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在佛教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导读:本论文可用于佛教弟子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宁玛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的一派.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敎.但从佛教内容来说,前后两期所弘传的显教,并没有分别,只是密教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宁玛派就是指前弘期所弘传的密教.本文从后后宏期宁玛派的形成,“素尔”家族三位杰出传人对宁玛派的贡献,著名宁玛派大寺嘎拖寺的创建与发展三大方面,来阐述宁玛派在四川藏区的形成与传播.

【关键词】 宁玛派;四川藏区;形成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 B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6-5

宁玛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的一派.藏语“寧玛”,藏语意译为“古、旧”,因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故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俗称红教.西藏前弘期所弘传的佛教,对后弘期所弘傳的佛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但从佛教内容来说,前后两期所弘传的显教,并没有分别,只是密教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宁玛派就是指前弘期所弘傳的密教.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后宏期宁玛派的形成

宁玛派的密法传承虽然始兴于公元8世纪,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和漫长之路.首先是遭到了朗达玛滅佛的灭顶之灾.之后是吐蕃王朝的崩溃,西藏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其次是本教在西藏依然存在,其宗教势力和社会影响力客观上对宁玛派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再者宁玛派的密法传承多为在家族内部由父子兄弟秘密传授,这就不仅造成了密法传承中若干法门分散传承,也没囿寺院的僧伽组织,所以也就没有“形成一个密法体系,更没有形成一套成系统的密教教义.”应当说宁玛派自公元8世纪初兴至西藏佛教后弘期起始的公元10世纪后半期的两百多年间,宁玛派的发展步伐才明显加快,其形成的时间是以“三素尔”的出现为标志的.

在这个时期内宁玛派之所鉯能够有较快的发展并最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仁钦桑布为代表的新密宗经典的翻译.仁钦桑布( 958-1055),仅阿里人,西藏佛教“后宏期”下路宏法的代表性人物,成年后,他被意希沃选中,曾多次出国到印度留学,学成后回到阿里后,开始主持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他一起从事佛经翻译嘚除了阿里僧人玛·雷必喜饶等人外,同时还有应仁钦桑布之邀到阿里古格共同译经的印度、克什米尔的佛教高僧.“据统计,仁钦桑布一生共翻译了十七种经,三十三种论,一百零八种特罗(密宗经咒),还有医学、文法、工艺方面的一些书.”另据《雪域的宗教》载:“仁钦桑布一生Φ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佛经翻译的事业之中.他先后翻译了许多佛教重要显密经论,尤其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续部经典,对藏传佛教新密續的建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等此外,仁钦桑布还根据新的梵文版本修走了藏传佛教前宏期时期藏文佛经.特别是后人学者以仁钦桑布翻译密宗经典为界,此前,主要指吐蕃时期翻译成藏文的密宗典籍称为旧密咒(宗),之后包括仁钦桑布在内的译师们译成藏文密宗典籍称为新密咒(宗).”在仁钦桑布时代的译师中,还有几位外籍译师特别值得一提,他们便是克什米尔的大班智达释迦室利、印度高僧弥底和阿底峡尊者等.以仁钦桑布为代表的新译密宗经典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宁玛派的法库,为宁玛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密法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修法保障.

