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根本,怎样抓好就业工作

你现在的位置:>
围绕产业抓就业 抓好就业促发展――浅析四川平昌如何围绕产业发展抓好就业促进工作&
稿件来源:中国就业网
字体大小:【】【】【】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充分就业”是平昌实现“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的有力保证,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十二五伊始,我县迎来了国家和省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加大支持革命老区和渠江流域治理的独特机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一城两区四园五副六带”的发展态势为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深挖就业潜力,力求实现我县的充分就业,已成为实现“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构建和谐平昌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日,笔者通过对全县就业现状和产业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围绕 “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探讨我县扩大就业的对策,进而对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产业发展新形势
今年是我县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之年,县委、政府高举工业强县大旗,以发展“集约化工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和乡村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为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8亿元以上的目标。
(一)打造城乡一体的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培育特色农业。
我县以生猪、土鸡为重点的畜牧业,以有机净菜和食用菌为重点的蔬菜业,以速生林为重点的竹木业等现代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传统白酒酿造业的带动下,欧菜园食品、畅延米业、广东温氏、翼展、德源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相继投产见效。目前全县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共30余家,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5个,年创产值达10亿元,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500多人。
(二)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建设川东北经济强县,实现新型工业。
以星光工业园和驷马工业园为我县新型化工业聚集区,以引商办园,企业办园等方式,扩大园区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目前已引进入园企业有重庆奥狮特、平昌沃德科技、巴中江城床垫、万通生物科技、畅延米业、巴中汽车清洁能源等8户企业,预计产值突破20亿元,为全县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三)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川东北开放强县,提升现代服务业。
我县具有森林茂盛、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和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优势,按照光雾看山、诺水看洞、江口戏水的发展思路,打造驷马水乡、白衣古镇、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旅游精品和发展元山灵山乡村旅游带的特色农家乐的郊区旅游服务。推进五一物流园和两江商贸园建设,形成更具活力的区域商贸中心,提升现代服务能力。据统计,在“三园一带”中,可安置、吸纳1000多名具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在园区内创业,可带动上万人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用工情况分析
2012年,我县三大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逐渐转变,现代服务业蓬勃升起,将在今后的县域经济和社会就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全县发展三大产业的用工情况上看,总体趋势是:
一是岗位需求量大。预计在2013年,我县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截止目前,安置的就业岗位不足1000个,三大产业的岗位空缺比为1:4:20,大量的空缺岗位从根本上能有效化解我县长期以来的就业压力。
我县三大产业岗位空缺情况统计图
二是年龄范围宽。第一产业对劳动者年龄、性别没有明确规定,正好可以安置吸纳农村40-50周岁妇女实现就近灵活就业。驷马的欧菜园食品加工和食用菌种植,元山的翼展、温氏,采用灵活就业的方式,吸纳当地闲暇时节的剩余劳动力,实现统筹城乡就业。第二产业用工主要集中在20-40周岁的青壮年,这部份人群正是我县劳务输出的主力军,在劳务经济收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适当调节和回引部份城乡劳动者,对新型工业化发进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三产业能较大范围内安置吸纳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及失地无业农民、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创业和就业。
三是职业技能要求高。第一产业主要是手工操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对操作工人技能总体需求不高,但需要部分具有一定管理、销售、质检经验的人才队伍。第二产业集生物科技、数控操作为主,对职工职业技能水平需求较高,同时还需要一批现代管理和产品销售的精英人才队伍。第三产业集餐饮、休闲、娱乐、商贸、物流为主,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和技能型从业人员队伍。
三、当前我县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通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落实优惠政策,创新“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加强技能和创业培训等措施,有力推进了全县城乡统筹就业。但是,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工业规模化程度较小,产业规模正在起步,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就业模式。
平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域经济以劳务收入为主要支撑。长期以来,实施“劳务经济大县”战略,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市场拉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有序流动”的工作思路,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在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培训城乡劳动力36.5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46.5万人次,其中境外输出554人次,实现劳务纯收入189.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仅2011年全县组织转移就业培训12.1万人次,劳务输出34.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9.6亿元,成为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面旗帜。
(二)从事体力劳动者比例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全县从业人员在整体上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还比较偏低,很难满足城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要求。在调查中显示,2011年全县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2%,大学本科学历占10.20%,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1.29%,中级占6.52%,初级占9.26%,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高级技师占0.34%,技师占1.12%,高级工占2.09%,中级工占7.06%。这种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影响是大量一般劳动力缺乏就业岗位,同时也有许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岗位空缺。随着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已经对越来越多的岗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文化或技术要求,各大企业具备高学历及高级职称的开放型、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级人才严重缺乏,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仍然较高。
(三)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企业改制,部分人员面临再就业难题。
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平昌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增长模式必然进行优化升级。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必将经历调整期的阵痛,企业改制使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大量下岗职工面临再就业难题,这部分人员年龄较大,学历及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不具竞争优势,加大了再就业的困难。
(四)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我县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就业方面存在偏见: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择业意向大多较为理想化,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他们要求新岗位的工作既要轻松又要待遇好,不愿意到苦、脏、累、险的岗位,宁可降低生活水平也不愿从事这些职业,以至于有业不就。二是下岗职工“等、靠”心理依然存在,“就业靠政府,安置等企业”,主动走入市场者为数不多。三是还有一部分人把就业理解为在国有、集体单位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才算就业,有稳定感、安全感,在个体企业、私营等形式的经济组织中工作只能是打工、不算就业。
(五)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我县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递还不够灵敏,达不到高效运转的目的。在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建设上不健全,对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实现公共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差距甚远。
四、措施及建议
在当前关注民生的大气候下,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县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增长,形成“围绕产业促就业,抓好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构建和谐平昌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舆论导向,转变就业观念,实施“回引工程”。
当前,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很多依存出口较高的企业,产品出口受限制,生产量降低,就业岗位减少,这对我们内地依存出口较低的城市,是一个产业培育快速壮大的良好机遇期,对就业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行广泛宣传,对在外务工人员实施亲情回引。让广大在外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视现实,在劳动收入、子女教育和劳动保障上进行对比。同时劳动保障部门对返乡人士进行统计调查,摸清家底,组织开展返乡人士创业就业主题活动,积极引导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要在培训政策、保障体系上给予更多的优惠,让更多的在外务工人员想回来,并留得住。
(二)健全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实效。
