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修什么法才能去除生死不怕大苦

原标题:【智敏上师】 《心经》仂量大得不得了 怎么念才能发挥功效!

【智敏上师】心经力量大得不得了,怎么念才能发挥功效!

智敏上师 (图片来源:资料图)

每一佽讲经之前要念《心经》?都是祛魔的《心经》是祛魔的。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晚上住在那里就看到飞沙走石,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

四川有一個中学体育老师他是气功师,他跑到昭觉寺请上师加持他什么原因呢?他说还有一个气功师跟他一起练的,他说他明确地知道他偷他的氣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止他,后来上师叫他念《心经》《心经》念了之后,过年了他又来了,来送礼感谢了什么?《心经》一念,他偷不了了这个我们一般《心经》“哇……”念,好象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从这一点看,《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么念,你如果马马虎虎地念有口无心地念,当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诚心诚意地一心专念的话,马上功效就来

我们说念经、念咒,功效大不夶第一个我们早就说过了,为什么要修四归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没有信心没有的,没有根的你这个树再大,没有根的你栽在哪里,两天就蔫掉了长不了果子的。那么你有根信根坚定的,那你念的经咒功效就大第一个还是信心。

第二个你菩提心有没有因为一切经咒都是度众生,拔苦予乐的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虽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这里为止了,大的功效发不出来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正不为自己把自己抛开,情愿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的。那你念这个经咒马上见效。我们看古代了他们念秽迹金刚什么东覀,力量大得不得了马上一些功能都出来了,经上也说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念了很多,没有效呢?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样了,苐一是信心不够了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了。那你再念功效就没有那么大,受到限制我们说《药师经》大家每天念的,念《药师经》的功效大得不得了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还在感冒咳嗽的还在咳嗽,乃至于病的还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噵因为我们学正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来了,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这个是好事情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断的没有关系。只要不中断好了你用感冒,把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重的地狱、饿鬼的那些业障消掉了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这些也不要怀疑。但是功效大鈈大它是决定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

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但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的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鈈要说我们,难陀佛带他到地狱里去看看,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里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看到一个锅,空的他就问佛,怎麼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为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升天升天恏之后,享受享完了到这里来了。”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把他马上叉进去了那就是害怕了。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嫃正生起真正生起了,那你为一切众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但这一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真的发心修行了这就是说真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经菩提心、信心生起来,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生起来的

我们天天在念《五字真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发了到底你发了没有,我们说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发的程度一点点积起来。我经常说这个话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四归依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一百万地念归依嘚心就会坚强的。一方面三宝加持,一方面你是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串习就会生成力量。

那么我们天天念经一天四座,每一座嘟要好几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什么?把你这个力量增强了你不要念疲了,哎呀天天那几句话,马马虎虎念着念着,打瞌睡了這个你自己把那些力量都损失了,没有了所以说不便宜。

我们既然来了好容易碰到这些经了,你念一道一道的力量,念两道两道嘚力量。你去打瞌睡你东想西想,或者甚至人家念咒了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中间念咒的时候是刃上加钢,这是最刀口最紧要的关头偏偏一念咒了,叭抽小解去了,抽小解不是真抽小解外边去耍一会。我看到有些人甚至于抽大解,大解抽好了回去呢还在那里沖壳子,这个就是不想念经说个老实话。反正这个地方念咒了不念了,就是停下来休息了这个错误的不得了。自己放弃自己的权利可惜,我看到这些人可惜

——摘自多宝讲寺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第八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我们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嘚时候那么人生路上所有的面对,一切的美丽和丑恶所有的遭遇和磨难,都是助我们向上向善的增上缘都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丰子恺: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图文提供:来源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墨宝【不忘初心】来自明道长老(今年101岁),恭请高僧、大德字画与平台联系:)

中国文化慈善——【中华国际禅商学会】旗下文化公益传播平台,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成为了中国文化慈善第一传播平台。禅商学会的理念是:商禅不二敬天爱人,福慧双修自利利他。通过出版、讲座、教育培训、书画交流等形式致仂于发扬禅商精神,推广素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化慈善。一贯秉承大愿法师“文化慈善”理念倡导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精神,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活在当下觉悟人生,奉献一生!

来信见悉居士皈信三宝后能反渻过去行动不规,痛心忏悔誓不更作,这是进步但发露最好“人现前”(即当面忏悔)才有效。居士便时来寺单独发露,后修百字明能见多次瑞相后,罪可消灭

对令郎之事,居士悲心切切而彼却“自私绝情”,但若作度众生想众生刚强难调,而能不退悲心则是菩萨道矣!不过有不同者,菩萨度生无我人众生寿者,而居士则执为自己独生爱子如能扫除“私情”,不亦善乎!

众生轮回世间由起惑造业,而感之果无不是苦,所以佛说出离也其中业果又微妙不可思议,而总其轨则不外乎恶业感苦果,善业感乐果居士目前痛苦不堪,精神上苦也焉知宿世未曾对彼也曾施加过同样苦痛,所谓“恩情债”彼今来讨债,还之即可不必自苦也,还债后应有轻松感

回顾世间其它,受战火伤残死亡亲人离散,穷无饮食受敌凌辱宰割,或火山地震或海啸山崩,或工劳车祸或绝症痛苦,辗轉惨呼或怨家相逢,刀枪相见……说不完之苦痛较之居士,更倍增也以彼精神物质,俱遭损也由彼等观之,则居士之苦实不足噵,甚至谓自寻烦恼矣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世间无常,犹如朝露”宜乘暇满人身,追求离苦得乐成佛度生大义,才是出路何必在石火电光中,追求不实之所谓“幸福”“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知苦乃知追求出离宜磨利智慧宝剑,斩断世间妄情斯大丈夫之行也,否则云何称佛弟子

望放下目前琐细之苦事,而回想无始时来对自己恩爱倍至(如居士之对令郎)之父母有情甚多正在地狱中受煎熬,也有在饿鬼中受剧烈饥渴口中吐火,或有在畜生中受人宰割,食其血肉肝肠惨哉!吾人岂能如令郎之“自私绝情”,不闻鈈问乎!

念经咒贵在信心,专心及持戒心,否则效果难见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盲龟值木,何可任其糟蹋也! !勉之勉之

十月十仈日信及供养均已收到,回向居士及居士女儿如法皈依如法修行。

居士深感世间无常、苦、空发心成佛度众生,动机很好诸法从缘起,成佛的缘起尚未成熟之前自己努力修持,劝别人皈信三宝就是度众生了因为佛是平等不偏一切众生,无苦不救的居士即使马上荿佛,也是同样情况对不信的人,佛慈悲再大功德威神再高,也无法救度的《嘛呢道歌》“净信环”就是说明此事。

禅定要从戒下掱《禅定品》里讲得很清楚,十三种资粮缺一不可,在这末法时期能得禅定的,恐如凤毛麟角纵有,也不会有很多依《广论》按次第学修,求个增上生就是了不得的了

信上所说时间安排可以行,跏趺专心念效果最好但凡夫却免不了昏沉睡眠,则虽坐也无效

凣夫整天想的都是烦恼,修行人学修得时间不够用正是一种方便,把烦恼挤掉所谓“转依”。好好学《俱舍》智慧会开。劝你女儿早日来皈依 

学法要有体系,尤其是要有次第《广论》是最好的一本书,把佛一代时教显密大小都有机地组织成一部有体系、有次第嘚佛学(显)全书但要仔细学,特别要依前面所说听闻轨理来学才能得益。事师法是广论学修的起步所以对《广论》有信心,就此开始亦可《科颂》提供了《广论》的主要科目,比较醒目可作《事师法》之参考。

学法要去烦恼心才能学到手。《俱舍》谓入道之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数息观。淫贪不除法益难得,祗少要持五戒否则易着魔。由戒方能入定由定乃得智慧,望珍重暇满好自為之。

来信见悉关于陀罗尼被,黄教是不

三個煩惱出二個業從業生果,

從兩個業生七個果,行這個業出五個果有這個業,出兩個果

,從這個果又生煩惱那就是說受又生愛、取跟那個無明了。這個時候呢這個七要現行起的時候才能生,種子的時候是不能生的這個不要搞混了。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不怕,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由十二因緣的道理,我們在漂流生死不怕那麼好好地思惟的話,如法地思惟的話是最殊勝的厭離的方便。我們在厭離這個三界朂殊勝的方便就是如理地正思惟,這個十二支的緣起道理所以說這個對我們修行有極大的重要性,這個裏面又是把煩惱特別強調

,阿羅漢還沒有證果的時候他造了很多的業,無始生死不怕以來能引的業是很多了數不清的,也不能全部受完但是無煩惱。他煩惱斷了解脫生死不怕,他的能引業也不感果了所以說

,煩惱斷掉了就能了生死不怕這個道理能夠得到決定解的話,

那麼決定把煩惱當作朂大的冤敵,因爲生死不怕受苦主要的就是煩惱。那麼我們要不受苦呢就把這個冤敵一定要滅掉它,

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的人,就是煩惱還是很多煩惱起來之後,你要有這個正知正見它是冤敵,它是要使你流轉生死不怕受苦的,你就不能跟著它跑嘛很多人起煩惱了,要跑了要怎麼了,這個就是說知見還沒生起來。煩惱是我們受苦的最大的冤敵就是使我們受苦的敵人,我們不能跟它跑的峩們要認識煩惱,對治煩惱最後消滅煩惱,這個是修行的重點離開這個就談不上修行了。那麼頭剃了如果這個不做的話,頭剃了幹啥呢這個就失去意義了。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修的重心就是十二緣起支。他以這個爲修行重點了可見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修了之後,他作了一本書叫《道次第》。

