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于是哪一年开始的

近代以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经历了哪两个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党的各项工作确立了总的指导方针。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吧!
第一,洋务运动。措施:创办近代企业,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第二,戊戌变法;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
起点的变化(起点多样化,有扬州,广州,西安等,通往不同方向.)还有一个是终点的延伸(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亚平宁半岛转移到伊比利亚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由印...
答: 后母戊方鼎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答: 我觉得还是大众文化容易理解,有些有太深和太复杂的内容的就需要更艰苦的传播了。所以现在还是要找容易理解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562
总量:5734354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分类汇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2014届高考历史专题分类汇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通用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312次
文档大小:843KB
所属资料: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专题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考点导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年)
(1)五四运动:①背景及原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政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②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④“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⑤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①背景:思想基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各地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②标志:中共一大。③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2.国民大革命时期(年)
(1)特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民族革命。
(2)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3)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
(1)工农武装割据:①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②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①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抗日战争时期(年)
(1)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三个战场:正面战场(主动抗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海外战场。
(3)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4)胜利保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5.解放战争时期(年)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①中共七大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②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③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①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③胜利:1949年4月,长江防线突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进军。
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1.较快发展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沉重打击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侵略者和官僚资本双重压迫。
三、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3.毛泽东思想
形成过程 时期 代表作品、观点 意义发端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结果,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②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
初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项目 变迁社会习俗 ①服饰更加西化;②饮食中西结合;③婚姻礼仪进一步变革
交通 ①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③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报刊业 ①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②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影视业 ①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②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主题一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时段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年)是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3.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社会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国学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
同道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
解题思路 回答“救亡”成为1840年至1945年时代主题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可从改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来回答。
答案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方式及事件:改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1.革命道路探索——从中共二大到八七会议
(1)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
(1)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1)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4)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5)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
(6)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1)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解题思路 第(1)问考查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第(2)问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回答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实践可回答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论指“农村包围城市”的确立。
答案 (1)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2)实践: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主题三 中国近现代几种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1.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其发展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2.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2)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日渐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3)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注: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1)材料一图中A、D两点分别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怎样的演变状况?影响C点的最为有利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及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2)依据材料二,说明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发展情况的原因。
解题思路 第(1)问注意问题中点所对应的时代,A点是在1860之后,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D点在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消失。C点是在1914年前后,此时正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发展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明。
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
答案 (1)A点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D点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消亡。客观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主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先进中国人不断地探索和抗争。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中西风俗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多数人都懂得日食、月食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中国人却大多保持
着恐惧心理和迷信活动;西方人立身处事以切身利害为进退,而中国人以对人的忠孝节义为立身处事之本;西方人讲平等、重竞争、交往务实、不尚空谈,而中国人讲礼乐、重亲和;西方人重视自身现实的生命,讲求今生的享乐,而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风俗有何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风俗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 从材料中归纳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特点:大多缺乏科学知识;不重平等;不重竞争;重视传统道德;尚空谈;重亲和;重视生命的延续和子孙的繁衍。
原因:经济上:受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革命取得丰硕成果的影响。
政治上:受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的确立,法治取代人治,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观念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人们崇尚理性。
科学上: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物进化论对“上帝造人”说的否定,人们崇尚科学。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
1.(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辨别选项 A:武装革命以往就有;C:三民主义已经提出;D:国民革命尚未开始。
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调动知识 公车上书仅局限于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各阶层广泛参与。
辨别选项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
知识点二 国共两党关系
3.(2013·江苏高考,节选)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面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审题关键 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
答案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2012·江苏高考)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主要依据 从“策应……打破重点进攻”可判断出人民解放军此时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知识点三 抗日战争
5.(2013·北京高考)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主要依据 根据“苏区”判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全中国”判断出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辨别选项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革命根据地开始创立于1927年;D:解放战争时期。
