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离婚案终审事件:自媒体该不该蹭热点

【摘要】 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随即引发舆论狂潮,至今仍在发酵。在的道德底线被触碰的同时,王宝强今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新片《大闹天竺》,却被传出获得10亿元保底票房的消息。

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随即引发舆论狂潮,至今仍在发酵。昨日,有网友晒出截图,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内容的网络大电影《宝宝别哭》已经开机,开机照以及剧本同时被曝光。王宝强离婚事件曝光不足一周,该片的剧本、演员、剧组工作人员、外景地已全部到位,实在令人震惊。这条消息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并引发网友和电影圈内人士的众怒:网络大电影蹭热点,在王宝强伤口上撒盐,实在太没底线!《宝宝别哭》由导演李博华、赵锦波联合执导。据网友晒出的电影剧本显示,剧片的主角直接以“宝宝”、“蓉”、“阿哲”命名,而曝光的剧本显示,剧情会“三虐宝宝:一抢妻、二抢产、三抢子”,其中不仅有“宝宝捉奸”的情节,还有律师进行财产分配乃至亲子鉴定的内容。北京朝阳法院白小莉法官认为,《宝宝别哭》的片名已经足以让人与王宝强事件相关联,并借机吸引公众眼球,“纵观该片的人物设定、具体情节等,均与王宝强事件高度相似或雷同,‘宝宝’的称呼直接指向王宝强本人,剧本的大量情节也将让人误以为是对王宝强事件的重现。”她还强调,王宝强的离婚声明涉及其个人隐私,但这并不代表其对该部分隐私的放弃和无限让渡,“影片借王宝强事件对具体细节、情节进行大肆虚构、编撰、描述和渲染,不仅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也必然造成当事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宝宝别哭》开机的消息,也引发众多圈内人士的抵制。北京乐漾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甘薇在微博上愤怒发声:“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无节操无底线。拿别人的痛苦当娱乐赚钱!鄙视!”《煎饼侠》制片人陈祉希则直言:“不要脸到极点了,这是电影的耻辱!呼吁所有平台和渠道都将他们关在门外,观众也不要有猎奇心理观看!”乐视视频方面则宣布:“我们坚决抵制,不会对此片提供网络播放平台以及采购,希望各个网络平台也一起参与。”其实,网络大电影蹭热点的歪风邪气,久已有之。去年陈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上映后,市场迅速冒出《道士出山》《道士降魔》《道姑下山》等搭顺风的网络大电影。前不久,随着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定档9月30日,很快就有一大波有关潘金莲题材的网络大电影宣布开机,诸如《我是潘金莲》《她才是潘金莲》《暴走の潘金莲》等。在故事内容上,这些影片一般都东拼西凑,把穿越、多角恋等低俗、狗血剧情糅合在一起,而拍摄时间往往很短,粗制滥造。《暴走の潘金莲》的宣传通稿中,就赤裸裸地宣称,该片7月拍摄,8月后期制作,9月上线,“要与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隔屏相应,形成话题。”在影评人韩浩月看来,此前网络大电影无节操蹭热点,被不少电影圈内人士诟病,但大家总是一笑了之,从未像此次《宝宝别哭》开机这样引起公愤,“对王宝强的消费,已经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招来网友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谴责。”他也表示,此前主管部门对于网络大电影的监管还相对宽松,《宝宝别哭》这样的片子此次就是自寻死路,有可能导致主管部门出台严格的禁令。不过,在电影产业研究专家蒋勇看来,《宝宝别哭》开机只是一场炒作,未必会继续拍摄,“大家一致声讨,他们炒作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吐不快“傻根”受欺负,触怒大众朴素道德观王宝强离婚事件,演变成全民话题,堪称一大奇观。凭借电影《天下无贼》“傻根”一角走红的王宝强,在成名作中问出那句台词“哪有贼?”多年后,他突然,身边最亲近的人,远比电影中的贼残忍。这桩奇案对当事人固然是悲剧,却形成了网络狂欢,颇耐人寻味。凭借多年的努力,王宝强从一个武行替身,一步步成为今天的一线男星。说王宝强在演戏,不如说他在演自己,他的众多佳作,不管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还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皆为底层奋斗的典范,他也因此成为草根的代言人,拥有极佳的观众缘:这个其貌不扬但踏实上进的年轻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在中国人朴素的道德观里,有“老实人不应该受欺负”这样一条铁律,善良的“傻根”受欺负了,还是被妻子和经纪人欺负,自然令很多人气不忿儿。抛开那些狗血话题,这桩离奇的离婚纠纷,无疑触犯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有人将当事方的王宝强与妻子马蓉,比作《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更有甚者提出,王宝强比武大郎更惨,面临五重背叛或落空:爱情(妻子)、友情(经纪人)、亲情(可能非亲生的孩子)、财富(资金被转走)和生命(曾遭遇两次车祸),算是人类极限了;而对比马蓉,潘金莲只涉及第一项和第五项。在道德滑坡的社会转型期,王宝强的遭遇,也戳中了网友的敏感点。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舆论对于王宝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甚至走到了较极端的地步:马蓉的几乎每一条微博,都遭到网友上百万条留言谩骂;有明星发表支持王宝强的微博,立马引发点赞无数,没有声援的明星,却可能被质疑立场。草根网友表达愤怒之情可以理解,但也显出暴戾之气。而令人玩味的是,有精英评论家用高高在上的口吻,把王宝强比作“乡野鄙夫”,认为其如此自揭家丑,无异于封建陋习,缺乏和法律意识。也有精英批判大众过度关注明星八卦,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这样的言论,迅速被草根网友的口水淹没。这类精英大概看不上“泥腿子”王宝强,言论有些傲慢和偏颇,但未必完全没有道理。只叹今日舆论场,草根和精英对话,已接近不可能。在大众的道德底线被触碰的同时,王宝强今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新片《大闹天竺》,却被传出获得10亿元保底票房的消息。这对当事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反讽。而也总有逐利者,抓住噱头来赚钱,淘宝上的王宝强同款军鞋、宋喆同款黑框眼镜如是,网络大电影《宝宝别哭》开机如是,这对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人也是二次伤害。对于这样的利欲熏心者,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了。徐颢哲