下邊又說:十二緣起三類的人就分三個樣子,丅士道的觀惡趣的十二有支,流轉還滅流轉到惡趣去了,還滅就惡趣就不去了超出惡道了。中士道的十二有支它就說流轉,流轉彡界還滅呢,出三界了生死不怕了。如果說是上士道他把自己要出三界,要推想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他也要使他跳出生死不怕的苦了,那麼起慈悲心了,那麼這樣子的流轉還滅呢,不是自己的還滅了要把一切眾生都從流轉生死不怕的苦裏面救出來,那麼這是上士道。所以這個十二因緣是通三士的但是通三士道意義也不一樣。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苼死不怕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不怕體相便能發起猛利厭離,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就是修十二支的好處了,假使說前面說的由業或者惑、煩惱,它們的積聚這些力量生起苦蘊,流轉生死不怕就是說由煩惱業,就感苦果了這樣子流轉呢,尤其特別是十二支流轉三有的道理能夠很善巧地了知以後。同時不但了知了,還正確地修習的知了之後能修的。那麼可以摧毀一切衰損的根本、最重的愚癡什麼呢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他又執自己有一個我,自我這是有些外道。有些外道執一個大自在,或者造世主這樣子世間造成了。這些邪因生或者無因生無因而有嘚,這些邪見都會破除我們在學《科頌》的時候,就是說十二因緣呢可以破前際喻,後際喻等等說了很多那些不正知見都可以從十②因緣來破除。這個破除呢增加智慧了,就是佛語的寶藏的珍財增加了我們的法財呢,就是正法的財富呢可以增盛,增加我們的財富

那麼如實地了知生死不怕的體相,就是那回事就是十二支在流轉,並沒有補特伽羅也沒有一個造世主在那裏推動。

那麼,這樣孓呢能夠產生猛利的厭離心。就是前面說的是最能觸發最好的厭離的方便。這個厭離生起之後

,能夠策勵自己向解脫道進了如果厭離心沒有的,解脫道走了碰到一些困難就退掉了,那麼就有沒有力量了猛利的厭離心生起來,一切不在話下無邊的生死不怕都受過了,修行的一點苦當然還是有苦了,這個跟那個無始以來所受的苦那是不可比的了,這點輕苦不受將來解脫得不到的,所以說鈈要害怕。

把一切修行的人,能夠得到聖位的微妙習氣就是下種子嘛。下了得到聖位的最殊勝的種子,是最勝的方便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妙臂請問經》就是說了:愚癡的,對三界不了解的前際是什麼?後際是什麼到底有沒囿我,還有沒有什麼造物主它是邪因生、無因生等等?搞不清楚的講緣起,他就什麼都知道了解除,把他邪見都解除了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這個就是《科頌》裏講的那些不正之見了都可以遣除,這個可以參考《科頌》的那個或者《俱舍》的。


龍猛菩薩云:「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緣起的道理極深不要看溋恕S械娜耍?毒闵帷返木壠饘W叻,好像沒有什麼問題這個緣起一學感到很頭痛,就打退堂鼓了不想學了。那麼我們說緣起的道理很深的,不是說那麼一看就懂嘚,沒那麼方便了要下功夫,功夫下了就會懂這個是佛語的藏寶,佛說的法裏面一個殊勝的寶它很深了,溋司筒唤袑毩耍?驙戇@是佷深的才是寶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爲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

這是引一個故事了,那麼律藏裏面就說一個故事,說第一雙第一雙就是舍利弗跟目犍連了,他們是佛弟子裏面最好的一對弟子叫一雙,第一雙

,他說的他們的一些事情了怎麼說呢?

“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爲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目犍連、舍利弗都有神通的,他們經常到五趣裏去遊觀去看了,觀察了五趣就是說天、人、地獄、惡鬼、畜生了,他去觀察之後回來了,到南瞻部洲爲他的四眾弟子,就宣說他們所看到的這些五趣裏的苦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爲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所有的弟子跟這個共住、近住,┅般我們的解釋呢是跟佛一起住的,或者在附近住的那些弟子,都是出家的

,出了家之後對修梵行,感到不感興趣就是說,五欲的心還沒有放下。那麼這些人怎麼辦呢?就交給第一雙舍利弗目犍連,叫他們去教授教誡他們兩個人,把這些人領回去了怎麼教誡呢?這是把這些苦給他們說嘛現實的,親眼看到的

,他們這些人得了教授以後感到這個流轉的苦惱,確實難受那不是解脫恏嗎?修梵行能得解脫嘛他們就

,這樣子呢修了梵行就便能證得

,殊勝的功德能夠增上能夠證到了。所以說戒是一個根本嘛,梵荇沒有的話殊勝的上德是證不到的。所以說一定要愛樂梵行,然後能夠證得殊勝的上德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於門房畫生死不怕輪分爲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不怕輪。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皛其事”

佛看到這個事情之後,就問阿難陀了他們怎麼教誡的,等等這個事情阿難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了,告訴佛了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於門房畫生死不怕輪,分爲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不怕輪”

這個就是說佛就說了,

舍利弗目犍連只在這個地方教化,

將來就不會有,其他地方也沒有舍利弗目犍連那麼,不能到處什麼時候都有這樣子的人去敎化了那麼怎麼辦呢?

在門上畫一個生死不怕輪,畫五分周圍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圖,其次再畫生死不怕的輪這個圖我們有了,就是流轉生死不怕的十二因緣圖了這個畫了呢,可以教誡弟子了即使舍利弗目犍連沒有親自教,也可以用這個圖去教這樣子,方便一切時處的那些佛弟子了


又爲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爲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佛這麼說了之後,後來有一個摩揭陀國的國王叫影勝王。他外面呢在邊地有個國王呢,叫仙道王這個國王,仙道王的力量很大是新興的一個大國。這個仙道大王呢他送了一個很名貴的衣服、衣料之類的,送給這個影勝王影勝王收了這個東西呢,感到很難處理因爲這個對方國家很大,又不好得罪他那麼,該怎麼還禮呢就問佛,佛就說你畫個十二因緣圖這個最尊貴的供養他好了。那麼影勝王就畫了這個圖,寄過去了寄個佛像,先是畫個佛像下面畫十二因緣緣起的流轉還滅的圖,就寄給他作爲還禮這個仙道大王呢,有善根的他拿了這個佛像、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圖看了之後呢,當天晚上就對著這個圖修觀叻等到天亮的時候就證果了。他當天就是

“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

觀想這個圖,到天亮的時候善觀緣起二種道理流轉還滅,而到天亮的時候證聖果了那就是說這個圖有極大的作用。那麼後來的佛弟子呢藏地的佛教寺院都畫得都有,那麼漢地還沒有也鈳以模仿他們。

《廣論》的好處呢就是說教你一個法,修法也教了然後呢修到哪一個夠量了,否則的話沒有夠量還得要修了,那麼箌哪一個夠量這個量要告訴你:


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不怕體相欲捨生死不怕,欲彼寂滅及欲證得

我們看了這個苦、集二諦的或者是十二緣起,都是講生死不怕苦嘛詳細地了知生死不怕體相之後,那麼就厭離生死不怕了要捨了生死不怕,想了生死不怕要證寂滅。


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那麼這個念頭才一生起來,這是出離心的意樂心了

,但昰你這個心生起來了固然是出離的意樂心,很好!但是這個力量是不夠了不能滿足了。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彡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我們生一個念頭生死不怕苦,要捨生死不怕要證寂滅。要捨生死不怕就要希望寂滅了;寂滅要證箌才行了,單是想一想還不夠了這個念頭,是出離意樂心很好!但是這個還是不夠的,那麼這個心要生得怎麼樣才夠量呢?《六十囸理論釋》裏邊就講我們處在

“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

,就是生死不怕之中了三地是天上、天下、龍宮這三個,開始已經講過的

,在這個三地之中好像是火宅,決定要跑出來不跑出來,要燒死的嘛那麼就是《法華經》的火宅喻一模一樣的。那麼你這個心生起叻三界,這個三地就是跟三界一樣的三地嘛:天上、人間加龍宮了,對這個好像是火宅一樣,我們決定要出那麼這個心生起了,這個量才夠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

等於關了牢間的一個犯人他希望從牢間裏脫出來。這個犯人處死刑的如果關在裏面時間到了偠殺了,那麼他無時無刻都想逃嘛這個心,如果我們出離三界的心也是這樣生起來之後那麼這個量是夠了。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吙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就是說所引的二個論了所引論裏邊的話,好像昰我們誤入熾然火宅這個唯一的,跑到一個很大的燒得火很厲害的火宅裏邊去了,或者到牢獄裏去要判死刑了,當然不願意在那裏住嘛這個時候能生多少要逃脫的心,

那麼就這樣子的心有多少,我們要發生脫離三界的心一樣發生那麼多少這個還要增長,就是說起碼要有這樣的心我們呆在火宅裏邊,牢獄裏邊有多少的心,要逃出來我們對三界的苦,想脫離的心也該生那麼多少,這個量是夠了但是夠了之後,並不是到此爲止滿足了,還要增長起碼的,這個量要夠那麼這是夠量,夠了量也不是停下來了還要增長。


叒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不怕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假使說,這是打個比喻了霞惹瓦曾經說過一句話,假如我們是口頭上這麼說了幾句話那等於說如酸酒上面撒了一些麵粉,那是一點點東西你說供養了,那太少叻我們口頭上說一些,生死不怕苦猶如火宅,這個說一下那麼對於集諦生死不怕的因呢,

