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陈氏太极拳发劲打起来感觉没有劲道

四、套路没有太极拳内涵技术要求,拳架则讲究太极拳内涵技术要求
为什么不少人说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其实是太极操还是太极拳,关键是在于练法。在练传统拳架倘若没按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等经典的技术要求去练的,同样被视为太极操。其实如果一个练拳者了解拳架,那么即使他表面上打着套路,实际上他的心中并没有套路。
反之,倘若一个练拳者不了解拳架,仅会套路,那么这种套路就是机械化的刻意编排。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不是没有学练的技术要求,而是学练的技术要求姓操不姓拳。
不妨观察一下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学习培训班的教学,有多少个老师或教练是以太极拳术的技术要求来传授的啊?我从没见过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的教练或老师给学员们讲解怎么练立身中正、安舒松静、虚灵顶劲、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分清虚实、连绵不断、呼吸自然、心性沉着、举动轻灵、运行匀缓等等,如提问十个学员,会有八个、九个不知道。
有些国标竞赛套路的老师为了提高学员的习拳兴趣,增加了拆招讲解和太极拳对练,但是这些没有劲道、气势和内功的外形动作,怎能练出真太极的东西呢?
我赞成全民健身运动,但我不认可偷工减料的教法和练法,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的优点是动作简单容易学。但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达不到健身所需的运动量,降低了其原有的疗病健身效果。二是破坏了传统拳架的体系结构,其防身的技击功能更是无从谈起。这里说那些套路是偷工减料,拳式较少还不是主要问题,教法和练法才是主要问题,起重要作用的。
太极拳明师牛胜先说:“先辈太极拳家们一再提醒我们,练太极拳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仰脸、端肩、掀肘、直腕、指无形、挺胸、提肚、撅臀、拔腰的假太极,与头顶、肩沉、肘坠、腕坐、指展、胸含、腹实、臀敛、腰松的真太极,何止是差之毫厘,而是根本没有丝毫共同之处,所以谬之也不止千里,而是天壤之别。”这番话确实言之有理。
如果简化太极拳24式、国标竞赛套路按照太极拳内涵技术要求去教去练,效果就大不一样。当然,投入练拳的时间、精力和功课也会多一点。如不是这样练法,那来对身心健康的较好回报呢!那样快餐式的套路教法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是利少弊多还是利多弊少呢?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思考掂量,各人依内在价值取向需求而择练套路还是拳架吧!
五、 套路的姿势动作具有绝对稳定性,而拳架的姿势动作没有绝对稳定性
由于套路没有太极拳文化底蕴与太极拳内涵技术要求的支持,所以姿势动作(含过渡动作与定式动作)具有绝对稳定性,今年初练是这样,明年熟练了也是这样,后年练得更好亦这样,没有因练熟练好了而有所变化,或增或减。
传统拳架是讲究太极拳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技术,所以有着从学架子到定架子的功课和过程,拳式的过渡动作与定势动作。它会相对变化,变在细微处,今年与去年不一样,与前年更不一样,有与时俱进的意思,正是“一层功夫一层理”啊!修炼拳架之中,心性与身形都要像水一样,平缓、柔和、静虚。
在修炼拳架的过程中,有如大冶洪炉,运用文火武火,熔炼铸造出太极劲道、气势和内功。各家各派的拳架样式不同,但样式的不同并不是真正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内涵。
比样式,无论简繁、难易,都与武术没有很大关系。比内涵,则有高低、深浅之分。所谓内涵,其本质是思想,是认知,是心法。它超越了概念与逻辑。一个人对于太极拳只是在概念中了解,在逻辑上分析,决不代表他得了心法,得了内涵。只有在拳架里面实践,实践一分得到一分,实践十分得到十分。
