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锻造技术苗族银饰非遗传承承人有哪些

  黔东南新闻网讯  非遗,犹如陈酿,历久弥香。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顾永冲不仅精制“陈酿”,还推陈出新,将这项古老民族技艺的神与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雷山县城的银饰街,见到顾永冲时,他正与雷山县民族中学的老师讨论银饰班教学事宜。

  “学校邀我去给孩子们上课,主要讲授银饰锻制技艺。”顾永冲说,“在学校授课已有三年多,每个星期保证上一节课。”

  作为一名非遗技艺传承人,顾永冲不仅把给孩子们上课视作自己的义务,更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发现好苗子的重要场所。

  顾永冲是雷山县西江镇乌高村人,幼时家境贫寒。“逢年过节,我们家连一块猪肉都买不起。”这是他对艰辛生活的深刻记忆。

  “父亲过世早,几位哥哥分家后,我和母亲、弟弟、妹妹住一起,家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我的肩上。”顾永冲说,“为了多挣一口饭吃,我13岁开始跟大哥学习银饰制作,学成后,便凭着这个手艺,靠帮人打造银饰讨生活。”

  1973年,顾永冲16岁,学成出师,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前夜。

  “那时为了卖银饰,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去敲门。大家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需要银饰的也比较多,我也靠这个撑住了整个家。”顾永冲说。

  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好手艺,改变了自身际遇,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母亲去世后,在弟弟的劝导下,我在雷山县城租了个房子,开起银饰作坊。”这一决定,让顾永冲站上全新起点。

  此后他在银饰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7年,顾永冲注册成立了贵州永冲银饰发展有限公司。

  起步之初,艰难不可避免。“公司注册需要3万元注册金。我那会儿只有1万元,另2万元则是跟人借的。”顾永冲说。

  尽管不易,公司成立不久,却有意外惊喜。“广西的一个客户,急需238件银饰。”顾永冲说,“我找来15位师傅帮忙,大家不分昼夜地赶制了2个月,终于按期交了货,赚了20余万元。”

  由难转易,顾永冲信心更足。他决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仅把产品搬到阿里巴巴旺铺销售,更将公司注册资金增加至600万元。

  为更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顾永冲潜心研究,积极改进打磨工艺,不断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由此愈受欢迎。

  市场大了,订单多了,顾永冲最缺的就是银饰锻制的师傅。为此,他招收了不少带薪学徒。“好多人都笑我笨,他们说,‘别的学徒都是交了学费才能学,你倒好,贴着钱请人来学。’”对旁人的不解,顾永冲一笑而过。

  “我刚来的时候,师傅问我喜不喜欢银饰锻制。我说我本身就是苗家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银饰的文化,当然非常喜欢。”周元江是西江镇乌舜村人,两年前,顾永冲发现了一心向学的他,并将他招至门下。

  “我招学徒,只看两样,一是喜不喜欢,二是勤不勤快。就算一点基础都没有,只要这两样具备,我都招收。”顾永冲说,

  周元江就是这两样都具备的人,却对银饰锻制技艺一窍不通。对他这个零基础的学徒,顾永冲给了最大的关爱。

  “每个客户的所需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产品,所需的技艺也各不相同。有些客户会提供图纸作参考,这个相对容易点。但有些只是口述一下,这个就得凭真本事。”周元江说,“可以讲,银饰锻制是一个永远不断学习的过程,每天都充满了全新挑战。我很享受这种不断创新、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今,周元江不仅学有所成,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他已经从原来每月拿1500元工资的学徒,变成了拿3600元工资的师傅了。

  像周元江这样的学徒,顾永冲带了近20个,其中不乏贫苦户。学徒不仅带薪学习,每到年终,还能收到顾永冲发的奖金,这些奖金少则逾千元,多则上万元。

  推陈出新的理念,顾永冲不仅将之传给了自己的学徒,更引入现代技术,把这一理念贯彻到那些造型新颖、别具匠心的银饰产品上去。

  “早在2003年,我就觉得银饰锻制的发展得靠现代化的技术。可惜我文化不高,这个事也只能在心底想一想。如今,儿子学成归来,成为我的得力助手。”顾永冲说。

  “报考大学时,对于选择什么专业还是很迷茫的。父亲推荐我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便学成后,可以回来帮他。所以就报了这个专业。”顾仲杰是顾永冲的孩子,2017年从学校毕业。

