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是什么意思,最本质的含义是什么

旗扬:《中国大战略》001:中国梦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
我的图书馆
旗扬:《中国大战略》001:中国梦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
谨以此文献给祖国66华诞
红德智库旗扬:001-中国梦实质性含义是什么
& & & &作为地球上的一个国家,成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拥有一切,唯我独尊,说一不二。所以,美国梦不仅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国家的梦想。次一级境界也要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盟主之一,拥有一整套完全独立自主的体系。公开提出国家梦的只有美国,没有欧洲梦、没有日本梦,也没有俄罗斯梦。而现在,中国喊出了自己的国家梦想——中国梦。
& & & &对于什么是中国梦,解读文章非常多,作者这里就不多赘言。如果要把中国梦的实质性含义用一句简单而明确的话表达出来,在作者看来,那就是: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世界货币,成为世界一极。近几年,中美博弈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下面逐步展开来说。
& & & &世界货币不仅是国际货币,是用来在世界上计价、流通、结算和储备的货币,而不是像欧元、日元那样仅是世界流通和储备的国际货币。二战以后,世界上只有一种通用货币,那就是美元,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计价、流通、结算、储备货币。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就是让人民币能够像美元一样成为世界货币,将来世界贸易标价有人民币标价,比如黄金是多少人民币一盎司,石油是多少人民币一桶,别的国家GDP是多少万亿人民币,世界各国都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而且把人民币当做国家外汇储备。
& & & &成为世界货币有什么好处呢?那我们以美元这个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世界货币为例:
& & & &1、这是一个强国的标配,没有自己的世界货币就没有强国地位。前苏联曾经是世界一极,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世界货币,卢布可以在华约集团国家使用,但是却不能在全世界使用,因为西方国家不用。所以到最后前苏联的石油出口也得用美元结算,也要通过石油出口创汇。没有美元,世界上很多东西就买不到;跟华约之外的国家也没办法贸易,卢布进不了西方的金融体系,无法结算(制裁伊朗手段之一就是切断伊朗跟世界的金融结算通道)。最后西方通过低油价,让前苏联经济崩溃而分崩离析。
& & & &2、非常方便本国的生产和贸易。世界贸易直接用人民币,当然非常方便,由此会极大的促进本国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买东西也很方便,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大家去国外旅游购物直接用本国货币多好,不用再美元、欧元的换来换去了。
& & & &3、避免美元的盘剥。使用美元是要给手续费的,也就是大家说的“货币税”。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以来,美国收的货币税总额在100万亿美元以上。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那么就不会再受到盘剥。
& & & &4、可以规避金融和经济风险。由于现在世界唯一的世界货币就是美元,所以各国金融和经济受美元影响很大。美元的拥有者美联储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对世界进行掠夺,中国也不例外。资本家会周期性的制造世界危机,到各个国家去吸血、剪羊毛,七十年代的拉美经济危机、八十年代的日本广场协议、九十年代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都是。如果我们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风险,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掠夺。
& & & &5、……。
& & & &所以,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极,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世界货币。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世界货币,说起来就是简单一句话,但是做起来比登天还难,目前世界上唯一做到的就是美国。
& & & 要让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需要哪些条件呢?