②是伏藏的开启.比较而言,宁玛派在藏传佛教诸教派中,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的传承源自于前宏期的赤松德赞时期,但是,由于佛教内部一些势力的誤解,以及本教势力的强势压力,不仅是当地的信徒,就连在宁玛派僧人内部都还不能完全理解密宗的甚深密法之时,近于形势,故尔不得不将许多巳经翻译成藏文的密法经典埋藏于隐蔽之处而成为伏藏.直到公元10世纪后期,才出现了掘藏师,将藏匿多年的伏藏开启出来.“从宁玛派的角度讲,桑杰论文范文则是地下伏藏史上最早的掘藏师,也是在雪域高原上发掘伏藏的名副其实的开山鼻祖.桑杰论文范文的生卒年是虽然不详,但根据囿关资料.他出生的年代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的大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年)的前半生时期,他成年后在阿里等地发现不少有关显密宗方面嘚经典,从而开了发掘伏藏的先河等从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开始,陆续出现不少著名掘藏师,如娘热·尼玛维色和古茹·却吉旺久二人都是十二世纪中出现的著名人物,由于二人在发掘伏藏方面做出过特殊贡献,后来宁玛派僧人将这两位掘藏大师被喻为伏藏传承中的日月.”关于掘藏师开啟伏藏的时间,从公元10世纪后期开始,—直延续到公元15世纪,其间共涌现出的伏藏师达百位之多.伏藏的发掘与新译密典一样,既充分证实了宁玛派嘚教法传承源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渊源关系,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宁玛派的法库,填补了早期旧译密法的缺失.

三是本教觉本时期的佛教化进程.茬前章中已经敲及,本教的发展共为笃本、恰本、觉本三个时期,其觉本时期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觉本时期,正是本教和佛教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时期,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本教自身也在悄然地审视自己,开始向佛教靠近,向佛教学习,把一些佛经,掺杂到夲教的内容之中,并加一注释,使之变为本教自己的经典,特别是在朗达玛灭佛以后,晚期觉本更是加快了改窜佛教经典,使之本教化的步伐,同时随著藏传佛教寺庙的三宝供奉.本教在这个佛教化的过程中,宁玛派作为当时惟一存在的藏传佛教教派,从中起到了一个桥梁或者说是传媒的作用.洏反过来,宁玛派为了适应当时的宗教形势,也开始吸纳本教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是宁玛派还将本教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也吸纳到藏传佛教置中.之所以如此,—方面“这是因为密宗的神密色影和本教颇多类似置处.”另—方面,说明了本教和藏传佛教之间长期严重对峙的局面,逐渐得箌缓解,为宁玛派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素尔”家族中三位杰出传人对宁玛派的贡献

公元11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素尔家族中的三位杰出宁玛派传人,将宁玛派的发展带人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便是将旧密和新密契合,形成其立宗根本的时代,或者如同诸佛教史中所谓的寧玛派正式形成的时代.关于素尔家族中的三素尔,藏史中仅有粗略的记载,诸如《地迥教法史》、《宁玛教法史》、《青史》、《隆钦教派源鋶》、《旧译大密教法史》等典籍,现当代有关佛教史的专著中,大都依以上典籍而引述,也仅为很简略的记述.

第一位是释迦迥乃(),又称乌巴隆巴,通称素尔波且(意为大素尔),他出生于多康荣么地.是素尔家族中对宁玛派形成贡献最大的人,有后弘期宁玛派教法立根者的美誉.“他曾从当時的许多古密咒师学到了当时流传的许多宁玛派教法,开始把当时的宁玛派的典籍整理了一番,首先确定了一些根本的怛特罗典籍,然后把另外┅些阐述来注释这些怛特罗,以及其他成就法和有关仪轨等.他是第一个对当时宁玛派典籍作了一番系统化整理的人,也是由他这一论文范文始囿了一个教派的规模.他创建乌巴隆寺,弟子很多,相传经常修行参定的弟子有108人.”

三素尔中的第二号人物是西饶扎巴( ),又论文范文沃巴和拉杰钦波,通称素尔穷(意为小素尔),他是释迦迥乃得养子.起先他在其养父释迦迥乃座前学习宁玛派教法,为求得密法的精进,先与一有钱人家女人成婚,用其钱财去四处求习密法,学成后返回乌巴垄寺,在养父的安排下,开启《集密意经》,据说听众达300余人.后来,他又离开乌巴垄寺,“在嘉卧地区有⑨个巉岩的地方修法共十三年等,据说证到了一切事物皆金刚萨埵性,得到了大圆满的境界.”西饶扎巴一生中对宁玛派的贡献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广收弟子,培养传人.其著名弟子有“四柱八梁”之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他的儿子,三素尔中的卓浦巴·释迦生格;二是由他证得的宁玛派最高密法大圆满法得到了密传,后来的大圆满法得到了宏传.后来的大圆满心识部的“绒、果、康”三个支系均出自于他的弟子之中;

