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信仰基督教吗的为什么要读书

您当前的位置:&>&&>&
神学与信仰--为什么基督徒需要学一点神学?
在教会中,有的人出于对神学的误解常把信仰和神学对立起来。他们认为神学太强调理性,会削弱人的信心;他们把神学当作一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似乎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不相关;有人认为神学并不能给人带来信仰的真知识,只有神秘的灵性经验才能让人真正认识主;还有人认为神学只是教牧同工要学习的,平信徒只要信就可以了。
信仰是什么?神学又是什么?信仰和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学一点神学很必要呢?本文将试着逐一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二、什么是信仰
简单地说,信仰就是对某些宗教信念的接受、信靠和遵行。
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在中国处境中对&信仰&的理解。在中文中,&信&字由&人&和&言&组成,即言由内心,所以中国人的信仰观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诚,同时又仰慕光明,要有阳光普照的气度和博爱精神。
除此之外,卓新平认为&信&要有崇高的信的对象,而&仰&表明人&仰视、仰慕的情感&。他进一步总结道,&信&表明人对神圣而又超越的终极实在有预先的、超理性的把握,&仰&是指对神圣和超越存在的敬仰与崇拜。并据此敬畏之心在生活中有相应的行为实践。
由上可知,中国人的信仰特点是注重伦理实践的,是通过人和人之间诚信、美好的关系体现;同时又要以仁爱之心度此世的生活,对神圣、崇高的精神持敬畏之心。这种人文性、此世性的信仰特点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倾向于追求一种内在超越。
伴随着中国人的信仰精神,我们来考察一下有哪些基督教的基本信念是被基督徒们理解、接受、信靠并遵行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简单回溯一下神学的历史。
在初期教会时代,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一个人要成为基督徒,通常要承认&耶稣是主&(如罗10:9--10)并且奉主耶稣基督之名受洗(如徒2:38)。洗礼是信仰的宣告,表明自己已经与主同死同活(罗6:3--10),从此以后,重生的新生命完全由主来掌管。
这一基本信念也可以通过早期基督教群体的秘密象征&鱼&(ICHTUS)得以证明:这几个希腊文首字母来自这样几个词:耶稣、基督、上帝、儿子、救主,意思就是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爱子,是救主。
这样看来,早期教会信仰的核心信念就是&耶稣基督是主,&这表明信徒从此以后完全属乎独一的主,同时也揭示耶稣基督的一些属性,包括圣子和圣父之间的关系。
到了四世纪,教会为了理清圣父和圣于之间的关系,在325年召开了尼西亚大公会议。各地主教们反对阿里乌认为&子次于父&的异端观点,在一起制定丁《尼西亚信经》,肯定了父与了是同尊同荣、同一本质的。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后,又在该信经中增加了关于圣灵的基本信念。自此,《尼西亚信经》就成为普世教会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概括之一。
除此之外,在6--7世纪出现了与今天版本相近的《使徒信经》,它也在教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简单的说,信经的意思就是&我信。&信经的内容是对信仰比较精辟的总结,是基督教普遍接受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宗教改革之后出现了新教的各个宗派,如路德宗、归正宗和圣公会等。各宗派在信仰辩论和突出本宗派的信仰侧重时确立了一些新教的认信文,如归正宗比较有名的《海德堡教理问答》和《威斯敏斯特大、小教理问答》以及圣公会的《三十九条信纲》问答等。这些认信文是在特定处境中产生的信仰告白,虽然对信仰要点有进一步的丰富,但因为其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所以权威性不如更具有普世性的信经。
总的来说,基督教的基本信念是借着圣经、信经和认信文表达出来的。中国基督教协会在描述自身的信仰时,主要以整本圣经、《尼西亚信经》和《使徒信经》为依据,教会对其中基本信念的接受、委身和遵行就是信仰。简单的说,基督教信仰就是基督徒们相信独一的、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创造主,并藉着耶稣基督这位救赎主把堕落的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使万有恢复与上帝和好的关系(西1:20)。
接下来,关于信仰我们还要知道的是,信仰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