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随即引发舆论狂潮,至今仍在发酵。昨日,有网友晒出截图,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内容的网络大电影《宝宝别哭》已经开机,开机照以及剧本同时被曝光。王宝强离婚事件曝光不足一周,该片的剧本、演员、剧组工作人员、外景地已全部到位,实在令人震惊。这条消息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并引发网友和电影圈内人士的众怒:网络大电影蹭热点,在王宝强伤口上撒盐,实在太没底线!《宝宝别哭》由导演李博华、赵锦波联合执导。据网友晒出的电影剧本显示,剧片的主角直接以“宝宝”、“蓉”、“阿哲”

【摘要】 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随即引发舆论狂潮,至今仍在发酵。在的道德底线被触碰的同时,王宝强今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新片《大闹天竺》,却被传出获得10亿元保底票房的消息。

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上发布离婚声明,随即引发舆论狂潮,至今仍在发酵。昨日,有网友晒出截图,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内容的网络大电影《宝宝别哭》已经开机,开机照以及剧本同时被曝光。王宝强离婚事件曝光不足一周,该片的剧本、演员、剧组工作人员、外景地已全部到位,实在令人震惊。这条消息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并引发网友和电影圈内人士的众怒:网络大电影蹭热点,在王宝强伤口上撒盐,实在太没底线!《宝宝别哭》由导演李博华、赵锦波联合执导。据网友晒出的电影剧本显示,剧片的主角直接以“宝宝”、“蓉”、“阿哲”命名,而曝光的剧本显示,剧情会“三虐宝宝:一抢妻、二抢产、三抢子”,其中不仅有“宝宝捉奸”的情节,还有律师进行财产分配乃至亲子鉴定的内容。北京朝阳法院白小莉法官认为,《宝宝别哭》的片名已经足以让人与王宝强事件相关联,并借机吸引公众眼球,“纵观该片的人物设定、具体情节等,均与王宝强事件高度相似或雷同,‘宝宝’的称呼直接指向王宝新宝gg强本人,剧本的大量情节也将让人误以为是对王宝强事件的重现。”她还强调,王宝强的离婚声明涉及其个人隐私,但这并不代表其对该部分隐私的放弃和无限让渡,“影片借王宝强事件对具体细节、情节进行大肆虚构、编撰、描述和渲染,不仅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也必然造成当事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宝宝别哭》开机的消息,也引发众多圈内人士的抵制。北京乐漾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甘薇在微博上愤怒发声:“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无节操无底线。拿别人的痛苦当娱乐赚钱!鄙视!”《煎饼侠》制片人陈祉希则直言:“不要脸到极点了,这是电影的耻辱!呼吁所有平台和渠道都将他们关在门外,观众也不要有猎奇心理观看!”乐视视频方面则宣布:“我们坚决抵制,不会对此片提供网络播放平台以及采购,希望各个网络平台也一起参与。”其实,网络大电影蹭热点的歪风邪气,久已有之。去年陈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上映后,市场迅速冒出《道士出山》《道士降魔》《道姑下山》等搭顺风的网络大电影。前不久,随着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定档9月30日,很快就有一大波有关潘金莲题材的网络大电影宣布开机,诸如《我是潘金莲》《她才是潘金莲》《暴走の潘金莲》等。在故事内容上,这些影片一般都东拼西凑,把穿越、多角恋等低俗、狗血剧情糅合在一起,而拍摄时间往往很短,粗制滥造。《暴走の潘金莲》的宣传通稿中,就赤裸裸地宣称,该片7月拍摄,8月后期制作,9月上线,“要与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隔屏相应,形成话题。”在影评人韩浩月看来,此前网络大电影无节操蹭热点,被不少电影圈内人士诟病,但大家总是一笑了之,从未像此次《宝宝别哭》开机这样引起公愤,“对王宝强的消费,已经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招来网友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谴责。”