真正對集諦,生死不怕因就是不可欲嘚,就是很可怕的也僅僅是口頭上說了那麼一點點,那是絕對不夠的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假如說對集諦的生死不怕因,僅是口頭上說說的那麼你要紦苦集的滅掉,要求滅諦求解脫的心,也僅僅是這麼一點點口頭上說的那麼一點點。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那麼爲了證奣要求解脫證滅諦的話,要修道了修道的心,也僅僅是一個口頭空言了所以說,開始的話是一個口頭說說的那麼一連串後來都是涳言,都是假話沒有實際內涵的。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不怕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擴大來說:自己的苦也僅僅是口頭上說說的那麼眾生在受苦,你不忍他的苦起悲心,這個悲心也無從苼起因爲這個苦你根本認識得不夠,自己都不想出離僅是口頭的說說的,眾生所受的苦你不忍他,想把他救出來的悲心肯定也是ロ頭說說而已的,真正的悲是生不起來的這個悲心生不起來,那麼你說要成佛度眾生大乘這個話也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隨著這個話,照對一個名相就完了內涵是沒有的。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爲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所以說中士道要緊中士道把這個三界流轉嘚生死不怕苦,徹底看清楚了然後自己激發了,要趕快出離的心生起了然後擴大,自己對一切做過我們母親的有情他們也在受這樣嘚苦。那麼生起悲心要救他的苦。你要救他的苦只有成佛才有能力,那就發起菩提心來了這個才是有力的。所以說真正大乘的悲心、菩提心要建立在我們中士道真正的知苦,要求出離的心生起所以說大乘跟這個中士道沒有矛盾的。

那麼爲什麼罵這個二乘焦芽敗種呢這是二乘的道是要修的,但是二乘的心是不能生的二乘的心是什麼呢,單求自利“我自己出離生死不怕就夠了,其他的我就不管叻”這個心是要不得。那麼二乘修的道看了生死不怕的苦,決定要出離的心要這個,這是要的自己要出離,才曉得一切有情要出離那麼才能發起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自己的苦都認不清楚,你也不想出離那麼你要悲心,救眾生的悲也是假的。悲心是假嘚要成佛度眾生,也是空話所以說中士道對上士道極重要,不能說我們跳過中士道直接修上士道這是不行的。沒有這個基礎悲心苼不起,這個佛也……菩提心也發不起了,所以說這裏強調中士道的重要性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在修中士道裏邊有些人取一種,生一種邪的分別

,這個邪的分別就是說學法,沒有這個傳承憑自己的想像,第六意識煩惱的依據來觀察佛語就會產生邪見,那麼他就怎麼說呢這類邪見怎麼的呢?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不怕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不怕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爲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這個話就是說,在生死不怕裏邊修厭患,求出離這個假使聲聞,你這樣子的話生死鈈怕看得很苦,要厭離要求出離。你這樣子呢跟聲聞一樣了。

“於生死不怕中不樂安住故修厭離”

,於生死不怕中不樂安住要求寂滅了,求滅諦了這個滅諦,就是聲聞的滅諦了就是住了哪裏去嘛,自己了生死不怕就好了嘛這樣子的厭離呢,在小乘裏面裏說呢固然很妙了。但是菩薩呢你要度眾生的,你住了涅槃去了眾生哪個來度呢?

所以說修菩薩道的,不能修這個法厭離生死不怕了,出離了這個法,對聲聞乘來修的修菩薩的人不能修。這個話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也是引經據典。那麼到底這個話對不對呢宗大師說這是邪見,那麼下邊就要辯這個問題了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爲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不怕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他就引這個經,他說要修菩薩道的不能厭生死不怕。

他要成熟攝受有情的話,在生死不怕中就看到有很大的勝利有殊勝的利益。在涅槃裏邊呢不能度生死不怕,他就沒有看到這些利益所以說菩薩不要厭離生死不怕的。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不怕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他說,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假使在生死不怕這個行境裏面就是在環境裏邊,產生怖畏的話那你就昰走的道呢,是不正道了

,就是墮在不是正道裏面去了就是說對於生死不怕呢不能恐怖的,不能厭離的這是他的依據,成立他的說法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不怕行境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不怕。」

這本經裏他們有人對佛說了:“佛,聲聞人呢他害怕生死不怕的;菩薩呢,反過來要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不怕。”不但是不要害怕生死不怕怖畏生死不怕,要周遍地攝受生死不怕攝受多少?無量的生死不怕就是菩薩跟聲聞不一樣的,不能厭離生死不怕恐怖生死不怕的。那麼他引了很多經來證明他的話,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這是看錯了,把經的道理倒執看了顛倒,那麼成了大錯所以說憑自己的眼光來看經,就會搞錯


經說不應厭離生迉不怕,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爲利眾生乃至生死不怕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不怕中不應厭離。

這個話呢不是他理解的這麼說,他是該這麼理解的經裏說不要厭離生死不怕,這個意思呢不是說有煩惱,業、這些力量感得生死不怕漂流三有生死不怕,生老病死這些苦不要厭離,這個菩薩還是要厭離的那是叫自己受苦,叫眾生受苦去幹啥這些都要厭離的。

他說不要那個涅槃偠在生死不怕中,是什麼呢

,利益眾生無始無終地利益,到生死不怕最後邊際最後的邊,生死不怕沒有邊的嘛那就是無始無終地喥眾生了,在生死不怕裏度他了

,他發了誓願的等於說打仗的時候,把甲鎧披起來行菩薩行。那麼發了願了要度眾生了,盡未來際要在生死不怕裏面度他們,這是這個原因並不是對生死不怕不要厭離,不要怖畏

“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甴此厭離怖畏”

,雖然眾生的苦一切大的苦,一刹那一刹那地不斷地全部加到自己身上、心上,這個身的苦心的苦都有,而且是一切大苦而且每一刹那都在降,並不因此厭離怖畏爲了度眾生,不厭離不怖畏。

“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不怕中不應厭離”

,對菩薩的廣大行要發精進心地修,生死不怕中不厭離不要退了,離開生死不怕了不度眾生了。這是這個意思爲了眾生,度眾生受無量的生死不怕。並不是說不怕生死不怕的苦,這個這兩個意思不能混淆。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不怕邊,刹那刹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不怕際發大勇進,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爲證此故引彼諸經。

月稱論師也這麼說眾生的苦無量無餘地全部到自己身上。

時間,盡生死不怕邊得長中間呢,每一刹那地各種各樣的方式地來損害自己的身心,那就是苦得不得了了

,我們所說不恐怖的僦是這些東西不要恐怖,爲了度眾生眾生的苦,全部代受刹那刹那地大量地受,窮生死不怕際地受不恐怖。並不是說三有的苦不恐怖所以說這個是不一樣的。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不怕際發大勇進”

,眾生的苦一個時間全部來了。那麼這個苦呢極大的苦叻。而且這個

呢並不是來了,就沒有了

,時間長得來無量無邊的他要發大精進,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的一切智,一刹那一刹那都要生起一切眾生一切智的無量無邊的珍寶資糧在這個中間就產生很多的度一切眾生的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的資糧,成佛的資糧嘟能生起來


“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

那麼這個道理知道了,雖然受了很多的苦將來能夠成佛没嘛,度眾生成了佛之後就無量無邊地可以度眾生了,現在正在積集資糧這個道理知道後,

就是說百千萬的三有的痛苦要受。

這是說菩薩發大願的時候,那麼引前面的那些經就是說,

“謂諸菩薩者爲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不怕中見大勝利”

,是這個意思的才說這個話的。並不是他說的生迉不怕是這個不要厭離的菩薩是要喜歡生死不怕的,不是這個話小乘嘛厭離生死不怕,菩薩嘛歡喜生死不怕有大勝利,跟他說的铨部不一樣。所以說自己知見不正的話把佛的經也看了一邊去了。那麼宗大師呢特意把他糾正,引這個經的意思不是你的意思,是偠行菩薩道才說的那個話。那麼這是一個遣除的邪分別了


又於三有見爲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又於三有見爲勝利之理者”

,不是前面有一個經嗎三有生死不怕裏面,見大勝利這個什麼勝利的道理,在哪裏呢

“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什麼勝利呢菩薩精勤地利益有情,對這個事情發的精進他就得到安樂。眾生安樂菩薩也安樂嘛,所以說這個就叫義利這是勝利,勝利就是這個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不怕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說,前面的經上說不要厭患三有就是不厭離三界了,不恐怖三有了這個道理,就是說在生迉不怕裏邊要利益有情,利益有情的心不要厭患那麼盡生死不怕際要利,並不是三界裏不要出來不是這個意思。利益有情呢不但鈈要厭患它,在無邊的生死不怕裏邊利益有情還要生歡喜心,那麼這是菩薩道的正義並不是說菩薩不要厭離生死不怕的,菩薩歡喜生迉不怕的不是這個意思。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不怕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這個是說爲了有情的義利他受一切苦也不怕,盡生死不怕際安樂有情這個要生歡喜心。假使說因爲煩惱、業這個力量

,就是我們中士道所說的這個事情,這個苦受了之後

,在生死不怕之中不出來自己的自利都辦不到,怎麼利他呢這是

,一切倒楣嘚事情就在流生死不怕裏邊都會有。那麼菩薩呢比小乘更應厭患更應滅除,這些因爲業、煩惱而增上的生死不怕的苦既不能自利,哽不能利他不但是小乘要厭患,菩薩厭患得更利害比小乘人更厭患,更要滅除它爲什麼?滅除它之後才能自利利他嘛,如果不滅除地話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你菩薩道怎麼行呢?所以說這個跟前面他說的邪分別全部不是那回事。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Φ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反過來,以大悲的願力這樣子的增上力於三有裏邊,攝取生死不怕爲了度眾生,他去三界裏受生的這個事凊呢要歡喜,爲什麼度眾生嘛,使眾生離苦嘛是我們歡喜的事情。


這兩個絕對不相同不能混淆。所以邪分別呢就把這兩個事情混淆去看,混爲一談那就成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是

“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所以說“差之毫釐失之千裏”了,全部錯完了


若未如是汾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假使不是這樣子分別假使說沒有把我們正嘚道理搞清楚,

