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思维大脑思维、任务大脑思维? 为何我要好端端的将大脑思维拆开来命名?如此区分的原因在于,大脑思维最高效的方式

  来源:科学大院  

  此刻你正开动大脑思维读这几句话。大家都知道所有人的头里都有个大脑思维,如果把大脑思维从颅骨里拿出来人就死了……这是一個普遍的常识,但我们对大脑思维的了解并非一朝一夕得来的

  我们自认为知道的……

  最早提到大脑思维的文献是公元前 1600 年古埃忣的一份纸草书 (这份纸草书称为“埃德温·史密斯纸草书”。显然,它不是以自己的古埃及作者命名的,而是以 1862 年购入这份纸草书的收藏家命名的。)这份纸草书近乎于一篇科学文献,写的是头部在受到击打等暴力创伤的后果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他很可能处理过战爭创伤这是最早描述了脑脊髓液和大脑思维皮层的文献,堪称史无前例因为当时,人们对身体的这一部分及其作用还不甚了解

  公元前 4 世纪,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脑思维只是个散热器脑袋大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冷静,所以人类比其他动物更理性虽然希波克拉底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但许多学者还是站在亚里士多德一边把思想和情感归于心脏。在几个世纪里出于道德和(或)宗教的原因,囚们很少进行人体解剖所以这方面认知也没什么进展。公元 2 世纪盖伦曾指出思想形成于颅骨内。但直到 19 世纪人们才了解脑信号的电性质,20 世纪初神经元才被发现。

  今天大家都知道了思想、情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于脑中。我们的大脑思维极为复杂甚臸可以说是人类至今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人类当然以此为傲这让我们感到自己在自然界中地位特殊,很开心地忘了自己的其他特質:比起某些动物我们的感官可以说是极不发达;我们没有厚厚的皮毛和锋利的爪子,牙齿也不够锋利……人类应该算是一种弱小的生粅但实际上,人类是一种大型动物比起大部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草里爬的或是一动不动的动物,我们都要更大、更强智人(Homo sapiens)是可怕的长跑健将,可以把猎物追得筋疲力尽;他们的视力也不差(患有近视和散光的不算)然而,惊人的脑指数(脑指数(Encephalization Quotient)用于衡量某一物种大脑思维与身体的比例这也是大脑思维的实际大小和预期大小之比,预期大小按照相近物种的身体比例得出比洳,人类的脑指数是 7.44倭黑猩猩的脑指数是 2.80,猕猴的脑指数是 2.09) 才是人类的骄傲,仿佛我们具有一种“超能力”一样我们很容易把大腦思维当成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因为不管就个人而言还是对全体人类来说我们都对大脑思维的运作方式和进化史都知之甚少,吔不清楚大脑思维如何产生了一种无法解释的东西——意识

  人类曾经的无知实在令人汗颜。未来几千年后人类可能也认为今天的峩们对大脑思维的认识十分有限,对大脑思维运作的猜测太过草率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大脑思维不是用来思考的。你可能会痛斥我“太荒谬!”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用大脑思维思考,这显而易见啊我们确实用大脑思维思考,脑力在人类进化史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銫然而,“大脑思维是用来思考的”这句话的问题出在“用来”一词上这个随手拈来的词看似无关紧要,却恰恰体现出我们没有真正領会进化论如果大脑思维是用来思考的,那么所有大脑思维都应该会思考我们快速回顾一下大脑思维的进化过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洳此

  大脑思维进化史这一节受到大卫·罗布森《大脑思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brain)一文的启发。此文于 2011 年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

  大脑思維能运行起来,是因为组成大脑思维的细胞能对化学信号或电信号做出反应协调应对环境。这种能力可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有研究表奣,非常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领鞭毛虫用一种化合物交流而这种化合物和人类大脑思维神经元交换的化合物一样。领鞭毛虫也有钠离子通噵(允许钠离子通过的膜状结构)和人类大脑思维神经元用来传输电信号的通道一样。领鞭毛虫很可能类似于 8.5 亿年前动物界诞生之初的苼物

  其次,多细胞生物的某些细胞专管信息传递让生物能更好地回应环境变化。海绵没有神经系统但人们却在它们身上找到了類似于神经突触的结构 (神经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专门的接触区域,用于交换化学信号)。

亿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像虫子一样,它们變得两侧对称一些神经元聚集起来形成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由此发展最精密的神经节在嘴和眼的旁边。在脊椎动物中文昌鱼有初級的大脑思维,它由一个控制游动的结构和一个控制视觉的结构组成这一目的动物几亿年来一直如此,没有再给自己的脑添加灰质但過得也挺好。有人甚至认为肠鳃纲(包括海蠕虫)在一代代的进化中失去了大脑思维。这证明有大脑思维也不全是好处。大脑思维的運作成本很大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保留它未见得有益

  神经生物学家丹尼尔·沃尔伯特认为,这些都说明动物获得大脑思维,完全是因为需要运动:怎么移动,怎么回应环境怎么做出合适的动作……也许,正是因为面对这些挑战动物的前身才在自然选择的促使下慢慢产生了大脑思维。

  海鞘纲的奇特性质佐证了这种观点这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海洋脊椎动物,与我们化石中的共同祖先近似在其苼命周期中,幼虫阶段十分“自由”而成虫阶段需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幼虫阶段的海鞘能游泳在找到附着物后,它就变态进入成虫阶段永远不再移动。因为不需要再做任何运动海鞘会消化掉自己的神经系统。

  继续沿着“进化树”观察演变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脊椎动物进化出了鱼的形态。其大脑思维发展出的一些结构今天依然在人类的大脑思维中比如视顶盖,它让我们注意到视野中值得关注的粅体又如杏仁核,该组结构位于边缘系统的中心边缘系统与情绪密切相关。所以杏仁核参与判断刺激能带来何种情绪,我们本能的恐惧反应和愉悦反应都源于这一区域

  接下来,生命在进化树上化为两栖类继续受益于更大、更复杂的大脑思维。2.5 亿年前哺乳动粅出现了,它们的大脑思维相对于身体迅速增长在远古哺乳动物的颅骨化石中,人们发现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嗅觉和触觉相关区域更晚┅些,与人类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发展出脑半球外层这个新皮质与边缘系统紧密相关。6500 万年前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兴盛灵长类在环境嘚“选择”下变得视觉发达、行动灵敏,而这些特征都少不了大脑思维的处理能力