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就业能力高低的根本,目前,平昌的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因此,要重视抓好职业培训,以提高平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一是围绕工业产业,抓好技能型人才培训。针对奥狮齿轮、江城床垫、沃德科技等企业进行以数控操作、手工制造、机械加工为主要培训内容,加大“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在培训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积极推行培训机构和企业联合办学的培训模式。二是围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人才培训。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种植、养殖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和专业合作社,结合市场前景,有的放矢开展培训,为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三是围绕休闲旅游业,抓好服务行业从业人才培养。随着我县特色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推进升级,“农家乐”休闲项目发展迅猛。抓好农家乐技能培训,提升餐饮、娱乐服务水平,提高我县郊区休闲旅游档次。四是围绕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服务业,抓好创业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具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和已经创业的私营业主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增强经营能力和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把小企业做好、做强、做大,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城乡劳动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用工与就业服务对接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园区企业的用工对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就业服务新路子。一是要政府重视,各方合作,齐抓共管推进用工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抓好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维权工作,财政部门解决好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工业园区定期对工业园区企业岗位需求调查摸底,提出用工需求计划,公安部门落实好户籍政策,及时为就业人员办理流动人口登记;二是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服务体系。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满足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架起了一座连结工业园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的“金桥”, 做到了“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县联网、信息共享”的目标,为用工对接提供更加畅通、高效、便捷的渠道;三是要拓宽用工渠道,确保用工对接取得实效。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 “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和送岗位下乡活动,免费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现场招聘平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场招聘会。四是要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主动用工对接。全面实行免费职业介绍,鼓励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社会组织向工业园区企业推荐求职人员,并给予相应补贴,积极在工业园区企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和失地农民,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既满足工业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又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解决困难群体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建立企业用工储备机制,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建立企业用工储备制度,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企业用工储备机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一是要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对全县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做大做强职业培训产业,形成以大中专院校、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互为补充的职业培训体系,以 “专业与岗位对接、校长与厂长对话”的职业培训机制,走出一条“抓对接,促就业,谋发展”的特色之路。二是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招生即招工、上课即培训、毕业即就业”为主线,以“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接产业”为核心,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直接录用“学徒生”。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合作新模式。校企双方树立“招生即是招工、招工即是招生”的理念,采取企业“点菜”、学校“下厨”的方式,让企业选派人才到学校授课,学校把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企业,让学生与企业签定定向就业合同,使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五)强化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体系建设。
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容纳了社会上大多数的就业人员。一般说来,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很大,等量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中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扶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需强化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一是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进行转业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减少小企业的倒闭,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着力创造有利于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要着力加强小企业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力度。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单笔发放额度,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为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保障环境。
(六)逐步确立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思路。
农村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着力发展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推动城市劳动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消除导致城乡劳动者身份区别的制度壁垒。一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应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在就业方面,取消城乡界限,劳动者自主择业,企业招工应本着城镇、农村一视同仁的原则,城镇就业的各类人员应实行统一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继续发挥第一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适当减缓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流量。同时,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三是要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在巩固现有劳务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沿海轻工业发达地区新基地的开发,拓宽劳务输出基地,注重建立劳务品牌,实现“出去一人,脱贫一户,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劳务经济效应。
(七)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全面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环节。要把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要按照机制、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业务“六统一”的要求,不断整合扩展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整体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机构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工作制度化、手段现代化、服务精细化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工作格局。二是要积极争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形成一个以人力资源储备、职业介绍、失业人员管理、社会保险管理、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网络,实现县、乡、社区(村)三级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三是要要强化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县就业培训中心和县职业介绍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职工作人员,细化其管理制度,规范其工作流程,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强化对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技能;从严管理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规范其工作行为。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实现对所有城乡劳动者全部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陈瑞 李东)
【】【】【】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重点资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电话010--(编辑部)&E-MAIL: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您的位置:&&&&&&&>&正文
安徽无为县立足于“三保” 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20:04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
  一是立足于&保高效&,强化协同运行。  一方面&好办法&不丢,财政、人社坚持&三必去&、&六必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手拉手&、&面对面&。另一方面&新办法&跟上,变&被动接&为&主动访&,上门&一对一&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服务,使下岗失业人员掌握劳保政策和法规,上门、知情、解难、暖心,杜绝工作&两张皮&、&一阵风&。   二是立足于&保有效&,强化资金支持。  一方面再就业资金支持到位,加大再就业培训、岗位补贴、大中专生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就业援助金等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到位,引导鼓励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形式再就业,避免有限资金&东一榔头西一棒&,构建推创业、创业带就业的良性机制。  三是立足于&保稳定&,强化系统建设。  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目标、任务、管理、权责到社区、辖区企业,挖掘就业岗位,梳理匹配对象,及时送到失业人员手中。另一方面坚持职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储蓄&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同时,跟踪服务参培对象,为失业人员就业畅通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杜楠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资讯:
&&&&&&&&&&
热点专题:
网站导航:
  对刚踏入社会的应届生来说,面试是陌生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问题的情况下……
我们同事都是在网校听课学习,很自然的我就选择了网校……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电话:010-0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_伤城文章网
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