就主观方面而言,我们要知道人怎样通过信仰建立与上帝的关系。信仰传递的救恩使堕落的人信靠、委身基督,并与上帝恢复和好。在此马丁&路德给信仰作出了最好的解释:他指出信仰不是仅仅知道关于福音的基本历史知识;信仰更是一种信靠和委身,就好像一个人要渡海,只知道岸边有一只船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信心和勇气登上渡船才能达到彼岸一样;最后信仰如同婚戒一样,把新郎(基督)和新妇(基督徒组成的教会)联合起来。
就客观性而言,基督徒们要对与信仰的对象--上帝有关的基本信念有所认识。例如,我们相信独一的上帝,但这位上帝有哪些属性?他和人以及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来理解上帝的慈爱与公义的关系?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对信仰进行知识性的探索,这可以说是神学的主要任务。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神学有所了解。
三、什么是神学
神学(theology)由两个希腊文单词theos(上帝)+logos(逻各斯,话语,中文也译为道)组成,基本的字面意思就是关于上帝的言说。这个简单的定义其实指向了神学的语言性特征,即人需要用语言把基督教的信仰表达出来。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基督就是逻各斯(道)。这告诉我们人关于上帝的言说是通过耶稣基督的特殊启示--道成肉身才成为可能。藉着耶稣基督将那看不见的天父上帝表明出来(约1:18),我们言说上帝的话语--神学才有依据。
除此之外,逻各斯在希腊文中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理性,这意味着我们在讲说信仰时语言表达要具有合理性,要经过理性的仔细考量,这样才合乎逻辑(logic),不至于出现前后矛盾。如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的话,那么我们的言说就应该言之有&理&。对于信仰我们不仅要言之有理,还要让说不同语言的人都能够听懂。这意味着信仰需要借助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在向不同民族阐释信仰的时候,首先要借助该民族的语言。而语言通常又与这个民族之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习惯有关,所以信仰的表达也需要考虑适应当地的文化特点。
但由于神学家在描述信仰时自身受到自己语言、文化、时代和处境的局限,这决定着他/她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把信仰解释的全面,且适用于任何其他处境。这说明了神学的处境性和时代性特点。
所以,神学需要在圣灵的带领下在不同的处境中不断的向前发展,针对时代不同的需要来继续阐释信仰。
与此同时,由于神学主要是通过话语(dia十logos)来表达信仰,所以理解、阐述信仰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对话(dia+logue)。
为了清楚、准确的表达信仰,我们需要与上帝的启示、与准备接受信仰的特定对象以及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进行对话,确保信仰的内容得到有效传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神学就是人在上帝的启示的基础上,用清楚、合理的语言,以对话的形式向不同文化处境中的人阐释信仰。
在此不妨再从中国处境中来理解一下神学。
一些中国基督徒常把神学理解为&学神&,这个有趣的定义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这个概念明确地指出是向神学习,向一位透过耶稣基督所启示出的、有位格的神学习,这位神是独一的,与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神明不同。
其次,学习的意思是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习练、实践和运用,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人在学习的时候,不可以盲目迷失在无边的理论中而让神在自己的信仰中消失了。正如人们常开玩笑说,学神学最终不能把神&学没&了。
另一方面,人在学习神学时,要以把上帝启示出来的耶稣基督为榜样,不断地践行上帝的教训和旨意,在生活中效法基督。这体现出中国基督徒研读神学的特点--如谢扶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是行的民族,注重以行体信。
总的来说,中国基督徒学习神学注重的应该是知行合一。在强调信仰的实践方面,中国基督徒的倾向与解放神学的气质很相似。
用美国黑人解放神学家James Cone的话来说,神学概念只有在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时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抽象、空洞的。
对信仰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神学领域。
圣经神学,简单地说,就是对新、旧约的研究,探索经典是如何为上帝作见证的。学好圣经当然也离不开对圣经的背景知识以及对圣经语言的掌握。
