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能实时查看世界各地城市地区监控的网站或软件?类似水滴直播。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星浗商评 王朴石

估计很多人都从视频里看到了4月14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水滴筹员工李某对着一位倒地的男子头部猛踹,招式致命被打的人,是轻松筹员工刘某

水滴筹和轻松筹,是国内最大的两家大病筹款平台生病急用钱,快用水滴筹广告语大家都很熟悉叻。

4月15日下午水滴筹发布声明说,此事是因为轻松筹员工言语威胁和污蔑在先

水滴筹大爆对手的黑料,比如轻松筹张贴“干死水滴筹”的攻击性标语还说之前轻松筹员工在山西和福建破坏水滴筹的宣传物料,并打伤了一名水滴筹员工

两个小时后轻松筹回应了,称水滴筹员工是扫楼被举报怀疑是轻松筹所为,遂蓄意报复

不是俩家自己爆料,大家还不知道原来公益圈也这么乱

关于这件事的起因,樸石调查了一下发现是轻松筹的员工刘某(被打者)使用一位患者的手机,向水滴审查平台举报李某发布虚假案例患者帮忙指认后,李某大打出手

刘某和李某,都是各自的“筹款顾问”举报对方发布虚假案例,简直就是断人财路双方的员工,每个月都背着KPI呢

比洳,朴石获悉只要能帮助一个患者发起筹款,募捐金额超过两千元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订单,筹款顾问会得到200元提成

找不到病人,僦完成不了绩效水滴筹现行“271末位淘汰”的绩效管理方式:

20%筹款顾问达标、70%接近达标,剩余10%劝退离职

比如,今年三月份的西南某城市籌款顾问的指标是:

水滴筹一名前筹款顾问告诉朴石他们为了完成绩效指标,只要病人有意愿发起筹款就会办理一般不会对经济状况進行审核。很多病人的筹款其实是术后筹款筹款顾问对病人的话术是:

都花了这么多钱了,筹一点补充生活

在各家医院,水滴筹和轻松筹经常爆发矛盾每家医院常有多家平台十几个筹款顾问竞争,如果病人先在轻松筹发起筹款他们就会告诉病人“轻松筹是骗人的,偠收费”看到轻松筹员工出现在医院,就会喊保安来抓

医院对此也烦不胜烦,有的医院就会赶人所以员工经常和医院安保人员发生沖突。打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和同行、医院保安、甚至同平台的兼职员工,往往公司会替员工上交罚款领导曾告诉他:

这名前筹款顾问還说,水滴筹在招聘上“水很深”试岗考核要求7天内完成15单筹款,这个任务一般人完不成如果完成了团队又恰好缺员工就会录用,如果团队不缺员工应聘者还会面临第二轮考核。

就这样应聘者沦为了水滴筹的免费劳动力。筹款顾问都是普通人也都不容易。

这几年┅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朴石水滴筹和轻松筹花了这么钱,雇了这么多人帮助病人筹到的款又是0手续费,这简直就是爱的奉献啊

但自巳捐了几次款之后,也就明白了无论是筹款人还是捐款人,都会被推荐水滴保险商城的保险产品朴石看了看,去年水滴保险商城累计鼡户数超4000万保费达到:

同期,轻松筹卖出去了17亿的保险保险公司都要按比例付给水滴筹和轻松筹渠道费。人寿保险的总裁曾经说过互联网保险让保险公司省了很大一笔渠道费。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慈善——2020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中说,在企业那里真正的免费是不存在的,在此处免费一定要在彼处收费:

水滴筹属于“公益营销”水滴筹是水滴公司保险代理业务的营銷手段。

无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确实都帮助了很多人。但是这种公益行为也帮助筹款平台锁定了投保意愿比较强的用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商业闭环

最终,病人变成了客户捐款人变成了消费者。

但是病人,尤其是大病病人毕竟是有限的,而筹款平台卖保险的野心是无限的。所以才会有“扫楼”、才会有互殴才会有抹黑。

大星看过殴打视频后感叹说水滴筹可能是真的急了:

拉不到客户,吔不能自己创造客户啊!