立足服务 加强管理 不断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 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 设,以人本服务为核心,围绕就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 构建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推 进区县本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应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充 分发挥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了 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现将相关 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金保工程的总体要求,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 网和全局统一的安全体系,我市于 2003 年起组织开发建设 “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现已更名为北京市人力资 源市场信息系统),历经业务流程梳理、软件开发、基础环 境建设、系统推广上线等过程,系统于 2008 年 12 月正式竣 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共有 13 个子系统,分别是失业 人员管理、优惠政策管理、农村劳动力管理、境外劳动力管1 理、资金管理、机构管理、政策咨询、劳动人事代理、职业 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创业 指导等。系统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外地来京务工 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发 放、促进就业经费审核发放、求职招聘服务、培训鉴定考核、 人事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经办等服务工作。目前,系统已全 部覆盖市、区、街(学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逐步 向社区村级服务站延伸,基本实现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 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 动”的建设目标。截至 2010 年 5 月底,信息系统已部署到 全市行政区域内 18 个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个社保所、 324 472 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 40 所技工学校, 加上目前连通的 7 个区县的 743 个社区或村级就业服务站,接入信息系统的 机构总数接近 1600 家,业务操作人员近 6000 人,日均业务 量约 2 万笔左右。按照统一流程、统一规范的要求,全市就 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已全部依托系统开展。 (二)积极开展网上人才服务 近几年,我市网上人才服务工作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服 务群体,分别建立了北京市人才网,北京人力资源行业协会 网、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招聘服务网站,内容涵盖了招聘信 息发布、求职登记服务、就业指导、招聘会信息发布更新、 政策解读等多个内容。网络招聘会逐步成熟,从策划、程序2 开发、前台设计到推广、招商各个环节均已形成规范的操作 流程。 我市已成功举办了 “北京人才大市场网上招聘会” 、 “科 博会网上招聘会”“京、沪、苏、浙、青五地网上人才招聘 、 会”“京津冀环渤海网上人才招聘会”及“高效毕业生网络 、 招聘月”等大型网上招聘活动,取得显著效果。近几年,北 京市还通过互链嵌套,互相代理业务等模式,积极与其他省 市网站展开跨区域合作,先后与天津、唐山、大连、烟台、 威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厦门、南京、浙江、 温州、宁波、西安等各省市人才网站成为伙伴关系,建立了 全国性的网上人才服务品牌。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 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 视、各部门齐心合力的努力下,实现了全市就业管理与服务 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一点登记、全市服务” 的业务新模式;完成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 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 目标,对北京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 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 (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 建全工作机制 面对全市庞大的业务经办机构,组织好、管理好、维护 好整个系统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在系统建设及 运维阶段我们建立健全了“六项制度、一支队伍”的工作机3 制。六项制度即例会制度、工作简报制度、业务跟踪制度、 定期回访制度、培训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例会制度 例会制度即市局 例会制度 专门成立了由局长牵头的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 小组具体开展工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 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 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工作简报制度 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 工作简报制度 报,向局领导、市级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 情况。业务跟踪制度 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政策制定过程,及 业务跟踪制度 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快速完成软件系统的 更新升级,使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实现全程计算机网络管 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定期回访制度 定期回访制度即技术 定期回访制度 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 问题。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即定期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有效解决 培训制度 由于基层业务经办机构人员流动大所造成的培训需求持续 化问题,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系统的能力。目标考核制 目标考核制 度即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每年度局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 行考核。一支队伍 一支队伍即在区县、街道建立起既精通技术又熟知 一支队伍 业务的系统管理员队伍,使其成为信息系统与公共就业服务 业务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信息化 建设五到位 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五到位 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加强区县本地化建设,区域特点显著 加强区县本地化建设,4 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模式,有效地保障 了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但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平 衡,对就业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同,因此区县对本地公 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需求大体 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部分区县为在本地实现宏观管理,要 求与系统基础数据实现共享的需求;二是各区县由于统计分 析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需增加个性统计分析报表的需求; 三是各区县由于推出不同的惠及本区居民的优惠政策而需 新增系统功能的需求;四是扩展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的需 求。 针对这种情况, 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 着重加强了区县本地化建设。对于属于大系统业务的本地化 需求,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由区县提出申请,市 局信息中心组织需求调研,经相关业务处室认可后,由市里 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对区县新增的个性化需求和以前 自主开发建设并确需保留的系统,比如石景山的社保所系 统、朝阳的优惠政策系统以及西城准备开发的就业服务综合 管理平台,我市在确保市级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 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区县个性化业务的不断完 善。通过区县本地化建设,不但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化建设的 重复开发和资金的重复投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系统的 实用性。 (三)注重数据的真实有效,信息准确性不断提高 注重数据的真实有效,5 作为集中式数据库, 信息系统已经存贮了 330 万城乡劳 动者和 20 万家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记录条数已达 1.5 亿。 为保证个人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中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完整, 我们以对公众服务的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突破 口,一方面通过开发信息质量实时监测模块,实时监测进入 系统的个人和单位信息的质量,对不符合规范、重复等无效 信息进行筛查,提高了系统内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市、 。 区两级信息监测机制,定期向区县通报监测情况,并听取各 区县对街道(乡镇)的监测汇报。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保证 系统能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数据准” ,同时也提高了各 区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拓展系统应用领域,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搭建 拓展系统应用领域, 信息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手工操作的状况,大 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但信息系统仅仅是支撑业务经办 还远不能充分体现系统的使用价值。按照我局信息化建设框 架的整体要求,数据生产区和宏观决策区要互为补充,相互 衔接。为此,我局早在 2004 年就已开始建设宏观决策统计 分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并以生产区的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 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四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卡管理信 息系统为数据支撑,定期向宏观决策系统上传统计数据,为 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权威、及时的数据依据。原劳动力市 场信息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实现了职业介绍、失业人6 员管理、技能培训和优惠政策等 9 个子系统向宏观决策统计 分析系统定期传送数据。 为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 型”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信息系统向社区 (村)的进一步延伸、人才网站内容的完善和省际间互链嵌 套及互相代理业务的开展、与北广传媒合作利用移动电视、 城市电视及地铁电视等媒体,在公交车、写字楼、商场、地 铁等发布就业服务信息等手段,不断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丰 富信息内容,架起了人力社保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沟通 的桥梁。特别是在“春风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就业服务 进车站、移动传媒送信息、公交地铁广覆盖”等方式,进一 步实现了系统由单纯的业务经办向完善服务的转变。 三、下一步发展目标 面对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新形势、 新问题、 新挑战, 按照部发 186 号文件精神, 结合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 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 在继续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 照“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模式,对现有相关业务进行梳 理、整合、优化,特别是对有业务交叉的原劳动力市场和人 才市场的主要工作,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规范。同 时逐步将区县人才机构纳入业务经办范围,扩大现有管理服7 务机构规模。通过业务流程梳理、需求调研,软件开发等系 列工作,最终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技术保证 有力、业务互联互通、操作规范高效、服务手段多样”的综 合业务操作平台,真正对全市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促进 人才充分流动、资源最佳配置。 (二)搭建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积极开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通过短信、移动传媒 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开展便民服务。逐步完善语 音系统12333(政策咨询服务热线),进一步探索通过电话 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职业介绍等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利 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职业指导、招聘求职、人事代理服务、人 才素质测评、技能培训鉴定、创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建立统 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平台。 (三)加强系统信息内部共享和外部数据交换 在逐步整合四险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等基础数据库的 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与保险系统的业 务联动。开展社保卡一卡多用,保证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的 一致性。同时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面 向全国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与全国主要人力资源市场、 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形成高速流转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 地域限制,及时准确地通过全国网络配置人力资源。8 记录一生 服务一生 管理一生 受益一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在劳动保障 “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 网络化的“三原则”上逐步建立起来。