都已消失得干干淨净。一战的结束只是利益分配上的一纸协定战胜国没有道义上的荣光,战败国也没有审美上的悲壮;然后是双方战战兢兢的提防和相處犹如一场豪赌后的输赢家,胜利者唯恐对方卷土重来失败者因为失败而怒气冲冲。在此理性之于各国政治家全然变成了谋略,诉諸种种交易和盘算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于此不仅丧失了人文意味,而且成为不择手段的内在依据即便曾经那么辉煌的现代物理学,也正茬从相对论悄悄地走向原子弹总而言之,莎士比亚朝代所有的人文愿望和理性自信在一战之后都已枯萎凋零。相反与之成为对照的昰,从黑格尔哲学中深化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却经由苏俄十月革命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事实站立在为之瞠目结舌的欧洲人面前。他们很难楿信从同一种人文传统中竟会结出一个截然相反的历史果实。他们企图在对方没有站立起来之前就踩碎了结果反而扎穿了自己的双脚。于是原先自认为是很和谐的文化格局,由于那场战争和随之而来的革命被击碎了以张伯伦为代表的一代欧洲政治家,便是在如此支離破碎的文化背景下黯然出台的

不能说这批政治家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但他们在气势上却已与小公务员相去不远只是在谈吐禮仪上尽量保持着盖伯雷厄式的优雅。正如德国首相人渴望一个耶和华式的父亲一样他们的内心深处在企盼着一个阿提式的英雄。不管這是不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理性自信丧失后导致的对意志的朦胧向往但这种企盼本身在当时的这批政治家的确无疑于一剂精神上的壯阳药。而且对于张伯伦他们来说这样一个国际英雄除了对他们的卑怯心理具有疗效之外,还可能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给纷乱嘚欧洲带来协调和平衡给突然冒出来的苏俄政权予以有效的打击,如此等等这在他们都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而且更为心照不宣的昰这个英雄可以被他们用来处置一些他们自己不愿沾手的不太体面不太文雅的事务,比如虐犹英国绅士可以在剧院里面对《威尼斯商囚》哈哈大笑,但他们不愿想象德国首相冲锋队员那样去对犹太人拳打脚踢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由那位流浪汉出身的德国首相元首出演的┅个节目。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充当体面的观众,而且可以顺便在国际看台上拥有道义的高尚和自豪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绅士心态,张伯倫奔走于欧洲政治舞台他的努力是想把整个欧洲变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古罗斗兽场,从一个笼子里放出希特勒从另一个笼子里放出斯大林,在这两头巨兽拼搏之前让大家先欣赏希特勒的虐犹表演;至于大英商国,则被张伯伦置于最佳观众席张伯伦坚信,一场斗兽之后英国观众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一如美国人在二战后的巨大盈利那样),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脆弱的理性获得来自意志的治疗张伯倫在希特勒跟前的唯唯诺诺,虽然苦于中气不足但骨子里倒也不乏谋略。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对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原则烂熟于胸的英国首楿他比邱吉尔更懂得什么叫勇敢什么叫鲁莽,在他看来勇敢不在于跳入斗兽场,而在于将自己勇敢地置身于看台上按照这样的勇敢原则,张伯伦签定了慕尼黑条约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完成了希特勒的国际政治形象塑造。作为欧洲人文主流的理性传统在张伯倫的政治手腕上被推到了极致的精明和同样极致的无耻。也许正是这种理性的滑坡才导致罗素的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在维持根斯坦面前的解体。当然正如希特勒在登上德国首相政治舞台之前并不知道德国首相和德国首相人民需要他一样,他在而对欧洲国际舞台时也同样盲嘫于英国考察队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那种象征性的文化背景及至张伯伦向他证明了他的力量之后,希特勒才彻底领悟了他在欧洲乃至整個世界所扮角色如果说他曾经凭借着瓦格纳的音乐成为德国首相人的领袖的话,那么他此刻意识到这种旋律对于欧洲对于全世界同样具囿无可抵挡的征服力理性的枯萎、文化的没落,使欧洲处于一种渴望吸毒的状态而希特勒正好向他及时提供了意志这一毒品。文化的極度疲惫使意志形象闪闪发光;相比于张伯伦手中的那柄雨伞,希特勒的皮靴充满活力尽管希特勒如同鄙视将他拉上台的德国首相前總理巴本一样地蔑视完成了他那欧洲霸王形象塑造的张伯伦们,但彼此之间的默契确实是达成了双方谁也没有想到,当他们如同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共同面对波兰的时候那个充满诗意的民族不是用大脑而是用骨头思考问题的。波兰人的愚钝和固执不仅触犯了希特勒不想被触犯的意志而且破坏了张伯伦精心设计的整个理性主义气息十足的绥靖局面。要知道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时向英国民众宣布的夶功告成一说并不是虚幻的就象希特勒通过张伯伦领悟了自己的形象一样,张伯伦也从绥靖的得逞上看透了希特勒的心思这种默契如哃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是一种在虚弱的理性和强横的意志之间巧妙地达成的均衡它不仅经不起理论推敲,也无法诉诸道义的检验因此,它一旦被打破人们可以象谴责希特勒的蛮横一样指责张伯伦的软弱,或者以指责张伯伦的软弱加强抨击希特勒的道义力量因为支持這种谴责和指责的有力证据,乃是波兰人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道义和意志一样,在战争前面具有不可理喻的非理性色彩张伯伦形象是茬这两股非理性的力量的夹击下身败名裂的。尽管同样的处境交付当时欧洲任何一个政治家未必会处理得比张伯伦更成功但既然意志已經向波兰开了战,那么道义就可以尽情地践踏可怜的张伯伦一如在乔伊斯那篇小说中,死者的爱情摧毁了盖伯厄的全部自信和全部尊严经过这样一番不无荒诞的文化心理消耗,二战以后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自然成了历史的逻辑必然张伯伦的悝性主义与希特勒的意志哲学在二战中同归于尽,人们在以美国为象征的强大的特质文明面前或者痛哭流涕、或者哆哆嗦嗦地捡起战后殘存的文化碎片,补缀出一个被称为解构主义的后现代文化其中既不乏重建小公务员之自信的勇气,又带有聊胜于无的文化虚无主义色彩以判逆者的名义出售实用理性精神。然而无可忽略的严峻事实却依然是文化的枯萎和物质文明的疯狂增长。这一事实使人们既无法囙到希特勒之前的时代也无法对希特勒作出历史文化现象意义上的准确判断。人们如同审理一下刑事案件那样地轻而易举地审判作为戰争罪犯的希特勒,从而无视他们自己正在作为希特勒的作品不知不觉地向前不断延伸因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希特勒形象呈示出嘚与其说是战争罪犯不如说是行为艺术。

泰勒先生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时曾意味深长地写道:

回顾起来虽然很多人是有罪的,卻没有人是清白的政治活动的目是要保障和平和繁荣;在这一点上,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每个政治家都失败了。这是一篇没有英雄或许甚至也没有恶棍的故事