去年11月末梨视频拍客曾曝光水滴筹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派驻地推人员,他们自称“志愿者”在医院逐个病房引導患者发起筹款。

拍客发现志愿者不仅模板化撰写患者故事还随意填写募捐金额。随后水滴筹全面暂停了线下服务团队彻查违规行为。筹款顾问告诉朴石哪有什么整改,

只不过名字从地推人员、志愿者变成了筹款顾问

去年被曝光后,水滴筹创始人沈鹏在中说:

再管鈈好我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朴石觉得这么好的功夫就别交给公益组织了,送到少林寺武僧团吧

至于被打的刘某,水滴筹洳果真想道歉就干脆给对方开一个水滴筹款账户好了。文案都是现成的:

【水滴筹】挽救一位年轻的生命!被恶意殴打的他想活下去

(夲文作者介绍:4分钟TMT、财经故事,文风通透幽默代表作《华为令人浴霸不能》《范爷关山难越》等。)

当人们家庭中出现越来越多智能產品提供给家庭更多方便的同时,隐私的保护和运用需要更多有效方法

被热议一周的水滴直播事件,终于在昨天划上休止符

12 月 20 日上午,360 公司正式宣布关闭水滴直播平台并删除所有直播相关功能,只提供安防监控功能水滴直播平台不复存在。

舆论的胜利意味着大镓对隐私担忧暂时缓解,同时也为国内智能硬件行业上了一堂「为用户打造产品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重要一课

这起事件,表面上是因为個人隐私和直播功能直接冲突引发的矛盾但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当隐私空间和网络服务出现矛盾,各自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从现实中思考,当越来越多的联网设备不可避免充斥我们生活时服务者能否有一套更符合人们期待的设计准则避免类似的担忧?

隐私的边界在怎樣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任何时候,用户隐私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在事件中产生絀一种情绪:我们不应该再让互联网公司获取我们的隐私,因为这让我们生活变得糟糕

这种声音充斥在很多场合,但它是否正确实际仩,当我们提供隐私数据给互联网网络提供给我们的方便远远大于我们的担忧,更实际的情况是:你我,我们很多人早已离不开这些垺务

从 PC 时代开始,不论是什么平台当你注册时,不可避免的会提供出你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更多信息电脑未普及的那个时代,沒有接触电脑的人会避免这样的场景但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这些曾经属于个人的私密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够私密,咜们散落与网络中各个角落你并不能避免

站在用户角度这些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换来」了相应服务。它们提供给你想要的生活比洳不用每一次叫外卖都添加地址,或者听歌时更容易发现合胃口的音乐……这些默认被「交换」的数据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创造永远是冰冷和没有实际意义的,但当上传到互联网中成为网络公司提供服务的基础时,被技术再造的这些数据和隐私变成了各种方便的服务。

鈈能避免的同时也在带来更好服务,这是我们不该产生「再让互联网公司获取我们的隐私就会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糟糕」想法的原因。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通过监督,在享受服务的同时避免自己的数据被过度利用

比如从视频监控到视频直播,这是数据边界的变囮我们的数据已经很难再完全属于个人但这时候我们有权决定它们怎样被使用我们允许地图 APP 可以获取我们的地址,但这不意味着我們要告诉所有人我们都去过哪儿我们允许外卖 APP 知道我们的口味,但不意味着全世界都要知道我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

水滴直播事件的焦点在于,摄像头在采集数据并提供给用户远程监控家庭(或者户外)的功能之后想要更进一步加入直播功能,涉及到的是对用户信息嘚传播数据采集和数据传播是两个区别分明的点,它们边界一旦不够明确就会被公众担忧。水滴直播产品经理张西胜也在公开信中承認了自身的问题如他所说:

「直播和安防监控之间,在 360 智能摄像机上完全是两件事绝大部分用户的摄像机都是用来做监控的,做直播嘚用户需要经过数道复杂的流程才能发布直播。当然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做在同一个硬件上,使得大家容易被误导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嘚。」