其核心是上海市劳动 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系统从 1999 年开始建 设,始终贯彻“整合、安全、先进、开放、可扩充”的指导 思想,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期、二期、三期建设, 实现了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涵盖市、区县、街 镇三级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劳动者“记录一生、服务 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整合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规范 保障业务规范、 一、整合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 术标准,实现劳动和社保业务的全面融合 术标准, 系统建设采用“前台服务功能整合、后台网络实时互联、 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在需求分析阶段,各业务 中心抽调业务精干人员,通过半年时间的集中调研,对劳动 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完善业务规范,逐步 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劳动 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管理。整个系统由业务管理、执法9 监督、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六大分系 统组成,包括劳动力资源业务子系统、职业培训业务子系统 等 30 余个子系统。系统服务管理对象涵盖了全市所有的从 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村社会保险 参保人员、外来就业人员和境外就业人员等,服务管理对象 总数超过 2500 万。重视数据协同联动和数据交 数据交换 二、重视数据协同联动和数据交换,确保各项基础信息 准确, 准确,完整 系统通过实时联网和提供数据接口, 实现了和民政系统、 公安系统、公积金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数据交 换和信息共享。根据业务需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系统之间建立了业务信息协同规则,充分体现了开放互联、10 信息共享的特点。例如通过与公安分系统的数据交换,确保 了个人信息实名制准确可靠;通过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数据 交换, 确保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唯一; 通过与银行、 邮局的信息共享,确保了各类就业补贴及时准确发放;通过 专线联网,市残联和市建委还能直接对系统的中央数据库进 行数据操作,从而实现了各职能部门间跨系统的实时业务处 理和数据更新与交换。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管理, 三、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管理,确 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我们通过制定 《运行管理办法》 ,设置了一整套系统流程控制和管理的措 施。 《运行管理办法》包括需求开发、故障处理、技术维护、 资产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容灾管理、变更管理、配 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11 管理、关系管理等十多个规范管理办法,基本涵盖了信息化 建设实施的整个过程。按照《运行管理办法》控制系统运行, 不仅保证了系统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同时也促进了各业 务部门规范设计业务逻辑、科学使用和管理业务系统,从而 提升了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 《应急处理预案》 例如 在世博会期间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安全通畅、系统稳定运 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多层次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 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 设 系统在市级中心建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 采用客户机/事 务处理/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实现三级网络、一级 管理。 全市所有的业务数据集中存放于市级中央数据库, 市、 区县、街道的业务操作直接面向市级中央数据库,保证全市12 范围内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 为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系统从物理、 网络、 系统和应用各个层面入手, 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 逐步构建了安全防护、响应与灾备相结合的综合安全体系, 并获得上海市 A 类信息系统的安全认证, 2010 年通过了信 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例如在电子认证体系方面,原劳动保 障局信息中心被部选为电子认证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 推广电子认证在系统中进行应用。同时,为缩短和减少因不 可预见因素而导致的系统停顿及数据丢失,系统在日常数据 备份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了完备的冗灾备份方案。其一是在 距离市级中心机房 10 公里以外设立同城灾备中心,与中央 数据库通过网络保持数据同步,当不可抗拒因素而导致主系 统暂时停顿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各项业务应用进行接管, 迅速恢复各项日常业务处理。其次,将中央数据库全备份的 数据磁带定期送至外省市的银行金库加以保存,尽可能地减13 少在极特殊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 五、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信息服务 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 手段 系统统一的中央数据库为建设包括网站服务、电话服务 在内的多层次服务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中劳动 保障服务网站的网上办事功能不仅为公众提供个人劳动和 社会保障信息、就业培训、政策法规、服务网点等各类信息 的查询以及表格下载等服务,同时行政审批结果反馈,网上 互动评议平台,求职招聘短信通知服务等方式极大的方便了 公众与我们的互动。12333 电话咨询中心立足于业务、数据 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集政策“一口咨询” 、劳动监察 举报“一口受理” 、电话办事、网上信访、电话调查、舆情 反馈、英语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对群众反映的 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通过远程转接、多方会议等方 式最快捷地给予明确答复。来电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 每天 6 万多个来电,开通以来累计来电量已突破 8000 万个。 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开通了公共招聘网、创业公共服 务网、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服务网、来沪人员就业服务 网等网站,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目前,上海公 共招聘网运行至今已有 5 年时间,截至 2009 年底,共服务 各类单位 3.8 万家,发布招聘岗位 131.4 万个,受理求职者 应聘近 500 万人次。同时通过构建网上、网下两个平台,设14 立“青年求职专区” 、做好高校网络联盟招聘周、实施大学 生见习专项计划、强化大学生网上职业指导服务、发布求职 警示和劳动维权指南等方式,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起 到积极作用。 几年来,上海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 系统,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和教训,主要有以下两个 方面的体会: 一、业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系统设计带来较大难 度 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业务 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公共就业政策覆盖面比较 广,例如上海公共就业方面就包括了六大业务系统,30 余个 子系统;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各项促进就业政 策会不断进行调整、变化,从而导致用户的需求亦会不断调 整,开发者不仅要根据业务需求统筹考虑各相关子系统的耦 合关系,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系统的可扩充性和稳定性之间寻 找平衡点,在设计层次上优化整合用户需求。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循环迭代的系统重构方 式,不断优化软件系统的内部架构,使系统对于需求的变更 始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重构中,不仅仅是过程分解、 任务分配,更重要的是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各 个方面互相交织、齐头并进。同时,着重协调各业务之间,15 各个业务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确定数据兼容的原则和内 容,确保整个系统有序运行。 二、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控制和流程安 排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公共就业信息化部门需 要从两个方面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是从服务的角度 实现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稳定的技术环境运行应用系 统,提供信息化设备以及确保信息安全;二是从促进的角度 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业务从流程过程自动化向高效率的业 务优化发展。 上海在系统建设初期就提出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构 想,着重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全局性,确保整个应用系统的 架构符合全局的战略安排;二是实用性,对外提供满足需要 的应用、数据和运行环境,对内提供规范的操作程序;三是 可持续性,注重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运 行管理办法将随着信息化部门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经验和教 训而不断完善。 管理办法不仅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信息化部门的工作内 容,而且对所有内容都进行归类,对每一类的流程都给出了 清晰的流程步骤和角色定义,对每一个流程步骤要求的工作 内容都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具体而言,管理办法将工作分为 需求开发、故障处理、技术维护和其他支持流程。其中,需16 求开发、故障处理和技术维护是核心流程。需求开发流程包 括需求管理和应用开发以及数据开发;故障处理包括故障管 理和故障处理管理;技术维护包括监控管理、备份管理、系 统资源管理以及系统资源升级管理;其他支持流程包括资产 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容灾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 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 关系管理等。软件管理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了主动化 管理,从“自发运行”走向“自觉维护” ,从依照经验走向 科学决策。 面对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 求,我们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求,逐步进行业务操作系统的 整合与优化,实现就业、人才、社保、医保等各项业务之间 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 一、 探索各项应用的优化整合方案, 探索各项应用的优化整合方案, 实现业务 全覆盖” “全覆盖” 。 将城镇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 公共人事管理、军转安置、公务员管理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业务全部纳入到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当中,通过统 一的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各项应用的数据共享和功能集成, 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资源,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 数据共享平台,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的业务 协同和一体化管理以及 “一卡通” 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环境。 二、 建立为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数据分析预测体制, 建立为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数据分析预测体制,17 构建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构建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依托已积累的信息,以及现有的综合分析统计平台,在 其基础上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及各项业务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按照标准化原则,确定决策支持系统 初步框架,建成完备的失业预警机制等,从而实现对政策执 行情况的检验,对业务异常情况的监测预警,对资金运作情 况的监督考核,为领导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 数据依据。18 积极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十五” 以来, 山东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递增 30%以上, 2010 年达到 48 万人。