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编电影的类似沉睡魔咒的电影《魔兽》能打破吗

游戏改编电影的魔咒 《魔兽》能打破吗?_网易娱乐
游戏改编电影的魔咒 《魔兽》能打破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游戏改编电影的魔咒《魔兽》能打破吗?)
《魔兽》的票房潜力有望使其成为现象级作品。京华时报6月7日报道 6月8日,由热门游戏改编的魔幻电影《魔兽》将于内地开画,无论这款游戏在中国的粉丝有多少,《魔兽》的上映都被电影市场当做一件大事来看。作为近年来体量最大的游戏改编电影,一方面,影片的票房潜力有望使其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而另一方面,它能否打破游戏改编电影“叫座不叫好”这个魔咒,备受业内关注。今年以来,《愤怒的小鸟》《魔兽》的接连上映让热门游戏改编电影的风潮又起,后续还有《俄罗斯方块》《水果忍者》等游戏也已宣布上马。究竟游戏改编电影如何做到玩家观众都买账?《魔兽》能否成为此类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我们采访了业内人士和电影主创,为您解析。◎发展历史“叫座不叫好”已成魔咒其实游戏改编电影的历史并不长,1993年,风靡世界的热门游戏《超级玛丽》被改编为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可以被算作是这类电影的鼻祖了。不过相比于游戏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电影上映3周后仅收获2100万美元的票房,不及4800万美元投资成本的一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游戏拍成的电影作品已经累积了不少,其中不乏《生化危机》《古墓丽影》这样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知名度的作品,只是相比于忽高忽低的票房,单薄剧情和无脑打斗一直是人们对游戏IP改编电影的固有印象,至今没有电影能够打破这个魔咒。曾几何时,漫画改编电影和游戏改编电影一样是刺激而无脑的代名词,而如今漫画改编电影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道路,跻身超级大片,吸引主流市场。而游戏改编电影还在B级片的魔咒中难以突围。这和剧情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游戏改编两种思路五种方法虽然游戏改编电影的作品不少,但总的来说,好莱坞游戏改编电影发展至今20多年来,大部分电影都是针对亚文化的低成本影片,通过类型化和细分市场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且为IP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情节薄弱的缺点是限制此类影片的最大问题。艺恩研究报告中指出,游戏改编电影主要有两种思路、五种方法。思路1强化游戏IP优势☆方法一:电影重现游戏元素IP延续性体现在电影道具、角色、场景等各个方面。代表作品:《极品飞车》中的道具、《古墓丽影》中的角色、《寂静岭》中的场景☆方法二:电影拍摄手法借鉴游戏视觉风格游戏因其自身特性,可以实现一些常规电影中少见的视听语言。将游戏特有的视听元素加入电影,将是亮点。代表作品:《马克思·佩恩》☆方法三:打造游戏化的电影体验有一些游戏IP改编电影倾向于保留闯关气质,观众能够体验到和普通电影不同的简单畅快的观影体验。代表作品:《波斯王子》思路2借鉴电影工业流程☆方法四:弱化游戏认知,强化电影类型面对主流观众的大制作影片或许可以选择跳出游戏IP改编电影的先天定位,重新为自己打造一个电影的标签,将影片打造成成熟的类型片而非游戏电影。首先,高度类型化的影片能够直观地告诉潜在受众自己将提供怎样的观影体验,拉拢潜在观众。其次,早已发展成熟的类型片制作体系能够让原始剧情和世界观并不完善的游戏找到合适的改编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工业化流程是适合游戏IP改编电影的。代表作品:《生化危机》系列☆方法五:构建丰富的情节游戏中的情节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只是主角进行探险的背景而已。玩家更注重的是游戏的操控性、可玩性等人机交互层面的东西,而对于不可操作的电影来说,剧情显得非常重要。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游戏IP改编电影的剧情都十分薄弱。这些影片凭借以上提到的某些方法实现了盈利,但游戏IP改编电影的格局仍然是小成本亚文化影片。反观漫画改编电影近年来闯出的宏大格局和完整世界观,游戏改编电影仍需努力实现对主流文化的吸引。