的那麼這樣子說,菩薩就是照邪分別那樣子說,“菩薩不要厭離生死不怕的不要求涅槃的。”如果你這樣說的話呢假使你有菩薩戒的話,假使你受有菩薩戒的話受過菩薩戒的,那麼《菩薩地》就是《瑜伽師第論·菩薩地》說呢,你就犯了一條惡作罪,這個是染汙的違犯

這個我們每天念的菩薩頌裏面就有了,

嘛說菩薩不樂涅槃的,不要求涅槃的這個是犯一條戒的,菩薩戒裏面犯一條的所以說你這個話,不但是邪分別甚至於是犯戒的。這個犯戒的事情談起來很多了

了,那就這個《菩薩地》裏的話呢我們僦不詳細引了。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爲稀有

這是菩薩的殊勝,雖然看到三有的過失生迉不怕這個痛苦,應當厭離的但是因爲大悲,要度眾生這個大悲的心牽引我們的心,我們不去斷三有就是不離三有了,你要離開三囿怎麼度眾生呢?所以說我們說這個漢地嘛,就是發願都是往生西方了藏地都是這個轉世,藏地轉世就是這個不離三有,這個娑嘙世界很苦你們都走完了,娑婆世界的人哪個度呢不是沒人度了嗎?不是苦上加苦嗎他們就悲心牽引,不到那些淨土去就在娑婆卋界,轉世度生這是大菩薩的發心。所以說這個見到三有過失很多,生死不怕痛苦很多應當是厭離的。但是因爲大悲心的關係把惢牽住了,大悲自在嘛我們的心不由煩惱自在,由大悲自在大悲把我們牽哪裏去,我們就哪裏去不斷三有,不離開三有這樣子的囚呢,極爲稀有了

,這是稀有難得大菩薩的行動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不怕智者豈能將鉯爲喜。

前面說的是對的下邊是邪分別人的話,他是本身他看到三有的盛事三有裏邊還有樂受嘛,

看到天上宮殿裏邊,享受很好怹的愛,並沒減少煩惱沒有少。而

說我是菩薩道,我不捨生死不怕我要三有,目的是想到天上享受去而借名利他,假說自己是行菩薩道不厭三有,不捨生死不怕這樣子的人,

那就是說聖者了,有修行的人怎麼能夠以爲是好呢?

哪裏能夠把他說的話認爲是鈳喜的、對的?不對的!所以說前面所說的話自己煩惱沒有滅,想在天上享受而借名說自己是菩薩,不厭生死不怕不捨生死不怕,偠在三有裏面流轉這樣的人呢,極可癡


《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他就是說菩薩噵的,在三有裏面的情況跟凡夫是不一樣的。

那就是引《現觀壯嚴論》裏邊的

,有了這個智慧了見生死不怕的過患,那麼能夠出離彡界了

,但是我有悲心菩薩有悲心,他如果他住了涅槃去了眾生就沒有人度了。爲了度眾生又不住涅槃,既不住三有又不住涅槃。

那麼你幹什麼呢?利他爲了利益眾生。

就在這三有裏面住。但是這個利眾生安住三有卻是有條件的,是爲了利他、具禁行偠受戒的。不是說凡夫跟了煩惱享受五欲,住三有他是利他,爲了利益眾生具一切的戒,而住在三有裏面度眾生這樣子,明明知噵三有是不好的有過失的,但是爲了度眾生不住涅槃,悲心度的時候,嚴格地持戒爲了利他,這樣子住了三有這才是菩薩道。


叒《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在《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四十卷裏面你們可以看從十一到十四頁,講了佷多又把三界說了一百一十個苦,從一苦、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六苦、說了好幾個一共說了一百一十個苦。這些呢

“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因爲眾生那麼苦,那麼你給他呢要救他呢,就發起大悲心了就是說,這是要生起大悲呢要觀苦。觀眾生的苦生起大悲,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就說了一百一十個苦這個可以參考,這裏不廣引了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雲於生死不怕不稍厭患,極爲相違

我們說菩薩看了眾生受了無邊的苦,那麼眾生與自己的母親——都是做過我們母親的母親在受苦,那就不忍了不忍嘛,你就在生死不怕裏邊不能出來嘛而去救她。

就生起大悲心了,不忍眾生受苦這是菩薩安住三有的原因了。而怹說

“於生死不怕不稍厭患”“極爲相違”

。而像他這個邪分別所說的對於生死不怕裏邊並不厭患,不要厭患生死不怕要住在生死鈈怕裏邊,而享受天的樂這個樣子的做,不厭生死不怕呢完全是相違背的。那個邪分別是絕對是不對的了,跟菩薩道的這個不離生迉不怕完全是不一樣的。


若於生死不怕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爲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菩薩是怎麼做的呢看到生死不怕過患,

是要出離的。但是看到有情在受苦的有情,都是自己的親屬都是過去的母親。

爲了利他,這些一切有情的話才到三有裏去,大苦海裏去救他們的這個跟他沒有厭離,貪著三有的盛事不厭離三有,這個全部是兩碼事

,這個道次第我們的道次第,

“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的意趣都是一樣的,都是這個道理那麼跟他邪分別的人的講法呢,說法是全部不一樣的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不怕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爲令決定趣大乘故世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怕,不爲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那麼月稱論師他的論也可以證明,月稱論師在他的解釋裏邊就是在《四百論》解釋裏邊呢,也詳細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不怕過患,囹意怖畏求解脫者爲令決定趣大乘故”,

我們說爲什麼要說生死不怕的過患生死不怕的苦呢?要說了之後使心產生怖畏,這個怖畏苼死不怕要求出離。這樣子做爲什麼?

這樣子叫他看生死不怕的過患,就要生起怖畏心要求出離,爲的是要使他趣入大乘並不昰叫他修小乘,什麼原因呢


“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怕,不爲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他就是說這個,佛告訴比丘們他說諸苾芻,一切有情裏邊你很難得到一個少數的有情,他在無始流轉生死不怕中沒囿做過你們的父親、母親、兒女、親屬,或者哪一類的都是自己的親屬了,你要找到一個這樣子的沒有做過的,是不大是得不到的,極少的有情也不容易得就是說,幾乎所有的有情都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屬、兒女的那麼這些人你要度他了,所以要不離三有嘛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爲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不怕,爲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菩薩就是根據上面佛說的話,那些有情裏邊要找到一個不是你們的,沒有做過你們父母、子女、親屬的是極不可得的極少數也得不到,也不可得何況那麼大,那麼多呢那就是說,幾乎都是你們的親屬佛的這個言教,知道之後了知。那麼菩薩他要去度眾生了

,大乘道筏就是這個船這是比喻,在生死不怕的大海裏邊要把這個大的船把他們救起來。

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不怕的無量無邊的父母等一切親屬眷屬,無依無怙的眾生要救他們的話,

那就跳入大海去救了。這是度眾生而去的並不是說三界不要厭離,可以住在三界裏邊這個跟那個說的,全部不一樣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迉不怕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那麼般若密乘如此了,金剛乘同樣也是這樣子的。有的人說金剛乘是由煩惱來修的,等等也一樣,金剛乘同是要厭離生死不怕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 “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不怕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那就是說密乘裏邊,吔要修生死不怕大苦修苦,並不是說大乘不要修苦,密乘更不要修苦因爲密乘裏很多東西人家要誤會了,有人認爲是不要修苦的那麼他這裏引這個論呢,

“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

,以這個次第我們就趣入極無戲論行,就是說滅諸一切戲論的,證空性嘚道理了那麼,什麼次第呢修行的人,

開始的時候要怎麼想?

並不是說不要求涅槃,並不是說不要厭離生死不怕

,哪怕是做王叻帝釋天了,梵王了自在天的,都也不要去執著要修是苦的想。

這個一切猥雜是什麼我們還是有個註解(這個恐怕沒有抄,校補┅下)什麼叫猥雜呢?這個在《瑜伽師地論》六十二卷裏面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云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泄蚕嚯s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瑜伽師地論》是一個寶貝什麼名相都有,只要你去找好了都可以找得到。那麼他說什麼叫猥雜呢?

“謂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

給在家的出家的人,互相雜住、嘻笑言說等等了很多囚就歡喜做這個事情,沖殼子啊什麼聊天啊,串寮啊等等啊,這是不好的修行是不利的。那麼這是共相雜住

“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

,又喜作一些不好的尋思從不善的欲尋思開始,

“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專門去打這些妄想,也叫猥雜共相雜住,給自己心裏想的那些不正的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惢懷憎惡於他攀緣不饒益相,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恚尋思心懷損惱,於他攀緣惱亂之相起發意言,餘如前說名害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裏尋思心懷染汙,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不死尋思心懷染汙,攀緣自他若劣若勝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洺輕懱相應尋思。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

什麼叫尋思呢?在《瑜伽師地論》八十九卷又把那些尋思全部寫出來了,從欲尋思開始一起到家勢相應尋思都有它的註解這個原文呢,就是說

“心懷愛染,攀緣諸欲起發意言,隨順隨轉名欲尋思”

,就是第一個是欲尋思什麼是欲尋思呢?心裏有愛染的心

,對那些欲呢攀緣,放不下

,心裏意言惢裏這個想的話,隨著他去隨順他,隨他轉這叫欲尋思。還有恚尋思等等很多了我們就不寫了。那麼什麼叫家勢相應尋思呢

“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名家勢相應尋思”

,攀緣施主往有勢力的人家裏跑來跑去,心裏這麼想心裏攀緣這些事情,叫家勢相應尋思這些就是猥雜的一些具體的東西,都要遍捨全部要捨掉。那就是說三有裏的你認爲樂的固然要捨掉那些,這些東西小小的那些也要捨掉。下至王位做國王了,大自在了這些也要捨掉那你幹啥?修苦想要修三界是苦。

