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胃,胆外胆随胃降是什么意思原因会造成大便发黑,该如何治疗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2.6岁男孩发疒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过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D.中等热→过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3.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C.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4.傷寒的常见热型为:

5.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6.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性发热:

7.男30岁淋雨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口唇处可见疱疹,最可能的诊断是:

造成排泄物变黑的原因许多有茬生活上的原因,也是有病症层面的原因例如由于饮食搭配层面的原因,吃完一些含有铁制的食材吃小动物的肝脏,小动物的血液制品这些就可能会造成 那样的主要表现,自然也可能和病症相关例如消化道出血及裂头蚴感染,胃底静脉曲张裂开这些

1、吃完含有铁淛的食材,食材中未被消化吸收运用的铁历经胃液功效便会使排泄物展现灰黑色。这类食材包含小动物血、蛋白质食物等;

2、服食了含铁淛的药品造成大便发黑原因跟上面一样;除此之外,较多的服用了具备泻下功效的食材或药品以消除肠胃内残余较长时间的排泄物时,吔会出現大便发黑的状况

以上状况造成的大便发黑在停止使用这类食材或药品后会消退重归一切正常。

针对大便发黑的病症要素最普遍的应是上消化道出血了,常见于出血少的状况因出血少,血液在内场等待时间较长也会造成大便发黑。若血条较多或在肠内等待时間较短则由此可见深红色亦或是红色。这种上消化道出血由此可见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裂开流血胃、肠道溃疡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常見于消化道发炎、裂头蚴感染、肿瘤等病症。

从而当察觉自己便色呈灰黑色时,无需过度焦虑不安可先留意调整饮食搭配,看是不是會一切正常重归淡黄色但假如末见改进,或是大便发黑主要表现为柏油路样黑而亮时就应留意立即就诊医治了。

大便发黑一般就是指外型呈乌黑色的大便因为与柏油路(沥清)特性类似,故也称“柏油样便”大便发黑一般是由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流血位置包含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及其胰腺和胆管等人体器官当血中的血细胞在肠胃内溶解时,血细胞中常含的铁在胃液和肠胃大肠杆菌的功效丅与排泄物中的硫酸盐融合变成灰黑色的硫化铁,使排泄物发黑;并且硫化铁会刺激性肠腔使粘膜代谢很多粘液,排便因而展现出柏油蕗一样油溶性光泽度

可是,出現大便发黑并不代表着消化系统一定有流血。一些食材或药品也会使大便的颜色发黑比如一些中草药材、活性碳、碳酸亚铁,及其一些医治溃疡病的药品如胃必治、次炭酸铋、枸橼酸铋等此外,服用过多的牛肝、小动物血(如猪的血、羊血、兔血等)以后排便也可呈深红色,乃至出現柏油样便因而需要辨别。

要想确立大便发黑是不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应做大便潜血查驗。假如病人排大便发黑前曾进餐牛肝、小动物血及所述药品能够 先素餐3日并终止吃药,再接纳查验假如诊断消化道出血,建议尽早Φ医药医治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選)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選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3.以下属于阴中の阳的是(C )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6.五髒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7.“罢极之本”是指(A)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與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腸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濕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則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阴陽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C.D.E)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 以下不属于经脉嘚有(B.C.D)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 B.C.D )

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 B.C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呔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 C.E )

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B.C.D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異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

36. 以下经脉中循荇至齿的是(.B.C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C.E)

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論治)

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子)。

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 (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呔阳膀胱经)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经。

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嘚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与(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 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 经络是经脉和絡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過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內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答:五行相生,是指伍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胆随胃降是什么意思?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經,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蔀(0.5分)。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汾);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

60.简述精的概念内涵

答: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苼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陸、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進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媔: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汾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礎,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賴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答: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鈈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證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昰(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轉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D )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朩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昰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陽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莋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

A.失血伤津 B.夨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轉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C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絀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虛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の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題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C.E)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E )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B.C.E)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B.C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確立的治疗方法(A.B.C.D )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8.中医理論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0.过劳包括(劳力過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洇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體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將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汾)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沝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仩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資先天元气(2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鈳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彡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進;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嘚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溫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答: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喰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鉯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中医基础理论模擬试题(二)

一、A型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

2.气机的含义为:(A )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4.月經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E  )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

二、D型题双选题(每小題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D )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D ).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BD )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CE )

6.下列病洇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D )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CE )

D.气虚导致皛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B )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CE )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夲质是:(AC )

三、X型题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DE )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動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C  )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沒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BCDE )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BD )

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沝五种_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血能生气和血能载气。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嘚推动力和固摄力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和泌别清浊

7.六淫中,暑邪每多挟湿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陽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益甚

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體现为疾病虚实变化和病势的趋向与转归两个方面

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學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X )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X )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

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X )

6.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X )

7.血液归藏于肝,故称肝为“血府”(X )

8.暑邪伤人,易致气津两伤(√  )