代表作品:《魔宫帝国》《杀手:代号47》◎业内支招利用世界观,挖掘深层内容虽然如《寂静岭》《生化危机》《古墓丽影》这种著名游戏改编的电影,票房和知名度都有保证,但口碑一向为人诟病,所以迫切需要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魔兽》的上映不仅为粉丝所期盼,也被业内人士关注,因为它作为游戏界的顶级IP,有可能决定其他游戏改编电影的前途和命运。不过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游戏改编电影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著名影评人韩浩月认为,游戏思维和电影思维本就存在差异,游戏更注重和玩家的互动感,电影在给予观众感官享受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些启发性和人文性的东西。然而此类电影之所以一直缺乏佳作、备受诟病,在他看来,主要是因为作为电影创作者,在改编一款游戏时,过于考虑玩家的口味,一味追求游戏逼真度,让电影画面向游戏画面靠拢,同时却忽视了对游戏人物的再创作,情节方面过于套路化。另外,如果改编成了系列电影,往往后续作品就很难再出新意,多是对第一部进行重复,“比如《生化危机》第一部出来以后还不错,但是后面几部的口碑就不太行了,只是在重复第一部。”韩浩月表示,游戏在改编成电影时,一定要发挥其IP特长,应该去分析玩家喜欢这款游戏的深层次原因。“通常人们玩游戏是为了释放压力,但其实每一款游戏都有特别的东西来吸引不同的玩家,就看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能不能被电影人挖掘出来。”其次他认为,游戏改编电影,一直被认为缺乏故事和文本,但其实这一点可以用游戏本身的“世界观”来弥补,“游戏的世界观构架可以被当做它的文学性来理解,就是它的格局和玩家玩它时的代入感。”而且,玩家与电影两个群体的审美重合度并不高,选择游戏和电影的动力也不同,游戏更多是依赖惯性,而看电影则不具备上瘾性,还需要社交动力和话题引导等各方面因素,“有一些游戏很经典,但改编成了电影口碑不佳,是因为玩家看电影的时候带了对游戏的浓厚感情,而优秀的游戏改编电影除了要照顾到他们,更要注重比玩家庞大的观众群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玩家人数能够占到观众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所以游戏电影不能只想着拍给玩家看。”◎主创心得《愤怒的小鸟》《魔兽》接连上映,让“游戏改编电影”成为2016年电影的关键名词,也有望带动此类电影的风潮。作为两款世界级的经典游戏,它们都被寄予厚望。其中《愤怒的小鸟》在内地票房已经突破4.7亿,口碑也是超出预期。而《魔兽》更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近日两部影片的主创都来到中国进行宣传,并就游戏改编的相关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魔兽》导演邓肯·琼斯想尽力平衡玩家与观众上周,《魔兽》导演邓肯·琼斯接受内地媒体采访,谈到自己在拍片时很想平衡玩家和观众的感受。他坦言,将《魔兽》搬上银幕,最难的在于这个游戏系列已发展了20多年,到底选择哪一部分故事改编成电影很困难。邓肯·琼斯是这个游戏20多年的玩家,“我玩游戏时沉浸其中。因此,游戏里的哪些元素可以引起粉丝的兴趣,我有这方面的直觉,并将《魔兽》玩家的感受融合进电影。这并非意味着要在电影里重构玩家在电脑上玩游戏的感觉,而是让玩家有探索《魔兽》世界的感觉,你看电影时就会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他表示,虽然很多游戏改编的电影,不如一些原创或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取得的成就那么高,但他觉得这几类电影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哈利·波特》《指环王》很多书迷都对书里的一切如何变成影像很感兴趣,电影里的一切是否能和书中的细节一一对应。同理,《魔兽》玩家也会关注游戏里的细节怎么在电影里还原。”但是,他称自己同样重视那些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魔兽》主演吴彦祖&宝拉·巴顿表演时会加上游戏灵感在《魔兽》中扮演古尔丹和迦罗娜的吴彦祖和宝拉·巴顿接受采访时都坦言,自己都是第一次出演游戏改编的电影角色。吴彦祖表示自己平常不怎么玩游戏,但认为《魔兽》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有一些游戏我觉得不应该拍成电影,比如说《愤怒的小鸟》,我觉得好奇怪,该怎么讲一个故事呢?但是《魔兽》有很长的历史,有特别多的故事,所以你作为一个编剧或者导演的话,游戏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变成一个完整的电影。”而游戏中的角色在玩家心中已有固定形象和性格,当被问到出演这样的角色发挥空间是否会比较小,吴彦祖和宝拉·巴顿都表示,不会把角色与游戏中做太多对比,而只会把他们放到电影中,去塑造那个角色。