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静脉输液的步骤和流程是什么?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植入式输液泵已在国外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输液、化疗、采血所带来的并发症。同时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对需要反复输液、化疗、肥胖、小儿更有其临床价值。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然后与特殊的泵体连接,放置在皮下,完成一个皮下入路的中央静脉系统,它为患者化疗、补液、营养和采血提供了既安全又方便的静脉途径。我院从1999年6月起开始应用这一技术,特别是为儿童肿瘤患者放置了植入式静脉输液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目前常用的血管通道装置系统比较
  在目前的血管通道装置中以植入式静脉输液泵(Port)、深静脉穿刺置管(Hiekmen)和经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插管(PICC)三种最为常用。不同的血管通道装置各有其特点。Hiekmen和PICC均为末端开口式导管,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数周到数月,对暴露在外的管道护理要求极高。Hiekmen和PICC可避免穿刺痛苦。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过肘部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上腔静脉的插管,通常适用于静脉输液治疗超过7天的患者。它的材质柔软、易曲、耐用,并且不会引起血栓形成,适合长时间使用。临床验证其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国外有报道最长一年半),避免了反复穿刺,而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留置时间仅为两周。它采用直观置管,就像一次普通的输液穿刺,不需局部麻醉,不需缝针,操作简单、安全、快捷,成功率高,减轻了病人痛苦,患者置入PICC后,臂部活动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洗澡。基于上述优点,PICC已成为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安全、经济的替代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我科主要为护理中心静脉中心提供难置型PICC的置管,采用介入法对一些静脉条件差、床边置管失败的患者进行置管,成功率高达98%。但PICC会有一小段露在皮肤外面,比较容易会感染,而且不好照顾,每个星期都要回医院保养一下管子才比较不会阻塞或发炎,一般放置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年!而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可以完全植入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主要是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组成。为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液、营养支持治疗、输血及血样采集等。其优点一次植入,可保留较长时间(8~10年),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难度,可将药物通过导管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保证了肿瘤病人化疗方桉有计划、按时、准确无误地进行,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保护了血管,减少了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植入式静脉输液泵(Port)将给药泵埋置于皮下,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导致继发感染的机会少。
  2、植入式静脉输液泵的结构
  一部分为注射座,其顶部有液态硅胶材质的穿刺隔,确保上千次穿刺不会渗漏,另一部分为放射显影的硅胶导管,两部分靠导管锁相连。泵体有不同的材质与不同的导管规格与型号。导管也有不同粗细,表面附有尺寸刻度。
  3、导管放置途径的选择
  中心静脉置管以上腔静脉最为多见。因为腔静脉粗,液体流速快,输入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不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也不受浓度及速度的限制。一般常用的静脉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途径主要有:经颈内静脉、锁骨上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颈外静脉切开置管等。
  (1)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的插管有多种方法。无论是通过颈内静脉路径还是通过锁骨下静脉路径,成功插管均有赖于对颈部解剖的透彻理解。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头与锁骨所形成三角的顶点。锁骨下静脉从锁骨中点的正下方穿过。在难以确定一种插管方式的标记时,应该考虑采用另一个路径。应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增加插管难度的各种因素,例如插管失败史或需要在既往做过手术、有骨骼畸形或瘢痕形成的部位进行插管。预期插管有难度时,应以患者安全为重,插管应由1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或在其监督下进行。
  (2)对肥胖患者,颈内静脉插管可能十分困难,这些患者的颈部标记常常模糊不清。对有重度低氧血症的患者,应该避免锁骨下静脉插管,因为这种患者在该部位进行插管时很可能发生气胸并发症,并且不太能耐受气胸并发症。腹股沟区有严重污染的患者应避免静脉插管,因为股静脉插管时,这些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较高。如果患者因休克复苏需要中心静脉插管,那么应该考虑进行股静脉插管,原因是在此部位插管操作速度快。
  (3)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后,必须用蚊式钳夹住导管的末端,防止空气进入形成气栓。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然后将泵体埋于胸壁第5-6肋间腋前线皮下,颈部导管或锁骨下导管经皮下隧道与泵体连接。泵体与胸壁筋膜缝合固定,防止移动。泵体置于皮下时,应与皮肤间留有0.5cm的脂肪层,厚度均匀,否则易使泵体偏斜,影响注射。同时,放入的泵体腔隙与泵体大小基本相仿,这样可利用皮下组织固定泵体,防止翻转。若分离的腔隙过大,可在泵体周围固定2针。皮下腔隙分离时应钝性分离,不能使用暴力,以免局部出血造成感染。为防止导管阻塞,一方面在术中放置导管不能成角,另一方面每次输注化疗药物时,均进行导管的淡肝素封闭,即用含2.5U/ml的肝素液5ml~10ml冲洗导管,并回抽有血后注入化疗药物,然后用淡肝素封闭。拔针时,边冲边拔,以对抗拔针瞬间的血液返流压力,其次疗程间隔期间必须每月冲洗1次。
  中心静脉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中,近期并发症大多因操作不当引起,主要有气胸、气栓形成与纵隔血肿。气胸多发生于锁骨下穿刺置管,发生率3%。在儿童病例气栓可因静脉开放后操作不当引起,有报告在非全身麻醉下操作,气栓的可能性增大。纵隔血肿可发生于颈内静脉穿刺,颈部动、静脉壁损伤后所致。在颈部血管开放或穿刺时,将患者置于头低位,并在插管中始终保证导管内充满生理盐水,减少气栓的发生。选用全身麻醉也是减少气栓形成的因素。置管后远期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血栓栓塞和导管闭塞。
  为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难度,人们选择植入式静脉输液泵(Port),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及静脉导管两部分组成,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是专门为需要长期及重复输液的病人设计,适用于化疗药物、肠外营养(TPN)的静脉注射或连续输注,还可以用于抗生素,血液制品,普通静脉补液及采血等几乎所有静脉治疗。通过使用无损伤针穿刺输液泵即可建立输液通道,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与难度。同时,输液泵可将各种药物通过导管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依靠局部大流量、高流速的血液迅速稀释和播散药物,防止刺激性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营养支持类药物对静脉的损伤。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

   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

   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 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危害(一)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二)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危害(三)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危害(四)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一、去正规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而不是为了其它去输液!

   二、医护人员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减少微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乎要求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微粒。

   减少和避免输液的不良反应发生。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

   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wu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

   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的谭大夫也认为,如果医生没要求,心脑血管病人就没有必要在这些疾病的易发期定期到医院输液,我们不提倡使用定期输液的方式进行预防,服用口服药会更好些,而且比输液要安全。>>>>治疗感冒要慎用输液方式。

医生建议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尽量采用中药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脉输液的步骤和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