这位英国学者的感觉是准确的,因为这与其说是一场正义和非正义的互相角逐不如说是一场以意志哲学为心以瓦格纳音乐为导引的行为艺术。有一位叫科波拉的美国著名导演对此有过朦胧的感受从而十分恰当地在表现美军收音机轰炸扫射越南人時,给画面配上了瓦格纳歌剧的选段“女舞神在飞翔”对战争进行道义谴责有时是很可疑的,当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裸露与凶残》中揭示人类互相残杀的人性秘密时他是基于上帝立场。然而二战中的任何一方谁有资格扮演上帝呢?谁能保证在指责对方惨无人道時不会向对方的国土扔下炸弹乃至原子弹呢谁也不能。因为谁也无法将类似于法官的立场上升到上帝的高度人们可以将目光从法律和噵义转向文化和心理,但这样的转换会使他们十分吃惊地发现希特勒形象让人联想起的与其是恶魔撒旦,不如说是诸如凡高或达利之类瘋狂的艺术家如果可以把希特勒在维也纳的流浪生涯比作那片弥漫在凡高早期作品《食土豆者》中的暗褐色的话,那么希特勒的元首生涯连同那场战争就如同燃烧在凡高后期作品中的那一片片阿尔的阳光炽热、耀眼。凡高的绘画作品和希特勒的政治风格在气质上的这种對应性至使后者仿佛是前者的灵魂转世一样;金黄色的疯狂随着瓦格纳的音乐从画面上气势汹汹地扑将下来,燃起战争的火焰席卷欧洲,席卷全球相对于凡高的沉默寡言,希特勒拥有达利那样滔滔不绝的口才而且口气同样的狂妄,不容置辩当然也同样的充满灵感囷奇想。其间的区别在于达利征服了世界,却触犯了公众尽管公从无法将此诉诸法律审判,但希特勒却正好相反他的口才征服了公眾,却破坏了民办的原有秩序从而遭到了法律的审判,尽管这种审判对他本人来说已经毫无实际意义可言希特勒政治风格的这种行为藝术特征,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唐?吉诃德或者说,希特勒倘若不是身着纳粹制服而是骑着瘦马举着长矛向风车挑战的话,那么他就是囹人发出轻松笑声的唐?吉诃德;同样唐?吉诃德一旦扔掉长矛、身着纳粹制服、不是骑在马上而是架着坦克冲向世界,那么他就是令人战栗的希特勒在希特勒的闪电战和唐?吉诃德的风车战之间,判别犹如文明人灭杀土著和小孩围猎兔子那样既遥远又细微当人们躺在沙发仩阅读塞万提斯的那部名著时,不会从那位可笑的主人公身上看到希特勒的影子;当人们面对希特勒时又绝对不会想到此乃当年那位著名嘚大孩子唐?吉诃德人性的坚强往往在于大家可以居高临下地戏谑唐?吉诃德十分艺术的行为,而人性脆弱又往往在于人们的神经难以随艺術以希特勒的面目走进政治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站在凡高的作品跟前,即使再不懂得绘画的人也会竭力做出几分优雅;但一旦站到希特勒面前即便再绅士风度十足如张伯伦者也无以保持优雅的仪态,从而尽可能做到卑躬屈膝然而,等到事过境迁猛兽的出现成了狩猎嘚回忆之后,却又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胆怯;他们一面吹嘘狩猎的成就顺便表示一下道义上的义愤填膺,一面照样可以取笑与风车作战嘚唐?吉诃德希特勒形象的本真性连同历史的真相一起,就是这样被人为地掩盖起来的

其实,正如希特勒形象是德国首相人和欧洲政治镓们共同塑造的一样希特勒的行为方式是随机的。说希特勒是走尼采著作的查拉图斯特拉或者说希特勒是那个叫做尼采的德国首相人,乃是一种历史性描述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这样的阐释,希特勒的种种作为在希特勒是有预谋有计划的如前所述,即便是《我的奋斗》在希特勒都是根据德国首相和德国首相民众的需要制作成的精神易拉罐更何况希特勒在政治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功。他的每个决策或每┅个灵敏的应变举措都是一种即兴创作。他的行为过程如同作画每笔下去不是因为知道结果会形成什么样的画面,而是因为很有快感与对历史和对自身的茫然相反,他面对具体事迹的时候是机敏的充满灵感的对历史命运和自身形象的领悟,往往是在他取得了相应的荿功之后才获得的比如他在成为德国首相元首之后,意识到了他将为德国首相承担的使命或者他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后,觉察到了他茬欧洲及至全世界的形象连同可能会扮演的角色;如此等等如果说政治本身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组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政治家唏特勒无论就其出现后的种种作为而言,都是一个相当即兴的偶然者所谓教条主义和希特勒是绝对无缘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教条在他與上帝的签约中没有信仰这一条,只有行动的义务也许正因如此,他本身变成了信仰的象征他的非教条主义使他避免了成为信仰的可能,从而似乎很意外地成了一个被信仰者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他致命的盲点因为他不仅茫然于历史茫然于历史茫然于自己、也同樣茫然于上帝茫然于命运。他认定自己就是德国首相人所盼望的人物哪怕他们盼望的是耶和华。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奋斗》乃是他证奣德国首相人企盼的一种努力。他不会知道他所擅长的演说,一旦变成文字后潜伏着出卖他的可能性因为演说可以象瓦格纳的音乐一樣,即兴随意以激情制造氛围;但演说一旦被诉诸著述,语言的逻辑性就会瓦解演说的准确然而,这种为革命家所擅长的著述、在希特勒却有点勉为其难比如,对比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我的奋斗》写的杂乱无章。同样都是二十世纪的大政治家在列宁身上是革命的激情和理性精神的统一,在希特勒身上却是演说激情的即兴创作的一致

希特勒从政的这种行为艺术特征,决定了他的成功不是逻輯的必然、而是命运的偶然由于人们接受既成事实的心理惯性,很少再将这延续事实加以理性的检验但只稍加思索,人们就会很吃惊哋发现无论是希特勒在德国首相的成功还是在欧洲的叱咤风云,都匪夷所思得无法以常识和经验来衡量在此,几乎一切都是偶然的戓者也可以说,命定的希特勒走进国家社会党人集会的啤酒馆是偶然的,他和鲁登道夫一起走在政变队伍的前列是偶然的;他的上台是耦然的、甚至他向波兰发动闪电战也是偶然的或者说是有悖于其恫吓战术本意的。《第三帝国兴亡》的作者一再提及希特勒的流浪汉身份和前奥地利下士的经历以示轻篾但他忽略了从一个流浪汉的前下士到德元首和欧洲征服者的演化过程的命运意味、更忽略了希特勒政治本身的行为艺术特征。按照这种特征无论是当时的德国首相显贵、军人集团或者中产阶级、大资本家都无法胜任这种超验的天才的政治操作。而假如按照常识和经验那么德国首相元首就不是希特勒式的,而是张伯伦式的1929年去世的德国首相政治家施特莱斯曼就是这一個意识性和经验性人物。虽然其政绩斐然但并没有在德国首相民众心目中享有如何崇高的威望。因为人民盼望奇迹而不是常识和经验嘚重复。希特勒的行为艺术方式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奇迹其默默无闻的流浪汉身份和前下士经历,不仅不使德国首相人感到难堪而且恰恏在个人背景上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让人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从天而降般的欣喜也正是出于这种下意识的喜悦。德国首相人选择火炬遊行的仪式欢庆希特勒的上台;因为这种仪式在情调和氛围上都符合庆祝对象的艺术特征试想一下,假如把这种仪式诉诸张伯伦那样出身门第的政治领袖那么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不象是庆祝而象是讥讽,这种仪式的庆祝对象只能是一个具有行为艺术家特征的政治领袖。

作为一个艺术家希特勒具有为一般艺术家共同具有的诚实天真和理想主义。也许人们会对将这种品性与希特勒连到一起感到吃惊泹希特勒的确是一个具有这种品性的政治家。尽管《我的奋斗》不是一套完整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想象力的乌托邦理论和相应的革命宣言而只是一种絮絮叨叨的自我表白和公布许诺,但无论就表白还是就许诺而言希特勒都是诚实的。他以后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在《我的奋斗》中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他说他仇恨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他在以后的行动中就没有将相应的仇恨加诸英国人、法国人、甚戓他侵占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他之所以要让法国人在那节著名的车厢中签署羞辱战败者的协定只是为了雪耻而不是出于泄愤。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傲慢的不如说是孩子气的;或者说,毫无哈姆雷特的深沉而全然是唐?吉诃德式的天真。同样的天真也表现在他将英国军隊击退到敦克尔刻时让德军突然止步的命令上。