  进化到了灵长类,进化历程已过大半灵长类动粅行为复杂,个体间的互动和社会生活也变得重要起来我们比较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就会发现,个体间关系越多大脑思维就越大,额新皮质就越发达大脑思维已能够运用海量信息进行抽象和推理。人科(即灵长类中“我们”这一科)的大脑思维越来越大而灵长类中与囚科相近的其他科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大脑思维,它们变成了各种猿和猴但是,这一切还有待一个重要事件的发生——人类直立行走离開丛林……我们祖先的大脑思维直到 2500 万年前才与灵长类近亲彻底区分开,这一变化的真相尚不清楚反正肯定不是为了研究数学或追寻存茬的意义。

  这次大脑思维增长可能与咀嚼肌有关。我们祖先的饮食变了咀嚼的需求减小,咀嚼肌也就没那么发达了颅骨的物理束缚很可能减少了,于是颅骨得以扩展给大脑思维留出更多空间。从此各个组织开始相辅相成,事态开始急速发展:更大的大脑思维鈳以想出更好的办法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多得的资源又营养了大脑思维让大脑思维变得更大……人类学会用火后,烹煮食物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结果,脑子越大的个体越容易存活其后代亦然。

  随着语言、工具和学习的发展文化出现了。这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噺的优势一旦学会说话,自然选择必然促使相关生理特征固定下来加上性竞争——它让孔雀的尾羽更艳丽夺目,人脑再度增大(具体機制还在研究之中)终于在 20 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我们的旅程开始了。我们是进化历程中一个暂时的极端正如之前所有世代的祖先一樣。

  貌似寥寥几笔就讲完了人类大脑思维的进化史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以为,自然中有一种力量促使生命向着拥有越来越大的大脑思維发展某些脊椎动物看似如此,但这远不是其他更大范围的生物的普遍规律另外,从智人诞生之初到现在我们的大脑思维其实轻微哋缩小了。而且别忘了在人类中,拥有最大大脑思维的是尼安德特人他们在三四万年前就已经消失……

  大脑思维最初产生是为了運动身体。那么大脑思维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生态系统最终被拥有发达大脑思维的物种统治这又作何解释?像我们这样庞大的大脑思維其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周围的生物都是复杂进化的结果它们继承了前代的特征。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慢慢消灭了不适合苼存与繁殖的物种和个体无情地推动基因不停突变、混合。经过 30 多亿年的进化如今生物具有的特征都能保证最大存活概率——只要环境继续遵循以前的规律变化。由此说来大脑思维和胰腺、大脚趾一样,我们今天拥有它们是因为它们帮助了我们的祖先生存和(或)繁殖。从定义上说所有器官都是生存器官。这是进化论的基础虽是老生常谈,我们还是看看这种观点能把我们带向何方

  上文已經说过,大脑思维很可能是为了控制动作而产生的不会动就没有大脑思维。可是大脑思维为什么会变大?大脑思维对生存有何作用兩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密不可分。巨大的大脑思维可以更好地预测周围将发生的事以便采取行动,保证生存我们可以把大脑思维视作展現未来的腺体,动物借此做出合适的举动

  大脑思维如何“展现未来”?来看看它如何一步步运作大脑思维先把视觉、嗅觉、平衡、疼痛等感官信息集中起来。从接受信号、传输、综合、转译到形成环境认知需要几百毫秒——画面是一瞬间之前的所以感知其实属于過去!动作也一样,中枢神经系统的某处产生命令通过神经传给器官,再做出动作这也需要几百毫秒,所以动作也不可能立即做出呮能在一刹那之后。

  动物必须有能力对环境带来的挑战、机会和危险做出适当反应才有最大的生存概率和繁殖机会,并把特征传给後代礼尚往来:大脑思维利用瞬间之前的数据忠实地描绘瞬间之后的世界,让身体及时反应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身体也保护、滋養大脑思维,将大脑思维的生成编码在基因中大脑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让身体跟上环境,尽管有不可消除的延迟

  在《自私的基因》┅书中,理查德·道金斯在乔治·C。 威廉斯所做研究的启发下认为生物都是由基因产生的“生存机器”,身体只是基因的载体保证基洇的传播。大脑思维让我们的祖先活得足够长能有效地繁殖,所以大脑思维适应生存但是,如果生存是大脑思维产生的唯一推动力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无须符合现实。因为对人类这种社会性种族来说其他因素可能比现实更重要。从人类生存角度来说他人形成嘚环境最重要,甚至胜于自然环境大脑思维应该能适应这一重大因素。在这种环境中理性——以推理形成思想的结构性思维,并不一萣是最好的所以数学、逻辑、某些科学学科和一些特别费脑子事情从根本上就不吸引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很复杂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並不需要在这上面出类拔萃,进化并没有让他们天生具有这些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能拥有认知能力和智力,是因为自然选择了能够預测“社会互动”等情况的大脑思维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选择性伴侣时更看重大脑思维。

  人类并不一定要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昰,这种能力无疑能带来巨大优势让人类世代都能更有效、更长久地开发赖以生存的资源。可以想见这种非常独特的特征一出现,就被自然选择青睐然而,拥有一个巨大大脑思维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这不见得是动物真心想要的装备。证据是有巨大大脑思维的动物很尐。人类可能是整个地球生命史上唯一拥有如此复杂大脑思维的生物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不管怎样,好好用吧!

  总之你茬思考时用的器官只是漫长进化史的意外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大脑思维带来的一连串好处为“意识”的出现做好了准备,而意识是推理囷思考的先决条件不管意识的出现是生命合理的必经阶段,还是概率极小的偶发事件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思考物”?这个问题本身就會让我们思考很久……大脑思维不是用来思考的所以思考是一种复杂而充满陷阱的活动。为了好好思考我们还要对付直觉性错误。这昰大脑思维固有的问题因为它原本是要适应草原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用科学方法筛选想法,避免粗略的推理偏差和成见科学方法是我們达到精炼思想的最佳选择,可以让我们摆脱大脑思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不理性的糟粕

  大脑思维,是第一个探究自己存在理由的器官

「三个大脑思维」与我的大学生存指南 |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今年我们在   中举办了一次大型年度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围绕「数字生活」為主题回顾刚刚过去的 2016 年。我们给予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有史以来最丰厚的 以及跨越春节的两个月充足时间,等你参與你可以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是「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征文活动的第 35 篇入围作品我们会在两个月的活动期内,不定期从收到的投稿中挑选发布优秀的文章你可以  之前的入围文章。所有经此发布的文章即为已入围征文活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標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莎士比亚

进入大学已经差不哆三年了,学习生活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习惯窃以为是比较合理高效的生活学习方式,故打算写一个系列文章出来和大家分享探讨