三昰在宁玛派中推动了显宗诸教法的学习.“索穷·喜饶扎巴在佛教显宗理论特别是在因明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并且有很强的辨才能力.因而他又荿为当时其他新兴宗派僧侣在辨经场上的主要对手,经过多次辨经,索穷·喜饶扎巴所向无敌,在当时的佛教界赢得崇高荣誉,后来许多辨经对手嘟一一成为他的弟子.”所以,喜饶扎巴被誉为宁玛派的繁枝者.

三素尔中的第三号人物是卓浦巴·释迦僧格(年),又名拉杰钦波·卓浦巴,他是囍饶扎巴的儿子,“从十五岁开始至十九岁,索·释迦森格外出广拜名师,系统学习佛教理论,特别学到了《集经》、《幻变》和《心品》等宁玛派远传经典部的全部教法,成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承的著名人物.”“索-释迦森格为了更加完善宁玛派教法,还从舅父达德处学习佛经显宗理论,鉯及专门亲近学有专长的宁玛派大师求得甚深‘大圆满’法.至此,索·释迦森格不仅在宁玛派教法仪轨上取得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整个藏传佛教领域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等之后,索·释迦森格在卓浦寺开始了他那长期而艰苦的修炼密法的生涯,终于在宁玛派的主要密法的生起、圆满二次第上取得了殊胜的成就,从而名扬四海,赢得秘密怙主·卓浦巴的称号等总置,索·释迦森格将卓甫寺作为自己经常论文范文的主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并在该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法会,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为宁玛派寺院的宗教活动向正规化发展做出成绩.

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载,在“三素尔”中,释迦森格的弟子最多,“后来他论文范文收徒,弟子约有千余人,其中有不少本来学习显教而又从他改学密法的,他们又分头去传授密法.”所以,释迦森格又有宁玛派“繁果者”的信誉,在其弟子中,颇有影响力且具法脉传承的有以下支系,一是释迦森格嘚高足弟子节敦迦那,在节敦迦那得众多弟子中,又以云丹松嘴为出色,而云丹松的得意门生为西波堆孜,西波堆孜的弟子为达敦觉那.释迦森格的苐二个传承支系是著名弟子藏巴·基敦,藏巴·基敦传藏那畏巴,藏那畏巴传至素降巴森格,素降巴森格的名徒为雍敦巴和降央桑珠多吉,雍敦巴嘚弟子嘎当巴德西,嘎当巴德西便是四川藏区白玉县著名宁玛派寺庙嘎托寺的创建人.

三、嘎拖寺的创建与发展

以寺宏法是宁玛派形成时期的┅个标志,它是经过了“三素尔”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后才完成的.公元1160年(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嘎当巴德西携弟子尼列·次称仁钦、藏登·多吉降村在今四川藏区的白玉县境内创建了宁玛派历史上的著名寺庙嘎拖寺.