面临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年来,我 省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就业长效机制 的同时, 积极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为促进我省高校毕 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支持和 欢迎, 得到国务院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有关领导 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准确定位,积极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准确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信息化已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 我厅以 整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社会共 享,满足就业主管部门网络化办公、网上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 全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动态监测、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 “一站式” 网络化服务为目标, 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建设 的同时,从打造数字化就业信息平台着手,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大胆探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从 2004 年起,经 过考察论证、需求调研、软件开发、试点运行,建成了以“山东19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网站,以各市、县(市、区)和各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为枢纽, 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 适时的数 据更新,分工协作的信息收集发布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毕 业生就业信息系统, 在全省范围内为广大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 提供求职择业和招聘人才的信息化平台。 二、强化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提供支撑 强化功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具有两大功能、 四项服务。 两大功 能即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工作管理。四项服务是: 一是信息服务功能。 包括收集并管理全省高校毕业生生源信 息, 收集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公布与毕业生就业相关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提供全省就业动态信息。 二是网上办公 功能。 将生源信息申报与审核、 就业协议书鉴证、 就业方案管理、 就业报到证远程打印以及毕业生调整改派等工作实行网上办理; 并进行公文发布、 工作信息交流以及数据填报和统计工作。 三是 毕业生就业指导功能。 包括开展就业指导咨询, 发布就业工作程 序、办事指南,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入专 业化服务, 逐步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远程培训和毕业生职业生涯 指导等多项服务。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监测功能。 通过 对就业信息的汇总、 统计和分析, 随时了解全省毕业生的需求状 况和就业进展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三、创新手段,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手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立,规范和简化了就业管理流20 程, 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毕业生 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自 2006 年开始,我省毕业生就业手续 办理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 不再发放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 用 人单位与毕业生洽谈协商后, 在网上直接签定就业协议, 就业主 管部门直接在网上办理审核鉴证。 二是拓宽沟通渠道, 较好地解 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毕业生在网上可与多家用人单位在线 洽谈,扩大了择业空间;用人单位也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拓 宽了选人空间。 三是降低了择业费用和招聘成本。 借助于网络平 台, 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用直接见面就可以完成传统招聘活 动中的大多数工作, 高校毕业生节省了择业支出和宝贵时间, 用 人单位通过高效快捷的网上招聘方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四是有利于宏观调控。 政府主管部门依照信息网提供的数据资料 可以进行就业形势分析, 及时调整就业政策。 学校也可以依照信 息网提供的数据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四、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权威、公开、公益 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权威、公开、 运用网络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保信息真实。 我们一直坚持以 “诚信”为基准,确保全部上网的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的真实 有效。 一是要求所有上线的省内高校毕业生信息要经过学校审核 上报和维护。 二是要求省内用人单位在注册和发布招聘毕业生需 求信息时,要按照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市、 区) 就业主管部门审核。 三是专门建立了毕业生投诉与用人单位 投诉管理监督机制, 如果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在招聘求职过程中21 发现对方有不诚信行为, 可以随时在信息网上提起投诉, 经信息 网管理机构调查属实的由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为保证信息网公益性,规定了“两免费”制度,即: 用人单位注册登录信息网、 发布招聘需求信息、 与毕业生在网上 洽谈和信息交流、 办理接收毕业生就业手续实行全免费; 高校毕 业生在信息网上发布求职信息、 搜索查询用人单位、 向用人单位 投递简历、 与用人单位在信息网上洽谈和信息交流、 办理毕业生 就业手续也全部免费。 五、拓展途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拓展途径, 去年下半年以来, 我们又着手全省移动就业信息平台的开发 建设, 并完成与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的无缝链接, 最终实现互联网 (WEB) 、移动网(WAP)和移动终端客户端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就 业服务系统。 目前,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阶段 性成果,5 年来,就业信息网的日均访问量达 20 万人次,累计 注册毕业生会员 167 多万人, 单位会员 4.3 万家, 发布招聘岗位 信息 153 万多条,网上签约毕业生 83 万多人。 我省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 但离 部里的要求、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 以这次会议为契机, 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 采取更加扎实 有效的措施, 努力把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得更 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22 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是实现数据集中的前提,数据集中是 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的具体体现。我省以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 系统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推进 全省数据归集工作,基本形成了全省数据集中的统一业务系 统。截至今年 6 月底,省数据中心累计收录个人基本信息 4482.4 万条, 单位基本信息 85.9 万条, 就业登记信息 1694.3 万条,失业登记信息 55.5 万条,劳动力资源信息 1607.9 万 条,岗位信息 299.88 万条,求职信息 42.36 万条,高校毕 业生信息 33.31 万条。业务数据覆盖全省所有 21 个地级以 上市,内容涵盖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各项领 域,特别是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等公共就业服务核心业 务。基本做到了“一点登陆、全省查询” 。我们的主要做法 是“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 : 一、以统一规划为前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 以统一规划为前提, 集中建设程度 我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 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围绕我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23 中心工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 技术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应用效果为尺度,统筹 各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集中建设。 2005 年经省项目办核 准,我省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 规划,开发广东省劳动保障统一业务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 全省数据集中的方式建设。其中公共就业服务部分共涉及职 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管理四个 子系统,共 26 个功能模块,具备求职招聘信息登记、职业 指导、招聘会管理、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失 业手册管理、涉外就业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劳动力 培训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高校毕业生信息查询、高校毕业 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功能,其中发行社保卡的地市,就业失业 手册由社保卡代替。 二、以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基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业务 以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基础, 软件应用水平 全省统一的业务专网是省统一软件的运作平台。我省各 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公共就 业服务业务专网,积极利用 VPN 等多种网络技术实现终端连 接,与省厅实时联网并应用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目前,全省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全面覆盖所有省、市、县区公共就 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 1148 个街道(乡镇)和 1356 个社区 工作平台,分别占全省街镇、社区总数的 71.9%和 20.7%,24 覆盖范围广、运行稳定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业务专网保障 了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和就业 管理业务向基层工作平台延伸。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 校毕业生管理两个子系统已在全省所有 21 个地级以上市应 用,职业介绍子系统在 17 个地级以上市、就业失业管理子 系统在 16 个地级以上市得到推广应用。 三、以数据统一为核心,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集中共 以数据统一为核心, 享范围 2007 年 5 月, 我省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完成项目建成验收, 初步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和数据 代码标准的“五统一” 。目前,除应用省统一软件的地市外, 其他地市的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信 息已实现与省数据中心交换共享,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个 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就业失业信息库、岗位信 息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现就业数 据省级集中、统一管理,为建立全省范围的就业状况动态监 测体系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核心支撑。特别是今年以 来,我省积极应用省级数据集中优势,加强与江西、福建以 及四川汶川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对接,实现省际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开创了省际劳务合作新形式, 在引导外省劳动力有序输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优势互补、 支援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 四、以统一制度为抓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以统一制度为抓手, 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本形成了统 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随着 2005 年全省统 一业务软件在各地应用, 信息系统操作不规范、 应用不全面、 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数据采集量少、交换不及时、不规范等 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我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以制度规 范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 促进了全省集中式信息系统建设。