他也表示,此前主管部门对于网络大电影的监管还相对宽松,《宝宝别哭》这样的片子此次就是自寻死路,有可能导致主管部门出台严格的禁令。不过,在电影产业研究专家蒋勇看来,《宝宝别哭》开机只是一场炒作,未必会继续拍摄,“大家一致声讨,他们炒作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吐不快“傻根”受欺负,触怒大众朴素道德观王宝强离婚事件,演变成全民话题,堪称一大奇观。凭借电影《天下无贼》“傻根”一角走红的王宝强,在成名作中问出那句台词“哪有贼?”多年后,他突然,身边最亲近的人,远比电影中的贼残忍。这桩奇案对当事人固然是悲剧,却形成了网络狂欢,颇耐人寻味。凭借多年的努力,王宝强从一个武行替身,一步步成为今天的一线男星。说王宝强在演戏,不如说他在演自己,他的众多佳作,不管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还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皆为底层奋斗的典范,他也因此成为草根的代言人,拥有极佳的观众缘:这个其貌不扬但踏实上进的年轻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在中国人朴素的道德观里,有“老实人不应该受欺负”这样一条铁律,善良的“傻根”受欺负了,还是被妻子和经纪人欺负,自然令很多人气不忿儿。抛开那些狗血话题,这桩离奇的离婚纠纷,无疑触犯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有人将当事方的王宝强与妻子马蓉,比作《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更有甚者提出,王宝强比武大郎更惨,面临五重背叛或落空:爱情(妻子)、友情(经纪人)、亲情(可能非亲生的孩子)、财富(资金被转走)和生命(曾遭遇两次车祸),算是人类极限了;而对比马蓉,潘金莲只涉及第一项和第五项。在道德滑坡的社会转型期,王宝强的遭遇,也戳中了网友的敏感点。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舆论对于王宝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甚至走到了较极端的地步:马蓉的几乎每一条微博,都遭到网友上百万条留言谩骂;有明星发表支持王宝强的微博,立马引发点赞无数,没有声援的明星,却可能被质疑立场。草根网友表达愤怒之情可以理解,但也显出暴戾之气。而令人玩味的是,有精英评论家用高高在上的口吻,把王宝强比作“乡野鄙夫”,认为其如此自揭家丑,无异于封建陋习,缺乏和法律意识。也有精英批判大众过度关注明星八卦,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这样的言论,迅速被草根网友的口水淹没。这类精英大概看不上“泥腿子”王宝强,言论有些傲慢和偏颇,但未必完全没有道理。只叹今日舆论场,草根和精英对话,已接近不可能。在大众的道德底线被触碰的同时,王宝强今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新片《大闹天竺》,却被传出获得10亿元保底票房的消息。这对当事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反讽。而也总有逐利者,抓住噱头来赚钱,淘宝上的王宝强同款军鞋、宋喆同款黑框眼镜如是,网络大电影《宝宝别哭》开机如是,这对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人也是二次伤害。对于这样的利欲熏心者,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了。(徐颢哲)

这几天,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事情,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坐滴滴顺风车被害的事情。滴滴公司的做法,值得大家去谴责,尤其是滴滴客服推卸拖拉的态度,非常令人厌恶。

不过,今天的文章,我不准备写滴滴的罪恶,顺风车司机的低素质,甚至也不会写资本的逐利,或者出租车市场的混乱。写的人太多了,我再写也没有意义。

我要写的内容,是自媒体人对热点事件的态度。

自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兴媒体方式,摆脱了以前个人无法发表自己观点的束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而,自媒体其实并不自由,在市场和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之下,自媒体变成了“热媒体”,自媒体工作者成了“热点事件”的奴隶。