吴彦祖坦言,自己在网上查过很多关于古尔丹的东西,加上平常与导演聊天、自己理解,慢慢创作出了一个为这部电影来讲故事的角色:“因为我想这是一部电影,虽说当然需要尊重游戏里的那个角色,但是不可以完全跟这个相同,还是要根据电影讲故事的方法来演的。我在表演的时候,更多是把传统演戏的方法和来自游戏里的灵感混在一起。”而宝拉·巴顿也透露自己从来没有玩过游戏,但是《魔兽》作为一部电影对她来说仍旧非常有吸引力,“因为里面有不少浪漫的爱情戏,拍得很好,作为女性观众,即使这部电影不是改编自游戏,我也愿意去看。”《愤怒的小鸟》制片人迈克·赫德革新人物,建立世界观今年《愤怒的小鸟》在内地上映后,已经取得了近5亿的票房,口碑在游戏改编电影中也算不错了。在这款游戏刚刚传出拍成电影的消息时,很多人是不看好的,因为《愤怒的小鸟》作为一款简单的手机端游戏,并没有什么情节。电影制片人迈克·赫德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认为游戏是否能拍成一部好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我们看到一些大的动画公司,他们的动画制作是把漫画(插画)做成影片、注入生机。这是我们的第一部电影,我们想在面向市场之前做同样的工作,让观众能喜欢我们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做出来的作品,确保不让任何人失望。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描述整个故事线,即使对于一些没有玩过游戏的观众也能很好地欣赏电影。最关键的是,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失望,讲述好的、立体的故事,赋予小鸟生机。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想做的,我们对目前完成的工作很满意。”影片花了超过四年的时间来拍摄,希望能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我们同时也把人物形象进行了革新,比如现在红鸟有翅膀、有脚,能说话,是一个更加立体的角色。我们的观众不必非得玩过手游,而是可以独立地欣赏动画电影。影片里有一些经典的片段,比如弹弓弹射小鸟,和猪之间的战斗。”他还表示,电影建立了很完整的世界观。“有自己原创的故事,有游戏中人物形象的基础,有主要矛盾,即偷蛋猪和小鸟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在改编故事时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丰富人物性格和形象,我们想吸引的观众不仅仅是游戏的粉丝,而是每个人。”◎未来发展游戏改编电影将成为气候不少人认为,2016年或许会成为游戏改编电影的一个转折点,《魔兽》目前在内地零点场的票房已经超过《速度与激情7》,首日电影票更是一票难求。前段时间,曾制作《水果忍者》的Halfbrick工作室宣布这款游戏也会拍成电影。影片由Vinson影业制作,J.P.Lavin和ChadDamiani联手打造剧本。他们最近的一部作品是索尼出品的《如何在花园地精的攻击中幸存》,他们两人曾获得过第59届艾美奖,从制作班底来说确实不赖。
而早在2014年著名游戏“俄罗斯方块”版权方——蓝色星空游戏公司就表达出了要将该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意愿。并且,面对多家影视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它们最终相中了美国的Theshold娱乐公司,今年戛纳电影节前夕双方签订了授权合同。据报道,目前《俄罗斯方块》的剧本一稿接近完成,影片将由打造《魔鬼帝国》系列和《真实的谎言》的拉瑞·卡萨诺担任执行制片人,整部电影将分为三部曲,预算为8000万美元,首部影片预计在2017年一季度开机。同时,国内的游戏改编电影也已上路。去年游戏《斗战神》《QQ飞车》《天天酷跑》《洛克王国》《QQ炫舞》等宣布将拍成电影,导演周显扬在今年3月份的香港影视展上宣布将《三国无双》搬上大银幕。京华时报记者聂宽冕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杜嘉悦_NK602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好, []|
盘点游戏改编电影 为何难逃脱烂片魔咒
  很多人在探讨为什么游戏改编电影这么不受人待见,不论是《Doom》、《古墓丽影》、《寂静岭》、《最终幻想》以及《》,每每上映之后都是口水四溅、八方炮轰,而且频频被金酸梅邀至坐上嘉宾。从商业的角度来讲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来发行商幻想的金字招牌+铁杆粉丝+浮动层观众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票房组合也往往随着大家的恶评而灰飞烟灭,《古墓丽影》算是打出了一片天下,但随之第二部就惨淡收场,相比于漫画改编电影虽然批评声不断但依然节节高攀的整体票房,游戏改编的整体票房严重偏低,这到底是为何?