& & & &1、首先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否则就是做梦。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基本就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要是没有强大的美军作支撑,美元的霸权地位早就要崩溃了。
& & & &2、要有强大的经济规模作支撑,没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国家货币成不了世界货币,这也是中国前几年拼命提高DGP总量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比美元有优势的地方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而且实体经济比较发达。
& & & &3、世界上有足够多的使用量。目前,人民币在世界上结算量只有2%左右,离美元和欧元在世界上的使用量占比相差太大。所以,中国现阶段就是强力推进人民币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包括我们前几年跟很多国家货币互换、货币直接兑换等等,就是为了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 & & &4、必须有自己的货币流通和结算体系。这一条中国目前没有,自己主导的金融体系亚投行还没有正式运行,世界上唯一的西方金融体系人民币还没进去。没有流通结算体系,那就没办法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世界跟中国贸易总不能现金交易,一亿人民币就是一吨多,你怎么用?对吧。
& & & &5、必须有货币质押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锚。美元以前是跟黄金挂钩,后来跟石油挂钩。那我们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也必须有质押物,那人民币目前还没有。我们不可能再唯一绑定石油或者黄金,那我们人民币将来的质押物应该是中国的国家信用和全方位的购买力,也就是世界上没有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而且世界需要的东西中国都可以提供。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大飞机,要有自己的芯片,包括航母、西北风,否则人家只能用美元去买波音去买英特尔,人民币的购买力就不足。
& & & &所以,中国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已经出发。(待续)
馆藏&1635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吕东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我的图书馆
吕东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吕东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报告
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工作办公室主任、省人大常委,省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编者按:这篇学习辅导报告是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向省委决策支持工作办公室主任、省人大常委,省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同志约的特稿,该报告以实现中国梦为红线,将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从梦之篇、道路篇、改革篇、发展篇、灵魂篇、用人篇、治党篇、法治篇、劝学篇进行梳理、归纳和阐释,既全面系统又抓住要领。现印发县级以上党委中心组参阅,严禁网上传播,违者必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围绕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领会,这些重要讲话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展开的,以实现“中国梦”一根红线穿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下面,我梳理从9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梦之篇”:高扬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篇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实现中国梦(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8篇涉及)。而系统提出中国梦是两篇重要讲话:一是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总书记接着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宏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二是2013年3月17日,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向全国人民系统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总书记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紧接着,他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条基本路径,这就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三大路径中,“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扬帆领航,“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战略构想的伟大性、英明性和重大意义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她给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深远意义,让大家感到都有奔头。有一位外国专家曾经说:“13亿中国人民不能只靠人民币来引领。”我觉得这句话既幽默又深刻,13亿中国人不能光靠钱来激励斗志、凝聚人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财富巨大,但思想空虚,精神境界不高,所以光有人民币是不能凝聚中华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使大家都有梦想、有追求、有动力,最具感召力。
第二,她最具广泛性、包容性,是中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她将中华民族的前天、昨天、今天、明天紧紧联系起来;将民族、国家、人民紧紧联系起来;将国内的少年、青年、壮年等不同群体紧紧联系起来;将国内的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紧紧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紧紧联系起来。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能认可、都能接受。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中国梦这个“一”来整合“多”元社会的执政智慧,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全体中国人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高度联系起来的价值纽带。
第三,她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现出来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比较抽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就好像感觉离得有点远,关切度不一定很高。中国梦的提出,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全部包涵、囊括进去之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听得进去、记得住的话表达出来,将复杂的表述简单化、抽象的表述具体化、枯燥的表述鲜活化,从而形象、好记、容易接受。这样,更能激发中国社会奋斗前行的一种力量,有利于将坚定理想信念落到实处。
第四,中国梦的提出也为我们的发展找到合法性,有利于赢得较好的国际环境。梦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宏大的国家梦想作为精神引领。18到19世纪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就是凭着以航海梦、工业梦为象征的欧洲梦的支撑;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同样离不开美国梦的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找到国际话语证明,有助于减轻“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第五,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习近平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堪称“第四大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道路篇”: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首要的是增强“道路自信”。围绕这个问题,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最重要的是深刻领会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理念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念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形象的比喻:“理念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就要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生动反映了崇高信仰对共产党人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或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社会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也还是这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
前几天,我看了2014年第41期《瞭望东方周刊》,题为《社会问题的根子在于信仰缺失》的短文,发人深省。文中写道:“愤世情绪是当前社会风气的一个特点。当了小官的人对大官不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该当更大的官,而现在比他大一些的官无论其德其能就不该当到那么大。穷人不满是因为他应该富而没富,富人也不满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更富,而且一些人凭什么比自己还富。没有出名的人不满是因为他怀才不遇,觉得自己应该出名;名人也不满是因为他认为一些人不该出名却成了和他一样的名人。从这一切不满出发,是不是该看看当前的价值取向、衡量标准、游戏规则出了什么问题?根子在于信仰缺失。”我认为,此文不无道理。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所有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要说忧患,这是最大的忧患意识。
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二)从回顾社会主义500年曲折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