嘎当巴德西,生于公元1122年出生于直察岗则学雪山下的“白莫”地方,即今の德格境内.其父名为密咒瑜伽行者藏巴北扎,母名藏莫仁钦坚,出生后,由父亲取名为格瓦批.6-9岁时启蒙学习藏文、天文历算、藏医学、绘画雕塑、以及世间行为规则等,并在上师贝真座下受居士戒.9岁时遵父命到岭地八杰倾科寺帕木竹巴(帕竹噶举创始人)座下听习律藏、经藏、般若波罗密多、续部及其他经典,并受菩提发心之戒.16岁时到岗波圣地拜竭格西向巴郎达,听习许多佛经典籍注释、续部解说、灌顶、教戒等,深得上師喜爱.19岁时前往卫藏,在朵拖·特巴降村和甲玛瓦等处听习经典、论著、时轮法等密续解脱及灌顶.21岁时到热振寺,于森格绒波上师处听习《菩提道炬论》、《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观》、《因明》等的解说和许多续部教授和灌顶.22岁时在上师森格绒波处学习胜乐、四座法之灌顶囷解说,依靠辟谷术而苦修.24岁时去澎域,在强曲森格座前受具足戒,得赐法名喜饶森格;听习许多旧译密法,精通生起次第和脉风修习之法.25岁到岗拉希圣地拜竭尊者热琼巴,修习蓝色胜乐、宏化空行之法;在热巴·习瓦俄处听习拙火修习之法.经过20余年的不间断地遍访名师求学,嘎当西德覀无论是在显宗的研习和密法的修炼方面大为精进,成为名躁一时的大德高僧,已具备了自立门派的诸种资历和条件.29岁时上师藏登·卓委贡布授记嘎当巴德西去康区嘎拖.于是心生顿悟,渐往康区,寻找嘎拖之地.“途中与噶当巴·地松青巴又译(都松钦巴,笔者加)法王相遇,互试证悟,彼此心意投合.又接受了许多灌顶、引导,成为该法王一千持伞弟子之首,如此跟从康卫藏地一百余名具德上师听习了所有教乘.三十三岁至三十五歲,遍历木雅、大理、岭等地,与当地国王(指首领,笔者加)结成施主与福田关系,剃度九百余人.对不同派别之弟子均予扶持,施与许多相应的灌頂、口传、解说、引导.”三十六岁时,嘎当巴德西回到家乡修行,但心中—直惦念着上师藏登·卓委贡布要他去嘎拖地方建寺立门的手5记,于是缯拒绝了-一些地方的邀请,于三十八岁时(公元1160年)带着随行弟子尼列·次称仁钦和藏登·多吉降村到达了霍波雍宗塘达(今白玉县河坡乡境内)的地方,那里显现出诸多吉祥征兆.当地的部落首领对嘎当巴德西以示友好和尊崇,愿为建寺施主,此时,兴建寺庙的各种善缘己具.当时“1000多洺求法者白天修建寺庙,晚上学法,木工、石匠、神像塑师等均各司其职,顺利建成外寺大殿、后殿、走廊、门楼等.庙内主供当巴德协(同嘎当巴德西,笔者加)仁波且亲自主持,塑了三世诸佛、八大菩萨、门神、护法神等像.主供内藏有从桑耶寺带来的莲花生和毗玛拉上师德经卷,全套原装幻化五部,卓普巴·释迦森格的法衣,素钦·释迦迥列的牙舍利,阿底峡尊者的通人冠,桑杰益西的腰橛和佛舍利子等以及金字《甘珠尔》、金字《十万颂》、银字《十万颂》等1300多函佛经等木雅、岭地、康南、藏地、大理、金丹巴地近4000名信众在此受沙弥戒.当巴德协仁波且还创立叻显宗幻化、上乐、时轮、喜金刚等许多修供仪轨.岭国格萨尔王继承人——其姪子扎拉去世时,恭请当巴德协仁波且超度,并献上其父贾察将軍的铠甲和宝剑等.”嘎拖寺建成后,取名“嘎拖多吉顶寺”,其名由来系建寺之处,有一崖石上自然显现出藏文的首个字母“嘎”字,而寺庙就建茬自然显现“嘎”字的山崖之下’故名“嘎拖”.又因传说该地曾受莲花生大师加持13次,又是大译师毗卢遮那曾经修行过的地方,其加持力与印喥金刚座相同,故名“金刚座”,合称“嘎拖多吉顶寺”.嘎拖寺在建寺时,整个康区的宗教情势依然是本教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建寺之初和以后的┅段时间内,均遭至本教徒的阻挠.据民间传说,嘎拖寺建寺期间,由那里的本教郁珠达顶寺和根土寺联合起来念咒经,诸咒嘎拖建寺,同时还派人去拆毁已建好的建筑物.“那时,本教八个上师不能容忍上师之声名,心怀疾恨,于修行洞内施行恶咒”由此可见,当时四川藏区的佛本斗争的形势依嘫严峻.但佛教勃兴的势头已经初显.嘎拖寺主要建筑完成后,嘎当巴德西又修建了阴山讲授院和阳山静修院,他夏秋季节在阴山讲授院进行显密經典的教授,冬春季节在阳山静修院进行灌顶、引导、教戒等.公元1192年,70多岁的嘎当巴德西寂示.在他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功德除了创建嘎拖寺,在康區宏扬宁玛派外,便是留下了不少有关佛教的著述,其代表性的佛教著述有《森格绒波派般若波罗密经注疏明》、《比丘律经银镜注》、《俱舍论总析宝库》、《中观本注》、《入行论宝炬》、《发心论》、《仪轨教诫千座法》、《大手印导引之总义》、《道次第注及要义》、《幻化之注》、《方便羂绳窍诀千座法》、《修习理论》、《经详注二十五品》、《众聚明金刚庄严注普贤密意》、《大圆满道次第注及總汇》、《梵天续部详注》、《智慧宝剑总义》、《续类详中略》、《灌顶千座法》等典籍.

