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胡菜三国、我在招将领的时候它说。你目前的等级不能拥有更多将领。同志们 帮我解决一下

历史类老作者高月写的,然而质量不敢苟同,主角穿越成刘表的侄子,跟随刘备一起投靠了刘表,随后得到荆州,连吴抗曹,最终夺取天下的故事,此书主角蜀黑,尤其是黑刘备,各种挖刘备墙角,孙尚香也是主角娶了,不过对赵云极有好感,千方百计收到麾下,至于诸葛亮,则是快结尾的时候才收入麾下的。
此书在三国类小说中算不上精品,中上质量吧,好在已经完结,不像上面那两本大坑货
主角穿越成刘备义子刘封,看简介就知道是黑刘备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开篇不久就踢开刘备自己单干,拐了蜀汉一批人,建下基本盘,随后连结孙吴娶了孙尚香,建立楚国,和曹孙刘争霸天下。
此书虽然黑蜀,但同时曹操的智商也不及格,主角收女丧心病狂,在赤壁之战前,已经是一国之主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前往孙吴,久违了一个孙尚香,如此要女人不要命我也是大开了眼界,对了,主角连自己干娘都没放过。。


沉沦以后,归去之前,南望关河最后一眼。
江海不语,青山长眠,沙满城阙,夕照残垣。
我借暮色如水蔓延,在日落瞬间,就此告别。
当余晖落向,王朝的背面,我不经意看见,落寞的脸。

我着华裳,我执长剑,坦然迎接风霜盈面。


帝国之血,未曾冷却,流过平原,到海岸线。
等到岁月,慢慢沉淀,将拨散这天,厚重的烟。
我且去且留恋,途经三百余年,听繁华的碎裂,脆如昨天。

乱世已往,盛世已往,历书泛黄,娓娓生香。


一页辉煌,一页沧桑,今夜挑灯翻过,那卷那章。

崇祯,即朱由检,由于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宫女的儿子,他的爷爷万历与大臣争国本几十年,受此事牵连的大臣一批又一批,朱常洛却在登基一个月后因郑贵妃送的八个美女而死去.然后他的哥哥朱由校,一个不识字的木匠皇帝几乎把事情交给同样不识字且心黑无比的魏忠贤公公.

由检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将他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公元1622年由哥哥朱由校封为信王.

天启皇帝病逝(一直悄无声息的他成了皇帝)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危.拜魏忠贤所赐几个儿子都被干掉了,垂帘听政、欺负小孩之类的把戏没法玩了,而皇位继承者,将是他的弟弟.明光宗虽只当了一个月皇帝,但有七个儿子.不过很可惜,活到现在的只剩两个,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而另一个是信王朱由检,当时十七岁,后来的称呼叫崇祯.
魏忠贤并不了解由检,但一个十七岁的人,若不是天启这样的极品,很难控制,废柴难得,所以他为皇帝寻找名医偏方,天启依然头也不回地朝黄泉路上一路狂奔,未能拉住.魏忠贤和客氏商量从宫外找几个孕妇进宫当宫女,等皇帝走人,就搞个狸猫换太子,说是皇帝的遗腹子,反正宫里的事是他说了算.为万无一失,他还找到了张皇后,托人告诉她,我找好了孕妇,等到那个谁死了,就生下来直接当你的儿子,接着做皇帝,你挂个名就能当太后,不用受累.皇后回答:如听从你的话,必死,不听你的话,也必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不听,死后可以见祖宗在天之灵!
然后她跑去找皇帝报告此事.然而当她见到奄奄一息的皇帝说出这件事时,皇帝陛下却说我知道.魏忠贤已经找到了皇帝,本着对社稷人民负责的态度,准备给皇后贡献一个儿子,以保证后继有人,皇帝非常高兴.这很正常,皇帝大人智商本不好使,加上病得稀里糊涂,脑袋也就只剩一团浆糊了.张皇后不但有心眼,而且很有耐心和皇帝长达几个时辰的长谈,终于让他相信,传位给弟弟,才是最好的选择.很快,住在信王府里的朱由检得到消息,皇帝要召见他.在当时的朝廷里,朱由检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来,一直悄无声息,什么梃击、红丸、移宫、三党、东林党、六君子,统统没有关系.他一直很低调,从不发表意见,当然,也没人征求他的意见.
但他是个明白人,至少他明白,此时此刻召他觐见,是个什么意思.就快断气的皇帝哥哥没有丝毫客套,一见面就拉住了弟弟的手,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吾弟当为尧舜.”尧舜是什么人,大家应该知道.朱由检惊呆了,像这种事,多少要开个会,大家探讨探讨,现在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突然收这么大份礼,怎么好意思呢?而且他一贯知道,自己的这位哥哥比较迟钝,没准是魏忠贤设的圈套,所以,他随即做出了答复:“臣死罪!”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皇帝已经撑不了多久,他决心,把自己的皇位传给眼前的这个人,但这一切,眼前的人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这可能是个圈套,非常危险,绝不能答应.两个人陷入了沉默.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从屏风后面站了出来,打破了僵局,并粉碎了魏忠贤的梦想.张皇后对跪在地上的朱由检说,事情紧急,不可推辞.朱由检顿时明白,这件事情是靠谱的,他马上答应了.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就在那一天,得知噩耗的魏忠贤没有发丧,他立即封锁了消息.他的意图很明显,在彻底控制政局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但在那天,他见到了匆匆闯进宫的英国公张维迎:“你进宫干什么?”“皇上驾崩了,你不知道?”“谁告诉你的?”“皇后.”魏忠贤确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皇帝刚刚驾崩,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集英国公张维迎入宫.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张维迎接到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事已至此,魏忠贤明白,没法再海选了,十七岁的朱由检,好歹就是他了.他随即见风使舵,派出亲信太监前去迎接.