  大学里,顾仲杰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自学了3D打印技术,归来后,他顺其自然跟着顾永冲做起了这一行。

  儿子的加入,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以手艺为基底,以技术为支撑,让顾永冲感觉现在干活路像是插上了翅膀:“以前赶不完、做不出的订单现在都能接下来。”

  “去年的一天,我正在河边钓鱼,接到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打来电话。他们发来一张银饰剪刀的图片,问我能不能做,我说可以。”顾永冲把图片展示给记者看,这把银饰剪刀造型奇特、结构精巧,为杭州大学的汪梅教授设计,曾在黔东南多地寻找锻制师傅,都没能找到接手的人,最后寻到了顾永冲。

  “这个产品的难点,在于它的图案非常精细,需要精雕细琢,很讲究功夫。”顾永冲说。“顾仲杰负责在电脑上绘制比较复杂的图案,我用手工完成剩余的部分。”

  父子俩并肩作战,顺利完成了这件不易完成的作品,获得了客户方汪梅的高度认可。

  用实力和品质说话,更赋予产品创新活力,顾永冲在银饰制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现在我们正在赶制的,是北京的一个客户下的订单。另外还有一批订单,由杭州的张老板订购。”顾永冲忙得不亦乐乎。

  顾永冲所说的张老板,名叫张国雄,想要做300件银饰台灯。这批台灯造型精巧、工艺复杂,找了不少师傅,没一个愿意接手。顾永冲看了对方发过来的图,以1500元每件的价格接了下来。

  “不可替代性,是我们吸引客户的最大原因。今年我们的销售额,要更进一步,力图突破千万。”顾永冲在心底描绘着一幅美好图景,而这幅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转变为生动的现实。

苗族银饰是我县的国家级非遗之一,而王国春则是这门古老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用手中的铁锤敲打出精彩人生的手工艺大师。

王国春出生于贵州省丹寨县银匠世家。1994年,年仅16岁的他因为辍学外出到广东一家珠宝企业打工。2011年带着打工时省吃俭用存下的3万元,回到家乡成立了国春银饰公司。公司建立之初,王国春和他的妻子两个人撑起了公司的里里外外,夫妻俩艰苦创业,一边敲敲打打、一边积累资金,渐渐的他们凭借着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公司也越做越大。

在创业道路摸索经验步步前行的王国春没有忘记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为带动产业和就业增收,他联袂同行业户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产业和带动就业。目前,国春银饰建有生产基地、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并在我县县域城区、万达小镇、荔波、巴沙等村寨旅游景点设有销售门面,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84人,其中贫困人口17人。带领公司与31户个体手工坊联袂,形成了“公司+基地+个体手工坊”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间接带动就业50人。每年可实现产值达百万元以上,带动就业人员及个体手工坊户增收均在5万元以上。

王国春也没有忘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自身肩负的传承使命。为充分发挥公司的公益事业效应,王国春将银饰传承和党委政府的爱心传递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是免费开展培训。每年5次为我县各类城乡人员开展免学费、免住宿费银饰技艺培训,近年来累计参加培训达500人(次)之多,其中,残疾人30人。二是引导和帮助学员实现创业就业。许多学员出师后,当起了老板,成了丹寨银饰产业和带动群众创业就业增收的中坚力量。三是扶贫助困帮发展。今年7月,为让有特色产业贫困户有个展示的平台,王国春将万达小镇1号商铺“国春银饰传承馆”免费让出38个平方米的空间给贫困户蜡染能手张义苹展示、销售蜡染产品,提供推广销售市场、介绍客源推动蜡染销售渠道,同时也带动蜡染画娘16名。

近年来,王国春创办的公司、锻造的产品及王国春的创业精神均得到各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认可。一是王国春精心锻造《湖南凤凰红桥》、《银镶马尾绣银饰》等近30个产品获得州内外及国际相关部门的奖项。二是国春银饰有限公司2012年12月被贵州省工艺美术所认定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丹寨银饰研发基地,2013年11月被共青团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认定为全省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14年国春银饰被授予“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6年12月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7年3月公司被认定黔东南工匠培育基地。三是王国春于2015年12月获共青团首委、省农委、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授予“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16年3月,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2016年7月被授予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称号,2016年12月被评为“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2017年8月,王国春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贵州省第三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

(信息来源:云上丹寨)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族银饰非遗传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