现有资料表明,从莫尔1516年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的提出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在16-19世纪,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时期,西方社会一方面出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劳动人民的普遍贫困,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劳动人民而言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正是出于对劳动人民贫困和苦难的同情,一些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傅利叶、欧文纷纷著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又指出,他们的根本缺陷是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尖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就在于它超越了道义批判,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不仅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所有制关系的演进,而且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探讨人的自由发展,在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走向历史深处,科学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性及其最终命运——它必将因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双重阻碍,而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要坚决反对教条式预测未来和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断由西方传播到东方,在俄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他的探索分两个阶段:开始,为了应对帝国主义发动的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削者、推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等等,这对当时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基本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合作等。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苏联逐步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治体制,主要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发展战略上以重工业为重点,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等等。苏联模式的形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后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不同时期进行过一些调整,但这些调整偏离了政治方向,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望,鲜明提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方向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经过实践,党很快就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同志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诫,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是我们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第六阶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对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深刻阐述,强调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几个相关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的榜样。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探索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要进行正确评价。前30年的实践探索为后3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后30多年的实践探索是对前30年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三十年”的辩证统一,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古人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这是前车之鉴!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问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第四,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同时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改革篇”:坚定不移地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这条路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如何走?对此,国人关注、拭目以待。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任职不久就沿着当年小平同志南巡的路线到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作了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2012年12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专题阐述深化改革开放问题;2013年2月28日,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重点论述了改革开放问题;2013年7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调研时,召开了6省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专题研究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全面系统地部署深化改革。在学习中,应着重领会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长期性
总书记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现在,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10年和下个世纪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这说明,我们党早就估计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二)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和根本遵循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必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六,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等讲话中,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我国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四)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牢牢把握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这个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
第二,大胆探索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大胆试、大胆闯,就坚决破、坚决改。”这“四个有利于”与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相比,前三条意思相近但更加精准,第四个有利于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只要符合这“四个有利于”就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稳妥审慎、三思后行。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我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
第三,注重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
第四,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加强学习,吃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全面领会、全面把握,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在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下细工夫、苦工夫、深功夫,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第五,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又强调指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四、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发展篇”:积极适应新常态,切实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正处在国际经济后危机时期,同时也站在了更高起点上。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经济如何发展?这是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大问题,讲话篇目也比较多。我领会,在学习中应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下8个方面。
(一)认清形势,深刻理解、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古人讲:只有了解天下大势,才能谋好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了解世界、谋好全局更为重要。分析经济形势,应把握两个层面: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但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二)全面认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大战略方针。
1、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一是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2、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此种状况将成为历史。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重的深度调整转变;由原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消费需求为主体。
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人形象比喻:投资拉动是“纤夫拉船”,而创新驱动是“核动能拉船”。
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一是从国际经验看,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都经历过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挡的过程。以同样经历过高速增长的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1969年经济增速出现拐点性变化,在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后,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终结了高速增长阶段。以1969年为界,日本经济之前10年的平均增速为10.4%,之后10年的平均增速为6.3%,下降4.1个百分点。韩国1988年经济增速出现拐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基本结束高速增长。同样,平均增速从拐点前10年的10%放缓至后10年的7.6%,下降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速增长经济体在经历一个时期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减速换挡,这符合一般变化规律。
二是从外部压力看,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均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
三是从内部变化看,支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出现新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是由内生条件决定的,与过去30多年的情景不同,基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年提高,需求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加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放缓,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降低,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还不足以替代生产要素跨部门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
