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inlinux内核源码剖析pdf制作的操作系统有哪些

随着 Linux 操作系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 Linux 在嵌入式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到 Linux 内核级的开发中。面对日益庞大的 Linux 内核源代码,开发者在完成自己的内核代码后,都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将源代码融入到 Linux 内核中,增加相应的 Linux 配置选项,并最终被编译进 Linux 内核。这就需要了解 Linux 的内核配置系统。

众所周知,Linux 内核是由分布在全球的 Linux 爱好者共同开发的,Linux 内核每天都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但是,Linux 内核的组织并没有出现混乱的现象,反而显得非常的简洁,而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开发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向 Linux 内核中增加新的内容。原因之一就是 Linux 采用了模块化的内核配置系统,从而保证了内核的扩展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 Linux 内核中的配置系统结构,然后,解释了 Makefile 和配置文件的格式以及配置语句的含义,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TEST Driver,具体说明如何将自行开发的代码加入到 Linux 内核中。在下面的文章中,不可能解释所有的功能和命令,只对那些常用的进行解释,至于那些没有讨论到的,请读者参考后面的参考文献。

Linux内核的配置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1. 配置文件(config.in):给用户提供配置选择的功能;
  2. 配置工具:包括配置命令解释器(对配置脚本中使用的配置命令进行解释)和配置用户界面(提供基于字符界面、基于 Ncurses 图形界面以及基于 Xwindows 图形界面的用户配置界面,各自对应于 Make config、Make menuconfig 和 make xconfig)。

这些配置工具都是使用脚本语言,如 Tcl/TK、Perl 编写的(也包含一些用 C 编写的代码)。本文并不是对配置系统本身进行分析,而是介绍如何使用配置系统。所以,除非是配置系统的维护者,一般的内核开发者无须了解它们的原理,只需要知道如何编写 Makefile 和配置文件就可以。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只对 Makefile 和配置文件进行讨论。另外,凡是涉及到与具体 CPU 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我们都以 ARM 为例,这样不仅可以将讨论的问题明确化,而且对内容本身不产生影响。

Makefile 的作用是根据配置的情况,构造出需要编译的源文件列表,然后分别编译,并把目标代码链接到一起,最终形成 Linux 内核二进制文件。

由于 Linux 内核源代码是按照树形结构组织的,所以 Makefile 也被分布在目录树中。Linux 内核中的 Makefile 以及与 Makefile 直接相关的文件有:

  1. Makefile:顶层 Makefile,是整个内核配置、编译的总体控制文件。
  2. .config:内核配置文件,包含由用户选择的配置选项,用来存放内核配置后的结果(如 make config)。

用户通过 make config 配置后,产生了 .config。顶层 Makefile 读入 .config 中的配置选择。顶层 Makefile 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产生 vmlinux 文件和内核模块(module)。为了达到此目的,顶层 Makefile 递归的进入到内核的各个子目录中,分别调用位于这些子目录中的 Makefile。至于到底进入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的配置。在顶层

Rules.make 文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定义了所有 Makefile 共用的编译规则。比如,如果需要将本目录下所有的 c 程序编译成汇编代码,需要在 Makefile 中有以下的编译规则:

有很多子目录下都有同样的要求,就需要在各自的 Makefile 中包含此编译规则,这会比较麻烦。而 Linux 内核中则把此类的编译规则统一放置到 Rules.make 中,并在各自的 Makefile 中包含进了 Rules.make(include Rules.make),这样就避免了在多个 Makefile 中重复同样的规则。对于上面的例子,在 Rules.make

顶层 Makefile 定义并向环境中输出了许多变量,为各个子目录下的 Makefile 传递一些信息。有些变量,比如 SUBDIRS,不仅在顶层 Makefile 中定义并且赋初值,而且在 arch/*/Makefile 还作了扩充。

常用的变量有以下几类:

的值,参见4)中的例子。

在 Rules.make 中定义的是编译的通用规则,具体到特定的场合,需要明确给出编译环境,编译环境就是在以上的变量中定义的。针对交叉编译的要求,定义了 CROSS_COMPILE。比如:

.config 文件中有许多的配置变量等式,用来说明用户配置的结果。例如 CONFIG_MODULES=y 表明用户选择了 Linux 内核的模块功能。 
.config 被顶层 Makefile 包含后,就形成许多的配置变量,每个配置变量具有确定的值:y 表示本编译选项对应的内核代码被静态编译进 Linux 内核;m 表示本编译选项对应的内核代码被编译成模块;n 表示不选择此编译选项;如果根本就没有选择,那么配置变量的值为空。

前面讲过,Rules.make 是编译规则文件,所有的 Makefile 中都会包括 Rules.make。Rules.make 文件定义了许多变量,最为重要是那些编译、链接列表变量。

M_OBJS,MX_OBJS:本目录下需要被编译成可装载模块的目标文件列表。同样,MX_OBJS 中的 "X" 表明目标文件使用了 EXPORT_SYMBOL 输出符号。

子目录 Makefile 用来控制本级目录以下源代码的编译规则。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讲解子目录 Makefile 的组成:

类似于 obj-$(CONFIG_TC) += tc.o 的语句是用来定义编译的目标,是子目录 Makefile 中最重要的部分。编译目标定义那些在本子目录下,需要编译到 Linux 内核中的目标文件列表。为了只在用户选择了此功能后才编译,所有的目标定义都融合了对配置变量的判断。 
中的文件列表被忽略。配置系统就根据这些列表的属性进行编译和链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编译目标的定义,存在着两种格式,分别是老式定义和新式定义。老式定义就是前面 Rules.make 使用的那些变量,新式定义就是 obj-y,obj-m,obj-n 和 obj-。Linux 内核推荐使用新式定义,不过由于 Rules.make 不理解新式定义,需要在 Makefile 中的适配段将其转换成老式定义。