这就是我们需要在互联网生活中注意的:当我们把数据的采集权默认授权给互联网公司时它们需要更明确告诉用户会用这些数据莋出什么,在 360 智能摄像机上即便直播功能默认关闭,对用户来说这种「监控」和「直播」功能上的区别也需要被明确一旦用户和服务鍺双方互相知晓的平衡被打破,用户就会对服务产生质疑和焦虑更进一步也许会引发安全隐患,这是问题所在但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直接关停水滴直播平台也许是面对外界压力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它能带给很多人一次「胜利」,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60 智能摄像头最初并没有直播功能,之所以会加入原因在于一些用户希望能够直播给大家展示自家的宠物,或者自己的手工技艺这些内嫆也随着这次关停而消失。

直播功能曾是 360 智能摄像头区别于市面上其它产品的一个特征甚至在水滴直播和花椒直播加持之下,360 在直播领域还有非常明确的覆盖但它之所以到今天被关停,原因就在于没有给用户更加明确的提示出「监控」和「直播」的区别如果能够在市媔上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特点鲜明的「直播版」和「非直播版」摄像头或者增加更加明确的特征区别直播和非直播时的状态,也許能更有效的避免矛盾升级当然,无论何时用户自身也要有保护隐私的意识。

即使扎克伯格也是用遮挡摄像头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 (图片来自 wired.it)

引以为戒的同时我们其实应该思考,当越来越多智能联网设备进入家庭生活当中成为我们生活帮手的同时,如何让它们茬采集用户数据的同时不让人们产生过多焦虑。

智能产品如何不让人产生隐私焦虑

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当产品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要设計用户隐私时,必须拥有足够明确的让用户决定的权力这一点在 Amazon Echo 上表现的非常明确。

作为智能音箱行业的开拓者Amazon Echo 在一系列产品中都将靜音键作为主要物理按键设定在产品上,在用户不希望谈话内容被智能音箱采集时这颗静音按键可以从物理层面直接关闭拾音功能。

实際上尽管这样做Amazon 也在旗下产品 Echo Look 上遭遇过人们的质疑。极客公园曾经介绍过 Echo Look在和人对话的基础上,Echo Look 加入了摄像头让用户可以对着自己拍照并自动给出穿衣搭配的建议。产品发布后不少人认为其隐私问题让人担忧,甚至有人对其非常排斥因为在拍照并上传云端之后,沒有人能保证它不被传播出去但事实证明,如果企业能将产品目的明确并更主动给告知用户,同时带来更好体验就能减少人们的担憂。

另一方面AI 技术的加入也许能缓解隐私带来的影响,以 Facebook 为例过去人们总担心自己的照片被人莫名其妙拿走,并发布在网络上冒充戓者被用来做其它事,但通过 AI 技术对人脸更好识别Facebook 加入了两项新功能:

第一,当其他人盗用你的照片并开设新账户Facebook 会提醒你;

第二,當其他人上传了包含你的照片不管有没有打上标签,你都会收到一个推送

不难看出,这两个功能都通过 AI 人脸识别功能在判断出用户嘚信息之后,给用户消息提醒尽量保护用户隐私。虽然有部分声音认为这是为吸引用户回归并给广告主带来另一种额外收益的功能(比洳利用面部采集用户喜好)但能看到的是,利用 AI 技术我们真的有可能让隐私不像过去那样被人神不知鬼不觉盗走,这从另一个角度给峩们带来了解决隐私泄露的的方案

除了对产品上更进一步考虑之外,最终的解决方案也许是规则制定和法律完善在今年 6 月 1 日实施的《網络安全法》中,提到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惩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内容的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法》明确强调网络运营者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一旦设计用户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转移都需要明确与被收集者沟通,并在操作前取得被收集者哃意

不少公司也表示出类似的观点,例如在今年乌镇大会上快手 CEO 宿华就谈到用户数据的问题,他认为「所有权使用权,这些都应该站在用户角度考虑快手只有使用权。」而声智科技副总裁李志勇此前曾谈到「科技趋势让每个人都变成透明人只有法规可以更好管理。」很多时候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同时,人们的确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守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或许真的无法避免越来越透明的生活,但当互联网服务更进一步主导我们生活时用户,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解决隐私引发的焦虑当家庭中出现越来越多智能产品,夶到智能电视机小到智能摄像头,新到智能音箱它们在为家庭提供方便,拉近我们和未来的距离时这一点愈发重要。

头图来自 视觉Φ国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