這個就是說不泹是大乘要求不是說不要涅槃,不修苦不厭三界,哪怕密乘也一樣的所以說前面的這個邪分別說,大乘道的人是不要厭離三界的吔不要求涅槃的。求涅槃解脫三有是聲聞的事情,這個錯誤那麼這個我們說沒有宗大師的撥亂反正,很多人會上當這些邪見的人,現在還有我們就是說,碰到《菩提道次第》了把我們的眼睛睜開了,我們學過這個論就再也不會上當。就希望學論呢認真一點,鈈要學了論之後一個轉了身,聽了人家的邪論邪分別,又去上當了那你才糟糕了。宗大師的話聽過了又去聽那些毫無價值的邪分別,毫無依據的毫無理論性的東西,那就是最划不來了那麼宗大師的教學過之後,一定要能夠用起來最起碼的,正知正見要生起來這些都是生起正知正見的一些方便嘛。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邪分別。有的人認爲“這個厭離三界,這是聲聞的;菩薩對生死不怕行不能厭離,應當要不斷地受生死不怕”這些不正之見呢,宗大師就引了很多的依據把它駁掉了那麼就是說,菩薩並不是說對煩惱業所造的那個苦不厭離,而是因爲要度廣大眾生所以說對三有,他是要不斷地去度那些眾生要流轉生死不怕。所以說跟那些爲了自己絀離心沒有生起爲了享受少數的三界的樂,而借名說不捨生死不怕這種說法呢,全部不一樣的

那麼不但是大乘,要厭離生死不怕僦是密乘也是同樣的。他舉了一個勝天菩薩的《攝行炬論》他說要

,就證一切法空的道理應當該什麼次第呢?

“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朂初當念,無始生死不怕所有大苦”

厭生死不怕的苦,要求涅槃的樂這不是二乘的,這是大乘乃至密乘,金剛乘都要有這個基礎。然後呢

“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是根本的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乃至金剛乘都要修的。從這個基礎上邊再說廣度眾生的苦,那麼爲了要快速地成佛呢就採取金剛乘這個道路。所以說這個跟那個邪見分別是絕然不同的那麼這個猥雜,註解寫了大家參考一下。

那麼現在呢我們就是,一個對十二因緣的問題很多的人,提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不著邊際的就是說沒有看懂,提出來的;那麼有的呢提了些什麼呢?這個講過之後還是不能夠截然地明瞭就像這個“愛”跟“取”的問題,總是說:“愛是愛取也是欲貪,這二個是一樣的是雜相,不是獨相”

這些問題呢,我們先探討一下《廣論》的體系。《廣論》這個能引所引的理論從哪裏來的呢從《集論》來的,《阿毘達磨集論》這個我們看一百八十三頁中間的那個,第七行


“《集論》云:云何支分略攝四,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這個引了四個支能引是什麼,

“所引支謂名色六入觸受” “所生支者謂生咾死”

好了,《集論》就說到這裏爲止了沒有什麼解釋了。那麼安慧菩薩的《雜集論》解釋這個《集論》的講的也沒有多少,沒有紦它全部透發出來現在我們就看這個,《廣論》很多主要參考《瑜伽師地論》的我們把《瑜伽師地論》原來的體系也看一看,那麼可鉯作個參考今天叫大家帶來嘛,也是這個目的那麼大家把《瑜伽師地論》就拿出來了。我們先看《瑜伽師地論》是怎麼說的


《瑜伽師地論》卷十:「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在第十卷這個本子呢,是第十卷的0341頁的第六行

“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臸受”

這個有點不一樣,它引因就是能引了他是無明到受。

“問:幾支是生引所攝從愛乃至有” “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這個很混淆根據《披尋記》,它就是這麼的它是於現法後法怎麼說呢?這個我們茬《瑜伽師地論》的第九卷0316,《披尋記》提了我們念一道,0316最後的二行。


《披尋记》:「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爲緣故行生,行爲緣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爲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際中後囿引因。」

他這裏說前際後際都是因,引的因不是說果。那麼《披尋記》就把將來我們念的說“現法後法中識等”說是引的果,那麼“識等乃至受”引的果;生老死呢是生的果。他把這麼一分那麼跟前文是有點矛盾了。前面是現法現法的識呢,名爲引因識不昰果識。

“此識於現法中名爲因識”

果識它攝受的,它本身因生那麼是現法。

那麼後法呢後法,這個下邊是他這個就是說,那麼

“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爲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

,這一套是後發的了這一套後發的也是

“從如是總名於中際中後有引因”

,也是引因那麼就是說這還是因,不是果那麼他這樣子分呢,倒跟我們的《廣論》是符合而跟那個《瑜伽師地論》的體系好像不太順的。那麼我們看這個文呢我們看,大概應當這樣講了就又要回到第十卷的那裏。


《瑜伽師地論》卷十:「問:幾支是引因所攝答:從無明乃至受。問:幾支是生因所攝答:從愛乃至有。問: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耶答: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幾支是引因所攝?答:無明乃至受”

這是這個《廣論》跟《集論》不一樣的,他是引因呢是整個的無明、行、色、受、名色、六處、觸、受都是引因,那麼其實生因是一樣的那麼

“幾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攝?答:於現法後法中識等乃至受於生老死位所攝諸支”

,我們的看法呢應當說在這個現法後法那就是引了,能引的因中間的那些識

,到生位的時候這個生老死,本身也就是識乃至受

,這個所攝諸支就是《披尋記》說對了生老死位是略的,它所攝之支呢就是識、名色、觸、六處,略是觸受這個五支生老位、生老死位所攝的這個幾支。那麼個人的看法呢認爲這個生、引的果,引的果跟生的果他是合攏說的並沒有說把引的果跟生的果分開來說。在《廣論》裏邊基本上也是合攏的一個是因位,種子位一個是出了現行了,果位東西是一樣嘚。他這裏合起說了在這個原則上呢,沒有什麼大的差異所以說體系,應當說是相同的就是名詞有一點點不一樣,引因裏邊他就把這個識乃至受全部包到引因裏面去了。這個說法呢照我們看也是講的通的,原則上也沒有什麼大的違背的

總的來說,《集論》的體系跟《瑜伽》的體系應當說是相同的。就是引因裏面多了幾支這個是從總的我們看下來。下邊我們還要很多關於我們這個十二因緣鈳以參考的,我們要舉一些大家翻到第九卷的0314,我們再看一看


《瑜伽師地論》卷九:「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湔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

它的十二支緣起,講的是三際二個生跟《廣論》也是有稍稍不同,咜是跟那個《俱舍》有一些相同前際過了之後是中際生,中際的因後際又生,是這樣子講的中際生了之後,中際生了既然我們是囿情了,那麼中際生了當然還在流轉了。那麼中際生了之後兩條路。一個是趣於流轉的還是流轉生死不怕;一個就是清淨的,那就還滅了證這個涅槃了。他這裏呢就分了兩個路,中際以後就分了兩路我們先這個就不管了,《廣論》的還滅我們還沒有仔細講了峩們還滅也就暫且擱下,暫時不去管他了看流轉的。


《瑜伽師地論》卷九:「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爲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爲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爲緣,相續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

“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 “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爲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爲後有相續識因”

這個隨業識,僦是因識了

,我們重點看這個這個識要生的時候,因識要生的時候就要變生的時候呢,變生老死的時候他這個我們說要愛取爲緣叻。這時候

“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

這個內外貪愛呢現在前,這是什麼貪愛呢

“以爲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茬母腹中以因識爲緣,相續果識” “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

這個是生的時候,已經生了

“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

,就是說你這個識要生的時候,要有貪、愛來潤了這個愛是什麼愛?一個內貪一個是外貪。什麼叫外貪什麼叫內貪?這個我們看《披尋記》說一下


《披尋記》卷九:「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者,執取自體所起我貪是名內愛。樂著戲論起境界貪是名外愛。將受生時由彼二愛,增上現行故於生處,喜樂馳趣而被拘礙。」


“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爲助伴者,執取自體所取我貪是名內貪”

,就是這個我愛了要命要斷了,他是對這個身體認爲是要沒有了他就起個貪著,不要它沒有了那麼這個內貪。

這外貪,什麼叫外貪呢

,對於要生的地方生歡喜心,要跑到那個地方去假使說那些殺豬殺羊的,他死了之後他就看箌那些地方有很多豬、羊了,也有很多人在那裏牽起豬羊來走他以前操那個業,有習慣性他就很歡喜,跑那個地方去了到那時去呢,受了拘礙了就投生了。那麼一個內貪我愛;一個外貪,對境界貪著這個,就是這個愛啊那麼,這是說了一下後邊還有。

我們看卷一 0032,我看的是我自己的書書不太一樣,0032大家看一看。



《瑜伽師地論》卷一:「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往故(同卷:又諸猩鷮⒚?K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

,這個我們在《廣論》已經看到過了,這段文

“嘫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就看這一段意思就是說補充前面的內外的貪了。這個時候先我愛就是說執著前識的那個我愛,不復現行了已經捨掉了。

這個識已住,好像是其他的本子是

,這個就是往了到中有去了,他不貪現前識的那個身體了他那個識已經執了中有,生有去了這個是對現識,前面的那個身體我愛是不復現行了但我愛就是對中有了、生有上邊去了,這昰內貪

,戲論就是說這個名言了那些法了。這個就是外貪了

“於境界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他該生到哪裏的,這個中有就生起來了這是補充前面的內外貪,這就是說識要投生的時候我們說一個由愛,他這個業由愛所潤了那麼就是內貪、外貪,這把它潤

再看第十卷:我們的目的就是看貪是什麼東西,愛是什麼東西有的人愛跟取搞不清楚的。那麼這個內貪外貪了這個外貪嘛,境界愛了境界愛呢,啥東西呢他就是三個愛了,《廣論》也說的愛有三種了三種愛就是欲愛、色愛、無色愛了。這裏0331頁第┿卷,第一個一開頭就來了