揣着大饼登基的皇帝朱由检终于进宫了,战战兢兢地进来了.按照以往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当.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和无数先辈一样,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张皇后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皇帝大人早有准备:他是有备而来的.照某些史料的说法,他登基的时候,随身带着干粮(大饼),就藏在袖子里.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书,上面有四个拟好的年号,供他选择:明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就好比开店,得取个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选择时,必须谦虚谨慎.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朱由检说不好;
第二个是咸嘉,朱由检也说不好;
第三个是乾圣,朱由检还说不好;
最后一个是崇祯.朱由检说,就这个吧.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因为他很清楚,在这座宫里,所有的人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他随时都可能被人干掉.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可能是谋杀者,他不认识任何人,也不了解任何人,在空旷而阴森的宫殿里,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于是那天夜里,他坐在烛火旁,想出了一个办法,度过这惊险的一夜.他拦住了一个经过的太监,对他说:“你等一等.”太监停住了,崇祯顺手取走了对方腰间的剑,说道:“好剑,让我看看.”但他并没有看,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并当即宣布,奖赏这名太监.太监很高兴,也很纳闷,然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更纳闷的命令:“召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到这里来!”当所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并被告知,为犒劳他们的辛苦,今天晚上就呆在这里,皇帝请吃饭.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第一天度过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崇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魏忠贤绝不会放过他.
但事实上,魏忠贤不想杀掉崇祯,他只想控制这个人.而要控制他,就必须掌握他的弱点.所谓不怕你清正廉洁,就怕你没有爱好,魏忠贤相信,崇祯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几天后,他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这份礼物是四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四个漂亮的女人.男人的弱点,往往是女人,这就是魏忠贤的心得.这个理论是比较准确的,但对皇帝,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皇帝大人君临天下,要什么女人都行,送给他还未必肯要.对此,魏忠贤相当醒目,所以他在送进女人的同时,还附送了副产品——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是香料的一种,据说男人接触迷魂香后,会性欲大增,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就此而言,魏公公是很体贴消费者的,管送还管销.
但他万万想不到,这套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却毫无市场效果.据内线报告,崇祯压根就没动过那几个女人.因为四名女子入宫的那一天,崇祯对她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查,找到了那颗隐藏在腰带里的药丸.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了干,干死也白干.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其实魏忠贤对崇祯的印象很好.天启执政时,崇祯对他就很客气,见面就喊“厂公”(东厂),称兄道弟,相当激动,魏忠贤觉得,这个人相当够意思.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发现,崇祯是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不拉帮结派,完全搞不清状况.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没什么可担心的.然而魏忠贤并不这样看.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1)魏公公出第一招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使用一个方法.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一,魏忠贤突然上书,提出自己年老体弱,希望辞去东厂提督的职务,回家养老.皇帝已死,靠山没了,主动辞职,这样的机会,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放过的.就在当天,他得到了回复.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他对魏忠贤说,天启皇帝在临死前,曾对自己交代遗言:要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崇祯说,这句话,他从来不曾忘记过,所以,魏公公的辞呈,我绝不接受.魏忠贤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如此坦诚,如此和善,如此靠谱.就在那天,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既然这是一个听招呼的人,就没有必要撕破脸.崇祯没有撒谎,天启确实对他说过那句话,他也确实没有忘记,只是每当他想起这句话时,都禁不住冷笑.天启认为,崇祯是他的弟弟,一个听话的弟弟;而崇祯认为,天启是他的哥哥,一个白痴的哥哥.
虽然只比天启小六岁,但从个性到智商,崇祯都要高出一截,魏忠贤是什么东西,他是很清楚的.而他对魏公公的情感,也是很明确的——干掉这个死人妖,把他千刀万剐,掘坟刨尸!每当看到这个不知羞耻的太监耀武扬威,鱼肉天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极度的厌恶感,没有治国的能力,没有艰辛的努力,却占据了权位,以及无上的荣耀.一切应该恢复正常了.他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有皇帝罩着,谁也动不了他.现在皇帝换人了,没人再管这条狗,却依然动不了他.
因为这条狗,已经变成了狼.崇祯很精明,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敌人有多么强大.除自己外,他搞定了朝廷里所有的人,从大臣到侍卫,都是他的爪牙,身边没有盟友,没有亲信,没有人可以信任,他将独自面对狼群.如果冒然动手,被撕成碎片的,只有自己.所以要对付这个人,必须有点耐心,不用着急,游戏才刚刚开始.魏忠贤开始相信,崇祯是他的新朋友.
(2)魏公公第二次出招于是,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三,另一个人提出了辞呈.
这个人是魏忠贤的老搭档客氏.她不能不辞职,因为她的工作是奶妈.这份工作相当辛苦,从万历年间开始,历经三朝,从天启出生一直到结婚、生子,她都是奶妈.现在喂奶的对象死了,想当奶妈也没辙了.当然,她不想走,但做做样子总是要的,更何况魏姘头已经探过路了,崇祯是不会同意辞职的.一天后,她得到了答复——同意.
这一招彻底打乱了魏忠贤的神经,既然不同意我辞职,为什么同意客氏呢?崇祯的理由很无辜,她是先皇的奶妈,现在先皇死了,我也用不着,应该回去了吧.其实我也不好意思,前任刚死就去赶人,但这是她提出来的,我也没办法啊.于是在宫里混了二十多年的客大妈终于走到了终点,她穿着丧服,离开了皇宫,走的时候还烧掉了一些东西:包括天启皇帝小时候的胎发、手脚指甲等,以示留念.魏忠贤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走了,这引起了他极大的恐慌,他开始怀疑,崇祯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正逐渐将自己推入深渊.还不晚,现在还有反击的机会.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能不翻脸就不要翻脸,所以动手之前,必须证实这个判断.

第二天(九月初四),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这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
客氏被赶走,还可能是误会,毕竟她没有理由留下来,又是自己提出来的.而王体乾是魏忠贤的死党,对于这点,魏忠贤知道,崇祯也知道.换句话说,如果崇祯同意,魏忠贤将彻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那时,他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一天后,他得到了回复——拒绝.崇祯当即婉拒了王体乾的辞职申请,表示朝廷重臣,不能够随意退休.魏忠贤终于再次放心了,很明显,皇帝并不打算动手.王体乾没有退休,事实上,这对王太监而言,并非一件好事.

而刚舒坦下来的魏公公却惊奇地发现,事情发展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九月十五日,皇帝突然下发旨意奖赏太监,而这些太监,大都是阉党成员.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在第二天,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都察院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杨所修弹劾的并不是魏忠贤,而是四个人,分别是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这四个人的唯一共同点是,都是阉党,都是骨干,都很无耻.虽然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把柄满街都是,杨所修却分毫没有提及,事实上,他弹劾的理由相当特别——不孝.经杨所修考证,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合孝道.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当年的张居正就被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来整这四号小鱼小虾,很有意思.
魏忠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崔呈秀,是他的头号死党,很明显,矛头是对着他来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杨涟、左光斗死后,朝廷就没人敢骂阉党,杨所修跟自己并无过节,现在突然跳出来,必定有人主使.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魏忠贤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做出了批复,痛斥杨所修,说他是“率性轻诋”,意思是随便乱骂人.经过仔细观察,魏忠贤发现,杨所修上疏很可能并非皇帝指使,而从皇帝的表现来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总之,这只是个偶发事件.但当事人还是比较机灵的,弹劾当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辞职,表示自己确实违反规定,崇祯安慰一番后,同意几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留下了一个人——崔呈秀.事情解决了,几天后,另一个人却让这件事变得更为诡异.

(4)温水煮青蛙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这位陆万龄,是国子监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国子监里建生祠,魏忠贤应该与孔子并列之类的屁话,都是他说的,连校长都被他气走了.被弹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弹劾刚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审问.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毕竟陆万龄算是他的粉丝,但他到底是老江湖,当即进宫,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该依法处理.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两句,表示此事到此为止.处理完此事后,魏忠贤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头.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他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书,夸奖魏忠贤,并且殷切期望,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魏忠贤都快崩溃了,这是什么时候,老子都快完蛋了,这帮孙子还在拍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书,说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是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崇祯表示,如果没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经批准的,不修也不好,还是接着修吧,没事.
魏忠贤并不幼稚,他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故作姿态而已.但接下来皇帝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没等魏忠贤上门感谢,崇祯又下令了,从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个多月里,封赏了无数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荫职(给儿子的),受赏者全部都是阉党,从魏忠贤到崔呈秀,连已经死掉的老阉党魏广微都没放过,人死了就追认,升到太师职务才罢手.
魏忠贤终于放弃了最后的警惕,他确信,崇祯是一个好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魏忠贤判定,崇祯不喜欢自己,也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不碍事,不挡路,崇祯没必要跟自己玩命.
这个推理比较合理,却不正确.如魏忠贤之前所料,崇祯是有弱点的,他确实有一样十分渴求的东西,不是女人,而是权力.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必须除掉魏忠贤.青蛙遇到热水,会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温水.杨所修的弹劾,以及国子监副校长的弹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剧本里,只有封赏、安慰,和时有时无的压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雾,彻底混乱敌人的神经.经过一个多月的你来我往,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下来,至少看上去如此.
(5)人类智商之极致在这片寂静中,崇祯准备着进攻.几天后,寂静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祯.
吏科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大骂杨所修,公然为崔呈秀辩护,而且还上纲上线,说这是东林余党干的,希望皇帝严查.和杨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样,此时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和上次一样,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魏忠贤.也和上次一样,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贤.杨所修上疏攻击的时候,崇祯很惊讶,陈尔翼上疏反击的时候,魏忠贤也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作为一个政治新手,崇祯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团团转.但他并不知道,在这场游戏中,被耍的人,还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做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做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这是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帐,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