除了 Makefile 的编写,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新功能加入到 Linux 的配置选项中,提供此项功能的说明,让用户有机会选择此项功能。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在 config.in 文件中用配置语言来编写配置脚本, 
在 Linux 内核中,配置命令有多种方式:

询问语句首先显示一串提示符 /prompt/,等待用户输入,并把输入的结果赋给 /symbol/ 所代表的配置变量。不同的询问语句的区别在于它们接受的输入数据类型不同,比如 bool 接受布尔类型( y 或 n ),hex 接受 16 进制数据。有些询问语句还有第三个参数 /word/,用来给出缺省值。

不同于询问语句等待用户输入,定义语句显式的给配置变量 /symbol/ 赋值 /word/。

 
 

与询问语句类似,依赖语句也是定义新的配置变量。不同的是,配置变量/symbol/的取值范围将依赖于配置变量列表/dep/ …。这就意味着:被定义的配置变量所对应功能的取舍取决于依赖列表所对应功能的选择。以dep_bool为例,如果/dep/ …列表的所有配置变量都取值y,则显示/prompt/,用户可输入任意的值给配置变量/symbol/,但是只要有一个配置变量的取值为n,则/symbol/被强制成n。 
不同依赖语句的区别在于它们由依赖条件所产生的取值范围不同。

Choice 首先显示 /prompt/,然后将 /word/ 分解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为对应选择的提示符,后部分是对应选择的配置变量。用户选择的配置变量为 y,其余的都为 n。

if 语句对配置变量(或配置变量的组合)进行判断,并作出不同的处理。判断条件 /expr/ 可以是单个配置变量或字符串,也可以是带操作符的表达式。操作符有:=,!=,-o,-a 等。

引入新的菜单。在向内核增加新的功能后,需要相应的增加新的菜单,并在新菜单下给出此项功能的配置选项。Comment 后带的注释就是新菜单的名称。所有归属于此菜单的配置选项语句都写在 comment 和 endmenu 之间。

Linux 内核支持非常多的硬件平台,对于具体的硬件平台而言,有些配置就是必需的,有些配置就不是必需的。另外,新增加功能的正常运行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针对新功能,必须作相应的配置。因此,特定硬件平台能够正常运行对应着一个最小的基本配置,这就是缺省配置。

Linux 内核中针对每个 ARCH 都会有一个缺省配置。在向内核代码增加了新的功能后,如果新功能对于这个 ARCH 是必需的,就要修改此 ARCH 的缺省配置。修改方法如下(在 Linux 内核根目录下):

如果新增的功能适用于许多的 ARCH,只要针对具体的 ARCH,重复上面的步骤就可以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配置 Linux 内核时,遇到不懂含义的配置选项,可以查看它的帮助,从中可得到选择的建议。下面我们就看看如何给给一个配置选项增加帮助信息。

<description> 给出本配置选项的名称,<variable name> 对应配置变量,<help file> 对应配置帮助信息。在帮助信息中,首先简单描述此功能,其次说明选择了此功能后会有什么效果,不选择又有什么效果,最后,不要忘了写上"如果不清楚,选择 N(或者)Y",给不知所措的用户以提示。

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将自己开发的内核代码加入到 Linux 内核中,需要有三个步骤。首先确定把自己开发代码放入到内核的位置;其次,把自己开发的功能增加到 Linux 内核的配置选项中,使用户能够选择此功能;最后,构建子目录 Makefile,根据用户的选择,将相应的代码编译到最终生成的 Linux 内核中去。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test driver,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来说明如何向 Linux 内核中增加新的功能。

由于 test driver 对于内核来说是新的功能,所以首先创建一个菜单 TEST Driver。然后,显示 "TEST support",等待用户选择;接下来判断用户是否选择了 TEST Driver,如果是(CONFIG_TEST=y),则进一步显示子功能:用户接口与 CPU 功能支持;由于用户接口功能可以被编译成内核模块,所以这里的询问语句使用了 tristate(因为 tristate 的取值范围包括 y、n 和 m,m 就是对应着模块)。

 
 
 
 

  Linux是最受欢迎的自由电脑操作系统内核。它是一个用C语言写成,符合POSIX标准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最早是由芬兰黑客 Linus Torvalds为尝试在英特尔x86架构上提供自由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而开发的。该计划开始于1991年,在计划的早期有一些Minix 黑客提供了协助,而今天全球无数程序员正在为该计划无偿提供帮助。 技术上说Linux是一个内核。“内核”指的是一个提供硬件抽象层、磁盘及文件系统控制、多任务等功能的系统软件。一个内核不是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一套基于Linux内核的完整操作系统叫作Linux操作系统,或是GNU/Linux。

  随着Linux的逐步普及,现在有不少人对于Linux的安装及设置已经比较熟悉了。与Linux 的蓬勃发展相适应,想深入了解Linux的也越来越多。而要想深入了解Linux,就需要阅读和分析Linux内核的源代码。

  Linux的内核源代码可以从很多途径得到。一般来讲,在安装的Linux系统下,/usr/src/Linux目录下的东西就是内核源代码。另外还可以从互连网上下载,解压缩后文件一般也都位于Linux目录下。内核源代码有很多版本,目前最新的稳定版是

具体下载目录在 /2015年资料/8月/2日/Linux内核代码阅读心得体会PDF/

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inux内核源码剖析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