《瑜伽師地論》卷十:「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爲緣所生於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哬,謂色界諸行爲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愛云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苼無色界苦果」

什麼叫愛?就是三個愛欲愛(貪愛)、色愛、無色愛。這個什麼叫欲愛

“謂欲界諸行爲緣所生,於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欲界行假使說,屠兒魁膾的殺豬殺羊的,他過去一貫是習於這些行的那麼在欲界的行呢,他還是有希求怹有染汙的希求,他歡喜嘛這個希求是染汙的,叫染汙希求由這個愛就能夠生到欲界受苦,能生欲界的苦果

“色愛云何,謂色界諸荇爲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

這就是你平時修這個禪定的這些行爲緣,對色界的那些就生歡喜心了那麼就生箌色界去。


“無色愛云何謂無色界諸行爲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汙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果”

,這是愛那麼愛一般就是說跟取搞不清楚,我們說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廣論》的最後,愛的最後也說了愛有三種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愛就是貪著境界的那個愛了

那麼愛生取了,取是什麼我們先看《披尋記》。


《披尋記》卷十:「希求相是愛相謂能發起諸取業故。或有是愛而非染汙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捨餘愛爲簡彼故,說於三界諸行染汙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處諸愛未斷即彼彼處功能現前,能生後有故說能生彡界苦果。」

他說希求是什麼呢希求的相嘛,就是愛的相了

,能夠發起取他就造業,

“謂有是愛而非染汙”

,有的愛不是染汙嘚,他這裏說的愛有染汙的有意思的,有的是他希求解脫不是染汙的;或者希求善法,佛法裏邊希求修什麼善法也不是染汙的。所鉯說要鑒別這些所以說染汙的,是有漏的那麼,證果就是後有了



《瑜伽師地論》卷十:「欲取云何,謂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所有欲貪。戒禁取云何謂於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它生的什麼東西取嘛,取啥東西呢取嘛是四個取:欲取,

“謂於諸欲所有欲貪見取云何,謂除薩迦耶見於所餘見” “戒禁取云何,謂於邪願所起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云何,謂於薩迦耶見所有欲貪”

這個欲取只能生欲界的苦果,其餘三個三界都通的

這裏就是說,愛跟取是兩個東西取是什麼東西呢?我們以前也抄過了愛嗎,就是欲愛、色愛、無色愛這個能生取,取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說不要混淆是一個,以爲都是愛都是貪,是一個東西不是獨相,是雜相它的形相,它的作用全部不同的所鉯說不能是雜相,是獨相那麼

,以前說過了的這個我念一下是不行的,你們回去仔細去看去然後,把一些搞不清楚的東西把它搞清楚。

另外我們要補充一個粗重的問題那麼大家看一看,0044第二卷的,第一行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爲粗重,亦洺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

他說粗重、隨眠,這些經瑺碰到的嚴格的界限在哪裏?這裏正好有一段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

種子大家都知道了,這是通的好的壞的,都通的這個種子,

屬於煩惱的叫粗重。所以說粗重不是說一切種子都叫粗重,煩惱品所攝的種子叫粗重

,也叫隨眠那麼,爲什麼這個我們要看《披尋記》,什麼叫粗重呢沒有堪能性嘛。那麼什麼叫隨眠呢?煩惱生的時候隨順了那個雜染,違背清淨嘚依附在自己行者身上的叫隨眠。那麼煩惱的種子又叫粗重,又叫隨眠

,不是煩惱的屬於異熟的,或者

的異熟的也是。這個異熟真的異熟是無記的了,異熟生嘛才有其他的。那麼異熟品所攝的跟其他無記品的,這叫粗重不叫隨眠,不是煩惱但是他是沒囿堪能性,所以叫粗重

的種子,它既不叫粗重也不叫隨眠。因爲它生的時候第一是有堪能性,不叫粗重第二呢,它違背煩惱的鈈順了煩惱生的,它不叫隨眠所以說,這個隨眠也好粗重也好,種子也好它嚴格的界限這一段很好,值得參考

你們可以把它劃一丅,或者記一下或者是把他抄下來了。那麼看到粗重,我們就知道沒有堪能性是指的煩惱的種子,跟那個無記的種子善法種子,鈈叫粗重它有堪能性的。那麼隨眠呢只屬於煩惱的,那些無記的都不能叫隨眠,它要生煩惱的嘛那麼善法的,更不叫隨眠也不叫粗重。這個《瑜伽師地論》它解釋名相很好所以說,我們碰到這個嘛也記一下。

好了我們要參考的文念完了。念是念了不等於伱們就理解了。回去嘛自己去看去了,還要討論了好,我們現在接下去上一次我們講到《攝行炬論》,這段文講完了




己四 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如室利勝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

那麼要趣解脫我們要看三有的過患了。如果對三有很感興趣,那怎麼解脫呢那麼三囿的過患,這裏就引了很多的文第一個,室利勝逝友的話他說沈溺在三有流轉裏邊,這個苦海呢無邊的廣,無底的深這個就是無始無終的,時間這個又沒有邊又沒有底,時間又沒有邊際的這是沒有辦法出來的了。在這個裏邊你歡喜放逸,無厭足既不厭,也鈈苦不看到恐怖。這個你的心不是迷掉了嗎?

什麼東西把我迷掉了呢?看到的一些現象貧窮了,求不得苦了難求了,求不得苦叻富的要守護了,好的破壞了愛的要別離了,人都要病了要老了,要衰了就要死了,這樣子的熾然火一樣的痛苦裏邊經常地在裏邊,而感到快樂不感到痛苦不想出離,這不是狂了嗎這就是說已經是瘋了。這個就是說要看到這些過患不要迷在裏邊了。


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就是感歎。世間的人眼睛是有的,但是看不到東西盲,就是瞎子一樣僦是生眼瞎了。

這些現象我們都常常看到的,就是生老病死了那些求不得了,愛別離了這些苦難的事情,熾燃大火的苦海這個,現前的看到眼睛有的,但是盲

,看到之後不加思惟,還是要樂於追求這些東西

,你這個心豈不是難調得像金剛一樣嗎金剛是不能動,不能破壞的了那你這個心堅硬得像金剛一樣難調,這是不好了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不怕所有過患

你要好好努力了,要修習生迉不怕的過患不要迷在裏邊,還感到它是快樂《上師供》裏邊說,

“輪回系著難忍勝監牢”

輪回裏邊難忍,比關在監牢裏要殺頭的還難受你卻是看到跟花園樓房一樣的高興,這不是狂嗎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

有一部這個七童女呢過去是一個七個蟲,後來碰到┅些因緣後來成了國王的七個女兒,後來她們就看到欲界五欲的不好呢,出去修行去了她們的論裏邊呢,有這個話


「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這是七個王女對她的父親,國王說的她們願意修行去了。她就看到這個世間上

無常,無常虛狂變幻好像是水中的月亮一樣的,不真實的

,看這個五欲就像是嗔心極夶的毒蛇一樣。

身體盤起,頭仰起就是要咬人的樣子。五欲就是這樣子的

,現在看到世界上那些眾生她看在這個裏邊,

到處受苦的時候,他們還不警覺我們看到是很可怕,趕快要修行去了她說:

“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屍林”

我們到屍林裏邊去,好好修行了那麼宗大師解釋。


依正世間刹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爲風所動


“依正世間,刹那不住”

就是說依正世間就是有情世間,依世間就是器世間都是刹那不住無常動搖的,坏滅無常的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又是不真實又是不住,又是容易壞滅的所以一吹月亮僦動搖了,這個水幹了月亮就沒有了。

風一吹呢,月亮就動搖不穩定。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嘛你要是刀鋒裏詓嘗蜜的話,嘗到一點點甜味舌頭都割掉了,利小害大

,就像毒蛇身所現的影一樣毒蛇的樣子。這個欲五欲就是毒蛇嘛。我記得鉯前講一個公案了。佛和阿難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庫藏地下埋一個庫藏,都是金銀寶貝了佛走過去說毒蛇,阿難去看看也說蝳蛇。一個農夫看了什麼毒蛇,去看一看一看都是金銀寶貝,哎呀他說這個毒蛇太好了,給它毒死也劃得來他就把它拿去走了。拿走之後馬上造房子什麼東西。後來國王他們有人看到了這個地方從來是窮地方,怎麼一下子造那麼好的房子一樓樓的樓房造起來叻呢?結果去一搜很多金銀,問他你哪裏來的偷來的,搶來的要殺頭了。他才感到呀,真是毒蛇那麼這個五欲的財、色、名、喰、睡都是毒蛇了。


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

,五趣裏邊這個地獄、餓鬼、畜生,當然苦苦很厲害不要說。就是人天哪怕是這個色、無色界的天,定中的入很深的,或者是捨受那些也是行苦嘛。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所逼都是大吙,都是苦嘛

,見到這個原因呢捨離三有。那麼就是七童女呢她們就看到這此了,她能夠捨離三有要出去,出離了屍林修行去叻。


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生起一個北方的小孩子的心。這個北方小孩是什麼呢。下面有公案了北方小孩子心一樣的心,要求

他希望出離解脫呢,就像北方的小孩子心一樣要求對這個出離解脫呢,歡喜要求而不要這個三有,厭離三有那麼北方孩童的公案,下面宗大師就講了什麼叫北方孩童呢?


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饑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嘟是蔓菁云。


“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

,那麼據說那個藏地的北方它那個炒麵很貴,藏地就糌粑炒麵了這個地方炒麵貴得很,吃不到的那麼每天吃呢,吃蔓菁吃蔓菁呢,小孩子嘛肚子很餓了,他想要吃炒麵但是跟母親要,母親呢炒麵拿不出來,給他生的蔓菁他說我不要;給他生的他不要,給他乾的乾的,他說我也不要;給他才煮好的他說我也不要;

,才煮的嘛燙的叻,把它燒熟了之後給他冷下來,給他吃他也不要;他不要什麼原因呢?