历史神学主要关注教会在历史巾是如何承传信仰、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处境中为主作见证的。
哲学神学主要是借助哲学的范畴和方法来解读和论证信仰的内容。
实践神学要教基督徒们如何组织教会内的信仰生活,以及如何在教会外的生活中践行信仰,服务人群。
最后是系统神学,这一学科要求人们能够用清楚的语言对信仰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言说和阐述,同时对基督徒的信仰经验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系统神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神学的任务、资料来源和方法,讨论三位一体上帝的创造、人的堕落、耶稣基督的救赎、人的得救、在圣灵中的新生命和新生活、教会的使命和对上帝国度降临的盼望。
总的来说,当代的神学教育一般都要包括圣经神学、历史神学、哲学神学、实践神学和系统神学这几个方面的。
四、神学和信仰的关系
在对信仰和神学有了基本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神学和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神学和信仰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所不同。如前文所言,信仰来自对耶稣基督所启示之上帝的相信和回应。神学是对信仰清楚的表达。无论在崇拜、讲道、传福音以及护教的时候,信仰都需要描述、解释和辩护,这就是运用中的神学。作为对信仰的合理阐述,神学自然与信仰关系紧密。
有神学家甚至宣称:&哪里有信仰,哪里就有神学。&
在此意义上,不仅是专业的研究者是神学家,就是平信徒在传福音、作见证的时候也要思考如何将信仰进行清楚、合理的说明,这时他/她也在进行神学思考。因此神学不是传道人和神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点神学。
与此同时,尽管神学在力求清楚地阐释信仰时是与信仰一致的,神学和信仰也有一定差异。神学是对信仰进行合理的言说,其中涉及到对信仰内容的理性反思和检验。接受基本信仰并建立与上帝的联系同对信仰中基本信念进行理性考量并不是完全同一一的,理性考量能引发对信仰新的理解和表达,但这种新的神学理解不见得都符合教会传统的信仰标准,所以信仰还是和神学有差别的。
不但如此,进行神学思考的人因自身受到特定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所以对上帝信仰的认识和言说也是有限的。这样神学就具有了历史相对性,某些过去用来表达信仰的语言可能会过时而不再对当代人有意义,过去根据一些信仰解释进行的教会实践今天可能也会阻碍教会的发展。
如早期教会的神学观念是不支持按立女性圣职人员的,今天女牧师们在教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神学需要随着时代、处境的需要在圣灵的引导下不断向前发展,并不存在&任何终极的神学&。以信仰建立的神人关系是不变的,但对此信仰的阐述却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也说明了神学和信仰的不同。
神学就是不断被理性思考的信仰,这涉及到了信仰和理性的平衡关系。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任何宣称自己的神学已经充分、全面的阐释了信仰的人都是在自欺,是在&无法言说&的、超越的上帝面前表现了理性的骄傲和狂妄。反之,如果任何人认为单凭自己主观的信就可以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而忽略理性反恩的话,也容易进入盲信的极端状态,这又会导致一种反智的蒙昧。
因此,进行神学思考一定要有谦卑的态度。当人认识到了理性的有限之后,只能谦卑地从信仰出发,在信仰中寻求对上帝的理解。真正的神学要寻求关于上帝的真知识,但这真知识,如加尔文所言,是和信徒内心的敬虔和教会的崇拜与服事分不开的。
当我们弄清楚神学和信仰的关系之后,就不再会对中国当下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有一些误解了。我们的基本信仰保存在圣经、《尼西亚信经》和《使徒信经》中,我们藉着与上帝建立和好关系的信仰是不变的。
然而在当下中国处境中,我们不可以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西方的信仰解释模式,过去的神学尽管会与今天的神学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其中不再适合当代处境、对当代人也失去意义的观点必须要被扬弃。被扬弃的不过是过去的、对信仰的反思和解释模式,与信仰并不是统一的。
所以神学更新并不是要否定基本信仰,而是要看到神学的当代性、处境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通过与圣经、教会传统、当代的文化和社会进行新的对话,来构建新的处境化神学,目的就是用当代人能够接受的、清楚合理的语言把信仰阐述出来,为的是向当代的中国人作信仰的有效见证。
五、学习神学的必要性
了解神学,信仰以及神学和信仰的关系之后,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学习神学的意义。为什么基督徒们有必要学习一点神学呢?