  由优秀游戏改编电影的难度和其反过程的难度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由游戏改编电影的难度或许更大一些,因为电影迷不一定玩游戏,没玩过游戏的也可以看电影,所以牵扯到整个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再加上或多或少的商业因素,这些电影失败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失败的影片除了失败还有别的意义,它们无疑成为了游戏改变电影历史上的另类里程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10大里程碑似的单机游戏改编的电影。
1、Super Mario Bros。(1993)《超级马里奥兄弟》
  经典单机游戏改编电影的始作俑者,被看做是游戏电影对游戏本身毫无影响的代表之一。电影中的人物角色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游戏中的角色,取而代之的则是把可爱的绿色恐龙变成一只来自侏罗纪公园的迅猛龙幼龙,而不是一个有着可怕尖壳的大蜥蜴。整部电影充斥着荒谬的服饰,一连串毫无意义的舞蹈,如果你想看一部让你不停苦笑的烂片,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是你的不二之选。
  超级马里奥兄弟
2、Double Dragon(1994)《双截龙》
  单机游戏改编电影里的绝对第二烂片,第三都不是,荒唐与原游戏一点都不靠谱的的故事情节,加上沉闷的打斗场景终于造就了一部失败的电影,即使与原游戏有一点关系,也会要比这种状况好上十倍。主角看上去更像是恐怖的打手。故事的渊源说是在几前古老的中国,但是看上去跟中国一点都不沾边。如果你是一个俗气的影迷,那这部片子你得好好看看。
  双截龙
3、《街头》
  此片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剧本,对白,音乐等等,尚格云顿貌似是唯一看点,但是这部片子可能是尚格云顿最烂的一部片了。
  根据改编的真人版本。由CAPCOM公司著名同名游戏改编过来的电影。在这个娱乐一体化的时代,哪个名字响亮,有人喜爱,那么就肯定有一大堆的周边产品,本片也不例外,在90年代初,2D格斗游戏《街头霸王》曾经红级一时,于是电影界也想出把游戏改编成为电影。
  情节方面就不多说,起码在人物的性格善恶方面还是忠于游戏设定的,但是可能也是由于太过注重格斗场面,所以给人看起来还是蛮奇怪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也是早期游戏与电影相结合的一次很好的试验。
  街头霸王
4、Mortal Kombat: Annihilation(1997)《格斗之王2》 又名 《真人快打》
  相对《街头霸王》来说,《真人快打》第一部还算体面,但是续作可谓真正的狗尾续貂,俗气之极。第一部几乎没有一位演员参与第二部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故事性,剧本,对白,音乐,特效等方面这部电影无一例外的差,而最臭的原因是其导演是声名狼籍的保罗·安德森,没有灵气的改编怎么不会使人失望之至?他改编的电影败坏了很多优秀游戏。
  格斗之王2
5、Resident Evil: Extinction 《 灭绝》
  改编本来就是一件高风险事件,毕竟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差距不是那么好弥补的,这一点从改编著作就可以看出,一部好的改编作品往往需要一个精英团队的共同努力,而改编游戏更是如此。与改编著作和漫画不同,游戏粉丝们往往更为脆弱,要想抓住游戏粉丝的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和原作保持一致,要么就是进行全新的再创造,(很明显生化危机3的主创人员选择了后则)因为游戏粉丝往往都对游戏投入了很大的心血,他们无法容忍那些伴随他们度过了无数个小时的人物以及被摸索了无数次乃至一砖一瓦都熟记于心的场景被无情地篡改。当初电影生化危机二启示录宣称与游戏剧情相结合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会流失相当一部分游戏粉丝,果不其然,我的一位铁杆生化朋友兴冲冲地跑去看生化二,看了一半就怒不可遏地跑了出来。其实我并不感到意外,若是你无数次地跟梦魇一般的追踪者搏斗,一次又一次从惊险地场景中死里逃生,那可是挥之不去的恶梦!但当电影拍出追踪者人性的一面时,作为观影者尚可,但作为游戏簇拥那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生化危机3 灭绝