拳架是太极拳推手、散手的基础,拳架的质量会影响到太极拳功夫的层次。在学习老师拳架的过程中,要细心模仿,悉心领悟动作要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太极拳架中包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需要经过不断的充实与锤炼,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才能练到位。比如陈式太极拳的“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就是这样的系统化训练。
练习拳架有一个“从外引内,以内带外”的“周身一家”(协调与整合)过程。要求形象,还要求神象。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对于中下层次来说,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大架,慢到极处好像不动,那是落地生根的桩功,而在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快架中,每一个位移的瞬间仍然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还是无根之根的桩功。
只有运势行走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才具有八面的支撑力与螺旋力。对于中上层次来说,慢练和快练的拳架都有如风之势,似水之势,空气膨胀之势,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忽聚忽散、忽隐忽现之势。
桩架和势架的形式可以是简朴的,也可以是复杂多样的,但必须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适合个人体形和性格的,如此才能提炼出内家拳劲道和气势,才能形成独特的技艺风格。如果打出千篇一律的拳架,那是误解传统太极拳的悲哀啊!只有在具体的训练阶段中,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日新又新,才合乎太极之道。
太极拳习练者在其青年、中年、晚年时期有着不同风貌,这是正常的进程。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在练国标竞赛套路多年的太极拳爱好者,倘若打得不像老师那样,就被视为拳病或不规范姿势动作了。
有一位太极拳明师说:“拳架打得不像老师是不好,打得太像老师也不好。”我认为:初学宜规矩一点,像老师那样较好;练熟了过后,依拳的理解认识打出自己的风格特点也好,不用太像老师,反正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练出功夫就行了。
总之,练习太极拳要往心法上揣摩,而不是往形式上雕饰。一如儒家、道家用功之诀窍,皆在于心正意诚、释智遗形。心正意诚为一切学术之体,形无所碍、无所滞,极松、极静、极虚、极灵,这样才得其妙用。
对得道之人而言,一切拳架和套路招法,俱是人之编造,故先贤屡屡告诫我们,要放弃后天的智巧人伪,回归天真自然之境。
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有形,炼至无形。无形者,心法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以观无,虽有而不有。最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综上所述,练套路与盘拳架按现状情况相比较,主要是:
一、追求练拳的目标不一致。
二、拳的内涵和技术要求不同。
三、练法不一样。在此指出:套路和拳架的称谓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练拳者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认识和追求的目标与层次。
换句话来说:如果练套路练出了应有的太极拳基础和知己功夫,那样实际上就是真太极的拳架;倘若盘拳架没盘出应有的太极拳基础和知己功夫,这种功效不是与套路一样吗?
文|陈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解密太极拳劲源、劲道和劲点
(本文发表于国家级杂志《中华武术》2016年第7期73页)
解密太极拳劲源、劲道和劲点
作者马权友
太极拳做为内家拳,劲力在于意念引领,蓄于筋骨,不必苦练肌肉发达,而求身松、气沉、骨挺;无须抻筋劈叉之苦,只求关节松开;无须腾空跳跃之劳,只求身稳轻灵,找回先天之本。怎样才能找到自然归真的感觉呢?那就要明确太极拳的劲源,找准劲道,打出劲点。
一、明确太极拳劲源
明确太极拳的劲源对练好太极拳,防止盲目用力大有裨益,对摸到太极拳神奇功夫殿堂的大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劲源?