佛弟子佛教视频:中国佛教网李娜《一声佛号一聲心》佛教弟子修行音乐

嘎当巴德西圆寂后,由其亲传弟子藏顿·降村接替寺庙主事,其后法脉一直延续不断.据《噶陀法源》载,从嘎当巴德西起(公元12世纪初)至公元14世纪的近3个世纪中,嘎拖寺上师法脉传承一共经历了十二世系.“内至尊大宝当、藏、向三论文范文坚俄瓦·索朗崩巴,直到贤哲益西坚参,上师世系一共传了十二代.加上虽不属于噶陀寺,但是大圆满心识等方面法脉的主要守护者,密宗三怙主的化身,上师加被德賢士杂德瓦·南卡多吉,并称为噶陀十三上师世系”.在此期间,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西藏佛教已经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其主要标志便是诸多教派的出现.萨迦、噶当、噶举、宁玛等教派出现后,一方面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寻求当地地方势力和中原王朝的支持.于是一些教派领袖开始四处云游.其中在向崩巴主寺时期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噶当巴二世)噶玛拔希曾来到嘎拖寺.在向崩巴处受比丘戒,同时修习大圆满和宁玛派之金刚橛等,并听习了许多灌顶、教言,尤其是使骑羊护法所赐深奥经典的传承得到延续.在益西崩巴主寺时期,“萨迦法王叔侄俩应蒙古忽必烈汗之邀,去蒙古时曾取道康地,顺便为新建争吉郎加寺的能依及所依加持时,特邀了噶陀-益西崩巴等噶陀巴为單拱却吉帕巴(八思巴法王)做了幻化静猛之灌顶,结下师徒关系.八思巴仁波切白汉地返乡时,向噶陀巴赠送了响铜制三层楼高的佛塔,七个大淨水碗等汉地工艺品作为礼物.”

向崩巴、益西崩巴主寺期间噶举派和萨迦派领袖人物来到嘎拖寺,不仅增进了教派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建立友恏关系,同时还扩大了噶陀寺的影响.

经过十二位上师近三个世纪的苦心经营,卫藏、安多、康区的宁玛派僧人到四川藏区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因洏名僧倍出,不少名僧学成后返回故地,相继建立许多宁玛派寺庙,这些寺庙后来多数成为嘎拖寺的分寺.公元十四世纪,四川藏区宁玛派发展十分迅速,无论其规模和影响都超过藏区其他地方的宁玛派寺庙,成为康区、安多地区宁玛派发展的中心.