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的所有黑锅都让他背上,精彩,真精彩.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几乎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几乎得到,就是没有得到.因为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崔呈秀.
崔呈秀成为阉党的头号人物,绝非善类,这把戏能骗过魏忠贤,却骗不了崔呈秀.弹劾发生的当天,他就看穿了这个诡计,他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但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十分从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派人找到了杨所修,大骂了对方一顿,最后说,如果你不尽快了结此事,就派人查你.大家同坐一条船,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敢玩阴的,大家就一起完蛋!这句话相当有效,杨所修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上疏,为崔呈秀辩解.问题是,他已经骂过了,再上疏辩护,实在有点婊子的感觉,所以,这个当婊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陈尔翼.问题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来,就是让他背锅的,现在把他拉出来,就必须填个人进去,杨所修不行,魏忠贤不行,崇祯更不行,实在很难办.但陈尔翼不愧是老牌给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所谓“东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来,杨所修是无知的,崔呈秀是无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天上:“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满,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1627)十月十五日,云南监察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党,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杨维垣是阉党.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们,反正干了也没损失,不干白不干,白干谁不干?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但崇祯没有动手.他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党,但他就是不动手.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依然豁出去硬干,行动极其反常.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乱,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身影.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身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交代.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书,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一直以来,崔呈秀都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干儿子.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6)真正的机会到来了.十月二十三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书,弹劾崔呈秀,以及魏忠贤.崇祯决定,开始行动.因为他知道,这个叫陆澄源的人并不是阉党分子,此人职位很小,但名气很大,具体表现为东林党当政,不理东林党,阉党上台,不理阉党,是公认的混不吝,软硬都不吃,他老人家动手,就是真要玩命了.接下来的是例行程序,崇祯照例批评,崔呈秀照例提出辞职.但这一次,崇祯批了,勒令崔呈秀立即滚蛋回家.崔呈秀哭了,这下终于完蛋了.魏忠贤笑了,这下终于过关了.丢了个儿子,保住了命,这笔交易相当划算.
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两天后,兵部主事钱元悫上书,痛斥崔呈秀,说崔呈秀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魏忠贤.然后他又开始痛斥魏忠贤,说魏忠贤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皇帝.不知钱主事是否过于激动,竟然还稍带了皇帝,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封奏疏送上去的时候,皇帝竟然全无反应.几天后,刑部员外郎史躬盛上疏,再次弹劾魏忠贤,在这封奏疏里,他痛责魏忠贤,为表达自己的愤怒,还用上了排比句.
魏忠贤终于明白,自己上当了,然而为时已晚.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魏文盲并不清楚,朝廷斗争从来只有单项选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天启皇帝死的那天,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谋逆.他曾胜券在握,只要趁崇祯立足未稳,及早动手,一切将尽在掌握.然而,那个和善、亲切的崇祯告诉他,自己将继承兄长的遗愿,重用他,信任他,太阳照常升起.于是他相信了.所以他完蛋了.
现在反击已不可能,从他抛弃崔呈秀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威信,一个不够意思的领导,绝不会有够意思的员工.阉党就此土崩瓦解,他的党羽纷纷辞职,干儿子、干孙子跟他划清界线,机灵点的,都在家写奏疏,反省自己,痛骂魏公公,告别过去,迎接美好的明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狂风暴雨,魏忠贤决定,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当年他曾用过这一招,效果很好.这招的名字,叫做哭.在崇祯面前,魏忠贤嚎啕大哭,失声痛哭,哭得死去活来.崇祯开始还安慰几句,等魏公公哭到悲凉处,只是不断叹气.眼见哭入佳境,效果明显,魏公公收起眼泪,撤了.哭,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高难度技术.当年严嵩就凭这一招,哭倒了夏言,最后将其办挺.他也曾凭这一招,扭转了局势,干掉了杨涟.魏公公相信,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定能够感动崇祯.崇祯确实很感动.他没有想到,一个人竟然可以恶心到这个程度,都六十的人了,几乎毫无廉耻,眼泪鼻涕说下就下,不要脸,真不要脸.到现在,朝廷内外,就算是扫地的老头,都知道崇祯要动手了.
但他就不动手,他还在等一样东西.其实朝廷斗争,就是街头打架斗殴,但斗争的手段和程序比较特别.拿砖头硬干是没办法的,手持西瓜刀杀入敌阵也不是不行的,必须遵守其自身规律,在开打之前,要先放风声,讲明老子是哪帮哪派,要修理谁,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死磕,才能动手.
崇祯放出了风声,他在等待群臣的响应.可是群臣不响应.

截至十月底,敢公开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只有两三个,这一事实说明,经过魏公公几年来的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人已经没种了.没办法,这年头混饭吃不易,等形势明朗点,我们一定出来落井下石.

(7)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然而崇祯终究等来了一个有种的人.十月二十六日,一位国子监的学生对他的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敢于反抗!我虽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撼!”第二天,国子监监生钱嘉