四是从经济现状看,我们正面临一定程度的制造业去产能化(过剩)、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的压力。转型预期,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
4、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的力度,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切实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多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的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2013年9月30日上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4周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把“课堂”搬到中关村,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据《新华每日电讯》刊文称:海外高科技公司新一轮创新布局正向我们大军压境。比如高通公司,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研发通信技术,通过专利许可收回六七十亿美元,形成研发——技术垄断——专利收费的良性循环模式,对我们的信息设备装备产业构成重大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新华社载:中国经济的总量做大了,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不少涉及高新技术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我们受制于人、不得不为人做嫁衣,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去年我国手机出口量达10亿部,占全球出口量的八成以上,但这10亿部手机却只占到全球手机利润的1%,有的企业不仅没有赚,反而净亏损数十亿元,与三星等翻倍的利润增长形成强烈反差。一个重要原因,几乎所有的国内手机厂商缺乏的都是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最底层的拼装加贴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概括起来是:“抓紧一项最为紧迫的工作、着力实施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项最为紧迫的工作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是: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决定前途命运”、“五个着力”、“创新要实”,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词。
(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民之大事在农。”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不能有丝毫懈怠。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面临“四面夹击”的瓶颈: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生产成本“地板”刚性抬升、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资源环境亮起“红灯”。要突破这“四面夹击”的重要瓶颈,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各地要有重点地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约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更好保障农产品安全。对山水林田湖,实行更严格的保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决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提高精准性和效能,着重向采用实用先进技术和新型经营主体聚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机制。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并为他们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素质条件和外部环境。
(六)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今年以来,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影响几亿人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帐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具体抓好以下任务的落实。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实施。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治理要以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治污“国十条”(拟投资1.75万亿治理雾霾),为我国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天”的政治情怀。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总书记指出:“我看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又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组织部门、综合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监察部门等都要把这个事情落实好”。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时,我们要深刻领会他在视察湖北时指出的:“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说到底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的精辟论断,坚决破除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科学理念。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广大农村走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美丽”变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就是最好的证明。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3年城镇人口达到7.3亿,城镇化率达到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2亿多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玻璃门”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镇建设规模扩张过快,占地过多,盲目“摊大饼”问题突出,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城市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和水平滞后于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城市病”的兆头比较明显,社会稳定面临许多挑战。从农村情况看,“非农化”、“空心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从业人员多为“”部队(指妇女、儿童、老龄人、素质相对较差者)。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对诸多难题。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
第一,要把握住指导思想。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立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更不能提出难以兑现的承诺。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去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上。
第二,要把握住发展质量。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逐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第三,要把握住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
城镇化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必须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扎实落实好各项任务。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增量人口流向,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三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好城镇化的资金保障问题,改变寅吃卯粮、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四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宏观布局,按照“两纵三横”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镇居民。五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六是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加强宏观管理和规划引导,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八)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概括起来讲,就是“一立足”、“三化”、“一个底线”。“一立足”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三化”就是:一是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我们党是执政党,抓好经济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各地区党委要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二是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制化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仅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经济,习惯于用超越于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习惯于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完成收入任务,这种办法必须加以改变。三是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做好经济领导工作必须有专业化能力支撑。领导干部要胜任工作,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必须下大气力完善知识结构、增长实践才干,缺什么补什么。“一个底线”就是: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是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灵魂篇”: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强大的软实力做支撑。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今后5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在其他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就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最重要的是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以下3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这两方面工作的定位大家认识上都是清楚的,但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就明显存在着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总书记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实事求是地讲,就全国总体而言,把经济工作当“硬任务”、宣传意识形态工作视为“软指标”、宣传意识形态工作“上热下凉、效应递减”的现象客观存在。