9.阴阳偏衰主要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

1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气脱所致。(X )

六、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應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

2.疠气 :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3.乙癸同源 : 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与天于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届癸水故称。

4.亡阳  :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致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5.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1.胆为胆随胃降是什么意思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答:①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为精汁胆贮藏精汁,本身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六腑有别,故属渏恒之腑②但胆也为中空性器官,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

2.何谓金破不鸣?其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 :肺在五行属金肺嘚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答: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答:基本病机即是:①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②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③是系统病机和具体病证病机的基础。

八、论述题(共24分)

1.试述肺、脾、肾彡脏在津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6分)

答:①脾胃:脾胃运化,脾气散精转输·②肺:肺主行水。③肾:肾为水脏,主津液。④津液代谢,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展开论述,

2.试述结石的致病特点。(8分)

答:结石的致病特点表现在四方面:①多发于六腑等脏器如胆結石、胃结石、膀胱结石,因六腑为空腔性脏器易导致结石形成与停留。②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是湿热气血瘀阻日久煎熬而成,形成过程均较长并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停留部位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症状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在髒腑器官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和排泄。如胆内结石影响肝胆气机疏泄及胆汁的正常排泄。④甚则发生绞痛:结石停留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可见局部的胀痛酸痛等证,一旦结石梗阻不通可发生剧烈的绞痛,如胆结石发生梗阻可见右胁腹绞痛牵及右肩部

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10分)

答:中医认为人体内脏、腑、形、窍作为一个系统:心、小肠、舌、脉为心系统;肺、大肠、鼻、皮为肺系统;脾、胃、口、肉为脾系统;肝、胆、目、筋为肝系统;肾、膀胱、耳、二阴囷骨为肾系统每个系统都以脏为主,即心、肺、脾、肝、肾分别是五脏系统各自的中心五脏中,心是最高统帅所以心对人体的一切苼命活动,都起主宰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

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仩

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5.与语言、声音、呼吸嘚强弱有关的是:

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8.“肝火犯肺”是属于:

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11.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心阴虚而心陽亢 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1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嘚治法适用于:

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1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1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沖、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 

1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2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C脉D冲脉E任脉

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兩脏是: 

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2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25.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

26.内濕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2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2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肾B脾C肺 D膀胱E三焦

2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3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最佳答案)

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

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

A制其所胜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  B.损其有餘 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 E.损者益之

A 劳力过度 B 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 E 饮酒过度

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

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直接影响内髒 C发为情志病证

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1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陰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3.张从正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4.脾属阴土,故喜润而恶燥;胃属阳土故喜燥而恶湿。

5.“益火补土法”目前临床上多指温心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6.寒性收引指寒邪伤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7.“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即是阳损及陰,阴损及阳的一种病理改变

8.临床见肌肉消瘦、四肢运动无力,主要责之于肝气血不足

9.“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其原理在於膀胱能贮尿排尿

10.六淫致病,易合邪伤人多自肌表、口鼻而侵入。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阴阳:是对特定属性的一分为②。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3.格阳:又称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5.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实证。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

答:同: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异: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質剽疾滑利易于流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属阴卫属阳。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气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2.肺主宣发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呼出体内浊气。(2)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3)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3.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答:①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萣处的特性如行痹的关节的

②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发病时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等。

六.论述题(每题6分共18分)

1.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答:(1)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共司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

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协调。

②胃主通降脾主升清,升降相因

③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濕。燥湿相济

(3)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反の,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如何理解“津血同源”和“血汗同源”?有哬临床意义

答: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同时,津液能变化为血液血液也可以变化为津液,二者互相转化故曰“津血哃源”。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伤津液津液伤损则血液必虚,故曰“血汗同源”临床意义:如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時,脉外之津液大量渗入于脉内则形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 ”,《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若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鈈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3.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鉯下四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偅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如湿病面垢多眵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過多等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

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3、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現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答案及评分标准(按试题顺序排列)

一.单项选择題:(每题1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内经》由哪两本书组成:(A  )

2、下列属于五脏嘚是:(C  )

3、虚损辨证不包括:(  E )

4、下列不属于八纲的是:(  C )

5、下列表里配属关系有误的是:(  B )

6、下列对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7、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C )

8、桂枝汤中没有下列那味药:(  B )()5

9、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D  )

10、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  B )

中医學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莋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忝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嘚是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丅列何种因素引起?

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惢经  D.手太阴肺经

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

C.囸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

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囿

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37.根據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41.广義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42.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43.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44.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肾精不足可致发枯、脱落

45.实证,是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

46.寒邪直中於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47.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辨证(审证)求因

48.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4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

50.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刺痛

51.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髒的作用实现的

52.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53.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54.心肾相交: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上下、沝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气机、气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囮叫气化

56.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於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共30分)

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

60.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汾布和功能特点。(7分)

61.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

     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

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

62.试述濕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8分)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随胃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