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钱嘉征虽然只是学生,但文笔相当不错,内容极狠,态度极硬,把魏忠贤骂得狗血淋头,引起极大反响.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立即进宫面见崇祯.遗憾,他没有玩出新意,还是老一套,进去就哭,哭的痛不欲生,感觉差不多了,就收了神功,准备回家.就在此时,崇祯叫住了他:“等一等.”他找来一个太监,交给他一份文书,说:“读.”就这样,魏忠贤亲耳听到了这封要命的文书,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他痛苦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了一双冷酷的眼睛和嘲弄的眼神.那一刻,他的威望、自信、以及抵抗的决心,终于彻底崩溃.精神近乎失常的魏忠贤离开了宫殿,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还有一个人,能挽救所有的一切.魏忠贤去找的人,叫做徐应元.徐应元的身份,是太监,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就是崇祯的太监.事到如今,只能求他了.
徐应元是很够意思的,他客气地接待了魏忠贤,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立即辞职,退休回家,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魏忠贤思前想后,认了.立即回家,找人写辞职信,当然,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感谢徐应元对他的帮助.徐应元之所以帮助魏忠贤,是想让他死得更快.和魏忠贤一样,大多数太监的习惯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一直以来,崇祯都希望,魏忠贤能自动走人(真心实意),毕竟阉党根基太深,这样最省事.在徐应元的帮助下,第二天,魏忠贤提出辞职了,这次他很真诚.同日,崇祯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落马的那天,魏忠贤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争权,无论如何,崇祯都不会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一年前,东林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应该说,魏忠贤的生活是很不错的,混了这么多年,有钱有房有车,啥都不缺了.特别是他家的房子,就在现在北京的东厂胡同,二环里,黄金地段,交通便利,我常去附近的社科院近代史所开会,曾去看过,园林假山、深宅大院,上千平米,相当气派,但据说这只是当年他家的角落,最多也就六分之一.从河北肃宁的一个小流氓,混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好歹有个留京指标.但这个指标的有效期,也只有三天了.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日,崇祯下令,魏忠贤劳苦功高,另有重用——即日出发,去凤阳看坟.得到消息的魏忠贤非常沮丧,但他不知道,崇祯也很沮丧.崇祯是想干掉魏忠贤的,但无论如何,魏公公总算是三朝老监,前任刚死两个月,就干掉他实在不好意思.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决定.
当他宣布赶走魏忠贤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他的决定,而这个人,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或许是收了钱,或许是说了情,反正徐应元是站出来了,公然为魏忠贤辩护,希望皇帝给他个面子.面对这个伺候了自己十几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崇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奴才!敢与奸臣相通,打一百棍,发南京!”太监不是人啊.顺便说一句,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关系不好还不能叫,只能称臣,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
这件事情让崇祯意识到,魏忠贤是不会消停的.而下一件事使他明白,魏忠贤是非杀不可的.确定无法挽回,魏公公准备上路了,足足准备了三天.在这三天里,他只干了一件事——打包.既然荣华于我如浮云,那就只要富贵吧.但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几百个仆人干了六天,清出四十大车,然后光荣上路,前呼后拥,随行的,还有一千名隶属于他本人的骑兵护卫.就算是轻度弱智的白痴,都知道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大难当头,竟然如此嚣张,真是活腻了.魏忠贤没有活腻,他活不到九千九百岁,一百岁还是要追求的.事实上,这个大张旗鼓的阵势,是他最后的诡计.这个诡计的来由是历史.历史告诉我们,战国的时候,秦军大将王翦出兵时,一边行军一边给秦王打报告,要官要钱,贪得无厌,有人问他,他说,我军权在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秦王放心.此后,这一招被包括萧何在内的广大仁人志士(识相点的)使用,魏忠贤用这招,说明他虽不识字,却还是懂得历史的.可惜,是略懂.
魏公公的用意是,自己已经无权无势,只求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这么大排场,只是想告诉崇祯老爷,俺不争了,打算好好过日子.然而,他犯了一个错误——没学过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点,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虑.王翦的招数能够奏效,是因为他手中有权,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实际上是跟秦王签合同,我只要钱要官,帮你打江山,绝不动你的权.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无权无官,凭什么签合同?所以崇祯很愤怒,他要把魏忠贤余下的都拿走,他的钱,还有他的命.魏忠贤倒没有这个觉悟,他依然得意洋洋地出发了.
但聪明人还是有的,比如他的心腹太监李永贞,就曾对他说,低调,低调点好.魏忠贤回答:若要杀我,何须今日?今日之前,还无须杀你.魏忠贤出发后的第三天,崇祯传令兵部,发出了逮捕令.这一天是十一月六日,魏忠贤所在的地点,是直隶河间府阜城县.护卫簇拥的魏公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几天来,他在京城的内线不断向他传递着好消息:他的亲信,包括五虎、五彪纷纷落马,老朋友王体乾退了,连费尽心思拉下水的徐应元也被发配去守陵,翻身已无指望.就在他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京城的快马又告诉他一个最新的消息:皇帝已经派人追上来了.威严的九千九百岁大人当场就晕了过去.
追上来,然后呢?逮捕,入狱,定罪,斩首?还是挨剐?
(8)五更断魂曲送魏公公上路天色已晚,无论如何,先找个地方住吧,活过今天再说.
魏忠贤进入了眼前的这座小县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阜城县是个很小的县城,上千人一拥而入,挤满了所有的客店,当然,魏忠贤住的客店,是其中最好的.
为保证九千岁的人有地方住,许多住店的客人都被赶了出去,虽然天气很冷,但这无关紧要,毕竟他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个姓白的书生,来自京城.
所谓最好的客店,也不过是几间破屋而已,屋内没有辉煌的灯光,十一月的天气非常的冷,无情的北风穿透房屋,发出凄冷的呼啸声.
在黑暗和寒冷中,伟大的,无与伦比的,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蜷缩在那张简陋的床上,回忆着过往的一切.
隆庆年间出生的无业游民,文盲,万历年间进宫的小杂役,天启年间的东厂提督,朝廷的掌控者,无数孙子的爷爷,生祠的主人,堪与孔子相
到而今,只剩破屋、冷床,孤身一人.
荒谬,究竟是自己,还是这个世界?
四十年间,不过一场梦幻.
此时,他的窗外,站立着那名姓白的书生.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没有月光,在黑暗和风声中,书生开始吟唱.
在史料中,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桂枝儿》,但它还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五更断魂曲.
曲分五段,从一更唱到五更: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时,展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稠.
如今芦为帷,土为坑,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夜将中,鼓咚咚,更锣三下.
梦才成,又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为私衙.
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城楼上,敲四鼓,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里,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闹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终,断魂.
多年后,史学家计六奇在他的书中记下了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但这一段,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是有争议的,就史学研究而言,如此诡异的景象,实在不像历史.但我相信,在那个夜晚,我们所知的一切是真实的.因为历史除了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外,有时也喜欢开开玩笑,算算总账.至于那位姓白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但在那天夜里,魏忠贤听到的,不是这首曲子,而是他的一生.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想当初,势顷朝,谁人不敬?
如今寂廖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强迫母亲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性,把铁钉钉入杨涟的脑门,把东林党赶尽杀绝.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他把魏忠贤送到了阜城县的这所破屋里.这里距离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四十年前,他经过这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现在,他回来了,即将失去所有的一切.我认为,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折腾,因为得到后再失去,远比一无所有要痛苦得多.魏公公费尽心力,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却发现,是他娘的折返跑.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真个不如死??
那就死吧.魏忠贤找到了布带,搭在了房梁上,伸进自己的脖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第二天早上,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党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

