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梯田蘑菇房,蘑菇房,磨秋场的民族是什么民族

哈尼族是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州的哈尼族人口69万人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48.9%,主要聚居于南岸、、、和县部分地区,自称和他称有哈尼、糯比、糯美、奕车、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碧约、卡多、哈欧、西摩洛等十余种。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源于居地名,或服饰、图腾及其他。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永源于古代的诸羌部落。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成为“乌蛮”部落。当时,滇南、滇东北的“乌蛮”部落,被成为南中、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王弄”等七部多为和蛮(和泥),为哈尼族的先民。公元937年,南诏节度使段思平曾联合“三十七部”进军,推翻了篡夺南诏政权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国。哈尼族的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基本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南岸的、、金平等县,仅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20世纪80年代经一些家的介绍,开始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美的所吸引。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随着文化景观申报成功,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长街古宴作为哈尼十月年中的一个习俗,是一个的宴席。因此,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都带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像一般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长街古宴盛会,品宴席上福寿安康的"祝福"。人们从咪谷的"神位"席那里,请求喝一口阿倮欧滨的圣水,手里夹着一双筷子,从"龙头"席沿街吃到"龙尾",互相祝福事事顺心,家兴业旺,平安幸福。

哈尼族村座落于半腰,占地约5公顷,全村有150户人家,800多人。村寨树林异常茂密,鸟啼蝉鸣,充满了浓郁的原始乡土气息。村集中体现文化的共性即、村庄、梯田和四度同构的特征,所以又被称为哈尼族四度同构展示区。

沿着村里的步行游览石板路,游客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感受到文化的精华,游客不仅可欣赏到壮丽的梯田风光,而且还可以观赏哈尼蘑菇房、寨神林、水渠、分水木刻、水碾房、水磨房、水碓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可以参观哈尼族的民族服饰、梨、耙、锄头和织布机等生产生活用具,展示区内还有两眼清澈见底的泉水即、长寿泉。

哈尼族的“吃扎扎”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过去,哈尼人过火把节就像过春节一样隆重。火把节一到,他们除了象过春节一样舂粑粑、摆酒席、祭祖、祭神、跳扭鼓舞之外,还要荡秋千,吃新米。哈尼人非常重视荡秋千。

哈尼族火把节是最热闹的一天。这天,各家都用松木柴札火把,每个火把都要扎上12道绳子,闰年则扎13道,象征“月月平安”;同时,还由全村寨的人共同扎一个大火把,安置在村中较开阔的地方,象征全村寨的人兴旺发达。天黑以后,哈尼人便点燃自家的小火把,遍照家中的每一角落,借此“驱除鬼怪”,然后由家中的男孩把火把送出村外,以示将鬼怪驱向远方;另外,有些地方的哈尼人还举着小火把到田埂上走一走,以此象征驱逐虫害,求的丰收。最后,全村老幼集中到大火把下,点燃大火把,围着火把唱歌跳舞,熊熊的火焰映红舞者的笑脸。

哈尼族长街宴,哈尼语称为“知交把”、“多交夺”或“资乌夺”,流传于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区域。

哈尼族长街宴展示的文化、服装服饰、音乐舞蹈和磨秋表演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它所贯穿的传统思想理念和价值准则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对强化民族凝聚力有推动作用。长街宴已成为

流域各民族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的形式之一,也是当地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推移和旅游开发,长街宴的传统文化内涵出现迅速弱化的趋势。

长街宴分为祭寨神长街宴、六月年长街宴和十月年长街宴3种类型,祭祀神灵、求神护佑稻谷丰收、感激神灵赐福人间、摆街心酒宴、吟唱史诗、体育竞技和歌舞狂欢等活动都包容其中。大型村落的长街宴长达数百桌,礼仪齐备,程序严谨,仅街心宴的酒席就划分为主席、副席和大众席。长街宴期间吟唱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构建良

这个——村庄——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系统,是哈尼人民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

我采集了关于云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梁洪久 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梯田蘑菇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