1、尽智爱神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我们的上帝,其中尽意就是用我们全部的头脑、思想来爱神(with all your mind)。
但丁光训主教在金陵协和神学院的一次早祷中提到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要&尽智爱神&(可12:33)。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用我们全部的身、心、灵来尊崇、敬拜独一的上帝,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要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知识来寻求神、认识神和荣耀神。因此,学习神学就是尽智爱神的重要体现之一。
不但如此,在基督徒追求成圣的八步灵程中,彼得也提醒我们,&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叉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5--7)。
这里面提到了在信心、德性的基础上基督徒还要有&知识&。一切的真知识都来自真理的上帝,所以我们尽力学习各种知识,就是在学习上帝的真理。我们学习的知识是用来服务信仰的,使我们能从多角度对信仰有更丰富的理解,能更好地为主作见证。
保罗在达一方面也为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他在罗马坐监的时候,仍然不忘记读书学习,特嘱咐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罗亚的书和皮卷带绘他(参提后4:13)。
因此基督徒们有责任要学一点神学,为的是尽智爱神,能更好地服事主,宣讲福音,传扬救恩。面对来自外界对基督教信仰的各种知识学挑战,基督徒们有了神学知识,也可以对此做出合理的辩护回应;面对出现的种种与基督教有关的异端思想,基督徒们有了基本的神学装备,就可以识辨错误的角度,捍卫基督教的真理。
2、信仰进深
学习神学还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信仰的理解。平信徒弟兄姊妹在参加教会活动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听到有人为主作见证时,讲的可能会是一些非常主观的、个人化的、甚至是非常&神秘&的经验。
如有人说自己曾有游历天堂遇见自己邻居和朋友的经历,还有人说自己如何在梦中与主耶稣直接对话。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圣经和传统的基本信仰,用理性来分析一下他们所讲的是否正确。
不但如此,在教会里唱赞美诗、尤其是古老的翻译过来的赞美诗时,常常会对一些不太熟悉的歌词感到困惑。如赞美诗76首《齐来崇拜歌》中的&由上主的上主,光明的光明--真主的真主,是生成,非造成&,这歌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学过一点神学就知道,这里讲说的是圣子与圣父之间的关系,子由父所生,却又与父同等,父子同尊同荣。
又如在听某牧师讲解一处经文时,所听到的观点可能会与另一位传道所讲的不同,或是与自己在网上查到的相矛盾,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段经文呢?这也需要神学思考来衡量。通过认真地学习、分析和研究后,我们得出的结论会加深我们对信仰的理解,对上帝也会有更多的认识。
3、指导生活
基督徒在生活中,会与非基督徒一样,经历许多挑战、艰难和困境。此时基督徒们就需要把信仰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面对挑战,基督徒们也会有困惑,甚至会出现意义危机。为什么上帝在我遇到疾病和苦难的时候不帮助我呢?上帝如果是全能的,为什么不阻止这样的不幸临到基督徒呢?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思考和求索再次表明,每一个认真对待、寻求信仰的人都是参与神学活动中的人,都是神学家。神学不仅是关于信仰真理的言说和讨论,神学也要指导基督徒的生活,明白上帝在我们生话中的旨意,并对一些错误的信仰做法作出批评。
如有人认为生病了不可以求医用药,否则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医药和医生的智慧来自上帝创造的恩典,以信心寻求的是上帝的救赎恩典。从神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怎么可以把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恩典分离呢?二者都是上帝赐予人的恩典。
基督教的救恩不是仅指未来灵魂得救神天堂,也包括今世、当下生活的拯救。对基督徒而言,每天在不同的处境中学习实践&信&、&望&、&爱&的美德让每个人生经历都充满意义,使我们能学像耶稣。
不但如此,神学也要帮助基督徒们能够在社会中践行信仰。神学--对信仰的反思提醒信徒要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付上作门徒的代价,与社会中受苦的人、被边缘化的人站在一起,使我们个人和社会生活都能在上帝的恩典中得到改变和转化,使地上充满着上帝的公义与和平,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就是神学的实践意义。