(9)清算阉党清单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客氏.虽然她已经离宫,但崇祯下令,把她又拎了进来.进来后先审,但客氏为人极其阴毒,且以耍泼闻名,问什么都骂回去.于是换人,换了个太监审,而且和魏忠贤有仇,由于不算男人,也就谈不上不打女人,加上没文化,不会吵架,二话不说就往死里猛打.客氏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货,一打就服,害死后妃,让皇后流产,找孕妇入宫冒充皇子,出主意害人等等,统统交代,只求别打.但那位太监似乎心理有点问题,坦白交代还打,直到奄奄一息才罢休.口供报上来,崇祯十分震惊,下令将客氏送往浣衣局做苦工.当然了,这只是个说法,客氏刚进浣衣局,还没分配工作,就被乱棍打死,跟那位被她关入冷宫,活活渴死的后妃相比,这种死法没准还算痛快点.客氏死后,她的儿子被处斩,全家被发配.
按身份排,下一个应该是崔呈秀..得知魏忠贤走人的消息后,崔呈秀下令,准备一桌酒菜,开饭.吃饭的方式很特别,和韦小宝一样,他把自己大小老婆都拉出来,搞了个聚餐,还摆上了多年来四处搜刮的古玩财宝.然后一边吃,一边拿起他的瓶瓶罐罐(古董),砸.吃一口,砸一个,吃完,砸完,就开始哭.哭好,就上吊.按日期推算,这一天,魏忠贤正在前往阜城县的路上.兄弟先走一步.消息传到京城,崇祯非常气愤,老子没让你死,你就敢死?随即批示:“虽死尚有余辜!论罪!”经过刑部商议,崔呈秀应该斩首.虽然人已死了,不要紧,有办法.于是刚死不久的崔呈秀又被挖了出来,被斩首示众,怎么杀是个能力问题,杀不杀是个态度问题.接下来是抄家,无恶不作的崔呈秀,终于为人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由于他多年来勤奋地贪污受贿,存了很多钱,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光房子就有几千间,等同于替国家攒钱,免去了政府很多麻烦.作为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崔呈秀受到了高标准的接待,以此为基准,一号魏忠贤和二号客氏,接待标准应参照处理.
所以,魏忠贤和客氏被翻了出来,客氏的尸体斩首,所谓死无全尸.魏忠贤惨点,按崇祯的处理意见,挖出来后剐了,死后凌迟,割了几千刀.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魏公公进了地府,小鬼认不出他,但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在残缺的尸体面前,明代有史以来最大,最邪恶的政治团体阉党,终于彻底崩盘.
接下来的场景,是可以作为喜剧素材的.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无数人前来投奔,上至六部尚书,大学士,下到地方知府知县,能拉上关系,就是千恩万谢.现在而今眼目下,没办法了,能撤就撤,不能撤就推,比如蓟辽总督阎鸣泰,有一项绝技——修生祠,据我统计,他修的生祠有十余个,遍布京城一带,有的还修到了关外,估计是打算让皇太极也体验一下魏公公的伟大光辉.凭借此绝活,当年很是风光,现在麻烦了,追查阉党,头一个就查生祠,谁让修的,谁出的钱,生祠上都刻着,跑都跑不掉.为证明自己的清白,阎总督上疏,进行了耐心的说明,虽说生祠很多,但还是可以解释的,如保定的生祠,是顺天巡抚刘诏修的,通州的生祠,是御史梁梦环修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下级,作为上级领导,责任是有的,监督不够是有的,检讨是可以的,撤职坐牢是不可以的.
但最逗的还是那位国子监的陆万龄同学,本来是一穷孩子,卖力捧魏公公,希望能够混碗饭吃,当年也是风光一时,连国子监的几位校长都争相支持他,陆先生本人也颇为得意.然而学校领导毕竟水平高,魏公公刚走,就翻脸了,立马上疏,表示国子监本与魏忠贤势不两立,出了陆万龄这种败类,实在是教育界的耻辱,将他立即开除出校.
据统计,自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几个月里,朝廷的公文数量增加了数倍,各地奏疏纷至沓来,堪称数十年未有之盛况.这些奏疏字迹相当工整,包装相当精美,内容相当扯淡:上来就痛骂魏忠贤,痛骂阉党,顺便检举某些同事的无耻行径,最后总结: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愤怒,跟我不相干.心中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不是阉党,皇帝大人,您就把我们当个屁放了吧.
效果很明显,魏忠贤倒台一个月里,崇祯毫无动静,除客氏崔呈秀外,大家过得都还不错.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乃至于全国各级地方机构,都由阉党掌握,所谓法不责众,大家都有份,你能把大家都拉下水吗?把我们都抓了,找谁帮你干活?
所以,在阉党同志们看来,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该怎么活还怎么活.这个看法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管用的.而崇祯,属于少数派.
一直以来,崇祯处理问题的理念比较简单,就四个字——斩草除根.所谓法不责众,在他那里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的祖宗有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比如朱元璋,胡惟庸案件,报上来同党一万人,杀,两万人,杀杀,三万人,杀杀杀.无非多说几个杀字,不费劲.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道理还一样.
六部尚书是阉党,就撤尚书,侍郎是阉党,就撤侍郎,一半人是阉党,就撤一半,全是,就全撤,大明没了你们就不转吗?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有的是,谁怕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奏疏内容雷同,但崇祯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不但看了,而且还保存下来.很简单,真没事的人是不会写这些东西的,原本找不着阉党,照着奏疏抓人,贼准.
十一月底,准备工作就绪,正式动手.
最先处理的,是魏忠贤的家属,他侄子魏良卿,屁都不懂的蠢人,也封到公爵了(宁国公),还有客氏的儿子候国兴(锦衣卫都指挥使),统统拉出去剁了.接下来,是他的亲信太监,毕竟大家生理结构相似,且狼狈为奸,算半亲戚,优先处理.这拨人总共有四个,分别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秉笔太监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作为头等罪犯,这四位按说都该杀头,可到最后,却只死了两个,杀了一个.第一个死的是李朝钦,他是跟着魏忠贤上吊的,并非他杀,算自杀.唯一被他杀的,是李永贞.其实这位兄弟相当机灵,早在九月底,魏公公尚且得意的时候,他就嗅出了风声,连班都不上了,开始在家修碉堡,把院子封得严严实实,只留小洞送饭,每天窝在里面,打死也不出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李永贞没有看到胜利的一天,到了十月底,他听说魏忠贤走人了,顿时大喜,就把墙拆了,出来放风.刚高兴几天,又听到消息,皇帝要收拾魏公公了,慌了,再修碉堡也没用了.
于是他使出了绝招——行贿.当然,行贿崇祯是不管用的,他拿出十余万两银子(以当时市价,合人民币六千万至八千万),送给了崇祯身边的贴身太监,包括徐应元和王体乾.这两人都收了.不久后,他得到消息,徐应元被崇祯免了,而王体乾把他卖了.在名列死亡名单的这四位死太监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王体乾了.此人是魏忠贤的铁杆,害死王安,迫害东林党,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是阉党的首脑人物.
但奇怪的是,当我翻阅几百年前那份阉党的最终定罪结果时,却惊奇地发现,以他的丰功劣迹,竟然只排七等(共有八等),罪名是谄附拥戴,连罚款都没交,就给放了.伺候崇祯十几年的徐应元,光说了几句话,定罪比他还高(五等),这个看上去很难理解的现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王体乾叛变了.据史料分析,王体乾可能很早就“起义”了,所以一直以来,崇祯对魏忠贤的心理活动、斗争策略都了如指掌,当了这么久卧底,也该歇歇了.
所以他钱照收,状照告,第二天就汇报了崇祯,李永贞得知后,决定逃跑.跑吧,大明天下,还能跑去非洲不成?十几天后,他被抓捕归案.进了号子,李太监还不安分,打算自杀,他很有勇气地自杀了四次,却很蹊跷地四次都没死成,最后还是被拉到刑场,一刀了断.名单上最后一位,就是刘若愚了.这位仁兄,应该是最有死相的,早年加入阉党,一直是心腹,坏事全干过,不是卧底,不是叛徒,坦白交代,主动退赃之类的法定情节一点没有,不死是不可能的.可他没死.因为刘若愚虽然罪大恶极,但这个人有个特点:能写.在此之前,阉党的大部分文件,全部出于他手,换句话说,他算是个技术人员,而且他知道很多情况,所以崇祯把他留了下来,写交代材料.刘太监很敬业,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所写的《酌中志》,成为后代研究魏忠贤的最重要史料.
只要仔细阅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招安后,宋江死了,最能打的李逵死了,最聪明的吴用也死了,活下来的,大都是身上有门手艺的,比如神医安道全之流.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学一门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处理完人妖后,接下来的就是人渣了,主要是“五虎”和“五彪”.
五虎是文臣,分别是(排名分先后):兵部尚书崔呈秀、原兵部尚书田吉、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卿倪文焕、副都御史李燮龙.
五彪是武官,分别是: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指挥许显纯、都督同知崔应元、右都督孙云鹤、锦衣卫佥事杨寰.
关于这十个人,就不多说了,其光辉事迹,不胜枚举,比如田尔耕,是迫害“六君子”的主谋,并杀害了左光斗等人,而许显纯大人,曾亲自把钉子钉进杨涟脑门.用今天的话说,足够枪毙几个来回.因为此十人一贯为非作歹,民愤极大,崇祯下令,将其逮捕,送交司法部门处理.
经刑部、都察院调查,并详细会审,结果如下:
崔呈秀已死,不再追究,其他九人中,田尔耕、许显纯曾参与调查杨涟、左光斗等人的罪行,结果过失致人死亡,入狱,剩余七人免官为民,就此结案.这份判决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恬不知耻.
崇祯很不满意,随即下令,再审.皇帝表态,不敢怠慢,经过再次认真细致的审讯,重新定罪如下:
以上十人,除崔呈秀已死外,田尔耕、许显纯因为过失致人死亡,判处死缓,关入监狱,其余七人全部充军,充军地点是离其住处最近的卫所.鉴于有群众反应,以上几人有贪污罪行,为显示威严,震慑罪犯,同时处以大额罚款,分别是倪文焕五千两,吴淳夫三千两,李燮龙、田吉各一千两.结案.
拿钉子钉耳朵,打碎全身肋骨,是过失致人死亡,贪了这么多年,只罚五千、三千,你以为老子好哄是吧.更奇怪的是,案子都判了,有些当事人根本就没到案,比如田吉,每天还出去遛弯,十分逍遥.其实案子审成这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审讯此案的,是刑部尚书苏茂相、都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苏茂相是阉党,曹思诚也是阉党.让阉党审阉党,确实难为他了.愤怒之余,崇祯换人了,他把查处阉党的任务交给了吏部尚书王永光.可王永光比前两位更逗,命令下来他死都不去,说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承担任务.因为王永光同志虽然不是阉党,也不想得罪阉党.
按苏茂相、曹思诚、王永光以及无数阉党们的想法,形势是很好的,朝廷内外都是阉党,案子没人敢审,对五虎、五彪的处理,可以慢慢拖,实在不行,就判田尔耕和许显纯死刑,其他的人能放就放,不能放,判个充军也就差不多了.没错,司法部长、监察部长、人事部长都不审,那就只有皇帝审了.
几天后,崇祯直接宣布了对五虎五彪的裁定,相比前两次裁决,比较简单:田吉,杀!吴淳夫,杀!倪文焕,杀!田尔耕,杀!许显纯,杀!崔应元,杀!孙云鹤,杀!杨寰,杀!李燮龙,杀!崔呈秀,已死,挖出来,戳尸!以上十人,全部抄家!没收全部财产!什么致人死亡,什么入狱,什么充军,还他娘就近,什么追赃五千两,都去死吧!
曹思诚、苏茂相这帮等阉党本来还有点想法,打算说两句,才发现,原来崇祯还没说完.“左都御史曹思诚,阉党,免职查办!”“刑部尚书苏茂相,免职!”跟我玩,玩死你们!
随即,崇祯下令,由乔允升接任刑部尚书,大学士韩旷、钱龙锡主办此案,务必追查到底,宁可抓错,不可放过.挑出上面这几个人办事,也算煞费苦心,乔允升和阉党向来势不两立,韩旷这种老牌东林党,不往死里整,实在对不起自己.扫荡,一个不留!几天过去,经过清查,内阁上报了阉党名单,共计五十多人,成果极其丰硕.然而这一次,崇祯先更为愤怒,他当即召集内阁,严厉训斥:人还不够数,老实点!
大臣们都很诧异,都五十多了,还不够吗?既然皇上说不够,那就再捞几个吧.
第二天,内阁又送上了一份名单,这次是六十几个,该满意了吧.这次皇帝大人没有废话,一拍桌子:人数不对,再敢糊弄我,以抗旨论处!崇祯是正确的,内阁的这几位仁兄,确实糊弄了他.虽然他们跟阉党都有仇,且皇帝支持,但阉党人数太多,毕竟是个得罪人的事,阉党也好,东林党也罢,不过混碗饭吃,何必呢?不管了,接着糊弄:“我们是外臣,宫内的人事并不清楚.”崇祯冷笑:“我看不是不知道,是怕得罪人吧(特畏任怨耳)!”
怪事,崇祯初来乍到,他怎么知道人数不对呢?崇祯帮他们解开了这个迷题.他派人抬出了几个包裹,扔到阁臣面前,说:“看看吧.”打开包裹的那一刻,大臣们明白,这次赖都赖不掉了.包裹里的,是无数封跟魏忠贤勾搭的奏疏,很明显,崇祯不但看过,还数过.混不过去,只能玩命干了.
就这样,自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一直到崇祯元年(1628)三月,足足折腾了四个月,阉党终于被彻底整趴下了.最后的名单,共计二百六十一人,分为八等.
特等奖得主两人,魏忠贤,客氏,罪名:首逆,处理:凌迟.
一等奖得主六人,以崔呈秀为首,罪名:首逆同谋,处理:斩首.
二等奖得主十九人,罪名:结交近侍,处理:秋后处决.
三等奖得主十一人,罪名:结交近侍次等,处理:流放.
此外,还有四等奖得主(逆孽军犯)三十五人,五等奖得主(谄附拥戴军犯)十六人,六等奖得主(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七等奖
得主(祠颂)四十四人,各获得充军、有期徒刑、免职等奖励.
以上得奖结果,由大明北京市公证员朱由检同志公证,有效.