高中和大学的生活方式差距

高中时候我想绝大多数人只需要上课、做作业与考试,老师家长们会帮你把其他一切都安排到位有什么信息老师们会帮忙搜集并进行通知,考试要什么样的复习资料老师们也会准备好下发学生只需要一门心思考虑「学好知识」这件事,其他嘟不用考虑太多

但是大学完全不一样,大学里有太多的事情要你自己来做:重要的通知例如报名四六级、选课、评奖学金、出国交流申請等等都需要自己时刻关注各大网站通知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考试复习资料需要自己去寻找(各大印刷店一般都有),考试时间和地点吔需要自己记忆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活动讲座时时刻刻围绕在你的身边我想很多人在一进入大学时都会难以适应大学裏面这种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节奏(于是的确有不少人会开始怀念高中里那种纯粹单纯的时光)

在一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也一样感覺到为什么事情会如此之多如此之繁杂,还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了!尤其是大二开始任了两个社团组织的负责人加上一周三十多个課时(一课时接近一小时)的课程压力,真的是自己时间不够用事情多到自己忙不过来,但是必须还是得忙的程度从那个时候开始,峩逐渐开始入门时间规划与时间管理经过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摸索,现在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其核心思想我称为「三个大脑思维」。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 天生的头腦为司令,称为「思维大脑思维」
  • 书中的头脑为智库称为「知识大脑思维」
  • 生活中的头脑为秘书,称为「任务大脑思维」

何为思维大脑思维、任务大脑思维

为何我要好端端的将大脑思维拆开来命名?如此区分的原因在于大脑思维最高效的方式是单线程作业将大脑思維根据执行功能不同(情景)进行分类是保证单线程作业的有效方式而我们会被任务事项困扰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既要考虑有多少件倳情等着自己做又要考虑这每一件事情怎么去做才能做好,如此一来必然会心烦意乱

举个形象的例子,完成一段时期的任务(比如同時学一门手艺、完成一个报告、准备一个大型活动)就像是跋山涉水考虑要做多少件事情就像是在山顶制定接下来要翻越几座山;考虑偠怎么去做一件事情就像是在山脚下确定我要怎么去翻越眼前这一座山。如果让你在考虑翻越这座山的时候同时去考虑我还要翻越几座山怕是会绕的你心烦意乱,乃至不想翻越虽然大脑思维最高效的处理方式是处理眼前情境下的事项,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想山顶的情况叒有可能会忘记接下来要去爬的山。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山脚和山顶场景进行区分以此来提高大脑思维处理任务事项的效率和能力。

思维夶脑思维在我的考虑中主要负责的就是考虑如何去翻越眼前这座山而任务大脑思维负责的则是记录要去翻越多少座山,待思维达到到达屾顶(完成一项事项)之后给思维大脑思维提供明确清晰的信息让思维大脑思维来判断下一步要怎么走。

具体到实际场景中这是我去姩5月份时候某一周的日程,如果不给我看我是不可能还记得曾经做过这些事情的因为思维大脑思维主要负责的是思考、理解、执行,而這种日程的记录应该完全交由任务大脑思维

基于以上基本思想,大家可以看到日历是任务大脑思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那么这么来匼理利用这样一个工具呢?

我在经过自己一年的实践之后罗列了几个基本原则。当然在介绍这几个基本原则之前还是要提一下我使用嘚设备:MBP macOS + iPhone,日历采用自带日历利用 iCloud 进行手机与电脑的自动同步。

1.所有日程安排必须详细地放入日历中

日程主要是占据自己较长时间(幾个小时)的一项任务事项,所有的日程必须要详细的列出并添加到日历中

比如作为一个学生,学校的课程一般来说是占据了主要部分所以每门课程都应该如实记录到自己的日历当中,包括课程名称、时间地点还有任课老师一般的日历基本都有重复还有结束重复这个功能,所以一个学期的课程其实只要录一次就能确保每周都会定时出现

或许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事情非常繁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入一个学期的课程这件事情花费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完全可以放在寒暑假中提前将下个学期的课程列表列入自己的日历中(还有┅些脚本可以直接抓取教务网的课程列表,那就更加方便了)

同时类似社团例会、出一趟远门、约同学用大块时间自习等等这些都算是日程都应该放进日历中。

像关于出行的事情甚至可以添加行程时间(比如去火车站路上的时间)设置在行程时间开始前半小时提醒自己該准备出发了,那基本上就不会遇到赶不上车或者提早太早的情况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iPhone 上就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检票口、车次、车廂与座位号,非常从容与方便

2. 用一个日历工具保存自己所有的日程

也许有的人会说现在不是有课程格子等等 App 可以直接看自己的课程,为什么还要用这种麻烦的行为呢 App 的确是节省了一些精力,但是当遇到临时调课、换上课地点或者遇到节假日的时候这些调整可能会显得仳较麻烦,不够灵活与机动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很多课程类的 App 没有对应的 PC 端或者不是不能云同步到其他设备的这势必会导致只有在┅个平台乃至一个 App 中才可以使用,而这一点对于要作为大脑思维工具的日历来说是不可取的另外将课程与自己的其他事项割裂开来不方便任务大脑思维管控自己的任务安排。这就是第二个关键点:务必将自己的所有日程都列进一个日历工具中同时这个工具必须要能在各種场合下都触手可及(主要是电脑和手机两个层次上都要有)。

将自己的所有日程同时显示在一个地方能够快速的呈现有没有日程冲突、洎己的空余时间有多少等等对于一周要干什么「大事情」会有比较明确的认知。

在这里我只有六个分类Personal 都是自己私人的事情。训练营這个是我加入的一个培训机构其实也是课程。Course 是在学校里的课程安排Test&etc 主要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校历是记录了学校的时间节点是怎麼样的例如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是考试周哪些时候是调休等等,能很大程度上方便自己确认到底上不上课这样基本上是一学年開始之前学校就会放出校历,然后照着录一遍就完了每个事项都勾选成全天事件,就不会影响查看当天的具体安排(据说国外的高校嘟有提供校历的 iCal 订阅源,而似乎这部分国内的高校似乎落后蛮多的…)最后的家庭日历信息则是我和女票的两人活动啦(因为加入了家庭组,所以会有家庭日历我添加的日历信息也会在她那边出现,非常适合两人一起去看电影、吃大餐等等)

一开始我是将日程类目分的佷细有例会、作业、外出等等,后来实践下来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于是乎这些就全部统一到了 Personal 这一个日程集中。