劲源是指太极拳发劲的出发点,也是太极功夫的源泉。对太极劲的起源,一般认为劲从根起,而我认为太极劲是在意念的支配下源于丹田内气爆炸腾然。
2、劲从根起说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一理论是太极前辈对太极拳科学的总结和贡献。它是指行拳时,通过全身放松,松肩、松腰、松胯,加大脚下蹬地力,以求得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而加大自身功力,劲从脚根起,节节贯穿,及腿及腰,劲达末梢。这肯定是正确的,同时太极理论也是发展和完善的。我认为劲从根起,是太极劲的表现形式,而太极劲真正来源于丹田。这正如钱塘江大潮中的回头潮,形成于堤坝阻拦的反作用力,但大潮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大海潮汐变化。
&3、劲源在丹田
如果在意念的引须下,让长期修练的丹田内气爆炸,就会波及到四肢,让气劲沉入脚下,更加加大了沉劲,让地球反作用力倍增。提到人体内气,也就是丹田之气,由四种气组合:一是秉承父母先天的元气,二是人体内脏两肾生成的真气,三是吸纳自然空气氧化生成的轻气,四是纳人食物化合的精气。元气、真气、轻气、精气混合成内气,在外表现于肢体的鼓涨。人内气多,再让内气畅通,就精力旺盛,思想敏捷,祛病强身。这也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说到内气爆炸腾然,是指内气从丹田向四周舒散,达于四围,腰腹形成混圆的大气球,前后左右都圆了,手脚也有气感。行拳时内气催外形,节节贯穿,劲达末梢。
二、畅通太极劲道
太极拳练好了,动作平缓舒展,悠扬缓慢,似潺潺流水,顺流随势。之所以太极拳有如此行云流水的神韵,是因为和太极劲道顺畅有关。
1、什么是劲道
太极劲道就是劲力运行的路线轨迹。太极拳如果练出神韵,不仅动作规范,而且要体现出绵绵不断的劲路,感受到眀显的松沉,彰显极柔的折叠蓄发。劲道顺畅了,韵味就有了,气势也来了,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2、去掉拙力
要想让拳路劲道顺畅,必须去掉拙力。去掉拙力必须放松,通过松,练出沉来。松是过程,沉是目的。有了沉,拳架就稳,反过来又有利于放松。通过不断的松肩,就会让手臂的沉重,手臂如同挂在脊椎上。久而久之,手臂会又沉又硬,如同棉里裹铁一般。绵沉的手臂行拳,就会使劲力均匀,动作慢实流畅。通过放松身体,会感觉"骨肉分离","骨坚肉坠",此乃去掉拙力的表现。没有了拙力,行拳必顺,劲道必畅。拙力如同水渠杂草,除掉杂草,水流必畅。
3、轨迹顺畅
要想让拳路劲道顺畅,行拳的轨迹要顺畅,动作要饱满,不能丢劲,要用内劲把拳路轨迹动作上的每一个点串连起来。这要求外在动作讲究肩胯、肘膝、手足相合劲,而内在讲究意领、身随、气催,做到三者合一,意到、劲到、气到。如此以往,永保棚劲不丢,劲走均匀流畅。
三、劲点要定位
打出太极拳的劲点来,是功夫上身的表现。只要苦练,循序渐进,就会找到太极劲点,发出的劲有整体感,有穿透力,有抖弹劲,从而领略到太极拳的美妙。
1、什么是劲点
太极拳的劲点就是发劲的落点、终点。打拳无人似有人,劲点就如打着人的感觉。
2、劲点要定位抖弹
太极劲点要定位,也就是说将劲的最后触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个点面上抖弹或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就如打着人了,在原地反弹或有打穿人的感觉。动作不能过,劲也不能过,过了反而懈劲。动作过了,肯定是违反了太极拳外三合及含胸拔背等原则的。
3、打出劲点巧用劲
打出劲点,除定位抖弹外,还要善用一些技巧。一是打出劲点要求全身体现整劲,而不能用局部劲。要使身体有整劲,就要上身放松,腰胯要活,裆内有合劲,两个腿弓要撑住劲。二是打直劲时要充分利用两臂对拉劲,从而加大穿透力。三是打横劲时巧用反向劲,如同钟表发条反弹。
总之,明确并运用好劲源、劲道、劲点,就能发挥好太极劲,打出的太极拳就会漂亮的如行云流水,柔美的似金狮抖毛。如此一往,逐步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虚静空灵,静心竖发,眼显灵光。(本文作者马权友)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马权友,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学文化,全国公安文联作家会员、天津作家会员、天津滨海摄影家会员,中国武术七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师承王西安,至今已习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内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摘金夺银,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中华武术》上发表有关太极拳论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天津滨海电视台、宁河电视台、《今晚报》、《渤海早报》、《天津政法报》、北方网等媒体曾报道了马权友传授太极拳的事迹。
传授太极真功:&&&&&&&&&&
马权友电话:
马权友QQ:
马权友太极苑微信公众台号:mqytjy
马权友的博客:
.cn/mqy030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劲道训练教材-在线观看-风行网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安装PC客户端
把想看的剧下载到本地吧~
点击立即下载就可以下载当前视频了哦~
我来说两句
播放:3,376
播放:6,308
播放:5,121
播放:1,020
播放:12,227