6、Wing Commander(1999)《银河飞将》
  本来应该是一部因为游戏主创参与电影而得到成功的片子,然而结果是这一假设的优势终究变成一记重重的耳光。影片一开始就啪啦啪啦灌输一大堆信息,但开始后的特效又不怎么样,陡然失望。影片重墨描写的是纯星舰之间的战斗,战斗模式却像潜艇。试着卖特效的科幻片,十多年后游戏视觉特效纵横的今天,怎么看都华丽不起来。
  银河飞将
7、Max Payne 《马克思·佩恩》
  老套的剧情 没有丝丝入扣的悬念 不说游戏 单以电影来说 是个及其失败的作品。
  在PC游戏史上,马克思佩恩可谓一个经典。游戏中的子弹时间和飞身射击的模式在2000年的时候了无数PC玩家。公道的说,在视觉效果方面,本游戏的动作场景完全可以和《黑客帝国》相媲美,而游戏剧本更是具备一个优秀电影所需要的一切,让导演糟蹋成这样,真是可惜。
  马克思·佩恩
8、DOA: Dead or Alive 《生死格斗》
  几个演员看似美女,可是动作表情都跟木头一般,白白浪费了大好美肉。服装也毫无亮点,连业余级别的Cosplay水准都不如。
  似有似无的剧情,只是一部真人版电子游戏介绍。服装道具一概从简,只见桂林风景外加电脑场景。演霞的戴文青木,长得一块木头,演得木头一块。唯一尚可一看的沙滩排球胜过一对一的决斗无数。 认出了神钉小子,就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黒客帝国》里的先知保镖,港片里的功夫龙套。
  生死格斗
9、Tomb Raider (1 and 2) 《古墓丽影 1和2》
  剧情不可谓不烂,什么扭转时间的玩意,简直是胡说八道,编都不会编像一点。古墓丽影2变成了狗尾续貂的代名词。话说剧情是这样的:美丽性感的考古学家安吉丽娜·朱莉同学在希腊的海底下发现了一个圆球,刚要得手就被紧密团结在以任达华同志为中心的中国黑帮——水灵帮(这名字还真水灵哈)——给抢走了,于是……
  即使是安吉丽娜-朱莉那迷人的身段也没能掩饰这部电影的俗套乏味,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喝口饮料休息一下,而看电影的时候,你则会为了解决无聊的时间而喝水,特别是一些比较烂的地方。除了奢华的阵势和朱莉的丰胸厚唇,我们真的已经没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不会从榜单上幸免的。
  古墓丽影
10、《吸血莱恩》、《死亡之屋》、《鬼屋魔影》等片并列,因为他们都出自游戏迷导演:乌维·鲍尔
  评价:一个能让游戏迷恨透电影的导演,总是将知名游戏改编为无趣电影的人,恶评不断但又乐此不疲的Uwe Boll在接受MTV电影频道的采访时称自己曾联系过暴雪的Paul Sams,后者回应说:我们不会出售(魔兽世界的)电影改编权,不会卖给你……尤其是你。
  《吸血莱恩》:难道是和《古墓丽影》一样有着出名的女主角,它们的问题也一样吗?苍白无力的故事情节,还有几句有些弱智的对白,在向来出过很多好片子的吸血鬼题材,导演尤维·波尔继续着他游戏改编电影的失败经历,获得金酸梅奖的提名真是正确,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它。
  《死亡之屋》:电影并非以游戏版本的剧情作出发,而是一个原创的新剧情,不过也是僵尸大队的老套路,以至于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部恶搞的电影,杀僵尸,如果被咬了就会变成僵尸,然后不得不被同伴杀死,周而复始地杀戮,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无语。
  《鬼屋魔影》:很明显它又毁了经典游戏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制片商的诡计还是得逞了,这场真人秀还是赚到了钱。特别是泰拉·瑞德那个并不成功的女科学家让人惊呼太假了。
如果你对游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单机游戏全球网游每日要闻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魔兽》难成游戏改编电影翻身之作
来源:动漫界作者:余一
  从6月7日零点点映开始,《魔兽》电影在中国就一路创造票房奇迹。首映票房超过了5000万元,首日票房2.5亿元,上映第五天票房超10亿元。据猫眼的数据,上映十天,《魔兽》票房已经累计到了11.8亿。