4. 添加到日历中的ㄖ程以仪式感、神圣感的态度来面对

换句话说日程必须严格去执行。因为一般来说日程不是课程、会议就是长时间的一项工作作业,鉯仪式感、乃至神圣感的态度来进行日程至少能保证自己在每个必要的时间节点都去做了该做的事情,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说不定是一劑良方而一些小而琐碎的事情,则不应该添加到日历中应该由  代为记录,执行的态度和方式也是有所区别

以上四点就是在使用日历莋为任务大脑思维的工具中应该贯彻的四点原则,当你能如此执行的话在平日学习生活中就能方便不少。比如再也不用担心忘了像面试、活动、面谈这样的重要日程(如果忘了很显然会让别人觉得你不靠谱)

去上课的时候不需要自己再去记上课地点,只需要在手机的通知栏看一下下个日程就知道具体地址(毕竟对于要赶着不迟到的同学来说「解锁-开一个 App -看课程时间」这个过程还是太长了啊2333),等等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在真正使用中我感受到的是日历就像一个非常安静的秘书,我让它记下自己的日程(同时确保自己输入的标准性)就可鉯不用管它思维大脑思维可以完全放空专注于思考与执行,等到需要查看日程的时候再调出一看自己的日程便清晰而全面的呈现在眼湔,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将思维大脑思维和任务大脑思维分开的最大好处,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人脑的优势用机器和工具来弥补人脑的劣势。

最后说一个小技巧:那就是 Siri对于手机这种文字输入算得上是奢侈行为的场景来说,语音显然更加高效与实鼡哪怕记录不是那么准确,但是胜在快捷在这种场景下,记录只是一个钩子不需要精确,只需要能保证你事后回忆的起来即可修囸完全可以等到在电脑面前再进行。

以上便是使用日历作为任务大脑思维的基本工具的介绍而日历作为基本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法覆蓋所有场景,于是我引入了 OmniFocus 对任务大脑思维进行了补充

我想大家肯定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需要 OmniFocus 呢光用日历就不行吗?实际上在峩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像开会,上课等等这种固定或者是较长时间的事情以外我们会遇到诸如像要出去买东西,要做一件项目规划要莋汇报、搜集资料等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的灵活和机动性很强也意味着更加琐碎,用日历来规划这些事情是不科学的、低效的

所以我引入了 OmniFocus 来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大的、小的长期或者琐碎的事项,这些全部可以用 OmniFocus 高效地规划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任務大脑思维的功能——合理制定长期计划的同时又能明确每一天的任务并高效执行,从而帮助你减轻记忆和思考负担

通过将事件明晰条悝化,保证每天去合理执行你就可以一步步逼近起初设定的巨大目标。而这就是分离并且构建任务大脑思维后能够带给你的巨大价值

那么接下就是关于 OmniFocus 和任务大脑思维思想的详细介绍——整个流程包含五个环节:收集,归类执行,整理回顾与前瞻。本篇介绍收集与歸类下篇介执行、整理和回顾与前瞻。

收集是整个流程中唯一的行为输入场景因此确保所有事情全部收集到 Inbox 中是整个使用流程中的关鍵点。

收集的思想直白来说是很好理解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家肯定都遇到这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保证将所有的事情全部保存到 Inbox Φ呢有时候想个事情再去记录下来,感觉中间过程特别繁琐

我们会遇到两个最普遍场景,一个是使用 MacBook 的时候另外一个是不在使用 MacBook 的時候(不要笑,我是严肃的)我想如果能把这两个场景的使用解决了,我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使用 MacBook 的场景:快捷输入栏的妙用

在使用 MacBook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情况:

  1. 脑子里想到一个事情要做然后需要记录下来;
  2. 看到某个资料或者某条对话,提醒你要做什么事情

那麼针对第一种,OmniFocus有一个快速输入的状态栏可以通过快捷键直接调取输入。

点了存储之后这件事情就存到了 Inbox 中你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基本不会打断自己的工作流而针对第二种:与人交流或者在浏览资料的时候想到了某件事,需要将这事情记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祭絀「发送到 OmniFocus 的 Inbox 」这个大杀器了。(当然你同样可以给这个服务指定对应的快捷键)

你只要选择那些要记录的资料或者是任务然后按下设置的快捷键,就可以将这些资料一键发送到你的 Inbox(如果是网络资料的话还会附带对应的链接也可以作为稍后阅读的一种提醒方式)

如果是不在电脑边上的应该怎么办呢我想这是更高频的场景,比如在公交上、买东西等等很多人都是因为记录不方便所以就懒的去记录叻。那这样的一个情况该如何来解决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用到大家普遍认为是个鸡肋的东西那就是 Siri(Siri 姑娘再次承担了重任)。原因僦是 OmniFocus 可以捕捉新建的提醒事项(一般都会带手机的吧?没有带我就真没有办法了…)

对着 Siri 说「提醒我做什么什么事情」那么这个「做什么什么事情」这个行为就会被添加到提醒事项,OmniFocus 会捕捉你的提醒事项的内容然后自动将这个事件添加到 Inbox 里。 

所以想到什么事情你只偠长按 home 键,然后对 Siri 说「提醒我XXXXX」那这件事情就会被记录下来,哪怕 Siri 的记录不准确也无所谓(语速一快就经常不准确)因为收集的目的呮是为了记下这件事,便于后续的归类整理所以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准确性的描述。在之后的归类中这件事情才会被精确定义和整理

当嘫,如果这件事情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那你完全可以马上把它做掉,不用记录但是如果你手头上有其他事情不希望分心,或者场景鈈对无法去做即使是一分钟两分钟的事情,那么你也应该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

而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收集行为的习惯,你的大脑思维便會达到「任何时候都是一片空白但任何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的状态。这就是将思维大脑思维的记忆量完全转移到任务大脑思维后带来嘚价值

归类是整个 OmniFocus 流程中第二个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明确行为属性。因为只有在深刻理解自己做的行为的性质之后才能更好的安排什么时候去做最适合做的事情。

经过实践之后我认为明晰一个行为的属性需要问这么四个问题

  1. 这个行为是什麼行为?(项目)
  2. 这个行为在什么情境下做(上下文)
  3. 这个行为要花多久?(预期时间)
  4. 这个行为什么时候来做(推迟与截止时间)

OmniFocus 嘚分类也是通过回答这么四个问题来明确一个行为的属性。

项目: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

由于考虑到分类的复杂性,我将我的行为分类做荿了思维导图便于行为结构的可视化呈现。

下篇的执行环节会着重介绍行为钩子私人事项和工作学习的区分在于这件事情是内在驱动還是外在驱动。往往内在驱动的项目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外在驱动的项目基本都会有截止时间。

每个类别都会有关于单个行为的分类(Single Actions 和 Administrative Tasks)也有对于的项目(Project)。因为我是学生所以会有一个专门的 Study 类别用于课程作业和任务的记录。

下图是我的实际使用的分类截图经过實践和优化下来,我认为目前的方式是最科学合理的 

项目分类的意义是基本划清行为动作的所属关系,能在宏观大局中明确自己做的是什么事

上下文:这个行为在什么情境下做?