其实,宣传意识形态是抓思想、抓民心、管方向的工作。同样是德国人,你说是马克思有力量还是希特勒有力量?马克思困窘时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希特勒的力量却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但后来希特勒的力量像冰雪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马克思主义却改变了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有谚语说:“那统辖思想的,比统辖城池更有力量”、“思想比剑更有力量。”(拿破仑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期间,很多代表反映,一个国家物资匮乏一打就倒,没有科技实力一打就倒,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一打就倒,而没有文化力量(指意识形态软实力)作支撑则“不打自倒”、“不攻自败”!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三大新挑战、新考验。一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新挑战、新考验。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快速发展既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此长彼消”趋势明显,“树大招风”效应凸现,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交锋更加突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时出现。如何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增信释疑、消除误解,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新挑战、新考验。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既给社会带来巨大活力,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应当看到,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共识难度加大。扩大利益交汇点、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的任务越来越重。应当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影响社会思想情绪的变化,稳定社会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的难度加大。还应当看到,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精神文化的嬗变,人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与一些人信仰缺失并存,追求真、善、美与道德失范并存,一切是非界限、美丑标准受到冲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三是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新挑战、新考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正在重塑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使网络成为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的集合器。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如何有效管控其负面影响,难度明显加大。互联网这个阵地,正在成为渗透与反渗透斗争的主战场,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互联网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他们的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有几组数据触目惊心:(1)支撑世界互联网运转的13台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只要在服务器中对某国做手脚,即可令该国从网络世界消失;(2)国际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94个在美国境内;(3)目前全球80%以上的数据库集中在美国;(4)目前,我国芯片、高端元器件、通用协议和标准等80%左右依赖进口;(5)据防务专家评估,目前美军网络战部队达90000人之众,网络战专家有5000人左右。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也基于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亲任“网军司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否顶得住进攻、打得赢持久战,能否管好用好互联网、切实改善网络舆论生态,能否坚守住我国“意识形态的上甘岭”(网络),已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指前苏联)。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做到“两个巩固”,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干部到党校学习,是组织上让你来学,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来以后,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真心拥护。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注意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骛远。
二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始终坚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事关工作的方向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方面,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的问题。归结起来,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方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
三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正面宣传光是做做样子、满足于完成任务很容易,但要真正产生影响、受到欢迎,难度是很大的,不下一番功夫肯定不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企图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对那些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杂志、讲坛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要共守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这“七条底线”,自觉抵制违背“七条底线”的行为,对造谣生事的必须依法查处。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式,必须讲究战略、战术。
四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之源,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总书记强调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技术创新。要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三)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中国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业上有“几把刷子”。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走到哪里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这样才主动,才能得心应手。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在宣传思想部门干部配备上,不能习惯于用“某某干部该解决了”的思维来物色人选,这样配备干部就与岗位不相适应,既影响工作也让干部本人很有压力。
二是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全党动手。总书记指出,现在是不是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呢?我看是存在的。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抓起来。总书记强调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宣传思想工作。”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对不适合、不适应的,坚决作出调整,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三是全党动手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宣传思想工作。
四是要敢于碰硬、敢于担当。在宣传思想领域,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涉及到政治原则问题,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敢于斗争,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没有开明绅士,就得斗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连流血牺牲都不怕,还怕损失一点蜗角虚名吗?作为党的干部,不能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绝不能东西摇摆、左右迎和!我常常讲,干部要敢于担当,这就是一个重要检验。总书记强调:“我在这里说清楚,如果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情况清楚并且是明确错误的,各级党委必须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对护着、掩着的反而要追究责任”。
(四)要讲好中国故事
现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说法很多,正面肯定的舆论有所上升,但负面舆论依然不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各种敌对势力就是想利用这个逻辑。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仅要做、而且要让人知道做了什么。我们要让全国人民知道党和政府为人民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还要做出什么贡献。65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国内外不少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也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要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人篇”:适应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需要,牢固树立和落实新的干部观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用人”。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接着,总书记就大家想得比较多、议得比较多、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几个问题讲了极为重要的意见。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应抓住牢固树立和落实新时期的干部观这条主线,着重领会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好干部?
总书记指出:“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党章有明确要求。然而,由于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一些地方选出来的干部素质和能力明显不合格,甚至出了一些带病提拔、违规提拔的干部,致使不少同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梦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