  但是抛开情怀和粉丝光环来看,《魔兽》并没有达到它所号称的游改电影翻身之作的高度。全球来看,它也并没有打破游改电影的魔咒。虽然在中国不断创造纪录,但是更像是一种偶然且催化的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透支了续集乃至同类型游戏产品的市场。
  至于《魔兽》之后,游戏IP电影化成为大热门,但是现实很残酷,《魔兽》其实是一个很难复制的成功案例。
  美国评论票房双挫折
  在中国创造纪录的同时,《魔兽》在北美却遭遇了票房惨败,和恶评如潮的命运。
  在《魔兽》上映之前,欧美的影评人基本上就给予了一边倒的差评,几大重要杂志报纸写出“经典的失败电影”、“华丽的虚饰”、“死气沉沉”等评价。
  虽然《魔兽》在北美影院拍片率并算不太高,但是3400家影院上映四天仅有2837万美元(猫眼数据),票房不到《招魂2》的二分之一,开局表现并不好。
  在欧美主要的三大电影评分网站上,《魔兽》的IMDb评分为7.7/10,另一家网站Metacritic上影评人的打分只有32/100,“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魔兽》只拿到了4.1分的平均得分,而“新鲜度”仅有27%,是暑期档大片中评价最低的一部。
  正式上映之后,除了影评人的评价之外,在社交网络上,《魔兽》的口碑也遭遇了滑铁卢。例如觉得浪费了《魔兽》IP,根本没有好好讲故事,面无表情看完等恶评也开始发酵。
  在差评和游改电影题材的影响下,《魔兽》票房的走势十分堪忧,欧美媒体预测《魔兽》在北美的最终票房很可能只有7000万美元左右。但是四天的票房来看,7000万也许都岌岌可危。也许box
office Mojo预计的4500万美元才是最后的结果。
  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恐怕《魔兽》将完全被归到游戏影视化的失败案例里。约1.6亿美金制作成本,加上营销费用约2.5亿美金的总成本,能让制作单位赔的裤子都没了。
  游改电影魔咒
  游戏IP电影化,在1993年就开始了。《超级玛丽》被改编成的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是第一部游改电影。但是一开局就以惨败告终,上映3周后仅收获2100万美元的票房,不及4800万美元投资成本的一半,IMDb得分也仅有4分。
  自从《超级马里奥兄弟》之后,游改电影似乎一直没有跳出票房低和口碑差的魔咒。
  好莱坞自1993年至2014年共有30余部游戏改编电影的案例。从票房的角度来说,仅有《生化危机》系列和《古墓丽影》系列高于行业平均回报率,为制作公司赚到了钱。
  《生化危机》系列五部电影,总投资成本2.48亿美元,收获全球票房9.04亿美元,票房的投资回报率218%;
《古墓丽影》系列总投资成本2.17亿美元,全球票房合计4.39亿美元,投资回报率为102%。
  但是其他大部分游改电影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极品飞车》到《杀手47》等平均回报率都在10%左右徘徊,也低于行业的平均回报率,如果去掉影院分成,对制作方而言是没有赚到钱的。
  2010年,被寄予厚望的《波斯王子:时之刃》,在投资成本2.29亿美元的情况下,全球票房仅有3.36亿美元,并且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直接导致好莱坞6年后才再次尝试奇幻类视频游戏的改编。
  以IMDb数据来看,30多部游戏改编电影的评分也普遍偏低。得分最高的是2002年《生化危机》的6.7分,最低是2003年《死亡之屋》的2分,平均4.9分。
  打破魔咒有曙光
  目前来看,《魔兽》虽然不能算是真正打破游改电影魔咒。但是《魔兽》确实是最接近打破魔咒的游戏IP改编电影。
  游戏IP改编电影在90年代以来,一直都给观众单薄剧情和无脑打斗的观感,这种刻板印象也是《魔兽》北美市场遇冷的重要原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魔兽》上映之前,凭借宏大的世界观和故事线,观众对于《魔兽》打破传统印象是有希望的,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却让人不甚满意,恶评如潮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在过去游改电影中,动作游戏IP占到了绝大多数,然后再是惊悚、犯罪和冒险题材,科幻和剧情类仅占到9%。