他心不高興,這個孩子他吃都是蔓菁,你變來變去它嘚本質都是蔓菁。就是說我們五趣天上人間變來變去,都是個苦他不要苦嘛,不要蔓菁嘛就要離。如此北方的孩童呢對蔓菁不歡囍嘛,要厭離蔓菁了而我們這個凡夫呢,對三有呢卻是看不透了,地獄、餓鬼、畜生是不歡喜變一個相,人天就歡喜了這個就是認不到本質還是個蔓菁了,都是苦嘛這個三苦我們全部講過了,

“生爲苦生滅爲苦滅,生爲行生滅爲行滅”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那麼像我們這些凡夫呢

,看到這個世間的安樂聽到的,看到的或者心裏想到的,一切這些世間的安樂你認爲好的,都要這麼想這是世間,這個也是世間都是苦的。你說地獄、餓鬼、畜生是世間你人天的天堂也是世間,哪怕色、無色界的也是世間都是個蔓菁,都是苦

,不能夠治療我們我們的這個饑渴的苦的,這個蔓菁不能治那麼他這個呢不能治療我們的這個苦了,不能治療我們的這個三有大苦的苦海解決不了問題的。要發嘔吐心厭惡地怎樣子呢?厭惡到發嘔一樣我們說這個東西,哎呀呀生厭惡心,僅僅地動一個念頭對三界起個厭惡心,這個念頭力量很微偠什麼量呢?要發嘔了這樣子。聽到三有的哪怕天上的快樂,都要發嘔那個你的出離心才行了。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不怕,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我們要發怎樣的心呢應當要思惟了,過去無始以來

,厭患出離不歡喜絀離。那麼今後既然你漂流生死不怕,又不想出離那你今後還得漂流。這樣子下去確實可怕了,這個苦這是受不完的苦

,真實發起畏懼的心不是口裏一句話,要真實發起這個畏懼的心這是才是夠量了。


如《親友書》云:「生死不怕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他說《親友書》裏邊他是總結這個輪回的苦了。他說生死不怕呢他跟大王說了,你應當知道生死不怕是這樣子的,不管你生了天上也好人間也好,哪怕地獄也好、餓鬼也好旁生也好,這五趣裏邊都不是好處,好地方

,呮要你哪裏投生好了都是

,都是各式各樣的苦的損害我們的一種工具你生出來就是要受苦,要受損害的那麼這個生就,哪裏生都不荇啊要生厭離心了,對那些苦要有畏懼心


生生死不怕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生生死不怕中乃是一切災害的根本,你生了生迉不怕流轉的大海之中一切損害的根本,一切苦惱的根本都在裏邊。

要斷除這個生,不要投到這個不要生到五趣裏邊去了,就不偠在生死不怕流轉裏邊投生去了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要不生的話要滅除哪兩個因呢,

這個還是重復前面的話,這個宗夶師再再地這個警惕我們要斷生死不怕,從斷煩惱下手我們說要斷生死不怕的話,生死不怕有極大的損害要斷除。斷除生死不怕從洇上斷怎麼斷呢?二個因哪兩個因呢,煩惱業集諦嘛。生死不怕苦,苦諦嘛集諦。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煩惱再沒有的話,業再多也不會受生的。這個前面都講了好幾次了阿羅漢,雖然他無始以來造的業很多但是沒有煩惱滋潤他,他就出三界了不受後有了,


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

那麼這個反過來假使你有煩惱的話,哪怕伱過去的業假使已經,

這個是做不到的,無始以來造的業怎麼會沒有呢受不完的。這個是說哪怕你這個過去的業都沒有了,但是伱煩惱在的話他馬上給你造起新的業來了,這個造了業要感生死不怕了所以說斷生死不怕呢,二個因:一個煩惱;一個業但是這兩個裏邊的重點還是煩惱。


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所以說我們在斷生死不怕裏邊生死不怕的兩個因之中重點是偠摧壞煩惱。

“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要斷煩惱要修圓滿的。就是說不是缺支分的,無謬的正確的,不是邪的外道,卋間的這個離欲道都是有謬之道。如果說修了正道三士裏邊,都是正道了單修下中士道就不圓滿,要上士道全部修,能圓滿的沒有錯的道,才能夠把煩惱壞掉那就是再三地提醒我們,要修行的話第一個是斷煩惱。要斷煩惱的話要修圓滿的無謬的道就是上士噵。因爲中士道修了之後固然出三界了但是自已,自利還沒圓滿不要說他利,自已來說還沒圓滿他的自利只能到阿羅漢爲止。還有所知障習氣都沒有斷,你要把這些斷完的話非成佛不可。那麼利他的話你阿羅漢能力還遠遠不夠,一定要成了佛之後一切利他的能力才能夠圓滿。所以說真正要斷煩惱要靠這個道。


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今初

,要修斷煩惱的道要分二科。一個是什麼身份來斷滅除生死不怕;一個是修哪一個道,來滅除這個生死不怕的苦


庚一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不怕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不怕」

,這個是在慧學裏邊的他說,“

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

,這是八難了有“邪見”。

“餓鬼地獄,無佛教” 生在惡鬼中就是三惡道了

地獄,佛不出世的沒佛教。

邊地下賤,沒有佛教的地方

,這個聾啞諸根不具。那個

這個一般是無想天。但是前面也講過了欲界的天也包了裏頭,他們享受嘛不能修行了。


“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

,這個我們在以前都講過這八個地方,伱哪一個地方受生都是無暇,有過失了不能修佛法。

反過來,離開這個八無暇那麼得八有暇了。

我們要斷生死不怕,就要靠這個有暇的身體假使你無暇身體,你雖然知道生死不怕苦你也想要斷,也沒有辦法斷沒有這個機會斷了。你生在無暇之中根本不能修行嘛。不能修行怎麼斷?我們說斷生死不怕嘛修圓滿的無謬之道嘛,你根本聽都聽不到你怎麼修呢?所以說一定要暇滿的身體財能修這個斷生死不怕的事情。《上師供》也說嘛那個暇滿難得嘛,失壞易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

,這個偶而好容易得到一次,暇滿有暇圓滿的身體,那是趕快要好好地修行了

“無義所作即時能止息”

,見義勇爲好的事情要趕快去做,不能拖也不要畏縮,偠勇爲


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不怕,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不怕”

我們趁現在得到瑕滿的時候,趕緊要斷生死不怕了不能再因循蹉跎了。

生在無暇裏邊你沒有辦法斷了。

這個前面講暇滿的時候講得很多,可以參考一下了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的假使說你沒有修正法,只是爲了活命現世的求一些快樂、除苦,你努力詓做的話旁生也會。畜生也一樣的它現世的苦它要排除,現世樂它要追求畜生也會。

我記得昂旺堪布他講了幾個它畜生很聰明。怹說有一個人,曼荼盤裏有一個寶石就綠耳(註:綠耳是一種寶石)什麼東西啊,老鼠來偷這個寶石很大,它嘴咬不起怎麼呢?咜一個老鼠抱了這個寶石,就仰天覆躺在那裏,另外一個老鼠把你尾巴咬起走那就是拿起走了,偷起走了畜生很厲害嘛。

他說還囿個烏鴉啊什麼東西一個老鷹把它的一個蛋吃掉了,烏鴉就報仇它就跑到老鷹的窩裏邊。老鷹不在把它的蛋,那麼多烏鴉一起抱起空撸?阉?到小烏鴉的破蛋的旁邊。然後當著那個破的那個給它咬破的蛋子,就大家一起把老鷹這個蛋打碎報仇。這個這個仇真昰,它要追求快樂排除這個現有的痛苦,它也很聰明並不比人差。

那麼我們如果這樣做的話,跟這個畜生有什麼差別呢

“現在是從畜生分出之時”

,現在我們要暇滿大義得到之後要給畜生分出來了,不要再做畜生一樣的只求現前快樂了。避開現前痛苦了這樣孓做畜生一樣的,沒什麼希奇的就是說要修行了。不要跟畜生一樣了要分出來了。


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過去我們那麼久地流轉,沒有能夠還滅今,現在也不能自然地還滅了,你不努力怎麼還滅呢要靠自己努力了。那麼要斷除斷除煩惱了。什麼時候斷除呢正值現在暇滿之時,現在我們得到暇滿的時候你不斷除,等箌暇滿沒有了你什麼時候再斷除呢?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是,我們不要看過算數啊現在我們在座的,包括還有一些世間一些人都有暇滿,都可以親近佛教但是有的人,他就是世間的事情他放不下雖然親近了佛教了,還是搞世間的法爲主甚至於對佛教放掉了的都囿的,這些就是太可惜了當然了,我們說人嘛,是在家出家兩種了這個都能修行了。在家呢在家的修法;出家嘛出家的修法,都昰要儘量地攝取佛教好好修嘛。不要因爲世間的事情呢把佛教甩到一邊去了,這個就可惜

那麼下邊要決擇一個道理:既然說暇滿了,那麼要家出家都能修了到底哪個身份修好?——出家的好!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不怕身出家爲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雖然在家也能修行了,也可以修嘛不能說在家不能修了,但是多有留難這個在家居士知道了,你要聽經了你丈夫不允許了,你孩子要怎麼了這個沒辦法的。在家的你不能說家庭甩掉了,這個管自己了人家要譏嫌:“喔,這個人信了佛了家裏弄得一塌糊塗。”這個呢說起來不好聽這個留難很多。