播放:1,010
播放:36,391
播放:23,669
播放:3,846
播放:2,452
播放:4,517
播放:3,131
播放:1,122
播放:1,523
播放:11,495
精选视频号
播放:37,902林墨根老师谈练习杨式太极拳——陈雄 ——中国武术在线 名师讲坛
林墨根老师谈练习杨式太极拳——陈雄
文/陈雄 2013年
1986年至2007年期间,我西下蓉城成都十五趟,钦州距成都大约是1923公里,每次我在恩师林墨根先生家里住上少则四至五天,多则七至八天。在林老师悉心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太极拳技艺得以与时俱进,虽然本人资质愚钝,但对国粹怀有赤诚之心。为了日后更好地体悟恩师的传授,我特把他老人家对我面授的拳理、拳法、练拳要领笔录下来。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的话语,必有隔阂。为了弘扬国粹,把太极拳发扬光大,在此我把林师讲述的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让太极拳爱好者分享。
运劲要连绵贯穿,见缝就渗,钻得进,提得起。
化劲在自己身上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推,从而才能把对方的劲化得干净。
发劲要沉着松净,则安舒稳妥,完整不偏,干脆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底面反坐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肌肤触觉听好对方的来意。如果对方从上面来,我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
推手时,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又不行,轻了又不行;要不轻不重,不快不慢,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给对方恰到好处的一点就行了,对方就跌出去了。
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推手时,须具备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顺势借力,不丢不顶,化之于无形,发之于不觉。不管对方怎样来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随心所欲,变化莫测。做到使对方东倒西歪,失去重心,惊心动魄,使对方感到满目皆兵。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上乘的功夫。必须松静研练,才能练成此功。
松不是目的,松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贯穿。必须要心意松,才能做到形态上的松。
松干净了就是松空,就是虚空粉碎,不要看得太玄了。
含胸拔背,胸中要容化,要虚心实腹。
要进一步加强练拳,身体才会有适度的松柔,筋骨才能增长内在力量,脑力才有清醒的敏觉。而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松沉的分量,灵敏的感应,以及柔软又有弹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发出来的东西就是柔里含刚,用太极拳的话来讲,就是内劲。
&着&是外面能看见的招数,而内劲是里面的东西,从外面不能看见的,必须粘上手用平常练成的灵觉来体察。
懂劲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指识别对方的来劲而言,另一方面是指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以我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它的方向、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情况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劲道。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引化的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粘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
劲由脚起,就是说掤劲由脚底反坐力产生的。用掤劲时不要手硬,要上边松,下边用劲。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即气沉下丹田)。落胯亦叫沉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拳架中有弓步的拳式都要落胯,落胯能使弓步身正势稳。
弓步的塌胯要放松腰背部、臀部的肌肉,胯骨自然下垂,后腿膝关节不要僵直,膝宜微屈,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胯根内收就是扣胯,扣胯能使实脚更为沉稳,同时又能带动虚脚离地。
胸部含化,腰亦要同时运转走化。
用就是阳,不用就是阴。
气沉丹田,不要故意去做。而是松胸实腹。再来意念往下想。
往前推按时,不要着意去做,而是往前松出去。
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所以说,沾就是走,走就是沾。粘随就是你走多少我就走多少,随着你的意思在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在走。