本文对信仰和神学做了分别界定,同时也努力说明神学和信仰既一致又不同的关系。最后介绍了学习神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学习神学不仅是基督徒尽智爱神的表现,也能帮助我们深化对信仰的理解,同时也使我们能将信仰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知行合一,以行体信,效法基督,荣神益人。
《教材》2016年第1期108--118页神学初阶。作者:文革。
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中国大学生为何信仰基督
&&&&&& & 一个冬日的星期天,北京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宿舍楼里,其它的学生正懒散地打着哈欠,杜佳妮和她的室友们却已经早起开始唱赞美诗歌。这三坪大(约10平米)的女生房间里,有着宿舍少有的清丽洁净。大学四年,这间寝室里的四位中有三位都成了基督徒。
  杜佳妮打开她的私人衣柜,柜门垂落着一个十字架,柜里摆着十来本公用圣经和印制精美、给初信基督者的学习教材。她说:“就是为了能够提供给来这里聚会的同学,没有圣经的,就让他们拿来看的。”她每周带着同学和室友查经,连手机闹铃都改为经文:“懒惰的人啊,如果你再睡觉,就会使你贫穷起来。”女孩们低头、手把着手祷告。这样的敬拜,专注的追求,骤然与中国轰闹、纠结的时代氛围,阻隔起来。
  如果把时间调回四十年前,那时的中国年轻人,人手一本毛语录,心中没有神,也没有毛以外的权威;而四十年后的中国青年,却开始读起各类宗教经典。
  即便在拥挤得让人无法坐定神安的北京地铁车厢里,也能看到有人专注读圣经或佛经的画面,突兀而铭刻。
  雍和宫里焚香祝祷的,路上配戴泰佛的,还有到北京边郊佛寺礼佛的人也都多了。无神论的国度,正有了极大的信仰需求,其中基督徒的人数与成长最叫世界诧然。
  中国社科院2010年宗教蓝皮书的官方统计称,中国基督人口(指基督新教,不包含天主教和东正教)已有2305万,但也有民间学者如世界和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等估计,中国基督徒更高达7000万到1亿。基督徒集中在东岸沿海与长江流域,与十九世纪殖民通商口岸的历史足迹密切相关。
  七、八千万不是小数字,它与中国共产党员等量其观。
  如今,不只农民工为治病和平安而信主,都会的知识阶层信基督的比例也在急速扩大。
  90后信基督的年轻人,更呈井喷式增长。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校园团契,像在北京,从北大、清华、人大、矿业大、北京医科大、北京航天大、北京语大、北京师大、北京传媒等,团契遍地开花,一个比一个大。
  这让我想起九零年代的台湾,高中生被迫死背三民主义、大学联考必考孙中山思想,僵化教育陪着我们这一代长大。上了大学后,呼吸了自由市场与民主选举的气息,年轻人开始反权威、反叛一切官方给予的教条。而现在的中国比台湾那时更断裂,学生必修马克思,书本里谈的是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现实生活却很残酷,无产者如此没地位;年轻人对国家宣导的教条心生怀疑,这个疑问也包括共产党六十多年来的无神论教条。
  在唯利是图、意识型态单一的中国,基督教对仍抱有理想的年轻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问几位学生为何开始信仰?大学生温馨说,“中国的反差太大,没有信仰特别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外头有很多的欺骗,其实很污秽的,教会里相对单纯。如果有信仰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会做出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这样的事。”
  不信任的社会、一胎化的独生子女、强大的市场竞争、过度的讯息量、离异的家庭等……都是促成这一代对信仰的渴望的因素。
  另一位长得很像影星吴彦祖的大学生赵耘颉,说起信仰的触动是因为感情不顺利。他观察周遭,觉得这个世代跟他有同样问题的人很多,“同样会有那种空虚、空洞,然后需要有填补的东西。但是那时候很多人往往去找的,可能是一些性、娱乐这种东西,但是我觉得如果是寻找神,会更好一些。”
  甚至,不少来到中国读书的外国学生,信仰都比在自己的国家更虔诚。到北京读书的牙买加女孩摩根说,她因印象中的礼仪之邦而来到中国,但在中国三年,她感觉到这个地方给人平常的尊重都没有,“没有谢谢、对不起,这些简单的事都会让人抓狂”,而她更遭遇严重的种族歧视。
  多数时刻,学生们祈求的是和生活、课业、感情相关的事,很务实,就象一位连续三年开放自家客厅给年青人聚会的职业妇女基督徒所说:“我觉得这一代挺忧郁、得病的年轻人不少,我就继续邀请年轻人、朋友、邻居来,这几年来的确发掘许多有困惑而愿意信主的年轻人。”甚至有学生常为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祷告,“希望领导人有从上帝而来的智慧”。
  学生们偶尔在教会谈自由或公共议题,也会知道刘晓波、艾未未等被中国封锁的消息或新闻,他们全是微博和翻墙高手,但他们会把握尺度,为了安全和私密,很少在礼拜日牧师讲道时谈论,而是小组团契聚会才聊起。
