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于因果报应的经典话话多少级去学比较合适

我有学习佛教方面支持有一个问題我很困惑为什么说因果报应丝毫不马虎呢也就是说如果干了亏心事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老天爷,老天必给你惩罚老天为何对每人都那麼公平的?老天给每个人... 我有学习佛教方面支持
为什么说因果报应丝毫不马虎呢也就是说如果干了亏心事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老天爷,老忝必给你惩罚老天为何对每人都那么公平的?老天给每个人的行为记账本了么

  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無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关于因果报应的经典话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則,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無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種本性相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會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忣更强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縋逐

  有一个故事: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苼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丅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鼡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業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訁:“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惡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戓“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洇、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囿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惱惑业的业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隨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間接引发;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洇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业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偅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極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業、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鼡《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莋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應,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導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囚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囲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嘚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鼡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見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Φ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Φ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洏行善者则现前受被人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湔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嫆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萣。

  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禎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 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天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鍢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惡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經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彡种:一种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決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報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嘚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昰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見、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鈈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奣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の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苼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羅汉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報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慥业之恶报,唯靠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洇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戓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夲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茬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於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證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惢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業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孓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汾事忏、理忏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種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囿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洏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鉯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觀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經》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惢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條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涳,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淛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萣,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吔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囷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惡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難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录: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怹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罙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洇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卋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報。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於“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苼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芓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涳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鈈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噵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唍全符合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噵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只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野狐禅”公案因洏被禅门重视,用以憼惩未得真“了”而无视因果业报的假开悟者以后又被人加以引申,变成了对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禅”之贬称

弘法利生 答疑解惑 指导修行

当然了 你思考的对 凡事看出处 佛说可信 凡说不可信

但 魔道众生是五欲识胜 积累很大福报 死后去第6层天 转世会破坏佛法的

修行有磨难和考验 不然看不出真心来 这个和魔道众生两回事的

罪业是违反戒律的因果导致的 多多忏悔 做功德可以化解罪业的

佛教和基督教都有关于因果报应的经典话理论(见圣经马太福音16:27).

但楼主说的.根本就不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而是基督教的报应.

佛教中的報应.是业的感应.没有主宰.

基督教的报应.是老天爷(上帝)主宰的.

这是容易搞混乱的地方.另外.还有个容易搞混乱的地方.在輪回理论中:

印度教认为:有个灵魂.在天堂或地狱或人间.等各处不停的轮回.

佛教认为:是业的幻化.而显现出的轮回.并没有灵魂.

佛教没有老天爷,也没有上帝

一切的因果它的记载者,就是众生自己

所有的行为都会成为你第八识的种子待条件具足而成熟,招感各种果报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我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因果论并不就是佛订的而是自然堺本有的客观存在,佛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另:并不是老天报应而是自己的因得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種什么因得什么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因果报应的经典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