就以这次滴滴事件为例,滴滴事件成了很多自媒体人的“狂欢”。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自媒体都在写这件事情,似乎谁不写这个热点事件,谁就会被吃掉一样。

滴滴的行为的确值得谴责,但是这么多公众号,齐刷刷的都写滴滴事件,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现象,很多人只不过是为了追逐热点罢了。

“滴滴的狂欢必定要被终结”,“20岁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如果滴滴......”,“滴滴女孩遇害,当消费降级到消费升级”,“滴滴女掌门的奋斗史”,“滴滴:我不怕不怕啦,你们也不过如此”,“柳青不道歉,程维万人捶”

当我打开手机,看见关注的公众号(因为做自媒体的缘故,我关注的公众号很多,有好几十个),几乎清一色的都在写滴滴事件,我突然感觉一丝厌恶,千篇一律的内容,看的人心烦。晚上睡觉前,我耳边都老是响起“滴滴”“滴滴”的声音,久久难以入睡。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公众号,专注报道新闻的也就罢了,连财经的,商业的,情感的,励志的,鸡汤的,都在写。甚至一个专注政治领域的公众号,都在写滴滴事件。

说句不好听的,你们真的对这件事情那么关心吗?我看未必。

因为只要每出现一个热点事件,很多自媒体人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马上扑过去撕咬。从王宝强离婚,江歌刘鑫案,杭州保姆纵火案,到我不是药神,疫苗事件,到滴滴女孩遇害,都是这样。

利用大众的愤怒或者好奇的心理,借助热点事件,很多自媒体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十万+”。但是,很多事情的真相,往往没有人关注了,剩下的是各种夸张的描写或者道德的批判。

吃瓜群众闹的越欢,自媒体人就写的越起劲。不过讽刺的是,一个热点事件,只要过一个月,就会被大多数人遗忘;过几个月,就好像是上个世纪发生的事情一样;过一两年,就好像是传说故事,从来没有在现实世界发生过。

不信,我问你谁是茅侃侃,谁又是欧建新,你还记得吗?这也就是几个月前的事情。当时,这两件事情的热度,和最近的滴滴女孩事件,不相上下。我赌五毛钱,再过一个月,大家又会把今天的事情忘记,转而关注下一个热点事件。

连一个专门写政治的公众号都在蹭滴滴事件的热点,他平时写的内容和滴滴事件一点都没有关联

有人会问我:杨教授,你难道不写热点事件吗? 当然要写,但是我不会什么热点事件都去写,我只写我擅长的,感兴趣的话题。

我擅长写独立思考,思维方式转变,职场类的话题,所以李笑来割韭菜录音曝光以后,我就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文章;所以欧建新跳楼事件出现以后,我就写了一篇关于中年人如何开源节流,避免失业后就完蛋的文章。

我不擅长写社会公共事件的文章,所以哪怕毒疫苗事件刷爆了朋友圈,我也按兵不动;哪怕王宝强离婚案传的满城风雨,我也不会跟风。只是滴滴女孩事件写的人实在太多,我打开手机满屏幕都是,我实在忍不住了,才写了这篇文章批判自媒体人“蹭热点”的文章。

热点事件,确实应该关注,但是不能关注过度;更不能为了写热点事件而写热点事件,盲目蹭热点。

自媒体人,写热点事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态度,写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内容,并就该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措施;而不是一味的跟风,挥舞着道德大棒,砸向热点事件的主人公,吸引吃瓜群众的关注。

关注热点事件,没有错,但是为了博取关注,蹭热点,不值得提倡。

自媒体人喜欢蹭热点,一方面有自身的原因,为了博取关注,为了阅读量;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读者,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自媒体人追逐热点,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半夜了,突发一个什么新闻,有的敬业的自媒体工作者都会爬起来赶稿子。好不容易想休息一天,看见新的热点事件出来了,又只能开始码字。

如果不是市场需求很大,谁又愿意半夜爬起来蹭热点呢?

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如果没有那么多情绪容易被煽动起来,不喜欢独立思考的读者,一看到热点事件就去凑热闹,跟风;自媒体人也不会拼命追逐热点,拼命迎合大众的喜好。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越多,自媒体人就会越倾向于蹭热点;自媒体越是蹭热点,瞎写一通,就会把读者带的更加不明真相,然后更加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逼的自媒体人继续蹭热点......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我希望(虽然像我这种无名小卒,希望也没有用),我们的读者朋友,少一点八卦的心理,少一点从众和盲目;多学习知识,多独立思考,多关心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当吃瓜群众,天天追逐热点,议论这个痛骂那个,到头来自己还是没有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点|王宝强离婚案终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