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世界上有没有超级病毒吗

  幽灵其实是一种超级病菌。本来,抗生素是人类抵御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武器。但是,这种超级病菌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2010年8月11日发表在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的论文证实了这一点。

  论文作者分别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健康保护署和印度马德拉斯大学。他们还声称,区别于其他病菌,这种来势汹汹的超级病菌拥有一种更致命的变种基因。他们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简称NDM-1)。

  潜在危险清晰而令人恐惧

  事实上,早在2008年,领导这项研究的蒂莫西·沃尔什就已经注意到了幽灵。这名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医学专家发现,在印度等南亚地区,一种超级病菌开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通常来说,超级病菌泛指一些耐药性细菌,它们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毒疱,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普通的杀菌药物例如抗生素,对超级病菌都很难起到作用。病人往往因为无药可治,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最普遍的超级病菌是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葡萄球菌(MRSA)。这种病菌能够引起各种感染,可以抵抗最有效力的抗生素及药物,已经造成了数万人感染。

  37岁的瑞典男子艾德是第一例确诊NDM-1感染的病人。这名不幸的男子曾在印度自驾旅行,因为手臂受伤进入医院治疗,而感染了这种超级病菌。

  2009年夏天,沃尔什从艾德受到感染的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中,确认了这种超级病菌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NDM-1。这种蛋白酶NDM-1“非常强大”,可以存在于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不同细菌DNA结构中的线粒体上。一旦这些正常的细菌沾染了NDM-1,会变得威力巨大,可以轻易地在细菌之间复制、传播。

  2010年初,沃尔什的团队和印度马德拉斯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在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市确认了44名患者,在哈里亚纳邦确认了26名患者,英国则有37名患者。

  其中,英国病人有17人在过去一年中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接受过医学治疗,其他病人曾经去过这两个国家旅游或探亲。

  更糟糕的是,幽灵仍在前行。今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了3例NDM-1确诊病例。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地均发现了感染者。

  最新的病例是8月13日,一名比利时男子在布鲁塞尔的医院里,宣告不治。他在巴基斯坦的旅行中遭遇车祸,因腿部伤势接受治疗而感染NDM-1。在电视的镜头里,主治医生显得无奈而悲伤。尽管他给这名患者使用了药力强大的抗生素,依然无法阻止这一次死亡。

  沃尔什用一种严肃的口吻指出,这种超级病菌在全球大规模蔓延的潜在危险“清晰而令人恐惧”。“由于这种酶可以在细菌和细菌之间转移,我们担心它出现在某些能引起严重感染的菌群上。而这最终可能导致某些疾病迅速传播的人际感染,几乎无法治疗。”英国健康环保署的大卫·利弗莫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幽灵与人们多年来滥用抗生素有关

  看起来,幽灵似乎比之前的同类厉害得多。

  “现在没有任何万无一失的方法杀死NDM-1。”沃尔什表示。目前,对这种超级病菌具有效果的只有两种抗生素,但受到感染的病菌很快就能对这两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中国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解释说,这种超级病菌的致命之处在于它拥有一种新的基因,能让正常细菌产生蛋白质。这种被称为酶的物质可以分解抗生素,因此之后抗生素便失效了。

  “从研究情况来看,NDM-1属于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就是说,它可以在细菌中传递,使更多细菌变得耐药,而且耐药范围比较广。这才是致命之处。”徐建国说。

  幽灵对抗生素的免疫力,也是它的致命武器。如今,抗生素几乎被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作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抗生素能抑制病原的生长和存活,而对人体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近日,英国卫生部宣布,英国已经开始讨论研制对付幽灵的新抗生素。但不少科学家对此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可能10年内都不会有对NDM-1有效的新抗生素出现。

  他们甚至担心,NDM-1的出现,与人们多年来滥用抗生素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半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被制造出来,同时一些细菌经过被筛选,开始出现强大的抗药性。

  MRSA的出现就是个例证。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是很常见的细菌,感染后会使人皮肤上长疮和丘疹,严重时可引起肺炎或血液感染。对这种病菌引起的感染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甲氧西林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很有效。但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甲氧西林产生了耐药性,由此变成了MRSA。这样的病菌能引起深度感染,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发出警告:全球各国耐抗生素感染发病率的上升使一度可以治疗的疾病难以治愈。