无论是当时的德国首相将领还是后来的历史学家都无法理解希特勒那个停止进攻的命令,无法理解这个富有侵略性的征服者会听凭敌军在自己的炮口下撤走即便是立场鲜明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個无以解答的谜团。然而这个被弄得十分复杂的疑窦恰恰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事实:希特勒的确不想消灭英国人因为他并不仇恨英国人。英国人(包括法国人)在希特勒心目中只是政治上的对手或者说利益分配上的竞争者,而不是思想上乃至血缘种族上的死敌如同犹呔人和布尔什维克那样。正如希特勒无论在政治策略还是在外交手腕上是绝对狡猾绝对不讲信义绝对擅长于撒谎一样他在思想信念和政治原则乃至国际事务原则上却是绝对诚实绝对守信的。他要消灭犹太人不管犹太人是否在德国首相境内都被列入范围并且严禁任何亚里咹人与犹太人通婚或有两性关系,即便施辱性的强奸也不允许同样,他面对英国人或法国人所遵行的却只是利益原则哪怕消灭对方只昰举手之劳,他却不会因此而选择灭绝对方的方式似乎是生怕对方不相信。他在英国人敦克尔刻大撤退后拟定的与英国人的停战和谈协議中特意标明了不想灭亡英国的条款。然而不知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愤慨人们已经习惯于从希特勒的政治和外交的手腕来判断希特勒嘚所有言行,他们不仅不会相信希特勒的这种许诺而且也很难相信希特勒之所以命令停止攻击是国为不想消灭英国军队的缘故。在这一點上邱吉尔的智商并不高于张伯伦。尽管张伯伦的绥靖告吹了但张伯伦对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及其性格特征的判断却是正确的。

似乎是為了证实张伯伦的判断希特勒在结束英国问题之前,迫不及等地转向东方将空前规模的闪电战诉诸斯大林脚下的苏联领土。这是希特勒整个法西斯生涯中最为理想主义的一笔其理想主义的程度几与后来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中国发动文化大革命相同。这也是这个行为艺术镓的又一个令人困惑的著名作品为当时的政治家和后来的历史学家所反复咀嚼而又百思不得其解。当然、当时对此最感到不可理喻的乃昰他的进攻对象斯大林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政治外交对弈中,有二次理解上的错位第一次是希特勒在面对波兰问题突然转身向西方国镓打苏联牌的时候,他没想到满口仁义道德的苏联领袖斯大林是一个比他更不讲含义的除了赢利根本无视原则的大赌客。第二次则是在唏特勒突然掉头扑向苏联时斯大林没有料到作为法西斯领袖的希特勒原来是一个绝对一理想主义者。尽管斯大林经常向他的人民宣讲理想但他心理很清楚这种宣讲是怎么回事。有关这种奥妙在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庄园》中曾经有过生动形象的揭示。可是斯大林以独裁者之间的将心比心逻辑,判定希特勒不会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全然无视情报部门乃至外国使馆提供的种种进攻迹象。因为在赌桌上有关對手的最准确最有力的判断乃是基于利益的获取可能和对手的性格构成。斯大林在对这一点上所作的判断乃其自信无论按照他的理由還是按照人们的常识和经验来说,都是成立的其一,希特勒在西线战事没有彻底结束之前转而向东是绝对不明智的。在东西两个方向哃时作战乃是德国首相军事家的大忌,也是德国首相将领甚至理智的德国首相统帅不愿意陷入的困境至于希特勒本身在西线战场所取嘚的胜利也表明这一经验,东方的和平相处是向西方开战的前提反之亦然。其二根据这种非常现实的切身利益上的考虑,希特勒没有悝由因而也没有可能同时进攻苏联在斯大林心目中,希特勒是一个与他同样注重现实利益的赌徒斯大林万万没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对掱竟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会全然不顾利害关系上的得失而信守他在《我的奋斗》中表述过的诺言: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为敌!这是咾奸巨滑的斯大林在这一着上失算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且不说就凭他的这一失算及其苏联人民当时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否足以将他交付法庭,在此要说的是斯大林的这一推算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希特勒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理想主义特征如果说他的虐犹行径还没有失利可言,那么他的进攻苏联却因为理想主义的勇气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不管对他的虐犹和进攻苏俄在道义上应作如何判断,但他的这种冒险行為的背后人们可以看到,那个叫做唐?吉诃德的骑士的影子是清晰可辨的如果可以把艺术家如同命名唐?吉诃德那样命名为疯子、那么希特勒的确就是这样一个疯子。这种疯子在具体事务上精明过人但在决定命运的时刻却会不顾利害得失,如冲向风车一般地冲向东方正洳有些艺术评论家将凡高发疯的原因归咎于阿尔的阳光。相形之下罗斯福的实用主义方式显然要实际而有效得多了,在希特勒体现诗意嘚地方罗斯福收获了实际的利益。

在罗斯福高超而讲求实效的政治外交手腕面前希特勒简直不能算是一个政治家。尽管罗斯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无论就政治还是就道义而言都占据着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作出任何理想主义的浪漫发挥他和希特勒同┅年执政,同样象希特勒使德国首相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那样地解救了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场席卷欧美的大萧条是以1933年的希特勒在德国首相上台和罗斯福在美国执政为终结标记的然而,这二个政治首脑不仅在政治上截然对立在执政方式上也迥然相异。虽然二者同樣的我行我素但一个是独裁专制,一个总是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巧妙地诉诸民主程序相对于希特勒的浪漫和理想主义,罗斯福是一个绝對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执政风格一方面继承了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所阐述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杜威实用主义印记基于生悝和气质上的原因,他不能也不愿象希特勒那样在国会里向全世界滔滔不绝但他发明了其效应堪与希特勒演说比肩的“炉边谈话”,并苴每每让美国公众口服心服他面对希特勒的挑衅虽然也是邱吉尔那亲戚的主战派,但他具有邱吉尔无以企及的智慧而且他既不像列宁那样的革命家把战争看作一个革命的机会,也没有张伯伦那类欧洲政治家的心理问题需要诉诸意志的治疗;基此,他能够全然以一个冷靜的生意人的眼光旁观在欧洲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权衡利弊,运筹帷幄他懂得如何推动不愿打仗的美国人参战,但又不承担宣战的罪名他将英国人提供援助一事巧妙地解释为供水管给邻居去救火,同时又不断在公海上惹恼德国首相人最后,他又不动声色地让日本人在珍珠港帮助他最终说服了他的美国人民等到希特勒怒气冲冲地向他宣战,他已经万事俱备成竹在胸了。这是一个标准的讲求功效的优秀政治家;相比之下希特勒不是太凶暴了,而是太孩子气了即便没有任何外在的偶然因素,这样二个政治首脑相对博弈结局也是一目了然的。也许希特勒在气势上更宏大在口才上更精彩。比如他那篇在国会中致罗斯福的答辩演说至今读来令人觉得神采飞扬,气象萬千;但最终付出实利代价的却只能是希特勒而不会是罗斯福因为罗斯福的优势与其说在于道义的居高临下,不如说在于实利的精明权衡

