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怎么治疗能治愈吗

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神经内科大会上,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神经内科专家饶明俐教授指出“:养血清脑颗粒(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安全有效”!

  2009年6月10日—6月14日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神经内科大会在重庆市国际会议中心不同隆重召开,饶明俐、吕传真、陈曼娥等老一辈全国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医生千余人,几乎涵盖全国各地的神经内科专家和医生。

  本次会议的议题中,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及治疗和老年痴呆的预防是重要主题之一,慢性脑供血不足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环节,该疾病单元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天士力公司生产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养血清脑颗粒(丸)自上市十余年来在此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由于其拥有优良的制剂工艺、良好安全性、确切的临床效果,目前行销于全国各省市,每年使数百万患者受益。同时养血清脑颗粒也是目前国内最早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的药物,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在该疾病症状改善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并能有效干预疾病进展,预防脑卒中和老年痴呆的发生。参与此次会议,是让更多的神经内科专家和医生深入了解养血清脑颗粒(丸)的契机。

  饶明俐教授:“养血清脑颗粒(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安全有效”

  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神经内科专家饶明俐教授在主会场做了题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学术报告。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概念及该疾病单元的历史沿革,另外,对其诊断及设立该疾病单元的必要性也作了深入的阐述。

  详尽地介绍了养血清脑颗粒(丸)在此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剖析了养血清脑颗粒(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重要依据:

   养血清脑颗粒(丸)可调整脑血管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水平,改善血管机能,显著增加CCCI患者的脑血流量;

  改善CCCI实验大鼠认知功能障碍;通过提高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加脑血管再生能力;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核转录因子(NF-kB),从而具备较强的抗炎能力; 同时具有抗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饶明俐教授利用相关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明了养血清脑颗粒(丸)治疗CCCI的临床效果。

  会议期间,大会针对与会医生开展了养血清脑颗粒(丸)临床应用调研活动,调查对象达200余人。通过对调研表的统计,可初步判断了解养血清脑目前临床应用状况,对继续大量开展学术推广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重庆联络处及第三军医大学共同承办,是目前神经内科领域在国内最重要的医学年会之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与脑部血流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出现的脑部障碍(如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记忆下降等)为主要表现得病症。近两年来,我们采用脑得生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1.4岁。病程最短的2天,最长的6年。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表现头晕目眩、恶心、心慌、行走不稳,或伴颈项不适,或伴手指麻木。所有患者均经TCD、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及颈动脉供血不足。部分病例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全部病例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国际《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000版。

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每次10毫克,每日一次。服用一个月观察疗效。

        治愈:眩晕症状消失,其他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缓解,三个月以上无复发。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好转,偶有头晕发作可缓解。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近几年其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多见中老年患者。病情有轻有重,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引起卒中及老年痴呆。其发病机制,虽颇复杂,但均以血瘀为本。常见的发病因素无外乎血管因素,血液动力学改变因素,血液成分异常因素。脑得生丸由三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五味药物组成其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醒脑开窍。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高粘血症血粘度,扩张脑血管,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动脉血流量,降脂并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由于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损伤得以逐渐恢复。因此临床上我们使用脑得生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在治疗眩晕的同时,也要加强血脂,血压的管理,以利于得到更好的疗效和更好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供血不足怎么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