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社会上的杨式太极拳动作稍有不同,但神、意、气和劲道是一样的。
在练拳架时要大松大软,尽力尽意去追求虚无的气势。何谓虚无?简单而通俗地讲:你说它有却没有,你说它没有却又有。文涛(林墨根之子)写的《心意歌》有这层意思:&一点四处都是空,意在虚无飘渺中;触物为实真变假,假里生真妙无穷。&起初练拳架是腰胯带动四肢,然后是以内带外。
推手时要练好粘的功夫,不使对方脱开,寻机把对方打出。
掤要带捋意,挤要带按意,采要带靠意,挒要带肘意,不能单独使用。要一动全动,一静全静,要时刻留意,处处神机,任何时候都要知己知彼,就能得心应手。
丢和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联系到自己和对方的两个方面。你丢我不丢,你顶我不顶,那就不会出现丢或顶的现象。
在拳理拳法研讨中,我曾想过四两是否拨得了千斤?这个提法是否科学?经过多次实践与思考,四两拨千斤需要强调&牵动&二字。拳经中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不宜淡化&牵动&,试问不牵动对方的重又怎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妙呢?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
击倒对方不为强,让过别人方为高,这是杨式太极拳功夫的技艺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现。如没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己从人就有心理障碍;如做不到舍己从人,就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如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发劲就做不到脱得开、放得远、干净利落。
肩根管手臂,胯根管腿脚,腰根管全身。
打不对,不打也不对,要打在对方的脚跟才对。
&脚跟&和虚实有密切关系。就全身而言,虚实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局部而言,虚实指力量的分布。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就要捋对方的肩根(腋下之处),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之处),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对方的胯根(髋关节之处),对方就会向外侧跌出去。破根是牵动重心的有效手段,最好是有明师悉心指教才能熟练掌握。
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对方的硬点、僵点、滞点。
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说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己身体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摇,相互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来劲引化得干净。
如要发人干净利落,就得通过引化把对方来力卸到脚底,利用地面反坐力把失机失势的对方发出去。
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的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
推手时,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用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给予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
发放是什么东西呢?是瞬间的引化过程。引化时要用沾连粘随,要使对方最不容易察觉的微小之力,顺势牵动其根,顺其方向将对方来力接到自己的实脚底,借地面反坐力把对方发放出去。发和放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功夫,放比发的难度要大,发人能使对方跌出去就行了。放人呢,是把对方发到准确的位置,放在那里。&发人如挂画&就是这种收发自如的功夫。
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出去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坐力:没有反坐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引化的同时要进攻。
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含胸拔背不是凹胸,也不是驼背,而是上身松沉的自然形态。上身前面是放松胸部,气沉丹田;上身后面是放松腰部,气贴于背。手臂松肩坠肘地掤出去,含胸拔背的身法内涵就自然做出来了。含胸的用法主要是为了蓄和化,而拔背的用法主要是为了卷和发。
练习拳架中,比如&揽雀尾&的&掤势&,是在半马步的&坐按势&向前转为弓步的&掤势&,如何体现在身势松沉之下的向前弓呢?练法是由半马步的后脚向前蹬撑,接着前肱胯根内收、气沉丹田,落胯沉下。又如&揽雀尾&的&按势&,是在弓步的&挤势&向后转为半马步的&坐按势&。如何体现在身势松沉之下的向后坐呢?练法是由弓步的前脚向后蹬地而去,接着后脚、髋关节适当向前蹬撑,接住前脚之劲力,然后松腰塌胯、气沉丹田,沉下坐稳,不是硬来坐低下盘。注意的要领是:身躯不能主动后坐,必须是被前脚推动后坐的,身躯不仅不主动后坐,而且后脚的胯还有维持原来位置的前撑。通过这种练习,就体悟到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地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坐力。只有地面反坐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坐力而起。