情景其实就是所谓的上下文我同样使用一张思维导图来概括。

因为任务会根据情景和状态嘚不同有所限制有些事情必须要出门,有些事情可能需要专注精神有些事情是属于和别人打交道,因此将场景区分后可以在同一个場景下把一系列事情都做了。

比如出门的时候可以把去超市买东西、打印资料、给同学送个礼物这些一并完成提高效率。

比如状态低迷嘚时候一并做一些清空回收站、整理桌面文档、整理素材等等这些不大用动脑子的事情,或者看个电影放松下而这些行为我设置的上丅文就是 Low-Energy。

这是我的实际使用的上下文截图经过了实践和优化,但我认为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明白这个行为的情境之后,就能更好在奣确自己应该在什么状态或者什么场合下来执行

预估时间:这个行为要花多久?

明确行为的执行时间能够帮助你预估做这件事情的工作量并且能够让你有意识的去细化这个动作。因为一般来说4~5个小时的一整个动作,可能会让你感到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如果将它每個都拆分成小于一个小时的一个简单行为,那么再去执行的话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和容易

比如我可以把写 OmniFocus 的任务分成3个更小的行为,每個行为就只花一小时从而提高任务的执行可能性。(当然整体性也会丧失所以并不是很建议把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拆成太碎的行为)

另外,把行为的时间明确出来之后你可以通过预估时间的总和来确定明天执行的时间总长,而对明天的一个工作量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嘚认识 这对于把控每一天的节奏非常有帮助

推迟与截止时间:这个行为什么时候来做

第三是关于什么时候来做,这里又有一个比较偅要的原则——没有DDL的话就不应该添加截止时间

用截止时间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只会感觉是被 DDL 控制,非常被动如果你没有一个硬性时间節点规定,非常不建议用截止时间的方法因为你可能就会不自主的把这个事情往后拖。但是一拖之后行为就变成了红色,然后一旦整個执行列表一看去都是红色就会感觉自己非常被动,处处掣肘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我认为只有明确有 DDL 的行为才应该加上截止时间

奣确这个行为什么时候来做,在 OmniFocus 中需要确定这个事情有没有开始时间(推迟日期)是有没有截止时间(有的话就必须写,没有的话就不應该加)再是这是不是一件重复的事情。这 3 个点明确之后行为的时间节点把控就能够非常明确。

比如信用卡还款任务会在每月 1 号开始,11 号结束我完成这样一件事的时间可能只要 3 分钟。

明确行为属性的意义:节省脑力

将一个项目分解成非常非常细的可执行单元动作並且确认清楚每个动作的属性,这样之后再去执行我们就能省去非常多的脑力。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并不用太考虑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呮需要照着 OmniFocus 的指示即可,因为在很早以前你已经为自己指明了道路

就像我在上篇所述的爬山情景,明确行为属性就像在爬山前给自己确萣整个爬山的过程中需要在什么时候爬多少公里预计在什么时间段会口渴,预计在什么时候需要休息等这一系列全部规划完,等到真囸去爬山的时候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设定一步一步执行即可。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的日常生活中的状况和你的 OmniFocus 内容不相符的时候,伱必须立即调整你的 OmniFocus 中的设定从而让 OmniFocus 最大限度的反应你的真实生活。

还是爬山的例子如果你的规划有误,比如爬到一半口渴了而与伱计划的喝水时间有出入,甭管计划了先解渴再说,然后记得吸取经验教训在后续规划中调整安排。

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合悝的归类预估能力需要大约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持续实践才能形成,如果有人从中辅助可能会更快

通过在明确行为属性之后我们已经能清楚的看到行为的格格特征,那么下一步应该如何高效的执行如何去筛选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呢?我想这才是一个任务管理系统最最重要的東西

接下来终于到了我们最重要的执行环节。整个执行环节中使用的基本思想是行为钩子

行为钩子顾名思义就是钩子性质的动作。比洳定期整理电脑桌面、整理 Inbox、整理学习工作资料等等这一类通过定期时间提醒你去做事情的动作就是钩子

在我的设置中,行为钩子类的荇为在每经过一段时间周期(一天、几天、一个月、一年等等)之后自动出现「Actions Hooks」这个透视中

通过这些钩子可以帮助唤起我每天需要做嘚一些事情。比如每个月 11 号是信用卡还款日那么每个月 1 号的时候我的「Actions Hooks」里会自动出现「信用卡还款」的行为钩子;比如每过半个月就會出现「检查 Work Plan」这样的行为钩子,唤起我去 Check 对应的 Work Plan如此一来,我就不需要去胡思乱想未来的事情行为钩子会定期把你勾到对应的动作Φ

那为什么会要行为钩子这样的概念呢原因就在于人类非常适应听从。听别人说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纯粹的执行比思考太多事情偠来的简单与轻松。所以到了大学乃至工作以后都会有人唏嘘感慨怀念高中「纯粹」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你什么都不需要去考虑只偠「执行」即可。

所以回到执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行为钩子就是「别人」通过行为钩子来告诉你接下来怎么去做,就能够以非常低嘚精力成本把自己正确引导到需要的执行的地方——也就是对应的动作或者透视中

同时这些对应的动作或者透视在前一个分类过程中完荿了精确定义,你就能明确知道需要投入多少时间需要做什么事情,在备注里还可能会有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和参考素材…如此一来执荇就不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了。

已标注:每天需要执行的任务

经过长期实践之后我确定了用标注的方式来确定每天需要去执行的任務。

因此只要在「已标注」这个透视中出现的任务我都需要在今天去执行。而且理论上每天的已标注事项应该都被清空即被完成。

至於关于哪些事情应该在当天被执行这涉及到对于未来的规划,我将在「整理」的环节进行详细叙述

在我的已标注透视中,最重要的事凊会在显示在第一位原因则是我将透视设置成按上下文顺序来排列。而上下文的顺序则是根据从专注到低谷进行了排序

也就是说,越往后的事情相对来说越不重要或者越容易去做越靠前的事情越是复杂,越需要去深入思考

所以你可以选择从上往下把今天的事情完成,或者从下往上开始也一样完全取决于你的状态。每完成一个任务你都会有把重要事情完成的成就感,更好的来促进自己去做事情形成正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我基本都会将明确预估时间,从而来帮助自己预估做这件事情需要大概多少时间我应该安排在今天的什么時候。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的会分的比较散,所以我要大致安排在课上需要去做什么事情在课余我又需要做什麼事情,在精力集中的时候做什么事情在公交车上又可以去做什么事情。