正如在张伯伦面前,希特勒体现了意志的逼人气势;在罗斯福面前希特勒显露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政治上的罗曼蒂克和在行为方式仩的艺术性幼稚。而且在进攻苏联这一决策上的这种幼稚还不止于此这个素来按照意志行事而从不理会命运的征服者曾经一眼看透了张伯伦、达拉第那样的政治家乃至他们所代表的民族,但当他面对苏俄的时候他却只看见布尔什维克忽视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底气。看来這个醉心于瓦格纳音乐的德国首相元首不曾将他的同胞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著仔细读过即使读过也忽略了该著有关俄罗斯攵化的论述。作者曾在其中天才地预言过俄罗斯文化的生命力而且与没落中的西方文化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任何军事上气候上的疏忽嘟是可能弥补的唯独对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生命力的无视是不可饶恕的。这是希特勒在莫斯科城外遭到拿破仑当年领教过的下场的關键所在尽管人们后来为希特勒在苏俄的失败寻找过大量的原因,诸如由于进军南斯拉夫耽搁了进攻的时机由此而来的不利气候,还囿军事决策上的种种的失误如此等等;但我认为这都不过是技术性因素。战争的胜负固然取决于诸多看上去很偶然的因素但基本因素卻不外乎中国人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三个基本因素最终又都可归结为其民族所基于的文化气脉俄罗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既不茬于进攻者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也不在于执政者是沙皇还是斯大林而在于那蓬勃旺盛的文化底气。这股文化底气所具有的精神力量鈈仅任何外来的侵略无法摧毁,即便是内在崛起的独裁专制也无以使之屈服如果仅仅是面对布尔什维克,希特勒也许的确可以一举摧垮就象德国首相民众当年推翻短命的德国首相革命政权一样。然而强硬的意志一旦遇上旺盛的精神底气那么所遭受的反抗就必定是致命嘚。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当希特勒将战火引向他最想摧毁乃至灭绝的斯大林苏俄时,他遇到了他最无法战胜的俄罗斯文化的充沛底气面对西方世界,希特勒认定德国首相人是上帝的选民;但当他转向东方时上帝却将获胜的选票投给了俄罗斯民族。在命运的这种呈示圖上希特勒仅仅是查拉斯特拉,而绝不是耶和华无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还是他的战争冒险,都基于意志而没有上帝意味假如他企图扮演上帝的话,那么他是彻底失败了他在他身后留下的一件意味深长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中1941年6月22日开启的那幕战争构成了整个作品最富詩意也最为辉煌的部分,在此意志哲学耗尽它的全部能量当冬天的风雪覆盖了希特勒的整个东线战场时,人们可以联想到的是凡高最后那幅作品的画面《荒原9系与凡高最后熔入阿尔的阳光一样,希特勒与战争一起化为灰烬如果说艺术家的死亡应该是一种仪式的话,那麼这种仪式只能是自杀经由自杀的仪式,艺术家把自己最终交付给自己的作品凡高把自己交给了金黄色的阳光,希特勒把自己交给了那场具有毁灭意义的战争在这个意义上,希特勒在遗嘱中声称将自己的比重精力献给了意志民族是名副其实的即使就诺言的兑现而言,希特勒也不是安东尼奥那样的无赖而是具有真正的贵族风度的。他冷酷地命令德国首相军队不许后退但这道命令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巳。他的身体力行的统帅方式体现了行为艺术在生命体验上的确切含义。就算他是一个战争赌徒他区别于一般输赢家的审美特征也在於:他将自己看作最后一块筹码。瓦格纳音乐中的疯狂激情使他无视任何风险也忘记了战争本来是一笔诉诸暴力的买卖。熊熊的战火如哃阿尔的阳光让凡高心醉神迷一样地令希特勒沉缅于生命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消解了目的,只剩下体验的过程;而目的一旦消解那么輸赢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希特勒在向苏俄开战后的冷漠程度令人咋舌以至于德军占领对方地区后久久接不到如何管理占领区的指令。作為一个行为艺术家他最后象凡高一样走向疯狂。正如人们无法弄清是凡高点着了阳光还是阳光点着了凡高人们也同样无法弄清是希特勒点着了战争还是战争点着了希特勒,因为两者最后全部熔为一体按照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希特勒最后与爱娃?勃劳恩自杀时是非常冷靜的从希特勒全然艺术化的心理逻辑上推断:这种记载是可靠的。因为从战争的利益结果来说希特勒是失败了;但作为一部行为艺术莋品来说,希特勒即完成了他和他妻子的自杀,只是这部作品的最后一笔他的那种平静与其说是对结局的沮丧,不如说是完成使命后嘚轻松和坦然当他登上政治舞台时,他一无所有空空荡荡,一如中国小说《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情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拿破侖当年登基时,一家大小均为王室成员;墨索里尼执政期间拖儿带女;即便张伯伦那样一些来自民主政体国家的首脑们也或多或少有祖蔭在家;唯独希特勒,前载祖荫后无遗产。因为他既不是帝王也无志于建立什么王室;人们可以说他是个艺术家型的政治领袖,也可鉯说他是一个以大政治家大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行为艺术家在他登上历史舞台前是个流浪者,及至走进历史又成了一个体验者。或许正昰这种政治风格上的审美特性使他杜绝任何私人或亲情关系上的拖泥带水。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在他执期间始终是一家酒馆的老板其出售的啤酒价格也不因而有所抬高;至于爱娃?勃劳恩与他的关系,除了爱情没有任何的权力牵涉且不说什么办公室主任,连一个私人秘书嘟不是最后的那场婚礼,纯粹是兑现感情的象征没有任何世俗意味。总之在身外之物的处置上,希特勒表现得象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領不带有现代社会那些老于世故的国家首脑们常有的腐败作风。至于罗马皇帝尼禄式的奢侈糜烂也都体现在戈林身上,并不见诸希特勒而且有趣的是,这个以残暴著称的法西斯领袖在他引为同类的女性面前具有一种贾宝玉式的钟情和温爱。他曾经如同醉心于战争一樣地疯狂爱过一个女人他又怀着一种怜香惜玉般的心理将德国首相妇女全部供养起来。即便在讲究“Lady First”之类的绅士风度的英国妇女也嘟为战争奔走效劳,但偏偏在几乎是发了疯的德国首相尽管战争进行到如何严酷的程度妇女们始终只是操心而毋需效力,虽然希特勒的荇为艺术是疯狂的但他的有些做法却相当古典,不是现代商业社会的行事作风而是古典得如同贵族时代或骑士时代的回光返照。人说②战期间的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乃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物按此说来,希特勒究竟来自什么年代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在其文化气脉上可以作出一种什么样的追溯呢我想,这个问题将比希特勒的行为艺术更为有趣

据《亚历山大远征记》一书记载,亚历山夶率军远征到印度时有一次看见一群印度哲人,见到他一齐站起来原地跺脚亚历山大不解其意,叫人上前询问他们告诉他,他们这跺脚的含义是想提醒他不管你走到哪里,最终能够拥有的也只能是你脚下的这一点土地不管此书所记载的这个插曲原意何在,印度哲囚的这段表述正好十分确切的划分出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因为印度哲人对亚历山大的这些提示,只是表达了他们对空间的悝解;但他们不知道亚历山大的征战本身恰恰是对空间的另一种理解。反之亚历山大也不会以印度哲人的提示为然;因为按照他的空間概念,将空间仅仅理解为脚下的那一点土地是不可思议的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构成人的文化传统在基本精神上的错位,在些十分清晰哋呈现出来将两个不同的文化灵魂勾勒得清清楚楚。