对此名单,许多史书都颇有微辞,说是人没抓够,放跑了某些阉党,讲这种话的人,脑袋是有问题的.
我算了一下,当时朝廷的编制,六部只有一个部长,两个副部长(兵部有四个),每个部有四个司(刑部和户部有十三个),每个司司长(郎中)一人,副司长(员外郎)一人,处长(主事)两人.还有大衙门都察院,加上各地御史,才一百五十人,其余部门人数更少,总共(没算地方政府)大致不会超过八百人.
人就这么多,一下子刨走两百六十多,还不算多?其实人家也是有苦衷的,毕竟魏公公当政,不说几句好话,是混不过去的,现在换了领导,承认了错误,也就拉倒了吧.然而崇祯不肯拉倒,不只他不肯,某些人也不肯.这个某些人,是指负责定案的人.大家在朝廷里,平时你来我往,难免有点过节,现在笔在手上,说你是阉党,你就是阉党,大好挖坑机会,不整一下,难免有点说不过去.比如大学士韩旷,清查阉党毫不积极,整人倒是毫不含糊,骂过魏公公的,不一定不是阉党,骂过他的,就一定是阉党,写进去!
更搞笑的是,由于人多文书多,某些兄弟被摆了乌龙,明明当年骂的是张居正,竟然被记成了东林党,两笔下去就成了阉党,只能认倒霉.此外,在这份名单上,还有几位有趣的人物.比如那位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公公立牌坊的陆万龄同学,屁官都不是,估计连魏忠贤都没见过,由于风头太大,竟然被订为二等,跟五虎五彪一起,被拉出去砍了.那位第一个上疏弹劾魏公公的杨维垣,由于举报有功,被定为三等,拉去充军.而在案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陈尔翼、杨所修,也没能跑掉,根据情节,本来没他们什么事,鉴于其双簧演得太过精彩,由皇帝特批六等奖,判处有期徒刑,免官为民.总体说来,这份名单虽然有点问题,但是相当凑合,弘扬了正气,恶整了恶人,虽然没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没有放过大多数坏人,史称“钦定逆案”.