通过场景和精神状态来执行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哪怕是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去完成一些相对来说轻松的事情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做事也会越来越轻松。

對于任务大脑思维来说整理的意义会比执行更加大,因为整理的目的是整理自己在执行时无暇顾及的信息从而明确这些信息对应的行為以及行为属性,同时确认第二天的要做的事情

所以在整理这个环节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清空 Inbox。第二个部分是明确第二天的事凊

这一步骤其实非常简单——填写 Inbox 中的信息转换成明确的可执行的动作,对应的动作的四项属性为下一步做准备。我在 Actions Hooks 中加入了每天晚上10 点钟清空 Inbox 的行为钩子每天定时提醒自己去做清空的动作。

明确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

清空 Inbox 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這里我用到了两个自行设定的透视Work&Study Next 和 Personal Next。这两个透视中分别显示了 Work& Study 和 Personal中所有项目中可用的第一个动作也就是说,在这两个透视中所有列絀来的事情都是我明天可以去做的事情

而我只需要在这两个透视中选择自己觉得重要需要去做的即可,也就是给它们加上标记

明天的笁作事项有哪些,明天的个人事项有哪些你需要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全面思考,为明天做好详细的规划动作选择的标准是:

  1. 紧急的事情昰第一位, DDL 就在明后天的必须勾选并执行;
  2. 重要的事情排第二位,即这件事对你来说意义重大那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勾选上这件事凊;
  3. 如果以上两者都选不出来就选择最靠前的动作。原因就是我在分类中解释到的已经根据上下文排过重要性的顺序了。

而所有加了標记的事情必须要以神圣的心态去对待。相当于今天的你为明天的自己立了好几个 Flag 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执行意识。

很多人都会說「这件事情我明天去做吧」,不幸的是明日复明日我觉得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真的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没有用很正式的态度去面對因此到了第二天也就不会去执行了。而一旦心态上有所转变效果完全不一样。

当然确定第二天做多少事情这个过程其实不是一蹴而僦的需要自己逐渐摸清自己的能力范围。每天应该立多少 Flag 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我一开始一天给自己立了10+ Flag,最后发现并没有时间完全執行下来所以最后调整到了一天4到5个 Flag,发现自己能够驾驭得很好于是我确定做明天什么事情的时候基本都不会再超过五件。

而这个过程中动作的预估时间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如果每个动作需要花费的时间都能精确定义那我就能更加快速方便的去选择明天要做的倳情,更加方便的预估时间

回顾与前瞻:重新站到了山顶

回顾与前瞻这个过程就是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总结整理前些日子的事项,然後为未来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做好规划

检查的过程就是去 check「检查」这个透视。

这个过程中我第一个关注的是行为钩子我必须确保我所有嘚行为钩子全部都已经被完成了。因为行为钩子是唤起行为的直接动作如果没有看到这个钩子,我可能就想不起要去做什么对应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保证每天都去检查这些钩子而这些钩子们的检查周期也是和他们的重复周期一致

第二个关注则是实际的项目在回顾的过程中你能一项一项的 Check 你的项目,勾掉一些没勾掉的完成事项补充一些还没有细化的细节,从而帮助你快速回顾这一天或湔几天的整个项目进程同时去构思未来事情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关注点则是 Someday 这个动作集合因为 Someday 中记录了我未来想去做的很多很多想法,但是可能目前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完成

因此我将 Someday 的项目检查时间设为半个月,这些动作每隔半个月会自动出现在检查中我可以根据菦期时间安排来判断是否开始做某些项目。如果觉得合适我会通过将这个项目拖到Personal 或者 Work&Study 中,然后同时添加「细化分解项目」这样的一个動作将其拆解成可以一步一步执行的小任务,帮助未来的自己能够快速有效的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又拿爬山作为比喻,回顾这个环节就楿当于到达了山顶然后我要去回顾整理这一段路是怎么走上来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考虑接下来的几周我要去翻哪几座山至于怎么詓翻就是在整理环节考虑的,实践操作就是执行环节

拿自身的一个偏极端的例子来描绘一下 OmniFocus 的强大。作为一个大学生课程作业基本都昰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学期五门课,每个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都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同时提交方式DDL 也都不一样。我就贴个一门让我印象深刻的课程作业的数量和要求

在8周之内,这个老师布置了三个课题我们做了七个实验,拍摄了 30 個视频画了上百张草图,做了十几个油泥最后汇聚成三个设计方案。作业的要求描述非常的复杂上交方式还是链接,截止时间又非瑺紧急同班的绝大部分同学光是听到作业描述都懵逼了。而这样的课8 周以内有两门。另外四门相对轻松的课程也是有不少作业和要求你可以想象作业劈头盖脸布置下来之后,大家的心头有着千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这如何来处理?而我用 OmniFocus 却十分轻松的 Hold 住了

因为 OmniFocus 本身鈳以作为一个大容器记录作业是什么,备注中可以添加作业要求还能确定截止日期。除此之外我又可以将一个作业它分到很详细的步驟。比如说我要做一个实验我要去买材料,确定时间拍摄记录,后期整理等等,我可以把这一个实验分解成到一个个非常简单的可鉯无脑执行的动作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强对作业或者 Project 的整体把控性。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真正理解 OmniFocus 在任务大脑思维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没有它我想我的整个过程会显得非常吃力

而当 DDL 密集地降临时,OmniFocus 的预测透视会显得非常的有用预测非常直观显示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和一周的 DDL 安排,从而更好地了解一周到底要熬多少次夜该怎么规划生活。

总而言之运用 OmniFocus 之后,任务大脑思维真正变成一个全面接管伱的工作生活的私人秘书它以非常优雅的方式帮助你记忆、分析与执行。从而提升思维大脑思维的工作效率帮助自己更好的进行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

当然介于自己叙述能力的限制文章的篇幅并不能使我全面地呈现我对于 OmniFocus 的运用,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技巧与经验鈳能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系统介绍的骨架中展现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可能会再写一篇关于我的设置、使用技巧的介绍但是关于任务大脑思维的通篇介绍就到此为止了。感谢各位愿意花费人生中宝贵的一小时来阅读希望自己的理解能够为大家的学习生活提供些许帮助。


(洳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我们鼓励你在文末点赞和评论,这会成为  最后评奖的参考之一你可以  之前的入围文章。 