6.(2013·安徽高考)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关键信息 “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
知识点四 近代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2013·安徽高考)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辨别选项 注意读图分析,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外国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所以选B。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在19世纪末,排除A;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C;国际局势对中国产业资本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8.(2013·江苏单科)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 吨位 290 791 117 213 482
415 447 138 247 969
577 257 178 342 211
675 173 208 461 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辨别选项 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项是在1937年后;B项是在一战期间(年);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由此排除A、B、D。因此正确答案选C。
知识点五 毛泽东思想
9.(2012·广东高考)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题意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根据国情形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摆脱了俄国革命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0.(2012·海南高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审题关键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
模块排查——线性题组
政治模块题组
1.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
A.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理解题意 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辨别选项 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理解题意 “心理统一”和“认同感”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观察下表,导致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军队
年份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审题关键 “1946年”“1947年”。
经济模块题组
5.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调动知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辨别选项 A:材料未体现提倡使用国货;B:与题干信息“1928年”时间不符;D:与史实不符。
6.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关键信息 “1938年”、“国民党”。
7.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
比重 资本 占全国
比重 工人 占全国
1937年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0 70 5 787人 1.26%
1942年 546家 20.56% 16 931万元 8.8% 33 074人 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辨别选项 A:抗战时期工业中心在重庆;B:应为“被动”;C:抗战时期企业西迁;D:与史实不符。
8.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材料支持 “1948年”→解放战争后期;“480亿”→通货膨胀严重。
文化模块题组
9.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君主立宪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调动知识 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10.“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段话出自(  )
A.《论十大关系》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审题关键 “敌人”“朋友”。
11.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他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辨别选项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
12.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调动知识 ③属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时期,①出自《新民主主义论》,②出自《论人民民主专政》,④出自建国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途径。”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43年”、五四运动等信息,结合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可以判断蒋介石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答案为A项。
2.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
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C.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D.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927年,即可排除A、B两项,此时三民主义已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此时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北伐,而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选择D项。
3.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
A.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起点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解析 C项不符合有关井冈山的史实,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4.《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解析 只有会宁会师发生在1936年10月,处于作者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时间段内,其余都不在题干要求的时间段内,正确选项为C项。
5.“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里的成熟也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上。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  )
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解析 A项内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不符合题目“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的时间限制性要求。
6.下图是一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解析 材料中的“两党合作”“国民政府”表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答案为D项。
7.解放战争时期某场战役中,胶东解放区一支民工小车队踊跃运粮运弹药支援前线。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的指引下,这支民工小车队参加了水手连,配合解放军攻克了南京。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挺进大别山
解析 根据材料中“胶东解放区”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个战役的区域;结合“战役胜利后,在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的指引下……配合解放军攻克了南京”等可以判断出这场战役的大概时间。两个信息相结合这个战役是指淮海战役,本题选B项。
8.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在获奖证书中永利碱厂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解析 民族工业在世博会上获奖主要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26年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
9.“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解析 从材料中的“工厂死在接收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抗战胜利后,“发行发到天文上”可知为国民政府后期的滥发纸币,选择C项。
10.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大革命。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D两项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项拔高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1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是(  )
A.革命摇篮井冈山     B.遵义会议旧址
C.革命圣地延安       D.西柏坡
解析 根据所学,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解析 据题干材料,说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革命纲领,指出了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实质说明毛泽东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势。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
1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4分)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及意义如何?(6分)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5分)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结果: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解析 解题时既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又要关注材料的时间和出处。回答问题要简练、紧扣要求、抓住要点。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第(2)问要注意材料出处,即“井冈山”“1928年”等。第(3)问由《七律·长征》推知要求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结果及意义。第(4)问由“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是渡江战役。
14.国家是否独立,关键要看主权是否完整;而民族是否富强,根本上要看经济是否发展,人们生活是否改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李智慧《列强侵华史》
材料二 一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一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一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材料三 《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1)材料一中的哪句话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10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规律性问题?(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 (8分)
答案 (1)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本质:“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史实:甲午战争前:英法联军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支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英美支持中国抗战。
(2)问题:国际形势和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表态)。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列举史实)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反例)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解析 第(1)问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变化的角度思考。列强之间“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据此回答“本质”。第(2)问注意结合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及曲折发展的原因等角度思考回答,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等。第(3)问提取材料观点认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发展困境及新中国时期经济发展等评析。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二是从哪一年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