(10)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其实崇祯和魏忠贤无仇,办案子,无非是魏公公挡道,皇帝看不顺眼,干掉了.但某些人就不同了.干掉是不够的,死了的人挫骨扬灰,活着的人赶尽杀绝,才算够本!
黄宗羲就是某些人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七君子”中黄遵素的长子,黄宗羲可谓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算术、天文.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他不知道的,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更让人无语的是,黄宗羲还懂得经济学,他经过研究发现,每次农业税法调整,无论是两税法还是一条鞭法,无论动机如何善良,最终都导致税收增加,农民负担加重,换句话说,不管怎么变,最终都是加.这一原理后被社科院教授秦晖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善莫大焉.但这四个字放在当时的黄宗羲身上,是不大恰当的,因为他既不善良,也不大度.当时恰好朝廷审讯许显纯,要找人作证,就找来了黄宗羲.
事情就是这么闹起来的.许显纯此人,说是死有余辜,还真是有余辜,拿锤子砸人的肋骨,用钉子钉人耳朵,钉人的脑袋,六君子、七君子,大都死在他的手中,为人恶毒,且有心理变态的倾向.此人向来冷酷无情,没人敢惹,杨涟如此强硬,许先生毫不怯场,敢啃硬骨头,亲自上阵,很有几分硬汉色彩.但让人失望的是,轮到这位变态硬汉入狱,当场就怂了,立即展现出了只会打人,不会被人打的特长.他全然没有之前杨涟的骨气,别说拿钉子顶脑门,给他几巴掌,立马就晕,真是窝囊死了.
值得庆幸的是,崇祯的监狱还比较文明,至少比许显纯在的时候文明,打是打,但锤子、钉子之类的东西是不用的,照此情形,审完后一刀了事,算是便宜了他.但便宜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审讯开始,先传许显纯,以及同案犯“五彪”之一的崔应元,然后传黄宗羲.黄宗羲上堂,看见仇人倒不生气,表现得相当平静,回话,作证,整套程序走完,人不走.大家很奇怪,都看着他.别急,先不走,好戏刚刚开场.黄宗羲来的时候,除了他那张作证的嘴外,还带了一件东西——锥子.审讯完毕,他二话不说,操起锥子,就奔许显纯来了.这一刻,许显纯表现出了难得的单纯,他不知道审案期间拿锥子能有啥用,只是呆呆地看着急奔过来的黄宗羲,等待着他的答案.答案是一声惨叫.黄宗羲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手持锥子,疯狂地朝许显纯身上戳,而许显纯也不愧孬种本色,当场求饶,并满地打滚,开始放声惨叫.
许先生之所以大叫,是有如意算盘的:这里毕竟是刑部大堂,众目睽睽之下,难道你们都能看着他殴打犯人吗?答案是能.无论是主审官还是陪审人员,没有一个人动手,也没有人上前阻拦,大家都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黄宗羲不停地扎,许显纯不停地喊,就如同电视剧里最老套的台词:你喊吧,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
因为所有人都记得,这个人曾经把钢钉扎进杨涟的耳朵和脑门,那时,没有人阻止他.但形势开始变化了,许显纯的声音越来越小,鲜血横流,黄宗羲却越扎越起劲,如此下去,许先生被扎死,黄宗羲是过瘾了,黑锅得大家背.于是许显纯被拉走,黄宗羲被拉开,他的锥子也被没收.审完了,仇报了,气出了,该消停了.黄宗羲却不这么认为,他转头,又奔着崔应元去了.其实这次审讯,崔应元是陪审,无奈碰上了黄恶棍,虽然没挨锥子,却被一顿拳打脚踢,鼻青脸肿.到此境地,主审官终于认定,应该把黄宗羲赶走了,就派人上前把他拉开,但黄宗羲打上了瘾,被人拉走之前,竟然抓住了崔应元的胡子,活生生地拔了下来!当年在狱中狂施暴行的许显纯,终于尝到了暴行的滋味,等待着他的,是最后的一刀.
什么样的屠夫,最终也只是懦夫.如许显纯等人,都是钦定名单要死的,而那些没死的,似乎还不如死了的好.比如阉党骨干,太仆寺少卿曹钦程,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家养老,结果所到之处,都是口水(民争唾其面),实在呆不下去,跑到异地他乡买了个房子住,结果被人打听出来,又是一顿猛打,赶走了.还有老牌阉党顾秉谦,家乡人对他的感情可谓深厚,魏忠贤刚倒台,人民群众就冲进家门,烧光了他家,顾秉谦跑到外地,没人肯接待他,最后在唾骂声中死去.
而那些名单上没有,却又应该死的,也没有逃过去.比如黄宗羲,他痛殴许显纯后,又派人找到了当年杀死他父亲的两个看守,把他们干掉了.大明是法制社会,但凡干掉某人,要么有司法部门批准,要么偿命,但黄宗羲自己找人干了这俩看守,似乎也没人管,真是没王法了.黄宗羲这么一闹,接下来就热闹了,所谓“六君子”、“七君子”,都是有儿子的.先是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濂上书,要为父亲魏大中伸冤,然后是杨涟的儿子杨之易上书,为父亲杨涟伸冤,几天后,周顺昌的儿子周茂兰又上书,为父亲周顺昌伸冤.
顺便说一句,以上这几位的上书,所用的并非笔墨,而是一种特别的材料——血.这也是有讲究的,自古以来,但凡奇冤都写血书,不用似乎不够分量.但崇祯同志就不干了,拿上来都是血迹斑斑的东西,实在有点发怵,随即下令:你们的冤情我都知道,但上奏的文书是用墨写的,用血写不合规范,今后严禁再写血书.但他还是讲道理的,崇祯二年(1629)九月,他下令,为殉难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追授官职,并加封谥号.杨涟得到的谥号,是忠烈,以此二字,足以慨其一生.
至此,为祸七年之久的阉党之乱终于落下帷幕,大明有史以来最强大,最邪恶的势力就此倒台.纵使它曾骄横一时,纵使它曾不可一世.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神灵、天命,对魏忠贤而言,都是放屁,在他的身上,只有一样东西——迷信.不信道德,不信仁义,不信报应,不信邪不胜正.迷信自己,迷信力量,迷信权威,迷信可以为所欲为,迷信将取得永远的胜利.
而在遍览史书十余载后,我信了,至少信一样东西——天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它告诉我,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满目疮痍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启用袁崇焕救火员崇祯登场.他浇的第一盆水,叫做袁崇焕.
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起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十九日.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烂.
几天后,在老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了复起任职通知,大吃一惊.吃惊的不是复起,而是职务.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
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是兵部副部长,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二品正部级,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布衣袁崇焕就变成了正部级副部长.袁部长明显没缓过劲来,在家呆了几个月,啥事都没干,却又等来了第二道任职令.这一次,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明代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任职令诞生了.因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所谓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部长,很牛,但最牛的官职,是后四个字——督师蓟辽.明代的地方官,最大的是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为防互相扯皮,由中央下派特派员统一管理,即为巡抚.鉴于后期经营不善,巡抚只管一个地方,也摆不平,就派高级特派员管理巡抚,即为总督.到了天启崇祯,局势太乱,连总督都搞不定了,就派特级特派员,比总督还大,即为督师.督师是明代除皇帝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而要当巡抚、总督、督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要当巡抚,至少混到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级)或是六部侍郎(副部级),才有资格.而担任总督的,一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部级),或是六部尚书(部长).明代最高级别的干部,就是部级,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比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督师.袁崇焕例外.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袁百姓,几月后,他就成了袁尚书,还破格当上了督师,而袁督师的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换句话说,袁督师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任职令同时告知,立刻启程,赶到京城,皇帝急着见你.崇祯确实急着见袁崇焕,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自从被袁崇焕打跑后,皇太极始终很消停,他没有继续用兵,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举动.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努尔哈赤算半个野蛮人,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牲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
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总而言之,他很温和.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呸完了,接着说.
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
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更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在紫禁城里的平台,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七月十四,鬼门大开,阴风四起.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计五年,全辽可复.”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越的战略制定者.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
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以上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立即.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敢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他刚走到半路,得知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由于不发工资发生了兵变.
我曾翻阅过明代户部记录,惊奇地发现,明朝的财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没有行政拨款.也就是说,地方办公经费,除老少边穷地区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挣,挣得多