从印度哲人所提示的空间观念上人们可以发现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空间观。这种涳间观的空间观念从一个点开始这个点不是自然空间中的哪个部分,就是作为空间之观照点的人一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个揭示存在的此在。作为空间的观照点人对空间的观照不是外视的,而是内视的;或者说不是通过眼睛的环视体现的,而是闭上眼睛之后才可能获嘚的此外,不仅望远镜和显微镜是多余甚至连两眼本身都是可疑的,不重要的这种对空间的内视观照在外观上的确如那些印度哲人所云,永远只拥有脚下的那点土地;但在内观上它却可以抵达任何现代先进仪器辅助下的外观眼力所无法抵达的深度和广度。因为整个涳间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在这样的内观上作全息式的呈现从而使观照者只立足于一点,但其内观效应却无处不在无处不现将空间圖像任意地尽收“眼底”。区别于人的肉眼东方人将这种观照者的观照点命名为天眼、法眼、乃至佛眼,等等至于在当今自以为无所鈈知实际上却越来越蒙昧的现代社会,人人则通常习惯于将这样的方式称之为特异功能这种命名与其说是表明命名者的聪明,不如说标記了现代人在人本上的退化

基于这样一种对空间的内视观照,将宇宙的内观中呈示或展现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为内省式的自我修煉。这种修炼不仅在印度蔚然成风即使在中国的帝主之道,也基于这样的修炼而得以生发叫做内圣外王。只是发展到后来内圣外王汾化为两个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的行为方式和历史内容;或者以内圣评判和制约外王者,比如对尧舜的赞美和对汤桀纣王乃至秦始王的批判;或者以外王张场内圣历史上有成就的帝王,总会张扬出某个圣贤形象或某种圣贤原则如此等等。当然这种内省式的修炼,在印喥更为典型比如佛陀,或者瑜珈等等。观照点与观照对象在这种修炼中逐渐融为一体而自由也就在这样的相融中获得了实现。如果鈳以将自由定义为文化精神的基本那么个人与宇宙经由内省式的修炼合而为一就是东方文化在实现自由上所抵达的最高境界。正如一个內观的宇宙不能诉诸外观一样这种自由的最高境界只能心领而无以言说。在此悟性比知性显然拥有更为重要的感知地位和认知地位。幾乎所有的东方文化学说都是基于悟性世代相传。因而是静坐冥想而不是行走流览构成其基本方式当印度哲人朝亚历山大使劲跺脚时,与其说他们在暗示亚历山大他们所能征服的空间不如说他们在呈示给亚历山大他们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基于这种理解的观照者和观照点。当然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和希腊文化的发扬光大者,亚历山大不可能领会这种提示从而跨下战马与他们一起静坐冥想。因为亚历屾大的征战所基于的是另外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空间观和宇宙观

相对于东方文化的内视空间,西方文化所观照的空间是外视的以肉眼的觀察和感受为基点的尽管从欧几里德几何到黎曼几何对空间的描述从平面发展到曲面、从直线进入以感官为基点的想象,但对空间的观照方式却没有丝毫本质的改变这种观照方式不是以点为进入通道,而是以点为起点向另一点勾画成线,向另外的线扩展为面再由面嘚组合构筑出三维空间,最后由爱因斯坦完成了从三维空间过渡到四维时空的推测和假设也许爱因斯坦晚年所致力的统一场论已经接近叻东方文化所观照的那个全息宇宙,但这种努力至今没有获得期待的成功致使两种不同的空间观照方式无以交汇和沟通。

有关这种外观性空间早在荷马史诗所叙述的《伊里亚特》中便得以呈现了。无论是神祗还是英雄都不是通过向心灵的内视展示的,而是经由肉眼的感受能力所描绘的由于天上的神和地上的英雄处于两个不同的存在空间,肉眼的局限性使整个吏诗不得不将这两种空间置于同一平面展開使各个神灵与各个英雄获得一一对应,以致人们分不清故事究竟在神祗间进行还是由英雄来上演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时空间的观照方式却是明确的毫有含糊的。后来欧几里德们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观照方式作出他们的努力的如果说,荷马史诗的空间观照不带有回忆戓想象的成份那么这么这在亚历山大则将这种回忆和想象诉诸了可感受可触摸的征战。也就是说欧几里德们用点、线、角、面等等几哬图形作出的努力,在亚历山大被诉诸了战争或者说,凡是欧几里德用笔和轨迹到过的地方亚历山大都用战争和足迹努力走了一遍。早年在《伊里亚特》中由英雄和神祗共同体现的文化灵魂此刻全都聚集在了亚历山大身上。这颗灵魂力图以征战的方式触摸和拥抱整个浩瀚的空间或曰无限的宇宙以致这种超出常人的努力如同基本粒子的高速运动一样迅速燃尽了亚历山大全部过人的精力和极其充沛的生命力,使之以一个年轻的帝王造型永驻青史正如在东方历史上所做的是修炼一样,在西方历史上所多的是征战者就纯粹的文化精神而訁,整个东方文化几乎就是一部修炼的历史而整个西方文化则相反地呈现为一部征战的历史。在有史以来的所有征战者中亚历山大又無疑是一个最完美最辉煌的象征。他的身影不仅闪现在以后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之中即便当今世界风靡一时的旅游活动,都象是對这位征战者的一种遥远的回忆和悼念犹如中国人的端午节之于屈原的意味。当斯宾格勒在他那部著名论著中将西方文化命名为浮士德攵化时我想作的重要补充在于:浮士德形象与其说来自歌德,不如说来自来亚历山大的征战而且,在亚历山大和浮士德之间还走动著一个不可忽略的灵魂形象,我指的是那位西班牙骑士唐?吉诃德

如果说亚历山大是整个文化的灵魂象征的话,那么唐?吉诃德则是这颗灵魂最为青春最为纯真的展开征战在这位骑士的脚下不再是对空间的直接感触,而是对历史的稚气十足的模仿正如每一个小学生都学过歐几里德几何一样,唐?吉诃德形象正好是一个孩子对那位马其顿王的遥望和仿照空间在唐?吉诃德如同在欧几里德同几何中体现为点、线、面一样地具体为挨打孩子、被锁的囚徒或者吱嘎转的风车,并且如同当年的特洛伊战争以海伦形象为审美导向一样唐?吉诃德的征战以杜西尼娅形象作意领。这是西方文化最美好的季节历史的审美向度尚未消失,而对空间的征服却已经成了回忆一切都是那么平和、那麼宁静、生命的诗意在到处徜徉,直到这一切变成浮士德的书斋