  幽灵顶多是一把好枪,但是杀伤力很大

  正如沃尔什所担心的一样,幽灵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巨大恐慌。

  中国还未出现确诊的NDM-1感染病例,但它已经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语。一些中国网友,甚至建立了“超级病菌”网页。他们开始谈论SARS时期的恐惧。一些人甚至大呼“2012真的来了”,另外一些人则开始购买口罩、洗手液等生活用品。

  徐建国否定了NDM-1和SARS病毒的相似之处。他认为这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NDM-1的耐药性基本在人体内部的细菌之间传递,让细菌产生更强的抵抗外界的能力,不会产生新的疾病。而SARS病毒则是新的冠状病毒,它们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NDM-1顶多是一把好枪,但是杀伤力很大。”徐建国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

  尽管如此,沃尔什呼吁目前极度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监控体系,尽快识别NDM-1感染病例。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者皮陶特还专门举办了一次讲座,他呼吁那些曾在印度、巴基斯坦的医院中接受过治疗的外国人,在返回本国时,先去医院进行筛查。

  一些小插曲也因此出现。

  8月上旬,英国卫生部就NDM-1发出警告,并提示本国游客尽量不去南亚旅行。对此,印度卫生部发表声明,就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报告,将超级细菌源头指向印度表示不满,并强烈抗议英国卫生部的相关警告。

  一些愤怒的印度议员甚至质疑,《柳叶刀》杂志是由多国联合制药机构赞助,因此这篇研究报告“甚至可能是多国公司设计的邪恶阴谋,以此毁灭印度作为新兴旅游国家的兴起”。

  “到底NDM-1将蔓延到什么程度?”在政治压力下,科学家们开始保持谨慎的缄默态度。沃尔什在回复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他无法也不可能解答这个可怕的假设。

  不过,也有值得欣慰的状况出现。

  去年10月,一名66岁的印度裔男病人在香港就医时,尿液样本中就发现了含有NDM-1的大肠杆菌。幸运的是,他身上携带的细菌对治疗尿道感染的口服抗生素产生了反应,如今业已痊愈。

  8月15日,法国一家医院在一名受伤者的皮肤样本中发现了这种超级细菌的细菌植株。但是,这些NDM-1植株似乎对几种药物并不存在有效的抵抗力。医生对着镜头笑着说:“这名患者健康得像一头牛!”

快速咨询专家,60秒内回复,微信关注(长按红色字体复制):rxys99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由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引发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造成全球超过5亿人感染,约5千万到1亿人死亡,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疫情。

大流感时期一间住满士兵的医院病房(图片来源:《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100年后的今天,人类虽然还没有完全战胜流感,但与1918年大流感相比(感染者的死亡率超过2.5%),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不到0.1%,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对流感病毒有了一定的防御性,一方面也是由于多年来研究出了对抗流感的一系列有效手段。在“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百年来人类在对抗流感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病原体的分离和研究技术的进步

大流感暴发以后,人们一直努力寻找引发西班牙流感的病原体,一种名叫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曾一度被认为是引起流感的病原菌。直到1930年,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 Richard Shope 才从猪身上分离到第一株流感病毒。1933年,由 Wilson Smith、Christopher Howard Andrewes 爵士和 Patrick Playfair Laidlaw 爵士领导的英国研究小组分离出第一株人流感病毒,证实了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1935年,澳大利亚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建立起一套利用鸡胚分离和繁殖流感病毒的方法。这套技术一直是分离和繁殖流感病毒的标准实验室工作程序,并被广泛应用于流感疫苗的生产。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爵士,他因提出了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以及获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论,与  Peter Brian Medawar 一起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43年,科学家使用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流感病毒的整体结构。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冷冻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的出现,流感病毒粒子的结构和组成终于得到清晰的描绘。

1981年,Ian Wilson 等利用X射线晶体学解析了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这是第一次看到病毒膜蛋白的精细结构。两年后,Peter Colman 等解析了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的结构。之后一系列内部蛋白的结构被解析,使得基于蛋白质精细结构的功能研究和药物设计成为可能。

2000年,Erich Hoffmann 等建立了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流感病毒8质粒反向遗传学系统,通过构建病毒的感染性 cDNA 分子克隆,在易感细胞中重新包装出病毒样颗粒或活病毒。这种技术使人们能在 DNA 分子水平上对流感病毒基因组进行体外操作,极大促进了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并大大缩短了流感疫苗的开发周期。