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挣不到就滚蛋.而明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个地方——军费.
什么军饷、粮草、衣物,打赢了有赏钱,打输了有补偿,打死了有安家费,再加上个别不地道的人吃空额,扣奖金,几乎每年都不够用.宁远的情况大致如此,由于财政困难,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有发工资.
要知道,明朝拖欠军饷和拖欠工钱是不一样的,不给工资,最多就去衙门告你,让你吃官司,不给军饷,就让你吃大刀.最先吃苦头的,是辽东巡抚毕自肃,兵变发生时,他正在衙门审案,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绑成了粽子,关进了牢房,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宁远总兵朱梅.抓起来就一件事,要钱,可惜的是,翻遍巡抚衙门,竟然一文钱没有.
其实毕自肃同志为发饷的事情,几次找户部要钱,讽刺的是,户部尚书的名字叫做毕自严,是他的哥哥,关系铁到这个份上,都没要到钱,可见是真没办法了.
但苦大兵不管这个,干活就得发工钱,不发工钱就干你,毕大人最先遭殃,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关键时刻部下赶到,说你们把他打死也没用,不如把人留着,我去筹钱.
就这样,兵变弄成了绑票,东拼西凑,找来两万银子,当兵的不干,又要闹事,无奈之下,巡抚衙门主动出面,以政府做担保,找人借了五万两银子(要算利息),补了部分工资,这才把人弄出来.
毕自肃确实是个好人,出来后没找打他的人,反而跟自己过不去,觉得闹到这个局势,有很大的领导责任,但他实在太过实诚,为负责任,竟然自杀了.
毕巡抚是个老实人,袁督师就不同了,听说兵变消息,勃然大怒:竟敢闹事,反了你们了!立刻马不停蹄往地方赶,到了宁远直接就奔军营.此时的军营,已彻底失去控制,军官都不敢进,进去就打,闹得不行,袁崇焕进去了,大家都安静了.所谓闹事,也是有欺软怕硬这一说的.袁崇焕首先宣读了皇帝的谕令,让大家散会,回营休息,然后他找到几个心腹,只问了一个问题:“谁带头闹的?”回答:“杨正朝,张思顺.”

那就好办了,先抓这两个.两个人抓来,袁崇焕又只问了一个问题:想死,还是想活.不过是讨点钱,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想活.想活可以,当叛徒就行.很快,在两人的帮助下,袁崇焕找到了参与叛乱的其余十几个乱党,对这些人,就没有问题,也没有政策了,全部杀头.领头的没有了,自然就不闹了,接下来的,是追究领导责任.
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军部将吴国琦,杀头,其余相关将领,免职的免职,查办的查办,这其中还包括后来把李自成打得满世界乱逃的左良玉.兵变就此平息,但问题没有解决,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不发工资,玉皇大帝也镇不住.袁崇焕直接找到崇祯,开口就要八十万.八十万两白银,折合崇祯时期米价,大致是人民币六亿多.
袁崇焕真敢要,崇祯也真敢给,马上批示户部尚书毕自严,照办.毕自严回复,不办.
崇祯大发雷霆,毕自严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没钱.
毕尚书不怕事,也不怕死,他的弟弟死都没能发出军饷,你袁崇焕算老几?
事实确实如此,我查了一下,当时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万两,而明朝一年的军费,竟然是五百万两!如此下去,必定破产.
明朝,其实就是公司,公司没钱要破产,明朝没钱就完蛋,而军费的激增,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子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不过如此.
虽说经济紧张,但崇祯还是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只是打了个折——三十万两.
钱搞定了,接下来是搞人.首先是辽东巡抚,毕巡抚死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坐,袁崇焕说,干脆别派了,撤了这个职务拉倒.崇祯同意了.
然后袁崇焕又说,登州、莱州两地(归他管)干脆也不要巡抚了,都撤了吧.
最后袁崇焕还说,为方便调遣,特推荐三人: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他的铁杆),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原任总兵满桂、麻登云(非铁杆),另行任用.崇祯还是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请示任用这三个人的时候,袁崇焕曾经说过一句话:“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此后的事情证明,这个誓言是比较准的,到期无果,三人互相残杀,他却未能请死.
至此,袁崇焕人也有了,钱也有了,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抗衡.

袁崇焕私自处死毛文龙不,不,还是有一个.“孤处天涯,为国效命,曲直生死,惟君命是从.” 臣左都督,挂将军印领尚方宝剑,总兵皮岛毛文龙泣血上疏.
袁崇焕由于看毛文龙不顺眼,想尽办法除掉了毛文龙,首先皇太极很高兴,收复了皮岛等很多地区.另外毛的部下里有这样三个人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他们都为为大清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功夫.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记录是二十多年.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实在太悬,万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机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而是太监.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

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

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无论费多大功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极大,喜欢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

就别再指望了.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合法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连个报告都没有.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己巳之变--皇太极进攻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上次抢的东西用的差不多了,继续进攻.绕开关宁防线,从蒙古进攻到达遵化.十一月四日,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这是个错误的判断.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说错了,是只追不击.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崇祯二次见袁崇焕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袁督师目瞪口呆.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菜三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