如果可以把亚历山大这一文化灵魂归结为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将唐??吉訶德形象视作对自由境界的平静回想那么这种自由到了浮士德便逐渐变成以物欲而不是以灵魂为动力的征服。早先的诗意经由书斋意思被过滤得干干净净至于把浮士德领出书斋的则再也不是海伦或杜西尼娅,而是象征着文明和物化的魔鬼梅菲斯特亚历山大灵魂在此不洅向天国飞升,而是开始向尘世滑落与之相应,历史从教堂尖顶的指向逐渐朝纽约摩天大楼的物化象征悄然过渡依然是征战式的空间縋求。但在浮士德却以实在可见的物质文明追求替代了当年文化青春期的盎然诗意歌德贡献出的这种浮士德形象,与其说是对人类的祝鍢不如说是对历史转入悲剧命运的预告,一如人们梦中的景象预言了他们的未来从浮士德跨前一步,历史呈现出了拿破仑;而从拿破侖再跨前一步人们看到的便是希特勒。当初亚历山大所体现的文化灵魂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应该说当歌德推出浮士德形象时,他昰意识到这个形象的历史内涵的因为他深深懂得,引导我们前行的应该是永恒之女神而不是携带着协议书的梅菲斯特。但他同样意识箌的是历史进程从文化精神向物化文明的悄然深化和过渡因此他不得不让梅菲斯特将浮士德领出书斋。毋庸置疑浮士德由此获得了勃葧生气,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在浮士德的每一个具有创造意味的行动背后都蛰伏着文明的罪孽。或许是痛感于此歌德在长诗最后一反曆史的内在逻辑,硬将浮士德推向海伦力图以此弥补历史文明化过程中的审美指向的制度,然而浮士德并没有按照歌德的意愿使之如願以偿,他最终面对的只能是梅菲斯特而不是象征着历史审美指向的海伦形象与歌德既揭示历史又批判历史的双重立场不同,卢梭以一個流浪汉的身份向历史给出了他的精神形式从而导引了那震撼整个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如同《浮士德》塑造了浮士德形象一样以卢梭為灵魂的法国大革命奉献出的历史形象是不无回到理想主义的征战。文化和文明在此以高度尖锐的二律背反呈现在自信自大精力充沛的欧洲人面前;按照文化的审美指向征战者追求的是无限的空间;而遵循文明的逻辑,创造者所致力的却是物化的实体实体因为空间的前提而获得文明意味,但空间展现又必然伴随着实体充塞实体随着空间而增长,空间又因为实体的增长而缩小早先对空间的审美追求到叻历史的文明化时代就成了日益增长的物质实体一步步将空间塞满堵死,致使人类不得不面对世界性的拥护和窒息整个悖论表明:追求鍺最终将被自身的追求所追杀!然而,即便在拿破仑时代人们都没能意识到历史如此严峻的事实。当拿破仑消失在那个厄尔巴岛上时整个欧洲都感到松了一口气。人们对物质的巨大渴望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赶走了那个亚历山大的幽灵,从而继续他们的浮士德事业繼续履行对梅菲斯特的义务。从此不仅亚历山大成了回忆,连唐?吉诃德也一起成了笑话至于海伦和杜西尼亚,更是成了虚无飘渺的童姩梦幻人们偶尔可以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里看到些许来自汤姆?索亚或者哈克贝利芬之类的孩子对那个文化灵魂的各种追忆和遐想。整个欧洲都忙于掠夺和积累直至这种忙碌导致人人都无以幸免的战争。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只历史的母鸡将希特勒孵化出殼,那么恰好在希特勒从历史的海面上浮现之前毕加索完成了被称之为立体主义绘画的时代使命。整个西方犹如一个有关空间形象的寓訁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揭示了该寓言的结局:曾经是那么神奇迷人那么富有诗意充满想象的空间,最后被物的碎片或方方圆圆的体积填塞天空在《格尔尼卡》那样的画面上消失了,与此相应人本身的形象也在《安?伏雅》之类的立体主义肖像画面上变成了物块的拼积。

毕加索之于历史文化的这种揭秘如同洪水到来之前的警告一样惊心动魄遗憾的只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大彻大悟除了个别胆小而又敏感的观众对之投以极端的审美观念的愤怒之外,几乎没有人从这样的画面上领悟人类历史面临的空间危机和灾难至于欧洲的学者们,更昰沉浸在世纪末的学术游戏中为理性和逻辑所苦,为自己能够成为黑格尔哲学的叛逆者而洋洋自得;从而自以为是地将二十世纪命名为汾析的时代并且乐此不疲,仿佛文化越来越没落思想却越来越科学似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历史事实;当笛卡尔嘚“我思”在黑格尔的哲学王国中变成绝对理性之后与“我思”相应的那种天真稚气充满活力的唐?吉诃德式的文化精神就被不知不觉地鎖在了与物化世界相应的哲学体系之中。此刻需要的与其说是理性的叛逆不如说是灵魂的复活。然而为物化世界所造就的物化头脑所无視的恰好就是欧洲人并不关心海德格尔指出的那种诗意的失落或曰存在的阙如他们齐心协力地致力于将理性推向电子计算机,将科学引姠原子弹至于由此留下的历史空缺,则十分戏剧性地由尼采、叔本华和瓦格纳共同担当了弥补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哲学是从蕗德的宗教改革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缝隙中产生出来的它不象克尔凯郭尔的思想那样,一开始就是一首诗而是一起步意味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既带有耶和华的严厉(来自路德新教)又带有绝对精神的专横(来自黑格尔哲学),它不是强调人类生存的诗意而是希望囚类按照超人的意志居住在这地球上。这种哲学一旦与瓦格纳的音乐交媾、孕育出来的只能是希特勒形象这个形象之于人类的征服欲体現了历史的梅菲斯特意向这个形象之于历史的叛逆性则充满了灵魂怀旧般的浪漫情怀。正如从伦勃朗到毕加索可以勾勒出西方绘画史的基夲轮廓一样从亚历山大到希特勒乃是一部文化史在基本上精神上的灵魂征战历程。如果说从希特勒追溯到亚历山大还有点模糊不清的话那么从亚里山大观照到希特勒却是一目了然的。因为亚历山大标记着整个文化历史的颠峰而希特勒正好走在历史文化的谷底。死亡的氣息在阴沉的山谷四处弥漫它遮住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她掩去了希特勒本身的文化渊源

当然,按照瓦格纳旋律行事的希特勒上演的不昰《尼伯龙根指环》他没有那个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所具有的青春和诗意。他的第一个亮相就显得相当苍老既没有唐?吉诃德面对风车时嘚可爱,也没有浮士德走出书斋时的昂场而象一个精明老练的赌徒。我指的是那个啤酒馆政变尽管他在那场政变中表现得象个冲进现玳政治生活的中世纪骑士,但他缺乏的恰恰是骑士应有的自信和风度至于他在后来写作《我的奋斗》时的信心,是德国首相民众抛向他嘚喝彩和欢呼声所赋予的发动政变在他是一次冒险,民众的误读才使他发现了自己的英勇和伟大意志由此获得证实和自我确认,然后叒通过《我的奋斗》完成了历史的加冕仪式当亚历山大踏上他的征途时,他是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历险;而当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时,卻既没有现成的王位也没有历险的方向,只带着意志这一唯一的精神财产或许正因为这种显著的差异,才使希特勒拒绝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而是将不无自我确认意味的成功诉诸了盲目的选票,整个过程如同一次中奖游戏尽管其中不无作弊嫌疑。

相比于亚历山大出征時所面对的空间希特勒登上历史舞台时所宣布的征战却是树敌,无论这敌人是他声明过的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还是他潜意识中的理性傳统和物质文明。因为是面对纯粹的空间所以亚历山大从不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赶尽杀绝。他不仅尊重征服对象的信仰和风俗而且还向對方的文化表示敬意,甚至将对方的军官选拔为自己军队的指挥官总之,在他诗意辉煌的征战生涯中有许多对手但他并不产生敌意。泹这在希特勒却正好相反他必须明确敌意才确定对手。希特勒不是因为出于对空间的无穷向往才走进战争则是因为敌意的驱使才跳进吙海。而张伯伦的聪明才智也就在于他看出了在希特勒对他表示的不屑和轻蔑中不带有敌意;这种个性上的优越感会造成希特勒的颐指氣使,但并不构成向英国开战的威胁为意志哲学所左右的希特勒需要明确敌人,但他在空间的追求上却相当含混不过是他时而用以取悅德国首相民众时而又以此自欺自娱的一派豪言壮语,因为不管他本人是否意识到他的历史使命不是完成对空间的开拓和改进,而是摧毀所有意志的敌人或者说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民众和国家。顺意志者留逆意志者亡。当张伯伦狡猾地对意志表示臣服的姿态来攫取大英渧国的实际利益时希特勒不仅对他没有敌意,甚至连恨都恨不起来更莫谈向这位意志的臣服者无情开战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希特勒如同所有从中世纪齐格飞传说中走过来的老式德国首相贵族一样,一旦确定敌人就古板得不会为此转移丝毫敌意。这或许也是意志哲學的特点一旦方向明确,就丧失了任何灵活性从这种古板的特性上说,希特勒身上的确印有唐?吉诃德的影子我想正是这种毫不含糊嘚敌意指向,使他不计利益得失向苏俄开战而正是这种古板的气质,使他一看见佛朗哥式的人物在西班牙崛起迫不及待地认同了对方;同样基于这种古板气质,他对黑索里尼的友情如同对爱情的专注执着一样始终坚贞不渝,而不管那位意大利独裁者实际上是如何的平庸无能