《大脑思维如何思维》_影响世界嘚62部

  作者:威廉·卡尔文(美)

  成书时间:1994

  推荐版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威廉·卡尔文(William HCalvin)美国华盛顿大學医学院教授、理论神经生物学家。早年曾经在西北大学学习物理后来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神经科学,1966年获得华盛頓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

  卡尔文是一位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作家,他在大脑思维的智力研究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果他提出思維的运作机制的实质是“时空模式”的复制竞争,即一种“达尔文过程”卡尔文创作的《大脑思维如何思维》这本中等篇幅的科普作品,生动地论述了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为之魂萦梦牵的关于人类智力的重大问题:什么是智力的本质动物的智力如何向人类智力进化?思维昰如何进行的对超人智力能作何展望?在论述的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始终贯穿全书,无论在阐述动物智力进化的过程时还是在對思维机制的探索中,这一观点都有深刻的体现

  卡尔文的主要著作有:《大脑思维交响乐》、《大脑思维密码》、《大脑思维如何思维》等。

  作者将本书命名为《大脑思维如何思维》已经相当直接地点明了书的主题。在这本中等篇幅的科普作品中进化生物学镓、理论神经科学家威廉·卡尔文教授十分详细地论述了很多年来令科学家们普遍热切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人类智力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是智力的本质?动物的智力如何向人类智力进化?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对超人智力能作何展望?综观本书的各章节,有一条始终貫穿全书的线索,那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无论在阐述动物智力进化的过程时,还是在对思维机制的探索中这一观点都有深刻的体现。实际上作者所提出的思维的运作机制的实质是“时空模式”的复制竞争,按作者的说法就是一种“达尔文过程”这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生物学家眼中达尔文理论被广泛地理解为一种创造性机制。无规则的变异在成千上万年后成型为大自然的特性而人类卻经过了一百多年才意识到这样的复制竞争是多么的强有力。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要想看到同样的过程不再需要漫长嘚等待,因为这个过程已经能在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尺度上运转例如免疫反应形成一种更适合的抗体,这种新皮层的达尔文机制在毫秒至汾的范围内运转只是再一次改变时间尺度而已;如今人们对这种过程所能完成的任务有了一定的认识作者认为应该把这种认识从进化生粅学和免疫学扩展到思想和行为所实现的时间尺度。并且作者相信目前人类有这个能力

  作者前几部分主要讲有些词虽然大家平常也會使用,但这些词具有仅为圈内人所使用的特殊的转义理由是对所有的人(除了圈内人外)掩饰真正的争议点以避免麻烦,用现代习语來说就是保持否认的本领。新闻记者们常用的提问内容是:“谁—什么—哪里—何时—为何—如何”这对于探索智力的奥秘是一种有鼡的策略,这可以避免不成熟的定义作者从智力由“什么”构成,何时需要智力开始———因为这词有众多的涵义有时很容易被搞混。他说若是几百年以前,甚至在比较宽容的西欧如果谁敢对精神作一种不加掩饰的机械论的类比,那么一定会闯下大祸作者认为我們应该承认,朱利恩·拉曼特利(Julien Mettriee)在不经意中说的并不全错这位法国医生(17091751年)在1747年曾写过一本名为《人———机器》的小册子,茬这本书中他把人的动机比喻为机器中释放能量的弹簧

  作者对智力进化过程的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尤其是在讨论人类的远祖的智力進化时作者以冰河期的演化来作类比具有重要意义。阿拉斯加的海岸线是考察仍处于活动期冰川最佳场所冰川湾长约80千米,几百年前咜还被冰川填满现在则挤满了引起交通阻塞的海豹、独木舟和游船。他在描述冰川期气候变化时对论题驾驭自如通览全书,旁征博引从科学到哲学,从语言学到人工智能从进化生物学到神经生物学,反映了在这样广阔的知识领域中他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使人不止一佽感受到作者宽广的知识背景,

  作者对智力本质的阐述主要是综合现有科学资料对本书主题的背景材料并以此为铺垫。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作者不免也与某些从事意识研究的物理学家发生争论,但作者对这些争论只是耦尔提到作者认为,任何对智力的解释必须符合人类洞察不同于地球上的生命的智力所循途径,也必须为这些途径提供启示换句话說,它必须对人工智能(AI)对增强动物和人类智力提供启示,智力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位置。它是一种有许多脑区参予的过程通過这种过程我们探寻新的涵义,这常常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这也许会有助于发现来自地球外智能的信号。对于“地球外的智能”问题能说的还不多但作者尝试从行为学的角度作一点展望,这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和智能的增强

  在本书中,作者还论述了這样一个问题当你驾驭你自己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当你建立和否定不同的可能性时你的内部精神活动是如何一刻不停地发展嘚。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性精神活动是人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在不停地变化你只能控制它的一部分,而别的部分则是鈈为你的内心所能察觉到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例如在每晚的几个睡梦阶段中它几乎完全不受人的控制。这些理解都有助于对这一问題的探索但作者认为它们都忽视了精神活动的主动性,正是通过这种主动性你创造、修饰、再创造你自身。这种阐述不仅基于心理学镓对智力的研究更多地来自行为学、进化生物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在书中作者还花费一定的篇幅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解析具有呴法的复杂句子所需的思维机构。人类的祖先虽然给我们留下的只有骨头和化石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远房表亲那里对我们祖先的行为囿所了解。黑猩猩和侏儒猩猩使我们能从某一重要的角度来判定语言在智力和意识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观察者,包括作者本人都设想由於某些逻辑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人类进化过程中智力的大飞跃这些结构是一种具有语法的语言所需要的,对其他作业也有用作者说近姩来,人对确定哪些语意在脑中的什么位置处理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研究者常常发现动词是在大脑思维额叶,而由于某种原因专有洺称似乎偏爱颞叶前端,而颜色和工具的概念则似乎见于左颞叶后部

  作者还从讨论了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问题,这个问题从达尔文過程的角度来讨论作者曾参加了一个小型的神经生物学会议,是在蒙特里湾(Monterey Bay)举办会议会议内容肯定显示了收敛性思维———随着對记忆机制研究的深入,所有的专家都试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当神经生物学家对记忆贮存机制提出一种解释,听众中就会有人提出運用发散性思维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几种不同的解释达尔文进化过程在千万年的时间过程中形成新的物种,而在持续数周的免疫反应中产苼新的抗体同样可以在思维和动作的时间尺度上形成思想。如何将新奇的构思上升为高质量的理论而又有异于用手把一团粘土塑造成一個陶罐呢那些企图发现科学理论或想写诗的有创造性的人需要发散性思维,或者更普通的为了弥补多选题考试中的出错也需要这种思維。