  动作冒险题材游戏改编电影,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制作和改编模式相对单一,动作冒险类游戏的设计重点是玩家在操控、策略和打斗上的体验,本身故事拓展性不强,而且很难满足游戏玩家对于代入感的要求。
  现在游戏类型的拓展,尤其是有丰富的剧情和完整的世界观的优秀游戏频频出现,让游改电影迎来了可能的转机。通过电影质量的升级,从原来的纯粉丝电影变成大众电影,就像漫改电影一样。
  另一个魔咒可能被打破的转机,则是游戏玩家从小众到大众的变化,据2015年ESA(娱乐软件协会)的最新数据,美国游戏玩家数量已高达1.55亿。新技术例如VR的出现,也是机会所在。
  中国票房奇迹开始失色
  谈了那么多《魔兽》电影在美国和历史维度中的情况,重新回过头来看看《魔兽》电影在中国的情况。现在基本大家都在预测《魔兽》在中国将达到15-20亿的总票房成绩。
  但是在上映第五天票房创下10.3亿的票房纪录后,《魔兽》电影在排片率依旧有55%的情况下,票房出现断崖式下跌,后面四天仅有1.56亿票房。对于《魔兽》电影来说,恐怕情况也不太妙。
  到了今天,《魔兽》包括点映在内,已经上映了10天,也就是核心群体游戏玩家的购买力几乎已经释放完毕,但是电影并没有因为质量而引发口碑效应,在市场上的声音依旧是以“情怀”为主,无论是玩家还是已经看过的普通观众,都没有给与太多其他的正面评价。
  而且大波包场与赠票活动也基本接近尾声,蓝港互动、触控科技、ACFUN、熊猫TV、斗鱼TV、联想集团、英雄互娱等多家公司都组织了包场活动,多玩网、东方影都、网易云信、360等贴片广告厂商的赠票也释放地差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对于非玩家群体的吸引力并不是表现地很好,后劲不足的趋势已经呈现出来,如果不是高排片率撑着,恐怕在端午假期过去之后,票房下跌的状态会更难看。
  对于制作方而言,这恐怕是一个很糟糕的消息,《魔兽》的制作成本约为1.6亿美金,加上营销费用,总体高达2.5亿美金,也就是说全球票房要超过5亿美金,扣除院线分成后,制作方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但是北美糟糕的票房,让这种压力更多地压在了中国市场。15-20亿对于别的电影而言是票房奇迹,对于《魔兽》而言,就是及格线了。
  难以复制
  对于《魔兽》电影是不是游戏电影化的翻身之作,还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能不能被之后的影改电影复制。从这个维度而言,其实《魔兽》电影的大爆,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并不具有太多的借鉴意义,甚至可能是透支了类似电影的市场。
  出品方万达、中影、腾讯影业、华谊兄弟,让《魔兽》享受了非凡的特殊待遇。背负只许胜不许败使命的万达,此次排片率高达80%,强大的背景也让其他院线大力配合。《魔兽》上映首日零点场排片高达13548场,首日全天排片更是高达12万场。
  并且在票房出现明显跳水和后劲不足的情况,院线依旧给与极高排片,如果不是亲儿子,很难想象会有这种待遇,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为了力挺票房,这种情况还将继续。
  在《魔兽》之后,不少国产游戏公司都加快了自己经典游戏IP影视化的进度。但是就覆盖面和粉丝忠诚度上,这些IP和《魔兽》还是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世界观和故事线也没办法和《魔兽》相比。
  在情怀牌已经被《魔兽》打到了极致的情况下,后续的影改电影在推广和营销上难度将大大提高。尤其是在电影质量不佳的情况下,《魔兽》的情怀牌已经将市场的消费力进行了一次过度榨取。
  也就是说,还想投机取巧的游改电影机会已经不会很多了。但是在热钱的催生下,一定会有一大波抢时间的游改电影出现,可能彻底伤害市场。
  至于说,可不可能用质量高的影片去复制神话。《爵迹》和《封神榜》的特效实在是让人对于奇幻题材的游戏改编不抱希望。而且中国此前从未有过游戏IP电影化的先例,通常都是偶像剧电视的改编,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电视剧改编要比电影难度小,风险也低很多。
  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出现真正的游戏电影化的翻身之作,恐怕都还需要时间。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睡魔咒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