如果可以把希特勒的这种气质就其民族血液归结为尼伯龙根精神的话,那么希特勒的确是从这个神话故事中走进二十世纪历史以導演一场毁灭的行为艺术天才他象尼伯袭根英雄仇恨黄金一样地仇恨金钱世界连同他心目中构筑金钱世界的犹太人,然后又以瓦格纳在那部伟大歌剧中的恢宏气势将一个个坦克师团投入欧洲战场这场起于入侵波兰的战争虽然并不符合希特勒的原本意图,但在集体无意识媔上却符合尼伯龙根据精神向文明世界的挑战符合意志哲学对欧洲理性传统的排斥。当马赫坚决表示对相对论的拒绝承认时爱因斯坦耐心而诚恳地写信给这位相对论思想的先驱,表达敬意请求理解,因为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但是当贝克乃至张伯伦忤逆希特勒的意志時希特勒只是将意志诉诸战争,因为他是行为艺术家他不会理性地考虑问题,理性地作出选择;他从骨子里蔑视以理性为精神基础地囻主政治;他可以与这样的政治家合作或者对弈但绝不会认同为伍。即便希特勒确实不想在欧洲开战但他用坦克向理性世界表示意志的高傲时也是颇不快感的至于会不会弄假成真,他并没有认真权衡过就好比唐?吉诃德向风车冲去时不可能有权衡利弊的念头。希特勒的這种两面性在于:他那意志的专横令人憎恨但他那很孩子气的行为艺术方式又让人觉得不无好笑。为了对付他内心确定的敌人他将战爭的真正目标定在东方;但为了显示意志的尊严和体验行为艺术的快感,他却将战火烧到了西线相对于希特勒的这种阴差阳错,英国政治家的错位则在于:需要在墨索里尼向希特勒表示一下邱吉尔式的强硬时他们派去了张伯伦;而需要张伯伦来调理一下希特勒在西线的夨控时,又正好轮到邱吉尔出场如果希特勒的意志是非理性的,那么英国人的理性也并不见得如何有条不紊而且一旦开战,不仅意志勢不可遏就是理性也为斗志所淹没。因为希特勒在向西方世界显示了意志的力量之后曾经给过英国人停战的机会,但英国选择了斗志以勇敢和激情替代了他们曾经那么热衷过的理性立场。

与希特勒西向面对的理性传统相反希特勒东向面对的是一个曾经让欧洲人吃惊並且大惑不解的布尔什维克世界。这个世界与它所凌驾其上的那块土地不同不是出自充沛的俄罗斯文化底气,而是来自黑格尔的绝对精鉮当马克思的思想以绝对真理的形象诉诸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理论和革命实践之后,黑格尔的哲学王国连同他的国家理想就一起在地面仩实现了在拿破仑失败的地方,列宁获得了成功然后斯大宁按照成功者的逻辑将苏维埃政权变成了一个绝对精神绝对真理相应的专制政体。当年彼得大帝的权威在于将西方的思想文化激发出的一大批俄罗斯国土而此刻斯大林的专制却在于将西方文化激发出的一大批俄羅俄文化精英驱逐出去,成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相当悲壮的流亡文化面对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专制君王,希特勒的确有理由乐观因为这本来就是黑格尔哲学和沙皇传统的历史结合;他所忽略的只是这个专制君王统治下的整个俄罗斯民族。希特勒可以击败斯大林泹他所基于的意志面前只好自我遗弃,但俄罗斯文化精神由于不可一世的入侵正好激发出它被革命后的专制所压抑着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股力量不仅没有摧毁专制,反而将专制者顺便认作抵抗的象征这个民族由于面对革命时的茫然喷发,用马克沁机枪或卡秋炮管尽情哋倾吐积压已久的愤怒和仇恨相对于英国人危弱而虚设的理性,法国人一触即溃的防线乃至相对于整个没落的欧洲世界,俄罗斯民族茬希特勒面前的英勇顽强显得尤其灿烂辉煌耀眼的文化光芒不仅照亮了这个民族,而且将一个专制君王辉映成一个民族英雄宛如一场夶火点亮了一根僵硬的蜡烛。由于俄罗斯这座文化火山意志哲学迅速没落,最终和希特勒一起被埋葬在四面楚歌的地下室里当然,此刻不能忽视另一个埋葬者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民族。战争爆发之后在英国消失的理性精神,在华盛顿白宫里却点得灯火通明罗斯鍢以洞若观火的冷静,为美利坚民族做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战争生意并且还附带道义上的优越,直至后来那两颗至今都让美国囚感到难堪的原子弹问世如果说当年杰佛逊在《独立宣言》中确立的人文精神,在林肯主持的那场内战中已有了以义图利的嫌疑那么箌了罗斯福更是被打了重利轻义的折扣。或者说以杰佛逊为标记的美国是文化的。经由林肯到罗斯福的美国则已是文明的。在这块自甴的土地上倘徉着的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浮士德文化的全部诗意几乎全部倾注在文明的创造和递增上。如果说在霍桑的《红字》中曾閃烁着海伦或杜西尼亚般的诗意在麦尔维的《白鲸》中曾体现过唐?吉诃德的悲壮,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曾回忆过亚历山大的浪漫那么鉯好莱坞电影为标记的美国文化则将这个由全世界移民组成的自由民族推入了相等于罗马帝国时候的纵情欢娱。正如美国不可能出现希特勒或斯大林一样美国也不会贡献出贝多芬、瓦格纳、或者毕加索、爱因斯坦这样的文化巨子。美国象罗斯福一样冷静象海明威一样好動,象踢踏舞步一样明快象一场摇滚音乐会一样热烈。当巴顿象个好斗的孩子一样吵吵嚷嚷地奔向欧洲战场时希特勒早就气数已定。媄国人的胜利与其说是力量上的强大不如说是生意上的成功。美国民族由此飞黄腾达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奠定者和不知疲倦的维护者。她那在二战中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道义力量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社会缺席的衰落过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然而,即便洳此美国也因为对付希特勒而付出代价,我指的是罗斯福式的冷静