一是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 一是 化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纳入“金保 工程”统一建设,制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 系统项目管理规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化 、 工作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软件开发和 、 管理规范》以及机房管理、移动存储管理、数据保密安全、 应急处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规范管 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保障信息化成果的应用。 二是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收集管理办法。出台了 二是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中心数据管理试行规 定》《广东省劳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交换标准》《广东省劳 、 、 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和《广东省省级劳动 力市场供求信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促进了各地信息 上网的积极性,促进了业务应用和数据全省集中。三是 三是建立 三是26 统一的运行管理通报制度。省厅坚持每季度编制《省劳动保 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情况通报》印发各地,对全省公共就业 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集中情况,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失 业登记、农村劳动力及培训等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 对工作提出要求,督促了各地加强系统应用和实现数据集 中。 五、以统一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 以统一的经费投入为保障, 化统筹发展 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 主、多方筹资共建的经费保障机制。2008 年以来,全省统一 投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达 3.5 亿元,比“十 五”期间增加了 44%。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前期建设和后 期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正常运 行,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 六、以统一培训为手段,提升人员队伍业务系统操作能 以统一培训为手段, 力 我省按照年度工作目标及应用系统推广实际情况,制定 信息化培训计划。自系统上线以来,全省统一举办培训班 47 期,集中培训人员 1953 人次。培训针对不同对象,一般分 为师资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和业务人员操作培训多个层 次。首先组织了各地相关单位中层人员的培训,要求了解整27 个业务过程,基本掌握操作流程;其次组织各地系统管理员 及业务骨干强化培训,要求在熟悉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掌握 各模块的操作办法;最后由各地系统管理员对本单位进行全 员培训,使每个业务经办人员都全面了解和熟悉全省统一业 务系统管理和运行流程,为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按照人力资源和会保障部《关于印 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人社部发 〔 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公共就业服 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集中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 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业务系统,强 化各项业务之间的业务协同。加强业务系统应用,将服务延 伸到全省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基层平台。完善决策分析 系统,提升数据汇总统计和宏观分析能力,加强对就业工作 决策的支撑。强化公众服务平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 积极探索开展基于社会保障卡、手机短信、3G 视频、12333 热线电话等的多种就业信息服务。28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部里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在金保工程建设已经取得 了一定进展,基于核心平台的社会保险系统已经在全省大部 分地区进行了部署实施,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部省市 三级联网已经全面实现的基础上,启动了我省劳动力市场信 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推广,取得了 阶段性的成果。 一、科学决策,确定系统建设模式 科学决策, 为加快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改变我 省失业保险信息系统软件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按照劳动保 障部和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2005 年,省就业局、 失业保险处、规划财务处、厅信息中心等单位就全省劳动力 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网络建设 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到天津、沈阳、大连、成都等省 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分管领导曾先后三次召集有关处、室、 局、中心开会研究劳动 99 三版本地化开发的有关问题在此 基础上拟定了《云南省劳动力市场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建议 书》 ,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2006 年 2 月 22 日,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了 我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并确定了全省大集29 中的系统建设模式,通过对劳动 99 三版进行本地化开发, 全省统一应用软件,依托全省金保工程省―市―县三级劳动 保障业务专网,建立网络互联、安全可靠、信息共享、全省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系统及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网络,实 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目标。 二、科学管理,保证系统的建设进度和质量控制 科学管理, 为保证系统建设的质量,并确保项目按时上线部署实 施,厅信息中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过程要求进行项目管 理。 (一)需求分析阶段:整个需求工作可以分为五个子阶 需求分析阶段: 段,历时 3 个月完成。第一阶段主要是获取业务需求范围和 业务内容描述;第二阶段是完成统一的业务单据和查询统计 需求,形成全省的《需求说明书征求意见稿》 ;第三阶段是 召开全省工作会,征求各州市对前两轮形成的《需求说明书 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云南省劳 动力市场需求分析说明书》 ;第四阶段根据州市反馈意见, 与各业务部门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整理形成《云南省劳动 力市场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第五阶段各业务部门对需 求分析最终定稿进行评审和确认。 (二)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原计 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 划争取用八个月时间完成,主要工作有业务系统概要和详细 设计、编码、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测试和部署实施。30 系统开发、数据采集同步开展,分级对数据采集工作进 行培训和部署,并设计了通过互联网的网上采集系统。 系统试运行和试点运行阶段: (三)系统试运行和试点运行阶段:在相关业务处室局 中心的配合下,经过项目组的努力,按照进度计划,系统涉 及的大部分功能开发完毕,数据采集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 成果,数据中心小型机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Oracle、Bea 公 司完成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了系统试运行的环境准备,系统具备了上线 试运行的条件。 试运行主要在省级数据中心的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功能 和集成测试,对各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进行操作,对照需求 分析的要求,完善业务功能,及时发现软件缺陷,进行修改 和完善。 在厅内试运行的基础上,并选择玉溪、文山、临沧三个 试点州市进行了试点运行,并反馈和整理了试点运行中系统 存在的问题。 部署实施阶段: (四)部署实施阶段:通过试点州市部署实施,在培训 要求和效果、数据接转和完善、网络准备等方面进行尝试, 摸索经验的基础上,修正了部署实施的方案,在全省其余 13 个州市分三个批次进行了部署实施。在全省部署实施过程 中,各州市都严格按省厅的时间进度和安排,积极组织人员 参加培训,做到了局领导重视,时间、人员、经费、场地“四31 落实” ,培训效果良好,州市区县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 初步掌握了应用技术。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从决策到部署实施,厅主要领导和分管 一是领导重视。 导重视 领导都多次参加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升级改造领导小 组会议和需求分析动员会,参与决策和工作部署。 二是业务部门同心协力,全力以赴。 二是业务部门同心协力,全力以赴。省就业局、失业保 险处、劳动工资处、培训就业处、规划财务处、监察总队、 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职介中心等业务处室,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保证劳动力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按期完 成,在业务工作任务重、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处室领导亲自 抓,同志们加班加点,认真负责;在职能、业务工作的衔接 上,互相体谅,互相配合,不推诿不扯皮,充分体现了系统 建设一盘棋的思想。 三是省州市县上下互动, 积极配合。 在需求分析第一阶 三是省州市县上下互动, 积极配合。 段,昆明、楚雄、玉溪、曲靖、红河、大理、临沧、迪庆等 州市按照厅里的通知,积极选调人员参加需求分析业务梳理 阶段的工作;2006 年 5 月 24 日需求分析征求意见会后,各 州市局领导都高度重视,安排布置有关业务科室认真修改 《需求说明书征求意见稿》 ,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出了很多 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部署实施阶段, 各州市积极组织, 克服困难, 配合做好实施和培训工作, 认真收集和反馈问题,32 为系统整改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四是项目计划周密,紧张有序。我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 四是项目计划周密,紧张有序。 统升级改造工作不仅涉及多个业务部门,还涉及省级和州 市、县区、乡镇、社区多个层面,而且建设时间很短、技术 比较先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成员 认真负责,周密计划,反复论证,有条不紊,严格按照项目 进度要求推进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到各州市认真督查,及 时收集和整理问题,及时纠正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基本保证 了培训质量。 五是创新思维, 五是创新思维,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在数据采 集过程中,通过网上数据采集,不仅在数据质量上有保证, 而且也为下一步业务系统的部署实施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 是通过互联网把我们的服务延伸到了企业,为今后的网上业 务经办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子。此外还通过业务专网开设专 门论坛,建立即时通信系统,及时得到州市在数据采集过程 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把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时发布在 论坛中,方便各州市快速查阅,并指导数据采集单位和部门 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 及时发现公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并协 六是加强监理, 是加强监理, 及时发现公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助公司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提高软件质量的同时,保证了项 助公司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提高软件质量的同时, 目进度。 目进度。 七是锻炼了队伍,积累了项目建设的经验。通过项目建 是锻炼了队伍,积累了项目建设的经验。33 设,我们从项目招标、组织、实施全过程锻炼了队伍,形成 了一套与公司交流配合的机制和文档,定期检查进度,对交 流过程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备忘,形成过程文档,很大程度上 避免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推诿扯皮,保证了项目质量和进 度。 我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和不断 完善,提升了我省劳动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也提高我省劳 动就业服务质量,在业务经办信息化的前提下,提升了公共 服务水平。