接劲,要引化,要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能引化。
我给你一下,你不想过来而想站稳,那我就顺势送客发你出去。
以柔克刚是这样练出来的:要遵照师传,把太极拳练好,别是&揽雀尾&的拳式,掤、捋、挤、按这四势要练到精熟,要练到舒展大方,要做到大松大软。不但要筋骨松开的软,心和气还要松开放软,要把一身僵劲去掉。这样循环不断地练习,身体就有适度的松柔,筋骨就会增长内在的劲力,脑子就有清醒的灵觉,而后自然而然就会有松沉的分量,于是有了柔弹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叫柔里含刚,实际上也叫劲。有了劲的体会,就能达到以柔克刚的妙用。
松腰落胯,形正势稳。
落胯,塌胯,人就发出去了。
变化是腰腿动作,而非手动。
你如果对我顶劲,你的顶劲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来,你的脚就失重离地了。
太极拳的内涵是:阴阳相济,懂劲相成,虚实相依,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特性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轻制重,以小敌大,以巧制拙。
练好猫行步,能以腰胯带动四肢。猫行步是这样练的,以右弓步为例:右脚外撇,胯内扣,左脚掌起来了。接着松左肩、垂臀,左脚离地了,左脚顺势向前一步,松胯圆裆,把重心从右脚转换到左脚而弓出,左脚落胯,成为一个身正势稳的左弓步。左弓步走猫步的练法和右弓步走猫步的练法是一样的,有关部位相反而已。
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
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来,垂臀就是把人发出去。提人时要摸到对方的呼吸,对方身体下沉呼气时,帮他点忙;当他本能上升吸气时,就顺势而发。简而言之,一呼就提。
推手时,对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点,我意气贯穿,寻其焦点而发,对方必跌无疑。
透劲时肚子鼓起外凸、固气发此劲时嘴出&嘘&、&哈&声音。
推手时要千变万化,要在粘中讨消息,察知彼之动静、虚实之变化。己身轻灵圆活,发挥整体的连贯功能,达到以柔克刚的。
方法学会还不够,要练到;练到还不够,要悟到;悟到还不够,要得到;得到还不够,要把法脱掉。动皆是法。
化劲要柔,发劲要顺,动作要小,目标要准,乘懈而发,威力强大,无坚不摧。
推手时,不可无因而动,是有因才动。必须腰胯旋转,谓之不动手,劲整而贯穿。肩为上三关之根,根不能摇动。要把两肩忘掉,将手腕、肩、肘、夹背,连成一体,与腰胯相接,进退走化之间,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动。人不知我,如流水无隙不入,机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顺为主,无论对方有什么招法攻击,我背己之处松化。
太极拳的较高表现在善化善发。太极拳是一个球体力学,粘着一点走化时,要多方面顺势走化,做到化之于无形,这谓之善化。什么叫善发?推手时不要拖泥带水,发之于不觉,要干净利落,要脱得开,放得远,这谓之善发。
松则沉,沉则重,重则轻(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发则打,打就是发。
杨式太极拳走架中,要求自身平衡,松最为重要,是每一位太极拳练习者应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太极推手作为一种两人搭手按照拳架中的基本招法进行对练或竞技的对抗性运动,攻防兼备,不仅可以自卫防暴,也是检验自己和对方功夫深浅的一种手段。不练好推手,就很难深入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技艺要求。
臂滚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你推我就滚动,不推我就不滚动,要顺着对方来劲而走化。
推手时不要仗势欺人,亦不要执意推人,这样不好,容易给对方引化借力,对方引走你的力还不知道,即使知道要变化也迟了,迟了就挨打。
推手时要善于变化,要在沾粘之中讨消息。
推手时,掤、捋、挤、按要清楚,掤、捋、挤、按要认真,掤、捋、挤、按要齐要整。
发劲出去就是开,散发爆炸就是开,蓄劲就是合。
落胯把你提起拔根,先提而后发。
接劲时要气贴背,要落胯。
有个发劲要领是这样的:前腿之胯内扣,后脚掌起来了;垂臀,后脚全起来了,接着顺势跟进半步,上下相随,把人发出去。垂臀就是发人。
人物简介:
林墨根,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于日12时在成都市逝世,享年90岁。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师承李雅轩。中国武术八段,身兼四川武协荣誉委员,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四川武术馆太极拳推手总教练等职。其太极推手功夫扬名海内外,教学几十年,数百弟子遍及国内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缠丝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