2005年,Terrence Tumpey 等利用从西班牙流感患者尸体和组织样本中得到的基因序列,成功包装出1918年大流感的病毒,使人们对引发1918年大流感的病毒特性和引发的宿主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1935年,Thomas Francis Jr.和同事研制出世界上首个流感疫苗——一种用鸡胚生产的 A 型流感病毒的单价灭活疫苗。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评估,该疫苗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美国使用。

工作人员在无菌操作间中将流感病毒接种到鸡胚尿囊腔中进行病毒繁殖,扩增出的病毒经灭活后用于生产流感疫苗。(图片来源:WHO 网站)

随后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表面主要抗原 HA 和 NA 蛋白能够发生抗原转变和抗原漂变而导致疫苗失效。人们开始根据流行毒株对疫苗株进行调整。197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根据监测系统的结果推荐疫苗株供各国进行参考和生产。

目前最常使用的是三价全病毒裂解疫苗,含有两种 A 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以及一种 B 型流感病毒(Victoria 系或 Yamagata 系)。

M2 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是最早用于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美国于1966年批准其用于预防和治疗人体中的甲型流感病毒。目前,由于大部分 A 型季节性流感病毒都对这类药物具有耐药性,且这类药物无法防治 B 型流感病毒,因此 WHO 专家已经建议停止使用现有 M2 离子通道抑制剂作为抗流感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于1999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对 A 型和 B 型流感病毒都有效,是目前对抗流感最为有效的药物,为大流感和季节性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两种药物的开发得益于 NA 蛋白的结构研究,是以结构为基础设计药物的最成功范例。扎那米韦的口服吸收率低,需要通过特制的吸入器吸入给药,限制了其规模使用。而奥司他韦的广泛使用则导致了近年来耐药株的频繁出现。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达菲)(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更好地对抗流感病毒,各国都在加紧研发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目前已在日本等国获批上市的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Peramivir)和那尼纳米韦(Laninamivir)、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抑制剂类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法匹拉韦(Favipiravir,T-705)、宿主 mRNA

这些药物有的可以有效抵抗奥司他韦耐药流感病毒,有的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更高效的抗流感效力,为备选药物及联合用药提供了希望。

目前的病毒检测方法较多,其中,在真核细胞或鸡胚中进行样本的病毒分离和培养是病原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耗时数天。

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是许多诊断实验室的首选方法,因为它耗时较短(一般能在4-6小时内获得结果),可以一次测试多个样本,而且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依赖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病毒抗原检测方法可以在5-30分钟内提供结果,但其灵敏度和准确性远不如核酸检测。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的革命使得通过基因检测评估个体罹患重症流感的风险成为可能。

1928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并不能治疗流感病毒感染,但在治疗流感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继发细菌感染往往才是导致重症感染和死亡的原因。

重症流感病人可能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氧疗、机械通气乃至人工肺膜,以及激素疗法、免疫疗法等,虽不能治疗流感感染,却能维持病人的生存而为疾病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

这些医疗药物和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流感病人尤其是重症流感病人的生存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和国际公共卫生系统的形成

1918年大流感引发的公共卫生系统瘫痪和社会恐慌,也引起了各国对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处理能力及建立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视。在1948年,WHO 临时委员会就决定成立 WHO 全球流感方案,并于1948年在伦敦设立世界流感中心,用于收集和分离鉴定流感病毒,发展实验室诊断方法、建立全球性的实验室网络、传播相关研究信息。

WHO 建立的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在1918年之后暴发的三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及其他诸如 H5N1、H7N9 禽流感疫情等事件的早期预警、疫苗生产和国际协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8年开始,全民性的卫生教育得到了重视和普及。公共卫生系统的干预和流感预防知识的普及,在之后的数次流感大流行早期,尤其在没有生产出疫苗的阶段,对于控制和延缓大流行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疫苗和药物的生产和运输赢得了时间。

2009年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时的预防宣传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1918年以来,人类针对流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公共卫生系统,大大提高了流感患者的生存率。尽管人类目前还不能像消灭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一样消灭流感,但我们目前还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广谱性疫苗、新型抗流感药物、更准确和高效的预警系统、更有效的诊疗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终将战胜流感病毒。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没有超级病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