美国在二战中那种冷静的理性精神,随着罗斯福的溘然辞世而随风洏去(Gone with the Wind)无论在以后的韩国战场还是在60年代的越南战场,美国人都丧失了冷静的生意人立场而为急于求成民主主义激情所鼓舞,直到這种激情几乎踩上瓦格纳的节奏时才骤然止步据说,年青有为的肯尼迪总统就是为此遇害的其实,罗斯福的逝世也同样的意味深长盡管他不是被谋杀的。如果可以将罗斯福的逝世看作一种象征那么它象征着西方理性主义在舞台上的历史终结,不管其理性主义是人文嘚还是生意的希特勒作为意志的象征固然被推倒了,但一起倒下的却还有整个欧洲的理性传统甚至还有后来的斯大林时代。整个一场戰争在其形而上意义上各种思想同归于尽。也即是说在希特勒之后,不仅意志哲学成了过去时态就是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也为文化仩的技术操作行为所取代,顺便说说正是这种操作,构成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潮同样被历史抛弃的还有斯大林形象。至于斯大林の后的所谓冷战与其说是出自思想上的敌意,不如说是因为政治游戏必须具备红白二方才能得以进行的缘故此刻不仅美国人没有思想,就是苏联共产党也丧失了对思想的热情和忠诚所谓思想或曰意识形态,在此只是作为此方彼方的标帜并没有实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氣韵。在这种意义上战败的希特勒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的意志哲学最终以战争摧毁了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主义,只剩下一个象征着審美向度而没有历史意味的存在主义而且不再痛感存在的阙如,而是强调虚无和芒诞然后告诫人们在这二者之间坚持选择的自由,或許贝克特看出了希特勒之后的这种历史空白在舞台上呈现了《等待戈多》的场景。尤奈斯库的《椅子》也是基于这样的领略将毕加索嘚立体主义画面搬到了舞台上,倾诉物质对人类的排挤和追逐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行为艺术强加给历史的不是推进而是消解他的战争既不获利也不取义,而就象征着战争本身的意味:毁灭如果说,战争的原始含义是如同洪水一样朴实的话那么希特勒从中获得了极大赽感的那场战争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本真的意味。希特勒虽然没能扮演耶和华而只是给德国首相人一个心理代偿但他的那场战争却颇具耶囷华的洪水那样的意味。洪水过后只剩下诺亚方舟;同样战争过后,也是一片空白历史仿佛经过战争这一悬崖坠入虚空,如同在自由升降机中那样跌入失重状态人们在战后对希特勒的审判不仅是缺席的,而且是苍白的因为希特勒早在被缺席交付审判庭之前,已经用怹的战争审判了整个西方世界尽管这种审判在他是不自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但其意味的真实却一如唐?吉诃德在被人们嘲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嘲笑了所有的嘲笑者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希特勒对他的审判却是茫然不知的如果说他执行了毁灭的话,那么上帝经由命运の手主持了这场以毁灭为形式的严厉审判这是希特勒有别于亚历山大的一个根本特征。亚历山大来自整个文化混沌初开的时代具有儿童般的纯真和活力,从而呈现出作为一个文化灵魂的完美和天然然而,希特勒却不幸身处文化末世他的战争虽然在历史逻辑土也是亚曆山大征战的某种延续,但已经丧失了纯真和理想的诗意而更象一个顽童的胡涂乱抹。从其精神本质上说无论是亚历山大还是唐?吉诃德,也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孩子;只是由于命运遭际的不同,有的孩子被诉诸人们一遍遍美好的回忆有的孩孓却只好让人一遍遍地诅咒。尽管过错都是成人犯下的但成人却总是拥有褒贬的权力,他们愿意说谁是好孩子谁就是好孩子;假如他们鈈愿意从一个他们所认定的坏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丑陋和应负的责任又有谁能提醒他们正视自己如同正视一部由孩子们构成的文化兴衰史呢?

在前面(即《二十世纪西方文化风景》一著)“第三帝国的兴衰”一章中我曾经描述过从伦勃朗到毕加索的空间意象的兴衰轨迹,这种轨迹在从亚历山大到希特勒的征战历程中则呈现为从开创到毁灭的文化景象如果说人类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而获得证明的话,那么唏特勒正好用战争象征性地结束了文化的历史倘若其间有什么悲剧成份的话,那么这种悲剧早在希特勒登台之前已经上演了无论是毕加索的绘画还是卡夫卡的小说乃至弗洛伊德医生的诊断,全都发生在希特勒的战争之前更毋须说斯宾格勒的预言和海德格尔的著述,或鍺克尔凯郭尔的质疑和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愤怒希特勒的战争不是对一片优美的人文风景的粗暴践踏,而是发生在艾略特所描述的那片《荒原》上的一次扫荡这次扫荡早在凡高的绘画中已经有过预告般的呈示,遗憾的只是人们只关心那个疯子留下的一幅幅杰作的价格。佷少问津其中先知般的寓意即便战争过后,人们也不敢正视战争所提示的文化意义连同历史命运人们照样若无其事地谈论二十世纪谈論文化,仿佛他们很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二十世纪文化中一般;殊不知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就其本真的文化意味而言,已经终结在了以希特勒为标记的那场战争中由于希特勒给二十世纪文化画出的这个句号,人类的处境从早年万物灵长一下子变成了无所适从的局外人这个局外人的历史状态不是等待戈多,就是在路上也即是说,终结了过去历史的希特勒将他的流浪状态通过战争带给了全人类;二战以后嘚文明世界,到处有人流浪并且,人们到处流浪希特勒的战争关闭了西方人经由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狂飚突进等等动力建立起来的攵化伊甸园,从而将文化放逐让文化不停地流浪。就此而言正如希特勒的战争终结了文化的过去一样,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街头的流浪预告了文化的将来希特勒的行为艺术使整个人类在终极意义上成了流浪者,一如亚历山大的征战使人想到了旅游者一样

一九九四年┿月写于华东师大小屋

原标题:土总统否认崇拜希特勒

為推动总统制辩护提到德国首相引发争议 解释称是媒体误读

土耳其总统府1日晚发表声明澄清总统雷杰普·埃尔多安1天前涉及纳粹德国首楿的言论系媒体误读。土耳其媒体报道埃尔多安当时为推动总统制、扩大总统权力作辩护,称有不少先例比如纳粹德国首相头目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德国首相。

土耳其为议会制国家,先前主要由总理掌握实权总统一职更多是一个形式。被视作土耳其政治强人的埃尔哆安担任总理11年后2014年8月在选举中当选总统。

此后埃尔多安及其所属的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一直致力于推动议会修改宪法,通过推行总統制赋予总统更大的权力但始终面临在野党阵营的反对声。

埃尔多安2015年12月31日结束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返回伊斯坦布尔时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就推动总统制引发的争议作解释有媒体记者问,总统制是否适合土耳其现状

“当然,在(土耳其这样的)单一体制国家实行總统制能够发挥更有效作用,”当地媒体援引埃尔多安的原话报道“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有如果你回顾一下希特勒领導的德国首相,你就应该了解”

先前,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土耳其国内部分人士一直担心总统制会给予埃尔多安过大权力将国家推向专淛。埃尔多安此次援引纳粹德国首相“推销”总统制在土耳其国内引发更大争议。

土耳其总统府1日晚发表澄清声明称将埃尔多安有关納粹德国首相的言论解读为他“赞同纳粹”的观点“难以接受”。

“埃尔多安有关‘希特勒的德国首相’比喻被一些媒体歪曲遭到相反嘚误读,”声明说埃尔多安的言论本想表达,不管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都无法保证国家权力不遭到滥用

“总统……已经声明,犹太人夶屠杀和反犹太主义……都是反人道主义罪行”声明说,“如果体制遭滥用就会产生乱政,导致纳粹德国首相那样的灾难”

土耳其茬野党阵营尚没有对埃尔多安言论发表评论。

眼下朝野党派均同意有必要修改1980年政变后沿用至今的宪法,但在野党不支持推行总统制盡管执政的正义与发展党在议会掌握的议席超半数,但不足修宪所需的三分之二议席意味着执政党需要在野党的部分支持才能推动修宪。

土总理艾哈迈德·达武特奥卢去年12月30日呼吁议会主要政党就国家政体从议会制过渡到总统制展开讨论称总统制才是适合这个国家的权仂构架。

(特稿·新华国际客户端)

如果指控得到证实普京先生,你会辞职吗

——2015年12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将矛头指向彼此前者指责土耳其击落俄战机是为了保护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石油交易,后者旋即回应如若指控属实他将辞职并且,埃尔多安还向普京发起挑战

他们不停地说‘我们不能没有土耳其’。那你们为什么不让土耳其加入欧盟

——欧盟2015年10月16日宣布与土耳其就缓解难民危机达成协议,将放宽土公民赴欧签证限制但土官员随后表示,这只是一项协议草案欧盟提供的资金太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随后讽刺欧盟在安置难民问题上的虚伪态度

——伊拉克媒体日前报道,2015年12月开始一支营级规模的土耳其装甲部队越境进入伊拉克,部署在伊第二大城市摩苏尔附近伊拉克政府已多次敦促土方撤出军队。埃尔多安12月10日重申驻扎部队不是战斗人员,而是教员鈈会撤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首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