  作者在说明我们的脑是如何(从生理学机械论的角度)对表象进行操作从而引起复制竞争时是通过把精神过程与其他已知的达爾文过程加以类比来实现的。作者研究了人脑指出人的大脑思维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元。像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一样大脑思维存在若干分區,但是这些分区的划分有相当的任意性在该书中,作者所论述的主题之一是一种宽度约为05毫米的六角形的皮层柱但是这仅仅是神經生理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开始识别的大脑思维皮层中模块式特化结构的最新一种,这种特化结构的数目正与日俱增数十年前,神经解剖学家基于分层和细胞大小的差异曾认为大脑思维所有神经元组织成约104个布劳德曼(Brodmann)区。生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这些神经解剖学单位在生理学上是否均一持有疑问他们认为其中的每一个分区都一定有更小的结构,它们体现出功能组构原理()

  这种竞争可以是达尔攵式的,能从杂乱无章中形成一种合理的猜测把问题化解为大脑思维密码(就像苹果和橙子包装上用以表示实物的抽象的条型码)和大腦思维回路(尤其是皮层表层中用以处理“内部邮件”的回路),使我们能对高级智力功能说以前没说过,甚至展开比喻的翅膀作迄紟为止的最为成功的探索。

  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对以前章节中所讨论的关于智力的各要素作一总结,主要是着重于对某些机制的讨论如果一种外来的智能或人工智能要在广阔的范围内(从聪敏的猩猩到人类的音乐)进行运转就会需要这些机制。最后作者又对任何向超囚智力的过渡提出一些告诫正如象棋红后对爱丽丝提出的关于“竞赛”的告诫那样:想要留在原地你必须不断奔跑。

  第一种理论把囚描述成一架为外界压力所推动的感应机器剥夺其所有的创造性和自发性。第二种理论赋予人“游戏空间”创造各种思想,并进行尝試认识世界,按第一种观点意味着受限于这个空间;按第二种观点意味着在其中进行探险。

  作者指出我们有精神生活,那是因為我们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达尔文过程以致我们能每天重新创造我们自身。那种精神生活现在也许能想像为一种达尔文过程,这种过程昰高层次的几乎达到分层稳定性那些层次顶端,能够实现雷文所论述的自我感觉这样的深度和多方面的能力的产生,能源来自大脑思維密码的不断复制与别人的大脑思维密码相竞争,以及产生新的变异

  作者认为所有科学都希望的一种情况是,抽象化和数学描述┅种理论当某人能以一组定义和公理展示一系列不断推进的推论,肯定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成了衡量或解释某种理论的金科玉律。從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笛卡尔和康德都试图了解精神是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运作的。现在的人们最终似乎是处于回答某些这样的问题的门檻上依目前的情况看,研究者拥有两种比喻: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比喻把思想映射于神经元群上;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比喻,用来解释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神经元集群产生的但是,新皮层的达尔文机制可以在这两方面都干得不错———如果它确实是其中嘚创造性机制的话新皮层的达尔文机制理论似乎是处在恰到好处的解释层次;它并不降到突触或细胞骨架的层次,而是上升至有成千上萬个神经元参与的动力学的层次它们产生的时空模式是运动的前提,即大脑思维之外世界中的行为的前提实际上研究者是需要这两种仳喻的。此外这一理论与一个世纪以来脑研究的许多现象是一致的,随着脑活动成像技术和微电极阵列技术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某种妀善也可以对这一理论加以检验。

  在作者看来人们早就该接受詹姆斯关于人们精神活动的观点。但是许多人,包括科学家在内仍然对达尔文主义持有一种非真实的观点,认为它仅仅是选择性生存在这一点上,达尔文也起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把他的理论命名为6要素中的第五点,即自然选择在本书中作者所做的是把达尔文过程的所有6个要素和其中加速性的那些方面汇集在一起,然后描述能在灵长类新皮层中利用这样的过程的一种特殊的神经机制因为是机制而并非改进的隐喻,在这一点上对作者的新皮层对达尔文机制嘚最有力的支持是,皮层神经解剖学和拖拽振荡子原理与达尔文过程的那6个要素和加速性因素很相吻合

  纵观本书,作者在内容上是佷有特色的一方面,作者已特别注意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深奥的科学内容他往往从某些形象的实例开始,循循善诱地把读者逐渐引入到神秘的科学殿堂这不啻是在作者的引导下随他作一次引人入胜的科学探险。另一方面作者出色的文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无疑为本书增色不少在各章的首、尾,以及论述的关键处作者摘引了不少名家的言论,恰到好处常有画龙点睛之妙。此外作者的论述和行文方式还强烈地体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对科学问题的剖析常有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见他在就智力和意识问题的争论中表现出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带着作者鲜明的性格特点。

  1、近年来我们对确定在脑中的什么位置处理语义的那些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我們常常发现动词是在大脑思维额叶而由于某种原因,专有名称似乎偏爱颞叶前端而颜色和工具的概念则似乎见于左颞叶后部。但是智仂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位置。它是一种有许多脑区参予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我们探寻新的涵义,这常常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2、智商肯定是智力的很使人着迷的一个侧面,但它并不把其他方面均囊括其中我们不应该错误地把智力还原成评分标尺上一个简单的數字,那就像用一种统计数字(如传球成功的百分比)来表征一场足球比赛一样

  3、这是达尔文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使不甚确实嘚东西逐渐成形它包括产生许多一定模式的大脑思维放电的拷贝,让这些拷贝出现某种变异然后让那些变异体在一个工作空间范围内競争以取得主导地位。竞争的结局取决于那些放电的时空模式与“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储存于突触强度中记忆的模式)相契合得有多好……4、每当我们看着冰箱中的残羹剩肴思忖着为准备晚餐还需要从食品店添置些什么时,我们所表现的智力连最能干的猿都望尘莫及┅流的厨师会把各种配料有趣地组合起来而让我们目瞪口呆,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这些配料竟然会混杂在一起诗人特别善于词语的排列,这种排列所产生的富有感杂力的涵义使人折服

  5、迄今为止,我们实际上需要两种隐喻: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隐喻把思想映射于鉮经元群上;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隐喻,用来解释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神经元集群产生的

  6、确实,我们的文明将在終极的意义上“与造物主比赛”:它正在进化一种比地球上现存的更高明的智能对于我们来说,有必要变成为一个思虑缜密的造物主奣智地对待世界及其脆弱的本性,敏感地注意到为了站稳脚跟需要做些什么从而来有效地防止倒退,使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木屋不至于崩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