34 坚持统一建设 坚持应用为先 进一步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共就业服务涉及的是一个省乃至国家就业群体切身 利益的大事,将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用信息化的手段突出体 现出来是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足以说明一个现代国家管 理水平的层次。因此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政府政策制定与 实施、就业与失业管理、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信息监测与 市场监督等重要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一、立足陕西公共就业工作现实,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信 立足陕西公共就业工作现实, 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陕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教 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但全省就业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如何 更好的提升陕西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 技势在必然。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与社会保险信息化相互联 系、互为依托,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领域做好服务、 搞好管理的重要基础, 也是掌握情况、 把握形势的重要手段, 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自明。 进一步做好陕西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改 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充分利35 用信息化建设优化陕西公共就业服务可能是一个利益最大 化的策略选择。 就业服务就其本身来说, 其核心仍然是信息, 利用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就是对公共就业服务工 作的最大贡献。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社会强有力的技术工 具,将会给陕西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带来不可限量的推动 力。 按照《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 意见的通知》 (人社部发[ 号)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 为依据,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 陕西紧密围绕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完善功 能、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 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 业服务。同时坚持应用为先,突出实效,数据集中,服务延 伸,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坚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等 原则。 二、关于近年来陕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关于近年来陕西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近年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正确指导和省委、 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 总体安排,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人力、资金有 限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 息建设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36 (一)建设和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建设和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 制度建设,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制度建设,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机构建设 机构改革之后,省厅及时成立了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为组长,主管厅长为副组长,厅各处室 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信息化领导小组,各市也相继建立了以市政府主管领导或局 主要负责人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了一把手领 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助抓、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具体抓, 规划财务部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同参与的工 作管理体制。目前,全省已有 8 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建立了单独设置的信息化管理机构 (信息中心) 部分县 , (区) 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信息化工作机构中从事计算机专 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了 85%以上。 制度建设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也作为我省“民生 八大工程”的一个重点目标任务提入工作考核。2008 年,由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陕西省人力资源 市场建设规划》的通知( 〔2008〕27 号) ,针对当前我省人力 资源市场现状,提出近三年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 实施步骤,近几年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主要方向就 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市场三年建设规划执行。之后出台的《关 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 〔2008〕 34737 号)提出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案,更进一步就公共 就业服务应用系统建设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同年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通知》 ( 〔2008〕64 号)文件,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 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 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印发 《陕西省 2010 年度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的 通知( 〔2010〕70 号) ,对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考 核制度做了更详尽的规定。自 2009 年起,我省对人力资源 市场信息化建设进行全省通报,基本建立起全省人力资源市 场信息化建设通报制度;2010 年 6 月,省人社厅转发了《关 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 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诸多举措以加强基 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 (二)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 效显著。 效显著 几年来,通过多方的积极合作,不断拓展了多方位的公 共信息服务渠道: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陕西省人 力资源市场网站、陕西省人才公共服务网站、12333 劳动保 障电话咨询服务平台、基层单位信息采集平台、网上职介、 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系统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广 大劳动者、 企事业单位、 参保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养老金、 再就业优惠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人38 事代理、毕业生就失业登记、就业公司振兴计划、就业岗位、 求职人才等信息的网上查询和业务办理,及时了解个人帐户 情况和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及办事程序,做到“心 中有数” ,极大的方便了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增加了业务 透明度。 通过网络、定点医药机构结算平台、IC 卡三位一体的信 息化手段,将社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药机构整合成为一个统 一的服务窗口,不仅为参保人提供了在定点医药机构持卡就 医、消费的便利服务,而且满足了参保人在定点医药机构就 医时真实、实时信息的掌控要求,同时还提高了医保经办机 构对定点医药机构的费用结算效率,加快了医保经办机构对 定点医药机构费用拨付的速度,真正做到了参保人舒心、医 院经办人员安心、医保中心放心。 同时,人才代理、档案管理、社会人才职称评审、社保 代理、求职招聘、毕业生就业、流动人员管理人才开发、流 动党员管理、毕业生就失业登记、毕业生就业服务等业务也 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档案 20 余万份,户籍 3 万 余人,流动党员 8000 余人,实现了人事人才工作业务经办 的全程信息化,并在全省推广使用,为各类人才及用人单位 提供了优良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还 建立了电话服务中心(call center)短信服务系统、电子 邮件系统等,增加了“陕西省农村振兴计划人员”管理模块,39 此模块对农村振兴计划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已经走在了前头。 毕业生见习管理模块也在网站上得到应用。信息系统涵盖了 人事人才业务的 90%以上,并同泛珠三角联盟、长三角联盟 实现了数据共享。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省市联网应用,我省通过人力资源 市场信息化专网,建立了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视频会议 系统,实现部、省、市三级视频会议。截至目前,全省共召 开视频会议 30 多次,累计参加人数千余次,节约会议经费 近两百万元。部、省、市三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视频会议的 “全覆盖”能够大大降低会议成本,及时、准确的传达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了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有效管 理与沟通,减少了会议开支,增强了政府对应急事件的处理 能力,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我厅信息化应用水平。 2007 年我厅为做好信访工作, 建设了厅领导网上接访平 台,并将每月 20 日设为厅领导网上接访日,现场答复问题 上百个,对此我省主要媒体争相报道,群众拍手叫好,纷纷 称赞我厅为广大干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榜 样。 三、把握重点,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 把握重点, 阶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且持久的系统工 程。为推动我省公共就业服务再上新台阶,信息化建设起着40 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今后的一个长期实践过程中, 将以“统一、 整合、 应用、 创新”四大原则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 作。 (一)坚持统一建设。 坚持统一建设。 “统一”是系统建设的本质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将统一建设作为长期坚 持的主线。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统一建设规划 一是统一建设规划。依据金 一是统一建设规划 保工程总体规划,结合我厅与省财政厅共同制定的《陕西省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 ,要在全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 简便、实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就业服 务和社会保障两大业务系统,由中央、省、市三级数据分布 和网络管理结构组成,具有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 决策支持四大功能, 切实将信息系统的 “全覆盖” 建立在 “统 一”的基础上,使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真正成为 统一体,使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真正形成合力。二是统一建设 二是统一建设 内容。要统一标准规范,严格遵守部省关于数据中心、数据 内容 标准、应用系统、业务规程、社会保障卡、安全支撑平台等 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形成 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要统一联网方案,要加快使用全省 统一“劳动 99”三版本地化应用软件和“核心平台”二版应 用软件办理业务。三是统一建设步调 三是统一建设步调。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 三是统一建设步调 息化建设是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上下 协调,行动统一,才能建成统一的系统。按照全省的统一步41 调,有序推进系统建设进程。要充分发挥集合优势,大力指 导市、县(区)的信息化工作。 逐步做好集中整合。 “集中整合”是系统建设的 (二 )逐步做好集中整合。 基本要求,是统一建设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措施。近年来,部 分人力资源部门在资金、机构、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 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各自的业务系统。