  这些大学团契聚会都很低调,多半谢绝媒体与拍摄。但与上一两代经过文革的教会朋友相比,年轻这一代仍较为大胆地谈论信仰自由。例如在杜佳妮的学校,她们遇到的老师态度较为自由包容,认为人该有信仰,所以学生较为敢言。
  但其它学校的运气就不见得这么好。一位自台湾赴北京学医的女学生Sherry说:“老师到周五就会跟同学说,我知道你礼拜天去教会,信仰不要太热忱”、“又例如我们的团契信箱,有阵子发了耶稣或神这些关键字,信箱就被封锁。”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们把团契的标题改为“我们聚在一起给爸爸唱歌”,用爸爸取代天父,或是用“吃东西”取代“祷告会”。
  这些大学团契也很国际化,一是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国学生的信仰需求,特别是南韩留学生,在北京五道口附近,他们常常在自己开设的咖啡店里,放圣歌,提供基督徒聚会;二是在国外接受基督教洗礼的海归派或到中国发展的华裔外国人。
  北京大学的团契,甚至用英文祷告,有从美国来的华人和许多亚裔外籍人士加入,他们年轻、高学历。外国神职人员穿梭在沿海甚至远方如新疆的校园团契。虽然国家宗教法规定,外国人传教需要政府正式批文,但互动实在太频繁,几乎省略此程序。
  比起中国政府明显扶植佛教与道教,基督教是被打压的,部分原因是基督教的一神论(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理、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把党视为母亲和唯一真理的价值,有较大的矛盾。另外,基督教标举普世价值,是个有组织、有领导的自主团体,并不以官方立场马首是瞻,也是令共产党感到恐惧的原因。
  在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才能合法生存。
  官方允许的基督教只有三自教会。官方出版的《中国宗教》这本刊物如此解释,中国基督教是要彻底割断基督教的联系,所以要“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目标是要扬弃它的西方色彩,探索符合圣经但又融合中国文化和适合中国处境的基督教。
  几位传教士私底下表示,香港、台湾、大马等华人脸孔的牧师或传教士较放松,但若是白人传教士,就特别谨慎,他们犹记2007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一大群外国传教士误判情势,以为北京在京奥前会放松宗教管制,结果宣教动作太大,反被请出中国。因为中国政府对“洋教”和“帝国主义的荼毒”仍心怀敌意。
  官方因此把基督教当做一个需要随时被监督的对象,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公安部、国家安全局的便衣,随时隐藏其中。
  不过,矛盾的是,正是共产党的严控和打压扮演了一个促进年轻人积极信仰基督教的力量。这里头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中共釜底抽薪断除了传统信仰。
  早在十六世纪,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便将福音传入中国,却无法广泛深入民间,因为中国有多元的信仰文化和浓厚的家庭祭祀观。又如在华人社会里,基督教很难快速扩展的原因是传统信仰的羁绊,像在台湾,拜天祭祖是相当普遍的习俗,中元普渡与新春开工,街头巷尾都摆满了祭祀的队伍。信佛的母亲遇上信耶稣的孩子,经常会闹上家庭革命。
  反观中国,破四旧和文革去神、去崇拜,使得中国庙宇、教堂被摧毁,人们多元的鬼神信仰没了。这等于拿掉信仰基督教最大的阻力:家族与传统信仰的支配。
  关键之二,巨大的社会不公,让基督教快速填补年轻人价值的空缺。
  基督教的两大价值主张是“爱与公义”,特别是长老教会这一派别,强调积极介入社会、改变社会。中国人治的政治体制下,仍存有太多违法拆迁、人权、司法公正等公义的问题。
  这两股力量相乘,对年轻人特别有号召力。我看到不少90后勇于在798的街上唱圣歌、在五道口附近发礼拜传单、在校园送圣经;而那些已在国外念书、在华人教会礼拜的80后,则成为90后的后盾,分享许多在美国所见所闻、一个理想世界的样貌;他们甚至透过微博,一同声援那些被拆的教会、土地,还有批评高涨的房价、吃民脂民膏的贪官。
  这让我想起,近代许多国家的民主转型,无论是南非或台湾,基督教都扮演了不小的角色。
  例如在台湾,即便三十年前一直就很自由,但也是基督教,特别是海内外的长老教会,作为台湾党外运动重要的精神庇护,算得上对台湾民主转型推了一把;他们宣扬人权、救援政治犯,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特殊管道。
  现在,中国不止从无神国度成了信仰大国,年轻人更是从党的教条中走出,开始追寻真正的信仰。
  90后的年轻孩子在眼前唱起圣歌,他们一会儿单纯地笑,一会儿又泪流满面。他们说,“在这里如果你没有信仰,中国这社会会改变你或摧毁你。”这句话说的既纠结又孤独,但盘根错节的力量,却意外地让他们回过头来改变这块曾经没有信仰的土壤。
  或许他们可以为中国创造另一种文化地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信仰基督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