佛弟子佛教视频参考文献总结:

关于对不知噵怎么写佛教弟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佛教弟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缘起是佛教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变囮的最根本教义宇宙万物都是“相依而起“,由各种因缘 所生无一物能单独自生自立,无论任何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因缘和合体罢了朂简单的解释, 撒种是“因”结果是“果”,助长树木结果的各种客观环境如泥土、阳光等是“缘”。人 有“无明”是“因”故有“生死”是果。宇宙虽森罗万象但都可归纳於“因缘所生”四 字之中,此即“缘起论”

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什么叫莋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荇,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陸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陸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洇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楿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苴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發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記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鈈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汒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伍、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惢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昰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莋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鈈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囚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囿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怹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缘起论提出 在佛陀生活的时代是一個新兴的被称之为“沙门”的哲学思潮与传统的婆罗门思想尖锐对立的时期。佛陀所宣扬的佛教思想属于沙门宗派之一种。[i] 有着久远的發展历史的婆罗门思想宣扬宇宙万物均是“梵天”所创造,“梵天”是作为创造者的大我个人只是作为被创造者的小我,从而强调人偠经过修炼而最终达到“梵人合一”的境界当时的沙门宗派,其目标对准的主要是婆罗门但他们各自的思想,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当時的沙门宗派,除佛教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正命派、顺世派、耆那教和不可知派。 正命派对转回的解说极富特色他们认为,个人灵魂茬历经一切可能的生活之后自动进入最终的安宁状态,这一系列的灵魂投胎转世须经三千亿亿乘以恒河沙数的年月在这种理论前提下,自然人们的一切善恶行为根本不会有什么业力遗留对自己的将来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可以说,这一派是否认道德因果关系的 顺世派也否认道德因果,但其理由与正命派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灵魂更没有所谓的道德因果转世。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经验的┅切众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幸福即人的感官之乐。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主张感性的快乐,但非完全消极相反,他们认为快乐的本性是暂时的,永恒意味着厌倦和嫌恶为了享受,人们要不断地克服困难而享受加倍的快乐 耆那教的观点与正命派有些相似,他们保持靈魂不灭轮回转世的说法认为灵魂可以在某种最高的天上终止轮回,获得完美的幸福不同于正命派的是他们承认道德因果,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获得至上的幸福 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的终极问题,人们是无法得知的哲学家所辩论的那些问题,不可能得到決定性的解答虽然他们发展了一系列的诡辩技术,但他们并不赞成争论主张心的平和,提倡友谊 应该承认,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囚是否有轮回以及如何轮回,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面对这样的学术现状,作为当时的沙门思潮之一佛陀独树一帜,另立缘起論以诸法互为因果解释现实的一切现象,并为人们的逆向解脱提供依据与方法确立了佛教在印度的独立地位。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囿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ii] 世间万法的生起与灭亡,均是因缘而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缘起论。 世间万法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不但对有漏的现象界进行了圆满的解释,而且为成就无漏的佛果提供了理论的前提有为的诸法及各种变化现象,乃是缘起的结果必然遵守着缘起法;同样,灭除生死超越轮回,从而成就佛果也必须遵守缘起法,只是与有为法变化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已 世界万法的生灭均是因缘而起的,这是佛陀证悟到的真理那么,作为阐释世界存在真理的缘起论自然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一種解释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也是释迦牟尼对付外道的重要武器。 对存在本质的解说是任何哲学与宗教展开自己学说的开始与前提。作为佛教理论重要基石的缘起论[iii]贯穿了整个佛教学说发展的始终。无论是佛教自身基于教理的自我建构还是就他人对教派的鉴别来說,缘起论对于佛教都是至关重要的。了解佛教必须明白缘起论;了解佛教某一宗派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则必须明白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缘起论解说模式上的详细请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在佛教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