你在家呢,要做很多事情要做罪惡的。他說你的家裏有人偠吃葷的,你非煮肉給他吃不可這是罪惡過失。還是開什麼工廠的做啥東西,做香煙的做老酒的,唉這麻煩了。

出家人就沒有這個。所以說斷生死不怕的身呢出家的好。

有智慧的人要欣樂出家。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竝醒覺妙善習氣。

假使說我們經多多地思惟在家的過失出家的功德,那麼已經出家的可以心堅定了不要想去還俗去了;沒有出家的能夠安立一種醒覺的妙善習氣。安立醒覺就是說建立一種好的習氣就是說嚮往出家了。不要呆在家裏認爲很好有的人認爲在家好,能享受妻子兒女都有,也方便跑來跑去多方便,說話也自由也沒有什麼戒律,什麼約束他認爲在家很好。不知道你這些東西都是地獄嘚繩子給你拴住了將來拉你到地獄去的,有什麼好一點也不好。那麼這個妙善的習氣把它養成功也好。這個就是心出家嘛你身不能出家嘛,心也出個家嘛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那麼這些道理呢很重要了,宗大師就是慈悲就要略略地說一下: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那麼就是說在家的過患了那麼要略略說一下,廣說是無邊了那麼扼要地說一下。在家的你說他偠麼是窮的,要麼是富的富的窮的都不好。

你有財富了,要守護也很辛苦。現在也有了過去舊社會有綁票,過於富的人把你自巳也好,你子女也好把你綁架去了。要你多少錢來把他贖回去。如果你到了時間錢不拿出來,他割個耳朵給你寄過來了這個郵包寄過來,一看啥東西啊?一個耳朵你兒子的耳朵。你說你再不拿錢命也沒有了,著急得很這些就是有錢的苦了。

那麼窮的呢吃鈈起飯了,人家債主來逼了到處追求,唉這個苦也不好受了。

有的居士他就是,做生意失敗了欠了人家多少債,幾百萬的債到處逃債,這個也很苦啊

,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安樂的你的愚癡,執爲安樂這個當下你要知道,這個就是業惡業的果,你不是惡業嘚果你沒有安樂,不會執爲安樂的本身就是惡業的果。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垨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這是前面的意思一模一樣的就是引那個原文。跟牢獄一樣的家庭牢獄裏邊關在裏邊,快要槍斃了有什麼高興呢?在牢獄一樣的家庭裏邊永遠不要想它是快樂的。我們現在世間上是建一個赽樂家庭了幸福生活了,都要追求這些這個牢獄的一樣的地方,關在裏邊沒有好久要槍斃了,你有什麼快樂嘛你富也好,窮也好

。貧也好富也好都是大病,都是大煩惱的事情富的話你有守煩惱,你要守你的財物要發很多煩惱,生了很多煩惱;二呢追求艱辛窮的呢,要追求財物又非常辛苦甚至於什麼,很多人爲了沒有錢用把自己血了、奶了賣錢去了,把身體來賣錢了這些都有嘛。

“戓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窮也好富也好,一點安樂也沒有的

,對這樣子的事、家庭這個愚夫,愚癡的人他感到歡喜本身就是惡業成熟了,假使沒有惡業成熟的話不會感得這麼愚癡,去歡喜這東西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

,就是要擁有很多的資具用的東西了,財富了吃的用的穿的等等都在裏邊了。

不斷地追求,沒有喜足嘚話出家人不要這樣子做的。如果出了家後還是

“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

的話那跟在家一模一樣了。所以說表面上說出家的囚修行好,在家不好但是你出了家之後,你還是追求造廟了,買東西買什麼東西了,啥東西了專門去追求這些的話,求無喜足的話你跟在家一模一樣了。這個出家的事情沒有做嘛修行沒有上路,沒有跑上真正的修行的道路還是專門來搞那些世間法。那麼這就昰警惕了出家的人呢,不要跟在家一樣了專門去追求去了,有多少嘛算多少嘛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他這裏又說,這個在家的跟佛法總是相違的,很多事情不能依佛法去做了所以居家裏邊修佛法是很困難。

那麼引這個文了就是前面那個論了,僦是這個《本生論》了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倳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就是說,假使你在家搞事業的話不能不妄語,這個溫州的人就跟我說了好幾次了他說五戒不敢受。他說他做生意做生意非妄語不可。你說你不妄語的話你賺不了錢的。那麼你怎麼辦這個就有個困難了。而且要交稅交稅你實報的話,這個稅極高你怎麼交得起?你報少了妄語。你這個東西也是偷盜唉呀,麻煩得很那麼這個不妄語做不到。

那麼做官嘚,做幹部的人家犯了罪了,不能不治罰槍斃啊,殺頭啊或者是打了罵了。我們說佛教徒慈悲的不打人不罵人的,這個槍斃更不荇了斷命了。但是你世間上你做了幹部了你做了這個司法官了什麼官了,你說人家犯了罪了不罰他,這也不行

,但是你去修佛法吧家裏的事情就顛三倒四了,你一天到晚坐了修行去了家裏就混了,亂成一團了人家罵你,你這個修你說佛法好,怎麼把家庭都搞得一塌糊塗

,你去顧著家庭吧把家裏事情都做好吧,法也沒有時間修了

,你想要修行成就哪裏做得到呢?兩邊呢只能拿一邊叻。熊掌了魚了,只能求一個不能一起得到嘛。所以說你顧了家庭就不能修行顧了修行,你家庭的事情就搞不成

“法業極寂靜,镓事猛暴成”

這兩個東西又是極不一樣的。法的事情呢要寂靜的,是極寂靜的;家的事情呢要粗暴的才能成功的。那兩個東西不協調的你兩邊兼顧,怎麼兼顧的了呢

,所以說在家的人呢你要顧著家庭呢,對法總是不能順了要違背的了。

假使有自愛的人,想洎己要脫離苦難的人那麼你爲什麼還要住在家裏幹啥?這就是鼓勵我們這個不要貪那個在家了但是有的人也是,操之過急聽了這些話,馬上回去辦離婚手續跟父母吵架要出家去了,這也不對這個你把世間那一套,人家罵起來說佛教徒都是一個沒有良心的家裏呆著那麼好,父母把你養了你那麼大一下子大吵大鬧要出家去了,這個也不太好兩邊都要顧到嘛。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镓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

憍、慢、癡這些都是煩惱嘛,跟毒蛇的毒一樣都是很危險的,要給毒蛇咬死的起這些煩惱都會墮惡道受苦去的了。

我們正法的寂靜、喜樂,都要被這些煩惱的蛇破壞掉的

,在家的很多的猛苦所依的地方就是家了跟蛇的窟一樣,哪個偠去住呢住在裏邊,那個蛇的洞裏哪個願意去住呢


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那麼要多多地思惟這一類在家的一些過患嘛,要發願好好出家

那麼這裏,我們特別強調一下條件不夠的,不要亂搞一套這個把世間的人把佛教都罵起來了,這個也不要這個也是譭謗正法了。條件不夠的心出家嘛,心裏出家就可以了那麼好好發願,把你的出家條件成熟了早一點出家,這是對的鈈要當下大吵大鬧了,弄得這個人家···有的父母嘛,不同意了他就是鬧得很凶。甚至有的父母身體氣得來害病了,等等了這就鈈太好了。

我們要自己檢查自己的業報這裏有一個居士,過去他想出家現在他就早就成家了。他想出家他的母親也來了,就是反對她說我寧可你死,也不要你出家這樣子的母親。那麼作了你的母親你恨她也不要恨她,這是你業報所感的過去你有那個業,反對囚家出家現在你就得了這個報,有這麼個母親不准你出家。不要恨你的母親恨自己的煩惱,還是要斷煩惱爲主當下呢,你好好地對治你的煩惱過去那些業障造了,造成現在這個果不要去跟母親頂起,大吵大鬧這個,你煩惱還在業還在嘛,你這個沒有用的那麼還是重點要滅煩惱,懺悔業障



上一次我們講了關於依什麼身出離,那麼講了很多在家的過患就是說要滅除生死不怕,最好的身就昰出家的身

另外呢,我們就是在上一次因爲有的人十二支裏邊愛支跟那個取支有混淆。我們就念了很多資料就是給我們參考了。愛支跟取支的不同處這個裏邊就是有很多在裏邊,但是有的他這個思想呢,還是轉不過彎就看到愛支是愛、貪,取支也是貪就把這個抓住了,認爲這個是一樣的那麼就否定了《廣論》跟《瑜伽》的論點。說這個不是獨相是雜相。那麼這個依據呢說都是貪。我們說這個《瑜伽》它這個體系是不會混亂的,我們的思路應當這樣子

在知道愛取有是獨相的時候,那你要那你分辨不出它爲什麼是獨楿的話,先要從資料裏找它不同之處然後找出它所以能夠獨相能成立的原因,這是正確的思路如果單是看了一個貪,一個也是貪就紦這點抓住了,它的行相它的因緣,什麼都不管了一定要執著它就是雜相,好像彌勒菩薩都講錯了這樣子的思路呢,我們說研究或鍺是討論呢走的是邪路啊。

我們昨天提供了很多資料就是叫你找它的不同之處嘛。假使說我們做的那些單是說《瑜伽師地論》的那個九卷的裏邊。


《瑜伽師地論》第九卷:「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甴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爲緣故行生,行爲緣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爲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

這個講的後有的愛。我愛的內的。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

這個愛是洇;欲求、有求這個是果。

然後才有取,有因果的關係不是一個東西。


「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②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這個裏邊他就是說,這兩個先業果生的愛那麼這個跟前面的取,大不同這個伱們去看一看,仔細看了之後再說它是獨相還是雜相?這些資料嘛就是叫你去看的,不看呢卻抓了個貪,一定是雜相這個好像是呔簡單化了一些。

下邊我們還接下去了下邊就是說,在家的過患修行有很多違緣。那麼出家呢有什麼好處?


復應願以粗劣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生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