这些原有信息系统 资源,对于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化,提高工作效 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的至今仍在使用。但是,随 着形势的发展,起步阶段的独立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实 际工作的需求。必须创造条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硬件资源 和数据资源集中起来,将分别搭建的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将 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整合起来,避免系统“割裂” ,消除系 统“孤岛” 。 从 2009 年开始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做好数据整合, 将市本级和县(区)的各业务数据集中到市数据中心。完善 数据管理制度,实现所有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业务共用 一个数据中心。二是系统整合,在已实现省、市数据中心网 络联网基础上,向县(区) 、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促进 全省网络体系的形成,做好系统整合的基础工作。三是推进 人事人才、劳动保障两大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业务互动,避免重复建设,发挥整体效能。 人事人才和劳动保障两大系统的整合是集中整合的难42 点,也是我们重点研究调研的任务,我们首先从人力资源市 场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明确了整合的目标---实现全省数据和 应用的大集中管理,其次是从工作出发,在保证现有工作平 稳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三是按照现有 管理体制,从人力资源市场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科学的设计 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从信息网络系统后台整合共享人事人 才、劳动保障等公共信息。第四是在不改变现有业务工作管 理体制机制的情况下,逐步平稳的把数据集中到省上,最终 达到数据和应用全省集中的目的。 (三)重点提升应用水平。要落实好各项劳动就业措施, 重点提升应用水平。 使人民群众得实惠,重点体现在全面推广使用全省统一开发 的“劳动 99”三版本地化应用软件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 即求职登记、大学生就业、流动人员管理、人事代理、流动 党员管理、流动人员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开发、招考测评培 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劳务派遣、保障代理、就失业登 记管理、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小额贷款、社区就业实体统计 等就业和人事服务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办理,这也是公共就业 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工作重点就是要加大应用方 面的建设,边建设,边应用,遵循金保工程“一切以应用为 先”的原则。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一定是要建立在应用的基础 上的,数据中心的建设、设备招标采购、网络联网等工作都 是为应用服务的,只有最终实现应用软件的全省统一使用办43 理业务,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全程信息化建设。 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心,加强应用系统建设, 扩大全省统一“劳动 99”三版本地化应用软件覆盖面,提高 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支持基金监管工作,使 非现场监督成为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 本着边建设、 边应用、 求实效的原则,注重信息采集的深度、广度和信息资源的综 合性开发利用,不断提升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加强联网 应用,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开展各项业务的监测数据分析和 利用,提高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科学决策能力。 ( 四 )促进管理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公共就业服 促进管理创新。 务工作已经进入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和提升管理能力为主 要内容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 理服务模式创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依靠先进的信 息技术,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形成适合于“创新”的技术 环境;结合统一软件的本地化实施,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建 立一个既符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发展要求,又适合信 息化管理特点的业务模式,形成业务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随着近年来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取得的显 著成效,使政府“惠民、便民、亲民”的理念得到了贯彻落 实,真正使单位、人员得到亲切、便捷、周到的服务。今后 我们要在巩固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探索 适应我省省情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新路子。44 坚持“四围绕四遵循”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坚持“四围绕四遵循”江苏省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年来,在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关心支持 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 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把“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的核心 思想贯穿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认真贯彻 《关于印发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 通知》 (人社部发【 号)精神,潜心研究企业和劳 动者的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协调发 展机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为促进就业再 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南京市已实现 了面向社会四级联网的信息网络构架,市劳动保障城域网覆 盖率达到 100%,已建成市局机关大楼的系统网络控制管理 中心和劳动大厦、南京人力资源市场、市医保结算中心、培 训鉴定中心的四个局域网,以及涵盖 13 个区县人力资源市 场、112 个街道、825 个社区、544 个行政村及众多部门单位 在内的广域网,与市人才市场实现了物理连接互通。 一、立足“四个围绕” 推进信息化建设 立足“四个围绕” , (一)围绕协调规范,整体落实保障举措。 围绕协调规范,整体落实保障举措。 一是明确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全局性、基础性 一是明确管理机构。45 的工作,市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明确方案,加强督 导, 积极推进。 为了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协调规范和整体推进, 局专门成立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南京市劳动保 障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并要求各区县局成立相应机构,为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职能职责。市局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南京市劳动 二是明确职能职责。 保障信息系统各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城乡劳动保障 网络平台建设和设备维护、数据分析和宏观决策、卡工程建 设。并对全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 施,市局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要求,确定业务流程、功 能实现等设置,提出开发需求报信息中心开发。信息中心、 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沟通,加强配合,努力 做到各业务系统间信息互通,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信息化 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三是明确资金投入。 三是明确资金投入。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 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 2000 年 4 月南京市劳动保障信息系 统经市政府批准立项并正式组织实施,总投资 6588 万元。 在 2000 年至 2003 年间,系统经历了三次升级,期间主要完 成了网控中心主机移植升级、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业务数据 库的统一、基础数据库平台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就业管 理等应用系统建设。系统建成后,成为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 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支46 撑工程,并且符合 2002 年 4 月确立的国家金保工程规划纲 要要求。2006 年 6 月经市政府批准,再次投资 4000 万元, 对系统进行了第四次升级改造,目前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更加成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率、低风险的覆盖城乡、 服务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平台。 (二)围绕“五项原则” 整体推进系统建设。 围绕“五项原则” 整体推进系统建设。 , 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是南京劳动保障业务信息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在系统建设中坚持贯彻“五项原则” : 一是市级规划与金保工程要求相结合原则。项目建设涵盖南 一是市级规划与金保工程要求相结合原则 京市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各项职能和经办的各项业务。从而 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分步实施、分级运作”落实到系统建设各环节。 二是贯彻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二是贯彻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把实用性作为评 价项目质量的主要标准,正确处理好实用性与先进性的关 系。项目建设既满足劳动保障业务的需求又满足信息技术发 展要求,以“安全、好用、节约”为评判标准,遵循劳动保 障工作的发展规律,尽量采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电子化信息技 术。 三是坚持平稳过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原则。 三是坚持平稳过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原则。在项目建设 过程中,既确保现有业务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又适应长远 发展需要,做到当前系统运转不中断,数据不丢失,增强今 后业务工作不断拓展的适应性。47 四是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原则。 四是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原则。项目设计时充分 考虑与外部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可行性,软硬件均有足够 的外部接口,保证系统社会化应用的适应能力和扩充能力。 同时,充分考虑系统与外部联接的安全性,采取要求可靠的 防护措施,抵御黑客侵入和病毒的感染。系统还具有一定的 容灾能力,保证数据安全。 五是贯彻系统设计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贯彻系统设计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到实 现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除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会发生变 化外,人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尽量能 够满足各种变化,在设计中考虑变化的适应性问题。 (三)围绕基层创建,整体夯实工作基础。 围绕基层创建,整体夯实工作基础。 按照“六到位”的要求,以落实街道、社区基层劳动保 障平台工作建设“六到位”要求为抓手,加强对基层信息平 台的业务指导和考核。一是加强基层所站建设。目前南京市 一是加强基层所站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所站建设 112 个街道(镇)全部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825 个社 区、544 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所、站建设以信 息网络连接为重点,去年已实现了市、区(县) 、街道(镇) 、 社区(村)四级信息网络全覆盖全联通。 二是落实补贴经费。 二是落实补贴经费。全市街镇建立劳动保障所、原十城 区社区建立劳动保障站,分别给予 5 万元、1 万元的建站及 信息工作补贴;原五郊县社区(村)建立劳动保障站,给予 0.8 万元建站及信息工作补贴。为保障基层就业保障及信息48 工作的正常运转,还提高了原十城区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人 头经费补贴标准,由最初的 6000 元/人、年,提升到 10000 元/人、年,各区按照 1:1 进行配比。凡签订了聘用合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